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8590B - 压迫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迫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8590B
CN112218590B CN201980036928.6A CN201980036928A CN112218590B CN 112218590 B CN112218590 B CN 112218590B CN 201980036928 A CN201980036928 A CN 201980036928A CN 112218590 B CN112218590 B CN 112218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expansion
living body
hinge
press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69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8590A (zh
Inventor
川浦政克
相马祐辉
上村秀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18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8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8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8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22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 A61B17/1325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with means for applying local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57Implements for plugging an opening in the wall of a hollow or tubular organ, e.g. for sealing a vessel puncture or closing a cardiac septal defe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5Tourniquets infla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57Implements for plugging an opening in the wall of a hollow or tubular organ, e.g. for sealing a vessel puncture or closing a cardiac septal defect
    • A61B2017/00646Type of implements
    • A61B2017/0065Type of implements the implement being an adhes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57Implements for plugging an opening in the wall of a hollow or tubular organ, e.g. for sealing a vessel puncture or closing a cardiac septal defect
    • A61B2017/00646Type of implements
    • A61B2017/00659Type of implements located only on one side of the ope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58Material properties high friction, non-sli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951Material properties adhes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压迫设备及压迫方法。本发明的压迫设备包括:主体部,其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压迫部,其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铰接部,其以使所述压迫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能够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以及按压部,其能够向绕所述转动轴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所述压迫部,所述压迫部通过绕所述转动轴转动而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

Description

压迫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迫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医疗机构中,使用被称为导管的细长的中空管状的医疗器具进行多种方式的检查、治疗。导管从在手腕、腹股沟部等形成的穿刺部位经皮肤插入血管内,并经由血管被输送到成为检查、治疗的对象的部位。医疗工作人员进行的检查、治疗完成后,将导管、导管导入所使用的导引鞘等作为医疗器具的管部件从穿刺部位拔出,并对相应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对将管部件拔出后的穿刺部位施加压迫的压迫设备的敷料(dressing)。专利文献1的敷料具备膨胀式囊体,该膨胀式囊体具有膜与端壁邻接的收缩状态和膜与端壁保持间隔的膨胀状态。另外,专利文献1的敷料具备在覆盖穿刺部位的位置将囊体保持于患者的皮肤的保持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21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作为压迫设备的敷料中,通过保持机构将囊体保持于患者的作为生物体表面的皮肤,并通过将囊体设为膨胀状态,能够通过囊体压迫穿刺部位。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敷料中,压迫方向为与生物体表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在压迫方向为与生物体表面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情况下,有时难以使将例如管部件从穿刺部位拔出后所形成的穿孔变狭窄或闭塞,从而穿刺部位的止血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易于将穿刺部位止血的压迫设备。另外,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新的压迫方法。
作为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压迫设备包括:主体部,其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压迫部,其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铰接部,其以使所述压迫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能够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压迫部;以及按压部,其能够向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所述压迫部,所述压迫部通过绕所述转动轴转动而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体部具有容纳部,该容纳部能够容纳穿刺于所述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并且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剖视观察时,所述容纳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位于当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压迫部时所述压迫部转动的方向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压迫部在与所述生物体表面接触的位置具有防滑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具有限制所述压迫部绕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范围的角度限制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粘贴在所述生物体表面的粘贴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体部具有带部,该带部在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上延伸并能够卷绕于生物体外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按压部由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压迫部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压迫部由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由所述扩张按压体划分出的内部空间及由所述扩张压迫体划分出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压迫设备还具有流体供给部,该流体供给部能够向由所述扩张按压体划分出的所述内部空间供给流体,从所述流体供给部供给的流体经过由所述扩张按压体划分出的所述内部空间而供给到由所述扩张压迫体划分出的所述内部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体部划分出形成有内螺纹的连通孔,所述按压部由棒状部件构成,该棒状部件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并能够从所述连通孔向所述压迫部侧突出。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体部还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从所述带部朝向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带部为相反侧的端部通过所述铰接部支承所述压迫部,所述按压部是安装于所述压迫部并从所述压迫部向所述轴向的两侧延伸的束带部,所述束带部在固定于卷绕在所述生物体外周的状态下的所述带部时按压所述压迫部,以维持所述压迫部向所述一个转动方向转动了的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压迫部由沿与所述转动轴平行的平面延伸的板状部件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压迫部由沿与所述转动轴平行的平面延伸的板状部件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铰接部由夹设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压迫部之间的机械铰链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材料铰接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具有从所述材料铰接件延伸设置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延伸设置部,所述材料铰接件借助所述延伸设置部支承于所述主体部。
作为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压迫方法,包括:将主体部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工序;以及通过按压部绕转动轴按压压迫部,由此朝向与穿孔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压迫生物体表面的工序,其中,所述压迫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所述穿孔是通过将从所述生物体表面穿过结缔组织插入脉管内的状态的管部件拔出而形成的。
作为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压迫方法,包括:将压迫设备配置在患者附近的工序,其中,所述压迫设备具有: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主体部、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的压迫部、铰接部及按压部,所述铰接部以使所述压迫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能够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压迫部,所述按压部能够向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所述压迫部;由所述主体部具有的容纳部容纳穿刺到生物体内的管部件中的延伸到生物体外的部分的工序,其中,所述容纳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剖视观察时,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位于当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压迫部时所述压迫部转动的方向侧;将所述主体部固定到所述生物体表面的工序;将所述管部件拔出到生物体外的工序;以及通过所述按压部绕所述转动轴按压所述压迫部,由此压迫将所述管部件拔出后的所述生物体表面的伤口附近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易于将穿刺部位止血的压迫设备。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新的压迫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仰视图。
图4A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退避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4B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突出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方法的流程图。
图6A是示出图5的定位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6B是示出图5的定位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6C是示出图5的固定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6D是示出图5的固定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6E是示出图5的第1压迫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6F是示出图5的拔出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6G是示出图5的第2压迫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7A是示出医疗器具从生物体表面穿过结缔组织插入大腿静脉内的状态的图。
图7B是示出从图7A所示的状态将医疗器具拔出后的状态的图。
图8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压迫设备的其他立体图。
图10A是沿着图8的B-B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退避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10B是沿着图8的B-B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突出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11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仰视图。
图14A是沿着图12的C-C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退避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14B是沿着图12的C-C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突出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15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压迫设备的其他立体图。
图17A是图15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退避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17B是图15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18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仰视图。
图21A是沿着图19的D-D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退避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21B是沿着图19的D-D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22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压迫设备的仰视图。
图25A是沿着图23的E-E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退避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25B是沿着图23的E-E线的剖视图,是示出压迫部处于突出形态的状态的图。
图26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
图27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
图28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
图29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
图30是示出图29所示的压迫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31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
图32A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
图32B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图32A所示的压迫设备的立体图。
图33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的侧视图。
图34是示出图33所示的压迫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35是示出图22所示的压迫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36是示出图22所示的压迫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37是示出通过图22所示的压迫设备使图7B所示的穿孔变狭窄或闭塞的状态的图。
图38是从生物体表面侧观察图37所示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压迫设备及压迫方法。对各图中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4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1的图。具体来说,图1是压迫设备1的立体图。图2、图3是压迫设备1的平面图。具体来说,图2是压迫设备1的俯视图。图3是压迫设备1的仰视图。图4A、图4B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详细如后所述,图4A、图4B分别示出压迫设备1的不同的状态。
压迫设备1包括主体部10、压迫部50、铰接部60及按压部70。
主体部10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压迫部50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铰接部60将压迫部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绕转动轴D(参照图4A、图4B)转动的方式支承。也就是说,压迫部50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按压部70能够将压迫部50向绕转动轴D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像这样,压迫设备1通过将主体部10固定于生物体表面,从而使得生物体表面上的位置固定。另外,根据压迫设备1,在生物体表面上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通过按压部70将压迫部50向绕转动轴D的一个转动方向(图4A、图4B的右转方向)按压,从而能够通过压迫部50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规定部位。作为生物体表面上的规定部位,例如能够举出因将穿刺针、导管、导引鞘等作为医疗器具的管部件插入生物体的血管内而形成的伤口或其附近。在将上述管部件拔出到生物体外后,能够通过由压迫部50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伤口或其附近来进行止血。
