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9489B -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59489B
CN113759489B CN202111064037.7A CN202111064037A CN113759489B CN 113759489 B CN113759489 B CN 113759489B CN 202111064037 A CN202111064037 A CN 202111064037A CN 113759489 B CN113759489 B CN 1137594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lens moving
bobbin
elastic memb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40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59489A (zh
Inventor
赵在弘
辛承铎
吕寅在
韩珍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Inno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260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68105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782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70076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640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594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59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94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594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94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7Sta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34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Abstract

提供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其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包括:外周处安装有第一线圈的线筒;与第一线圈相对的第一磁体;以及用于支承第一磁体的壳体,第二透镜移动单元包括:基部;用于支承壳体使得壳体能够相对于基部移动的多个支承构件对;以及与第一磁体相对的第二线圈,其中,每个支承构件对均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以彼此相邻的状态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部处,并且电力通过作为其中一个支承构件对的第一支承构件对供给至第一线圈。

Description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3月5日(分案提交日为2019年8月5日)、申请号为201910717753.7、发明名称为“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另外,201910717753.7专利申请又是申请日为2015年3月5日、申请号为201510098312.5、发明名称为“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透镜移动装置以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难以将与在常规的普通相机模块中使用的音圈马达有关的技术应用于低功耗式的迷你相机模块。为此,已经在积极地进行与此相关的研究。
安装在诸如智能手机之类的小尺寸电子产品中的相机模块在使用期间可能会被频繁地晃动。另外,相机模块在摄影期间可能会因使用者的手抖动而进行微小的晃动。因此,能够在相机模块中安装光学图像稳定器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已经对光学图像稳定器进行了许多研究。已经就光学图像稳定器提出了能够沿着垂直于光轴的x轴和y轴移动光学模块的技术。根据这种技术,光学系统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中移动以进行图像校正。因此,该结构较复杂并且小型化不太可能。
另外,需要用于感测沿着光轴移动的光学模块的位置的额外传感器来准确地对焦光学模块。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传感器电连接至电路板。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够基于简化的过程通过简单的结构使透镜准确地对焦的透镜移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此外,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具有光学图像稳定功能从而改善操作的可靠性的小型透镜移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小型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透镜移动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包括线筒、第一磁体、壳体、以及上弹性构件和下弹性构件,在所述线筒的内侧处安装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在所述线筒的外周处安装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磁体围绕所述线筒设置同时与所述第一线圈相对,所述壳体用于支承所述第一磁体,所述上弹性构件和所述下弹性构件联接至所述线筒和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一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沿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线筒;以及第二透镜移动单元,所述第二透镜移动单元包括基部、多个支承构件对、第二线圈以及电路板,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间隔开预定的距离,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对用于支承所述壳体从而使得所述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磁体相对,在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透镜移动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所述壳体,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对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部处,每个所述支承构件对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以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彼此相邻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部处,以及通过作为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对之一的第一支承构件对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第一线圈。
所述壳体的侧部可以包括:多个第一侧部,所述多个第一侧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安装所述多个第一磁体的拐角处;以及多个第二侧部,所述多个第二侧部与相应的所述第一侧部连接,所述第二侧部形成为具有预定厚度的平坦面,使得所述支承构件对设置在相应的所述第二侧部处。
所述上弹性构件可以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上弹性构件和第二上弹性构件,并且,所述第一上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上弹性构件可以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对的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同时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对的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相对,以便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第一线圈。
所述第一上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上弹性构件可以分别包括:内框架,所述内框架联接至所述线筒;外框架,所述外框架联接至所述壳体;框架连接部,所述框架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内框架与所述外框架之间;以及支承构件接触部,所述支承构件接触部从所述外框架突出,同时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对的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或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相对。
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由所述壳体支承,用于检测所述线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以及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附接至所述线筒的外周,同时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相对。所述第二磁体可以设置在沿所述线筒的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的所述第一磁体之间。所述第一传感器可以插入在所述壳体中或附接至所述壳体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传感器由所述壳体支承。
所述下弹性构件可以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下弹性构件和第二下弹性构件,作为所述第一传感器的多个插脚之一的第一插脚可以通过作为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对中的另一支承构件对的第二支承构件对连接至所述电路板,以及作为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所述多个插脚中的另一插脚的第二插脚可以通过所述第一下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下弹性构件以及作为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对中的又一支承构件对的第三支承构件对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一下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下弹性构件分别可以包括:内框架,所述内框架联接至所述线筒;外框架,所述外框架联接至所述壳体;框架连接部,所述框架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内框架与所述外框架之间;以及至少一个传感器接触部,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接触部从外框架突出,使得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接触部能够接触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插脚以及所述第三支承构件对。
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对和所述第三支承构件对可以彼此相对。
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还可以包括磁场补偿金属构件,所述磁场补偿金属构件设置在所述线筒的外周处,使得所述磁场补偿金属构件基于所述线筒的中心以对称的方式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对。
所述第一支承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可以是对称的。
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可以分别包括:上端子,所述上端子联接至所述壳体的对应一个第二侧部的上端部;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从所述上端子沿纵向方向延伸,同时弯折至少一次而成预定的形状;以及下端子,所述下端子从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延伸,所述下端子联接至所述基部。
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对的第一支承构件的上端子可以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上弹性构件,并且,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对的第二支承构件的上端子可以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上弹性构件。
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对的第一支承构件的上端子可以连接至第1-1插脚,所述第1-1插脚为构成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所述第一插脚的一个插脚,并且,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对的第二支承构件的上端子可以连接至第1-2插脚,所述第1-2插脚为构成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所述第一插脚的另一插脚。
作为构成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插脚的一个插脚的第2-1插脚可以连接至一侧的所述第一下弹性构件,作为构成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插脚的另一插脚的第2-2插脚可以连接至一侧的所述第二下弹性构件,所述第三支承构件对的第一支承构件可以连接至另一侧的所述第一下弹性构件,并且,所述第三支承构件对的第二支承构件可以连接至另一侧的所述第二下弹性构件。
所述电路板可以包括能够连接至每个所述支承构件对的下端子的垫单元。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透镜移动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包括线筒和壳体,在所述线筒的内侧处安装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在所述线筒的外周处安装有第一线圈,所述壳体用于支承围绕所述线筒设置的磁体,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通过所述磁体与所述第一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沿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线筒和所述第一线圈;以及第二透镜移动单元,所述第二透镜移动单元包括基部、支承构件以及电路板,所述基部与所述线筒和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间隔开预定的距离,所述支承构件用于支承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所述支承构件能够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二线圈和传感器,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的所述磁体相对,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透镜移动单元相对于所述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位置,所述第二透镜移动单元通过所述磁体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包括所述线筒在内的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透镜的光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彼此不同,其中,所述线筒在其顶表面处设置有至少一个槽,所述槽的宽度和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直径。
所述第一透镜移动单元还可以包括:一对缠绕突出部,所述一对缠绕突出部沿与所述透镜的光轴垂直的方向突出;以及上弹性构件和下弹性构件,所述上弹性构件和所述下弹性构件分别具有联接至所述线筒的内框架以及联接至所述壳体的外框架,所述第一线圈的起始部分和终止部分可以分别缠绕在所述一对缠绕突出部上,所述磁体可以在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弯曲表面对应的位置处固定至所述壳体,并且,所述上弹性构件可以在联接位置处封闭所述槽的开口。
所述槽可以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缠绕突出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槽和第二槽。
每个所述缠绕突出部可以在其端部处设置有拦挡凸起,用于防止缠绕在该缠绕突出部上的所述第一线圈的起始部分和终止部分中的对应的一者的分离。
透镜移动装置还可以包括联接至基部用以覆盖第一透镜移动单元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的罩构件。
线筒可以包括从线筒的顶表面突出的第一止挡件和从线筒的顶表面的侧部沿周向方向突出的第二止挡件,第一止挡件具有第一高度,第一止挡件可以防止线筒的本体与罩构件的内侧碰撞,并且第二止挡件可以防止线筒与基部碰撞。
壳体可以在与第二止挡件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该定位槽具有与第二止挡件对应的尺寸。
壳体还可以包括:第一侧部,该第一侧部设置在安装四个磁体的拐角处;第二侧部,该第二侧部连接至相应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的平坦表面,使得支承构件设置在每个第二侧部处;第三止挡件,该第三止挡件从壳体的顶表面突出以防止与罩构件相互干扰;以及第四止挡件,该第四止挡件从壳体的底表面突出以防止与基部相互干扰。
每个第二侧部可以包括避开槽,用于防止支承构件与壳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第二侧部还可以包括形成在避开槽的上侧处的阶梯部。每个第二侧部还可以包括联接至支承构件的支承构件联接部。可以以对称的方式设置四个支承构件。
