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1795A - 双面粘合带 - Google Patents

双面粘合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1795A
CN112601795A CN201980055425.3A CN201980055425A CN112601795A CN 112601795 A CN112601795 A CN 112601795A CN 201980055425 A CN201980055425 A CN 201980055425A CN 112601795 A CN112601795 A CN 112601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layer
double
adhesive tape
sided adhesive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4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01795B (zh
Inventor
片冈宽幸
川本友也
石堂泰志
土居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01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1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01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1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6Porous or cellular pla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01/00Adhesive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4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5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rier, e.g.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并且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本发明为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发泡体基材,并且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分别具有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与上述第一粘合剂层之间、以及上述发泡体基材与上述第二粘合剂层之间分别具有拉伸断裂点应力为4MPa以上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

Description

双面粘合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并且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
背景技术
在手机、便携信息终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等便携电子设备中,为了进行组装而使用双面粘合带(例如专利文献1、2)。另外,在将车载用面板等车载用电子设备部件固定于车辆主体的用途中也使用双面粘合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2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582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便携电子设备部件、车载用电子设备部件等的固定中使用的双面粘合带来说,要求高粘合力。此外,近年来,便携电子设备、车载用电子设备等随着高功能化而存在形状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因此,有时将双面粘合带贴附于高低差、角、非平面部等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使双面粘合带变形的状态下进行固定,所以想要恢复至原有形状的力,即复原力、斥力起作用,双面粘合带有时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发生剥离。特别是,在使部件变形的状态下进行固定时,因部件自身想要恢复至原有形状而对双面粘合带施加复原力、斥力,有时固定不充分或者双面粘合带发生剥离。为了防止这种复原力、斥力所导致的剥离,对双面粘合带要求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另外,有时也对双面粘合带要求耐冲击性。
作为具有优异的应力缓和性、且耐冲击性也优异的双面粘合带,已知使用了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带。然而,对于现有的使用了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带而言,在用于临时固定的用途的情况下或在因某种原因而想要在贴合后进行剥离的情况下,有时在剥离时发泡体基材发生破损而在被粘物上残留残渣,存在再加工性差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双面粘合带而言,要求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
另外,双面粘合带通常以卷绕成卷状的状态供给,从该卷状体卷出而使用。此时,如果双面粘合带不够柔软,则有时卷绕成卷状时的操作性降低,或者在卷绕时产生褶皱、弯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并且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发泡体基材,并且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分别具有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与上述第一粘合剂层之间、以及上述发泡体基材与上述第二粘合剂层之间分别具有拉伸断裂点应力为4MPa以上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
以下详述本发明。
本发明人等在具有发泡体基材、且在该发泡体基材的两面分别具有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中,在发泡体基材与第一粘合剂层之间、以及发泡体基材与第二粘合剂层之间分别配置了拉伸断裂点应力为一定以上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配置这样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从而尽管采用能够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的发泡体基材,却能够在两个粘合面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本发明人等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设为一定以下,从而能够确保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同时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在图1中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1在发泡体基材2的双面具有第一粘合剂层31和第二粘合剂层32。并且,在发泡体基材2与第一粘合剂层31之间配置有第一树脂层41,在发泡体基材2与第二粘合剂层32之间配置有第二树脂层42。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具有发泡体基材,并且在该发泡体基材的两面分别具有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
通过使用上述发泡体基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能够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上述发泡体基材可以具有连续气泡结构,也可以具有独立气泡结构,优选具有连续气泡结构。通过使用具有连续气泡结构的发泡体基材,从而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上述发泡体基材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上述发泡体基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氨酯发泡体、聚烯烃发泡体、橡胶系树脂发泡体、丙烯酸系发泡体等。其中,从容易形成连续气泡结构,能够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聚氨酯发泡体或聚烯烃发泡体。
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密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0.03g/cm3,优选的上限为0.8g/cm3。通过使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密度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维持双面粘合带的强度,并且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从双面粘合带的强度、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基材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04g/cm3,更优选的上限为0.7g/cm3,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0.05g/cm3,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0.6g/cm3,特别优选的下限为0.06g/cm3,特别优选的上限为0.5g/cm3
需要说明的是,密度可以基于JIS K 6767,使用电子比重计(例如MIRAGE公司制,“ED120T”)进行测定。
上述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kPa,优选的上限为100kPa。通过使上述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维持双面粘合带的强度,并且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从进一步提高双面粘合带的强度、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基材的25%压缩强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kPa,更优选的上限为80kPa,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kPa,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70kPa。
