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73134A - 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3134A
CN112673134A CN202080005024.XA CN202080005024A CN112673134A CN 112673134 A CN112673134 A CN 112673134A CN 202080005024 A CN202080005024 A CN 202080005024A CN 112673134 A CN112673134 A CN 112673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actuator
motor
boom
larg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50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凌
栗原一浩
远藤武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73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31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E02F3/32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working downwardly and towards the machine, e.g. with backhoes
    • E02F3/325Backhoes of the miniature typ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8Cantilever beams, i.e. boo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booms; Dipper-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dipper-arms; Bucket-ar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42Drives for dippers, buckets, dipper-arms or bucket-arms
    • E02F3/425Drive systems for dipper-arms, backhoe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058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of vehicle sub-units
    • E02F9/2095Control of electric,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ventilators, electro-driven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Jib Cranes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Abstract

作业机械具备:车辆主体;大臂(1);连接大臂(1)与车辆主体,使大臂相对于车辆主体绕第一中心轴(O1)转动的第一致动器;连接于第一致动器并使第一致动器动作的第一电动机;大臂(1)具有与第一中心轴(O1)的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大臂侧板(12)和连接大臂侧板(12)彼此的大臂底板(13),第一电动机配置在被一对大臂侧板(12)与大臂底板(13)包围的大臂内空间(S1)。

Description

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机械。本申请主张2019年6月1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9-111371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作业机械的一个例子公开了电动挖掘机。电动挖掘机具备下部行驶体以及上部旋转体。在上部旋转体设有大臂、小臂以及铲斗(作业机)。大臂、小臂以及铲斗由电动机以及电动液压缸驱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827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这种作业机械中,设于大臂的电动机向大臂的外部露出而设置。因此电动机可能从外部受到冲击。
本发明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的可靠性的作业机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一方式的作业机械具备:车辆主体;大臂,其基端部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并从该车辆主体延伸;第一致动器,其连接所述大臂与所述车辆主体,使所述大臂相对于所述车辆主体绕与所述大臂的延伸的方向交叉的第一中心轴转动;第一电动机,其连接于所述第一致动器,使所述第一致动器动作;
所述大臂具有:一对大臂侧板,其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方向上对置配置;
大臂底板,其连接所述大臂侧板彼此;所述第一电动机配置在被所述一对大臂侧板与所述大臂底板包围的大臂内空间。
发明效果