支承构件可以包括:固定地联接至壳体的第一固定部;从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一弹性变形部和第二弹性变形部;以及固定地联接至基部的第二固定部。
可以设置至少19个支承构件来支承第二透镜移动单元。第一弹性变形部和第二弹性变形部可以弯折至少一次以形成预定的图案。
第一弹性变形部和第二弹性变形部可以弯折至少十九次而成锯齿形形状、具有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形成的直的部分的N形形状、或者没有图案的线状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固定部可以具有比第一弹性变形部和第二弹性变形部更大的宽度。
基部可以在与支承构件的第二固定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承构件定位槽。
第二线圈可以安装在设置于基部上方的电路板的顶表面处。第二线圈可以作为具有图案线圈的板设置于布置在基部上方的电路板的顶表面处,该具有图案线圈的板可以通过堆叠联接至电路板。第二线圈可以以表面电极的形式一体地形成在基部的顶表面处。
磁体可以被用作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线筒的自动对焦磁体以及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壳体的光学图像稳定磁体。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包括:图像传感器;印刷电路板,在该印刷电路板上安装所述图像传感器;以及上述透镜移动装置。
附图说明
可以参照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配置和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为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图1和图2中示出的罩构件被移除;
图4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的立体图,其中,联接有线筒、第一线圈、第一磁体、第一传感器以及第二磁体;
图5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平面图,其中,联接有线筒、第一磁体、第一传感器、第二磁体以及磁场补偿金属构件;
图6为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壳体和第一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壳体的后视立体图;
图8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其中,联接有线筒、第一磁体、壳体、下弹性构件以及多个支承构件对;
图9为根据实施方式的上弹性构件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实施方式的下弹性构件的立体图;
图11为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12为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二线圈、电路板以及基部的局部组装立体图;
图13为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二线圈、电路板以及基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根据实施方式的每个支承构件对的前视图;
图15为根据实施方式的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了图3中示出的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的下弹性构件、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以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17为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图1中示出的罩构件被移除;
图19为图17中示出的根据实施方式的线筒的立体图;
图20和图21为示出了线筒的缠绕突出部的放大图;
图22和图23为壳体的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
图24为与线筒和下弹性构件联接的壳体的后视立体图;
图25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前视图;
图26和图27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基部、电路板以及第二线圈的立体图;
图28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8中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图29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8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出了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然而,实施方式可以被修改成各种其他形式。实施方式并非限制性的而是说明性的。提供实施方式以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全面地说明本公开。
应当理解,当一个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其可以直接地位于该单元上/下,还可以存在一个或更多个介于中间的元件。当元件被指“上”或“下”时,可以基于该元件而包括“位于该元件下”和“位于该元件上”。
另外,诸如“第一”、“第二”、“上部部分”以及“下部部分”之类的关系术语仅用于在一个对象或元件与另一对象或元件之间进行区分,而不一定需要或涉及这些对象或元件之间的任何实体或逻辑关系或顺序。
在附图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和清晰,各个层的厚度或尺寸被放大、省略或示意性地示出。此外,各个元件的尺寸并不表示其实际尺寸。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为了方便说明,透镜移动装置将利用笛卡尔坐标系(x、y、z)来描述。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其他不同的坐标系。在附图中,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与作为光轴方向的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光轴方向的z轴方向可以被称作第一方向,x轴方向可以被称作第二方向,并且y轴方向可以被称作第三方向。
应用于诸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之类的移动设备的小型相机模块的光学图像稳定器可以为用于抵消在手把持设备时发生的微小的振动和移动并确保拍出清晰的照片的装置。
另外,自动对焦装置为用于使对象的图像自动聚焦在图像传感器上的装置。光学图像稳定器和自动对焦装置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构造。在实施方式中,透镜移动装置可以在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上或者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移动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的光学模块,从而执行光学图像稳定操作和/或自动对焦操作。
实施方式
图1为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2000的立体图,并且图2为图1中示出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和图2,透镜移动装置1000可以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以及罩构件300。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可以用作前文提及的自动对焦装置,并且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可以用作前文提及的光学图像稳定器。
罩构件300可以大致构造成盒的形式。罩构件300可以覆盖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
图3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立体图,其中,图1和图2中示出的罩构件300被移除。
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可以包括线筒110、第一线圈120、第一磁体130、壳体140、上弹性构件150以及下弹性构件160。
另外,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还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170和第二磁体180。此外,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还可以包括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
尽管多个支承构件对220在图2中被示出为属于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但是支承构件对220在功能方面也可以属于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将在描述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时对支承构件对220详细地进行论述。
图4为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立体图,其中,联接有线筒110、第一线圈120、第一磁体130、第一传感器170以及第二磁体180。
图5为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平面图,其中,联接有线筒110、第一磁体130、第一传感器170、第二磁体180以及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
参照上述附图,线筒110可以安装在壳体140的内部空间中以使得线筒110可以沿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光轴的方向——往复运动。
如图4中所示,第一线圈120安装在线筒110的外周处,使得第一线圈120和第一磁体130可以彼此以电磁的方式相互作用。为此,第一磁体130可以绕线筒110设置成使得第一磁体130与第一线圈120相对。
另外,当线筒110沿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向上和/或向下运动以执行自动对焦功能时,线筒110可以由上弹性构件150和下弹性构件160弹性地支承。
尽管未被示出,但是也可以在线筒110的内侧设置透镜镜筒(未示出),在透镜镜筒中可以安装至少一个透镜。透镜镜筒可以以各种方式安装在线筒110的内侧处。例如,可以在线筒110的内周处形成内螺纹,并且可以在透镜镜筒的外周处形成与该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使得透镜镜筒可以通过透镜镜筒与线筒110之间的螺纹接合联接至线筒110。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透镜镜筒可以利用除螺纹接合以外的方法直接固定至线筒110的内侧,或者可以在没有透镜镜筒的情况下在线筒110处一体地形成一个或更多个透镜。透镜镜筒上可以联接一个透镜,或者两个或更多个透镜可以构成光学系统。
图6为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壳体140与第一传感器170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7为根据实施方式的壳体140的后视立体图。
参照图3和图4,线筒110可以包括第一止挡件111和第二止挡件(或缠绕突出部)112。
尽管线筒110在其沿第一方向——即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以执行自动对焦功能时因外部冲击而偏离规定范围,但第一止挡件111可以防止线筒110的本体的顶表面与图1中所示的罩构件300的内侧直接碰撞。
另外,参照图3,第一止挡件111还可以用于引导上弹性构件150的安装位置。根据该实施方式,如图4中所示,多个第一止挡件111可以向上突出第一高度h1。至少四个止挡件111可以各自以多角形柱的形式突出。
另外,如示例性示出的,第一止挡件111可以关于线筒110的中心对称。替代性地,第一止挡件111可以非对称地设置以避免与其他部件互相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中所示,壳体140可以包括形成在与第一止挡件111对应的部位处的第一定位槽146-1。
尽管线筒110在其沿第一方向——即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以执行自动对焦功能时因外部冲击而偏离规定范围,但第二止挡件(或缠绕突出部)112可以防止线筒110的本体的底表面与电路板250的顶表面以及基部210直接碰撞。如图4中所示,第二止挡件112包括两个止挡部112a和112b。然而,构成第二止挡件112的止挡部的数目没有特殊的限制。
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二止挡件112可以从线筒110的外周沿周向方向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图6中示出的壳体140可以包括形成在与第二止挡件112的止挡部112a和112b对应的部位处的第二定位槽146-2。
参照图6,在第一止挡件111初始以接触的方式定位在第一定位槽146-1的第一底部146a-1上时,自动对焦功能可以如常规的音圈马达(VCM)中的单向控制那样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第二止挡件112的止挡部112a和112b初始以接触的方式定位在第二定位槽146-2的第二底部146a-2上时,自动对焦功能可以如常规的音圈马达中的单向控制那样进行控制。也就是说,线筒110可以在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20时向上移动并且线筒110可以在没有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20时向下移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功能。
然而,在第一止挡件111初始与第一定位槽146-1的第一底部146a-1间隔开时,自动对焦功能可以如常规的音圈马达中的双向控制那样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第二止挡件112的止挡部112a和112b初始与第二定位槽146-2的第二底部146a-2间隔开预定距离时,自动对焦功能可以如常规的音圈马达中的双向控制那样进行控制。也就是说,线筒110可以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功能。例如,线筒110可以在供给正向电流时向上移动,并且线筒110可以在供给反向电流时向下移动。
壳体140的与第一止挡件111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46-1可以以凹形形状形成。图6中示出的第一定位槽146-1中的每个第一定位槽的第二宽度w2可以比图4中示出的第一止挡件111中的每个第一止挡件的第一宽度W1具有更加一致的容隙(tolerance)。因此,第一止挡件111在第一定位槽146-1中的旋转被限制。因此,即便在沿使线筒110绕光轴旋转的方向而非沿光轴方向将力施加至线筒110时,第一止挡件111也可以防止线筒110的旋转。当然,第一止挡件111的这种功能可以由第二止挡件112来执行。
图8为透镜移动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其中,联接有线筒110、第一磁体130、壳体140、下弹性构件160以及多个支承构件对220。
可以在线筒110的顶表面处形成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多个上支承突出部113,并且可以在线筒110的底表面处形成在图8中示出的多个下支承突出部114。
如所示出的,上支承突出部113可以各自具有半球形形状。替代性地,上支承突出部113可以各自具有圆柱形或棱柱形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图9为根据实施方式的上弹性构件150的立体图。
参照图9,根据实施方式,上弹性构件150可以包括彼此电断开的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可以各自包括联接至线筒110的内框架151、联接至壳体140的外框架152、以及连接在内框架151与外框架152之间的框架连接部153。框架连接部153可以弯曲至少一次以形成预定的图案。线筒110在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上的向上和/或向下运动可以通过框架连接部153的位置改变和微小变形而被弹性地支承。
在内框架151和外框架152分别联接至线筒110和壳体140之后,第一线圈120的相反两端可以在与其上缠绕第一线圈120的相反两端的一对缠绕突出部112相邻的顶表面处通过钎焊电连接至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使得具有不同的极性的电力可以被供给至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为此,上弹性构件150可以被分成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
另外,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并且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和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可以从外框架152突出。如图9中所示,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和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可以沿第一方向——即光轴方向——突出。然而,本公开就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和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2突出的具体方向而言不受限制。
返回参照图3和图4,上支承突出部113可以图9中示出的上弹性构件150的内框架151与线筒110通过联接固定。根据该实施方式,内框架151可以在其与上支承突出部113对应的部位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51a。
上支承突出部113和第一通孔151a可以通过热熔合(fusion)或者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来固定。
另外,上支承突出部113之间的距离可以大致设定在能够避免与外围部件干扰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上支承突出部113可以以均匀的间隔设置成上支承突出部113关于线筒110的中心对称的状态。替代性地,上支承突出部113可以关于穿过线筒110的中心的特定假想线对称地设置,但是上支承突出部113之间的距离并不一致。
图9中示出的上弹性构件150可以包括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彼此电断开以用作用于向第一线圈120供给电流的端子。为了固定分隔开的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可以设置足量的上支承突出部113。因此,可以防止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与线筒110之间的不完全联接。
