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3667B -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3667B
CN113133667B CN202010062719.3A CN202010062719A CN113133667B CN 113133667 B CN113133667 B CN 113133667B CN 202010062719 A CN202010062719 A CN 202010062719A CN 113133667 B CN113133667 B CN 1131336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heating
pot
heating part
cooking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27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3667A (zh
Inventor
邢胜华
刘化勇
黄韦铭
罗飞龙
羊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627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36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3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3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36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36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2Time-controlled igniting mechanisms or alarm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47J36/2488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having infrared radiating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4Supports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A47J2027/043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烹饪设备包括:烹饪锅;物料盛放件,至少部分容置于烹饪锅内,物料盛放件设有支架,支架位于烹饪锅内并覆盖部分烹饪锅,使烹饪锅形成被支架覆盖的第一部位和未被支架覆盖的第二部位;加热系统,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至少部分第一加热部适于对第一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至少部分第二加热部适于对第二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本方案提供的烹饪设备,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泵或电机等部件辅助驱动,本方案通过加热方式实现驱动目的,结构更简单、过程更容易控制,且也使得产品的清洗更加简单方便,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另一种烹饪设备、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沥米饭,也叫甄子饭,是一种特殊的米饭做法,口感独特,可同时制作米饭和粥,深受湖北、四川等地区的用户喜欢。沥米饭具体做法是先煮,一边搅拌一边煮,米粒煮至一定程度时,将米捞出沥干,剩下的即为粥,沥干后将米放在蒸屉上继续蒸一段时间,便可以得到口感绝佳的沥米饭。
目前市场上为了应对这一需求,出现了很多具有沥米饭功能的电饭煲等烹饪设备,但大多结构复杂,如使用电机、泵等辅助烹饪,过程不容易控制,清洗也非常麻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上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执行上述控制方法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控制装置的烹饪设备。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锅;物料盛放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烹饪锅内,所述物料盛放件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烹饪锅内并覆盖部分所述烹饪锅,使所述烹饪锅形成被所述支架覆盖的第一部位和未被所述支架覆盖的第二部位;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一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二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物料盛放件设有支架,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利用第一加热部可对烹饪锅上被支架覆盖的部位加热,利用第二加热部可对烹饪锅上未被支架覆盖的部位加热。
其中,当第一加热部运行,烹饪锅与利用支架覆盖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液体受热会产生蒸汽,这样,烹饪锅与支架围成的区域内会升压,利用该气压可提供用于驱动液体的驱动力,以根据需求驱动液体进入物料盛放件内对物料盛放件内的物料冲刷,实现沥米饭烹饪功能。如利用气压将烹饪锅与支架围成的区域内的液体从支架内挤出,相应使得支架外侧的液位上升并使上升的液体进入物料盛放件内,实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冲刷。
当第二加热部运行,可以促进烹饪锅未被支架覆盖的部位受热使相应位置的液体蒸发产生蒸汽,以更高效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蒸煮,这样也可以更好、更灵活地协调支架的内压,以兼顾地提升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的冲刷效果。
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泵或电机等部件进行辅助驱动而言,本方案通过加热方式实现驱动目的,具有结构更简单、过程更容易控制的优点,且通过简化产品结构,也使得产品的清洗更加简单方便,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锅;物料盛放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烹饪锅内,所述物料盛放件设有支架,所述支架限定有工作部,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烹饪锅内并与部分所述烹饪锅位置相对,使所述烹饪锅形成与所述工作部位置相对的第一部位和与所述工作部位置错开的第二部位,且所述工作部与所述第一部位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一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二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物料盛放件设有支架,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利用第一加热部可对烹饪锅上与工作部位置相对的部位加热,利用第二加热部可对烹饪锅上与工作部位置错开的部位加热。
其中,当第一加热部运行,容纳空间内的液体受热会产生蒸汽,这样,容纳空间内会升压,利用该气压可提供用于驱动液体的驱动力,以根据需求驱动液体进入物料盛放件内对物料盛放件内的物料冲刷,实现沥米饭烹饪功能。如利用气压将容纳空间内的液体挤出容纳空间,相应使得容纳空间外的液位上升并使上升的液体进入物料盛放件内,实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冲刷。
当第二加热部运行,可以促进烹饪锅的与工作部错位的部位受热使相应位置的液体蒸发产生蒸汽,以更高效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蒸煮,这样也可以更好、更灵活地协调支架的内压,以兼顾地提升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的冲刷效果。
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泵或电机等部件进行辅助驱动而言,本方案通过加热方式实现驱动目的,具有结构更简单、过程更容易控制的优点,且通过简化产品结构,也使得产品的清洗更加简单方便,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之间独立地控制;和/或所述第一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之间分散地分布,或所述第一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中的一者沿另一者的外周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之间独立地控制,也即,第一加热部的状态与第二加热部的状态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调节,互不干涉互不隶属,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烹饪锅内的蒸汽分布,如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设计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之间的运行关系或运行程序可以相应获得所需的蒸汽分布关系,从而进一步实现所需要的液体路径或液体流动关系,进而获得相应冲刷效果,这样在不增加产品结构复杂度的前提下,可利于产品烹饪模式的丰富化和个性化,且也有利于控制液体流动路径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烹饪锅与物料盛放件组合,从而更利于在领域内推广和适用。
设置第一加热部在烹饪锅上的投影与第二加热部在烹饪锅上的投影之间分散地分布,这样,利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可以分区域加热,更灵活地控制对烹饪锅的加热位置,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不同的烹饪需求。
设置第一加热部在烹饪锅上的投影和第二加热部在烹饪锅上的投影这两者中一者大致嵌套分布于另一者的外侧,可以形成更加均匀的加热,且对烹饪锅的加热效率更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线圈盘、发热盘、红外加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和/或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线圈盘、发热盘、红外加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锅具有锅底、锅身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自所述锅底向所述锅身过渡;所述第一部位形成为所述锅底、所述锅身和所述过渡部中的至少一者的一部分。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部位的位置在锅底、锅身和过渡部这三者中的一者或多者处进行选择,可以更好地兼顾第一加热部的位置需求,且可以相应使支架对烹饪锅的覆盖位置相应在锅底、锅身和过渡部这三者中的一者或多者处进行选择,这样,利用气压形成的液体驱动力的做功更加高效,可以更高效地液体灌入物料盛放件进行物料冲刷,提升产品的烹饪效果和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底的部分或全部限定为所述第一部位;所述支架位于所述锅底的所述第一部位的内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锅底的外侧,且配置为至少对所述锅底的所述第一部位加热。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架和第一加热部相对于锅底内外分布,这样,满足支架与锅底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形成接触或非接触地内外相对设置,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受支架覆盖的部位加热的目的的同时。本结构可充分地利用蒸汽上升的运动路径,使得支架内部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排水集气过程实现内部升压,从而可以更高效、更精确地控制支架内压,进而更精确、更高效地对液体驱动,相应使得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更高效地冲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位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锅底,另一部分形成于所述锅身和/或所述过渡部;一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锅底的外侧且配置为至少对所述锅底的所述第一部位加热,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锅身和/或所述过渡部的外侧且配置为对所述锅身和/或所述过渡部加热。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部位一部分形成于锅底,另一部分形成于锅身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者,这样,气压形成的液体驱动力自锅底向上皆有分布,这样,可以更好地驱动支架周围的液位上升以灌入物料盛放件内,避免驱动力不足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热部位于所述过渡部和/或锅身的外侧,并配置为对所述过渡部和/或锅身加热。
