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9021A - 车辆的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9021A
CN112219021A CN201980035097.0A CN201980035097A CN112219021A CN 112219021 A CN112219021 A CN 112219021A CN 201980035097 A CN201980035097 A CN 201980035097A CN 112219021 A CN112219021 A CN 112219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d
lid
cover
locked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50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9021B (zh
Inventor
冈村和美
青木基
新滨诚
下森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19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9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9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9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3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3/00Accessories for sliding or lifting wings, e.g. pulleys, safety catches
    • E05D13/003Anti-dropping devices
    • E05D13/006Anti-dropping devices fixed to the wing, i.e. safety ca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Abstract

提供即使在关闭保温罩所具备的盖部之前试图关闭机罩,该盖部也不会破损,能够可靠地关闭机罩及盖部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在本发明中,在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舱的上方的机罩(1)的下方,设有具备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的上方的盖部(30)的保温罩(10),将盖部(30)的构造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机罩(1)的铰链支点(4)一侧相同的后端部侧设置铰链支点(36),并且能够与机罩(1)独立地开闭,盖部(30)具备在盖部(30)打开时与机罩(1)卡止、并且与机罩(1)的关闭动作连动地解除卡止的卡止机构(40)。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构造,在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舱的上方的机罩的下方,设有具备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的上方的盖部的保温罩。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构造:为了保持发动机的热量而通过保温罩从发动机上表面覆盖至侧部,以便在发动机的下次运转时加快热机等(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保温罩(30)具备作为能够转动的盖部的上部保温罩(33),该上部保温罩(33)覆盖发动机的上方,并且枢接于与发动机相比靠后方且与机罩向车体枢接的枢接部相比靠前方。
此外,也已知如下机构:如专利文献1那样,具备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的上方的盖部的保温罩,具备将盖部卡止于机罩等的卡止机构等,以便在被保温罩覆盖的发动机部件的更换、维护等时保持将盖部打开的状态。
然而,在机罩与保温罩的盖部中,由于各自向车体枢接的枢接位置不同等而引起关闭动作时的转动位移产生相对偏差。因此,在机罩与盖部通过卡止机构相互卡止的状态下,万一忘记关闭盖部等,在打开盖部的状态下试图关闭机罩的情况下,盖部有可能在该关闭动作的中途经由卡止机构被机罩过度拉伸等而破损。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未提及针对这种担心的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7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即使在关闭保温罩所具备的盖部之前试图关闭机罩,盖部也不会破损,能够可靠地关闭机罩及盖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配设发动机的发动机舱;机罩,能够开闭地覆盖该发动机舱的上方;机罩用铰链支点,设于该机罩的规定的端部,将机罩能够转动地支承;保温罩,在机罩的下方侧,具备在发动机舱内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的上方的盖部;盖部用铰链支点,设于保温罩的盖部的规定的端部;被卡止部件,设于机罩,用于卡止保温罩的盖部;以及卡止机构,设于保温罩的盖部,在该盖部打开时,用于将盖部卡止于打开状态的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盖部用铰链支点被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设有机罩用铰链支点的机罩的规定的端部相同一侧的保温罩的盖部的规定的端部,保温罩的盖部在该盖部的卡止机构未卡止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时,能够与机罩独立地开闭,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盖部的卡止机构构成为,从盖部的卡止机构卡止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的机罩的打开状态以及盖部的打开状态起,进行了以机罩的机罩用铰链支点为中心转动的关闭动作时,与该关闭动作连动地,盖部的卡止机构向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的卡止被解除。