利用上述方式的作业机械,能够避免对电动机的冲击,具有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挖掘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挖掘机的大臂、小臂以及铲斗的侧视图,并透过大臂以及小臂的内部而表示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挖掘机的大臂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挖掘机的大臂的立体图,并透过大臂的内部而表示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挖掘机的小臂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挖掘机的小臂的立体图,并透过小臂的内部而表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挖掘机(作业机械)>
如图1所示,作为作业机械的挖掘机100具备车辆主体110、大臂1、小臂2、铲斗(作业机)3。进一步地,挖掘机100具备:使大臂1动作的第一致动器4以及第一电动机5、使小臂2动作的第二致动器6以及第二电动机7、使铲斗3动作的第三致动器8以及第三电动机9。
<车辆主体>
车辆主体110具备下部行驶体121以及上部旋转体111。以下,将挖掘机100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的重力作用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
下部行驶体121具有左右一对履带122。例如利用电动机(未图示)驱动履带122而能够使下部行驶体121行驶。也可以代替电动机而使用液压马达。在下部行驶体121的前部设有作为沿下部行驶体121的车宽方向(以下,简单称作宽度方向)延伸的排土板的推土铲123。推土铲123例如能够使用电动致动器而调节高度位置。
上部旋转体111设于下部行驶体121的上部。在上部旋转体111设有上述行驶用电动机以及作为行驶用电动机的动力源的电池、转换器。上部旋转体111相对于下部行驶体121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
另外在上部旋转体111设有驾驶室(キャノピー)112。驾驶室112形成驾驶空间CA。即驾驶室112具有:形成驾驶空间CA的天井部的遮光罩113;设于遮光罩113的后部而从遮光罩113向下方延伸的后部支柱114;设于遮光罩113的前部从遮光罩113向下方延伸的前部支柱115。前部支柱115以及后部支柱114分别成对地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在此,与下部行驶体121的行驶方向无关,将驾驶员的前方后方称作上部旋转体111的“前后方向”。并且将与该前后方向交叉的车宽方向称作“宽度方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前部设有支承大臂1的托架130。在图2所示的托架130设有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孔130a;在比第一孔130a靠下方的位置,并且配置在前方而与第一孔130a并行地延伸的第二孔130b。
<大臂>
如图2至图4所示,大臂1具有:一对大臂侧板12;将这些大臂侧板12彼此连接的大臂底板13;将这些大臂侧板12以及大臂底板13支承于车辆主体110的大臂支承部14;设于大臂侧板12而支承小臂2的小臂支承部16。并且大臂1还具有将一对大臂侧板12彼此连接的大臂分隔部件17。
<大臂支承部>
如图2至图4所示,大臂支承部14设于大臂1的基端部。在大臂支承部14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一贯通孔14a。在该第一贯通孔14a插通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销P1。将第一销P1的旋转中心作为第一中心轴O1。通过使第一销P1插通于车辆主体110的托架130的第二孔130b,使大臂支承部14相对于上部旋转体111能够绕第一中心轴O1转动地被支承。
<大臂侧板>
一对大臂侧板12在图4所示的第一中心轴O1的方向,即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图3所示的各个大臂侧板12形成为,从作为大臂1的基端部的基端部12x朝向作为大臂1的前端部的前端部12y使距离大臂底板13的立起设置方向的尺寸(板宽度尺寸)逐渐变大之后,逐渐变小的形状。由此,在大臂侧板12的延伸方向Da的中央部,板宽度尺寸最大。另外,大臂侧板12彼此从图4所示的基端部12x朝向前端部12y相互并行地延伸之后,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弯折或弯曲,之后进一步相互靠近地弯折或弯曲,最后并行地向延伸方向Da的中央部以及前端部12y延伸。
一对大臂侧板12的基端部12x通过与大臂支承部14一体设置而使各个大臂侧板12从大臂支承部14分离地延伸。
<小臂支承部>
小臂支承部16在图4所示的第一中心轴O1的方向,即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另外,各个小臂支承部16成为板状。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小臂支承部16设于大臂侧板12的前端部12y。一对小臂支承部16以夹入一对大臂侧板12的方式设于各个大臂侧板12的外表面。各个小臂支承部16从各个大臂侧板12的前端部12y向大臂侧板12的延伸方向Da突出设置。在小臂支承部16中的从大臂侧板12突出的部分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二贯通孔16a。在该第二贯通孔16a插通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销P2。将第二销P2的旋转中心作为第二中心轴O2。
<大臂底板>
