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04580A - 尾管 - Google Patents

尾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04580A
CN113404580A CN202110279575.1A CN202110279575A CN113404580A CN 113404580 A CN113404580 A CN 113404580A CN 202110279575 A CN202110279575 A CN 202110279575A CN 113404580 A CN113404580 A CN 1134045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downstream side
axis
downstream
starting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795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野恒志
田口大雅
太田和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04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45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082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tailpipe, e.g. with means for mixing air with exhaust for exhaust cooling, dilution or evacu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470/00Structure or shape of gas passages, pipes or tubes
    • F01N2470/2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ubes, e.g. length, diame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尾管,该尾管的出口部与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且沿着呈直线形的轴线延伸至出口。出口部具备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其中,出口内侧部从位于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下游侧处的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出口外侧部从位于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下游侧处的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将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各自与轴线之间的距离作为轴线距离。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的该增加率。

Description

尾管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尾管。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在具有弯曲部的尾管中的出口部处设置扩径部的技术,其中,出口部从弯曲部的下游侧的端部起呈直线形延伸(例如日本特开2000-248934号公报)。根据上述技术,可促进出口部的排气流动的均匀化,并抑制噪音。
发明内容
在此,流经弯曲部外侧部分的周边的排气的流速大于流经弯曲部内侧部分的周边的排气的流速。因此,若扩径部中的位于弯曲部外侧部分的下游侧处的部分的倾斜较大,则有可能发生排气的流动路径与该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大的现象(下文称作剥离)。此外,换言之,剥离是指排气的流动从扩径部的壁面脱离的现象。而且,由于剥离会造成在扩径部壁面的附近产生涡流并产生气流声,从而有可能导致不能充分地抑制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希望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尾管,该尾管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并且具备出口部、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出口部与形成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的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呈直线形的轴线延伸至出口。出口内侧部是包含在出口部中的部分,出口内侧部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其中内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下游侧。出口外侧部是包含在出口部中的部分,出口外侧部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其中,外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下游侧。轴线穿过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而且,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各自与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均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并且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而使出口部的内部空间随着趋向下游侧而扩大。因此,能够使因通过弯曲部而增加了流速的排气在出口部处适宜地减速。从而能够抑制由从出口流出的排气产生涡流的情况,并降低气流声。
此外,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由此,在出口部的内部空间中,出口内侧部的周边的区域(下文称作内侧区域)与出口外侧部的周边的区域(下文称作外侧区域)相比被进一步扩大。因此,促使已通过弯曲部的排气趋向因排气的流动平缓而不易产生剥离的内侧区域。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并降低外侧区域中的排气的流速,从而促进排气的流动更为均匀。由此,可抑制产生紊流,并降低气流声。
进而,不仅排气在外侧区域的流速降低,而且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小于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因此,出口外侧部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平缓地远离轴线。从而能够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的壁面剥离,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外侧区域中的出口部的壁面附近处产生涡流的情况,并能够降低气流声。
因此,能够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此外,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尾管,该尾管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并且具备出口部、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出口部与形成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的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呈直线形的轴线延伸至出口。出口内侧部是包含在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出口内侧部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其中内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下游侧。出口外侧部是包含在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出口外侧部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其中,外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下游侧。轴线穿过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而且,出口内侧部与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此外,外侧起始位置位于出口部的处在入口侧的端部,外侧终止位置位于出口部的处在出口侧的端部。另外,出口外侧部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方式而朝下游侧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出口内侧部而使出口部的内部空间随着趋向下游侧而扩大。因此,能够使因通过弯曲部而增加了流速的排气在出口部处适宜地减速。从而能够抑制由从出口流出的排气产生涡流的情况,并降低气流声。