需要说明的是,25%压缩强度可以基于JIS K 6254进行测定来求出。
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剪切储能模量没有特别限定,通过动态粘弹性装置进行测定并在23℃的基准温度下合成的主曲线中的在频率1.0×10-4~1.0×10-5Hz区域内的剪切储能模量的最大值优选为1.0×105Pa以下。上述频率区域是与对双面粘合带施加复原力、斥力时产生的低速下的剥离应力相对应的频率。如果上述频率区域中的剪切储能模量的最大值为1.0×105Pa以下,则对双面粘合带施加复原力、斥力时的应力因上述发泡体基材而缓和,不易传递至粘合剂层,因此能够提高双面粘合带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
需要说明的是,剪切储能模量可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IT计测公司制的DVA-200等)将升温速度设为5℃/min并在-60℃~250℃的范围内进行测定。在测定剪切储能模量时,为了在测定中抑制试样的偏移,而在上述基材的两侧涂布粘合剂来进行测定。这种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以涂布于上述基材的两侧的粘合剂的厚度成为上述基材的厚度的15%以下的方式加以调整来进行测定。通过将粘合剂的厚度设为上述基材的厚度的15%以下,从而能够尽量排除粘合剂的影响地测定上述基材的剪切储能模量。
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00μm,优选的上限为2900μm。通过使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厚度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使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适合用于便携电子设备部件、车载用电子设备部件等的固定。从能够更适合用于上述部件等的固定的观点出发,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20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25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5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2000μm,特别优选的下限为300μm,特别优选的上限为1500μm。
上述第一粘合剂层与第二粘合剂层(以下,也将两者一并简称为“粘合剂层”)可以为相同的组成,也可以为彼此不同的组成。上述粘合剂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丙烯酸系粘合剂层、橡胶系粘合剂层、氨基甲酸酯粘合剂层、硅酮系粘合剂层等。其中,从对于光、热、水分等比较稳定且能够粘接于各种被粘物(被粘物选择性低)的方面出发,优选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
从由于初期的粘性提高而低温时的贴附容易性变得良好的观点出发,构成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丙烯酸系共聚物优选是将包含丙烯酸丁酯和/或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单体混合物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更优选是将包含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单体混合物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
上述丙烯酸丁酯在全部单体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40重量%,优选的上限为80重量%。通过使上述丙烯酸丁酯的含量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兼顾高的粘合力和粘性。
上述丙烯酸2-乙基己酯在全部单体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10重量%,优选的上限为100重量%,更优选的下限为30重量%,更优选的上限为80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0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60重量%。通过使上述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含量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发挥高的粘合力。
上述单体混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除了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以外的能够共聚的其他聚合性单体。作为上述能够共聚的其他聚合性单体,例如可举出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官能性单体等。
作为上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等。作为上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作为上述官能性单体,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酐、巴豆酸、马来酸、富马酸等。
为了使上述单体混合物共聚而得到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只要使上述单体混合物在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自由基反应即可。作为使上述单体混合物进行自由基反应的方法、即聚合方法,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举出溶液聚合(沸点聚合或恒温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本体聚合等。
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的优选的下限为40万,优选的上限为150万。通过使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发挥高的粘合力。从进一步提高粘合力的观点出发,上述重均分子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50万,更优选的上限为140万。
需要说明的是,重均分子量(Mw)是指基于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胶渗透色谱)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
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相对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的优选的上限为10.0。如果Mw/Mn为10.0以下,则抑制低分子成分的比例,抑制上述粘合剂层在高温下软化、主体强度降低、粘接强度降低。从相同的观点出发,Mw/Mn的更优选的上限为5.0,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3.0。
上述粘合剂层可以含有增粘树脂。
作为上述增粘树脂,例如可举出松香酯系树脂、氢化松香系树脂、萜烯系树脂、萜烯酚系树脂、香豆酮茚系树脂、脂环族饱和烃系树脂、C5系石油树脂、C9系石油树脂、C5-C9共聚系石油树脂等。这些增粘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成为上述粘合剂层的主成分的树脂(例如丙烯酸系共聚物)100重量份,优选的下限为10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60重量份。如果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为10重量份以上,则能够抑制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力的降低。如果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为60重量份以下,则能够抑制因上述粘合剂层变硬而导致的粘合力或粘性降低。
上述粘合剂层优选通过添加交联剂而在构成上述粘合剂层的树脂(例如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上述增粘树脂等)的主链间形成有交联结构。上述交联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型交联剂等。其中,优选异氰酸酯系交联剂。通过在上述粘合剂层中添加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从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异氰酸酯基与构成上述粘合剂层的树脂(例如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上述增粘树脂等)中的醇性羟基发生反应,上述粘合剂层的交联变缓。因此,上述粘合剂层能够使间断性地施加的剥离应力分散,进一步提高双面粘合带的粘合力。
上述交联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成为上述粘合剂层的主成分的树脂(例如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100重量份优选为0.01~10重量份,更优选为0.1~7重量份。
从抑制施加大的剪切方向的负荷时的、从被粘物剥离的观点出发,上述粘合剂层的交联度优选为5~70重量%,更优选为10~60重量%,特别优选为15~50重量%。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剂层的交联度如下算出:采集粘合剂层W1(g),将该粘合剂层在乙酸乙酯中在23℃下浸渍24小时,用200目的金属网过滤不溶解成分,对金属网上的残渣进行真空干燥,测定干燥残渣的重量W2(g),通过下述式算出。
交联度(重量%)=100×W2/W1
出于提高粘合力的目的,上述粘合剂层可以含有硅烷偶联剂。上述硅烷偶联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环氧硅烷类、丙烯酸系硅烷类、甲基丙烯酸系硅烷类、氨基硅烷类、异氰酸酯硅烷类等。
出于赋予遮光性的目的,上述粘合剂层可以含有着色材料。上述着色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炭黑、苯胺黑、氧化钛等。其中,从比较廉价且化学上稳定的方面出发,优选炭黑。
上述粘合剂层可以根据需要含有无机微粒、导电微粒、抗氧化剂、发泡剂、有机填充剂、无机填充剂等以往公知的微粒和添加剂。