在本方案中,第二加热部在过渡部和/或锅身的外侧并对过渡部和/或锅身加热,这样,利用过渡部可以起到气泡导流的效果,引导支架周围的气泡上升,从而实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更高效地蒸煮。同时可减小支架外侧的气泡向支架内反冲,这样可以更高精度地控制支架的内压,从而更精密地对待烹饪物质的冲刷阶段进行调控。且对于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在冲刷阶段中均运行的情况,通过这样设计也可以起到减少液体驱动阻力的目的,实现更高效地驱动液体上升进入物料盛放件内对待烹饪物质冲刷,且也利于进一步提升冲刷力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内限定出置换腔;所述置换腔具有开口且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设置;所述烹饪锅上至少与所述开口位置相对的部位为所述第一部位,且所述烹饪锅上至少与所述开口位置相对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加热部相对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支架内形成置换腔,以置换腔的开口朝向烹饪锅的内表面,实现支架对烹饪锅的覆盖关系,如支架像帽子一样覆盖在烹饪锅上(当然,可以理解,支架与烹饪锅受覆盖的部位可以形成接触关系,也可以不接触)。换言之,也可以理解为,将置换腔作为工作部,使置换腔的内壁面与第一部位位置相对且使置换腔的内壁面与第一部位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以供第一加热部对容纳空间内的液体加热。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烹饪锅的内表面通过与置换腔的开口相对,使得置换腔的内表面与烹饪锅围成一定的空间,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对应开口的部位加热,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加热面积,支架可以实现将水内外隔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冷热分隔(可以理解,该隔开并不意味着完全隔离,根据需求允许有一定的导通),这样,支架与烹饪锅围成的区域可形成较大加热面积、较小水量的加热,可以促进置换腔内快速升压,对液体的驱动效果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所述烹饪锅之间限定出过水腔;所述支架与所述烹饪锅之间限定出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导通所述过水腔与所述置换腔。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架与烹饪锅之间限定出过水通道,过水通道导通该置换腔与物料盛放件与烹饪锅之间的过水腔,这样,满足对液体高效驱动的同时,使得支架排水集气所排出的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顺着过水通道、过水腔进入物料盛放件,实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热水(温水)冲刷和浸泡,这样,对待烹饪物质的冲刷、浸泡的效果更佳,冲刷也更高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围壁,所述围壁为两端分别具有端口的结构;所述物料盛放件封挡所述围壁的一端的所述端口并且与所述围壁合围出置换腔;所述围壁的另一端的所述端口形成为所述开口,并朝向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架包括围壁,物料盛放件封挡围壁的一端的端口并且与围壁合围出置换腔,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且置换腔内的热量可以经由物料盛放件直接传递给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使得烹饪效率更高。
围壁的另一端的端口形成为置换腔的开口,并朝向烹饪锅的内表面,实现支架对烹饪锅覆盖。这样的结构对置换腔内介质的加热面积更大,且气体阻力小,可使得排水集气过程更加高效,这样,置换腔内可以更高效地形成内压以对液体更高效地驱动,这可使得冲刷过程更加高效,同时,由于缩短了置换腔内的起压时长,从而使得对冲刷过程的控制可更加精准,也利于实现更高频率地冲刷,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冲刷模式和更好的冲刷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上靠近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的一端构造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翻边或卷边;和/或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所述支架为分体部件,并相互组装在一起或一体连接在一起,或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所述支架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物料盛放件包括凹腔体,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凹腔体的底壁的外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架上靠近烹饪锅的内表面的一端构造有加强结构,这样,支架的耐压、定型能力更好,支架不容易变形,这样,置换腔的体积量更有保障,从而可以相应提升对液体的驱动能力和液位提升能力。且通过强化支架定型效果,也更利于保证支架内的水汽置换效率,这样,使得置换腔内的起压时长可更短,从而使得对冲刷过程的控制可更加精准,也利于实现更高频率地冲刷,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冲刷模式和更好的冲刷效果。
设置加强结构包括翻边或卷边,可以更好地满足对支架的强化和定型作用,提升支架的耐压、抗变形能力。且翻边或卷边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小水量集中加热区域,进一步提升快速蒸汽效果,从而进一步缩短置换腔内的起压时长,从而使得对冲刷过程的控制可更加精准,也利于实现更高频率地冲刷,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冲刷模式和更好的冲刷效果。
设置物料盛放件与支架一体成型,这样,省去了物料盛放件与支架之间的组装步骤,进而缩短产品的装配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且避免物料盛放件和支架之间形成缝隙,避免置换腔内的气体自缝隙泄漏,置换腔的气液置换效率更高,置换效果更好。
设置物料盛放件与支架为分体部件,并组装或一体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实现支架与物料盛放件之间的搭配选择,可利于支架和/或物料盛放件的通用化设计。甚至,根据需求可将支架与物料盛放件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支架与物料盛放件装卸,满足个性化使用需求。
设置物料盛放件包括凹腔体,这样,物料盛放件对待烹饪物质的盛装效果更好,更方便用户的取用。将支架设于凹腔体的底壁的外侧,物料盛放件取出使用时,支架可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利于物料盛放件放置平稳,且支架位于凹腔体的底壁的外侧的设计,可以使得支架外侧的液体自凹腔体的底壁位置继续上升的过程中获得加速,这样,液体进入物料盛放件后对待烹饪物质的冲刷效果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物料盛放件设有透液结构,所述透液结构配置为供所述物料盛放件进液或排液。
在本方案中,物料盛放件设有透液结构以供物料盛放件进液或排液,这样,物料盛放件进液位置和/或排液位置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如通过设计物料盛放件的进液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获得更充分、更均匀的冲刷效果,或如,通过设计物料盛放件的排液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获得如排液效率更高,或更准确地限制物料盛放件内的液位,或对冲刷出的物质的导出率更高等效果,可以满足不同的产品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物料盛放件包括凹腔体;其中,所述凹腔体的侧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所述透液结构;和/或所述凹腔体的底壁上设有所述透液结构,且所述凹腔体的底壁上的所述透液结构分布在所述支架周围的位置。
在本方案中,凹腔体的侧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透液结构,这样,在保证物料盛放件进液或排液的同时,透液结构的布置更灵活。如,利用侧壁的透液结构,可实现提升进液位置,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对待烹饪物质冲刷,或利用侧壁上的透液结构排液,可以限制物料盛放件内的液位。又或者,利用底壁上的透液结构排液,更利于物料盛放件内的液体尽数排出避免浸泡,或利用底壁上的透液结构进液,可以形成液体反冲,使得堆积在底壁位置的刷出物质可以得到更高的排放率。
设置凹腔体的底壁上的透液结构分布在凹腔体的底壁的位于支架周围的位置,这样可以实现物料盛放件更均匀地排水,且实现将水排至置换腔外,这样,置换腔内不会进入大量的低温水,可以使得置换腔内下一次的水汽置换过程更加高效,且也利于稀释置换腔内水的浓度,这样,加热过程中不容易出现粘锅、加热慢等问题,使得烹饪过程更加高效、可靠。且通过将底壁上的透液结构设置在支架外侧,这样更利于提升置换腔内的起压效率,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对液体的驱动效率。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实现米汤的起伏冲刷,冲刷效果更好、更彻底。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对所述烹饪锅间歇加热。
在本方案中,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第一加热部加热时,支架内的气压将支架内的水挤出,使支架外侧水位上升,将水供入物料盛放件内,实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浸泡、冲刷。第一加热部停止加热时,支架内的高温水蒸汽迅速液化,支架内形成真空(也可称之为负压),这时,支架可迅速将支架外侧的水吸入支架内部,支架外侧的水位下降,且该吸力可同时促进物料盛放件内的水排出,这样在实现强化液体循环的同时,可以提升液体在待烹饪物质表面的流速,从而进一步提升冲刷效果。
如此,通过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可使得前述两个过程交替进行,反复这个动作,实现米汤的起伏冲刷,强化冲刷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3秒~8秒;和/或在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非加热时长为3秒~5秒。
