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1444A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91444A CN112291444A CN202010718555.5A CN202010718555A CN112291444A CN 112291444 A CN112291444 A CN 112291444A CN 202010718555 A CN202010718555 A CN 202010718555A CN 112291444 A CN112291444 A CN 1122914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riginal
- roller
- document
- separation
- fee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7—Grippers or the like, e.g. suction gripp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Removing sheets from a stack or inputting media
- H04N1/00623—Selectively inputting media from one of a plurality of input sources, e.g. input tra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8—Separating, e.g. preventing feeding of two sheets at a ti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供送辊,供送原稿;分离辊,与所述供送辊在夹持位置夹持原稿而进行分离;第一传送辊,在传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中位于所述供送辊的下游,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读取单元,位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的下游,读取原稿;以及第二传送辊,位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其中,具有引导面,引导面设置于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且所述第一传送辊及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的下方,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斜下方延伸,所述引导面通过使从所述夹持位置朝向比所述公切线更靠下侧而送出的原稿的前端与该引导面接触而向朝向所述公切线的上侧的方向进行引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下面,以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为例进行说明。有构成为设置有自动传送原稿的原稿供送装置、且进行多张原稿的自动传送和读取的扫描仪。此外,作为原稿供送装置,有如下所述的装置:构成为具备将多张原稿载置于载置面的原稿托盘、通过与放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接触并旋转从而将原稿从原稿托盘送出的供送辊、以及与供送辊相接来分离原稿的分离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16484号公报
在扫描仪中,为了确保原稿的分离性能,分离辊配置于比供送辊稍微靠下游的位置,其结果是,基于分离辊和供送辊的原稿的送出方向有时并不平行于原稿输送路径而是与其交叉,该分离辊应该使放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的前端与分离辊的外周面抵接。因此,存在从供送辊与分离辊的夹持位置送出的原稿的前端卡在位于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的原稿引导面上的担忧。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考虑构成为将所述夹持位置配置得比所述原稿引导面足够靠上,但是,很多情况下,在分离辊的上侧没有空间上的富余,特别是具备在将原稿向斜下方传送的同时进行读取的原稿输送路径时,若将所述夹持位置配置于比所述原稿引导面更靠上,则存在装置的高度方向尺寸会立刻增大的担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载置托盘,载置原稿;供送辊,与原稿中与所述载置托盘相对的面即第一面接触,且供送原稿;分离辊,与原稿中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接触,且在与所述供送辊之间夹持原稿而进行分离;第一传送辊,在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中,位于所述供送辊的下游,与原稿的所述第一面接触,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读取单元,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上,位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的下游,并读取原稿;以及第二传送辊,在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上,位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与原稿的所述第一面接触,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其中,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斜下方延伸,从通过所述供送辊和所述分离辊夹持原稿的夹持位置送出的原稿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一传送辊及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的下方,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上,在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且在所述公切线的下方的位置具备使从所述夹持位置送出的原稿的前端翘起并向下游引导的引导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示出扫描仪中的原稿输送路径的侧剖面图。
图4是示出扫描仪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示出分离辊周边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分离辊周边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分离辊周边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供送辊、分离辊、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9是供送辊、分离辊、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10是限制部的侧视图。
图11是图5的A-A剖面图,是对应于操作杆的各位置的图。
图12是图5的B-B剖面图,是对应于操作杆的各位置的图。
图13是图5的C-C剖面图,是对应于操作杆的各位置的图。
图14是按压部件以及按压该按压部件的弹簧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图15是按压部件以及按压该按压部件的弹簧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图16是按压部件以及按压该按压部件的弹簧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图17是限制部件的主视图。
图18是示出原稿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图。
图19是下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20是边缘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原稿供送方向上游观察边缘引导件时的图。
图22是供送控制中的时序图。
图23是示出排出驱动辊附近的原稿输送路径的侧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2...装置主体;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5...排纸托盘;6...供送口;7...操作面板;10...上面盖;11...路径形成部件;12A、12B...边缘引导件;13...路径形成部件;14A、14B...供送辊;15A、15B...分离辊;16...输送辊对;16a...输送驱动辊;16b...输送从动辊;17...排出辊对;17a...排出驱动辊;17b...排出从动辊;18...排出口;19...前面盖;20...读取部;20A...上部传感器单元;20B...下部传感器单元;21A、21B...传感器模块;22A、22B...背景板;24...壳体;24a...第一引导面;24b...第二引导面;26...玻璃板;30...重送检测部;30a...超声波发送部;30b...超声波接收部;31...第一原稿检测部;31a...发光部;31b...受光部;32...第二原稿检测部;33...载置检测部;40...控制部;41...CPU;42...ROM;43...存储器;44...程序;45...供送辊用电机;46...输送辊用电机;49...单向离合器;50...扭矩限制器;51...分离辊用电机;52...齿轮组;54...轴;55...切换单元;56...臂部件;56a...凸轮从动部;57...轴;57a...卡合部;58...凸轮部;59...传动齿轮;60...被传动齿轮;61...齿轮;62...齿轮;64...弹簧;65...分离辊保持架;65a...轴;66...轴;67...弹簧保持部件;68...轴;69...凸轮部件;69a...凸轮部;73...轴;75...操作部件;75a...操作部;75b...被检测部;75c...被钩挂部;76...