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9631B - 车辆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9631B
CN110239631B CN201910162916.XA CN201910162916A CN110239631B CN 110239631 B CN110239631 B CN 110239631B CN 201910162916 A CN201910162916 A CN 201910162916A CN 110239631 B CN110239631 B CN 1102396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vehicle
gutter
width direction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29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39631A (zh
Inventor
铃木英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39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9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39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9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62D25/07Fixed roofs having water drainage or guide means integral with roof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组装过程中也能确保车顶后部构件的刚性,而且还能够提高流水槽的支承刚性的车辆后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在车辆的背门的上方支承顶盖。车辆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车顶后部构件,其沿着背门的上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顶盖的下侧接合;流水槽,其沿车辆宽度方向与车顶后部构件的后侧接合,并向后方突出,用于引导雨水;以及车顶后部加强件,其为多个,该车顶后部加强件与车顶后部构件的上侧和流水槽的上侧接合,车顶后部构件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车顶后部加强件与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一同形成闭合截面。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有时在车辆中设置被称为流水槽的檐槽。流水槽形成为在车门用开口的上方等处比顶盖的端部突出的构造,流水槽能够防止雨水向车门用开口流落。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背门用开口的上方具有作为与流水槽相类似的结构物的泄水槽5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30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车辆的背门用开口主要成为利用发挥梁的作用的车顶后部构件将左右两侧的背支柱的上部连起来的构造。在为具有上述流水槽的车辆的情况下,流水槽与车顶后部构件的后侧接合的情况较多。
在此,在车身的组装工序中,在为不具有流水槽的车辆的情况下,采用了下述步骤:先使车顶后部构件与顶盖的下侧接合,然后再使背支柱与它们接合。
另一方面,在为具有流水槽的车辆的情况下,流水槽从车顶后部构件向车辆后方突出。因此,当使该车顶后部构件与顶盖接合时,流水槽进行干扰而难以进行之后的背支柱的接合作业。因此,在具有流水槽的车辆中,采用了下述步骤:先使车顶后部构件与背支柱相接合,然后使顶盖从上方与它们接合。
但是,在具有上述流水槽的车辆的组装工序中,在使顶盖接合之前,成为仅由车顶后部构件将左右两侧的背支柱连起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难以确保刚性,顶盖的接合作业也变得不稳定,可能影响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身的组装过程中也能确保车顶后部构件的刚性,而且还能够提高流水槽的支承刚性的车辆后部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代表性结构是在车辆的背门的上方支承顶盖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后部构造具有:车顶后部构件,其沿着背门的上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顶盖的下侧接合;流水槽,其沿车辆宽度方向与车顶后部构件的后侧接合,并向后方突出,用于引导雨水;以及第一加强构件,其为一个或多个,该第一加强构件与车顶后部构件的上侧和流水槽的上侧接合,车顶后部构件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第一加强构件与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一同形成闭合截面。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在车身组装过程中确保车顶后部构件的刚性且还能够提高流水槽的支承刚性的车辆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后部构造的概况的图。
图2是从车辆前方的右上方观察图1的(b)中的车辆后部构造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各方向观察图1的(b)中的车辆后部构造得到的图。
图4是图3的(b)中的车顶后部加强件的A-A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E1、背门用开口;L1、车辆中心线;100、车辆后部构造;102、顶盖;104、流水槽;104a、流水槽后部;104b、流水槽侧部;106、右侧的背支柱;106a、支柱柱区域;106b、支柱延长区域;108、左侧的背支柱;110、车顶后部构件;110a、车顶后部内构件;110b、车顶后部外构件;112、右侧的加强件;112a、右侧的车顶后部加强件;112b、右侧的支柱加强件;112c、右侧的连结部件;113、车顶后部构件与支柱延长区域之间的接合部位;114、左侧的加强件;114a、左侧的车顶后部加强件;114b、左侧的支柱加强件;114c、左侧的连结部件;116、车顶后部构件的前壁;118、车顶后部构件的后壁;120、流水槽后部的前缘;122、流水槽后部的平面部;124、加强筋;126、车灯固定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车辆后部构造是在车辆的背门的上方支承顶盖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后部构造具有:车顶后部构件,其沿着背门的上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顶盖的下侧接合;流水槽,其沿车辆宽度方向与车顶后部构件的后侧接合,且向后方突出,用于引导雨水;及第一加强构件,其为一个或多个,该第一加强构件与车顶后部构件的上侧和流水槽的上侧接合,车顶后部构件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第一加强构件与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一同形成闭合截面。
