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290A - 粘着器具 - Google Patents

粘着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290A
CN112638290A CN201980056302.1A CN201980056302A CN112638290A CN 112638290 A CN112638290 A CN 112638290A CN 201980056302 A CN201980056302 A CN 201980056302A CN 112638290 A CN112638290 A CN 112638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sheet
release
adhesive sheet
pl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63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8290B (zh
Inventor
川浦政克
相马祐辉
上村秀司
J·Z·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38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8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2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5Tourniquets infla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22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 A61B17/1325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with means for applying local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2Adhesive bandages or dressings
    • A61F13/0259Adhesive bandages or dres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ease liner covering the skin adhering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951Material properties adhes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难以从生物体表面剥开的粘着器具、以及提供具备容易从粘着面剥离的剥离片的粘着器具。本公开的粘着器具(1)具备:具备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粘着面(11)以及位于与粘着面相反的一侧的安装面(12)的粘着片(2);安装于安装面的器具主体(3);以及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着于粘着面的剥离片(4),粘着片具备安装有器具主体的第1部分(X1)和未安装器具主体的第2部分(X2),剥离片具备粘着于粘着片的粘着面的剥离层(4a)、和相对于剥离层向与粘着面相反的一侧折叠并层叠的至少1层折返层(4b),剥离片的折返层至少在粘着片的第2部分的位置层叠于剥离片的剥离层。

Description

粘着器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粘着器具。
背景技术
近年,在医疗机构中,使用被称为导管的细长中空管状的医疗用的插入器具,进行各种各样形态的检查和/或治疗。导管从形成在手腕、腹股沟区域等上穿刺部位经皮被插入到血管内,并经血管被运送至成为要检查和/或治疗的对象的部位。在医疗从业者所进行的检查和/或治疗完成后,将导管和为了导管导入所利用的鞘从穿刺部位拔出,并且对该穿刺部位进行止血。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包括在将鞘拔出后对患者的伤处施加压迫的压迫构件的粘着器具的敷料(dressing)。专利文献1的敷料具备具有膜邻接于端壁的收缩状态和膜相对于端壁保持间隔的膨胀状态的膨胀式气囊。另外,专利文献1的敷料具备在实质上覆盖伤处的位置相对于患者皮肤保持气囊的保持机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括与气囊的端壁连结并从气囊的端壁向外侧突出的柔性片的保持机构,在该柔性片的作为粘着面的单面,设有用于粘合于患者皮肤的粘着层。该粘着层在出厂以及运输期间被可取下的保护片覆盖。保护片在使用之前要去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21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为粘着器具的敷料中,将在柔性片的单面设置的粘着层粘合于患者的作为生物体表面的皮肤,并且使作为压迫构件的气囊成为膨胀状态,从而能够通过气囊压迫患者的伤处。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敷料中,当通气囊压迫患者的伤处时,通过由压迫造成的皮肤的凹陷以及从皮肤受到的反力,设置于柔性片的单面的粘着层容易在气囊附近剥开。由于粘着层被剥开,有时无法得到借助气囊想要的压迫力。
另外,即使是不具备压迫构件的粘着器具,有时也容易通过外力从皮肤剥开。
而且,专利文献1中虽然公开了作为保护粘着面的粘着层的剥离片的保护片,但是关于保护片的构成有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以提供难以从生物体表面剥开的粘着器具为目的。进一步,本公开以提供具备容易从粘着面剥离的剥离片的粘着器具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本公开的第1方案的粘着器具,该粘着器具其具备:粘着片,其具备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粘着面、和位于与所述粘着面相反的一侧的安装面;器具主体,其安装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安装面;以及剥离片,其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着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粘着面,所述粘着片具备:供所述器具主体安装的第1部分;和未安装所述器具主体的第2部分,所述剥离片具备:粘着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粘着面的剥离层;和相对于所述剥离层向与所述粘着面相反的一侧折叠并层叠的至少1层折返层,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至少在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2部分的位置处层叠于所述剥离片的所述剥离层。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构成在将所述剥离片从所述粘着片剥离时供把持的片材把持部,所述片材把持部具备指定把持部,所述指定把持部由延伸设置部和把持诱导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所述延伸设置部由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中、在沿所述粘着片的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不与所述剥离层重叠的部分构成,所述把持诱导部是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中、在沿所述粘着片的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与所述剥离层重叠的部分、且带有对把持进行诱导的规定的标记。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剥离片的所述剥离层与所述折返层之间的至少1道折痕,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经过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器具主体夹在所述至少1道折痕中的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的部分、与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之间。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器具主体具备:保持体,其固定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安装面;以及压迫构件,其被保持于所述保持体,朝向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粘着面相比靠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位置突出或能够突出、且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保持体夹在所述至少1道折痕中的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的部分、与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之间。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保持体具备:罩部,其覆盖所述压迫构件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和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罩部,并且固定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安装面,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保持体的所述支承部夹在所述至少1道折痕中的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的部分、与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之间。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承部以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包围所述罩部的方式延伸,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支承部的一部分在从所述折痕中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部分朝向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的方向上延伸。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粘着片具备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相对于所述器具主体位于外侧周围的外周部,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外周部不包围所述器具主体的周围整个区域,而是在所述器具主体的周围,在未设有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外周部的位置区划出能够承接插入器具的承接部,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形成于与所述承接部不同的位置。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剥离片未设置于所述承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粘着片以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包围所述罩部的方式延伸,在所述粘着片以及所述支承部,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在包围所述罩部的周围的一部分的相同位置形成有通向外部的间隙,由所述间隙形成能够承接插入器具的承接部。
作为本公开的1个实施方式,所述剥离片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位于所述间隙,并且在所述间隙的位置具有缝隙。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难以从生物体表面剥开的粘着器具。进一步,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具备容易从粘着面剥离的剥离片的粘着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侧视图。
图3B是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从与图3A不同的方向所见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从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去除了剥离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B是图4A所示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C是图4A所示的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剥离片的图,也是示出剥离片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仰视图。
图8A是图4A所示的状态下的侧视图,示出压迫构件扩张前的状态。
图8B是图4A所示的状态下的侧视图,示出压迫构件扩张后的状态。
图9是示出适用了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压迫方法的流程图。
图10A是示出图9的安装工序中的对位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0B是示出图9的安装工序中的对位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0C是图9的安装工序中的剥离片去除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0D是示出图9的安装工序中的剥离片去除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0E是示出图9的安装工序中的粘着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0F是图9的第1压迫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0G是图9的拔出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0H是示出图9的第2压迫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1是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仰视图。
图13A是图1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侧视图。
