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714A - 货物承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货物承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714A
CN112638714A CN201980056358.7A CN201980056358A CN112638714A CN 112638714 A CN112638714 A CN 112638714A CN 201980056358 A CN201980056358 A CN 201980056358A CN 112638714 A CN112638714 A CN 112638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ase
carrying device
bridging
addi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63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8714B (zh
Inventor
S·布赫霍尔茨斯特罗姆
G·弗里切
H·埃里克森
M·诺丹加德
J·安德尔松
J-P·特雷普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ule Sweden AB
Original Assignee
Thule Swede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ule Sweden AB filed Critical Thule Sweden AB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4Carriers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roof
    • B60R9/055Enclosure-type carriers, e.g. containers, bo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5Front spoi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货物承载装置,该货物承载装置包括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和以铰接方式与该基部联接的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该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该货物承载装置还包括附接到该基部和该盖部中的至少一者的附加部分,其中该附加部分扩大该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此类货物承载装置的方法。

Description

货物承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物承载装置,该货物承载装置包括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和以铰接方式与该基部联接的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该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此类货物承载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游憩活动涉及庞大设备的使用。因此,用于在车辆车顶上运输货品诸如庞大的运动设备的货物承载装置越来越普及。此外,由于流动性增加并且游憩活动进行得更加频繁,使得货物承载装置甚至被更加频繁地使用并用于更加长的距离。
然而,与驾驶不具有车顶货物承载装置的车辆相比,驾驶具有车顶货物承载装置的车辆导致更高的能量消耗。更高的能量消耗继而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应当被限制。与此相关联地,驾驶具有车顶货物承载装置的车辆还会影响驾驶特性,尤其是当在高速公路上以高速驾驶车辆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造和提供增强的货物承载装置,该货物承载装置当安装在车辆上时对驾驶效率具有较小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能量消耗具有较小负面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货物承载装置以及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通过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5的制造货物承载装置的方法来解决该目的。
本发明另外的有利实施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其中这些实施方案的具体另外的修改可从以下发明内容、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本身收集。
根据本发明的货物承载装置可能够安装在车辆上。优选地,该货物承载装置可能够安装在车辆车顶上,其中该货物承载装置被构造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
根据本发明,附加部分附接到基部和盖部中的至少一者以用于扩大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该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对应于该货物承载装置占据的空间。因此,该货物承载装置包括可安装到基部和盖部中的至少一者上的体积附加部分。换句话讲,该附加部分可添加到基部和盖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外表面,其中该附加部分从基部和/或盖部的外表面向外延伸。
因此,该附加部分提供对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体积的体积扩展。因此,与不包括附加部分的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体积相比,包括附加部分的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更大。因此,与不具有附加部分的基部和盖部的外部尺寸或外部大小相比,包括附加部分的货物承载装置的外部尺寸或外部大小可更大。
关于扩大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该附加部分可在基部的外部提供不与基部的内部空间重叠的外部空间。因此,总体外部体积可包括具有内部体积的内部空间和具有附加体积的外部空间。因此,扩大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不改变基部的内部空间,其中外部空间和附加体积从外部添加到货物承载装置的基部和/或盖部上。扩大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体积也可在附加部分中为货品提供附加存放空间。
该附加部分可附接到基部或盖部,其中该附加部分包括至少一个附加部分。除此之外,该附加部分可附接到基部和盖部两者,其中该附加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单独的附加部件,该至少两个单独的附加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附加部件附接到基部并且该至少两个单独的附加部件中的至少另一个附加部件附接到盖部。该至少两个附加部件可以能够相对于彼此枢转的方式布置到货物承载装置,以用于打开或闭合盖部。
该附加部分使货物承载装置能够具有更复杂的设计。该货物承载装置的外部形状可因此被设计为贴合多种外表面形状。该附加部分可具有稳定作用,使得盖部或基部更具刚性。该货物承载装置的附加部分还可具有空气动力学效应。该空气动力学效应可通过货物承载装置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外部形状来实现,尤其是通过附加部分来提供。作为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替代或补充,该附加部分可提供附加部分与盖部和/或基部的齐平配合。
该附加部分可包括添加到货物承载装置上的空气排出主体。这种空气排出主体可由实心主体、中空主体或填充有填充材料的主体提供。因此,增强货物承载装置的空气动力学并基于其提供更高驾驶效率可设置有添加到货物承载装置的这种空气排出主体。
可通过货物承载装置的流线型表面来产生附加部分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其可增强空气动力学),该流线型表面可导致货物承载装置的空气阻力较小并且出现在货物承载装置的外表面上的空气湍流较少。较少的空气湍流可尤其出现在货物承载装置的后部附近。较小的空气阻力和较少的空气湍流也可导致货物承载装置的阻力较小,这继而可导致车辆的燃料消耗较少。另选地或除此之外可通过货物承载装置的扰流板表面来产生空气动力学效应,该扰流板表面也可产生较少的空气湍流,从而由于更多的层流空气流导致车辆的燃料消耗较少。尤其在货物承载装置正在运动时产生空气动力学效应。
因此,可在以下方式中体现一种有益且优选的想法:通过添加至少一个体积附加部件作为额外的附加元件来使货物承载装置的以铰接方式联接的基部-盖部系统的外表面再成形,使得整个货物承载装置的空气动力学可受到积极影响。利用至少一个附加部件来再成形可包括基部-盖部系统的外表面的流线型再成形,并且另选地或除此之外可包括前扰流板或后扰流板,从而使基部-盖部系统的外表面再成形以改变货物承载装置周围的气流。前扰流板和后扰流板都是可能够另外增加基部或盖部的刚度从而有助于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稳定性的构件。因此,货物承载装置可被设计为并且在安装在车辆上时用作车辆的主动式空气动力学部件。“主动式空气动力学”可被理解为对空气动力学、驾驶效率和/或驾驶特性具有积极影响。
该附加部分可包括位于盖部和基部之间的基本上笔直的或弯曲的过渡部,该过渡部贴合或不贴合包封基部和盖部两者的凸形外壳。过渡部可包括该附加部分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该至少一部分位于在其间提供该过渡部的那些元件之间。过渡部还可包括间隙,该间隙位于在其间提供该过渡部的那些元件之间。间隙可位于附加部分与在其间提供过渡部的那些元件中的一个元件之间。元件之间的过渡部也可被构造成基本无缝的过渡部,其中可能不存在基本的间隙。
根据优选的实施方案,附加部分至少部分地延伸到包封基部和盖部两者的凸形外壳的外部。该凸形外壳可包括该基部和盖部的外包封表面。换句话讲,该凸形外壳可跨越基部和盖部的外部几何形状,其中该基部和盖部的外边缘和拐角彼此直线地连接,使得该包封表面上不存在凹形表面区域。因此,该基部和盖部的该凸形外壳可包括形成凸形包封表面的平面补片。由附加部分提供的到此类凸形外壳的外部的至少部分延伸,可对为货物承载装置的不同基部-盖部系统的不同设计布局提供和制造宽范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具有积极效果。因此,该货物承载装置的制造允许对其空气动力学布局的有效优化。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内部空间能够通过由基部的边沿部分限定的上部开口进入。此外,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可适于定位成处于盖部的闭合状态,其中盖部的边缘部分接触边沿部分,具体地接触边沿部分的外表面。在盖部的闭合状态下,盖部的边缘部分可接触基部的边沿部分的外表面或搁置在该外表面上。因此,可存在从盖部的边缘部分到基部的边沿部分的阶梯,其中从边缘部分的外表面到边沿部分的外表面均可出现该阶梯。关于附加部分,其可包括附接到基部或附接到盖部的跨接部分,并且可被形成为当盖部处于其闭合状态时在盖部的边缘部分与基部的边沿部分之间提供过渡部,优选地在盖部的边缘部分的外表面与基部的边沿部分之间提供过渡部。
优选地,该过渡部可贴合该基部和盖部的凸形外壳,或者可至少部分地位于该凸形外壳的外部。制造基部和盖部的此类几何跨接可具有积极效果,即基部和盖部的外表面上的阶梯、凹陷部或凹槽可通过包括跨接部分的附加部分再成形或跨接。这种再成形或跨接继而可提供货物承载装置的基本上流线型的外表面。
附加部分可在货物承载装置的基部与盖部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当盖部处于闭合状态时,跨接部分在跨接部分的外表面与盖部的外表面之间和/或在跨接部分的外表面与基部的外表面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优选地在跨接部分的外表面与基部的下部外表面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可包括在用于制造齐平的过渡部的相应制造公差内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此类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可设置在跨接部分的外表面与盖部的边缘部分的外表面之间和/或跨接部分的外表面与基部的边沿部分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此类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可进一步增强货物承载装置的有效流线型设计。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基部的边沿部分包括U形形状,其中在边沿部分中,基部的侧壁的壁部分向外弯曲并弯曲到其自身上使得侧壁的边缘部分向下突出,并且其中在向下突出的边缘部分与基部的侧壁的一部分之间形成间隙。可利用附加部分的跨接部分横穿、覆盖或填充该间隙。因此,跨接部分可提供至少填充基部的U形边沿部分内的凹陷部的空气排出主体。
此外,间隙可提供用于将跨接部分附接到基部的容纳空间。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跨接部分的上边缘部分容纳在间隙中。优选地抵靠限定间隙的壁部分支撑上边缘部分。此外,可抵靠面向间隙的内部空间的壁部分的相反表面部分来支撑(优选地双重支撑)上边缘部分。换句话讲,跨接部分的上边缘部分可被支撑在间隙中。此类容纳可设置有卡扣配合组件,以用于在制造货物承载装置时将跨接部分附接到基部。