可以理解,该周期可为第一加热部完成一次间歇加热所需时长,具体如,周期可以理解为第一加热部从上一次加热结束开始,在经历一次停止加热和完成一次加热直到该加热过程结束所花费的时长。
在本方案中,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3秒~8秒,其中,通过设计第一加热部单个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3秒~8秒,这样保证物料盛放件内具有良好的冲刷效果和冲刷持续性,同时兼顾地使得支架内大部分水排出形成饱和蒸汽,以使得支架内的排水集气过程可处于较高效的状态,提升产品的运行能效。
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非加热时长为3秒~5秒,这样更好地满足物料盛放件的排水需求,从而提升冲刷效果;和/或更好地满足支架内的回水需求,这样可使得支架内下一次的排水量大,从而相应提升对液体的驱动能力。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的运行时长为5分钟~10分钟。
在本方案中,设置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的运行时长为5分钟~10分钟,这样可以使得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较充分地冲刷,实现较好的沥米饭烹饪效果,同时,不会过多占用烹饪时长,并且也更好地兼顾了产品的运行能效,减少产品能耗。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交替地对所述烹饪锅加热。
在本方案中,控制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交替地对烹饪锅加热,一方面,这样更充分地利用了第一加热部的间歇时间,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烹饪时间,实现高效地蒸煮烹饪,另一方面,第二加热部对支架侧方区域供热形成的蒸汽可以增加支架外侧气压,这样,支架外侧的气压可以驱动液体向支架内回水,进一步提升了支架回水的效率,进一步缩短烹饪总时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之前,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中的至少一者对所述烹饪锅加热至沸腾阶段。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之前,控制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中的至少一者对烹饪锅加热至沸腾阶段,这样,支架内可以更加高效地产生蒸汽形成内压,从而使得冲刷过程更加高效,冲刷效果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控制第二加热部对所述烹饪锅加热,并调小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功率或关闭所述第一加热部。
在本方案中,控制第二加热部对烹饪锅加热,调小第一加热部的功率或关闭第一加热部,这样,不会有液体供入物料盛放件内或供入物料盛放件内的液量较小,可以使得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主要被蒸熟,提升沥米饭烹饪效果。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适用于烹饪设备,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储存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储存的所述可执行指令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其处理器通过执行计算机程序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从而具有上述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且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利用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从而具有上述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第四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第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支架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物料盛放件与支架组合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物料盛放件与支架组合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部分结构剖视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部分结构剖视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部分结构剖视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以及图17至图1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锅,101锅底,102锅身,103过渡部,200物料盛放件,210凹腔体,211侧壁,212底壁,213A透液结构,213B透液结构,300支架,310置换腔,320围壁,321A端口,321B端口,322翻边部,323卷边,330开口,340紧固件,410过水腔,420过水通道,421第一通道,422第二通道,500加热系统,501第一加热部,502第二加热部,510线圈支架,521第一电磁线圈,522第二电磁线圈,610盖体,620煲体,700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710处理器,720存储器。
其中,附图中的Q-待烹饪物质,L-液体,P-蒸汽,为图中符号所示意的符号与物质名称的对应关系,该示意的物质是为了方便理解本方案所提供的参照物,并不对本设计的烹饪设备的结构造成限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9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其控制装置。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锅100、物料盛放件200和加热系统500。
具体地,物料盛放件200的至少部分容置于烹饪锅100内。
物料盛放件200设有支架300,支架300位于烹饪锅100内并覆盖部分烹饪锅100,使烹饪锅100形成被支架覆盖的第一部位(第一部位可以具体参照附图中X1指示的部位进行理解)和未被支架覆盖的第二部位(第二部位可以具体参照附图中X2指示的部位进行理解)。
其中,加热系统500包括第一加热部501和第二加热部502,至少部分第一加热部501适于对第一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至少部分第二加热部502适于对第二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物料盛放件200设有支架300,加热系统500包括第一加热部501和第二加热部502,利用第一加热部501可对烹饪锅100上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1)的一部分或全部加热,利用第二加热部502可对烹饪锅100上未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2)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其中,当第一加热部501运行,烹饪锅100与支架300围成的区域内的液体L受热会产生蒸汽P,这样,烹饪锅100与支架300围成的区域内会升压,利用该气压可提供用于驱动液体L的驱动力,以根据需求驱动液体L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内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物料冲刷,实现沥米饭烹饪功能。如利用气压将烹饪锅100与支架300围成的区域内的液体L从支架300内挤出,相应使得支架300外侧的液位上升并使上升的液体L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内,实现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冲刷。
当第二加热部502运行,可以对烹饪锅100上未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加热,可以促进支架300周围外侧(也即烹饪锅100内位于支架300侧方的区域)的液体L蒸发产生蒸汽P,以更高效地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蒸煮,这样也可以更好、更灵活地协调支架300的内压,以兼顾地提升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的冲刷效果。
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泵或电机等部件进行辅助驱动而言,本方案通过加热方式实现驱动目的,具有结构更简单、过程更容易控制的优点,且通过简化产品结构,也使得产品的清洗更加简单方便,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关于支架300覆盖烹饪锅100,具体可以理解,支架300与烹饪锅100之间位置相对地设置,实现使烹饪锅100上受支架300覆盖的部位于支架300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以当第一加热部501工作时,第一加热部501可以更高效地对容纳空间内的液体加热使容纳空间内升压,实现利用气压驱动支架300周围的液体运动。
关于烹饪设备,在某些实施例中,烹饪设备可为电饭煲、高压锅、微压煲、蒸汽煲等,以烹饪设备为电饭煲为例,如图7所示,烹饪设备包括具有加热功能的煲体620(也即加热系统500可设置于煲体620),煲体620形成有凹腔。
关于烹饪锅100,在某些实施例中,例如,烹饪锅100可形成为烹饪设备的内锅(也可称之为内胆),烹饪锅100配置为可取放的容置于煲体620的凹腔内。
关于物料盛放件200,可以理解的,物料盛放件200配置为盛放或盛装待烹饪物质Q。举例地,物料盛放件200为蒸笼、箅子或蒸格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之间独立地控制。也即,第一加热部的状态与第二加热部的状态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调节,互不干涉互不隶属,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烹饪锅100内的蒸汽P分布,如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设计第一加热部501与第二加热部502之间的运行关系或运行程序可以相应获得所需的蒸汽P分布关系,从而进一步实现所需要的液体L路径或液体L流动关系,进而获得相应冲刷效果,这样在不增加产品结构复杂度的前提下,可利于产品烹饪模式的丰富化和个性化,且也有利于控制液体L流动路径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烹饪锅100与物料盛放件200组合,从而更利于在领域内推广和适用。