图13B是图1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从与图13A不同的方向所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剥离片的图,是示出剥离片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15是图1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剥离片的立体图。
图16是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仰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剥离片的图,是示出剥离片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21是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图2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仰视图。
图25是示出图21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剥离片的图,是示出剥离片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26是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图2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俯视图。
图29是图2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仰视图。
图30是示出图26所示的粘着器具的剥离片的图,是示出剥离片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31是对在图1所示的粘着器具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对器具主体作用了正交于生物体表面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2A是示出插入器具从生物体表面经结合组织插入于大腿静脉内的状态的图。
图32B是示出从图32A所示的状态拔出插入器具后的状态的图。
图33是示出图1所示的剥离片的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作为变形例的剥离片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34是示出图1所示的剥离片的另一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作为变形例的剥离片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35是示出粘着有图34所示的剥离片的粘着器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粘着器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在各图中共通的构件·部位标注有同一附图标记。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公开的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用的粘着器具1的立体图。图2是粘着器具1的分解立体图。图3A、图3B分别是从不同方向所见的粘着器具1的侧视图。
如图1~图3所示,粘着器具1具备粘着片2、器具主体3和剥离片4。
粘着片2具备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粘着面11、和位于与该粘着面11相反的一侧的安装面12。粘着面11位于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上的一侧。安装面12位于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上的另一侧。
器具主体3安装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器具主体3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包括能够对生物体表面进行压迫的后述的压迫构件22(参照图8B),但不限于包括压迫构件22的构成。压迫构件22的详情后述。
剥离片4可剥离地粘着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粘着”是“安装”的一个形态,而“安装”不限于粘着。
图4A是示出从图1~图3所示的粘着器具1将剥离片4剥离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侧观察图4A所示的状态所见的平面图。图4C是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侧观察图4A所示的状态所见的平面图。粘着器具1通过将粘着面11粘着于生物体表面,从而在生物体表面上的位置被固定。剥离片4在将粘着器具1粘着于生物体表面时,被从粘着面11剥离。由此,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露出于外部,粘着器具1成为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在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粘着有剥离片4的状态(参照图1~图3)只记载为“使用前状态”,而将剥离片4被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去除了的状态(参照图4)只记载为“使用状态”。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粘着器具1中,将作为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上的从安装面12朝向粘着面11的方向的、厚度方向A上的一侧,只记载为“下方向A1”。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粘着器具1中,将作为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上的从粘着面11朝向安装面12的方向的、厚度方向A上的另一侧,仅记载为“上方向A2”。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由粘着片2的下表面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的安装面12由粘着片2的上表面构成。
如图4B、图4C等所示,粘着片2具备安装有器具主体3的第1部分X1、和未安装器具主体3的第2部分X2。“第1部分X1”意味着为粘着片2中的、与器具主体3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且在厚度方向A上不能与器具主体3分离的部位。另外,“第2部分X2”意味着粘着片2中的、(i)与器具主体3在厚度方向A上不重叠的部位,和(ii)粘着片2中的、与器具主体3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且在厚度方向A上能与器具主体3分离的部位、这两方。因此,例如,粘着片2中只是由器具主体3覆盖但能够在厚度方向A上分离的部位,属于第2部分X2。粘着片2不仅具备第1部分X1还具备第2部分X2,从而能够抑制粘着器具1从生物体表面的意外剥离(参照图31),详情后述。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剥离片4具备在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粘着的剥离层4a、和相对于该剥离层4a在与粘着面11相反的一侧折叠并层叠的至少1层(本实施方式中一部分为3层、其他部分为1层)的折返层4b。
如图1所示,剥离片4的折返层4b至少在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位置处层叠于剥离片4的剥离层4a。通过将剥离片4设为这样的构成,从而容易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剥离。剥离片4通过使折返层4b在正交于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的粘着片2的延伸方向B上移动,能够从粘着片2剥离。因此,与不具备这样的折返层4b的构成相比较,在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剥离时,难以对粘着片2在粘着片2的作为平面外方向的厚度方向A上施加力。另一方面,容易对粘着片2在粘着片2的作为平面内方向的延伸方向B上施加力。由此,能够抑制在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剥离时,粘着片2的未安装于器具主体3的第2部分X2与剥离片4一起弯折的情况。
因此,就粘着器具1而言,如上述那样粘着片2具备第2部分X2,因此其难以从生物体表面剥开。进一步,粘着器具1的剥离片4在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具备折返层4b。因此,剥离片4即使是在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也容易从粘着面11剥离。
图5是示出粘着器具1的剥离片4的图。在图5中,示出了剥离片4的形成方法。如图2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整个区域由对称形状的2个剥离片4覆盖。在图5中,仅示出对称形状的2个剥离片4中的一个剥离片4。2个剥离片4为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对一个剥离片4进行例示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从单层的原形形态(图5的左图)通过折叠1次而成为2层的中间形态(图5的正中图)。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从2层的中间形态通过将一部分进一步折叠,从而成为一部分为4层而其他部分为2层的完成形态(图5的右图)。这样一来,形成了具备由1层构成的剥离层4a、和在一部分由3层构成而在其他部分由1层构成的折返层4b的剥离片4。
剥离片4的剥离层4a以及折返层4b的构成不限于图5所示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5的完成形态(图5的右图)作为剥离片4使用,但例如也可以将图5的中间形态(图5的正中图)作为剥离片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5的中间形态通过对一部分进行折叠而成为折叠完成形态从而确保了能够承接鞘等插入器具的承接部14(参照图1等)。承接部14的详情后述。另外,关于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不同的形状的剥离片的例子也将后述(参照图14、图15、图20、图25、图30)。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等所示,对1个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安装有2个剥离片4,但粘着片2的粘着面11整个区域既可以由1个剥离片覆盖,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剥离片覆盖(参照图21~图25)。
如上述那样,剥离片4的折返层4b构成在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剥离时供把持的片材把持部。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折返层4b也可以仅由与剥离层4a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的部分构成。不过,片材把持部优选具备指定把持部。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把持部具备延伸设置部50,该延伸设置部50由剥离片4的折返层4b中的、在沿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所见的平面图中不与剥离层4a重叠的部分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由延伸设置部50构成。片材把持部具备作为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从而能够提高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剥离的操作性。本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50在沿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所见的平面图中、位于粘着片2及器具主体3的外侧。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50在沿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所见的平面图中位于剥离层4a的外侧。
另外,图33是示出作为图1~图5所示的剥离片4的变形例的剥离片504的图。在图33中,示出了剥离片504的形成方法。图33所示的剥离片504的折返层504b具备把持诱导部550,该持诱导部550是在沿粘着片504的厚度方向A所见的平面图中与剥离层504a重叠的部分、且带有诱导进行把持的规定的标记550a。在图33所示的例子中,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由把持诱导部550构成。作为标记550a,例如可举出为将剥离片504剥离而诱导把持把持诱导部550的各种记号、图案、文字、它们的组合等。另外,作为标记550a,也可以包括除诱导把持之外、还就在剥离剥离片504时使把持诱导部550移动的方向进行诱导的、箭头等各种记号和文字等。图33所示的把持诱导部550通过由线示出进行把持的范围来诱导把持,并且通过箭头来诱导在剥离片504的剥离时使把持诱导部550移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在图33所示的把持诱导部550带有由线和箭头构成的标记550a。
这样,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既可以是上述的延伸设置部50(参照图5等),也可以是把持诱导部550(参照图33)。虽然在图33中没有设置延伸设置部,但也可以是除把持诱导部550之外还设有延伸设置部的构成。另外,虽然在图5中没有设置把持诱导部,但也可以是除延伸设置部50之外还设有把持诱导部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在图1~图5所示的作为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带有诱导把持的标记和/或、诱导在剥离片4的剥离时使其移动的方向的标记。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的各构件·各部位的更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粘着片2>
粘着片2具有柔性。也就是说,粘着片2能在平面外方向上容易地变形。因此,粘着片2能沿着生物体表面的形状变形。另外,粘着片2通过粘着面11相对于生物体表面粘着,因此容易追随生物体表面的变形。结果,粘着面11难以从生物体表面剥开,能够抑制粘着器具1意外从生物体表面剥离。
器具主体3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的安装机构没有特别限定。器具主体3和粘着片2的安装面12,例如通过基于粘合剂实现的粘合、熔融、粘着等而接合。器具主体3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的剥离强度至少比剥离片4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剥离强度大。这里所说的“剥离强度”例如能够通过粘着片2的180°剥离试验来测定。
