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0295A -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0295A
CN113900295A CN202111161590.2A CN202111161590A CN113900295A CN 113900295 A CN113900295 A CN 113900295A CN 202111161590 A CN202111161590 A CN 202111161590A CN 113900295 A CN113900295 A CN 113900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frame
frame
display screen
back plat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615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0295B (zh
Inventor
王智勇
周友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615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002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00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0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0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0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边框组件及显示器,边框组件包括:背板;第一面框,设于背板上,并用于装配显示屏;第一面框上形成有缺口;第二面框,设于背板上,并用于将显示屏压在第一面框上;第二面框设于缺口内,且沿横向拼接于第一面框的两端;第一转接件,设于背板上,且第一转接件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第一面框与第一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且第二面框与第二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显示器包括显示屏、背光组件以及边框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通过第二转接件形成在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的拼接方向上的限位,解决了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拼接后出现断差的问题,提高了边框组件的拼接效果,且减缓了边框组件的变形。

Description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显示器一般包括边框组件、显示屏以及用于提供背光的背光组件;其中,边框组件具有上边框和下边框,上边框用于装配显示屏,下边框用于压住显示屏。
一般的,上边框和下边框通过卡扣形成扣接或者通过螺钉实现固定,使得上边框和下边框在连接时对接不准,则上边框和下边框的连接处的间隙相对较大,导致边框组件出现断差现象,影响显示器的品质和美观;此外,上边框和下边框在拆装操作时容易发生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上边框或下边框受损,影响显示器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边框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边框组件出现断差现象和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边框组件,用于装配显示屏;所述边框组件包括:
背板;
第一面框,设于所述背板上,并用于装配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一面框上形成有缺口;
第二面框,设于所述背板上,并用于将所述显示屏压在所述第一面框上;所述第二面框设于所述缺口内,且沿横向拼接于所述第一面框的两端;
第一转接件,设于所述背板上,且所述第一转接件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面框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且所述第二面框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框包括第一本体部和两个第一拼接部;所述第一本体部设于所述背板上,并用于装配所述显示屏;两个所述第一拼接部分别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横向两端弯折形成,并沿横向相向延伸设置,以间隔形成所述缺口;所述第二面框沿横向拼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拼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拼接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拼接部和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连接处形成圆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框包括:
第二本体部,用于将所述显示屏压在所述第一面框上;
第二拼接部,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边缘弯折形成,且围设于所述背板的纵向一侧;所述第二拼接部设于所述缺口内,且沿横向拼接于所述第一面框的两端;纵向和横向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面框的分布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框和所述第二面框包绕所述第一转接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框组件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设于所述背板的纵向一侧,以沿纵向承托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二面框压设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中框;纵向和横向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面框的分布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框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形成有凹槽;
所述边框组件还包括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包括夹持部和设于所述夹持部上的弹性臂;所述夹持部夹持于所述背板上;所述夹持部和所述弹性臂均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弹性臂弹性抵持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凹陷形成有第三限位槽;所述弹性臂包括长臂和短臂,所述长臂连接于所述夹持部,所述短臂自所述长臂远离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长臂和所述短臂均收容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且所述长臂和所述短臂的连接处弹性抵持于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侧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接件还包括悬挂部,所述悬挂部设于所述夹持部上,且与所述弹性臂间隔分布;所述悬挂部用于与位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背板之间的光学膜片插接配合,以沿纵向悬挂所述光学膜片;纵向和横向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面框的分布