CN113950616B - 温度传感器和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温度传感器和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50616B
CN113950616B CN202080040574.5A CN202080040574A CN113950616B CN 113950616 B CN113950616 B CN 113950616B CN 202080040574 A CN202080040574 A CN 202080040574A CN 113950616 B CN113950616 B CN 1139506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nsor
housing
coil
cover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05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50616A (zh
Inventor
赤羽宽章
吉原孝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baur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baur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baur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baura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50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0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50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0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5Devices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r actuated thereb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14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08Protective devices, e.g. casing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1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 G01K7/22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the element being a non-linear resistance, e.g. thermist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插入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的类型的温度传感器中,更可靠地防止脱落。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1)具备:传感器要件(10),具有热敏体(12)、与热敏体(12)电连接的一对电线(15、16)和覆盖热敏体(12)且具有弹性的包覆体(20);以及壳体(30),具有抵接部(31B)和朝向与抵接部(31B)交叉的支承部(31C),保持传感器要件(10)。包覆体(20)在从支承部(31C)离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从抵接部(31B)突出。一对电线(15、16)以与包覆体(20)交叉的朝向被从壳体(30)引出。

Description

温度传感器和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检测电动机的定子的线圈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电动机在电流流过定子所具备的线圈时,线圈的温度上升。为了避免线圈的过大的温度上升而使电动机稳定地动作,使用温度传感器来检测线圈的温度,根据检测出的温度来控制电动机的动作。
专利文献1提出了如下方案:在具备多个齿部的定子中,向卷绕于相邻的齿部的线圈与线圈之间形成的间隙插入温度检测元件来检测线圈的温度。专利文献1的提案中,使温度检测元件的测温部与至少一方的线圈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25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那样,插入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的温度传感器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的过程中需要防止从间隙脱出。专利文献1由弹性材料构成保持温度传感器的保持件,使该保持件弹性变形而将温度传感器夹持在线圈与线圈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插入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的类型的温度传感器更难以脱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电动机而使用,用于检测卷绕于电动机的铁芯的线圈的温度。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具备:传感器要件,具有热敏体、与热敏体电连接的一对电线以及覆盖热敏体以及一对电线的电绝缘性的包覆体;以及壳体,具有与线圈抵接的抵接部以及朝向与抵接部交叉且被铁芯支承的支承部,保持传感器要件。
本发明中的包覆体在从支承部离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从抵接部突出。
