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0444B - 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0444B
CN113260444B CN201980087811.0A CN201980087811A CN113260444B CN 113260444 B CN113260444 B CN 113260444B CN 201980087811 A CN201980087811 A CN 201980087811A CN 113260444 B CN113260444 B CN 1132604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ypochlorous acid
dust collecting
collecting filter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78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0444A (zh
Inventor
堀切茂俊
林智裕
井深祥太
水野裕贵
石田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5100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145165A1/ja
Publication of CN113260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0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空气净化装置在壳体内包括集尘过滤器、托盘和净化部。集尘过滤器使空气通过来除去微小颗粒。托盘配置于集尘过滤器的下方,贮存用于进行除菌或除臭的次氯酸水溶液。净化部形成于托盘内,且形成为将通过了集尘过滤器的空气进行除菌或除臭,使其经由托盘的开口部可通向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开口部位于托盘的上表面。从与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集尘过滤器被配置成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位于开口部内。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臭味等的除去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在壳体内的风路上设置产生负离子或臭氧等杀菌物质的离子发生器,使清洁空气在壳体内循环,能够进行返回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清洁运转的空气净化器(例如专利文献1)。根据该空气净化器,能够通过产生的杀菌物质,除去附着于壳体内的集尘过滤器和送风风扇、主体壳体内表面上的细菌和臭气成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46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这种现有的空气净化器,通过在壳体内循环的杀菌物质,得到某种程度上抑制集尘过滤器上的细菌等的效果。但是,在对捕集于集尘过滤器上的粉尘和细菌、病毒的处理不充分的情况下,具有会存在残留的粉尘和细菌、病毒从壳体再次飞散导致的二次污染的风险这一问题。另外,堆积于集尘过滤器的表面的粉尘在振动和运转停止时会从集尘过滤器落下而再次飞散,所以存在即使通过杀菌物质杀菌,也会从集尘过滤器落下而落到地面上,污染室内这一问题。
因此,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捕集于过滤器上的粉尘和细菌等再次飞散的空气净化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在壳体内包括集尘过滤器、托盘、净化部。集尘过滤器使空气通过来除去微小颗粒。托盘配置于集尘过滤器的下方,贮存用于进行除菌或除臭的次氯酸水溶液。净化部形成在托盘内,且形成为将通过了集尘过滤器的空气进行除菌或除臭,使其经由托盘的开口部能够通向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而且,开口部位于托盘的上表面。在从与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集尘过滤器被配置成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位于开口部内。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托盘配置于集尘过滤器的下方,集尘过滤器被配置成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位于托盘的开口部内,所以能够将从集尘过滤器落下的微小颗粒捕集到托盘内。由于在托盘内贮存有次氯酸水溶液,所以能够将落下的微小颗粒强力地除菌、抑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再次飞散导致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方概略图。
图2是表示该空气净化装置的除菌部的结构的背面概略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室内净化时的动作的侧方概略图。
图3B是表示该空气净化装置的内部循环时的动作的侧方概略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净化装置对室内的放出动作的侧方概略图。
图4B是表示该空气净化装置的内部循环和上方吹出动作的侧方概略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方概略图。
图6A是表示该空气净化装置的除臭部的结构的背面概略图。
图6B是表示该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液接触部的截面结构的概略图。
图7A是表示该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液接触部中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7B是表示该空气净化装置中的次氯酸水溶液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在壳体内包括集尘过滤器、托盘、净化部。集尘过滤器使空气通过来除去微小颗粒。托盘配置于集尘过滤器的下方,贮存用于进行除菌或除臭的次氯酸水溶液。净化部形成在托盘内,且形成为将通过了集尘过滤器的空气进行除菌或除臭,使其经由托盘的开口部能够通向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而且,开口部位于托盘的上表面。在从与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集尘过滤器被配置成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位于开口部内。