图10为根据实施方式的下弹性构件160的立体图。
参照图10,根据该实施方式,下弹性构件160可以包括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
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可以各自包括联接至线筒110的内框架161、联接至壳体140的外框架162、以及连接在内框架161与外框架162之间的框架连接部163。框架连接部163可以弯曲至少一次以形成预定的图案。线筒110在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上的向上和/或向下运动可以通过框架连接部163的位置改变和微小变形而受到弹性地支承。
另外,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接触部,并且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接触部。图10中示出了两个第一传感器接触部160a-1、160a-2以及两个第二传感器接触部160b-1、160b-2。然而,本公开就第一传感器接触部和第二传感器接触部的具体形状而言不受限制。
第一传感器接触部160a-1和160a-2以及第二传感器接触部160b-1和160b-2可以从外框架162突出。在图10中,第一传感器接触部160a-1和160a-2以及第二传感器接触部160b-1和160b-2被示出为沿第一方向从外框架162突出。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由于下弹性构件160如上所述被分成两部分,因此,可以与上支承突出部113一样设置足量的下支承突出部114以防止可能会在下弹性构件160被分开时发生的松脱现象。
在下弹性构件160为一体而不是分隔开的形状的情况下,并非必须与上支承突出部113一样提供大量的下支承突出部114。这是因为即使使用少量的下支承突出部114也可以将下弹性构件160稳定地联接至线筒110。
然而,在下弹性构件160如实施方式中那样被分成彼此电断开的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足量的下支承突出部114来固定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因此,可以防止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与线筒110之间的不完全联接。
返回参照图8,下支承突出部114可以如上支承突出部113一样各自具有半球形形状。替代性地,下支承突出部114可以各自具有圆柱形或棱柱形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下支承突出部114可以使下弹性构件160的内框架161与线筒110通过联接固定。
另外,彼此电断开的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可以代替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用作向第一线圈120供给电流的端子。
将下弹性构件160如上所述地分隔开的原因将在描述支承构件对220时进行详细地讨论。
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的内框架161可以在内框架161的与下支承突出部114对应的部位处设置有第二通孔161a。下支承突出部114和第二通孔161a可以通过热熔合或者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来固定。
另外,下支承突出部114之间的距离可以大约设定在能够避免与外围部件干扰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下支承突出部114可以以均匀的间隔设置成下支承突出部114关于线筒110的中心对称的状态。
上弹性构件150和下弹性构件160可以分别为片簧。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返回参照图4和图5,缠绕突出部(或第二止挡件)112可以通过从线筒110的上部外周突出而形成。第一线圈120的相反两端、即起始部分和终止部分可以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2上。在线筒110的与缠绕突出部112相邻的顶表面处,第一线圈120的端部可以通过诸如焊料(S)之类的导电连接构件电连接至上弹性构件150的顶表面。
另外,如图4中所示,缠绕突出部112可以在线筒110的一侧处彼此相邻。替代性地,可以设置有关于线筒110的中心左右对称的一对缠绕突出部112。
可以在缠绕突出部112中的每个缠绕突出部112的端部处形成拦挡凸起112a-1以防止缠绕的第一线圈120的分离或者以引导第一线圈120的位置。如所示出的,拦挡凸起112a-1可以形成为使得从线筒110的外周突出的每个缠绕突出部112的宽度逐渐增大。拦挡凸起112a-1可以具有形成在其端部处的阶梯结构。
同时,线筒110、壳体140、上弹性构件150以及下弹性构件160可以通过热熔合和/或利用粘合剂粘结来组装。此时,固定操作可以根据组装顺序通过在热熔合之后利用粘合剂粘结来完成。
例如,在第一步组装线筒110与下弹性构件160的内框架161并且第二步组装壳体140与下弹性构件160的外框架162的情况下,线筒110的下支承突出部114、联接至线筒110的下支承突出部114的第二通孔161a、以及联接至壳体140的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45的第三通孔162a可以通过热熔合来固定。在第三步组装线筒110与上弹性构件150的内框架151的情况下,线筒110的上支承突出部113以及联接至该上支承突出部113的第一通孔151a可以通过热熔合来固定。在第四步固定壳体140与上弹性构件150的外框架152的情况下,联接至壳体140的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44的第四通孔152a——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可以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来粘结。然而,组装顺序可以改变。例如,可以在第一组装过程至第三组装过程进行热熔合,并且可以在第四固定过程进行粘结。热熔合可以引起诸如扭曲之类的变形。为此,可以在最后的步骤进行粘结以弥补变形。
同时,第一线圈120可以由工作人员或机器缠绕在线筒110的外周上,并且随后可将第一线圈120的起始部分和终止部分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2上以进行固定。此时,工作人员可以改变第一线圈120的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2中的对应的一个缠绕突出部上的端部的位置。
第一线圈120可以为能够以嵌插结合(intercalative binding)的形状配装到线筒110外周上的呈环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的线圈组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线圈120可以直接缠绕在线筒110的外周上。在任一种情况下,第一线圈120的起始部分和终止部分可以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2上以进行固定。其他构型也是一样的。
如图2中所示,第一线圈120可以大体具有与线筒110的外周的形状对应的八边形形状。线筒110也可以具有八边形形状。另外,第一线圈120的至少四个侧部可以是直的,并且连接在相应的侧部之间的拐角可以是直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线圈120的侧部和拐角可以是圆的。
第一线圈120的每个直的部分可以为面向第一磁体130的部分。另外,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可以具有与第一线圈120相同的曲率。也就是说,在第一线圈120是直的情况下,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可以是直的。另一方面,在第一线圈120是弯的情况下,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可以是弯的。另外,即使在第一线圈120是弯的情况下,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也可以是直的,反之即使在第一线圈120是直的情况下,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也可以是弯的。
第一线圈120使线筒110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以执行自动对焦功能。当电流被供给至第一线圈120时,第一线圈120可以与第一磁体130相互作用以形成电磁力,使得可以通过该电磁力使线筒110移动。
第一线圈120可以构造成与第一磁体130对应。在第一磁体130为一体使得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整个表面具有相同的极性的情况下,第一线圈120还可以构造成使得第一线圈120的面向第一磁体130的表面具有相同的极性。
另一方面,在第一磁体130通过垂直于光轴的表面被分成两个或四个部分并且因此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被分成两个或更多个表面的情况下,第一线圈120也可以分成与被划分的第一磁体130的数目对应的多个部分。
第一磁体130可以安装在与第一线圈120对应的位置处。根据该实施方式,如图8中所示,第一磁体130可以安装在壳体140的每个拐角处。第一磁体130可以具有与壳体140的拐角对应的形状。第一磁体130可以大致呈梯形形状。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可以形成为与第一线圈120的对应表面的曲率对应。
第一磁体130可以为单一体。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一面可以具有N极134,并且第一磁体130的另一面可以具有S极132。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相反的结构也是可以的。
可以安装至少两个第一磁体130。根据该实施方式,可以安装四个第一磁体130。如图5中所示,每个第一磁体130在从上方观察时可以具有梯形形状。替代性地,每个第一磁体130可以具有三角形形状。
每个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可以是直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在第一线圈120的对应表面是弯的情况下,每个第一磁体130的面向第一线圈120的表面可以以对应的曲率弯曲。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第一磁体130与第一线圈120之间的距离可以被均匀地保持。根据该实施方式,可以在壳体140的四个拐角中的每个拐角处均安装一个第一磁体130。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设计,选自第一磁体130和第一线圈120中的一者可以是直的,并且另一者可以是弯的。替代性地,第一线圈120和第一磁体130的两个相向的表面可以是弯的。此时,第一线圈120和第一磁体130的相向的表面可以具有相同的曲率。
在如图5中所示每个第一磁体130从上方观察时具有梯形形状的情况下,可以沿第二方向彼此平行地设置一对第一磁体130,并且可以沿第三方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另一对第一磁体130。在这种布置结构中,壳体140的运动可以被控制用于光学图像的稳定,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壳体140在从上方观察时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根据该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中所示,壳体140在从上方观察时可以具有八边形形状。因此,壳体140可以具有多个侧部。例如,在壳体140从上方观察时可以具有八边形形状的情况下,壳体140可以具有八个侧部。这些侧部可以被分成第一侧部141和第二侧部142,第一侧部141可以具有安装第一磁体130的侧部,并且第二侧部142可以具有设置将在下文进行描述的支承构件对220的侧部。为此,每个第二侧部142均可以连接有多个第一侧部141,并且每个第二侧部142可以为具有预定深度的平坦表面。
第一侧部141可以形成在壳体140的拐角处。根据该实施方式,每个第一侧部141的尺寸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磁体130中的对应一个第一磁体的尺寸。参照图7,每个第一磁体130均可以固定至形成在壳体140的第一侧部141中对应的一个第一侧部的内侧处的磁体定位部141a。磁体定位部141a可以为与每个第一磁体130的尺寸对应的槽。磁体定位部141a可以面向每个第一磁体130的至少三个表面:即,相对侧表面以及顶表面。可以在磁体定位部141a的底表面——即,磁体定位部141a的面向将在下文进行描述的第二线圈230的表面——处形成开口,使得每个第一磁体130的底表面均直接面向第二线圈230。
每个第一磁体130均可以利用粘合剂固定至磁体定位部141a。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每个第一磁体130都可以利用诸如双面胶带之类的粘合构件固定至磁体定位部141a。替代性地,磁体定位部141a可以形成为安装孔代替图7中示出的槽,每个第一磁体130的一部分插入或暴露于该安装孔中。
每个第一侧部141可以平行于罩构件300的侧部。另外,每个第一侧部141可以比每个第二侧部142具有更大的尺寸。
同时,如图6和图7中所示,每个第二侧部142可以具有避开槽142a,该避开槽142a具有预定的深度并具有凹形形状。将在描述支承构件对220时对避开槽142a进行详细地讨论。
另外,可以从壳体140的顶表面突出多个第三止挡件143。第三止挡件143可以防止壳体140的本体与罩构件300之间的碰撞,具体地,第三止挡件143可以在外部冲击施加至透镜移动装置时防止壳体140的顶表面与罩构件300的内侧直接碰撞。另外,如图3中所示,第三止挡件143还可以用作用于使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与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彼此分隔的引导件。
另外,可以在壳体140的上侧处形成与上弹性构件150的外框架152联接的多个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44。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44的数目可以大于上支承突出部113的数目。这是因为外框架152的长度大于内框架151的长度。上弹性构件150的外框架152可以设置有与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44对应的第四通孔152a。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44可以利用粘合剂或者通过热熔合固定在第四通孔152a中。
另外,如图7中所示,可以在壳体140的下侧处以突起的形状形成与下弹性构件160的外框架162联接的多个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45。
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45的数目可以大于下支承突出部114的数目。这是因为下弹性构件160的外框架162的长度大于内框架161的长度。
如图10中所示,下弹性构件160的外框架162可以设置有与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45对应的第三通孔162a。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45可以利用粘合剂或者通过热熔合固定在第三通孔162a中。
尽管未被示出,但是可以在壳体140的下侧处进一步设置第四止挡件。第四止挡件可以从壳体140的底表面突出。第四止挡件可以防止壳体的底表面与将在下文描述的基部210和/或电路板250碰撞。另外,在初始状态中或正常操作期间,第四止挡件可以保持与基部210和/或电路板250间隔开预定的距离。因此,壳体410可以在上方方向上与基部210间隔开并且在下方方向上与罩构件300间隔开,使得壳体140在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可以在没有上下干扰的情况下由将在下文描述的支承构件对220保持。因此,壳体140可以执行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的移位操作,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为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移位操作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可以感测线筒110在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上的位置,并且将所感测的位置通过电路板250反馈至外部以准确地控制线筒110的运动。为此,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还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170和第二磁体180。
第一传感器170可以由壳体140支承。为此,可以在壳体140的侧部处设置第一传感器定位槽172。第一传感器170可以设置在第一传感器定位槽172中以感测线筒110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为此,第一传感器170可以包括多个插脚。
第一传感器定位槽172的至少一个表面可以是渐缩的,使得环氧树脂可以容易地被注入以组装第一传感器170。另外,可能没有环氧树脂被注入第一传感器定位槽172中或者可以注入环氧树脂以固定第一传感器170。参照图5和图6,第一传感器定位槽172可以与第二磁体180设置在相同的线上。因此,第一传感器170的中央可以与第二磁体180的中央对准。
例如,如图6中所示,第一传感器170可以插入并支承在壳体140中。替代性地,第一传感器170可以利用诸如环氧树脂或双面胶带之类的粘合构件附接至壳体140并由壳体140支承。
第一传感器170可以为霍尔传感器。能够感测磁力的变化的任何传感器都可以被用作第一传感器170。
参照图4和图5,第二磁体180可以附接至线筒110的外周以使得第二磁体180与第一传感器170相对。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二磁体180可以设置于在线筒11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磁体130之间以使第一磁体130与第二磁体180之间的干扰最小化。另外,第二磁体180可以设置于缠绕在线筒110上的第一线圈120上方。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图11为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为了方便说明,壳体140从图11中省去。
在设置第二磁体180的情况下,因为由第二磁体180产生了磁场,所以第一磁体130与第一线圈120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受第二磁体干扰。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还可以包括用于使对第一磁体130与第一线圈120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干扰最小化的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
参照图5和图11,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可以设置在线筒110的外周处以使得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以对称的形式与第二磁体180相对。也就是说,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和第二磁体180可以沿第三方向——即y轴方向——位于相同的线HL上,以使对第一磁体130与第一线圈120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干扰最小化。