大臂底板13为图4所示的板状。大臂底板13沿着大臂侧板12的延伸方向Da设置。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大臂底板13连接一对大臂侧板12彼此。具体而言,在大臂底板13中的第一中心轴O1延伸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缘部,与大臂底板13一体地设有一对大臂侧板12。在大臂1的整体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状态下,大臂侧板12从大臂底板13朝向上部旋转体111侧立起设置。以下,将大臂侧板12从大臂底板13立起设置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D1。第一方向D1为与延伸方向Da交叉的方向。大臂底板13以在延伸方向Da的中央部向第一方向D1凸的方式弯折或弯曲。
如图4所示,设有从大臂底板13,在大臂侧板12的前端部12y侧,向大臂侧板12的立起设置方向,即第一方向D1突出,并且连接一对大臂侧板12彼此的前端凸部18。前端凸部18通过将板状的部件与大臂底板13以及大臂侧板12焊接等而接合,而与大臂底板13以及大臂侧板12一体设置。因此,前端凸部18在大臂底板13上被一对大臂侧板12夹住。
如图4所示,前端凸部18具备倾斜面18a,倾斜面18a在大臂底板13中的延伸方向Da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随着从大臂底板13向第一方向D1离开,而朝向大臂侧板12的前端部12y地倾斜。前端凸部18还具备平面状的上表面18b,上表面18b从倾斜面18a弯折或弯曲地连续,而朝向前端部12y。
前端凸部18的上表面18b配置在比大臂侧板12的上缘部,即从大臂底板13向第一方向D1分离的一侧的缘部更靠近大臂底板13的一侧。由此,被前端凸部18的上表面18b与一对大臂侧板12夹住,而在上表面18b的第一方向D1侧形成前端侧空间TS1。在前端凸部18,在与一方的大臂侧板12相邻的位置,设有沿大臂1的延伸的方向贯通,并且在倾斜面18a开口的通路18c。
另外,设置有从大臂底板13在大臂侧板12的基端部12x侧向第一方向D1突出,并且将一对大臂侧板12彼此连接的基端凸部19。因此,基端凸部19在大臂底板13上被一对大臂侧板12夹住而设置。
如图4所示,基端凸部19具备倾斜面19a,倾斜面19a在大臂底板13的延伸方向Da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随着从大臂底板13向第一方向D1远离,而朝向大臂侧板12的基端部12x倾斜。基端凸部19还具备平面状的上表面19b,上表面19b从倾斜面19a弯折或弯曲地连续而朝向基端部12x。上表面19b配置在比大臂侧板12中的上缘部,即从大臂底板13向第一方向D1远离的一侧的缘部更靠近大臂底板13的一侧。由此,被基端凸部19的上表面19b与一对大臂侧板12夹住,而在上表面19b的第一方向D1侧形成基端侧空间PS1。
在此,将被大臂底板13与一对大臂侧板12包围,并在前端凸部18的倾斜面18a与基端凸部19的倾斜面19a之间,形成于大臂底板13的第一方向D1侧的空间作为大臂内空间S1。大臂内空间S1配置在大臂侧板12的延伸方向Da的中央部。
<大臂分隔部件>
大臂分隔部件17成为图4所示的板状。大臂分隔部件17配置于大臂内空间S1内而将一对大臂侧板12彼此连接。具体而言,大臂分隔部件17设置在与大臂底板13分离的位置,在延伸方向Da的中途分隔大臂内空间S1。隔着大臂分隔部件17在延伸方向Da的两侧,在一对大臂侧板12的各个中的靠近上述上缘部的位置,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一致动器孔12a与第二致动器孔12b。
第一致动器孔12a设置在比第二致动器孔12b更靠近大臂侧板12的基端部12x侧的位置。第一致动器孔12a以及第二致动器孔12b的中心轴与第一贯通孔14a以及第二贯通孔16a的中心轴并行设置。
<小臂>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小臂2具有:在从大臂侧板12的前端部12y的小臂支承部16远离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小臂侧板21;连接一对小臂侧板21彼此的小臂底板22;设于小臂侧板21而支承作为作业机的铲斗3的作业机支承部23。另外,小臂2还具有连接一对小臂侧板21彼此之间的小臂分隔部件24。
<小臂侧板>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一对小臂侧板21在第二中心轴O2的方向,即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小臂侧板21在从大臂1的前端部远离的方向(延伸方向Db)上延伸。在作为大臂1的前端部侧的一对小臂侧板21的基端部21x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大臂连接孔21a。该大臂连接孔21a设于与小臂底板22相邻的位置。在该大臂连接孔21a上插通有上述第二销P2。
如图5所示,在比大臂连接孔21a更靠近小臂侧板21的上缘部,即靠近从小臂底板22远离的一侧的缘部的位置,并且与大臂连接孔21a相比,进一步靠近小臂侧板21的基端部21x侧的位置,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致动器连接孔21b。另外,与致动器连接孔21b并行地设有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小臂侧板21的第三致动器孔21c。第三致动器孔21c相对于大臂连接孔21a设置在靠近小臂侧板21的上述上缘部的位置。
各个小臂侧板21从设有基端部21x的致动器连接孔21b的位置朝向前端部21y,使距离小臂底板22的立起设置方向的尺寸(板宽度尺寸)逐渐变大之后,逐渐变小。在小臂侧板21中的板宽度尺寸最大的位置设有大臂连接孔21a以及第三致动器孔21c。
如图2所示,通过使一对小臂侧板21被一对小臂支承部16夹入,并使第二销P2插通于大臂连接孔21a与第二贯通孔16a,而使一对小臂侧板21被大臂1的小臂支承部16支承。由此,小臂2能够相对于大臂1绕第二中心轴O2转动。
