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9076B - 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9076B
CN112449076B CN202010889702.5A CN202010889702A CN112449076B CN 112449076 B CN112449076 B CN 112449076B CN 202010889702 A CN202010889702 A CN 202010889702A CN 112449076 B CN112449076 B CN 112449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ding
document
double feed
original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897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9076A (zh
Inventor
別府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49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9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9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9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37Detecting, i.e.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a predetermined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82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1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from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1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a detected condition or state of the reading apparatus, e.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2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for displaying or indicating, e.g. a condition or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32Recording use, e.g. counting number of pages copi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1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915Assigning priority to, or interrupting, a particular operation
    • H04N1/00917Resuming after an intentional interruption, e.g. resett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1Intermediate information storage
    • H04N1/2104Intermediate information storage for one or a few pi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1Image rea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能够提高发生重送时的读取处理的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发生重送时为获取准确的读取结果导致用户所承受的负担。读取装置具备输送部、重送检测部、读取部以及控制部,控制部在由重送检测部检测到原稿的重送时,使输送部将检测到重送的原稿排出至输送路径的下游之后,暂时停止输送,存储表示检测到重送的原稿的页码的重送页信息,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恢复输送部的输送,读取部的检测到重送的原稿之后的页的剩余原稿读取结束后,使输送部及读取部执行以被重送的原稿为对象的再读取处理,基于重送页信息,将通过再读取处理中的读取而获取的第二读取数据插入通过在再读取处理前已结束的读取而获取的第一读取数据中。

Description

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执行原稿的输送和读取的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原稿托盘载置有多张读取前的原稿时,扫描仪将原稿逐张引导到输送路径而对该原稿进行输送。偶尔会发生读取装置输送多张重叠状态的原稿的情况。将输送一张原稿称为单送,将输送多张重叠状态的原稿称为重送。
公开了一种结构,在由重送传感器检测到原稿的重送(重叠输送)时,使原稿的输送及读取部对原稿的读取停止(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54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检测到原稿的重送时停止原稿输送的结构中,用户能够当场对检测到重送的原稿进行确认,并判断是否应该将包含被重送的原稿在内的已结束输送的各原稿再次放置于原稿托盘并再次扫描。然而,由于已停止了对原稿托盘上剩余的原稿的输送,所以对多张原稿的读取处理整体的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当设定成即使检测到原稿的重送也不停止输送、直到完成原稿托盘的所有原稿的输送时,就算实际上以多张重叠的状态输送原稿也不会停止输送。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在所有原稿的输送完成且排出至排纸托盘等后,需要执行查找因重送而未能读取的一部分原稿并再次进行扫描的作业等,为得到准确的读取结果导致用户的负担很大。
这样,从现有技术为实现读取处理高效化、获取准确的读取结果而导致用户承受负担这点来看,尚有改善的余地。
