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92420B - 声音输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声音输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92420B
CN112492420B CN202011318752.4A CN202011318752A CN112492420B CN 112492420 B CN112492420 B CN 112492420B CN 202011318752 A CN202011318752 A CN 202011318752A CN 112492420 B CN112492420 B CN 112492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aker unit
sound
plate
output devic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187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92420A (zh
Inventor
高桥国人
佐藤明善
冈见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31875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924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92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92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92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92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B60R11/0217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for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3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34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using a single transducer with sound reflecting, diffracting, directing or guiding means
    • H04R1/345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using a single transducer with sound reflecting, diffracting, directing or guiding means for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69Reduction of undesired resonances, i.e. standing waves within enclosure, or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i.e. of the enclosure itself
    • H04R1/2873Reduction of undesired resonances, i.e. standing waves within enclosure, or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i.e. of the enclosure itself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3Acoustic transducers and sound field adaptation in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能附接到包括允许发出声音的第一开口的物体并且包括:扬声器单元,其具有发声部;附接部件,扬声器单元通过附接部件附接到物体;以及至少一个分隔部件,其包括构成吸收扬声器单元的振动的弹簧并且设置在扬声器单元和附接部件之间,以使扬声器单元与附接部件分隔开,其中附接部件具有在发声部侧的第一部分,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具有与发声部对应的第二开口,至少一个分隔部件的一端附接到扬声器单元,并且至少一个分隔部件的另一端附接到附接部件,并且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构造为附接到物体,在声音输出装置附接到物体的状态下,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对准以允许声音依次穿过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发出到物体的外部。

Description

声音输出装置
本申请是2018年2月2日提交、发明名称为“声音输出装置”、申请号为201680045609.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声音输出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在帮助进行汽车内免提通话的系统中,将具有内置扬声器单元和麦克风的扬声器直接附接到汽车内饰(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 2014/203380 A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中描述的技术,由于将扬声器直接附接到汽车内饰,因此当用户进行免提通话时,由附接到汽车内饰的扬声器产生的振动转而使内饰振动,从而在某些情况下产生噪声。
本发明是考虑到以上情况而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声音输出装置:其能够减小由于扬声器产生的振动而引起的内饰的振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包括:扬声器单元,其具有发声部;附接部件,其将所述扬声器单元附接到物体;分隔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以使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附接部件分隔开;以及密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以使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与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发出并且被传送至所述发声部侧的声音减小。所述附接部件具有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侧的第一部分,并且所述附接部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发声部对应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包括:扬声器单元,其具有发声部;附接部件,其将所述扬声器单元附接到物体;以及分隔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以使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附接部件分隔开。所述分隔部件使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与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发出并且被传送至所述发声部侧的声音减小。所述附接部件具有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侧的第一部分,并且所述附接部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发声部对应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包括:机壳,其容纳具有发声部的扬声器单元;附接部件,其将所述机壳附接到物体;以及分隔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以使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分隔开。所述机壳具有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侧的第一部分,所述附接部件具有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侧的第一部分,并且所述机壳的第一部分和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分别具有与所述发声部对应的开口。
在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任一构造中,当声音从所述扬声器单元发出时,由所述扬声器单元产生的振动被所述分隔部件吸收。因此,在将所述声音输出装置附接到例如汽车内饰的情况下,减小了经由所述附接部件传送至汽车内饰(即,从所述声音输出装置传送至外面)的振动(从所述扬声器单元传送的振动),从而由振动产生的噪声减小。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所述附接部件具有设置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后部侧)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可以具有开口。所述附接部件可以具有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侧壁侧的第三部分,并且所述附接部件可以具有在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开口以替代在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开口,或者所述附接部件除具有在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开口之外还具有在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开口。在该模式中,开口设置在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至少一者中。结果,即使在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机壳由于声音的产生而变形的情况下,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的中空部中的压力也不会增加。因此,可以使附接部件中的不必要变形最小化。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所述分隔部件布置在所述机壳的第一部分与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之间。