由此,因为在从净化部通向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空气中含有次氯酸,所以集尘过滤器上的细菌和病毒等微小颗粒被立即除菌。进而,次氯酸具有分解吸附于集尘过滤器上和壳体内的臭气成分的作用,所以也得到防止臭气从壳体内再次放出这一次要的效果。另外,次氯酸在水溶液中被长期保存,所以即使空气净化装置在停止期间,次氯酸也会继续自然地挥发、放出,并继续给予作用。另外,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被配置为位于托盘的开口部内,所以即使在停止期间堆积于集尘过滤器的微小颗粒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微小颗粒可靠地接收到托盘中,能够防止向壳体外流出、飞散。由于在托盘内贮存有具有高的除菌作用的次氯酸水溶液,所以能够通过该次氯酸的作用使落下的细菌和病毒等微小颗粒失活。
另外,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部为利用次氯酸进行除菌的净化部,壳体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空气净化装置在壳体内还设置有送风部。送风部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具有排出口,使从吸入口吸入且通过了集尘过滤器的空气向吹出口侧和净化部侧排出。另外,空气净化部包括能够开闭吹出口的吹出百叶板。而且,利用吹出百叶板将吹出口封闭,使由送风部排出到净化部侧的通过了集尘过滤器的空气从净化部经由开口部通向集尘过滤器上游侧,在壳体内循环。
由此,利用封闭吹出口,能够不向壳体外排出空气而增加在壳体内循环的风量,所以能够根据风量增加作用于集尘过滤器的次氯酸的量。因此,根据该空气净化装置,即使为如真菌和芽胞那样的抵抗性高的微生物,也能够进行更可靠地除菌。
另外,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次氯酸吹出口、次氯酸吹出百叶板、循环风路百叶板。次氯酸吹出口形成于壳体的面向室内的前表面下部,用于从净化部吹出通过了净化部的空气。次氯酸吹出百叶板能够调节次氯酸吹出口的开度。循环风路百叶板能够调节开口部的开度。而且,空气净化装置利用循环风路百叶板将开口部的一部分封闭,且利用次氯酸吹出百叶板将次氯酸吹出口的至少一部开放,将通过了净化部的空气的一部分向室内放出。
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壳体内和集尘过滤器的除菌,而且能够利用将次氯酸吹出口开放,利用放出的空气中所含的次氯酸将从壳体分离的落到室内的表面、特别是地面上而成为室内的污染源的地面的粉尘和空气进行除菌。
另外,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部使通过了集尘过滤器的空气与次氯酸水溶液气液接触,进行臭气成分的除去。
由此,通过使空气通过净化部,能够除去臭气成分。另外,如上所述,在从净化部通向集尘过滤器的上游侧的空气中含有次氯酸,所以集尘过滤器上的细菌和病毒等微小颗粒立即被除菌。即,不仅将空气中的微生物等气溶胶进行集尘、杀菌,空气中的臭气成分也能够进行除臭,所以能够制成空气的净化效率高的空气净化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使用图1和图2,对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装置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侧方概略图。
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以下,有时如下进行描述。
即,有时将空气净化装置1内的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单独记载为“上游侧”,将空气净化装置1内的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单独记载为“下游侧”。另外,如图1所示,将设置有空气净化装置1的状态下的垂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有时记载为“”上侧、“下侧”。另外,同样,如图1所示,将设置有空气净化装置1的状态下的垂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有时将空气净化装置1的上侧的面记载为“上表面”。另外,这些记载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4(空气净化装置1A、1B、31)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包括本发明的净化部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一例,对包括将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进行除菌的除菌部8的空气净化装置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装置1包括大致箱形状的壳体2,壳体2具有吸入口3和吹出口4。具体而言,在壳体2的表面设置吸入室内空气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吸入口3,在壳体2的上表面(图1中上表面)设置有吹出被净化的空气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吹出口4。
另外,空气净化装置1在壳体2内特别设置有集尘过滤器5、托盘7、除菌部8和送风部9。
空气净化装置1将使空气通过来除去微小颗粒的大致四边形状的集尘过滤器5相对于空气流动的方向垂直地配设,由此,进行空气清洁。集尘过滤器5被固定为与设置于壳体2的支承框6紧贴,以使吸引的空气不会从集尘过滤器5的周围的间隙泄漏。
另外,在集尘过滤器5的下方(空气净化装置1的设置状态下的下方)配置有贮存用于进行除菌的次氯酸水溶液的托盘7,在托盘7内形成有除菌部8。除菌部8形成为使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中含有次氯酸而进行除菌,且可通向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
进行空气的送风的送风部9被配设为与集尘过滤器5的下游侧相邻。
送风部9具有向至少两个方向排出空气的排出口,将从吸入口3吸入且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向吹出口4侧和除菌部8侧排出。送风部9在送风部9的出口侧具有主要向上侧(吹出口4侧)排出的上侧排出口10和次要向下侧(除菌部8侧)排出的下侧排出口11。
送风部9的上侧排出口10连通到设置于壳体2的上表面的吹出口4。下侧排出口11与托盘7和除菌部8连通,还连通到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
而且,空气净化装置1包括使从吸入口3吸入到壳体2内的空气通过集尘过滤器5并从吹出口4吹出的空气清洁风路12。另外,空气净化装置1包括使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进一步通过除菌部8后,供给到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的净化风路13。