举例而言,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700分别与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并对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分别控制,使得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之间独立地控制。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501为线圈盘、发热盘、红外加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以第一加热部501为线圈盘为例进行详细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部501包括第一电磁线圈521,线圈盘可具有线圈支架510,第一电磁线圈521可设置在线圈支架51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线圈盘也可不设置线圈支架510,第一电磁线圈521可绕设成线饼。通过使第一电磁线圈521与烹饪锅100上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1)位置相对地分布,使得烹饪锅100上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1)可以在第一电磁线圈521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从而实现利用第一加热部501对烹饪锅100上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1)加热的目的。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加热部502为线圈盘、发热盘、红外加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以第二加热部502为线圈盘为例进行详细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第二加热部502包括第二电磁线圈522,线圈盘可具有线圈支架510,第二电磁线圈522可设置在线圈支架51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线圈盘也可不设置线圈支架510,第二电磁线圈522可绕设成线饼。通过使第二电磁线圈522与烹饪锅100上未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2)位置相对地分布,使得烹饪锅100上未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2)可以在第二电磁线圈522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从而实现利用第二加热部502对烹饪锅100上未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如X2)加热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具体示例一,如图1所示,烹饪锅100具有锅底101、锅身102和过渡部103,过渡部103自锅底101向锅身102过渡。
如图1所示,锅底101作为第一部位(第一部位可具体参照附图1中的X1进行理解),支架300位于锅底101的上侧,并向下覆盖锅底101。第一加热部501位于锅底101的下侧并对锅底101加热。
锅身102和过渡部103作为第二部位,其中,第二加热部502位于过渡部103的外侧并对过渡部103加热,也即形成了对部分第二部位加热。
本实施例的具体示例二,如图17所示,烹饪锅100具有锅底101、锅身102和过渡部103,过渡部103自锅底101向锅身102过渡。
在本具体示例二中,与上述具体示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锅底10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部位(第一部位可具体参照附图17中的X1进行理解),第一加热部501与锅底101的第一部位位置相对,并对该第一部位加热。
锅底101的另一部分、过渡部103和锅身102形成第二部位,第二加热部502与过渡部103位置相对并对过渡部103加热。当然,根据需求也可设计部分第二加热部502对锅身102进行加热以替换过渡部103位置的加热,或者与过渡部103位置的加热进行组合。
本实施例的具体示例三,如图18所示,烹饪锅100具有锅底101、锅身102和过渡部103,过渡部103自锅底101向锅身102过渡。
在本具体示例三中,与上述具体示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第一加热部501的一部分与第一部位(第一部位可具体参照附图18中的X1进行理解)位置相对并对第一部位加热,第一加热部501的另一部分与锅底101上用于作为第二部位处加热。
对此可以理解为,在本设计中,第一加热部501除了用作对第一部位加热以外,并不排斥第一加热部501有部分热量可能传递到第二部位的情况。
相应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理解,第二加热部502除了用作对第二部位加热以外,同样也并不排斥第二加热部502有部分热量可能传递到第一部位的情况。
对于上述具体示例一至三中任一项,通过设置支架300和第一加热部501相对于锅底101内外分布,这样,满足支架300与锅底101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形成接触或非接触地盖合覆盖,第一加热部501对烹饪锅100受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加热的目的的同时。本结构可充分地利用蒸汽P上升的运动路径,使得支架300内部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排水集气过程实现内部升压,从而可以更高效、更精确地控制支架300内压,进而更精确、更高效地对液体L驱动,相应使得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更高效地冲刷。
且对于上述具体示例一至三中任一项,通过设置至少部分过渡部103位于支架300的侧方,且至少部分第二加热部502位于过渡部103的外侧并对过渡部103加热,这样,利用过渡部103可以起到气泡导流的效果,引导支架300外侧的气泡上升,从而实现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更高效地蒸煮。同时可减小支架300外侧的气泡向支架300内反冲,这样可以更高精度地控制支架300的内压,从而更精密地对待烹饪物质Q的冲刷阶段进行调控。且对于第一加热部501和第二加热部502在冲刷阶段中均运行的情况,通过这样设计也可以起到减少液体L驱动阻力的目的,实现更高效地驱动液体L上升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内对待烹饪物质Q冲刷,且也利于进一步提升冲刷力度。
对于上述具体示例一至三中任一项,进一步地,第二加热部502可以沿第一加热部501的周向设置,形成类似内外嵌套分布关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二加热部502与第一加热部501之间分散布置。
其中,在具体示例一至三的任一项中,如图3所示,支架300位于锅底101的内侧(也即锅底101的内表面侧),并覆盖至少部分锅底101;至少部分第一加热部501位于锅底101的外侧(也即锅底101的外表面侧),并对锅底101加热。过渡部103自锅底101向锅身102过渡,至少部分过渡部103位于支架300的侧方;至少部分第二加热部502位于过渡部103的外侧,并对过渡部103加热。
这样,形成了第一加热部501对至少部分锅底101加热,第二加热部502对至少部分过渡部103加热的组合形式。除了可以分别实现前述的效果之外,在烹饪设备的一些使用场景,如直接利用烹饪锅100煮饭等场景,可以形成对烹饪锅100三维立体加热,锅内液体L翻滚和沸腾效果更好,使得煮出的米饭蓬松性和口感更好。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例,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支架300位于锅底101的内侧,并覆盖部分锅底101以限定出第一部分,第一加热部501位于受支架300覆盖的这部分锅底101的下方,也即位于第一部位的下方;另一部分锅底101未被支架300覆盖形成部分第二部位,锅底101的第二部位沿第一部位的外周分布,至少部分第二加热部502位于锅底101的第二部位外周位置的下方。通过第一加热部501和第二加热部502相应对锅底101的中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外侧的外围区域加热,同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液体L驱动及协调支架300内压的作用。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烹饪锅100具有侧壁211(和/或衔接过渡锅底101与侧壁211的过渡部103);支架300位于侧壁211(和/或过渡部103)的内侧,并覆盖至少部分侧壁211(和/或过渡部103);至少部分第一加热部501位于侧壁211的外侧,并对侧壁211(和/或过渡部103)加热,例如,可参照下述的具体示例四:
本实施例的具体示例四,如图19所示,烹饪锅100具有锅底101、锅身102和过渡部103,过渡部103自锅底101向锅身102过渡。
在本具体示例四中,与上述具体示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支架300覆盖锅底101的一部分以及过渡部103的一部分,使锅底101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和过渡部103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形成烹饪锅100的第一部位(第一部位可具体参照附图19中的X1进行理解),部分第一加热部501对形成于锅底101的第一部位加热,另一部分第一加热部501对形成于过渡部103的第一部位加热。
烹饪锅100未被支架300覆盖的部位形成第二部位,第二加热部502适于对部分第二部位加热,该被第二加热部502加热的第二部位一部分具体形成锅底101,另一部分具体形成于过渡部10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该被第二加热部502加热的第二部位有一部分形成于锅身102。
对于上述具体示例四,进一步地,第二加热部502与第一加热部501之间分散布置,具体例如,第二加热部502位于烹饪锅100的左下侧,第一加热部501位于烹饪锅100的右下侧,形成相对于烹饪锅100靠下地左右分散布置。
当然,本设计也并不局限于具体示例四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支架300位于锅身102的内侧,并覆盖至少一部分锅身102,至少部分第一加热部501位于受支架300覆盖的这部分锅身102的外侧;另一部分锅身102位于支架300靠下位置或靠上位置,至少部分第二加热部502位于该另一部分锅身102的外侧。通过第一加热部501和第二加热部502相应对锅身102上下位置不同的两个部位加热,同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液体L驱动及协调支架300内压的作用。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架300内限定出置换腔310;置换腔310具有开口330且开口330朝向烹饪锅100的内表面设置;烹饪锅100上至少与开口330位置相对的部位被支架300覆盖,烹饪锅100上至少与开口330位置相对的部位与第一加热部501相对设置。
如支架300像帽子一样覆盖在烹饪锅100上,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通过与置换腔310的开口330相对,使得置换腔310的内表面与烹饪锅100围成一定的空间,第一加热部501对烹饪锅100对应开口330的部位加热,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加热面积,支架300可以实现将水内外隔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冷热分隔(可以理解,该隔开并不意味着完全隔离,根据需求允许有一定的导通),这样,支架300与烹饪锅100围成的区域可形成较大加热面积、较小水量的加热,可以促进置换腔310内快速升压,对液体L的驱动效果更好。
在某些实施例中,物料盛放件200与烹饪锅100之间限定出过水腔410;支架300与烹饪锅100之间限定出过水通道420,过水通道420导通过水腔410与置换腔310。
这样,满足对液体L高效驱动的同时,使得支架300排水集气所排出的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顺着过水通道420、过水腔410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实现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热水(温水)冲刷和浸泡,这样,对待烹饪物质Q的冲刷、浸泡的效果更佳,冲刷也更高效。
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过水通道420包括第一通道421和第二通道422,支架300的侧部与烹饪锅100之间限定出第二通道422,第一通道421导通第二通道422与支架300内的置换腔310。第二通道422与过水腔410连通,从而实现导通过水腔410与置换腔310。
更详细举例地,支架300包括围壁320,围壁320上端与物料盛放件200相连,围壁320自物料盛放件200向下凸伸且其下端远离物料盛放件200。其中,当物料盛放件200置于烹饪锅100内,围壁320的下端远离物料盛放件200并伸至邻近烹饪锅100内表面的位置。
其中,支架30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形成第一通道421。围壁320的外侧面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二通道422。