板簧;79...支架;79a、79b...弹簧抵接部;80...限制部件;80a...限制部;80b...被限制部;81...弹簧;85...按压部件;84...放置引导件;85a...弹簧保持部;85b...开口部;86...从动辊;87...刚性赋予部件;87a...摇动轴;88...挡板;89a、89b...位置传感器;90...第一按压弹簧;91...第二按压弹簧;100...外部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概略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载置托盘,载置原稿;供送辊,与原稿中与所述载置托盘相对的面即第一面接触,且供送原稿;分离辊,与原稿中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接触,且在与所述供送辊之间夹持原稿而进行分离;第一传送辊,在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中,位于所述供送辊的下游,与原稿的所述第一面接触,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读取单元,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上,位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的下游,并读取原稿;以及第二传送辊,在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上,位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与原稿的所述第一面接触而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其中,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斜下方延伸,从通过所述供送辊和所述分离辊夹持原稿的夹持位置送出的原稿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一传送辊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的下方,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上,在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且在所述公切线的下方的位置具备使从所述夹持位置送出的原稿的前端翘起并向下游引导的引导面。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上,在通过所述供送辊和所述分离辊夹持原稿的夹持位置的下游且在所述第一传送辊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的下方的位置具备使从所述夹持位置送出的原稿的前端翘起并向下游引导的引导面,因此,即便是使所述夹持位置靠近所述公切线,或者将所述夹持位置配置于所述公切线的下方,也能够抑制原稿的前端被卡住并使其向下游前进。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装置的高度方向尺寸。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夹持位置位于所述公切线的下方。
根据本方式,所述夹持位置位于所述公切线的下方,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装置的高度方向尺寸。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具备:从动辊,与所述第一传送辊相对配置,并与所述第一传送辊夹持原稿,其中,通过所述引导面而翘起的原稿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从动辊的外周面,且原稿的前端相对于所述从动辊的突入方向与原稿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从动辊的外周面的位置处的所述从动辊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为锐角。
根据本方式,由于原稿的前端相对于所述从动辊的突入方向与原稿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从动辊的外周面的位置处的所述从动辊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为锐角,因此,能够抑制原稿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从动辊的外周面而卡纸的情况。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一传送辊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与所述供送辊的外周面相切。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传送辊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与所述供送辊的外周面相切,因此,原稿输送路径呈直线状,能够良好地输送厚度厚的原稿、刚性高的原稿。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中,在比所述夹持位置更靠上游处且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原稿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夹持位置的两侧具备限制部,在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限制部,该限制部与载置于所述载置托盘的原稿摞中至少最下面的原稿之上的原稿的前端接触,限制该前端与所述分离辊接触。
若载置于所述载置托盘的原稿摞的前端抵接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则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的变形相互作用,产生将所述分离辊向所述供送辊按压的作用,其结果是,所述分离辊与所述供送辊接触的力过大,存在产生重送的担忧。
根据本方式,在比所述夹持位置更靠上游处且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原稿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夹持位置的两侧具备限制部,在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限制部,该限制部与载置于所述载置托盘的原稿摞中至少最下面的原稿之上的原稿的前端接触,限制该前端与所述分离辊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载置于所述载置托盘的原稿摞的前端抵接于所述分离辊的外周面所导致的上述技术问题的产生。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中,在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夹持位置的两侧的所述限制部设置于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设置为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时能够旋转。
若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限制部的高度位置在所述分离辊的两侧不同,则存在产生原稿斜行的担忧,但是,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夹持位置的两侧的所述限制部设置于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设置为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时能够旋转,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限制部的高度位置的参差不齐,进而能够抑制上述斜行。
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中,所述限制部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原稿摞的厚度方向进行位移,并且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操作部,由用户进行操作;以及动作转换单元,将所述操作部的动作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
根据本方式,所述限制部设置为能够沿着原稿摞的厚度方向进行位移,并且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操作部,由用户进行操作;以及动作转换单元,将所述操作部的动作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因此,能够根据原稿摞的厚度使所述限制部位移,进而能够根据原稿摞的厚度实现适当的供送。
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中,保持所述操作部的姿态的保持单元包括通过从所述限制部接受的力而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
根据本方式,保持所述操作部的姿态的保持单元包括通过从所述限制部接受的力而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因此,在厚度厚的原稿通过时,所述限制部能够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而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进而所述限制部能够抑制过大的负荷作用于原稿。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下面,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以能够读取原稿的正面和背面中至少一面的扫描仪1为例。扫描仪1是边使原稿相对于读取单元移动边进行读取的所谓的文件扫描仪。