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单面的粘合剂层的厚度的优选的下限为0.01mm,优选的上限为0.1mm。通过使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使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适合用于便携电子设备部件、车载用电子设备部件等的固定。从能够更适合用于上述部件等的固定的观点出发,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015mm,更优选的上限为0.09mm。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与第一粘合剂层之间、以及上述发泡体基材与第二粘合剂层之间分别具有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以下,也将两者一并简称为“树脂层”)。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与第一粘合剂层之间具有第一树脂层,且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与第二粘合剂层之间具有第二树脂层。通过具有上述树脂层,从而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尽管采用能够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的上述发泡体基材,却在剥离时上述发泡体基材不会破损,能够在被粘物上不残留残渣地进行剥离,能够使两个粘合面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此外,通过将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设为一定以下,能够确保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同时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
上述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应力为4MPa以上。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与第一粘合剂层之间具有拉伸断裂点应力为4MPa以上的第一树脂层,并且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与第二粘合剂层之间具有拉伸断裂点应力为4MPa以上的第二树脂层。通过使用拉伸断裂点应力为4MPa以上的树脂层,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从进一步提高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应力优选为5MPa以上,更优选为11.5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MPa以上。上述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应力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实质上200MPa左右为上限。
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通过使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为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柔软的树脂层,从而会确保双面粘合带整体的柔软性,容易将双面粘合带卷绕成卷状,操作性显著提高,在进行卷绕时不会产生褶皱、弯折。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可以是两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也可以仅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而另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超过50MPa。在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这两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情况下,双面粘合带的柔软性特别优异。
在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仅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且另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超过50MPa的情况下,双面粘合带具有适度的硬度,因此操作变得容易,例如使用刀具进行切断变得容易。在该情况下,拉伸弹性模量超过50MPa的另一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优选为500MPa以上,更优选为1000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0MPa以上。
上述拉伸弹性模量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MPa以上,更优选为20MPa以上。
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以下,也称为“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优选拉伸断裂点伸长率为400%以上。通过使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伸长率为400%以上,从而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再加工性。从进一步提高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伸长率优选为450%以上,更优选为500%以上。
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伸长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实质上1500%左右为上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拉伸断裂点应力、拉伸断裂点伸长率和拉伸弹性模量是指树脂层的机械特性,可以通过根据JIS K 7161的方法进行测定。
具体而言,例如,使用高分子计器公司制的冲裁刀“拉伸1号型哑铃状”等,将上述树脂层冲裁成哑铃状而制作试验片。例如,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 AGS-X”等,以拉伸速度100mm/min对所得到的试验片进行测定,并使试验片断裂。根据试验片断裂时的每单位面积的断裂强度算出拉伸断裂应力。根据试验片断裂时的伸长率,按照“(断裂时夹持具间距离/初始夹持具间距离)×100”算出拉伸断裂点伸长率。根据1~3%的应变间的拉伸强度的斜率算出拉伸弹性模量。
构成上述树脂层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氯乙烯、环氧树脂、硅酮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等。其中,从粘合带的柔软性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在聚酯系树脂中,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从进一步提高应力缓和性、耐冲击性和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优选含有热塑性弹性体。
上述热塑性弹性体可以为苯乙烯系(共)聚合物、烯烃系(共)聚合物、氯乙烯系(共)聚合物、聚醚酯系三嵌段系(共)聚合物、聚酯系(共)聚合物、氨基甲酸酯系(共)聚合物、酰胺系(共)聚合物或丙烯酸系(共)聚合物。其中,从能够发挥作为弹性体的强度、伸长率、柔软性、自身粘合性,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并且进一步提高树脂层与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上述热塑性弹性体优选为丙烯酸系(共)聚合物、苯乙烯系(共)聚合物或烯烃系(共)聚合物。此外,更优选为丙烯酸系(共)聚合物或苯乙烯系(共)聚合物,进一步优选为苯乙烯系(共)聚合物。
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中的上述热塑性弹性体的含量优选为7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8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5重量%以上,可以为100重量%,通常为100重量%以下。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从进一步提高应力缓和性、耐冲击性和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优选含有嵌段共聚物。特别是,更优选含有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包含上述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认:在进行该树脂层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时,以23℃为界在上下分别观察到1个以上的峰。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更优选含有三嵌段共聚物。特别是,进一步优选含有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三嵌段共聚物。通过使用这样的三嵌段共聚物,能够发挥作为弹性体的强度、伸长率、柔软性、自身粘合性,能够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树脂层与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
此外,从进一步提高应力缓和性、耐冲击性和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还优选含有二嵌段共聚物和三嵌段共聚物、即包含二嵌段共聚物与三嵌段共聚物的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从进一步提高应力缓和性、耐冲击性和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中的三嵌段共聚物的含量优选为6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0重量%以上,可以为100重量%,通常为100重量%以下。
在上述嵌段共聚物为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硬链段的比例优选为10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上述硬链段的比例更优选为12重量%以上且45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重量%以上且40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5重量%以下。通过使上述硬链段的比例为该范围内,从而上述树脂层对上述发泡体基材、特别是对包含聚氨酯发泡体或聚烯烃发泡体的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提高。