读取装置具备:输送部,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原稿;重送检测部,以所述输送部正在输送的所述原稿为对象进行重送的检测;读取部,进行所述输送部正在输送的所述原稿的读取;以及控制部,对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处理:在通过所述重送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原稿的重送时,使所述输送部将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排出至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之后,暂时停止所述输送;存储重送页信息,所述重送页信息表示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的页码;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恢复所述输送部的所述输送,在所述读取部结束剩余原稿的读取后,使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执行再读取处理,其中,所述剩余原稿为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之后的页的原稿,所述再读取处理为以重送的所述原稿为对象的所述输送及所述读取的处理;以及基于所述重送页信息,将通过所述再读取处理中的所述读取而获取的第二读取数据插入通过在所述再读取处理前已结束的所述读取而获取的第一读取数据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是简单示出包含有输送路径的读取装置的机械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读取控制处理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读取控制处理的其余部分的流程图。
图5A是示出在步骤S200中显示的UI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B是示出在步骤S260中显示的UI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通过具体例来表示在步骤S290中执行插入工序的处理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读取装置,11…控制部,12…输送部,12a1、12b1、12a2、12b2、12a3、12b3…辊,13…重送传感器,13a…发送器,13b…接收器,14…原稿端传感器,15…读取部,16…操作受理部,17…显示部,18…通信IF,20…外部装置,30…主体部,32…盖,33…输送路径,34…供给口,35…排出口,36…原稿托盘,40、41…UI画面,40a、40b、41a…消息,50、51、52、53、54、55、56…读取数据,M、M1、M2、M3、M4、M5、M6…原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仅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由于各图为示例,所以存在比例、形状不准确或相互间不匹配或省略了一部分的情况。
1.装置结构:
图1简要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读取装置10的结构。读取装置10是能读取经过一些印刷的原稿的扫描仪。读取装置10执行读取控制方法。读取装置10包含控制部11、输送部12、重送传感器13、原稿端传感器14、读取部15、操作受理部16、显示部17以及通信接口18。接口简记为IF。控制部11例如包括作为处理器的CPU11a、ROM11b、RAM11c等存储器或其它存储单元等,并根据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11e对读取装置10的各部分进行控制。构成控制部11的处理器不限于一个CPU,也可以是由多个CPU、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硬件电路来进行处理的结构,还可以是结合CPU和硬件电路进行处理的结构。
输送部12在控制部11的控制下将原稿从输送路径的上游朝向下游输送。可以将从输送路径的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也可以将输送路径的上游、输送路径的下游简记为上游、下游。原稿中代表性的是纸介质,但也可以是除纸以外的材料形成的片材状的介质。输送部12包括用于输送原稿的多个辊、对辊给予动力而使辊旋转的电机等。
读取部15是在控制部11的控制下用于光学读取原稿的机构。读取部15包括:光源,照射原稿;图像传感器,输出与来自原稿的透过光或反射光相应的电荷;或光学系统,用于对图像传感器导光,等。由输送部12输送的原稿被读取部15读取。因此,读取装置10相当于馈纸扫描仪。将输送部1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称为自动供纸装置或ADF(Auto DocumentFeeder,自动进纸装置)。
重送传感器13是用于检测原稿的重送的传感器。原稿端传感器14是用于检测有无原稿的传感器。操作受理部16是用于受理来自用户的操作的单元,例如是物理按键或触摸面板。显示部17是用于显示视觉信息的单元,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构成。当然,也可以使触摸面板作为显示部17的一个功能而实现。
通信IF18是一个或多个IF的总称,IF用于使读取装置10以包括公知的通信标准在内的规定的通信协议为基准利用有线或无线执行与外部的通信。在图1的例子中,读取装置10经由通信IF18与外部装置20以可通信方式连接。外部装置20例如是个人计算机(PC)、服务器、智能手机、平板型终端等。读取装置10还可以是在作为扫描仪的功能上兼具印刷功能、传真通信功能、电子邮件通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复合机。
图2简要地示出包含输送路径33的读取装置10的机械结构。如图2所示,读取装置10具备主体部30以及覆盖主体部30的上表面31的盖32。盖32相对于主体部30可开闭。在主体部30和盖32之间确保用于供输送部12输送原稿M的输送路径33。输送部12从上游的供给口34将原稿M取入输送路径33内。另外,输送部12将原稿M从输送路径33的下游的排出口35排出到读取装置10外。附图标记D1示出输送方向D1。需要指出,输送路径33也可以有至少一部分弯曲。
在供给口34附近配设有用于载置读取前的原稿M的原稿托盘36。原稿托盘36向供给口34的更上游延伸。原稿托盘36将与主体部30的上表面31连续的面形成于上表面31的上游。也可以将原稿托盘36称为原稿支承部、原稿载置部等。
在主体部30的内部容纳有读取部15。在图2的例子中,读取部15读取原稿M面向主体部30的上表面31的面,其中原稿M通过输送部12而在输送路径33中输送。但是,读取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在能够读取原稿M的与盖32相对的面的位置上进一步具有读取部,其中原稿M通过输送部12而在输送路径33中输送。也就是读取装置10可以是能够同时读取原稿M的双面的扫描仪。
在图2中,作为构成输送部12的一部分的辊,示出了几组隔着输送路径33相对的辊的对。将辊12a1及辊12b1所构成的辊对称为第一辊对12a1、12b1。将辊12a2及辊12b2所构成的辊对称为第二辊对12a2、12b2。将辊12a3及辊12b3所构成的辊对称为第三辊对12a3、12b3。辊12a1、12a2、12a3配设于盖32,辊12b1、12b2、12b3配设于主体部30。各辊对通过将原稿M夹持在构成一对的辊与辊之间并进行旋转,从而对原稿M进行输送。
图2所示的各辊对中最上游的第一辊对12a1、12b1配设于供给口34略向下游的位置。第一辊对12a1、12b1从载置于原稿托盘36的多张原稿M的摞中将一张原稿M取入输送路径33并向下游输送。也就是说理想的是第一辊对12a1、12b1进行单送。然而,有时第一辊对12a1、12b1也会将两张以上的原稿M同时取入输送路径33。