在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中,壳体优选的是,包覆体形成为柱状,一对电线从包覆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引出至包覆体的外部也即壳体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中,优选一对电线在壳体的内部向与包覆体交叉的方向改变朝向地被从壳体引出。
本发明中的一对电线优选在壳体的内部设有朝向热敏体的折回部及向与包覆体交叉的方向弯折的弯折部。从壳体引出弯折部之前的部分。
本发明中的壳体优选具备沿着折回部及弯折部的电线的收容室。
本发明的壳体优选具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备抵接部以及支承部。第二壳体覆盖第一壳体的开口。本发明通过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组装,从而形成沿着折回部及弯折部的、电线的收容室。
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优选安装于电动机的定子。
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优选在包覆体的表面或与包覆体并列设置的定子的表面设置有锯齿。
本发明提供具备以上所述的温度传感器的电动机。该温度传感器测量线圈的温度。
本发明的电动机具备定子和转子。定子具备铁芯和卷绕于铁芯的线圈。转子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温度传感器的包覆体插入到形成于铁芯与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壳体的抵接部与线圈的端面抵接,支承部被铁芯支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在壳体的支承部被线圈支承的同时,包覆体被插入间隙。由此,通过使包覆体产生高度方向的弯曲,能够使包覆体贴紧于线圈,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包覆体难以从该间隙脱出,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温度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图1的温度传感器,(a)是后视图,(b)是(a)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温度传感器的六面图中除去后视图的各附图。
图5是表示组装图1的温度传感器的步骤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组装有图1的温度传感器的定子的图。
图7是表示组装后的温度传感器与定子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温度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9示出第一变形例的温度传感器,(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温度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11示出第二变形例的温度传感器,(a)是侧视图,(b)是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1用于检测构成电动机的定子的温度。图1所示的温度传感器1通过插入到定子100的线圈101与线圈101之间的间隙(图6)的传感器要件10来检测该线圈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具备传感器要件10、保持传感器要件10并且收容其一部分的第一壳体30和覆盖第一壳体30的第二壳体40。
如图6及图7所示,温度传感器1通过使定子100的铁芯103支承第一壳体30,从而在传感器要件10与线圈101之间产生相互推压的力。温度传感器1通过该力难以从线圈101与线圈101之间的间隙脱出。
[传感器要件1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传感器要件10具备元件11、与元件11电连接的一对引出线15、15、以及分别与引出线15、15电连接的一对导线16、16。
另外,在温度传感器1中,如图1的双箭头所示那样确定宽度方向X、高度方向Y以及前后方向Z。而且,前后方向Z在图1的传感器要件10被保持于第一壳体30的状态下,将配置有元件11的一侧定义为温度传感器1的前F,将其相反侧定义为温度传感器1的后B。该定义在以下也相同。
元件11是具备电阻具有温度特性的热敏体12和覆盖热敏体12的周围的密封玻璃13的部件。
热敏体12例如由热敏电阻(thermistor)这样的电阻具有温度特性的材料构成。
密封玻璃13是为了通过将热敏体12密封而维持气密状态从而避免基于周围的环境在热敏体12产生化学变化以及物理变化而设置的。密封玻璃13可以使用非晶质玻璃和结晶质玻璃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以具有期望的线膨胀系数的方式将非晶质玻璃和结晶质玻璃混合使用。
引出线15、15例如由杜美特(dumet)线构成,经由省略图示的电极与热敏体12电连接。杜美特线由内层和设置在内层的周围的外层构成。内层由与玻璃线膨胀系数相近的铁-镍合金构成,外层是由导电率高的铜或铜合金包层而成的。
另外,导线16、16例如由将细的芯线捻合而成的捻线和覆盖捻线的具有电绝缘性的包覆层构成。导线16、16根据需要经由其他电线与省略图示的温度测量回路连接。另外,包覆层由PTFE(聚四氟乙烯)、PFA(四氟乙烯-全氟丙基全氟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氟树脂构成。
通过相互连接的引出线15和导线16构成本申请发明的电线。
如图1所示,传感器要件10的元件11、引出线15以及导线16的一部分被具有电绝缘性的包覆体20覆盖,从周围的环境保护这些部件。
包覆体20的外观大致呈长方体状,特别是柱状的形状,作为优选的一例,具有内层21和背面23的2层结构。但是,本发明中的包覆体的形状可以是圆柱状,另外,只要具备耐热性、耐性,则其材质广泛地适用公知的树脂材料。
内层21配置在背面23的内侧,直接包覆元件11。内层21将从元件11的前端到导线16、16的中途气密地密封。作为一例,内层21由作为氟树脂的PFA(四氟乙烯-全氟丙基全氟乙烯基醚共聚物)构成。PTFE和PFA是氟树脂,在具有优异的耐性这一点上是共通的,但PTFE的熔点比PFA高。另外,PTFE和PFA均具有透明性,特别是PFA具有高透明性。
接着,背面23贴紧地设置在内层21的外侧。