粘着片2例如由包括基材层和粘合层的多层构成。
基材层例如由薄壁的树脂片构成。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基材层由聚酯纤维的白色水刺无纺布构成,其厚度设为例如30μm等、5μm~150μm的范围内。不过,基材层的材料不限于聚酯,例如也可以使用丙烯酸聚合物、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聚酰胺衍生物等。
粘合层例如由橡胶系粘合剂、丙烯酸系粘合剂、硅系粘合剂等粘合剂构成。粘合层相对于基材层直接地或隔着别的层间接地层叠。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由粘合层构成。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由在一面带有作为粘合剂的粘着剂的无纺布带构成,但也可以设为在基材层的两侧设有粘合层的双面胶。在粘着片由双面胶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将器具主体3粘合于粘着片的单一粘合层就能够将器具主体3固定于粘着片。
粘着片2不限于基材层及粘合层的2层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还具备其他层的3层以上的结构。粘着片例如也可以具备基材层、粘合层、和表面层。表面层例如在隔着基材层与粘合层相反的一侧、相对于基材层直接地或隔着别的层间接地层叠。也就是说,表面层构成粘着片的安装面。通过设置这样的表面层,能够进行机械强度的调整。表面层,例如也可以通过在与基材层之间介在别的粘合层而粘合。表面层例如由厚度5μm~50μm左右的树脂构成。更具体而言,作为表面层的材料,可以使用聚酯、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氯乙烯、氟系树脂等。
图6、图7是沿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观察粘着器具1所见的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6是从粘着片2的安装着器具主体3的安装面12侧观察粘着器具1所见的平面图。图7是从粘着片2的安装有剥离片4的粘着面11侧观察粘着器具1所见的平面图。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沿粘着片2的厚度方向A观察粘着器具1所见的平面图(参照图4B、图4C、图6、图7)只记载为“平面图”。另外,有时将粘着器具1的平面图中、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侧观察粘着器具1所见的平面图(参照图4B、图6)只记载为“俯视图”。另外,有时将粘着器具1的平面图中、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侧观察粘着器具1所见的平面图(参照图4C、图7)只记载为“仰视图”。
如图4B等所示,粘着片2在平面图中呈C字形地延伸。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在平面图中区划出中央开口区域。由该中央开口区域中连通于外部的开放区域构成了后述的承接部14。中央开口区域中的开放区域是指在平面图中由C字形的粘着片2的两端部所夹的区域。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的外形在平面图中为C字形,但不限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设为在平面图中具有环状的外形的粘着片。在平面图中具有环状的外形的粘着片的外缘形状以及内缘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定为圆形、椭圆形、包括四边形的多边形等各种形状。
另外,在平面图中具有环状外形的粘着片中,优选是形成有从外缘延伸至内缘的狭缝。通过设置这样的狭缝,从而中央开口区域与外部经狭缝连通。因此,能够使导管、鞘等插入器具经狭缝从粘着片的外侧向中央开口区域内移动。这样,也可以由狭缝构成承接部14。
接下来,就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及第2部分X2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粘着片2具备安装有器具主体3的第1部分X1、和未安装器具主体3的第2部分X2(参照图1等)。更具体而言,粘着片具有从第1部分X1连续地延伸的第2部分X2。在粘着面11中与第2部分X2相对应的位置,至少在一部分设有用粘合剂等宣传的粘着部。
粘着器具1的粘着片2具备上述的第2部分X2,从而能够抑制粘着片2从生物体表面意外剥开。以下对其详情进行说明。
器具主体3安装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因此,粘着器具1即使在被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也容易承受外力。图31示出粘着片2的粘着面11被粘着于生物体表面BS的状态下、对器具主体3作用与生物体表面BS正交的方向的外力的状态。如图31所示,若对器具主体3作用与生物体表面BS正交的方向的外力时,则粘着片2的安装着器具主体3的第1部分X1被向从生物体表面BS分离的方向抬起。由此,第1部分X1所粘着的生物体表面BS的部位以追随第1部分X1抬起的方式变形。即使在生物体表面BS发生上述的变形,从第1部分X1延伸设置的第2部分X2也追随生物体表面BS维持粘着状态。因此,在从第1部分X1延伸设置的第2部分X2,容易作用沿粘着面11及生物体表面BS的抬升部位的方向的力。
也就是说,能够减低在从第1部分X1延伸设置的第2部分X2作用相对于生物体表面正交的方向的力的情况。另外,容易对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作用沿生物体表面BS的方向的剪切力。粘着片2相对于沿生物体表面BS的方向的剪切力难以移动、难以剥开。这样,通过在粘着片2设置第2部分X2,从而能够实现与无第2部分X2的构成相比较,难以被从生物体表面BS剥开的粘着片2。
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粘着器具1为压迫器具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粘着片2不仅具备第1部分X1还具备第2部分X2。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是包括压迫构件22(参照图8B)的压迫器具,详情后述。也就是说,就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而言,能够在粘着面11被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由压迫构件22来压迫生物体表面的规定的部位。作为生物体表面上的粘着器具1所压迫的规定的部位,例如可举出由于将穿刺针、导管、鞘等医疗用的插入器具插入生物体的血管内而形成的伤口或其附近。在将上述的鞘等插入器具拔出到生物体外之后,通过用粘着器具1的压迫构件22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伤口或其附近,从而能够止血。包括压迫构件22的器具主体3,通过粘着片2的粘着面11被粘着于生物体表面,能够维持压迫着生物体表面的状态。换言之,压迫构件22压迫生物体表面的力作为在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的位置将粘着面11向厚度方向A上的上方向A2抬起的力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容易产生如图31所示那样的、将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向使其从生物体表面BS分离的方向拉伸的力。因此,在粘着器具1为压迫器具的情况下,尤其优选,粘着片2不仅具备第1部分X1还具有第2部分X2。
进一步,如图7所示,优选的是,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相对于第1部分X1至少设置于压迫构件22侧。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中的压迫构件22侧,与压迫构件22侧的相反侧相比较,容易由于压迫构件22的压迫力而剥离。因此,通过相对于第1部分X1至少在压迫构件22侧设置第2部分X2,从而能够更可靠的抑制粘着片2的剥离。
不过,如图7所示,优选的是,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相对于第1部分X1不仅设置于压迫构件22侧,也设置于与压迫构件22侧相反的一侧。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粘着片2的剥离。
进一步,如图6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具备在平面图中相对于器具主体3位于外侧周围的外周部13。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的外周部13为未安装于器具主体3的第2部分X2。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粘着片2的外周部13在平面图中不包围器具主体3的周围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在器具主体3的周围,有未设置粘着片2的外周部13的位置。在未设置该粘着片2的外周部13的位置,承接被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鞘等插入器具中的延伸到生物体外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器具主体3的周围,在未设置粘着片2的外周部13的位置,区划出能承接鞘等插入器具的承接部14。由此,能够使由鞘等插入器具造成的生物体表面上的伤口或其附近靠近器具主体3的压迫构件2。因此,在将鞘等插入器具拔出到生物体外之后,容易用粘着器具1的器具主体3的压迫构件22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伤口或其附近。
<器具主体3>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为压迫器具。在此,就具备压迫构件22的器具主体3进行例示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具备压迫构件22的器具主体。
如图4B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配置为在平面图中跨过粘着片2的轮廓。换言之,器具主体3具备在平面图中与粘着片2重叠的部分、和不重叠于粘着片2的部分。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配置为,在平面图中覆盖粘着片2的中央开口区域。本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在其外缘部的位置被固定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本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能够通过后述的压迫构件22在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中央开口区域压迫生物体表面。
图8A、图8B是使用状态的粘着器具1的侧视图。图8A、图8B所示的使用状态的粘着器具1是从与图3B所示的使用前状态的粘着器具1的侧视图相同的视点所见的侧视图。图8A示出作为后述的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扩张前的状态。图8B示出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扩张后的状态。
如图8A、图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具备保持体21和压迫构件22。
<<保持体21>>
保持体21被固定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另外,保持体21保持压迫构件22。
如图4B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21具备在平面图中与粘着片2重叠的部分、和不与粘着片2重叠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21中与粘着片2重叠的部分被固定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21中的不与粘着片2重叠的部分位于在平面图中由粘着片2区划出的中央开口区域内。
作为保持体21的材料,可举出例如树脂材料。作为该树脂材料,例如可举出ABS树脂、A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氧乙烯、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可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注塑成型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或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性树脂等。
<<压迫构件22>>
压迫构件22由保持体21保持。压迫构件22能朝向比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靠作为厚度方向A上的一侧的下方向A1的位置突出。在粘着器具1中,在将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使压迫构件22向比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靠下方向A1的位置突出。由此,生物体表面被压迫构件22压迫。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构件22是能够通过空气等流体的供给朝向厚度方向A上的下方向A1扩张的扩张体55。本实施方式的扩张体55通过从图8A所示的退避形态形态变化成图8B所示的突出形态,从而在厚度方向A上向比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靠下方向A1的位置突出,成为能压迫生物体表面的姿势。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以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扩张前的退避形态(参照图8A)粘着在生物体表面上。扩张体55在粘着器具1被固定在生物体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医疗从业者等操作者的操作而扩张成为突出形态(参照图8B)。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能够通过扩张体55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规定部位。生物体表面上的规定部位,是指如上述那样由于将医疗用的插入器具插入生物体的血管内而形成的伤口等。在将上述的鞘等插入器具拔出到生物体外后,通过用粘着器具1的压迫构件22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伤口或其附近,从而能够止血。这一连串的压迫方法的详情后述(参照图10A~图10H)。