在第一辊对12a1、12b1下游且读取部15上游的位置上的第二辊对12a2、12b2将被第一辊对12a1、12b1输送的原稿M向更下游输送。在被第二辊对12a2、12b2输送的原稿M通过输送路径33中的读取部15的位置时,由读取部15读取原稿M。图2所示的各辊对之中位于最下游的第三辊对12a3、12b3配设于读取部15下游。第三辊对12a3、12b3将被第二辊对12a2、12b2输送的原稿M向更下游输送并从排出口35排出到外部。
在图2的例子中,重送传感器13配设在第一辊对12a1、12b1下游且第二辊对12a2、12b2上游的位置。重送传感器13例如是超声波式传感器,具备:发送器13a,发送超声波;以及接收器13b,接收发送器13a所发送的超声波。发送器13a和接收器13b配置在隔着输送路径33而对置的位置。根据重送传感器13,利用来自发送器13a的超声波在通过原稿M时进行衰减的原理来检测重送。超声波通过重送的原稿M时的衰减程度大于超声波通过单送的原稿M时的衰减程度。因此,根据接收到的超声波,接收器13b所输出的检测信号若低于用于重送检测的预定的阈值则能够检测为重送,若所述检测信号为所述阈值以上则能够检测为单送。
在图2的例子中,原稿端传感器14配设在第二辊对12a2、12b2下游且读取部15上游的位置。原稿端传感器14检测有无原稿。具体而言,原稿端传感器14在从不存在原稿的状态切换到存在原稿的状态时,也就是在原稿M的前端抵达原稿端传感器14的位置时,将输出从预定的关闭信号切换到预定的启动信号。另外,原稿端传感器14在从存在原稿的状态切换到不存在原稿的状态时,也就是在原稿M的后端抵达原稿端传感器14的位置时,将输出从启动信号切换到关闭信号。原稿M的前端是指朝向原稿M的下游的端部,原稿M的后端是指朝向原稿M的上游的端部。
作为输送路径33中的重送传感器13的发送器13a及发送器13a的位置、原稿端传感器14的位置不限定于图示的位置。例如,重送传感器13也可以配设在第二辊对12a2、12b2下游且读取部15上游的位置。另外,原稿端传感器14也可以配设在第一辊对12a1、12b1下游且第二辊对12a2、12b2上游的位置。另外,重送传感器13及原稿端传感器14也可以配设在输送路径33中大致相同的位置。
2.读取控制处理:
在图3及图4中,通过流程图示出控制部11根据程序11e而执行的读取控制处理。
控制部11在从外部接受到扫描开始指示时开始读取控制处理。扫描开始指示通过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受理部16的操作而输入到读取装置10。
首先,在步骤S100中,控制部11将当前的原稿张数的计数值即页码初始化为“0”。
然后,在步骤S110中,控制部11通过对输送部12指示原稿M的供纸,而使输送部12开始供纸。供纸是输送的一种,其是将原稿M从原稿托盘36送至即将被读取部15读取的预定位置的处理。在步骤S110中,第一辊对12a1、12b1开始旋转,并将载置于原稿托盘36的原稿M取入输送路径33并向下游输送。
控制部11随着步骤S110的开始供纸,对当前的页码加“1”(步骤S120)。
开始供纸后,控制部11重复判定是否检测到了供纸中的原稿M的前端(步骤S130)。控制部11在检测到原稿M的前端时,在步骤S130中判定为“是”并进入步骤S140。控制部11持续输入来自原稿端传感器14的输出,并在来自原稿端传感器14的输出从关闭信号切换到启动信号时,判定为检测到原稿M的前端。
在步骤S140中,控制部11使供纸结束。也就是说,直到原稿M的前端到达原稿端传感器14的位置为止的输送即为供纸。控制部11因原稿M的供纸结束而使第一辊对12a1、12b1的旋转停止。控制部11在原稿M的供纸之后,开始对该原稿M的输送及读取(步骤S150)。在步骤S150中开始的输送是用于原稿M的读取及排出的输送,通过使第二辊对12a2、12b2及第三辊对12a3、12b3旋转而实现。
在供纸与供纸结束后的输送之间不需要停止原稿M,从实际状态来看,对原稿M的供纸及供纸结束后的输送是连续执行的。另外,控制部11不需要在原稿M的供纸结束的同时,使读取部15开始读取。控制部11在供纸结束后,待机已知的时间之后使读取部15开始读取原稿M即可,其中,已知的时间是原稿M沿着输送路径33从原稿端传感器14输送至读取部15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在步骤S150之后,在步骤S160中控制部11开始以输送原稿为对象的重送检测处理。重送检测处理相当于重送检测工序。“输送原稿”是指输送部12当前正在输送的原稿M。开始重送检测处理后的控制部11使作为重送传感器13的发送器13a及接收器13b驱动,并输入从接收器13b输出的检测信号。然后,控制部11将输入的检测信号与用于重送检测的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若检测信号为阈值以上则检测为单送,若检测信号小于阈值则检测为重送。在步骤S160之后,这样的重送检测处理基本上持续执行至检测到重送或者检测到输送原稿的后端为止。基于重送传感器13及由重送传感器13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出重送或单送的控制部11相当于“重送检测部”。
在步骤S170中,控制部11根据是否检测到重送而对处理进行分支。控制部11在检测到重送时,从步骤S170的“是”的判定进入步骤S180;而在检测到单送时,从步骤S170的“否”的判定进入步骤S220。
在步骤S220中,控制部11判定是否检测到输送原稿的后端。控制部11在检测到输送原稿的后端时,在步骤S220中判定为“是”而进入步骤S230;而在未检测到输送原稿的后端的状况下,在步骤S220中判定为“否”而返回步骤S170的判定。控制部11在来自原稿端传感器14的输出从启动信号切换到关闭信号时,判定为检测到输送原稿的后端。在步骤S160中开始重送检测处理后,重复步骤S170的“否”和步骤S220的“否”而最终在步骤S220中判定为“是”时,表示对输送原稿未检测到重送。
在步骤S230中,控制部11重复判定读取部15对输送原稿的读取是否已结束。在对输送原稿的读取已结束时,控制部11从步骤S230的“是”的判定进入步骤S240。控制部11例如在通过原稿端传感器14检测到输送原稿的后端后,待机已知的时间之后,在步骤S230中判定为“是”即可,其中,已知的时间是该后端通过读取部15所需要的时间。
另一方面,在步骤S180中,控制部11执行暂时停止处理。具体而言,控制部11使输送部12的输送原稿的输送继续,并在使输送原稿从排出口35排出之后使输送部12的输送停止。该情况下,由于第一辊对12a1、12b1已经停止,所以进而使第二辊对12a2、12b2及第三辊对12a3、12b3停止。根据暂时停止处理,步骤S170中检测到重送的输送原稿直接向下游排出,因此会被读取部15读取到。步骤S180的暂时停止处理相当于暂时停止工序。
在步骤S190中,控制部11存储重送页信息,该重送页信息表示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的页码。也就是说,控制部11将当前的页码作为重送页信息存储于预定的存储器。需要指出,重送页信息只要是直接或间接地表示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的页码的信息即可。步骤S190相当于存储工序。控制部11也可以将步骤S190与步骤S180的暂时停止处理并行实施。
在步骤S200中,控制部11进行原稿确认及恢复的请求。原稿确认请求是指提醒用户确认通过暂时停止处理排出的原稿M。恢复请求是指提醒用户以剩余原稿为对象而恢复处理。“剩余原稿”是指通过暂时停止处理排出的原稿M之后的页的原稿M,具体而言,是指原稿托盘36中剩余的各原稿M。控制部11将原稿确认请求、恢复请求以视觉信息形式显示于显示部17。