根据该实施方式,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可以由金属制成。具体地,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可以由诸如磁性体或磁体之类的磁性材料制成。
根据情况,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可以不包括第一传感器170、第二磁体180以及磁场补偿金属构件182。替代性地,除第一传感器170以外,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还可以包括用于改善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的自动对焦功能的各种各样的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从电路板250接收电力以及向电路板250供给必要的信号的装置的布置或者方法或过程可以与用于第一传感器170的情况相同。
返回参照图2,如先前描述的用作光学图像稳定器的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可以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基部210、多个支承构件对220、第二线圈230、第二传感器240以及电路板250。
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可以具有与上文所述的构型相同的构型。然而,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可以由不同于以上构型的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光学系统代替。也就是说,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可以由利用单透镜移动致动器或反射率可变式致动器而不是利用音圈马达式自动对焦致动器的光学模块构成。也就是说,能够执行自动对焦功能的任何光学致动器都可以用作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然而,必须将第一磁体130安装在与第二线圈230对应的位置处。
图12为第二线圈230、电路板250以及基部210的局部组装立体图。图13为第二线圈230、电路板250以及基部21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中所示,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的基部210从上方观察时可以具有四边形形状。支承构件对220可以固定至基部210的直边。如在图12和图13中所示,基部210可以设置有阶梯部211,可以向该阶梯部211施加粘合剂以将罩构件300固定至基部210。阶梯部211的底部表面可以与罩构件300的端部面接触。
基部210可以与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间隔开预定的距离。基部210可以在其面向形成电路板250的端子251的部位的表面处设置有具有对应尺寸的支承槽。支承槽可以从基部210的外周以预定的深度向内下凹以限制形成有端子251的端子表面253以免向外突出或调节端子表面253的突出长度。阶梯部211可以引导联接至其上侧的罩构件300。此外,罩构件300的端部可以以面接触的方式联接至阶梯部211。阶梯部211与罩构件300的端部可以使用粘合剂固定并密封。
基部210可以在其顶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支承构件定位槽214,该支承构件定位槽214具有凹形形状,支承构件对220插入支承构件定位槽214中。可以向支承构件定位槽214施加粘合剂以牢固地固定支承构件对220。支承构件对220的端部可以插入或设置在支承构件定位槽214中并且随后使用粘合剂来固定。多个支承构件定位槽214或至少一个支承构件定位槽214可以形成在基部210的安装支承构件对220的直边处。支承构件定位槽214可以分别具有近似四边形的形状。
此外,如图13中所示,可以在基部210的每个直边处设置两个支承构件定位槽214。支承构件定位槽214的数量可以根据支承构件对220的形状来增大或减小。例如,可以在基部210的每个直边处设置一个支承构件定位槽或者三个或更多个支承构件定位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部210的每个直边处设置有两个支承构件定位槽214,使得支承构件对220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的端部可以插入或设置在支承构件定位槽214中。
此外,基部210可以在其顶表面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第二传感器240设置在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中。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设置两个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并且可以在每个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中设置第二传感器240以用于感测壳体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运动。为此,两个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可以设置成使得将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与基部210的中心相互连接的假想线之间的角度为90度。
每个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的至少一个表面可以是渐缩的,使得环氧树脂可以容易地被注入以组装第二传感器240。此外,可以没有环氧树脂被注入到每个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中,或者注入环氧树脂以固定第二传感器240。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可以设置在第二线圈230的中心或靠近第二线圈230的中心。替代性地,第二线圈230的中心可以与第二传感器240的中心对准。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可以设置在基部210的拐角处以使其与支承构件对220的干扰最小化。
第二传感器240可以在电路板250设置在第二传感器240与第二线圈230之间的状态下定位于第二线圈230的中心。即,第二传感器240可以不直接连接至第二线圈230,而是第二线圈230可以位于电路板250的顶表面的上方并且第二传感器240可以位于电路板250的底表面的下方。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传感器240、第二线圈230和第一磁体130可以位于相同的轴线上。
因此,第二线圈230可以与第一磁体130相互作用以使壳体140沿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移动,用于光学图像的稳定。
罩构件30(为300)可以在其对应于阶梯部211的部分处设置有槽,该槽中可以注入有粘合剂。该粘合剂可以具有较低的粘性,使得注入到槽中的粘合剂流至阶梯部211与罩构件300的端部之间的表面接触位置。
注入到该槽中的粘合剂可以填充限定在罩构件300与基部210之间的间隙,使得罩构件300和基部210以密封状态彼此联接。
此外,基部210可以在其底表面处设置有定位部(未示出),在该定位部处安装滤波器。滤波器可以为红外截止滤波器。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基部210可以在其下部处设置有另外的传感器保持件,在该传感器保持件中设置滤波器。此外,其上安装有图像传感器的传感器板可以联接至基部210的底表面以构成相机模块,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支承构件对220可以设置在壳体140的各个侧部处。在该实施方式中,每个支承构件对220均可以包括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替代性地,每个支承构件对220均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支承构件。
例如,在如上文所述从上方观察时壳体140呈多边形形状的情况下,壳体140具有多个侧部。在如图6和图7中所示从上方观察时壳体140呈八边形形状的情况下,支承构件对220可以设置在八个侧部中的对应的侧部处。替代性地,在从上方观察时壳体140具有四边形形状的情况下,支承构件对220可以设置在四个侧部处。尽管支承构件对22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但下文中,将基于支承构件对220的数量如图2、图3和图8中所示为四个的假定给予描述。即,在壳体140的四个第二侧部142处可以设置有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
图14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每个支承构件对220的前视图。
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220-1、220-2、220-3和220-4)可以单独地设置在壳体140的八个侧部中的四个第二侧部142处以用于支承壳体140同时与基部210以预定距离间隔开。由于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220-1、220-2、220-3和220-4)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在壳体140的第二侧部142处,四个支承构件对可以以对称的方式设置。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在壳体140的每个直边部处可以设置两个支承构件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壳体140的第二侧部处设置八个支承构件对。
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220-1、220-2、220-3和220-4)可以分别包括彼此分开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即,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可以包括第一支承构件220a-1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1。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可以包括第一支承构件220a-2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2。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可以包括第一支承构件220a-3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3。第四支承构件对220-4可以包括第一支承构件220a-4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4。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可以以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彼此相邻的状态安装在壳体140的同一侧。
第一支承构件220a-1、220a-2、220a-3和220a-4以及第二支承构件220b-1、220b-2、220b-3和220b-4可以各自包括上端子221、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222、223和225以及下端子224。此外,图14中示出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可以在与第一方向——即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是对称的。在图14中示出的支承构件对220为图3和图8中示出的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或第四支承构件对220-4的情况下,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y轴方向上可以是对称的。另一方面,在图14中示出的支承构件对220为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或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的情况下,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x轴方向上可以是对称的。
图6和图7中示出的壳体140的避开槽142a的底表面可以敞开以防止支承构件对220的下端子224与壳体140之间的干扰。此外,如图7中所示,在避开槽142a的上侧可以形成有阶梯部142b以便支承支承构件对220的上端子221的内侧。
参照图3和图14,上端子221联接至壳体140的对应的第二侧部142的上端。上端子221可以设置有对应于形成在第二侧部142处的联接突出部147的槽147a,使得上端子221可以通过将联接突出部147配装到槽147a中而固定至壳体140的第二侧部142的上端。上端子221可以电连接至上弹性构件150。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9中所示,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的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和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可以彼此相对,使得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和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可以分别电连接至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1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1的上端子221。第一支承构件对为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之中分配用于将向第一线圈120供电的一个支承构件对。由于第一支承构件220a-1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1以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彼此相邻的状态设置在壳体140的同一侧,因此,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的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和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可以以彼此相邻的方式来设置。
参照图3,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1的上端子221可以在第一接触点CP1处通过钎焊电连接至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此外,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二支承构件220b-1的上端子221可以在第二接触点CP2处通过钎焊电连接至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即,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1的上端子221可以电连接至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二支承构件220b-1的上端子221可以电连接至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因此,彼此分开的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可以分别电连接至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1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1以将从电路板250接收的电力(或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20。
此外,如图14中所示,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的上端子221可以包括第一接触端子221a以用于将电力供给至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每个第一接触端子221a可以设置在对应的一个上端子221的上拐角处。替代性地,第一接触端子221a可以与相应的上端子221分开设置。正(+)电源或负(-)电源可以施加至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的第一接触端子221a中的每个第一接触端子。
此外,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的上端子221还可以包括第二接触端子221b以用于第一传感器170和电路板250的互相连接。每个第二接触端子221b可以设置在对应的一个上端子221的下拐角处。替代性地,第二接触端子221b可以与相应的上端子221分开设置。
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222、223和225可以从每个上端子221沿纵向方向延伸,同时至少弯折一次以形成预定的图案。纵向方向可以是上端子221和下端子224彼此连接的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可以包括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或第二弹性变形部223.
在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两次或更多次地弯折而呈锯齿形形状的情况下,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可以对应地形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可以省略或可以具有与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不同的形状。图14示出了仅一个实施方式。弹性变形部可以具有各种其他图案。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可以整合成单个弹性变形部。替代性地,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可以构造成没有图案的悬线。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的直的部分可以大致平行于与光轴垂直的平面。
当壳体140沿与光轴垂直的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可以沿壳体140的移动方向或支承构件对的纵向方向微小地且弹性地变形。因此,壳体140可以基本上沿与光轴垂直的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移动,而壳体140在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的改变很小,从而提高了光学图像稳定的精确度。这是基于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弹性变形部222和223的性质。
此外,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还可以包括连接部225.
