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704B - 乘坐物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704B
CN112638704B CN201980056234.9A CN201980056234A CN112638704B CN 112638704 B CN112638704 B CN 112638704B CN 201980056234 A CN201980056234 A CN 201980056234A CN 112638704 B CN112638704 B CN 1126387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rame
bracket
vehicle
moun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62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8704A (zh
Inventor
日向野祐辅
宇佐美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91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573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91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937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91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526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8451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79027A/zh
Priority to CN202310284525.1A priority patent/CN1162790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cushion, e.g. "portefeuil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02/952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the locking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具备了能够相对于座椅衬垫倾斜的座椅靠背的乘坐物用座椅中,提供一种将座椅靠背框架的倾斜锁定的锁定单元安装于侧边框架,能够提高侧边框架周边的强度,同时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了能够相对于座椅衬垫(S1)倾斜的座椅靠背(S2)的车用座椅(S),座椅靠背(S2)具备座椅靠背框架(2)及锁定单元(30),该锁定单元(30)与设置于车身的被啮合部啮合并将座椅靠背框架(2)的倾斜锁定,座椅靠背框架(2)具有向乘坐物用座椅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边框架(3a)、安装于侧边框架(3a)的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安装托架(10),锁定单元(30)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11),并且侧边框架(3a)及安装托架(10)通过加强托架(20)连接。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了能够相对于座椅衬垫倾斜的座椅靠背的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具备了锁定单元的乘坐物用座椅,该锁定单元与设置于车身的被啮合部啮合并将座椅靠背的倾斜锁定。
背景技术
在能够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衬垫向靠近座椅衬垫的方向倾斜的方式构成的车用座椅中,在座椅靠背框架安装锁定单元来将座椅靠背的倾斜锁定的技术已经众所周知。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有一种座椅靠背框架,在通过将管弯折为框形而形成的框架部件的侧部的角部设置托架,在被车身支持的撞针安装能够自由拆卸的锁定单元。当乘客就座时,使锁定单元与撞针啮合,托架及座椅靠背框架固定于车身。专利文献1:专利第62682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保护乘客不受来自车辆的前方及后方的冲击,需要提高座椅框架的强度,在通过托架安装于座椅框架的锁定单元周围,也需要通过提高强度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的构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座椅靠背框架中安装了锁定单元的侧边框架周边的强度,同时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了能够相对于座椅衬垫倾斜的座椅靠背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座椅靠背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及锁定单元,该锁定单元与设置于车身的被啮合部啮合并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倾斜锁定,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侧边框架及安装托架,该侧边框架向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上下方向延伸;该安装托架安装于该侧边框架的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锁定单元安装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所述侧边框架及所述安装托架通过加强托架连接。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中,通过加强托架提高安装了锁定单元的侧边框架周边的强度,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具备前面及后面,所述前面及所述后面通过所述外侧面连结,所述加强托架连接所述侧边框架及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前面。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适当提高安装托架的强度,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后面具有向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的凸部,在该凸部上,所述安装托架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安装托架稳定地安装于侧边框架,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具备横跨所述后面及所述外侧面的开口。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确保安装锁定单元的外侧面,同时不会使安装托架的刚性降低,能够实现轻量化。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上下方向具备上面及下面,所述上面具有与所述侧边框架啮合的第1凹部,所述下面具有与所述侧边框架啮合的第2凹部,在所述第1凹部及所述第2凹部中,所述安装托架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安装托架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通过上面的第1凹部及下面的第2凹部安装于侧边框架,因此能够使安装托架相对于侧边框架的安装更加稳定。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在所述上面及所述下面分别具备狭缝。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是安装托架的上面及下面分别具备狭缝的构成,通过将板材弯折等能够形成具备狭缝的上面及下面,因此,安装托架成形时的操作变得容易。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具备前端部及后端部,在所述前端部及所述后端部之间形成有延伸的加强筋。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设置加强筋能够提高加强托架的刚性。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加强托架的上端部具有上侧加强筋,在所述加强托架的下端部具有下侧加强筋,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所述上侧加强筋及所述下侧加强筋之间的间隔随着从前方向后方逐渐扩大。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加强托架具有随着从前方向后方间隔逐渐扩大的上侧加强筋及下侧加强筋,因此能够提高对抗从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施加的冲击的强度。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备锁定解除部件、支持托架及线缆部件,该锁定解除部件解除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倾斜的锁定;该支持托架支持所述锁定解除部件;该线缆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持托架,所述线缆部件的一端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外侧面,另一端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锁定解除部件固定。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持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具备前方部及后方部,所述前方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托架,所述后方部安装于所述线缆部件。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稳定地将锁定解除部件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加强托架提高安装了锁定单元的侧边框架周边的强度,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适当提高安装托架的强度,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安装托架稳定地安装于侧边框架,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确保安装锁定单元的外侧面,同时不会使安装托架的刚性降低,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安装托架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通过上面的第1凹部及下面的第2凹部安装于侧边框架,因此能够使安装托架相对于侧边框架的安装更加稳定。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是安装托架的上面及下面分别具备狭缝的构成,通过将板材弯折等能够形成具备狭缝的上面及下面,因此,安装托架成形时的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设置加强筋能够提高加强托架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加强托架具有随着从前方向后方间隔逐渐扩大的上侧加强筋及下侧加强筋,因此能够提高对抗从乘坐物用座椅前后方向施加的冲击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锁定解除部件固定。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稳定地将锁定解除部件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外观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锁定单元周围的构造的部分放大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锁定单元周围的构造的部分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外观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外观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外观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外观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外观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外观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加强托架的外观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加强托架的外观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部分分解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外观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加强托架的外观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座椅框架的锁定单元周围的构造的部分放大图。
图17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外观立体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外观立体图。
图19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0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正面图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1为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线缆部件、加强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22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背面图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3为图20的VII-VII截面图。
图24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外观立体图。
图25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外观立体图。
图26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正面图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7A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立体图,是说明面板托架、安装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27B为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后方所见的靠背框架的立体图,是说明面板托架、安装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28A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正面图。
图28B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安装托架的背面图。