以下说明压迫设备1的各部件、各部位的详细内容。
<主体部10>
主体部10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包括:固定部件11,其能够固定于生物体表面;以及保持部件21,其安装于固定部件11,并保持压迫部50及按压部70。
固定部件11在厚度方向A的一侧具备下表面12,在厚度方向A的另一侧具备上表面13。固定部件11的下表面12构成能够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厚度方向A中从上表面13朝向下表面12的方向、即厚度方向A的一侧简记为“下方向A1”。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厚度方向A中从下表面12朝向上表面13的方向、即厚度方向A的另一侧简记为“上方向A2”。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沿着固定部件11的厚度方向A观察压迫设备1的平面观察(参照图2、图3)中的、从固定部件11的上表面13侧观察的平面观察(参照图2)简记为“俯视观察”。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沿着固定部件11的厚度方向A观察压迫设备1的平面观察(参照图2、图3)中的、从固定部件11的下表面12侧观察的平面观察(参照图3)简记为“仰视观察”。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1由能够粘贴在生物体表面的粘贴片14构成。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构成能够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作为固定面的粘贴面。在粘贴片14的上表面13安装有保持部件21。粘贴片14具有可挠性。因此,能够使粘贴片14沿着生物体表面的形状变形。另外,下表面12容易追随生物体表面的变形。其结果,能够抑制压迫设备1意外从生物体表面剥离的情况。
粘贴片14例如由包含基材层、粘接层及表面层在内的多个层构成。
基材层例如由薄壁的树脂片构成。更具体来说,基材层例如由聚酯纤维的白色水刺无纺布构成,其厚度为例如30μm等,设为5μm~150μm的范围内。但是,基材层的材料不限于聚酯,例如也可以使用丙烯酸聚合物、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聚酰胺衍生物等。
粘接层例如由橡胶系粘接剂、丙烯酸系粘接剂、硅酮系粘接剂等粘接剂构成。粘接层直接地或隔着其他层间接地层叠于基材层。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由粘接层构成。
表面层例如由厚度5μm~50μm程度的树脂构成。更具体来说,作为表面层的材料,能够使用聚酯、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氯乙烯、氟树脂等。表面层在隔着基材层与粘接层的相反侧直接地或隔着其他层间接地层叠于基材层。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14的上表面13由表面层构成。
粘贴片14不限于基材层、粘接层及表面层的三层构造,例如,也可以是还具备其他层的四层以上的构造。另外,也可以是仅由基材层及粘接层这两层形成的构成。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14由在一面实施有作为粘接剂的粘合剂的无纺布胶带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在基材层的两侧设有粘接层的双面胶。在由双面胶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将保持部件21的后述安装部22粘接于粘贴片的一个粘接层,从而能够将保持部件21安装于粘贴片14。
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14如图2、图3所示以环状延伸。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14划分出中央开口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14上形成有从外缘16延伸到内缘17的狭缝18。狭缝18在平面观察(参照图2、图3)时朝向以粘贴片14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圆的径向C(以下简记为“径向C”)延伸。换言之,隔着狭缝18相对的粘贴片14的两个端缘19沿着径向C平行地延伸。但是,狭缝18的延伸方向不限于径向C,也可以沿相对于径向C倾斜的方向延伸。通过设置狭缝18,从而能够使导管、导引鞘等管部件经由狭缝18从粘贴片14的外侧向中央开口区域内移动。
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在粘贴到生物体表面前的状态(以下记为“使用前状态”)下由后述的剥离片20(参照图6C)覆盖。在将粘贴片14向生物体表面粘贴时,剥离片20由使用者从下表面12剥离而去除。剥离片20被从下表面12去除而下表面12露出,从而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成为能够粘贴到生物体表面的状态。剥离片20例如能够由剥离纸、树脂制的片材形成。图1~图4省略剥离片20而绘制。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21包括安装于固定部件11的安装部22和保持压迫部50及按压部70的保持主体部31。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2如图2所示,沿着粘贴片14而以环状延伸,并安装在粘贴片14的上表面13。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2在厚度方向A上很薄,能够以追随粘贴片14变形。安装部22也可以设为无法追随粘贴片14变形。在该情况下,安装部22能够使施加于安装部22的力更加分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2上,在粘贴片14的周向上的与粘贴片14的狭缝18相同的位置形成有间隙23。因此,能够使导管、导引鞘等管部件经由狭缝18及间隙23从粘贴片14的外侧向中央开口区域内移动。
保持主体部31将压迫部50以能够借助铰接部60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31还将按压部7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这些详细见后述。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31位于平面观察(参照图2、图3)时与粘贴片14不重合的部分。具体来说,保持主体部31位于在粘贴片14上划分出的中央开口区域。中央开口区域中的比保持主体部31靠狭缝18侧的区域构成容纳部32。即,容纳部32为能够经由狭缝18及间隙23从粘贴片14的外侧容纳导管、导引鞘等管部件的区域。容纳部32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4A、图4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当按压部70按压压迫部50时压迫部50转动的方向侧(图4A、图4B中的左侧)。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31划分出收容压迫部50及按压部70的凹部。保持主体部31的凹部的下方向A1开放,由位于上方向A2侧的底部33和与底部33连续并包围压迫部50及按压部70的侧壁部34划分出。侧壁部34在下方向A1的端部具有临时固定部35,该临时固定部35朝向凹部的内侧且朝向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用于将压迫部50及按压部70临时固定在凹部内。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具有对穿刺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6。引导部36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4A、图4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当按压部70按压压迫部50时压迫部50转动的方向侧。详细来说,引导部36能够将管部件的位置引导至距离由压迫部50压迫的生物体表面的位置规定距离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6由侧壁部34的面向保持主体部31的容纳部32的下方向A1侧的端部构成,能够使容纳部32中容纳的管部件与之接触以进行引导。引导部36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印刷等在保持主体部31上形成的标识。在该情况下,由可见光透射性的材料形成保持主体部31,以医疗工作人员等的目视的俯视观察时该标识与管部件成为相同位置的方式引导管部件,使之潜入保持主体部31的下方向A1侧。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21还具备连接安装部22和保持主体部31的臂部46。臂部46从保持主体部31的外壁沿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以直线状突出设置,并在下方向A1侧与安装部22连续。本实施方式的臂部46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从保持主体部31的外壁相互朝向反方向突出。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21的材料,能够举出例如树脂材料。作为该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举出ABS树脂、A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烯烃、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树脂、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氧乙烯酯、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注射成形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酚树脂、环氧树脂、硅酮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化性树脂等。
优选保持部件21中的至少保持主体部31由具有超声波透过性材料形成。另外,压迫部50及按压部70也优选由具有超声波透过性材料形成。在作为压迫部50使用后述的扩张压迫体51的情况下,不仅由扩张压迫体51具有超声波透过性材料形成,向扩张压迫体51供给的流体也使用水、凝胶等具有超声波透过性流体。在作为按压部70使用后述的扩张按压体71的情况下,不仅扩张按压体71由具有超声波透过性材料形成,向扩张按压体71供给的流体也使用水、凝胶等具有超声波透过性流体。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通过超声波装置检测由压迫设备1引起的脉管的闭塞状态。其详细见后述。
<压迫部50及铰接部60>
压迫部50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铰接部60将压迫部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绕转动轴D(参照图4A、图4B)转动的方式支承。也就是说,压迫部50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从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51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铰接部60由包含具有可挠性的变形部并与扩张压迫体51一体地相连的材料铰接件61构成。材料铰接件61固定于主体部10的保持主体部31。详细来说,材料铰接件61的与扩张压迫体51所在一侧相反侧的一端在沿着图4A、图4B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规定长度范围内通过熔融等与保持主体部31接合。材料铰接件61的变形部形成得比例如材料铰接件61的除了变形部以外的部分薄,从而形成为能够变形。像这样,材料铰接件61固定于保持主体部31,且具有能够变形的变形部,因此将与材料铰接件61一体地相连的扩张压迫体51以能够绕该变形部转动的方式支承。即,材料铰接件61的变形部构成转动轴D。材料铰接件61的变形部可以构成材料铰接件61的包含转动轴D在内的一部分,也可以构成材料铰接件61整体。
作为压迫部50的扩张压迫体51在作为固定部件11的粘贴片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绕转动轴D转动,从而能够在退避状态和与退避状态相比位于厚度方向A上的下方向A1以更强压迫生物体表面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1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相比位于上方向A2,在突出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相比位于下方向A1。作为压迫部50的扩张压迫体51在退避状态下可以在厚度方向A上位于与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与下表面12相比位于下方向A1。图4A示出扩张压迫体51的退避形态。图4B示出扩张压迫体51的突出形态。扩张压迫体51从退避形态(参照图4A)形态变化为突出形态(参照图4B),从而能够一边绕转动轴D转动一边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相比朝向下方向A1突出。由此,扩张压迫体51能够在粘贴片14粘贴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在中央开口区域中按压生物体表面而进行压迫。扩张压迫体51的详细见后述。
<按压部70>
按压部70能够将压迫部50向绕转动轴D(参照图4A、图4B)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具体来说,按压部70能够在作为固定部件11的粘贴片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将压迫部50向绕转动轴D的朝向生物体表面的转动方向(图4A、图4B的右转方向)按压。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70位于主体部10与压迫部50之间,由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71构成。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71位于保持主体部31的底部33与扩张压迫体51之间。扩张按压体71的详细见后述。
<扩张压迫体51及扩张按压体71>
主要参照图4A及图4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1及扩张按压体71的详细内容。如图4A及图4B所示,由扩张按压体71划分的内部空间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90连通。从与在管90的端部设置的作为连接部91(参照图1等)的充气口连接的流体供给器具,经由管90向扩张按压体71的内部空间供给例如空气等流体。由此能够使扩张按压体71扩张。向扩张按压体71的内部空间供给的流体不限于气体,也可以是液体。
如图4A及图4B所示,由扩张按压体71划分的内部空间及由扩张压迫体5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90供给的流体经由扩张按压体71的内部空间向扩张压迫体51的内部空间供给。由此,能够在使扩张按压体71扩张的同时使扩张压迫体51扩张。由扩张压迫体51划分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90直接连通。具体来说,管90也可以具有分支为三个方向的例如Y字状的分支部,在第1端部具有连接部91(参照图1等),以第2端部与由扩张按压体7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以第3端部与由扩张压迫体5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在该情况下,由扩张按压体71划分的内部空间及由扩张压迫体51划分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不直接连通。
当从管90供给流体时,扩张按压体71及扩张压迫体51扩张。扩张按压体71的扩张的上方向A2侧由底部33限制。另外,扩张按压体71的扩张在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由位于周围的侧壁部34限制。也就是说,扩张按压体71被凹部的底部33及侧壁部34限制,从而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
当扩张按压体71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时,位于扩张按压体71的下方向A1侧的扩张压迫体51被扩张按压体71向下方向A1侧按压。扩张压迫体51由铰接部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因此在与图4A、图4B所示的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转动。另外,扩张压迫体51的扩张的上方向A2侧由扩张按压体71限制,并在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由位于周围的侧壁部34限制。也就是说,扩张压迫体51按照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突出的方式一边转动一边扩张。因此,扩张压迫体51在作为固定部件11的粘贴片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能够以转动轴D为中心朝向右转方向按压生物体表面进行压迫。另外,扩张压迫体51以追随生物体表面的形状的方式扩张,因此能够抑制对生物体的损伤。
作为压迫部50的扩张压迫体51也可以在与生物体表面接触的位置具有防滑部。防滑部可以将扩张压迫体51整体的构成材料设为难以滑动的材料来构成,也可以将扩张压迫体51的下方向A1侧的表面的一部分设为难以滑动的部件来构成。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从而能够将作为压迫部50的扩张压迫体51接触到的生物体表面以朝向转动方向压入的方式进行压迫。防滑部的一例见后述(参照图10A、图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张压迫体5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比扩张按压体7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大,但扩张压迫体5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也可以小于扩张按压体7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使通过生物体表面的扩张压迫体51压迫的面积更小,因此容易使压迫的压力更大。扩张压迫体5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也可以与扩张按压体7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相等。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能够将扩张压迫体51和扩张按压体71设为同一部件,因此能够减少压迫设备1的制造所需的部件的种类。
扩张压迫体51及扩张按压体71也可以是通过例如空气等气体而扩张的气囊。作为扩张压迫体51及扩张按压体71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将软质聚氯乙烯、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硅酮或将这些材料中的任意材料混合得到的具有可挠性的材料。
<使用压迫设备1进行的压迫方法>
接下来,说明使用压迫设备1进行的生物体表面的压迫方法。图5是示出生物体表面的压迫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5所示的压迫方法包括容纳工序S1、固定工序S2、第1压迫工序S3、拔出工序S4和第2压迫工序S5。图6A及图6B是示出容纳工序S1的概要的图。图6C及图6D是示出固定工序S2的概要的图。图6E是示出第1压迫工序S3的概要的图。图6F是示出拔出工序S4的概要的图。图6G是示出第2压迫工序S5的概要的图。
图5、图6A~图6G所示的压迫方法为,通过压迫生物体表面BS,从而不使脉管闭塞,而使将从生物体表面BS穿过结缔组织插入脉管内例如大腿静脉等静脉内的状态的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拔出而形成的穿孔狭窄或闭塞。由此,能够进行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拔出后的止血。首先,参照图7A及图7B说明将医疗器具100拔出后形成的穿孔。图7A示出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从生物体表面BS穿过结缔组织CT而插入大腿静脉FV内的状态。在图7A中,示出三根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但也可以是两根以下或是四根以上。图7B示出从图7A所示的状态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拔出后的状态。如图7B所示,通过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拔出,从而在生物体表面BS与大腿静脉FV之间形成穿孔P。基于图5、图6A~图6G所示的压迫方法,能够不使大腿静脉FV闭塞而使穿孔P狭窄或闭塞。因此,即使在对位于距离生物体表面很深的位置的静脉的出血进行止血的情况下,也无需使该静脉自身变狭窄或闭塞,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止血。以下参照图6A~图6G,说明各工序S1~S5的详细内容。