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与机罩关闭动作连动地,盖部的卡止机构向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够防止保温罩的盖部的破损,且能够将盖部与机罩一同可靠地关闭。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盖部的卡止机构构成为,与机罩的关闭动作连动地,在机罩的全开状态至全闭状态的开度中的中间开度附近,盖部的卡止机构向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的卡止被解除。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在机罩的关闭动作时,从使机罩倾斜至开度降低到某程度起,或在倾斜至即将达到全闭状态之前的开度之前,卡止机构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大的载荷作用于盖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机罩以及盖部处于如下的位置关系,就通过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卡止的盖部的卡止机构来架设的盖部与机罩之间的架设距离而言,与盖部的卡止机构卡止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时相比,盖部的卡止机构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脱离时变大,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盖部的卡止机构构成为,在机罩的关闭动作中,盖部以盖部用铰链支点为支点进行关闭动作从而架设距离变大,由此,盖部的卡止机构被向机罩的前端侧的方向(与设置有机罩用铰链支点的端部侧相反侧的方向)拉动,盖部的卡止机构向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的卡止被解除。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通过卡止机构架设的机罩与盖部的两部件之间的架设距离,与卡止机构卡止时相比在该卡止解除时变大,利用卡止机构随之被盖部向机罩的前端侧的方向拉动,从而在机罩的关闭动作时,能够有效地将卡止机构对于机罩的卡止自动解除。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于盖部的卡止机构具备:规定长度的卡止部件,卡止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挠性的延伸突出部件,至少从盖部的前端部延伸,并且另一端安装于卡止部件,卡止部件以及延伸突出部件各自的长度的合计至少是相当于架设距离的长度,在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形成有向机罩的前端侧的方向开放的开放部。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通过利用卡止机构相对于被卡止部件的开放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简单的构造,能够自动地解除盖部的保持。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卡止机构的卡止部件具备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卡止的卡止部,在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形成有用于将卡止部件的卡止部卡止的空间部。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通过利用卡止机构相对于被卡止部件的开放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简单的构造,能够自动地解除盖部的保持。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与机罩的关闭动作连动地,盖部通过盖部的自重,从盖部的卡止机构卡止于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的打开状态起进行以盖部用铰链支点为中心转动的关闭动作,机罩以及盖部构成为,随着它们的关闭动作的进行,将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与盖部的前端部连结的、包含架设距离的呈直线状延伸的盖部的卡止机构,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位移并且通过盖部的自重所引起的关闭动作而被向机罩的前端侧的方向拉动,从而使卡止机构的卡止部件经由形成在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的开放部脱离。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通过利用卡止机构相对于被卡止部件的开放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简单的构造,能够自动地解除盖部的保持。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机罩用铰链支点的规定的端部为机罩的后端部,盖部用铰链支点的规定的端部为盖部的后端部,在车辆侧视时,盖部用铰链支点设置在相对于机罩用铰链支点向车辆前方侧错开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关闭保温罩所具备的盖部之前试图关闭机罩,盖部也不会破损,能够可靠地关闭机罩及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机罩以及盖部分别为全开开度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机罩以及盖部分别为全开开度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从左斜前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由盖部的卡止机构及机罩的被卡止部构成的卡止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沿图2中的A-A线观察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机罩以及盖部分别为全开开度、卡止解除开度、全闭开度的各状态的与图1同样的左侧视图。