图29为图26的VI-VI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
以下,参照图1-图16,以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为例就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以下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关于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不脱离本发明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本说明书中表示方向的用语,以图1所示定义各个方向。具体而言,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车用座椅的就座者所见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表示车用座椅的横宽方向,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所见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上下方向”表示车用座椅的高度方向,与从正面看车用座椅时的上下方向一致。
[1.车用座椅S的主要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为诸如相当于车辆的右后侧的座位的后排座椅。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具有图1所示的外观。此外,图1中,为了方便图示,以去掉装饰罩的构成来表示车用座椅S的一部分。
车用座椅S具有支撑就座者的臀部的作为就座部分的座椅衬垫S1、支撑就座者的背部的作为靠背部分的座椅靠背S2及配置于座椅靠背S2的上部并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S3作为主要构成要素。此外,座椅靠背S2通过未图示的支持基座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持。
车用座椅S能够从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向将座椅衬垫S1、座椅靠背S2及头枕S3(以下称为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转移。具体而言,通过拉起操作杆(后述的锁定解除部件41),车用座椅S从使用状态向座椅靠背S2及头枕S3靠近座椅衬垫S1的方向倾斜并折叠,从而切换为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另外,乘客通过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拉起,从收纳状态恢复至使用状态。
座椅衬垫S1通过在图2所示的作为骨架的座椅衬垫框架1载置缓冲垫S11并进一步地以装饰罩S12覆盖缓冲垫S11而构成。座椅靠背S2通过在图2所示的作为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载置缓冲垫S21并以装饰罩S22覆盖而构成。头枕S3通过在未图示的芯材配置缓冲垫S31并以装饰罩S32覆盖而形成。缓冲垫S11、S21、S31由聚氨酯泡沫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构成,装饰罩S12、S22、S32由合成皮革或布料等构成,通过将多个表皮材料缝制而形成。
[2.座椅框架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2就座椅框架F构成的概要进行说明。图2表示图1所示的车用座椅S的右侧的座椅的座椅框架F。如图2所示,座椅框架F主要由座椅衬垫框架1及座椅靠背框架2构成。座椅衬垫框架1构成车用座椅S中的就座部分的骨架,座椅靠背框架2构成车用座椅S中的靠背部分的骨架。
如图2所示,座椅衬垫框架1从上方看时形成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并且,座椅衬垫框架1以构成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侧边框架、构成座椅衬垫框架1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为主要构成要素。座椅衬垫框架1具备支持脚1a,在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下,如图1所示,支持脚1a与未图示的支持基座啮合固定。
座椅靠背框架2具备管框架3、设置于管框架3的座椅后面的靠背板4。管框架3为将金属制的管部件折叠形成的大致矩形的框状体,如图2所示,由左右间隔配置并向长度方向(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侧边框架3a、连结该一对的侧边框架3a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3b、连结下端部的下部框架3c构成。
在上部框架3b的前面形成有座椅宽度方向上大致平坦的面。在形成该大致平坦的面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用于支持未图示的头枕支柱的一对支柱支持部。未图示的头枕支柱插入支柱支持部,头枕S3安装于支柱支持部。
靠背板4为由大致矩形构成的金属制的面板部件。靠背板4座椅宽度方向上左右的端部分别通过焊接安装于管框架3的左右的侧边框架3a。另外,靠背板4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分别通过焊接安装于上部框架3b及下部框架3c。
[3.锁定单元的安装方式]
车用座椅S具备将座椅靠背框架2(座椅靠背S2)的倾斜锁定的锁定单元30。以下,参照图3及图4就锁定单元30相对于座椅框架F的安装进行说明。
图3及图4为表示安装于座椅框架F的锁定单元30的周围的构造的部分放大图,图3表示从座椅的前方所见的锁定单元30的周围的构造,图4表示从座椅的后方所见的锁定单元30的周围的构造。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侧边框架3a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安装有安装托架10,在安装托架10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11安装有锁定单元30。如图4所示,锁定单元30具备锁片33,锁片33与设置于车身的未图示的被啮合部(撞针)啮合并将座椅靠背框架2(座椅靠背S2)的倾斜锁定。
如图3及图4所示,侧边框架3a与安装托架10通过加强托架20连接。另外,解除座椅靠背框架2(座椅靠背S2)的倾斜锁定的锁定解除部件41(操作杆)以能够相对于支持托架40旋转的方式被支持。如图3及图4所示,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支持托架40的前方部42安装于安装托架10,后方部43安装于线缆部件50。此外,在图3及图4中,点阴影的部位表示焊接痕迹。
(安装托架10)
以下,参照图5至图10就安装托架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5为安装托架10的外观图,图6为从前方上侧所见的安装托架10的外观图,图7为从前方下侧所见的安装托架10的外观图,图8为从后方上侧所见的安装托架10的外观图,图9为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见的安装托架10的外观图,图10为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所见的安装托架10的外观图。
如图5至图10所示,安装托架10具备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11、分别配置于座椅前后方向的前面12及后面13、分别配置于座椅上下方向的上面14及下面15。在此,外侧面11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连结前面12及后面13,在座椅上下方向上连结上面14及下面15。如图5所示,安装托架10具有大致箱形的形状。
如图5、图9及图10所示,安装托架10的外侧面11具备跨过后面13的开口11a。另外,外侧面11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具备两个安装孔11b,该安装孔11b在安装锁定单元30时使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相较于后面13位于更靠近前面12的位置。
如图5及图10所示,在安装托架10的后面13形成有向座椅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的凸部13a。换言之,安装托架10的后面13形成向外侧面11的方向突出的凸部13a。如图4所示,安装托架10在凸部13a焊接并安装于侧边框架3a。
如图5及图7所示,安装托架10的上面14具有凹部14a(第1凹部),下面15具有凹部15a(第2凹部)。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安装托架10的上面14形成凹部14a,该凹部14a具备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朝向外侧的方向(换言之,朝向外侧面11的方向)弯曲的外形。另外,如图5所示,安装托架10的下面15形成凹部15a,该凹部15a具备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朝向外侧的方向(换言之,朝向外侧面11的方向)弯曲的外形。
如图3及图4所示,安装托架10在上面14的凹部14a焊接安装于侧边框架3a。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同样地,安装托架10在下面15的凹部15a焊接安装于侧边框架3a。由于安装托架10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在上面14的凹部14a及下面15的凹部15a这两处安装于侧边框架3a,因此安装托架10相对于侧边框架3a的安装比较稳定。
如图5所示,安装托架10在上面具备狭缝14b,在下面15具备狭缝15b。狭缝14b在上面14中以从与外侧面11及后面13邻接的角部向凹部14a伸展的方式形成。另外,同样地,狭缝15b在下面15中以从与外侧面11及后面13邻接的角部向凹部15a伸展的方式形成。
安装托架10通过将一枚金属板打孔并弯折而形成。此时,由于安装托架10的上面14及下面15为分别具备狭缝14b、15b的构成,将金属板弯折等能够形成具备狭缝14b、15b的上面14及下面15,因此使安装托架10成形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同样地,由于安装托架10在横跨外侧面11及后面13的位置形成有开口11a,使安装托架10成形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同时能够确保安装锁定单元30的外侧面11,不会降低刚性并实现轻量化。
(加强托架20)
以下,参照图11及图12就加强托架2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1为从前方所见的加强托架20的外观图,图12为从后方所见的加强托架20的外观图。
加强托架20通过金属制的弯曲的板状部件形成,在安装于车用座椅S的座椅靠背框架2时,具备基部21、前端部22及后端部23,该基部21具备配置于座椅上下方向的上端部21a及下端部21b;该前端部22及后端部23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从基部21弯曲而形成。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前端部22的长度比后端部23的长度更短。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加强托架20形成有在前端部22及后端部23之间延伸的加强筋24a、24b。具体而言,在靠近加强托架20的上端部21a的位置形成有加强筋24a(上侧加强筋),在靠近下端部21b的位置形成有加强筋24b(下侧加强筋)。通过设置加强筋24a、24b来提高加强托架20的刚性。另外,如图3所示,在将加强托架2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时,加强筋24a、24b以从基部21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在加强托架20的上端部21a具有上侧加强筋(加强筋24a),在加强托架20的下端部21b具有下侧加强筋(加强筋24b),在车用座椅S的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前方向后方,上侧加强筋(加强筋24a)与下侧加强筋(加强筋24b)的间隔逐渐扩大。因此,由于加强托架20具有随着从前方向后方间隔逐渐扩大的上侧加强筋(加强筋24a)及下侧加强筋(加强筋24b),能够提高对抗从车用座椅S的前后方向施加的冲击的强度。
如图3及图10所示,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前方向后方加强筋24a与加强筋24b之间的间隔逐渐扩大。换言之,随着从加强托架20的前端部22向后端部23,加强筋24a与加强筋24b之间的间隔逐渐扩大。
如图3所示,加强筋20的前端部22焊接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前面12,后端部23焊接安装于侧边框架3a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通过使用加强托架20,提高安装了安装托架10的侧边框架3a周边的强度,能够通过安装托架10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30。另外,加强托架20连结侧边框架3a与安装托架10的前面12,通过适当提高安装于侧边框架3a的安装托架10的强度,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30。
(锁定单元30)
图13为座椅框架F的部分分解图。如图13所示,锁定单元3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具有内侧侧面31,在内侧侧面31形成有将锁定单元30安装于安装托架10时使用的安装孔32。锁定单元30与锁定解除部件41连接,该锁定解除部件41以可旋转操作的方式支持于支持托架40。
锁定单元30为具备未图示的弹簧部件及连接于弹簧部件的锁片33(图4)的公知的锁定单元,锁片33通过与支持于车身的未图示的撞针(被啮合部)啮合来锁定座椅靠背框架2的倾斜。并且,乘客通过旋转操作锁定解除部件41,锁定单元30所具备的弹簧部件伸长,锁片33与撞针的啮合脱落,从而使得座椅靠背框架2的倾斜的锁定被解除。
设置于锁定单元30的内侧侧面31的安装孔32与设置于安装托架10的外侧面11的安装孔11b对准,通过未图示的紧固部件(例如,螺栓)彼此连通,从而锁定单元30固定于安装托架10的外侧面11。如此,锁定单元30通过安装托架10安装于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的管框架3的侧边框架3a。
(线缆部件50)
如图3及图4所示,线缆部件50通过将线缆弯折而形成,具备向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51及第2延伸部52、连结第1延伸部51及第2延伸部52的连结部53。如图3及图4所示,第1延伸部51的第1端部51a焊接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外侧面11,第2延伸部52的第2端部52a焊接安装于上部框架3b。另外,在第1延伸部51的第1端部51a相反侧的端部,即第1弯曲部51b上,线缆弯折并连结有连结部53。并且,第2延伸部52的第2端部52a的相反侧的端部,即第2弯曲部52b上,线缆弯折并连接有连结部53。
这样,由于线缆部件50的第1端部51a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外侧面11,第2端部52a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上部框架3b),因此支持托架40及锁定解除部件41通过简单的构造被固定。另外,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支持托架40的前方部42焊接固定于安装托架10的前面12,后方部43安装于线缆部件50的连结部53,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解除部件41。