<作业机支承部>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作业机支承部23跨过一对小臂侧板21彼此之间而设置在小臂侧板21的前端部21y。在作业机支承部23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三贯通孔23a。在该第三贯通孔23a插通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销P3。将第三销P3的旋转中心作为第三中心轴O3。在与第三贯通孔23a相邻,并比第三贯通孔23a更靠近小臂侧板21的基端部21x侧的位置设有以分别向从一对小臂侧板21远离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有连杆支承部25。在该连杆支承部25设有与第三贯通孔23a并行地延伸的第一连杆连接孔25a。
<小臂底板>
小臂底板22成为图5以及图6所示的平板状。而且,小臂底板22连接一对小臂侧板21彼此。具体而言,在小臂底板22中的第三中心轴O3延伸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缘部,与小臂底板22一体地设有一对小臂侧板21。小臂底板22沿着小臂侧板21的延伸方向Db设置。在小臂2的整体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状态下,小臂侧板21从小臂底板22向与上部旋转体111远离的方向立起设置。以下,将小臂侧板21从小臂底板22立起设置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D2。第二方向D2是与延伸方向Db交叉的方向。
如图6所示,从小臂底板22,在小臂侧板21的前端部21y侧向小臂侧板21的立起设置方向,即第二方向D2突出,并且连接一对小臂侧板21彼此的前端凸部26从小臂侧板21的延伸方向Db的中央部跨过前端部21y设置。前端凸部26通过将板状的部件利用焊接等与小臂底板22以及小臂侧板21接合而一体地设于小臂底板22以及小臂侧板21。因此,前端凸部26在小臂底板22上被一对小臂侧板21夹住而设置。
如图6所示,前端凸部26具有倾斜面26a,倾斜面26a在小臂侧板21的延伸方向Db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随着从小臂底板22向第二方向D2远离,而朝向小臂侧板21的前端部21y倾斜。前端凸部26还具有从倾斜面26a弯折或弯曲地连续的平面状的上表面26b。上表面26b配置在比小臂侧板21的上缘部,即从小臂底板22向第二方向D2远离的一侧的缘部更靠近小臂底板22的一侧。由此,被前端凸部26的上表面26b与一对小臂侧板21夹住,而在上表面26b的第二方向D2侧形成有前端侧空间TS2。
在此,将被小臂底板22与一对小臂侧板21包围,并在前端凸部26的倾斜面26a与小臂分隔部件24之间形成于小臂底板22的第二方向D2侧的空间作为小臂内空间S2。
<小臂分隔部件>
如图6所示,小臂分隔部件24为板状。如图2以及图6所示,小臂分隔部件24连接一对小臂侧板21彼此。小臂分隔部件24设置于与小臂底板22分离的位置,在延伸方向Db的中途分隔小臂内空间S2。小臂分隔部件24形成为,随着从小臂底板22远离而朝向小臂侧板21的基端部21x之后,向前端部21y侧弯折或弯曲而朝向基端部21x延伸的V形板状(参照图2)。
<铲斗>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作为作业机的铲斗3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作业机贯通孔31a。另外在铲斗3中,在与作业机贯通孔31a相邻而相对于作业机贯通孔31a从小臂侧板21的前端部21y远离的位置设有与作业机贯通孔31a并行延伸的第二连杆连接孔31b。
通过在作业机贯通孔31a与小臂2的作业机支承部23的第三贯通孔23a一起插通有第三销P3,使铲斗3相对于小臂2能够绕第三中心轴O3转动地被支承。
<第一致动器>
如图2所示,第一致动器4成为沿着大臂1的延伸的方向伸缩的棒状。第一致动器4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例如具有使用了滚珠丝杠的构造。第一致动器4的第一端通过销Pa与托架130的第一孔130a连接,相对于托架130经由托架130能够绕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承于上部旋转体111。
第一致动器4的第二端利用销Pb与大臂1的第一致动器孔12a连接,相对于大臂1,能够绕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承于大臂1。由此,第一致动器4配置在比大臂分隔部件17更靠近大臂侧板12的基端部12x侧的位置。
<第一电动机>
如图2所示,第一电动机5与第一致动器4相邻设置,将前述电池作为动力源使第一致动器4动作。通过利用第一电动机5使第一致动器4动作,第一致动器4伸缩,而使大臂1相对于车辆主体110的上部旋转体111绕中心轴O1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动机5配置在比第一致动器4靠近大臂底板13的位置,并配置在大臂底板13与第一致动器4之间。而且,第一电动机5配置在大臂内空间S1。在第一电动机5与第一致动器4之间设有例如行星齿轮机构、使用了带轮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1设于第一致动器4的第二端,第一电动机5配置于第一致动器4的第二端侧。布线42从第一电动机5延伸。布线42沿着大臂1的基端凸部19的倾斜面19a以及上表面19b延伸,通过托架130内与设于上部旋转体111的未图示的动力源连接。因此布线42配置于大臂内空间S1以及基端侧空间PS1。在此,第一电动机5与大臂1的姿势无关,一直配置在大臂内空间S1。另外,第一电动机5以及布线42配置在比大臂分隔部件17更靠近大臂侧板12的基端部12x侧的位置。
<第二致动器>
如图2所示,第二致动器6具有与第一致动器4相同的构成。第二致动器6的第一端利用销Pc与大臂1的第二致动器孔12b连接,相对于大臂1能够绕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承于大臂1。
第二致动器6的第二端利用销Pd与小臂2的致动器连接孔21b连接,相对于小臂2能够绕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承于小臂2。由此,第二致动器6配置在比大臂分隔部件17更靠近大臂侧板12的前端部12y侧的位置。
<第二电动机>