图6是机罩为卡止解除开度的状态下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7是表示将卡止机构储存于收纳部的状态的、从下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部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右侧,箭头L表示车辆左侧,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
首先,主要使用图1、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前提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机罩以及盖部分别为全开开度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图2是表示机罩以及盖部分别为全开开度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在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舱的上方配设有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舱的机罩1(也称为“引擎盖”)。
发动机舱ER如虚拟线所示,主要是由设于车辆的左右两侧的前护板(Frontfender panel)100、设于车辆的前端部的前保险杠102、设于车辆的客室侧的发动机隔板104包围的空间(参照图2、图5)。机罩1能够开闭地覆盖该发动机舱ER的上方。
在该发动机舱ER中设有发动机EG。
此外,在发动机舱ER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框106分别配设于发动机EG的左右两侧。
机罩1具备外面板1a(参照图1)、以及位于其下侧的内面板1b(参照图2)。机罩1将金属板的外面板1a的端部折回并夹着金属板的内面板1b的端部,使两者构成为一体,以在这些面板间1a、1b适当构成内部空间1s(参照图4)。而且,内面板1b的下表面(面向发动机侧的面)在其中央部具备隔热件(Insulator)1c(参照图2)。
该机罩1在其后端部的左右两侧,经由铰链3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车身(车体)侧固定的机罩1用的铰链托架2。由此,机罩1能够以将机罩1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左右一对车身侧的支承部4(以下称作“机罩枢接部4”)作为支点而开闭。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将机罩1保持为打开状态的机罩支架5(也称为“机罩支承杆”)。该机罩支架5例如通过对钢制的圆棒部件实施弯折加工而形成。
机罩1能够经由设于其前端部下表面的撞针6卡止于在护罩面板8P的上端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安装的锁定机构7(参照图2)。
机罩1在其下方具备从发动机(未图示)的上部覆盖至侧方的作为发动机的保温构造的保温罩10。该保温罩10由上壁部34、前壁部8、后壁部13、以及左右两侧的侧壁部11、12构成。
保温罩10具备罩主体部20、以及相对于罩主体部20能够开闭地安装且覆盖发动机的盖部30。
罩主体部20具备在车辆左右各侧覆盖发动机的侧方的罩主体右侧壁部21与罩主体左侧壁部22(参照图1)、覆盖发动机的后方的罩主体后壁部23、以及作为前壁部的护罩8。
这里,如图1所示,上述的护罩8由覆盖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及冷凝器的护罩面板8P、以及位于护罩面板8P的上部的护罩上部件8M构成。如图2所示,护罩面板8P将上边部8U与下边部8L以及沿上下方向连结该上下的各边部8U、8L的左右的侧边部8S、8S一体形成为大致方形框状。在上边部8U的上表面车宽方向中央部设有将设于机罩1的前端部下表面的撞针6卡止的锁定机构7(参照图2)。
护罩上部件8M至少在护罩面板8P的上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其车宽方向的两侧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越向后方延伸,并经由裙板连结于铰链柱。
此外,如图1、图2所示,罩主体右侧壁部21不是以覆盖发动机的右侧方(车辆右侧的发动机的侧方)的整体的方式配设,而是以仅覆盖相当于发动机的右侧方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大致一半的区域的方式配设。在相当于发动机的右侧方的后侧大致一半的区域配设有纵壁状的发动机安装托架90。
保温罩10中的罩主体部20与发动机安装托架90例如配设于发动机的左右两侧,通过螺栓等安装并支承于构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截面的左右一对前侧框106(参照图2)的主体。
如图1、图2所示,盖部30具备构成顶面的上壁部34、在车辆左右各侧覆盖发动机的侧方上部的盖部右侧壁部31(参照图2)及盖部左侧壁部32、以及覆盖发动机的后方上部的盖部后壁部33。
盖部右侧壁部31、盖部左侧壁部32以及盖部后壁部33分别从上壁部34的右缘、左缘、后缘向下方呈裙状延伸。而且上壁部34的上表面与机罩1的形状对应地以从后部向前方逐渐降低的方式缓慢倾斜而形成(参照图1)。
在盖部30的下端周缘、即上壁部34的前下缘以及盖部后壁部33、盖部右侧壁部31以及盖部左侧壁部32的各下缘,一体形成有俯视下从这些下缘向外侧延伸的突缘部38(参照图3)。
