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2908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2908B
CN112512908B CN201980048778.0A CN201980048778A CN112512908B CN 112512908 B CN112512908 B CN 112512908B CN 201980048778 A CN201980048778 A CN 201980048778A CN 112512908 B CN112512908 B CN 1125129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pump
disposed
width direction
fue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87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2908A (zh
Inventor
中内洪太
横内浩平
铃木浩二朗
长冈正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12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2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29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29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1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1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2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for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在车体中有效地配置燃料泵。在后轮(16)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在燃料箱的下方配置有燃料泵(28)。燃料泵(28)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燃料泵(28)的中心轴线(28x)在俯视时相对于车体中心线(85)向一侧偏移配置。燃料泵(28)配置在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鞍乘型车辆,公知有具备单元摆动发动机的小型摩托车型的鞍乘型车辆,其与燃料箱分开地在燃料箱的外部配置燃料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鞍乘型车辆在收纳箱的后方具有燃料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04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中,为了从燃料箱向燃料泵顺利地供给燃料,需要将燃料泵配置在比燃料箱靠下方的位置。
但是,由于在燃料箱的下方需要用于后轮上下运动的空间,所以难以在该空间配置燃料泵。进而,由于在后轮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有单元摆动发动机的无级变速器、空气滤清器、排气装置等,所以在后轮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空间也难以配置燃料泵。因此,要求在车体中有效地配置燃料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车体中有效地配置燃料泵的鞍乘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包括2018年7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40558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动力单元14,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和后轮16,其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14并被所述动力单元14驱动,在所述后轮16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27,在所述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燃料泵28,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泵28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燃料泵28的中心轴线28x在俯视时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向前后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向一侧偏移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14上连接有空气滤清器53,所述燃料泵28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燃料泵2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不与所述后轮16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燃料泵2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俯视时从构成所述车架11的左右一对框架部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到所述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为止的车宽方向的距离长,所述燃料泵28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框架部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和所述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之间。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燃料泵28的后方配置有后缓冲单元55。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后轮16的后挡泥板72,所述后挡泥板72具有安装所述燃料泵28的泵安装部72b,所述泵安装部72b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或侧方。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对在所述燃料箱27中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储存的储存罐95,所述储存罐95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燃料箱27的下方,并且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不与所述后轮16重叠,在侧视时,所述储存罐95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与所述燃料泵28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53上设有确保与所述燃料泵28之间的间隙的避让部79a。