在该模式中,由于所述分隔部件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布置在相同侧,因此有效地减小了从所述扬声器单元传送的振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所述分隔部件为弹簧部件,并且所述声音输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的其它弹簧部件,所述其它弹簧部件具有比所述弹簧部件大的弹簧常数。在该模式中,即使当向所述机壳施加过度的加速度时,也可以抑制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的由振动引起的碰撞。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所述分隔部件可以是具有随载荷增大而增大的弹簧常数的非线性弹簧部件。在该模式中,当向所述机壳施加过度的加速度时,在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碰撞之前所述弹簧常数将增大。因此,可以抑制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的碰撞。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所述机壳不需要除了在所述第一部分中的开口以外的开口。在另一模式中,所述机壳可以具有设置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机壳的第二部分可以具有开口。在又一模式中,所述机壳不需要具有设置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所述机壳不需要具有第二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所述机壳的长度和所述附接部件的长度均不大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长度。在该模式中,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所述声音输出装置可以具有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相同的长度。因此,在假定这些声音输出装置的扬声器单元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与具有比扬声器单元长的机壳或附接部件的声音输出装置相比,减小了根据该模式的声音输出装置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所述机壳可以具有设置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后部侧)的第二部分,所述附接部件可以具有设置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分隔部件可以布置在所述机壳的第二部分与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之间。在另一模式中,所述机壳可以具有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侧壁侧的第三部分,所述附接部件可以具有设置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分隔部件可以布置在所述机壳的第三部分与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模式中,所述声音输出装置还可以包括使声音的传送减小的密封部件,其中,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机壳的第一部分与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之间。在该模式中,减小了从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后部)发出、穿过所述机壳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的空间然后被发出至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侧的声音。换言之,减少了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后部发出到达前部的声音的回绕(sneaking)。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2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背部的概略图。
图2B是声音输出装置1的左侧的概略图。
图2C是声音输出装置1的顶部的概略图。
图2D是声音输出装置1的右侧的概略图。
图2E是声音输出装置1的前部的概略图。
图2F是声音输出装置1的底部的概略图。
图3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3的背部的概略图。
图3B是扬声器3的左侧的概略图。
图3C是扬声器3的顶部的概略图。
图3D是扬声器3的右侧的概略图。
图3E是扬声器3的前部的概略图。
图3F是扬声器3的底部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3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5A是示出从背板侧观看到的外箱2的前板的示图。
图5B是沿图2C所示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5C是示出从前板侧观看到的外箱2的背板的示图。
图6是图5B所示视图的分解图。
图7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图。
图7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另一示意图。
图8A是根据变型例模式1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图。
图8B是根据变型例模式1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另一示意图。
图9A是根据变型例模式2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变型例模式2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另一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分析模型的示图。
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的分析模型的等效电路。
图12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剖视图的分解图。
图12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1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根据变型例模式1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性构造的示图。
图16是根据变型例模式2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变型例模式3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图2A至图2F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性构造。对于声音输出装置1,图2A示出了后视图,图2B示出了左视图,图2C示出了俯视图,图2D示出了右视图,图2E示出了正视图并且图2F示出了仰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包括外箱2(附接部件)、扬声器3和麦克风4。扬声器3包括:扬声器单元30,其具有发声部30a;以及内箱32(机壳),其容纳扬声器单元30(扬声器3的详细构造将在后文中描述)。扬声器单元30根据所提供的音频信号而发出声音。发声部30a是扬声器单元30的根据音频信号而振动以产生声音的部分(例如,振动膜)。
如这些附图所示的,假定了包括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的边沿的X-Y平面(在下文中,可以被称为声音发出面),以及与X-Y平面垂直的Z轴。Z轴方向与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对应。扬声器单元30的在与发声部30a相反的一侧的后部30b相对于发声部30a位于Z轴方向上的正侧(Z轴正侧)。扬声器单元30的除了发声部30a和后部30b以外的部分被称为扬声器单元30的侧壁30c。
外箱2具有前板2a、背板2b和多个(四块)侧板2c。前板2a、背板2b和侧板2c均大致为矩形板状部件。四个侧板2c布置在相互对置的前板2a与背板2b之间,并且沿前板2a的侧边和背板2b的侧边布置,以形成中空长方体形的外箱2。前板2a和背板2b均与声音发出面平行,并且侧板2c与Z轴平行。前板2a相对于背板2b位于Z轴方向上的负侧(Z轴负侧)。前板2a(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侧。在前板2a中,形成使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露出且与发声部30a的形状对应的开口20。背板2b(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设置在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侧。在背板2b中,形成使内箱32的背部32b的一部分露出且与背部32b的形状对应的开口22。侧板2c(附接部件的第三部分)设置在扬声器单元30的侧壁30c侧。在侧板2c中形成有多个开口21。
在外箱2的前板2a的外表面(与背板2b侧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形成凹部23,并且麦克风4被放置在凹部23中。麦克风4例如是MEMS(微机电系统)麦克风。在本实施例中声音输出装置1不是必须包括麦克风4。
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诸如汽车内饰等任意选择的物体。更具体地说,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汽车内饰,使得外箱2的前板2a(形成有开口20的板)的外表面面向汽车内饰的背侧。这样,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面向汽车内侧。换言之,外箱2用作将内箱32附接到物体的附接部件。内箱32所附接的物体可以是例如汽车内饰的顶棚(例如,车内灯和/或地图灯附近的部分)、仪表盘或门。
在本实施例以及以下实施例中,假定外箱2具有单独形成的多块板(前板2a、背板2b和侧板2c)。然而,外箱2的一些部分(例如,前板2a和侧板2c)可以形成为一体。
图3A至图3F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扬声器3的示意性构造。对于扬声器3,图3A示出了后视图,图3B示出了左视图,图3C示出了俯视图,图3D示出了右视图,图3E示出了正视图并且图3F示出了仰视图。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扬声器3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的,扬声器3包括扬声器单元30以及容纳扬声器单元30的内箱32(机壳)。
