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6892A - 湿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6892A
CN113266892A CN202110083982.5A CN202110083982A CN113266892A CN 113266892 A CN113266892 A CN 113266892A CN 202110083982 A CN202110083982 A CN 202110083982A CN 113266892 A CN113266892 A CN 113266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humidification
tank
water
container
humidif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839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关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66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68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湿度调节装置。空气调节机(100)具备第一容器、加湿部、除湿部(30)、第二容器、检测部(91)以及控制部(20)。加湿部进行加湿。第一容器容纳第一水。除湿部(30)进行除湿。第二容器容纳由除湿部(30)产生的第二水。检测部(91)检测与第一水有关的物理量。控制部(20)根据物理量,判断是否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

Description

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开发了具有除湿功能和加湿功能的除加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除加湿装置具备框体、除湿部、加湿部、除湿箱及加湿箱。除湿部通过利用热交换器对经过框体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冷却,使空气所包含的水分结露,从而去除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对空气进行除湿。除湿部产生的水被送到除湿箱。加湿部利用加湿过滤器对经过框体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加湿。加湿过滤器设置于加湿托盘内,从加湿托盘供给水。从加湿箱向加湿托盘补给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除加湿装置中,加湿箱和除湿箱分别独立地设置于框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7-535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加湿装置那样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如果加湿箱和除湿箱的双方没有被配置,则控制部禁止了所有的运转。因此,在能够进行除湿的情况下,也会不适当地禁止了进行除湿的运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抑制禁止进行除湿运转的湿度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湿度调节装置具备第一容器、加湿部、除湿部、第二容器、检测部以及控制部。所述加湿部进行加湿。所述第一容器容纳第一水。所述除湿部进行除湿。所述第二容器容纳由所述除湿部产生的第二水。所述检测部检测与第一水有关的物理量。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物理量,判断是否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能够适当地抑制禁止进行除湿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湿箱及加湿箱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湿箱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箱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构成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图5所示的加湿箱被固定在除湿箱的内部时的截面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XI-XI线的截面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XII-XII线的截面图。
图13是图5所示的加湿箱被插入除湿箱的内部时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箱和除湿箱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部、加湿箱和除湿箱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而不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立体图。图2和图3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2是表示除湿模式时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加湿模式时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图中示出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Z轴平行于垂直向上,X轴及Y轴平行于水平方向。
如图1~图3所示,空气调节机100具备框体10、控制部20、存储部21、除湿部30、加湿部40、除湿箱60、加湿箱70和送风部80。空气调节机100是湿度调节装置的一个例子。加湿箱70是第一容器的一个例子。除湿箱60是第二容器的一个例子。
空气调节机100例如是固定式的空气调节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机100具有“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除湿模式”是对空气进行除湿的模式。“加湿模式”是对空气进行加湿的模式。
存储部21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这样的主存储装置(例如,半导体存储器),还可以包括辅助存储装置(例如,硬盘驱动器)。主存储装置和/或辅助存储装置存储由控制部20执行的各种控制程序。
控制部20是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这样的处理器的硬件电路。具体而言,控制部20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1的控制程序,控制除湿部30、加湿部40以及存储部21。