此外,由于出口外侧部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而延伸,因此在出口部的内部空间中,出口内侧部的周边的内侧区域与出口外侧部的周边的外侧区域相比被进一步扩大。因此,促使已通过弯曲部的排气趋向因排气的流动平缓而不易产生剥离的内侧区域。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并降低外侧区域中的排气的流速,从而促进排气的流动更为均匀。由此,抑制产生紊流,并降低气流声。
进而,不仅排气在外侧区域的流速降低,而且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被保持为大致不变。因此,能够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的壁面剥离,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外侧区域中的出口部的壁面附近处产生涡流的情况,并降低气流声。
因此,能够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此外,内侧终止位置以及外侧终止位置可以位于出口部的处在出口侧的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出口部中的至出口的部分处通过出口内侧部和出口外侧部而使内部空间扩大。因此,能够使因通过弯曲部而增加了流速的排气在出口部处进一步减速,并进一步降低气流声。
此外,在出口部的内部空间中的至出口的部分处,出口内侧部的周边的内侧区域与出口外侧部的周边的外侧区域相比被进一步扩大。因此,进一步促使已通过弯曲部的排气趋向内侧区域。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由此,可进一步抑制产生紊流,并降低气流声。
此外,到出口为止,出口外侧部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平缓地远离轴线。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的壁面剥离,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流声。
此外,外侧终止位置可以位于出口部的处在出口侧的端部,内侧终止位置可以是出口部中的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并且,尾管还可以具备下游侧内侧部,下游侧内侧部是包含在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下游侧内侧部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从内侧终止位置延伸至出口侧的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出口部中的至出口的部分处通过出口外侧部而使内部空间扩大。因此,能够使因通过弯曲部而增加了流速的排气在出口部处进一步减速,并进一步降低气流声。
此外,到出口为止,出口外侧部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平缓地远离轴线。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的壁面剥离,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流声。
此外,在出口内侧部的下游侧中包括出口的部分处形成有与轴线的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下游侧内侧部。因此,易于实施出口部的成型加工。
此外,内侧终止位置以及外侧终止位置可以是出口部的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此外,尾管还可以具备下游侧内侧部以及下游侧外侧部。下游侧内侧部可以是包括在出口部中的部分,下游侧内侧部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固定的方式从内侧终止位置延伸至出口侧的端部。此外,下游侧外侧部可以是包括在出口部中的部分,下游侧内侧部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固定的方式从外侧终止位置延伸至出口侧的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出口内侧部的下游侧中包括出口的部分、以及出口外侧部的下游侧中包括出口的部分处分别形成有与轴线的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下游侧内侧部和下游侧外侧部。因此,易于实施出口部的成型加工。
此外,可以将与轴线正交的平面作为基准正交面。并且,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以随着接近出口内侧部而趋向上游侧的方式相对于基准正交面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出口带有倾斜,从而使流经出口部的内部空间中的于出口内侧部周边的内侧区域的排气更早地从出口流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在出口部的内部空间中促使排气趋向内侧区域,从而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产生紊流以及/或者剥离,并降低气流声。
此外,出口部的处在出口侧的端部可以朝出口的外侧或者内侧弯曲。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因与尾管的出口接触而发生受伤等情况。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尾管,该尾管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并且具备弯曲部、出口部、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弯曲部形成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出口部与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轴线延伸至出口。出口内侧部是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内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中途或者弯曲部的下游侧。出口外侧部是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外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中途或者弯曲部的下游侧。此外,轴线穿过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而且,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各自与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均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并且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而使出口部的内部空间随着趋向下游侧而扩大。由此,能够抑制由从出口流出的排气产生涡流的情况,并降低气流声。此外,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因此,能够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由此抑制产生紊流,并降低气流声。