图7A是示出当从正Y轴侧观看声音输出装置1时声音输出装置1的截面的实例的示意图。如从图7A可以理解的,内箱32具有箱状部分以及从箱状部分朝向Z轴正方向(Z轴方向上的正侧或Z轴正侧)突出的筒状部分。扬声器单元30布置在内箱32内部,并从箱状部分跨越到筒状部分。内箱32具有前部32a、背部32b和侧部32c。前部32a是在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侧的部分;即,箱状部分在发声部30a侧的部分。背部32b是在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侧的部分。背部32b包括箱状部分在后部30b侧的部分以及筒状部分。侧部32c是除了前部32a和背部32b以外在扬声器单元30的侧壁30c侧的部分。即,侧部32c是箱状部分的侧面部分。箱状部分在发声部30a侧的部分和箱状部分在后部30b侧的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与声音发出面平行,并且箱状部分的侧面部分与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平行。
内箱32的前部32a的外表面(Z轴负侧的表面)与声音发出面布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内箱32的背部32b的筒状部分的底部的外表面(Z轴正侧的表面)与外箱2的背板2b的外表面(Z轴正侧的表面)布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内箱32的前部32a相对于外箱2的前板2a设置在Z轴正侧。内箱32的背部32b中位于箱状部分的后部30b侧的部分相对于外箱2的背板2b设置在Z轴负侧。
如图3A至图3F以及图4所示,在内箱32的前部32a的外表面(面向外箱2的前板2a的表面)的四个拐角上形成均具有例如凸出形状的保持部33。在内箱32的背部32b的外表面(面向外箱2的背板2b的表面)的四个拐角上形成均具有例如凸出形状的保持部34。即,保持部34形成在内箱32的箱状部分在后部30b侧的部分的外表面的四个拐角上。如图3C所示,在内箱32的前部32a(机壳的第一部分)中,形成有使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露出且与发声部30a的形状对应的开口35。
内箱32的各个部分(前部32a、背部32b和侧部32c)可以单独形成然后组装,或内箱32的一些部分(例如,前部32a和侧部32c)可以形成为一体。
图5A是示出外箱2的前板2a的内表面(内箱32侧的表面)的示图。图5C是示出外箱2的背板2b的内表面(内箱32的箱状部分侧的表面)的示图。如这些附图所示的,在前板2a的内表面的四个拐角上形成均具有例如凹陷形状的保持部24,并且在背板2b的内表面的四个拐角上形成均具有例如凹陷形状的保持部25。图5B是从正Y轴侧观看到的沿图2C所示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6是图5B所示的截面在Z轴上的分解图。
如图5B和图6所示,在保持部33与保持部24之间布置有振动阻尼器50(分隔部件),其中,保持部33形成在扬声器3的内箱32的前部32a的外表面上,并且保持部24形成在外箱2的前板2a的内表面上。另外,在保持部34与保持部25之间布置有振动阻尼器51(分隔部件),其中,保持部34形成在内箱32的背部32b(更准确地说,内箱32的箱状部分在后部30b侧的部分)的外表面上,并且保持部25形成在外箱2的背板2b的内表面上。振动阻尼器50和51是这样的部件:其布置在内箱32与外箱2之间,从而使内箱32与外箱2分隔开以吸收扬声器3的振动。在下文中,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对保持部(24、25、33和34)的描述。例如,“振动阻尼器50(或51)布置在外箱2的前板2a(或背板2b)与内箱32的前部32a(或背部32b)之间”的描述意思是“振动阻尼器50(或51)布置在外箱2上的保持部24(或25)与内箱32上的保持部33(或34)之间”。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外箱2内部,可以设置有信号处理IC60,信号处理IC 60对提供给扬声器单元30的音频信号执行声音处理,这种处理包括放大音频信号或向音频信号添加音效。
如图7A所示,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之间。因此,内箱32的前部32a以及发声部30a布置在外箱2的前板2a后面。振动阻尼器51布置在内箱32的背部32b(更准确地说,与背部32b对应的箱状部分)与外箱2的背板2b之间。因此,在图7A中,外箱2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d1大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更具体地说,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前板2a相对于发声部30a在Z轴负侧,并且外箱2的背板2b相对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在Z轴正侧。内箱32的长度d2大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更具体地说,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内箱32的前部32a的外表面与声音发出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并且内箱32的背部32b的筒状部分的底部相对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位于Z轴正侧。
利用用作附接部件的外箱2,声音输出装置1被附接到物体7(例如为汽车内饰)。在图7A中,为了简洁起见,仅示出了附接声音输出装置1的物体7的一部分,并且省略了保持部(24、25、33和34)、麦克风4、信号处理IC 60等的示图。这种简化的示图也应用于图7B至图9B。
图7A示意性地示出了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例性构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不限于图7A所示的构造。图7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另一示例性构造。在图7B所示的实例中,除箱状部分和从箱状部分朝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第一筒状部分之外,内箱32还具有在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侧从箱状部分朝向Z轴负方向(Z轴方向上的负侧或Z轴负侧)突出的第二筒状部分。这里,第二筒状部分被视为内箱32的前部32a的一部分。扬声器单元30布置在内箱32内部,并从第二筒状部分穿过箱状部分跨越到第一筒状部分。扬声器单元30布置为使得声音发出面位于与外箱2的前板2a的外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在本实例中,与处于图7A所示的示例性构造的情况一样,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更准确地说,与前部32a对应的箱状部分)之间,并且振动阻尼器51布置在外箱2的背板2b与内箱32的背部32b(更准确地说,与背部32b对应的箱状部分)之间。然而,在图7B所示的实例中,声音输出装置1构造为使得内箱32的长度d2与外箱2的长度d1大致相等。更具体地说,外箱2的前板2a的外表面与内箱32的前部32a的第二筒状部分的上端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另外,外箱2的背板2b的外表面与内箱32的背部32b的第一筒状部分的底部的外表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振动阻尼器50和51分别设置在内箱32的前部32a侧和背部32b侧。然而,可以仅在内箱32的前部32a侧设置振动阻尼器50,或可以仅在内箱32的背部32b侧设置振动阻尼器51。在仅在内箱32的背部32b侧设置振动阻尼器51的情况下,可以在内箱32的前部32a与外箱2的前板2a之间设置预定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将螺旋弹簧部件用作振动阻尼器50或51的实例。将振动阻尼器50的一端附接到形成在内箱32的前部32a上的保持部33,并且将振动阻尼器50的另一端附接到形成在外箱2的前板2a上的保持部24。将振动阻尼器51的一端附接到形成在内箱32的背部32b上的保持部34,并且将振动阻尼器51的另一端附接到形成在外箱2的背板2b上的保持部25。更具体地说,将例如凸形保持部33(或34)的凸部插入到弹簧部件的一端中,并且将弹簧部件的另一端插入到对应的例如凹形保持部24(或25)的凹部中。
用于振动阻尼器50和51的材料不限于弹簧,也可以是能吸收振动的任何材料。对于振动阻尼器,可以使用除了弹簧以外的任何弹性材料(例如,海绵、树脂)或任何其它材料(例如,胶)。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文所述,将容纳有扬声器单元30的内箱32附接到外箱2并将振动阻尼器50和51设置在内箱32与外箱2之间,使得内箱32与外箱2分隔开。这样,当扬声器单元30产生声音时,由扬声器单元产生的振动将被振动阻尼器50和51吸收。因此,在将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物体7(例如,汽车内饰)的情况下,减小了传送至物体7的振动(扬声器单元30产生的振动),因此,可以使由振动产生的噪声减小。此外,由于减小了传送至物体7的振动,因此减小了由于振动而产生且随后被传送至与扬声器单元30相邻的麦克风4的噪声。因此,可以减少回音消除性能的劣化。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振动阻尼器50与发声部30a布置在相同侧。这样,与仅在后部30b侧布置振动阻尼器51的情况相比,在减小振动并由此减小噪声方面实现了更加显著的有益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外箱2的侧板2c中形成多个开口21,并且在外箱2的背板2b中形成使内箱32的背部32b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22。这样,即使当内箱32由于产生声音而发生畸变时,内箱32与外箱2之间的空间的压力也不会增加,因此,可以抑制外箱2的不必要变形。
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
可以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进行各种方式的修改。
变型例模式1
图8A和图8B示出了模式1的实例。如附图所示的,根据模式1的内箱32除具有使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露出的开口35(机壳的第一部分中的开口)之外,还具有在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侧的背部32b(机壳的第二部分)中的与后部30b的形状对应的开口36。