其中,利用间隙形成为过水通道420的一部分并导通置换腔310与过水腔410,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且间隙的连通流阻更小,这样,根据置换腔310与过水腔410之间压差的变化可使得过水腔410的水位变化可更加明显,从而实现对水更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使得置换腔310的排水阻力更小,置换腔310内气液置换更加可靠和高效,这样,水的动力损失更小,可以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米等物料更好地冲刷。且可以理解,本结构中的间隙经由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与支架300限定出,这样,物料盛放件200在置换腔310内压作用下通过少量浮动可以对间隙的间隙量适当调适,这样,间隙的导通效率与置换腔310内压的相适性更好,可以降低蹦沸、溢锅等风险,产品使用更加可靠安全。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围壁32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距离最近处的距离值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可以避免间隙过大,保证支架300内的置换腔310具有足够的容积,且使得置换腔310收集少量蒸汽P,即可引起过水腔410的水位变升高。例如,可以设计第一通道421处的宽度值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
可以理解,围壁32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各处距离均匀,或者呈距离不均匀地相对分布,无论何种,围壁32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有一部分的距离值满足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即可。
更进一步地,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与支架300之间距离最近处的距离值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12mm。例如,所述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与所述支架300之间距离最近处的距离值为2mm、4mm、6mm、8mm、10mm等。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围壁32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的上下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
可以理解,围壁32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各处上下距离均匀,或者呈上下距离不均匀地相对分布,无论何种,围壁32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有一部分的上下距离值满足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即可。
进一步地,支架300的底端与所述烹饪锅100的内底面的上下距离大于1mm且小于等于14mm。例如,所述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与所述支架300之间距离最近处的距离值为3mm、5mm、7mm、9mm、11mm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支架300的底端至烹饪锅100的内底面的上下高度H2与烹饪锅100的锅口至烹饪锅100的内底面的上下高度距离H1之比小于等于0.1。这样,使得支架300在烹饪锅100内的位置尽量靠近烹饪锅100的底部,从而使得支架300伸入烹饪锅100中的水中,保证置换腔310内容置有水,置换腔310内气液置换的效果更好。
例如,支架300的底端至所述烹饪锅100的内底面的上下高度H2与所述烹饪锅100的锅口至所述烹饪锅100的内底面的上下高度距离H1之比为0.02、0.03、0.04、0.05、0.06、0.07、0.08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支架300包括围壁320,围壁320为两端分别具有端口(具体可参照附图2中所示的端口321A和端口321B进行理解)的结构;物料盛放件200封挡围壁320的一端的端口321A并且与围壁320合围出置换腔310;围壁320的另一端的端口321B形成为开口330,并朝向烹饪锅100的内表面设置。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且置换腔310内的热量可以经由物料盛放件200直接传递给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使得烹饪效率更高。
其中,通过利用围壁320的另一端的端口321B形成为置换腔310的开口330,并朝向烹饪锅100的内表面,实现支架300对烹饪锅100覆盖。这样的结构对置换腔310内介质的加热面积更大,且气体阻力小,可使得排水集气过程更加高效,这样,置换腔310内可以更高效地形成内压以对液体L更高效地驱动,这可使得冲刷过程更加高效,同时,由于缩短了置换腔310内的起压时长,从而使得对冲刷过程的控制可更加精准,也利于实现更高频率地冲刷,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冲刷模式和更好的冲刷效果。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物料盛放件200与支架300为分体部件,并相互组装在一起或一体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实现支架300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的搭配选择,可利于支架300和/或物料盛放件200的通用化设计。甚至,根据需求可将支架300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支架300与物料盛放件200装卸,满足个性化使用需求。
进一步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围壁320与物料盛放件200为分体部件。围壁320上靠近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构造有连接部(具体可参照附图2中所示的翻边部322进行理解),连接部与物料盛放件200相连。这样,避免支架300与物料盛放件200松脱,有利于提升支架300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连接部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可以通过螺钉、铆钉等紧固件340锁定在一起。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也可以焊接形成一体式连接等。
其中,连接部可以具体为经由围壁320的一端翻边处理构造出的一体式的翻边部322。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且,利用翻边部322可使得围壁320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装配更加简单、方便,装配也更加稳定。如,翻边部322贴靠在物料盛放件200上,这样,围壁320与物料盛放件200接触面积更大,组装更加稳定、牢固。且翻边部322对围壁320具有加强定型的效果,这样,围壁320不容易变形,对置换腔310的形状、容积等的维持效果更好,从而提升对液体L的驱动能力。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支架300与物料盛放件200一体成型。这样,省去了物料盛放件200与支架300之间的组装步骤,进而缩短产品的装配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且避免物料盛放件200和支架300之间形成缝隙,避免置换腔310内的气体自缝隙泄漏,置换腔310的气液置换效率更高,置换效果更好。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8、图9和图10所示,支架300上靠近烹饪锅100的内表面的一端构造有加强结构(具体可参照附图2中所示的卷边323)。这样,支架300的耐压、定型能力更好,支架300不容易变形,这样,置换腔310的体积量更有保障,从而可以相应提升对液体L的驱动能力和液位提升能力。且通过强化支架300定型效果,也更利于保证支架300内的水汽置换效率,这样,使得置换腔310内的起压时长可更短,从而使得对冲刷过程的控制可更加精准,也利于实现更高频率地冲刷,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冲刷模式和更好的冲刷效果。
举例地,如图2所示,加强结构包括卷边32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结构也可设计为包括翻边。这样的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对支架300的强化和定型作用,提升支架300的耐压、抗变形能力。
更进一步地,加强结构的翻边或卷边323朝围壁320的侧方延伸,这样,加强结构的翻边或卷边323在围壁320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端形成凸缘。这样,翻边或卷边323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小水量集中加热区域,进一步提升快速产生蒸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缩短置换腔310内的起压时长,从而使得对冲刷过程的控制可更加精准,也利于实现更高频率地冲刷,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冲刷模式和更好的冲刷效果。
在某些实施例中,物料盛放件200包括凹腔体210。这样,物料盛放件200对待烹饪物质Q的盛装效果更好,更方便用户的取用。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支架300设于凹腔体210的底壁212的外侧。这样,物料盛放件200取出使用时,支架300可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利于物料盛放件200放置平稳,且支架300位于凹腔体210的底壁212的外侧的设计,可以使得支架300外侧的液体L自凹腔体210的底壁212位置继续上升的过程中获得加速,这样,液体L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后对待烹饪物质Q的冲刷效果更好。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物料盛放件200设有透液结构(具体可参照附图6和图10中所示的透液结构213A和/或透液结构213B进行理解),透液结构配置为供物料盛放件200进液或排液。通过透液结构实现物料盛放件200进液或排液,这样,在过水腔410的水位上升时,水可以通过透液结构进入物料盛放件200中,以实现对物料盛放件200的米粒的浸泡、冲洗,在过水腔410的水位下降时,物料盛放件200中的水可以通过透液结构排出,实现水、米分离,利用水洗掉一部分米粒表层的淀粉,从而实现低糖米饭的烹饪。举例地,透液结构包括导水管、通孔、过滤网等。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某些实施例中,物料盛放件200也可利用其顶部的物料口进液。例如,设计当烹饪锅100内水位上升时,使水位没过物料盛放件200顶部的物料口(具体如蒸笼的顶部笼口等)或利用短板效应使得水位没过物料盛放件200的物料口位置较低处,使得水自物料口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内,从而无须经由透液结构自壁面位置进液。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物料盛放件200包括凹腔体210。
其中,如图10所示,凹腔体210具有侧壁211和底壁212,凹腔体210的侧壁211和底壁212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透液结构。这样,在保证物料盛放件200进液或排液的同时,透液结构的布置更灵活。
在某些实施例中,凹腔体210的侧壁211上设有透液结构213A,侧壁211的外侧形成过水腔410,侧壁211上的透液结构213A导通过水腔410与凹腔体210的内部。这样,过水腔410中的水经透液结构213A进入物料盛放件200中,可以理解的,透液结构213A与底壁212之间具有高度差,也可以进一步使得透液结构213A与米粒之间具有高度差,这样,水经透液结构213A进入物料盛放件200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下落至米粒中,使得水与米粒充分的接触冲洗,水对米粒的冲洗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设计透液结构213A的最低位置与底壁212之间具有上下距离,其中,该距离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施中的具体需求设定,这样,一方面保证透液结构213A与底壁212之间具有高度差,提升水的势能,进而提升水对米粒的冲洗效果,另一方面,避免设置在侧壁211上的透液结构213A上下距离底壁212过近,在完成对米粒的冲洗后,进入对蒸米过程时,水(米汤)再次经设置在侧壁211上的透液结构213A进入物料盛放件200中,导致水、米分离不彻底,通过设计透液结构213A的最低位置与底壁212之间具有距离,有效的提升水、米的分离效果,进而提升水对米的冲洗效果,进一步降低米中的含糖量。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透液结构213A包括设置在侧壁211上的通孔。
