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4577A - 布线部件 - Google Patents

布线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4577A
CN113924577A CN202080039410.0A CN202080039410A CN113924577A CN 113924577 A CN113924577 A CN 113924577A CN 202080039410 A CN202080039410 A CN 202080039410A CN 113924577 A CN113924577 A CN 113924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member
portions
identification
folded
flat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94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住田慎太郎
横井基宏
伊藤健太
安田杰
西村哲也
原田日登实
中野悠
工藤隆祐
平井宏树
水野芳正
石田英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24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4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36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distinguishing or length mar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 H01B7/0823Parallel wires, incorporated in a flat insulating profi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36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distinguishing or length marks
    • H01B7/368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distinguishing or length marks being a sleeve, ferrule, tag, clip, label or short length stri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使扁平布线部件的末端部的识别能够容易地进行。布线部件具备:具有多个末端部的扁平布线部件及与所述多个末端部中的多个末端部对应地设置的多个识别部,所述多个识别部构成为提供相互不同的识别信息,所述扁平布线部件能够在折叠了的折叠形态与扩展得比所述折叠形态大的展开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更,所述多个识别部以所述折叠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比所述展开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小的方式设置于扁平布线部件。

Description

布线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布线部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绝缘材料包覆并行的多个导体线的扁平电缆。在该扁平电缆上,在电缆端部的绝缘材料上形成有识别连接器端子的固定的朝向的识别标记。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通过机器人进行连接器连接作业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568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04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具有多个末端的线束经由连接器而与各种设备连接。为了将各末端正确地与对应的设备连接,希望能够正确地识别各末端。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使扁平布线部件的末端部的识别能够容易地进行。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布线部件具备:具有多个末端部的扁平布线部件及与所述多个末端部中的至少2个所述末端部对应地设置的多个识别部,所述多个识别部构成为提供相互不同的识别信息,所述扁平布线部件能够在至少一部分折叠了的折叠形态与所述折叠形态的折叠展开了的展开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更,所述多个识别部以所述折叠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比所述展开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扁平布线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容易地进行扁平布线部件的末端部的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识别部的框图。
图9是表示第六变形例的布线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布线部件如下所述。
(1)布线部件具备:具有多个末端部的扁平布线部件及与所述多个末端部中的至少2个所述末端部对应地设置的多个识别部,所述多个识别部构成为提供相互不同的识别信息,所述扁平布线部件能够在至少一部分折叠了的折叠形态与所述折叠形态的折叠展开了的展开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更,所述多个识别部以所述折叠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比所述展开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扁平布线部件。由于能够在比较狭窄的分布区域内进行利用了多个识别部的识别,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扁平布线部件的末端部的识别。