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背光组件、显示屏以及所述边框组件;所述显示屏装配于所述第一面框上,且所述第二面框压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所述背光组件设于所述背板上,并正对于所述显示屏,以为所述显示屏提供背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组件及显示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第二面框设于第一面框的缺口内,且沿横向拼接于第一面框的两端;第一面框与第一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第二面框与第二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则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均与第一转接件形成横向限位,这样,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通过第一转接件实现转接,从而实现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在两者的拼接方向上的限位,如此,减小了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在拼接后产生的间隙,避免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拼接后出现断差的现象,提高了边框组件的品质。此外,通过第一转接件实现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的转接,相较于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直接形成扣接或形成螺钉固定的方式,减缓了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的变形、破损现象,实现对边框组件的保护。相应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也具有上述边框组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边框组件配合显示屏和光学膜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提供的边框组件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提供的边框组件的第一面框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边框组件的第一转接件配合第一面框和第二面框的局部分解图;
图7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的分解图;
图9为图1的边框组件的第二转接件配合背板和第一面框的局部分解图;
图10为图2中B-B处的剖面图;
图11为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爆炸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边框组件;
11-背板;111-基板;112-第一侧板;113-第二侧板;114-第一凸部;115- 第二凸部;116-限位凸点;
12-第一面框;1201-第一缺口;1202-第一凹槽;1203-第二凹槽;1204-第三限位槽;121-第一本体部;122-第一拼接部;123-第一限位部;124-固定部;
13-第二面框;1301-第二缺口;131-第二本体部;132-第二拼接部;133-第二限位部;
14-第一转接件;1401-第一限位槽;1402-第二限位槽;
15-中框;151-第三本体部;152-卡扣;
16-第二转接件;1601-凹部;161-夹持部;162-弹性臂;1621-长臂;1622- 短臂;163-悬挂部;
20-显示屏;
30-背光组件;31-光学膜片;32-光源件;
40-双面胶;
X-横向;Y-纵向;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组件10为显示器的边框组件10,边框组件10能够用于装配显示屏20。其中,这里设置显示器的厚度方向为轴向Z,轴向Z也平行于显示屏20的厚度方向。
边框组件10包括背板11、第一面框12、第二面框13以及第一转接件14。
第一面框12设于背板11上,并用于装配显示屏20。第一面框12上形成有缺口,该缺口为第一缺口1201;可以理解的,基于第一缺口1201的设计,第一面框12为“U”形面框。
第二面框13设于背板11上,并用于将显示屏20压在第一面框12上;可以理解的,显示屏20装配于第一面框12上,且第二面框13将显示屏20压在第一面框12上,从而加强了显示屏20在边框组件10上的装配强度。第二面框 13设于第一缺口1201内,且沿横向X拼接于第一面框12的两端;可以理解的,第一缺口1201的两端沿横向X间隔分布,第二面框13设于第一缺口1201内,且沿横向X拼接于第一缺口1201的两端,从而使得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 实现在横向X上的拼接。
第一转接件14设于背板11上,第一转接件14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401 和第二限位槽1402,第一限位槽1401和第二限位槽1402间隔分布设置。第一面框12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横向X限位,第二面框13与第二限位槽1402 形成横向X限位,这样,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分别与第一转接件14实现横向X限位,则第一转接件14实现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转接和限位作用。可以理解的,第一面框12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23,第一限位部123 插接配合于第一限位槽1401内,并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横向X限位,如此实现了第一面框12和第一转接件14在横向X上的限位;第二面框13上设有第二限位部133,第二限位部133插接配合于第二限位槽1402内,并与第二限位槽1402形成横向X限位,如此实现了第二面框13和第一转接件14在横向X 上的限位。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123和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横向X 限位,可以为但不限于第一限位部123和第一限位槽1401只形成横向X限位,事实上,第一限位部123和第一限位槽1401在形成横向X限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其他方向上的限位,例如,第一限位槽1401为圆形孔,第一限位部 123插接于第一限位槽1401内,且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周向限位,而第一限位部123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的周向限位包括了第一限位部123和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的横向X限位;相应的,第二限位部133和第二限位槽1402形成横向X限位,可以为但不限于第二限位部133和第二限位槽1402只形成横向X限位。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横向X指的是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拼接方向,且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均与第一转接件14形成横向X限位,则第一转接件14的设置,是为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通过第一转接件14形成在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拼接方向上的限位,以减小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拼接位置上的形成间隙,从而解决断差问题。