背面23除了与内层21一起对元件11赋予耐性以外,还起到在制造过程中保持熔融的内层21的作用。因此,背面23由熔点比形成内层21的PFA高的PTFE形成。
包覆体20例如通过准备与内层21对应的内层管和与背面23对应的外层管,在内层管中插入元件11,并且在内层管的外侧配置外层管之后进行加热和加压来制作。
构成内层管的PFA的熔点为302~310℃,与此相对,构成外层管的PTFE的熔点为327℃,因此若将两者加热至例如315℃,则内层管熔融,但外层管不会熔融,能够维持形状。但是,外层管在被加热到该温度时收缩。PTFE的线膨胀系数为10×10-5/℃左右,将处于熔融状态的内层管强力压缩,因此有助于内层21的致密化,并且通过内层21与背面23之间产生的压力来确保两者之间的气密性。
如图2和图3所示,传感器要件10在导线16形成折回部18和弯折部19。即,导线16从包覆体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包覆体20的外部即第一壳体30及第二壳体40的内部引出的部分朝向后方B笔直地延伸,但在折回部18折回而朝向前方F也即热敏体12延伸。并且,导线16在弯折部19处弯折而朝向与包覆体20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朝向与包覆体20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从第一壳体30以及第二壳体40引出。该折回部18及弯折部19是传感器要件10难以从线圈101脱出的要件。
[第一壳体30]
接着,对第一壳体30进行说明。
第一壳体30具有保持传感器要件10的功能。另外,第一壳体30具有通过在传感器要件10与定子100的线圈101之间产生按压力而使传感器要件10难以从线圈101脱出的功能。以下有时将该功能简称为第一功能。而且,第一壳体30具有通过限制传感器要件10插入线圈101的深度而防止传感器要件10贯通线圈101而与例如电动机的转子碰撞的功能。以下有时将该功能简称为第二功能。如上所述,第一壳体30发挥至少3个功能。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壳体30具备:基准壁31;从基准壁31的高度方向Y的两侧朝向后方B延伸的一对侧壁33A、33B;连接侧壁33A、33B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边缘的连接壁35;形成于侧壁33A、33B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边缘的开口36;以及形成于连接壁35与开口36之间的、与连接壁35平行的分隔壁34。
第一壳体30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一体地形成。
如图3(b)及图4所示,基准壁31具备在前后方向Z上贯通其表里的保持孔31A。通过将包覆体20插入到保持孔31A中,传感器要件10被保持在基准壁31上。在图3(b)中示出了包覆体20与保持孔31A之间的间隙,但通过调整包覆体20和保持孔31A的尺寸,也能够将包覆体20压入保持孔31A。
基准壁31的前端面构成抵接部31B。抵接部31B在组装于定子100的温度传感器1中,承担限制传感器要件10的包覆体20插入线圈101的深度的第二功能。即,如图7所示,通过抵接部31B与线圈101的端面CE抵接,传感器要件10以从抵接部31B突出的尺寸插入线圈101。由此,通过预先设定该突出尺寸D,能够限制传感器要件10的插入深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抵接部31B的例子例示了平面,但也可以采用弯曲面、凹凸面等任意的形态。对于接下来说明的支承部31C也是同样的。
基准壁31的下端面构成支承部31C。支承部31C朝向与抵接部31B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与抵接部31B正交。支承部31C在组装于定子100的温度传感器1中,如图6及图7所示,被载置于铁芯103的上端面,第一壳体30被铁芯103支承。即,通过在插入到线圈101的间隙105的包覆体20与线圈101之间产生相互挤压的力,起到使包覆体20难以从线圈101的间隙105脱出的第一功能。如图7所示,包覆体20在从该支承部31C离开距离L3的位置,从抵接部31B突出。这样,通过使包覆体20从支承部31C离开,确保包覆体20的弯曲。
侧壁33A、33B与基准壁31、分隔壁34以及连接壁35一起形成收容具有折回部18、弯折部19的导线16的收容室32。
如图2(a)所示,分隔壁34与连接壁35平行地连接侧壁33A和侧壁33B而形成。如图3(b)所示,分隔壁34的前方F与基准壁31相连,但后方B在比侧壁33A和侧壁33B的后缘靠前方F处中断。
分隔壁34配置于收容于收容室32的导线16的折回部18之间。因此,导线16在折回部18的前后跨过分隔壁34。
基准壁31构成为刚性比包覆体20大。例如,将从保持孔31A突出的包覆体20视为悬臂梁,当对包覆体20的前端施加载荷时,包覆体20产生弯曲,另一方面,包覆体20不变形。这样,基准壁31具备比包覆体20高的刚性,从而使插入到间隙105的包覆体20产生弯曲。
连接壁35与基准壁31、侧壁33A、33B以及分隔壁34一起形成收容室32。在连接壁35的外周面35A设置有负责第二壳体40与第一壳体30的锁定的卡止突起35B。
[第二壳体40]
接着,对第二壳体40进行说明。
第二壳体40与第一壳体30一起保持传感器要件10。另外,第二壳体40通过覆盖收容室32来保护导线16。并且,第二壳体40通过与第一壳体30相互组装,形成沿着具备折回部18以及弯折部19的导线16的弯曲形状的收容室32。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壳体40具有与6个面中的2个面对应的部位开放的形状。即,第二壳体40具备正面壁41和从正面壁41的3个边分别垂下的第一侧壁43、第二侧壁44以及第三侧壁45。如图3(b)及图4所示,在第一侧壁43形成有卡止孔43A。第二壳体40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一体形成。
正面壁41与第一壳体30的侧壁33A对应,当第二壳体40组装于第一壳体30时,正面壁41覆盖侧壁33B。
第一侧壁43与第一壳体30的连接壁35对应,当第二壳体40组装于第一壳体30时,第一侧壁43覆盖连接壁35。此时,通过将连接壁35的卡止突起35B插入第一侧壁43的卡止孔43A,能够防止第二壳体40从第一壳体30脱离。
第二侧壁44及第三侧壁45与第一壳体30的开口36对应,当第二壳体40组装于第一壳体30时,第二侧壁44及第三侧壁45覆盖开口36。由此,收容在收容室32中的导线16被从外部遮蔽。另外,第三侧壁45成为阻止导线16的折回部18扩展的阻件。