采用上述第一加强构件,提高了车顶后部构件的刚性,因此还能够在车身组装过程中提高车身刚性。因而,还能够在顶盖的组装作业中确保车身刚性,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特别是,不将车顶后部构件整体地做成闭合截面,而是利用第一加强构件仅将车顶后部构件的局部做成闭合截面,从而,还能够谋求车身的轻量化。
而且,采用上述结构,利用第一加强构件,还能够使流水槽的支承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流水槽排出雨水。
也可以是,上述流水槽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隆起的多个加强筋,第一加强构件在流水槽中的加强筋之间的范围内与该流水槽相接合。
通过设置上述加强筋,能够提高流水槽的截面惯性矩,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流水槽的刚性。而且,若是在加强筋之间的范围内,则能够有效地使第一加强构件接合。
也可以是,上述流水槽延伸至比车顶后部构件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该车辆后部构造还具有:背支柱,其沿着背门的侧缘向上方延伸并与车顶后部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接合,并且还与流水槽的前缘接合;以及第二加强构件,其为一个或多个,该第二加强构件与背支柱的上侧和流水槽的上侧接合,背支柱与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连续,并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第二加强构件与槽形的背支柱一同形成闭合截面。
采用上述第二加强构件,能够提高背支柱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组装过程中的车身刚性。该结构还涉及到接合顶盖时的车身刚性的确保。而且,不将背支柱整体地做成闭合截面,而是利用第二加强构件仅将背支柱的局部做成闭合截面,从而还能够谋求车身的轻量化。而且,利用第二加强构件,还能够提高流水槽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流水槽排出雨水。
也可以是,该车辆后部构造还具有将相邻的第一加强构件和第二加强构件连起来的连结部件,连结部件跨越车顶后部构件与背支柱之间的边界。
采用上述连结部件,能够有效地加强车顶后部构件与背支柱之间的接合部位。
也可以是,上述流水槽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隆起的多个加强筋,第二加强构件在流水槽中的加强筋之间的范围内与该流水槽相接合。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上述加强筋,能够使流水槽的截面惯性矩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流水槽的刚性。而且,若是在加强筋之间的范围内,则能够有效地使第二加强构件接合。
也可以是,该车辆后部构造还具有安装在车顶后部构件的前侧的预定位置并用于支承车内灯的车灯固定托架,第一加强构件设置在车灯固定托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
通过上述车灯固定托架的接合,还能够提高车顶后部构件的刚性。而且,通过将第一加强构件设置在车灯固定托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车顶后部构件的刚性。
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所示的尺寸、材料以及其他具体数值等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发明的例示,除了特别进行说明的情况之外,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针对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而且,省略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后部构造100的概况的图。下面,在图1以及本申请的其他所有附图中,用箭头F(Forward)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B(Backward)表示车辆后方,用箭头L(Leftward)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方,用箭头R(Rightward)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方,用箭头U(Upward)表示车辆上方,用箭头D(Downward)表示车辆下方。
图1的(a)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实施有车辆后部构造100的车辆中的特别是顶盖102的部分。车辆后部构造100主要作为在背门(省略图示)的上方支承顶盖102的构造来发挥作用。
该车辆后部构造100具有流水槽104。流水槽104是发挥檐槽的作用的部位,其例如位于背门用开口E1的上方,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引导从顶盖102流下来的雨水,从而能够防止乘车人员被淋湿。流水槽104不仅设置在顶盖102的后方,还设置在顶盖102的侧方,将流水槽104的位于顶盖102的后方的区域称为流水槽后部104a,将流水槽104的位于顶盖102的侧方的区域称为流水槽侧部104b。上述流水槽后部104a和流水槽侧部104b在顶盖102的拐角部处相连续。
图1的(b)是省略了图1的(a)的顶盖102之后的图。车辆后部构造100具有位于右侧的背支柱106、位于左侧的背支柱108以及将背支柱106和背支柱108连起来的车顶后部构件110。背门用开口E1是由上述背支柱106、108和车顶后部构件110形成的。
背支柱106和背支柱108是车身的柱,它们沿着背门(省略图示)的侧缘主要沿上下方向延伸。车顶后部构件110是车身的梁,并沿着背门的上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上述流水槽后部104a沿车辆宽度方向与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后侧接合,该流水槽后部104a从车顶后部构件110向后方突出。
车顶后部构件110与顶盖102的下侧接合。在该车辆后部构造100中,为了抑制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变形和应变并提高车身刚性,具有共计两个的加强件112、加强件114。加强件112和加强件114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加强件112与车顶后部构件110、背支柱106以及流水槽后部104a相接合,加强件114与车顶后部构件110、背支柱108以及流水槽后部104a相接合。
图2是从车辆前方的右上方观察图1的(b)中的车辆后部构造100得到的立体图。车顶后部构件110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槽形的该车顶后部构件110具有下述这两个构件:靠车辆前侧的车顶后部内构件110a和靠车辆后侧的车顶后部外构件110b。车顶后部内构件110a形成有车顶后部构件110中的靠车辆前侧的前壁116。车顶后部外构件110b形成有车顶后部构件110中的靠车辆后侧的后壁118。上述流水槽后部104a沿车辆宽度方向与车顶后部外构件110b相接合。