优选地,在货物承载装置的闭合状态下,盖部的底部边缘可容纳在形成在邻近上边缘部分的跨接部分中的凹陷部中。因此,可有效地制造跨接部分的外表面与盖部的上部外表面之间的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跨接部分的上边缘部分包括两个支撑区段,该两个支撑区段抵靠限定间隙的壁部分相反地支撑,优选地,其中第一支撑区段接触侧壁的边缘部分的下端部部分,并且第二支撑区段接触基部的侧壁的相反上部部分。两个支撑区段均可以交错方式布置在间隙内。处于交错方式的布置结构可包括支撑区段的阶梯状布置结构。此外,两个支撑区段均可与中间区段连接,其中中间区段不与限定间隙的壁部分接触。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跨接部分的上边缘部分是双弯曲的,优选地包括锯齿形形状。跨接部分的该上边缘部分可包括Z形形状。另选地,跨接部分可包括S形形状。因此,跨接部分在制造时可以是双弯曲的。上边缘部分的这种形状可提供跨接部分在基部的间隙或凹槽内的有效支撑。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跨接部分的上边缘部分粘结到限定间隙的壁部分,优选地通过胶粘粘结到该壁部分。在双弯曲的形状的情况下,在货物承载装置的制造期间,该跨接部分可分配设置在壁部分上的粘合剂,以用于当在将跨接部分的上边缘部分滑入或扣入间隙中时,将跨接部分均匀地粘结在支撑区段和壁部分之间。跨接部分的这种粘结可提供跨接部分与货物承载装置的基部的牢固附接。
根据实施方案,该跨接部分可被构造为围绕基部和/或盖部的框架。该框架可以基本上水平扩展的方式布置到基部和/或盖部。该框架可附接到间隙,该间隙可为周向间隙。该框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框架部件。该框架可以是一体形成的。换句话讲,该框架可被制造成一体件。另选地,该框架可包括彼此连接形成框架的至少两个跨接部件。除此之外,框架可以是断开的,从而包括至少一个跨接部件。
至少一个握持部和/或至少一个锁定部件可被布置到货物承载装置的基部或盖部的一侧或两侧,其中可能够在一侧或两侧打开盖部。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跨接部分包括水平围绕基部或盖部的框架,其中框架优选地包括用于货物承载装置的握持部和/或锁定部件的至少一个孔。因此,附加部分可被设计为水平围绕的跨接部件,从而提供到至少一个握持部和/或锁定部件的入口。附加部分还可被设计作为水平围绕货物承载装置的周向扰流板框架。这降低了其所添加到的元件(例如基部)的柔性,并且可有助于防止由于盖部的前下部部分的变形而产生的鱼嘴状开口。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该跨接部分包括框架,该框架围绕基部延伸以形成双壳结构。双壳结构可包括形成内基部壳的基部和形成货物承载装置的外基部壳的框架。因此,该框架可围绕整个基部延伸。该框架可包括小切口,从而例如提供关于固定元件的通道。换句话讲,双壳结构可提供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包括作为内层的基部和作为外层的框架。因此,该框架可被制造成具有槽形形状(类似于基部本身的形状),该槽形形状至少部分地包封基部。这可能是有利的,因为在制造框架部件时可能不会移除任何中心件。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该至少一个附加部分包括扰流板部分,该扰流板部分附接到盖部,优选地附接到盖部的后部部分,或者附接到基部,优选地附接到基部的前部部分。除了提及的其他效应之外,将扰流板部分附接到盖部可降低盖部的柔性并且增加盖部的硬度或刚度,这与稍后将描述的盖部的加固前部部分结合尤其有效。根据货物承载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附加部分包括两个单独的部分—跨接部分和扰流板部分。优选地,扰流板部分附接到盖部的后部部分,其中扰流板部分可提供货物承载装置的后扰流板。此类扰流板还可提供货物承载装置的增强的空气动力学,继而提供车辆增强的驾驶稳定性。此外,此类扰流板可增加盖部的后部部分的稳定性。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扰流板部分在扰流板部分的外表面与跨接部分的外表面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在该实施方案中,附加部分可包括附接到盖部的后部的扰流板部分和至少附接到基部的后部的跨接部分。根据该实施方案,相对于跨接部分与盖部之间或跨接部分与基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的特征也可适用于扰流板部分与跨接部分之间的过渡部。
根据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案,扰流板部分包括抓握部分,该抓握部分优选地不突出超过扰流板部分的后边缘部分,以用于握持货物承载装置。抓握部分可包括凹陷或集成在扰流板内的握持部。这种抓握部分可提供货物的有效握持,同时是在空气动力学上有效的。另选地,握持部可附接到扰流板部分的外部后表面作为额外元件。
根据另一个方面,该货物承载装置包括由基部和/或附加部分提供的地面支撑件,以用于保护货物承载装置的固定构件使其免受损坏。关于该方面的有益且优选的想法可见于以下方面中:能够为根据本发明的货物承载装置提供的此类地面支撑件一方面保护固定构件,另一方面空气动力学地庇护这些固定构件。基部和/或附加部分可具有弯曲的形状。货物承载装置的下侧可具有凹状弯曲的形状。该形状可适于贴合车辆车顶的形状。因此,车辆车顶的形状可与货物承载装置的凹状弯曲下侧贴合。
根据这些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的实施方案,该货物承载装置包括用于将货物承载装置固定到车辆的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布置在包封基部、盖部和附加部分的凸形外壳内,该基部和/或附加部分优选地包括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以用于将货物承载装置支撑在基本上水平的地面上。换句话讲,该固定构件不突出超过货物承载装置的凹状弯曲下侧的凸形外壳。该地面接触区段可被构造和定位成使得固定构件的地面接触被阻止。该固定构件可以是或可包括横杆附接夹具或爪状件,以用于将货物承载装置附接到车辆上的横杆。
根据这些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该地面接触区段可与固定构件对准,即,可布置在同一水平上。另选地,固定构件可略微突出超过凸形外壳,使得固定构件可接触地面。因此,货物承载装置可被构造成使得其可搁置在地面接触区段和固定构件两者上。以这种方式,货物承载装置的重力被分配在接触区段和固定构件之间并经由该接触区段和固定构件传递,使得至少减小作用在固定构件上的力。换句话讲,地面接触区段可布置在货物承载装置的下侧并略高于固定构件,使得当货物承载装置被支撑在地面上时,固定构件从货物承载装置接收一些但并不是全部的接触压力。
该固定构件在与地面接触时可以是能够移动的以产生屈曲,因此地面接触区段将获得来自箱的重量的主要压力。
根据这些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地面接触区段布置在基部上。因此,当货物承载装置被支撑在地面上时,附加部分可不具有触及地面的地面接触区段。基部可具有糙面表面结构,并且附加部分可具有光滑表面结构。因此,附加部分的框架和后扰流板可具有光滑表面结构。盖部也可具有光滑表面结构。与光滑表面结构相比,糙面表面结构的刮擦敏感度较低。由于优选的构型,只有具有糙面表面的基部可触及地面,从而避免附加部分和盖部的对刮擦敏感的光泽表面与地面的接触。
货物承载装置的此类构型提供有益效果,即,当定位在车辆车顶上时,该固定构件可被空气动力学地庇护,并且当货物承载装置定位在地面上时,可保护固定构件使其免于触及地面并因此免于地面接触并且免受由此造成的损坏。该地面接触区段可为基本上点状的接触区段(其中可提供至少三个点状区段)和/或基本上线型的接触区段。因此,当定位在地面上时,基部和/或附加部分可部分地接触地面。因此,此类地面支撑概念可提供对固定构件的磨损保护,并且在空气动力学上尤其有效。
用于制造货物承载装置(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并且优选地模制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以及具有用于覆盖基部的形状的盖部,该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将盖部与基部以铰接方式联接,使得盖部是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除此之外,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将附加部分附接到基部和盖部中的至少一者,从而扩大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该附加部分可具有空气动力学效应。
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能够附接到货物承载装置的后扰流板。该后扰流板可能够附接到货物承载装置的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根据该方面的后扰流板可包括附加部分的扰流板部分的至少一个特征,或反之亦然。
优选地,后扰流板的上边缘部分可能够附接到盖部的顶表面,优选地附接到顶表面上的阶梯部分。后扰流板可被构造成提供与盖部的顶表面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除此之外或另选地,后扰流板(优选地为扰流板的后上部部分)可被构造成能够与盖部接合。
优选地,后扰流板的下边缘部分可能够附接到盖部的底部边缘,优选地附接到凸起的边缘表面。后扰流板可被构造成提供与盖部的底部边缘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除此之外或另选地,后扰流板(优选地为扰流板的后下部部分)可提供与货物承载装置的基部和/或与附接到基部的附加部分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还可在围绕基部和/或盖部的框架或跨接部分与扰流板的后部部分之间提供齐平的过渡部。
可提供另外的货物承载装置,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该货物承载装置可包括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部分,该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可能够通过由边沿部分限定的上部开口进入。该货物承载装置可包括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该盖部以铰接方式联接到基部部分并且可适于在闭合状态下搁置在边沿部分上,其中盖部的边缘部分接触边沿部分的侧向外表面。该货物承载装置可包括跨接部分,该跨接部分安装到基部部分并且被形成为当盖部处于闭合状态时提供从盖部的外表面到跨接部分的外表面的基本上无缝的过渡部。该货物承载装置的部件可以与前述货物承载装置的对应部件相同的方式构造。
可提供另一种货物承载装置,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其中货物承载装置包括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和以铰接方式与基部联接的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该槽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货物承载装置包括附接到基部和盖部中的至少一者的附加部分。该附加部分包括围绕所述基部的框架,该框架优选地围绕基部延伸以形成双壳结构,该双壳结构包括形成内基部壳的基部和形成货物承载装置的外基部壳的框架。该货物承载装置的部件可以与前述货物承载装置的对应部件相同的方式构造。附加部分可具有空气动力学效应并且/或者被提供用于扩大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外部体积。
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货物承载装置的盖部。该货物承载装置可为如前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并且该盖部可与此类货物承载装置结合使用,但也可与不同的例如常规货物承载装置结合使用。盖部可包括加固前部部分,以用于降低至少在所述加固前部部分中的所述盖部的柔性。该加固前部部分可包括加固结构,其中所述加固结构可包括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因此,如果除了上文相对于不同货物承载装置所述的附加部分之外还使用了盖部,则可将设置在盖部上的加固结构添加到货物承载装置上,这另外在盖部中提供了刚性。
该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中的每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可沿着盖部的内表面延伸或者可被限定在该内表面中,并且可包括不同的主延伸方向。该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可彼此交叉。另选地或除此之外,该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中的每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可沿着由可微函数限定的路径延伸。
可看出此类加固盖部的有益效果在于增加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刚度,从而至少减少、优选地完全防止所述盖部由于作用在盖部上的内力或外力而变形,该力具体地为可能导致由于封盖的前下部部分变形而产生的不期望的鱼嘴状开口的力。盖部的前部部分可因此为或包括盖部的前部加硬件或前部加固件。换句话讲,增加刚度使得盖部的前部部分不太易于变形。
该加固结构可设置在盖部上或者可设置在盖部中。换句话讲,加固的前部部分可为施加在盖部上的单独构件,或者可为与盖部一体形成或形成在盖部中的结构。