这里,如图1、图2所示,右侧壁部11由盖部右侧壁部31以及罩主体右侧壁部21构成为纵壁状,如图1所示,左侧壁部12由盖部左侧壁部32以及罩主体左侧壁部22构成为纵壁状,如图1、图2所示,后壁部13由盖部后壁部33以及罩主体后壁部23构成为纵壁状。
上述的罩主体部20以及盖部30均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外皮部件14、以及一体配设于该外皮部件14的内表面的保温部件15。
保温部件15例如由玻璃棉材料、聚氨酯材料等形成,以除了具有保温效果外还具有吸声效果,通过夹具等安装于配设对象的外皮部件14的内表面的适当的部位。
盖部30从罩主体后壁部23的上端经由左右一对铰链35(参照图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左右两侧的部分。
由此,盖部30以将盖部30支承为转动自如的、罩主体后壁部23中的左右一对支承部36(以下称作“盖部枢接部36”)作为支点而枢接。
盖部枢接部36设于与位于机罩1的后端的机罩枢接部4相同一侧、即保温罩10的后端部侧,设于在车辆侧视时相对于机罩枢接部4靠车辆前方且稍向下方错开的位置。
如图1、图2所示,在盖部30的周缘、即设于盖部30的下缘部的各突缘部38的下表面等、在盖部30关闭时与罩主体部20以及发动机安装托架90对置的缘部,安装有由橡胶部件构成的舌片状的密封部件70。由此,盖部30在其关闭时经由密封部件70弹性支承于罩主体部20以及发动机安装托架90。
如图1、图2所示,上述的盖部30具备用于将盖部30保持为打开状态的卡止机构40。该卡止机构40通过卡止于由机罩支架5保持为打开状态的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被卡止部件)62(参照图2),从而将盖部30保持为打开状态。
以下,对于上述的前提构造,参照图1~图4说明设有卡止机构40以及被卡止部62等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
首先,如图2~图4所示,卡止机构40是架设于机罩1与盖部30之间的机构,即如后述那样,是用于经由该卡止机构40将盖部30连结于打开状态的机罩1而使两者相连的机构。该卡止机构40由从盖部30侧延伸突出的具有挠性的作为纵长部件的带状的连结件41、以及卡止于机罩1侧的卡止部件51构成。
另外,纵长部件不限于带状的连结件41,例如也可以采用线、链条,只要具有能够将机罩1与盖部30之间相连的强度、长度即可,不特别进行限定。
接下来,如图3、图4所示,卡止部件51在主视时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为矩形状的板状并且具有规定的长度方向。该卡止部件51如后述那样与由于盖部30的自重而伸长为直线状的连结件41在同一直线上延伸。在该同一直线上延伸的状态下,卡止部件51的长度方向与连结件41的长度方向一致。该卡止部件51包括与设于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卡止的框状的卡止框部52、把持部53、以及安装于连结件41的前端侧(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连结件安装框部54。该卡止框部52、把持部53以及连结件安装框部54按该顺序沿长度方向通过树脂成形一体地形成。以下,将卡止部件51的长度方向中的卡止框部52侧作为卡止部件51的前方,将连结件安装框部54侧作为卡止部件51的后方进行说明。
卡止框部52形成为在其主视中央部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并允许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插通的贯通孔52a的框状(闭环状)。卡止框部52在其前端侧具备能够与被卡止部62卡止的沿车宽方向呈圆柱状延伸的卡止部52b。
连结件安装框部54的主视中央部沿厚度方向贯通,并且在其后端侧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枢轴部54a。卡止部件51通过将该枢轴部54a插通于连结件41的前端侧的环状部43,从而安装于连结件41的前端部。
把持部53具备在卡止部件5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处沿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将卡止框部52与连结件安装框部54一体地连结的连结杆55、以及相对于该连结杆55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隔开间隔地相互平行地配设、呈悬臂状从连结件安装框部54侧延伸至卡止框部52跟前的作为左右一对杆臂的弹性杆56。
在一对弹性杆56的向前方突出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前部),分别形成有能够向后述的收纳部80侧卡止的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收纳部卡止爪57,并且分别形成有从卡止部件51的一方的面(详细而言是在卡止部件51与被卡止部62卡止的状态下(参照图3)朝向大致车辆前方的面)突出的抓取片58。
一对弹性杆56形成为前部(突出方向的前端部)通过使用者用手指抓住一对抓取片58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向连结杆55接近的一侧)施力而能够挠曲变形(弹性变形)。
这里如图3、图4所示,安装于机罩1的夹具60作为其一部分而具备用于卡止卡止部件51的设于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
如图4所示,夹具60包括向形成于机罩1的夹具安装孔9安装的机罩安装部61、以及被卡止部62,该机罩安装部61以及被卡止部62通过树脂成形一体地形成。夹具安装孔9是在机罩1的前部且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夹具安装位置),贯通隔热件1c以及内面板1b而形成的贯通孔。
机罩安装部61形成为朝向插入夹具安装孔9的插入方向的箭头形状,由能够插入夹具安装孔9的插入部63、以及从该插入部63的基端部(被卡止部62侧)呈凸缘状(吸盘状)伸出的伸出部64一体地形成。机罩安装部61在将其插入部63插入夹具安装孔9的状态下,通过插入部63与伸出部64夹住隔热件1c以及内面板1b,从而安装于机罩1。
被卡止部62在将夹具60安装于夹具安装孔9的状态下,形成为前端从隔热件1c向机罩1的前端侧突出的钩状。