图5A示出在步骤S200中控制部11使显示部17显示的用户界面(UI)画面40的例子。在UI画面40内,作为原稿确认请求,例如显示“检测到重送。请确认排出的原稿。”之类的消息40a。用户通过目视确认消息40a而用手取出被排出的原稿,能够确认实际上是否发生了重送。
在UI画面40内也可以一并显示当前的页码。在图5A的例子中,作为页码表示为“4”。这是指,控制部11将在步骤S170中检测到重送并通过步骤S180的暂时停止处理而排出的原稿M计为第4张原稿M。因此,如果目前从排出口35已排出的原稿M的张数多于4张,则用户能够识别为实际上发生了重送。
在UI画面40内,作为恢复请求,例如使“请按恢复按键,以恢复剩余原稿的扫描。”之类的消息40b和恢复按键40c一起显示。目视确认消息40b后的用户通过进行按下恢复按键40c的触摸、点击等操作从而输入恢复指示。
在步骤S200之后,控制部11重复判定对剩余原稿的处理的恢复条件是否成立(步骤S210)。控制部11在对剩余原稿的处理的恢复条件成立时,从步骤S210的“是”的判定进入步骤S240。控制部11在受理基于恢复按键40c的操作的恢复指示时,判定为恢复条件成立。
当从步骤S210或步骤S230进入到步骤S240时,控制部11判定有无下一张原稿M,若有下一张原稿M则从“是”的判定返回步骤S110,另一方面,若无下一张原稿M则从“否”判定进入图4的步骤S250。例如,原稿托盘36搭载有检测原稿M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控制部11基于来自该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判定原稿托盘36上有无原稿M,也就是有无下一张原稿M即可。
从步骤S240进入之前的步骤S110时,通过步骤S110开始对下一张原稿M供纸。也就是说,下一张原稿M成为新的输送原稿,执行步骤S110及其之后的处理。根据经步骤S180~S210、S240而重复步骤S110及其之后的流程,可以说控制部11进行剩余原稿读取工序,在该剩余原稿读取工序中,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恢复输送部12的输送,并以剩余原稿为对象使读取部15执行读取。
需要指出,控制部11也可以在步骤S200中显示出UI画面40的状态下,在恢复按键40c未被操作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先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210中也判定为恢复条件成立。也就是说,还可以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未接受到恢复指示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使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执行以剩余原稿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
为便于说明,将从步骤S100到在步骤S240中判定为“否”为止的处理称为“一次读取处理”。一次读取处理的结果是载置于原稿托盘36的多张原稿M的全部输送结束。在通过一次读取处理输送的原稿M中,有可能包括与其它的原稿M一起重送且未能被读取部15读取的原稿M。一次读取处理的结束相当于以剩余原稿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的结束。
在步骤S250中,控制部11根据有无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而对处理进行分支。将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也就是在作为输送原稿时步骤S170中判定为“是”的原稿M称为“重送原稿”。当在一次读取处理中没有重送原稿时,控制部11在步骤S250中判定为“否”并进入步骤S290。另外,当在一次读取处理中存在重送原稿且对该重送原稿全部执行步骤S260及其之后的处理时,控制部11也在步骤S250中判定为“否”并进入步骤S290。当在一次读取处理中存在重送原稿且未作为步骤S260及其之后的处理的对象的重送原稿还有剩余时,控制部11在步骤S250中判定为“是”并进入步骤S260。
在步骤S260中,控制部11将在临近步骤S250之前未作为步骤S260及其之后的处理的对象的重送原稿之中页码最小的重送原稿选为对象重送原稿,并进行再读取处理的请求。例如,在一次读取处理中,控制部11将页码“2”及页码“4”存储为重送页信息。该情况下,控制部11按照页码“2”的重送原稿、页码“4”的重送原稿的顺序每到步骤S260时便选为对象重送原稿。
“再读取处理”是指使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执行以被重送的原稿M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的处理。被重送的原稿M是指包括重送原稿和与该重送原稿一起被重送的原稿M的意思。再读取处理的请求也就是再读取请求是提醒用户开始再读取处理,控制部11使再读取请求以视觉信息形式显示于显示部17。
图5B示出在步骤S260中控制部11使显示部17显示的UI画面41的例子。在UI画面41内,作为再读取请求例如显示“存在检测到重送的原稿。更换原稿时,请放置原稿并按下更换按键。”之类的消息41a。另外,在UI画面41中显示出更换按键41b、跳过按键41c。如图5B的例子所示,在UI画面41内也可以一并显示对象重送原稿的页码。进而,在UI画面41内也可以显示对象重送原稿的缩小图像。对象重送原稿的缩小图像是指该对象重送原稿在一次读取处理中为输送原稿时、通过暂时停止处理(步骤S180)而排出的过程中被读取部15所读取并生成的图像数据的缩小版。
在图5B的例子中,作为页码示出“4”。因此,图5B的UI画面41是向用户询问是否对页码为“4”的重送原稿进行再读取处理的画面。已目视确认UI画面41的用户在进行页码“4”的重送原稿的再读取处理时,将作为页码“4”的原稿M而由暂时停止处理排出的原稿M和与该原稿M一起被重送并排出的其它原稿M载置于原稿托盘36之后,进行按下更换按键41b的操作。另一方面,用户在不进行页码“4”的重送原稿的再读取处理时,不将原稿M载置于原稿托盘36并进行按下跳过按键41c的操作。
在步骤S270中,控制部11判定是否执行对于对象重送原稿的再读取处理。也就是说,控制部11在UI画面41中的更换按键41b被操作时,判定为接受了执行再读取处理的指示并从步骤S270的“是”的判定进入步骤S280。另一方面,控制部11在UI画面41中的跳过按键41c被操作时,判定为接受了不执行再读取处理的指示并从步骤S270的“否”的判定进入步骤S250。
在步骤S280中,控制部11进行对于对象重送原稿的再读取处理。也就是说,控制部11通过对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进行控制,依次进行以载置于原稿托盘36的各原稿M为对象的供纸、供纸后的输送、读取、排出。控制部11在步骤S280的再读取处理结束后进入步骤S250。步骤S280相当于再读取工序。另外,对应于一次读取处理这样的表述,将再读取处理称为二次读取处理。由图3、图4可知,控制部11在以剩余原稿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的结束(在步骤S240中为“否”)的时间点将多个原稿M检测为重送原稿时,对每个重送原稿重复步骤S260,对每个重送原稿显示再读取请求。