(2)所述展开形态也可以是扩展得比所述折叠形态大的形态。由此,在折叠得比较小的形态下,容易进行扁平布线部件的末端部的识别。
(3)所述多个识别部也可以是能够通过照相机作为相互不同的图像而拍摄的标记。通过对由照相机拍摄的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处理等,进行末端部的识别。
(4)也可以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多个标记为相同的姿势。由此,在布线部件的折叠形态下,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末端部的识别。此外,也可以同时拍摄多个标记。
(5)也可以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多个标记设置在能够从相同面侧观察的位置。由此,在布线部件的折叠形态下,能够容易地观察到多个标记。此外,也可以同时拍摄多个标记。
(6)也可以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扁平布线部件包括沿着相对于该扁平布线部件的宽度方向倾斜的线折叠的部分。由此,在扁平布线部件折叠了的形态下,能够减少重叠部分,容易露出标记。
(7)所述折叠形态也可以是在基底部分上折叠有其他部分的形态,并在所述基底部分设置有基底识别部。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基底部分。另外,在以基底部分为基准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其他部分的展开作业等。
(8)所述多个识别部也可以包含顺序信息。由此,按照该顺序信息,能够顺畅地实施末端部的展开、连接作业等。
(9)所述多个识别部也可以包含由所述多个末端部的边缘形状提供的识别信息。由此,通过末端部的边缘形状提供相互不同的识别信息。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布线部件的具体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不限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布线部件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表示布线部件10的俯视图。图1表示展开形态下的布线部件10。图2表示折叠形态下的布线部件10。展开形态下的布线部件10例如是布线部件10搭载于车辆等的形态。在该状态下,布线部件10固定于车辆。另外,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经由端部的连接器23而与车辆的各种设备连接。折叠形态下的布线部件10例如是用于保管、搬运布线部件10的形态。例如,布线部件10以折叠形态搬运,配设在成为组装对象的车辆的附近。而且,布线部件10以折叠形态直接配置在车辆的组装对象上,在组装对象上展开。
布线部件10具备扁平布线部件20和多个识别部30。
扁平布线部件20是多个线状传输部件以具有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形态汇集而成的平坦的线束。在此,扁平布线部件20具备多个电线22、片24。
电线22是线状传输部件的一例。电线22包括芯线、包覆层。芯线是由金属等导电部件形成的线状导体。包覆层是覆盖芯线的周围的绝缘部分。线状传输部件只要是传输电或光等的线状的部件即可。例如,线状传输部件除了电线以外,也可以是裸导线、屏蔽线、绞合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
片24是将多个电线22保持为扁平的形态的片状的部件。片24由树脂等形成。片24也可以包含金属。片24也可以包含无纺布片。多个电线22在片24的一主面上分支并以并列状态固定。电线22相对于片24的固定通过熔接、粘接、粘合等进行。熔接可以是超音波熔接,也可以是加热熔接。通过将多个电线22固定于片24的一主面,多个电线22被保持为平坦的状态。
扁平布线部件20也可以根据作为连接目的地的各电气部件的位置而分支。在此,示出了多个电线22在多处(在此为3处)分支的示例。在该情况下,片24可以形成为沿着电线22的分支路径分支。扁平布线部件20中设置有最多的电线22的部分也可以称为干线部。另外,上述电线22从干线部分支的部分也可以称为支线部。也可以从电线22侧相对于片24安装罩。
在多个电线22的端部安装有连接器23。在此,在干线部的两端部及支线部的端部,电线22从片24的端部延伸出。在从片24的端部延伸出的电线22的端部安装有端子,该端子插入到连接器23的腔室内。连接器也可以固定于片的端部。在该情况下,电线22也可以不从片24的端部延伸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干线部的两端及多个支线部的端部设置有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也可以理解为末端部28A、28B、28C、28D、28E包括片24的端部、沿着该端部配设的电线22的端部、连接有该电线22的端部的连接器23。
扁平布线部件20不限于上述示例。多个电线也可以通过平坦的框部件等保持为扁平状态。多个电线也可以通过以成为扁平的形态的方式并列的形态直接接合。另外,扁平布线部件20也可以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FFC(Flexible FlatCable:柔性扁平电缆)等那样,在多个线状导体通过绝缘部件相互绝缘的状态下保持为扁平状态。即,扁平布线部件只要是多个线状导体以相互绝缘的状态保持为扁平的形态且整体厚度形成得比宽度小的布线部件即可。另外,扁平布线部件具有支线部不是必须的。
在折叠形态下,扁平布线部件20的至少一部分折叠了。在展开形态下,在该折叠形态下折叠的部分成为展开了的形态。展开形态下的扁平布线部件20扩展得比折叠形态下的扁平布线部件20大。反过来说,折叠形态下的扁平布线部件20成为比展开形态下的扁平布线部件20小的区域。
在此,扁平布线部件20的干线部在多处(在此为2处)弯折。2个弯曲部位L1、L2存在于在干线部的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1个弯曲部位L1位于靠近干线部的一端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位于比末端部28C靠近干线部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另1个弯曲部位L2位于靠近干线部的另一端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位于比末端部28E靠近干线部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因此,在折叠形态下,扁平布线部件20中的干线部的两端侧部分向中央侧折叠。由此,折叠形态下的扁平布线部件20变得比较小。在此,扁平布线部件20中的干线部的两端侧部分彼此以不重合的方式折叠。此外,可以理解为弯曲部位作为例如在扁平布线部件20中刚性低的部位。例如,弯曲部位可以是扁平布线部件20中厚度小的部位。另外,也可以理解为在扁平布线部件20上形成有折痕的部位。