图6A示出从生物体表面BS向大腿静脉FV(参照图7A、图7B)内插入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的状态。首先,在该状态下,将压迫设备1安装到生物体表面BS。在将压迫设备1安装到生物体表面BS上之前,预先将压迫设备1配置在患者的附近。
图6B示出以容纳部32容纳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的位置的状态。如图6B所示,使医疗器具100的延伸至生物体外的部分经由狭缝18及间隙23从粘贴片14的外侧向容纳部32移动。由此,能够将压迫设备1在生物体表面BS上的固定位置限定在医疗器具100的延伸至生物体外的部分位于容纳部32的范围内。也可以在使医疗器具100的延伸至生物体外的部分移动至容纳部后,以引导部36进行引导。具体来说,在引导部36与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使引导部36一边在管部件的表面上滑动一边向生物体表面BS侧移动,从而能够对压迫设备1在生物体表面BS上被固定的位置进行引导。
如图6C所示,在决定压迫设备1在生物体表面BS上的固定位置后,将粘贴片14的层叠在下表面12上的剥离片20剥离,使下表面12露出。然后,如图6D所示,通过将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粘贴于图6B中所决定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压迫设备1的主体部10固定于生物体表面BS。
接下来,如图6E所示,在管90的连接部91连接作为流体供给器具的注射器95。经由管90向压迫设备1的扩张按压体71(参照图4A、图4B)及扩张压迫体51(参照图4A、图4B)供给空气,使扩张按压体71及扩张压迫体51扩张。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能够在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之前,对生物体表面BS的伤口附近进行预压迫。换言之,在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从生物体表面BS穿过结缔组织CT(参照图7A、图7B)插入作为脉管的大腿静脉FV内的状态下,开始进行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像这样,通过在将医疗器具100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之前预先进行压迫,从而能够在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拔出后立即压迫生物体表面BS,以使从生物体表面BS延伸至大腿静脉FV(参照图7A、图7B)的穿孔P(参照图7B)狭窄或闭塞。
接下来,如图6F所示,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更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经由容纳部32被向生物体外拔出。通过该管部件的拔出而形成图7B中示出的穿孔P。假设在该状态下完全不压迫生物体表面BS的情况下,从大腿静脉FV经由穿孔P及生物体表面BS上的伤口向生物体外出血。但是,在此处示出的压迫方法中,如图6E所示,在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从生物体表面BS拔出之前,预先对生物体表面BS进行压迫。因此,能够在将管部件拔出后立即压迫生物体表面BS,以使穿孔P(参照图7B)变狭窄或闭塞,能够抑制管部件刚刚拔出后的出血量。
接下来,如图6G所示,再次在管90的连接部91连接作为流体供给器具的注射器95。经由管90再次向压迫设备1的扩张按压体71(参照图4A、图4B)及扩张压迫体51(参照图4A、图4B)供给空气进行加压或者抽吸空气进行减压。换言之,在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拔出后,调节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力。由此,通过对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力进行调节,能够在不使大腿静脉FV(参照图7A、图7B)闭塞的前提下,进一步使穿孔P(参照图7B)变狭窄或闭塞,从而大幅度减少出血量或止住出血。
更具体来说,在管部件拔出后确认到出血的情况下,以使压迫力缓慢提高的方式加压而直至达到止血。与此相对,在管部件拔出后确认到止血的情况下,以使压迫力缓慢下降的方式减压,直到确认到出血。然后,在确认到出血后,以使压迫力缓慢提高的方式加压,直至达到止血。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能够防止由过加压引起的大腿静脉FV(参照图7A、图7B)的闭塞。
另外,扩张压迫体51使图7B中的穿孔P的右侧的生物体表面BS绕转动轴D向右转方向转动进行压迫(参照图7B的空白箭头),因此能够朝向与穿孔P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压迫生物体表面BS。由此,相比于压迫方向为与生物体表面BS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情况,能够以较小的压力使穿孔P狭窄或闭塞。
也可以使用超声波装置检测生物体表面BS是否被恰当压迫。具体来说,通过采用由具有超声波透过性的材料形成保持主体部31、扩张压迫体51及扩张按压体71(参照图4A、图4B),并向扩张压迫体51及扩张按压体71供给水等具有超声波透过性流体的构成,从而能够通过超声波来诊断由压迫设备1形成的压迫状态。也就是说,能够通过超声波装置检测大腿静脉FV(参照图7A、图7B)是否闭塞。也可以基于超声波装置的诊断结果来调节压迫设备1的压迫力。
通过保持该状态而以几个小时(例如2~6小时)维持压迫状态,从而能够完成止血。在止血完成后,将粘贴片14的下表面12从生物体表面BS剥离,从而将压迫设备1从生物体表面BS拆除。
此处示出的压迫方法不使大腿静脉FV(参照图7A、图7B)闭塞而使穿孔P(参照图7B)变狭窄或闭塞。在静脉止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穿孔P(参照图7B)的狭窄或闭塞进行止血。与此相对,例如,在大腿动脉止血的情况下,在仅使穿孔闭塞时,血液仍会渗漏扩散到结缔组织CT(参照图7A、图7B)内,因此无法止血。在大腿动脉止血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使动脉自身变狭窄或闭塞这样强压迫的方法、封堵动脉壁的孔的方法等大动作应对。
因此,在上述压迫方法中,优选压迫生物体表面BS直至从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深度为5mm~20mm的位置。通过将压迫深度设为上述范围,从而容易实现不使静脉闭塞而使穿孔P(参照图7B)变狭窄或闭塞的压迫状态。更加优选压迫深度为5mm~15mm,进一步优选为8mm~12mm。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1将生物体表面BS向绕转动轴D的转动方向压迫,因此,与将生物体表面BS向与生物体表面BS大致正交的方向压迫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控制以免压迫深度过深。
此外,在上述压迫方法中,优选从生物体表面BS以100g/cm2~400g/cm2压迫生物体表面BS。该压迫压力为将作为医疗器具100的管部件拔出后的压力,不表示上述管部件拔出前的压迫力。通过将压迫压力设为上述范围,从而容易实现不使静脉闭塞而使穿孔P(参照图7B)狭窄或闭塞的压迫状态。更加优选压迫压力为200g/cm2~400g/cm2,进一步优选为200g/cm2~300g/cm2
根据图5、图6A~图6G所示的压迫方法,能够通过不使大腿静脉FV等静脉闭塞而使穿孔P(参照图7B)变狭窄或闭塞来进行止血。特别是,通过使用压迫设备1实现上述压迫方法,从而无需医疗工作人员手动压迫、使用大型止血器具等,能够以简单的方法进行止血。此外,如图7B所示,在穿孔P集中具有多个情况下,也能够一并使多个穿孔P变狭窄或闭塞。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说明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101。在此,主要说明与上述压迫设备1(参照图1等)的区别,对于共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图8是压迫设备101的立体图。图9是压迫设备101的其他立体图。图10A、图10B是沿着图8的B-B线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10A示出压迫设备101的后述压迫部150处于退避状态的状态。图10B示出压迫设备101的后述压迫部1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
压迫设备101包括主体部110、压迫部150、铰接部160及按压部170。
<主体部11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10包括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部件111和安装于固定部件111并保持压迫部150及按压部170的保持部件121。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11是在沿着后述转动轴D(参照图10A、图10B)的方向上延伸并能够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带部114。带部114在“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上延伸”,表示带部114至少具有在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上延伸的成分。由此,带部114可以相对于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也可以并非直线状例如弯曲且不延伸。带部114具有可挠性。因此,能够一边使带部114沿着生物体表面的形状变形一边将其卷绕固定在生物体外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11的带部114在未卷绕的状态下在下方向A1侧具备下表面112,在上方向A2侧具备上表面113。固定部件111的下表面112构成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面。图8~图10示出使带部114卷绕后的状态。
带部114能够对应于生物体外周的全长来调节沿着延伸方向的周长。具体来说,带部114在延伸方向的一端具有与保持部件121连接的连接部115a,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附近具有沿着延伸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安装孔115b。安装孔115b为从下表面112贯通至上表面113的孔。在多个安装孔115b中的期望的安装孔115b中嵌合保持部件121的后述的安装突起122,从而能够将带部114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周长设为期望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21通过连接部115a连接带部114。另外,保持部件121在上方向A2侧的端部具有在将带部114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状态下使之固定的安装突起122。保持部件121在将带部114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配置在带部114与生物体外周之间。即,在将带部114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状态下,保持部件121的后述的侧壁部134直接与生物体表面接触。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21划分出收容压迫部150及按压部170的凹部。保持部件121的凹部的下方向A1开放,由位于上方向A2侧的底部133和与底部133连续并包围压迫部150及按压部170的侧壁部134划分出。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21划分出在图8所示俯视观察时呈半圆状的作为凹部的容纳部132。容纳部132是能够从主体部110的外部容纳导管、导引鞘等管部件的区域。容纳部132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10A、图10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按压部170按压压迫部150时压迫部150转动的方向侧(图10A、图10B中的左侧)。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10具有对穿刺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部136。引导部136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10A、图10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按压部170按压压迫部150时压迫部150转动的方向侧。详细来说,引导部136能够将管部件定位在生物体表面的距离被压迫部150压迫的位置规定距离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136由侧壁部134的面向保持部件121的容纳部132的下方向A1侧的端部构成,使容纳部132中容纳的管部件与之接触而进行引导。引导部136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地,采用通过印刷等在保持部件121形成的标识。在该情况下,能够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的方式进行引导。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21的材料能够设为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保持部件21相同。
<压迫部150及铰接部160>
压迫部150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铰接部160将压迫部1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10绕转动轴D(参照图10A、图10B)转动的方式支承。也就是说,压迫部150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150由沿与转动轴D平行的平面延伸的板状部件151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铰接部160由包含具有可挠性的变形部并与板状部件151一体地相连的材料铰接件161构成。材料铰接件161固定于作为主体部110的保持部件121。详细来说,材料铰接件161的与板状部件151所在一侧相反侧的一端在沿着图10A、图10B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规定长度范围内,通过熔融等与保持部件121接合。材料铰接件161的变形部形成得比例如材料铰接件161的除了变形部以外的部分薄,从而形成为能够变形。像这样,材料铰接件161固定于保持部件121且具有能够变形的变形部,因此能够将与材料铰接件161一体地相连的板状部件151以能够绕该变形部转动的方式支承。即,材料铰接件161的变形部构成转动轴D。材料铰接件161的变形部可以构成材料铰接件161的包含转动轴D在内的一部分,也可以构成材料铰接件161的整体。
作为压迫部150的板状部件151在作为固定部件111的带部114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绕转动轴D转动,从而能够形态变形为退避状态和与退避状态相比位于厚度方向A上的下方向A1以更强压迫生物体表面的突出状态。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151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保持部件121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向A2,在突出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保持部件121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向A1。作为压迫部150的板状部件151在退避状态下,可以在厚度方向A上位于与保持部件121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与保持部件121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向A1。图10A示出板状部件151的退避形态。图10B示出板状部件151的突出形态。板状部件151从退避形态(参照图10A)形态变化为突出形态(参照图10B),从而能够一边绕转动轴D转动一边在厚度方向A上与保持部件121的下端相比朝向下方向A1突出。由此,板状部件151能够在带部114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板状部件151的详细见后述。
<按压部170>
按压部170能够将压迫部150向绕转动轴D(参照图10A、图10B)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具体来说,按压部170在作为固定部件111的带部114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将压迫部150向绕转动轴D的朝向生物体表面的转动方向(图10A、图10B的右转方向)按压。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170由位于主体部110与压迫部150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171构成。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171位于保持部件121的底部133与板状部件151之间。扩张按压体171的详细见后述。
<板状部件151及扩张按压体171>
主要参照图10A及图10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151及扩张按压体171。如图10A及图10B所示,由扩张按压体171划分的内部空间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190连通。从与在管190的端部设置的作为连接部191(参照图8等)的充气口连接的流体供给器具,经由管190向扩张按压体171的内部空间供给例如空气等流体。由此能够使扩张按压体171扩张。向扩张按压体171的内部空间供给的流体不限于气体,也可以是液体。
在从管190供给流体时,扩张按压体171扩张。扩张按压体171的扩张的上方向A2侧由底部133限制。另外,扩张按压体171的扩张在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由位于周围的侧壁部134限制。也就是说,扩张按压体171被凹部的底部133及侧壁部134限制,从而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
在扩张按压体171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时,位于扩张按压体171的下方向A1侧的板状部件151被扩张按压体171向下方向A1侧按压。板状部件151由铰接部1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因此在图10A、图10B所示的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转动。因此,板状部件151在作为固定部件111的带部114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能够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
作为压迫部150的板状部件151在与生物体表面接触的位置具有作为防滑部的防滑片152。防滑片152是位于板状部件151的下方向A1侧的表面的一部分且难以滑动的部件。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将作为压迫部150的板状部件151所接触的生物体表面以朝向转动方向压入的方式压迫。
扩张按压体171也可以是通过例如空气等气体而扩张的气囊。扩张按压体171的构成材料能够设为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扩张按压体71相同。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4说明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201。在此,主要说明与上述压迫设备1(参照图1等)的区别,对于共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图11是压迫设备201的立体图。图12、图13是压迫设备201的平面图。具体来说,图12是压迫设备201的俯视图。图13是压迫设备201的仰视图。图14A、图14B是沿着图12的C-C线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14A示出压迫设备201的后述压迫部250处于退避状态的状态。图14B示出压迫设备201的后述压迫部2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
压迫设备201包括主体部210、压迫部250、铰接部260及按压部270。