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横向X可以为垂直于轴向Z的方向,也可以与轴向Z平行,甚至,横向X不垂直于轴向Z,且与轴向Z形成大于0°的夹角,如此,横向X可以根据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拼接情况来设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面框13设于第一面框12的缺口内,且沿横向X拼接于第一面框12的两端;第一面框12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横向X限位,第二面框13与第二限位槽1402形成横向X限位,则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 13均与第一转接件14形成横向X限位,这样,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通过第一转接件14实现转接,从而实现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两者的拼接方向上的限位,也即是,减缓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横向X上的位移,如此,减小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拼接后产生的间隙,避免第一面框 12和第二面框13拼接后出现断差的现象,提高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 的拼接效果,从而提高了边框组件10的品质和美观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面框12上的第一限位部123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插接配合,第二面框13上的第二限位部133与第二限位槽1402形成插接配合,即可实现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拼接和定位,避免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连接时对接不准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解决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拼接时产生的断差问题。此外,通过第一转接件14实现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转接,相较于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直接形成扣接或者通过螺钉形成固定的方式,减缓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变形、破损现象,实现对边框组件10的保护。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显示器的全面屏设计,边框组件10和显示屏 20的装配方式如下:显示屏20的轴向Z一侧的边缘装配在第一面框12沿轴向 Z上的一侧,第一缺口1201开设于第一面框12沿纵向Y上的一侧,第二面框 13设置在第一缺口1201内,且沿横向X与第一面框12的两端形成拼接,并且,第二面框13沿轴向Z将显示屏20的纵向Y一边缘压在第一面框12上;这样,显示屏20的纵向Y一边缘被第二面框13压住,显示屏20的纵向Y另一边缘和显示屏20的横向X两边缘均裸露设置,实现了显示屏20三边裸露的设计,从而实现显示屏20的全面屏设计。其中,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纵向Y、横向X 以及轴向Z设置为两两相互垂直。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显示器在一般使用时的放置状态,显示器在使用时的前后方向平行于轴向Z,显示器在使用时的上下方向平行于纵向Y,显示器在使用时的左右方向平行于横向X;其中,轴向Z平行于显示屏20和第一面框12的分布方向。可以理解的,显示屏20后侧的边缘装配在第一面框12 的前侧,第一缺口1201开设于第一面框12的下侧,这样,使得第一面框12 呈“U”形设计,则显示屏20后侧的上边缘、左边缘以及右边缘装配在第一面框12的前侧;第二面框13设于第一缺口1201内,并沿左右方向拼接于第一面框12的两端;并且,第二面框13压在显示屏20前侧的下边缘,使得显示屏 20的下侧被压在第一面框12上。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的前、后、上、下、左、右均是对显示器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描述,下文中不再一一解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8,第一面框12包括第一本体部121 和两个第一拼接部122。第一本体部121设于背板11上,并用于装配显示屏20;可以理解的,第一本体部121呈“U”形设计,第一本体部121的两端沿横向X 间隔分布。两个第一拼接部122分别自第一本体部121的横向X两端弯折形成,并沿横向X相向延伸设置;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一拼接部122分别设于第一本体部121的横向X两端,且第一拼接部122与第一本体部121形成弯折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拼接部122自第一本体部121纵向Y上的端部沿横向 X弯折形成,以使得第一拼接部122沿横向X延伸设置。第一本体部121两端的第一拼接部122沿横向X相向延伸设置,并间隔形成上述的第一缺口1201。第二面框13设于第一缺口1201内,也即是,第二面框13设于两个第一拼接部 122之间,并沿横向X与第一拼接部122形成拼接。并且,第一拼接部122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横向X限位;可以理解的,第一限位部123设于第一拼接部122上,并与第一限位槽1401形成横向X限位,从而实现第一拼接部122 和第一限位槽1401的横向X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两个第一拼接部122分别自第一本体部121 的纵向Y两端沿横向X折弯形成,实现第一拼接部122与第二面框13的横向 X拼接,从而在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面框13均与第一转接件14形成横向X 限位时,减缓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面框13在横向X上的位移,从而减小了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面框13在拼接处的间隙,以解决断差问题。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拼接部122自第一本体部121的纵向Y一端沿横向X折弯后与第二面框13形成拼接,有助于第二面框13和第一面框12更好地实现拼接,从而减缓断差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一本体部121的连接处形成圆角。可以理解的,第一拼接部122自第一本体部121的端部弯折形成,且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一本体部121的连接处的外侧形成圆角,这样,使得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一本体部121的连接处的外侧为光滑设计,解决边框组件10 的刮手问题,提高了边框组件10的品质和美观性,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8,第二面框13包括第二本体部131 和第二拼接部132。第二本体部131用于沿轴向Z将显示屏20的一边缘压在第一面框12上,第二拼接部132自第二本体部131的纵向Y一边缘弯折形成,且围设于背板11的纵向Y一侧;第二拼接部132设于第一缺口1201内,且沿横向X拼接于第一面框12的两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本体部131用于将显示屏20的前下侧向后压在第一面框12上,第二拼接部132自第二本体部131的下侧向后弯折形成,使得第二拼接部132围设在背板11的下侧;第二拼接部132设于第一缺口1201内,并沿左右方向拼接于两个第一拼接部122之间,这样,第一拼接部122也围设于背板11的下侧;并且,第二限位部133设于第二拼接部132上,并通过第二限位槽1402与第一转接件14形成左右方向上的限位,如此,实现了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拼接部132在左右方向上的限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拼接部132均设于背板11 的下侧,且第二拼接部132与第一拼接部122在背板11的下侧形成拼接,在显示器使用时,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拼接部132的拼接位置位于背板11的下侧,也即是位于整个显示器的底部,这样,实现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拼接位置的隐藏,从而提高了显示器的美观性。