多个识别部30与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中的多个对应地设置。在此,多个识别部30与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全部对应地设置。多个识别部也可以与多个末端部中的一部分即至少2个对应地设置。
多个识别部30构成为提供相互不同的识别信息。识别信息可以作为可通过人的感觉识别的信息而提供,也可以作为可通过装置识别的信息而提供。可通过装置识别的信息例如可以是通过照相机作为相互不同的图像而拍摄的信息。在该情况下,拍摄图像能够通过图案匹配处理等图像识别处理来识别。另外,可通过装置识别的信息例如可以是经由无线通信提供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个识别部30为二维码的情况。二维码是通过点等在二维方向上具有信息的识别显示。作为该识别部30,例如可以使用QR码(注册商标)。多个识别部30也可以是一维条形码等。多个识别部30分别包含不同的识别信息。识别信息包含区别各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数字、字母等。在决定了将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与设备连接的顺序的情况下,识别信息包含顺序信息为宜。在识别部30中也可以包含末端部28A、28B、28C、28D的种类信息(无论车型、有无选项而始终与设备连接、或者根据车型、有无选项等而与设备连接或不连接等)。在识别部30也可以包含布线部件10的种类(产品编号信息)等。
在管理布线部件10时,人或机器人等使用码读取装置读取上述识别部30,从而区分识别末端部28A、28B、28C、28D、28E。
在此,识别部30例如由在基材的一面印刷有二维码且在另一面形成有粘合面的标签构成。识别部30粘贴在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中的片24的任一个面或连接器23上。识别部30也可以从电线22的上侧粘贴在片24上。在片24上安装有罩的情况下,识别部30可以粘贴在罩上。识别部30也可以通过激光印刷等直接印刷在连接器23、片24等上。识别部30可以设置于片24、连接器23的宽度方向中央,也可以设置于靠近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关于识别部30的其他示例,在后面的变形例中也进行说明。
多个识别部30以折叠形态下的多个识别部30的分布区域E2比展开形态下的多个识别部30的分布区域E1小的方式设置于扁平布线部件20。当扁平布线部件20的弯曲部位L1、L2弯折时,末端部28A、28B、28C与末端部28D、28E彼此接近。因此,展开形态下的末端部28A、28B、28C、28D、28E扩展的区域比折叠形态下的末端部28A、28B、28C、28D、28E扩展的区域大。此外,在此,在展开形态与折叠形态之间,末端部28A、28B、28C的配置关系不变。同样地,末端部28D、28E的配置关系也不变。
另外,在此,识别部30粘贴在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中的片24的端部或连接器23上。在图1及图2中,在末端部28A、28E,识别部30设置于连接器23。在末端部28B、28C、28D,识别部30设置于片24的端部。因此,展开形态下的识别部30的分布区域E1比折叠形态下的识别部30的分布区域E2大。此外,分布区域E1、E2例如也可以理解为包含多个识别部30的最小方形区域。
另外,在折叠形态下,多个识别部30设为相同的姿势为宜。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在折叠形态下,多个识别部30设为相同的姿势。因此,在同时拍摄多个识别部30的情况下,多个识别部30以一致的朝向被观察。以在折叠形态下多个识别部30成为相同的姿势的方式决定展开形态下的识别部30的姿势。
另外,在折叠形态下,多个识别部30也可以设置于能够从相同面侧观察的位置。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在折叠形态下,多个识别部30设置于能够从折叠侧的面侧观察的位置。在此,在折叠形态下观察识别部30的一侧的面(在图2中为表面)为观察面。在此,扁平布线部件20的两端部在弯曲部位L1、L2上各折叠1处。因此,相对于末端部28A、28B、28C、28D、28E,在与上述观察面侧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识别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识别部30与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中的多个对应地设置。另外,在扁平布线部件20折叠的形态下,多个识别部30的分布区域E2变窄。因此,如果在扁平布线部件20折叠的状态观察比较小的分布区域E2,则能够进行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识别。例如,如果用照相机拍摄比较狭窄的分布区域E2,则能够利用该拍摄图像进行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识别。因此,容易进行扁平布线部件20的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识别。
如果进行扁平布线部件20的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识别,则能够容易地进行例如由机器人进行的多个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展开、连接作业等。
另外,如果多个识别部30是如二维码等那样能够通过照相机作为相互不同的图像而拍摄的标记,则通过对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处理等,能够进行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识别。
另外,在折叠形态下,多个识别部30为相同的姿势。因此,在折叠形态下,同时拍摄多个识别部30等,从而通过图像处理等来识别各识别部30的处理变得容易。
另外,在折叠形态下,从相同面侧观察多个识别部30。因此,在折叠形态下,能够同时容易地观察到多个识别部30。
