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1650B - 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1650B
CN113891650B CN202080040109.1A CN202080040109A CN113891650B CN 113891650 B CN113891650 B CN 113891650B CN 202080040109 A CN202080040109 A CN 202080040109A CN 113891650 B CN113891650 B CN 1138916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or
cable
link mechanism
swinging
operation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01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91650A (zh
Inventor
中山大辅
野上广宣
岩田德秀
柳原克己
万德直人
小野圭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07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8972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07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191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891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1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91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1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 A01B63/1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 A01B63/111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regulating working depth of implements
    • A01B63/114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regulating working depth of implements to achieve a constant working dep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 A01B63/1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 A01B63/111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regulating working depth of implements
    • A01B63/11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regulating working depth of implements to control draught load, i.e. tractive for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的拖拉机。拖拉机具备:能够安装耕耘装置的三点连杆机构、对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的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以及将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机械式连接单元。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检测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的负载检测部件、根据由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检测到的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而连动的线缆、以及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连动地连结并将与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所述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机械式的连杆机构。

Description

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拖拉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的拖拉机,该拖拉机具备:能够安装耕耘装置的三点连杆机构、对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的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以及将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机械式连接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经由三点连杆机构检测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的负载检测部件、以及将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由此,通过由升降驱动单元对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安装于三点连杆机构的耕耘装置能够进行根据牵引负载而自动升降的牵伸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9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常,在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中,由于从负载检测部件至升降驱动单元存在距离,因此,通过使板状或杆状的多个连杆部件连动连结,从而将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向升降驱动单元传递。
在此,在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中,由于使用多个连杆部件,因此,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结构容易变得复杂。机械式的连杆机构越复杂,则维护越容易花费时间,并且由于连杆部件的数量多而容易产生振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的拖拉机。
一方案的拖拉机具备:三点连杆机构,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能够安装耕耘装置;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所述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对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以及机械式连接单元,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将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检测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线缆,所述线缆根据由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检测到的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而连动;以及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连动地连结,将与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所述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右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式升降装置的右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用的液压回路图。
图4是从左上前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5A-5A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连杆机构的右视图。
图7是变形例的液压式升降装置的右视图。
图8是从右上后方观察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方观察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后视图。
图10是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右视图。
图11是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右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右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式升降装置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一方案的拖拉机具备:三点连杆机构,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能够安装耕耘装置;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所述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对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以及机械式连接单元,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将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检测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线缆,所述线缆根据由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检测到的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而连动;以及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连动地连结,将与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所述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