连接部225可以设置在第一弹性变形部222与第二弹性变形部223的中间。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连接部225可以通过连接至其中一个弹性变形部的方式来设置。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可以以连接部225设置在它们中间的状态来设置。此外,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可以具有对应的形状。
连接部225可以形成为板的形状以用作阻尼器(damper)。连接部225可以设置有多个孔(未示出)或槽(未示出),连接部225和壳体140通过该多个孔或槽可以构成使用UV阻尼装置的阻尼单元。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设置在上端子221与下端子224之间。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可以在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中的每一者的相对两端处设置一个或更多个弹性变形部,与图14不同。
如图14中所示,下端子224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中的每一者的一个端部处。下端子224可以从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变形部222、223和225延伸,使得下端子224可以联接至基部210。下端子224的一个端部224a可以插入或设置在形成于基部210处的支承构件定位槽214中的对应的一个支承构件定位槽中并且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进行固定。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支承构件定位槽214具有对应于下端子224的形状,使得下端子224可以配装到支承构件定位槽214中。替代性地,下端子224的端部224a可以分成两个或更多个部分。对应地,基部210可以为每个支承构件设置有两个或更多个支承构件定位槽214。
此外,下端子224的另一端部224b可以位于电路板250的垫单元252-1、252-2、252-3和252-4中的每个垫的上端部上并且连接至该上端部。
下端子224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弹性变形部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223更大的宽度的板的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下端子224可以具有小于等于第一变形部222和第二变形部223的宽度的宽度。
同时,第二线圈230可以设置成与固定至壳体140的第一磁体120相对。例如,第二线圈230可以设置在第一磁体130的外侧。替代性地,第二线圈230可以安装在第一磁体130的下方,同时与第一磁体130间隔开预定的距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四个第二线圈230可以安装在电路板250的四个拐角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在电路板250处仅安装两个第二线圈230。在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线圈可以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且另一个第二线圈可以沿第三方向设置。替代性地,可以在电路板250处安装多于四个第二线圈23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50可以具有对应于第二线圈230的电路图案,并且单独的第二线圈230可以额外地设置在电路板250上。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仅第二线圈230可以在电路板250没有对应于第二线圈230的电路图案的情况下设置在电路板250上。替代性地,可以将线缠绕成环状线圈以构成第二线圈230,或第二线圈230可以形成为FP线圈的形状,并且第二线圈230可以电连接至电路板250。
包括第二线圈230的电路构件231可以安装在设置于基部210上方的电路板250的顶表面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二线圈230可以设置成与基部210紧密接触,或可以与基部210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替代性地,第二线圈230可以形成在另外的板上,该板可以通过堆叠连接至电路板250。壳体140可以根据第一磁体130与如上文所述实现的第二线圈230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为此,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可以支承壳体140,使得壳体140可以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相对于基部210移动。
同时,第二传感器240可以设置在第二线圈230的中心处以用于感测壳体140的运动。第二传感器240可以为霍尔传感器。能够感测磁力的变化的任何传感器均可以用作第二传感器240。如图13中所示,两个第二传感器240可以设置在布置于电路板250下方的基部210的对应的拐角处。第二传感器240可以插入并设置在形成于基部210处的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中。电路板250的底表面可以为电路板250的与其设置有第二线圈23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
图15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路板250的立体图。
参照图13和图15,电路板250可以包括多个垫单元252-1、252-2、252-3和252-4。垫单元252-1、252-2、252-3和252-4可以具有适于连接至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中的每一者的下端子224的端部224b的形状。即,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1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1的下端子224的端部224b可以连接至第一垫单元252-1的垫。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2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2的下端子224的端部224b可以连接至第二垫单元252-2的垫。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3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3的下端子224的端部224b可以连接至第三垫单元252-3的垫。第四支承构件对220-4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4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4的下端子224的端部224b可以连接至第四垫单元252-4的垫。第一垫单元至第四垫单元252-1、252-2、252-3和252-4可以分别包括两个垫,这两个垫分别连接至对应的一个支承构件对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
电路板250还可以包括电连接至垫单元252-1、252-2、252-3和252-4的多个端子251。
电路板250可以联接至基部210的顶表面。电路板250可以设置有第五通孔255,支承构件定位槽214通过该第五通孔255露出。电路板250可以设置有弯折端子表面253。根据本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端子251可以安装在电路板250的至少一个弯折端子表面253处。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安装在端子表面253处的端子251接收外部电力以将电力供给至第一线圈120和第二线圈230以及第一传感器170。此外,来自第一传感器170的信号可以作为控制线筒110的位置所需的反馈信号输出至外部。
安装在端子表面253处的端子251的数量可以基于要被控制的部件的类型来改变。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路板250可以为挠性印刷电路板(FPCB)。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电路板250的端子可以利用表面电极方法直接形成在基部210的表面处。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在具有上文说明的构造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中利用支承构件对220将电力供给至第一传感器170并且将由第一传感器170输出的感测信号传递至电路板250的过程进行描述。
在第一传感器170为霍尔传感器的情况下,霍尔传感器170可以具有多个插脚。例如,这些插脚可以包括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第一插脚可以包括分别连接至电压和接地的第1-1插脚和第1-2插脚。第二插脚可以包括用于输出感测结果的第2-1插脚和第2-2插脚。通过第2-1插脚和第2-2插脚输出的感测结果可以是电流。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所感测结果的类型。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利用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将电力从电路板250供给至第一传感器170的第1-1插脚和第1-2插脚,并且可以利用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将感测结果从第一传感器170的第2-1插脚和第2-2插脚传递至电路板250。第二支承构件对可以是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中除去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任一者。此外,第三支承构件对可以是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中除去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和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的任一者。
图16为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下弹性构件160、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以及电路板250的立体图。
第一传感器170的第1-1插脚和第1-2插脚可以经由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连接至电路板250。
为此,可以使用图14中示出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的上端子221的第二接触端子221b。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利用其他形式的第二接触端子221b将上端子221连接至第1-1插脚和第1-2插脚。
换言之,如图3中所示,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2的上端子221的第二接触端子221b可以在第三接触点CP3处电连接至第1-1插脚,并且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的第二支承构件220b-2的上端子221的第二接触端子221b可以在第四接触点CP4处电连接至第1-2插脚。此外,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2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2的下端子224可以分别在第七接触点CP7和第八接触点CP8处连接至电路板250的第二垫单元252-2的垫。
因此,第一传感器170的第1-1插脚和第1-2插脚可以通过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2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2连接至电路板250。参照图16,从第一传感器170的第1-1插脚和第1-2插脚至电路板250的第二垫单元252-2的电传导路径分别用P1和P2指示。
此外,第一传感器170的第2-1插脚和第2-2插脚可以经由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和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通过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连接至电路板260。
为此,如图3中所示,第2-1插脚可以在第五接触点CP5处电连接至第1-1传感器接触部160a-1——即一侧的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的一端,并且第2-2插脚可以在第六接触点CP6处电连接至第二传感器接触部160b-1——即一侧的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的一端。
此外,如图3、图8和图16中所示,第1-1传感器接触部160a-1——即一侧的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可以通过外框架162和第1-2传感器接触部160a-2——即另一侧的第一下弹性构件160a——在第九接触点CP9处连接至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3的第二接触端子221b。此外,第2-1传感器接触部160b-1——即一侧的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可以通过外框架162和第2-2传感器接触部160b-2——即另一侧的第二下弹性构件160b——在第十接触点CP10处连接至第三支承构件220-3的第二支承构件220b-3的第二接触端子221b。
从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3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3的第二接触端子221b延伸的下端子224连接至电路板250的第三垫单元252-3的垫。因此,第一传感器170的第2-1插脚和第2-2插脚可以经由下弹性构件160通过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连接至电路板+250。参照图16,从第一传感器170的第2-1插脚和第2-2插脚至电路板250的第三垫单元252-3的电传导路径分别由P3和P4指示。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第一传感器170的第1-1插脚和第1-2插脚连接至电路板250的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和将第一传感器170的第2-1插脚和第2-2插脚连接至电路板250的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可以在y轴方向上对称。为此,第二支承构件对220-2和第三支承构件对220-3可以设置在壳体140的相对两侧。
在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支承构件的数量为四的情况下,四个支承构件中的两个支承构件用于将电力供给至第一线圈120,电路板250所需的垫的数量仅为两个。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构件的数量为八个,这八个支承构件中的两个支承构件用于将电力供给至第一线圈120,四个支承构件用于将第一传感器170的四个插脚连接至电路板250。因此,电路板250需要的垫的数量可以为六个。由于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构件的数量增大,因此电路板250必需的垫的数量可以增大,并且因此,端子251的数量可以增大。
在支承构件的数量为4时电路板250的端子251的数量为14的情况下,电路板250的端子251的数量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是18至20个。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透镜移动装置1000中,第一支承构件对至第四支承构件对220-1、220-2、220-3和220-4可以分别包括彼此电断开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可以利用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将电力供给至第一线圈120。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的第一支承构件220a-1和第二支承构件220b-1的上端子221设置在壳体的相同侧部处,同时彼此相邻。第一支承构件220a-1的上端子221与第一上弹性构件150a的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相对,并且第二支承构件220b-1的上端子221与第二上弹性构件150b的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相对。因此,第一支承构件对220-1和上弹性构件150可以在壳体140的一侧处通过钎焊彼此电连接,并且因此,制造过程比第一支承构件接触部150a-1和第二支承构件接触部150b-1以180度关于线筒110对称地彼此相对时更简单。
此外,在透镜移动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传感器170以精确地控制线筒110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传感器170不需要额外的构件。这是由于第一传感器170的四个插脚可以在不使用另外的构件或线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用于光学图像的稳定的下弹性构件160和支承构件对220连接至电路板250。因此,减小了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制造成本,并且简化了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结构。这同样适用于除第一传感器170之外还设置有用于帮助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操作的其他装置的情况。
同时,透镜移动装置1000可以用于诸如相机模块之类的各种领域。例如,相机模块可以适用于诸如移动电话之类的移动设备。
根据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可以包括联接至线筒110的镜筒、图像传感器(未示出)、电路板250以及光学系统。
镜筒可以如先前所描述的那样进行构造。作为其上安装图像传感器的部件的电路板250可以形成相机模块的底表面。
此外,光学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将图像传递至图像传感器的至少一个透镜。在光学系统处可以安装有能够执行自动对焦功能和光学图像稳定功能的致动器模块。用于执行自动对焦功能的制动器模块可以以各种方式构造。例如,通常可以使用音圈单元马达。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可以用作能够执行自动对焦功能和光学图像稳定功能两者的致动器模块。
此外,相机模块还可以包括红外截止滤波器(未示出)。该红外截止滤波器防止红外光入射在图像传感器上。在这种情况下,红外截止滤波器可以安装在图2中示出的基部210的对应于图像传感器的位置处。红外截止滤波器可以联接至保持构件(未示出)。此外,基部210可以支承保持构件的下侧。
在基部210处可以安装有用于与电路板250的电传导的另外的端子构件。端子可以采用表面电极一体地形成。
同时,基部210可以用作传感器保持件以用于保护图像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沿着基部210的侧部形成突出部,同时该突出部向下延伸。然而,这不是必需的构型。尽管未示出,可以在基部210的下部设置另外的传感器保持件以用于保护图像传感器。
根据上述构造,通常利用第一磁体130可以执行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的自动对焦和光学图像的稳定。因此,可以减小部件的数量和壳体140的重量,从而提高了可靠性。当然,可以单独构造用于自动对焦的第一磁体和用于光学图像的稳定的第一磁体。
另一实施方式
图17为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2000的分解立体图;图18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2000的立体图,其中,移除了图1中示出的罩构件300;图19为线筒1110的立体图;
图20和图21为示出了线筒1110的缠绕突出部的放大图;图22和图23分别为壳体1140的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图24为联接有线筒1110和下弹性构件1160的壳体1140的后视立体图;图25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220的前视图;图26和图27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基部1210、电路板1250和第二线圈1230的立体图;图28为沿着图18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29为沿着图18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在图17中,罩构件1300对应于图1中示出的罩构件300。
尽管多个支承构件1220被示出为属于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100,但是在功能方面上,这些支承构件1220也可以属于第二透镜移动单元1200。将在描述第二透镜移动单元1200时对支承构件1220进行详细论述。
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100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1200分别执行与根据先前实施方式的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00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200的功能相同的功能,并且因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参照图17,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100可以包括线筒1110、第一线圈1120、磁体1130、壳体1140、上弹性构件1150和下弹性构件1160。磁体1130与根据先前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第一磁体130相同,并且因此省略重复的描述。
线筒1110可以包括第一止挡件1111或第二止挡件1112中的至少一者。尽管在线筒1110沿第一方向、即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以执行自动对焦功能时线筒1110由于外部冲击而偏离规定的范围,但是第一止挡件1111可以防止线筒1110的本体的顶表面与罩构件1300的内侧直接碰撞。此外,第一止挡件1111还可以用于引导上弹性构件1150的安装定位。如图19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一止挡件1111可以以第二高度h2向上突出。至少19个止挡件1111可以分别以多角形柱的形式突出。此外,第一止挡件1111可以关于线筒1110的中心对称。如所示出的,第一止挡件1111可以不对称地设置以避免与其他部件的干扰。