在上述嵌段共聚物为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硬链段的分子量优选为5万以上,更优选为5.3万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5万以上。上述嵌段共聚物中的硬链段的分子量优选为10万以下,更优选为7.5万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万以下。如果使上述硬链段的分子量在该范围内,则能够发挥特别优异的再加工性。
在上述嵌段共聚物为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软链段的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且9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55重量%以上且88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重量%以上且86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65重量%以下。通过使上述软链段的比例在该范围内,从而上述树脂层对上述发泡体基材、特别是对包含聚氨酯发泡体或聚烯烃发泡体的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提高。
在上述嵌段共聚物为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软链段的分子量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13万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万以上。上述嵌段共聚物中的软链段的分子量优选为50万以下,更优选为40万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8万以下。如果使上述软链段的分子量在该范围内,则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发挥高的粘性,对上述发泡体基材、特别是对包含聚氨酯发泡体或聚烯烃发泡体的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提高。
在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含有上述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上述嵌段共聚物的截面时,优选能够观察到球状的相分离结构。能够观察到这样的球状的相分离结构意味着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具有微相分离结构,树脂层能够兼顾柔软性和强度,能够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
作为上述嵌段共聚物,例如可举出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聚醚酯系嵌段系共聚物、氨基甲酸酯系嵌段共聚物、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酰胺系嵌段共聚物等。
其中,从能够容易地调整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应力、拉伸弹性模量,并且发挥充分的粘性而容易层叠于上述发泡体基材的方面出发,优选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是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具有来自于苯乙烯的嵌段和来自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嵌段。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中,来自于苯乙烯的嵌段构成硬链段,来自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嵌段构成软链段。即,优选包含来自于苯乙烯的嵌段作为构成硬链段的成分、且包含来自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嵌段作为构成软链段的成分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包含苯乙烯作为构成硬链段的成分。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应力调整为4MPa以上,并且将拉伸弹性模量调整为50MPa以下。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整体中的苯乙烯的比例优选为5重量%以上,更优选为8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重量%以上。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整体中的苯乙烯的比例优选为3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20重量%以下。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硬链段中的苯乙烯的比例优选为7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80重量%以上。
通过使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中的苯乙烯的比例在该范围内,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将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应力调整为4MPa以上,并且将拉伸弹性模量调整为50MPa以下。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可以含有苯乙烯以外的成分作为构成硬链段的成分。
作为上述苯乙烯以外的成分,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肉豆蔻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聚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另外,例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等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等具有羧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使用羟乙基(甲基)丙烯酰胺、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具有酰胺基的单体。可以使用(甲基)丙烯腈等具有腈基的单体。
此外,例如还可以使用乙酸乙烯酯等羧酸乙烯酯、丙烯腈、苯乙烯等通常的(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所使用的各种单体。
作为上述苯乙烯以外的成分,其中,优选含有具有羧基的单体。通过包含具有羧基的单体作为构成硬链段的成分,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能够通过交联剂进行交联。由此,例如,在将交联前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涂覆于上述发泡体基材上后,能够通过使其交联而形成满足所期望的拉伸断裂点应力、拉伸弹性模量的树脂层,因此制造性提高。
在含有具有羧基的单体作为上述苯乙烯以外的成分的情况下,硬链段中的具有羧基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10重量%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交联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等通常的交联剂。
作为上述苯乙烯以外的成分,可以含有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通过包含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构成硬链段的成分,能够提高树脂层与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
在含有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上述苯乙烯以外的成分的情况下,硬链段中的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比例优选为0.1重量%以上。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构成软链段的成分。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树脂层的拉伸断裂点应力调整为4MPa以上,并且将拉伸弹性模量调整为50MPa以下。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举出作为构成上述硬链段的苯乙烯以外的成分而记载的各种(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其中,从能够对上述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树脂层赋予高的粘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甲基)丙烯酸正丁酯或(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软链段中的(甲基)丙烯酸正丁酯或(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比例优选为1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2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40重量%以上,可以为100重量%。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从提高树脂层的拉伸断裂应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方面出发,优选还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乙酯。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软链段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乙酯的比例优选为1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2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40重量%以上。另外,优选为8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重量%以下。
上述树脂层可以被着色。通过对上述树脂层进行着色,能够对双面粘合带赋予遮光性。
对上述树脂层进行着色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在构成上述树脂层的树脂中混入炭黑、氧化钛等粒子或微细气泡的方法、在上述树脂层的表面涂布墨液的方法等。