此外,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拼接部132均设于背板11的下侧,则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拼接部132也均设于显示屏20的下方,并且,第二本体部131压在显示屏20前下侧,这样,第二面框13不仅能够压在显示屏20的前下侧,还能够与第一面框12在显示屏20 的下方形成拼接,在保证显示屏20的装配强度的基础上,提高了显示器的美观性。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本体部131和第二拼接部132在连接处的外侧形成有圆角,这样,使得第二本体部131和第二拼接部132的连接处的外侧为光滑设计,进一步解决了边框组件10的刮手问题,提高了边框组件10的品质和美观性,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面框12:第一面框12还包括设于第一本体部121上的固定部124,固定部124在轴向Z上的高度低于第一本体部121和第一拼接部122,且固定部124用于装配显示屏20。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屏20装配于固定部124上时,显示屏20在向前的方向上与第一本体部121 齐平,这样,在第二面框13的第二本体部131向后压在显示屏20的前下侧时,第二本体部131向后搭接在第一本体部121上,这样,实现了第一本体部121 和第二本体部131在前后方向上的限位,也即是实现了第二本体部131在向后方向上的限位,避免第二本体部131无限压在显示屏20上导致显示屏20被压坏的情况,提高了对显示屏20的保护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对于第二面框13:第二本体部131和第二拼接部132 围合形成第二缺口1301,可以理解的,第二面框13沿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均形成有上述第二缺口1301;当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形成拼接时,第一拼接部122沿左右方向插接于第二缺口1301内,并沿左右方向与第二拼接部132 形成拼接;并且,由于第二本体部131向后压住显示屏20,第二拼接部132围设于显示屏20的下方,这样,当第一拼接部122插接于第二缺口1301内时,第二拼接部132沿前后方向限位于第二缺口1301内,也即是,第二拼接部132 沿前后方向限位于第二本体部131和第二拼接部132之间。如此,提高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前后方向上的限位,以减小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 13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的间隙,从而进一步减缓边框组件10的断差问题,提高了第二面框13和第一面框12的拼接效果,从而提高了显示器的品质和美观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装配时,第一面框12固定在背板11上,并与第一转接件14形成横向X限位;然后第二面框13与第一转接件14形成横向X限位,使得第一面框12的第一拼接部122插接于第二缺口1301 内,以实现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轴向Z限位,最后将第二面框13固定在背板11上即可,如此,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装配工艺十分简单,且装配效率相对较高;并且,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分别实现了横向X和轴向Z上的限位,减缓了拼接断差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显示器的品质和美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包绕第一转接件14。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接件14设于背板11上;第一拼接部122和第二拼接部132均围设于背板11的下侧,且均围设于第一转接件 14的下侧,则第一转接件14沿上下方向设于显示屏20和第二拼接部132之间;第二本体部131压设于显示屏20的前下侧,且围设于第一转接件14的前侧。如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共同围设于第一转接件14的前侧和下侧,实现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包绕第一转接件14,从而实现了第一转接件14的隐藏式设计,则当显示器在使用时,第一转接件14的前侧和下侧均被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挡住,提高了显示器的品质和美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边框组件10还包括中框15,中框15设于背板11的纵向Y一侧,以沿纵向Y承托显示屏20。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中框15固定在背板11的下侧;则当显示器在使用时,中框15位于显示屏20的下侧,并能够承托显示屏20,从而实现显示屏20向下方向上的限位。并且,第二面框13压设于显示屏20和中框15,可以理解的,第二面框13压设在显示屏20和中框15的前侧,也即是第二面框13围设在中框15的前侧,实现中框15的隐藏。因此,实现了中框15的隐藏式设计,则当显示器在使用时,中框15被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挡住,提高了显示器的品质和美观性。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面框13和第一拼接部122还围设在背板11 的下侧,且中框15固定在背板11上,则第二面框13和第一拼接部122共同围设在中框15的下侧,实现中框15的隐藏。因此,实现了中框15的隐藏式设计,使得中框15完全被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挡住,提高了显示器的品质和美观性。
其中,当背板11上安装有光学膜片31等光学组件时,光学组件设于显示屏20和背板11之间,中框15还可以向后压在光学膜片31等光学组件上,从而提高对光学组件的固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背板11包括基板111、第一侧板112以及第二侧板113,第一侧板112设于基板111的下侧边缘,第二侧板113设于基板111的上侧边缘、左侧边缘以及右侧边缘。中框15包括第三本体部151和设于第三本体部151上的卡扣152,第三本体部151向后夹持住第二侧板113,并向后抵持于第一侧板112;第一侧板112上设有第一凸部114,卡扣152扣接于第一凸部114上,以限制卡扣152向前的位移,这样,中框15 和第一侧板112形成了前后方向上的限位,从而防止中框15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背板11移动而导致脱离显示屏20,如此,保证了中框15对于显示屏20的承托作用。其中,第三本体部151设有两个夹持臂,当第三本体部151夹持住第一侧板112时,两个夹持臂分别夹持于第一侧板112的两侧,且两个夹持臂的连接处向后抵持于第一侧板112,从而限制了中框15相对背板11向后的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9至图11,第一面框12背离显示屏20的一侧形成有凹槽,该凹槽为第一凹槽1202。边框组件10还包括第二转接件16,第二转接件16包括夹持部161和设于夹持部161上的弹性臂162。夹持部161 夹持于背板11上,可以理解的,夹持部161由两个夹持臂间隔形成,当夹持部 161夹持于背板11上,夹持部161的两个夹持臂夹持于背板11的两侧,实现夹持部161与背板11的固定;夹持部161和弹性臂162均收容于第一凹槽1202 内,且弹性臂162弹性抵持于第一凹槽1202的内侧壁,则第二转接件16实现了第二转接件16和第一面框12的限位。