图8A是图7A的变型例。在图8A所示的实例中,类似于图7A所示的内箱32,内箱32具有箱状部分以及从箱状部分朝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第一筒状部分(包括在内箱32的背部32b中)。在图8A所示的实例中,筒状部分的底部中形成有开口36。如附图所示的,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均不大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更具体地说,外箱2的前板2a的外表面和内箱32的前部32a的外表面均与声音发出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另外,外箱2的背板2b的外表面和内箱32的背部32b(更准确地说,筒状部分的底部)的外表面均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的端面(扬声器单元30的背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换言之,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声音输出装置1的长度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大致相等。
在图8A所示的实例中,类似于图7A所示的实例,振动阻尼器51设置在内箱32的背部32b(更准确地说,与背部32b对应的箱状部分)与外箱2的背板2b之间。然而,在图8A所示的实例中,在发声部30a侧不设置振动阻尼器50。另外,使用密封部件80对外箱2的前板2a(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与内箱32的前部32a(机壳的第一部分)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密封部件80是使声音的传送减小的部件。例如,可以将油脂、橡胶或闭孔海绵用作密封部件80。
图8B是图7B的变型例。在图8B所示的实例中,类似于参考图7B所描述的内箱32,内箱32具有箱状部分、从箱状部分朝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第一筒状部分(包括在内箱32的背部32b中)以及从箱状部分朝向Z轴负方向突出的第二筒状部分(包括在内箱32的前部32a中)。然而,在图8B所示的实例中,第一筒状部分不具有底部。换言之,在图7B中,示出了筒状部分的Z轴正侧的端部(底部)被封闭的示例性构造。然而,在图8B所示的构造中,筒状部分的底部被开口36敞开。在图8B中,类似于图8A所示的实例,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均不大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另外,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声音输出装置1的长度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大致相等。更具体地说,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前板2a的外表面和内箱32的前部32a的第二筒状部分的上端面均与声音发出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并且外箱2的背板2b的外表面和内箱32的背部32b的第一筒状部分的下端面均与扬声器单元30的背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
在图8B中,类似于图7B所示的示例性构造,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更准确地说,与前部32a对应的箱状部分)之间,并且振动阻尼器51布置在外箱2的背板2b与内箱32的背部32b(更准确地说,与背部32b对应的箱状部分)之间。使用密封部件80对外箱2的前板2a(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与内箱32的前部32a(机壳的第一部分)(更准确地说,前部32a的第二筒状部分)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使用密封部件80对外箱2的背板2b(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与内箱32的背部32b(机壳的第二部分)(更准确地说,背部32b的第一筒状部分)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在上述构造中,实现了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实现的那些有益效果类似的有益效果。在内箱32被密封的构造中,由于空气的压缩而将在内箱32的内部产生空气弹簧,从而可能妨碍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例如,振动膜)的振动。在根据本模式的构造中,由于内箱32具有开口36,因此不会在扬声器单元30与内箱32之间产生空气弹簧。因此,发声部30a能够充分地振动,这使得通过扬声器单元30能够容易地发出具有高声压的声音。此外,在根据本模式的构造中,声音输出装置1构造为使得: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中的每一者等于或小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因此,与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中的至少一者大于扬声器单元的长度的构造(例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的任一者)相比,减小了根据本模式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尺寸。此外,由于密封部件80对外箱2与内箱32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因此减小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穿过外箱2与内箱32之间的空间然后被传送至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侧的声音。换言之,减少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
图8B示出了利用密封部件80对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之间的间隙以及外箱2的背板2b与内箱32的背部32b之间的间隙中的每一个间隙进行密封的实例。作为选择,可以仅对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或可以仅对外箱2的背板2b与内箱32的背部32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从减少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的角度考虑,优选地对位于发声部30a侧的在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变型例模式2
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模式2的实例中,省略了在第一实施例的实例中描述的内箱32的背部32b(机壳的第二部分),并且内箱32具有在Z轴正侧敞开的结构。换言之,内箱32具有不含底部的箱状部分以及从箱状部分朝向Z轴负方向突出的筒状部分。类似于模式1,在模式2的实例中,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均不大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并且声音输出装置1的长度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大致相等。在这两个实例中,使用密封部件80对外箱2的前板2a(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与内箱32的前部32a(机壳的第一部分)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在图9A所示的实例中,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Z轴方向)上,外箱2的前板2a的外表面和内箱32的前部32a的筒状部分的上端面均与声音发出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外箱2的背板2b的外表面与扬声器单元30的背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内箱32的侧部32c在后部30b侧(与发声部30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可以被称为边沿)相对于后部30b位于Z轴负侧。在该实例中的声音输出装置1具有在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更准确地说,与前部32a对应的箱状部分)之间的振动阻尼器50,并且具有在外箱2的背板2b(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与内箱32的侧部32c(机壳的第三部分)之间的振动阻尼器51。更准确地说,振动阻尼器51布置在外箱2的背板2b与内箱32的侧部32c的边沿之间。
在图9B所示的实例中,省略了在第一实施例的实例中描述的外箱2的背板2b(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并且外箱2具有在Z轴正侧敞开的结构。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前板2a的外表面和内箱32的前部32a的筒状部分的上端面均与声音发出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外箱2的侧板2c在后部30b侧的端面和内箱32的侧部32c在后部30b侧的端面均与扬声器单元30的背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在该实例中的声音输出装置1包括在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更准确地说,与前部32a对应的箱状部分)之间的振动阻尼器50。
在上述构造中,实现了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实现的那些有益效果类似的有益效果。另外,由于容纳有扬声器单元30的内箱32不具有背部32b(因为内箱32在Z轴正侧是敞开的),因此与内箱被密封的构造相比,扬声器单元30能够容易地发出具有高声压的声音。
此外,由于内箱32的Z轴正侧是敞开的,因此声音输出装置1可以构造为使得: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中的每一者等于或小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因此,与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中的至少一者大于扬声器单元的长度的构造(例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构造中的任一者)相比,减小了在该模式中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尺寸。此外,由于使用密封部件80对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32的前部32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因此减小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穿过外箱2与内箱32之间的空间并被传送至发声部30a侧的声音。换言之,减少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