上述树脂层可以根据需要含有无机微粒、导电微粒、增塑剂、增粘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发泡剂、有机填充剂、无机填充剂等以往公知的微粒和添加剂。另外,在构成上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树脂包含热塑性弹性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包含上述热塑性弹性体以外的树脂作为树脂。
上述树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5μm,优选的上限为100μm。通过使上述树脂层的厚度在该范围内,从而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再加工性。从进一步提高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树脂层的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70μm。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可以根据需要具有上述发泡体基材、上述粘合剂层和上述树脂层以外的其他层。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0.2mm,优选的上限为3mm。通过使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防止双面粘合带无法耐受复原力、斥力而剥离,能够实现充分的粘接、固定,并且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从抑制双面胶带的剥离和进一步提高再加工性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3mm,更优选的上限为2.8mm。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举出如下的方法。首先,制造上述发泡体基材和第一树脂层的层叠体,在该层叠体上层叠第二树脂层,形成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的层叠体。
在此,在使用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作为构成上述树脂层的树脂的情况下,由于树脂层具有粘性,所以能够容易地使树脂层与发泡体基材层叠。另外,通过利用加热了的层压机将树脂层与发泡体基材压接,也能够提高密合性。另外,通过在使基材原料发泡而得到发泡体基材的工序时插入树脂层,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合性。另外,通过对用作树脂层的树脂片的表面或发泡体基材实施表面处理(例如等离子体处理、电晕处理等),也能够提高树脂层与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此外,在树脂层没有自身粘合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粘接剂层设置在发泡体基材与树脂层之间并使其层叠。通过利用成为反应位点的羟基、酸基对树脂层的聚合物链进行修饰,从而也能够提高树脂层与发泡体基材的密合性。
接下来,制备形成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溶液,将该粘合剂溶液涂布于脱模膜的脱模处理面,并将溶液中的溶剂完全干燥除去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层。将该第一粘合剂层以第一粘合剂层与第一树脂层侧相对的状态重叠于上述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的层叠体的第一树脂层侧的表面。另一方面,准备与上述脱模膜不同的脱模膜,在该脱模膜的脱模处理面涂布粘合剂溶液,并将溶液中的溶剂完全干燥除去,由此制作在脱模膜的表面形成有第二粘合剂层的层叠膜。将得到的层叠膜以第二粘合剂层与第二树脂层侧相对的状态重叠于上述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的层叠体的第二树脂层侧的表面,得到包含第一粘合剂层/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第二粘合剂层的层叠体。然后,利用橡胶辊等对得到的层叠体进行加压,由此能够得到具有第一粘合剂层/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第二粘合剂层、且两粘合剂层的表面被脱模膜覆盖的双面粘合带。另外,在卷绕于辊时,剥离与第二粘合剂层接触的脱模膜,将第二粘合剂层向内侧卷绕。此时,与第一粘合剂层接触的脱模膜需要进行双面脱模处理。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用于便携电子设备部件、车载用电子设备部件等的固定。这些用途中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长方形、框架状、圆形、椭圆形、环型等。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在施加有复原力、斥力这样的低速下的剥离应力的状态下的粘接可靠性优异,因此优选贴附于高低差、角、非平面部等,或者用于在使部件变形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另一方面,由于再加工性优异,所以也可以适合用于临时固定的用途。此外,即使在因某种原因而想要在贴合后进行剥离的情况下,在剥离时发泡体基材也不会破损而在被粘物上残留残渣。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因此通常可以在卷绕成卷状的状态下保存,从该卷状体卷出而使用。
作为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物品,例如可举出TV、监测器、便携电子设备等所使用的平板显示器、便携电子设备的照相机模块、便携电子设备的内部部件、车辆用内饰、家电(例如TV、空调、冰箱等)的内饰外饰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被粘物,例如可举出便携电子设备的侧面面板、背面面板、各种标牌、装饰膜、装潢膜等。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并且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的双面粘合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链转移剂(RAFT剂)的制造)
将1,6-己二硫醇0.902g、二硫化碳1.83g和二甲基甲酰胺11mL投入到2口烧瓶中,在25℃下搅拌。用15分钟向其中滴加三乙胺2.49g,在25℃下搅拌3小时。接下来,用15分钟滴加甲基-α-溴苯乙酸2.75g,在25℃下搅拌4小时。其后,在反应液中加入萃取溶剂(正己烷:乙酸乙酯=50:50)100mL和水50mL进行分液萃取。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液萃取得到的有机层混合,依次用1M盐酸50mL、水50mL、饱和食盐水50mL洗涤。向洗涤后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干燥后,过滤硫酸钠,用蒸发仪浓缩滤液,除去有机溶剂。将得到的浓缩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纯化,由此得到RAFT剂。
(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的制备)
将苯乙烯(St)84g、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3g、丙烯酸(AAc)13g、RAFT剂1.6g和2,2’-偶氮双(2-甲基丁腈)(ABN-E)0.35g投入到反应器中,一边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一边升温至85℃。其后,在85℃下搅拌6小时进行聚合反应(第一阶段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结束后,向烧瓶内投入正己烷4000g,搅拌使反应物沉淀后,将未反应的单体(St、HEA、AAc)和RAFT剂滤出,将反应物在70℃下减压干燥而得到共聚物(硬链段A)。
将由丙烯酸丁酯(BA)100g、0.035g的ABN-E和乙酸乙酯50g构成的混合物(软链段B)以及先前得到的共聚物(硬链段A)投入到2口烧瓶中,一边用氮气置换烧瓶内一边升温至85℃。其后,在85℃下搅拌6小时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含有由硬链段A和软链段B构成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的反应液。
需要说明的是,混合物(软链段B)和硬链段A的配合量设为使得到的嵌段共聚物中的硬链段与软链段的质量比率成为34/66的量。对于所得到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将整体设计、硬链段设计和软链段设计示于表1。
(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B~L的制备)
除了如表1所示进行整体设计、硬链段设计和软链段设计以外,与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同样地操作,得到包含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B~L的反应溶液。
对于得到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B~L,将整体设计、硬链段设计和软链段设计示于表1。
(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制备)
在2口烧瓶中加入乙酸乙酯52重量份,对反应器内进行氮置换后,将反应器加热而开始回流。自乙酸乙酯沸腾起30分钟后,投入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双异丁腈0.08重量份。用1小时30分钟向其中均等且缓慢地滴加由丙烯酸丁酯97重量份、丙烯酸3重量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0.1重量份构成的单体混合物并使其反应。在滴加结束30分钟后添加偶氮双异丁腈0.1重量份,进一步使其聚合反应1小时,一边向反应器内加入乙酸乙酯进行稀释,一边进行冷却,由此得到固体成分为40重量%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的溶液。
相对于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添加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聚氨酯公司制商品名“CORONATE L45”)3.0重量份并进行搅拌,得到粘合剂溶液。
(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相对于45重量份的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构成的硬链段的比例为40重量%、由聚丙烯酸丁酯树脂构成的软链段的比例为60重量%、重均分子量为60000的Kuraray公司制的LA2270,添加乙酸乙酯100重量份,进行搅拌,得到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溶液。
对于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将整体设计、硬链段设计和软链段设计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948969090000211