另外,当多个识别部30包含顺序信息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按照该顺序信息的作业。例如,顺畅地实施将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以从折叠形态展开的顺序与设备连接的作业等。
[变形例]
对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前提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布线部件110中,除了图2所示的折叠形态之外,末端部28C还沿着与弯曲部位L1、L2交叉(在此为正交)的方向的弯曲部位L3弯折。因此,与末端部28C对应的识别部30接近与末端部28B等对应的识别部30。由此,多个识别部30的分布区域进一步变小,更容易进行多个识别部30的识别。
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多个识别部30为相同的姿势。如本第一变形例那样,在存在沿上下方向弯折的末端部28C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展开形态下上下颠倒地附加识别部30,在弯折的状态下,识别部在上下方向上与其他识别部为相同的姿势。
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也优选从相同面侧观察多个识别部30。以扁平布线部件20中的未被折叠而残留的部分为基准,末端部28C在2个弯曲部位L1、L3上弯折。在该情况下,关于与末端部28C对应的识别部30,相对于扁平布线部件20在与观察面相同一侧设置于该末端部28C为宜。即,以扁平布线部件中的未被折叠而残留的部分为基准,对于奇数次折叠的部分,相对于扁平布线部件20在与观察面相反一侧设置识别部为宜。另外,以扁平布线部件中的未被折叠而残留的部分为基准,对于偶数次折叠的部分,相对于扁平布线部件20在与观察面相同一侧设置识别部为宜。
在图4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布线部件210中,弯曲部位L2为相对于扁平布线部件20的宽度方向倾斜的线。因此,扁平布线部件20的干线部沿着相对于自身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弯曲部位L2折叠。在该情况下,干线部中的比倾斜地折叠了的部分靠前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成为倾斜姿势。因此,该倾斜地折叠了的部分与其他部分重叠的区域变少。因此,干线部的端部以尽量不与其他部分重合的方式被折叠为更紧凑的形态。由此,在使多个识别部30尽可能地露出的状态下,扁平布线部件20被折叠得更小。
识别部30优选以与折叠的姿势相应地在折叠形态下与其他识别部30姿势一致的方式设置于扁平布线部件20。
在第二变形例中,扁平布线部件20中的与其他部分折叠的中间部分为基底部分20B。如图5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布线部件310那样,也可以在基底部分20B上设置有基底识别部30B。基底识别部30B不是末端部,而是表示是基底部分20B的标记。
在存在上述基底部分20B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折叠形态的布线部件310直接移载到车辆中的组装对象部位,在组装对象部位上展开。在该情况下,基底部分20B载置于组装对象部位的预定位置为宜。若考虑该作业,在基底部分20B通过基底识别部30B而被识别时,能够以使得该基底部分20B位于组装对象部位中的预定位置上的方式容易地将折叠形态的布线部件310移载至组装对象部位。另外,在基底部分20B被作为基准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其他部分的展开作业等。
在图6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布线部件410中,与识别部30对应的识别部430是人能够识别为不同的信息,在此,是附加了不同数字的标签。数字也可以表示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作业顺序。
根据本变形例,在人进行作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识别部430容易地识别末端部28A、28B、28C、28D、28E。
该识别部30也可以由照相机拍摄。在该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等计算机也可以对拍摄图像进行图案匹配处理等,进行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识别。
多个识别部430也可以是带有颜色的粘合带。例如,在各个识别部430中,如果粘合带的颜色、大小及粘贴数量中的至少一个不同,则能够作为用于识别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识别部430而使用。如果粘合带的颜色及大小不同,则无论是人,还是图像处理装置,都能够通过识别部430识别末端部28A、28B、28C、28D、28E。
在图7所示的第五变形例的布线部件510中,与识别部30对应的识别部530是存储识别信息并能够无线发送该识别信息的无线通信装置。作为无线通信装置,也可以使用被称为无线标签等的装置。无线通信装置也可以构成为电子芯片。例如,如图8所示,该识别部530具备存储部534、发送接收电路532、控制部533。存储部534存储与末端部相关的识别信息。发送接收电路532通过天线531发送接收无线信号。控制部533是按照预先存储的程序控制存储部534、发送接收电路532的处理器。而且,控制部533根据来自外部的指令将存储于存储部534的识别信息通过发送接收电路532及天线531发送到外部。由此,在外部的读取装置中,能够读取存储于识别部530的识别信息。
例如,作业者或机器人使读取装置移动到各末端部28A、28B、28C、28D、28E附近,由此能够读入各个识别部530的识别信息,识别各末端部28A、28B、28C、28D、28E。在本变形例中,识别部530无需以能够从外部观察的方式露出。
在图9所示的第六变形例的布线部件610中,与识别部30对应的识别部630是由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边缘形状提供的一种标记。即,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片24的形状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片24的边缘可以由曲线构成,也可以由直线形成。例如,通过变更曲线的曲率半径、大小等,形成相互不同的形状的识别部630。