第二电动机7具有与第一电动机5相同的构成,如图2所示,与第二致动器6相邻设置,将前述电池作为动力源而使第二致动器6动作。通过利用第二电动机7使第二致动器6动作,第二致动器6伸缩,而是小臂2相对于大臂1绕第二中心轴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动机7配置在比第二致动器6更靠近大臂底板13的位置,并配置在大臂底板13与第二致动器6之间。而且第二电动机7配置于大臂内空间S1。在第二电动机7与第二致动器6之间设有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4。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4具有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1相同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4设于第二致动器6的第一端,第二电动机7配置在第二致动器6的第一端侧。布线45从第二电动机7延伸。布线45朝向第一电动机5与第一电动机5的布线42一起,沿着大臂1的基端凸部19的倾斜面19a以及上表面19b延伸,通过托架130内与设于上部旋转体111的未图示的动力源连接。因此,布线45配置在大臂内空间S1以及基端侧空间PS1。在此,第二电动机7与小臂2的姿势无关,抑制配置于大臂内空间S1。另外,第二电动机7以及布线45配置在比大臂分隔部件17更靠近大臂侧板12的前端部12y侧的位置,并且第二电动机7与第一电动机5在大臂内空间S1设置在接近的位置。
<第三致动器>
如图2所示,第三致动器8具有与第一致动器4以及第二致动器6相同的构成。第三致动器8的第一端利用销Pe与小臂2的第三致动器孔21c连接。因此第三致动器8相对于小臂2能够绕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承于小臂2。
在第三致动器8的第二端设有第一连杆部件51。在第一连杆部件51的第一端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一连杆贯通孔51a。第三致动器8的第二端利用销Pf与第一连杆贯通孔51a连接。因此第三致动器8相对于第一连杆部件51能够绕在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承于第一连杆部件51。
另外,在第一连杆部件51的第二端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二连杆贯通孔51b。第二连杆贯通孔51b利用销Pg与小臂2的第一连杆连接孔25a连接。因此第一连杆部件51相对于小臂2能够绕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承于小臂2。
另外,在第三致动器8设有第二连杆部件52。在第二连杆部件52的第一端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三连杆贯通孔52a。第三连杆贯通孔52a与第三致动器8的第二端以及第一连杆贯通孔51a一起利用销Pf连接。因此,第二连杆部件52相对于第三致动器8的第二端以及第一连杆部件51能够绕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
进一步地,在第二连杆部件52的第二端设有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贯通的第四连杆贯通孔52b。第四连杆贯通孔52b利用销Ph与铲斗3的第二连杆连接孔31b连接。因此,第二连杆部件52相对于铲斗3能够绕沿上部旋转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转动。第三致动器8配置在比小臂分隔部件24更靠近小臂侧板21的前端部21y侧。
<第三电动机>
第三电动机9具有与第一电动机5以及第二电动机7相同的构成,如图2所示,与第三致动器8相邻设置,将前述电池作为动力源使第三致动器8动作。通过利用第三电动机9使第三致动器8动作,第三致动器8伸缩,利用第一连杆部件51以及第二连杆部件52相对于小臂2使铲斗3绕中心轴O3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动机9配置在比第三致动器8更靠近小臂底板22的位置,并配置在小臂底板22与第三致动器8之间。而且,第三电动机9配置在小臂内空间S2。在第三电动机9与第三致动器8之间设有第三动力传递机构47。第三动力传递机构47具有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4相同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动力传递机构47设于第三致动器8的第一端,第三电动机9配置在第三致动器8的第一端侧。布线48从第三电动机9延伸。布线48朝向大臂1延伸而通过设于大臂1的前端凸部18的图4所示的通路18c。进一步地,布线48朝向第一电动机5以及第二电动机7,与第一电动机5以及第二电动机7的布线42、45一起,沿着大臂1的基端凸部19的倾斜面19a以及上表面19b延伸,并通过托架130内与设于上部旋转体111的未图示的动力源连接。因此,布线48配置于大臂内空间S1以及基端侧空间PS1。在此,第三电动机9与铲斗3的姿势无关,一直配置于小臂内空间S2。另外,第三电动机9以及布线48配置在比小臂分隔部件24更靠近小臂侧板21的前端部21y侧的位置。
<作用效果>
上述构成的挖掘机100中,第一电动机5配置于大臂内空间S1。即,第一电动机5被一对大臂侧板12与大臂底板13之间包围而设置。因此,第一电动机5不从大臂1露出。
其结果,在利用挖掘机100进行作业时,能够避免第一电动机5受到冲击,能够继续作业,并能够稳定地使挖掘机100动作。因此挖掘机100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第二电动机7也同样地配置于大臂内空间S1。因此第二电动机7不从大臂1露出,在利用挖掘机100进行作业时,能够避免第二电动机7受到冲击,挖掘机100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第三电动机9配置于小臂内空间S2。即,第三电动机9被一对小臂侧板21与小臂底板22之间包围而设置。因此第三电动机9不从小臂2露出,在利用挖掘机100进行作业时,能够避免第三电动机9受到冲击,挖掘机100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第一电动机5配置在大臂底板13与第一致动器4之间,因此能够利用第一致动器4保护第一电动机5。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避免对第一电动机5的冲击。