由此,在机械式连接单元中,能够由线缆承担从负载检测部件到升降驱动单元的传递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的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不增加构成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板状或杆状的连杆部件的数量,而将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向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由此,能够抑制增加连杆部件的数量,能够使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线缆可以具有在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侧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和在所述负载检测部件侧连结的第二连结部。所述线缆可以具有从所述第二连结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后方延伸的部分。可以是,所述线缆的一个端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前方与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连结,所述线缆的另一个端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前方与所述负载检测部件连结。由此,位于拖拉机的后方的作业者能够从拖拉机的后方沿着线缆识别各连结部。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线缆的检修、更换作业等维护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线缆可以具有在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侧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和在所述负载检测部件侧连结的第二连结部。所述拖拉机可以具有摆动部件,所述摆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并且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在所述拖拉机的侧视时,以当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摆动部件一起向前方摆动时所述第一连结部向后方被牵拉,并且当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摆动部件一起向后方摆动时所述第一连结部向前方被牵拉的方式,所述线缆可以一边弯曲一边延伸。所述第二连结部可以在比所述第一连结部高的位置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作业者在维护作业时,通过使线缆弯曲,即便作业者不大幅移动,也能够将第二连结部向安装部搬运。此外,由于第二连结部处于比第一连结部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接近作业者的视线的高度的位置进行安装。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线缆可以具有:根据所述摆动部件的前后摆动而摆动的内线缆、以及覆盖所述内线缆的外侧的罩部。可以具有固定所述罩部的线缆固定部。通过利用线缆固定部固定罩部,能够固定内线缆的摆动路径,能够根据摆动部件的前后摆动而使内线缆稳定地摆动。由此,机械式连接单元能够将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高精度地向升降驱动单元传递,因此,能够执行质量高的牵伸控制。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拖拉机可以具有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的摆动部件。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可以具有对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与所述摆动部件连动时的动作灵敏度进行调节的灵敏度调节机构。所述线缆可以与所述摆动部件和所述灵敏度调节机构连结。由于线缆将摆动部件与灵敏度调节机构直接连结,因此,能够减少将摆动部件与灵敏度调节机构相连的连杆部件的数量,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比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下连杆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由于容易从拖拉机的后方确认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线缆可以具有在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侧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和在所述负载检测部件侧连结的第二连结部。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可以位于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上方。由此,容易从拖拉机的后方确认第二连结部和安装部,容易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另外,不需要在负载检测部件的前方设置具备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的空间。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线缆可以具有在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侧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和在所述负载检测部件侧连结的第二连结部。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可以具有安装所述第一连结部的第一安装部和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第二安装部。在未施加所述牵引负载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安装部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安装部靠后方的位置。由此,由于从拖拉机的后方到第二安装部的距离比第一安装部近,因此,容易从拖拉机的后方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可以具有放大摆动部件,所述放大摆动部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负载检测部件,并且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可以通过所述放大摆动部件的所述前后摆动进行放大。由此,能够根据牵引负载的变化使耕耘装置迅速升降。其结果是,即便在牵引负载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由牵引负载的上升引起的发动机熄火。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可以对与通过所述放大摆动部件的所述前后摆动而放大的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所述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状态、和与未通过所述放大摆动部件的所述前后摆动而放大的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所述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状态进行切换。由此,作业者能够根据进行牵引作业的土壤的状态(例如,土的硬度、石头/岩石/木头等的含有比例等),对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作为所述线缆的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一连结部可以与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连结。所述线缆可以选择性地传递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和耕深的变化量。通过切换作为所述线缆的另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二连结部的连结目的地,从而选择与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一升降操作量和与所述耕深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二升降操作量中的任一方作为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所述升降操作量。
为了切换线缆的第二连结部的连结目的地,与线缆的第一连结部连结的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是牵伸控制以及自动耕深控制双方共用的连杆机构。因此,能够将在牵伸控制和自动耕深控制中类似的功能集中于一个连杆机构,因此,能够使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另外,线缆与一般的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所使用的板状或杆状的连杆部件相比,具有柔软性。因此,线缆的连结目的地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能够使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此外,通过借助柔软性切换借助可动范围大的线缆的连结目的地,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控制与自动耕深控制的切换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拖拉机可以具有:在选择所述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牵伸控制用的安装部;以及在选择所述第二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自动耕深控制用的安装部。所述牵伸控制用的安装部可以位于比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自动耕深控制用的安装部可以位于比所述顶部连杆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作业者在进行牵伸控制与自动耕深控制的切换作业时,在拖拉机的侧视时能够在顶部连杆的前端与后端之间进行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控制与自动耕深控制的切换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拖拉机可以具有在选择所述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所述线缆可以具有从所述第二连结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后方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二连结部可以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前方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位于拖拉机的后方的作业者在选择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即在向牵伸控制切换的情况下,通过以第二连结部位于比朝向拖拉机的后方延伸的部分(延伸部分)靠作业者的前侧的位置的方式把持该延伸部分,从而容易将第二连结部搬运至安装部。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牵伸控制的切换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拖拉机可以具有: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根据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传递的所述牵引负载而前后摆动;以及摆动部件,所述摆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并且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在所述拖拉机的侧视时,以当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摆动部件一起向前方摆动时所述第一连结部向后方被牵拉,并且当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摆动部件一起向后方摆动时所述第一连结部向前方被牵拉的方式,所述线缆可以一边弯曲一边延伸。所述第二连结部可以在比所述第一连结部高的位置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作业者在向牵伸控制切换时,通过使线缆弯曲,即便作业者不大幅移动,也能够将第二连结部向安装部搬运。此外,由于第二连结部处于比第一连结部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接近作业者的视线的高度的位置进行安装。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牵伸控制的切换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线缆可以具有:根据所述摆动部件的前后摆动而摆动的内线缆、以及覆盖所述内线缆的外侧的罩部。可以具有固定所述罩部的线缆固定部。通过利用线缆固定部固定罩部,能够固定内线缆的摆动路径,能够根据摆动部件的前后摆动而使内线缆稳定地摆动。