<车用座椅S达到的效果的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车用座椅S(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了能够相对于座椅衬垫S1倾斜的座椅靠背S2的车用座椅S,座椅靠背S2具备座椅靠背框架2、与设置于车身的被啮合部(撞针)啮合并将座椅靠背框架2的倾斜锁定的锁定单元30,座椅靠背框架2具有向车用座椅S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边框架3a、安装于侧边框架3a的车用座椅S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安装托架10,锁定单元30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车用座椅S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11,侧边框架3a与安装托架10通过加强托架20连接。
因此,通过加强托架提高安装了锁定单元30的侧边框架周边的强度,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30。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安装托架10在车用座椅S的前后方向具备前面12及后面13,前面12及后面13通过外侧面11连结,加强托架20连接侧边框架3a与安装托架10的前面12。因此,通过适当提高安装托架10的强度,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30。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安装托架10的后面13具有向车用座椅S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的凸部13a,在凸部13a上,安装托架10安装于侧边框架3a。因此,安装托架10相对于侧边框架3a的安装稳定,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持锁定单元30。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安装托架10具备跨过后面13及外侧面11的开口11a,因此,能够确保安装锁定单元30的外侧面11,同时不会降低安装托架10的刚性,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安装托架10在车用座椅S的上下方向具备上面14及下面15,上面14具有与侧边框架3a啮合的第1凹部(凹部14a),下面15具有与侧边框架3a啮合的第2凹部(凹部15a),在第1凹部(凹部14a)及第2凹部(凹部15a)上,安装托架10安装于侧边框架3a。因此,由于安装托架10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通过上面14的第1凹部(凹部14a)及下面15的第2凹部(凹部15a)安装于侧边框架3a,因此安装托架10相对于侧边框架3a的安装更加稳定。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安装托架10在上面14及下面15分别具备狭缝14b、狭缝15b。因此,由于安装托架10的上面14及下面15分别具备狭缝14b、15b,将板材弯折等能够形成具备狭缝14b、15b的上面14及下面15,因此将安装托架10成形时的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加强托架20在车用座椅S的前后方向具备前端部22及后端部23,形成有在前端部22及后端部23之间延伸的加强筋24a、加强筋24b。因此,通过设置加强筋24a、加强筋24b能够提高加强托架20的刚性。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加强筋24a、24b在加强托架20的上端部21a具有上侧加强筋(加强筋24a),在加强托架20的下端部21b具有下侧加强筋(加强筋24b),在车用座椅S的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前方向后方,上侧加强筋(加强筋24a)与下侧加强筋(加强筋24b)之间的间隔逐渐扩大。因此,由于加强托架20具有随着从前方向后方,间隔逐渐扩大的上侧加强筋(加强筋24a)与下侧加强筋(加强筋24b),因此能够提高对抗从车用座椅S前后方向施加的冲击的强度。
另外,根据车用座椅S,具备将座椅靠背框架2的倾斜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部件41、支持锁定解除部件41的支持托架40、安装于支持托架40的线缆部件50,线缆部件50的一端部(第1端部51a)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外侧面11,另一端部(第2端部52a)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上部框架3b)。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锁定解除部件41固定。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支持托架40的前方部42焊接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前面12,后方部43焊接安装于线缆部件50的连结部53。因此,支持托架40被稳定地固定,能够稳定地支持锁定解除部件41。
<变形例>
以上,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关于构成车用座椅S的各要素的构造、材质、形状及尺寸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可以进行任意的设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相当于车辆的后部作为的后排座椅为例对车用座椅S进行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也可以作为在车辆前后方向具备三排座椅的车辆中第二排的中间座椅使用。
图14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FX的外观图。如图14所示,座椅框架FX主要由座椅衬垫框架1X及座椅靠背框架2X构成。座椅衬垫框架1X构成就座部分的骨架,座椅靠背框架2构成靠背部分的骨架。
座椅靠背框架2X具备管框架3及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架设于左右的管框架3之间的多个线缆框架W。管框架3为将管部件弯折形成的大致矩形的框状体,如图14所示,由左右分开间隔配置并向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边框架3a、连结该侧边框架3a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3b、连结下端部的下部框架3c构成。
图15表示变形例涉及的加强托架20X的外观图。图16表示变形例涉及的座椅框架的锁定单元周围的构造的部分放大图。加强托架20X具备基部21X、前端部22X及后端部23X,该基部21X在座椅上下方向具备上端部21Xa及下端部21Xb,该前端部22X及后端部23X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从基部21X弯曲形成。如图15所示,在加强托架20X形成有在前端部22X及后端部23X之间延伸的加强筋24Xa、24Xb。具体而言,在靠近加强托架20X的上端部21Xa的位置形成有加强筋24Xa(上侧加强筋),在靠近下端部21Xb的位置形成有加强筋24Xb(下侧加强筋)。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加强筋24Xa与加强筋24Xb的间隔保持在固定。如图16所示,加强托架20X在前端部22X焊接安装于安装托架10的前面12,在后端部23X焊接安装于侧边框架3a。另外,如图16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在锁定单元30的外侧设置有盖部件60X来保护锁定单元30。
以上,主要以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为例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进行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并不限定于搭载于汽车、火车等有车轮的在地面上行驶的乘坐物的车用座椅,例如,也可以是搭载于地面之外的飞机或轮船上的座椅。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
接下来,就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在对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时,就乘坐物用座椅相关的课题进行说明。
一直以来,在作为座椅骨架的靠背框架或衬垫框架安装有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线缆部件(锚栓部件)的车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为了提高该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而进行了各种尝试。
例如,在特开2009-202788号公报记载的车用座椅中,在衬垫框架的后端安装有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U字形的线缆部件。
具体而言,该线缆部件在衬垫框架的后端相对于架设在左右方向的连结管被固定,并且,与形成于左右的衬垫侧边框架的上端的法兰部分接合。根据上述构成,确保了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
另外,在特开2014-151660号公报记载的车用座椅中,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锚栓部件通过托架固定于位于衬垫框架的后端的连结管。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特开2009-202788号公报记载的车用座椅中,线缆部件在多个部位与座椅框架接合。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确保简单的安装操作性,同时能够提高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的车用座椅。
另外,在特开2014-151660号公报记载的车用座椅中,锚栓部件通过另一种托架安装于座椅框架。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以比较紧凑的配置来安装线缆部件的车用座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简单的安装操作性,同时提高线缆部件(特别是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以比较紧凑的配置来安装线缆部件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具备作为靠背部的骨架的靠背框架、配置于该靠背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并且安装于所述靠背框架的下方部分的安装托架、分别安装于所述靠背框架的下方部分与所述安装托架的线缆部件,该线缆部件具有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并安装于所述靠背框架的内侧端部及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安装于所述安装托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的外侧端部。
如上所述,由于线缆部件具有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并安装于靠背框架的下方部分的内侧端部及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安装于安装托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的外侧端部,因此能够确保简单的安装操作性。另外,由于线缆部件的外侧端部配置并安装于安装托架的外侧部分,因此能够相对稳固地安装于安装托架。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一种确保简单的安装操作性,同时提高线缆部件(特别是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的车用座椅。
另外,实现一种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以比较紧凑的配置来安装线缆部件的车用座椅。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安装于所述靠背框架的外侧面,连结所述靠背框架及设置于车体地板上的支持基座。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安装托架为连结靠背框架及位于车体地板上的支持基座的刚性较高的部件,因此提高安装于安装托架的外侧面的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具备由管部件构成的框形的主框架,所述内侧端部安装于所述主框架的下端部分并沿该下端部分的外周面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外侧端部沿所述安装托架的外侧面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由于线缆部件的内侧端部、外侧端部分别以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安装,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受到来自外部的荷重时,或者突然起动或突然停车导致受到荷重时,能够确保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具有配置于比所述主框架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侧壁部、从该侧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连续并弯曲,向所述主框架的前面延伸的前壁部、从所述侧壁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连续并弯曲,与所述前壁部相对同时向所述主框架的后面延伸的后壁部,在所述安装托架中,所述前壁部及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主框架接合。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侧壁部沿所述主框架向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壁部中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主框架对应的部分及安装了所述线缆部件的下端部分之间形成有沿所述主框架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弯曲部。
根据上述构成,提高安装托架相对于主框架的安装刚性,同时提高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作为就座部的骨架的衬垫框架,该衬垫框架具有安装于所述主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并构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的衬垫侧边框架,所述外侧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形成在所述安装托架与所述衬垫侧边框架之间的空隙。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以相对紧凑的配置来安装线缆部件。另外,如果是具备了倾斜构造的车用座椅,能够实现座椅靠背稳定的倾斜动作。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主框架具有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连结该左右的侧边框架部的下端的下方框架部,所述安装托架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部的外侧面,在所述主框架设置有加强托架,该加强托架连结所述侧边框架部中安装了所述安装托架的部分及所述下方框架部。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靠背框架的刚性。特别是,在座椅前后方向受到比较大的荷重时,能够抑制由管部件构成的框状的主框架扭曲。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托架形成截面大致U字形状,在所述加强托架中安装于所述下方框架部的端部的周边部分形成有向座椅前后方向的一方侧弯曲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靠背框架的刚性。另外,通过在主框架的角部周边安装加强托架,即使主框架自身变为简单的形状也能够确保框架刚性,因此,其结果能够实现轻量化、成本降低、构成配件的共享。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托架具有配置于所述主框架的框形内部的侧方壁部、从该侧方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连续并弯曲,向所述主框架的前面延伸的前方壁部、从所述侧方壁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连续并弯曲,与所述前方壁部相对同时向所述主框架的后面延伸的后方壁部,所述前方壁部及所述后方壁部与所述主框架接合,所述侧方壁部中靠近所述主框架的两端部分形成有用于避免与所述主框架的干扰的切口部。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简单的安装操作性。另外,能够抑制车辆行驶时各构成配件接触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具备配置于主框架的座椅后方的板状的面板框架,在该面板框架中与所述加强托架在座椅前后方向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向座椅后方凹陷的加强凹部。