而且,由于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小于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因此能够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的壁面剥离,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外侧区域中的出口部的壁面附近处产生涡流的情况,并能够降低气流声。因此,能够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此外,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尾管,该尾管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并且具备弯曲部、出口部、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弯曲部形成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出口部与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轴线延伸至出口。出口内侧部是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内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中途或者弯曲部的下游侧。出口外侧部是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轴线朝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外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中途或者弯曲部的下游侧。此外,轴线穿过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而且,出口内侧部与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此外,外侧起始位置位于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中途或者出口部的处在入口侧的端部,外侧终止位置位于出口侧的端部。此外,出口外侧部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朝下游侧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出口内侧部而使出口部的内部空间随着趋向下游侧而扩大。由此,能够抑制由从出口流出的排气产生涡流的情况,并降低气流声。此外,出口外侧部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而延伸,因此能够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由此,可抑制产生紊流,并降低气流声。而且,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被保持为大致不变,因此能够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的壁面剥离,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外侧区域中的出口部的壁面附近处产生涡流的情况,并能够降低气流声。因此,能够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尾管沿基准平面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尾管沿基准平面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尾管沿基准平面的剖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7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第4实施方式的尾管沿基准平面的剖视图。
图11是第5实施方式的尾管沿基准平面的剖视图。
图12是第6实施方式的尾管沿基准平面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所属技术范围内可采取各种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1.整体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中的弯曲的尾管1构成从车辆的发动机延伸的排气流路中的包括排气出口的部分(参照图1~3)。尾管1的入口10与消音器或者排气管等连接,从入口10流入尾管1的排气经由出口11排放到车辆的外部。尾管1沿着包含在基准平面13中的弯曲的中心线12延伸,尾管1具备弯曲部2、以及出口部3。
弯曲部2是形成排气流路的弯曲区间的呈管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弯曲部2以使得正交于入口的轴线与正交于出口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大致90°的方式弯曲。不过不限于此,上述轴线之间的角度也可以是除90°以外的角度。此外,上述轴线以弯曲的方式相交的呈管状的部位可以相当于弯曲部。作为一个示例,弯曲部2中的与中心线12正交的截面为大致圆形。下文中将弯曲部2中的分隔排气流路的内侧区域与外部的部分称为内侧部分20,并将分隔排气流路的外侧区域与外部的部分称为外侧部分21。换言之,内侧部分20是弯曲部2中的与基准平面13相交的部分中位于内侧的部分,外侧部分20是该相交的部分中位于外侧的部分。
出口部3是与弯曲部2的下游侧相邻设置且沿着轴线31延伸至出口11的呈管状的部分。此外,轴线31包含在中心线12中,并穿过出口部3的上游侧的开口即入口30的中心,且呈直线形延伸至下游侧。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入口30为大致圆形,入口30与弯曲部2中的下游侧的开口连接。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出口11为大致圆形。
[2.出口部]
出口部3具备包含在该出口部3的侧壁32中的出口内侧部4和出口外侧部5。
出口内侧部4从位于弯曲部2的内侧部分20的下游侧的内侧起始位置40起沿着轴线31朝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41,出口内侧部4随着趋向下游侧而远离轴线31。因此,出口内侧部4形成为,使得出口部3的与轴线31正交的截面的面积(下文称作出口部截面积)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大。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内侧起始位置40位于出口部3的处在入口30侧的端部,内侧终止位置41位于出口部3中的处在尾管1的出口11侧的端部(参照图1)。此外,内侧起始位置40以及内侧终止位置41位于出口内侧部4中最内侧的位置处。
出口外侧部5从位于弯曲部2的外侧部分21的下游侧的外侧起始位置50起沿着轴线31朝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51,并且出口外侧部5随着趋向下游侧而远离轴线31。因此,出口外侧部5也形成为,使得出口部截面积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大。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外侧起始位置50位于出口部3的处在入口30侧的端部,外侧终止位置51位于出口部3中的处在尾管1的出口11侧的端部。此外,外侧起始位置50以及外侧终止位置51位于出口外侧部5中最外侧的位置处。
即,出口内侧部4包含相交部分中的与弯曲部2的内侧部分20连接的部分,出口外侧部5包含相交部分中的与弯曲部2的外侧部分21连接的部分,其中,该相交部分是出口部3中的与基准平面13相交的部分。此外,出口内侧部4以及出口外侧部5在大致整个区域上隔着轴线31而在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此外,内侧起始位置40和外侧起始位置50彼此相对的方向、以及内侧终止位置41和外侧终止位置51彼此相对的方向均与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大致一致。此外,宽度方向是指由出口部3形成的排气流路的宽度的方向,并且是与轴线31大致正交的方向。
具体而言,作为一个示例,出口内侧部4中的与轴线31正交的截面(下文称作正交截面)大约在45°左右的范围上以如下方式呈大致圆弧形延伸,即,以基准平面13为中心而呈大致线对称的方式(参照图2、3)。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出口外侧部5的正交截面大约在180°左右的范围上以如下方式呈大致圆弧形延伸,即,以基准平面13为中心而呈大致线对称的方式。
此外,出口内侧部4的包含轴线31的截面(下文称作轴线截面)以相对于轴线31具有倾斜角度β°的状态呈大致直线形延伸(参照图1)。此外,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截面以相对于轴线31具有倾斜角度α°的状态呈大致直线形延伸。此外,出口内侧部4的角度β°大于出口外侧部5的角度α°。