由此,机械式连接单元能够将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高精度地向升降驱动单元传递,因此,能够执行质量高的牵伸控制。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拖拉机可以具有: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根据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传递的所述牵引负载而前后摆动;以及摆动部件,所述摆动部件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可以具有对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与所述摆动部件连动时的动作灵敏度进行调节的灵敏度调节机构。所述线缆可以与所述摆动部件和所述灵敏度调节机构连结。由于线缆将摆动部件与灵敏度调节机构直接连结,因此,能够减少将摆动部件与灵敏度调节机构相连的连杆部件的数量,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比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下连杆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由于容易从拖拉机的后方确认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拖拉机可以具有: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根据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传递的所述牵引负载而前后摆动;以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选择所述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安装部可以位于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上方。由此,在从自动耕深控制向牵伸控制切换时,容易从拖拉机的后方确认第二连结部和安装部,容易切换第二连结部的连结目的地。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作业。
根据优选的一种方案,可以在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后部具备用于连结所述耕耘装置的挂钩装置。所述挂钩装置可以具有根据所述耕深的变化量而前后摆动的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可以具有在选择所述第二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由此,由于线缆的第二连结部直接安装于挂钩装置所具有的连接部件,因此,与在三点连杆机构的前侧安装有线缆的第二连结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将耕深的变化量传递至线缆的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以往公知有具备液压式升降装置的拖拉机。作为这样的拖拉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牵伸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的拖拉机。专利文献1的牵伸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牵伸反馈连杆机构)将与经由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检测到的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控制阀等)传递。升降驱动单元根据升降操作量进行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驱动,由此,安装于三点连杆机构的牵引式的耕耘装置(例如,犁)根据牵引负载而自动升降。这样,专利文献1的拖拉机在利用牵引式的耕耘装置进行耕耘作业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牵伸控制,因此,能够将牵引负载维持为恒定,能够避免由牵引负载的上升引起的发动机熄火的产生。
另外,作为具备液压式升降装置的拖拉机的一例,在日本特开2003-102208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自动耕深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的拖拉机。专利文献2的自动耕深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中间连杆机构)将与经由设置于旋转式耕耘装置的连杆机构(摇臂、连动连杆、协作连杆、传感器线材等)检测到的耕深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位置控制阀等)传递。升降驱动单元根据升降操作量进行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驱动,由此,安装于三点连杆机构的旋转式耕耘装置根据耕深而自动升降。这样,专利文献2的拖拉机在利用旋转式耕耘装置进行耕耘作业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自动耕深控制,因此,能够进行将耕深维持为恒定的精度高的耕耘作业。
专利文献1的拖拉机不具备自动耕深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因此,在利用旋转式耕耘装置进行耕耘作业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自动耕深控制,难以进行将耕深维持为恒定的精度高的耕耘作业。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拖拉机不具备牵伸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因此,在利用牵引式的耕耘装置进行耕耘作业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牵伸控制,有可能导致由牵引负载的上升引起的发动机熄火。为了应对双方的耕耘作业,设想液压式升降装置具备自动耕深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和牵伸控制用的机械式连接单元双方。但是,通过具备双方的机械式连接单元,存在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容易变得复杂的问题。结构越复杂,则维护越容易花费时间,并且由于构成机械式连接单元的连杆部件的数量多而容易产生振动。因此,为了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牵伸控制和自动耕深控制的拖拉机且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的拖拉机,拖拉机可以具有以下的结构。
一方案的拖拉机具备:三点连杆机构,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能够安装耕耘装置;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所述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对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以及机械式连接单元,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将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线缆,所述线缆选择性地传递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和耕深的变化量;以及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连动地连结。作为所述线缆的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连结。通过切换作为所述线缆的另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二连结部的连结目的地,从而选择与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一升降操作量和与所述耕深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二升降操作量中的任一方作为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所述升降操作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可能包括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并且省略与本公开无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
[第一实施方式]
(1)拖拉机的概略结构
使用图1对拖拉机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右视图。附图所示的箭头F表示拖拉机的前方向(前方),箭头B表示拖拉机的后方向(后方),箭头U表示拖拉机的上方向(上方),箭头D表示拖拉机的下方向(下方),箭头R表示拖拉机的右方向(右方),箭头L表示拖拉机的左方向(左方)。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拖拉机1具备车身2、三点连杆机构3、液压式升降装置5。车身2具备框架21、发动机22、离合器壳体23、变速箱(以下,称为T/M壳体)24、车轮25、后挡泥板26、搭乘式的驾驶部27、缸壳体28等。
框架21具有位于车身2的前部的前部框架21F和与离合器壳体23的后端部连结的中间框架21M。发动机22与前部框架21F的后部连结。离合器壳体23与发动机22的后端下部连结。T/M壳体24与中间框架21M的后端部连结。T/M壳体24兼用作后部框架。车轮25具有配置在前部框架21F的左右的左右前轮25F、配置在T/M壳体24的左右的左右后轮25B。后挡泥板26覆盖左右后轮25B。驾驶部27具有前轮转向用的方向盘271、以及位于左右的后挡泥板26之间的驾驶座位272。在缸壳体28中收容有后述的控制阀63等。在缸壳体28的上方配置有驾驶座位。
虽然省略图示,但来自发动机22的动力经由内置于离合器壳体23的主离合器、以及被中间框架21M覆盖的传动轴等,传递到内置于T/M壳体24的主变速装置。利用主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后的动力经由内置于T/M壳体24的副变速装置等传递到车轮25。
三点连杆机构3能够安装耕耘装置4。三点连杆机构3能够上下摆动地与T/M壳体24的后部连结。三点连杆机构3具有单一的顶部连杆3A以及左右的下连杆3B。在利用拖拉机1进行耕耘作业的情况下,能够在三点连杆机构3安装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的一例,示出犁安装于三点连杆机构3的状态。在三点连杆机构3,作为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也能够安装圆盘犁、中耕机以及深耕铲等。
如图1所示,顶部连杆3A的前端部经由连结销与后述的负载检测机构71(负载检测部件711)连结。另外,左右的下连杆3B的前端部经由左右的连结销与在T/M壳体24的后端部具备的左右的托架连结。通过该连结结构,耕耘作业时的牵引负载经由顶部连杆3A作用于负载检测部件711。
液压式升降装置5是机械连接式的装置。液压式升降装置5配置在拖拉机的后部侧。以下示出液压式升降装置5的结构。
(2)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
使用图1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液压式升降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实施方式的液压式升降装置的右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升降用的液压回路图。图4是从左上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机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5A-5A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中间连杆机构的右视图。
如图2所示,液压式升降装置5(拖拉机1)具备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6和机械式连接单元7。升降驱动单元6能够升降驱动三点连杆机构3。根据三点连杆机构3的升降驱动,安装于三点连杆机构3的耕耘装置4升降。机械式连接单元7将三点连杆机构3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机械式连接单元7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升降驱动单元6具有左右的提升臂61、提升缸62、控制阀63、天平臂64、位置臂65、位置臂轴65A、反馈臂轴66A、位置杆67、位置板68。