如此,第二转接件16能够分别连接于背板11和第一面框12,从而实现了背板11和第一面框12的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背板11上装配第一面框12时,先将夹持部161 夹持于背板11上,然后将第一面框12卡入夹持部161和弹性臂162,即可使得夹持部161、弹性臂162以及由夹持部161夹持的背板11部分均收容于第一凹槽1202内,且弹性臂162弹性抵持于第一凹槽1202的内侧壁,且夹持部161 弹性抵持于背板11。这样,第一方面,第二转接件16的设置,实现了背板11 和第一面框12的固定,使得第一面框12装配于背板11上的工艺十分简单,大大提高了第一面框12的装配效率;并且,通过第二转接件16来实现第一面框 12和背板11的装配,简化了对第一面框12或背板11进行加工处理的工艺,只要夹持部161能够夹持住背板11、且第一面框12能够收容第二转接件16即可,且相对于螺钉固定的方式来说,本技术方案对于第一面框12、背板11的结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加工复杂程度。第二方面,装配时,夹持部161夹持于背板11,并将夹持部161和弹性臂162收容于第一面框12 的第一凹槽1202内即可实现,且弹性臂162均具有弹性,这样,在拆解第一面框12时,仅需将弹性臂162拨开,使得弹性臂162弹性抵持于第一凹槽1202 的内侧壁的作用减弱,即可直接将第一面框12从背板11上取开,使得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之间十分易于拆装,相较于粘胶的方式来说,降低了拆装的难度,提高了拆装的便利性,且避免第一面框12在拆解时因粘胶固定过牢导致难拆解从而最终使得第一面框12和/或背板11出现变形、报废的问题,因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面框12的拆装方式,还提高了对背板11和第一面框12 的保护。第三方面,在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形成装配后,夹持部161和弹性臂162均收容于第一面框12的第一凹槽1202内,实现了第二转接件16的隐藏式设计,提高了显示器的美观性。此外,一般的,第二转接件16一般设置为金属件,使得弹性臂162的弹性作用较强,从而使得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的拆装操作更加灵活、便利,当然,根据需求,也可以设置为塑胶件;并且,基于该第一面框12的装配方式,第二转接件16不限定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的材质,实际上,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金属件或塑胶件。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背板11通过其第二侧板113实现与第一面框12的装配,可以理解的,装配第一面框12时,先将夹持部161夹持于第二侧板113,也即是,使得夹持部161的两个夹持臂分别夹持于第二侧板113的两侧,以实现夹持部161与第二侧板113的固定;然后,将夹持部161和弹性臂162均收容于第一面框12的第一凹槽1202内,使得弹性臂162弹性抵持于第一凹槽1202 的内侧壁,这样,夹持部161、弹性臂162以及第二侧板113均收容于第一凹槽1202内,实现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的装配。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侧板 113设于基板111的上侧边缘、左侧边缘以及右侧边缘,第一面框12上的第一凹槽1202对应于第二侧板113的位置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为提高第一面框 12和背板11的装配强度,基板111的上侧边缘、左侧边缘以及右侧边缘的第二侧板113均设有第二转接件16。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图显示了基板111的上侧边缘的第二侧板113与第一面框12通过第二转接件16实现固定的示意图;其中,夹持部161的两个夹持臂分别夹持于第二侧板113的上下两侧,第二侧板113、夹持部161以及弹性臂162均收容于第一凹槽1202内,且弹性臂162弹性抵持于第一凹槽1202的上内侧壁,当然,弹性臂162也可以弹性抵持于第一凹槽 1202的下内侧壁,从而实现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侧板113的装配。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9至图11,继续以基板111的上侧边缘的第二侧板113与第一面框12通过第二转接件16实现固定为例进行说明:第二侧板113上设有第二凸部115,第二凸部115设于基板111的上侧边缘的第二侧板113的上侧壁或下侧壁,夹持部161在夹持于第二侧板113时与第二凸部115形成扣接,以实现夹持部161和第二侧板113在前后方向上的限位,从而提高夹持部161和第二侧板113的连接强度;基板111的上侧边缘的第二侧板113上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限位凸点116,每两个限位凸点116 对应一个第二转接件16,可以理解的,当夹持部161夹持于第二侧板113上时,夹持部161沿左右方向限位于两个限位凸点116之间,从而保证第二转接件16 在左右方向上的限位。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弹性臂162弹性抵持于第一凹槽1202的内侧壁时,实现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侧板113在上下方向上的限位。因此,第二凸部115、限位凸点116以及第二转接件16的设置,实现了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分别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限位,从而提高了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的装配强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夹持部161和/或弹性臂162上凹陷形成有凹部1601,凹部1601的设置,提高了整个第二转接件16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二转接件16的使用率,且提高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的装配强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转接件16为弹性结构,即,夹持部161和弹性臂 162均为弹性结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弹性臂162抵持于第一凹槽1202的内侧壁的作用下,夹持部161的弹性臂162也能够弹性抵持于背板11,则第二转接件16分别弹性抵持于背板11和第一面框12,从而加强了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之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9至图11,第一凹槽1202的内侧壁凹陷形成有第三限位槽1204。弹性臂162包括长臂1621和短臂1622,长臂1621 连接于夹持部161,短臂1622自长臂1621背离夹持部161的一端弯折形成。装配第一面框12时,夹持部161及弹性臂162的长臂1621和短臂1622均收容于第一凹槽1202内,弹性臂162的长臂1621和短臂1622均第三限位槽1204 内,且长臂1621和短臂1622的连接处弹性抵持于第三限位槽1204的内侧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弹性臂162的短臂1622自长臂1621的端部弯折形成,且在装配第一面框12时,长臂1621和短臂1622的连接处弹性抵持于第三限位槽1204,这样,提高了弹性臂162和第三限位槽1204的弹性抵持强度,从而提高了第一面框12和背板11的装配强度;并且,短臂1622自长臂1621 的端部弯折形成,那么,长臂1621和短臂1622之间形成了大于0°的夹角,在拆解第一面框12时,可通过在第一面框12和第二侧板113之间的间隙伸入片材即可拨动长臂1621和/或短臂1622,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一面框12和背板 11的拆装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二转接件16还包括悬挂部163,悬挂部 163设于夹持部161上,且与弹性臂162间隔分布。