进一步地,侧壁211上形成多个透水区域,每个透水区域分别布置有多个通孔。
更进一步地,多个透水区域沿侧壁211周向间隔的分布,这样,物料盛放件200的进水更均匀。
当然,本实施例并不排斥侧壁211上的透液结构213A进行排液的情况。根据需求,也可在侧壁211上设有供凹腔体210排液的透液结构,这样,在根据需求限制物料盛放件200内的液位,满足不同的烹饪需求。
在某些实施例中,凹腔体210的底壁212上设有透液结构213B。这样,凹腔体210可以自透液结构213B排液,且排液效果可更高效彻底。或利用底壁212上的透液结构213B也可进液,可以形成液体L反冲,使得堆积在底壁212位置的刷出物质可以得到更高的排放率。
其中,凹腔体210的底壁212上的透液结构213B分布在支架300周围的位置。这样可以实现物料盛放件200更均匀地排水,且实现将水排至置换腔310外,这样,置换腔310内不会进入大量的低温水,可以使得置换腔310内下一次的水汽置换过程更加高效,且也利于稀释置换腔310内水的浓度,这样,加热过程中不容易出现粘锅、加热慢等问题,使得烹饪过程更加高效、可靠。且通过将底壁212上的透液结构设置在支架300外侧,这样更利于提升置换腔310内的起压效率,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对液体L的驱动效率。
举例地,透液结构213B包括通孔,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通孔间隔的分布,进一步地,多个通孔环绕支架300。在某一具体实施例中,多个通孔排布呈单排,当然,也可以设计多个通孔排布呈多排。
在某些实施例中,透液结构(具体可参照附图10中所示的透液结构213A和/或透液结构213B进行理解)具体包括通孔。具有加工简单的优点,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通孔配置为供水流通,且对米粒拦截,避免米粒从通孔中漏出,举例地,通孔的截面可以为圆形获知椭圆形或者矩形或者多边形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当然,根据不同的待烹饪物质Q,通孔的具体尺寸可以适配具体的待烹饪物质Q尺寸进行调整,并不局限于适于米粒过滤的场景。
在某些实施例中,物料盛放件200上设有悬挂部,悬挂部搭靠在烹饪锅100上并使得物料盛放件200悬挂于烹饪锅100。这样,有利于防止物料盛放件200脱落,避免支架300抵靠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保证支架300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留有间隙,进而保证置换腔310与过水腔410之间的导通,提升置换腔310的置换效果,此外,通过悬挂部搭靠在烹饪锅100上,有利于实现烹饪锅100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间隔的分布,进而实现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与物料盛放件200之间形成过水腔410。
举例地,物料盛放件200包括凹腔体210,凹腔体210具有侧壁211和底壁212,侧壁211和底壁212过渡衔接,其中,侧壁211上远离底壁212的一端向外弯折形成为翻边或卷边323结构,翻边或卷边323结构形成为悬挂部。当然,悬挂部并不局限于上述翻边或卷边323结构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悬挂部为形成于侧壁211上的凸耳、卡扣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上述悬挂部仅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还可以设计在支架300上远离物料盛放件200的一侧设有支腿,支腿抵靠烹饪锅100的内表面,同样可以实现支架300与烹饪锅100的内表面之间留有间隙。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锅100、物料盛放件200和加热系统500。
具体地,物料盛放件200至少部分容置于烹饪锅100内,物料盛放件200设有支架300,支架300限定有工作部(具体可参照附图3中的置换腔310进行理解),工作部位于烹饪锅100内并与部分烹饪锅100位置相对,使烹饪锅100形成与工作部位置相对的第一部位(第一部位可以具体参照附图中X1指示的部位进行理解)和与工作部位置错开的第二部位(第二部位可以具体参照附图中X2指示的部位进行理解),且工作部与第一部位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可参照置换腔310内的空间以及支架300底端与烹饪锅100内表面之间的缝隙进行理解);加热系统500包括第一加热部501和第二加热部502,至少部分第一加热部501适于对第一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至少部分第二加热部502适于对第二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物料盛放件200设有支架300,加热系统500包括第一加热部501和第二加热部502,利用第一加热部501可对烹饪锅100上与工作部位置相对的部位加热,利用第二加热部502可对烹饪锅100上与工作部位置错开的部位加热。
其中,当第一加热部501运行,容纳空间内的液体L受热会产生蒸汽P,这样,容纳空间内会升压,利用该气压可提供用于驱动液体L的驱动力,以根据需求驱动液体L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内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物料冲刷,实现沥米饭烹饪功能。如利用气压将容纳空间内的液体L从支架300内挤出,相应使得支架300外侧的液位上升并使上升的液体L进入物料盛放件200内,实现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冲刷。
当第二加热部502运行,可以对烹饪锅100上与工作部错开的部位加热,可以促进容纳空间外的液体L蒸发产生蒸汽P,以更高效地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蒸煮,这样也可以更好、更灵活地协调支架300的内压,以兼顾地提升对物料盛放件200内的待烹饪物质Q的冲刷效果。
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泵或电机等部件进行辅助驱动而言,本方案通过加热方式实现驱动目的,具有结构更简单、过程更容易控制的优点,且通过简化产品结构,也使得产品的清洗更加简单方便,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举例而言,支架300可以限定有液体限位面,该液体限位面可以为平面、弧面或者平面与弧面的组合面,其中,液体限位面作为工作部的一部分,与第一部位之间间隔地分布使得液体限位面与第一部位之间的间隙作为容纳空间。
再如,如图4所示,支架300可以限定有置换腔310,置换腔310的内壁面作为工作部,其中,置换腔310具有开口330,其开口330朝向烹饪锅100的部分内表面,且烹饪锅100与开口330位置相对的部位形成为第一部位,烹饪锅100未对应开口330的部位形成为第二部位。第一部位与置换腔310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
关于实施例2,除了工作部的内容与实施例1不同之外,其他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以及特征的进一步限定,如加热系统、物料盛放件、烹饪锅等,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均可参照上述实施例1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例: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烹饪设备主要以电饭煲为例进行详细举例说明。电饭煲包括盖体610,煲体620、烹饪锅100、物料盛放件200、加热系统500等。盖体610与煲体620之间可以盖合(如图1所示)也可打开(如图7所示)。
烹饪锅100容置于煲体620的烹饪腔,物料盛放件200具体为蒸笼且蒸笼容置于烹饪锅100。蒸笼的底壁212或者侧壁211设有漏水孔(即透液结构213A和/或透液结构213B)。
蒸笼设有与支架300,支架300位于蒸笼的底壁212的外侧。支架300为环形结构,支架300与蒸笼的底壁212围成具有开口330的半封闭腔体。蒸笼的底壁212的漏水孔设置于环形支架300的外侧区域。
支架300上靠近烹饪锅100的一端设有翻边或者卷边323,加强支架300的强度。
支架300与蒸笼为固定连接(如铆钉铆接、焊接、卡接等)。
具体实施过程:
如图3所示,将洗好的米水放入蒸笼,并一同置于烹饪锅100中,烹饪锅100内预置一定量的清水用于蒸煮。
如图4所示,加热烹饪锅100使清水达到沸腾状态时,支架300内部会集聚大量的蒸汽P,持续的增多的蒸汽P让支架300的置换腔310内的水通过支架300和烹饪锅100之间的间隙、蒸笼侧壁211的漏水孔进入蒸笼内。其中,蒸笼的底壁212的漏水孔因为大米的封堵,此时,很少的水通过该底壁212的漏水孔进入蒸笼或通过该底壁212的漏水孔进入蒸笼的水量较少。可以理解,置换腔310排水的过程中,支架300周围的水位上升,这时,水可以大致沿图4中虚线箭头指示的路径经由透水结构A进入蒸笼内,实现对蒸笼内的米进行冲刷。置换腔310排水大约持续加热3秒-8秒后,支架300的置换腔310内的水基本排出,置换腔310内形成饱和的蒸汽P。
然后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失去热量供给的饱和蒸汽P会迅速液化,液化后,置换腔310内形成真空,在真空负压的作用下,置换腔310以外的水(米汤)就会通过支架300与烹饪锅100的缝隙吸回到置换腔310内(如图5所示)。这个回水过程一般需要3秒-5秒时间。可以理解,如图6所示,在该回水的过程中,蒸笼内的水可以经由透液结构213B排出(蒸笼的排水方向可大致参照附图6中的虚线箭头方向进行理解)。
回水完成后再加热,置换腔310内再次集聚蒸汽P,米汤再次被挤出形成循环。
重复上述动作,米汤再次回到支架300的置换腔310内,反复如此,形成米汤对米饭的冲刷,洗掉一部分米粒表层的淀粉。在米汤回落过程中,蒸笼内的米汤通过蒸笼的底壁212的漏水孔(即透液结构213B)逐步在重力作用下回落。整个冲刷过程持续5-10分钟后,停止冲刷,让米汤从蒸笼内流出来,沥干,然后再在对冲刷沥干的大米进行蒸焖一端时间,就可以做好低糖米饭了。
其中,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的热盘(即加热系统500)为独立的双段加热。与蒸笼支架300覆盖区域相对的为中部加热(即第一加热部501),支架300外侧的为侧面加热(即第二加热部502),两个加热部在不同阶段交替加热,实现米汤的起伏冲刷。中部加热时,气泡将支架300中的水挤出,使蒸笼进水,蒸笼内水面上升;中部停止加热,蒸笼支架300内的高温水蒸气迅速液化,形成真空,又迅速将蒸笼的水吸入支架300内部的置换腔310,使蒸笼内水面下降,反复这个动作,实现米汤的起伏冲刷。冲刷完成后,中部彻底停止加热,并形成真空,将外部的水吸入支架300内部,同时开启侧面加热,不断的蒸饭,这个阶段为蒸饭阶段,不再有起伏冲刷的动作。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202,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实现米汤的起伏冲刷,冲刷效果更好、更彻底。
如图13所示,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1302,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
具体地,当第一加热部加热,支架内的气压将支架内的水挤出,使支架外侧水位上升,将水供入物料盛放件内,实现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浸泡、冲刷。第一加热部停止加热时,支架内的高温水蒸汽迅速液化,支架内形成真空(也可称之为负压),这时,支架可迅速将支架外侧的水吸入支架内部,支架外侧的水位下降,且该吸力可同时促进物料盛放件内的水排出,这样在实现强化液体循环的同时,可以提升液体在待烹饪物质表面的流速,从而进一步提升冲刷效果。
如此,通过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可使得前述两个过程交替进行,反复这个动作,实现米汤的起伏冲刷,强化冲刷效果。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对于前述中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更详细地,
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3秒~8秒。