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燃料泵28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设有侧支脚73的一侧相同的一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相对于车体中心线85,在车宽方向的一侧配置有所述燃料泵28,在另一侧配置有所述储存罐95。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燃料泵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燃料泵的中心轴线在俯视时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向前后延伸的车体中心线向一侧偏移地配置,在单元摆动发动机上连接有空气滤清器,在空气滤清器的上方配置有燃料泵,因此,通过使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燃料泵相对于车体中心线向一侧偏移,能够避开后轮的上下运动空间地配置燃料泵,另外,能够利用空气滤清器的上方空间配置燃料泵,因此能够有效地将燃料泵配置在车体上。
在上述发明中,由于燃料泵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俯视时不与后轮重叠,所以能够抑制鞍乘型车辆的上下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燃料泵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俯视时从构成车架的左右一对框架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到后轮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为止的车宽方向的距离长,燃料泵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框架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和后轮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之间,因此,通过将燃料泵配置在框架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和后轮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之间,即使燃料泵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燃料泵。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由于在燃料泵的后方配置有后缓冲单元,所以能够利用后缓冲单元从后方保护燃料泵。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在燃料箱的下方配置有从上方覆盖后轮的后挡泥板,后挡泥板具有安装燃料泵的泵安装部,泵安装部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的上方或侧方,因此,能够在现有的后挡泥板上设置泵安装部,与在特别的部件上设置泵安装部相比,能够抑制成本。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具备对在燃料箱中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储存的储存罐,储存罐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在燃料箱的下方,并且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不与后轮重叠,在侧视时,储存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与燃料泵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地将燃料泵及储存罐配置于车体。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由于在空气滤清器上设有确保与燃料泵之间的间隙的避让部,所以能够防止燃料泵和空气滤清器的干涉。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由于燃料泵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设有侧支脚的一侧相同的一侧,所以即使在使用侧支脚时也能够容易地将燃料从燃料箱向燃料泵供给。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相对于车体中心线,在车宽方向的一侧配置有燃料泵,在另一侧配置有储存罐,因此,可以提高车体的车宽方向的重量平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机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机动二轮车的后部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图3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后挡泥板支承燃料泵及储存罐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后挡泥板支承燃料泵及储存罐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泵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车体前部的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的左侧视图,图2是表示机动二轮车10的后部的左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有车架11、前叉12、前轮13、动力单元14、后轮16。
前轮13经由前叉12支承在车架11的前端部。动力单元14是可摆动地支承在车架11的后部的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后轮16支承在动力单元14的后端部。
机动二轮车10是具有供乘员跨坐的车座17的小型摩托车型的鞍乘型车辆。
车架11具备前立管21、下行框架22、左右一对下框架23、左右一对后框架24。
前立管21构成车架11的前端部,前叉12被前立管21支承为能够转向。下行框架22从前立管21向下方斜后方延伸。左右的下框架23从下行框架22的下部左右分别向下方及后方延伸。
左右的后框架24从左右的下框架23的后端一体地延伸。
后框架24由从下框架23的后端向后方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24a、和从倾斜部24a的后端一体地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24b构成。
在后框架24上支承有配置在车座17下方的收纳箱26和燃料箱27。在收纳箱26的上部设有开口,该开口通过可摆动地安装在收纳箱26上的车座17进行开闭。燃料箱27配置在收纳箱26的后方并且配置在后轮16的上方。另外,在燃料箱27的前部的下方配置有燃料泵28。
前叉12在上端部安装有把手31,在下端部经由车轴32支承有前轮13。
动力单元14经由连杆机构34可摆动地支承在左右的后框架24上。详细地说,连杆机构34的一端部与分别设置在左右的后框架24上的支承板36连结,动力单元14的上部与连杆机构34的另一端部连结。
动力单元14由构成前部的发动机38和一体地设置在发动机38的后部的无级变速器39构成。
发动机38具备曲轴箱41、和从曲轴箱41的前部向前方斜上方延伸的气缸部42。气缸部42具备气缸盖44,在气缸盖44的上表面连接有进气装置46,在气缸盖44的下表面连接有排气装置(未图示)。