接下来,基于图4对该被卡止部62的构成进行说明。这里,图4表示机罩1为“全开时”的状态,但在以下,为了方便位置关系以及方向的说明,以机罩1为“全闭时”的被卡止部62的姿势为基准进行说明。即,机罩1为“全闭时”的被卡止部62的姿势是后述的图5的单点划线所示的机罩1的姿势,以下,说明针对该姿势时的被卡止部62的“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的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示出了机罩1的全开开度约47度的例子,因此将图4大致逆时针旋转该角度后示出的状态,成为机罩1“全闭时”的被卡止部62的姿势。首先,被卡止部62的突出方向的基部侧向与隔热件1c分离的下方向延伸,并且前端侧与基部侧相比向前端、逐渐向前方(机罩1的前端侧)延伸,在车辆侧视时形成为C环状。
详细而言被卡止部62的前端部62a相对于机罩安装部61(伸出部64)向车辆下方分离,在该分离的被卡止部62与机罩安装部61之间形成有车辆侧视时被该被卡止部62与机罩安装部61包围的内部空间62s。
在该内部空间62s的前方形成有朝向前方侧开放的开放部65。被卡止部62的内部空间62s与开放部65均形成为能够插通卡止部52b,但开放部65与内部空间62s相比,车辆上下方向的宽度形成地较小。
接下来,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盖部30的前部并且车宽方向中央部设有连结件安装部37。卡止机构40的连结件41的长度方向的基端部(另一端部)安装于该连结件安装部37。如图2所示,在主视时,该连结件41的安装位置是与机罩1侧的夹具60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
如图3、图4所示,盖部30中的该连结件安装部37设于盖部30的前侧突缘部38f的内表面(下表面)侧且后部。连结件安装部37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结件轴支承部37a,在使该连结件轴支承部37a插通到形成于连结件41的长度方向的基端部的环状部42的状态下,将连结件41的基端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承。
在连结件41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一端部),与基端部同样也形成有环状部43。卡止部件51的连结件安装框部54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部54a,在使该枢轴部54a插通到形成于连结件41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的环状部43的状态下,将连结件41的前端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承。换言之,卡止部件51相对于连结件41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转动自如地被安装。
此外,卡止机构40的卡止部52b在卡止于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的状态下,如图3、图4所示,卡止机构40从设于盖部30的内表面侧的连结件安装部37,经由盖部30的前侧突缘部38f的前端(上端),以从该前端位置朝向被卡止部62的方式绕回。即,从连结件安装部37朝向盖部30的前端(前侧突缘部38f)的连结件41将盖部30的前端作为折返点44进行方向转换。而且,方向转换后的连结件41朝向被卡止部62的方向、即从车辆前方下方侧向车辆后方上方侧的方向倾斜,与上述的卡止部件51一同呈直线状延伸。
经由这样的盖部30的前端的折返点44的、从盖部30侧的连结件安装部37至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的距离大致相当于将连结件41的长度与卡止部件51的长度方向长度合算后的距离,其中,从位于盖部30的前端的连结件41的折返点44至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的距离相当于架设于两部件1、30之间的距离La(以下称作“架设距离La”)(参照图4)。
如图1、图2所示,通过使卡止机构40卡止于由机罩支架5支承的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从而卡止机构40的上端部成为在保持以全开开度倾斜的姿势(全开状态)的机罩1上悬挂的状态,此时,连结于卡止机构40的盖部30也与机罩1相同,保持为以全开开度倾斜的姿势(全开状态)。
这里,机罩1的全开开度以满足以下的开度范围的方式设定,该开度范围满足打开机罩1窥见发动机舱等将头从前方插入发动机舱上方的人不会被机罩1撞头的避免撞头开度、与人的手从车辆前方触到打开状态的机罩1的上端的可触到手开度这两方。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机罩1的全开开度设定为约47度。
同样,对于盖部30的全开开度,也设定成为满足罩开度考虑到避免撞头开度与可触到手开度这两方的范围的开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约70度。
即,卡止机构40的连结件41的长度设定为可获得以下的架设距离La的长度,该架设距离La为,在卡止机构40卡止于全开开度的机罩1的被卡止部62时,盖部30成为满足避免撞头开度与可触到手开度这两方的开度。
此外,像这样机罩1与盖部30均为全开开度时,被卡止部62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位置关系以及方向等构成),因此如图4所示,卡止部52b在被卡止部62的内部空间62s中的相对于开放部65向后方分离的后端位置、即被卡止部62的基部侧的位置,与被卡止部62可靠地卡止(参照图4)。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卡止机构40设为与机罩1的关闭动作连动地解除与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的卡止的构成。
关于机罩1与盖部30,通过与被卡止部62卡止的卡止机构40架设于两部件1、30之间的架设距离La(将被卡止部62与折返点44最短连结的距离)设定为下述那样的位置关系,即卡止部52b与被卡止部62脱离时相对于卡止部52b与被卡止部62卡止时变大。换言之,机罩1与盖部30构成为从(卡止部52b与被卡止部62卡止的)机罩1的全开开度起进行关闭动作的话,则连结件41的折返点44与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的间隔逐渐变大。