尽管在线筒1110沿第一方向、即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以执行自动对焦功能时线筒1110由于外部冲击而偏离规定的范围,但是第二止挡件1112可以防止线筒1110的本体的底表面与图17和图29中示出的基部1210以及电路板1250的顶表面直接碰撞。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二止挡件1112可以从线筒1110的边缘沿周向方向突出。参照图22,壳体1140可以设置有形成在对应于第二止挡件1112的部位处的定位槽1146。
在第二止挡件1112初始以接触的方式位于定位槽1146的底部1146a(见图22)上的情况下,线筒1110可以如常规的音圈马达中的单向控制那样在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120时向上移动并且在没有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120时向下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
另一方面,在第二止挡件1112初始与定位槽1146的底部1146a以预定距离间隔开的情况下,可以和常规的音圈马达中的双向控制一样根据电流的流动方向控制自动对焦功能。即,线筒1110可以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功能。例如,线筒1110可以在供给正向电流时向上移动,并且线筒1110可以在供给反向电流时向下移动。
同时,壳体2140的对应于第二止挡件1112的定位槽1146可以被下凹的。如图22中所示,定位槽1146中的每一个定位槽的第四宽度W4可以比图19中示出的第二止挡件1112中的每一个止挡件的第三宽度W3具有更一致的容隙。因此,可以限制止挡件1112在定位槽1146中的旋转。因此甚至在沿使线筒110绕光轴旋转的方向而非沿光轴的方向将力施加至线筒1110时,第二止挡件1112仍然可以防止线筒1110的旋转。
此外,可以在线筒1110的顶表面处形成有多个上支承突出部1113(见图19),并且可以在线筒1110的底表面处形成有多个下支承突出部1114(见图24)。
如图19中所示,上支承突出部1113可以分别具有圆柱形或棱柱形形状。上支承突出部1113可以使上弹性构件1150的内框架1151和线筒1110通过联接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内框架1151可以在其对应于上支承突出部1113的部位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151a。上支承突出部1113和第一通孔1151a可以通过热熔合或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来固定。上支承突出部1113的数量可以如图18和图19中所示的那样为多个。此外,上支承突出部113之间的距离可以大致设定在能够避免与外围部件干扰的范围内。即,上支承突出部1113可以在上支承突出部1113关于线筒1110的中心对称的情况下以均匀一致的间隔设置。替代性地,上支承突出部113可以关于穿过线筒1110的中心的特定假想线对称地设置,但是上支承突出部1113之间的距离并不一致。
如图24中所示,下支承突出部1114可以分别具有与上支承突出部1113相似的圆柱形或棱柱形形状。下支承突出部1114可以使下弹性构件1160的内框架1161和线筒1110通过联接来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内框架1161可以在其对应于下支承突出部1114的部位处设置有第二通孔1161a。下支承突出部1114和第二通孔1161a可以通过热熔合或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进行固定。下支承突出部1114的数量可以如图24中所示为多个。此外,下支承突出部1114之间的距离可以大致设定在能够避免与外围部件的干扰的范围内。即,下支承突出部1114可以在下支承突出部1114关于线筒1110的中心对称的状态下以均匀一致的间隔来设置。
同时,下支承突出部1114的数量基于上弹性构件1150和下弹性构件1160的形状可以少于上支承突出部1113的数量。即,如图18中所示,上弹性构件1150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彼此电断开以用作用于将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120的端子。为此,设置有足够数量的上支承突出部1113以防止上弹性构件1150与线筒1110之间不完全的联接。另一方面,下弹性构件1160为一体式的。因此,下弹性构件1160与线筒1110之间的联接甚至利用比上支承突出部1113的数量更少数量的下支承突出部1114来实现。替代性地,下弹性构件1160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彼此电断开以用作用于将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120的端子。在这种情况下,上弹性构件1150可以为一体式的。
此外,如图19至图21中所示,可以在线筒1110的上部外周处设置两个缠绕突出部1115。第一线圈1120的相反的两端、即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可以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15上。在线筒1110的与缠绕突出部1115相邻的顶表面处,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可以通过诸如焊料(S)之类的传导性连接构件电连接至上弹性构件1150的顶表面。
此外,一对缠绕突出部1115可以设置成关于线筒1110的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替代性地,两个缠绕突出部1115可以设置成彼此相邻同时面向彼此。此外,可以在缠绕突出部1115中的每一个缠绕突出部的端部处形成拦挡凸起1115a以用于防止缠绕的第一线圈1120的分离或用于引导第一线圈1120的位置。如所示出的,拦挡凸起1115a可以形成为使得从线筒1110的外周突出的每个缠绕突出部1115的宽度逐渐增大。拦挡凸起1115a可以具有在其端部处形成的阶梯结构。
此外,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在每个缠绕突出部1115的侧部处可以形成至少一个槽1116。槽1116可以包括第一槽1116a或第二槽1116b中的至少一者。第一槽1116a或第二槽1116b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具有比第一线圈1120的直径更大的深度和宽度使得第一线圈1120的开始部分或终止部分能够穿过。因此,第一线圈1120的穿过第一槽1116a或第二槽1116b中的至少一者的开始部分或终止部分可以容易地定位在第一槽1116a或第二槽1116b中的至少一者上。此外,第一线圈1120可以在不与设置在槽1116上方的上弹性构件1150相互干扰的情况下穿过槽1116。
尽管在图中示出了第一槽1116a和第二槽1116b两者。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设置第一槽1116a和第二槽1116b中的仅一者,或者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槽。
第一线圈1120的一端1121可以在对应的一个缠绕突出部1115上缠绕一次或更多次,穿过第一槽1116a或第二槽1116b,并且电连接至设置在槽1116上方的上弹性构件1150的顶表面的一部分。以相同的方式,第一线圈1120的另一端可以穿过所述槽中的一个槽或两个槽,并且电连接至上弹性构件1150的顶表面。第一线圈1120与上弹性构件1150之间的电连接可以通过诸如钎焊(soldering)或熔接(welding)之类的任何电连接方法或者利用银环氧树脂或传导性环氧树脂来实现。
替代性地,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1121可以穿过第一槽1116a并且随后穿过第二槽1116b,该过程可以重复一次或更多次以系住第一线圈1120,使得可以布置好第一线圈1120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
同时,可以在槽1116的顶表面处形成开口。该开口可以由上弹性构件1150部分或全部地覆盖。即,槽1116的上开口可以由联接至线筒1110的顶表面的上弹性构件1150部分或全部地覆盖。因此,可以防止穿过槽1116的第一线圈1120朝向槽1116的开口移动。
根据上述构造,在将开始部分或终止部分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15上以用于第一线圈1120的布置之后不需要进行布置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的麻烦的过程。即,第一线圈1120可以沿向内的方向穿过槽1116,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1121可以弯折并且定位在上弹性构件1150的顶表面上,并且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1121和上弹性构件1150的顶表面可以通过钎焊电连接。此外,第一线圈1120还可以被固定。因此,可以提高可组装性,并且可以减少钎焊所消耗的钎料的量。
由于第一线圈1120非常薄,第一线圈1120可以在缠绕过程期间被割断。特别地,当在钎焊过程期间拉动第一线圈1120以布置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1121时,第一线圈1120可以被割断并且被丢弃。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省略布置端部1121的过程,从而从根本上防止了由于割断电线而造成的产品的缺陷。
同时,第一线圈1120可以由工作人员或机器缠绕在线筒1110的外周上,并且随后可以将第一线圈1120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15上以用于固定。例如,第一线圈1120可以设置在图19中示出的线筒1110的外周的下端部1110a处。此时,根据工作人员,可以改变缠绕在每个缠绕突出部1115上的第一线圈120的端部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槽1116a和第二槽1116b形成在每个缠绕突出部1115的相对的两侧处,使得缠绕在每个缠绕突出部1115上的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可以穿过第一槽1116a和第二槽1116b中更靠近那个槽,从而提高了实用性。当然,可以形成仅一个槽1116。
尽管,第一线圈1120可以为能够以嵌插结合的形状配装到线筒1110外周上的呈环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的线圈组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线圈120可以直接缠绕在线筒1110的外圆上。在任何情况下,第一线圈120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都可以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15上以用于固定。其他构型是相同的。
第一线圈1120和线筒1110的其他特征与根据先前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120和线筒110的那些特征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对这些特征的重复描述。
此外,除去包括在其中设置第一止挡件111和第二止挡件112的第一定位槽146-1和第二定位槽146-2的结构有部分差异之外,壳体1140与根据先前实施方式的包括在透镜移动装置1000中的壳体140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重复描述。即,壳体1140的第一侧部1141、磁体定位部1141a、第二侧部1142、避开槽1142a、第三止挡件1143、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144和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145分别与壳体140的第一侧部141、磁体定位部141a、第二侧部142、避开槽142a、第三止挡件143、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44和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45执行相同的功能,并且因此,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下文将对一些其他部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进行描述。
第三止挡件1143可以用于引导上弹性构件1150的安装位置。为此,如图18中所示,上弹性构件1150可以设置有导引槽1155,该导引槽1155在其面向第三止挡件1143的部位处具有对应于第三止挡件1143的形状。
此外,避开槽1142a的底表面可以敞开以防止将在下文进行描述的支承构件1220的下部的第二固定部与壳体1140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如图23中所示,避开槽1142a的上侧处可以形成有阶梯部1142b以用于支承支承构件1220的上部的内侧,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此外,外框架1152可以设置有对应于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144的第三通孔1152a。可以利用粘合剂或通过热熔合将上框架支承突出部1144固定在第三通孔1152a中。
此外,外框架1162可以设置有对应于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145的第四通孔1162a。可以利用粘合剂或通过热熔合将下框架支承突出部1145固定在第四通孔1162a中。
此外,第四止挡件1147可以从壳体1140的下侧突出。第四止挡件1147可以防止壳体1140的底表面与基部1210或电路板1250中的至少一者发生碰撞,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此外,在初始状态下或在常规操作期间,第四止挡件1147可以保持与基部1210或电路板1250以预定距离间隔开。因此,壳体1140可以在下方方向上与基部1210间隔开并且在上方方向上与罩构件1300间隔开,使得壳体140在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可以在没有上下干扰的情况下通过支承构件对1220来保持,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因此,壳体1140可以执行在平行于光轴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的移位操作,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为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
同时,当线筒1110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进行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中的至少一者以执行自动对焦功能时,线筒1110可以通过上弹性构件1150和下弹性构件1160被弹性地支承。上弹性构件1150和下弹性构件1160可以分别为片簧。
如图18和图24中所示,上弹性构件1150和下弹性构件1160可以分别包括联接至线筒1110的内框架1151和1161、联接至壳体1140的外框架1152和1162、以及在内框架1151和1161与外框架1152和1162之间进行连接的框架连接部1153和1163。
框架连接部1153和1163可以弯折至少一次以形成预定图案。线筒1110在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上的向上运动和/或向下运动可以通过框架连接部1153和1163的位置的改变和微小的变形来支承。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弹性构件1150可以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上弹性构件1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150b。因此,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力可以供给至上弹性构件1150的第一上弹性构件1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150b。即,在将内框架1511和外框架1152分别联接至线筒1110和壳体1140之后,第一线圈1120的相反两端可以在与其上缠绕第一线圈1120的相反两端的缠绕突出部1115相邻的顶表面处通过钎焊电连接至第一上弹性构件1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150b,使得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力可以供给至第一上弹性构件1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150b。为此,上弹性构件1150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同时,上弹性构件1150和下弹性构件1160、线筒1110以及壳体1140的组装与先前所述的上弹性构件150和下弹性构件160、线筒110以及壳体140的组装相同,并且将省略对其重复的描述。然而,第二通孔1161a和第四通孔1162a的形状、数量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与第二通孔161a和第三通孔162a中每一个的形状、数量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
特别地,由于上弹性构件1150可以分成两部分,可以设置比下支承突出部1114数量更多的上支承突出部1113以防止在上弹性构件1150被分开时会发生的松脱现象。
用作光学图像稳定器的第二透镜移动单元1200可以包括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100、基部1210、支承构件1220、第二线圈1230以及位置传感器1240。第二透镜移动单元120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1250。
除去如图中示出的结构上的小的差异之外,基部1210、第二线圈1230、电路构件1231、位置传感器1240和电路板1250分别与根据先前实施方式的基部210、第二线圈230、电路构件231、第二传感器240和电路板250执行相同的功能,并且因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即,阶梯部1211、端子1251、支承构件定位槽1214和传感器定位槽1215分别对应于根据先前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阶梯部211、端子251、支承构件定位槽214和第二传感器定位槽215。
支承构件1220可以固定至基部1210的直的侧部。
如图25中所示,支承构件1220可以单独设置在壳体1140的第二侧部1142处以用于支承壳体1140,同时与基部1210以预定的距离间隔开。支承构件1220中的每一个支承构件的一端可以插入或设置在形成在基部210处的支承构件定位槽1214中的对应的一个支撑构件定位槽中并且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固定。支承构件1220中的每一个支承构件的另一端可以固定至壳体1140的侧壁的上端。
由于支承构件1220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在壳体1140的第二侧部1142处,可以以对称的方式设置四个支承构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壳体1140的每个直的侧部处设置两个支承构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壳体1140的第二侧部处设置八个支承构件。此外,支承构件1220可以电连接至上弹性构件1150。特别地,支承构件1220可以电连接至上弹性构件1150的直边。
支承构件1220中的每一个支承构件均可以包括连接至壳体1140的上侧的第一固定部1221、弹性变形部1222和1223、第二固定部1224以及连接部1225。连接至壳体1140的每个第二侧部1142的上端部的第一固定部1221可以设置有对应于形成在第二侧部1142处的联接突出部的槽,使得第一固定部1221可以通过将联接突出部配装到该槽中而固定至壳体1140的每个第二侧部1142的上端部。此外,支承构件1220与上弹性构件1150分开地形成。因此,支承构件1220中的每一个支承构件的第一固定部1121可以通过钎焊电连接至上弹性构件1150。即,上弹性构件1150的两个分开的部可以电连接至四个支承构件中的两个支承构件以将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120。
弹性变形部1222和1223可以弯折至少一次以形成预定图案。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变形部1222和1223可以包括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中的至少一者。此外,连接部1225可以设置在弹性变形部1222与弹性变形部1223中间。弹性变形部1222和1223可以具有彼此匹配的形状。例如,如图25中所示,当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两次或更多次地弯折成锯齿形形状时,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可以具有对应于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的形状的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可以具有与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图25示出了仅一个实施方式。弹性变形部可以具有各种其他图案。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可以结合成单个弹性变形部。替代性地,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可以以没有图案的悬线的形式构造。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的直的部分可以与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大致平行。
当壳体1140沿与光轴垂直的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可以沿壳体1140的移动方向或支承构件1220的纵向方向微小地且弹性地变形。因此,壳体1140可以基本上在与光轴垂直的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移动,而壳体1140在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微小。从而提高了光学图像稳定的精确度。这是基于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弹性变形部1222和1223的特性。该纵向方向可以是第一固定部1221和第二固定部1224彼此连接的方向。
第二固定部1224可以设置在每个支承构件1220的一端处。此外,第二固定部1224可以以具有比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宽度更大的板的形状形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二固定部1224的宽度可以小于等于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的宽度。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5中所示,第二固定部1224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该两个部分可以插入或设置在基部1210的支承构件定位槽1214中的对应的一个支承构件定位槽中。第二固定部1224可以利用诸如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构件固定。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二固定部1224可以配装到对应的一个支承构件定位槽1214中。替代性地,可以形成仅一个第二固定部1224,或者可以形成两个或更多个第二固定部1224。在这种情况下,基部1210可以设置有对应于第二固定部1224的支承构件定位槽1214。