框体10具有顶板11、底板12、一对的侧板13、前面面板14以及后面面板15。前面面板14、后面面板15和侧板13分别配置在顶板11与底板12之间。一对的侧板13相互对向设置。一对的侧板13中的一方设置有用于将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插入框体10的内部10a的插入口10b。
如图2所示,后面面板15与前面面板14相对配置。并且,后面面板15配置在框体10的X轴的负方向侧。后面面板15具有多个吸入口15a。多个吸入口15a分别是开口。
顶板11与底板12相对配置。并且,顶板11配置在框体10的上方侧。具体而言,顶板11具有吹出口11a、盖部件11b以及操作面板11c。吹出口11a是开口。盖部件11b是大致板状的部件。盖部件11b覆盖吹出口11a。盖部件11b作为规定从吹出口11a放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风向板发挥功能。操作面板11c接受来自外部的指示。具体地,操作面板11c接受表示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中的任意一个的信息。
框体10还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多个流通部50。具体而言,多个流通部50具有第一室51、第二室52、第三室53、第四室54以及第五室55。
第一室51配置在框体10的X轴的负方向侧。第一室51经由多个吸入口15a与框体10的外部连通。第一室51具有过滤器51a。过滤器51a例如是除臭过滤器和/或集尘过滤器。
第二室52配置于第一室51的X轴的正方向侧。第一室51与第二室52连通。在第二室52的内部配置有除湿部30。除湿部30进行除湿。具体而言,除湿部30被控制部20控制。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除湿部30在除湿模式时被控制部20驱动,如图3所示,在加湿模式时不被控制部20驱动。
第三室53配置于框体10的Z轴的负方向侧。第一室51与第三室53连通。在第三室53的内部配置有加湿部40、除湿箱60以及加湿箱70。具体而言,第三室53具有容纳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的容纳空间。加湿箱70容纳第一水。加湿部40通过加湿箱70内的第一水进行加湿。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加湿箱70在加湿模式时由使用者预先容纳第一水。如图2所示,加湿箱70在除湿模式时由使用者预先设置为空。除湿箱60容纳由除湿部30产生的第二水。
第四室54配置于框体10的X轴的正方向侧。另外,第四室54与第三室53连通。在第四室54配置有送风部80。
第五室55配置于框体10的Z轴的正方向侧。第四室54与第五室55连通。另外,第二室52与第五室55连通。另外,第五室55经由吹出口11a与框体10的外部连通。
接下来,详细说明空气的流动。送风部80例如具有风扇和马达。马达使风扇旋转。风扇产生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第一气流F1依次通过第一室51、第二室52和第五室55。第二气流F2依次通过第一室51、第三室53、第四室54以及第五室55。
进而,详细说明除湿模式时的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如图2所示,首先,使用者使加湿箱70变空。接着,使用者使用操作面板11c通过控制部20驱动除湿部30。其结果是,第一气流F1在通过第二室52时,被除湿部30除湿。并且,除湿箱60容纳由除湿部30产生的第二水。另外,第二气流F2在通过第三室53时,不被加湿部40加湿。由此,从空气调节机100放出除湿后的空气。
接着,对加湿模式时的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首先,使用者向加湿箱70容纳规定量的第一水。此外,使用者通过控制部20不驱动除湿部30。其结果是,第一气流F1在通过第二室52时,不被除湿部30除湿。另外,第二气流F2在通过第三室53时被加湿部40加湿。由此,从空气调节机100放出加湿后的空气。
在此,参照图4及图5,对空气调节机100的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的立体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空气调节机100中,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相对于框体10可装卸。具体而言,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的第三室53向第一方向D1抽出。第一方向D1表示从框体10拆下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的方向。另外,第二方向D2表示垂直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沿Y轴方向延伸。第二方向D2沿Z轴方向延伸。
接着,参照图5~图7,对空气调节机100的除湿箱60以及加湿箱7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除湿箱6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加湿箱70的立体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除湿箱60与加湿箱70能够分离。即,在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能够相互安装或者拆卸。
如图6所示,除湿箱60的形状具有大致矩形的箱状。除湿箱60的上表面开口。具体而言,除湿箱60具有第二底面61和第二壁部62。第二壁部62具有第一壁63、第二壁64、第三壁65、第四壁66以及第五壁67。另外,第二壁64、第三壁65、第四壁66和第五壁67的颜色,例如为透明色。
第一壁63的形状、第二壁64的形状、第三壁65的形状和第五壁67的形状为大致平面形状。第四壁66具有朝向内侧弯曲的曲面。第一壁63与第三壁65相对配置。第一壁63具有把手63a、第一窗63c和第二窗63b。第一窗63c和第二窗63b的颜色例如为透明色。第一窗63c配置在第二窗63b的第二方向D2侧。第一窗63c的形状和第二窗63b的形状可以不同。另外,第二壁64与第四壁66及第五壁67对向设置。第一壁63及第三壁65分别位于第一方向D1的近前侧及里侧。
如图7所示,加湿箱70的形状具有大致矩形的箱状。加湿箱70的上表面开口。具体而言,加湿箱70具有第一底面71、第一壁部72和把持部78。第一壁部72具有第一壁73、第二壁74、第三壁75、第四壁76以及第五壁77。另外,第一壁部72的颜色例如为透明色。
第一壁73的形状、第二壁74的形状、第三壁75的形状和第五壁77的形状为大致平面形状。第四壁76具有朝向内侧弯曲的曲面。第一壁73与第三壁75相对地配置。另外,第二壁74与第四壁76及第五壁77相对地配置。第一壁73及第三壁75分别位于第一方向D1的近前侧以及里侧。
把持部78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状。把持部78沿第一方向D1延伸。把持部78的一端部与第一壁73的上端部连接,把持部78的另一端部与第三壁75的上端部连接。