根据上述构成,除了能提高面板框架的刚性之外,还能够确保加强托架的安装操作性。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效果)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一种确保简单的安装操作性,同时提高线缆部件(特别是用于固定儿童座椅的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的车用座椅。另外,实现一种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以比较紧凑的配置来安装线缆部件的车用座椅。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提高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特别是,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受到来自外部的荷重时,或者突然起动或突然停车时导致受到荷重时,能够确保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提高安装托架相对于主框架的安装刚性,同时提高线缆部件的安装刚性。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以相对紧凑的配置来安装线缆部件。另外,如果是具备了倾斜构造的车用座椅,能够实现座椅靠背稳定的倾斜动作。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提高靠背框架的刚性。特别是,在座椅前后方向受到比较大的荷重时,能够抑制由管部件构成的框状的主框架扭曲。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实现轻量化、成本降低、构成配件的共享。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实现简单的安装操作性。能够抑制车辆行驶时各构成配件接触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以下,参照图17-图23就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为车用座椅相关的发明,是一种具备靠背框架、安装托架及线缆部件的车用座椅,该靠背框架作为靠背部的骨架;该安装托架配置于靠背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并且安装于靠背框架的下端部分;该线缆部件安装于靠背框架的下端部分及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该线缆部件具有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并沿靠背框架下端的外面安装的内侧端部、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安装于安装托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的外侧端部。
此外,相对于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就座者就座的一侧为前方侧。
第2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100为诸如相当于车辆的后部座位的后排座椅。
车用座椅S100主要由座椅主体、支持脚130、支持基座140及切换装置150构成,如图17所示,座椅主体具备座椅靠背101、座椅衬垫102、头枕103;如图18所示,该支持脚130安装于座椅主体与车体地板之间并支持座椅衬垫102;该支持基座140可旋转地支持座椅靠背101;该切换装置150安装于座椅靠背10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并用于使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
另外,如图18、图19所示,车用座椅S100具备线缆部件160,该线缆部件160安装于座椅靠背101的下端部分并作为用于连结儿童座椅的锚栓。
在车用座椅S100的前方侧设置有形成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的未图示的凹形的收纳地板。
车用座椅S100为至少能够进行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与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这两种状态的座椅配置的座椅。
具体而言,乘客拉动如图17所示的操作杆151的话,座椅主体前倒并折叠,车用座椅S100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另外,乘客通过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拉起,从收纳状态恢复至使用状态。
如图17所示,座椅靠背101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后背的靠背部,通过在图18所示的作为骨架的靠背框架110载置缓冲垫101a并被表皮101b覆盖而构成。
座椅衬垫102为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通过在作为骨架的图2所示的衬垫框架120载置缓冲垫102a并在缓冲垫102a之上覆盖表皮2b而构成。
头枕103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头的头部,通过在作为芯材的未图示的头枕支柱载置缓冲垫103a并被表皮103b覆盖而构成。
靠背框架110由作为座椅靠背10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状体构成,如图18所示,主要由主框架111、连结框架112及面板框架113构成,该主框架111由管材构成为框形;该连结框架112连结配置于主框架的框内并构成主框架111的上部的上方框架部111a及构成下部的下方框架部111b;该面板框架113为安装于主框架111及连结框架112的座椅后面的大致整体的板状框架。
此外,在面板框架113的大致中央部分安装有卷收器用托架114,该卷收器用托架114与面板框架113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将连结框架112夹在两者之间。卷收器用托架114为用于安装将安全带卷绕的未图示的安全带卷收器的托架,也是用于加强的托架。
在主框架111中上方框架部111a的前面,在座椅宽度方向空出特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大致平坦面。在形成这些大致平坦面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用于支持未图示的头枕支柱的一对头枕导向器103c。
在主框架111中下方框架部111b的下端部分通过焊接安装有表皮悬挂线缆115,另外,一对线缆部件160在与一对表皮悬挂线缆115的末端部分不重合的位置通过焊接接合。
详细而言,座椅左侧的线缆部件160配置于比座椅左侧的表皮悬挂线缆115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座椅右侧的线缆部件160配置于被夹在座椅右侧的表皮悬挂线缆115的两端部分之间的位置。
在主框架111的框内,通过焊接安装有连结侧边框架部111c的下端部及下方框架部111b的左侧端部的加强托架116。
主框架111中在左右的侧边框架部111c、111d的外侧面中,如图18、图19所示,在其下方部分安装有用于与支持基座140连结的左右的安装托架117。另外,侧边框架部111c的外侧面中,在其上方部分安装有用于将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的切换装置150。
如图18所示,连结框架112由细长的管部件构成,其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形成有通过冲压加工而被部分挤压的大致平坦面。这些大致平坦面通过焊接安装于主框架111的外面。
另外,连结框架11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安装于安装了加强托架116的左侧部分相反侧的右侧部分。因此,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均衡地提高靠背框架110的刚性。
面板框架113为由大致矩形构成的面板部件,除了分别通过焊接安装于主框架111的上下左右的框架部分之外,其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通过焊接安装于连结框架112。
详细而言,如图19所示,在面板框架113中相对于主框架111在座椅前后方向重叠的部分的特定位置形成有向主框架111突出的未图示的框架安装凸部113a。框架安装凸部113a分别以与各框架抵接的状态被焊接。
面板框架113的下端部分以比下方框架部111b更向下方延伸,并且以从后方覆盖表皮悬挂线缆115及线缆部件160的方式设置。
详细而言,面板框架113的下端部分弯曲并向座椅前方延伸,从后方及下方覆盖表皮悬挂线缆115及线缆部件160。
因此,座椅宽度方向上从外部受到荷重时,即便也从下方受到了荷重,也能够确保这些部件的组装刚性。
如图19、图23所示,在面板框架113的下方部分,在与加强托架116在座椅前后方向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向座椅后方凹陷的加强凹部113b。
如图19所示,加强凹部113b具有与加强托架116同等的宽度并沿加强托架116的延伸方向延伸。详细而言,其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延伸至与侧边框架部111c的后面相对的位置,其内侧端部延伸至与下方框架部111b的后面相对的位置。
因此,除了提高面板框架113的刚性之外,由于形成有空隙,因此能够确保加强托架116的安装操作性。另外,能够抑制车辆行驶时各构成配件接触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如图18、图19所示,表皮悬挂线缆115为用于将座椅衬垫102或座椅靠背101的表皮末端部分悬挂的线缆,主要由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线缆主体部115a、分别从线缆主体部115a的左右两端部连续并弯曲,并且向上方延伸的一对线缆延伸部115b、分别从一对线缆延伸部115b的上端部连续并弯曲,并且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的一对线缆末端部115c构成。
线缆主体部115a的大致中央部分与面板框架113的下端部分通过焊接接合,并且,一对线缆末端部115c分别与下方框架部111b的底面通过焊接接合。
另外,一对线缆末端部115c配置于与下方框架部111b中安装了加强托架116的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对应的位置,换言之,配置于上下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提高表皮悬挂线缆115的组装刚性。
如图19-图22所示,加强托架116为用于加强靠背框架110的托架,形成截面大致U字形状,向相对于连结框架112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连结侧边框架部111c及下方框架部111b。
详细而言,加强托架116主要由配置于主框架111的框状内部的侧方壁部116a、从侧方壁部116a的宽度方向的前端部连续并弯曲,一部分延伸至主框架111的前面的前方壁部116b、从侧方壁部116a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连续并弯曲,与前方壁部116b相对同时一部分延伸至主框架111的后面的后方壁部116c构成。
并且,前方壁部116b、后方壁部116c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通过焊接与主框架111(侧边框架部111c)接合,并且,前方壁部116b、后方壁部116c的内侧端部通过焊接与主框架111(下方框架部111b)接合。
如图19所示,在加强托架116中靠近主框架111的侧方壁部116a的两端部分,形成有用于避开与主框架111的干扰的切口部116d。
换言之,前方壁部116b及后方壁部116c分别以比侧方壁部116a更突出一部分的方式延伸,抵接于主框架111的外面。并且,这些抵接部分被接合,分别形成焊接痕迹。
如上所述,加强托架11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以夹住主框架111的形式组装,并且,该两端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的两侧通过焊接接合。因此,组装了加强托架116的部分及周边部分的刚性提高。
另外,在前方壁部116b中安装于下方框架部111b的端部的周边部分(详细而言为靠近部分)形成有向座椅前后方向中的后方侧弯曲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116e。
换言之,将前方壁部116b以阶梯状高低不平部116e为界分为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时,该上方部分形成相对于下方部分向后方侧凹陷的形状。
根据上述构成,当就座者就座时,由于加强托架116的框架部分形成不与就座者的腰部或腰部周围接触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就座者的就座感受及乘坐舒适性。
如图19-图22所示,安装托架117由上下方向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从座椅侧方侧看形成大致弓形,安装托架117的上方部分安装于主框架11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其下端部分安装于支持基座140的内侧面。
详细而言,如图21所示,安装托架117构成截面大致U字形状,主要由配置于主框架11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的侧壁部117a、从侧壁部117a的宽度方向的前端部连续并弯曲,向主框架111的前面延伸的前壁部117b、从侧壁部117a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连续并弯曲,与前壁部117b相对同时向主框架111的后面延伸的后壁部117c构成。
侧壁部117a沿主框架111向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部分以能够相对于支持基座140旋转的方式安装。另外,前壁部117b、后壁部117c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通过焊接与主框架111(侧边框架部111c、111d)接合。
安装托架117中在上下方向上与主框架111相对的上方部分与安装于支持基座140的下端部分之间,如图20、图21所示,形成有沿着主框架111的形状并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弯曲部117d。
即,安装托架117中,在形成了弯曲部117d的部分与配置于比安装托架117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构成配件之间形成有空隙(空间)。
因此,除了提高安装托架117相对于主框架111的安装刚性之外,还能提高安装托架110相对于支持基座140的组装操作性。
在安装托架117中与加强托架11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相对的部分,如图21所示,形成有用于避免与加强托架116干扰的切口部117e。
换言之,前壁部117b、后壁部117c分别以避开与加强托架116的外侧端部相对的部分的方式,覆盖主框架111并一部分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该延伸部分被接合并分别形成焊接痕迹。