连接部1225可以设置在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与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中间。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连接部1225可以设置成连接至其中一个弹性变形部。此外,连接部1225可以以板的形状形成以用作阻尼器。连接部1225可以设置有多个孔或槽,连接部1225和壳体1140通过该多个孔或槽可以构成利用UV阻尼器的阻尼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一对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然而,分别地,第一固定部1221和第二固定部1224为一体式的。因此,所述一对第一弹性变形部1222和所述一对第二弹性变形部1223可以同时固定至壳体1140和基部1210。此外,可以在每个支承构件1220的各端部处设置一个或更多个固定部,并且可以在每个支承构件1220的端部之间设置一个或更多个弹性变形部。
同时,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上弹性构件1150可以分成第一上弹性构件1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150b,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力被供给至第一上弹性构件1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150b。因此用于供给电力的端子(未示出)还可以设置在第一上弹性构件1150a和第二上弹性构件1150b处。由于正(+)电源或负(-)电源可以施加至这些端子,因此这些端子可以形成在四个支承构件1220中的两个支承构件处。
电路板1250可以联接至基部1210的顶表面。如图27中所示,电路板250可以设置有通孔,支承构件定位槽1214通过该通孔露出。电路板1250可以设置有安装弯折端子1251的弯折端子安装表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在电路板1250处形成一个弯折端子安装表面。多个端子1251可以设置在电路板250的弯折端子安装表面处,使得外部电力可以通过端子1251来接收以将电流供给至第一线圈1120和第二线圈1230。
设置在弯折端子安装表面处的端子的数量可以基于要被控制的部件的类型来改变。同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电路板1250可以是FPCB。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电路板1250的端子可以利用表面电极的方法直接形成在基部1210的表面处。
此外,尽管未示出,第二线圈1230可以包括穿过电路构件1231的拐角形成的第五通孔(未示出)。支承构件1220可以通过第五通孔连接至电路板1250。替代性地,在第二线圈1230为FP线圈的情况下,光学图像稳定器(OIS)线圈1232可以形成或设置在FP线圈的一部分处。此外,代替形成第五通孔,支承构件1220可以通过钎焊电连接至第二线圈1230的对应于第五通孔的一部分。
同时,基部1210可以在其下部处设置有槽,图像传感器和印刷电路板联接在该槽中,并且镜筒组装至线筒1110以构成相机模块。替代性地,基部1210可以在其下部处设置有额外的图像传感器保持件。替代性地,基部1210可以向下延伸使得底表面处安装有图像传感器的相机模块板可以直接联接至基部1210。
根据上述构造,透镜移动装置2000能够通常利用磁体1130执行第一透镜移动单元1100和第二透镜移动单元1200的自动对焦和光学图像的稳定。因此,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和壳体1140的重量,从而提高可靠性。当然,用于自动对焦的磁体和用于光学图像稳定的磁体可以分开构造。
此外,第一线圈1120的端部1121、即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可以穿过形成在缠绕突出部1115的相对两侧的槽1116并且随后通过钎焊(S)固定在上弹性构件1150的顶表面处。因此,可以省略将第一线圈1120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缠绕在缠绕突出部1115上和布置第一线圈1120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的过程,从而减少了加工时间。此外,可以防止由于在布置第一线圈1120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的过程期间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造成的组装缺陷。
此外,第一线圈1120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可以穿过槽1116使得可以将足够长的第一线圈1120拉到线筒1110中,如图21中所示。因此,甚至在第一线圈1120由于工作人员在钎焊过程期间的疏忽大意而被割断时,因为第一线圈1120足够长所以仍然可以执行另一钎焊过程,从而使组装缺陷最小化。
对根据先前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描述可以适用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2000,只要对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描述没有与对透镜移动装置2000的描述相抵触即可。此外,对透镜移动装置2000的描述可以适用于透镜移动装置1000,只要,对透镜移动装置2000的描述没有与对透镜移动装置1000的描述相抵触即可。
如从上文的描述中清楚的,在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和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中,彼此电断开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以及第一上弹性构件和第二上弹性构件在壳体的相同平面上连接至彼此同时彼此相对。因此,可以减少执行钎焊过程需要的时间,并且因此缩短制造时间。此外,面向壳体的每一侧部的一个支承构件分成两个部分,下弹性构件分成两个部分,并且第一传感器利用分开的支承构件和分开的下弹性构件连接至电路板。因此,不需要用于第一传感器的另外的结构,并且因此,可以添加第一传感器以通过较低的成本精确地控制线筒的位置,并且可以提供由第一传感器所感测的值的反馈,使得透镜可以精确地对焦。
此外,在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装置和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中,线圈的开始部分和终止部分设置在弹性构件的顶表面处,使得线圈和弹性构件通过钎焊彼此电连接。因此,可以防止钎焊过程期间的诸如断开的或较差的电传导之类的组装失误。此外,槽靠近缠绕突出部设置,使得线圈可以基于线圈在缠绕突出部上缠绕的次数而穿过其中更近的一个槽。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改变钎焊位置。
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说明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将落入本公开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的许多其他改型和实施方式。更具体地,在本公开内容、附图以及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主题组合结构的组成部件和/或结构方面的各种变型和改型都是可能的。除组成部件和/或结构方面的变型和改型以外,替代性用途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19)

1.一种透镜移动装置,包括:
基部;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基部上并且包括侧部和拐角;
线筒,所述线筒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安装在所述线筒的外周处;
多个第一磁体,所述多个第一磁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围绕所述线筒设置同时与所述第一线圈相对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一线圈的相互作用而沿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线筒;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基部上;
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第一支承构件至第四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至所述第四支承构件支承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能够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基部移动,所述第一支承构件至所述第四支承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侧部处;
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所述线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附接至所述线筒的外周,同时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相对,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沿所述线筒的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的所述第一磁体之间;以及
磁场补偿金属构件,所述磁场补偿金属构件设置在所述线筒的外周处,使得所述磁场补偿金属构件以对称的方式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缠绕在所述线筒上的所述第一线圈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磁体定位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通过使用粘合构件固定至所述磁体定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运动的第二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基部包括传感器定位槽,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定位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
上弹性构件,所述上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线筒的上部部分和所述壳体的上部部分上;以及
下弹性构件,所述下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线筒的下部部分和所述壳体的下部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构造成通过利用传导性环氧树脂进行钎焊、熔接而电连接至所述上弹性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线筒包括:
设置在所述线筒的顶表面处的多个上支承突出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线筒的底表面处的多个下支承突出部,
其中,所述上弹性构件包括设置在与所述多个上支承突出部对应的部位处的多个第一通孔,并且
其中,所述下弹性构件包括设置在与所述多个下支承突出部对应的部位处的多个第二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上弹性构件包括彼此分开的第一上弹性构件和第二上弹性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上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上弹性构件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以用于向所述第一线圈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上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上弹性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
内框架,所述内框架联接至所述线筒;
外框架,所述外框架联接至所述壳体;以及
框架连接部,所述框架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内框架与所述外框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上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上弹性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从所述外框架朝向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或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突出的支承构件接触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从所述线筒的外周沿周向方向突出的止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包括一对缠绕突出部,所述一对缠绕突出部包括彼此相对地设置的第一缠绕突出部和第二缠绕突出部,所述第一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一缠绕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缠绕突出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起始部分和终止部分分别缠绕在所述一对缠绕突出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缠绕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缠绕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缠绕突出部包括拦挡凸起,在所述拦挡凸起的端部处形成有阶梯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缠绕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缠绕突出部中的每一者包括形成在其相对的两侧处的至少一个槽,并且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起始部分或所述终止部分穿过所述至少一个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缠绕在所述一对缠绕突出部上,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部构造成电连接至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槽上方的上弹性构件的顶表面的一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部构造成电连接至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槽上方的所述上弹性构件的顶表面的另一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线筒的外周的下部部分处,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缠绕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缠绕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线筒的外周的上部部分处。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移动装置,其中,所述传导性环氧树脂是银环氧树脂。
CN202111064037.7A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Active CN1137594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4037.7A CN11375948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26063 2014-03-05
KR1020140026063A KR102268105B1 (ko) 2014-03-05 2014-03-05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KR10-2014-0078294 2014-06-25
KR1020140078294A KR102270076B1 (ko) 2014-06-25 2014-06-25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202111064037.7A CN11375948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1510098312.5A CN10490214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8312.5A Division CN10490214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9489A CN113759489A (zh) 2021-12-07
CN113759489B true CN113759489B (zh) 2024-04-26

Family

ID=52629379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7753.7A Active CN11040178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2111062658.1A Pending CN113759487A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2111064002.3A Active CN113759488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1510098312.5A Active CN10490214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2111064037.7A Active CN11375948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7753.7A Active CN11040178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2111062658.1A Pending CN113759487A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2111064002.3A Active CN113759488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1510098312.5A Active CN104902149B (zh) 2014-03-05 2015-03-05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9) US9423631B2 (zh)
EP (2) EP2916153B1 (zh)
CN (5) CN1104017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6199B (zh) 2013-05-29 2019-04-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JP6138969B2 (ja) * 2014-01-10 2017-05-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4937482B (zh) 2014-01-22 2018-07-13 Lg电子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及其自动聚焦方法
EP2916153B1 (en) 2014-03-05 2021-04-07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9964775B2 (en) * 2014-07-16 2018-05-08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US9791713B2 (en) 2014-07-24 2017-10-17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JP2016051078A (ja) * 2014-08-29 2016-04-1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EP3040753B1 (en) * 2014-12-30 2024-02-21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EP3088931A1 (en) * 2015-04-30 2016-11-02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201642558A (zh) * 2015-05-28 2016-12-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彈片及應用該彈片的音圈馬達、電子裝置
US10551588B2 (en) 2015-07-29 2020-02-04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apparatus,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KR102550824B1 (ko) * 2015-10-26 2023-07-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KR102542645B1 (ko) * 2015-08-18 2023-06-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KR102538697B1 (ko) * 2015-09-24 2023-06-0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유닛,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CN112415706A (zh) 2015-08-31 2021-02-2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
US10082638B2 (en) * 2015-09-21 2018-09-25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unit, and a camera module and an optical applian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631961B1 (ko) * 2015-11-02 2024-01-3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08351487B (zh) * 2015-11-03 2021-08-1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光学装置