<主体部21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0包括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部件211和安装于固定部件211并保持压迫部250及按压部270的保持部件221。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11在下方向A1侧具备下表面212,在上方向A2侧具备上表面213。固定部件211的下表面212构成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面。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11由能够粘贴于生物体表面的粘贴片214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214在平面观察(参照图12、图13)时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并在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设有两个。粘贴片214的除了个数及平面观察时的形状以外的方面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粘贴片14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221包括安装于固定部件211的安装部222和保持压迫部250及按压部270的保持主体部231。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22从保持主体部231的外壁以直线状向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在下方向A1侧安装于作为固定部件211的粘贴片214。安装部222设有两个,分别与上述两个粘贴片214中的一个对应。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22在厚度方向A上很薄,能够追随粘贴片214变形。安装部222也可以设为无法追随粘贴片214变形。在该情况下,安装部222能够使其承受的力更加分散。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231在平面观察(参照图12、图13)时位于与粘贴片214不重合的部分。具体来说,保持主体部231位于两个粘贴片214之间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231划分出收容压迫部250及按压部270的一部分的凹部。保持主体部231的凹部的下方向A1侧开放,由位于上方向A2侧的底部233和与底部233连续并包围压迫部250及按压部270的一部分的侧壁部234划分出。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231在底部233的一部分划分出在厚度方向A上贯通的连通孔238。在连通孔238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231还具备限制压迫部250绕转动轴D(参照图14A、图14B)的转动范围的角度限制部237。详细来说,角度限制部237规定压迫部250向压迫生物体表面一侧转动的角度的上限。由此能够控制距离生物体表面的压迫深度。角度限制部237在例如转动轴D的下方向A1侧由从侧壁部234朝向凹部侧并向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的突起构成。由此,压迫部250在向压迫生物体表面一侧转动规定的角度时与该突起抵接,以限制进一步的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231具有如图11所示由侧壁部234在下方向A1侧划分出的空间即容纳部232。容纳部232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14A、图14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在按压部270按压压迫部250时压迫部250转动的方向一侧(图14A、图14B中的左侧)。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0具有对穿刺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36。引导部236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14A、图14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在按压部270按压压迫部250时压迫部250转动的方向一侧。详细来说,引导部236能够将管部件定位在生物体表面的与由压迫部250压迫的位置相距规定距离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236由保持主体部231的侧壁部234的下方向A1侧的端部构成,能够使之与管部件接触以进行引导。引导部236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地,采用通过印刷等在保持主体部231上形成的标识。在该情况下,能够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的方式进行引导。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221的材料能够设为与压迫设备1的保持部件21相同。
<压迫部250及铰接部260>
压迫部250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铰接部260将压迫部2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10绕转动轴D(参照图14A、图14B)转动的方式支承。也就是说,压迫部250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250由沿与转动轴D平行的平面延伸的板状部件251构成。板状部件251的一端沿图14A、图14B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由支承在保持部件221的侧壁部234上的机械铰链25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铰接部260由机械铰链252构成。即,转动轴D为作为铰接部260的机械铰链252的转动轴。机械铰链252夹设在作为主体部210的保持部件221与作为压迫部250的板状部件251之间。
作为压迫部250的板状部件251在作为固定部件211的粘贴片2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绕转动轴D转动,从而能够在退避状态和与退避状态相比位于厚度方向A上的下方向A1以更强压迫生物体表面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251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214的下表面212相比位于上方向A2,在突出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214的下表面212相比位于下方向A1。作为压迫部250的板状部件251也可以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位于与粘贴片214的下表面212相同位置,或者可以与下表面212相比位于下方向A1。图14A示出板状部件251的退避形态。图14B示出板状部件251的突出形态。板状部件251通过从退避形态(参照图14A)形态变化为突出形态(参照图14B),从而能够一边绕转动轴D转动一边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214的下表面212相比朝向下方向A1突出。由此,板状部件251能够在粘贴片214粘贴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在未配置粘贴片214的区域中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
<按压部270>
按压部270能够将压迫部250向绕转动轴D(参照图14A、图14B)一个转动方向按压。具体来说,按压部270能够在作为固定部件211的粘贴片2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将压迫部250向绕转动轴D的朝向生物体表面的转动方向(图14A、图14B的右转方向)按压。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270由棒状部件271构成,该棒状部件271形成有能够与在保持主体部231的底部233划分出的连通孔238的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并能够从连通孔238向压迫部250侧突出。即,棒状部件271在相对于保持主体部231向俯视观察的一个方向旋转时,相对于保持主体部231向下方向A1移动,在相对于保持主体部231向另一方向旋转时,相对于保持主体部231向上方向A2移动。
在使棒状部件271相对于保持主体部231向下方向A1移动时,棒状部件271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在棒状部件271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时,位于棒状部件271的下方向A1侧的作为压迫部250的板状部件251被棒状部件271向下方向A1侧按压。板状部件251由铰接部2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因此在图14A、图14B所示的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转动。因此,板状部件251能够在作为固定部件211的粘贴片2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5~图17说明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301。在此,主要说明与上述压迫设备1(参照图1等)的区别,对于共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图15是压迫设备301的立体图。图16是压迫设备301的其他立体图。图17A、图17B是压迫设备301的侧视图。具体来说,图17A示出压迫设备301的后述压迫部350处于退避状态的状态。图17B示出压迫设备301的后述压迫部3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
压迫设备301包括主体部310、压迫部350、铰接部360和按压部370。
<主体部31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10包括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部件311和安装于固定部件311并保持压迫部350及按压部370的保持部件321。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311是在沿着后述的转动轴D(参照图17A、图17B)的方向上延伸并能够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带部314。带部314“在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上延伸”表示带部314至少具有在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上延伸的成分。因而,带部314可以相对于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也可以并非直线状而例如弯曲且不延伸。带部314具有可挠性。因此,能够使带部314一边沿着生物体表面的形状变形一边卷绕固定在生物体外周。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固定部件311的带部314在未卷绕的状态下,在下方向A1侧具备下表面312,在上方向A2侧具备上表面313。固定部件311的下表面312构成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面。图15~图17示出使带部314卷绕后的状态。
带部314能够对应于生物体外周的全长来调节沿着延伸方向的周长。具体来说,带部314在延伸方向的一端具有与保持部件321连接的连接部315a,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附近具有沿延伸方向延伸的安装面315b。安装面315b能够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在保持部件321的后述安装面322的任意位置。安装面315b及安装面322由例如一组粘扣构成。通过将安装面315b安装在安装面322的期望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带部314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周长设为期望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321为从带部314朝向与转动轴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保持部件321在下方向A1侧具备下表面324,在上方向A2侧具备上表面325。在保持部件321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通过连接部315a连接带部314,在上方向A2侧设有用于将带部314以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状态固定的安装面322。保持部件321在将带部314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配置在带部314与生物体外周之间。即,在将带部314卷绕在生物体外周的状态下,保持部件321的下表面324直接与生物体表面接触。详细如后所述,保持部件321在延伸方向的端部中的与带部314相反侧的端部通过铰接部360支承压迫部350。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321如图15所示划分出俯视观察时作为凹部的容纳部332。容纳部332为能够从主体部310的外部容纳导管、导引鞘等管部件的区域。容纳部332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17A、图17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在按压部370按压压迫部350时压迫部350转动的方向一侧(图17A、图17B中的左侧)。在此,图17A、图17B为侧视图,但由于是基于从同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图相同的方向观察的视点的附图,因此图17A、图17B中的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同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10具有对穿刺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36。引导部336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17A、图17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在按压部370按压压迫部350时压迫部350转动的方向一侧。详细来说,引导部336能够将管部件定位在生物体表面的距离由压迫部350压迫的位置规定距离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36由划分出保持部件321的容纳部332的侧壁中的转动轴D侧的侧壁构成,能够使容纳部332中容纳的管部件与之接触以进行引导。引导部336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地,采用通过印刷等在保持部件321上形成的标识。在该情况下,能够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的方式进行引导。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321的材料能够设为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保持部件21相同。
<压迫部350及铰接部360>
压迫部350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铰接部360将压迫部3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310绕转动轴D(参照图17A、图17B)转动的方式支承。也就是说,压迫部350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350由沿与转动轴D平行的平面延伸的板状部件351构成。板状部件351的一端沿着图17A、图17B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通过由保持部件321的延伸方向上的与连接带部314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支承的机械铰链35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铰接部360由机械铰链352构成。即,转动轴D为作为铰接部360的机械铰链352的转动轴。机械铰链352夹设在作为主体部310的保持部件321与作为压迫部350的板状部件351之间。
作为压迫部350的板状部件351能够在作为固定部件311的带部314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来在退避状态和与退避状态相比位于厚度方向A上的下方向A1以更强压迫生物体表面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351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保持部件321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向A2,在突出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保持部件321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向A1。作为压迫部350的板状部件351在退避状态下,可以在厚度方向A上位于与保持部件321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与保持部件321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向A1。图17A示出板状部件351的退避形态。图17B示出板状部件351的突出形态。板状部件351从退避形态(参照图17A)形态变化为突出形态(参照图17B),从而能够一边绕转动轴D转动一边在厚度方向A上与保持部件321的下端相比朝向下方向A1突出。由此,板状部件351能够在带部314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
<按压部370>
按压部370能够将压迫部350向绕转动轴D(参照图17A、图17B)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具体来说,按压部370能够在作为固定部件311的带部314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将压迫部350绕转动轴D的朝向生物体表面的转动方向(图17A、图17B的右转方向)按压。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370为安装于作为压迫部350的板状部件351并从压迫部350向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的两侧延伸的束带部371。束带部371在“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上延伸,表示束带部371至少具有在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上延伸的成分。因而,束带部371可以相对于沿着转动轴D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也可以并非直线状而例如弯曲且不延伸。束带部371在带部314卷绕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固定于带部314时按压压迫部350,以维持作为压迫部350的板状部件351向上述一个转动方向、即朝向生物体表面的转动方向(图17A、图17B的右转方向)转动的状态。具体来说,束带部37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附近和带部314具有能够相互安装的安装部。更具体来说,束带部371在延伸方向的两端附近的下方向A1侧的面具有安装面372。带部314在卷绕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的外表面具有安装面316。束带部371的安装面372能够以在带部314的安装面316的位置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安装面372及安装面316由例如一组粘扣构成。通过将安装面372安装在安装面316的期望的位置,从而能够调节作为压迫部350的板状部件351的转动角度并固定。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8~图21说明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401。在此,主要说明与上述压迫设备1(参照图1等)的区别,对于共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图18是压迫设备401的立体图。图19、图20是压迫设备401的平面图。具体来说,图19是压迫设备401的俯视图。图20是压迫设备401的仰视图。图21A、图21B是沿着图19的D-D线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21A示出压迫设备401的后述压迫部450处于退避状态的状态。图21B示出压迫设备401的后述压迫部4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
压迫设备401包括主体部410、压迫部450、铰接部460和按压部470。