显示器的光学膜片31设于背板11和显示屏20之间,悬挂部163与位于显示屏20和背板11之间的光学膜片31插接配合,以沿纵向Y悬挂光学膜片31。可以理解的,当背板11上固定有光学膜片31时,第二转接件16的悬挂部163沿前后方向穿过光学膜片31,以悬挂光学膜片31,从而避免光学膜片3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出现下垂、褶皱的现象,提高对光学膜片31的保护,以保证显示屏20的显示效果。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面框12上设有第二凹槽1203,第二凹槽1203与第一凹槽1202间隔分布;当第一面框12通过第二转接件16实现与背板11的装配时,第二转接件16的悬挂部163避位于第二凹槽1203内。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12及图1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该显示器包括背光组件30、显示屏20以及边框组件10;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边框组件 10与实施例一中的边框组件10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一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具体地,显示屏20装配于第一面框12上,且第二面框13压设于显示屏 20上;背光组件30设于背板11上,并正对于显示屏20,以为显示屏20提供背光。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显示器在使用时的放置状态,显示屏20装配于第一面框12的前侧;其中,第一面框12的前侧设有双面胶40,显示屏20通过双面胶40固定在第一面框12上;第二面框13压在显示屏20的前下侧。背光组件30包括光源件32和光学膜片31,光源件32设于背板11上,光学膜片 31设于背板11上,且位于光源件32的出光侧,且显示屏20正对于光学膜片 31;可以理解的,光源件32、光学膜片31以及显示屏20向前依次分布,使得光源件32提供的背光在光学膜片31的配光作用下照射至显示屏20上,使得显示屏20实现显示效果。其中,一般的,显示屏20为液晶显示屏,则该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沿横向X形成拼接,且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均与第一转接件14形成横向X限位,从而实现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两者的拼接方向上的限位,也即是,减缓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横向X上的位移,如此,减小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在拼接后产生的间隙,避免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拼接后出现断差的现象,提高了第一面框12和第二面框13的拼接效果,从而提高了显示器的品质和美观性。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边框组件,用于装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组件包括:
背板;
第一面框,设于所述背板上,并用于装配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一面框上形成有缺口;
第二面框,设于所述背板上,并用于将所述显示屏压在所述第一面框上;所述第二面框设于所述缺口内,且沿横向拼接于所述第一面框的两端;
第一转接件,设于所述背板上,且所述第一转接件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面框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且所述第二面框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框包括第一本体部和两个第一拼接部;所述第一本体部设于所述背板上,并用于装配所述显示屏;两个所述第一拼接部分别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横向两端弯折形成,并沿横向相向延伸设置,以间隔形成所述缺口;所述第二面框沿横向拼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拼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拼接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横向限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拼接部和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连接处形成圆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框包括:
第二本体部,用于将所述显示屏压在所述第一面框上;
第二拼接部,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边缘弯折形成,且围设于所述背板的纵向一侧;所述第二拼接部设于所述缺口内,且沿横向拼接于所述第一面框的两端;纵向和横向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面框的分布方向。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框和所述第二面框包绕所述第一转接件。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组件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设于所述背板的纵向一侧,以沿纵向承托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二面框压设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中框;纵向和横向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面框的分布方向。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框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形成有凹槽;
所述边框组件还包括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包括夹持部和设于所述夹持部上的弹性臂;所述夹持部夹持于所述背板上;所述夹持部和所述弹性臂均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弹性臂弹性抵持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凹陷形成有第三限位槽;所述弹性臂包括长臂和短臂,所述长臂连接于所述夹持部,所述短臂自所述长臂远离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长臂和所述短臂均收容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且所述长臂和所述短臂的连接处弹性抵持于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侧壁。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转接件还包括悬挂部,所述悬挂部设于所述夹持部上,且与所述弹性臂间隔分布;所述悬挂部用于与位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背板之间的光学膜片插接配合,以沿纵向悬挂所述光学膜片;纵向和横向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面框的分布方向。
10.一种显示器,包括背光组件和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边框组件;所述显示屏装配于所述第一面框上,且所述第二面框压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所述背光组件设于所述背板上,并正对于所述显示屏,以为所述显示屏提供背光。