如图1所示,左右的提升臂61经由左右的支承部件悬吊支承左右的下连杆3B。提升臂61能够上下摆动地被提升缸62液压驱动。提升缸62经由提升臂61对三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驱动。提升缸62收容于缸壳体28。
控制阀63控制提升缸62。如图3所示,控制阀63可以具有滑阀631、下降用阀632、溢流阀633、卸载阀634等。控制阀63可以经由落下速度调整阀与提升缸62连接。控制阀63收容于缸壳体28。滑阀631被施力构件(例如弹簧)始终向下降方向D施力。
天平臂64摆动自如地与滑阀631的端部连结。在天平臂64的一个端部,经由操作销卡定连结有位置臂轴65A,在天平臂64的另一个端部,经由操作销卡定连结有反馈臂轴66A。反馈臂轴66A经由反馈连杆机构(未图示)与提升臂61连动地连结。
位置臂65固定于位置臂轴65A的外端部。当位置臂65转动时,天平臂64以反馈臂轴66A的与操作销卡定的卡定点为中心摆动。由此,滑阀631向上升侧或下降侧移动,提升臂61进行驱动上升动作或自重下降动作。提升臂61的该动作经由反馈连杆机构传递,变换到反馈臂轴66A的转动。若反馈臂轴66A转动,则滑阀631经由天平臂64向反方向移动。若反馈臂轴66A转动至与位置臂65的转动操作位置对应的规定的转动位置,则滑阀631恢复到中立。这样,通过任意地转动操作位置臂65,能够使提升臂61升降至与位置臂65对应的位置。
位置杆67设定耕耘装置4的控制目标高度。位置杆67配置在驾驶座位的右横侧。位置杆67以能够绕位于位置臂65的后侧附近的支点a前后摆动的方式配置。支点a是与后述的控制调节杆751共用的支点。位置杆67配置在比控制调节杆751靠驾驶座位272侧(左侧)的位置。位置杆67经由长孔65h以及位置板68与位置臂65连动地连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滑阀631被施力构件向下降方向D施力,因此,位置臂65在从右侧的侧视时(参照图2等)被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施力。由此,长孔65h的后端与位置板68卡合并且抵接。
位置杆67以支点a为轴,随着朝向后方(图2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卡合支承于位置板68的位置臂65克服作用力而向后方(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提升臂61上升至与位置臂65对应的位置。另一方面,位置杆67以支点a为轴,随着朝向前方F(图2的顺时针方向)摆动,被转动施力的位置臂65追随位置杆67而转动。由此,提升臂61下降至与位置臂65对应的位置。
接着,对机械式连接单元7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机械式连接单元7具有负载检测机构71、施力机构72、限制机构73、操作件74、中间连杆机构75、线缆7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车身2可以在车身2(T/M壳体24)的后端的中间连杆机构75侧具有固定后述的罩部78B的第一线缆固定部241。另外,如图2、4、5所示,在车身2(缸壳体28)的后端固定有支承部件91。支承部件91具有:与车身2(缸壳体28)的后部连结的纵向壁部911、在俯视时为U字形的连接部912、在纵向壁部911的侧方的外侧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壁部913、对后述的摆动部件715进行支承的摆动支承部914、以及固定罩部78B的第二线缆固定部915。连接部912具有:从纵向壁部911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侧部912A;以及以将左右的侧部912A相连的方式向侧方延伸的后部912B。
负载检测机构71经由三点连杆机构3检测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经由线缆78将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向中间连杆机构75传递。负载检测机构71具有负载检测部件711和摆动部件715。
负载检测部件711经由三点连杆机构3检测牵引负载的变化量。负载检测部件711以能够经由第一支承轴92在前后方向上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91。负载检测部件711根据经由顶部连杆3A传递的牵引负载而前后摆动。负载检测部件711具有:左右的侧壁部711A、固定侧壁部711A的纵向壁部711B、形成于侧壁部711A的连结孔711C、从纵向壁部711B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711E、与摆动部件715接触的接触部711F。
纵向壁部711B设置在负载检测部件711的自由端侧(上侧)。支承部件91的连接部912进入左右的纵向壁部711B之间。在连结孔711C能够连结顶部连杆3A或对顶部连杆3A进行支承的顶部连杆托架。延伸部711E从纵向壁部711B朝向前方延伸。延伸部711E配置在比侧壁部711A靠右侧的位置。接触部711F在延伸部711E的前部从延伸部711E向右方延伸。由此,当负载检测部件711随着牵引负载的上升而向前方摆动时,接触部711F向前方移动,与摆动部件715接触。
摆动部件715根据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摆动部件715经由向侧方延伸的第二支承轴914A支承于摆动支承部914。摆动部件715能够绕通过第二支承轴914A的轴心的支点b摆动。摆动部件715通过从向前方移动的接触部711F向前方被推压而向前方摆动。摆动部件715在不与接触部711F接触的情况下(即,在从接触部711F向前方的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施力机构(未图示)向后方摆动。例如,摆动部件715通过安装于第二支承轴914A的扭簧的弹力而向后方拉回到规定的位置。
摆动部件715具有安装线缆78(后述的第二连结部782)的第二安装部715A。第二安装部715A配置在自由端侧。另外,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负载检测部件711的上方。另外,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比下连杆3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另外,第二安装部715A在未施加牵引负载的状态下位于比后述的第一安装部752A靠后方的位置。另外,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比顶部连杆3A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第二安装部715A是牵伸控制用的安装部。在选择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的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第二连结部782朝向前方安装于第二安装部715A。
施力机构72向克服施加于负载检测部件711的牵引负载的方向(后方)对负载检测部件711进行摆动施力。如图5所示,施力机构72可以由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弹性的弹簧构成。
限制机构73限制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范围。限制机构73可以由贯通孔711h、长孔912h、橡胶块73b、连接销73p构成。贯通孔711h形成于负载检测部件711。具体而言,贯通孔711h以分别与左右的侧壁部711A相向的方式形成。长孔912h是形成于支承部件91的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孔。具体而言,长孔912h在连接部912的左右的侧部912A分别形成于与贯通孔711h相向的部位。橡胶块73b嵌入支承部件91的纵向壁部911与连接部912(侧部912A以及后部912B)之间的空间。在橡胶块73b上,在与支承部件91的长孔912h相向的相向部位,形成有前后长度比支承部件91的长孔912h短的长孔73h。连接销73p被插入到各贯通孔711h、各长孔912h、长孔73h。
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范围根据支承部件91的各长孔912h的前后长度而被限制设定。在限制机构73限制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时,限制机构73的连接销73p与橡胶块73b碰撞。
负载检测部件711通过施力机构72以及限制机构73的作用,以从第一支承轴92向上方垂直延伸的基准姿势被保持。在牵引负载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负载检测部件711与牵引负载的上升连动,克服施力机构72的作用而从基准姿势向前方摆动位移。另外,负载检测部件711与牵引负载的降低连动,在施力机构72的作用下向后方摆动位移而恢复到基准姿势。
操作件74对负载检测部件711检测牵引负载的第一状态和负载检测部件711不检测牵引负载的第二状态进行切换。操作件74具有:能够向侧方摆动地支承于支承部件91的摆动板741、从摆动板741向上方向呈U形延伸的操作手柄742、以及从摆动板741向后方延伸的接触部件743。接触部件743在非接触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移动。在非接触位置(第一操作位置P1),接触部件743不与负载检测部件711(纵向壁部711B)接触而允许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另一方面,在接触位置,接触部件743与负载检测部件711接触而阻止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在接触位置(第二操作位置P2),接触部件743被纵向壁部711B和摆动板741夹持。
操作件74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向侧方摆动。操作件74通过棘爪机构择一地位置保持于第一操作位置P1(左侧)和第二操作位置P2(右侧)中的任一个。当操作件74被位置保持于第一操作位置P1时,接触部件743位于非接触位置,负载检测机构71成为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当操作件74被位置保持于第二操作位置P2时,接触部件743位于接触位置,负载检测机构71成为第二状态。作业者通过使操作件74向第一操作位置P1移动,能够检测牵伸控制。
接着,对中间连杆机构75进行说明。中间连杆机构75是机械式的连杆机构。如图2所示,中间连杆机构75与线缆78和升降驱动单元6连动地连结。中间连杆机构75将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中间连杆机构75具有控制调节杆751、线缆连结臂752、连接板753、调节臂754、连接杆755。
控制调节杆751是用于调节牵伸控制的杆。控制调节杆751能够绕支点a前后摆动。
线缆连结臂752能够绕支点c前后摆动。线缆连结臂752成为线缆78的一侧的连结目的地。线缆连结臂752具有安装线缆78的第一安装部752A。具体而言,在第一安装部752A安装有后述的第一连结部781。在线缆连结臂752安装有用于向前方摆动施力的拉伸弹簧(未图示)。线缆连结臂752具有在线缆连结臂752的后端边(后述的辊754r侧的边)凸出弯曲形成的凸轮面S。
连接板753从控制调节杆751的基端(从缸壳体28的右侧面向右方向R延伸的支承轴)向后方延伸。连接板753能够绕支点a摆动。控制调节杆751与连接板753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因此,根据控制调节杆751的操作,连接板753也绕支点a转动。
调节臂754在连接板753的顶端(后端)能够绕支点d前后摆动地安装。在调节臂754安装有作为凸轮随动件的辊754r。另外,在调节臂754安装有对调节臂754向前方摆动施力的扭簧。通过调节臂754向前方的施力摆动,辊754r从后方与线缆连结臂752的凸轮面S抵接,追随凸轮面S。
连接杆755跨过位置臂65和线缆连结臂752而架设。连接杆755将与追随于辊754r的凸轮面S相应的调节臂754的摆动位移传递到位置臂65。
如图1所示,中间连杆机构7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三点连杆机构3的下连杆3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线缆连结臂752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调节臂75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下连杆3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中间连杆机构75(机械式连接单元7)具有对升降驱动单元6与摆动部件715连动时的动作灵敏度进行调节的灵敏度调节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灵敏度调节机构由控制调节杆751、线缆连结臂752、连接板753、调节臂754、连接杆755构成。