(实施例1)
(1)第一树脂层的准备
作为第一树脂层,准备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TORAY公司制,X30)。通过依据JIS K 7161的方法进行了测定,结果该PET片的拉伸断裂点应力为180MPa,拉伸断裂点伸长率为138%,拉伸弹性模量为4360MPa。
(2)聚乙烯(PE)发泡体基材1的制造
作为聚烯烃树脂,使用低密度聚乙烯(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制“UBE聚乙烯F420”,密度0.920g/cm3)100重量份。将该聚乙烯树脂100重量份、作为热分解型发泡剂的偶氮二甲酰胺8重量份、作为分解温度调节剂的氧化锌1重量份和作为抗氧化剂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0.5重量份供给至挤出机,在130℃下熔融混炼,挤出厚度约0.2mm的长条片状的发泡体原卷(日文:原反)。
接下来,对上述长条片状的发泡体原卷的双面照射加速电压500kV的电子射线4.0Mrad进行交联。将交联后的发泡体原卷连续地送入利用热风和红外线加热器保持在250℃的发泡炉内进行加热而使其发泡,并且一边使其发泡一边将MD的拉伸倍率设为2.5倍、将TD的拉伸倍率设为2.5倍而使其拉伸。由此,得到厚度800μm的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发泡体。
基于JISK-6767使用电子比重计(MIRAGE公司制,“ED120T”)对得到的PE发泡体基材1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为0.07g/cm3。此外,基于JIS K 6254对得到的PE发泡体基材1的25%压缩强度进行测定而求出的结果为55kPa。
(3)第二树脂层的准备
作为第二树脂层,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的乙酸乙酯溶液中配合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为5重量份的交联剂,涂覆于表面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上,使其干燥,得到厚度50μm的未交联树脂膜。作为交联剂,使用日本聚氨酯公司制的商品名“Coronate L45”。
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的乙酸乙酯溶液中配合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为5重量份的交联剂,涂覆于表面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上,使其干燥。其后,在40℃下加热48小时使其热交联,由此得到厚度50μm的第二树脂膜测定用样品。
作为交联剂,使用日本聚氨酯公司制的商品名“Coronate L45”。
通过依据JIS K 7161的方法对所得到的第二树脂膜测定用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拉伸断裂点应力为9.9MPa,拉伸断裂点伸长率为388%,拉伸弹性模量为7.6MPa。
另外,对所得到的第二树脂膜测定用样品测定了交联度,结果为50重量%。
此外,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岛津制作所公司制,SPM-9700HT)对所得到的第二树脂膜测定用样品的表面进行观察,结果能够观察到圆柱状的相分离结构。
(4)粘合剂溶液的制备
在具备温度计、搅拌机、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入乙酸乙酯52重量份,进行氮置换后,将反应器加热而开始回流。自乙酸乙酯沸腾起30分钟后,投入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双异丁腈0.08重量份。用1小时30分钟向其中均等且缓慢地滴加由丙烯酸丁酯70重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27重量份、丙烯酸3重量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0.2重量份构成的单体混合物并使其反应。滴加结束30分钟后添加偶氮双异丁腈0.1重量份,进一步使其聚合反应5小时,一边向反应器内加入乙酸乙酯进行稀释,一边进行冷却,由此得到固体成分为40重量%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的溶液。
对于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使用Water公司制“2690 Separations Model”作为色谱柱,通过GPC法测定重均分子量,结果为71万。重均分子量(Mw)相对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5.5。
相对于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添加软化点为150℃的聚合松香酯15重量份、软化点为145℃的萜烯酚10重量份、软化点为70℃的松香酯10重量份。此外,添加乙酸乙酯(不二化学药品公司制)30重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聚氨酯公司制商品名“Coronate L45”)3.0重量份,进行搅拌,得到粘合剂溶液。
(5)双面粘合带的制造
在第一树脂层的表面涂布上述粘合剂溶液,在100℃下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20μm的粘合剂层。在该粘合剂层上层叠PE发泡体基材1,得到包含第一树脂层(粘合剂层)/发泡体基材的层叠体。
在所得到的包含第一树脂层(粘合剂层)/发泡体基材的层叠体的发泡体基材侧层叠未交联树脂膜,形成包含第一树脂层(粘合剂层)/发泡体基材/未交联树脂膜的层叠体。接下来,在40℃下加热48小时使其热交联,由此将未交联树脂膜作为第二树脂膜,得到包含第一树脂层(粘合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膜的层叠体。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涂布于厚度100μm的实施了脱模处理的由聚乙烯(PE)/道林纸/聚乙烯(PE)构成的脱模衬垫的脱模处理面,以100℃使其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50μm的第一粘合剂层。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涂布于厚度100μm的实施了脱模处理的由聚乙烯(PE)/道林纸/聚乙烯(PE)构成的脱模衬垫的脱模处理面,以100℃使其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50μm的第二粘合剂层。
将形成有第二粘合剂层的脱模衬垫以第二粘合剂层与第二树脂层侧相对的状态重叠于上述包含第一树脂层(粘合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的层叠体的第二树脂层侧的表面,得到包含第一粘合剂层(粘合剂层)/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第二粘合剂层的层叠体。然后,利用橡胶辊对得到的层叠体进行加压,由此能够得到具有第一粘合剂层/第一树脂层(粘合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第二粘合剂层、且各粘合剂层的表面被脱模衬垫覆盖的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2~8)
作为第二树脂膜,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B~H,使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的厚度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9)
(1)聚氨酯(PU)发泡体基材的制造
作为多元醇而使用:由作为多元醇成分的聚丙二醇(PPG)(重均分子量800)90重量份和新戊二醇(分子量800)10重量份、以及作为酸成分的ε-己内酰胺构成的聚酯多元醇(多元醇成分/酸成分配合比率(重量比)=8:1。
向合计100重量份的多元醇中添加0.7重量份的胺催化剂(DABCO LV33,SankyoAir Products公司制)、1重量份的稳泡剂(SZ5740M,东丽道康宁公司制),进行搅拌。向其中以异氰酸酯指数成为60的方式调整并投入多异氰酸酯(Polymeric MDI,东曹公司制)。其后,与氮气混合搅拌至成为0.2g/cm3,得到混入有微细气泡的溶液。使用涂抹器将该溶液以规定的厚度涂布于厚度50μm的PET间隔件(NIPPA公司制,V-2)上,使发泡体原料发生反应,得到厚度800μm的由聚氨酯树脂构成的发泡体(PU发泡体基材)。
基于JISK-6767使用电子比重计(MIRAGE公司制,“ED120T”)对所得到的PU发泡体基材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为0.48g/cm3。此外,基于JIS K 6254对所得到的PU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进行测定而求出的结果为33kPa。
(2)双面粘合带的制造
作为第二树脂层,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I的乙酸乙酯溶液中配合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I为5重量份的交联剂,涂覆于表面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上,使其干燥,得到厚度50μm的未交联树脂膜。作为交联剂,使用日本聚氨酯公司制的商品名“Coronate L45”。
在所得到的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的层叠体的发泡体基材侧层叠未交联树脂膜,形成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未交联树脂膜的层叠体。接下来,在40℃下加热48小时使其热交联,由此使未交联树脂膜为第二树脂膜,得到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膜的层叠体。
使用所得到的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膜的层叠体,使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的厚度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具有第一粘合剂层/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第二粘合剂层、且各粘合剂层的表面被脱模衬垫覆盖的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10)
作为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J的乙酸乙酯溶液中配合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J为5重量份的交联剂,涂覆于表面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上,使其干燥,得到厚度50μm的未交联树脂膜。作为交联剂,使用日本聚氨酯公司制的商品名“Coronate L45”。