在此,将出口部3的侧壁32中的任意的部分与轴线31之间的最短距离设为轴线距离。此外,将出口内侧部4在内侧起始位置40处的轴线距离设为第1轴线距离42,将出口内侧部4在内侧终止位置41处的轴线距离设为第2轴线距离43。此外,将出口外侧部5在外侧起始位置50处的轴线距离设为第3轴线距离52,将出口外侧部5在外侧终止位置51处的轴线距离设为第4轴线距离53。此外,可以设想出口内侧部4中的位于内侧起始位置40或者位于内侧终止位置41的部分、以及出口外侧部5中的位于外侧起始位置50或者位于外侧终止位置51的部分具有一定的面积的情况。而且,可以设想例如当该部分带有凹凸时,该部分的轴线距离不固定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例如可以将该部分与轴线31之间的最短距离的平均值或者最小值设为第1轴线距离~第4轴线距离。
此外,将第2轴线距离43减去第1轴线距离42的值设为内侧差,将第4轴线距离53减去第3轴线距离52的值设为外侧差。此外,将沿着轴线31的从内侧起始位置40起至内侧终止位置41的长度设为内侧部距离。此外,将沿着轴线31的从外侧起始位置50起至外侧终止位置51的长度设为外侧部距离。
内侧差大于外侧差。此外,内侧差除以内侧部距离而得出的值(下文称作内侧增加率)大于外侧差除以外侧部距离而得出的值(下文称作外侧增加率)。即,出口内侧部4的轴线距离以及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距离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而且,在出口内侧部4的整个区域以及出口外侧部5的整个区域上,出口内侧部4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因此,出口内侧部4使出口部截面积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大的比例大于出口外侧部5使出口部截面积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大的比例。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尾管1的出口部3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尾管1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出口部3具备出口内侧部6和下游侧内侧部33、以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出口外侧部5(参照图4~6)。此外,出口外侧部5、出口内侧部6、以及下游侧内侧部33均包含在出口部3的侧壁32中。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出口内侧部6从内侧起始位置60起朝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61,并且出口内侧部6随着趋向下游侧而远离轴线31。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内侧起始位置60位于出口部3的处在入口30侧的端部,内侧终止位置61位于尾管1的出口11侧的上游侧。更具体来说,作为一个示例,内侧终止位置61位于比出口部3的在流动方向上的中央处靠上游侧的位置处。
并且,出口内侧部6隔着轴线31在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上与出口外侧部5彼此相对。此外,内侧起始位置60和外侧起始位置50彼此相对的方向与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大致一致。此外,内侧终止位置61位于比外侧终止位置51靠上游侧的位置处。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出口内侧部6的正交截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大约在45°左右的范围上以如下方式呈大致圆弧形延伸,即:以基准平面13为中心而呈大致线对称的方式(参照图5)。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出口内侧部6的轴线截面以相对于轴线31具有倾斜角度β°的状态呈大致直线形延伸(参照图4)。并且,出口内侧部4的角度β°大于出口外侧部5的角度α°。
此外,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来确定出口内侧部6以及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截面中的第1轴线距离~第4轴线距离62、63、52、53。而且,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根据第1轴线距离~第4轴线距离62、63、52、53分别计算出内侧差、外侧差、内侧增加率、以及外侧增加率。在第2实施方式中,内侧差也大于外侧差,并且内侧增加率也大于外侧增加率。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出口内侧部6的轴线距离以及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距离也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而且,在出口内侧部6的整个区域以及出口外侧部5的整个区域上,出口内侧部6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
另一方面,下游侧内侧部33从内侧终止位置61起至出口部3中的处在尾管1的出口11侧的端部为止,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沿着轴线31延伸。即,下游侧内侧部33随着趋向下游侧既不远离也不接近轴线31,而从内侧终止位置61延伸至出口11侧的端部。具体而言,作为一个示例,下游侧内侧部33的正交截面大约在45°左右的范围上以如下方式呈大致圆弧形延伸,即:以基准平面13为中心而呈大致线对称的方式(参照图6)。并且,下游侧内侧部33的轴线截面以与轴线31大致平行的方式呈大致直线形延伸(参照图4)。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尾管1的出口部3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的尾管1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出口部3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出口内侧部6和下游侧内侧部33、以及出口外侧部7和下游侧外侧部34(参照图7~9)。此外,出口外侧部7、出口内侧部6、下游侧内侧部33、以及下游侧外侧部34均包含在出口部3的侧壁32中。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出口外侧部7从外侧起始位置70起朝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71,并且出口外侧部7随着趋向下游侧而远离轴线31。在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外侧起始位置70位于出口部3的处在入口30侧的端部,外侧终止位置71位于尾管1的出口11的上游侧。更具体来说,作为一个示例,外侧终止位置71位于比出口部3的在流动方向上的中央处靠上游侧的位置处。
并且,出口内侧部6与出口外侧部7在大致整个区域上隔着轴线31而在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此外,内侧起始位置60和外侧起始位置70彼此相对的方向、以及内侧终止位置61和外侧终止位置71彼此相对的方向均与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大致一致。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出口外侧部7的正交截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大大约在180°左右的范围上以如下方式呈大致圆弧形延伸,即:以基准平面13为中心而呈大致线对称的方式(参照图8)。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出口外侧部7的轴线截面以相对于轴线31具有倾斜角度为α°的状态呈大致直线形延伸(参照图7)。而且,出口内侧部6的角度β°大于出口外侧部7的角度α°。