即,通过两部件1、30的这种位置关系的设定(两部件1、30的枢接部4、36的相对布局、转动半径等),机罩1的关闭动作开始后,随着接近卡止部52b从被卡止部62脱离的规定的开度(以下称作“卡止解除开度”),与机罩1的被卡止部62的位置相比,盖部30的折返点44(突缘部38f的前端)的位置向前方的位移量(转动位移中的向车辆前方的位移成分/机罩1延伸的前后方向上向前方的位移成分)相对地变大。由于这种相对的位移量的差异,引起架设距离La与卡止机构40中的将机罩1与盖部30直线状相连的部分的长度、即将卡止机构40的卡止部52b与安装卡止机构40的连结件41的连结件安装部37直线连结的距离相比变大(参照图6)。如此,机罩1的关闭动作进行后,架设距离La变大至卡止部52b不能够继续被被卡止部62卡止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这样随着架设距离La变大,盖部30能够将相对于被卡止部62向车辆前方(对于机罩1为其前端侧的方向)拉动卡止部件51的张力(详细而言是拉伸力的车辆前方方向成分)作用于连结件41,从而利用该张力使卡止部52b与被卡止部62的卡止经由开放部65而解除。
具体而言,在图5中如虚拟线(双点划线)所示,机罩1与盖部30均为全开开度时,卡止部52b如上述那样成为在被卡止部62中卡合于其内部空间62s的后端的状态(参照图4)。
从该状态起与机罩1的关闭动作连动地,经由卡止机构40还进行盖部30的关闭动作(即开度变小)。此时,卡止部52b在与被卡止部62卡合的状态下从内部空间62s的后端沿被卡止部62的内缘(上线)向前方(被卡止部62的前端部62a侧)滑动(参照图6),在机罩1达到卡止解除开度时(在图5中由实线所示),如图6所示,卡止部52b经由开放部65从被卡止部62脱离。
这里,在机罩1为卡止解除开度时,卡止部件51从被卡止部62脱离这一构成如上述那样,利用了机罩1与盖部30的位置关系、即机罩1与盖部30在关闭动作时的各自的转动位移的相对偏差。
详细而言,例如能够基于两部件1、30的枢接部4、36的相对布局的差异、转动半径(将枢接部4、36与被卡止部62连结的各距离)的差异、甚至被卡止部62中的开放部65的形成位置等、被卡止部62的形状、架设距离La(卡止机构40的长度、被卡止部62向机罩1安装的安装位置)等,具体实现卡止部件51从被卡止部62脱离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机罩1的关闭动作时,在相对于全开开度(例如47度)约一半的开度即中间开度或者其附近卡止解除,将机罩1的卡止解除开度设定为约30度。另外,此时的盖部30的卡止解除开度设定为约40~45度。
接着详细叙述卡止解除开度的设定理由。
盖部30在卡止部52b从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脱离后,与机罩1独立地通过自重落下进行关闭动作。因此,将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机罩1与盖部30的位置关系为前提,假设将机罩1的卡止解除开度设定为比中间开度附近大的开度的情况下,相应地,盖部30独立地进行关闭动作(自重落下)的位移量变大,因此在图5中如单点划线所示那样在盖部30全闭时,担心从罩主体部20受到的冲击变大。
另一方面,使用者从机罩1倾斜至成为即将全闭状态的完全关闭之前的开度(例如约20度)的状态起,将手从之前一直保持的机罩1松开使其自重落下,或进行轻按等动作。像这样,经常利用机罩1的自重落下的冲击使撞针6向锁定机构7卡合等来使机罩1全闭。
在这种状况下,将上述的机罩1与盖部30的位置关系为前提,假设将机罩1的卡止解除开度设定为比中间开度附近小的开度的情况下,盖部30在使用者将手从机罩1松开的时刻,卡止部52b未从机罩1侧的被卡止部62脱离,不得不在机罩1自重落下的中途从被卡止部62脱离,因此存在难以使卡止部52b从被卡止部62稳定地脱离的隐患。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满足比能够允许盖部30自重落下时受到的冲击的上限开度小、并且比在机罩1的即将全闭之前使用者开始解除机罩1的支承的开度(机罩支承解除开度)大的范围的方式,将机罩1的卡止解除开度设定为上述的值(例如约30度)。
此外,如图7所示,卡止机构40在不使用时收纳于在盖部30的内表面(下表面)设置的收纳部80。以下,主要使用图3、图6、图7对收纳部80进行说明,基于将盖部30关闭时的姿势进行说明。
收纳部80配设于盖部30的内表面的前部中的连结件安装部37的后方位置且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参照图2)。
卡止机构40能够以如下方式从收纳部80取下地收纳,即卡止部件51以一对抓取片58向下方突出并且卡止部52b朝向前方的姿势与盖部30的内表面对置的方式。而且,收纳部80具备在这样的卡止部件51的主视时以从其外周包围的方式,从盖部30的内表面向下方立设的纵壁状的收纳壁部81。
卡止机构40中的包含卡止部件51的前端侧部分(参照图7),被以嵌入由收纳壁部81构成于其主视内侧的收纳空间80s(参照图6)的状态收纳。
收纳壁部81从前方至后方被区分为分别收纳卡止部件51的长度方向上的卡止框部52、把持部53以及连结件安装框部54的前侧收纳壁部82、中间收纳壁部83、以及后侧收纳壁部84而构成。
如图3、图6所示,在前侧收纳壁部82所具备的左右的各侧壁以及后侧收纳壁部84所具备的左右的各侧壁,能够支承卡止部件51的卡止部件支承台85以相对于盖部30的内表面向下方加高相当于连结件41的厚度的高度的状态,相对于盖部30的内表面向下方立设。
而且,前侧收纳壁部82以及后侧收纳壁部84分别具备的左右一对卡止部件支承台85均隔开相当于连结件41的宽度的间隔而立设。
此外,如图3所示,前侧收纳壁部82所具备的前壁82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以成为与盖部30的内表面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凹陷的凹部82b,该凹部82b也形成为具有相当于连结件41的宽度的宽度间隔。
由此如图7所示,收纳部80构成为能够在其收纳空间80s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的区域中,配置经由凹部82b从收纳部80的前方向收纳空间80取入的连结件41的前端侧部分41F,并且能够在收纳空间80s的下侧的区域中,将卡止部件51以枢轴部54a作为支点相对于该连结件41的前端侧部分41F折回而从下方进行配置。此时,连结件41的前端侧部分41F配置于前侧收纳壁部82以及后侧收纳壁部84的各左右一对卡止部件支承台85之间的区域,并且卡止部件51以支承于卡止部件支承台85的状态收纳。