需要指出,在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既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原稿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装置深度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是沿着铅直方向的方向。此外,V轴方向是与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T平行的方向。但是,在各图中,在不需要Y轴时则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背面朝向前面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前面朝向背面的方向。此外,从装置前面观察时,将左设为+X方向、将右设为-X方向。
此外,下面有时将输送原稿的方向(+V方向)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V方向)称为“上游”。
在图1~图3中,扫描仪1具备装置主体2、以及将装置主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台5。
装置主体2构成为具备下部单元3以及上部单元4。
上部单元4设置为能够通过以未图示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相对于下部单元3进行开闭,通过将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方打开,能够露出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
构成装置主体2的下部单元3设置为能够通过旋转轴5b而相对于构成支承台5的臂部5a进行旋转,且构成为能够通过旋转来进行姿态变化。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的装置主体2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姿态保持单元保持三个姿态,具体而言,该三个姿态为:原稿输送路径T(参照图3)最接近垂直的第一姿态、最接近水平的第三姿态、所述第一姿态与所述第三姿态之间的第二姿态。图1~图3示出装置主体2处于上述第二姿态的状态。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是读取原稿时的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
上部单元4具备前面盖19,下部单元3具备上面盖10。前面盖19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上部单元4进行旋转,通过旋转,能够成为图1所示的关闭的状态、以及图2所示的打开的状态。前面盖19通过打开从而作为原稿接收托盘而发挥功能,该原稿接收托盘接收如图2及图3所示地进行了读取而排出的原稿。
如图2所示,上部单元4在其上表面上具备操作面板7,该操作面板7用于进行各种读取设定、读取执行的操作、且实现用于显示读取设定内容等的人机界面(UI)。操作面板7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能够进行显示和输入双方的所谓的触摸面板,兼备用于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以及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操作面板7通过打开前面盖19而露出。
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上面盖1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3进行旋转,通过旋转,能够成为图1所示的关闭的状态、以及图2及图3所示的打开的状态。上面盖10通过打开从而作为原稿支承托盘而发挥功能,该原稿支承托盘支承如图2及图3所示地被供送的原稿。
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与装置主体2内部相连的供送口6,载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从供送口6被送向装置主体2内部。
在图2中,附图标记12A、12B是引导原稿的X轴方向的边缘的边缘引导件。边缘引导件12A、12B设置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齿条齿轮机构操作一方而相互接近或分开。
下面,参照图20及图21对边缘引导件12A的形状进行说明。需要指出,边缘引导件12B形成为与边缘引导件12A在X轴方向上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省略关于边缘引导件12B的形状的详细图示及说明。
边缘引导件12A具有引导原稿的X轴方向的边缘的引导面12c,相对于引导面12c,在+Z方向上设置有斜面12d。斜面12d形成为向+X方向扩展的斜面,由此,抑制了将原稿放置于上面盖10时、原稿的边缘卡在边缘引导件12A的情况。此外,相对于引导面12c,在-V方向上也形成有斜面12e。斜面12e也形成为向+X方向扩展的斜面,由此,抑制了将原稿放置于上面盖10时、原稿的边缘卡在边缘引导件12A的情况。
返回到图2,在上部单元4露出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75a。关于操作部75a,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记载,但是,其可以采取中立位置、向前倒的位置、向后倒的位置这三个位置。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75a,能够切换原稿的供送条件。关于该情况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3对扫描仪1中的原稿输送路径T进行说明。图3所示的原稿输送路径T是装置主体2处于上述的第二姿态时的原稿输送路径。原稿输送路径T是形成于下部单元3与上部单元4之间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原稿输送路径T在装置主体2处于上述的第二姿态时、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斜下方延伸。
在原稿输送路径T的最上游设置有上述的上面盖10,在上面盖10的下游,如图18所示,设置有路径形成部件11、13。路径形成部件11设置为相对于路径形成部件13可拆装,路径形成部件11形成如下的路径,即,在V轴方向上的供送辊14的上游及下游、且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路径。
在图3中,在上面盖10的下游设置有将所载置的原稿向下游传送的供送辊14、以及在与供送辊14之间夹持原稿而进行分离的分离辊15。供送辊14与载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中的最下面的原稿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在多张原稿载置于上面盖10时,从最下面的原稿开始依次向下游供送。载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的下表面是与上面盖10相对的第一面,其相反面为第二面。供送辊14与原稿的第一面接触,分离辊15与原稿的第二面接触。
供送辊14从供送辊用电机45(参照图4)获得旋转扭矩,在图3中,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
从分离辊用电机51(参照图4)经由扭矩限制器50将在图3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旋转扭矩传递至分离辊15。
关于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供送辊14的下游设置有输送辊对16、作为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的读取部20、以及排出辊对17。输送辊对16构成为具备:作为被输送辊用电机46(参照图4)旋转驱动的第一传送辊的输送驱动辊16a、以及从动旋转的输送从动辊16b。
被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夹持并向下游供送的原稿被输送辊对16夹持而输送至与位于输送辊对16的下游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及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相对的位置。
读取部20具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上方、并设置于上部单元4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A;以及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下方、并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下部传感器单元20B。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具有传感器模块21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具有传感器模块21B。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模块21A、21B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通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上方的传感器模块21A读取作为原稿的上表面的第二面,通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下方的传感器模块21B读取作为原稿的下表面的第一面。
需要指出,基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的原稿读取面和基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的原稿读取面成为平行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面。