当将第二壳体40组装于第一壳体30时,如图3(b)所示,在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40之间形成有沿着导线16的折回部18及弯折部19的收容室32。
[温度传感器1的组装顺序]
接着,参照图5,对组装温度传感器1的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准备预先形成有折回部18以及弯折部19的传感器要件10。导线16最初是笔直的,但通过在规定位置处进行折叠弯曲及弯折并打卷,能够容易地形成折回部18及弯折部19。
如图5(b)所示,将形成有折回部18以及弯折部19的传感器要件10组装于第一壳体30。组装是在将包覆体20定位在第一壳体30的保持孔31A之后,插入保持孔31A而进行的。若将包覆体20插入直至折回部18的内侧与分隔壁34的后端抵接,则传感器要件10向第一壳体30的组装完成。这样,传感器要件10的包覆体20从基准壁31的抵接部31B突出预先确定的尺寸。另外,导线16的折回部18的前后跨过分隔壁34而收容于收容室32,比弯折部19靠前侧的部分被引出至第一壳体30的外部。引出到外部的导线16与包覆体20交叉,更具体而言是正交的。
接着,如图5(c)所示,将第二壳体40相对于第一壳体30定位后压入,直至第二壳体40的前端与基准壁31抵接为止。在该过程中,第一壳体30的卡止突起35B插入到第二壳体40的卡止孔43A,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40相互防脱,温度传感器1的组装完成。
[温度传感器1向定子100的安装]
接着,参照图6及图7,对温度传感器1向定子100的安装进行说明。
温度传感器1被安装于具备铁芯103和卷绕于铁芯103的线圈101的定子100,检测线圈101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为了检测线圈101的温度而利用在线圈101与铁芯103之间形成的间隙105。间隙105既可以为了温度检测而有意地设置,也可以在卷绕线圈101的基础上必然形成。间隙105设置于距铁芯103的上端面107为高度方向Y的规定范围,开口的形状作为一个例子具有山型。温度传感器1通过在该间隙105中插入传感器要件10来检测线圈101的温度。
为了使温度传感器1的包覆体20的部分难以从间隙105脱出,要求包覆体20与线圈101贴紧。特别是,例如在如汽车那样在受到振动的环境下使用的电动机的情况下,贴紧是重要的。温度传感器1通过利用在线圈101与铁芯103之间形成的间隙105来实现向该线圈101的贴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通过将温度传感器1载置于铁芯103的上端面107,从而确保包覆体20向线圈101的贴紧。以下,参照图7对该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温度传感器1的第一壳体30的支承部31C被支承于上端面107并载置于铁芯103的上端面107。温度传感器1的包覆体20插入形成于线圈101与铁芯103之间的间隙105。参照图6所示的间隙105,对用于使插入间隙105的包覆体20贴紧于线圈101的要素进行研究。
在图6的间隙105中,作为包覆体20与线圈101贴紧的方向,存在宽度方向X和高度方向Y这两个。首先,关于宽度方向X,如果被插入的包覆体20在宽度方向X上被压缩,则包覆体20与线圈101贴紧。接着,关于高度方向Y,如果被插入的包覆体20在高度方向Y上被压缩,或者被包覆体20在高度方向Y上弯曲,则包覆体20与线圈101贴紧。
在此,包覆体20由弹性比较大的树脂材料构成,但若以通过作业人员的手动作业将包覆体20插入间隙105为前提,则向宽度方向X的压缩量小。若想要较大地获得向宽度方向X的压缩量,则需要较大的插入力。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包覆体20从第一壳体30突出的突出量D大。因此,当向下的力F1作用于包覆体20时,除了包覆体20本身向下弯曲之外,容易相对于抵接部31B向下弯曲。因此,若利用包覆体20的高度方向Y的弯曲,则能够容易地将包覆体20插入间隙105。并且,根据这些弯曲,在线圈101产生向下的力F1,在包覆体20上与力F1对置地作用有向上的力F2,包覆体20能够在高度方向Y上与线圈101贴紧。
为了得到利用了以上的包覆体20的弯曲的包覆体20与线圈101的贴紧,需要相对于间隙105的尺寸L5,如以下的式(1)那样调整从支承部31C到包覆体20的下端的尺寸L3以及包覆体20的尺寸L4。但是,若L3+L4变得比L5过大,则无法将包覆体20插入间隙105,因此需要考虑包覆体20的弯曲量来设定尺寸L3及尺寸L4。
L5≤L3+L4 … (1)
[温度传感器1的效果]
对以上说明的温度传感器1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
[包覆体20与线圈101的贴紧]
温度传感器1在基准壁31的支承部31C被线圈101的上端面107支承的同时,包覆体20被插入间隙105。由此,通过使包覆体20产生高度方向Y的弯曲,能够使包覆体20贴紧于线圈101,因此,根据温度传感器1,能够使包覆体20难以从间隙105脱出。而且,由于包覆体20贴紧于线圈101,因此根据温度传感器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温度。
[插入深度的限制]
如图7所示,温度传感器1通过抵接部31B与线圈101抵接,从而将包覆体20以从抵接部31B突出的尺寸插入线圈101。由此,通过预先设定该突出尺寸D,能够限制传感器要件10的插入深度。
例如,假如不存在限制插入深度的部位,则在将包覆体20插入间隙105时错误地深插入时,包覆体20的前端从线圈101露出到外部。当在该外部设置有例如电动机的转子时,包覆体20有可能与转子碰撞。或者,受到振动的包覆体20逐渐移动,也可能存在包覆体20的前端露出到外部的情况。
[导线16的折回部18及弯折部19]
温度传感器1在导线16设置折回部18以及弯折部19,从第一壳体30以及第二壳体40引出的导线16与包覆体20正交。现在,在图3(b)中,设为对从第一壳体30以及第二壳体40引出的导线16施加了拉伸力T。但是,由于存在弯折部19和折回部18,因此在导线16上,折回部18如箭头S所示那样向扩展的方向作用有力,但包覆体20几乎没有从第一壳体30向脱出方向作用的力。
如上所述,根据温度传感器1,通过在导线16设置折回部18以及弯折部19,防止包覆体20从第一壳体30以及第二壳体40脱出。
另外,温度传感器1通过在导线16设置折回部18及弯折部19,如图7所示,从线圈101的端面CE到导线16为止的距离L1短。例如,如果不设置折回部18,则如图7所示,从线圈101的端面CE到导线16的距离L2长。