设置于净化风路13的除菌部8被设置于贮存次氯酸水溶液的托盘7中,以浸渍于次氯酸水溶液。用于放出次氯酸的除菌部8是将次氯酸水呈雾状进行喷雾、或呈气体状挥发的除菌部,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一例,设定将次氯酸水呈气体状挥发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除菌部8具有挥发部14、次氯酸水供给部15和排水部16。
在此,挥发部14是用于将次氯酸水溶液吸上来,在通过的空气中使一定量的次氯酸连续地挥发,并向净化风路13放出次氯酸的挥发部,形成为使表面与净化风路13相接。能够根据托盘7的次氯酸水溶液的浓度调节挥发的次氯酸的量。进而,在托盘7中设置用于供给规定浓度的次氯酸水溶液的次氯酸水供给部15。能够在利用次氯酸水供给部15将托盘7内的次氯酸水溶液保持为一定水位的同时进行供给。进而,将用于将托盘7的次氯酸水溶液进行排水的排水部16形成于托盘7的下方。
托盘7配置于集尘过滤器5的下方。即,除菌部8形成在配置于集尘过滤器5的下方的托盘7内。
进而,托盘7位于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的面的正下方即吸入面17的正下方。具体而言,在托盘7的上部,在比除菌部8靠下游侧,在与集尘过滤器5的吸入面17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8。即,从与集尘过滤器5中的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上方)观察的情况下,集尘过滤器5被配置为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的面即吸入面17位于托盘7的开口部内。由此,挥发的次氯酸容易直接作用于接近的集尘过滤器5的吸入面17,并且,能够将从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落下的粉尘和尘土等捕集于托盘7内的次氯酸水溶液,利用次氯酸的作用强力地杀菌并防止再次飞散。
另外,在比除菌部8靠上游侧形成与下侧排出口11连通的流入口19。流入口19也能够设置于托盘7的上部。
另外,通过这样将托盘7设置于壳体2的下方,即使水溢出,也能够处于不与壳体2内的电系统接触的位置关系,故而优选。
另外,设定送风部9的风量和空气清洁风路12和净化风路13的风路截面积以使来自壳体2的吹出口4的吹出风量成为规定的值,调节压力损失。
在净化风路13的内部形成有挥发次氯酸的挥发部14,空气沿着挥发部14的表面进行通风。从次氯酸水溶液中挥发次氯酸分子,当空气在次氯酸水溶液的表面流动时,在空气中含有次氯酸。因此,在壳体2内循环的空气中含有次氯酸。包含该次氯酸的空气,与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同样地接触,集尘过滤器5连续的暴露于次氯酸中而被除菌。净化风路13是从送风部9的下侧排出口11返回到集尘过滤器5的路径。另外,净化风路13将送风部9的下游侧的加压的空间和集尘过滤器5的跟前的减压的空间连接,所以向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进行通风。
托盘7为将上表面开口的大致箱形状,作为能够贮水次氯酸水溶液的结构,配置于壳体2的下部。为了容易维护托盘7,例如,优选从壳体2沿水平方向滑动且能够拆装。
以下,对上述的送风部9、挥发部14、集尘过滤器5、次氯酸水供给部15和托盘7进行更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送风部9设置在壳体2内,与集尘过滤器5的后级(下游)连通地连接。送风部9至少具有电动机、风扇、壳、排出口(上侧排出口10和下侧排出口11)。送风部9的上侧排出口10与空气清洁风路12紧贴地连接,清洁化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供给到室内。即使产生集尘过滤器5的压力损失和空气清洁风路12与净化风路13的压力差,风扇也能够供给各自需要的风量,所以优选离心式的西洛克型风扇。
如上所述,用于使次氯酸挥发的挥发部14将次氯酸水保持在表面并与空气接触。挥发部14考虑平板状、波状、纤维状、格子状、网眼状等能够使液体附着于表面的各种形状、方式,但优选附着水量大且容易与空气接触的网眼状。为了以不提高通气阻力的方式从挥发部14的表面稳定地挥发,以气流顺序流动的方式配置挥发部14的表面。挥发量依赖于风速,所以通过使表面相对于气流的方向平行,抑制气流的紊乱,并能够稳定地挥发。挥发部14在将原材料构成成立体形状时,能够使挥发量增加,故而更优选。例如,举出使用有多个平板的多层结构、曲面状、圆筒状、或筒状、和将它们组合多个的形状,但为了向表面稳定地供给次氯酸水,可以为圆筒状。圆筒状的挥发部14旋转自如地内置于托盘7内,通过在动作中旋转,能够向挥发部14的表面稳定地供给次氯酸水。将圆筒形状的上侧表面以沿着气流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净化风路13内。
作为构成挥发部14的材料,使用与次氯酸水溶液反应性少的材料、即次氯酸水溶液导致的劣化少的材料。例如,使用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PET(聚乙烯-对苯二甲酸树脂)、氯乙烯树脂、氟类树脂(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PFA(PolyFluoroEthylene)、ETFE(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等)、纤维素类材料或陶瓷类材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挥发部14的材料的一例,采用聚酯。
集尘过滤器5为由无纺布等纤维呈褶皱状构成的空气清洁过滤器,能够使用中性能、高性能、HEPA(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ULPA(UltraLowPenetrationAir)等性能的过滤器。集尘过滤器5逐渐堵塞而通气阻力上升,所以设为能够定期更换的可拆装的结构。此外,集尘过滤器5的原材料只要为相对于树脂和玻璃纤维等次氯酸具有一定的耐久性的原材料即可,没有特别指定。另外,也可以在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配合增强除菌作用和除臭作用的功能性材料,当使用催化剂材料和胺类等时,增加活性,或具有持续性的等功能提高,故而优选。
次氯酸水供给部15是用于制备次氯酸水溶液,通过配管和通水路将次氯酸水溶液供给到托盘7的次氯酸水供给部。次氯酸水溶液只要为包含非离解状态的次氯酸分子(HOCl)的水溶液即可,通过稀释次氯酸钠、或将含有氯离子的水进行电解来制备,但优选容易调节浓度,且便于药品的处理的电解式。在电解式中,在预先贮存的自来水中投入粉末状或平板状的氯化钠和浓度已知的稀盐酸溶液、或其两者,制作包含氯离子的水溶液。然后,通过在钛等基材上形成铂和铱等的不溶性电极将包含制作的氯离子的水溶液进行电解,生成氢离子浓度为2.2~8.6的次氯酸水。当向电极通电时,在阳极侧的电极界面上生成氯,并立即在水中溶解,产生次氯酸水。该次氯酸水的生成量依赖于通电量,所以优选预先求出对于电极的通电量,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通电,并在规定的浓度范围内进行调节。