同样,第二电动机7配置在大臂底板13与第二致动器6之间,从而能够利用第二致动器6保护第二电动机7。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避免对第二电动机7的冲击。
另外,通过使第三电动机9配置在小臂底板22与第三致动器8之间,能够利用第三致动器8保护第三电动机9。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避免对第三电动机9的冲击。
另外,第一电动机5与第二电动机7均配置在大臂内空间S1。其结果,在大臂1的延伸的方向的中央部集中地设有第一电动机5与第二电动机7。因此,能够在一个位置进行第一电动机5以及第二电动机7的维护,能够提高维护性。
另外,通过将大臂分隔部件17与一对大臂侧板12连接,能够提高大臂1的强度。即,大臂侧板12的从大臂底板13的立起设置尺寸(第一方向D1的尺寸)在延伸方向Da的中央部变为最大,但在该位置设有大臂分隔部件17,因此能够抑制大臂侧板12的挠曲。
同样,通过使小臂分隔部件24与一对小臂侧板21连接,能够提高小臂2的强度。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大臂1也可以进一步具有与大臂底板13对置配置,并连接一对大臂侧板12彼此的顶板。在这种情况下,大臂1成为具有盖的箱状,大臂内空间S1成为利用大臂底板13、大臂侧板12以及顶板包围上下左右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电动机5以及第二电动机7从大臂侧板12的立起设置方向被包围,因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对第一电动机5以及第二电动机7的冲击。
同样,小臂2也可以还具有与小臂底板22对置配置,并将一对小臂侧板21彼此连接的顶板。在这种情况下,小臂2成为具有盖的箱状,小臂内空间S2成为上下左右被大臂底板13、大臂侧板12以及顶板包围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电动机9从小臂侧板21的立起设置方向被包围,因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对第三电动机9的冲击。
另外,也可以使第一电动机5的位置与第一致动器4的位置相反。即,第一致动器4也可以设置为被第一电动机5与大臂底板13夹住。第二电动机7的位置与第二致动器6的位置也可以相反,第三电动机9的位置与第三致动器8的位置也可以相反。另外,第三电动机9也可以从小臂2露出。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械的例子对挖掘机100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发明也可以应用到不具有小臂2的起重机、铺管机。另外,作为作业机的例子,对将铲斗3设于小臂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明也可以应用到代替铲斗3而将压碎机、切断机等设于小臂2的挖掘机100。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利用本发明的作业机械,能够避免对电动机的冲击,具有高的可靠性。
附图标记说明
1…大臂 2…小臂 3…铲斗 4…第一致动器 5…第一电动机 6…第二致动器 7…第二电动机 8…第三致动器 9…第三电动机 12…大臂侧板 12a…第一致动器孔 12b…第二致动器孔 12x…基端部 12y…前端部 13…大臂底板 14…大臂支承部 14a…第一贯通孔 16…小臂支承部 16a…第二贯通孔 17…大臂分隔部件 18…前端凸部 18a…倾斜面18b…上表面 18c…通路 19…基端凸部 19a…倾斜面 19b…上表面 21…小臂侧板 21a…大臂连接孔 21b…致动器连接孔 21c…第三致动器孔 21x…基端部 21y…前端部 22…小臂底板 23…作业机支承部 23a…第三贯通孔 24…小臂分隔部件 25…连杆支承部 25a…第一连杆连接孔 26…前端凸部 26a…倾斜面 26b…上表面 31a…作业机贯通孔 31b…第二连杆连接孔 41…第一动力传递机构 42…布线 44…第二动力传递机构 45…布线 47…第三动力传递机构 48…布线 51…第一连杆部件 51a…第一连杆贯通孔 51b…第二连杆贯通孔 52…第二连杆部件 52a…第三连杆贯通孔 52b…第四连杆贯通孔 100…挖掘机110…车辆主体 111…上部旋转体 112…驾驶室 113…遮光罩 114…后部支柱 115…前部支柱 121…下部行驶体 122…履带 123…推土铲 130…托架 130a…第一孔 130b…第二孔 O1…第一中心轴 O2…第二中心轴 O3…第三中心轴 S1…大臂内空间 S2…小臂内空间PS1…基端侧空间 TS1…前端侧空间 TS2…前端侧空间 P1…第一销 P2…第二销 P3…第三销Pa,Pb,Pc,Pd,Pf,Pg,Ph…销 CA…驾驶空间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a…延伸方向 Db…延伸方向

Claims (8)

1.一种作业机械,具备:
车辆主体;
大臂,其基端部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并从该车辆主体延伸;
第一致动器,其连接所述大臂与所述车辆主体,使所述大臂相对于所述车辆主体绕与所述大臂的延伸的方向交叉的第一中心轴转动;
第一电动机,其连接于所述第一致动器,使所述第一致动器动作;
所述大臂具有:
一对大臂侧板,其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方向上对置配置;