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在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B相对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在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A相对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B。
背景板22A、22B是为了阴影校正而通过相对的传感器模块读取的基准板,例如可以采用白色、灰色、黑色等的树脂板或者涂装成白色、灰色、黑色等的金属板等。
背景板22A、22B设置为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的动力能够旋转,通过旋转,能够切换实线所示的与相对的传感器模块面对面的对面状态、以及双点划线所示的解除所述对面状态的非对面状态。作为一个例子,背景板22A、22B形成为白色,可以在所述对面状态下取得白色基准值,可以在所述非对面状态下取得黑色基准值。
原稿在读取部20中被读取了原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面的图像后,被位于读取部20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17夹持,从排出口18排出。
排出辊对17构成为具备:作为被输送辊用电机46(图4参照)旋转驱动的第二传送辊的排出驱动辊17a、以及从动旋转的排出从动辊17b。
这里,原稿被图19及图23所示的第一引导面24a和第二引导面24b向排出辊对17引导。第一引导面24a和第二引导面24b形成于构成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的外部轮廓的壳体24。
这里,第二引导面24b设置于比第一引导面24a低的位置。该第二引导面24b如图18所示,以长度Xa的范围设置于X轴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第一引导面24a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第二引导面24b的两侧。
长度Xa被设定为大于国际标准ISO/IEC7810 ID-1所规定的卡的长边尺寸(85.6mm),而且大于ISO/IEC7810 ID-3所规定的护照的长边尺寸(125mm)。此外,长度Xa被设定为至少小于国际标准ISO216所规定的A4尺寸短边(210mm)。作为长度Xa的设计值,例如可以采用177mm。
此外,在图23中,排出辊对17中的原稿夹持位置与第二引导面24b的高度方向的间隙h被设定为大于国际标准ISO/IEC7810 ID-1所规定的设置于卡上的压花字符的厚度(0.36~0.46mm)。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将形成有压花字符的卡、或护照作为原稿进行输送时,则不会卡住,可以顺畅地被排出辊对17夹持。
下面,参照图4对扫描仪1中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40进行原稿的供送、输送、排出控制及读取控制、以及其他的扫描仪1的各种控制。控制部40输入来自操作面板7的信号,此外,从控制部40向操作面板7发送用于控制操作面板7的显示的信号。
控制部40控制供送辊用电机45、分离辊用电机51、输送辊用电机46的这些驱动源。控制部40输入来自读取部20的读取数据,此外,从控制部40向读取部20发送用于控制读取部20的信号。
控制部40也输入来自重送检测部30、第一原稿检测部31、第二原稿检测部32、载置检测部33的这些检测单元的信号。
控制部40具备CPU41、ROM42、存储器43。CPU41根据ROM42所保存的程序44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扫描仪1整体的动作。作为存储部的一例的存储器43是能够进行读出及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各种控制所需的参数等全部存储于存储器43,此外,根据需要,由控制部40来更新其值。
此外,扫描仪1构成为能够与外部计算机100连接,控制部40从外部计算机100输入信息。
控制部40输入来自设置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各检测部的检测信号。
载置检测部33是设置于路径形成部件11(参照图4)的检测部。控制部40通过载置检测部33发送的信号,能够检测到上面盖10上的原稿的有无。
第一原稿检测部31是设置于供送辊14(参照图3)与输送辊对16(参照图3)之间的检测部。控制部40通过第一原稿检测部31发送的信号,能够检测到原稿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
重送检测部30是设置于供送辊14(参照图3)与输送辊对16(参照图3)之间的检测部,构成为具备夹着原稿输送路径T而相对配置的超声波发送部和超声波接收部,控制部40通过重送检测部30发送的信号,能够检测到原稿的重送。
第二原稿检测部32是设置于输送辊对16(参照图3)与读取部20(参照图3)之间的检测部,控制部40通过第二原稿检测部32发送的信号,能够检测到原稿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
接下来,参照图5之后的图,对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供送辊14在原稿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两个。在图8及图9中,分别以附图标记14A示出一个供送辊,以附图标记14B示出另一个供送辊。供送辊14A、14B配置在相对于原稿宽度方向上的原稿的中心位置对称的位置。
同样地,分离辊15也是在原稿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两个。在图8及图9中,分别以附图标记15A示出一个分离辊,以附图标记15B示出另一个分离辊。分离辊15A、15B配置在相对于原稿宽度方向上的原稿的中心位置对称的位置。
下面,在无需特别区分供送辊14A、14B时仅称为供送辊14,同样地,在无需特别区分分离辊15A、15B时仅称为分离辊15。
供送辊用电机45(参照图4)的驱动力经由单向离合器49(参照图3)传递至供送辊14。供送辊14从供送辊用电机45获得旋转扭矩,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从而将原稿向下游供送。下面,将供送辊14向下游传送原稿时的供送辊14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同样地,关于供送辊用电机45的旋转方向,也是将向下游传送原稿时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单向离合器49设置于供送辊14与供送辊用电机45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因此,即便是供送辊用电机45进行反旋转,供送辊14也不会进行反旋转。此外,在供送辊用电机45停止的状态下,供送辊14能够与所输送的原稿接触,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
例如,若配置于输送辊对16的下游的第二原稿检测部32检测到原稿的前端,则控制部40停止供送辊用电机45的驱动,仅驱动输送辊用电机46。由此,原稿被输送辊对16输送,此外,供送辊14与所输送的原稿接触,并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
接下来,旋转扭矩从分离辊用电机51(参照图4)经由扭矩限制器50被传递至分离辊15。关于从分离辊用电机51朝向分离辊15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没有夹着原稿时、或者只夹着一张时,使分离辊15向正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扭矩超过作为扭矩限制器50的扭矩上限值的极限扭矩,由此,在扭矩限制器50中产生滑动,从而不管从分离辊用电机51接受的旋转扭矩如何,分离辊15均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也就是说进行空转。
下面,将分离辊15随着供送辊14的旋转或者所供送的原稿进行从动旋转的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同样地,关于分离辊用电机51的旋转方向,也将使分离辊15向正旋转方向旋转时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将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在原稿的供送动作中,基本上是分离辊用电机51进行反旋转,即,产生使分离辊15反旋转的驱动扭矩。
接下来,若在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除了应该供送的原稿之外,还进入第二张及其之后的原稿,则在原稿之间产生滑动,从而分离辊15通过从分离辊用电机51接受的驱动扭矩而进行反旋转。由此,使要被重送的第二张及其之后的原稿返回到上游,即,防止了重送。
需要指出,在供送辊14及分离辊15中,外周面由弹性体等的弹性材料形成,若将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1、将原稿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2、将供送辊14与原稿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3、将分离辊15与原稿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4,则μ1>μ2的关系成立。此外,μ1>μ3、μ4的关系成立。此外,μ2<μ3、μ4的关系成立。此外,μ4>μ3的关系成立。
接下来,对从分离辊用电机51朝向分离辊15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在图5中,分离辊用电机51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组52被传递至切换单元55。切换单元55具有传动齿轮59,可以切换传动齿轮59相对于被传动齿轮60的啮合状态和非啮合状态。
更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传动齿轮59设置于臂部件56。臂部件56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轴57摇动,臂部件56形成从轴57向两个方向延伸的形状,传动齿轮59安装于臂部件56的向一个方向延伸的一端。臂部件56的向另一个方向延伸的部分构成为凸轮从动部56a,凸轮从动部56a与凸轮部58卡合,是通过凸轮部58从而凸轮从动部56a、即臂部件56摇动的结构。