次氯酸水溶液的浓度和氢离子浓度需要在能够放出除菌所需的次氯酸的范围。次氯酸水溶液的浓度和氢离子浓度在优选为5mg/L以上200mg/L以下,且pH5.0~pH8.6的范围内,更优选为30mg/L以上80mg/L以下,且pH5.0~pH6.0的范围内的微酸性的次氯酸水时,杀菌效果高。次氯酸水的浓度在电解式的情况下,通过对电极的通电量来控制,在药剂式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原液的注入量来控制。已知在该次氯酸水溶液的浓度范围中,能够将营养型细菌、真菌、病毒、抗酸菌、细菌芽胞等进行杀菌、抑制。
从次氯酸水溶液挥发的次氯酸为了得到除菌作用,作为气体浓度,需要为0.01ppm以上的浓度。另外,考虑对人体的吸引引起的健康影响时,气体浓度需要为0.5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2ppm以上、0.1ppm以下。已知在该气体浓度的范围内,能够将营养型细菌、病毒、真菌等杀菌、抑制。
当次氯酸气体通过通风而从供给到托盘7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挥发时,次氯酸水溶液的浓度降低,挥发量减少。因此,次氯酸气体的挥发量需要不降低规定的浓度。例如,可以适宜地将托盘7的次氯酸水溶液供水、排水,从次氯酸水供给部15供给新的次氯酸水溶液,维持水质(适当的浓度)。排水通过由配管或通水路连接的配管从排水部16向托盘7排水。在排水部16设置开闭自如的阀,以通过配管等容易进行排水的控制。或者也可以包括吸引的泵。当使用它们进行排水时,能够通过程序运转控制使用电信号进行自动运转,所以更优选。此外,被排水的水贮存于水箱或向下水管等直接排水。
图2是表示除菌部8的结构的背面概略图。在托盘7中贮存次氯酸水溶液,形成挥发部14以浸渍次氯酸水溶液,形成次氯酸水供给部15以将托盘7的次氯酸水溶液保持为一定水位。当能够从托盘7的上方存取挥发部14和次氯酸水供给部15时,结构能够简单化,故而优选。进而,设置于托盘7的下部的排水部16优选配置为与次氯酸水供给部15成为对角,从而能够将托盘7内部的次氯酸水溶液有效地排水。
对次氯酸进行更详细地描述。已知次氯酸被放出到空气中时,主要成为气体状的次氯酸气体。该次氯酸气体为包含次氯酸水溶液中所含的非离解状态的次氯酸分子(HOCl)的气体,认为是发挥除菌、除臭作用的主体。已知非离解状态的次氯酸分子(HOCl)的浓度在次氯酸水溶液中根据氢离子浓度而变动,离解常数(pKa)为7.5。已知该非离解状态的次氯酸分子(HOCl)基于亨利定律保持一定的蒸气压,具有从次氯酸水溶液中挥发的性质。因此,当使空气在次氯酸水溶液的液面上通气时,与液面相接的空气被连续地替换,从而能够降低液面的次氯酸分子(HOCl)的蒸气压,使次氯酸分子(HOCl)连续地挥发。进而,已知该次氯酸分子(HOCl)具有强的杀菌作用。因此,即使不使次氯酸水溶液直接作用,通过使包含次氯酸分子(HOCl)的气体通过集尘过滤器5,也能够将捕集于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的菌和病毒等进行除菌。
在上述结构中,空气净化装置1通过集尘过滤器5捕集从室内吸入的空气中所含的菌和病毒等,并且,能够通过从挥发部14挥发的次氯酸的作用将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进行除菌。附着于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的菌和病毒等生物气溶胶有时在集尘过滤器5的拆装时和开始空气净化装置1的运转时,微小颗粒再次飞散,成为二次污染等的原因。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通过使次氯酸气体在集尘过滤器5中通气,能够将这些菌和病毒连续地杀菌、抑制。进而,落下的微小颗粒通过设置于集尘过滤器5的下方的开口部18,被捕集到贮存有次氯酸水溶液的托盘7内。因此,能够解决这种二次污染的问题。
接着,对空气净化装置1的动作工序进行说明。空气净化装置1首先利用次氯酸水供给部15生成规定浓度的次氯酸水溶液。接着,将该次氯酸水溶液供给到托盘7,通过电动机使圆筒形的挥发部14进行旋转动作,使次氯酸水溶液连续地浸渍地附着于表面。接着,当使送风部9动作时,从吸入口3吸引的空气(室内空气)中所含的污染物质被捕集于集尘过滤器5。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清洁空气通过空气清洁风路12从吹出口4供给到室内,并且,通过净化风路13进行循环。在清洁空气通过净化风路13时,当循环风在挥发部14的表面通气时,与风速相应地次氯酸挥发,包含次氯酸的空气汇合于集尘过滤器5的前级(上游侧)。其结果,次氯酸与室内空气一起一样地作用于集尘过滤器5,对捕集到过滤器上的菌和病毒起作用而进行连续的除菌。
另外,在停止空气净化装置1的动作后,在集尘过滤器5的吸入面17上仍旧捕集并堆积细菌和病毒等微小颗粒。但是,通过冲击和振动、自然剥离落下的微小颗粒从处于集尘过滤器5的下方的开口部18捕集于托盘7内,利用次氯酸水溶液进行除菌。在下次运转前,从排水部16向托盘7外排水并排出,从而能够防止向室内飞散。
(实施方式2)
接着,使用图3A和图3B,对实施方式2的空气净化装置1A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净化装置1A的室内净化时的动作的侧方概略图,图3B表示空气净化装置1A的内部循环时的动作的侧方概略图。
空气净化装置1A具有能够将吹出口4设为开闭的机械式的吹出百叶板20。在关闭吹出百叶板20,不从壳体2吹出空气,将内部进行除菌(下称为“内部除菌运转”)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装置1不同。空气净化装置1A在室内净化时将吹出口4打开(参照图3A),在内部除菌运转时,通过吹出百叶板20封闭(参照图3B)。如图3A和图3B所示,吹出百叶板20由相对于吹出口4的面为同形状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平板形成。吹出百叶板20例如为如下结构:以单侧的一边为轴旋转自如,将步进电机(未图示)与轴连结,通过步进电机的旋转量可开闭。
在上述结构中,空气净化装置1A通过吹出百叶板20封闭吹出口4,通过净化风路13,使包含次氯酸的空气在壳体2内连续地循环。通过封闭吹出口4,次氯酸的浓度上升,能够使作用于集尘过滤器5和壳体2内的表面的次氯酸的量增加,所以能够将空气净化装置1A的壳体2内强力地除菌。
图3A表示通常运转时(室内净化时)的动作状态,但如图3B,通过吹出百叶板20封闭吹出口4,使送风部9动作。于是,气流不向空气清洁风路12流通,而全量向净化风路13流通。由此,能够使包含次氯酸的空气在空气净化装置1A的壳体2内继续循环。因为次氯酸继续连续地挥发,所以净化风路13内的次氯酸浓度逐渐增加。当浓度增加时,次氯酸带来的除菌力提高,所以对于在低浓度下难以杀死的抗酸菌和细菌芽胞等也得到除菌效果。如果将这种内部除菌运转预先编程到电路基板,使其定期地自动运转,或在室内净化运转停止前动作一定时间,则能够可靠地除菌,故而优选。
(实施方式3)
接着,使用图4A和图4B,对实施方式3的空气净化装置1B进行说明。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净化装置1B进行的对室内的次氯酸的放出动作的侧方概略图,图4B是表示空气净化装置1B的内部循环和上方吹出动作的侧方概略图。
空气净化装置1B在包括次氯酸吹出口21、次氯酸吹出百叶板22和循环风路百叶板23,从次氯酸吹出口21将次氯酸向室内放出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装置1不同。