因此,除了提高加强托架116或安装托架117的组装操作性、焊接操作性之外,还提高组装这些构成配件的部分及周边部分的刚性。
如图20所示,安装托架117的上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夹在靠背框架110(主框架111)与衬垫框架120之间。
如图19、图20所示,在左侧的安装托架117的下端部设置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轴支于支持基座140的座椅旋转轴118,如图18所示,在右侧的安装托架117的下端部安装有以能够相对于支持基座140旋转的方式连结的倾斜装置119。
倾斜装置119由公知的装置构成,如图18所示,安装于右侧的安装托架117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
倾斜装置119具备使靠背框架110以座椅旋转轴118为中心向前方侧旋转并向收纳状态施力的未图示的螺旋弹簧。
该螺旋弹簧的一端部卡止于靠背框架110侧,另一端部卡止于支持基座140侧。
倾斜装置119通过操作杆151的操作而解除座椅靠背101的锁定状态而进行动作,能够通过螺旋弹簧的施力使靠背框架110向前方旋转并向车体地板侧折叠。
衬垫框架120由作为座椅衬垫102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状体构成,如图18所示,主要由配置于左右侧方的左右的侧边框架121、连结各侧边框架121的前方部分的前方连结管122、连结各侧边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中央连结管123、连结前方连结管122及中央连结管123的作为板状框架的盘式框架124构成。
侧边框架121由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U字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其前方部分与前方连结管122连结,其后方部分通过安装托架117安装于主框架111的外侧面。
此外,在左侧的侧边框架121的后端部分安装有衬垫旋转装置126,该衬垫旋转装置126以衬垫旋转轴127为中心可旋转地连结靠背框架110及衬垫框架120。
如图18所示,前方连接管122由大致コ字形的管部件构成,在其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安装有脚旋转装置128,该脚旋转装置128以脚旋转轴129为中心可旋转地连结衬垫框架120及支持脚130。
如图18所示,支持脚130为支持座椅衬垫102的大致コ字形的管部件,具备配置于左右侧方的脚主体部131、连结各脚主体部131的下端部的脚连结部132。
脚主体部131的上端部在衬垫框架120的左右内侧面上连结于座椅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另外,脚连结部13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可拆卸地保持于位于车体地板上的未图示的脚保持部件。
支持脚130的上端部比支持脚130的下端部更向座椅前方突出,从支持脚130的下端部朝向支持脚130的上端部向前上方倾斜。
支持基座140为支持座椅靠背101的部件,如图18、图19所示,由前后方向细长的大致L字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并与车体地板连结。
支持基座140主要由连结于车体地板上面的连结壁部141、从连结壁部141的左右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曲并延伸,通过座椅旋转轴118连结于安装托架117的下端部分的外侧壁部142构成。
切换装置150由使车用座椅S100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的公知的装置构成,如图17、图18所示,安装于靠背框架110的上方部分。
切换装置150具备啮合钩及操作杆151,该啮合钩可装拆地设置于未图示的作为车体部件的一部分的啮合撞针;该操作杆151用于使该啮合钩的前端部分向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并啮合于啮合撞针。
此外,啮合钩通过未图示的缆绳与操作杆151连结,是一种通过操作杆151使啮合钩能够在锁定于啮合撞针的可锁定状态与不可锁定的不可锁定状态切换的构成。
乘客对操作杆151进行操作的话,通过切换装置150车用座椅S100从使用状态解除靠背框架110的锁定状态。伴随座椅靠背101的锁定状态解除,倾斜装置119动作,具体而言,通过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施力能够使靠背框架110向前方侧旋转并折叠。
另外,伴随靠背框架110的旋转动作,衬垫旋转装置126及脚旋转装置128分别动作,具体而言,通过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施力能够使支持脚130以脚旋转轴129为中心向衬垫框架120侧旋转并折叠。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车用座椅S100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
此外,如果想将车用座椅S100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乘客使座椅主体与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施力相抗并用手抬起等,使切换装置150的啮合钩与啮合撞针啮合,将靠背框架110切换为锁定状态即可。
线缆部件160为用于连结儿童座椅的锚栓,如图19-图22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空出特定的间隔成对安装于主框架111的下端。
详细而言,如图21所示,一对线缆部件160由大致U字形状构成,主要由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线缆主体部161、从线缆主体部16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连续并弯曲,并且向座椅后方延伸的内侧端部162、从线缆主体部的外侧端部连续并弯曲,并且向座椅后方延伸的外侧端部163构成。
左侧的线缆部件160的内侧端部162沿下方框架部111b的外周面向座椅后方延伸并抵接于下方框架部111b的外周面。并且,抵接部分接合并形成有焊接痕迹。
另外,外侧端部163沿安装托架117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向后方延伸并抵接于该外侧面。并且,抵接部分接合并形成有焊接痕迹。
另一方面,右侧的线缆部件160'的内侧端部162及外侧端部163沿下方框架部111b的外周面向后方延伸并抵接于该外周面。并且,抵接部分接合并形成有焊接痕迹。
以下,就左侧的线缆部件160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内侧端部162以覆盖下方框架部111b的外周面中的底面及后面的方式延伸为钩状,抵接于该底面及后面并被焊接。
因此,提高线缆部件160相对于主框架111的组装刚性,同时形成一种考虑了线缆部件的组装操作性的均衡的构成。
线缆主体部161及外侧端部163以覆盖安装托架117的前面及外侧面的方式延伸,抵接于该前面及外侧面并被焊接。
因此,线缆部件160被安装托架117从座椅后方向前方并且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支持,因此,线缆部件160的组装刚性大幅提高。例如,与外侧端部163安装于安装托架117的内侧面的情况相比,线缆部件的组装刚性极大提高。
如图20所示,外侧端部163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安装托架117中形成了弯曲部117d的部分与侧边框架121之间设置空隙。
换言之,线缆部件160配置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没有比主框架111更突出的位置,即,配置于比主框架111的外侧面更靠内侧的位置。
因此,除了能提高安装托架117本身的刚性、提高线缆部件160的组装刚性之外,还能够抑制线缆部件160与其他构成配件的干扰。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这样的能够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座椅配置的车用座椅S100中,由于能够避免伴随衬垫框架120这样的旋转动作与构成配件的相互干扰,因此能够达到特别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车用座椅S100作为车辆的后排座椅形成,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是车辆的前排座椅,或者也可以是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中的中间座椅。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车用座椅S100为能够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座椅配置的座椅,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能够进行使用状态、收纳状态及使座椅主体向上方跳起的翻起状态这三种形式的座椅配置的座椅。
另外,在车用座椅S100的座椅前方形成有收纳地板,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在车用座椅S100的后方形成收纳地板。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8、图19所示,支持基座140直接固定于车体地板,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通过支持座椅主体能够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导轨装置间接地固定于车体地板上。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加强托架116或安装托架117通过焊接安装于主框架111,但是并未特别限定焊接方法,除了采用激光焊接之外,还可以采用各种焊接方法,例如电弧焊和点焊。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安装托架117的上方部分安装于靠背框架110,其下方部分安装于支持基座140,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更改。
例如,安装托架117的下方部分可以安装于衬垫框架120,也可以安装于其他方式设置的导轨装置。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线缆部件160的内侧端部162沿下方框架部111b的外周面延伸并被安装,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贯穿下方框架部111b并延伸,通过焊接安装。
外侧端部163也同样,可以将安装托架117贯穿座椅宽度方向并延伸,通过焊接安装。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以汽车使用的能够收纳的车用座椅作为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火车、公共汽车等的车用座椅之外,还可以作为飞机、轮船等的乘坐物用座椅使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主要就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S100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关于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关于靠背框架110、加强托架116、安装托架117、线缆部件160的形状、配置及构成,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仅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
接下来,就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在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时,就乘坐物用座椅相关的课题进行说明。
一直以来,在作为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的上端安装用于引导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导向器的车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
例如,提出了一种车用后排座椅,在靠背框架的中央部分安装用于将座椅安全带卷绕的安全带卷收器,通过安全带导向器引导从该安全带卷收器拉出的座椅安全带而构成(例如,特开2017-226376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16/016924号公报)。
特开2017-226376号公报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靠背框架,该靠背框架由管材构成的框状的主框架、在主框架的框内连结上端及下端的连结框架、安装于这些框架的整个后面的板状的面板框架构成。
并且,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托架紧固于上述面板框架上的中央部分,同时与连结框架接合,确保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刚性。
另外,国际公开第2016/016924号公报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靠背框架,该靠背框架由管材构成的框状的主框架、在主框架的框内连结上端及下端的弹性线缆、连结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两端的弹性线缆构成。
并且,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托架安装于在上述主框架的框内上下延伸的弹性线缆、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弹性线缆,确保座椅框架的轻量化、乘客的支持性。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具备特开2017-226376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16/016924号公报这样的安全带卷收器的车用座椅中,需要专利文献1这样提高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刚性,同时像专利文献2这样考虑了座椅框架的轻量化、就座者的支持性的构造。
另外,在上述的基础上,需要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组装框架的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座椅,能够提高具备安全带卷收器的车用座椅中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刚性,同时确保座椅框架的轻量化、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组装框架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下述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主框架、连结框架及弹性支持部件的车用座椅,该主框架构成靠背部的骨架并由框状体构成;该连结框架配置于该主框架的框内并连结构成所述主框架的上部的上方框架部及构成下部的下方框架部;该弹性支持部件配置于所述主框架的框内并连结构成所述主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并用于支持就座者。且具备面板托架及安装托架,该面板托架分别安装于所述主框架中的所述上方框架部、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弹性支持部件;该安装托架为了安装将座椅安全带卷绕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于所述面板托架的前方,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以将所述连结框架夹在所述面板托架与其之间的方式设置。