更详细地,如图5所示,加湿箱70配置在除湿箱60的内部。具体而言,加湿箱70的形状比除湿箱60的形状小。加湿箱70的第一壁部72的高度比除湿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高度低。更具体而言,加湿箱70的壁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除湿箱60的壁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除湿箱60的第四壁66的形状与加湿箱70的第四壁76的形状为相似形状。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加湿箱70未安装于框体10,也能够进行除湿。参照图8,对除湿模式时的空气调节机100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除湿模式时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第三室53的内部配置有除湿箱60。另外,在第三室53的内部未配置加湿箱70和加湿部40。
接着,详细说明除湿模式时的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首先,使用者使用操作面板11c通过控制部20驱动除湿部30。其结果是,第一气流F1在通过第二室52时,被除湿部30除湿。并且,除湿箱60容纳通过除湿部30除湿后的第二水。另外,第二气流F2通过第三室53。因此,从空气调节机100放出除湿后的空气。
进而,参照图8和图9,对空气调节机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9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8和图9所示,空气调节机100还具备第一检测部91和第二检测部92。第一检测部91是检测部的一个例子。
第一检测部91配置于框体10的规定位置。具体而言,第一检测部91配置于框体10的第三室53。第一检测部91检测关于第一水的第一物理量。第一物理量是物理量的一个例子。例如,第一物理量包括表示是否存在第一量(例如100ml)以上的第一水的信息。第一量例如是能够加湿空气的第一水的量。
第二检测部92配置于框体10的规定位置。具体而言,第二检测部92配置于框体10的第三室53。第二检测部92检测关于第二水的第二物理量。第二物理量包括表示是否存在第二量以上的第二水的信息。第二量例如为除湿箱60能够收容的第二水的量。
控制部20基于第一物理量判断是否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具体而言,在第一物理量表示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控制部20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另一方面,在第一物理量表示不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控制部20判断为不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加湿箱70未被安装于框体10的情况下,第一物理量也表示不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控制部20判断为不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
控制部20在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时,进行通知。例如,控制部20在操作面板11c中的显示部上显示警告消息、使操作面板11c中的与除湿操作相关的操作按钮以红色等亮灯或者输出警告音。此外,控制部20也可以在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之后,在操作面板11c被操作的情况下进行通知。
以上,如参照图1至图9所说明的那样,控制部20基于第一物理量,判断是否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因此,在加湿箱70未被安装于框体10的情况下,尽管能够执行进行除湿的运转,但是可以适当地抑制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另外,第一物理量包括表示是否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信息。因此,控制部20能够更适当地判断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此外,控制部20对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的情况进行通知。因此,使用者能够识别需要使加湿箱70变空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9~图12,对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进行说明。图10是图5所示的加湿箱70固定于除湿箱60的内部时的截面图。详细地说,图10是以XY平面切断图5所示的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后的截面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XI-XI线的截面图。图12是图10所示的XII-XII线的截面图。此外,图12中省略了加湿箱70。
如图10及图11所示,加湿箱70还具有第一被检测体93和银过滤器95。第一被检测体93是被检测体的一个例子。第一底面71具有向下方凹陷的第一凹部71a及第二凹部71b。第一被检测体93配置于第一凹部71a。第一被检测体93相对于第一底面71能够移动。具体而言,第一被检测体93沿旋转方向RF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间转动。详细地说,第一被检测体93包括发泡苯乙烯93a和磁铁93b。其结果是,在加湿箱70内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第一被检测体93位于上方位置。另一方面,在加湿箱70内不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第一被检测体93位于下方位置。
银过滤器95具有用于抑制积存的第一水劣化的功能,例如具有利用了抗菌性金属离子的除菌功能、通过药剂实现的除菌功能、通过电解实现的除菌功能等。银过滤器95的形状例如是大致圆柱体。银过滤器95配置于第二凹部61b。其结果是,即使加湿箱70内的第一水为少量,由于银过滤器95浸在第一水中,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水劣化。
第一检测部91检测第一被检测体93是否存在于规定范围内。第一检测部91例如是磁传感器、霍尔元件或簧片开关。第一检测部91在第一被检测体93位于上方位置时,向控制部20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即,第一检测部91在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向控制部20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另一方面,第一检测部91在第一被检测体93位于下方位置时,不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即,第一检测部91在不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不输出第一检测信号。