优选地,盖部包括内壁,并且加固结构在盖部的前部部分中设置在盖部的内壁上。该加固结构可根据盖部内壁的形状来结构化,使得加固结构的外部轮廓至少部分地贴合盖部内壁的形状。以这种方式,可在加固结构和盖部之间提供接触,这有利于将加固结构附接到盖部的内壁上。该加固结构可通过合适的固定构件(例如铆钉)附接到内壁,或者可通过例如胶粘或焊接粘结到内壁。
该加固结构可形成在片材中或形成为该片材,该片材在盖部的前部部分中施加在盖部的内表面上。该片材可为单个完整片材。该加固结构可通过使片材塑性地变形或通过模制具有特定图案的片材来形成,从而产生刚度和硬度。该片材的尺寸和形状可允许其以以下方式附接到盖部:使得片材不仅覆盖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内顶壁部分,还沿着盖部的内侧壁从内顶壁继续至少部分地向下延伸。该片材还可被构造成使得盖部的内壁的拐角保持为不被片材覆盖。这节省了重量并且仅略微降低了由片材添加到盖部的前部部分的总体刚度。
该加固结构可被构造成在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大部分(优选地在基本上整个盖部前部部分)上延伸,例如在前部部分中横向延伸跨过盖部的内表面,并且从盖部内壁的前端部部分横向延伸直到或甚至超过盖部上的最前面的铰链附接部分。在加固结构包括片材(优选地包括完整片材)的情况下,该片材可被构造成覆盖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大部分。
任选地,另一个加固结构可被构造成在盖部的中间部分上延伸,优选地在盖部的中间部分上侧向地延伸。任选的另一个加固结构可与该加固结构分开。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加固区段的主延伸方向可涉及相应细长加固区段主要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向。在笔直的细长加固区段中,该主延伸方向对应于或平行于笔直的细长加固区段的纵向轴线。在弯曲或弓形的细长加固区段中,可在连接细长加固区段的末端的直线方向上看到主延伸方向。主延伸方向可被定义为在平行于货物承载装置的基部部分的突出平面上的细长加固区段的净路径。净路径为在不考虑细长加固区段的实际形式的情况下从细长加固区段的开始到所述区段的结束的直接路径。例如,细长加固区段中的一个细长加固区段可在盖部的横向方向上延伸,这意味着与盖部的纵向方向交叉,并且该至少两个细长加固区段中的另一个加固区段可在盖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因此,该加固区段的几何形状可至少部分地包括(双)交叉结构或散列结构。该细长加固区段中的至少一个细长加固区段可在一个方向上弯曲。优选地,细长加固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细长加固区段包括弯曲的形状。优选地,细长加固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细长加固区段包括笔直的形状。因此,加固区段可在多个方向上延伸。
根据优选构型,细长加固区段中的一个细长加固区段在盖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细长加固区段中的另一个细长加固区段在盖部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在盖部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加固区段可朝向盖部的前端以凸形方式弯曲。换句话讲,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加固区段可包括中间区段,该中间区段朝向盖部的前端凸起。两个或更多个细长加固区段可彼此穿透。在优选构型中,两个细长加固区段(优选地基本上平行的细长加固区段)在盖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一个加固区段与两个细长加固区段都交叉。该至少一个交叉加固区段中的至少一个交叉加固区段是弯曲的或弓形的。该至少一个交叉加固区段中的至少一个最前面的交叉加固区段可对应于盖部的前壁部分为弯曲的,该前壁部分优选地基本上垂直地延伸。两个优选平行的细长加固区段的前端部分和与其相交的加固区段的一部分可限定U形形状,该U形形状限制铰链或盖部升降器的固定区域,该铰链或盖部升降器用于在将盖部安装在基部部分上时帮助打开盖部。在这种构型中,前端部分可在盖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超过固定区域,从而在固定区域中提供附加刚度。
另选地或除此之外,该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中的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可彼此交叉。
另选地或除此之外,该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中的至少一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可优选地沿着由可微函数限定的路径延伸。该可微函数可为恒定的可微函数。因此,该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中的至少一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沿着没有扭结或急剧弯曲的路径延伸。因此,可平滑地形成路径。因此,每个所述细长加固区段的确切形式可通过可微函数来描述,其中可微函数被定义为在其域中每个点均处存在导数的数学函数。该数学函数可为例如多项式函数或样条函数。每个或至少一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可沿着无扭结且不断开的路径形成。
优选地至少一个交叉细长加固区段是连续的,更优选地所有交叉细长加固区段都是连续的,也就是说,沿着其整个长度是不间断的或连续的。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术语“不间断的”可被理解为细长加固区段的至少一个尺寸沿着其整个长度保持基本上恒定。根据细长加固区段的构型,可能的尺寸包括但不限于细长加固区段的宽度、细长加固区段的高度以及细长加固区段的壁厚度。例如,细长加固区段可包括沿着其延伸长度的基本上恒定的高度,而宽度可变化或者也可为恒定的。优选地,该宽度也为基本上恒定的。因此,优选的是这种情况:盖部壁与限制所述细长加固区段的自由端部分或加固壁之间的不间断距离被形成并且不沿着所述细长加固区段的基本上整个长度而减小。
如果相邻部分之间不存在沿着延伸方向将这些部分彼此完全分开的偏移,则细长加固区段可被认为是连续的。然而,可能的是,细长加固区段的部分相对于彼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偏移或移位,但其方式不使细长加固区段断开。例如,具有一定宽度的细长加固区段可与另一个细长加固区段交叉,使得细长加固部分的部分位于与其交叉的细长加固区段的两侧上。该细长加固部分可包括特定宽度,可与另一个细长加固区段交汇,并且可以偏移或移位方式在另一侧上继续。因此,虽然在与另一个细长加固区段交叉时细长加固部分的宽度可保持恒定,但进入另一个细长加固区段的部分和离开另一个细长加固构件的部分能够以使得这些部分仍然部分重叠方式相对于彼此偏移。在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两个细长加固区段之间的交汇部分不形成断开部。
优选地,每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在盖部的前部部分的显著部分上延伸,例如在盖部的纵向方向上在盖部的前部部分的至少三分之二上延伸,更优选地在整个前部部分上延伸,这意味着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可延伸直到盖部的侧壁中,并且优选地甚至延伸预先确定的距离到盖部的侧壁中,从而形成盖部的端部区段,并且具体地形成盖部用于接触基部部分的端部区段或边缘。优选地,加固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加固区段延伸跨过盖部宽度的大部分。
盖部的前部部分可以是盖部的这样的部分,该部分的范围为从盖部上的铰链机构固定部分一直到盖部的前端,优选地在盖部的纵向方向上从铰链机构固定部分的前端一直到盖部的前端。因此,盖部的前部部分可被视为盖部突出超过连接到盖部的最前面的铰链机构的部分。在前部部分的前端区域处,铰链或盖部升降器可被固定以在将盖部安装在基部部分上时帮助打开盖部。因此,可为如上所述片材的加固结构可至少在盖部升降器与最前面的铰链之间延伸,使得盖部升降器和这些铰链通过盖部和加固片材两者来固定。换句话讲,可形成片材以在铰链和盖部升降器的固定区域中形成双层结构。盖部升降器是在打开所述货物承载装置时帮助从所述基部提升所述盖部的过程的结构。盖部升降器可为液压式升降器。另外,盖部的打开位置可通过所述盖部升降器保持,从而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基部保持在打开位置,以用于装载和卸载所述货物承载装置,而不必在整个装载和卸载过程中手动保持盖部。铰链可以是以铰接方式联接所述基部和所述盖部的任何铰链。由于使用者可通过在不同位置处例如在侧壁或在前部提升所述盖部来打开所述货物承载装置,因此可在提升过程期间向盖部施加不同的力。至少在所述铰链与所述盖部升降器之间延伸的加固结构可通过在使用者打开盖部时稳定盖部来支持所述盖部提升和下降过程。
该细长加固区段可体现为肋状部或突出部。因此,该细长加固肋状部可形成细长加固区段。该肋状部可由实心材料制成或者可包括中空内部空间。每个肋状部可形成单个细长加固区段。因此,根据本公开,晶格或网格状结构可体现为肋状部,该肋状部在施加在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内壁上时用作加固件,从而形成盖部的加固前部部分。
该加固结构也可通过以下方式模制片材(优选地具有基本上恒定厚度的片材)来形成:在片材的一侧上形成通道或凹槽,并且在片材的相对侧上的对应部分上形成突出部。该凹槽或通道可包括特定深度,从而在相对侧上产生包括特定高度的突出部,其中该特定深度和高度可为基本上恒定的。形成在片材的一侧上的通道和形成在片材的另一侧上的对应突出部可包括特定宽度,该特定宽度优选地在通道和突出部的整个长度上为基本上恒定的。偏差可发生在两个通道或凹槽彼此交叉的区域中。
凹槽或通道之间的片材区域可用于将加固结构固定在盖部的内壁上。此类区域可被称为固定部分。该加固结构可被形成为使得固定部分的宽度大于凹槽或通道和突出部的宽度。这提供了用于将加固结构支撑在盖部的内壁上的大支撑区域,该大支撑区域可用于例如通过胶粘产生强效粘结来将加固结构粘结到盖部的内壁。
加固结构可包括布置(优选地固定地附接)在片材上或与片材一体形成的肋状部。
加固结构可包括由彼此交叉的细长加固区段(优选地肋状部或突出部)形成的晶格状、网格状、网状或散列状图案。该图案可与盖部一体形成,使得盖部和加固结构形成一体件。该图案可形成为附接到盖部的单独构件。因此,图案可以是能够附接到盖部的附加部件。
晶格状或网格状图案可由第一组基本上平行的肋状部或突出部以及第二组基本上平行的肋状部或突出部形成,该第二组的肋状部或突出部被布置成相对于第一组的肋状部成角度,使得第二组的肋状部或突出部与第一组的肋状部交叉或穿透第一组的肋状部。以这种方式,可在肋状部或突出部之间形成菱形区段固定部分、矩形区段固定部分或正交区段固定部分。
利用上述加固结构,可在盖部的前部形成加固件,该加固件在两个方向上延伸。第一加固区段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加固区段可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该加固区段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延伸,优选地在主要方向和次级方向上延伸,优选地彼此交叉或垂直地延伸。
由于加固的前部部分可靠地防止了上述鱼嘴效应或行为,所以没有必要在盖部的前部部分处提供跨接部分以用于附加地将盖部联接到基部,或者在货物承载装置的前内端处提供止动构件,该止动构件安装到基部或盖部并且突出到盖部和基部中的另一者中,以避免运输的负载物到达货物承载装置的前端并且在形成了可能看起来像打开的鱼嘴的开口时在盖部与基部之间穿过开口。
附图说明
图1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实施方案的从上方观看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2以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3以透视图示出了从下方观看的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4以分解图示出了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5以纵截面视图示出了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6以从图5的纵截面视图截取的细节图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的前部部分。
图7以从图5的纵截面视图截取的细节图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的后部部分。
图8以第一横截面视图示出了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9以第二横截面视图示出了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10以从图8的第一横截面视图截取的细节图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的侧向部分。
图11以从图10的细部图截取的另一个细节图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的另一个侧向部分。
图12示出了以分离方式从图10的细节图截取的图1货物承载装置的附加部分的一部分。
图13示出了以分离方式从图10的细节图截取的图1货物承载装置的基部部分的一部分。
图14示出了从下方观看的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15示出了搁置在地面上的图1的货物承载装置。
图16以侧视图示出了后扰流板。
图17以透视图示出了从上方观看的图14的后扰流板。
图18以底视图示出了根据实施方案的包括加固前部部分的盖部。
图19以透视图示出了图18所示的盖部。