车顶后部构件110通过形成为上侧敞开的槽形,从而实现轻量化。即使是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110,但只要与顶盖102相接合,就能够弥补因使上方敞开而损失的刚性。然而,还考虑到,在与顶盖102接合之前的状态下,因使上方敞开而导致的刚性损失部分会影响到组装作业等。为此,在该车辆后部构造100中,利用加强件112和加强件114来加强车顶后部构件110。
加强件112和加强件114呈左右对称的相同构造,下面,主要以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加强件112为例来进行说明。加强件112呈下述结构:由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部件112c将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和支柱加强件112b这共计两个的加强构件连起来从而构成为一体,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为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第一加强构件,支柱加强件112b为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加强构件。加强件114同样地呈由连结部件114c将车顶后部加强件114a和支柱加强件114b连起来从而构成为一体的结构。
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呈带状延伸的形状,并与车顶后部构件110的上侧和流水槽后部104a的上侧接合,从而能够加强上述车顶后部构件110和流水槽后部104a这些构件。特别是,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将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前壁116的上端和后壁118的上端连起来,从而,能够抑制车顶后部构件110的槽绽开那样的变形和应变等。
再次参照图1的(b)。在车顶后部构件11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接合有后述的背支柱106的支柱延长区域106b。支柱加强件112b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呈带状延伸的形状,并与背支柱106的支柱延长区域106b的上侧和流水槽后部104a的上侧接合,从而,能够辅助上述背支柱106的支柱延长区域106b和流水槽后部104a这些构件的刚性。
图3是表示从各方向观察图1的(b)中的车辆后部构造100得到的图。图3的(a)是表示从上方观察车辆后部构造100得到的图。加强件112和加强件114这两个加强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特别是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称地设置。
图3的(b)是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车辆后部构造100得到的图。如上所述,在车顶后部构件11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接合有背支柱106的支柱延长区域106b。详细地讲,背支柱106沿着背门(省略图示)的侧缘向上方延伸,并与车顶后部构件110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接合。此时,沿着背门的侧缘延伸的部位为支柱柱区域106a,从支柱柱区域106a起沿着背门的上缘弯曲并向车内侧延伸的部位为支柱延长区域106b。
支柱延长区域106b还与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110连续,该支柱延长区域106b也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支柱加强件112b将支柱延长区域106b的前壁的上端和后壁的上端连起来,从而能够抑制支柱延长区域106b绽开那样的变形和应变等。
如图3的(a)所示,流水槽后部104a延伸至比车顶后部构件110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支柱延长区域106b与车顶后部构件110相接合,并且,还与流水槽后部104a的前缘120接合。而且,加强件112沿车辆宽度方向跨越车顶后部构件110与支柱延长区域106b之间的边界即接合部位113,并且加强件112与车顶后部构件110、支柱延长区域106b以及流水槽后部104a相接合。特别是,由于加强件112的连结部件112c沿车辆宽度方向跨越接合部位113,因此,能够有效地加强车顶后部构件110与支柱延长部106b之间的连接。
图4是图3的(b)中的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的A-A线剖视图。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与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110一同形成闭合截面。采用该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能够使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刚性提高,还能够在车顶后部构件110与顶盖102接合前即车身组装过程中提高车身刚性。因而,能够在顶盖102的组装作业中确保车身刚性,并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特别是,不将整个车顶后部构件110做成闭合截面,而是利用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仅将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局部做成闭合截面,从而还能够谋求车身的轻量化。
如上所述,图3的(a)中的支柱延长区域106b还形成为与车顶后部构件110连续且上方敞开的槽形的构造。支柱加强件112b与图4中的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同样地,与槽形的支柱延长区域一同形成闭合截面。采用该支柱加强件112b,能够使支柱延长区域106b的刚性提高,还能够在支柱延长区域106b与顶盖102接合前即车身组装过程中提高车身刚性。采用该结构,还能够有助于确保顶盖102组装作业时的车身刚性。而且,不将支柱延长区域106b整体地做成闭合截面,而是利用支柱加强件112b仅将支柱延长区域106b的局部做成闭合截面,从而还能够谋求车身的轻量化。
如图4所示,流水槽后部104a从车顶后部外构件110b向车辆后方延伸,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还与该流水槽后部104a的平面部122相接合。同样地,支柱加强件112b也还与流水槽后部104a的平面部122相接合。采用上述这些结构,能够使流水槽后部104a的支承刚性提高。因而,流水槽后部104a即使被施加了雨水重量也仍然能够维持姿势,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排出雨水。
再次参照图2。在流水槽后部104a的平面部122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隆起的多个加强筋124。通过设置该加强筋124,能够使流水槽后部104a的截面惯性矩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流水槽后部104a的刚性,在排雨水时也能够更适当地维持姿势。