<主体部41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10包括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部件411和安装于固定部件411并保持压迫部450及按压部470的保持部件421。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411在下方向A1侧具备下表面412,在上方向A2侧具备上表面413。固定部件411的下表面412构成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面。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411由能够粘贴于生物体表面的粘贴片414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414在平面图(参照图19、图20)中隔开规定的间隔设有两个。粘贴片414除了其个数及平面观察时的形状以外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粘贴片14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21包括安装于固定部件411的安装部422和保持压迫部450及按压部470的保持主体部431。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422以コ字状延伸,如图18所示,在两个粘贴片414的上方向A2侧以横跨二者的方式安装在两个粘贴片414各自的上表面413。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422在厚度方向A上很薄,能够追随粘贴片414变形。安装部422也可以设为无法追随粘贴片414变形。在该情况下,安装部422能够使其承受的力更加分散。
保持主体部431将压迫部450借助铰接部4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431将按压部470也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这些构成的详细见后述。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431位于在平面观察(参照图19、图20)时与粘贴片414不重合的部分。具体来说,保持主体部431位于两个粘贴片414之间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431与安装部422连接,并在俯视观察(参照图19)时位于划分出为コ字状的安装部422的区域位置。保持主体部431也可以与安装部422一体成形。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10包括保持主体部431和由两个粘贴片414划分出的作为凹部的容纳部432。容纳部432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21A、图21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在按压部470按压压迫部450时压迫部450转动的方向一侧(图21A、图21B中的左侧)。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431划分出收容压迫部450及按压部470的凹部。保持主体部431的凹部的下方向A1开放,并由位于上方向A2侧的底部433和与底部433连续并包围压迫部450及按压部470的侧壁部434划分出。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431在底部433与侧壁部434之间划分出在厚度方向A上贯通的狭缝438。狭缝438划分出在面向保持主体部431的容纳部432的侧壁部434与底部433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431的底部433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方向A2突出的凸部439。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10具有对穿刺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部436。引导部436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21A、图21B),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在按压部470按压压迫部450时压迫部450转动的方向一侧。详细来说,引导部436能够将管部件的位置引导至生物体表面的距离由压迫部450压迫的位置规定距离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436由面向保持主体部431的容纳部432的侧壁部434的下方向A1侧的端部构成,能够使之与容纳部432中容纳的管部件接触以进行引导。引导部436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地,设为通过印刷等在保持部件421上形成的标识。在该情况下,能够以与上述压迫设备1同样的方式进行引导。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21的材料能够设为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保持部件21相同。
<压迫部450及铰接部460>
压迫部450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铰接部460将压迫部4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410绕转动轴D(参照图21A、图21B)转动的方式支承。也就是说,压迫部450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450具有可挠性,由能够通过流体的供给而扩张的扩张压迫体451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铰接部460由包含具有可挠性的变形部并与扩张压迫体451一体地相连的材料铰接件461构成。材料铰接件461的变形部形成得比例如材料铰接件461的除了变形部以外的部分薄,从而形成为能够变形。材料铰接件461的从与扩张压迫体451所在一侧相反侧的一端延伸设有延伸设置部480。延伸设置部480为具有可挠性的薄片状的部件,划分出有孔部481。延伸设置部480穿过在保持主体部431上划分出的狭缝438而向保持主体部431的上方向A2侧突出。延伸设置部480的向保持主体部431的上方向A2侧突出的部分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21A、图21B)朝向与面向容纳部432的侧壁部434所在一侧相反侧并沿保持主体部431的底部433的上表面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480与底部433的贯通孔部481的凸部439卡合,从而固定于底部433。即,延伸设置部480的孔部481构成固定于底部433的固定部。延伸设置部480的固定部不限定于与凸部439卡合的孔部481。
像这样,材料铰接件461借助延伸设置部480支承于主体部410且具有能够变形的变形部,因此将与材料铰接件461一体地相连的扩张压迫体451以能够绕该变形部转动的方式支承。即,材料铰接件461的变形部构成转动轴D。材料铰接件461的变形部可以构成材料铰接件461的包含转动轴D在内的一部分,也可以构成材料铰接件461的整体。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使扩张压迫体451、材料铰接件461、扩张按压体471及延伸设置部480一体化并卷绕安装于保持部件421,从而能够使制造工序高效化。
作为压迫部450的扩张压迫体451在作为固定部件411的粘贴片4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来在退避状态和与退避状态相比位于厚度方向A上的下方向A1以更强压迫生物体表面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451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414的下表面412相比位于上方向A2,在突出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414的下表面412相比位于下方向A1。作为压迫部450的扩张压迫体451也可以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位于与粘贴片414的下表面412相同的位置,或者与下表面412相比位于下方向A1。图21A示出扩张压迫体451的退避形态。图21B示出扩张压迫体451的突出形态。扩张压迫体451通过从退避形态(参照图21A)形态变化为突出形态(参照图21B),从而能够一边绕转动轴D转动一边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414的下表面412相比朝向下方向A1突出。由此,扩张压迫体451能够在粘贴片414粘贴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扩张压迫体451的详细见后述。
<按压部470>
按压部470能够将压迫部450向绕转动轴D(参照图21A、图21B)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具体来说,按压部470在作为固定部件411的粘贴片4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将压迫部450向绕转动轴D的朝向生物体表面的转动方向(图21A、图21B的右转方向)按压。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470由位于主体部410与压迫部450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471构成。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471位于保持主体部431的底部433与扩张压迫体451之间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471的一端与材料铰接件461连接。扩张按压体471的详细见后述。
<扩张压迫体451及扩张按压体471>
主要参照图21A及图21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451及扩张按压体471的详细内容。如图21A及图21B所示,由扩张按压体471划分的内部空间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490连通。从与在管490的端部设置的作为连接部491(参照图18等)的充气口连接的流体供给器具,经由管490向扩张按压体471的内部空间供给例如空气等流体。由此能够使扩张按压体471扩张。向扩张按压体471的内部空间供给的流体不限于气体,也可以是液体。
如图21A及图21B所示,由扩张按压体471划分的内部空间及由扩张压迫体45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490供给的流体经由扩张按压体471的内部空间向扩张压迫体451的内部空间供给。由此能够在使扩张按压体471扩张的同时使扩张压迫体451扩张。由扩张压迫体451划分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490直接连通。具体来说,管490也可以具有分支为三个方向的例如Y字状的分支部,在第1端部具有连接部491(参照图18等),以第2端部与由扩张按压体47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以第3端部与由扩张压迫体45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在该情况下,由扩张按压体471划分的内部空间及由扩张压迫体451划分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不直接连通。
在从管490供给流体时,扩张按压体471及扩张压迫体451扩张。扩张按压体471的扩张的上方向A2侧由底部433限制。另外,扩张按压体471的扩张在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由位于周围的侧壁部434限制。也就是说,扩张按压体471被凹部的底部433及侧壁部434限制,从而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
在扩张按压体471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时,扩张按压体471的位于下方向A1侧的扩张压迫体451被扩张按压体471向下方向A1侧按压。扩张压迫体451由铰接部4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因此在图21A、图21B所示的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转动。另外,扩张压迫体451的扩张的上方向A2侧由扩张按压体471限制,在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由位于周围的侧壁部434限制。也就是说,扩张压迫体451按照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右转方向突出的方式一边转动一边扩张。因此,扩张压迫体451在作为固定部件411的粘贴片4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能够以转动轴D为中心朝向右转方向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另外,扩张压迫体451一边追随生物体表面的形状一边扩张,因此能够抑制对生物体的损伤。
作为压迫部450的扩张压迫体451也可以如上所述(参照图10A、图10B)在与生物体表面接触的位置具有防滑部。防滑部可以将扩张压迫体451整体的构成材料设为难以滑动的材料来构成,也可以将扩张压迫体451的下方向A1侧的表面的一部分设为难以滑动的部件来构成。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从而作为压迫部450的扩张压迫体451能够将所接触的生物体表面以朝向转动方向压入的方式压迫。
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张压迫体45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大于扩张按压体47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但扩张压迫体45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也可以小于扩张按压体47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能够使生物体表面的被扩张压迫体451压迫的面积较小,因此容易使压迫的压力较大。扩张压迫体45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也可以与扩张按压体471扩张状态下的大小相等。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扩张压迫体451和扩张按压体471设为相同的部件,因此能够减少压迫设备1的制造所需的部件的种类。
扩张压迫体451及扩张按压体471也可以通过例如空气等气体而扩张的气囊。扩张压迫体451及扩张按压体471的构成材料能够设为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扩张压迫体51及扩张按压体71相同。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2~图25说明作为第6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501。在此,主要说明与上述压迫设备1(参照图1等)的区别,对于共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图22~图25是示出作为第6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501的图。具体来说,图22是压迫设备501的立体图。图23、图24是压迫设备501的平面图。具体来说,图23是压迫设备501的俯视图。图24是压迫设备501的仰视图。图25A、图25B是沿着图23的E-E线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25A示出压迫设备501的后述压迫部550处于退避状态的状态。图25B示出压迫设备501的后述压迫部5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
压迫设备5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5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部5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通过热熔敷等接合而一体化。
<主体部51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包括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部件511和安装于固定部件511并保持压迫部550及按压部570的保持部件521。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511在下方向A1侧具备下表面512,在上方向A2侧具备上表面513。固定部件511的下表面512构成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的固定面。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511由能够粘贴于生物体表面的粘贴片514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粘贴片514在沿着厚度方向A观察的平面观察(参照图24)时以划分出中央开口514a的方式以C字形状延伸。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平面观察时,在C字形状的粘贴片514中的上表面513安装有保持部件521的外缘部。粘贴片514的其他构成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粘贴片14(参照图1等)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具有扁平状的外形,在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的上方向A2侧以横跨中央开口514a的方式安装在粘贴片514的上表面513。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在沿着厚度方向A观察的平面观察(参照图23)时具有四角倒角为圆弧状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外形,但不限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在其平面观察时呈卵状、大致圆形状等外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如上述压迫设备1的保持部件21(参照图1等)所示包括安装部及保持主体部,但并非能够区分二者的方式。保持部件521如上述压迫设备1的保持部件21(参照图1等)所示,也可以是以能够区分的方式具备安装部及保持主体部的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具备把持部526。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526由朝向上方向A2突出设置且相对的一对板状部构成。医疗工作人员等压迫设备501的操作者能够将作为该把持部526的一对板状部以夹入的方式把持,以使用压迫设备501。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难以追随具有可挠性的粘贴片514而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从保持部件521施加于粘贴片514的力仅偏置施加于粘贴片514的一部分的情况,使其分散到宽范围。
保持部件521将压迫部550借助铰接部5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将按压部570也借助铰接部5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这些构成的详细见后述。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具有能够容纳穿刺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的容纳部532。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容纳部532是位于以C字形状延伸的粘贴片514的两端间的间隙并由在保持部件521的外缘形成的切缺部521a划分出的凹部。容纳部532在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参照图25A、图25B)时,相对于转动轴D位于在按压部570按压压迫部550时压迫部550转动的方向一侧(图25A、图25B中的左侧)。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的下方向A1侧的下表面由与厚度方向A大致正交的平面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划分出在厚度方向A上贯通的狭缝538。本实施方式的狭缝538在俯视观察(参照图23)时以直线状延伸,但俯视观察的狭缝538的形状并无特别设定。狭缝538形成在与保持部件521的划分出作为容纳部532的凹部的切缺部521a邻接的位置。另外,在保持部件521的上方向A2侧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方向A2突出的凸部539。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的材料能够设为与上述压迫设备1的保持部件21(参照图1等)相同。
<压迫部550及铰接部560>
压迫部550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铰接部560将压迫部5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510绕转动轴D(参照图25A、图25B)转动的方式支承。也就是说,压迫部550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5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551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铰接部560由包含具有可挠性的变形部并与扩张压迫体551一体地相连的材料铰接件561构成。材料铰接件561的变形部形成得比例如材料铰接件561的除了变形部以外的部分薄,从而形成为能够变形。另外,材料铰接件561也可以整体由变形部构成。