在通过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法所得到的发泡体基的两侧层叠未交联树脂膜,形成包含未交联树脂膜/发泡体基材/未交联树脂膜的层叠体。接下来,在40℃下加热48小时使其热交联,由此使未交联树脂膜为第一树脂膜、第二树脂膜,得到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膜的层叠体。
使用这样得到的包含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膜的层叠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具有第一粘合剂层/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第二粘合剂层、且各粘合剂层的表面被脱模衬垫覆盖的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11)
作为聚烯烃树脂,使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ExxonMobil Chemical公司制“Exact3027”,密度0.900g/cm3)70重量份、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DowChemical公司制“AFFINITY KC8852”,密度0.875g/cm3,熔点(DSC法)Tm:66℃)30重量份。需要说明的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DowChemical公司制“AFFINITY KC8852”)是使用茂金属化合物的聚合催化剂而得到的乙烯-1-辛烯共聚物。另外,将发泡剂的重量份变更为7重量份。此外,将MD的拉伸倍率变更为2.0倍,将TD的拉伸倍率变更为2.0倍。
除了上述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厚度800μm的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发泡体。
基于JISK-6767,使用电子比重计(MIRAGE公司制,“ED120T”)对所得到的PE发泡体基材2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为0.13g/cm3。此外,基于JIS K 6254对所得到的PE发泡体基材1的25%压缩强度进行测定而求出的结果为91kPa。
使用PE发泡体基材2作为发泡体基材,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K作为第二树脂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双面粘合带。
(比较例1)
使用PU发泡体基材作为发泡体基材,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L作为第二树脂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双面粘合带。
(比较例2)
使用PE发泡体基材1作为发泡体基材,使用丙烯酸系共聚物作为第二树脂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双面粘合带。
(比较例3)
使用PE发泡体基材1作为发泡体基材,使用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作为第二树脂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双面粘合带。
(参考例1)
使用厚度50μm的由苯乙烯系三嵌段共聚物M构成的片(日本Zeon公司制,#3620)作为第二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双面粘合带。
需要说明的是,苯乙烯系三嵌段共聚物M不具有包含(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嵌段。
(评价)
对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双面粘合带进行以下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
(1)辊卷绕性的评价
将得到的双面粘合带(脱模衬垫/第一粘合剂层/第一树脂层/发泡体基材/第二树脂层/第二粘合剂层)以第二粘合剂层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卷绕于直径3英寸的纸芯,得到卷状体。
目视观察得到的卷状体的侧面和表层。此外,从卷状体拉出双面粘合带后,从第二粘合剂层侧目视观察,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在所确认的全部部位未看到褶皱、弯折。
△:在所确认的一部分部位看到褶皱、弯折。
×:在所确认的全部部位看到褶皱、弯折。
(2)再加工性的评价
将得到的双面粘合带分别切成宽度5mm×长度100mm和宽度10mm×长度100mm的大小,制备5mm宽度样品和10mm宽度样品。
剥离所得到的各样品的第一粘合剂层侧的脱模衬垫,在厚度2mm的玻璃板(宽度50mm,长度125mm)上贴合第一粘合剂层侧,使2kg的橡胶辊在双面粘合带上以300mm/分钟的速度往复一次后,在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放置24小时。接下来,将发泡体基材的层间撕开,从双面粘合带除去第二粘合剂层和第二树脂层以及发泡体基材的一部分后,将双面粘合带的残留部分沿与水平方向成30°的角度方向以300mm/分钟的速度进行拉伸,从玻璃板剥离双面粘合带的残留部分。对于第一粘合剂层侧的再加工性,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对第二粘合剂层侧也进行相同的评价。
○:能够除去双面粘合带的残留部分。
△:虽然在剥离过程中双面粘合带的一部分断裂,但能够除去。
×:无法除去双面粘合带的残留部分。
(3)操作性的评价
将得到的双面粘合带切成宽度10mm×长度220mm的大小,制备样品。
将所得到的样品的上部10mm用夹具固定,在下部10mm安装夹子。以夹具与夹子间的距离成为200mm的方式分别进行固定。接下来,在夹子上悬挂200g的砝码,在悬挂砝码的状态下静置1分钟后,取下砝码,测定胶带的伸长量。对于双面粘合带的操作性,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伸长量小于10mm。
〇:伸长量为10mm以上。
[表2]
Figure BDA0002948969090000301
(4)锚固性评价
对于实施例5、9和参考例1中得到的双面粘合带,如下评价锚固性。
首先,准备2片厚度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裁切成30mm×300mm的大小。将上述实施例(参考例)中得到的双面粘合带切成25mm×200mm的大小,将准备的2片PET片分别贴合于双面胶带的双面,作为测定用试样。需要说明的是,在贴合时,通过将双面胶带的一条短边与PET片的一条短边配置成一致,设置了30mm×100mm的把持部。在短边方向上,在PET片的中央配置了双面胶带。
拿住测定用试样的把持部,对双面胶带以1000mm/min的速度向T字方向(90°方向)剥离。
在使用实施例5和9的双面粘合带的情况下,在发泡体的层间发生断裂。在使用参考例1的双面粘合带的情况下,在断裂前,在发泡体与层叠的树脂片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剥离。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耐冲击性,两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并且能够抑制褶皱、弯折的产生且容易地卷绕成卷状。
附图标记说明
1:双面粘合带
2:发泡体基材
31:第一粘合剂层
32:第二粘合剂层
41:第一树脂层
42:第二树脂层

Claims (19)

1.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具有发泡体基材,并且在所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分别具有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
在所述发泡体基材与所述第一粘合剂层之间、以及所述发泡体基材与所述第二粘合剂层之间分别具有拉伸断裂点应力为4MPa以上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
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拉伸断裂点伸长率为40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含有热塑性弹性体。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在进行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即DSC时,以23℃为界在上下分别观察到1个以上的峰。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含有嵌段共聚物。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含有三嵌段共聚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中的三嵌段共聚物的含量为60重量%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嵌段共聚物中的硬链段的比例为10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5、6、7或8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嵌段共聚物中的硬链段的分子量为5万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5、6、7、8或9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嵌段共聚物中的软链段的分子量为10万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6、7、8、9或10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即AFM观察拉伸弹性模量为50MPa以下的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截面时,能够观察到球状的相分离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5、6、7、8、9、10或11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嵌段共聚物为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苯乙烯的比例为5重量%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中,硬链段中的苯乙烯的比例为70重量%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13或14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包含具有羧基的单体作为构成硬链段的成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2、13、14或15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包含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构成硬链段的成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2、13、14、15或16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构成软链段的成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2、13、14、15、16或17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包含(甲基)丙烯酸正丁酯或(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作为构成软链段的成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或18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发泡体基材包含聚氨酯发泡体或聚烯烃发泡体。