如上所述,由于面板托架安装于主框架中的上方框架部、连结框架及弹性支持部件,因此确保了面板托架的组装刚性。进一步地,由于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托架安装于该面板托架的前方,并且,以将连结框架夹在面板托架与其之间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提高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刚性。
另外,由于该车用座椅具备在主框架的框内连结主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并且用于支持就座者的弹性支持部件,因此,与过去的在主框架的后面安装板状的面板框架的构成相比,能够确保座椅框架的轻量化及对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
因此,与过去相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提高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刚性,同时能够确保座椅框架的轻量化及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具有框架安装凹部及框架安装端部,该框架安装凹部在所述面板托架的前面为了沿所述连结框架的外面安装而向该连结框架弯曲同时凹陷;该框架安装端部相对于该框架安装凹部设置于上下方向至少一方侧的端部,为了安装于所述连结框架的外面而向该连结框架延伸。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的外周部分中至少在上端部分、下端部分分别形成有朝向所述面板托架向后方延伸的上端法兰、下端法兰。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能够提高安装托架的组装刚性,另外可以期待截面U字形状来提高刚性,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组装安全带卷收器。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托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上方框架部与所述弹性支持部件之间靠近该弹性支持部件的一侧。
如上所述,由于安装托架在上下方向上安装于相比上方框架部更靠近弹性支持部件的下方侧的空间,因此容易确保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空间。另外,由于安装托架还可以作为加强托架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支持部件的组装刚性并确保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面板托架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座椅前方延伸的外周法兰及在至少一个角部被开槽的切口部。
根据上述构成,构成一种提高面板托架的刚性同时考虑了面板托架与周边配件的组装操作性的构造。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面板托架具有框架安装凸部及托架安装凸部,该框架安装凸部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为了安装于所述连结框架的外面而向该连结框架突出;该托架安装凸部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为了安装所述安装托架而向该安装托架突出。
根据上述构成,提高面板托架中安装于连结托架的部分及安装有安装托架的部分的组装刚性,同时能够抑制其他部分与其他周边配件的接触引起的噪音的产生。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面板托架具有加强凹部及加强凸部,该加强凹部设置于比安装有所述安装托架的部分更靠上方并且向所述安装托架侧的相反侧凹陷;该加强凸部在形成了该加强凹部的区域内向所述安装托架侧突出,该加强凸部形成于与从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延伸的座椅安全带相对的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方框架部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所述面板托架位置重叠的部分安装有由线缆部件构成并且用于引导所述座椅安全带的安全的导向器,所述加强凸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安装了所述座椅安全带的两端部分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面板托架的刚性,另外能够稳定地将座椅安全带从安全带卷收器拉出。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面板托架中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安装托架与所述面板托架的下端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用于连结于所述弹性支持部件的支持部件连结部。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弹性支持部件能够确保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同时利用该弹性支持部件能够实现面板托架的组装刚性的提高。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主框架由管材构成,在所述上方框架部的前面或后面形成大致平坦面的部分安装有多个用于支持头枕支柱的成对的头枕导向器,所述面板托架在所述上方框架部中,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夹在多个所述头枕支柱导向器之间的方式安装。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能够很好地支持作为头枕的芯材的头枕支柱,因此能够提高就座者的乘坐舒适性。另外,进一步提高面板托架相对于上方框架部的组装刚性。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效果)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与过去相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提高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刚性,能够实现一种确保座椅框架的轻量化及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的车用座椅。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根据上述发明,提高安装托架的组装刚性,另外,能够更加稳定地组装安全带卷收器。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容易确保安全带卷收器的组装空间,并且能够提高弹性支持部件的组装刚性并确保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构成一种提高面板托架的刚性同时考虑了面板托架与周边配件的组装操作性的构造。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提高面板托架中安装于连结托架的部分及安装有安装托架的部分的组装刚性,同时能够抑制其他部分与其他周边配件的接触引起的噪音的产生。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提高面板托架的刚性,另外能够稳定地将座椅安全带从安全带卷收器拉出。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确保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同时实现面板托架的组装刚性的提高。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提高就座者的乘坐舒适性,另外,进一步提高面板托架的组装刚性。
以下,参照图24-图29就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为车用座椅相关的发明,是一种具备了主框架、连结框架及弹性支持部件的车用座椅,该主框架构成靠背部的骨架并由管材构成;该连结框架配置于主框架的框内并连结主框架的上方框架部及下方框架部;该弹性支持部件配置于主框架的框内并连结主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左右的侧边框架部,并用于支持就座者,其特征在于:具备面板托架及安装托架,该面板托架分别安装于上方框架部、连结框架及弹性支持部件;该安装托架为了安装安全带卷收器而安装于面板托架的前方并且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以将连结框架夹在面板托架与其之间的方式设置。
此外,相对于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就座者就座的一侧为前方侧。
第3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200为诸如相当于车辆的后部座位的后排座椅。
如图24所示,车用座椅S200主要由座椅主体、座椅安全带装置204、支持脚230、支持基座240及切换装置250构成,如图24所示,该座椅主体具备座椅靠背201、座椅衬垫202及头枕203;该座椅安全带装置204安装于座椅靠背201的内部并用于约束就座者的上身;如图25所示,该支持脚230安装于座椅衬垫202与车体地板之间并支持座椅衬垫202;该支持基座240可旋转地支持座椅靠背201;该切换装置250安装于座椅靠背20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并用于使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
在车用座椅S200的前方侧设置有形成于比车体地板更低的位置的未图示的凹形的收纳地板。
车用座椅S200为至少能够进行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与使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这两种形式的座椅配置的座椅。
具体而言,乘客拉动图24所示的操作杆252的话,座椅主体前倒并折叠,车用座椅S200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另外,乘客通过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拉起,从收纳状态恢复至使用状态。
如图24所示,座椅靠背201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背部的靠背部,通过在图25所示的作为骨架的靠背框架210载置缓冲垫201a并以表皮201b覆盖而构成。
座椅衬垫202为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通过在图25所示的衬垫框架220载置缓冲垫202a并通过表皮202b从缓冲垫202a之上覆盖而构成。
头枕203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头的头部,通过在作为芯材的未图示的头枕支柱载置缓冲垫203a并以表皮203b覆盖而构成。
座椅安全带装置204主要由座椅安全带204a、安全带卷收器204b及安全带导向器204c构成,如图24所示,该座椅安全带204a约束就座者的上身;该安全带卷收器204b安装于靠背框架210并能够将座椅安全带204a拉出并卷绕;如图25所示,该安全带导向器204c在靠背框架210上安装于比安全带卷收器204b更靠上方位置,用于引导从安全带卷收器204b拉出的座椅安全带204a。
此外,在座椅安全带204a的顶端部安装有未图示的安全带舌板,该安全带舌板为与未图示的安全带带扣自由拆卸的方式连结的构成。
靠背框架210由作为座椅靠背20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状体构成,如图25所示,主要由主框架211、连结框架212及弹性支持部件213构成,该主框架211以管材构成为框状;该连结框架212配置于主框架211的框内并连结构成主框架211的上部的上方框架部211a及构成下部的下方框架部211b;该弹性支持部件213连结构成主框架211的侧部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211c、211d并用于支持就座者。
另外,在主框架211的上方部分设置有面板托架214及安装托架215,该面板托架214分别安装于上方框架部211a、连结框架212及弹性支持部件213;该安装托架215安装于面板托架214的前方并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224b。
在主框架211中的上方框架部211a的前面形成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空出特定的间隔的多个大致平坦面。在形成了这些大致平坦面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用于支持未图示的头枕支柱的一对头枕导向器203c。
在主框架211的框内,通过焊接安装有连结侧边框架部211c的下端部与下方框架部211b的左侧端部的加强托架216。
主框架211中在左右的侧边框架部211c、211d的外侧面中的下方部分安装有用于与支持基座240连结的左右的车身连结托架217。另外,侧边框架部211c的外侧面中,在其上方部分安装有用于将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的切换装置250。
如图25-图27A、B所示,连结框架212由细长的管材构成,在其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形成有通过冲压加工而被部分挤压的大致平坦面。这些大致平坦面沿主框架211的外周面稍稍弯曲,同时抵接并安装于该外周面。详细而言,这些大致平坦面中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焊接安装于主框架211的前面。
此外,如图25所示,连结框架21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安装于安装了加强托架216的左侧部分相反侧的右侧部分。因此,靠背框架210的刚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均衡地提高。
如图25-图27A、B所示,弹性支持部件213为支持就座者的靠背部的弹性弹簧,架设于左右的侧边框架部211c、211d并在上下方向上空出特定的间隔配置多个。
详细而言,弹性支持部件213由座椅宽度方向细长的大致U字形构成,如图26所示,由座椅宽度方向大致直线延伸的弹簧主体部213a、分别从弹簧主体部213a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两端部连续并弯曲,并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弹簧端部213b、213c构成。
左右的弹簧端部213b、213c分别沿左右的侧边框架部211c、211d的内侧面向下方延伸,以与侧边框架部211c、211d的内侧面抵接的状态被激光焊接。
如图27A、B所示,弹簧主体部213a向连结框架212的交叉方向(正交方向)延伸,一部分抵接于连结框架212的后面,该抵接部分通过焊接接合。
另外,弹簧主体部213a也向面板托架214的交叉方向延伸,一部分抵接于面板托架214的下端部分的前面,该抵接部分被激光接合。
如上所述,由于弹性支持部件213在靠背框架210通过左右的侧边框架部211c、211d、连结框架212及面板托架214组装,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支持部件213的组装刚性,确保对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
弹性支持部件213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安装于连结托架212的右侧部分的相反侧的左侧部分,如图26所示,形成有比弹簧主体部213a更向上方突出的大致V字形的弯曲部213d。
此外,如图25所示,在上下方向空出间隔配置的弹性支持部件213分别形成有弯曲部213d,各弯曲部213d配置于在座椅宽度方向重叠的位置,即配置于在上下相对的位置。
因此,弹性支持部件213的刚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均衡地提高,因而能够确保对就座者良好的支持性。另外,伴随车辆的冲突,从座椅前后方向的一方受到荷重时,也能够有效吸收该荷重能量。
如图25-图27A、B所示,面板托架214为由大致矩形构成的板状部件,是用于在靠背框架210安装图29所示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04的托架,另外,还作为用于加强的靠背框架210的托架。
面板托架214的上方部分在上方框架部211a中安装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夹在多个头枕导向器203c之间的大致中央部分。