CN202111161590.2A 2021-09-30 2021-09-30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Active CN1139002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1590.2A CN113900295B (zh) 2021-09-30 2021-09-30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1590.2A CN113900295B (zh) 2021-09-30 2021-09-30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0295A true CN113900295A (zh) 2022-01-07
CN113900295B CN113900295B (zh) 2024-04-12

Family

ID=79189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61590.2A Active CN113900295B (zh) 2021-09-30 2021-09-30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0029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1928A (zh) * 2022-04-20 2023-01-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面框、背板和大屏显示设备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69846A (ko) * 2007-01-24 2008-07-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80192168A1 (en) * 2007-02-08 2008-08-14 Funai Electric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3909428U (zh) * 2014-04-30 2014-10-29 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屏的连接结构
US20140362325A1 (en) * 2013-06-05 2014-1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WO2015008687A1 (ja) * 2013-07-17 2015-0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保持構造、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50248035A1 (en) * 2012-09-20 2015-09-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device
JP2015187730A (ja) * 2015-04-20 2015-10-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保持構造、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50351261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CN205015584U (zh) * 2015-09-30 2016-02-03 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面框及具有该面框的曲面液晶显示设备
CN205405009U (zh) * 2016-03-18 2016-07-27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前框、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6373501A (zh) * 2016-11-24 2017-02-01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面框组件及显示器面框
CN206594971U (zh) * 2016-11-24 2017-10-27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面框组件及显示器面框
CN206684422U (zh) * 2017-03-23 2017-11-28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器面框及显示器
WO2018010253A1 (zh) * 2016-07-12 2018-01-18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分体式边框和显示设备
CN207117806U (zh) * 2017-08-29 2018-03-16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电视金属拼装面框
WO2018147270A1 (ja) * 2017-02-09 2018-08-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207897068U (zh) * 2018-01-23 2018-09-21 江苏凡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装载外壳
CN208351188U (zh) * 2018-05-25 2019-01-0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固定装置及显示模组
CN109996018A (zh) * 2017-12-29 2019-07-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该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CN210270458U (zh) * 2019-09-19 2020-04-07 合肥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378199U (zh) * 2019-09-30 2020-04-2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主体及包含其的拼接式智能交互平板
CN211531593U (zh) * 2019-11-29 2020-09-18 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屏框架单元及显示屏框架
CN211905927U (zh) * 2020-03-26 2020-11-1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2515285U (zh) * 2020-06-10 2021-02-09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379543A (zh) * 2020-11-24 2021-02-19 江苏毅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中框的显示装置
CN212659246U (zh) * 2020-06-10 2021-03-05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边框及显示屏
WO2021185270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69846A (ko) * 2007-01-24 2008-07-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80192168A1 (en) * 2007-02-08 2008-08-14 Funai Electric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50248035A1 (en) * 2012-09-20 2015-09-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device