在步骤S290中,控制部11根据通过一次读取处理及再读取处理所获取的图像数据,生成预定格式的图像文件。图像文件的格式例如为PDF形式,但无特别限制。这里所说的图像数据是指由以页单位(以页为单位)读取原稿M的读取部15而生成的页单位的图像数据。另外,将这样的图像数据也称为读取数据。步骤S290的文件生成包括插入工序,在插入工序中,基于重送页信息将通过再读取处理中的读取而获取到的第二读取数据插入通过在再读取处理前结束的读取也就是一次读取处理而获取到的第一读取数据中。需要指出,当一次也没有执行步骤S280时,由于不存在第二读取数据,所以多页份的第一读取数据直接成为图像文件,但在此假设至少执行了一次步骤S280的情况而继续说明。
在图6中,用具体例表示通过读取控制处理而在步骤S290的文件生成的过程中执行插入工序的流程。在图6中,附图标记50、51、52、53、54、55、56所示实线的各矩形呈现页单位的读取数据。另外,与读取数据50~56对应地标记的“M&数字”(例如,M1、M2等)表示原稿M原先是第几张原稿M,其中,原稿M成为读取数据的生成源。例如,读取数据51是读取部15在开始读取控制处理前的时间点读取原稿M2的结果,其中原稿M2是载置于原稿托盘36的6张原稿M之中全部被单送时输送顺序为第二张原稿。此外,在读取数据50~56的内部标记的A、B、C、D、E、F的字母简单示出原稿M1、M2、M3、M4、M5、M6各自所印刷的内容。
图6内的上段所示的读取数据50~54相当于通过一次读取处理得到的第一读取数据。另一方面,图6内的中段所示的读取数据55、56相当于通过再读取处理得到的第二读取数据。另外,在图6中,与读取数据50~54对应地标记的“M&数字”的旁边带括号的数字是在一次读取处理中通过步骤S120而对原稿M1、M2、M3、M4、M6标注的页码。以与原稿M4重叠的方式由虚线所示的原稿M5表示与原稿M4一起重送的原稿。
也就是说,在图6的例子中,在直到步骤S240中判定为“否”的一次读取处理中,由于原稿M5与原稿M4一起重送,所以原稿M4在作为输送原稿时在步骤S170中被检测为重送,并成为暂时停止处理(步骤S180)的对象,将其页码“4”存储为重送页信息(步骤S190)。因此,在一次读取处理中虽得到了原稿M4的读取数据53,但原稿M5未被读取而与原稿M4一起排出。另外,在该一次读取处理中,通过原稿M4与原稿M5重送,导致原本应作为第6张原稿输送的原稿M6被作为页码“5”的原稿输送,而生成了读取数据54。
在读取数据51的内部划斜线示出的一部分区域51a表示读取部15将粘贴于原稿M2的标签、便笺与原稿M2一起读取后的结果。像这样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重送的标签、便笺等的存在有时也会在重送检测处理中被检测为重送。因此,在图6所示例的一次读取处理中,原稿M2在作为输送原稿时在步骤S170中被检测为重送并成为暂时停止处理(步骤S180)的对象,存储该页码“2”作为重送页信息(步骤S190)。
根据图6的例子,页码“2”的原稿M2和页码“4”的原稿M4分别为重送原稿,控制部11对各个重送原稿进行步骤S260的再读取请求。假定用户对页码“2”的原稿M2针对再读取请求指示不执行再读取处理(在步骤S270中为“否”),对页码“4”的原稿M4针对再读取请求指示执行再读取处理(在步骤S270中为“是”)。其结果为,用户以再次载置于原稿托盘36的原稿M4和原稿M5为步骤S280的再读取处理的对象,得到原稿M4的读取数据55及原稿M5的读取数据56。
根据这样的图6的例子,控制部11对存储为重送页信息的页码“2”及“4”之中页码“4”的重送原稿进行再读取处理。因此,控制部11在步骤S290中将通过一次读取处理而获取的第一读取数据(读取数据50~54)中与作为再读取处理的对象的页码“4”对应的读取数据53更换成通过再读取处理而获取的第二读取数据(读取数据55、56)。控制部11舍去被第二读取数据更换掉的第一读取数据即读取数据53。根据这样的更换,向第一读取数据插入第二读取数据,控制部11如图6内的下段所示能够生成由对应于原稿M1、M2、M3、M4、M5、M6的顺序的准确的读取结果、即读取数据50、51、52、55、56、54构成的图像文件。
需要指出,作为第一读取数据的读取数据53和作为第二读取数据的读取数据55是同一原稿M4的读取结果。因此,控制部11也可以在步骤S290中不舍去读取数据53,而将作为第二读取数据的读取数据56基于存储为重送页信息的页码“4”插入第一读取数据中的读取数据53与读取数据54之间。
控制部11在步骤S290中执行文件生成并结束读取控制处理的流程。毋庸置疑,控制部11可以将生成的图像文件保存于预定的存储器,或者进行印刷,或者经由通信IF18传输到外部装置20。
3.总结: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读取装置10具备:输送部12,沿着输送路径33输送原稿M;重送检测部,以输送部12正在输送的原稿M为对象进行重送的检测;读取部15,进行输送部12正在输送的原稿M的读取;以及控制部11,对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进行控制。并且,控制部11在通过重送检测部检测到原稿M的重送时,使输送部12将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排出至输送路径33的下游之后,暂时停止输送,并存储表示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的页码的重送页信息,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恢复输送部12的输送,在读取部15的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之后的页的剩余原稿读取结束后,使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执行作为以重送的原稿M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的再读取处理,并基于重送页信息,将通过再读取处理中的读取而获取的第二读取数据插入通过在再读取处理之前已结束的读取而获取的第一读取数据中。
根据所述结构,控制部11在检测到原稿M的重送时,使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排出到输送路径33的下游之后,暂时停止输送,在暂时停止后恢复剩余原稿的输送及读取。因此,能够尽量不降低对多个原稿M的读取处理整体的效率,并给与用户即刻确认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的机会。
另外,根据所述结构,控制部11在剩余原稿的读取结束后执行以重送的原稿M为对象的再读取处理,并进行基于重送页信息的读取数据的插入。因此,即使发生重送,最终也能够向用户提供关于多个原稿M的准确的读取结果。
根据图3的流程,控制部11在步骤S240中判定为存在下一张原稿之后进入步骤S110,并开始下一张原稿M的供纸。因此,在通过步骤S180的暂时停止处理而将重送原稿排出的时间点,在输送路径33内是不存在原稿M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执行步骤S180的暂时停止处理时就已经开始了下一张原稿M的供纸。例如,控制部11在对原稿M的供纸后的输送及读取已进展了预定程度的定时,开始下一张原稿M的供纸。在这样的结构中,控制部11在进行步骤S180的暂时停止处理时即刻使第一辊对12a1、12b1停止,而对第二辊对12a2、12b2及第三辊对12a3、12b3则是在驱动将重送原稿排出所需要的期间之后再停止。然后,控制部11在步骤S210中判定为“是”时,恢复暂时停止的下一张原稿M接下来的供纸即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11随着所述暂时停止,使预定的显示部17显示提醒用户确认排出的原稿M的确认请求。