无级变速器39在曲轴箱41的后端一体地具有位于后轮16的一侧(左侧)的传动箱48。在传动箱48中,收容有一对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以及分别架设在这些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的带。上述驱动带轮设置在发动机38的曲轴(未图示)侧,从动带轮设置在后轮16侧,从发动机38经由驱动带轮、带以及从动带轮向后轮16侧传递动力。
在无级变速器39的后端部设有输出轴51,在输出轴51上安装有后轮16。在传动箱48的上部安装有空气滤清器53。在传动箱48的后端部和一侧(左侧)的后框架24上架设有作为缓冲器的后缓冲单元55。
车架11、前叉12和把手31的周围被车体罩60覆盖。
车体罩60由把手罩61、前罩62、前内罩63、左右一对护腿罩64、踏板66、左右一对侧裙67、左右一对车体侧罩68构成。
把手罩61覆盖把手31的中央部。前罩62从前方覆盖前叉12的上部及前立管21。前内罩63从后方覆盖前叉12的上部及前立管21。左右的护腿罩64从前内罩63的两侧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前罩62的两侧缘连接,从前方覆盖驾驶员的腿部。
踏板66是驾驶员放置脚的部分,踏板66从前内罩63及左右护腿罩64的各下缘向后方延伸并从上方覆盖左右的下框架23。左右的侧裙67分别从踏板66的两边缘向下方延伸并从两侧方覆盖左右的下框架23。左右的车体侧罩68覆盖车座17的两侧部的下方。
在左右的车体侧罩68的后部上部,设置有同乘者抓握的扶手杆69。
前轮13被前挡泥板71从上方覆盖,后轮16被后挡泥板72从上方覆盖。
在车架11的下部,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参照图3)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左侧)设置有侧支脚73。
图3是表示机动二轮车10的后部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4是表示图3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表示从图3去掉了燃料箱27及后挡泥板72(参照图1)的状态。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左右的后框架24上,在扶手杆69的左右的前端部69a、69a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75。在比横梁75靠后方的左右后框架24上安装有燃料箱27(详细地说是形成在燃料箱27的周缘的凸缘部27a)。
燃料箱27在后部具备供油口27b和覆盖供油口27b的盖77,在前部具备测量燃料的余量的余量计78。
在从燃料箱27的一侧方(左侧方)到前方的位置上,与燃料箱27在上下方向上保持距离地配置有空气滤清器53。空气滤清器53构成进气装置46的一部分。
进气装置46具备:节气门体82,其经由进气管81与气缸盖44连接;以及空气滤清器53,其经由连接管83与节气门体82连接。
进气管81、节气门体82配置在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上。在空气滤清器53中,与连接管83连接的连接部53a配置在节气门体82的后方且车体中心线85和一侧(左侧)的后框架24之间。因此,连接管83从节气门体82的后端部向后方斜一侧方(左侧方)延伸并与空气滤清器53的连接部53a连接。
空气滤清器53包括与连接管83连接的空气滤清器壳体主体79和安装到空气滤清器壳体主体7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空气滤清器壳体罩80。
在空气滤清器壳体主体79的上方配置有燃料泵28。
扶手杆69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杆后部69b和从杆后部69b的左右端一体地向前方斜外侧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杆侧部69c构成。
在左右的杆侧部69c分别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部69d。左右的内侧延伸部69d通过多个螺栓87紧固于左右的后框架24(详细地说是安装于左右的后框架24上的托架(未图示))。
燃料泵28配置在燃料箱27的前部的下方,将燃料箱27内的燃料供给到安装在进气装置46(详细地说是进气管81)上的燃料喷射阀88。
燃料泵28具有主体部28h,该主体部28h具有进行燃料的吸入和排出的泵主体、驱动该泵主体的电动机、以及对吸入的燃料进行过滤的燃料过滤器,主体部28h的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配置。换言之,燃料泵28(详细地说是燃料泵28的电动机的旋转轴的中心轴线28x)朝向前后方向配置。
在燃料泵28的主体部28h上设有导入管连接口28a、供给管连接口28b及回流管连接口28c。
在导入管连接口28a上连接有从燃料箱27向燃料泵28导入燃料的导入管101(参照图5)。
在供给管连接口28b上连接有从燃料泵28向燃料喷射阀88供给燃料的供给管102(参照图5)。
在回流管连接口28c上连接有回流管103(参照图5),该回流管103在通过导入管101从燃料箱27向燃料泵28导入燃料时,使剩余的燃料返回燃料箱27。
燃料泵28(详细地说是燃料泵28的主体部28h)在俯视时配置在一侧(左侧)的后框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与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之间。燃料泵28的导入管连接口28a及回流管连接口28c的一部分与后轮16重叠。
如果设燃料泵2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L,设一侧(左侧)的后框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与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之间的距离为R,则燃料泵28的长度L比后框架24与后轮16之间的距离R大(L>R)。
这样,通过使L>R,能够使燃料泵28的长度方向不朝向车宽方向而朝向前后方向,避开与动力单元14(参照图1)的上下摆动相伴的后轮16的上下运动的区域而配置燃料泵28(详细地说是主体部28h)。
另外,燃料泵28的导入管连接口28a和回流管连接口28c从主体部28h向车宽方向内侧斜上方倾斜,因此即使在俯视时与后轮16重叠地配置,也能够避开后轮16的上下运动的区域而配置。
在一侧(左侧)的后框架24(详细地说是安装在后框架24上的托架)上,设有支承后缓冲单元55的上端部55a的缓冲器支承部91。后缓冲单元55的上端部55a通过螺栓93可摆动地安装在缓冲器支承部91上。
燃料泵28配置在后缓冲单元55的前方。由此,能够利用后缓冲单元55从后方保护燃料泵28。
在后轮16的另一侧(右侧)配置有暂时储存在燃料箱27内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储存罐95。另外,储存罐95配置在比另一侧(右侧)的后框架24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即,储存罐95在俯视时配置在后轮16和车宽方向另一侧的后框架24之间。
储存罐95包括圆柱状的储存罐主体95h,储存罐主体95h的中心轴线95a向前后方向延伸。储存罐主体95h的后端面95b大致配置在后轮16的输出轴51(参照图1)的上方。
在储存罐95的后端面95b上设有进料管连接口95c及清除管连接口95d,在前端面95e上设有新气导入管连接口95f及泄流管连接口95g。
进料管连接口95c与进料管105(参照图5)连接。进料管105延伸到燃料箱27的供油口27b附近,将燃料箱27内的蒸发燃料导入储存罐95内。
在清除管连接口95d上连接有清除管106(参照图5)。清除管106延伸到发动机38的进气装置46(详细地说是节气门体82),将吸附在储存罐95内的活性炭上的蒸发燃料导向进气装置46。