从材料铰接件561的与扩张压迫体551所在一侧相反侧的一端延伸设有延伸设置部580。延伸设置部580为具有可挠性的薄片状的部件,划分出孔部581。延伸设置部580穿过在保持部件521上划分出的狭缝538,在保持部件521的从下方向A1侧延伸到上方向A2侧。更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580在保持部件521的下方向A1侧与材料铰接件561相连。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580在保持部件521的上方向A2侧以沿着保持部件521的上表面的方式弯折。更具体来说,延伸设置部580在保持部件521的上方向A2侧从狭缝538的位置沿着保持部件521的上表面朝向远离容纳部532的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580使保持部件521的凸部539在保持部件521的上方向A2侧进入孔部581,以卡定于保持部件521。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580通过与贯通孔部581的凸部539卡合而固定于保持部件521。即,延伸设置部580的孔部581构成固定于保持部件521的固定部。但是,延伸设置部580的固定部不限于与凸部539卡合的孔部58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21具备两个凸部539,但其个数也并没有特别限定。
像这样,材料铰接件561借助延伸设置部580支承于主体部510且具有能够变形的变形部,因此将与材料铰接件561一体地相连的扩张压迫体551以能够绕该变形部绕转动的方式支承。即,材料铰接件561的变形部构成转动轴D。本实施方式的材料铰接件561全部由变形部构成,从与狭缝538的下方向A1侧的缘抵接的位置延伸至与作为扩张压迫体551及后述按压部570的扩张按压体571相连的位置。
另外,如图2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材料铰接件561从与狭缝538的下方向A1侧的缘部抵接的位置朝向下方向A1以薄片状延伸,其构成与上述材料铰接件61(参照图4B)不同,未分别朝向扩张压迫体51(参照图4B)及扩张按压体71(参照图4B)分支。像这样,材料铰接件561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并无特别限定。铰接部560的结构对应于扩张时的扩张压迫体551的形状及大小、扩张压迫体551的扩张方向等适当设计,以在生物体表面上的期望的压迫位置实现朝向期望的压迫方向的期望的压迫力,其结构并无特别设定。
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其前端位于材料铰接件561的端部位置,能够在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通过绕转动轴D转动来在退避状态和与退避状态相比位于厚度方向A上的下方向A1以更强压迫生物体表面的突出状态之间形态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51在退避状态下,在厚度方向A上与粘贴片514的下表面512相比位于下方向A1。但是,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在退避状态下,也可以在厚度方向A上位于与粘贴片514的下表面512相同的位置,或者与下表面512相比位于上方向A2。图25A示出扩张压迫体551的退避形态。图25B示出扩张压迫体551的突出形态。扩张压迫体551从退避形态(参照图25A)形态变化为突出形态(参照图25B),从而能一边绕转动轴D转动一边以在厚度方向A上朝向下方向A1突出的方式扩张。由此,扩张压迫体551能够在粘贴片514粘贴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扩张压迫体551的详细见后述。
<按压部570>
按压部570能够将压迫部550向绕转动轴D(参照图25A、图25B)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具体来说,按压部570在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将压迫部550绕转动轴D的朝向生物体表面的转动方向(图25A、图25B的顺时针方向)按压。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570由位于主体部510与压迫部550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571构成。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571位于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与扩张压迫体551之间。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571的一端与材料铰接件561连接。扩张按压体571的详细见后述。
<扩张压迫体551及扩张按压体571>
主要参照图25A及图25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51及扩张按压体571的详细内容。如图25A及图25B所示,由扩张按压体571划分的内部空间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590连通。从与在管590的端部设置的作为连接部591的充气口连接的流体供给器具,经由管590向扩张按压体571的内部空间供给例如空气等流体。由此能够使扩张按压体571扩张。向扩张按压体571的内部空间供给的流体不限于气体,也可以是液体。
如图25A及图25B所示,由扩张按压体571划分的内部空间及由扩张压迫体55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590供给的流体经由扩张按压体571的内部空间向扩张压迫体551的内部空间供给。由此,能够在使扩张按压体571扩张的同时使扩张压迫体551扩张。由扩张压迫体551划分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与作为流体供给部的管590直接连通。具体来说,管590也可以具有分支为三个方向的例如Y字状的分支部,在第1端部具有连接部591(参照图22),以第2端部与由扩张按压体57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以第3端部与由扩张压迫体551划分的内部空间连通。在该情况下,由扩张按压体571划分的内部空间及由扩张压迫体551划分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不直接连通。
在从管590供给流体时,扩张按压体571及扩张压迫体551扩张。扩张按压体571的扩张在上方向A2侧由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限制。也就是说,扩张按压体571被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限制而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
在扩张按压体571以朝向下方向A1侧突出的方式扩张时,扩张按压体571的位于下方向A1侧的扩张压迫体551由扩张按压体571向下方向A1侧按压。扩张压迫体551由铰接部560以能够绕转动轴D转动的方式支承,因此在图25A、图25B所示的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右转方向)转动。另外,扩张压迫体551的扩张在上方向A2侧由扩张按压体571限制。也就是说,扩张压迫体551按照以转动轴D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突出的方式,一边转动一边扩张。因此,扩张压迫体551能够在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通过粘贴固定于生物体表面的状态下,以转动轴D为中心朝向顺时针方向按压压迫生物体表面。另外,扩张压迫体551追随生物体表面的形状而扩张,因此能够抑制对生物体的损伤。
另外,扩张压迫体551以材料铰接件561的下方向A1的端部为中心转动。也就是说,扩张压迫体551在图25B所示的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与主体部510相比在下方向A1侧转动。而且,扩张压迫体551在图25B所示的与转动轴D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其整体与主体部510相比位于下方向A1侧。因此,能够以更强的力压迫生物体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501具备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作为铰接部560的材料铰接件561、作为按压部570的扩张按压体571及延伸设置部580一体化而成的扩张体。该扩张体如上所述,使用延伸设置部580的孔部581安装于保持部件521。像这样,通过使扩张压迫体551、材料铰接件561、扩张按压体571及延伸设置部580一体化,并卷绕安装于保持部件521,从而能够使制造工序高效化。
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也可以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101(参照图10A、图10B)所示,在与生物体表面接触的位置具有防滑部。防滑部可以通过将扩张压迫体551整体的构成材料设为难以滑动的材料来构成,也可以将扩张压迫体551的下方向A1侧的表面的一部分设为难以滑动的部件来构成。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从而容易将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所接触的生物体表面以朝向转动方向压入的方式压迫。
扩张压迫体551及扩张按压体571能够设为通过例如空气等气体而扩张的气囊。扩张压迫体551及扩张按压体571的构成材料能够设为与上述压迫设备1(参照图1等)的扩张压迫体51(参照图1等)及扩张按压体71(参照图1等)相同。
(第7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6说明作为第7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601。图26是压迫设备601的侧视图。图26示出压迫设备601的后述压迫部6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在图2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图26示出的压迫设备601与上述压迫设备501(参照图22等)对比,区别在于作为压迫部650的扩张压迫体651、作为铰接部660的材料铰接件661及作为按压部670的扩张按压体671的形状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主要说明上述区别,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压迫设备6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650、铰接部660及按压部6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部650、铰接部660及按压部670通过热熔敷等接合成为一体。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6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651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670由位于主体部510与压迫部650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671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651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51(参照图25B等)相同。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671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571(参照图25B等)相同。但是,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51及扩张按压体571为在与铰接部560分离的位置使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构成,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651及扩张按压体671在与铰接部660邻接的位置使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由扩张按压体671的扩张产生的对扩张压迫体651的按压力容易在铰接部660附近作用于扩张压迫体651。因此,扩张压迫体651受到由扩张按压体671的扩张产生的按压力,变得容易绕铰接部660转动。也就是说,通过设为扩张压迫体651及扩张按压体671的相互的内部空间在与铰接部660邻接的位置连通的构成,从而与在与铰接部分离的位置连通的构成对比,能够增大扩张压迫体651的绕铰接部660的转动角度。因此,能够提高扩张压迫体651的朝向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压迫力。像这样,通过对扩张压迫体及扩张按压体的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将扩张压迫体在生物体表面上的压迫方向控制为期望的方向。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铰接部660由包含具有可挠性的变形部并与扩张压迫体651及扩张按压体671一体地相连的材料铰接件661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作为铰接部660的材料铰接件661仅由变形部构成。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材料铰接件661仅由转动轴D构成,其中,该转动轴D由主体部510的保持部件521的与狭缝538的下方向A1侧的缘部抵接的部分形成。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材料铰接件661的变形部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材料铰接件561(参照图25B等)的变形部对比,从主体部510的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向下方向A1侧延伸的部分很短。更具体来说,实施方式的材料铰接件661的变形部未从主体部510的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向下方向A1侧延伸。像这样,也可以使从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向下方向A1延伸的材料铰接件661的变形部的长度很短。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扩张时的扩张压迫体651及扩张按压体671变得容易干涉。也就是说,由扩张按压体671的扩张产生的按压力更加容易作用于扩张压迫体651。换言之,能够将扩张压迫体在生物体表面上的压迫力控制为期望的大小。
如上所述,通过对扩张压迫体651及扩张按压体671的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以及材料铰接件661的变形部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扩张压迫体651在生物体表面上的压迫力、压迫方向进行控制。此外,也可以变更扩张压迫体651及扩张按压体671扩张时的形状等,对扩张压迫体651在生物体表面上的压迫力、压迫方向进行控制。
此外,从本实施方式的材料铰接件661向上方向A2延伸设有延伸设置部580。该延伸设置部580的构成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第8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7说明作为第8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701。图27是压迫设备701的侧视图。图27示出压迫设备701的后述压迫部7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在图2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图27示出的压迫设备701与上述压迫设备601(参照图26)对比,区别在于作为压迫部750的扩张压迫体751及作为按压部770的扩张按压体771的大小及形状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主要说明上述区别,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压迫设备7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750、铰接部660及按压部7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部750、铰接部660及按压部770通过热熔敷等接合而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及铰接部660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7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751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770由位于主体部510与压迫部750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771构成。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651(参照图26)及扩张按压体671(参照图26)为扩张时的大小大致相等、在厚度方向A上整体重叠的构成,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751及扩张按压体771扩张时的大小不同,在厚度方向A上仅局部重叠。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构成对比,由扩张按压体771的扩张产生的对扩张压迫体751的按压力容易仅作用于扩张压迫体751的一部分。
更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771小于扩张压迫体75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771仅在铰接部660侧与扩张压迫体751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在与铰接部660侧相反侧(在图27中为右侧),与扩张压迫体751在厚度方向A上不重叠。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构成对比,由扩张按压体771的扩张产生的对扩张压迫体751的按压力仅在铰接部660侧的局部位置作用于扩张压迫体751。因此,扩张压迫体751容易受到由扩张按压体671的扩张产生的按压力而弯曲,下方向A1侧的面容易变为凸状的弯曲面。也就是说,通过使得扩张压迫体751成为追随生物体表面的弯曲形状,从而能够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更宽的范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张按压体771仅在铰接部660侧与扩张压迫体751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但也可以设为仅在与铰接部660侧相反侧(在图27中为右侧)与扩张压迫体751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的扩张按压体。但是,如上所述,优选设为仅在铰接部660侧与扩张压迫体751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的扩张按压体771,以使得扩张压迫体751的下方向A1侧的面成为凸状的弯曲面。
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751及扩张按压体771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同样地,为在与铰接部660邻接的位置使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构成,但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不限于铰接部660附近。因此,也可以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扩张压迫体751及扩张按压体771是相互的内部空间在与铰接部660分离的位置连通的构成。