控制部20在被输入了第一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详细地说,加湿箱70安装于框体10,在加湿箱70内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被检测体93存在于规定范围内,因此向控制部20输入第一检测信号。其结果是,控制部20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另一方面,在加湿箱70被安装于框体10且在加湿箱70内不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被检测体93不存在于规定范围内,因此不向控制部20输入第一检测信号。其结果是,控制部20判断为不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另外,在加湿箱70未被安装于框体10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被检测体93不存在于规定范围内,因此不向控制部20输入第一检测信号。其结果是,控制部20判断为不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
以上,如参照图1至图11说明的那样,在被输入了第一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20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因此,可以简化第一检测部91的构成。
接着,如图10和图12所示,除湿箱60还具有第二被检测体94。第二被检测体94配置于第三壁65。第二被检测体94相对于第三壁65能够移动。具体而言,第二被检测体94沿上下方向DF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间移动。详细地说,第二被检测体94包括发泡苯乙烯94a和磁铁94b。其结果是,在除湿箱60内存在第二量以上的第二水的情况下,第二被检测体94位于上方位置。另一方面,在除湿箱60内不存在第二量以上的第二水的情况下,第二被检测体94位于下方位置。
第二检测部92检测第二被检测体94是否存在于规定范围内。第二检测部92例如是磁传感器、霍尔元件或簧片开关。第二检测部92在第二被检测体94位于上方位置时,将第二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20。即,第二检测部92在除湿箱60内存在第二量以上的第二水的情况下,将第二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20。另一方面,第二检测部92在第二被检测体94位于下方位置时,不输出第二检测信号。即,第二检测部92在除湿箱60内不存在第二量以上的第二水的情况下,不输出第二检测信号。
控制部20在被输入了第二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除湿箱60内是满水。详细地说,在除湿箱60内不存在第二量以上的第二水的情况下,由于第二被检测体94不存在于规定范围内,因此不输入第二检测信号。其结果是,控制部20判断为除湿箱60内不是满水。另一方面,在除湿箱60内存在第二量以上的第二水的情况下,由于第二被检测体94存在于规定范围内,因此向控制部20输入第二检测信号。其结果是,控制部20判断为除湿箱60内是满水。因此,使用者将除湿箱60内的第二水废弃到外部。
此外,如图7所示,加湿箱70还具有从第一壁部72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81。具体而言,伸出部81具有第一伸出部81a、第二伸出部81b、第三伸出部81c以及第四伸出部81d。第一伸出部81a及第二伸出部81b从第二壁74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第三伸出部81c从第四壁76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第四伸出部81d从第五壁77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
而且,如图5所示,在将加湿箱70安装于除湿箱60时,伸出部81的下表面与除湿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上表面抵接。因此,能够限制加湿箱70的相对于除湿箱60的向下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相对于除湿箱60的加湿箱70的松动。
接着,参照图5至图13,对使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体化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3是加湿箱70被插入除湿箱60的内部时的截面图。详细地说,图13是以XY平面切断图5所示的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后的截面图。
如图6所示,除湿箱60还具有配置于第二壁部62的第二卡合部69。详细地说,第二卡合部69从第二壁部62的上端部朝向内侧突出。具体而言,第二卡合部69具有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和第四突出部69d。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和第三突出部69c各自的形状为平板形状。另外,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状为大致平板形状。此外,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和第三突出部69c的各自的形状相同。第一突出部69a和第二突出部69b配置在第一壁63的内周面。第三突出部69c配置于第五壁67的内周面。第四突出部69d配置在第四壁66的内周面。
如图7所示,加湿箱70还具有配置于第一壁部72的第一卡合部79。详细地说,第一卡合部79具有从第一壁部72朝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部79具有第一凹部79a、第二凹部79b、第三凹部79c和第四凹部79d。第一凹部79a以及第二凹部79b配置在第二壁74上。第三凹部79c配置于第五壁77。第四凹部79d配置于第四壁76。第一凹部79a的形状与第一突出部69a的形状对应。第二凹部79b的形状与第二突出部69b的形状对应。第三凹部79c的形状与第三突出部69c的形状对应。第四凹部79d的形状与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状对应。
如图5及图13所示,第一凹部79a、第二凹部79b和第三凹部79c分别具有高壁部101和低壁部102。低壁部102的沿着第二方向D2的高度低于高壁部101的沿着第二方向D2的高度。低壁部102配置于高壁部101的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一侧。另外,第四凹部79d具有空洞部103和低板部104。低板部104配置在空洞部103的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一侧。
接下来,详细说明加湿箱70与除湿箱60的安装方法。使用者在第一凹部79a内配置第一突出部69a,在第二凹部79b内配置第二突出部69b,在第三凹部79c内配置第三突出部69c,在空洞部103内配置第四突出部69d。使用者使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下方移动。如果加湿箱70向下方移动,则伸出部81的下表面与除湿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上表面抵接。其结果是,能够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下方的移动。