大臂底板,其连接所述大臂侧板彼此;
所述第一电动机配置在被所述一对大臂侧板与所述大臂底板包围的大臂内空间。
2.如权利请求1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配置在所述大臂底板与所述第一致动器之间。
3.如权利请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小臂,其支承于所述大臂的前端部并从该前端部延伸;
第二致动器,其连接所述大臂与所述小臂,使所述小臂绕与所述小臂的延伸方向交叉的第二中心轴转动;
第二电动机,其使所述第二致动器动作;
所述第二电动机配置于所述大臂内空间。
4.如权利请求3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动机配置于所述大臂底板与所述第二致动器之间。
5.如权利请求3或4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业机,其支承于所述小臂;
第三致动器,其连接所述作业机与所述小臂,使所述作业机绕与所述小臂的延伸的方向交叉的第三中心轴转动;
第三电动机,其使所述第三致动器动作;
所述小臂具有:
一对小臂侧板,其在所述第三中心轴的方向上对置配置;
小臂底板,其连接所述小臂侧板彼此;
所述第三电动机配置在被所述一对小臂侧板与所述小臂底板包围的小臂内空间。
6.如权利请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致动器具有连接于所述车辆主体的第一端以及连接于所述大臂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致动器具有连接于所述大臂的第一端以及连接于所述小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动机配置于所述第一致动器的所述第二端侧,
所述第二电动机配置于所述第二致动器的所述第一端侧。
7.如权利请求6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臂的所述前端部设有前端凸部,所述前端凸部从所述大臂底板突出,并且连接所述一对大臂侧板,
在所述大臂的所述基端部设有基端凸部,所述基端凸部从所述大臂底板突出,并且连接所述一对大臂侧板,
所述大臂内空间形成于前端凸部与所述基端凸部之间。
8.如权利请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臂还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连接所述一对大臂侧板彼此,并且在所述大臂的延伸的方向的中途分隔所述大臂内空间。
CN202080005024.XA 2019-06-14 2020-06-12 作业机械 Pending CN1126731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1371 2019-06-14
JP2019111371A JP7252838B2 (ja) 2019-06-14 2019-06-14 作業機械
PCT/JP2020/023226 WO2020251023A1 (ja) 2019-06-14 2020-06-12 作業機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3134A true CN112673134A (zh) 2021-04-16

Family

ID=73781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5024.XA Pending CN112673134A (zh) 2019-06-14 2020-06-12 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0834B2 (zh)
JP (1) JP7252838B2 (zh)
CN (1) CN112673134A (zh)
DE (1) DE112020000071T5 (zh)
WO (1) WO20202510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73690A (ja) 2021-05-10 2022-11-22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電動シリンダ及び作業機械
JP2022173689A (ja) 2021-05-10 2022-11-22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電動シリンダ及び作業機械
EP4183936A1 (en) 2021-11-22 2023-05-24 Nabtesco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
JP2023105978A (ja) * 2022-01-20 2023-08-01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電動シリンダ及び作業機械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7452U (zh) * 1984-11-29 1986-06-23
JP2000273904A (ja) * 1999-03-23 2000-10-03 Kubota Corp 旋回作業機の配管構造
JP2001233584A (ja) * 2000-02-21 2001-08-28 Susumu Yoshida ブームに設けた伸縮変角度装置
JP2003082707A (ja) * 2001-09-12 2003-03-19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電動建設機械及び電動ショベル
CN1673465A (zh) * 2004-03-22 2005-09-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程机械
CN101490425A (zh) * 2006-05-15 2009-07-22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液压行驶车辆