图20示出了能够附接到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加固结构的构型。
图21示出了能够附接到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另选的加固结构的构型。
图22示出了能够附接到盖部的前部部分的另一个另选的加固结构的构型。
图23示出了设置有附接在其上的另一个另选的加固结构的盖部的前部部分。
图24示出了设置有附接在其上的另一个另选的加固结构的盖部的前部部分。
图25以底视图示出了包括根据另一个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加固前部部分的盖部,该加固前部部分设置有附接在其上的另一个另选的加固结构。
图26以底视图示出了图25的加固结构。
图27以透视图示出了图25的加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从上方观看的货物承载装置2。货物承载装置2包括基部(在图1中不可见)、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20以及附接到基部和盖部20两者的附加部分4。盖部20可以是相对于图16至图25所述的加固盖部20中的一个加固盖部。盖部20以铰接方式与基部联接。附加部分4与盖部20和基部固定地联接。
附加部分4可增加稳定性,从而有助于增加货物承载装置的总体硬度。除了附加部分4之外,相对于图16至图25所述的加固盖部20的加固前部部分21也可增加附加稳定性,从而有助于增加货物承载装置2的总体硬度。
附加部分4包括跨接部分30和扰流板部分50。跨接部分30附接到基部,并且扰流板部分50附接到盖部20的后部部分。由于盖部20是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因此跨接部分30和扰流板部分50不互连以允许盖部20相对于基部移动。
跨接部分30被设计为水平围绕基部的框架40。一体形成的框架40包括多个跨接部分—前跨接部分35、后跨接部分36和两个侧向跨接部分37。另选地,框架可由这些跨接部分35、36、37组装而成,这些跨接部分可由至少两个单独的跨接部件提供并且可彼此连接。左侧向跨接部分37布置在前跨接部分35的左侧向部分与后跨接部分36的左侧向部分之间。右侧向跨接部分37布置在前跨接部分35的右侧向部分与后跨接部分36的右侧向部分之间。术语“前”、“后”、“左”和“右”是指货物承载装置2在安装在车辆车顶(图中未示出)上时的运动方向D。
如图1所示的货物承载装置2包括纵向中心轴线A-A。该轴线A-A在关于盖部20、基部、跨接部分30和/或附加部分4的扰流板部分50的外部形状的垂直对称平面中水平延伸。换句话讲,这些部件包括相对于垂直对称平面的镜面对称性,使得提供了对称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轴线。
在图2中,示出了根据图1的实施方案的从其左侧观看的货物承载装置2。部分地示出了基部10。货物承载装置2的外部形状设计如下:第一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1设置在盖部20的前部部分与前跨接部分35之间。第二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2设置在盖部20的侧向部分与侧向跨接部分37中的每个侧向跨接部分之间。第三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3设置在扰流板部分50的外表面51与后跨接部分36之间。基本上齐平的通道T4设置在前跨接部分35与侧向跨接部分37中的每个侧向跨接部分之间,在框架由单独的跨接部件组装的情况下,该通道可以是第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基本上齐平的通道T5设置在后跨接部分36与侧向跨接部分37中的每个侧向跨接部分之间,在框架由单独的跨接部件组装的情况下,该通道可以是第五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第六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6设置在扰流板部分50与盖部20的后部部分之间。由货物承载装置2的纵截面产生的纵向轮廓S1在顺时针方向上包括过渡部T1、T6和T3,其中轮廓S1因此被设计为货物承载装置2的基本上齐平的轮廓。
扰流板部分50包括抓握部分52。货物承载装置2包括侧向握持部42和锁定部件44。侧向握持部42布置在盖部20上,以用于手动打开和闭合盖部20。锁定部件44布置在基部10上,以用于接合和锁定闭合的盖部20。框架40的侧向跨接部分37中的一个侧向跨接部分包括锁定凹陷部45,即使基部10被跨接部分30围绕,该锁定凹陷部也允许进入锁定部件44。
货物承载装置2还包括附接到基部10的底部部分的固定构件60。这些固定构件60允许货物承载装置2固定在于车辆车顶上安装的相应横向构件(未示出)上。关于包封基部10、盖部20和附加部分4的凸形外壳7,所有固定构件60位于该凸形外壳7内部。
在图3中,以透视图示出了从下方观看的货物承载装置2。固定构件60(例如,四个固定构件60)以能够纵向移位的方式附接到基部10,以适应于被不同地间隔开的横向构件。除此之外,地面接触区段62布置在基部10上,例如两个地面接触区段布置在基部10的前部部分上并且两个地面接触区段布置在基部10的后部部分上。另选地,地面接触区段62可布置在附加部分4上,更具体地,布置在跨接部分30上,例如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布置在前跨接部分35上并且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布置在后跨接部分36上。
如图3中进一步所示,第七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7设置在前跨接部分35与基部10之间、后跨接部分36与基部10之间以及侧向跨接部分37中的每个侧向跨接部分与基部10之间。由包括(相对于图2所述的)第二过渡部T2和第七过渡部T7的货物承载装置2(图8所示)的横截面产生的横向轮廓S2因此被设计为货物承载装置2的另外的基本上齐平的轮廓。
在图4中,以分解图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从上到下单独地示出了具有附加部分4的扰流板部分50的盖部20、基部10和附加部分4的跨接部分30。盖部20包括位于盖部20的底侧处的边缘部分22。基部10包括位于其顶侧上的边沿部分12。内部空间11设置在基部10内部,以用于将货品(未示出)存放在货物承载装置2内部,更具体地存放在基部10和/或盖部20内部。跨接部分30包括形成框架40的前跨接部分35、后跨接部分36和两个侧向跨接部分37。
盖部20通过至少一个铰链(未示出)联接到基部10。当附加部分4分别添加到基部10和盖部20时,附加部分4的跨接部分30与基部10接合,并且附加部分4的扰流板部分50与盖部20接合。货物承载装置2的制造过程可因此包括相应的接合步骤。
在图5中,以图1所示的纵向垂直截面A-A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2。相对于附接到基部10的跨接部分30(更具体地相对于前跨接部分35)标记并且相对于图6进一步描述图5的细节C,并且相对于附接到盖部20的扰流板部分50标记并且相对于图7进一步描述图5的细节D。固定构件60能够滑动地附接到基部10。
在图6中,示出了图5的细节C。在盖部20的闭合状态下,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搁置在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上。跨接部分30,更具体地前跨接部分35,从下方与基部10接合,更具体地接合到边沿部分12中。除此之外,跨接部分30、更具体地前跨接部分35覆盖基部10的底部边缘部分9,更具体地覆盖前底部边缘部分。
示意性地示出了基部10和盖部20的凸形外壳6的一部分,该部分包封基部10和盖部20。跨接部分30、更具体地前跨接部分35从基部10向外延伸并且突出超过凸形外壳6。换句话讲,前跨接部分35的子部分位于凸形外壳6内,其中该子部分与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接合,并且前跨接部分35的另一个子部分位于凸形外壳6外部,其中该子部分在前跨接部分35与盖部20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1并且在前跨接部分35与基部10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7。如图6进一步所示,跨接部分30(更具体地前跨接部分35)的剖面基本上形成为多边形链。另选地或除此之外,跨接部分30的剖面可为弯曲的。
在图7中,示出了图5的细节D。在盖部20的闭合状态下,后跨接部分36从下方与基部10接合,更具体地与边沿部分12接合。后跨接部分36覆盖基部10的后底部边缘部分。图7再次示出了图6的基部10和盖部20的凸形外壳6。跨接部分30、更具体地后跨接部分36从基部10向外延伸并且突出超过凸形外壳6。此外,侧向跨接部分37也可突出超过凸形外壳6(图6和图7中未示出)。
换句话讲,后跨接部分36的子部分位于凸形外壳6内,其中该子部分与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接合,并且后跨接部分36的另一个子部分位于凸形外壳6外部,其中该子部分在后跨接部分36与扰流板部分50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3并且在后跨接部分36与基部10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7。因此,齐平的过渡部T3进一步设置在框架40与扰流板部分50的后部部分之间。如图7进一步所示,后跨接部分36的剖面基本上形成为多边形链。另选地或除此之外,该剖面可为弯曲的。扰流板部分50可螺栓连接或铆接到盖部20,优选地在邻近齐平的过渡部T6处螺栓连接或铆接到盖部。
关于如在图7中部分地示出的扰流板部分50的剖面,该剖面包括布置在货物承载装置2的后部的翼形轮廓。该轮廓基本上形成为具有基本上三角形基部形状的多边形链,如图7所示。除此之外或另选地,轮廓可为弯曲的。因此,盖部20的基本上平坦的后部部分在货物承载装置2的向后方向上伸长。这些形状通过将扰流板部分50添加到盖部20来提供。
在图8中,以如图2所示的横截面B-B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2。关于附加部分4,相对于附接到基部10(更具体地附接到侧向跨接部分37中的一个侧向跨接部分)的跨接部分30参考图10来标记并进一步描述图8的细节E。图8还示出了如已经相对于图2和图3所述的位于侧向跨接部分37与盖部20之间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2以及位于侧向跨接部分37与基部10之间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7。横向轮廓S2提供了货物承载装置2的基本上齐平的横截面。
在图9中,以如图2进一步所示的另一个横截面C-C示出了货物承载装置2。如图9所示,盖部20在货物承载装置2的两个侧向侧面中的每个侧向侧面上都是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其中相应的锁定和铰链机构46布置在货物承载装置2内部。握持部42在货物承载装置2的两个侧向侧面上附接到盖部20。此外,框架40内的锁定部件44和相应锁定凹陷部45在货物承载装置2的两个侧向侧面上布置到基部10。在邻近锁定凹陷部45处,将跨接部分30分成侧向跨接部分37的上部部分37a和侧向跨接部分37的下部部分37b。
在图10中,示出了图8的细节E。第二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2设置在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的外表面23与跨接部分30的外表面31之间,更具体地,设置在盖部20的侧向边缘部分22的外表面23与侧向跨接部分37的外表面31之间。
第七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7设置在跨接部分30的外表面31与基部10的下部外表面15之间。另选地,第七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7可设置在跨接部分30的外表面31与基部10的侧壁16的外表面14之间。关于跨接部分30到基部10的附接以及关于盖部20在基部10上的搁置,在图10中标记并且在图11中进一步描述细节F。
在图11中,示出了图10的细节F。在盖部20的闭合状态下,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的内表面24搁置在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的外表面13上。基本上齐平的边缘过渡部T8(也在图2和图3中示出)设置在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的端部部分与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的端部部分之间。同样如图11所示,跨接部分30(更具体地侧向跨接部分37)的外表面31与盖部20的外表面23基本上齐平,其中在相应的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T7处设置有间隙。
如图11和图12所示,跨接部分30的上边缘部分32具有第一支撑区段33和第二支撑区段34。第一支撑区段33和第二支撑区段34与中间区段38连接。
如图11和图13所示,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包括位于基部10的上端处(更具体地在基部10的侧壁16的上端处)的U形壁部分17。通过将壁部分17向外弯曲并且弯曲到其自身上方来设置该U形。侧壁16的边缘部分18因此向下突出并且定位成与侧壁16的剩余非弯曲部分18a相背对。在U形壁部分17的U形部分内设置有间隙19。在侧壁16的向下突出的边缘部分18与相反部分18a之间形成间隙19。
如图11所示,第一支撑区段33接触侧壁16的边缘部分18。第二支撑区段34接触侧壁16的相反部分18a。第一支撑区段33和第二支撑区段34分别抵靠侧壁16的边缘部分18和抵靠侧壁16的相反部分18a而被支撑。支撑区段33、34在间隙19内布置在不同高度处,其中第一支撑区段33布置在第二支撑区段34下方。除此之外或另选地,第一支撑区段33和第二支撑区段34可在相应的支撑位置处粘结到侧壁16的边缘部分18并且粘结到侧壁16的相反部分18a。