接着,如图5及图10所示,使用者使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沿第一方向D1移动。如果加湿箱70沿第一方向D1移动,则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和第四突出部69d分别配置在低壁部102或低板部104上,并且与高壁部101接触。即,第一卡合部79与第二卡合部69卡合。其结果是,在第一卡合部79与第二卡合部69卡合的状态下,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上的移动。因此,能够将加湿箱70固定于除湿箱60。其结果是,例如,当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成为一体的结构不小心跌倒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加湿箱70从除湿箱60上脱落。
接着,参照图14,对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移动的限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框体10还具有调整部19。具体而言,调整部19配置在第三室53。
调整部19调整加湿箱70相对于框体10的位置。具体来说,调整部19为肋条。详细地说,在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相对于框体10的第三室53,朝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被推入。如果相对于第三室53朝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被推入,则在相对于除湿箱60的加湿箱70的第一方向D1的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调整部19与把持部78抵接。其结果是,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朝第一方向D1移动。
因此,加湿箱70被配置在框体10的适当位置。另外,第一检测部91配置在框体10的规定位置。其结果是,第一检测部9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第一被检测体93的位置。
进而,参照图2至图5,详细说明配置于第三室53的加湿部40。优选地,加湿部40、加湿箱70以及除湿箱6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装卸。具体而言,加湿部40、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的第三室53向第一方向D1抽出。根据该优选的例子,框体10只要仅具有一个容纳空间即可,因此能够使空气调节机100更加小型化。
更具体而言,如图2至图5所示,加湿部40具有过滤器部。过滤器部浸渍有第一水。例如,过滤器部是矩形形状的片材。片材由具有吸水性和通气性的材料形成。片材例如由人造丝形成。
加湿部40容纳在加湿箱70中。具体而言,加湿部40的一端部与第一壁73连接,加湿部40的另一端部与第三壁75连接。加湿部40的上端部与把持部78接触,加湿部40的下端部与第一底面71接触。其结果是,空气通过加湿部40。因此,加湿后的空气从加湿部40放出。另外,加湿部40配置在第一被检测体93和银过滤器95之间。
另外,在加湿部40、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被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除湿箱60与加湿部40能够分离。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更换加湿部40。
接着,参照图2以及图3,对配置于第二室52的除湿部3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除湿部30具备蒸发器31、电容器32以及压缩机。
蒸发器31及电容器32分别具有供介质流通的流通管。介质例如是碳氟化合物。流通管的材质例如为金属。蒸发器31的流通管、电容器32的流通管以及压缩机相互连接。
压缩机压缩作为低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制作作为高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并且,压缩机将高温气体状态的介质送出到电容器32的流通管。高温气体状态的介质在电容器32的流通管中一边传递热一边液化,成为高温液体状态的介质。进一步地,高温液体状态的介质膨胀,成为低温液体状态的介质。处于低温液体状态的介质是制冷剂的一个例子。处于低温液体状态的介质在蒸发器31的流通管中接收热的同时进行气化,成为低温气体状态的介质。之后,作为低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被压缩机再次压缩。这样,介质在蒸发器31的流通管、电容器32的流通管和压缩机之间循环。
蒸发器31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空气中除去水蒸气。具体而言,蒸发器31的流通管在第二室52内蜿蜒。蒸发器31在流通管之间还具有多个金属板。其结果是,空气一边与流通管或金属板接触,一边在第二室52内流通。因此,空气向制冷剂传递热,空气的温度降低。其结果是,基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水滴附着于流通管或金属板。由此,蒸发器31能够有效地从空气中除去水蒸气。
电容器32在空气与作为高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产生规定温度的空气。具体而言,电容器32的流通管在第二室52内蜿蜒。电容器32在流通管之间还具有多个金属板。其结果是,空气一边与流通管或金属板接触,一边在第二室52内流通。因此,空气从作为高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中接受热量,空气的温度上升。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的立体图。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中,相对于框体10具有调整部19,如图1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中,进一步具备限制部件90。
在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成为一体的状态下,限制部件90配置在加湿箱70的壁部和除湿箱60的壁部之间。具体而言,限制部件90配置于第三壁75与第三壁65之间。限制部件90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加湿箱70固定于除湿箱60。
详细地说,例如,限制部件90形成漏斗状。具体而言,限制部件90具有接收部98和孔部99。
接收部98配置在除湿部30的下方。接收部98接受由除湿部30生成的第二水。
孔部99将由接收部98接收的第二水向除湿箱60的内部引导。其结果是,在除湿箱60中容纳第二水。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加湿箱70更可靠地固定于除湿箱60,并且能够在除湿箱60中容纳第二水。