如图8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在退避形态下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大致成为一个面,未从粘着面11向下方向A1突出。保持体21也可以具备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进行锁定,使得扩张体55在退避形态下不会向比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靠下方向A1的位置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扩张体55区划出内部空间55a。扩张体55的内部空间55a连通于贯通保持体21延伸至保持体21的外部的管61。向扩张体55的内部空间55a,从连接于作为在管61的端部设置的连接部62的充气口(inflation port)的注射器等流体供给器具,经管61供给例如空气等流体。由此,能够使扩张体55从退避形态(参照图8A)形态变化成突出形态(参照图8B)。也就是说,能够使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向比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靠下方向A1的位置突出。向扩张体55的内部空间供给的流体不限于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另外,通过从扩张体55的内部空间55a吸引流体,从而能够使扩张体55从突出形态(参照图8B)形态变化成退避形态(参照图8A)。
更具体而言,如图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迫构件22具有与生物体表面接触而进行直接压迫的接触部22a、和将该接触部22a向规定方向按压以提高由接触部22a产生的向规定方向的压迫力的按压部22b。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具备作为接触部22a的第1扩张体60a和作为按压部22b的第2扩张体60b。
第1扩张体60a区划出第1内部空间60a1。第2扩张体60b区划出第2内部空间60b1。第1内部空间60a1与第2内部空间60b1连通。在扩张体55的退避形态下,收缩状态的第1扩张体60a及第2扩张体60b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收缩状态的第1扩张体60a位于下侧,收缩状态的第2扩张体60b重叠于上侧。第2扩张体60b的上方向A2被保持体21覆盖。另外,第1扩张体60a及第2扩张体60b仅在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一端侧(图8B中左侧)连接。
经管61向扩张体55的内部空间55a供给的流体,流入第2扩张体60b的第2内部空间60b1,接着流入第1扩张体60a的第1内部空间60a1。因此,当向扩张体55的内部空间55a供给流体时,第2扩张体60b会先扩张。如上述那样,第2扩张体60b的上方向A2被保持体21覆盖,因此被供给了流体的第2扩张体60b朝向下方向A1扩张。接着,流体流入第1内部空间60a1,第1扩张体60a扩张。此时,第1扩张体60a以将与第2扩张体60b相连通的正交于厚度方向A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图8B中左侧)作为转动中心轴转动的方式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当向第1扩张体60a的第1内部空间60a1供给流体时,第1扩张体60a被按压于第2扩张体60b,从而以相对于正交于厚度方向A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端侧(图8B中右侧)向下方向A1移动的方式扩张,成为图8B所示的突出形态。由此,能够提高由第1扩张体60a产生的向规定方向的压迫力(图8B中向左下方向的压迫力)。
作为扩张体55,可以设为通过例如空气等气体而扩张的球囊。作为扩张体55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软质聚氯乙烯、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硅树脂、或者混合有这些中的任意材料的、具有柔性的材料。
压迫构件22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不具备按压部22b的压迫构件。另外,即使是在由扩张体构成压迫构件22的情况下,也不限于上述的扩张体55的构成。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压迫构件22虽然也设为通过进行扩张从而向比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靠下方向A1的位置突出的构成,但是也可以设为总是向比粘着片2的粘着面11靠下方向A1的位置突出的压迫构件。
另外,如图8B所示,在压迫构件22具备按压部22b的情况下,优选是将压迫构件22的接触部22a配置成偏向于保持体21中、按压部22b所按压的按压方向(图8B中左侧)。换言之,如图7所示,优选,将压迫构件22的接触部22a配置成在平面图中的保持体21中偏向于比保持体21的中央位置靠粘着片2的承接部14侧。
<<<保持体21的罩部2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21的更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保持体21具备罩部23和支承部24。
罩部23覆盖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的上方向A2。另外,罩部23安装有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
如图4B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罩部23位于在平面图中由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中央开口区域内。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罩部23是保持体21中在平面图中不与粘着片2重叠的部分。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罩部23具备向上侧突出的2个板部23a。2个板部23a彼此相向地配置,构成器具主体3的把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2个板部23a构成把持部,但把持部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以由1个板部23a构成把持部。
<<<保持体21的支承部24>>>
支承部24支承罩部23,同时固定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的一部分连续于罩部23,支承部24利用该连续的部位对罩部23进行支承。
如图4B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的一部分配置于在平面图中与粘着片2重叠的位置。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的一部分是保持体21中在平面图中与粘着片2重叠的部分。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具有在平面图中沿C字形的粘着片2延伸的部分,该部分的下表面被固定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以在平面图中包围罩部23的方式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通过例如粘合、熔融等相对于安装面12被固定,但是如果是粘着片2中位置比粘着面11靠上方向A2的部分,则固定支承部24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因此,也可以固定于位置比安装面12靠下方向A1的层。不过,如果设为将器具主体3的支承部24通过粘合、熔融等相对于粘着片2的安装面12固定的构成,则能够将器具主体3对粘着片2容易地进行安装。
<剥离片4>
如上述那样,剥离片4具备剥离层4a和折返层4b。另外,剥离片4的折返层4b在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位置层叠于剥离层4a。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在剥离层4a的外缘具有2个直线状的折痕3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区别于折痕30而具备折返层4b彼此的折痕31。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2个折痕30中远离折返层4b彼此的折痕31的折痕设为“第1折痕30a”。另外,将2个折痕30中靠近折返层4b彼此的折痕31的折痕设为“第2折痕30b”。
如图7等所示,作为剥离片4的剥离层4a与折返层4b之间的2个折痕30之一的第1折痕30a在平面图中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换言之,第1折痕30a的至少一部分在平面图中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剥离片4的剥离层4a通过使折返层4b移动而被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剥离。因此,剥离层4a相对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被从折痕30的位置剥离。如果第1折痕30a设为在平面图中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的构成,则能够将粘着片2中的第1部分X1的位置设为剥离片4的剥离层4a的剥离开始位置。通过使剥离片4的剥离层4a的剥离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开始,从而与从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开始的情况相比较,容易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剥离。也就是说,能够抑制由剥离片4的剥离动作造成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以及弯折。
如图7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折痕30a在平面图中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但是也可以是在平面图中不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及第2部分X2的折痕。即使是这样的折痕,当在平面图中、第2部分X2不介于折痕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文同样的效果。进一步,在平面图中、第2部分X2介于折痕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之间,即使在其长度十分短的情况(例如2mm以下)下,也能够得到与上文同样的效果。
如图7等所示,作为剥离片4的剥离层4a与折返层4b之间的2个折痕30中的另一个的第2折痕30b,在平面图中不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然而,第2折痕30b在平面图中未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及第2部分X2。另外,在平面图中,第2部分X2介于第2折痕30b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之间,其长度十分短(2mm以下)。因此,关于折痕30b的位置,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1折痕30a同样的效果。
在此,如图6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3夹在第1折痕30a中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的部分与、由折返层4b构成的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之间。如果设为这样的构成,则容易一边经过处于器具主体3的下表面的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一边执行剥离片4的剥离。也就是说,能够减低剥离片4被仅从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位置剥离的可能性。换言之,在剥离片4被从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规定部位剥离时,能够提高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的规定部位被同时剥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与剥离片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以及弯折。
进一步,如图7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3中的保持体21更具体而言保持体21的支承部24夹在第1折痕30a中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的部分、与作为由折返层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之间。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以在平面图中包围罩部23的方式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的一部分(参照例如图7中的附图标记“24a”的位置)在平面图中、在从第1折痕30a中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的部分朝向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的方向上延伸。通过设为这样,使作为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向平面图中的器具主体3的外侧移动,从而剥离片4能够沿位于支承部24下侧的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进行剥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与剥离片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以及弯折。
另外,如图7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在平面图中形成于与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承接部14不同的位置。通过设为这样,能够保持将被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鞘等插入器具中的延伸到生物体外的部分承接于承接部14的状态不变地,对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进行操作,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剥离。
进一步,如图7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在平面图中未设置于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承接部14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承接部14,即使为剥离片4被剥离前的使用前状态,也能够从外部承接鞘等插入器具。