如图3所示,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和支柱加强件112b在流水槽后部104a的平面部122中的加强筋124之间的范围与该流水槽后部104a相接合。若是在加强筋124之间的范围内,则能够有效地使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和支柱加强件112b接合。
同样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前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处安装有车灯固定托架126。车灯固定托架126是用于支承车内灯(省略图示)的零部件。通过像上述那样加强件112和加强件114这两个加强件设置为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称,从而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和车顶后部加强件114a成为设置在车灯固定托架1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结构。
通过上述车灯固定托架126的接合,还能够使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刚性提高。而且,通过将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和车顶后部加强件114a设置在车灯固定托架1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能够使车灯固定托架126、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和车顶后部加强件114a协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车顶后部构件110的刚性。而且,能够利用位于两侧的车顶后部加强件112a和车顶后部加强件114a来提高该车灯固定托架126对于车内灯的支承刚性,从而还能够防止车内灯的共振。
上面所说明的具有该加强件112和加强件114的车辆后部构造100在具有侧开式背门(省略图示)的车辆中能够更适当地发挥其功能。其原因在于,在侧开式背门的情况下,并不是在背门用开口E1的上侧(车顶后部构件110侧)设置车门铰链,而是在背门用开口E1的旁侧(背支柱106、背支柱108等车身侧部侧)设置车门铰链,因此,车顶后部构件110侧的结构物较少,难以确保车顶后部构件110侧的刚性。然而,即使是具有纵开式背门的车辆,通过实施该车辆后部构造100,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刚性。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只要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就能够想到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畴内的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且知晓上述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车辆后部构造。

Claims (6)

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在车辆的背门的上方支承顶盖,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后部构造具有:
车顶后部构件,其沿着所述背门的上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顶盖的下侧接合;
流水槽,其沿车辆宽度方向与所述车顶后部构件的后侧接合,并向后方突出,用于引导雨水;以及
第一加强构件,其为一个或多个,该第一加强构件与所述车顶后部构件的上侧和流水槽的上侧接合,
所述车顶后部构件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与所述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一同形成闭合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水槽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隆起的多个加强筋,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在所述流水槽中的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范围内与所述流水槽相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水槽延伸至比所述车顶后部构件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该车辆后部构造还具有:
背支柱,其沿着所述背门的侧缘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车顶后部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接合,并且还与所述流水槽的前缘接合;以及
第二加强构件,其为一个或多个,该第二加强构件与所述背支柱的上侧和所述流水槽的上侧接合,
所述背支柱与所述槽形的车顶后部构件连续,并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槽形,
所述第二加强构件与所述槽形的背支柱一同形成闭合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后部构造还具有将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和所述第二加强构件连起来的连结部件,
所述连结部件跨越所述车顶后部构件与所述背支柱之间的边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水槽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隆起的多个加强筋,
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在所述流水槽中的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范围内与所述流水槽相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后部构造还具有安装在所述车顶后部构件的前侧的规定部位并用于支承车内灯的车灯固定托架,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车灯固定托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
CN201910162916.XA 2018-03-09 2019-03-05 车辆后部构造 Active CN1102396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2602A JP7047476B2 (ja) 2018-03-09 2018-03-09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8-042602 2018-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9631A CN110239631A (zh) 2019-09-17
CN110239631B true CN110239631B (zh) 2021-06-08