可以理解,该周期可为第一加热部完成一次间歇加热所需时长,具体如,周期可以理解为第一加热部从上一次加热结束开始,在经历一次停止加热和完成一次加热直到该加热过程结束所花费的时长。可以理解,该周期值可以为定值也可以为变化值。
通过设计第一加热部单个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3秒~8秒,这样保证物料盛放件内具有良好的冲刷效果和冲刷持续性,同时兼顾地使得支架内大部分水排出形成饱和蒸汽,以使得支架内的排水集气过程可处于较高效的状态,提升产品的运行能效。
更详细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4秒~7秒。更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5秒、6秒。
当然,可以理解,在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整个过程中,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可以为变化值。例如,上一个周期中的第一加热部的加热时长为4秒,下一个周期中的第一加热部的加热时长为6秒等。第一加热部在不同周期的加热时长可以做浮动设计。
当然,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也可以为固定值。例如,每个周期第一加热部的加热时长均为6秒等。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对于前述中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更详细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非加热时长为3秒~5秒。
可以理解,该周期可为第一加热部完成一次间歇加热所需时长,具体如,周期可以理解为第一加热部从上一次加热结束开始,在经历一次停止加热和完成一次加热直到该加热过程结束所花费的时长。可以理解,该周期值可以为定值也可以为变化值。
这样更好地满足物料盛放件的排水需求,从而提升冲刷效果;和/或更好地满足支架内的回水需求,这样可使得支架内下一次的排水量大,从而相应提升对液体的驱动能力。
更详细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非加热时长为3秒~5秒。更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4秒。
当然,可以理解,在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整个过程中,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非加热时长可以为变化值。例如,上一个周期中的第一加热部的非加热时长为5秒,下一个周期中的第一加热部的非加热时长为4秒等。第一加热部在不同周期的非加热时长可以做浮动设计。
当然,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非加热时长也可以为固定值。例如,每个周期第一加热部的非加热时长均为4秒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对于前述中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更详细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的运行时长为5分钟~10分钟。
这样可以使得对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较充分地冲刷,实现较好的沥米饭烹饪效果,同时,不会过多占用烹饪时长,并且也更好地兼顾了产品的运行能效,减少产品能耗。
如图14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1402,控制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交替地对烹饪锅加热。
这样,一方面,这样更充分地利用了第一加热部的间歇时间,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烹饪时间,实现高效地蒸煮烹饪,另一方面,第二加热部对支架侧方区域供热形成的蒸汽可以增加支架外侧气压,这样,支架外侧的气压可以驱动液体向支架内回水,进一步提升了支架回水的效率,进一步缩短烹饪总时长。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过程中,第二加热部可以持续加热,或者,第二加热部也可以不加热,或者,第二加热部基于需求以独立于第一加热部的变功率加热模式的方式工作。
实施例4: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502,控制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中的至少一者对烹饪锅加热至沸腾阶段;
步骤S1504,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
这样,支架内可以更加高效地产生蒸汽形成内压,从而使得冲刷过程更加高效,冲刷效果更好。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602,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
步骤S1604,控制第二加热部对烹饪锅加热,并调小第一加热部的功率或关闭第一加热部。
这样,不会有液体供入物料盛放件内或供入物料盛放件内的液量较小,可以使得物料盛放件内的待烹饪物质主要被蒸熟,提升沥米饭烹饪效果。
实施例5: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700,适用于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700包括:处理器710和用于储存处理器710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720,其中,处理器710用于执行存储器720中储存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其处理器通过执行计算机程序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700。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从而具有上述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且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710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利用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从而具有上述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设备(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锅;
物料盛放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烹饪锅内,所述物料盛放件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烹饪锅内并覆盖部分所述烹饪锅,使所述烹饪锅形成被所述支架覆盖的第一部位和未被所述支架覆盖的第二部位;
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一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二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所述支架内限定出置换腔;
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所述烹饪锅之间限定出过水腔;
所述支架与所述烹饪锅之间限定出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导通所述过水腔与所述置换腔;
所述支架包括围壁;
所述过水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物料盛放件的一端与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围壁的外侧面与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二通道;
所述物料盛放件在所述置换腔内压作用下通过浮动对所述间隙的间隙量调适;
所述物料盛放件上设有悬挂部,所述悬挂部搭靠在所述烹饪锅上并使所述物料盛放件悬挂于所述烹饪锅。
2.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锅;
物料盛放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烹饪锅内,所述物料盛放件设有支架,所述支架限定有工作部,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烹饪锅内并与部分所述烹饪锅位置相对,使所述烹饪锅形成与所述工作部位置相对的第一部位和与所述工作部位置错开的第二部位,且所述工作部与所述第一部位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一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热部适于对所述第二部位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
所述支架内限定出置换腔;
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所述烹饪锅之间限定出过水腔;
所述支架与所述烹饪锅之间限定出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导通所述过水腔与所述置换腔;
所述支架包括围壁;
所述过水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物料盛放件的一端与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围壁的外侧面与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二通道;
所述物料盛放件在所述置换腔内压作用下通过浮动对所述间隙的间隙量调适;
所述物料盛放件上设有悬挂部,所述悬挂部搭靠在所述烹饪锅上并使所述物料盛放件悬挂于所述烹饪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之间独立地控制;和/或
所述第一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之间分散地分布,或所述第一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在所述烹饪锅上的投影中的一者沿另一者的外周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线圈盘、发热盘、红外加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和/或
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线圈盘、发热盘、红外加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锅具有锅底、锅身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自所述锅底向所述锅身过渡;
所述第一部位形成为所述锅底、所述锅身和所述过渡部中的至少一者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底的部分或全部限定为所述第一部位;
所述支架位于所述锅底的所述第一部位的内侧;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锅底的外侧,且配置为至少对所述锅底的所述第一部位加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锅底,另一部分形成于所述锅身和/或所述过渡部;
一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锅底的外侧且配置为至少对所述锅底的所述第一部位加热,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锅身和/或所述过渡部的外侧且配置为对所述锅身和/或所述过渡部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热部位于所述过渡部和/或锅身的外侧,并配置为对所述过渡部和/或锅身加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置换腔具有开口且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设置;