进一步如图3、图6、图7所示,在左右一对中间收纳壁部8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从下方阻挡收纳于收纳部80的卡止机构40的按压片86。
如图7所示,通过将该按压片86卡合于卡止部件51的收纳部卡止爪57(参照图3、图7),从而能够通过按压片86将在收纳空间80s中在上下各侧折叠收纳的卡止部件51及连结件41的前端侧部分41F从下方一并压入来保持。
而且,在将卡止机构40收纳于收纳空间80s、或者从收纳状态取出时,通过抓住左右一对抓取片58使弹性杆56像杆臂那样向车宽方向内侧挠曲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卡合分离。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中,在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舱的上方的机罩1的下方,设有具备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的上方的盖部30的保温罩10,将盖部30设为下述构造,即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作为机罩1的前后方向上的铰链支点的机罩枢接部4一侧相同的后端部侧,设置盖部枢接部36(铰链支点)(参照图1),并且能够与机罩1独立地开闭(参照图1、图2),盖部30具备在盖部30打开时与机罩1卡止、并且(参照图1~图4)与机罩1的关闭动作连动地解除卡止的卡止机构40(参照图6)。
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卡止机构40将盖部30卡止于打开状态的机罩1,从而盖部30也能够保持为打开状态。而且,在机罩1的关闭动作之前使卡止机构40(卡止部52b)从机罩1侧(被卡止部62)脱离,之后,在由于使用者的疏忽等原因而未适当地进行盖部30的关闭动作的情况下(盖部30的忘关等),也能够通过独立于机罩1的转动轨道的转动轨道,可靠地关闭盖部30。即,在机罩1的关闭动作时,卡止机构40的卡止与该机罩1的关闭动作连动地解除,从而能够防止盖部30受到机罩1的关闭动作时的转动轨道约束而被强制进行关闭动作所引起的盖部30的破损,且能够可靠地关闭盖部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机构40构成为从机罩1的全开状态起在相对于全开状态的开度的中间开度附近解除卡止(参照图5、图6)。
根据这种构成,在机罩1的关闭动作时,从使机罩1倾斜至开度降低至某程度起,或在倾斜至达到即将全闭状态之前的开度(机罩支承解除开度)之前,卡止机构40的卡止解除,因此能够防止大的载荷作用于盖部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罩1与盖部30处于通过卡止机构40架设的两部件1、30之间的架设距离La,与卡止机构40卡止于机罩1时相比从机罩1脱离时变大的位置关系,随着架设距离La变大,通过盖部30将卡止部件51向前方拉动从而对于机罩1的卡止解除(参照图6)。
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卡止机构40架设的两部件1、30之间的架设距离La,与卡止机构40卡止于机罩1时相比从机罩1脱离时变大,利用卡止部件51随之被保温罩10向前方拉动,从而在关闭机罩1时,卡止机构40能够自动地解除对于机罩1的卡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机构40由与机罩1侧具备的被卡止部62卡止的卡止部件51,以及在前端具备卡止部件51、与卡止部件51的长度方向长度合算时至少具有架设距离La、从盖部30延伸突出的挠性的连结件41(延伸突出部件)构成(参照图3、图4、图6),被卡止部62形成有前方侧开放的开放部65(参照图4、图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30与机罩1的关闭动作连动地,通过盖部30的自重,从盖部30的卡止机构(卡止机构)40卡止于机罩1的被卡止部62的打开状态起,进行以盖部用铰链支点36为中心转动的关闭动作,机罩1以及盖部30随着它们的关闭动作的进行,将机罩1的被卡止部件与盖部30的前端部连结的、包含架设距离La的呈直线状延伸的卡止机构40向车辆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倾斜地位移(参照图4以及图6),并且通过基于盖部30的自重的关闭动作被向机罩1的前端侧的方向(与设有机罩用铰链支点4的后端部侧相反一侧的方向/设有撞针6的前端侧的方向)拉动,从而使卡止机构40的卡止部件52b经由形成于机罩1的被卡止部(被卡止部件)62的开放部65脱离。
根据这些构成,通过利用卡止部52b相对于被卡止部62的开放部65的相对位置变化的简单的构造,能够自动地解除盖部30的保持。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机罩
10…保温罩
4…机罩枢接部(机罩的铰链支点)
30…盖部
36…盖部枢接部(保温罩的铰链支点)
40…卡止机构
41…连结件(延伸突出部件)
51…卡止部件
62…被卡止部
65…开放部
La…架设距离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设发动机的发动机舱;
机罩,能够开闭地覆盖该发动机舱的上方;
机罩用铰链支点,设于该机罩的规定的端部,将上述机罩能够转动地支承;
保温罩,在上述机罩的下方侧,具备在上述发动机舱内能够开闭地覆盖上述发动机的上方的盖部;
盖部用铰链支点,设于上述保温罩的盖部的规定的端部;
被卡止部件,设于上述机罩,用于卡止上述保温罩的盖部;以及
卡止机构,设于上述保温罩的盖部,在该盖部打开时,用于将上述盖部卡止于打开状态的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
上述盖部用铰链支点被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设有上述机罩用铰链支点的上述机罩的规定的端部相同一侧的上述保温罩的盖部的规定的端部,
上述保温罩的盖部在该盖部的卡止机构未卡止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时,能够与上述机罩独立地开闭,