如果该距离L1短,则在线圈101的附近具有导线16,因此容易以使导线16攀爬于线圈101的方式进行捆扎。另外,在定子100的周围配设其他部件时不易成为障碍。即,通过采用上述的导线16的走线的路径,能够得到空间效率高的温度传感器1。
[第一变形例:温度传感器2]
温度传感器1仅将包覆体20插入线圈101的间隙105,但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除了包覆体20之外,还可以设置插入间隙105的要件即定子50。以下,参照图8以及图9对该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温度传感器2进行说明。另外,在温度传感器2中,对于与温度传感器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温度传感器1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温度传感器2具备与第一壳体30一体形成的定子50。定子50以与包覆体20平行的方式从第一壳体30的抵接部31B以与包覆体20平行的方式延伸。定子50的从抵接部31B到其前端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与包覆体20为相同程度。另外,定子50的宽度方向Z以及高度方向Y的尺寸也与包覆体20为相同程度。该尺寸的关系是一个例子,包覆体20与定子50的尺寸也可以不同。
定子50具备与第一壳体30相连的基部51和与基部51相连的前端部57。
基部51具有彼此相对的表面52和背面53,由于表面52和背面53形成有锯齿54,因此其表面在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周期性的凹凸。基部51的宽度W形成为恒定,并且具有由锯齿54形成的凹凸,但厚度T也是恒定的。
前端部57的厚度T越往前端越薄。这是为了容易将定子50插入线圈101的间隙106(图6)。如上所述,包覆体20插入间隙106的相邻的间隙105(图6)。因此,考虑相邻的间隙105与间隙106的间隔来确定包覆体20与定子50的间隔。
定子50被压入间隙106。此时,通过在定子50的基部51的周围涂敷粘接剂,作为一例涂敷清漆,从而基部51和前端部57能够在间隙106的内部与线圈101接合。通过粘接剂进入锯齿54的凹陷的位置,粘接剂的接合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提高定子50与线圈101的接合强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除了包覆体20之外,具备定子50的温度传感器2能够不易从线圈101脱离。而且,由于温度传感器2经由包覆体20和定子50这两个部件而与线圈101接合,因此与仅利用包覆体20进行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牢固地进行接合。
[第二变形例:温度传感器3]
温度传感器2除了包覆体20之外还具备定子50,但包覆体20具备定子50的功能也可以。以下,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该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温度传感器3进行说明。另外,在温度传感器3中,对于与温度传感器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温度传感器1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由于温度传感器3在包覆体20的表面22和背面23这两面形成有锯齿24,因此在包覆体20的表面沿长度方向反复形成周期性的凹凸。
温度传感器3的包覆体20被压入间隙105(或间隙106)。此时,通过在包覆体20的周围涂敷粘接剂,包覆体20能够在间隙105的内部与线圈101接合。通过粘接剂进入锯齿24的凹陷的位置,粘接剂的接合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提高包覆体20与线圈101的接合强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包覆体20具备锯齿24的温度传感器3难以从线圈101脱离。而且,温度传感器3不需要设置定子50,因此结构简单。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温度传感器1、2、3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取舍选择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的结构,或者适当变更为其他结构。
首先,上述温度传感器1在被定子100的铁芯103支承的状态下将包覆体20插入间隙105,但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不限于被铁芯103支承的方式。例如,在定子100的附近存在能够支承温度传感器1的部件,如果一边被该部件支承一边将包覆体20插入线圈101的间隙105,则能够得到与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及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温度传感器1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了抵接部31B以及支承部31C具备具有相当的面积的平坦面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抵接部31B只要能够通过与线圈101抵接来防止将包覆体20较深插入所需程度以上即可,因此不必一定是该平坦面。关于支承部31C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温度传感器1中,作为优选的方式,例示了由内层21和背面23构成的长方体状的包覆体2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包覆体20只要覆盖并保护元件11、引出线15且具备规定的刚性即可,既可以呈圆柱状,也可以仅由1层构成。