新气导入管107(参照图5)与新气导入管连接口95f连接。新气导入管107是从开放的前端部向储存罐95的内部导入新气的管。通过将新气取入储存罐95内,能够使蒸发燃料从活性炭放出而供给至进气装置46。
泄流管108(参照图5)与泄流管连接口95g连接。泄流管108是将积存在储存罐95内部的水分等液体排出到外部的管,泄流管108从配置在车体下部并开放的前端部排出液体。
如上所述,由于燃料泵2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不与后轮16重叠,所以能够抑制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的上下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燃料泵2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比俯视时从作为构成车架11的左右一对框架部件的后框架24中的一方(车宽方向一侧的后框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到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为止的车宽方向的距离R长。燃料泵28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后框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与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燃料泵28配置在后框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和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之间,即使燃料泵2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长,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燃料泵28。
另外,如图2及图4所示,由于在燃料泵28的后方配置有后缓冲单元55,所以能够利用后缓冲单元55从后方保护燃料泵28。
另外,如图1及图4所示,燃料泵28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设有侧支脚73的一侧相同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使用侧支脚73时,也能够容易地将燃料从燃料箱27向燃料泵28供给。
图5是表示后挡泥板72支承燃料泵28及储存罐95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是以与车体中心线85(参照图3)垂直的方式切断的图。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后挡泥板121支承燃料泵28及储存罐95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是以与车体中心线85(参照图3)垂直的方式切断的图。另外,在图6中,对与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后挡泥板72,在后挡泥板72上支承有燃料泵28及储存罐95。
燃料泵28的导入管连接口28a、供给管连接口28b、回流管连接口28c分别与导入管101、供给管102、回流管103连接。
储存罐95的进料管连接口95c(参照图4)、清除管连接口95d(参照图4)、新气导入管连接口95f、泄流管连接口95g分别与进料管105、清除管106、新气导入管107、泄流管108连接。
后挡泥板72具备平坦部72a和泵安装部72b,该泵安装部72b形成在平坦部72a的比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向上下延伸的车体中心铅直线100靠一侧(左侧)的端部。
平坦部72a位于后轮16(参照图4)的上方。泵安装部72b设置在从后轮16的上方偏离的位置,形成得比平坦部72a低一级,防止后轮16向后挡泥板72侧移动时的干涉。
泵安装部72b的底壁72c相对于形成在空气滤清器53(详细地说是空气滤清器壳体主体79)的上部的避让部79a向上方隔开距离R1,向车宽方向内侧隔开距离R2。
燃料泵28通过多个螺栓(未图示)安装在上述泵安装部72b上。储存罐95经由托架(未图示)安装于后挡泥板72的平坦部72a。
如图6所示,在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作为后挡泥板72(参照图5)的变形例的后挡泥板121,在后挡泥板121上支承有燃料泵28和储存罐95。
后挡泥板121具备平坦部72a和泵安装部121b,该泵安装部121b形成于平坦部72a的比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向上下延伸的车体中心铅直线100靠一侧(左侧)的端部。
泵安装部121b是铅直地延伸并配置在空气滤清器5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
燃料泵28通过多个螺栓(未图示)从车宽方向外侧安装在泵安装部121b上。
安装在泵安装部121b上的燃料泵28相对于空气滤清器53(详细地说是空气滤清器壳体主体79)的避让部79a向上方隔开距离R1,向车宽方向内侧隔开距离R3。
这样,通过利用后挡泥板121从侧方支承燃料泵28,能够较小地形成空气滤清器53的避让部79a,能够进一步增大空气滤清器53的容量。
如以上的图1、图4及图5所示,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具有:动力单元14,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和后轮16,其一体地设置于动力单元14并被动力单元14驱动。
在后轮16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27,在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燃料泵28。
燃料泵28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燃料泵28的中心轴线28x在俯视时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向前后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向一侧偏移地配置。在动力单元14(详细地说是发动机38)上连接有空气滤清器53,燃料泵28配置在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燃料泵28相对于车体中心线85向一侧偏移,能够避开后轮16的上下运动空间地配置燃料泵28。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空间配置燃料泵28,所以能够有效地将燃料泵28配置于车体。由此,能够抑制机动二轮车10的上下方向以及车宽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从上方覆盖后轮16的后挡泥板72、121,后挡泥板72、121具有安装燃料泵28的泵安装部72b、121b。泵安装部72b、121b配置在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或侧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现有的后挡泥板上设置泵安装部72b、121b,与在特别的部件上设置泵安装部相比,能够抑制成本。