在图8A至图9B所示的实例中,附接声音输出装置1的物体7中的空间可以用作减少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经过外箱2外部的声音的回绕)的阻隔件(enclosure)。这里,物体7例如是汽车内饰,并且物体7中的空间例如是汽车内饰内侧的空间。
在图8A至图9B中,示出了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与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大致相等的实例。然而,在声音输出装置1的长度不超过扬声器单元30的长度d3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改变外箱2的长度d1和内箱32的长度d2中的每一者。
内箱32可以仅具有侧部32c。在这种情况下,振动阻尼器50可以布置在外箱2的前板2a与内箱的侧部32c在发声部30a侧的端面(边沿)之间,并且振动阻尼器51可以布置在外箱2的背板2b与内箱32的侧部32c在后部30b侧的端面(边沿)之间。
在使用密封部件80来减小从内箱32传送至外箱2的振动的情况下,声音输出装置1可以仅设置有密封部件80,而不设置振动阻尼器50和51。换言之,密封部件80可以用于代替振动阻尼器(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振动阻尼器50和51可以用作密封部件80)。在这种情况下,密封部件80可以布置在振动阻尼器50和51的位置,而不布置在附图所示的位置。在振动阻尼器50和51用作密封部件80的情况下,为了减少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使用振动阻尼器50和51对外箱2与内箱32之间的间隙(例如,前板2a与对应于前部32a的箱状部分之间的间隙、背板2b与对应于背部32b的箱状部分之间的间隙等)进行密封。
在以上实例中,外箱2是箱形的。然而,外箱2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外箱2经由振动阻尼器能附接内箱32即可。例如,外箱可以是板状或柱状的。在外箱2是板状的情况下,前板2a与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对应。在外箱2具有中心轴线与Z轴平行的柱状形状的情况下,柱体在发声部30a侧的面与前板2a(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对应,柱体在后部30b侧的面与背板2b(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对应,并且柱体的筒状部分与侧板2c(附接部件的第三部分)对应。
类似地,在以上实例中,内箱32的前部32a和侧部32c是板状的。然而,侧部32c可以具有诸如管状等任何其它形状。更具体地说,内箱32可以具有中心轴线与Z轴平行的柱状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柱体在发声部30a侧的面与前部32a(机壳的第一部分)对应,柱体在后部30b侧的面与背部32b(机壳的第二部分)对应,并且柱体的筒状部分与侧部32c(机壳的第三部分)对应。
第二实施例
将参考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下文被描述为实例的每个实施例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元件具有相同的效果和功能的元件,将使用与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对这些元件的详细描述。
图10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分析模型。图11示出了分析模型的等效电路。扬声器单元30具有:可动部分301,其利用振动而发出声音;不可动部分302;以及弹性部件303,其将可动部分301和不可动部分302连接起来。可动部分301包括例如振动膜(发声部30a)以及向振动膜传送振动的音圈。不可动部分302包括例如固定振动膜和音圈的框架。弹性部件303例如是将振动膜和框架连接起来的扬声器环绕件。
如在图10所示的分析模型中那样,可动部分301的质量被称为Ls,内箱32内的空气的声顺(compliance)被称为Ca,弹性部件303的声顺被称为Cs,内箱32和不可动部分302的总质量被称为Lb,并且内箱32和不可动部分302的总电阻分量(total resistancecomponent)被称为Rb。振动阻尼器50的声顺被称为Cb,外箱2和附接声音输出装置1的物体7(例如,汽车内饰)的总质量被称为Lm,外箱2和物体7的总声顺被称为Cm,并且外箱2和物体7的总电阻分量被称为Rm。
可以将本实施例中的声音输出装置1表示为图11所示的等效电路。在图11中,Vs表示驱动可动部分301的力(power),并且Im表示在外箱2和物体7处的振动速度。在图11所示的等效电路中,内箱32和不可动部分302的总质量Lb以及振动阻尼器50的声顺Cb一起形成低通滤波器。由可动部分301的质量Ls、弹性部件303的声顺Cs以及内箱32内部的空气的声顺Ca产生的谐振频率被称为f1。由内箱32和不可动部分302的总质量Lb以及振动阻尼器50的声顺Cb形成的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被称为f2。在本实施例中,谐振频率f1和截止频率f2被设计为满足关系式f2<f1。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由内箱32和不可动部分302的总质量Lb以及振动阻尼器50的声顺Cb形成的低通滤波器使传送至外箱2的扬声器单元30(可动部分301)的振动减小。因此,减小了传送至麦克风4周围的扬声器单元30的振动。此外,由于由振动产生的噪声减小(即,传送至麦克风4的噪声减小),因此可以改善回音消除性能。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2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截面在Z轴上的分解图。图12B是第三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剖视图。如图1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种类型的弹簧作为设置在内箱32的前部32a侧的振动阻尼器。换言之,除用作第一实施例中的振动阻尼器50的弹簧部件之外,还设置有其它弹簧部件(振动阻尼器52)。振动阻尼器52具有比用作振动阻尼器50的弹簧部件大的弹簧常数。在外箱2的前板2a的内表面(内箱32的前部32a侧的表面)上形成有保持部26,并且每个振动阻尼器52的一端附接到多个保持部26中的对应一个保持部。更具体地说,将振动阻尼器52的一端插入到相应的例如凹形保持部26的凹部中。
如图12B所示,在正常条件下,振动阻尼器52的另一端不与内箱32的前部32a接触。当由振动引起的过度的加速度施加到内箱32时,振动阻尼器52的另一端与内箱32的前部32a接触。这样,在设置有振动阻尼器52的情况下,可以阻止当内箱32振动时可能引起的内箱32与外箱2的前板2a之间的碰撞。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将具有不同弹簧常数的两种类型的弹簧部件(振动阻尼器)设置在内箱32的前部32a上。因此,即使当过度的加速度施加到内箱32时,也可以防止内箱32与外箱2之间的碰撞,因此,可以减小由这种碰撞引起的噪声。
作为使用两种类型的弹簧部件的替代,可以使用非线性弹簧作为振动阻尼器50。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弹簧:其用被盘绕成圆锥形状的弹簧部件制成,并且具有随载荷增大而变大的弹簧常数(变硬的弹簧)。作为选择,可以使用这样的非线性弹簧:其用被盘绕成具有变化的匝密度的柱状形状的弹簧部件制成。在使用这种非线性弹簧的情况下,当过度的加速度施加到内箱32时,弹簧常数在内箱32与外箱2的内表面接触之前增加,并且由此将防止内箱32与外箱2之间的碰撞。结果,可以减小可能由内箱32与外箱2之间这种碰撞产生的噪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吸收振动的振动阻尼器的材料可以是除了弹簧外的弹性材料(例如,具有可变硬度的树脂或海绵),或除了弹性材料外的任何材料(例如,胶)。作为选择,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弹性材料和其它材料(例如,弹簧和海绵、海绵和胶)。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3和图14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了这样的实例:声音输出装置1包括容纳有扬声器单元30的内箱32(机壳),并且振动阻尼器50和51布置在外箱2(附接部件)与内箱32之间。与之对比,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不包括内箱32,并且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附接部件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
图13是第四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性构造的正视图。第四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包括板状部件102(附接部件)和扬声器单元30。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将箱形外箱2用作附接部件的实例。如图13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实例中,将作为外箱2的替代的板状部件102用作附接部件(这也可以被理解为外箱2仅具有前板2a的构造)。
本实施例的板状部件102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如图13所示,板状部件102相对于扬声器单元30在Z轴负侧,并且与声音发出面大致平行。换言之,板状部件102与附接部件在发声部30a侧的部分(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对应。板状部件102也可以被理解为仅具有第一部分的附接部件。在板状部件102中,形成使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露出且与发声部30a的形状对应的开口120(在图13中以虚线示出)。在板状部件102的内表面(扬声器单元30侧的表面)的四个拐角上形成均具有例如凹状形状的保持部24。
扬声器单元30除具有作为根据音频信号而振动以产生声音的部分(例如,振动膜)的发声部30a之外,还具有以使发声部30a能够振动的方式而固定发声部30a的框架71。框架71具有:容纳部分71a,其容纳发声部30a(在图13中,以虚线示出了发声部30a的位置);以及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部分71b,其与声音发出面大致平行。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容纳部分71a的中心轴线与Z轴平行,并且本实施例的容纳部分71a具有朝向Z轴负方向(朝向声音发出面的方向)扩展的截锥形状。框架71的板状部分71b具有使发声部30a露出的开口72(在图13中以虚线示出)。板状部分71b相对于容纳部分71a设置在Z轴负侧(板状部件102侧)。在板状部分71b的板状部件102侧的表面上形成有例如从该表面突出的保持部73。