由于控制调节杆751与连接板753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因此,作业者对控制调节杆751进行操作,使控制调节杆751越位于后方(图6的逆时针方向),则连接板753越绕支点a(在图6中沿逆时针方向)向下方转动,支点d向下方位移。由此,辊754r相对于线缆连结臂752的抵接点与线缆连结臂752的支点c之间的距离变小,用于通过控制调节杆751使调节臂754与线缆连结臂752抵接的杠杆比变小。因此,相对于线缆连结臂752的转动,调节臂754的转动变得敏感。即,相对于摆动部件715的摆动,升降驱动单元6的动作灵敏度变得敏感,牵引负载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的耕耘装置4A上升时的响应性变好。
另一方面,越使控制调节杆751位于前方(图6的顺时针方向),则连接板753越绕支点a(在图6中沿顺时针方向)向上方转动,支点d向上方位移。由此,辊754r相对于线缆连结臂752的抵接点与线缆连结臂752的支点c之间的距离变大,用于通过控制调节杆751使调节臂754与线缆连结臂752抵接的杠杆比变大。因此,相对于线缆连结臂752的转动,调节臂754的转动变得迟钝。即,相对于摆动部件715的摆动,升降驱动单元6的动作灵敏度变得迟钝,牵引负载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的耕耘装置4A上升时的响应性变得缓慢。
接着,对线缆78进行说明。线缆78根据由负载检测部件711检测到的牵引负载的变化量而连动。线缆78与负载检测机构71和升降驱动单元6连动地连结。具体而言,线缆78与摆动部件715和灵敏度调节机构连结。线缆78的一个端部朝向拖拉机1的前方与中间连杆机构75连结。线缆78的另一个端部朝向拖拉机1的前方与负载检测部件711连结。线缆78具有作为线缆78的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一连结部781和作为线缆78的另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二连结部782。
第一连结部781在中间连杆机构75侧连结。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781与线缆连结臂752连结。第二连结部782在负载检测部件711(负载检测机构71)侧连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连结。第二连结部782在比第一连结部781高的位置安装于第二安装部715A。
线缆78是推拉线缆。线缆78具有内线缆78A和罩部78B。内线缆78A根据负载检测部件711的摆动而摆动。内线缆78A能够在后述的外线缆78B3的内部移动。在内线缆78A的一个端部配置有第一连结部781,在内线缆78A的另一个端部配置有第二连结部782。因此,内线缆78A与摆动部件715直接连结。另外,内线缆78A与线缆连结臂752直接连结。
罩部78B覆盖内线缆78A的外侧。罩部78B具有固定于第一线缆固定部241的第一固定部78B1、固定于第二线缆固定部915的第二固定部78B2、以及外线缆78B3。第一固定部78B1位于中间连杆机构75侧的外线缆78B3的端部,第二固定部78B2位于负载检测部件711侧的外线缆78B3的端部。第二固定部78B2在比第一连结部781高的位置固定于第二线缆固定部915。
如图2以及图4所示,线缆78具有从第二连结部782朝向拖拉机1的后方延伸的部分(延伸部分E)。另外,线缆78一边弯曲一边延伸。具体而言,在拖拉机1的侧视时,线缆78呈C字形或U字形延伸。因此,在拖拉机1的侧视时,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前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后方被牵拉。另外,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后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前方被牵拉。即,当前方向F的力作用于第二连结部782时,后方向B的力作用于第一连结部781,当后方向B的力作用于第二连结部782时,前方向F的力作用于第一连结部781。
接着,对牵伸控制进行说明。若使用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进行耕耘作业,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的牵引负载比规定值大,则负载检测部件711向前方摆动,由此,摆动部件715被接触部711F推压而向前方摆动。由此,当线缆78的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前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后方被牵拉。由此,线缆连结臂752绕支点c向后方转动,调节臂754追随线缆连结臂752而向后方摆动。连接杆755与调节臂754一起向后方被牵拉,位置臂65绕位置臂轴65A向后方转动。由此,提升臂61上升至与位置臂65转动后的位置对应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位置臂65的位移与升降操作量对应。因此,控制阀63根据升降操作量(位置臂65的位移量)来控制提升缸62。
当伴随着提升臂61的上升而耕耘装置4的负载低于规定值时,提升臂61的上升动作停止。由于能够进行在耕耘作业时根据牵引负载使耕耘装置4A自动升降的牵伸控制,因此,能够避免由牵引负载的上升引起的发动机熄火的产生。
通过以上结构,在机械式连接单元7中,能够由线缆78承担从负载检测部件711到升降驱动单元6的传递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的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不增加构成机械式的中间连杆机构75的板状或杆状的连杆部件的数量,而将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由此,能够抑制增加连杆部件的数量,能够使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另外,线缆78具有从第二连结部782朝向拖拉机1的后方延伸的延伸部分E。另外,线缆78的一个端部朝向前方与中间连杆机构75连结,线缆78的另一个端部朝向前方与负载检测部件711连结。由此,位于拖拉机1的后方的作业者能够从拖拉机的后方沿着线缆78识别各连结部(第一连结部781以及第二连结部782)。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线缆78的检修、更换作业等维护作业。此外,作业者通过以第二连结部782位于比延伸部分E靠作业者的前侧的位置的方式把持延伸部分E,从而容易将第二连结部782搬运至第二安装部715A。因此,作业者容易安装第二连结部782,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另外,在拖拉机1的侧视时,以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前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后方被牵拉,并且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后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前方被牵拉的方式,线缆78一边弯曲一边延伸。此外,第二连结部782在比第一连结部781高的位置安装于第一安装部752A。作业者在维护作业时,通过使线缆78弯曲,即便作业者不大幅移动,也能够将第二连结部782向安装部搬运。此外,由于第二连结部782处于比第一连结部781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接近作业者的视线的高度的位置进行安装。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另外,拖拉机1具有线缆固定部(第一线缆固定部241、第二线缆固定部915)。通过利用线缆固定部固定罩部78B,能够使内线缆78A稳定地摆动。由此,机械式连接单元7能够将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高精度地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因此,能够执行质量高的牵伸控制。
另外,线缆78与摆动部件715和灵敏度调节机构连结。由此,能够减少将摆动部件715与灵敏度调节机构相连的连杆部件的数量,液压式升降装置5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另外,中间连杆机构7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下连杆3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确认中间连杆机构75,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另外,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负载检测部件711的上方。由此,在从拖拉机1的后方目视确认第二安装部715A时,能够在比负载检测部件711靠上方的位置目视确认第二安装部715A,负载检测部件711难以与第二安装部715A重叠。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确认第二连结部和安装部,容易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78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作业。另外,不需要在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方设置具备第二安装部715A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比下连杆3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由于从拖拉机1的后方到第二安装部715A的距离比下连杆3B的前端近,因此,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78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另外,在未施加牵引负载的状态下,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比第一安装部752A靠后方的位置。由于从拖拉机1的后方到第二安装部715A的距离比第一安装部752A近,因此,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78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变形例]
接着,以图7至图11为中心,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变形例的液压式升降装置的右视图。图8是从右上后方观察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立体图。图9是从后方观察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后视图。图10是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右视图。图11是变形例的负载检测机构的右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因此,应留意。
变形例中的机械式连接单元7具有放大摆动部件77。放大摆动部件77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负载检测部件711。具体而言,放大摆动部件77经由向侧方延伸的第三支承轴773支承于负载检测部件711。由此,放大摆动部件77能够绕支点f摆动。放大摆动部件77的上部位于比支点f靠上侧的位置,放大摆动部件77的下部位于比支点f靠下侧的位置。
另外,放大摆动部件77根据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牵引负载的变化量通过放大摆动部件77的前后摆动进行放大。在放大摆动部件77,经由向侧方延伸的第四支承轴774安装有能够绕第四支承轴774的支点旋转的接触辊775。具体而言,接触辊775安装在放大摆动部件77的下部。接触辊775与摆动部件715接触。
负载检测机构71具有与放大摆动部件77接触的放大接触部711G。放大接触部711G从侧壁部711A向侧方的外侧(在本变形例中,从右侧的侧壁部711A向右方向L)延伸。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负载检测机构71不具有延伸部711E以及接触部711F。