根据所述结构,用户能够在依次输送多个原稿M的途中暂时停止了输送的定时,容易确认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实际上是否发生了重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11随着所述暂时停止,使显示部17显示提醒用户以剩余原稿为对象而恢复读取的恢复请求,在接受到对恢复请求的恢复指示时,使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执行以剩余原稿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让用户选定解除所述暂时停止的定时,用户能够从容地进行排出的原稿M的确认。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控制部11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未接受所述恢复指示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时间时,使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执行以剩余原稿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
根据所述结构,控制部11在所述暂时停止后由于用户不在读取装置10的附近而无法确认排出的原稿M等理由,从而当没有输入恢复指示的状态持续了某种程度时,恢复对剩余原稿的处理。由此,避免以多张原稿M为对象的读取控制处理一直中断而导致读取装置10继续被该读取控制处理独占的事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11在结束以剩余原稿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后,使显示部17显示提醒用户开始再读取处理的再读取请求,在接受到对再读取请求的执行指示时,使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执行再读取处理。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按照用户的意愿来开始再读取处理。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11在结束以剩余原稿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的时间点,在对多个原稿M通过重送检测部检测到重送时,使显示部17对每个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重复显示再读取请求。
根据所述结构,对每个检测到重送并通过暂时停止处理而排出的原稿M,用户能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再读取处理并对读取装置10进行指示。
本实施方式公开读取装置10所执行的方法、与硬件结合而实现该方法的程序11e、存储该程序11e的存储器。
在读取装置10的读取控制方法中,读取装置10具备:输送部12,沿着输送路径33输送原稿M;以及读取部15,进行输送部12所输送的原稿M的读取,该方法具备:重送检测工序,以输送部12所输送的原稿M为对象进行重送的检测;暂时停止工序,在通过重送检测工序检测到原稿M的重送时,使输送部12将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排出至输送路径33的下游之后,暂时停止输送;存储工序,存储表示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的页码的重送页信息;剩余原稿读取工序,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恢复输送部12的输送,使读取部15以检测到重送的原稿M之后的页的剩余原稿为对象执行读取;再读取工序,在剩余原稿读取工序结束后,使输送部12及读取部15执行以重送的原稿M为对象的输送及读取;以及插入工序,基于重送页信息,将通过再读取工序中的读取而获取的第二读取数据插入通过在再读取工序之前已结束的读取而获取的第一读取数据中。
至此作为读取装置10所执行而加以说明的处理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外部装置20来执行。例如,也可以通过外部装置20所具有的显示部、操作受理部来提供UI,用户通过外部装置20所提供的UI而输入对读取装置10的各指示。外部装置20将从用户接受到的指示通知给读取装置10。图5A、5B所示例的UI画面40、41也可以由外部装置20所具有的显示部显示。读取装置也可以是由以相互可通信方式连接的多个装置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还可以通过包括读取装置10和外部装置20的系统来实现本实施方式的读取控制方法。该情况下,通过安装于外部装置20的应用程序控制读取装置10,从而实现图3、图4的流程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步骤S290的文件生成也可以由外部装置20来承担。

Claims (7)

1.一种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原稿;
重送检测部,以所述输送部正在输送的所述原稿为对象进行重送的检测;
读取部,进行所述输送部正在输送的所述原稿的读取;以及
控制部,对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处理:
在通过所述重送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原稿的重送时,使所述输送部将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排出至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之后,暂时停止所述输送;
存储重送页信息,所述重送页信息表示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的页码;
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恢复所述输送部的所述输送,在所述读取部结束剩余原稿的读取后,使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执行再读取处理,其中,所述剩余原稿为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之后的页的原稿,所述再读取处理为以重送的所述原稿为对象的所述输送及所述读取的处理;以及
基于所述重送页信息,将通过所述再读取处理中的所述读取而获取的第二读取数据插入通过在所述再读取处理前已结束的所述读取而获取的第一读取数据中,