(第9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8说明作为第9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801。图28是压迫设备801的侧视图。图28示出压迫设备801的后述压迫部8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在图28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图28示出的压迫设备801与上述压迫设备701(参照图27)对比,区别在于作为压迫部850的扩张压迫体851及作为按压部870的扩张按压体871的大小及形状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主要说明上述区别,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压迫设备8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850、铰接部660和按压部8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部850、铰接部660及按压部870通过热熔敷等接合而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及铰接部660与上述第8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8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851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870由位于主体部510与压迫部850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871构成。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扩张压迫体751(参照图27)扩张时的大小大于扩张按压体771(参照图27)扩张时的大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张压迫体851扩张时的大小小于扩张按压体871扩张时的大小。既然设为这样的大小关系,则扩张压迫体851及扩张按压体871与上述第8实施方式同样地,仅在铰接部660侧在厚度方向A上重叠。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能够减小生物体表面上的被扩张压迫体851压迫的压迫区域,局部实现高的压迫力。
像这样,扩张压迫体851及扩张按压体871的大小关系能够对应于待压迫的生物体表面上的区域的大小、期望的压迫力等适当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851及扩张按压体871与上述第8实施方式同样地,为在与铰接部660邻接的位置使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构成,但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不限于铰接部660附近。因此,也可以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扩张压迫体851及扩张按压体871是相互的内部空间在与铰接部660分离的位置连通的构成。
(第10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9说明作为第10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901。图29是压迫设备901的侧视图。图29示出压迫设备901的后述压迫部9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在图29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图29示出的压迫设备901与上述压迫设备501(参照图25B等)对比,区别在于作为压迫部950的扩张压迫体951的形状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主要说明上述区别,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压迫设备9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9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部9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通过热熔敷等接合而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9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951构成。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参照图25B等)为周围被热熔敷而仅中央区域能够在厚度方向A上扩张的构成,而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压迫部950的扩张压迫体951不仅是中央区域扩张,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外壁也在扩张时在厚度方向A上延伸。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压迫部950的扩张压迫体951作为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侧壁具备在退避状态下折叠并在从退避状态扩张为突出状态(参照图29)时在厚度方向A上伸长的变形侧壁951a。因此,在流体流入扩张压迫体951的内部空间时,扩张压迫体951从薄片状的状态通过变形侧壁951a伸长而扩张为大致四棱柱的状态。像这样,通过使用在扩张时成为大致四棱柱的状态的压迫部950,从而扩张压迫体951的与生物体表面接触的面变为平面状,因此能够在更宽的范围内按压生物体表面上的平面状的部位。在图29中,变形侧壁951a的折痕FL以虚线表示。
变形侧壁951a只要是在压迫部950从退避状态变为突出状态时在厚度方向A上伸长的构成,则并无特别限定。因此,变形侧壁951a例如可以设为波纹折叠构造,也可以设为对折构造,或者采用其他伸长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951及扩张按压体571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为在与铰接部560分离的位置使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构成,但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也可以是与铰接部560邻接的位置。
图30是示出在作为压迫部950的扩张压迫体951设置变形侧壁951a并在作为按压部970的扩张按压体971也设置相同的变形侧壁971a的构成的图。在图30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如图30所示,也可以不仅在作为压迫部950的扩张压迫体951中设置变形侧壁,在作为按压部970的扩张按压体971中也设置在从退避状态扩张为突出状态时在厚度方向A上伸长的变形侧壁971a。在图30中,将变形侧壁951a及971a的折痕FL以虚线表示。
(第11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1说明作为第11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1001。图31是压迫设备1001的侧视图。图31示出压迫设备1001的后述压迫部10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在图31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图31示出的压迫设备1001与上述压迫设备501(参照图25B等)对比,区别在于压迫部1050由扩张压迫体551及板状部件1002构成,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主要说明上述区别,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压迫设备10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10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部10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通过热熔敷等接合而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10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551和安装在该扩张压迫体551的下方向A1侧的面上的板状部件1002构成。板状部件1002只要是比扩张压迫体551硬且通过扩张压迫体551的扩张也难以变形的构成。因此,在扩张压迫体551由树脂制的气囊构成的情况下,板状部件1002例如能够采用与构成作为扩张压迫体551的气囊的树脂相比拉伸模量大的树脂。作为板状部件1002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作为一例能够使用聚碳酸酯。通过使用这样的板状部件1002,即使不设置上述第10实施方式的压迫部950(参照图29)的变形侧壁951a(参照图29),也能够使扩张时的扩张压迫体551的下方向A1侧的面平面化。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1050的扩张压迫体551也可以是具备上述变形侧壁951a(参照图29)的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51及扩张按压体571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为在与铰接部560分离的位置使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构成,但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也可以是与铰接部560邻接的位置。
(第1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2A、图32B说明作为第12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1101。图32A是压迫设备1101的侧视图。图32A示出压迫设备1101的后述压迫部11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图32B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图32A所示的压迫设备1101的压迫部1150的图。在图32A、图32B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图32A、图32B示出的压迫设备1101与上述压迫设备501(参照图25B等)对比,区别在于压迫部1150由扩张压迫体551及周围框部1003构成,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主要说明上述区别,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压迫设备11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11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部11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通过热熔敷等接合而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1150由具有可挠性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551和安装在该扩张压迫体551的下方向A1侧的面的外缘部的周围框部1003构成。扩张压迫体551是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周围被热熔敷而仅中央区域能够在厚度方向A上扩张的构成。因此,扩张压迫体551的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外缘部不在厚度方向A上扩张,无法压迫生物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周围框部1003由安装在扩张压迫体551的下方向A1侧的面中的不在厚度方向A上扩张的外缘部的位置的框体构成。作为周围框部1003的框体为比扩张压迫体551硬且通过扩张压迫体551的扩张也难以变形的构成即可。通过设置这样的周围框部1003,从而扩张压迫体551的压迫力通过周围框部1003分散。因此,在扩张压迫体551中的不在厚度方向A上扩张的外缘部处,也能够借助周围框部1003压迫生物体表面。也就是说,即使使用局部具有在厚度方向A上不扩张的部位的扩张压迫体551,也能够通过设置周围框部1003,增大能够由压迫部1150压迫的生物体表面的范围。
周围框部1003为比扩张压迫体551硬且通过扩张压迫体551的扩张也难以变形的构成即可。因此,在扩张压迫体551由树脂制的气囊构成的情况下,周围框部1003例如能够采用与构成作为扩张压迫体551的气囊的树脂相比拉伸模量大的树脂。作为周围框部1003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作为一例能够使用聚碳酸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压迫体551及扩张按压体571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为在与铰接部560分离的位置使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构成,但相互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也可以是与铰接部560邻接的位置。
(第1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3说明作为第13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1201。图33是压迫设备1201的侧视图。图33示出压迫设备1201的后述压迫部1250处于突出状态的状态。在图33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图33示出的压迫设备1201与上述压迫设备501(参照图25B等)对比,区别在于压迫部1250由板状部件1004构成,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此主要说明上述区别,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压迫设备1201包括主体部510、压迫部12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1250由能够绕铰接部560转动的板状部件1004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压迫部1250可以与按压部570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与作为压迫部1250的板状部件1004所连接的延伸设置部580独立地,分体设置与作为按压部570的扩张按压体571连接的延伸设置部。另外,也可以通过在作为压迫部1250的板状部件1004所连接的延伸设置部580连接作为按压部570的扩张按压体571而设为一体。在像这样设为一体的情况下,例如,从作为按压部570的扩张按压体571延伸设置具有可挠性的例如聚氯乙烯制的薄片部,在该薄片部上接合板状部件1004即可。
板状部件1004为比扩张按压体571硬且在来自扩张按压体571的按压力的作用下也难以变形的构成即可。因此,在扩张按压体571由树脂制的气囊构成的情况下,板状部件1004例如能够采用与构成作为扩张按压体571的气囊的树脂相比拉伸模量大的树脂。板状部件1004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作为一例,能够使用聚碳酸酯。
图34是示出作为图33所示的板状部件1004的变形例的板状部件1005的图。如图34所示,板状部件1005也可以以能够局部压迫生物体表面上的一部分的方式,在与生物体表面接触的下方向A1侧的面上具备一个以上的突出部1005a。该突出部1005a的大小、数量、形状并无特别限定。此外,如图34所示,优选在板状部件1005中的与铰接部560侧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向A2侧弯曲的弯曲部1005b。优选弯曲部1005b为向下方向A1侧鼓凸的弯曲面。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抑制板状部件1005中的与铰接部560侧相反侧的端部局部以高压力与生物体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本发明的压迫设备及压迫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具体的构成及工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实施多种变形、变更。例如,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13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而构成的压迫设备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如图25B等所示,使延伸设置部580穿过主体部510的保持部件521的狭缝538而延伸。如上所述,延伸设置部580固定于保持部件521,因此延伸设置部580不会经由狭缝538向下方向A1侧移动。另一方面,与延伸设置部580相连的压迫部5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存在在从生物体表面受到的力的作用下经由狭缝538向上方向A2侧移动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将压迫部5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中的至少一者的最大宽度、优选全部的最大宽度设为比狭缝538的最大宽度(最大长度)宽(长)。在将压迫部5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中一者的宽度设为比狭缝538的最大宽度宽的情况下,可以仅在一部分设置宽度比狭缝538的最大宽度宽的部分,也可以将最小宽度设为比狭缝538宽。在图35中,作为一例,示出使第6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的最大宽度W1及作为铰接部560的材料铰接件561的最大宽度W2大于狭缝538的最大宽度W3的构成。图35所示的压迫部550的宽度恒定,其宽度在任意位置均为最大宽度W1。因此,在图35所示的压迫部550中,最小宽度比狭缝538的最大宽度W3宽。另外,图35所示的铰接部560的最大宽度W2形成为仅靠近压迫部550这一侧的一部分形成为比狭缝538的最大宽度W3宽。像这样,通过使压迫部5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参照图25B等)中的至少一者的最大宽度比狭缝538的最大宽度宽,从而压迫部550、铰接部560及按压部570即使从生物体表面受力,也不易经由狭缝538向上方向A2侧移动。这样的最大宽度的大小关系优选也应用于第5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第13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第13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10的保持部件521的下方向A1侧的下表面由与厚度方向A大致正交的平面构成。并且,从该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受到反力,作为按压部的扩张按压体均朝向下方向A1扩张。但是,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不限于与厚度方向A大致正交的平面。图36示出在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斜面的例子。在图3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主体部510的作为固定部件511的粘贴片514(参照图22等)。如图36所示,也可以在保持部件521的下表面设置相对于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部521b。倾斜面部521b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如图36所示,作为按压部570的扩张按压体571从倾斜面部521b受到反力,能够朝向相对于与厚度方向A大致正交的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F扩张。该倾斜方向F的倾斜角度能够对应于由压迫部550压迫的生物体表面的期望的压迫方向而适当设定。此外,在图36中,在朝向下方向A1突出的突出部521c的顶面形成倾斜面部521b。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利用作为压迫部550的扩张压迫体551压迫距离生物体表面很深的位置。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在扩张时按压部承受反力的面也是主体部中的与厚度方向A大致正交的平面,但与上述同样地,也可以设置相对于与厚度方向A正交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部,并由该倾斜面部承受扩张时的按压部的反力。
图37是示出利用作为第6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501使图7B所示的穿孔P变狭窄或闭塞的状态的图。在此,作为一例例示作为第6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501,但也可以是第1实施方式~第13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的压迫设备。如图37所示,通过使用压迫设备501,能够不使大腿静脉FV等静脉闭塞而使穿孔P变狭窄或闭塞。
图38是从生物体表面BS侧观察图37所示的状态的主视图。换言之,图38示出生物体表面BS中的被迫设备501压迫的位置的正面观察。在此,“生物体表面中的被压迫设备压迫的位置的正面观察”,表示从与生物体表面中的成为被压迫设备压迫的对象的部分垂直的方向观察压迫前的该部分的状态。在图38中,示出腹股沟部的正面观察。在图38所示的正面观察中,生物体表面BS压迫的方向(参照图38的空白箭头“AR1”)与穿孔P的延伸方向G上的从生物体表面BS朝向静脉的作为医疗器具100的导引鞘的插入方向G1(参照图38的空白箭头“AR2”)相对。也就是说,压迫设备501压迫生物体表面BS的方向在图38所示的正面观察中与作为医疗器具100的导引鞘的插入方向G1相对。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不使大腿静脉FV等静脉闭塞而容易使穿孔P(参照图7B)变狭窄或闭塞。