凸轮部58安装于轴73的一端。操作部件75设置于轴73的另一端,参照图1说明的操作部75a形成于该操作部件75。即,通过操作操作部75a,轴73旋转,凸轮部58旋转,臂部件56摇动。也就是说,通过操作操作部75a,切换传动齿轮59相对于被传动齿轮60的啮合状态和非啮合状态,由此,可以切换从分离辊用电机51朝向分离辊15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已连接的状态、即第一状态、以及所述驱动力传递路径已切断的状态、即第二状态。
需要指出,如图5、图11所示,被检测部75b和被钩挂部75c形成于操作部件75。在伴随着操作部件75的转动的被检测部75b的转动轨迹上配置有作为光学传感器的位置传感器89a、89b。控制部40(参照图4)根据来自该位置传感器89a、89b的检测信号的组合,能够检测操作部件75的位置。
此外,板簧76卡合于被钩挂部75c。如图11所示,在被钩挂部75c在面对板簧76的面上形成有凹部,构成为通过板簧76进入凹部来维持操作部件75的位置。板簧76构成保持操作部件75的姿态的保持单元。
接下来,如图5所示,被传动齿轮60安装于轴54,齿轮61安装于轴54,齿轮61与齿轮62啮合。如图7所示,齿轮62与齿轮63啮合,齿轮63向扭矩限制器50传递驱动力。
这里,参照图11及图13,对操作部75a的操作与传动齿轮59和被传动齿轮60的啮合状态的关系进行说明。操作部75a可以采取图11的中央的图所示的第一位置、图11的上部的图所示的第二位置、以及图11的下部的图所示的第三位置。
图13的上部的图是图11的中央的图所示的操作部75a采取第一位置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凸轮部58与凸轮从动部56a处于非卡合状态,传动齿轮59与被传动齿轮60啮合,切换单元55成为能够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
图13的下部的图是图11的下部的图所示的操作部75a采取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凸轮部58与凸轮从动部56a处于卡合状态,传动齿轮59从被传动齿轮60离开,切换单元55成为不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
需要指出,若操作部75a从第一位置切换至图11的上部的图所示的第二位置,则凸轮部58从图13的上部的图的状态向图13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因此,凸轮部58与凸轮从动部56a的非卡合状态得以维持,即,维持切换单元55能够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
若成为切换单元55不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则成为分离辊15不向反旋转方向驱动且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换言之,若成为切换单元55不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则成为不进行基于分离辊15的原稿的分离的状态。下面,将该状态下的原稿供送称为“非分离模式”。此外,将通过分离辊15进行原稿的分离的状态下的原稿供送称为“分离模式”。
接下来,对切换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时的按压力的切换单元进行说明。
分离辊15被图5、图12所示的分离辊保持架65支承。该分离辊保持架65设置为能够以轴68为中心摇动,通过摇动,使分离辊15相对于供送辊14进退。需要指出,轴68与轴54的中心轴线是共同的。
弹簧保持部件67设置于分离辊保持架65的上部,两个弹簧保持部67a形成于该弹簧保持部件67。在弹簧保持部67a与分离辊保持架65之间设置有作为按压单元的一例的弹簧64(参照图12),通过弹簧64的弹簧力,分离辊保持架65即分离辊15被压向供送辊14。
弹簧保持部件67设置为能够以轴66为中心摇动。
凸轮部件69设置于弹簧保持部件67的上部。凸轮部件69被安装于通过操作部75a进行转动的轴73,通过操作部75a的操作进行转动。
如图12所示,凸轮部件69具有凸轮部69a,该凸轮部69a与弹簧保持部件67卡合。
图12的中央的图是操作部75a采取第一位置(图11的中央的图)时的图,在该状态下,凸轮部69a下推弹簧保持部件67,由此,弹簧64的长度变短,弹簧64赋予分离辊保持架65规定的按压力。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64的长度采取了两种长度,下面仅表述为“短的”、“长的”。
图12的下部的图是操作部75a采取第三位置(图11的下部的图)时的图,在该状态下,与图12的中央的图同样地,成为凸轮部69a下推弹簧保持部件67的状态,从而成为弹簧64的长度短的状态。即,在操作部75a采取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时,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按压力相同。
图12的上部的图是操作部75a采取第二位置(图11的上部的图)时的图,在该状态下,与上述的两个状态、即操作部75a采取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的状态相比,凸轮部69a下推弹簧保持部件67的程度相对缓和。由此,与上述的两个状态相比,弹簧64的长度相对变长,即,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按压力相对降低。
由此,基于分离辊15的原稿的分离作用相对变弱。下面,将该状态、即图12的上部的图所示的状态下的原稿供送称为“软分离模式”。此外,将图12的中央的图所示的状态下的原稿供送称为“普通分离模式”。
若对以上的构成进行总结,则如下所述。即,操作部75a能够采取图11的中央的图所示的第一位置、图11的上部的图所示的第二位置、以及图11的下部的图所示的第三位置。
若操作部75a采取第一位置,则切换单元55(参照图13)采取能够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成为进行基于分离辊15的原稿分离的分离模式。此外,该分离模式成为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按压力为普通的普通分离模式(图12的中央的图)。
若操作部75a采取第二位置,则切换单元55(参照图13)采取能够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状态,成为进行基于分离辊15的原稿分离的分离模式。此外,该分离模式成为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按压力低于普通分离模式的软分离模式(图12的上部的图)。
若操作部75a采取第三位置,则切换单元55(图13参照)采取不从分离辊用电机51向分离辊15传递驱动力的第二状态,成为不进行基于分离辊15的原稿分离的非分离模式。此时,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按压力与上述的普通分离模式相同。
接下来,对限制原稿摞前端与分离辊15的接触的限制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供送辊14与供送前的原稿摞中的最下面的原稿接触,但是,若载置于上面盖10(参照图3)的原稿摞的前端抵接于分离辊15的外周面,则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的变形相互作用,产生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按压的作用。由此,弹簧64(参照图12)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按压力进一步增加,其结果是,分离辊15与供送辊接触的力过大,存在产生重送的担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限制原稿摞前端与分离辊15的接触的限制部。
更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限制部件8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支架79滑动。限制部件80的滑动方向为大致沿着原稿摞的厚度方向的方向。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80具备两个限制部80a。限制部件80具备被限制部80b,该被限制部80b被弹簧81向上方、即限制部80a从原稿供送路径离开的方向按压,且被图7所示的凸轮部件69限制向上方的移动。
凸轮部件69安装于如上所述地通过操作部75a的操作进行转动的轴73。此外,通过轴73的转动,凸轮部件69下推限制部件80。从图8向图9的变化示出了凸轮部件69下推限制部件80的情况。由此,凸轮部件69、弹簧81、轴73这些构成将操作部75a的动作转换为限制部80a的位移的动作转换单元。
在与操作部75a的位置的关系中,若操作部75a采取第一位置(图11的中央的图),则限制部80a位于最上方。即,在普通分离模式中,限制部80a位于上方。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80a采取上方的位置和下方的位置这两个位置,下面,仅表述为“上方”、“下方”。
若操作部75a采取第二位置(图11的上部的图),则限制部80a位于下方。即,在软分离模式中,限制部80a位于下方。
若操作部75a采取第三位置(图11的下部的图),则限制部80a位于上方。即,在非分离模式中,限制部80a位于上方。
表1示出以上说明的操作部75a的位置与分离模式的内容的关系的总结。
[表1]
下面,参照图10对限制部80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限制部80a位于最上方的状态下,如图10的上部的图所示,若载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摞的前端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接触,则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的变形相互作用,产生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作用,其结果是,分离辊15与供送辊14接触的力过大,存在产生重送的担忧。
需要指出,与分离辊15的外周面接触的原稿前端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的力在原稿前端位于比分离辊15的旋转中心更靠下侧的范围U时产生。