US20140362325A1 (en) * 2013-06-05 2014-1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WO2015008687A1 (ja) * 2013-07-17 2015-0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保持構造、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3909428U (zh) * 2014-04-30 2014-10-29 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屏的连接结构
US20150351261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JP2015187730A (ja) * 2015-04-20 2015-10-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保持構造、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5015584U (zh) * 2015-09-30 2016-02-03 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面框及具有该面框的曲面液晶显示设备
CN205405009U (zh) * 2016-03-18 2016-07-27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前框、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18010253A1 (zh) * 2016-07-12 2018-01-18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分体式边框和显示设备
CN106373501A (zh) * 2016-11-24 2017-02-01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面框组件及显示器面框
CN206594971U (zh) * 2016-11-24 2017-10-27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面框组件及显示器面框
WO2018147270A1 (ja) * 2017-02-09 2018-08-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206684422U (zh) * 2017-03-23 2017-11-28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器面框及显示器
CN207117806U (zh) * 2017-08-29 2018-03-16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电视金属拼装面框
CN109996018A (zh) * 2017-12-29 2019-07-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该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CN207897068U (zh) * 2018-01-23 2018-09-21 江苏凡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装载外壳
CN208351188U (zh) * 2018-05-25 2019-01-0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固定装置及显示模组
CN210270458U (zh) * 2019-09-19 2020-04-07 合肥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378199U (zh) * 2019-09-30 2020-04-2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主体及包含其的拼接式智能交互平板
CN211531593U (zh) * 2019-11-29 2020-09-18 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屏框架单元及显示屏框架
WO2021185270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11905927U (zh) * 2020-03-26 2020-11-1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2515285U (zh) * 2020-06-10 2021-02-09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2659246U (zh) * 2020-06-10 2021-03-05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边框及显示屏
CN112379543A (zh) * 2020-11-24 2021-02-19 江苏毅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中框的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1928A (zh) * 2022-04-20 2023-01-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面框、背板和大屏显示设备
CN115561928B (zh) * 2022-04-20 2023-09-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面框、背板和大屏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0295B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428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3900295A (zh)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CN211149136U (zh)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N216434585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3904011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13905195A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5268067B2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と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及びランプ組立方法
CN210667568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器
WO2017041462A1 (zh) 框架及应用该框架的背光源
CN111142285A (zh)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显示模组的组装方法
CN115769568A (zh) 显示模组、显示设备及显示模组的装配方法
CN215340622U (zh)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528867U (zh) 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
CN216351645U (zh) 膜片挂耳以及显示装置
CN112379543A (zh) 一种无中框的显示装置
CN113625481A (zh) 显示设备装配结构及显示设备
JP5508806B2 (ja) パネル取付け型コネクタ
TWI373652B (en) Display device
CN217608148U (zh) 便捷安装的显示模组
CN2186304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2410988U (zh) 显示器
CN219285549U (zh) 一种安装组件以及显示设备
CN219285706U (zh) 一种双边红外显示设备
CN112653858B (zh) 一种显示设备外壳、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CN216351653U (zh) 一种模组结构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