在此,在空气净化装置1B中,如图4A所示,在壳体2的面向室内的前表面下部(空气净化装置1B的设置状态下的下部)形成有可开闭的次氯酸吹出口21。次氯酸吹出口21是用于将通过了除菌部8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次氯酸吹出口21被形成为净化风路13中的挥发部14的下游侧与壳体2外连通。进而,形成有可开闭次氯酸吹出口21的机械式的次氯酸吹出百叶板22。另外,形成有可开闭集尘过滤器5下方的开口部18的机械式的循环风路百叶板23。循环风路百叶板23是用于调节返回到集尘过滤器5的循环风量的循环风路百叶板。如图4A和图4B所示,次氯酸吹出百叶板22由至少一个以上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平板形成,以一边为轴旋转自如地配设于壳体2,以使得与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的次氯酸吹出口21重叠。将步进电机(未图示)与该轴连接,根据步进电机的旋转量控制开闭。另外,形成开闭用的把手,无论步进电机的开闭如何,都可以从壳体2的外侧通过手动进行开闭。循环风路百叶板23也形成为与次氯酸吹出百叶板22同样的旋转自如的平板状的结构。此外,循环风路百叶板23也可以相对于开口部18平行地配置以在壳体2内的有限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动作,由平板的对置的两个边支承并能够在一个轴上滑动地开闭。
在上述结构中,次氯酸被放出到室内时,能够直接作用于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菌和病毒、或附着于室内的表面(例如地面和墙壁等)的菌和病毒,并将它们进行除菌。图4A表示将次氯酸吹出口21打开,封闭开口部18,将次氯酸向地面附近放出的情况。在次氯酸吹出口21设置次氯酸吹出百叶板22,且设为开闭式,所以能够仅在需要时进行次氯酸的放出。另外,当利用次氯酸吹出百叶板22调节次氯酸吹出口21的开度和通过循环风路百叶板23调节开口部18的开度时,能够调节对室内的次氯酸的放出量和对集尘过滤器5的循环量,故而优选。另外,图4B表示封闭次氯酸吹出口21,开放开口部18,进行对集尘过滤器5的循环的情况。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装置1的结构中,也可以组合图3A和图3B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和图4A和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结构两者。进而,当装载预先编程到微机(微控制器)等的电子控制装置以能够自动实施这些动作控制时,便利性更好,故而优选。
如上所述,能够实现将室内的空气进行除菌,并且,能够防止微生物的再次飞散导致的二次污染的空气净化装置1B。由此,对象区域(设置有空气净化装置1B的室内)的人能够防止经由空气给予人体影响的微生物的感染。
(实施方式4)
接着,使用图5~图7B,对实施方式4的空气净化装置31进行说明。
作为包括本发明的净化部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一例,在实施方式1中,对包括将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进行除菌的除菌部8的空气净化装置1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4中,作为包括本发明的净化部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一例,对包括将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进行除臭的除臭部38代替除菌部8的空气净化装置31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对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结构要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气净化装置31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5所示,空气净化装置31在集尘过滤器5的下方(空气净化装置31的设置状态下的下方)配置贮存用于进行除臭的次氯酸水溶液的托盘7A,在托盘7A内形成除臭部38。除臭部38是使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中所含的臭气成分与次氯酸水溶液气液接触而将其除去的除臭部。
送风部9的下侧排出口11与托盘7A和除臭部38连通,进而连通到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
另外,空气净化装置31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净化装置1同样,包括使从吸入口3吸入到壳体2内的空气通过集尘过滤器5并从吹出口4吹出的空气清洁风路12。另外,空气净化装置31包括净化风路13A,其使在壳体2的内部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空气进一步通过除臭部38后,供给到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为了进行空气的除臭,使通过除臭部38的空气与次氯酸水溶液可靠地接触很重要。
因此,如图6A所示,除臭部38具有气液接触部39和向气液接触部39供给次氯酸水的水循环部40。
气液接触部39是在托盘7A内配置为遮挡净化风路13A的多孔质体。
图6A是表示除臭部38的结构的背面概略图。如图6A所示,使气液接触部39的下部浸到贮存于托盘7A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水循环部40具有:吸起托盘7A内的次氯酸水溶液的泵41;使次氯酸水溶液向气液接触部39的上方移动的配管42;和在配管42的末端从气液接触部39上方使次氯酸水溶液滴下的滴下部43。
图6B是图6A中的A截面的放大示意图。滴下部43在气液接触部39的上方分离地设置。在滴下部43隔开适当的间隔设置有开口,以使吸上的次氯酸水溶液均等地流下。
由此,从上方向气液接触部39供给次氯酸水溶液。
通过在气液接触部39中使用具有在空气的流动的方向上贯通的空隙44(图7B参照)的多层体,从滴下部43供给的次氯酸水溶液能够沿着空隙44的表面形成水膜。由此,通过空隙44的空气能够容易与次氯酸水溶液接触。
更具体而言,以空气能够有效地与次氯酸水溶液接触的方式将气液接触部39配置为堵塞净化风路13A,以使气流在空隙44内部流动。臭味成分相对于次氯酸水溶液的吸收效率依赖于空气与水膜接触的时间。因此,通过将在气流的方向上贯通气液接触部39的空隙44的长度设为一定以上,气液接触部39得到长的接触时间,且能够有效地除臭。气液接触部39在构成立体形状时,能够增加次氯酸水溶液和空气的接触时间,故而更优选。气液接触部39例如考虑将具有吸水的性质的海绵状的薄的平板形成于波纹板上,进而与平板重合而形成空隙44的多层结构、曲面状、圆筒状、筒状、或将它们组合多个的形状。特别是,为了增大表面积,且使次氯酸水溶液与空气有效地接触,优选为波纹板的多层结构。