因此,通过设置限制部80a,限制了抵接于分离辊15的外周面的原稿张数。
在图10中,附图标记Na所示的范围是分离辊15与供送辊14的夹持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80a位于比夹持区域Na更靠上游,此外,在原稿宽度方向上,如图8及图9所示,在原稿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限制部80a。
限制部80a与除了原稿摞P中的至少最下面的原稿Pa之外的上面的原稿的前端接触,以限制该前端与分离辊15接触。由此,可以避免分离辊15与供送辊14接触的力过大,从而能够抑制重送。
需要指出,从市场上的纸张的性质上看,具有薄的纸张与厚的纸张相比、其纸张之间的摩擦系数更高的倾向。因此,在原稿是薄的纸张时,容易产生上述重送的问题。
因此,在原稿是薄的纸张时,将操作部75a(图1、图5等)切换到第二位置,成为软分离模式。由此,如图10的下部的图所示,限制部80a位于最下方,原稿摞P的大部分不与分离辊15抵接。由此,能够抑制产生上述重送的问题。
需要指出,在该状态下,在侧面观察供送路径时,限制部80a的前端(下端)与供送辊14重叠,但是,由于原稿是薄的纸张,所以最下面的原稿Pa由于变形从而能够以图10的下部的图所示的方式通过限制部80a的下方,能够到达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区域Na。
此外,在软分离模式中,分离辊15被按压至供送辊14的按压力减弱,因此,能够抑制产生薄的原稿的前端卷起的问题。
此外,在原稿是厚的纸张时,将限制部75a(参照图2、图5等)切换到第一位置,成为普通分离模式。由此,如图10的上部的图所示,限制部80a位于上方,原稿摞P中上面的原稿摞Ph2不与分离辊15抵接,仅是下面的原稿摞Ph1与分离辊15抵接。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抑制产生上述重送的问题。需要指出,在该状态下,在侧面观察原稿供送路径时,限制部80a的前端与供送辊14不重叠。
需要指出,在不得不以多张原稿重叠的状态进行供送时,例如原稿为册子等时,若通过分离辊15进行分离,则存在卡纸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将限制部75a(参照图2、图5等)切换到第三位置,成为非分离模式。由此,几乎不会产生基于分离辊15的分离作用,能够良好地抑制供送册子等时的卡纸。
需要指出,如图7所示,具备两个限制部80a的限制部件8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支架79沿原稿的厚度方向进行滑动,但是,设置为相对于支架79在X轴方向上具有间隙的状态,由此,如图17中箭头Rt所示,成为能够稍微旋转的状态。
由此,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即,假设限制部件80为相对于支架79无法在箭头Rt所示的方向上旋转的状态,两个限制部80a的高度位置、换言之相对于原稿的突出量由于制造误差等而变得不均匀,则存在原稿通过两个限制部80a时的负荷产生左右差,从而存在产生偏斜的担忧。
但是,如上所述,限制部件80成为如图17中箭头Rt所示地能够稍微旋转的状态,因此,两个限制部80a的相对于原稿的突出量平衡,能够抑制或避免上述的偏斜。
此外,在供送厚度厚的原稿时,存在限制部80a赋予原稿较大的负荷的担忧,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参照图11说明的板簧76的弹性,限制部件80能够向上方上升一定程度,因此,在供送厚度厚的原稿时,能够避免限制部80a赋予原稿较大的负荷阻力。
接下来,如图6所示,在原稿宽度方向上,在两个分离辊15A、15B之间设置有刚性赋予部件87。
刚性赋予部件87设置为能够以图10所示的摇动轴87a为中心摇动,且在向原稿供送路径突出的方向上被作为未图示的按压单元的一例的弹簧施力。由此,在供送的原稿上沿着原稿宽度方向形成波浪形的弯曲,在原稿上,原稿供送方向的刚性得以提高,抑制了卡纸。
在图6中,附图标记88所示的部件是挡板,如图3所示,该挡板88在供送开始前比上述的限制部80a更靠上游侧,防止放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与分离辊15接触。挡板88能够以旋转轴88a为中心进行旋转,且在供送开始前,下端部与放置引导件84卡合,阻止向图3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旋转。若供送开始,则放置引导件84以旋转轴84a为中心在图3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上旋转,由此,挡板88能够旋转,载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摞的前端与分离辊15抵接。
这里,如参照图12所说明的那样,分离辊15被分离辊保持架65支承,分离辊保持架65能够以轴68为中心摇动,且通过弹簧64将分离辊15向供送辊14按压。由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夹持原稿的力为分离荷重,分离荷重越大分离能力越高。分离荷重由基于弹簧64的弹簧力、以及伴随着供送辊14使分离辊15旋转从而分离辊15与供送辊14咬接的力构成。该咬接力根据分离辊保持架65的轴68的位置而变化。
但是,上述咬接力不会在供送辊用电机45(参照图4)及分离辊用电机51(参照图4)的旋转开始的同时成为最大值,由于从各电机向各辊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的齿轮的齿隙等,到成为最大值为止会产生时延。因此,从各电机的旋转开始到分离荷重达到最大值为止,需要图22所示的一定程度的时间。此外,若在分离荷重不足的状态下使放置引导件84下降,则会使原稿摞的前端与分离辊15抵接,从而无法获得合适的分离荷重,存在产生重送的担忧。
于是,如图22所示,从供送辊用电机45(参照图4)及分离辊用电机51(参照图4)的旋转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使放置引导件84下降。由此,能够抑制分离荷重的不足所导致的重送。需要指出,在图22中,放置引导件84的下降定时被设定为分离荷重达到最大值之前不久,但是,这是因为从开始放置引导件84的下降起到原稿摞的前端实际抵接于分离辊15为止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但是,也可以将放置引导件84的下降开始定时设定为与分离荷重达到最大值为同一定时或者在分离荷重达到最大值之后。
接下来,如图6、图14~图16所示,在靠近放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的前端的位置的上侧设置有按压部件85。按压部件8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供送辊14进退,并且,被后述的按压单元向按压原稿的方向按压,按压靠近放置于上面盖10的原稿的前端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如图14~图16的右侧的图所示,在按压部件85与供送辊14之间夹持原稿。在按压部件85中,在与原稿接触的位置上设置有从动辊86,构成为特别是在所放置的原稿仅有一张的情况下,针对供送的原稿不产生输送负荷。
这里,如图14~图16所示,按压部件8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支架79在原稿摞的厚度方向进行滑动位移。此外,作为对按压部件85进行按压的弹簧,采用了长度不同的两种弹簧。更详细而言,采用了一个第一按压弹簧90、以及两个第二按压弹簧9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单元由第一按压弹簧90以及第二按压弹簧91构成。
第一按压弹簧90在设置于支架79的弹簧抵接部79a与按压部件85之间发挥弹簧力,第二按压弹簧91在设置于支架79的弹簧抵接部79b与按压部件85之间发挥弹簧力。
第二按压弹簧91收纳于设置在按压部件85的弹簧保持部85a,此外,若成为弹簧抵接部79b经由设置于弹簧保持部85a的上部的开口部85b进入弹簧保持部85a的状态,则第二按压弹簧91在弹簧抵接部79b与按压部件85之间发挥弹簧力。
在所放置的原稿的张数较少的情况下,即,原稿摞小于规定的厚度时,如图14所示,弹簧抵接部79b未从开口部85b进入弹簧保持部85a的内侧,仅第一按压弹簧90的弹簧力作用于按压部件85。
若原稿的张数增多,则如图15所示,弹簧抵接部79b开始进入开口部85b,此外,若原稿的张数进一步增多,则如图16所示,弹簧抵接部79b经由开口部85b进入弹簧保持部85a,第二按压弹簧91发挥弹簧力。
需要指出,在图14~图16中,左侧的图是右侧的图中的G-G剖面图。
通过以上的构成,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即,原稿供送的失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重送,另一种是不供送。导致重送的原因可以列举出分离辊15与原稿之间的摩擦力不足、分离辊15的扭矩不足、基于按压部件85的原稿按压导致的原稿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等。此外,导致不供送的原因可以列举出供送辊14与最下面的原稿之间的摩擦力不足、最下面的原稿与上面盖10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等。因此,同时实现防止重送和防止不供送,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原因。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知,在基于按压部件85的原稿按压力与原稿放置张数即原稿摞的厚度的关系中,在原稿张数较少时,若基于按压部件85的原稿按压力变大,则进入重送区域,在原稿张数较多时,若基于按压部件85的原稿按压力不足,则进入不供送区域。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构成为:在原稿放置张数较少的状态下,仅第一按压弹簧90的弹簧力起作用,此外,若原稿放置张数增多,则除了第一按压弹簧90的弹簧力之外,第二按压弹簧91的弹簧力也起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原稿放置张数较少状态下的重送,且能够抑制原稿放置张数较多状态下的不供送。
接下来,参照图18、图19对设置于供送辊14的下游的引导面11a进行说明。
在图18中,直线S0是供送辊14、输送驱动辊16a、排出驱动辊17a这些辊的公切线。换言之,以辊外周面与公切线S0相切的方式配置供送辊14、输送驱动辊16a、排出驱动辊17a这些辊。由此,原稿输送路径T成为直线状,能够良好地输送厚度厚的原稿、刚性高的原稿。