图14是示出了当从正Y轴侧观看声音输出装置1时声音输出装置1的截面的实例的示意图。为了简洁起见,在图14中省略了保持部24和73以及诸如框架71等扬声器单元30的细节。这种简化的示图也应用于将在后文中描述的图16和图17。
如图13和图14所示,振动阻尼器50(分隔部件)布置在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从而使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分隔开以吸收扬声器单元30的振动。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将螺旋弹簧部件用作振动阻尼器50的实例。将振动阻尼器50的一端附接到形成在板状部件102上的保持部24,并且将振动阻尼器50的另一端附接到形成在扬声器单元30(板状部分71b)上的保持部73。更具体地说,将例如从表面突出的保持部73插入到弹簧部件的一端中,并且将弹簧部件的另一端插入到例如凹形保持部24的凹部中。在本实施例中,振动阻尼器50还用于将扬声器单元30固定至板状部件102。
在下文中,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对保持部(24和73)的描述。例如,“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的描述意思是“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板状部件102上的保持部24与扬声器单元30上的保持部73之间”。
在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更准确地说,扬声器单元30的框架71的板状部分71b)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80。密封部件80对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周缘部与发声部30a的周缘部(更准确地说,板状部分71b中的开口72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更具体地说,密封部件80是布置在板状部件102与板状部分71b之间的管状部件。密封部件80的一端附接在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周缘部上,并且密封部件80的另一端附接在板状部分71b中的开口72的周缘部上。板状部分71b中的开口72与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经由密封部件80内侧的空间彼此连通。因此,由发声部30a产生的声音穿过板状部分71b中的开口72、密封部件80内侧的空间以及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而被发出到外部空间。换言之,密封部件80将从板状部分71b中的开口72延伸到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空间与外部空间隔绝开。
密封部件80是使声音的传送减小的部件,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橡胶部件用作密封部件80的实例。
如图14所示,将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诸如汽车内饰等任意选择的物体7。更具体地说,将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汽车内饰,使得形成有开口120的板状部件102的外表面(与扬声器单元30侧相反的表面)面向内饰的背侧。这样,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面向汽车内侧。换言之,板状部件102用作将扬声器单元30附接到物体7的附接部件。物体7可以是例如汽车内饰的顶棚(例如,车内灯和/或地图灯附近的部分)、仪表盘或门。
为了简洁起见,在图14中仅示出物体7的附接有声音输出装置1的部分。这种简化的示图也应用于图16和图17。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文所述,将扬声器单元30附接到板状部件102(附接部件),并将振动阻尼器50(分隔部件)设置在扬声器单元30与板状部件102之间,以使扬声器单元30与板状部件102分隔开。这样,当扬声器单元30产生声音时,由扬声器单元30产生的振动被振动阻尼器50吸收。因此,在将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物体7(例如,汽车内饰)的情况下,减小了经由板状部件102传送至物体7的振动(由扬声器单元30产生的振动),因此,可以减小由振动引起的噪声。此外,由于密封部件80对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周缘部与发声部30a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因此减小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并且被传送至发声部30a侧的声音。即,减少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换言之,在减少此类声音的回绕方面,与第一实施例到第三实施例中的内箱32的功能类似的功能通过密封构件80来实现,从而实现类似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不包括麦克风。在设置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可以将麦克风设置在扬声器单元30附近。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减小了传送至物体7的振动,因此,也使由振动引起并且被传送至位于扬声器单元30附近的麦克风的噪声减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除上述有益效果之外,还实现了使回音消除性能的劣化减少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用于振动阻尼器50的材料是弹簧的示例性构造。然而,用于振动阻尼器50的材料不限于弹簧,也可以是能吸收振动的任何材料。用于振动阻尼器50的材料可以是除了弹簧以外的任何弹性材料(例如,海绵、树脂)或任何其它材料(例如,胶)。
在上述示例性构造中,密封部件80设置在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周缘部与发声部30a的周缘部之间。然而,密封部件80也可以设置在能够使从后部30b发出之后回绕到发声部30a侧的声音减小的任何位置处。在图13所示的实例中,密封部件80在X轴上相对于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扬声器单元30的中心轴线侧(即,相对于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内侧)。然而,密封部件80也可以布置为比振动阻尼器50更远离中心轴线(即,相对于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外侧)。在图13和图14中,示出了附接部件(板状部件102)为板状的实例。然而,附接部件也可以具有前板2a和侧板2c,诸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那些附接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密封部件80可以设置在侧板2c与扬声器单元30(例如,框架71的板状部分71b)之间。
在上述描述中,描述了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部分71b的实例。然而,板状部分71b也可以具有例如圆形形状或其它任何形状。另外,板状部分71b的表面不必须是平坦的。
类似地,在上述描述中,描述了具有截锥形状的容纳部分71a的实例。然而,容纳部分71a也可以具有截头四角锥形状、长方体形状或任何其它形状。
在以上实例中,振动阻尼器50用于将扬声器单元30固定至板状部件102。作为选择,密封部件80可以将扬声器单元30固定至板状部件102。作为选择,任何其它部件可以将扬声器单元30固定至板状部件102,只要不妨害使传送至物体7的振动减小的功能即可。
第四实施例的变型例
可以对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进行各种方式的修改。从下文描述的模式中任意选择的两个或更多个模式可以适当地组合,只要这些模式彼此不冲突即可。
变型例模式1
在第四实施例中,描述了用于密封部件80的材料是橡胶的示例性构造。然而,用于密封部件80的材料可以是使声音的传送减小的任何其它材料,诸如油脂或闭孔海绵等。
图15示出了根据模式1的声音输出装置1的示意性构造。在模式1中,将油脂用作密封部件80。在板状部件102的扬声器单元30侧的表面上,在开口120的周缘部上同心地形成有内筒401以及内径大于内筒401的外径的外筒402。在扬声器单元30的板状部分71b的板状部件102侧的表面上,在开口72的周缘部上同心地形成有筒状部分501。筒状部分501的内径大于内筒401的外径,并且筒状部分501的外径小于外筒402的内径。内筒401、外筒402和筒状部分501中的每一者在Z轴方向上的长度(高度)小于布置在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的分隔部件在Z轴方向上的长度。
如附图所示,在声音输出装置1已被组装的状态下,筒状部分501设置在内筒401与外筒402之间。换言之,内筒401和外筒402彼此分隔开成能够在它们之间设置筒状部分501的程度。内筒401与外筒402之间的空间充满油脂(密封部件80)以对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周缘部与发声部30a的周缘部(更准确地说,板状部分71b中的开口72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例如,可以通过在已将油脂(密封部件80)注入内筒401与外筒402之间的空间之后将筒状部分501推进内筒401与外筒402之间的空间来组装声音输出装置1。
在上述构造中,实现了与第四实施例中的那些有益效果类似的有益效果。
变型例模式2
图16是示出当从正Y轴侧观看根据模式2的声音输出装置1时声音输出装置1的截面的实例的示意图。如在附图中所示的,根据模式2的声音输出装置1包括替代振动阻尼器50和密封部件80的振动阻尼器53(分隔部件)。振动阻尼器53用作在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振动阻尼器50和密封部件80。振动阻尼器53布置在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从而使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分隔开以吸收扬声器单元30的振动。振动阻尼器53是使声音的传送减小并对板状部件102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部件。更具体地说,振动阻尼器53对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周缘部与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的周缘部(更准确地说,板状部分71b的开口72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振动阻尼器53例如是橡胶部件。