如图1至图13所示的货物承载装置2的实施方案包括附接到基部10和盖部20的附加部分4,其中提供了空气动力学有效设计,尤其是相对于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和通道T1至T8以及轮廓S1和S2所展示的空气动力学有效设计。除空气动力学之外,还相应地提供了用于有效地制造货物承载装置2的有效货物承载装置2制造组件。
在图14中,示出了从下方观看的货物承载装置2的下侧。两个左地面接触区段62被布置成与两个左固定构件60基本上对准,其中这两个左固定构件60设置在这两个左地面接触区段62之间。两个右地面接触区段62被布置成与两个右固定构件60基本上对准,其中这两个右固定构件60定位在这两个右地面接触区段62之间。地面接触区段62和固定构件60两者布置在基部10上。与布置在基部10的前部部分处的两个前地面接触区段62之间的距离相比,布置在基部10的后部部分处的两个后地面接触区段62之间的距离更大。因此,四个地面接触区段62连同固定构件60一起在基部10的下侧被布置成梯形。在基部10与跨接部分30和框架40的交汇处,齐平的过渡部T7形成在前跨接部分35、后跨接部分36和侧向跨接部分37中的每个侧向跨接部分与基部10之间。
在图15中,以侧视图示出了从左边观看的搁置在地面G上的货物承载装置2。由虚线指示地面G。当搁置在地面G上时,最下面的地面接触区段62(其中在图15中示出两个地面接触区段)以点对点的方式接触地面G。关于固定构件60(其中在图15中示出四个固定构件),这些固定构件不接触地面G,因为它们定位在最下面的地面接触区段62上方。
在图16和图17中,以分离的方式示出了后扰流板5。后扰流板5可与所述扰流板部分50相同。因此,相对于扰流板部分50所述的所有特征也可适用于后扰流板5。
后扰流板5的外表面51包括用于提供扰流板握持部的抓握部分52。后扰流板还包括用于将后扰流板5添加到货物承载装置(图16和图17中未示出)的盖部的扰流板附接部分53。后扰流板5还包括与抓握部分52基本上齐平的凹入部54(仅在图17中示出)。此外,后扰流板包括从后扰流板5的前部部分56到后扰流板5的后部部分57的渐缩部55。此类渐缩设计具有在扰流板5周围出现较少空气湍流的空气动力学效应。
图18示出了根据实施方案的从下方观看的盖部20,并且图19以透视图示出了从下方观看的盖部。盖部通常可用于货物承载装置,并且具体地可用于如前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优选地具有附加部分的货物承载装置。盖部20包括前部部分21和后部部分以及内表面24。在前部部分21中,加固结构70设置在内表面24上。
如图18和图19已示出的,加固结构70基本上在盖部20的内表面24的整个宽度上延伸,以及在前部部分21中并且优选地还在盖部的侧向部分中朝向所述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部分地向下延伸。因此,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加固部分70不仅加固盖部20的顶部内壁,还加固从顶部内壁向下延伸的侧内壁。然而,侧壁的加固是任选的,并且顶部内壁的加固可以是足够的。
虽然图18和图19中未示出,但加固结构70至少位于最前面的侧向部分的纵向向前位置处,在该位置处,用于将盖部联接到基部的铰链可附接到盖部20。然而,加固结构70的一部分也可位于最前面的侧向部分的纵向后部位置处,在该位置处,用于将盖部连接到基部的铰链可附接到盖部20,这增加了铰链附接区域中的附加稳定性。
加固结构70包括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其中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包括不同的主延伸方向。在图中示出的所有实施方案中,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被布置成使得其中一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与另一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交叉。因此,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在施加到盖部的前部部分21时可形成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会产生附加稳定性。此外,虽然在一些图中未示出,但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优选地在盖部的基本上整个宽度上延伸。
根据图的实施方案,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体现为形成在片材71上或该片材中的突出部,该片材根据其所安装到的盖部20的前部部分21的尺寸制造。可通过直接形成并且一体形成具有突出部的片材71来产生该突出部,例如通过在片材71上形成肋状部来产生该突出部,或者通过形成在一侧上具有凹槽的片材71从而在相反侧上产生该突出部。此类片材可通过模制塑料来制造。
在图20至图24中,示出了由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形成的不同的可能图案。
在图20中,示出了网状结构,其中第一组细长加固区段72被形成为笔直的并且相对于彼此平行,并且第二组细长加固区段73被形成为笔直的并且相对于彼此平行,但相对于第一组细长加固区段72以一定角度延伸。在该实施方案中,细长加固区段72、73被布置成使得在细长加固区段中的四个细长加固区段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菱形区域。由于细长加固区段72、73以不间断且连续的方式在片材上延伸,因此此类加固结构提供加固的刚性,并且菱形区域提供接触表面,片材71可通过该接触表面粘结到内壁。
在图21中,示出了两个细长加固区段72、73的交叉点。细长加固区段72、73再次以一定角度彼此交叉,并且两者分别沿着特定路径P1、P2延伸。在该实施方案中,细长加固区段72、73以基本上90度的角度交汇,但应当注意,可以不同的角度实现交汇。从图21中可看出,细长加固区段72、73以它们的部分在相反侧上继续而没有显著偏移的方式彼此交汇。此类细长加固区段72、73的该过程可被称为规则且连续的加固区段,因为这些细长加固区段在其相应的路径P2、P3上继续。
图22示出了轻微的修改。此处,加固区段72是部分连续的,因为其在位于加固区段72的宽度内的路径P2上继续,如图所示。换句话讲,在交叉的加固区段73的相反侧上的部分中存在轻微的偏移,但未达到这些部分不再重叠的程度。例如,其中一个细长加固区段的在与其交叉的加固区段的相反侧上的部分存在偏移的构型使得这些部分中的一个部分不会至少部分地位于由侧向外部部分穿过交叉的细长加固区段的两个假想延伸部限制的区域中,细长加固区段的这种构型可被认为是不连续的。因此,虽然如图22所示的构型仍然被认为具有连续的加固区段72a,但是相反侧上的部分之间的进一步偏移将导致非连续构型。
图23示出了一种布置结构,其中细长加固区段72、73被布置成在片材71中彼此交叉。更确切地说,在根据图23的构型中,两个细长加固区段72在纵向方向上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并且与盖部20的中轴线相距基本上相同的距离。两个纵向加固区段72均延伸直到盖部的前端,并且沿着盖部20的内侧壁表面部分地向下延伸。与两个纵向加固区段72交叉的横向加固区段73设置在距盖部20的前端预先确定的距离处。横向加固区段73在盖部的基本上整个宽度上连续且不间断。横向加固区段73包括弯曲形状,其中与盖部的端部部分相比,中间部分更靠近盖部的前端。由纵向细长加固区段72的前端部分和弯曲的横向细长加固区段73的中间部分的前端部分限制的区域75可用于附接盖部升降器,并且因此可形成具有由双层片材71形成的支撑部分76的固定区域75和盖部壁。在横向细长加固区段73的后侧上,至少部分地受细长加固区段限制的类似区域可充当用于将片材71粘结到盖部20的内壁24的固定部分74或者可充当固定区域77,该固定区域除了能够粘结到盖部20之外,还可充当限定支撑部分78的固定区域,该支撑部分被构造成用于附接盖部20的侧向最前面的铰链。作为弯曲的横向细长加固区段73的替代或补充,还可提供笔直的横向细长加固区段。
图24示出了一种构型,在该构型中,提供了多个笔直的横向加固区段73,而不是弯曲的横向细长加固区段。同样,如前所述的合适的区域74、75产生在细长纵向加固区段与细长横向加固区段72、73之间。
在图25中,示出了从下方观看的盖部20。在盖部20中,加固结构70设置在盖部20的内表面24上。另一个加固结构70可至少部分地被构造作为相对于图18至图24所述的加固结构70。另一个加固结构70基本上在盖部20的内表面24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加固结构70在前部部分21中朝向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部分地向下延伸,并且优选地还朝向盖部20的中间部分25向后延伸。
盖部20可包括(例如在可提供用于将盖部联接到基部的中间铰链的区域中)能够附接到盖部20的中间部分25的附加加固结构83。加固结构70和附加加固结构83为单独的部件。附加加固结构83在盖部20的内表面24的整个宽度上横向延伸,其中附加加固结构83可互连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从而提供盖部20增强的总体稳定性。附加加固结构83可至少部分地被构造作为所述加固结构70中的一个加固结构的所述横向加固区段73中的一个横向加固区段。
在图26和图27中,示出了从下方观看的加固结构70。同样地,加固结构70包括形成另一种图案的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该另一种图案产生类似于图23所示图案的附加稳定性,其中细长加固区段72、73被布置成朝向加固结构70的后部彼此齐平。加固结构70包括网状结构,其中第一组细长加固区段72被形成为笔直的并且相对于彼此平行,并且第二组细长加固区段73以弯曲方式形成并且不一定相对于彼此平行,但相对于第一组细长加固区段72以一定角度延伸。除了上文相对于图26所述之外,加固结构70中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可至少部分地被构造为关于图18至图24所述的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因此,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可体现为形成在此处所述的片材71上或该片材中的突出部。
图26和图27示出了一种布置结构,其中细长加固区段72、73被布置成在片材71中彼此交叉。在根据图26和图27的构型中,两个细长加固区段72在纵向方向上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并且与盖部20的中轴线相距基本上相同的距离。两个纵向加固区段72均延伸直到盖部的前端,并且沿着盖部20的内侧壁表面部分地向下延伸直到横向加固区段73,其中这两个纵向加固区段72可终止于与横向加固区段73齐平。横向加固区段73可不在纵向方向上弯曲。然而,横向加固区段73可在纵向方向和/或在横向方向上渐缩。与两个纵向加固区段72交叉的另一个横向加固区段73可设置在距盖部20的前端预先确定的距离处。另一个横向加固区段73可设置在盖部20的前端与横向加固区段73之间,该横向加固区段可与这两个细长加固区段72齐平。横向加固区段73包括弯曲形状,其中与盖部20的端部部分相比,中间部分更靠近盖部的前端。该布置结构的横向加固区段73中的至少一个横向加固区段在盖部的基本上整个宽度上是连续且不间断的。根据该布置结构还可提供相对于图23和图24所述的区域75(图26和27中未示出)。这同样适用于相对于图23和图24所述的区域,该区域充当用于将片材71粘结到盖部20的内壁24的固定部分74或者充当限定支撑部分78的固定区域77。
如图25至图27所示,细长加固区段72、73还可包括弯曲的端部部分85,该弯曲的端部部分可在盖部的前端和/或侧向侧面中至少部分地在几何上贴合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的形状。此外,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至少一个细长加固区段还可包括图27所示的至少一个隆起部分87,该隆起部分贴合盖部20的内表面24的形状。隆起部分87可通过向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至少一个细长加固区段的恒定厚度添加附加的隆起体积来部分地放大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至少一个细长加固区段的厚度。
所有后面实施方案的共同点是包括加固结构70的盖部20的制造过程。首先,提供了用于货物承载装置的盖部,并且提供了包括细长加固区段72、73的加固结构70。为此,细长加固区段72、73形成在单独的片材71中。在本实施方案中,片材71和细长加固区段72、73由树脂模制物一体模制而形成,具体地通过在片材上形成突出部而形成。由此形成的包括具有一体形成的加固区段72、73的片材71的加固结构70然后在盖部20的前部部分处附接到盖部20的内壁,优选地通过胶粘粘结到该内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加固结构被形成为单独构件然后施加在盖部上的事实,因此可通过将此类加固结构附接到现有盖部来改装现有盖部。
在下文中,除了权利要求书的主题之外,可以逐项的结构表示货物承载装置的可能的第一构型和盖部的第二构型,该盖部可与货物承载装置一起使用,具体地与根据第一构型的和/或如前文在发明内容部分和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一起使用。基本上,每种构型的每个单个特征可与相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货物承载装置所述的每个单个特征组合,反之亦然。
每个逐项的结构包括项1和另外的项,每个项可指前述项中的每个项。应当注意,以下具体特征组合并非旨在将本公开限制于此类具体特征组合。相比之下,以下特征组合仅提供货物承载装置和盖部具有改善能力的不同示例。这些能力可适当地彼此组合,即,来自至少一个项的至少一个特征可与所有其他项的至少一个其他特征组合。
第一构型
1.一种货物承载装置(2),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所述货物承载装置包括:
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10),所述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11);
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20),所述盖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基部(10)联接;
固定构件(60),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固定到车辆,优选地为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附接到所述车辆上的横杆的横杆附接夹具或爪状件;
附加部分(4),所述附加部分附接到所述基部(10)和所述盖部(20)中的至少一者,以用于扩大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的总体外部体积;
所述基部(10)和/或所述附加部分(4)包括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支撑在基本上水平的地面上并用于保护所述固定构件(60)。
2.一种货物承载装置(2),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所述货物承载装置包括:
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10),所述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11);
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20),所述盖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基部(10)联接;
固定构件(60),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固定到车辆,优选地为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附接到所述车辆上的横杆的横杆附接夹具或爪状件;
所述基部(10)包括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支撑在基本上水平的地面上并用于保护所述固定构件(60)。
3.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当定位在车辆车顶上时,所述固定构件(60)被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空气动力学地庇护。
4.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所述固定构件(60)被布置在包封所述基部(10)、所述盖部(20)和/或所述附加部分(4)的凸形外壳(7)内。
5.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的下侧具有凹状弯曲的形状,其中所述基部(10)和/或所述附加部分(4)优选地具有弯曲的形状。
6.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与所述固定构件(60)对准。
7.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包括:
四个地面接触区段(62),所述四个地面接触区段包括两个左地面接触区段(62)和两个右地面接触区段(62);以及
四个固定构件(60),所述四个固定构件包括两个左固定构件(60)和两个右固定构件(60);
所述两个左地面接触区段(62)被布置成与所述两个左固定构件(60)基本上对准;并且
所述两个右地面接触区段(62)被布置成与所述两个右固定构件(60)基本上对准。
8.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所述固定构件(60)能够在与所述地面接触时移动以产生屈曲。
9.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包括:
至少三个地面接触区段(62);
所述至少三个地面接触区段(62)中的至少三个地面接触区段(62)优选地为基本上点状的接触区段。
10.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中的至少一个地面接触区段(62)为基本上线型的接触区段。
11.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内部空间(11)能够通过由所述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限定的上部开口进入;
所述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20)适于定位成处于闭合状态,其中所述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接触所述边沿部分(12);并且
所述附加部分(4)包括跨接部分(30),所述跨接部分附接到所述基部(10)或所述盖部(20)并被形成为当所述盖部(20)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在所述盖部(20)的所述边缘部分(22)与所述基部(10)的所述边沿部分(12)之间提供过渡部,优选地在所述盖部(20)的所述边缘部分(22)的外表面(23)与所述基部(10)的所述边沿部分(12)之间提供所述过渡部;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中的地面接触区段(62)布置在所述跨接部分(30)上,优选地,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布置在前跨接部分(35)上并且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布置在后跨接部分(36)上。
12.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中的地面接触区段(62)布置在所述基部(10)上;
其中与布置在所述基部(10)的前部部分处的两个前地面接触区段(62)之间的距离相比,布置在所述基部(10)的后部部分处的两个后地面接触区段(62)之间的距离更大。
第二构型
1.一种用于货物承载装置(2)、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2)的盖部(20),所述盖部包括加固前部部分(21),所述加固前部部分用于降低至少在所述加固前部部分(21)中的所述盖部(20)的柔性,所述加固前部部分(21)包括加固结构(70),所述加固结构(70)包括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所述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每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沿着所述盖部(20)的内表面(24)延伸或者被限定在所述内表面中并且包括不同的主延伸方向,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彼此交叉并且/或者其中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每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沿着由可微函数限定的路径(P1,P2)延伸。
2.根据项1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第一加固区段(72)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优选地在所述盖部(20)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第二加固区段(73)延伸成与所述第一加固区段(72)交叉,优选地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延伸。
3.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项2)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至少一个细长加固区段是弯曲的,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固区段(73)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加固区段是弯曲的,优选地使得其中间部分朝向所述盖部(20)的前端隆起。
4.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根据项2或项3)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细长加固区段(72,73)中的至少一个细长加固区段是笔直的,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固区段(7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加固区段是笔直的。
5.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加固区段(72,73)以框架状图案或网状方式布置,并且另选地或除此之外彼此一体形成以便形成一体式构件。
6.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加固区段(72,73)形成为肋状部、突出部、通道、凹槽或管。
7.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加固结构(70)包括支撑片材(71),所述支撑片材(71)是能够固定在所述盖部(20)的内表面(24)上的单独构件。
8.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项7)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形成在所述支撑片材(71)上或所述支撑片材中,优选地是通过使所述支撑片材(71)变形或通过将所述支撑片材(71)与所述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一体模制来形成的。
9.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根据项7或项8)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支撑片材(71)为单个完整片材,优选地包括覆盖除所述盖部的拐角部分之外的在所述前部部分中的所述盖部的整个内表面的形状。
10.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根据项7至9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片材(71)的在所述加固区段(72,73)之间的至少一些区域(74)形成为固定部分(74),所述固定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盖部(20)的所述前部部分(21)的所述内表面(24)进行表面接触,所述固定部分(74)优选地通过附接装置诸如铆钉固定到所述盖部(20),或者优选地通过胶粘优选地粘结到所述盖部(20)。
11.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根据项7至10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片材(71)的在所述加固区段(72,73)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具有支撑部分(76)的固定区域(75),所述支撑部分被构造成用于附接盖部升降器。
12.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根据项7至11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片材(71)的在所述盖部(20)的侧向侧面上的区域形成为具有支撑部分(78)的固定区域(77),所述支撑部分被构造成用于附接所述盖部(20)的侧向最前面的铰链。
13.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例如根据项7至12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其中所述片材(71)具有允许其以以下方式附接到所述盖部的尺寸和形状:使得所述片材不仅覆盖所述盖部(20)的所述前部部分(21)的内顶壁部分,还沿着所述盖部(20)的内侧壁从所述内顶壁继续至少部分地向下延伸。
14.一种货物承载装置(2),所述货物承载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待运输货品的基部(10)和根据前述项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所述盖部(20)以铰接方式联接到所述基部(10)。
15.一种用于制造根据项1至14中的一项所述的盖部(2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包括至少两个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72,73)的加固结构(70),优选地是通过模制来提供的,以及将所述加固结构(70)附接在所述盖部(20)的前部部分上,以便形成加固前部部分(21)。
附图标记
2 货物承载装置
4 附加部分
5 后扰流板
6 基部和盖部的凸形外壳
7 基部、盖部和附加部分的凸形外壳
9 底部边缘部分
10 基部
11 内部空间
12 边沿部分
13 边沿部分的外表面
14 侧壁的外表面
15 基部的下部外表面
16 基部的侧壁
17 侧壁的壁部分
18 侧壁的边缘部分
18a 相对部分
19 间隙
20 盖部
21 前部部分
22 盖部的边缘部分
23 盖部的外表面
24 盖部的内表面
25 盖部的中间部分
30 跨接部分
31 跨接部分的外表面
32 跨接部分的上边缘部分
33 第一支撑区段
34 第二支撑区段
35 前跨接部分
36 后跨接部分
37 侧向跨接部分
37a 侧向跨接部分的上部部分
37b 侧向跨接部分的下部部分