附图标记D1是供送辊14中的与公切线S0的切点,附图标记N1是基于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的原稿夹持位置,如图所示,夹持位置N1与切点D1不一致,夹持位置N1位于比切点D1更靠原稿供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因此,从夹持位置N1送出的原稿的前端朝向公切线S0的下方。直线S1示出夹持位置N1处的供送辊14及分离辊15的切线,示出原稿前端朝向的方向。切线S1与公切线S0交叉。
此外,在夹持位置N1的下游且在公切线S0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使从夹持位置N1送出的原稿的前端翘起而向下游引导的引导面11a。
引导面11a形成于路径形成部件11,如图19所示,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供送辊14的配置位置。路径形成部件13设置于引导面11a的下游,从夹持位置N1送出的原稿通过引导面11a及路径形成部件13向下游引导,但是,在原稿前端被输送辊对16夹持之前,原稿前端所朝向的方向被引导面11a的倾斜所左右。
这样,由于具备使从夹持位置N1送出的原稿的前端翘起而向下游引导的引导面11a,因此,即便是夹持位置N1并没有相对于公切线S配置于向上方离开的位置,而是使夹持位置N1靠近公切线S0,或者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夹持位置N1配置于公切线S0的下方,也能够抑制原稿的前端卡在路径形成部件13上,而使其向下游前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装置的高度方向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引导面11a而翘起的原稿的前端抵接于输送从动辊16b的外周面,且原稿的前端相对于输送从动辊16b的突入方向Q与原稿的前端抵接于输送从动辊16b的外周面的位置处的输送从动辊16b的切线S2所成的角度α为锐角。由此,能够抑制原稿的前端抵接于输送从动辊16b的外周面形成卡纸的情况。需要指出,角度α优选为小于45°。
上述实施方式对将供送原稿的单元应用于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应用于以打印机为代表的、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此外,关于限制部件80的构成、具备第一引导面24a及第二引导面24b的构成,可不限于应用于原稿输送路径T为直线状的装置,此外,可不限于应用于原稿输送路径T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斜下方延伸的装置,此外,可不论图18的切线S1的朝向如何而进行应用,此外,可不论有无引导面11a而进行应用。
Claims (9)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置托盘,载置原稿;
供送辊,供送载置于所述载置托盘的原稿;
分离辊,与所述供送辊在夹持位置夹持原稿而进行分离;
第一传送辊,在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中,位于所述供送辊的下游,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
读取单元,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位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的下游,并读取原稿;以及
第二传送辊,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位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将原稿向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传送,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设置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且为所述第一传送辊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的下方的位置,
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斜下方延伸,
所述引导面通过使从所述夹持位置朝向比所述公切线更靠下侧而送出的原稿的前端与该引导面接触,从而向朝向所述公切线的上侧的方向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位置位于所述公切线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从动辊,与所述第一传送辊相对配置,并与所述第一传送辊夹持原稿,
被所述引导面引导的原稿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从动辊的外周面,并且原稿的前端相对于所述从动辊的突入方向与原稿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从动辊的外周面的位置处的所述从动辊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送辊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的公切线与所述供送辊的外周面相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夹持位置更靠上游处且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原稿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夹持位置的两侧具备限制部,在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载置于所述载置托盘的原稿摞中至少最下面的原稿之上的原稿的前端接触,限制该前端与所述分离辊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原稿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夹持位置的两侧的所述限制部设置于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设置为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时能够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原稿摞的厚度方向进行位移,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操作部,由用户进行操作;以及
动作转换单元,将所述操作部的动作转换为所述限制部的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保持所述操作部的姿态的保持单元包括通过从所述限制部接受的力而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能够旋转的挡板,防止供送前的原稿与分离辊接触;以及
能够移动的放置引导件,在供送前与所述挡板卡合,阻止所述挡板的旋转,
所述放置引导件在供送后向下方移动,从而所述挡板能够旋转,
所述供送辊与所述分离辊夹持原稿的力为分离荷重,
所述放置引导件开始向下方移动的定时设定为与所述分离荷重达到最大值为同一定时或者在所述分离荷重达到最大值之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37147 | 2019-07-25 | ||
JP2019137147A JP7322571B2 (ja) | 2019-07-25 | 2019-07-25 | 画像読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91444A true CN112291444A (zh) | 2021-01-29 |
CN112291444B CN112291444B (zh) | 2022-05-10 |
Family
ID=74189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18555.5A Active CN112291444B (zh) | 2019-07-25 | 2020-07-23 | 图像读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50895B2 (zh) |
JP (1) | JP7322571B2 (zh) |
CN (1) | CN11229144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14482A (zh) * | 2021-09-30 | 2023-04-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43675A (ja) * | 2022-09-20 | 2024-04-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48447A (en) * | 1972-11-06 | 1974-11-19 | Metalform Ab | Rolling method and a rolling mill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
US4496984A (en) * | 1982-11-18 | 1985-01-29 | Xerox Corporation | Raster input/output scanner |
US5232210A (en) * | 1990-07-03 | 1993-08-03 | Ricoh Company, Ltd. | Document feeding method for a recycling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
US20010021331A1 (en) * | 2000-01-04 | 2001-09-13 | Brewington James Gabriel | Duplex check printer using a print mechanism pivoted between document paths |
US20070013125A1 (en) * | 2005-07-12 | 2007-01-1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transport device |