作为剥离片4,可以使用聚乙烯、聚氯乙烯、聚酯、聚丙烯等塑料膜、纸、金属膜、布等。另外,剥离片4既可以是由1层膜构成的单层膜,也可以是多种膜重叠而成的层叠膜。进一步,也可以对剥离片4中被粘着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表面实施硅处理等剥离处理和/或、压花加工。剥离片4的厚度例如为15μm~200μm,优选为40μm~100μm。
在本实施方式中,剥离片4的拉伸模量比粘着片2的拉伸模量小。也就是说,粘着片2及剥离片4均具有柔性,本实施方式中,粘着片2与剥离片4相比柔软性更高更易弯。因此,刚要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剥离时,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容易追随剥离片4弯曲变形。不过,剥离片4的拉伸模量也可以为粘着片2的拉伸模量以上。
<使用粘着器具1进行的压迫方法>
接下来,就使用粘着器具1所进行的生物体表面的压迫方法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生物体表面的压迫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9所示的压迫方法包括安装工序S1、第1压迫工序S2、拔出工序S3、和第2压迫工序S4。图10A~图10E是示出安装工序S1的概要的图。图10F是示出第1压迫工序S2的概要的图。图10G是示出拔出工序S3的概要的图。图10H是示出第2压迫工序S4的概要的图。
图9、图10A~图10H所示的压迫方法是这样的压迫方法:通过压迫生物体表面BS,从而将由于将从生物体表面BS经结合组织被插入到例如大腿静脉等静脉内的状态的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拔出所形成的穿孔、以不闭塞静脉的方式地狭窄或闭塞。由此,能够进行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拔出后的止血。首先,关于在将插入器具100拔出后所形成的穿孔,参照图32A及图32B进行说明。图32A示出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从生物体表面BS经结合组合CT被插入到大腿静脉FV内的状态。图32A中,示出3根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但也可以是2根以下,也可以是4根以上。图32B示出从图32A所示的状态拔出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后的状态。如图32B所示,通过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拔出,从而在生物体表面BS与大腿静脉FV之间形成穿孔P。图9、图10A~图10H所示的压迫方法中,能够不闭塞大腿静脉FV地,将穿孔P狭窄或闭塞。以下,参照图10A~图10H对各工序S1~S4的详情进行说明。
图10A示出从生物体表面BS向大腿静脉FV(参照图32A、图32B)内插入有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的状态。首先,在该状态下将粘着器具1安装于生物体表面BS上。
如图9所示,安装工序S1包括对粘着器具1在生物体表面BS上的安装位置进行对位的对位工序S1-1、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剥离的剥离片去除工序S1-2、以及将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粘着到生物体表面BS上的粘着工序S1-3。
图10A、图10B是示出安装工序S1中的对位工序S1-1的概要的图。如图10B所示,在对位工序S1-1中,以使得能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的延伸到生物体外的部分承接于承接部14的方式,对粘着器具1的粘着位置对位。
图10C、图10D是示出安装工序S1中的剥离片去除工序S1-2的概要的图。如图10C、图10D所示,在剥离片去除工序S1-2中,医疗从业者等操作者在将粘着器具1保持于在对位工序S1-1中对位了的场所不变,将剥离片4从粘着片2剥离。如图10C、图10D所示,剥离片4的剥离是在保持器具主体3由操作者的一只手保持的状态的状态下,用操作者的另一只手进行。这样一来,容易将粘着器具1保持于在对位工序S1-1中对位的场所。因此,优选,在器具主体3设置操作者容易把持的把持部。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在器具主体3的保持体21的罩部23所设置的2个板部23a构成把持部。
图10E是示出安装工序S1中的粘着工序S1-3的概要的图。如图10E所示,在粘着工序S1-3中,对通过剥离片去除工序S1-2露出的粘着片2的粘着面11进行粘着。粘着工序S1-3中进行粘着的场所是对位工序S1-1中对位了的生物体表面BS上的场所。这样,能够将粘着器具1安装于生物体表面BS上的规定的场所。
接着,如图10F所示,在管61的连接部62连接作为流体供给器具的注射器70。经管61对作为粘着器具1的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参照图8B)供给空气,使扩张体55扩张。通过设为这样,能够在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前,预先压迫生物体表面BS的伤口附近。换言之,在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从生物体表面BS经结合组织CT(参照图32A、图32B)被插入到作为静脉的大腿静脉FV内的状态下,开始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这样,在将插入器具100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前预先进行压迫,从而能够在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的拔出后即刻压迫生物体表面BS,使得从生物体表面BS延伸至大腿静脉FV(参照图32A、图32B)的穿孔P(参照图32B)狭窄或闭塞。
接着,如图10G所示,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经粘着片2的承接部14被向生物体外拔出。通过该鞘而拔出,形成图32B中示出的穿孔P。假设在该状态下完全不压迫生物体表面BS的情况下,从大腿静脉FV经穿孔P以及生物体表面BS上的伤口向生物体外出血。然而,在此所示的压迫方法中,如图10F所示,在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前,预先对生物体表面BS进行压迫。因此,能够在将鞘拔出后即刻压迫生物体表面BS使得穿孔P(图32B参照)狭窄或闭塞,能够抑制鞘的拔出即刻后的出血量。
接着,如图10H所示,在管61的连接部62再次连接作为流体供给器具的注射器70。经管61对作为粘着器具1的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参照图8B)再次供给空气进行加压,或者,排出空气进行减压。换言之,在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拔出后对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力进行调整。由此,通过调整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力不闭塞大腿静脉FV(参照图32A、图32B)地、将穿孔P(参照图32B)进一步狭窄或闭塞,从而能够大大减低出血量或止住出血。
更具体而言,在鞘拔出后确认了出血的情况下,缓缓提高压迫力进行加压直到达成止血。与此相对,在鞘拔出后确认了止血的情况下,缓缓使压迫力降低进行加压直到确认出血。接着,在确认了出血后,缓缓提高压迫力进行加压直到达成止血。通过这样,能够防止由于过加压造成的大腿静脉FV(参照图32A、图32B)的闭塞。
通过就这样维持压迫状态数小时(例如2~6小时),能够完成止血。在止血完成后,将粘着片2的粘着面11从生物体表面BS剥离,从而将粘着器具1从生物体表面BS取下。
这里所示的压迫方法不使大腿静脉FV(参照图32A、图32B)闭塞地、将穿孔P(参照图32B)狭窄或闭塞。在静脉止血的情况下,通过穿孔P(参照图32B)的狭窄或闭塞能够进行止血。与此相对,例如在大腿动脉止血的情况下,因为即使仅穿孔闭塞,血液也会向结合组织CT(参照图32A、图32B)内泄露扩散,所以无法进行止血。在大腿动脉止血的情况下,需要达到将动脉自身狭窄或闭塞程度地强力进行压迫的方法、封堵动脉壁的孔的方法等、大规模的应对。
因此,在上述的压迫方法中,优选是将生物体表面BS压迫至自生物体表面BS起的压迫深度成为5mm~20mm的位置。通过将压迫深度设为上述范围,从而容易不闭塞静脉地、实现将穿孔P(图32B参照)狭窄或闭塞的压迫状态。压迫深度优选设为5mm~15mm,更优选设为8mm~12mm。进一步,如图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压迫构件22的扩张体55具备作为按压部22b的第2扩张体60b。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压迫构件22,能够提高向正交于穿孔P(图32B参照)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压迫力。由此,更容易不闭塞静脉地、实现将穿孔P(参照图32B)狭窄或闭塞的压迫状态。
进一步,在上述的压迫方法中,优选,从生物体表面BS以25g/cm2~400g/cm2压迫生物体表面BS。该压迫压力是将作为插入器具100的鞘拔出后的压力,不意味着上述的鞘拔出前的压迫力。通过将压迫压力设为上述范围,从而容易不闭塞静脉地、实现将穿孔P(参照图32B)狭窄或闭塞的压迫状态。压迫压力更优选设为50g/cm2~400g/cm2,进一步优选设为100g/cm2~300g/cm2
通过图9、图10A~图10H所示的压迫方法,能够不闭塞大腿静脉FV等静脉地、将穿孔P(参照图32B)狭窄或闭塞,从而进行止血。尤其是,通过利用粘着器具1实施上述的压迫方法,从而能够不需要由医疗从业者的手进行的压迫和大规模的止血器具的使用等地,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止血。进一步,即使在如图32B所示、穿孔P集中具有多个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多个穿孔P集中地狭窄或闭塞。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5就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01进行说明。图1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01的俯视图。图12是粘着器具101的仰视图。图13A、图13B是粘着器具101的侧视图。图13A、图13B分别是从不同视点所见的侧视图。图14是示出粘着器具101的剥离片104的图。图14示出剥离片104的形成方法。图15是粘着器具101的剥离片104的立体图。
粘着器具101具备粘着片2、器具主体3和剥离片104。粘着器具101的粘着片2及器具主体3与第1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另外,剥离片104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相比较,折叠方式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以与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104的上述的剥离片4的不同点为主进行,关于其他的共通的构成省略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剥离片104具备剥离层104a和折返层104b。剥离片104的剥离层104a的构成与上述的剥离片4的剥离层4a相同。与此相对,剥离片104的折返层104b与上述的剥离片4的折返层4b不同。如图15所示,剥离片104的折返层104b的一部分也可以由制成之字形折叠而成的3层构成。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图20就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201进行说明。图16是粘着器具201的立体图。图17是粘着器具201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粘着器具201的俯视图。图19是粘着器具201的仰视图。图20是示出粘着器具201的剥离片204的图。图20示出剥离片204的形成方法。
粘着器具201具备粘着片2、器具主体3和剥离片204。粘着器具201的粘着片2及器具主体3与第1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剥离片204可剥离地粘着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剥离片204在将粘着器具201粘着于生物体表面时,被从粘着面11剥离。由此,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在外部露出,粘着器具201成为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
如图16~图20所示,剥离片204具备被粘着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剥离层204a、和相对于该剥离层204a向与粘着面11相反的一侧折叠并层叠的至少1层(本实施方式中1层)的折返层204b。
如图16所示,剥离片204的折返层204b至少在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位置层叠于剥离片204的剥离层204a。通过将剥离片204设为这样的构成,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同样地,容易将剥离片204从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参照图18等)剥离。
如图17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对称形状的2个剥离片204覆盖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整个区域。在图20中,仅示出对称形状的2个剥离片204中的一个剥离片204。2个剥离片204为对称形状,因此以下仅对一个剥离片204进行例示说明。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204从单层的原形形态(图20的左图)通过折叠1次而成为2层的完成形态(图20的右图)。这样一来,形成具备由1层构成的剥离层204a、和由1层构成的折返层204b的剥离片204。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204的单层的原形形态(图20的左图)在从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具有略C字形或大致U字形的外形。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204的原形形态(图20的左图)在从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不是环状、而是在一部分设有间隙。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204折叠成完成形态(图20的右图)下的折痕230形成于1个部位。换言之,将直线状的仅1个折痕230延长而得的假想直线,在从完成形态(图20的右图)展开的原形形态(图20的左图)下经过剥离片204的上述的间隙。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204在剥离层204a与折返层204b之间仅有1道折痕230。另外,折痕230在剥离片204的完成形态(图20的右图)下配置为偏向一端侧。因此,在剥离片204的完成形态(图20的右图)下,在与设置有折痕230的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将剥离层204a及折返层204b的一方卡止于另一方的卡止部。由此,能够抑制折返层204b的远离折痕23的另一端侧相对于剥离层204a下垂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由剥离层204a的突起部204a1、和折返层204b的狭缝204b1构成。突起部204a1形成于剥离层204a的外缘的一部分。狭缝204b1在剥离片204的完成形态(图20的右图)下可供突起部204a1插通。卡止部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上述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突起部设置于折返层、且狭缝设置于剥离层。因为能容易地将卡止状态解除,所以,优选设为由上述的突起部及狭缝构成的卡止部。