在该情况下,通过由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边缘形状构成的识别部630来识别末端部28A、28B、28C、28D、28E。人通过观察末端部28A、28B、28C、28D、28E的边缘形状,能够识别末端部28A、28B、28C、28D、28E。另外,通过图像处理装置拍摄上述边缘形状而进行图像处理等,也能够识别末端部28A、28B、28C、28D、28E。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例如,在识别部中,也可以打印由计算机等能够识别的二维码和数字两者。另外,在识别部中,也可以并用能够由照相机拍摄的标记和无线通信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布线部件
20扁平布线部件
20B基底部分
22电线
23连接器
24片
28A、28B、28C、28D、28E末端部
30B基底识别部
110、210、310、410、510、610布线部件
430、530、630识别部
531天线
532发送接收电路
533控制部
534存储部
E1分布区域
E2分布区域
L1、L2、L3弯曲部位。

Claims (9)

1.一种布线部件,具备:
具有多个末端部的扁平布线部件;及
与所述多个末端部中的至少2个所述末端部对应地设置的多个识别部,
所述多个识别部构成为提供相互不同的识别信息,
所述扁平布线部件能够在至少一部分折叠了的折叠形态与所述折叠形态的折叠展开了的展开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更,
所述多个识别部以所述折叠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比所述展开形态下的所述多个识别部的分布区域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扁平布线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所述展开形态是扩展得比所述折叠形态大的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识别部是能够通过照相机作为相互不同的图像而拍摄的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多个标记为相同的姿势。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多个标记设置在能够从相同面侧观察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扁平布线部件包括沿着相对于该扁平布线部件的宽度方向倾斜的线折叠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所述折叠形态是在基底部分上折叠有其他部分的形态,
在所述基底部分设置有基底识别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识别部包含顺序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识别部包含由所述多个末端部的边缘形状提供的识别信息。
CN202080039410.0A 2019-05-31 2020-05-13 布线部件 Pending CN1139245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409A JP7226110B2 (ja) 2019-05-31 2019-05-31 配線部材
JP2019-102409 2019-05-31
PCT/JP2020/019062 WO2020241255A1 (ja) 2019-05-31 2020-05-13 配線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4577A true CN113924577A (zh) 2022-01-11

Family

ID=73553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9410.0A Pending CN113924577A (zh) 2019-05-31 2020-05-13 布线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46325A1 (zh)
JP (1) JP7226110B2 (zh)
CN (1) CN113924577A (zh)
DE (1) DE112020002557T5 (zh)
WO (1) WO20202412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8810B4 (de) * 2019-04-04 2021-06-24 HELLA GmbH & Co. KGaA Griffelement zur Anordnung an einem Bauteil
JP7371550B2 (ja) * 2020-03-23 2023-10-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4459A (en) 1975-06-30 1977-01-13 Kondo Kazuo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of ripped end pipe for anchor bolt
JPS6282607A (ja) * 1985-10-07 1987-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配線部材
US4808771A (en) * 1987-11-23 1989-02-28 Orr Jr Lawrence W Hinge-line multilayer cable and method
JP2591330Y2 (ja) * 1992-08-28 1999-03-03 三菱電線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H07176216A (ja) * 1993-12-20 1995-07-1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ラット・ハーネス
JPH07201227A (ja) * 1993-12-31 1995-08-04 Riichi Fujii ジグザグに屈曲収束できる導電路網と電熱網
JP2001256846A (ja) 2000-03-09 2001-09-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治具並び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3794556B2 (ja) * 2001-12-03 2006-07-0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配線材を積層した積層配線材