在温度传感器1中,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示出了具备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40这两个壳体要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第二变形例的温度传感器3那样不设置第二壳体40仅通过第一壳体30,也能够实现包覆体20向线圈101的贴紧、防止包覆体20的过度的插入。
在温度传感器1中,示出了将包覆体20插入间隙105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从与包覆体20分开地插入间隙105的抵接部31B突出的部件与第一壳体30一体地形成。
在将温度传感器1向定子100的安装构造中,如图7所示,能够在与线圈101对置的位置设置定子要件109。如果有定子要件109,则即使温度传感器1的包覆体20从间隙105脱出,由于第二壳体40与定子要件109抵接,包覆体20能够停留在间隙105中。作为定子要件109,能够设想定子100的框体之类。
符号说明
1 温度传感器
10 传感器要件
11 元件
12 热敏体
13 密封玻璃
15 引出线
16 导线
20 包覆体
22 表面
23 背面
24 锯齿
30 第一壳体
31 基准壁
31A 保持孔
31B 抵接部
31C 支承部
32 收容室
33A、33B侧壁
34分隔壁
35连接壁
35A外周面
35B卡止突起
36开口
40第二壳体
41正面壁
43第一侧壁
43A卡止孔
44第二侧壁
45第三侧壁
50定子
51基部
52表面
53被面
54锯齿
57前端部
100定子
101线圈
103铁芯
105、106间隙
107上端面
109定子要件。

Claims (6)

1.一种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电动机而使用,用于检测卷绕于所述电动机的铁芯的线圈的温度,
该温度传感器具备:
传感器要件,具有:热敏体;与所述热敏体电连接的一对电线、以及覆盖所述热敏体以及一对所述电线的电绝缘性的包覆体;以及
壳体,具有与所述线圈抵接的抵接部以及朝向与所述抵接部交叉且被所述铁芯支承的支承部,保持所述传感器要件,
所述包覆体在从所述支承部离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从所述抵接部突出,
一对所述电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向与所述包覆体交叉的方向改变朝向地从所述壳体引出,
一对所述电线,
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热敏体的折回部及向与所述包覆体交叉的方向弯折的弯折部,
所述弯折部之前的部分被从所述壳体引出,
所述壳体具备沿着所述折回部及所述弯折部的所述电线的收容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体形成为柱状,一对所述电线从所述包覆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引出至所述包覆体的外部也即所述壳体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
第一壳体,具备上述抵接部以及上述支承部;及
第二壳体,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并覆盖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
通过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组装,形成沿着所述折回部及所述弯折部的所述电线的收容室。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该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电动机的定子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包覆体的表面或与所述包覆体并列设置的定子的表面设置有锯齿。
6.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定子,具备铁芯和卷绕于所述铁芯的线圈;
转子,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定子能够旋转;以及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线圈,测量所述线圈的温度,
在形成于所述铁芯与所述线圈之间的间隙中插入有所述包覆体,
并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线圈的端面抵接,
所述支承部被所述铁芯支承。
CN202080040574.5A 2019-10-10 2020-10-08 温度传感器和电动机 Active CN1139506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6515 2019-10-10
JP2019186515 2019-10-10
PCT/JP2020/038112 WO2021070898A1 (ja) 2019-10-10 2020-10-08 温度センサおよび電動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0616A CN113950616A (zh) 2022-01-18
CN113950616B true CN113950616B (zh) 2024-05-10

Family

ID=75437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0574.5A Active CN113950616B (zh) 2019-10-10 2020-10-08 温度传感器和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0971A1 (zh)
JP (1) JP6935042B1 (zh)
CN (1) CN113950616B (zh)
DE (1) DE112020004891T5 (zh)
WO (1) WO20210708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0308B2 (en) * 2019-11-15 2024-01-09 Borgwarner Inc. System of radially inserting a thermistor into a stator core