另外,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备对在燃料箱27中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储存的储存罐95。储存罐95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在燃料箱27的下方,并且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不与后轮16重叠。在侧视时,储存罐95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与燃料泵28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将燃料泵28及储存罐95配置在车体上。
另外,如图5所示,在空气滤清器53上设有确保与燃料泵28之间的间隙的避让部79a。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燃料泵28与空气滤清器53的干涉。
另外,相对于车体中心线85,在车宽方向的一侧配置有燃料泵28,在另一侧配置有储存罐95。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车体的车宽方向的重量平衡性。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泵28的配置的俯视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燃料泵28配置在比发动机38(参照图1)的气缸部42靠前方且比上部横梁131靠前方的位置,该上部横梁131配置在气缸部42的上方且连接左右的后框架24。燃料泵28的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
另外,燃料泵28配置在左右的后框架24之间,并且配置在下部横梁133的上方,该下部横梁133配置在上部横梁131的前方并连接左右的后框架24。
在燃料泵28的主体部28h的车宽方向中央引出的车宽中心线130相对于车体中心线85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左侧)。
燃料泵28的导入管连接口28a、供给管连接口28b及回流管连接口28c在俯视时配置在气缸部42的一侧端部(左侧端部)的前方。由此,能够将与导入管连接口28a、供给管连接口28b及回流管连接口28c连接的配管(图8所示的导入管101、供给管102及回流管103)通过气缸部42的旁边而延伸到燃料箱27(参照图2)。
图8是表示车体前部的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是沿车体中心线85上下切断的剖视图。
在踏板66的下方设有箱形的电池收纳部135,在电池收纳部135中收纳有电池136。
燃料泵28配置在电池收纳部135的后方且踏板66的后端部66a以及车体侧罩68的前端部68a的下方。
发动机38的气缸部42前倾,在气缸部42(详细地说是构成气缸部42的气缸盖罩45)的前方斜下方形成的空间138中配置有燃料泵28。
配置于动力单元14(参照图1)的上方的收纳箱26的上部开口,该开口由车座17(参照图1)开闭。
收纳箱26的前部下部由上部横梁131支承。
燃料泵28经由泵托架141安装在下部横梁133上。
这样,通过将燃料泵28配置在踏板66的下方且发动机38的气缸部42的前方斜下方的空间138中,能够有效利用车体下部的死区,另外,能够实现车体下部的紧凑化。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形和应用。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机动二轮车10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包含机动二轮车10以外的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10: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1:车架;
14:动力单元;
16:后轮;
16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24:后框架(框架部件);
24d:车宽方向内侧端部;
27:燃料箱;
28:燃料泵;
28x:中心轴线;
53:空气滤清器;
72b:泵安装部;
73:侧支脚;
79a:避让部;
85:车体中心线。

Claims (8)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动力单元(14),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和后轮(16),其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14)并被所述动力单元(14)驱动,在所述后轮(16)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27),在所述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燃料泵(28),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泵(28)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燃料泵(28)的中心轴线(28x)在俯视时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且向前后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向一侧偏移配置,
在所述动力单元(14)上连接有空气滤清器(53),所述燃料泵(28)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
所述燃料泵(2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俯视时从构成所述车架(11)的左右一对框架部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到所述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为止的车宽方向的距离长,所述燃料泵(28)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框架部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4d)和所述后轮(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泵(2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不与所述后轮(16)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泵(28)的后方配置有后缓冲单元(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27)的下方配置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后轮(16)的后挡泥板(72、121),所述后挡泥板(72、121)具有安装所述燃料泵(28)的泵安装部(72b、121b),所述泵安装部(72b、121b)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53)的上方或侧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对在所述燃料箱(27)中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储存的储存罐(95),所述储存罐(95)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燃料箱(27)的下方,并且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不与所述后轮(16)重叠,在侧视时,所述储存罐(95)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与所述燃料泵(28)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53)上设有确保与所述燃料泵(28)之间的间隙的避让部(79a)。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泵(28)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85),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设有侧支脚(73)的一侧相同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车体中心线(85),在车宽方向的一侧配置有所述燃料泵(28),在另一侧配置有所述储存罐(95)。