因此,当除湿箱60被配置在框体10的适当位置处时,加湿箱70也配置在框体10的适当位置处。另外,第一检测部91配置在框体10的规定位置。其结果是,第一检测部9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第一被检测体93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进行说明。图16是加湿部40、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的截面图。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中,相对于加湿箱70配置在除湿箱60的内部,如图16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中,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并列设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另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进而,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为了易于理解,附图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从制图的观点出发有时也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为一个例子,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如参照图1~图16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91及第二检测部92例如是在规定条件下输出检测信号的磁传感器、霍尔元件或簧片开关,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检测部91和第二检测部92例如也可以是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以规定时间间隔检测表示第一水或第二水的量的信息。控制部20基于表示第一水的量的信息,计算第一水的量,判断是否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具体而言,控制部20在计算出第一水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下,判断为不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另一方面,控制部20在计算出存在少量第一水的情况下,判断为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
(2)参照图1~图16如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除湿模式”以及“加湿模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空气调节机100还可以具有“空气净化模式”和/或“衣物干燥模式”。而且,控制部20也可以基于第一物理量判断是否禁止进行“空气净化模式”和/或“衣物干燥模式”的运转。例如,在第一物理量表示存在第一量以上的第一水的情况下,控制部20判断为禁止进行“空气净化模式”和/或“衣物干燥模式”的运转。
(3)如参照图1~图16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通知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这件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控制部20也可以禁止进行除湿的运转。例如,控制部20也可以限制操作面板11c,以使其不接受表示加湿模式的信息以外的信息。
(4)参照图1~图16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加湿部40收容在加湿箱70中,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加湿部40也可以不容纳于加湿箱70。
(5)如参照图1~图16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风扇使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产生,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风扇是离心风扇,也可以产生通过除湿部30和加湿部40这两者的一种气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 框体
20 控制部
30 除湿部
40 加湿部
60 除湿箱
62 第二壁部
69 第二卡合部
70 加湿箱
72 第一壁部
79 第一卡合部
81 伸出部
90 限制部件
91 第一检测部
92 第二检测部
100 空气调节机
D1 第一方向

Claims (7)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进行加湿的加湿部;
容纳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第一水的第一容器;
进行除湿的除湿部;
容纳由所述除湿部产生的第二水的第二容器;
检测与所述第一水有关的物理量的检测部;以及
根据所述物理量,判断是否禁止进行所述除湿的运转的控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量包括表示是否存在规定量以上的所述第一水的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存在所述规定量以上的所述第一水的情况下,所述检测部向所述控制部输出检测信号,在不存在所述规定量以上的所述第一水的情况下,所述检测部不输出所述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部在被输入所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禁止进行所述除湿的运转。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禁止进行所述除湿的运转的情况下,进行通知。
5.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禁止进行所述除湿的运转的情况下,禁止进行所述除湿的运转。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框体,
所述第一容器配置在所述第二容器的内部,
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框体可装卸,
在从所述框体拆下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可以分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容器具有底面和相对于所述底面可移动的被检测体,
所述框体具有调整所述第一容器相对于所述框体的位置的调整部,
所述检测部配置在所述框体的规定位置,并检测所述被检测体是否存在于规定范围内。
CN202110083982.5A 2020-02-17 2021-01-21 湿度调节装置 Pending CN1132668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4219 2020-02-17