图7A是表示气液接触部39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7A中,示出了从正面观察由组合波纹板和平板的多层结构构成的气液接触部39的结构。另外,图7B是气液接触部39的放大示意图。
当使波纹板和平板交替层叠时,能够形成在深度方向上贯通的空隙44。另外,通过使用海绵状的薄的平板,如图7B所示,次氯酸水溶液在原材料的内部沿着箭头均等地落下,能够使次氯酸水溶液有效地遍布于原材料整体。另外,水在材料内一边浸透一边落下,所以空隙44内和开口面45未被水滴闭塞,能够防止通气阻力上升。另外,此时,波纹板状的多层结构以将开口面45朝向气流,使气流沿着波纹板的表面流动的方式配置于净化风路13A内。这样,能够在气液接触部39形成在空气的流动的方向上贯通的空隙44。
作为构成气液接触部39的材料,使用与次氯酸水反应性少的材料即次氯酸水溶液导致的劣化少的材料。例如使用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PET(聚乙烯-对苯二甲酸树脂)、氯乙烯树脂、氟类树脂(PTFE、PFA、ETFE等)、纤维素类材料或陶瓷类材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气液接触部39的材料的一例,采用聚酯。
原材料能够使用或选择将细的纤维状的原材料形成为平板状、或将把纤维固定为立体状的纤维薄地裁断而形成、或立体织物和编织物、发泡材料等。
进而,托盘7A位于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的面的正下方即吸入面17的正下方。具体而言,在托盘7A的上部,在比除臭部38靠下游侧,在与集尘过滤器5的吸入面17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8。即,从与集尘过滤器5中的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图5中上方)观察时,集尘过滤器5被配置为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的面即吸入面17位于托盘7A的开口部内。
托盘7A设为将上表面开口的大致箱形状,作为能够贮水次氯酸水溶液的结构,配置于壳体2的下部。为了便于托盘7A和气液接触部39、水循环部40的维护,例如,优选能够从壳体2沿水平方向滑动地拆装。
在上述结构中,空气净化装置31通过集尘过滤器5捕集从室内吸入的空气中所含的菌和病毒等,并且,能够通过气液接触部39除去空气中的臭气成分。因此,根据空气净化装置31,也能够降低臭味,并供给提高了清洁度的空气。另外,在除臭部38中,通过在空隙44中流通空气,也能够次级地从次氯酸水溶液中挥发次氯酸。在通过的空气中连续地挥发一定量的次氯酸,向下游侧放出次氯酸。挥发的次氯酸的量能够根据托盘7A内的次氯酸水溶液的浓度进行调节。
即,通过从气液接触部39挥发的次氯酸的作用,能够将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进行除菌。
对空气净化装置31的动作工序进行说明。空气净化装置31首先在次氯酸水供给部15生成规定浓度的次氯酸水溶液。接着,将该次氯酸水溶液供给到托盘7A,驱动水循环部40的泵41,从气液接触部39的上方连续地供给,由此,使次氯酸水溶液附着于气液接触部39的空隙44的表面。
接着,当使送风部9动作时,从吸入口3吸引的污染空气(室内空气)被捕集到集尘过滤器5。通过了集尘过滤器5的清洁空气通过空气清洁风路12从吹出口4供给到室内,并且,通过净化风路13A被循环。通过集尘过滤器5且被除去了粉尘的空气在通过净化风路13A时,通过气液接触部39与次氯酸水溶液接触,除去所含的臭气成分。进而,根据风速使次氯酸挥发,使包含次氯酸的空气汇合于集尘过滤器5的前级(上游侧)。其结果,使次氯酸不仅作用于室内空气,而且还同样地作用于集尘过滤器5,能够连续地作用于捕集到集尘过滤器5上的菌和病毒而进行除菌。
另外,在从与集尘过滤器5中的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图5中上方)观察时,集尘过滤器5被配置成作为集尘过滤器5的上游侧的面的吸入面17位于托盘7A的开口部内。由此,挥发的次氯酸容易直接作用于接近的集尘过滤器5的吸入面17。另外,将从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落下的粉尘和尘土等捕集于托盘7A的次氯酸水溶液,能够利用次氯酸的作用强力地杀菌,并防止再次飞散。即,在停止空气净化装置31的动作后,捕集、堆积于集尘过滤器5的吸入面17的细菌和病毒等微小颗粒即使在通过冲击和振动、自然的剥离而落下的情况下,也被捕集于下方的托盘7A内,利用次氯酸水溶液进行除菌。
如上所述,在净化风路13A的内部配置用于除去空气中的臭气成分的气液接触部39,当使空气在气液接触部39通气时,臭气成分与形成于气液接触部39的内部的水膜接触,从而臭气成分被吸收。进而,吸收了臭气成分的水自然流下,回收到托盘7A内,由此,能够防止臭气成分的再次放出。通过这两个作用发挥除臭效果。
另外,次氯酸分子从附着于气液接触部39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挥发,能够与集尘过滤器5的表面同样地接触,将集尘过滤器5进行除菌。
即,能够实现将室内的空气进行除菌,并且能够防止再次飞散导致的微生物的二次污染的空气净化装置31。由此,对象区域(设置有空气净化装置31的室内)的人能够防止经由空气给予人体影响的微生物的感染。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是期待作为家庭用和事务用、公共空间等进行除菌、杀菌、消毒或除臭的空气净化装置的运用的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空气净化装置
1A 空气净化装置
1B 空气净化装置
2 壳体
3 吸入口
4 吹出口
5 集尘过滤器
6 支承框
7 托盘
7A 托盘
8 除菌部
9 送风部
10 上侧排出口
11 下侧排出口
12 空气清洁风路
13 净化风路
13A 净化风路
14 挥发部
15 次氯酸水供给部
16 排水部
17 吸入面
18 开口部
19 流入口
20 吹出百叶板
21 次氯酸吹出口
22 次氯酸吹出百叶板
23 循环风路百叶板
31 空气净化装置
38 除臭部
39 气液接触部
40 水循环部
41 泵
42 配管
43 滴下部
44 空隙
45 开口面。

Claims (3)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内设置有:
集尘过滤器,其使空气通过来除去微小颗粒;
托盘,其配置于所述集尘过滤器的下方,贮存用于进行除菌或除臭的次氯酸水溶液;和
净化部,其形成在所述托盘内,且形成为将通过了所述集尘过滤器的空气进行除菌或除臭,使其经由所述托盘的开口部能够通向所述集尘过滤器的所述空气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
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托盘的上表面,在从与所述集尘过滤器的所述空气的所述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集尘过滤器被配置成所述集尘过滤器的所述上游侧的面位于所述开口部内,
所述净化部为利用次氯酸进行除菌的净化部,