基于所述第一读取数据和所述第二读取数据来生成图像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随着所述暂时停止,使预定的显示部显示确认请求,所述确认请求是提醒用户确认排出的所述原稿的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随着所述暂时停止,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恢复请求,并在接受到对所述恢复请求的恢复指示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执行以所述剩余原稿为对象的所述输送及所述读取,其中,所述恢复请求是提醒用户以所述剩余原稿为对象而恢复所述读取的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暂时停止后,在未接受到所述恢复指示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执行以所述剩余原稿为对象的所述输送及所述读取。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结束以所述剩余原稿为对象的所述输送及所述读取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显示部显示再读取请求,在接受到对所述再读取请求的执行指示时,使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执行所述再读取处理,其中,所述再读取请求是提醒用户开始所述再读取处理的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结束以所述剩余原稿为对象的所述输送及所述读取的时间点,对多个所述原稿通过所述重送检测部检测到重送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显示部对每个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重复显示所述再读取请求。
7.一种读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读取控制方法是读取装置的读取控制方法,所述读取装置具备:输送部,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原稿;以及读取部,进行所述输送部正在输送的所述原稿的读取,
所述读取控制方法具备:
重送检测工序,以所述输送部正在输送的所述原稿为对象进行重送的检测;
暂时停止工序,在通过所述重送检测工序检测到所述原稿的重送时,使所述输送部将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排出至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之后,暂时停止所述输送;
存储工序,存储重送页信息,所述重送页信息是表示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的页码的信息;
剩余原稿读取工序,在所述暂时停止后恢复所述输送部的所述输送,使所述读取部以剩余原稿为对象执行读取,其中,所述剩余原稿为检测到重送的所述原稿之后的页的原稿;
再读取工序,在结束所述剩余原稿读取工序后,使所述输送部及所述读取部执行以重送的所述原稿为对象的所述输送及所述读取;以及
插入工序,基于所述重送页信息,将通过所述再读取工序中的所述读取而获取的第二读取数据插入通过在所述再读取工序前已结束的所述读取而获取的第一读取数据中,
文件生成工序,基于所述第一读取数据和所述第二读取数据来生成图像文件。
CN202010889702.5A 2019-08-29 2020-08-28 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449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6935 2019-08-29
JP2019156935A JP7354692B2 (ja) 2019-08-29 2019-08-29 読取装置および読取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9076A CN112449076A (zh) 2021-03-05
CN112449076B true CN112449076B (zh) 2023-06-20

Family

ID=74676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89702.5A Active CN112449076B (zh) 2019-08-29 2020-08-28 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8915B2 (zh)
JP (1) JP7354692B2 (zh)
CN (1) CN1124490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98367B2 (ja) 2019-07-30 2023-06-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および重送検出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6126A (zh) * 2005-10-07 2007-04-11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设备
CN1953496A (zh) * 2005-10-21 2007-04-2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10016682A (ja) * 2008-07-04 2010-01-21 Sharp Corp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10378A (zh) * 2014-06-18 2016-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装置及原稿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9428984A (zh) * 2017-08-22 2019-03-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消色装置及图像处理系统
CN109963040A (zh) * 2017-12-22 2019-07-02 崴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出纸通道的扫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5172A (en) * 1990-03-12 1995-11-07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H07237787A (ja) * 1994-02-28 1995-09-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原稿の二重送り検知処理装置
JP4057545B2 (ja) * 2004-03-10 2008-03-05 株式会社Pfu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5215054B2 (ja) * 2008-06-17 2013-06-19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システム
JP4458303B2 (ja) 2008-07-18 2010-04-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1111317A (ja) 2009-11-30 2011-06-09 Canon Electronics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