详细而言,如图27A、B所示,面板托架的上端部分以沿上方框架部211a的外周面从后方覆盖的方式延伸,抵接于上方框架部211a的后面,该抵接部分中左右的两端部分通过激光焊接接合。
面板托架214中,在比安装了安装托架215的部分更靠上方部分,如图27A、B所示,形成有向安装托架215侧的相反侧(座椅后方侧)凹陷的大致矩形的加强凹部214a。
另外,在形成了加强凹部214a的区域内形成有向安装托架215侧(座椅前方侧)突出的大致U字形状的加强凸部214b。
因此,在形成了加强凹部214a的区域内从外侧依次形成有大致U字形的凹部分、加强凸部214b、大致矩形的凸部分。
加强凹部214a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比形成加强凸部214b的部分更靠外侧的两端部分,如图26、图27所示,安装有由大致U字形的线缆部件构成的安全带导向器204c。
详细而言,安全带导向器204c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被夹在上方框架部211a与加强凹部214a之间,通过电弧焊与上方框架部211a接合,从座椅后方通过激光焊接与加强凹部214a接合。
因此,提高安全带导向器204c及面板托架214的组装刚性。另外,由于安全带导向器204c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于面板托架214定位,因此提高了组装操作性。
如图26、图27A所示,加强凸部214b形成于安全带导向器204c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之间,并且上下方向延伸。
另外,由于加强凸部214b的突出高度形成比加强凹部214a的凹陷深度更小,因此加强凸部214b的突出部分形成比面板托架214主体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
也就是说,加强凸部214b形成为配置在与从安全带卷收器204b延伸的座椅安全带20a相对的位置的构成,不会使座椅安全带204a向前方突出,能够从座椅后方稳定地支持。
如图27A、B所示,面板托架214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分安装于连结框架212中在上下方向上被夹在上方框架部211a与弹性支持部件213之间的大致中央部分。
详细而言,在面板托架214形成有框架安装凸部214c,该框架安装凸部214c为了安装于连结框架212的后面而朝向连结框架212向前方突出。
框架安装凸部214c在上下方向空出特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分别抵接于连结框架212的后面,该抵接部分通过激光焊接接合。
如图27B所示,在面板托架214的下端部分形成有用于连结弹性支持部件213的支持部件连结部214d。支持部件连结部214d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空出特定间隔形成多个。
另外,如图27A、B所示,在面板托架214的下方部分安装有安装托架215,该安装托架215安装于比分别安装了上方框架部211a、连结框架212及弹性支持部件213的部分更靠中央侧的部分。
详细而言,在面板托架214形成有托架安装凸部214e,该托架安装凸部214e为了将安装托架215安装而朝向安装托架215向前方突出。
如图27B所示,托架安装凸部214e抵接于安装托架215的后面,该抵接部分通过激光焊接接合。
另外,托架安装凸部214e在上下方向行配置于与框架安装凸部214c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多个支持部件连结部214d之间。
如图27A、B所示,在面板托架214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座椅前方延伸的外周法兰214f。另外,在该外周部分中,在全部四个角部形成有被开槽的切口部214g。
因此,能够提高面板托架214的刚性,同时能够避免与其他构成配件的干扰。
如图26-图28A、B所示,安装托架215为座椅宽度方向上细长的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是用于将安全带卷收器204b安装于靠背框架210的托架,另外,也是用于加强靠背框架210的托架。
安装托架215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侧部分构大致平坦形状,相对于面板托架214的前面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安装。
详细而言,安装托架215在上下方向上在相比上方框架部214更靠近弹性支持部件213侧的下方部分安装有面板托架214(托架安装凸部214e)。
如图26、图27A所示,安装托架215的右侧部分构成沿连结框架212的外周面弯曲的弯曲形状,以覆盖连结框架212的前面的方式抵接,该抵接部分通过电弧焊接合。
详细而言,在安装托架215的右侧部分为了沿连结框架212的外周面安装,形成有框架安装凹部215a及框架安装端部215b、215c,该框架安装凹部215a向连结框架212弯曲同时凹陷;该框架安装端部215b、215c设置于比框架安装凹部215a更靠上方位置及下方位置,分别向连结框架212突出。
并且,框架安装凹部215a的右侧端部、框架安装端部215b的上端部及框架安装端部215c的下端部分别与连结框架212焊接接合。
在安装托架215的外周部分中的上端部分、左侧端部及下端部分,如图27A、图28B所示,形成有向面板托架214延伸的外周法兰215d。外周法兰215d抵接于面板托架214的前面。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安装托架215相对于面板托架的组装刚性,可以期待通过截面U字形状提高刚性。
如图27A所示,安装托架215中,在被上端及下端的外周法兰215d、框架安装凹部215a、安装于托架安装凸部214e的部分包围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用于组装安全带卷收器204b的卷收器组装部215e。
如上所述,由于在安装托架215中特别是刚性提高的中央部分组装有安全带卷收器204b,能够提高安全带卷收器204b相对于靠背框架210的组装刚性。
如图29所示,安全带卷收器204b作为箱形的单元组装于卷收器组装部215e。
座椅安全带204a从位于安全带卷收器204b的上端部分的安全带拉出孔拉出并向座椅上方延伸,其延伸部分与上方框架部211a的后面抵接并沿上方框架部211a的外周面被引导向座椅前方。向座椅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分与安全带导向器204c的上面抵接并沿安全带导向器204c的外周面被引导向座椅下方。
在上述构成中,安全带导向器204c被图27A、图29所示的加强凸部214b适当支持同时向座椅上方延伸。因此,能够使座椅安全带204a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另外,向座椅上方延伸的安全带导向器204c通过形成于上方框架部211a与面板托架214之间的空隙部分并被引导向座椅前方。
因此,能够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稳定地配置座椅安全带204a。
如图25所示,加强托架216为用于加强靠背框架210的托架,形成截面大致U字形状,向相对于连结框架212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并连结侧边框架部211c及下方框架部211b。
详细而言,加强托架216由配置于主框架211的框状内部的侧方壁部、从侧方壁部的宽度方向的前端部弯曲并延伸至主框架211的前面的前方壁部、从侧方壁部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弯曲并延伸至主框架211的后面的后方壁部构成。
并且,前方壁部、后方壁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与侧边框架部211c接合,并且,前方壁部、后方壁部的内侧端部与下方框架部211b接合。
如图25所示,车身连结托架217由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上方部分安装于主框架211(侧边框架部211c)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其下端部分以可相对于支持基座240的内侧面旋转的方式安装。
详细而言,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上方部分沿主框架211的外周面向上下方向延伸,通过焊接与该外周面接合。
如图25所示,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上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夹在靠背框架210(主框架211)与衬垫框架220之间。
在左侧的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下端部设置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支持基座240轴支的座椅旋转轴218,在右侧的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下端部安装有使靠背框架21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支持基座240的倾斜装置219。
倾斜装置219为公知的装置,如图25所示,安装于右侧的车身连结托架217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
倾斜装置219具备未图示的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使靠背框架210以座椅旋转轴218为中心向前方侧旋转并向收纳状态施力。
该螺旋弹簧的一端部卡止于靠背框架210侧,另一端部卡止于支持基座240侧。
通过操作杆252的操作座椅靠背201的锁定状态解除,倾斜装置219动作,通过螺旋弹簧的施力能够使靠背框架210向前方侧旋转并向车体地板侧折叠。
衬垫框架220由作为座椅衬垫202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状体构成,如图25所示,主要由配置于左右侧方的左右的侧边框架221、连结各侧边框架221的前方部分的前方连结管222、连结各侧边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中央连结管223、连结前方连结管222与中央连结管223的作为板状框架的盘式框架224构成。
侧边框架221由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U字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其前方部分与前方连结管222连结,其后方部分通过车身连结托架217安装于主框架211的外侧面。
此外,在左侧的侧边框架221的后端部分安装有衬垫旋转装置226,该衬垫旋转装置226相对于靠背框架210以衬垫旋转轴227为中心以可旋转的方式连结衬垫框架220。
如图25所示,前方连结管222由大致コ字形的管部件构成,在其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安装有脚旋转装置228,该脚旋转装置228相对于衬垫框架220以脚旋转轴229为中心以可旋转的方式连结支持脚230。
如图25所示,支持脚230为支持座椅衬垫202的大致コ字形的管部件,具备配置于左右侧方的脚主体部231、连结各脚主体部231的下端部的脚连结部232。
脚主体部231的上端部在衬垫框架220的左右内侧面连结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另外,脚连结部23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可装拆地保持在位于车体地板上的未图示的脚保持部件。
支持脚v30的上端部比支持脚230的下端部更向座椅前方突出,从支持脚230的下端部朝向支持脚230的上端部向前上方倾斜。
支持基座240为支持座椅靠背201的部件,如图25所示,由前后方向细长的大致L字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并与车体地板连结。
支持基座240主要由连结于车体地板上面的连结壁部241、从连结壁部241的左右内侧端部向上方弯曲并延伸并且通过座椅旋转轴218连结于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下端部分的外侧壁部构成。
切换装置250为将车用座椅S200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的公知的装置,如图24、图25所示,安装于靠背框架210的上方部分。
切换装置250具备啮合钩251及操作杆252,该啮合钩251可装拆地设置于作为车身部件的一部分的未图示的啮合撞针;该操作杆252使啮合钩251的顶端部分在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并用于使之与啮合撞针啮合锁定。
啮合钩251通过未图示的缆绳与操作杆252连结,是一种通过操作杆252能够将啮合钩251在能够与啮合撞针锁定的可锁定状态与不可锁定的不可锁定状态切换的构成。
通过乘客对操作杆252进行操作,车用座椅S200从使用状态通过切换装置250解除靠背框架210的锁定状态。伴随座椅靠背201的锁定状态解除,图25所示的倾斜装置219动作,具体而言,通过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施力能够使靠背框架210向前方侧旋转并折叠。
另外,随着靠背框架210的旋转动作,图25所示的衬垫旋转装置226及脚旋转装置228分别动作,具体而言,通过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施力能够使支持脚230以脚旋转轴229为中心向衬垫框架220侧旋转并折叠。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车用座椅S200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
此外,如若想将车用座椅S200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乘客与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施力相抗用手将座椅主体向上抬起等,使切换装置250的啮合钩251与啮合撞针啮合,从而将靠背框架210切换为锁定状态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车用座椅S200作为车辆的后排座椅形成,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作为车辆的前排座椅,也可以作为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中的中间座椅。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车用座椅S200为能够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座椅配置的座椅,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能够进行使用状态、收纳状态及使座椅主体向上方跳起的翻起状态这三种形态的座椅配置的座椅。
另外,在车用座椅S200的座椅前方形成有收纳地板,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在车用座椅S200的后方形成收纳地板。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支持基座240直接固定于车体地板,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通过支持座椅主体以使其能够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导轨装置间接地固定于车地板。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各框架时或者在组装框架与托架时,采用激光焊接或电弧焊,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采用点焊等各种焊接方法。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上方部分安装于靠背框架210,其下方部分安装于支持基座240,但是并未特别限定,能够进行变更。
例如,车身连结托架217的下方部分可以安装于衬垫框架220,也可以安装于其他方式设置的导轨装置。
上述第3实施方式以用于汽车的可收纳的车用座椅作为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未限定于此,除了用于火车、公共汽车等的车用座椅之外,也可以作为飞机、轮船等的乘坐物用座椅使用。