在模式2中,保持部24对于板状部件102不是必须的,并且保持部73对于扬声器单元30不是必须的。
另外,在上述构造中,实现了与第四实施例中的那些有益效果类似的有益效果。当扬声器单元30发出声音时,由扬声器单元30产生的振动被振动阻尼器53吸收。因此,在将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物体7(其实例为汽车内饰)的情况下,减小了经由板状部件102传送至物体7的振动(由扬声器单元30产生的振动),因此,可以减小由振动引起的噪声。此外,由于振动阻尼器53对板状部件102中的开口120的周缘部与发声部30a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因此减小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并随后传送至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侧的声音。即,减少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此外,由于振动阻尼器53用作振动阻尼器50和密封部件80,因此与分别设置振动阻尼器50和密封部件80的构造相比,减少了用于制造声音输出装置1的部件的数量,并且由此,可以减少用于制造声音输出装置1所需的工时。结果,可以降低制造声音输出装置1的成本。
变型例模式3
图17是示出当从正Y轴侧观看根据模式3的声音输出装置1时声音输出装置1的截面的实例的示意图。如在附图中所示的,类似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根据模式3的声音输出装置1包括扬声器单元30、振动阻尼器50(分隔部件)以及密封部件80。然而,根据模式3的声音输出装置1不包括板状部件102(附接部件)。在模式3中,振动阻尼器50布置在附接声音输出装置1的物体7与扬声器单元30之间,从而使物体7与扬声器单元30分隔开以吸收扬声器单元30的振动。密封部件80对物体7(更准确地说,设置在物体7中的开口的周缘部,其中,该开口用于使由发声部30a产生的声音能够穿过)与扬声器单元30(更准确地说,板状部分71b中的开口72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在上述构造中,实现了与第四实施例中的那些有益效果类似的有益效果。当扬声器单元30发出声音时,由扬声器单元30产生的振动被振动阻尼器50吸收。因此,在将声音输出装置1附接到物体7(其实例为汽车内饰)的情况下,减小了经由振动阻尼器50传送至物体7的振动(由扬声器单元30产生的振动),因此,可以减小由振动引起的噪声。此外,由于密封部件80对物体7中的开口与发声部30a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因此减小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并随后传送至扬声器单元30的发声部30a侧的声音。即,减少了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此外,在模式3的构造中,在不存在布置在扬声器单元30与物体7之间的附接部件(板状部件102)的情况下将扬声器单元30附接于物体7。因此,与设置有附接部件的构造相比,减小了用于制造声音输出装置1的部件的数量,并且由此,可以减小用于制造声音输出装置1所需的工时。结果,可以降低制造声音输出装置1的成本。
在第四实施例及其变型例模式中,附接声音输出装置1的物体7中的空间可以用作减少从扬声器单元30的后部30b发出到达发声部30a侧的声音的回绕的阻隔件。这里,物体7例如是汽车内饰,并且物体7中的空间例如是汽车内饰内侧的空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声音输出装置;2……外箱(附接部件);2a……外箱的前板(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2b……外箱的背板(附接部件的第二部分);2c……外箱的侧板(附接部件的第三部分);3……扬声器;4……麦克风;7……物体;20、21、22……开口;23……凹部;24、25、26……保持部;30……扬声器单元;30a……扬声器单元的发声部;30b……扬声器单元的后部;30c……扬声器单元的侧壁;32……内箱(机壳);32a……内箱的前部(机壳的第一部分);32b……内箱的背部(机壳的第二部分);32c……内箱的侧部(机壳的第三部分);33、34……保持部;35、36……开口;50、51……振动阻尼器(分隔部件);52……振动阻尼器(另一弹簧部件);53……振动阻尼器(分隔部件);60……信号处理IC;71……框架;71a……框架的容纳部分;71b……框架的板状部分;72……开口;73……保持部;80……密封部件;102……板状部件(附接部件);120……开口;301……扬声器单元的可动部分;302……扬声器单元的不可动部分;303……扬声器单元的弹性部件;401……内筒;402……外筒;501……筒状部分。

Claims (2)

1.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其能附接到物体,所述物体包括允许发出声音的第一开口,所述声音输出装置包括:
扬声器单元,其具有发声部;
附接部件,所述扬声器单元通过所述附接部件附接到所述物体;以及
至少一个分隔部件,其包括构成吸收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振动的弹簧,所述至少一个分隔部件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元和所述附接部件之间,以使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附接部件分隔开;
其中,所述附接部件具有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发声部侧的第一部分,
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发声部对应的第二开口,
所述至少一个分隔部件的一端附接到所述扬声器单元,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分隔部件的另一端附接到所述附接部件,并且
所述附接部件的第一部分构造为附接到所述物体,在所述声音输出装置附接到所述物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准,以允许声音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发出到所述物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附接部件之间,以使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与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发出并且被传送至所述发声部侧的声音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分隔部件使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与所述发声部相反的一侧发出并且被传送至所述发声部侧的声音减小。
CN202011318752.4A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Active CN112492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8752.4A CN112492420B (zh)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4442 2015-08-04
JP2015-154442 2015-08-04
PCT/JP2016/053668 WO2017022254A1 (ja) 2015-08-04 2016-02-08 音声出力装置
CN202011318752.4A CN112492420B (zh)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CN201680045609.8A CN107925805B (zh)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5609.8A Division CN107925805B (zh)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92420A CN112492420A (zh) 2021-03-12
CN112492420B true CN112492420B (zh) 2023-04-04

Family

ID=579427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5609.8A Active CN107925805B (zh)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CN202011318752.4A Active CN112492420B (zh)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5609.8A Active CN107925805B (zh) 2015-08-04 2016-02-08 声音输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820076B2 (zh)
JP (1) JP6424963B2 (zh)
CN (2) CN107925805B (zh)
WO (1) WO20170222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19079B2 (en) 2016-03-28 2019-02-2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for generating sound by vibrating panel
WO2019146095A1 (ja) 2018-01-29 2019-08-01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声出力装置
WO2019146096A1 (ja) 2018-01-29 2019-08-01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声出力装置
US11895450B2 (en) * 2018-06-01 2024-02-06 Ikea Supply Ag Shelf with loudspeaker
JP6664695B1 (ja) * 2019-10-21 2020-03-13 有限会社サワキ スピーカ装置
CN110913291B (zh) * 2019-12-03 2020-12-11 安康超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调节音箱
US11451903B2 (en) 2020-01-20 2022-09-20 Epos Group A/S System for reducing vibrations in loudspeaker
FR3107137B1 (fr) * 2020-02-10 2023-05-12 Fabrice Cruette Dispositif d'enceinte acoustique aux performances accrues au moyen d'un boîtier et d'éléments intérieurs recouverts par un gel supplémentaire souple absorbant les vibrations et variations de pression.