此外,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来确定出口内侧部6以及出口外侧部7的轴线截面中的第1轴线距离~第4轴线距离62、63、72、73。而且,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根据第1轴线距离~第4轴线距离62、63、72、73分别计算出内侧差、外侧差、内侧增加率、以及外侧增加率。在第3实施方式中,内侧差也大于外侧差,并且内侧增加率也大于外侧增加率。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出口内侧部6的轴线距离以及出口外侧部7的轴线距离也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而且,在出口内侧部6的整个区域以及出口外侧部7的整个区域上,出口内侧部6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也大于出口外侧部7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
另一方面,下游侧内侧部34从外侧终止位置71起至出口部3中的处在尾管1的出口11侧的端部为止,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沿着轴线31延伸。即,下游侧内侧部34随着趋向下游侧既不远离也不接近轴线31,而从内侧终止位置71延伸至出口11侧的端部。具体而言,作为一个示例,下游侧内侧部34的正交截面大约在180°左右的范围上以如下方式呈大致圆弧形延伸,即:以基准平面13为中心而呈大致线对称的方式(参照图9)。并且,下游侧外侧部34的轴线截面以与轴线31大致平行的方式呈大致直线形延伸(参照图7)。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尾管1的出口14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参照图10)。以下对第4实施方式的尾管1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尾管1的出口部3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出口内侧部4以及出口外侧部5。并且,出口14呈大致平面形延伸,出口14的整个区域以越接近出口内侧部4而越趋向上游侧的方式相对于基准正交面15而倾斜。此外,基准正交面15是指与轴线31正交的平面。
不过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出口14中的一部分区域以越接近出口内侧部4而越趋向上游侧的方式相对于基准正交面15而倾斜。此外,在第2、第3实施方式或者后述的第5、第6实施方式中,尾管1的出口也可以具有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的尾管1的出口11侧的端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参照图11)。以下对第5实施方式的尾管1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第5实施方式的尾管1的出口部3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出口内侧部4以及出口外侧部5。并且,包围出口11的缘部在整周上形成有卷曲部16。也就是说,出口11的缘部朝向出口11的外侧弯曲成C形,并通过该弯曲形成呈管状的卷曲部16。
此外,也可以使卷曲部16不达到呈管状的程度而是通过轻微弯曲出口11的缘部来形成卷曲部16。此外,在第2~第4实施方式或者后述的第6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尾管1的出口11、14的缘部形成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卷曲部16。此外,例如可以通过使出口11的缘部朝内侧弯曲来形成卷曲部。该情况下,优选使出口11的缘部扩径,并在内侧形成弯曲的卷曲,从而使由出口部3形成的排气流路不会在出口11的周边变得狭窄。
[第6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的尾管1的出口部3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参照图11)。以下对第6实施方式的尾管1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出口部3具备出口外侧部8、以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出口内侧部4(参照图12~14)。此外,出口内侧部4以及出口外侧部8包含在出口部3的侧壁32中。
出口外侧部8从外侧起始位置80起至外侧终止位置81为止,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朝下游侧延伸。即,出口外侧部8随着趋向下游侧既不远离也不接近轴线31,而从外侧起始位置80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81(参照图12)。在第6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外侧起始位置80位于出口部3的处在入口30侧的端部,外侧终止位置81位于出口部3中的处在尾管1的出口11侧的端部。
并且,出口内侧部4与出口外侧部8在大致整个区域上隔着轴线31而在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此外,内侧起始位置40与外侧起始位置80彼此相对的方向、以及内侧终止位置41与外侧终止位置81彼此相对的方向均与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大致一致。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出口外侧部8的正交截面大约在180°左右的范围上以如下方式呈大致圆弧形延伸,即:以基准平面13为中心而呈大致线对称的方式(参照图13、14)。并且,出口外侧部8的轴线截面以与轴线31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呈大致直线形延伸(参照图12)
此外,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来确定出口内侧部4以及出口外侧部8的轴线截面中的第1轴线距离~第4轴线距离42、43、82、83。而且,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根据第1轴线距离~第4轴线距离42、43、82、83分别计算出内侧差、外侧差、内侧增加率、以及外侧增加率。
在第6实施方式中,出口外侧部8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朝下游侧延伸,因此出口外侧部8相对于轴线31的角度α°为0。另一方面,出口内侧部4的轴线距离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增加。因此,出口内侧部4相对于轴线31的角度β°大于出口外侧部8相对于轴线31的角度α°。此外,出口外侧部8的外侧差以及外侧增加率大致为0。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内侧差也大于外侧差,并且内侧增加率也大于外侧增加率。并且,在出口内侧部6的整个区域以及出口外侧部7的整个区域上,出口内侧部6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也大于出口外侧部7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
此外,也可以在第2~第5实施方式的尾管1上设置第6实施方式的出口外侧部8。
[效果]
(1)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出口部3中的至出口11的部分处通过出口内侧部4以及出口外侧部5而使出口部3的内部空间随着趋向下游侧而扩大。因此,能够使因通过弯曲部2而增加了流速的排气在出口部3处适宜地减速。从而能够抑制由从出口11流出的排气产生涡流的情况,并降低气流声。
此外,在出口部3中的至出口11的部分处,出口内侧部4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由此,在出口部3的内部空间中,出口内侧部4的周边的内侧区域与出口外侧部5的周边的外侧区域相比被进一步扩大。因此,促使已通过弯曲部2的排气趋向因排气的流动平缓而不易产生剥离的内侧区域。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并降低外侧区域中的排气的流速,从而促进排气的流动更为均匀。由此,可抑制产生紊流,并降低气流声。
进而,不仅排气在外侧区域的流速降低,而且到出口11为止,出口外侧部5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小于出口内侧部4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因此,出口外侧部5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平缓地远离轴线31。从而能够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3的壁面剥离,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外侧区域中的出口部3的壁面附近处产生涡流的情况,并能够降低气流声。