操作件74具有阻挡放大摆动部件77的阻挡部745。阻挡部745具有阻挡放大摆动部件77的阻挡辊745A和支承阻挡辊745A的支承部745B。另外,操作件74对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进行切换。如上所述,第一状态是负载检测部件711检测牵引负载的状态。在第一状态下,与未通过放大摆动部件77的前后摆动而放大的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第二状态是负载检测部件711不检测牵引负载的状态。第三状态是与通过放大摆动部件77的前后摆动而放大的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状态。因此,在第三状态下,负载检测部件711检测到的牵引负载的变化量被放大。
如图9所示,操作件74择一地位置保持于第一操作位置P1(右侧)、第二操作位置P2(左侧)以及第三操作位置(中央)中的任一个。当操作件74被位置保持于第一操作位置P1时,接触部件743位于非接触位置。此外,阻挡部745不与放大摆动部件77接触。负载检测机构71成为第一状态。当操作件74被位置保持于第二操作位置P2时,接触部件743位于接触位置,负载检测机构71成为第二状态。当操作件74被位置保持于第三操作位置P3时,接触部件743位于非接触位置。此外,阻挡部745与放大摆动部件77接触。负载检测机构71成为第三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第一状态下,当负载检测部件711随着牵引负载的上升而向前方摆动时,放大接触部711G向前方移动。通过放大接触部711G向前方的移动,放大摆动部件77被向前方推出。在此,由于阻挡部745(阻挡辊745A)不与放大摆动部件77接触,因此,放大摆动部件77以与负载检测部件711的摆动相应的量被直接向前方推出。与摆动部件715接触的接触辊775向前方移动与放大摆动部件77向前方推出的量相应的量,摆动部件715根据接触辊775的移动量向前方摆动。由此,当线缆78的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前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后方被牵拉。
如图11所示,在第三状态下,与第一状态同样地,当负载检测部件711随着牵引负载的上升而向前方摆动时,放大接触部711G向前方移动,放大摆动部件77被向前方推出。在此,由于阻挡部745(阻挡辊745A)与放大摆动部件77接触,因此,放大摆动部件77的上部不向前方推出,另一方面,放大摆动部件77的下部被向前方推出。其结果是,在图11中,放大摆动部件77绕支点f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因此,放大摆动部件77相对于负载检测部件711相对地摆动。由此,放大摆动部件77的下部、具体而言为接触辊775除了负载检测部件711的摆动量之外,还向前方移动与放大摆动部件77的摆动相应的量。接触辊775向前方移动与放大摆动部件77向前方推出的量相应的量,因此,在第三状态下,即便是与第一状态相同的牵引负载,也摆动部件715也相比第一状态向前方摆动。因此,通过放大摆动部件77的摆动,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增大。
如上所述,在变形例中,牵引负载的变化量通过放大摆动部件77的前后摆动进行放大。由此,能够根据牵引负载的变化使耕耘装置4A迅速升降。其结果是,即便在牵引负载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由牵引负载的上升引起的发动机熄火。
另外,与通过放大摆动部件77的前后摆动而放大的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的第三状态和与未通过放大摆动部件77的前后摆动而放大的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的第一状态被切换。由此,作业者能够根据进行牵引作业的土壤的状态(例如,土的硬度、石头/岩石/木头等的含有比例等),对三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驱动。
需要说明的是,车身2可以具有固定罩部78B的第四线缆固定部244。第四线缆固定部244的前端部被支承,第四线缆固定部244可以在可以向后方延伸的第四线缆固定部244的后端部设置呈螺旋状延伸的螺旋部分。也可以在该螺旋部分插入罩部78B。通过在螺旋部分插入罩部78B,可以固定罩部78B。由此,罩部78B在第一固定部78B1、第二固定部78B2以及第四线缆固定部244这3点被固定,因此,能够抑制罩部78B因行驶所引起的振动等而摆动。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固定部78B1以及第二固定部78B2的振动,降低施加于第一安装部752A以及第二安装部715A的负载,减少第一安装部752A以及第二安装部715A的损伤。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拖拉机1也可以能够更换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和旋转式耕耘装置4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具备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的拖拉机1进行了说明,因此,接着,以图12以及图13为中心对具备旋转式耕耘装置4B的拖拉机1进行说明。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右视图。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式升降装置的右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因此,应留意。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能够在三点连杆机构3安装旋转式耕耘装置4B。旋转式耕耘装置4B经由挂钩装置8进行拆装,由此能够相对于拖拉机1(三点连杆机构3)安装以及拆卸旋转式耕耘装置4B。挂钩装置8设置在三点连杆机构3的后部。挂钩装置8用于连结耕耘装置4(旋转式耕耘装置4B)。
挂钩装置8具有连接部件81、第三线缆固定部83。连接部件81与后述的摇臂45一起前后摆动。因此,连接部件81根据耕深的变化量而前后摆动。连接部件81具有安装第二连结部782的第三安装部813。第三安装部813是自动耕深控制用的安装部。在选择与耕深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二升降操作量作为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的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第二连结部782安装于第三安装部813。第三安装部813位于比顶部连杆3A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在第三线缆固定部83固定有罩部78B。需要说明的是,在负载检测部件711安装有支承顶部连杆3A的托架35。顶部连杆3A比图1中的顶部连杆3A短。
旋转式耕耘装置4B具有:转子部41、从上方覆盖转子部41的耕耘罩42、检测旋转式耕耘装置4B的耕深的变化量的接地体(后罩)43、传动箱部44、前后能够摆动地装备于传动箱部44的摇臂45、跨过摇臂45的下部自由端和接地体43而架设的连接连杆46。接地体43是防止耕耘中的土的飞散并且对耕耘痕迹进行平均化的后罩。接地体43装备在耕耘罩42的后端。接地体43能够绕支点e上下摆动。
在三点连杆机构3的后部,连接部件81以能够以该连接部件81的中央部为支点转动的方式装备。在旋转式耕耘装置4B经由挂钩装置8与三点连杆机构3连结的情况下,连接部件81的一端与形成于摇臂45的卡合凹部(未图示)卡合连结。由此,连接部件81与摇臂45的摆动相应地转动。在连接部件8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安装部813。在第三安装部813安装有线缆78的第二连结部782。由此,接地体43与控制阀63经由线缆78连接。
接着,对自动耕深控制进行说明。若使用旋转式耕耘装置4B进行耕耘作业,旋转式耕耘装置4B比目标耕深更深,则伴随于此,接地体43被抬起摆动。由此,连接连杆46向前方移动,并且摇臂45向前方摆动,连接部件8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连接部件81的该转动,线缆78的第二连结部782向后方被牵拉,并且第一连结部781也向后方被牵拉。由此,与牵伸控制同样地,线缆连结臂752绕支点c向后方转动,位置臂65绕位置臂轴65A向后方转动。提升臂61上升至与位置臂65转动后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旋转式耕耘装置4B上升。接着,当接地体43恢复到原来的姿势时,上升动作停止,返回到原来的耕深。
另一方面,若使用旋转式耕耘装置4B进行耕耘作业,旋转式耕耘装置4B比目标耕深浅,则伴随于此,接地体43下垂摆动,由此,线缆78的内线缆78A松弛。在此,由于线缆连结臂752通过拉伸弹簧向前方(图13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施力,因此,若内线缆78A松弛,则线缆连结臂752以吸收内线36a的松弛的方式向前方(顺时针方向)摆动。由此,调节臂754追随线缆连结臂752而向前方摆动。连接杆755与调节臂754一起向前方被推压,位置臂65绕位置臂轴65A向前方转动。由此,提升臂61下降至与位置臂65转动后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旋转式耕耘装置4B下降。接着,当接地体43恢复到原来的姿势时,下降动作停止,返回到原来的耕深。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自动耕深控制的情况下,使操作件74向第二操作位置P2移动。由此,负载检测机构71成为第二状态,负载检测部件711不再前后摆动。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耕深的变化量。
通过以上结构,通过切换线缆78的第二连结部782的连结目的地,从而选择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一升降操作量和与耕深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二升降操作量中的任一方作为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的升降操作量。由此,线缆78能够选择性地传递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和耕深的变化量。
具体而言,在选择了摆动部件715的第二安装部715A作为第二连结部782的连结目的地的情况下,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升降驱动单元6根据第一升降操作量(即,牵引负载的变化量)来控制提升缸62。因此,在耕耘作业时,牵引式的耕耘装置4A能够根据牵引负载自动升降。
另一方面,在选择了挂钩装置8的第三安装部813作为第二连结部782的连结目的地的情况下,第二升降操作量作为升降操作量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升降驱动单元6根据第二升降操作量(即,耕深的变化量)来控制提升缸62。因此,在耕耘作业时,旋转式耕耘装置4B能够根据耕深自动升降。
如上所述,为了切换第二连结部782的连结目的地,与第一连结部781连结的中间连杆机构75是牵伸控制以及自动耕深控制双方共用的连杆机构。因此,能够将在牵伸控制和自动耕深控制中类似的功能集中于一个连杆机构,因此,能够使液压式升降装置5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另外,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比顶部连杆3A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第三安装部813位于比顶部连杆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作业者在进行牵伸控制与自动耕深控制的切换作业时,在拖拉机1的侧视时能够在顶部连杆3A的前端与后端之间进行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控制与自动耕深控制的切换作业。
另外,线缆78与一般的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所使用的板状或杆状的连杆部件相比,具有柔软性。因此,线缆78的连结目的地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能够使液压式升降装置5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此外,通过借助柔软性切换可动范围大的线缆78的连结目的地,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控制与自动耕深控制的切换作业。
另外,线缆78具有从第二连结部782朝向拖拉机1的后方延伸的延伸部分E。第二连结部782朝向前方安装于第二安装部715A。由此,位于拖拉机1的后方的作业者通过以第二连结部782位于比延伸部分E靠作业者的前侧的位置的方式把持延伸部分E,从而容易将第二连结部782搬运至第二安装部715A。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安装第二连结部782,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牵伸控制的切换作业。