换言之,如图7B所示,穿孔P的延伸方向G相对于生物体表面BS倾斜。另外,如图37所示,压迫设备501的压迫部550一边通过铰接部560而转动一边压迫生物体表面BS,其压迫力中包含相对于生物体表面BS倾斜的方向的成分(以下记为“倾斜成分”)。在此,如图37所示,穿孔P的倾斜方向向与压迫设备501产生的压迫力的倾斜成分的倾斜方向相反侧倾斜。也就是说,由压迫设备501产生的生物体表面BS的压迫以其压迫方向与穿孔P的延伸方向G交叉相交的方式施行。由此,能够高效地使穿孔P变狭窄或闭塞。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压迫设备及压迫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1、1101、1201:压迫设备
10、110、210、310、410、510:主体部
11、111、211、311、411、511:固定部件
12、112、212、312、412、512:固定部件的下表面
13、113、213、313、413、513:固定部件的上表面
14、214、414、514:粘贴片
114、314:带部
514a:中央开口
115a、315a:连接部
115b:安装孔
315b:安装面
16:外缘
316:安装面
17:内缘
18:狭缝
19:端缘
20:剥离片
21、121、221、321、421、521:保持部件
521a:切缺部
521b:倾斜面部
521c:突出部
22、222、422:安装部
122:安装突起
322:安装面
23:间隙
324:保持部件的下表面
325:保持部件的上表面
526:把持部
31、231、431:保持主体部
32、132、232、332、432、532:容纳部
33、133、233、433:底部
34、134、234、434:侧壁部
35:临时固定部
36、136、236、336、436:引导部
237:角度限制部
238:连通孔
438、538:狭缝
439、539:凸部
46:臂部
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压迫部
51、451、551、651、751、851、951:扩张压迫体
151、251、351:板状部件
951a:变形侧壁
152:防滑片
252、352:机械铰链
60、160、260、360、460、560、660:铰接部
61、161、461、561、661:材料铰接件
70、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按压部
71、171、471、571、671、771、871、971:扩张按压体
271:棒状部件
371:束带部
971a:变形侧壁
372:安装面
480、580:延伸设置部
481、581:孔部
482:抵接部
90、190、490、590:管
91、191、491、591:连接部
95:注射器
100:医疗器具
1002:板状部件
1003:周围框部
1004:板状部件
1005:板状部件
1005a:突出部
1005b:弯曲部
A: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
A1:下方向
A2:上方向
C:平面观察时粘贴片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圆的径向
D:转动轴
F:倾斜方向
G:穿孔的延伸方向
G1:导引鞘的插入方向
P:穿孔
W1:压迫部的最大宽度
W2:铰接部的最大宽度
W3:狭缝的最大宽度
AR1:正面观察中的生物体表面压迫的压迫方向
AR2:正面观察中的导引鞘的插入方向
BS:生物体表面
CT:结缔组织
FL:变形侧壁的折痕
FV:大腿静脉。

Claims (15)

1.一种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部,其能够固定在生物体表面;
压迫部,其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
铰接部,其以使所述压迫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能够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压迫部;以及
按压部,其能够向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一个转动方向按压所述压迫部,
所述压迫部通过绕所述转动轴转动而能够压迫所述生物体表面,
所述主体部具有容纳部,该容纳部能够容纳穿刺于所述生物体表面的管部件,并且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剖视观察时,所述容纳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位于当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压迫部时所述压迫部转动的方向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迫部在与所述生物体表面接触的位置具有防滑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限制所述压迫部绕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范围的角度限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粘贴在所述生物体表面的粘贴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带部,该带部在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上延伸并能够卷绕于生物体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由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压迫部之间并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按压体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迫部由通过流体的供给而能够扩张的扩张压迫体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扩张按压体划分出的内部空间及由所述扩张压迫体划分出的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压迫设备还具有流体供给部,该流体供给部能够向由所述扩张按压体划分出的所述内部空间供给流体,
从所述流体供给部供给的流体经过由所述扩张按压体划分出的所述内部空间而供给到由所述扩张压迫体划分出的所述内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划分出形成有内螺纹的连通孔,
所述按压部由棒状部件构成,该棒状部件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并能够从所述连通孔向所述压迫部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还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从所述带部朝向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带部为相反侧的端部通过所述铰接部支承所述压迫部,
所述按压部是安装于所述压迫部并从所述压迫部向所述轴向的两侧延伸的束带部,
所述束带部在固定于卷绕在所述生物体外周的状态下的所述带部时按压所述压迫部,以维持所述压迫部向所述一个转动方向转动了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9、或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迫部由沿与所述转动轴平行的平面延伸的板状部件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接部由夹设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压迫部之间的机械铰链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接部由包含具有挠性的变形部并与所述压迫部一体地相连的材料铰接件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材料铰接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迫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从所述材料铰接件延伸设置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延伸设置部,
所述材料铰接件借助所述延伸设置部支承于所述主体部。
CN201980036928.6A 2018-07-20 2019-07-19 压迫设备 Active CN112218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7180 2018-07-20
JP2018137180 2018-07-20
PCT/JP2019/028550 WO2020017653A1 (ja) 2018-07-20 2019-07-19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8590A CN112218590A (zh) 2021-01-12
CN112218590B true CN112218590B (zh) 2023-11-14

Family

ID=69164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6928.6A Active CN112218590B (zh) 2018-07-20 2019-07-19 压迫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04953A1 (zh)
EP (1) EP3815629A4 (zh)
JP (1) JP7201685B2 (zh)
CN (1) CN112218590B (zh)
WO (1) WO20200176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07817B2 (en) 2019-03-11 2021-08-31 Micron Technology, Inc. Integrated assemblies comprising hydrogen diffused with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integrated assemblies
WO2021192972A1 (ja) * 2020-03-27 2021-09-30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デバイスの貼着方法
JP7304486B2 (ja) * 2020-03-27 2023-07-06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
WO2021192974A1 (ja) * 2020-03-27 2021-09-30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デバイスの貼着方法
US11272941B1 (en) * 2020-08-07 2022-03-15 William P Buchanan Secondary device holder and compression system,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JP1695811S (zh) 2021-03-05 2021-09-27
JP1695810S (zh) 2021-03-05 2021-09-27
JP1695812S (zh) 2021-03-05 2021-09-27
WO2022196465A1 (ja) * 2021-03-15 2022-09-22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
WO2023053883A1 (ja) * 2021-09-28 2023-04-06 テルモ株式会社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位置調整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95564A1 (en) * 2001-09-20 2003-03-26 Radi Medical Systems Ab Adjustable radial artery compressor
JP2007021112A (ja) * 2005-07-21 2007-02-01 Terumo Corp 止血器具
JP3186070U (ja) * 2013-06-27 2013-09-19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JP3190161U (ja) * 2014-02-07 2014-04-17 良眞 野中 押圧力表示付止血用具
CN205758645U (zh) * 2016-05-11 2016-12-07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器
JP2018011867A (ja) * 2016-07-22 2018-01-25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81653A (en) * 1917-10-06 1918-10-15 Henry W Plummer Tourniquet.
US2533924A (en) * 1948-06-28 1950-12-12 Frederic E B Foley Artificial sphincter
US3884240A (en) * 1973-08-03 1975-05-20 C Malcolm B Gilman Tourniquet
DE69114369T2 (de) * 1990-06-11 1996-06-20 Radi Medical Systems Gerät zur Kompression des Oberschenkels.
EP0601756B1 (en) * 1992-12-04 1998-09-02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Compressive hemostatic belt
US5569297A (en) * 1994-09-08 1996-10-29 Schneider (Usa) Inc. Selective vascular compression device
US5468220A (en) * 1995-02-27 1995-11-21 Sucher; Benjamin M. Carpal tunnel bracelet
US5792173A (en) * 1995-07-10 1998-08-11 Stuart D. Edwards Wound closure hemostasis device
US5728120A (en) * 1996-05-06 1998-03-17 Shani; Jacob Wrist clamp for arterial compression
CA2254589A1 (en) * 1998-11-27 2000-05-27 Anthony Lam Artery clamp
US20040068290A1 (en) 2002-03-27 2004-04-08 Datascope Investment Corp.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mpressing wounds
US6833001B1 (en) * 2003-11-07 2004-12-21 Richard C. C. Chao Controllable tourniquet
KR100892736B1 (ko) * 2007-04-11 2009-04-15 주식회사 솔빛메디칼 압박 지혈밴드
US8657850B2 (en) * 2008-05-06 2014-02-25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device
EP2288297A4 (en) 2008-05-06 2014-08-06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SPOKES ARTERY COMPRESSOR DEVICE
US8353927B2 (en) * 2009-05-04 2013-01-15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device
JP5200901B2 (ja) 2008-12-08 2013-06-05 ニプロ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CN201492465U (zh) * 2009-09-30 2010-06-02 孙东 压迫型止血装置
SE535901C2 (sv) * 2010-06-07 2013-02-12 St Jude Medical Systems Ab Femoralt kompressionssystem och metod för att åstadkomma kompression med det femorala kompressionssystemet
US20120150215A1 (en) * 2010-12-09 2012-06-14 Juarez Industries Junctional Bleed Device
JP2013176557A (ja) 2012-02-09 2013-09-09 Tamotsu Sato 医療用止血具
US11701127B2 (en) * 2012-03-06 2023-07-18 Accumed Radial Systems, Llc Hemostasis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4081970A1 (en) * 2012-11-21 2014-05-30 Medical Ingenuities, LLC Radial compression hemostasis band with doppler confirming vascular patency
US9955978B2 (en) * 2013-10-25 2018-05-01 Medtronic Vascular, Inc. Tissue compression device with multi-chamber bladder
JP6579313B2 (ja) 2015-07-07 2019-09-25 將一郎 渡部 止血バンド
CN109414268B (zh) * 2016-07-06 2021-07-09 泰尔茂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US11172932B2 (en) * 2016-09-11 2021-11-16 Th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isting in hemostasis of a vessel
FR3070850B1 (fr) * 2017-09-13 2019-09-27 Hsbi Dispositif de compression hemostatique arterie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95564A1 (en) * 2001-09-20 2003-03-26 Radi Medical Systems Ab Adjustable radial artery compressor
JP2007021112A (ja) * 2005-07-21 2007-02-01 Terumo Corp 止血器具
JP3186070U (ja) * 2013-06-27 2013-09-19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JP3190161U (ja) * 2014-02-07 2014-04-17 良眞 野中 押圧力表示付止血用具
CN205758645U (zh) * 2016-05-11 2016-12-07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器
JP2018011867A (ja) * 2016-07-22 2018-01-25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8590A (zh) 2021-01-12
EP3815629A1 (en) 2021-05-05
WO2020017653A1 (ja) 2020-01-23
US20210204953A1 (en) 2021-07-08
JPWO2020017653A1 (ja) 2021-08-02
JP7201685B2 (ja) 2023-01-10
EP3815629A4 (en)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18590B (zh) 压迫设备
JP7503692B2 (ja)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方法
CN112638290B (zh) 粘着器具
JP6885941B2 (ja) 止血器具
JP7201835B2 (ja) 圧迫デバイス
US20230015031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hering compression device
US20230016217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hering compression device
EP4112021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se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device
WO2022196465A1 (ja) 圧迫デバイス
US20230371939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WO2023053883A1 (ja)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位置調整方法
WO2023053884A1 (ja) 貼着デバイス及び貼着方法
US20240215987A1 (en) Attachment device and attachment method
JP7304486B2 (ja) 圧迫デバイス
US20230363766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set and adhering method
JP7301217B2 (ja) 圧迫デバイス
WO2023181823A1 (ja) 圧迫デバイス、及び、圧迫デバイスの取り外し方法
JP2023141311A (ja) 圧迫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