因此,能够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2)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出口内侧部6的下游侧中包括出口11的部分处形成有与轴线31的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下游侧内侧部33。因此,易于实施出口部3的成型加工。
(3)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出口内侧部6的下游侧中包括出口11的部分处、以及出口外侧部7的下游侧中包括出口11的部分处分别形成有与轴线31的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下游侧内侧部33和下游侧外侧部34。因此,易于实施出口部3的成型加工。
(4)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由于出口14带有倾斜,从而使流经出口部3的内部空间中的于出口内侧部4周边的内侧区域的排气更早地从出口14流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在出口部3的内部空间中促使排气趋向内侧区域,从而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产生紊流以及/或者剥离,并降低气流声。
(5)此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出口11的缘部的卷曲部16来促使已通过出口11的排气扩散。因此,能够抑制由从出口11流出的排气产生涡流的情况,并降低气流声。此外,能够抑制因与尾管1的出口11接触而发生受伤等情况。
因此,能够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6)此外,根据第6实施方式,在出口部3中的至出口11的部分,通过出口内侧部4使出口部3的内部空间随着趋向下游侧而被扩大。因此,能够适宜地降低排气在出口部3的流速,并降低气流声。
此外,出口外侧部8以使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延伸,因此在出口部3的内部空间中,出口内侧部4的周边的内侧区域与出口外侧部8的周边的外侧区域相比被进一步扩大。因此,促使已通过弯曲部2排气趋向内侧区域,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排气的流动偏聚到外侧区域,从而促进排气的流动更为均匀。由此,可抑制产生紊流,并降低气流声。
进而,由于出口外侧部8的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因此能够抑制流经外侧区域的排气从出口部的壁面剥离,并且能够降低气流声。
因此,能够更适宜地降低由排气产生的噪音。
[其他实施方式]
(1)可以通过第1~第6实施方式中的出口部3构成尾管。即,第1~第6实施方式的尾管1可以构成为不包括弯曲部2。通过将该尾管连接到车辆的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的下游侧,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2)在第1~第6实施方式中,出口内侧部4、6以及出口外侧部5、7在轴线截面处呈直线形延伸,并且以大致固定的角度相对于轴线31倾斜。不过,出口内侧部4、6以及出口外侧部5、7的轴线截面的形状不限于此。具体而言,出口内侧部4、6以及出口外侧部5、7的轴线截面例如可以呈曲线形延伸,也可以具有相对于轴线31的角度彼此不同的多个直线形的区间。在具有该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的整个区域上使出口内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出口外侧部的轴线距离的增加率,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此外,可以在弯曲部的下游端部设置形成呈直线形延伸的排气流路的直筒部。
(3)在第1~第6实施方式中的出口部3中,内侧起始位置以及外侧起始位置均位于出口部3的处在入口30侧的端部,并且内侧起始位置以及外侧起始位置在出口部3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然而,内侧起始位置以及/或者外侧起始位置可以设置在出口部3的入口30的下游侧。此外,既可以使内侧起始位置位于比外侧起始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处,也可以与之相反地使外侧起始位置位于比内侧起始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处。
(4)在第1~第6实施方式中,内侧起始位置以及外侧起始位置可以位于弯曲部2。即,出口内侧部以及出口外侧部可以跨设于弯曲部2与出口部3。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5)可以由多个构成元素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由多个构成元素实现一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一个功能。此外,也可以由一个构成元素实现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由一个构成元素实现通过多个构成元素实现的一个功能。另外,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还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者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

Claims (9)

1.一种尾管,其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所述尾管的特征在于,具备:
出口部,所述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所述出口部与形成所述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的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呈直线形的轴线延伸至所述出口;
出口内侧部,所述出口内侧部是包含在所述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所述出口内侧部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其中,所述内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所述下游侧;以及
出口外侧部,所述出口外侧部是包含在所述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所述出口外侧部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其中,所述外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所述下游侧,并且
所述轴线穿过所述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
所述出口内侧部以及所述出口外侧部各自与所述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均随着趋向所述下游侧而增加,
所述出口内侧部的所述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所述出口外侧部的所述轴线距离的增加率。
2.一种尾管,其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所述尾管的特征在于,具备:
出口部,所述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所述出口部与形成所述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的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呈直线形的轴线延伸至所述出口;
出口内侧部,所述出口内侧部是包含在所述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所述出口内侧部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其中,所述内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所述下游侧;以及
出口外侧部,所述出口外侧部是包含在所述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所述出口外侧部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其中,所述外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所述下游侧,并且