JP2020024219A JP7475888B2 (ja) 2020-02-17 2020-02-17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6892A true CN113266892A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28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83982.5A Pending CN113266892A (zh) 2020-02-17 2021-01-21 湿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75888B2 (zh)
CN (1) CN113266892A (zh)
TW (1) TW20213273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3566B (zh) 2021-09-18 2022-05-2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管道结构故障诊断装置及诊断方法
CN113932329A (zh) * 2021-09-22 2022-01-14 浙江先导热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加湿除湿一体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8802A (ja) * 2007-09-14 2009-04-02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CN101625144A (zh) * 2009-08-13 2010-01-13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恒湿机水箱及恒湿机
JP201101282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
KR20140067481A (ko) * 2012-11-26 2014-06-05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습도조절장치 및 습도조절장치의 안전제어방법
CN104315643A (zh) * 2014-07-03 2015-01-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CN105650805A (zh) * 2014-11-27 2016-06-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水位检测装置和具有该水位检测装置的除湿器
JP2019174030A (ja) * 2018-03-28 2019-10-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8633A (ja) 2006-04-10 2007-10-25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除加湿機
JP2009257632A (ja) 2008-04-14 2009-11-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KR102504092B1 (ko) 2014-11-12 2023-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습기 및 제가습기
JP6581006B2 (ja) 2016-02-03 2019-09-25 株式会社コロナ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8802A (ja) * 2007-09-14 2009-04-02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1101282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1625144A (zh) * 2009-08-13 2010-01-13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恒湿机水箱及恒湿机
KR20140067481A (ko) * 2012-11-26 2014-06-05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습도조절장치 및 습도조절장치의 안전제어방법
CN104315643A (zh) * 2014-07-03 2015-01-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CN105650805A (zh) * 2014-11-27 2016-06-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水位检测装置和具有该水位检测装置的除湿器
JP2019174030A (ja) * 2018-03-28 2019-10-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730A (zh) 2021-09-01
JP2021127883A (ja) 2021-09-02
JP7475888B2 (ja) 202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0526B (zh) 除湿装置以及用于除湿或加湿的多功能装置
CN113266892A (zh) 湿度调节装置
US20160010882A1 (en) Dehumidifier
KR20170032626A (ko) 제습기
KR101926373B1 (ko) 물보충알림 기능을 구비한 가습기 및 상기 가습기의 물 보충 알림 방법
JP4324625B2 (ja) 加湿装置及びフィルタ
CN113266891B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2001311535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266893B (zh) 调湿装置
JP4629529B2 (ja) 空気調節装置
JP4469689B2 (ja) 加湿装置
JP658602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071985B2 (ja) 加湿装置
JP2002162071A (ja) 温風暖房機
JP2009052842A (ja) 加湿器
JP6533751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30057729A (ko) 만수위 판별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습장치
JP658552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24007168A (ja) 除湿機
CN113375324B (zh) 容器及加湿装置
KR100829190B1 (ko) 제습기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12833466A (zh) 空气调节机
KR102400752B1 (ko) 제가습 장치
JP6586022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2310507A (ja) 温風暖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