CN103081306A (zh) * 2011-03-31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发电电动机及作业机械
JP2019011571A (ja) * 2017-06-29 2019-01-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335A (ja) * 1996-07-01 1998-01-20 Izumi Kogyo:Kk パワーショベル用バケット
US8991029B2 (en) * 2011-09-26 2015-03-31 Caterpillar Inc. Beam structure
US9662746B2 (en) * 2014-07-28 2017-05-30 Caterpillar Inc. Linkage assembly for implement system of machine
US10519622B2 (en) * 2014-12-16 2019-12-31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Excavator arm, excavator cantilever member including such an excavator arm and excavator including such an excavator cantilever member
JP6626644B2 (ja) * 2015-06-29 2019-12-25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作業機械のブームの補強構造
WO2019004131A1 (ja) 2017-06-29 2019-01-0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ベルトテンション調整装置及び作業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7452U (zh) * 1984-11-29 1986-06-23
JP2000273904A (ja) * 1999-03-23 2000-10-03 Kubota Corp 旋回作業機の配管構造
JP2001233584A (ja) * 2000-02-21 2001-08-28 Susumu Yoshida ブームに設けた伸縮変角度装置
JP2003082707A (ja) * 2001-09-12 2003-03-19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電動建設機械及び電動ショベル
CN1673465A (zh) * 2004-03-22 2005-09-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程机械
CN101490425A (zh) * 2006-05-15 2009-07-22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液压行驶车辆
CN103081306A (zh) * 2011-03-31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发电电动机及作业机械
JP2019011571A (ja) * 2017-06-29 2019-01-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51023A1 (ja) 2020-12-17
US20210381193A1 (en) 2021-12-09
JP2020204172A (ja) 2020-12-24
DE112020000071T5 (de) 2022-03-10
JP7252838B2 (ja) 2023-04-05
US11970834B2 (en) 202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73134A (zh) 作业机械
US20130031812A1 (en) Vibration nipper for heavy machinery
WO2017069218A1 (ja) 履帯式トラクタ
JP6012845B2 (ja) 建設機械
CN104846867B (zh) 底板件及工程机械
JP2007063839A (ja) 建設機械用保護構造物及び建設機械用キャブ
JP2001173017A (ja) 建設機械
WO2020026553A1 (ja) 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JP6174969B2 (ja)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構造
WO2020256051A1 (ja) 作業車両
JP2020060015A (ja) キャブ及び作業機械
CN112236561B (zh) 作业机械及驾驶室
JP6867326B2 (ja) 建設機械
KR101607540B1 (ko) 작업용 차량의 스탠드 조절장치
JP4287804B2 (ja) 作業機械用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JP5427690B2 (ja) ショベルの旋回フレーム
CN113727906A (zh) 驾驶室以及作业车辆
EP3798065A1 (en) Cab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JP7330837B2 (ja) ショベル
JP6934837B2 (ja) 電気駆動式油圧ショベル
US20220316180A1 (en) Remote driving devic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work machine
JP5541705B2 (ja) 建設機械
WO2018179245A1 (ja) 建設機械
JP2024032395A (ja) 作業機械
JP2022080402A (ja) 建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