如图19等所示,剥离片204的剥离层204a与折返层204b之间的折痕230在平面图中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通过设为这样,从而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将粘着片2中的第1部分X1的位置设为剥离片204的剥离层204a的剥离开始位置。由此,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抑制由剥离片204的剥离动作造成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
在此,如图18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3夹在折痕230中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的部分、与作为由折返层20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250之间。如果设为这样的构成,则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容易一边经过处于器具主体3的下表面的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一边执行剥离片204的剥离。也就是说,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抑制与剥离片20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
进一步,如图18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3中的保持体21更具体而言保持体21的支承部24夹在折痕230中的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的部分、与作为由折返层20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250之间。如图19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以在平面图中包围罩部23的方式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的一部分(参照例如图19中的附图标记“24a”的位置)在平面图中、在从折痕230中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的部分朝向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250的方向上延伸。通过设为这样,使作为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250向平面图中的器具主体3的外侧移动,从而剥离片204能够沿位于支承部24的下侧的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进行剥离。因此,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进一步抑制与剥离片20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以及弯折。
另外,如图18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250在平面图中形成于与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承接部14不同的位置。通过设为这样,能够保持将被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鞘等插入器具中的延伸到生物体外的部分承接于承接部14的状态不变,对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250进行操作,将剥离片204从粘着片2剥离。
在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250,也可以形成有对医疗从业者等操作者诱导规定的动作的标记。作为这样的标记,例如可举出为将剥离片204剥离而诱导把持延伸设置部250的各种标记、对在将剥离片204剥离时使延伸设置部250移动的方向进行诱导的箭头灯各种标记等。
进一步,如图18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204在平面图中未设置于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承接部14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粘着片2所区划出的承接部14,即使在剥离片204被剥离前的使用前状态下,也能够从外部承接鞘等插入器具100(参照图10A等)。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1~图25就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301进行说明。图21是粘着器具301的立体图。图22是粘着器具301的分解立体图。图23是粘着器具301的俯视图。图24是粘着器具301的仰视图。图25是示出粘着器具301的剥离片304的图。图25示出剥离片304的形成方法。
粘着器具301具有粘着片2、器具主体3和剥离片304。粘着器具301的粘着片2及器具主体3与第1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1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剥离片304可剥离地粘着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剥离片304在将粘着器具301粘着于生物体表面时,被从粘着面11剥离。由此,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在外部露出,粘着器具301成为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
如图21~图25所示,剥离片304具备被粘着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剥离层304a、和相对于该剥离层304a向与粘着面11相反的一侧折叠并层叠的至少1层(本实施方式中1层)的折返层304b。
如图21所示,剥离片304的折返层304b至少在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位置层叠于剥离片304的剥离层304a。通过将剥离片304设为这样的构成,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同样,容易将剥离片304从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参照图23等)剥离。
如图22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2组对称形状的1对剥离片群380a、380b覆盖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整个区域。在图25中,仅示出对称形状的2组剥离片群380a、380b中的一个剥离片群380a。2组剥离片群380a、380b为对称形状,因此以下仅对一个剥离片群380a进行例示说明。
剥离片群380a由2个剥离片304构成。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剥离片304分别从单层的原形形态(图25的左图)通过折叠1次而成为2层的完成形态(图25的正中的图)。这样一来,形成具备由1层构成的剥离层304a和右1层构成的折返层304b的2个剥离片304。
接下来,通过将2个剥离片304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形成剥离片群380a(图25的右图)。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剥离片304的剥离层304a彼此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一个剥离片304的折返层304b相对于另一个剥离片304的剥离层304a及折返层304b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另外,另一个剥离片304的折返层304b相对于一个剥离片304的剥离层304a及折返层304b在厚度方向上重叠。这样一来,形成了剥离片群380a(图25的右图)。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群380a的各剥离片304在剥离层304a与折返层304b之间仅有1个折痕330。
如图24等所示,剥离片群380a的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上侧的剥离片304)的剥离层304a与折返层304b之间的折痕330,在平面图中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通过设为这样,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将粘着片2中的第1部分X1的位置设为剥离片群380a的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上侧的剥离片304)的剥离层304a的剥离开始位置。由此,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抑制由剥离片304的剥离动作造成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
在此,着眼于剥离片群380a的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上侧的剥离片304)中的、折返层304b及折痕330。如图23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3夹在折痕330中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重叠的部分、与作为由折返层30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350之间。如果设为这样的构成,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容易一边经过处于器具主体3的下表面的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一边执行剥离片群380a的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上侧的剥离片304)的剥离。也就是说,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抑制与剥离片群380a的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上侧的剥离片30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
另一方面,剥离片群380a的另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下侧的剥离片304)的剥离层304a与折返层304b之间的折痕330,如图24等所示,在平面图中不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然而,另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下侧的剥离片304)的折痕330在平面图中不经过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及第2部分X2这两方。另外,在平面图中,第2部分X2介于折痕330与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之间,其长度十分短(2mm以下)。因此,关于剥离片群380a的另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下侧的剥离片304)的折痕330的位置,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上侧的剥离片304)的折痕330同样的效果。
在此,关注剥离片群380a中的另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下侧的剥离片304)中的、折返层304b及折痕330。如图23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3夹在折痕330、与作为由折返层30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350之间。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一边经过处于器具主体3的下表面的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一边执行剥离片群380a中的另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下侧的剥离片304)的剥离。也就是说,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抑制与剥离片群380a中的另一个剥离片304(图25中下侧的剥离片30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
如以上那样,通过剥离片群380a的2个剥离片304,能够抑制与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另外,关于具有对称形状的剥离片群380的2个剥离片30,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以下,关于剥离片群380a、380b的4个剥离片304,对共通的事项进行说明。因此,只要没有特别记载,4个剥离片304就无区别地记载。
关注各剥离片304。如图23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3中的保持体21更具体而言保持体21的支承部24夹在折痕330与作为由折返层30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350之间。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以在平面图中包围罩部23的方式延伸。另外,如图24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4的一部分(参照例如图24中的附图标记“24a”的位置)在平面图中、在从折痕330朝向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350的方向上延伸。通过设为这样,使作为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350向平面图中的器具主体3的外侧移动,从而剥离片4能够沿位于支承部24的下侧的粘着片2的第1部分X1进行剥离。因此,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进一步抑制与剥离片30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以及弯折。