所述壳体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送风部,其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具有排出口,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且通过了所述集尘过滤器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吹出口侧和所述净化部侧排出,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可开闭所述吹出口的吹出百叶板,
利用所述吹出百叶板将所述吹出口封闭,使由所述送风部排出到所述净化部侧的通过了所述集尘过滤器的所述空气从所述净化部经由所述开口部通向所述集尘过滤器所述上游侧,在所述壳体内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
次氯酸吹出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面向室内的前表面下部,用于从所述净化部吹出通过了所述净化部的空气;
次氯酸吹出百叶板,其能够调节所述次氯酸吹出口的开度;和
循环风路百叶板,其能够调节所述开口部的开度,
利用所述循环风路百叶板将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封闭,且利用所述次氯酸吹出百叶板将所述次氯酸吹出口的至少一部开放,将通过了所述净化部的所述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室内放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部是使通过了所述集尘过滤器的所述空气与所述次氯酸水溶液气液接触,进行臭气成分的除去的净化部。
CN201980087811.0A 2019-01-08 2019-12-25 空气净化装置 Active CN113260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0968 2019-01-08
JP2019000968 2019-01-08
JP2019-057588 2019-03-26
JP2019057588A JP2020110557A (ja) 2019-01-08 2019-03-26 空気浄化装置
PCT/JP2019/051002 WO2020145165A1 (ja) 2019-01-08 2019-12-25 空気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444A CN113260444A (zh) 2021-08-13
CN113260444B true CN113260444B (zh) 2023-06-06

Family

ID=71665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7811.0A Active CN113260444B (zh) 2019-01-08 2019-12-25 空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10557A (zh)
CN (1) CN1132604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7553B1 (ja) * 2020-10-30 2021-08-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間浄化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間浄化システム
WO2022264656A1 (ja) * 2021-06-14 2022-1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菌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33215A1 (de) * 1972-07-06 1974-01-24 Draegerwerk Ag Filtervorrichtung zur entfernung von bakterien aus der belueftungsluft
JP2005046800A (ja) * 2003-07-31 2005-02-24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7175312A (ja) * 2005-12-28 2007-07-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床置き式空気除菌装置
JP2008006183A (ja) * 2006-06-30 2008-01-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風機内蔵機器及び除菌ユニット
JP2008237671A (ja) * 2007-03-28 2008-10-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浄化装置
WO2013077303A1 (ja) * 2011-11-21 2013-05-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空気清浄装置
WO2015049891A1 (ja) * 2013-10-01 2015-04-09 株式会社シリウス 屋内の空気を清浄化する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5980314A (zh) * 2014-02-07 2016-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杀灭压载水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杀灭装置
CN106237368A (zh) * 2015-06-09 2016-12-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除菌喷雾装置
CN205991564U (zh) * 2016-08-25 2017-03-01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次氯酸杀菌的风管式室内机
CN206131278U (zh) * 2016-08-25 2017-04-26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次氯酸杀菌的加湿空气净化器
CN109107381A (zh) * 2018-08-21 2019-01-01 四川健尔莱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自净化能力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8226A (en) * 1977-03-22 1978-10-03 Richard Lawrence Bourassa Combination air filter and air treating device
ES2090757T3 (es) * 1992-04-15 1996-10-16 Schuller Int Inc Filtro de aire y metodo para la reduccion de la cantidad de microorganismos en aire contaminado.