US20050183589A1 (en) * 2004-02-19 2005-08-25 Salmon Peter C. Imprinting tools and methods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assemblies
JP2007123428A (ja) * 2005-10-26 2007-05-17 Nec Electronics Corp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TWI362799B (en) * 2008-06-20 2012-04-21 Au Optronics Corp Flexible signal transmission modul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TWI353811B (en) * 2009-01-06 2011-12-01 Asustek Comp Inc Spiral electrically-connecting device and slide el
US7995334B2 (en) * 2010-01-06 2011-08-09 Apple Inc. Printed circuit board
TWI414222B (zh) * 2010-10-15 2013-11-01 Altek Corp 於手機中彎折軟性電路板連接之方法及其軟性電路板
EP2503860A1 (de) * 2011-03-25 2012-09-26 VEGA Grieshaber KG Flexibles Verbindungskabel zu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eines Messwertaufnehmers und einer Auswerteelektronik einer Messbaugruppe
WO2013126798A2 (en) * 2012-02-23 2013-08-29 Bio-Signal Group Corp. Shielded multi-channel eeg headset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4021372A1 (ja) * 2012-08-03 2014-02-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CN103682763A (zh) * 2012-09-05 2014-03-26 许小明 具有透明标识组件的线束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JP6370664B2 (ja) * 2014-10-09 2018-08-08 株式会社東芝 ケーブル接続確認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34958A (ja) * 2015-01-16 2016-07-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支持構造
JP2016189271A (ja) 2015-03-30 2016-11-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モジュール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モジュール管理システム
WO2020091354A1 (ko) * 2018-10-29 2020-05-0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벤딩 특성을 갖는 배선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6110B2 (ja) 2023-02-21
US20220246325A1 (en) 2022-08-04
WO2020241255A1 (ja) 2020-12-03
DE112020002557T5 (de) 2022-05-19
JP2020198164A (ja) 2020-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3533B (zh) 天线内置型存储媒介物
CN113924577A (zh) 布线部件
TWI337325B (en) Antenna unit and noncontact ic tag
US20130160183A1 (en) Textil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N104094291B (zh) 用于产生rfid应答器的天线元件的方法
CN111566672A (zh) 天线图案、rfid嵌体、rfid标签以及rfid介质
CN112740339B (zh) 配线构件
US11769029B2 (en) Card with fingerprint biometrics
JPWO2007138694A1 (ja) 照合方法
CN116525179A (zh) 布线构件及包装形态的布线构件
US10333223B2 (en) Flexible RFID antenna
CN105305033B (zh) 多边形近场通讯天线
CN113632180A (zh) 配线部件
JP4931435B2 (ja) 配線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1221838A (ja) 無線通信用タグ、及び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
US8669910B2 (en) Antenna arrangement for a chip card
CN113632181B (zh) 配线部件
JP7276557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7099061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情報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モジュール
JP7306306B2 (ja) 配線部材
JP4922119B2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
JP2005084757A (ja) 無線通信icデバイス付き名刺
KR20030024132A (ko) 점착성 기판을 이용한 비접촉 ic 카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168936A (zh) 布线构件
KR20040035109A (ko) 스마트라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