Family

ID=67701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2916.XA Active CN110239631B (zh) 2018-03-09 2019-03-05 车辆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47476B2 (zh)
CN (1) CN110239631B (zh)
DE (1) DE102019104553A1 (zh)
FR (1) FR3078675B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6746A (ja) * 1993-09-30 1995-04-11 Araco Corp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開口部の上部開口縁構造
JPH08164872A (ja) * 1994-12-15 1996-06-25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クドア開口上部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00006839A (ja) * 1998-06-18 2000-01-11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ドア開口まわりのルーフ端部構造
EP2192027A1 (en) * 2008-12-01 2010-06-02 Seat, S.A. Body for automobiles
CN203497013U (zh) * 2013-10-10 2014-03-26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两厢乘用车车身的顶盖后横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2254U (zh) * 1978-08-24 1980-03-01
JP2605744Y2 (ja) 1993-11-08 2000-08-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フラットリボン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H11321706A (ja) * 1998-05-19 1999-11-2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JP3589057B2 (ja) 1998-12-21 2004-11-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クドア用ヒンジの取付構造
JP2001213351A (ja) 2000-02-07 2001-08-0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車両のブラケット保持装置及び保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6746A (ja) * 1993-09-30 1995-04-11 Araco Corp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開口部の上部開口縁構造
JPH08164872A (ja) * 1994-12-15 1996-06-25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クドア開口上部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00006839A (ja) * 1998-06-18 2000-01-11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ドア開口まわりのルーフ端部構造
EP2192027A1 (en) * 2008-12-01 2010-06-02 Seat, S.A. Body for automobiles
CN203497013U (zh) * 2013-10-10 2014-03-26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两厢乘用车车身的顶盖后横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78675A1 (fr) 2019-09-13
JP2019156017A (ja) 2019-09-19
DE102019104553A1 (de) 2019-09-12
JP7047476B2 (ja) 2022-04-05
FR3078675B1 (fr) 2022-02-25
CN110239631A (zh) 2019-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82903B1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8128154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8282154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EP3079971B1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EP3063027B1 (en) Sunroof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EP2557021A1 (en) Structure for joint at side section of vehicle
US9302711B2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CN111791955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US20160101672A1 (en) Vehicle upper section structure
EP3712044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EP3712042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EP3527466B1 (en) Upper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704738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0239629B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2019034643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10239631B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112046611B (zh) 上部车身构造
JP643530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8791507B (zh) 车体后部结构
CN112046614A (zh) 上部车身构造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153236B2 (ja) 車両のルーフ取付構造
JP2023140982A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CN116575819A (zh) 铰链安装加强板总成、铰链安装系统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