JP7212209B1 (ja) * 2022-03-03 2023-01-24 株式会社芝浦電子 温度センサ、組付体、回転電機、および温度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30952A1 (de) * 1968-06-21 1970-01-02 Texas Instruments Inc Elektrischer Motorschutzfuehler
JP2000340403A (ja) * 1999-05-26 2000-12-08 Murata Mfg Co Ltd 温度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92858A (ja) * 2001-09-19 2003-03-28 Hitachi Ltd 電動機の巻線温度検出素子の取付け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機
JP2005326367A (ja) * 2004-05-17 2005-11-24 Denso Corp フィン温度センサ
CN1721830A (zh) * 2004-07-16 2006-01-18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和制造该传感器的方法
JP2008178222A (ja) * 2007-01-18 2008-07-31 Toyota Motor Corp 温度検出素子取付部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10071708A (ja) * 2008-09-17 2010-04-02 Piolax Inc 温度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2010252508A (ja) * 2009-04-15 2010-11-04 Nissan Motor Co Ltd 温度検出素子の取付構造
JP2011254628A (ja) * 2010-06-02 2011-12-15 Nissan Motor Co Ltd 温度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温度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02468713A (zh) * 2010-11-04 2012-05-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3051806A (ja) * 2011-08-31 2013-03-14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CN103339698A (zh) * 2011-01-19 2013-10-02 株式会社泰库诺瓦 非接触供电装置
JP2014178258A (ja) * 2013-03-15 2014-09-25 Honda Motor Co Ltd センサブラケット及びセンサ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方法
CN105074405A (zh) * 2012-10-16 2015-11-18 精量电子(美国)有限公司 加强型柔性温度传感器
CN206114130U (zh) * 2016-11-01 2017-04-19 湖北文理学院 一种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
CN106908159A (zh) * 2015-09-15 2017-06-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组件和温度传感器组装方法
CN107615026A (zh) * 2015-05-25 2018-01-19 加特可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CN207528354U (zh) * 2017-11-24 2018-06-22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一种无线温度测量装置
JP2018195684A (ja) * 2017-05-17 2018-12-06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イル装置
CN109041578A (zh) * 2017-04-11 2018-12-18 株式会社芝浦电子 温度传感器
CN109073473A (zh) * 2017-01-16 2018-12-21 株式会社芝浦电子 温度传感器
DE102018206985A1 (de) * 2017-08-11 2019-02-14 Em-Motive Gmbh Elektromo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9508B2 (en) * 2007-12-04 2011-03-22 Eaton Corporation Sensor assembly for a power bus
CN107209063B (zh) * 2015-02-26 2018-08-21 株式会社芝浦电子 温度传感器
JP6585690B2 (ja) * 2017-11-16 2019-10-0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ホルダ、電動機および温度検出素子の固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30952A1 (de) * 1968-06-21 1970-01-02 Texas Instruments Inc Elektrischer Motorschutzfuehler
JP2000340403A (ja) * 1999-05-26 2000-12-08 Murata Mfg Co Ltd 温度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92858A (ja) * 2001-09-19 2003-03-28 Hitachi Ltd 電動機の巻線温度検出素子の取付け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機
JP2005326367A (ja) * 2004-05-17 2005-11-24 Denso Corp フィン温度センサ
CN1721830A (zh) * 2004-07-16 2006-01-18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和制造该传感器的方法