第3实施方式主要就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S200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关于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有关靠背框架210、面板托架214、安装托架215的形状、配置及构成,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内容仅为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
符号说明
S 车用座椅
S1 座椅衬垫
S11 缓冲垫
S12 装饰罩
S2 座椅靠背
S21 缓冲垫
S22 装饰罩
S3 头枕
S31 缓冲垫
S32 装饰罩
F、FX 座椅框架
1、1X 座椅衬垫框架
1a 支持脚
2、2X 座椅靠背框架
3 管框架
3a 侧边框架
3b 上部框架
3c 下部框架
4 靠背板
W 线缆框架
10 安装托架
11 外侧面
11a 开口
11b 安装孔
12 前面
13 后面
13a 凸部
14 上面
14a 凹部(第1凹部)
14b 狭缝
15 下面
15a 凹部(第2凹部)
15b 狭缝
20、20X 加强托架
21、21X 基部
21a、21Xa 上端部
21b、21Xb 下端部
22、22X 前端部
23、23X 后端部
24a、24Xa 加强筋(上侧加强筋)
24b、24Xb 加强筋(下侧加强筋)
30 锁定单元
31 内侧侧面
32 安装孔
33 锁片
40 支持托架
41 锁定解除部件
42 前方部
43 后方部
50 线缆部件
51 第1延伸部
51a 第1端部
51b 第1弯曲部
52 第2延伸部
52a 第2端部
52b 第2弯曲部
53 连结部
60X 盖部件
S100 车用座椅
101 座椅靠背
101a、102a、103a 缓冲材料
101b、102b、103b 表皮材料
102 座椅衬垫
103 头枕
103c 头枕导向器
110 靠背框架
111 主框架
111a 上方框架部
111b 下方框架部
111c、11d 侧边框架部
112 连结框架
113 面板框架
113a 框架安装凸部
113b 加强凹部
114 卷收器用托架
115 表皮悬挂线缆
115a 线缆主体部
115b 线缆延伸部
115c 线缆末端部
116 加强托架
116a 侧方壁部
116b 前方壁部
116c 后方壁部
116d 切口部
116e 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117 安装托架
117a 侧壁部
117b 前壁部
117c 后壁部
117d 弯曲部
117e 切口部
118 座椅旋转轴
119 倾斜装置
120 衬垫框架
121 侧边框架
122 前方连结管
123 中央连结管
124 盘式框架
126 衬垫旋转装置
127 衬垫旋转轴
128 脚旋转装置
129 脚旋转轴
130 支持脚
131 脚主体部
132 脚连结部
140 支持基座
141 连结壁部
142 外侧壁部
150 切换装置
151 操作杆
160、160' 线缆部件
161 线缆主体部
162 内侧端部
163 外侧端部
S200 车用座椅
201 座椅靠背
201a、202a、203a 缓冲材料
201b、202b、203b 表皮材料
202 座椅衬垫
203 头枕
203c 头枕导向器
204 座椅安全带装置
204a 座椅安全带
204b 安全带卷收器
204c 安全带导向器
210 靠背框架
211 主框架
211a 上方框架部
211b 下方框架部
211c、211d 侧边框架部
212 连结框架
213 弹性支持部件(弹性弹簧)
213a 弹簧主体部
213b、213c 弹簧端部
213d 弯曲部
214 面板托架
214a 加强凹部
214b 加强凸部
214c 框架安装凸部
214d 支持部件连结部
214e 托架安装凸部
214f 外周法兰
214g 切口部
215 安装托架
215a 框架安装凹部
215b、215c 框架安装端部
215d 外周法兰
215e 卷收器组装部
216 加强托架
217 车身连结托架
218 座椅旋转轴
219 倾斜装置
220 衬垫框架
221 侧边框架
222 前方连结管
223 中央连结管
224 盘式框架
226 衬垫旋转装置
227 衬垫旋转轴
228 脚旋转装置
229 脚旋转轴
230 支持脚
231 脚主体部
232 脚连结部
240 支持基座
241 连结壁部
242 外侧壁部
250 切换装置
251 啮合钩
252 操作杆

Claims (9)

1.一种具备了能够相对于座椅衬垫倾斜的座椅靠背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座椅靠背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及锁定单元;
该锁定单元与设置于车身的被啮合部啮合并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倾斜锁定;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侧边框架及安装托架;
该侧边框架向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上下方向延伸;
该安装托架安装于该侧边框架的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所述锁定单元安装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
所述侧边框架及所述安装托架通过加强托架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具备前面及后面;
所述前面及所述后面通过所述外侧面连结;
所述加强托架连接所述侧边框架及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前面。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后面具有向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的凸部;在该凸部上,所述安装托架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具备横跨所述后面及所述外侧面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上下方向具备上面及下面;
所述上面具有与所述侧边框架啮合的第1凹部;
所述下面具有与所述侧边框架啮合的第2凹部;
在所述第1凹部及所述第2凹部中,所述安装托架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在所述上面及所述下面分别具备狭缝。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具备前端部及后端部;
在所述前端部及所述后端部之间形成有延伸的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加强托架的上端部具有上侧加强筋,在所述加强托架的下端部具有下侧加强筋;
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所述上侧加强筋及所述下侧加强筋之间的间隔随着从前方向后方逐渐扩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锁定解除部件、支持托架及线缆部件;
该锁定解除部件解除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倾斜的锁定;
该支持托架支持所述锁定解除部件;
该线缆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持托架;
所述线缆部件的一端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外侧面;
另一端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持托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具备前方部及后方部;
所述前方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托架;
所述后方部安装于所述线缆部件。
CN201980056234.9A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Active CN1126387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4518.1A CN116279027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CN202310284525.1A CN116279028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9107 2018-09-10
JP2018169106A JP7157317B2 (ja) 2018-09-10 2018-09-10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8-169105 2018-09-10
JP2018-169106 2018-09-10
JP2018169105A JP7193703B2 (ja) 2018-09-10 2018-09-10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69107A JP7152656B2 (ja) 2018-09-10 2018-09-10 車両用シート
PCT/JP2019/035409 WO2020054677A1 (ja) 2018-09-10 2019-09-09 乗物用シー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84518.1A Division CN116279027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CN202310284525.1A Division CN116279028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04A CN112638704A (zh) 2021-04-09
CN112638704B true CN112638704B (zh) 2023-04-11

Family

ID=6977838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84525.1A Pending CN116279028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CN202310284518.1A Pending CN116279027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CN201980056234.9A Active CN112638704B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84525.1A Pending CN116279028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CN202310284518.1A Pending CN116279027A (zh) 2018-09-10 2019-09-09 乘坐物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16279028A (zh)
WO (1) WO2020054677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8354A (zh) * 2006-10-26 2008-04-3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
WO2014033965A1 (ja) * 2012-09-03 2014-03-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CN104276071A (zh) * 2013-07-01 2015-01-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座椅衬垫板总成
CN104290632A (zh) * 2013-06-21 2015-01-2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JP2015074390A (ja) * 2013-10-10 2015-04-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ヤ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CN204488588U (zh) * 2015-03-12 2015-07-22 吉林大学 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0880B2 (ja) * 2007-04-06 2013-07-31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8354A (zh) * 2006-10-26 2008-04-3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
WO2014033965A1 (ja) * 2012-09-03 2014-03-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CN104290632A (zh) * 2013-06-21 2015-01-2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CN104276071A (zh) * 2013-07-01 2015-01-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座椅衬垫板总成
JP2015074390A (ja) * 2013-10-10 2015-04-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ヤ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CN204488588U (zh) * 2015-03-12 2015-07-22 吉林大学 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04A (zh) 2021-04-09
CN116279027A (zh) 2023-06-23
CN116279028A (zh) 2023-06-23
WO2020054677A1 (ja) 2020-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7791B (zh) 车用座椅
JP474331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6558442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
CN108437866B (zh) 座椅装置
JP453943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7539179B (zh) 车辆座椅
JP633962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4104362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7031739B (zh) 车身底板结构
CN112638704B (zh) 乘坐物用座椅
JP4222235B2 (ja) シート
JP741714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19370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9362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8620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07654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70894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3060140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15731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12840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111630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ル取付け構造
JP645610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019802B2 (ja) 車両の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1908511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H11189175A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