38 中间区段
40 框架
42 握持部
44 锁定部件
45 锁定凹陷部
46 锁定和铰链机构
50 扰流板部分
51 扰流板部分的外表面
52 抓握部分
53 附接部分
54 凹入部
55 渐缩部
60 固定构件
62 地面接触区段
70 加固结构
71 支撑片材
72 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
73 连续的细长加固区段
74 固定部分
75 固定区域
76 支撑部分
77 固定区域
78 支撑部分
83 附加加固结构
85 弯曲的端部部分
87 隆起部分
G 地面
S1 纵向轮廓
S2 横向轮廓
T1 第一齐平的过渡部
T2 第二齐平的过渡部
T3 第三齐平的过渡部
T4 齐平的通道
T5 齐平的通道
T6 第六齐平的过渡部
T7 第七齐平的过渡部
T8 齐平的边缘过渡部

Claims (15)

1.一种货物承载装置(2),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所述货物承载装置包括:
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10),所述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11);
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20),所述盖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基部(10)联接;和
附加部分(4),所述附加部分附接到所述基部(10)和所述盖部(20)中的至少一者,以用于扩大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的总体外部体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附加部分(4)至少部分地延伸到包封所述基部(10)和所述盖部(20)两者的凸形外壳(6)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内部空间(11)能够通过由所述基部(10)的边沿部分(12)限定的上部开口进入;
所述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盖部(20)适于定位成处于闭合状态,其中所述盖部(20)的边缘部分(22)接触所述边沿部分(12);并且
所述附加部分(4)包括跨接部分(30),所述跨接部分附接到所述基部(10)或所述盖部(20)并被形成为当所述盖部(20)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在所述盖部(20)的所述边缘部分(22)与所述基部(10)的所述边沿部分(12)之间提供过渡部,优选地在所述盖部(20)的所述边缘部分(22)的外表面(23)与所述基部(10)的所述边沿部分(12)之间提供所述过渡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当所述盖部(20)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跨接部分(30)在所述跨接部分(30)的外表面(31)与所述盖部(20)的所述外表面(23)之间和/或在所述跨接部分(30)的所述外表面(31)与所述基部(10)的外表面(14)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优选地在所述跨接部分的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基部(10)的下部外表面(15)之间提供所述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边沿部分(12)包括U形形状,其中在所述边沿部分(12)中,所述基部(10)的侧壁(16)的壁部分(17)向外弯曲并弯曲到其自身上方使得所述侧壁(16)的边缘部分(18)向下突出,并且其中在所述向下突出的边缘部分(18)与所述基部(10)的所述侧壁(16)的一部分之间形成间隙(1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跨接部分(30)的上边缘部分(32)容纳在所述间隙(19)中,并且优选地抵靠限定所述间隙(19)的壁部分被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跨接部分(30)的所述上边缘部分(32)包括两个支撑区段,所述两个支撑区段抵靠限定所述间隙(19)的所述壁部分被相反地支撑,优选地,第一支撑区段(33)接触所述侧壁(16)的所述边缘部分(18)的下端部部分,并且第二支撑区段(34)接触所述基部(10)的所述侧壁(16)的相反上部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跨接部分(30)的所述上边缘部分(32)为双曲面的,优选地包括锯齿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跨接部分(30)的所述上边缘部分(32)粘结到限定所述间隙(19)的所述壁部分,优选地通过胶粘粘结到所述壁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跨接部分(30)包括围绕所述基部(10)的框架(40),
所述框架(40)优选地包括用于握持部(42)和/或锁定部件(44)的至少一个孔,并且/或者
所述框架(40)优选地围绕所述基部(10)延伸以形成双壳结构,所述双壳结构包括形成内基部壳的所述基部(10)和形成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的外基部壳的所述框架(40)。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附加部分(4)包括扰流板部分(50),所述扰流板部分附接到所述盖部(20),优选地附接到所述盖部(20)的后部部分,或者附接到所述基部(10),优选地附接到所述基部(10)的前部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3至10和权利要求11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扰流板部分(50)在所述扰流板部分(50)的外表面(51)与所述跨接部分(30)的外表面(31)之间提供基本上齐平的过渡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其中
所述扰流板部分(50)包括抓握部分(52),所述抓握部分优选地不突出超过所述扰流板部分(50)的后边缘部分,以用于握持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货物承载装置(2),
还包括固定构件(60),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固定到车辆,
所述固定构件(60)布置在包封所述基部(10)、所述盖部(20)和所述附加部分(4)的凸形外壳(7)内,
所述基部(10)和/或所述附加部分(4)优选地包括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62),所述至少两个地面接触区段用于将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支撑在基本上水平的地面上。
15.一种用于制造货物承载装置(2)、具体地为车顶货物承载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并且优选地模制具有槽形形状的基部(10),所述槽形形状具有用于在其中存放待运输货品的内部空间(11);
形成并且优选地模制具有用于覆盖所述基部(10)的形状的盖部(20);
将所述盖部(20)与所述基部(10)以铰接方式联接,使得所述盖部(20)是能够打开且能够闭合的;
将附加部分(4)附接到所述基部(10)和所述盖部(20)中的至少一者,从而扩大所述货物承载装置(2)的总体外部体积。
CN201980056358.7A 2018-08-31 2019-09-02 货物承载装置 Active CN112638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192055.4A EP3617000B1 (en) 2018-08-31 2018-08-31 Cargo carrier
EP18192055.4 2018-08-31
PCT/EP2019/073337 WO2020043921A1 (en) 2018-08-31 2019-09-02 Cargo carri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14A true CN112638714A (zh) 2021-04-09
CN112638714B CN112638714B (zh) 2022-05-31

Family

ID=63452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6358.7A Active CN112638714B (zh) 2018-08-31 2019-09-02 货物承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11148605B2 (zh)
EP (4) EP3617000B1 (zh)
JP (1) JP6951593B2 (zh)
KR (1) KR102268272B1 (zh)
CN (1) CN112638714B (zh)
CA (1) CA3100932C (zh)
RU (1) RU2751374C1 (zh)
WO (1) WO20200439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17000B1 (en) * 2018-08-31 2020-10-21 Thule Sweden AB Cargo carrier
US11667245B2 (en) 2021-07-30 2023-06-06 Tony Neesham Expendable roof top cargo carrier for a vehicle
RU209943U1 (ru) * 2021-08-31 2022-03-24 Серге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Вдовин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й экран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4371B1 (en) * 1997-06-25 2001-05-22 Sinnova Srl Luggage box for motor vehicles
DE10056041A1 (de) * 2000-11-11 2002-05-29 Daimler Chrysler Ag Aufsatz für ein Dach eines Kraftwagens
DE10243091A1 (de) * 2002-09-16 2004-04-01 Oris Fahrzeugteile Hans Riehle Gmbh Transportbehälter
US7144070B2 (en) * 2005-01-07 2006-12-05 Michael Wiebe Combination multipurpose trailer and rooftop storage container and method therefor
US20070194185A1 (en) * 2005-11-29 2007-08-23 Jason Carothers Vehicle top carriers
CA2552320A1 (en) * 2006-07-19 2008-01-19 Pelican International Inc. Roof box for a vehicle
US20110174855A1 (en) * 2006-11-29 2011-07-21 Yakima Products, Inc. Vehicle top carriers
WO2012074307A2 (ko) * 2010-12-01 2012-06-07 Shon Jong Pil 수용백을 가지는 루프 캐리어
CN106458387A (zh) * 2014-06-05 2017-02-22 纽迪希亚公司 用于容器的盖子结构
CN207173475U (zh) * 2017-08-24 2018-04-03 余博 车载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08784A (en) * 1959-03-11 1961-11-14 Allard Almon Car top carrier
US4232612A (en) * 1978-02-22 1980-11-11 Iec-Holden Ltd. Wall lining with attachment means
USD259193S (en) * 1978-11-14 1981-05-12 Sellers Virgil E Vehicle luggage carrier
US4247026A (en) * 1979-09-12 1981-01-27 Heifner Robert C Vehicle cargo container
US4372568A (en) * 1980-10-20 1983-02-08 Spare Trunk Corporation Luggage and accessory trailer
US4362258A (en) * 1980-12-01 1982-12-07 Frenkin Corporation Add-on roof assembly for van
USD275190S (en) * 1981-03-11 1984-08-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Luggage case for motorcycle
US4433804A (en) * 1981-12-30 1984-02-28 Bott John Anthony Vehicle article carrier
US4420105A (en) * 1982-09-30 1983-12-13 Nepper John P Flexible hinge and closure member for a luggage carrier
USD297629S (en) * 1986-06-19 1988-09-13 Industri Ab Thule Cargo box for vehicles
US4867361A (en) * 1988-02-29 1989-09-19 Burnham Charles R Cartop luggage carrier