JP2013055418A (ja) * 2011-09-01 2013-03-21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018614A1 (en) * 2014-11-05 2016-05-11 Funai Electric Co., Ltd.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method
JP2016111614A (ja) 2014-12-09 2016-06-20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6620517B2 (ja) * 2015-10-28 2019-12-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JP6572735B2 (ja) * 2015-10-30 2019-09-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562867B2 (ja) * 2016-03-31 2019-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776654B2 (ja) * 2016-06-28 2020-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
JP6926479B2 (ja) * 2017-01-06 2021-08-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919466B2 (ja) * 2017-09-27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0098980A (ja) * 2018-12-17 2020-06-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および画像読取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6126A (zh) * 2005-10-07 2007-04-11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设备
CN1953496A (zh) * 2005-10-21 2007-04-2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10016682A (ja) * 2008-07-04 2010-01-21 Sharp Corp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10378A (zh) * 2014-06-18 2016-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装置及原稿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9428984A (zh) * 2017-08-22 2019-03-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消色装置及图像处理系统
CN109963040A (zh) * 2017-12-22 2019-07-02 崴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出纸通道的扫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67651A1 (en) 2021-03-04
CN112449076A (zh) 2021-03-05
US11258915B2 (en) 2022-02-22
JP7354692B2 (ja) 2023-10-03
JP2021035013A (ja) 2021-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885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method
US840069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ompensating for multi-fed document scanning errors
US9648186B2 (en) Scanning apparatus and sheet conveyer
JP5987023B2 (ja) 用紙供給装置、これを備えた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17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8039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135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2449076B (zh) 读取装置及读取控制方法
US20110032585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5108358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薄片体输送方法
JP527841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プログラム
JP733149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7017660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021832A (ja)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JP7452218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05837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プログラム
JP7298367B2 (ja) 読取装置および重送検出方法
JP70777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139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 switchback mechanism suitable for reading of front and back of a single-sided document
JP2016219911A (ja) スキャナー
CN112583986B (zh) 图像读取装置
US115990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dentifies sheet thickness
JP2021116173A (ja) 重送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19127365A (ja)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重送検知方法
JP2016219910A (ja) スキャ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