CN203306809U (zh) * | 2012-10-02 | 2013-11-2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203512844U (zh) * | 2012-09-14 | 2014-04-02 | 株式会社Pfu | 原稿输送装置 |
CN105314427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 |
CN105979111A (zh) * | 2015-03-12 | 2016-09-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读取系统 |
JP2016190730A (ja) * | 2015-03-31 | 2016-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 |
US20180016484A1 (en) * | 2016-07-14 | 2018-01-18 | Lanxess Solutions Us Inc. | High density clear brine fluids |
US20180032018A1 (en) * | 2016-07-29 | 2018-02-01 | Pfu Limited | Document convey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non-transitory medium |
US20180097961A1 (en) * | 2016-09-30 | 2018-04-05 | Fuji Xerox Co., Ltd. | Document feeder,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72157A (ja) * | 1987-12-25 | 1989-07-07 | Canon Inc | 斜行補正装置 |
JP6243094B2 (ja) * | 2011-07-15 | 2017-12-06 |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情報読取装置 |
JP6376012B2 (ja) * | 2015-03-20 | 2018-08-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読取装置 |
JP7039944B2 (ja) * | 2017-11-15 | 2022-03-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
-
2019
- 2019-07-25 JP JP2019137147A patent/JP732257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23 CN CN202010718555.5A patent/CN112291444B/zh active Active
- 2020-07-23 US US16/936,701 patent/US1105089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48447A (en) * | 1972-11-06 | 1974-11-19 | Metalform Ab | Rolling method and a rolling mill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
US4496984A (en) * | 1982-11-18 | 1985-01-29 | Xerox Corporation | Raster input/output scanner |
US5232210A (en) * | 1990-07-03 | 1993-08-03 | Ricoh Company, Ltd. | Document feeding method for a recycling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
US20010021331A1 (en) * | 2000-01-04 | 2001-09-13 | Brewington James Gabriel | Duplex check printer using a print mechanism pivoted between document paths |
US20070013125A1 (en) * | 2005-07-12 | 2007-01-1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transport device |
CN203512844U (zh) * | 2012-09-14 | 2014-04-02 | 株式会社Pfu | 原稿输送装置 |
CN203306809U (zh) * | 2012-10-02 | 2013-11-2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5314427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 |
CN108946241A (zh) * | 2014-07-28 | 2018-12-0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 |
CN105979111A (zh) * | 2015-03-12 | 2016-09-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读取系统 |
JP2016190730A (ja) * | 2015-03-31 | 2016-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 |
US20180016484A1 (en) * | 2016-07-14 | 2018-01-18 | Lanxess Solutions Us Inc. | High density clear brine fluids |
US20180032018A1 (en) * | 2016-07-29 | 2018-02-01 | Pfu Limited | Document convey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non-transitory medium |
US20180097961A1 (en) * | 2016-09-30 | 2018-04-05 | Fuji Xerox Co., Ltd. | Document feeder,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14482A (zh) * | 2021-09-30 | 2023-04-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322571B2 (ja) | 2023-08-08 |
US11050895B2 (en) | 2021-06-29 |
CN112291444B (zh) | 2022-05-10 |
US20210029263A1 (en) | 2021-01-28 |
JP2021020756A (ja) | 2021-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762719B1 (en) | Document conveying arrangement in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7347613B2 (ja) |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
US10523831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JP6769237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2008162705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CN112291444B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CN109587368B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JP2021084751A (ja) |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媒体給送装置における媒体給送方法 | |
CN110872009B (zh) |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 |
JP7476709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US11647136B2 (en) | Medium-dis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JP2023112809A (ja) |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19011164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5455025B2 (ja) |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75655B2 (ja) |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 |
US11553098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7352157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750927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729449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4483638B2 (ja) | 給紙装置 | |
JP2024108430A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JP2018184267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2024121843A (ja) | 原稿給送装置 | |
JP2018104139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2024036722A (ja) | 原稿給紙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