US5415333A (en) * 1992-04-03 1995-05-16 Wills; James H. Ski carrier
US5285942A (en) * 1992-04-03 1994-02-15 Wills James H Ski carrier
US5799848A (en) * 1993-02-24 1998-09-01 Image Rotomolding Enterprises, Llc. Ski carrier and case
US5433501A (en) * 1993-09-20 1995-07-18 Great Dane Trailers, Inc. Post construction and sidewall for cargo container
US5460304A (en) * 1993-10-05 1995-10-24 Porter; Lawrence T. Modular vehicular carrier system
US5702151A (en) * 1995-03-23 1997-12-30 Stoughton Composites, Inc. Vehicle body including leakproof damage resistant wall construction
US5667116A (en) * 1996-03-18 1997-09-16 Reinhart; Bambi L. Vehicle rooftop storage unit
USD420321S (en) * 1998-10-30 2000-02-08 Reese Products, Inc. Car top carrier
US6209941B1 (en) * 1999-01-06 2001-04-03 Cycle Country Accessories All-terrain vehicle rack utility box
US6145719A (en) * 1999-08-12 2000-11-14 Robert; Louis J. Vehicle mountable gun and equipment case
USD462312S1 (en) * 2001-09-24 2002-09-03 Thule Gmbh & Co. Kg Carrier
DE10157428B4 (de) * 2001-11-25 2006-03-16 Webasto Ag Lastentragvorrichtung für das Dach eines Fahrzeugs
US7004365B2 (en) * 2003-05-20 2006-02-28 Ingram Joseph T Transport cage with enclosed case
US6893075B2 (en) * 2003-05-30 2005-05-17 Sti Holdings, Inc. Cargo body construction
FR2862924B1 (fr) * 2003-11-28 2006-02-24 Bertucat Ind Sas Coffre de toit modulable.
US6997497B2 (en) * 2004-03-16 2006-02-14 Pik 4 Trip Ltd. Cargo system
USD540246S1 (en) * 2006-06-09 2007-04-10 Formosa Saint Jose Corp. Car roof article holding case
US20080017679A1 (en) * 2006-07-19 2008-01-24 Philippe Leblanc Roof box for a vehicle
US7451872B1 (en) * 2006-07-27 2008-11-18 Boyt Harness Company, Llc Weaponry container having a rigid outer surface
USD590762S1 (en) * 2006-09-08 2009-04-21 Thule Sweden Ab Roof carrier
USD575723S1 (en) * 2006-09-08 2008-08-26 Thule Sweden Ab Roof carrier
US8622266B2 (en) * 2007-01-11 2014-01-07 Michael McMillan Load carry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US7699372B2 (en) * 2007-03-12 2010-04-20 Chrysler Group Llc Integrated car top carrier
USD593928S1 (en) * 2008-06-05 2009-06-09 Thule Sweden Ab Roof carrier for a vehicle
CA134406S (en) * 2009-09-17 2010-11-01 Carmate Mfg Co Ltd Roof box for automobile
USD637138S1 (en) * 2009-12-16 2011-05-03 Achim Ehrat Roof box adapted to be mounted on the top of a vehicle for carrying luggage
AU2011213368B2 (en) * 2010-02-08 2014-01-16 Hubco Automotive Limited Load carrier
WO2012047452A1 (en) * 2010-10-05 2012-04-12 Yakima Products, Inc. Stabilized cargo box for a vehicle rack system
EP2468578B1 (en) * 2010-12-22 2013-07-03 Thule Sweden AB Vehicle load carrier box with flexible safety material
USD726638S1 (en) * 2012-07-31 2015-04-14 Thule Sweden Ab Roof top cargo box
EP2705985B1 (en) * 2012-09-10 2015-04-29 Thule Sweden AB Roof box for a vehicle
CA2882589A1 (en) * 2012-09-11 2014-03-20 Thule Sweden Ab Cargo box with aerodynamic textured surface
US20140361060A1 (en) * 2012-10-04 2014-12-11 Formosa Saint Jose Corp. Car top compartment box
USD724520S1 (en) * 2013-07-22 2015-03-17 Thule Sweden Ab Roof cargo box
USD746217S1 (en) * 2014-01-31 2015-12-29 Thule Sweden Ab Rooftop cargo box
CN104786951A (zh) * 2015-05-08 2015-07-22 滕怀江 一种可以用作船的多功能车顶行李箱
USD773378S1 (en) * 2015-06-09 2016-12-06 Yakima Products, Inc. Vehicle top carrier
USD774442S1 (en) * 2015-07-01 2016-12-20 Thule Sweden Ab Cargo box
PL3112217T3 (pl) * 2015-07-02 2018-05-30 Thule Sweden Ab Nośnik ładunku zawierający układ zamykający
JP6562816B2 (ja) * 2015-10-27 2019-08-21 株式会社カーメイト ルーフボックス
USD786771S1 (en) * 2016-03-16 2017-05-16 Thule Sweden Ab Cargo box
USD898655S1 (en) * 2016-06-29 2020-10-13 Formosa Saint Jose Corporation Car top compartment box
USD863203S1 (en) * 2018-04-30 2019-10-15 Thule Sweden Ab Cargo box
USD868673S1 (en) * 2018-07-06 2019-12-03 Thule Sweden Ab Cargo box
EP3617000B1 (en) * 2018-08-31 2020-10-21 Thule Sweden AB Cargo carrier
USD911254S1 (en) * 2019-07-16 2021-02-23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Cargo box for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4371B1 (en) * 1997-06-25 2001-05-22 Sinnova Srl Luggage box for motor vehicles
DE10056041A1 (de) * 2000-11-11 2002-05-29 Daimler Chrysler Ag Aufsatz für ein Dach eines Kraftwagens
DE10243091A1 (de) * 2002-09-16 2004-04-01 Oris Fahrzeugteile Hans Riehle Gmbh Transportbehälter
US7144070B2 (en) * 2005-01-07 2006-12-05 Michael Wiebe Combination multipurpose trailer and rooftop storage container and method therefor
US20070194185A1 (en) * 2005-11-29 2007-08-23 Jason Carothers Vehicle top carriers
CA2552320A1 (en) * 2006-07-19 2008-01-19 Pelican International Inc. Roof box for a vehicle
US20110174855A1 (en) * 2006-11-29 2011-07-21 Yakima Products, Inc. Vehicle top carriers
WO2012074307A2 (ko) * 2010-12-01 2012-06-07 Shon Jong Pil 수용백을 가지는 루프 캐리어
CN106458387A (zh) * 2014-06-05 2017-02-22 纽迪希亚公司 用于容器的盖子结构
CN207173475U (zh) * 2017-08-24 2018-04-03 余博 车载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48605B2 (en) 2021-10-19
US20220266759A1 (en) 2022-08-25
EP3616999A1 (en) 2020-03-04
US11273769B2 (en) 2022-03-15
EP3616999B1 (en) 2020-11-18
RU2751374C1 (ru) 2021-07-13
JP2021514901A (ja) 2021-06-17
CN112638714B (zh) 2022-05-31
WO2020043921A1 (en) 2020-03-05
KR102268272B1 (ko) 2021-06-25
CA3100932A1 (en) 2020-03-05
EP3795423A1 (en) 2021-03-24
EP4219240A1 (en) 2023-08-02
US20220001807A1 (en) 2022-01-06
EP3617000B1 (en) 2020-10-21
US20210178979A1 (en) 2021-06-17
KR20200124308A (ko) 2020-11-02
EP3795423B1 (en) 2023-05-24
CA3100932C (en) 2023-06-20
EP3617000A1 (en) 2020-03-04
JP6951593B2 (ja) 2021-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8714B (zh) 货物承载装置
US7097235B2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frame member
US20110133517A1 (en) Overmolded joint for beam assembly
US8356856B2 (en) Front spoiler for a motor vehicle
US11352064B2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vehicle
CA2419843A1 (en)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al element with external ribbing
US9567014B2 (en) Vehicle-body rear structure
CN101204969B (zh) 车辆的主体结构
US20050040676A1 (en) Vehicular floor construction
US7165805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5799790A (zh) 内挡泥板
JP425921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7804334U (zh) 一种副仪表板支架以及车辆
CN110239631B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4154135B2 (ja) 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JP3952553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1310764A (ja) 車両前部の構造
CN116575819A (zh) 铰链安装加强板总成、铰链安装系统以及车辆
JP5470910B2 (ja) 車両のフロア後部構造
JP2004217025A (ja) フロントエンドパネル
KR20040052116A (ko) 차량용 적재함 게이트의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