所述轴线穿过所述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
所述出口内侧部与所述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随着趋向所述下游侧而增加,
所述外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出口部的处在所述入口侧的端部,
所述外侧终止位置位于所述出口部的处在所述出口侧的端部,
所述出口外侧部以使所述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而朝所述下游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终止位置以及所述外侧终止位置位于所述出口部的处在所述出口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终止位置位于所述出口部的处在所述出口侧的端部,
所述内侧终止位置是所述出口部中的所述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
所述尾管还具备下游侧内侧部,所述下游侧内侧部是包含在所述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所述下游侧内侧部以使所述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从所述内侧终止位置延伸至所述出口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终止位置以及所述外侧终止位置是所述出口部中的所述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
所述尾管还具备下游侧内侧部以及下游侧外侧部,
所述下游侧内侧部是包含在所述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所述下游侧内侧部以使所述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从所述内侧终止位置延伸至所述出口侧的端部;
所述下游侧外侧部是包含在所述出口部中的部分,并且所述下游侧内侧部以使所述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从所述外侧终止位置延伸至所述出口侧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尾管,其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轴线正交的平面作为基准正交面,
所述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接近所述出口内侧部而趋向上游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基准正交面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尾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部的处在所述出口侧的端部朝所述出口的外侧或者内侧弯曲。
8.一种尾管,其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所述尾管的特征在于,具备:
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形成所述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
出口部,所述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所述出口部与所述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轴线延伸至所述出口;
出口内侧部,所述出口内侧部是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所述内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中途或者所述弯曲部的所述下游侧;以及
出口外侧部,所述出口外侧部是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所述外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中途或者所述弯曲部的所述下游侧,并且
所述轴线穿过所述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
所述出口内侧部以及所述出口外侧部各自与所述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均随着趋向所述下游侧而增加,
所述出口内侧部的所述轴线距离的增加率大于所述出口外侧部的所述轴线距离的增加率。
9.一种尾管,其构成包括车辆的排气流路的出口在内的部分,所述尾管的特征在于,具备:
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形成所述排气流路中的弯曲区间;
出口部,所述出口部是呈管状的部分,所述出口部与所述弯曲部的下游侧相邻设置,并且沿着轴线延伸至所述出口;
出口内侧部,所述出口内侧部是从内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内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所述内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中途或者所述弯曲部的所述下游侧;以及
出口外侧部,所述出口外侧部是从外侧起始位置起沿着所述轴线朝所述下游侧延伸至外侧终止位置的部分,其中,所述外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部分的中途或者所述弯曲部的所述下游侧,并且
所述轴线穿过所述出口部的入口的中心,
所述出口内侧部与所述轴线之间的距离即轴线距离随着趋向所述下游侧而增加,
所述外侧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弯曲部的所述内侧部分的中途或者所述出口部的处在所述入口侧的端部,
所述外侧终止位置位于所述出口侧的端部,
所述出口外侧部以使所述轴线距离保持为大致不变的状态朝所述下游侧延伸。
CN202110279575.1A 2020-03-16 2021-03-16 尾管 Pending CN1134045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5451A JP7068367B2 (ja) 2020-03-16 2020-03-16 テールパイプ
JP2020-045451 2020-03-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4580A true CN113404580A (zh) 2021-09-17

Family

ID=77457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79575.1A Pending CN113404580A (zh) 2020-03-16 2021-03-16 尾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68367B2 (zh)
CN (1) CN113404580A (zh)
DE (1) DE102021101791A1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4113A (en) * 1989-12-20 1992-12-29 Devil, Societe Anonyme Exhaust outlet with venturi
JP2000248934A (ja) * 1999-02-24 2000-09-12 Yutani Heavy Ind Ltd 建設機械の排気管
JP2000337126A (ja) * 1999-05-31 2000-12-05 Aisin Takaoka Ltd マフラーカッター及びマフラー
JP2002138830A (ja) * 2000-11-06 2002-05-17 Honda Motor Co Ltd 排気系におけるフィニッシャー
JP2004116374A (ja) * 2002-09-25 2004-04-15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マフラの排気管構造及びマフラ
JP2005299411A (ja) * 2004-04-07 2005-10-2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排気系フィニッシャーの配置構造
CN101311505A (zh) * 2006-05-04 2008-11-26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排气装置