CN111541977B (zh) * 2020-05-19 2021-05-11 浙江欧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吸振装置的喇叭盆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0582A (ja) * 1997-01-21 1998-08-07 Kasai Kogyo Co Ltd 車載スピーカの取付構造
CN1764324A (zh) * 2004-09-01 2006-04-26 伯斯有限公司 便携设备的音响系统
CN202310027U (zh) * 2011-11-16 2012-07-04 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喇叭引起箱体共振的喇叭装置
CN103163962A (zh) * 2011-12-16 2013-06-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喇叭装置及具有喇叭装置的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0292Y2 (zh) * 1979-07-18 1982-12-22
JPS63158082U (zh) * 1987-04-03 1988-10-17
US4939783A (en) * 1989-01-30 1990-07-03 Dunning William S Suspended speaker system
KR0150698B1 (ko) * 1995-08-01 1998-11-02 구자홍 영상기기에 사용되는 스피커 케이스 구조
JPH10243487A (ja) * 1997-02-25 1998-09-11 Sony Corp 車載用低音スピーカ装置及び車載用ステレオスピーカ装置
KR100225059B1 (ko) * 1997-04-16 1999-10-15 윤종용 휴대용 컴퓨터의 스피커 고정장치
JP3408422B2 (ja) * 1998-06-01 2003-05-19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用スピーカーのシール構造
US6526150B2 (en) * 1998-07-10 2003-02-25 Siemens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Mobile, Llc Telephone loudspeaker enclosure
KR100308042B1 (ko) * 1999-04-15 2001-09-26 구자홍 영상표시기기용 스피커 시스템의 다중 댐핑장치
JP2002291080A (ja) * 2001-03-27 2002-10-04 Star Micronics Co Ltd スピーカ固定用ホルダ
GB0123451D0 (en) * 2001-09-28 2001-11-21 Mitel Knowledge Corp Device for reducing structural-acoustical coupling between the diaphragm vibration field and the enclosure acoustic modes
JP4170024B2 (ja) * 2002-06-07 2008-10-22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スピーカおよびその取付構造
US7088838B2 (en) * 2003-04-11 2006-08-08 Motorola, Inc. Speakerphone accessory assembly
JP2005064613A (ja) * 2003-08-19 2005-03-1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装置およびその取付方法
JP2005219515A (ja) * 2004-02-03 2005-08-1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用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ピーカ装置
JP4953847B2 (ja) * 2007-02-06 2012-06-13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音響発生装置、シートおよび音響発生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098877B2 (en) * 2007-11-26 2012-01-17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Vibration speaker and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vibration speaker
CN101472203A (zh) * 2007-12-27 2009-07-01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TWM360535U (en) * 2008-12-23 2009-07-01 Zylux Acoustic Corp Fastener and speaker having the same
JP2011111056A (ja) * 2009-11-27 2011-06-09 Nippon Seiki Co Ltd 表示装置
US9615166B2 (en) * 2012-06-06 2017-04-04 Pioneer Corporation Electronic machine, and automobile and accommodation uni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WO2014203380A1 (ja) 2013-06-20 2014-12-24 株式会社トランストロン ハンズフリー通話補助装置及びハンズフリー通話補助システム
US9078060B2 (en) * 2013-07-25 2015-07-07 Deere & Company Sealed speaker enclosur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0582A (ja) * 1997-01-21 1998-08-07 Kasai Kogyo Co Ltd 車載スピーカの取付構造
CN1764324A (zh) * 2004-09-01 2006-04-26 伯斯有限公司 便携设备的音响系统
CN202310027U (zh) * 2011-11-16 2012-07-04 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喇叭引起箱体共振的喇叭装置
CN103163962A (zh) * 2011-12-16 2013-06-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喇叭装置及具有喇叭装置的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39523A1 (en) 2018-05-17
CN112492420A (zh) 2021-03-12
JPWO2017022254A1 (ja) 2018-05-24
US11375304B2 (en) 2022-06-28
US10820076B2 (en) 2020-10-27
JP6424963B2 (ja) 2018-11-21
US20200366980A1 (en) 2020-11-19
CN107925805A (zh) 2018-04-17
CN107925805B (zh) 2020-11-24
US10958998B2 (en) 2021-03-23
WO2017022254A1 (ja) 2017-02-09
US20210168478A1 (en)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92420B (zh) 声音输出装置
CN108551639B (zh) 扬声器模组及便携终端
US7454025B2 (en) Loudspeaker with internal negative stiffness mechanism
JP6634354B2 (ja) 緊急通報システム用ハンズフリー通話装置
US11202143B2 (en) Sound output assembly
US11323791B2 (en) Sound output assembly
JP2012114664A (ja) 車載用スピーカ装置
CN104335598A (zh) 扬声器设备和电子设备
US20220141563A1 (en) Acoustic Device and Vibration Damping Method
JP2021016111A (ja) スピーカーキャビネット並びに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US20220042571A1 (en) Vibration Damping Member
JP6748872B2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JP2018125641A (ja) マイクロホンケース及びマイクロホンユニット
JP7346935B2 (ja) 車載用スピーカ、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US8437494B2 (en) Mount stru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acoustic transducer
JP2000059879A (ja) スピーカ装置
JP2005136863A (ja) 板体直接駆動スピーカ装置
JP2017079375A (ja) スピーカ
JP2022055183A (ja) スピーカー装置、及び音響システム
JP2022182236A (ja) 車両用ドアおよび車両
JP2021034927A (ja)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