如图23、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使剥离片群380a的2个剥离片304的延伸设置部350向空白箭头“M1”的方向移动即可。另外,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使剥离片群380b的2个剥离片304的延伸设置部350向空白箭头“M2”的方向移动即可。
另外,如图2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在平面图中形成于与粘着片2所区划处的承接部14不同的位置。通过设为这样,能够保持将被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鞘等插入器具中的延伸到生物体外的部分承接于承接部14的状态不变,对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50进行操作,将剥离片304从粘着片2剥离。
进一步,如图23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304在平面图中未设置于粘着片2所区划处的承接部14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粘着片2所区划处的承接部14,即使处于剥离片304被剥离前的使用前状态,也能够从外部承接鞘等插入器具(参照图10A等)。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6~图30就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401进行说明。图26是粘着器具401的立体图。图27是粘着器具401的分解立体图。图28是粘着器具401的俯视图。图29是粘着器具401的仰视图。图30是示出粘着器具401的剥离片404的图。图30示出剥离片404的形成方法。
粘着器具401具备粘着片402、器具主体403、和剥离片404。
粘着片402与第1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相比较,仅平面图中的形状些许不同,其他构成相同。不过,后述的器具主体403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的形状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402及器具主体403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粘着片2及器具主体3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不同。如图28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片402例如以在平面图包围后述的保持体421的罩部423的方式延伸。另外,如图28等所示,在粘着片402、在平面图中包围后述的保持体421的罩部423的周围的一部分位置,形成有通向外部的间隙G1。
器具主体403安装于粘着片402的安装面412。器具主体403具备保持体421及压迫构件422。本实施方式的压迫构件422与第1实施方式的压迫构件22同样为扩张体455。器具主体403与第1实施方式的器具主体3相比较,保持体421的形状不同。尤其是,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421的支承部424在平面图中不包围罩部423的周围整个区域。如图28等所示,在支承部424、在平面图中包围罩部423的周围的一部分位置,形成有通向外部的间隙G2。该间隙G2在平面图中设置于与C字形的粘着片402的间隙相同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粘着器具401中,由保持体421的支承部424的间隙G2和粘着片402的间隙G1,形成能承接鞘等插入器具100(参照图10A等)的承接部414。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承接部414延伸至由C字形的粘着片402区划出的中央开口区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由C字形的粘着片402区划出的中央开口区域的位置承接鞘等插入器具100(参照图10A等)。
剥离片404可剥离地粘着于粘着片402的粘着面411。剥离片404在将粘着器具401粘着于生物体表面时,被从粘着面411剥离。由此,粘着片402的粘着面411在外部露出,粘着器具401成为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
如图26~图30所示,剥离片404具备被粘着于粘着片402的粘着面411的剥离层404a、和相对于该剥离层404a向与粘着面11相反的一侧折叠并层叠的至少1层(本实施方式中1层)的折返层404b。
如图26所示,剥离片404的折返层404b至少在粘着片402的第2部分X2的位置层叠于剥离片404的剥离层404a。通过将剥离片404设为这样的构成,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同样,容易将剥离片404从粘着片402的第2部分X2剥离。
如图27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对称形状的2个剥离片404覆盖粘着片402的粘着面411的整个区域。在图30中,仅示出对称形状的2个剥离片404中的一个剥离片404。2个剥离片404为对称形状,因此以下仅对一个剥离片404进行例示说明。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04从单层的原形形态(图30的左图)通过折叠1次而成为2层的完成形态(图30的右图)。这样一来,形成具备由1层构成的剥离层404a和由1层构成的折返层404b的剥离片404。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04在剥离层404a与折返层404b之间具有2道折痕430。本实施方式的2道折痕430位于同一假想直线上。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2道折痕430记载为“第1折痕430a”、“第2折痕430b”。
如图29所示,第1折痕430a在平面图中经过粘着片402的第1部分X1。通过设为这样,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将粘着片402中第1部分X1的位置设为剥离片404的剥离层404a的剥离开始位置。由此,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抑制由剥离片404的剥离动作造成的粘着片40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
如图29所示,第2折痕430b在平面图中不经过粘着片402的第1部分X1。然而,第2折痕430b在平面图中不经过粘着片402的第1部分X1及第2部分X2。另外,在平面图中,第2部分X2不介于第2折痕430b与粘着片402的第1部分X1之间。因此,关于第2折痕430b的位置,也能够得到与第1折痕430a同样的效果。
以下,关于第1折痕430a及第2折痕430b所共通的事项进行说明。因此,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对第1折痕430a及第2折痕430b不进行区别,只记载为折痕430。
着眼于剥离片304中的折返层404b及折痕430。图28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403夹在折痕430与作为由折返层40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450之间。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容易一边经过处于器具主体403的下表面的粘着片402的第1部分X1一边执行剥离片404的剥离。也就是说,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抑制与剥离片40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40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及弯折。
更具体而言,如图28等所示,在平面图中,器具主体403中的保持体421更具体而言保持体421的支承部424夹在折痕430与作为由折返层404b构成的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450之间。如图28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24以在平面图中包围罩部423的方式延伸。另外,如图29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24的一部分(参照例如图29中的附图标记“424a”的位置),在平面图中、在从折痕430朝向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450的方向上延伸。通过设为这样,使作为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450向平面图中的器具主体403的外侧移动,从而剥离片404能够沿位于支承部424的下侧的粘着片402的第1部分X1进行剥离。因此,与上述的剥离片4(参照图1等)同样,能够进一步抑制与剥离片404的剥离动作相伴的粘着片402的第2部分X2的卷入以及弯折。
另外,如图28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450在平面图中形成于与粘着片402及支承部424所区划出的承接部414不同的位置。通过设为这样,能够保持将被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鞘等插入器具中的延伸到生物体外的部分承接于承接部414的状态不变,对作为片材把持部的指定把持部的延伸设置部450进行操作,将剥离片404从粘着片402剥离。
进一步,如图28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04在平面图中位于上述的间隙G1、G2。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04在平面图中封堵粘着片402及支承部424所区划出的承接部414。然而,剥离片404在作为承接部414的间隙G1、G2的位置有缝隙483。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2个剥离片404在承接部414的位置截断。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剥离片404是在承接部414的位置不连续的构成。因此,粘着片402及支承部424所区划出的承接部414,即使处于剥离片404被剥离前的使用前状态,也能经过剥离片404的缝隙483从外部承接鞘等插入器具100(参照图10A等)。
本公开的粘着器具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要旨的范围内各种变形、变更都是可能的。例如,将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而构成的粘着器具也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图34是示出作为图5所示的剥离片4的变形例的剥离片604的图。图34中示出剥离片604的形成方法。图34所示的剥离片604与图5所示的剥离片4相比较,指定把持部的构成不同,其他构成共通。图34所示的作为剥离片604的片材把持部的折返层604b中的指定把持部为兼具与图所示的延伸设置部50同样的延伸设置部、以及、与图33所示的把持诱导部550同样的把持诱导部这两方的构成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34所示的指定把持部记载为“延设把持诱导部650”。延设把持诱导部650具有由不与剥离层604a重叠的部分构成且诱导进行把持的规定的标记650a。图34所示的延设把持诱导部650的标记650a可举出诱导进行把持的各种记号、色彩、图案、文字、它们的组合等。图34中,作为一例,通过线示出进行把持的范围以及通过色彩示出进行把持的位置从而诱导进行把持,并且通过箭头诱导在剥离片604的剥离时使延设把持诱导部650移动的方向。
图35是示出取代图5所示的剥离片4、图34所示的剥离片604被粘着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的状态的立体图。医疗从业者等操作者把持延设把持诱导部650,使延设把持诱导部650向图35的粗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剥离片604从粘着片2的粘着面11剥离。如图34、图35所示,通过将指定把持部设为兼作延伸设置部及把持诱导部的延设把持诱导部650,从而操作者直觉地容易理解、把持位置、操作方法等。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公开涉及粘着器具。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粘着器具
2、402:粘着片
3、403:器具主体
4、104、204、304、404、504、604:剥离片
4a、104a、204a、304a、404a、504a、604a:剥离层
4b、104b、204b、304b、404b、504b、604b:折返层(片材把持部)
11、411:粘着面
12、412:安装面
13:粘着片的外周部
14:承接部
21、421:保持体
22、422:压迫构件
22a:接触部
22b:按压部
23、423:罩部
23a:板部
24、424:支承部
24a、424a:支承部的一部分
30、230、330、430:折痕
30a:第1折痕
30b:第2折痕
31:折痕
50、250、350、450:延伸设置部(指定把持部)
55、455:扩张体
55a:扩张体的内部空间
60a:第1扩张体
60a1:第1扩张体的内部空间
60b:第2扩张体
60b1:第2扩张体的内部空间
61:管
62:连接部
70:注射器
100:插入器具
204a1:突起部
204b1:狭缝
380a、380b:剥离片群
430a:第1折痕
430b:第2折痕
483:剥离片的缝隙
550:把持诱导部(指定把持部)
550a、650a:标记
650:延伸设置把持诱导部(指定把持部)
A:粘着片的厚度方向
A1:下方向
A2:上方向
B:粘着片的延伸方向
G1、G2:间隙
M1、M2:延伸设置部的移动方向
P:穿孔
X1:粘着片的第1部分
X2:粘着片的第2部分
BS:生物体表面
CT:结合组织
FV:大腿静脉

Claims (11)

1.粘着器具,其具备:
粘着片,其具备可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粘着面、和位于与所述粘着面相反的一侧的安装面;
器具主体,其安装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安装面;以及
剥离片,其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着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粘着面,
所述粘着片具备:
供所述器具主体安装的第1部分;和
未安装所述器具主体的第2部分,
所述剥离片具备:
粘着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粘着面的剥离层;和
相对于所述剥离层向与所述粘着面相反的一侧折叠并层叠的至少1层折返层,
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至少在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2部分的位置处层叠于所述剥离片的所述剥离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构成在将所述剥离片从所述粘着片剥离时供把持的片材把持部,