JP2001301721A (ja) * 2000-04-18 2001-10-31 Shibuya Kogyo Co Ltd 容器の殺菌方法および殺菌装置
JP2002286251A (ja) * 2001-01-11 2002-10-0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供給システム、空気除菌方法、搬送システムおよび搬送方法
US20050269254A1 (en) * 2004-05-24 2005-12-08 Roitman Lipa L [Air and Water Purifying System And Filter Media]
JP2006046730A (ja) * 2004-08-02 2006-02-16 Sharp Corp 集塵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JP2006334212A (ja) * 2005-06-03 2006-12-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0601363B1 (ko) * 2005-06-21 2006-07-13 박영순 대류현상을 이용한 실내부유먼지집진장치
JP4878826B2 (ja) * 2005-12-02 2012-02-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除菌装置
JP2008035926A (ja) * 2006-08-02 2008-02-21 Sharp Corp 空気浄化装置および空気調節装置
JP4928869B2 (ja) * 2006-08-21 2012-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除菌装置
JP4198169B2 (ja) * 2006-10-20 2008-1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スケール除去システム
JP2009142356A (ja) * 2007-12-12 2009-07-02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機
JP4683149B2 (ja) * 2009-05-12 2011-05-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及び調湿装置
JP2012026692A (ja) * 2010-07-27 2012-02-09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装置
WO2012035757A1 (ja) * 2010-09-14 2012-03-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オゾンとイオン風を発生させるオゾン・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EP2772698A4 (en) * 2011-10-25 2015-11-11 Panacea Disinfectant Co Ltd FUNCTIONAL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ND FUNCTIONAL AIR CONDITIONING METHOD
JP2013148327A (ja) * 2011-12-20 2013-08-01 Life Network Co Ltd ミストによる空気清浄装置
JP6286664B2 (ja) * 2014-01-28 2018-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5276696A (zh) * 2014-06-06 2016-01-2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机
JP6670992B2 (ja) * 2016-01-22 2020-03-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浄化装置
JP6681540B2 (ja) * 2016-03-18 2020-04-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装置
JP2018050483A (ja) * 2016-09-26 2018-04-05 株式会社東芝 ドライプロセス処理方法
CN206683060U (zh) * 2017-02-27 2017-11-28 计冬奎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109028287A (zh) * 2017-06-12 2018-12-18 东莞市隆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养生盐净化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33215A1 (de) * 1972-07-06 1974-01-24 Draegerwerk Ag Filtervorrichtung zur entfernung von bakterien aus der belueftungsluft
JP2005046800A (ja) * 2003-07-31 2005-02-24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7175312A (ja) * 2005-12-28 2007-07-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床置き式空気除菌装置
JP2008006183A (ja) * 2006-06-30 2008-01-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風機内蔵機器及び除菌ユニット
JP2008237671A (ja) * 2007-03-28 2008-10-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浄化装置
WO2013077303A1 (ja) * 2011-11-21 2013-05-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空気清浄装置
WO2015049891A1 (ja) * 2013-10-01 2015-04-09 株式会社シリウス 屋内の空気を清浄化する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5980314A (zh) * 2014-02-07 2016-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杀灭压载水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杀灭装置
CN106237368A (zh) * 2015-06-09 2016-12-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除菌喷雾装置
CN205991564U (zh) * 2016-08-25 2017-03-01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次氯酸杀菌的风管式室内机
CN206131278U (zh) * 2016-08-25 2017-04-26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次氯酸杀菌的加湿空气净化器
CN109107381A (zh) * 2018-08-21 2019-01-01 四川健尔莱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自净化能力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444A (zh) 2021-08-13
JP2020110557A (ja) 2020-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96947B2 (en) Air filtering apparatus
JP4928869B2 (ja) 空気除菌装置
KR100883011B1 (ko) 이물질 제거 기구를 갖는 공기 제균 장치
JP5261062B2 (ja) 空気除菌装置
JP2008048759A (ja) 空気除菌装置および空気浄化装置
KR100924211B1 (ko) 공기 제균 장치
KR101095410B1 (ko) 공기제균장치
CN113260444B (zh) 空气净化装置
JP2008045856A (ja) 空気除菌装置
JP2008183182A (ja) 空気除菌装置
CN114046588B (zh) 具有病毒杀菌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JP2004347165A (ja) 空気清浄化装置
WO2020145165A1 (ja) 空気浄化装置
EP1891982A2 (en) Air filtering apparatus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removing mechanism
EP1953462A2 (en) Air filtering apparatus
JP2008125570A (ja) 空気除菌装置
JPH10128029A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7228140B2 (ja) 空間除菌清浄化装置
WO2021066203A1 (ja) 空間除菌清浄化装置
WO2021225179A1 (ja) 空間除菌装置
JP2022037683A (ja) 除菌システム
KR20220030480A (ko) 방역 기능 공기정화기
JP2020011011A (ja) 空気清浄化装置
JP2008183187A (ja) 空気除菌装置
JP2006078135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729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