另外,在拖拉机1的侧视时,以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前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后方被牵拉,并且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后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前方被牵拉的方式,线缆78一边弯曲一边延伸。此外,第二连结部782在比第一连结部781高的位置安装于第一安装部752A。作业者在维护作业时,通过使线缆78弯曲,即便作业者不大幅移动,也能够将第二连结部782向安装部搬运。此外,由于第二连结部782处于比第一连结部781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接近作业者的视线的高度的位置进行安装。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牵伸控制的切换作业。
另外,拖拉机1具有线缆固定部(第一线缆固定部241、第二线缆固定部915、第三线缆固定部83)。通过利用线缆固定部固定罩部78B,能够使内线缆78A稳定地摆动。由此,机械式连接单元7能够将与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升降操作量高精度地向升降驱动单元6传递,因此,能够执行质量高的牵伸控制。
另外,线缆78与摆动部件715和灵敏度调节机构连结。由此,能够减少将摆动部件715与灵敏度调节机构相连的连杆部件的数量,液压式升降装置5的结构难以变得复杂。
另外,中间连杆机构7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下连杆3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确认中间连杆机构75,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另外,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负载检测部件711的上方。由此,在从拖拉机1的后方目视确认第二安装部715A时,能够在比负载检测部件711靠上方的位置目视确认第二安装部715A,负载检测部件711难以与第二安装部715A重叠。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确认第二连结部和安装部,容易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78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作业。另外,不需要在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方设置具备第二安装部715A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比下连杆3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由于从拖拉机1的后方到第二安装部715A的距离比下连杆3B的前端近,因此,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78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作业。
另外,挂钩装置8具有根据耕深的变化量而前后摆动的连接部件81。连接部件81具有安装第二连结部782的第三安装部813。由此,线缆78的第二连结部782直接安装于挂钩装置8所具有的连接部件81,因此,与在三点连杆机构3的前侧安装线缆78的第二连结部78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将耕深的变化量传递至线缆78的部件。
另外,在未施加牵引负载的状态下,第二安装部715A位于比第一安装部752A靠后方的位置。由于从拖拉机1的后方到第二安装部715A的距离比第一安装部752A近,因此,容易从拖拉机1的后方安装以及拆卸第二连结部78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作业。
[其他实施方式]
使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这是显而易见的。本公开能够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决定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地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公开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拖拉机1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拖拉机1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左右后轮25B而具备左右的履带的半履带规格。例如,拖拉机1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左右的车轮25而具备左右的履带的全履带规格。例如,拖拉机1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发动机22而具备电动马达的电动规格。例如,拖拉机1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发动机22和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规格。
升降驱动单元6的结构以及机械式连接单元7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线缆78可以具有朝向拖拉机1的侧方延伸的部分。即,在拖拉机1的后视时(从拖拉机1的后方观察),延伸部分E可以朝向侧方延伸。位于拖拉机1的侧方的作业者通过以第二连结部782位于比延伸部分E靠作业者的前侧的位置的方式把持该延伸部分E,从而容易将第二连结部782搬运至第二安装部715A。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安装第二连结部782,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以及/或者向牵伸控制的切换作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根据负载检测部件711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的摆动部件,在摆动部件715设置有安装线缆78的第二安装部715A,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负载检测部件711设置第二安装部715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拖拉机1的侧视时,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前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后方被牵拉,当第二连结部782与摆动部件715一起向后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前方被牵拉,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摆动部件715的动作相反的结构等,当第二连结部782向前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前方被牵拉,当第二连结部782向后方摆动时,第一连结部781向后方被牵拉。
另外,连接部件81与摇臂45的卡合凹部卡合连结,能够转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连接部件81的下部自由端连结连接连杆46。由此,也可以不经由摇臂45而通过连接连杆46使连接部件81前后摆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拖拉机1也可以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负载检测机构71。
需要说明的是,拖拉机1可以具有上述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也可以仅具有上述说明的部件的一部分。因此,例如,升降驱动单元6以及机械式连接单元7可以具有上述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也可以仅具有上述说明的部件的一部分。
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00766(2019年5月29日申请)以及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00767号(2019年5月29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引入本申请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拖拉机
3:三点连杆机构
4:耕耘装置
5:液压式升降装置
6:升降驱动单元
7:机械式连接单元
71:负载检测机构
74:操作件
75:中间连杆机构
77:放大摆动部件
78:线缆
78B1:第一固定部
78B2:第二固定部
78B3:外线缆
711:负载检测部件
715:摆动部件
715A:第二安装部
752A:第一安装部
781:第一连结部
782:第二连结部

Claims (13)

1.一种拖拉机,其中,所述拖拉机具备:
三点连杆机构,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能够安装耕耘装置;
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液压式的所述升降驱动单元对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以及
机械式连接单元,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将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
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
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检测牵引负载的变化量;
线缆,所述线缆根据由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检测到的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而连动;以及
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连动地连结,将与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所述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
所述线缆具有在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侧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和在所述负载检测部件侧连结的第二连结部,
所述线缆的一个端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前方与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连结,
所述线缆的另一个端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前方与所述负载检测部件连结,
所述负载检测部件具有摆动部件,所述摆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并且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
在所述拖拉机的侧视时,以当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摆动部件一起摆动时所述第一连结部被牵拉的方式,所述线缆一边弯曲一边延伸,
所述第二连结部在比所述第一连结部高的位置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线缆具有:
根据所述摆动部件的前后摆动而摆动的内线缆;以及
覆盖所述内线缆的外侧的罩部,
所述拖拉机具有固定所述罩部的线缆固定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拖拉机具有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的摆动部件,
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灵敏度调节机构,所述灵敏度调节机构对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与所述摆动部件连动时的动作灵敏度进行调节,