所述片材把持部具备指定把持部,
所述指定把持部由延伸设置部和把持诱导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
所述延伸设置部由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中、在沿所述粘着片的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不与所述剥离层重叠的部分构成,
所述把持诱导部是所述剥离片的所述折返层中、在沿所述粘着片的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与所述剥离层重叠的部分、且带有对把持进行诱导的规定的标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剥离片的所述剥离层与所述折返层之间的至少1道折痕,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经过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器具主体夹在所述至少1道折痕中的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的部分、与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器具主体具备:
保持体,其固定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安装面;以及
压迫构件,其被保持于所述保持体,朝向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粘着面相比靠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位置突出或能够突出、且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
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保持体夹在所述至少1道折痕中的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的部分、与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保持体具备:
罩部,其覆盖所述压迫构件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和
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罩部,并且固定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安装面,
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保持体的所述支承部夹在所述至少1道折痕中的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的部分、与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支承部以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包围所述罩部的方式延伸,
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支承部的一部分在从所述折痕中与所述粘着片的所述第1部分重叠部分朝向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的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粘着片具备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相对于所述器具主体位于外侧周围的外周部,
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外周部不包围所述器具主体的周围整个区域,而是在所述器具主体的周围,在未设有所述粘着片的所述外周部的位置区划出能够承接插入器具的承接部,
所述片材把持部的所述指定把持部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形成于与所述承接部不同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所述剥离片未设置于所述承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粘着片以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包围所述罩部的方式延伸,
在所述粘着片以及所述支承部,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在包围所述罩部的周围的一部分的相同位置形成有通向外部的间隙,
由所述间隙形成能够承接插入器具的承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粘着器具,其中,
所述剥离片在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见的平面图中,位于所述间隙并且在所述间隙的位置具有缝隙。
CN201980056302.1A 2018-09-07 2019-09-06 粘着器具 Active CN1126382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8298 2018-09-07
JP2018168298 2018-09-07
PCT/JP2019/035278 WO2020050420A1 (ja) 2018-09-07 2019-09-06 貼着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290A true CN112638290A (zh) 2021-04-09
CN112638290B CN112638290B (zh) 2024-01-30

Family

ID=69721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6302.1A Active CN112638290B (zh) 2018-09-07 2019-09-06 粘着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86521A1 (zh)
EP (1) EP3845152A4 (zh)
JP (1) JP7258034B2 (zh)
CN (1) CN112638290B (zh)
WO (1) WO20200504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1159A (zh) * 2020-03-27 2022-08-12 泰尔茂株式会社 压迫设备、以及压迫设备的粘贴方法
WO2021192973A1 (ja) * 2020-03-27 2021-09-30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セット、及び、デバイス取り付け方法
JP7304486B2 (ja) * 2020-03-27 2023-07-06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
WO2021192974A1 (ja) * 2020-03-27 2021-09-30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デバイスの貼着方法
JP1695812S (zh) 2021-03-05 2021-09-27
JP1695811S (zh) 2021-03-05 2021-09-27
JP1695810S (zh) 2021-03-05 2021-09-27
WO2022196465A1 (ja) * 2021-03-15 2022-09-22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
WO2023053884A1 (ja) * 2021-09-29 2023-04-06 テルモ株式会社 貼着デバイス及び貼着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0195A (en) * 1970-02-04 1971-12-28 Deseret Pharma Infusion tube holder and method
JP2000500666A (ja) * 1995-08-17 2000-01-25 マクロファーム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フュア ファーマツァイティッシェ ウント ダイアグノスティッシェ プレパラーテ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圧迫閉創プラスタ
JP2005521464A (ja) * 2002-03-27 2005-07-21 データスコープ・インヴェストメント・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傷を圧迫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2105123A (zh) * 2008-06-24 2011-06-22 莫恩里克保健公司 伤口敷料
CN102264324A (zh) * 2008-12-25 2011-11-30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粘着胶带包装袋
CN104367415A (zh) * 2009-10-27 2015-02-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医用胶粘带
WO2015091697A1 (de) * 2013-12-17 2015-06-25 Birgit Riesinger Wundpflegeartikel aufweisend ein material mit hoher rückstellkraft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3945B1 (en) * 1997-10-17 2001-09-04 Venetec International, Inc. Anchoring system for a medical article
US20050125025A1 (en) * 2003-12-05 2005-06-09 Marcel Rioux Styptic device
US8657850B2 (en) * 2008-05-06 2014-02-25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device
US20120116444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Zodnik Richard 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wounds
CN112755366B (zh) * 2012-09-07 2023-04-07 C·R·巴德股份有限公司 医疗制品固定系统
US11517323B2 (en) * 2016-07-06 2022-12-06 Forge Medical, Inc. Adhesive pad and hemostasis system
US20180147092A1 (en) * 2016-11-28 2018-05-31 Seville Medical Inc. Subdermal pocket compression apparatus
US20190083752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Bard Access Systems, Inc. Antimicrobial Dressing With Liner For A Medica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0195A (en) * 1970-02-04 1971-12-28 Deseret Pharma Infusion tube holder and method
JP2000500666A (ja) * 1995-08-17 2000-01-25 マクロファーム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フュア ファーマツァイティッシェ ウント ダイアグノスティッシェ プレパラーテ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圧迫閉創プラスタ
JP2005521464A (ja) * 2002-03-27 2005-07-21 データスコープ・インヴェストメント・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傷を圧迫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2105123A (zh) * 2008-06-24 2011-06-22 莫恩里克保健公司 伤口敷料
CN102264324A (zh) * 2008-12-25 2011-11-30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粘着胶带包装袋
CN104367415A (zh) * 2009-10-27 2015-02-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医用胶粘带
WO2015091697A1 (de) * 2013-12-17 2015-06-25 Birgit Riesinger Wundpflegeartikel aufweisend ein material mit hoher rückstellkraf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86521A1 (en) 2021-06-24
EP3845152A4 (en) 2021-11-10
EP3845152A1 (en) 2021-07-07
JP7258034B2 (ja) 2023-04-14
WO2020050420A1 (ja) 2020-03-12
JPWO2020050420A1 (ja) 2021-08-30
CN112638290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8290B (zh) 粘着器具
CN112218590B (zh) 压迫设备
JP6740232B2 (ja) 止血器具
US20210059686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and compression method
JP7041056B2 (ja) 止血器具
JP6959219B2 (ja) 止血器具
JP7201835B2 (ja) 圧迫デバイス
US20230015031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hering compression device
JP2017047036A (ja) 止血器具
EP4111987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ffixing compression device
JP2018000759A (ja) 止血器具
WO2020027122A1 (ja) 止血器具
WO2023053884A1 (ja) 貼着デバイス及び貼着方法
JP6612561B2 (ja) 止血器具
JP7201876B2 (ja) 圧迫デバイスセット
WO2022196465A1 (ja) 圧迫デバイス
JP7304486B2 (ja) 圧迫デバイス
WO2023181823A1 (ja)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デバイスの取り外し方法
JP7301217B2 (ja) 圧迫デバイス
WO2023053883A1 (ja)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位置調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