JP2008178222A (ja) * 2007-01-18 2008-07-31 Toyota Motor Corp 温度検出素子取付部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10071708A (ja) * 2008-09-17 2010-04-02 Piolax Inc 温度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2010252508A (ja) * 2009-04-15 2010-11-04 Nissan Motor Co Ltd 温度検出素子の取付構造
JP2011254628A (ja) * 2010-06-02 2011-12-15 Nissan Motor Co Ltd 温度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温度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02468713A (zh) * 2010-11-04 2012-05-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3339698A (zh) * 2011-01-19 2013-10-02 株式会社泰库诺瓦 非接触供电装置
JP2013051806A (ja) * 2011-08-31 2013-03-14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CN105074405A (zh) * 2012-10-16 2015-11-18 精量电子(美国)有限公司 加强型柔性温度传感器
JP2014178258A (ja) * 2013-03-15 2014-09-25 Honda Motor Co Ltd センサブラケット及びセンサ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方法
CN107615026A (zh) * 2015-05-25 2018-01-19 加特可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CN106908159A (zh) * 2015-09-15 2017-06-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组件和温度传感器组装方法
CN206114130U (zh) * 2016-11-01 2017-04-19 湖北文理学院 一种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
CN109073473A (zh) * 2017-01-16 2018-12-21 株式会社芝浦电子 温度传感器
CN109041578A (zh) * 2017-04-11 2018-12-18 株式会社芝浦电子 温度传感器
JP2018195684A (ja) * 2017-05-17 2018-12-06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イル装置
DE102018206985A1 (de) * 2017-08-11 2019-02-14 Em-Motive Gmbh Elektromotor
CN207528354U (zh) * 2017-11-24 2018-06-22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一种无线温度测量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电动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温度场分析研究;王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第2期);C042-12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0004891T5 (de) 2022-06-23
JPWO2021070898A1 (ja) 2021-11-11
CN113950616A (zh) 2022-01-18
WO2021070898A1 (ja) 2021-04-15
US20220320971A1 (en) 2022-10-06
JP6935042B1 (ja) 202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01658B1 (en) Temperature sensor
JP6282791B1 (ja) 温度センサ
JP6488393B2 (ja) コネクタ
CN109073477B (zh) 温度检测装置
CN113950616B (zh) 温度传感器和电动机
JP6339540B2 (ja) 温度センサ組付け構造及び温度センサ組付け方法
JP5834167B1 (ja) 温度センサ
US20220373370A1 (en) Sensor Device, Electrical Device Having a Sensor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a Sensor Device
JP6440589B2 (ja) 温度検出装置
CN109029753B (zh) 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池组
JPH04319634A (ja) 温度センサ
CN108206346B (zh) 插头
CN115349216A (zh) 母线单元
JP2017026513A (ja) 表面温度測定センサ
CN115250045A (zh) 附带物理量传感器的布线构件
US11486771B2 (en) Sensor having a pressing resilience
US20160061865A1 (en) Structure of mounting current sensor to battery cable
JP7451810B2 (ja) 温度センサ
JP6894767B2 (ja) 中継端子モジュール
JP2021089281A (ja) 温度センサアセンブリ
JP7318151B1 (ja) 温度センサ
JP2008140727A (ja) Led用の配線具、led圧接ユニット、及びled付き配線ユニット
JPS60334A (ja) 感熱素子の取付装置
JP2023076172A (ja) 回路要素接続構造および回路要素接続構造ユニット
CN116249881A (zh) 温度传感器、组装体、旋转电机及温度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