JP2009264159A (ja) * 2008-04-23 2009-11-12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テールパイプ構造
DE102016005852A1 (de) * 2016-05-12 2017-02-16 Daimler Ag Abgasrohr zum Führen von Abgas einer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207073428U (zh) * 2017-07-31 2018-03-06 宁波万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排气尾管
JP2018193927A (ja) * 2017-05-17 2018-12-06 三菱ロジスネクスト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および作業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CN208669395U (zh) * 2018-07-26 2019-03-29 苏州事达同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汽车装饰尾管
JP2019138241A (ja) * 2018-02-13 2019-08-22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テールパイプ構造
JP2019203442A (ja) * 2018-05-23 2019-11-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テールパイプ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19203441A (ja) * 2018-05-23 2019-11-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系部品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CN210003371U (zh) * 2019-03-28 2020-01-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防雨管和防雨排气尾管总成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4113A (en) * 1989-12-20 1992-12-29 Devil, Societe Anonyme Exhaust outlet with venturi
JP2000248934A (ja) * 1999-02-24 2000-09-12 Yutani Heavy Ind Ltd 建設機械の排気管
JP2000337126A (ja) * 1999-05-31 2000-12-05 Aisin Takaoka Ltd マフラーカッター及びマフラー
JP2002138830A (ja) * 2000-11-06 2002-05-17 Honda Motor Co Ltd 排気系におけるフィニッシャー
JP2004116374A (ja) * 2002-09-25 2004-04-15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マフラの排気管構造及びマフラ
JP2005299411A (ja) * 2004-04-07 2005-10-2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排気系フィニッシャーの配置構造
CN101311505A (zh) * 2006-05-04 2008-11-26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排气装置
JP2009264159A (ja) * 2008-04-23 2009-11-12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テールパイプ構造
DE102016005852A1 (de) * 2016-05-12 2017-02-16 Daimler Ag Abgasrohr zum Führen von Abgas einer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18193927A (ja) * 2017-05-17 2018-12-06 三菱ロジスネクスト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および作業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CN207073428U (zh) * 2017-07-31 2018-03-06 宁波万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排气尾管
JP2019138241A (ja) * 2018-02-13 2019-08-22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テールパイプ構造
JP2019203442A (ja) * 2018-05-23 2019-11-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テールパイプ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19203441A (ja) * 2018-05-23 2019-11-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系部品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CN208669395U (zh) * 2018-07-26 2019-03-29 苏州事达同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汽车装饰尾管
CN210003371U (zh) * 2019-03-28 2020-01-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防雨管和防雨排气尾管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48002A (ja) 2021-09-27
DE102021101791A1 (de) 2021-09-16
JP7068367B2 (ja) 202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08222B (zh) 进气管
US11841162B2 (en) Pipe bend for an exhaust air duct of a fume extraction hood
US20090215378A1 (en) Air-conditioning duct system
US10415519B2 (en) Duct structure
US9523304B2 (en) Exhaust pipe
JP6394154B2 (ja) 吸気装置
JP6638159B2 (ja) 圧縮機スクロール、および、遠心圧縮機
US11708762B2 (en) Film cooling structure and turbine blade for gas turbine engine
CN113404580A (zh) 尾管
JP5999348B2 (ja) タービン翼
US20190219010A1 (en) Cobra head air intake ports
CN104420962B (zh) 排气管道
JP6420158B2 (ja) 排気浄化装置
JP2019203441A (ja) 排気系部品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08265717A (ja) 空調用ダクト
US10047706B2 (en) Turbocharger air intake with low-pressure drop and controlled vacuum at a crankcase inlet
JP2003049640A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系構造
JP5855495B2 (ja) 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JP7244284B2 (ja) 消音器及び排気管
JP5078558B2 (ja) 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および内燃機関
JP2020112092A (ja) エンジン吸気ダクト構造
US10907590B2 (en) Engine intake air duct
WO2021177025A1 (ja) 吸気ダクト
WO2024095371A1 (ja) エンジン用消音装置
US20240167404A1 (en) Muffler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