所述线缆与所述摆动部件和所述灵敏度调节机构连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下连杆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位于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安装所述第一连结部的第一安装部和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第二安装部,
在未施加所述牵引负载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安装部靠后方的位置。
7.一种拖拉机,其中,所述拖拉机具备:
三点连杆机构,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能够安装耕耘装置;
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所述液压式的升降驱动单元对所述三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驱动;以及
机械式连接单元,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将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升降操作量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
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备:
线缆,所述线缆选择性地传递牵引负载的变化量和耕深的变化量;以及
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连动地连结,
作为所述线缆的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连结,
通过切换作为所述线缆的另一侧的连结部的第二连结部的连结目的地,从而选择与所述牵引负载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一升降操作量和与所述耕深的变化量相应的第二升降操作量中的任一方作为向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传递的所述升降操作量,
所述拖拉机具有:
在选择所述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牵伸控制用的安装部;以及
在选择所述第二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自动耕深控制用的安装部,
所述牵伸控制用的安装部位于比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自动耕深控制用的安装部位于比所述顶部连杆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拖拉机具有在选择所述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
所述线缆具有从所述第二连结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后方延伸的部分,
所述第二连结部朝向所述拖拉机的前方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所述自动耕深控制用的安装部位于所述三点连杆机构和所述耕耘装置之间,并且设置在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后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拖拉机具有:
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根据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传递的所述牵引负载而前后摆动;以及
摆动部件,所述摆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并且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
在所述拖拉机的侧视时,以当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摆动部件一起向前方摆动时所述第一连结部向后方被牵拉,并且当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摆动部件一起向后方摆动时所述第一连结部向前方被牵拉的方式,所述线缆一边弯曲一边延伸,
所述第二连结部在比所述第一连结部高的位置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线缆具有:
根据所述摆动部件的前后摆动而摆动的内线缆;以及
覆盖所述内线缆的外侧的罩部,
所述拖拉机具有固定所述罩部的线缆固定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拖拉机具有:
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根据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传递的所述牵引负载而前后摆动;以及
摆动部件,所述摆动部件根据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前后摆动而前后摆动,
所述机械式连接单元具有灵敏度调节机构,所述灵敏度调节机构对所述升降驱动单元与所述摆动部件连动时的动作灵敏度进行调节,
所述线缆与所述摆动部件和所述灵敏度调节机构连结。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下连杆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所述拖拉机具有:
负载检测部件,所述负载检测部件根据经由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顶部连杆传递的所述牵引负载而前后摆动;以及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选择所述第一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
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负载检测部件的上方。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其中,
在所述三点连杆机构的后部具备用于连结所述耕耘装置的挂钩装置,
所述挂钩装置具有根据所述耕深的变化量而前后摆动的连接部件,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在选择所述第二升降操作量作为所述升降操作量的情况下安装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安装部。
CN202080040109.1A 2019-05-29 2020-05-29 拖拉机 Active CN113891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0766 2019-05-29
JP2019100766A JP7289726B2 (ja) 2019-05-29 2019-05-29 トラクタ
JP2019-100767 2019-05-29
JP2019100767A JP7219162B2 (ja) 2019-05-29 2019-05-29 トラクタ
PCT/JP2020/021264 WO2020241811A1 (ja) 2019-05-29 2020-05-29 トラ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1650A CN113891650A (zh) 2022-01-04
CN113891650B true CN113891650B (zh) 2023-07-07

Family

ID=73554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0109.1A Active CN113891650B (zh) 2019-05-29 2020-05-29 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5556A1 (zh)
EP (1) EP3977838A4 (zh)
CN (1) CN113891650B (zh)
WO (1) WO20202418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7842A1 (ja) * 2021-07-30 2023-02-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52056A1 (ja) * 2016-09-16 2018-03-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53565B (de) * 1961-02-25 1963-08-29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Regeln der Arbeitstiefe eines Bodenbearbeitungsgeraetes
DE1209789B (de) * 1965-04-17 1966-01-27 Steyr Daimler Puch Ag Vorrichtung zum Einregeln der Arbeitstiefe von an Schleppern mit hydraulischem Hubwerk und Dreilenkersystem angebauten landwirtschaftlichen Geraeten
JPS62122509U (zh) * 1986-01-24 1987-08-04
JP3672515B2 (ja) 2001-09-27 2005-07-2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の昇降制御装置
JP4749695B2 (ja) 2004-10-18 2011-08-1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のドラフ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US7798241B2 (en) * 2008-09-19 2010-09-21 Deere & Company Mechanical hitch control unit
WO2015019942A1 (ja) * 2013-08-09 2015-02-1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機の姿勢制御装置
JP6742938B2 (ja) * 2017-03-16 2020-08-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JP6955430B2 (ja) 2017-11-29 2021-10-27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測定装置
JP7285621B2 (ja) 2017-11-29 2023-06-02 株式会社堀場エステック 真空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52056A1 (ja) * 2016-09-16 2018-03-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77838A1 (en) 2022-04-06
US20220225556A1 (en) 2022-07-21
CN113891650A (zh) 2022-01-04
WO2020241811A1 (ja) 2020-12-03
EP3977838A4 (en) 2023-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40028061A (ko) 작업차량
CN113891650B (zh) 拖拉机
WO2018052056A1 (ja) トラクタ
JP7219162B2 (ja) トラクタ
JP4563271B2 (ja) 農用作業機
JP6637861B2 (ja) トラクタ
JP6742938B2 (ja) トラクタ
JP7289726B2 (ja) トラクタ
JP4610980B2 (ja) 農用作業機
JP6422419B2 (ja) トラクタ
WO2023007842A1 (ja) トラクタ
JP3672515B2 (ja) トラクタの昇降制御装置
JP4891175B2 (ja) 移植機
JP6861122B2 (ja) トラクタ
JP4568131B2 (ja) 農用作業車
JP6632460B2 (ja) トラクタ
JP2023020564A (ja) トラクタ
JP3882976B2 (ja) 田植機
JP6422418B2 (ja) トラクタ
JP2023020566A (ja) トラクタ
JP4349899B2 (ja) トラクタの操作装置
JP2023020565A (ja) トラクタ
JP3509619B2 (ja) 田植機
JP2852651B2 (ja) 田植機
JP2017000101A (ja) 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