所述烹饪锅上至少与所述开口位置相对的部位为所述第一部位,且所述烹饪锅上至少与所述开口位置相对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加热部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壁为两端分别具有端口的结构;
所述物料盛放件封挡所述围壁的一端的所述端口并且与所述围壁合围出置换腔;所述围壁的另一端的所述端口形成为所述开口,并朝向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上靠近所述烹饪锅的内表面的一端构造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翻边或卷边;和/或
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所述支架为分体部件,并相互组装在一起或一体连接在一起,或所述物料盛放件与所述支架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物料盛放件包括凹腔体,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凹腔体的底壁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料盛放件设有透液结构,所述透液结构配置为供所述物料盛放件进液或排液。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盛放件包括凹腔体;其中,
所述凹腔体的侧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所述透液结构;和/或
所述凹腔体的底壁上设有所述透液结构,且所述凹腔体的底壁上的所述透液结构分布在所述支架周围的位置。
14.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对所述烹饪锅间歇加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加热时长为3秒~8秒;和/或
在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对烹饪锅间歇加热的步骤中,所述第一加热部在周期内的非加热时长为3秒~5秒。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的运行时长为5分钟~10分钟。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交替地对所述烹饪锅加热。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第一加热部以变功率的方式对烹饪锅加热的步骤之前,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中的至少一者对所述烹饪锅加热至沸腾阶段。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第二加热部对所述烹饪锅加热,并调小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功率或关闭所述第一加热部。
21.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适用于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和用于储存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储存的所述可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2.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且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010062719.3A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1336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2719.3A CN113133667B (zh)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2719.3A CN113133667B (zh)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3667A CN113133667A (zh) 2021-07-20
CN113133667B true CN113133667B (zh) 2022-12-30

Family

ID=76809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2719.3A Active CN113133667B (zh)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3667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3161A (en) * 1995-12-18 1997-08-05 Black & Decker Inc. Food steamer with pressure venting
US20070012198A1 (en) * 2005-07-14 2007-01-18 Glier Daniel W Cooking apparatus
CN101336797A (zh) * 2007-07-03 2009-01-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02670065A (zh) * 2011-03-16 2012-09-19 成都骏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波炉煮饭防溢容器及其煮饭方法
CN103284588A (zh) * 2013-07-02 2013-09-11 窦杰龙 节能密闭蒸汽传导式食品烹饪装置
CN103654439A (zh) * 2012-06-09 2014-03-26 广东顺德光晟电器有限公司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CN105615618A (zh) * 2014-11-07 2016-06-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
CN206303700U (zh) * 2016-08-30 2017-07-0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压烹饪的电饭煲
CN107280452A (zh) * 2016-04-12 2017-10-24 魏华山 一种沥饭式低糖电饭煲
WO2017216277A1 (en) * 2016-06-15 2017-12-21 Seb S.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cookers
CN110353469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的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2679B (zh) * 2014-06-12 2018-06-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29047U (zh) * 2016-05-13 2016-11-3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电炊具
CN205729068U (zh) * 2016-05-13 2016-11-3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电炊具
CN206197739U (zh) * 2016-08-18 2017-05-31 谷德嘉 自动蒸饭器
CN206354856U (zh) * 2016-08-30 2017-07-28 黄小龙 降低糖分的煮饭装置
CN206365736U (zh) * 2016-08-31 2017-08-01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6580115B (zh) * 2017-02-07 2023-11-1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蒸笼结构、电炊具及其控制方法
CN207285912U (zh) * 2017-04-24 2018-05-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08355210U (zh) * 2017-11-07 2019-01-11 杭州向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电饭煲
CN110464219A (zh) * 2018-05-11 2019-11-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3161A (en) * 1995-12-18 1997-08-05 Black & Decker Inc. Food steamer with pressure venting
US20070012198A1 (en) * 2005-07-14 2007-01-18 Glier Daniel W Cooking apparatus
CN101336797A (zh) * 2007-07-03 2009-01-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02670065A (zh) * 2011-03-16 2012-09-19 成都骏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波炉煮饭防溢容器及其煮饭方法
CN103654439A (zh) * 2012-06-09 2014-03-26 广东顺德光晟电器有限公司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CN103284588A (zh) * 2013-07-02 2013-09-11 窦杰龙 节能密闭蒸汽传导式食品烹饪装置
CN105615618A (zh) * 2014-11-07 2016-06-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
CN107280452A (zh) * 2016-04-12 2017-10-24 魏华山 一种沥饭式低糖电饭煲
WO2017216277A1 (en) * 2016-06-15 2017-12-21 Seb S.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cookers
CN206303700U (zh) * 2016-08-30 2017-07-0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压烹饪的电饭煲
CN110353469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的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3667A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80115B (zh) 蒸笼结构、电炊具及其控制方法
US7208702B2 (en) Steam cooker
CN210446648U (zh) 烹饪器具的盛放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8925847U (zh) 炖蒸器具
CN113133667B (zh)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1533921U (zh) 烹饪设备
KR102565401B1 (ko) 조리 기구
CN208371521U (zh) 一种蒸汽加热式电饭煲
CN211795829U (zh) 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
CN209733475U (zh) 一种蒸烤组合机
CN2914926Y (zh) 全自动电饭锅
CN213524806U (zh) 烹饪器具
CN211883463U (zh) 烤箱内置式进水烹饪结构
CN211883464U (zh) 带热烘冷冻功能的烤箱水循环结构
CN213640538U (zh) 一种压力低糖饭烹饪器具
CN210354295U (zh) 食物蒸煮装置
CN211432204U (zh) 一种一体化洗米加热排水装置和沥米饭制备系统
CN208925956U (zh) 炖蒸器具
CN214595544U (zh) 蒸笼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524855U (zh) 蒸笼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1883359U (zh) 食品水热烹饪容器
CN113907599A (zh) 烹饪装置
CN207940621U (zh) 一种快速出蒸汽的锅具
CN216221156U (zh)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CN113133650A (zh)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