CN201980055425.3A 2018-09-21 2019-09-19 双面粘合带 Active CN112601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7427 2018-09-21
JP2018177427 2018-09-21
PCT/JP2019/036726 WO2020059791A1 (ja) 2018-09-21 2019-09-19 両面粘着テー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1795A true CN112601795A (zh) 2021-04-02
CN112601795B CN112601795B (zh) 2023-06-06

Family

ID=69888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425.3A Active CN112601795B (zh) 2018-09-21 2019-09-19 双面粘合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377210B2 (zh)
KR (1) KR20210063316A (zh)
CN (1) CN112601795B (zh)
TW (1) TWI819096B (zh)
WO (1) WO20200597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2092199A1 (zh) * 2020-10-28 2022-05-05
TW202311466A (zh) * 2021-05-17 2023-03-16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黏著帶
JP7355096B2 (ja) * 2021-10-05 2023-10-03 Dic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粘着テープを用いた物品及びその解体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5375A (en) * 1980-02-15 1981-09-10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Rubber foam adhesive tape
JPH0711200A (ja) * 1993-06-29 1995-01-13 Sekisui Chem Co Ltd 粘着テープ
JP2005001261A (ja) * 2003-06-12 2005-01-0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粘着性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JP2009262253A (ja) * 2008-04-23 2009-11-12 Sekisui Chem Co Ltd 研磨パッド固定用両面粘着テープ
CN103305147A (zh) * 2012-03-16 2013-09-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片
CN103694914A (zh) * 2012-07-23 2014-04-02 德莎欧洲公司 用于粘接非极性表面的泡沫胶带
WO2014192460A1 (ja) * 2013-05-27 2014-12-04 Dic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2016008290A (ja) * 2014-06-26 2016-01-18 Dic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及び物品
JP2017019951A (ja) * 2015-07-13 2017-01-26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易剥離性両面粘着テープ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7109148A (zh) * 2014-11-11 2017-08-29 株式会社寺冈制作所 具有发泡树脂基材的粘着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29136A (zh) * 2015-02-27 2017-12-01 3M创新有限公司 双面涂布胶带
CN110023439A (zh) * 2017-03-29 2019-07-16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41251A1 (de) * 1987-12-05 1989-06-15 Lohmann Gmbh & Co Kg Polymerbeschichteter schaumstoff sowie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2002338919A (ja) * 2001-05-22 2002-11-27 Sekisui Chem Co Ltd 再剥離可能な両面粘着テープ巻状体
JP4576095B2 (ja) * 2003-04-24 2010-11-04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研磨布積層体
JP2009242541A (ja) 2008-03-31 2009-10-22 Sekisui Chem Co Ltd 衝撃吸収テープ
JP5249625B2 (ja) 2008-04-15 2013-07-31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前板用粘着シート
JP2014037543A (ja) * 2013-10-04 2014-02-27 Nitto Denko Corp 両面粘着テープ
WO2015123007A1 (en) * 2014-02-11 2015-08-20 Rogers Corporation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method of making, method of use, and articles thereby assembled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5375A (en) * 1980-02-15 1981-09-10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Rubber foam adhesive tape
JPH0711200A (ja) * 1993-06-29 1995-01-13 Sekisui Chem Co Ltd 粘着テープ
JP2005001261A (ja) * 2003-06-12 2005-01-0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粘着性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JP2009262253A (ja) * 2008-04-23 2009-11-12 Sekisui Chem Co Ltd 研磨パッド固定用両面粘着テープ
CN103305147A (zh) * 2012-03-16 2013-09-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片
CN103694914A (zh) * 2012-07-23 2014-04-02 德莎欧洲公司 用于粘接非极性表面的泡沫胶带
WO2014192460A1 (ja) * 2013-05-27 2014-12-04 Dic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2016008290A (ja) * 2014-06-26 2016-01-18 Dic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及び物品
CN107109148A (zh) * 2014-11-11 2017-08-29 株式会社寺冈制作所 具有发泡树脂基材的粘着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29136A (zh) * 2015-02-27 2017-12-01 3M创新有限公司 双面涂布胶带
JP2017019951A (ja) * 2015-07-13 2017-01-26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易剥離性両面粘着テープ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10023439A (zh) * 2017-03-29 2019-07-16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59791A1 (ja) 2020-03-26
JPWO2020059791A1 (ja) 2021-09-24
TWI819096B (zh) 2023-10-21
JP7377210B2 (ja) 2023-11-09
TW202018030A (zh) 2020-05-16
KR20210063316A (ko) 2021-06-01
CN112601795B (zh)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3439B (zh) 双面粘合带
CN106574149B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用粘合片
TWI468485B (zh) 黏膠帶
KR101824852B1 (ko) 점착 시트
JP5510763B1 (ja) 粘着テープ
JP7323360B2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CN112601795B (zh) 双面粘合带
CN113302250B (zh) 粘合带
JP2015098554A (ja) 防水テープ
JP6010721B1 (ja) 粘着テープ
KR102589157B1 (ko) 점착 시트
CN115926654A (zh)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粘合带的物品及其拆解方法
JP7260999B2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CN109627994B (zh) 粘合片
WO2021187368A1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2023026760A (ja) 粘着テープ
CN116096829A (zh) 粘合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