KR102619129B1 (ko) * 2015-11-03 2023-12-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CN113132629B (zh) * 2015-11-04 2023-10-1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模块以及移动设备
KR102617336B1 (ko) * 2015-11-25 2023-12-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KR20160016732A (ko) * 2015-12-22 2016-02-15 유니크 (주) 손떨림 보정용 ois 액츄에이터
CN113759633A (zh) * 2016-01-07 2021-12-0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组及光学设备
EP3404477B1 (en) * 2016-01-11 2022-06-01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WO2017126842A2 (ko) * 2016-01-19 2017-07-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US10928607B2 (en) 2016-02-04 2021-02-23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08781256B (zh) 2016-03-09 2020-08-11 Lg 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相机模块的自动聚焦的装置和方法
EP3432064B1 (en) * 2016-03-17 2021-09-29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07277305B (zh) 2016-04-01 2020-10-0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TWI618949B (zh) * 2016-04-01 2018-03-2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機構及其控制方法
KR20170116749A (ko) 2016-04-12 2017-10-2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CN107315232B (zh) * 2016-04-26 2023-10-3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配置有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头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13448047A (zh) * 2016-04-28 2021-09-2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机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WO2017188781A1 (ko) 2016-04-29 2017-11-02 엘지이노텍(주)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디바이스
EP3457188A4 (en) 2016-05-09 2020-01-29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E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US10983303B2 (en) * 2016-05-10 2021-04-20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device
KR20170126760A (ko) * 2016-05-10 2017-11-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의 오토 포커스 방법
CN113341634B (zh) * 2016-07-13 2022-10-21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装置和光学设备
US10935752B2 (en) 2016-07-21 2021-03-02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which include same
TWI650587B (zh) * 2016-08-04 2019-02-1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裝置
CN106161902B (zh) * 2016-08-19 2021-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以及拍摄方法
US10317649B2 (en) 2016-08-25 2019-06-11 Apple Inc. Camera actuator vibration damping
US11409071B2 (en) * 2016-09-30 2022-08-09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comprising same
KR101804921B1 (ko) * 2016-10-20 2018-01-10 (주) 엠디펄스 Ois 카메라 모듈
US11099351B2 (en) * 2016-10-24 2021-08-24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7488597U (zh) * 2017-01-03 2018-06-1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4895509B (zh) * 2017-02-24 2024-03-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和光学器具
KR102340275B1 (ko) 2017-03-29 2021-12-1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CN117970724A (zh) 2017-04-05 2024-05-0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单元及包括透镜驱动单元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CN108957683B (zh) * 2017-05-17 2021-11-1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KR102402616B1 (ko) 2017-05-26 2022-05-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JP6882675B2 (ja) * 2017-06-19 2021-06-0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1095095B (zh) * 2017-08-01 2022-08-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透镜移动装置的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装置
CN115128882B (zh) * 2017-08-30 2024-02-0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KR102476403B1 (ko) * 2017-11-30 2022-12-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USD891504S1 (en) * 2018-01-12 2020-07-28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USD897405S1 (en) * 2018-01-12 2020-09-29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USD902982S1 (en) * 2018-01-12 2020-11-24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USD902980S1 (en) * 2018-01-12 2020-11-24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USD908775S1 (en) * 2018-01-12 2021-01-26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CN110086981B (zh) * 2018-01-25 2021-08-31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的控制方法
JP2019134600A (ja) * 2018-01-31 2019-08-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EP3761488A4 (en) * 2018-02-28 2021-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TOR, ELECTRIC BLOWER, ELECTRIC VACUUM AND HAND DRYER
EP3879327A4 (en) * 2018-11-06 2022-08-17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ER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COMPRISING THEM
CN109728686B (zh) * 2018-11-26 2020-06-05 深圳市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209389910U (zh) * 2018-12-30 2019-09-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111405743B (zh) * 2019-01-03 2023-09-05 新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图像稳定器的悬置组件
US11668949B2 (en) * 2019-03-06 2023-06-06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US11350018B2 (en) 2019-08-06 2022-05-31 Apple Inc. Camera with bumper for cushioning lateral movement
KR102389192B1 (ko) * 2020-03-16 2022-04-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폴디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US11656476B2 (en) 2020-03-16 2023-05-2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Folded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folded module
CN113783002B (zh) * 2020-06-09 2023-09-12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保护连接器及镜头模组
CN111970421B (zh) * 2020-08-17 2022-03-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US11808950B2 (en) * 2020-09-24 2023-11-07 Apple Inc. Camera with a multi-material base structure
CN113900212A (zh) * 2021-10-29 2022-01-07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机构
CN114706222B (zh) * 2022-03-31 2023-09-01 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 Vr设备镜头的光学装配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69619B1 (ko) * 2010-06-16 2011-10-05 주식회사 하이소닉 소형 손떨림 보정 카메라모듈
CN102472944A (zh) * 2009-08-21 2012-05-2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的抖动校正装置
JP2013044924A (ja) * 2011-08-24 2013-03-0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KR20130071000A (ko) * 2011-12-20 2013-06-28 에쓰이에이치에프코리아 (주)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
TW201351024A (zh) * 2012-06-07 2013-12-16 Asahi Kasei Microdevices Corp 位置檢測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5799A (en) * 1996-07-10 1998-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blur prevention apparatus
US7287264B2 (en) * 2002-06-06 2007-10-23 Ricoh Company, Ltd. Objective lens drive apparatus with objective lens portion movable along support member axial direction
JP5004579B2 (ja) * 2006-12-28 2012-08-2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457320B2 (ja) * 2008-03-05 2010-04-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2016709B (zh) * 2008-04-30 2014-04-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摄影用光学装置
JP2011521285A (ja) * 2008-05-14 2011-07-21 ハイソニック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振れ補正機能を備えた映像撮影装置
JP5465500B2 (ja) 2008-10-20 2014-04-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における振れ補正制御方法
KR101121993B1 (ko) 2009-07-17 2012-03-09 주식회사 코리아일레콤 정확한 명중 부위 인식이 가능한 사격훈련시스템
KR101156872B1 (ko) 2009-12-18 2012-06-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모듈
KR20110076063A (ko) 2009-12-29 2011-07-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KR101141854B1 (ko) 2009-12-30 2012-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구동 방법 및 장치
JP2011145572A (ja) * 2010-01-18 2011-07-28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スプリング、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5063739B2 (ja) * 2010-05-21 2012-10-31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167946B1 (ko) 2010-07-01 2012-07-23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의 공기 압축기용 응축수 배출 라인
KR101130268B1 (ko) 2010-09-13 2012-03-26 주식회사 하이소닉 소형 카메라 장치
US9035502B2 (en) * 2011-02-07 2015-05-19 Lg Innotek Co., Ltd. Multifunctional voice coil motor
KR101197077B1 (ko) 2011-02-24 2012-11-07 주식회사 하이소닉 카메라용 자동 초점 및 손떨림 보정 장치 그리고 이러한 장치가 장착된 소형 카메라
JP2012177753A (ja) 2011-02-25 2012-09-13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装置
JP5821356B2 (ja) 2011-07-15 2015-11-2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405622B2 (ja) * 2011-08-12 2014-0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1959540B1 (ko) 2011-10-28 2019-03-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20130051616A (ko) * 2011-11-10 2013-05-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액추에이터
US9341860B2 (en) * 2012-02-21 2016-05-17 Tdk Taiwan Corp. Elastic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having the elastic supporting structure
US9134503B2 (en) * 2012-07-06 2015-09-15 Apple Inc. VCM OIS actuator module
US8736988B2 (en) * 2012-07-19 2014-05-27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ompact imaging device
KR101969988B1 (ko) * 2012-08-20 2019-04-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KR101343197B1 (ko) * 2012-09-07 2013-12-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JP2014126668A (ja) 2012-12-26 2014-07-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EP2916153B1 (en) * 2014-03-05 2021-04-07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944A (zh) * 2009-08-21 2012-05-2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的抖动校正装置
KR101069619B1 (ko) * 2010-06-16 2011-10-05 주식회사 하이소닉 소형 손떨림 보정 카메라모듈
JP2013044924A (ja) * 2011-08-24 2013-03-0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KR20130071000A (ko) * 2011-12-20 2013-06-28 에쓰이에이치에프코리아 (주)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
TW201351024A (zh) * 2012-06-07 2013-12-16 Asahi Kasei Microdevices Corp 位置檢測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04159A1 (en) 2024-01-04
US9578244B2 (en) 2017-02-21
CN113759488A (zh) 2021-12-07
US20210396951A1 (en) 2021-12-23
US20150253583A1 (en) 2015-09-10
US20160337591A1 (en) 2016-11-17
CN113759488B (zh) 2024-04-23
EP3848742B1 (en) 2024-04-10
US20200218032A1 (en) 2020-07-09
CN104902149B (zh) 2019-08-30
US11131831B2 (en) 2021-09-28
CN104902149A (zh) 2015-09-09
US11782234B2 (en) 2023-10-10
US9885849B2 (en) 2018-02-06
EP3848742A1 (en) 2021-07-14
CN110401789A (zh) 2019-11-01
US20170123182A1 (en) 2017-05-04
US20200012071A1 (en) 2020-01-09
US9726852B2 (en) 2017-08-08
CN113759489A (zh) 2021-12-07
US10451836B2 (en) 2019-10-22
EP2916153B1 (en) 2021-04-07
US10620396B2 (en) 2020-04-14
EP2916153A2 (en) 2015-09-09
CN113759487A (zh) 2021-12-07
US20170299844A1 (en) 2017-10-19
CN110401789B (zh) 2021-10-01
EP2916153A3 (en) 2015-12-09
US20180136436A1 (en) 2018-05-17
US9423631B2 (en) 2016-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59489B (zh)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US11579402B2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US10520699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20130194491A1 (en)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preventing deformation due to heat
CN112363295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模块
KR20160000728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5268172A (zh) 镜头移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电话
KR20160009387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KR20160069137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429892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160109340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