CN201980048778.0A 2018-07-26 2019-04-05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125129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0558 2018-07-26
JP2018-140558 2018-07-26
PCT/JP2019/015068 WO2020021776A1 (ja) 2018-07-26 2019-04-05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2908A CN112512908A (zh) 2021-03-16
CN112512908B true CN112512908B (zh) 2022-03-08

Family

ID=69180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8778.0A Active CN112512908B (zh) 2018-07-26 2019-04-05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982184B2 (zh)
CN (1) CN112512908B (zh)
BR (1) BR112020027086A2 (zh)
PH (1) PH12020552233A1 (zh)
WO (1) WO20200217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99460B2 (ja) * 2021-03-12 2023-0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3373A (ja) * 2000-02-07 2001-08-07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414239A (zh) * 2001-10-23 2003-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装置及泵·喷射器
CN1955058A (zh) * 2005-10-24 2007-05-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767622A (zh) * 2008-12-26 2010-07-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10579A (ja) * 1999-06-25 2001-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725630B2 (ja) * 2008-10-24 2011-07-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719256B2 (ja) * 2011-08-31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837029B2 (ja) * 2013-12-26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方視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3373A (ja) * 2000-02-07 2001-08-07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414239A (zh) * 2001-10-23 2003-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装置及泵·喷射器
CN1955058A (zh) * 2005-10-24 2007-05-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767622A (zh) * 2008-12-26 2010-07-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20552233A1 (en) 2021-06-28
JP6982184B2 (ja) 2021-12-17
CN112512908A (zh) 2021-03-16
JPWO2020021776A1 (ja) 2021-04-30
BR112020027086A2 (pt) 2021-03-30
WO2020021776A1 (ja) 2020-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49675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EP2176115B1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302726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TW201620762A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JP3609121B2 (ja) スクーターの吸気装置
CN112512908B (zh) 鞍乘型车辆
US11059539B2 (en) Stay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71926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EP2289787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KR100697000B1 (ko) 자동 이륜차
CN110775182B (zh) 鞍乘型车辆
KR100930322B1 (ko) 모터 사이클
KR100964858B1 (ko) 모터사이클
JP6489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H03246183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74585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26732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4317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4057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707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220914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1160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552203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入れ装置
JP2006103349A (ja) 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