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构成为,从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卡止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的上述机罩的打开状态以及上述盖部的打开状态起,进行了以上述机罩的上述机罩用铰链支点为中心转动的关闭动作时,与该关闭动作连动地,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向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的卡止被解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构成为,与上述机罩的关闭动作连动地,在上述机罩的全开状态至全闭状态的开度中的中间开度附近,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向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的卡止被解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罩以及上述盖部处于如下的位置关系,就通过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卡止的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来架设的上述盖部与上述机罩之间的架设距离而言,与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卡止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时相比,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脱离时变大,
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构成为,在上述机罩的关闭动作中,上述盖部以上述盖部用铰链支点为支点进行关闭动作从而上述架设距离变大,由此,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被向上述机罩的前端侧的方向拉动,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向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的卡止被解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具备:
规定长度的卡止部件,卡止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以及
挠性的延伸突出部件,至少从上述盖部的前端部延伸,并且另一端安装于上述卡止部件,
上述卡止部件以及上述延伸突出部件各自的长度的合计至少是相当于上述架设距离的长度,
在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形成有向上述机罩的前端侧的方向开放的开放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止机构的卡止部件具备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卡止的卡止部,
在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形成有用于将上述卡止部件的卡止部卡止的空间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机罩的关闭动作连动地,上述盖部通过上述盖部的自重,从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卡止于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的打开状态起进行以上述盖部用铰链支点为中心转动的关闭动作,
上述机罩以及上述盖部构成为,随着它们的关闭动作的进行,将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与上述盖部的前端部连结的、包含上述架设距离的呈直线状延伸的上述盖部的卡止机构,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位移并且通过上述盖部的自重所引起的关闭动作而被向上述机罩的前端侧的方向拉动,从而使上述卡止机构的卡止部件经由形成在上述机罩的被卡止部件上的开放部脱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罩用铰链支点的规定的端部为上述机罩的后端部,
上述盖部用铰链支点的规定的端部为上述盖部的后端部,
在车辆侧视时,上述盖部用铰链支点设置在相对于上述机罩用铰链支点向车辆前方侧错开的位置。
CN201980035097.0A 2018-05-30 2019-05-29 车辆的前部构造 Active CN1122190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3201A JP7056382B2 (ja) 2018-05-30 2018-05-30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8-103201 2018-05-30
PCT/JP2019/021275 WO2019230794A1 (ja) 2018-05-30 2019-05-29 車両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9021A true CN112219021A (zh) 2021-01-12
CN112219021B CN112219021B (zh) 2022-07-26

Family

ID=68698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5097.0A Active CN112219021B (zh) 2018-05-30 2019-05-29 车辆的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03139B2 (zh)
EP (1) EP3786426B1 (zh)
JP (1) JP7056382B2 (zh)
CN (1) CN112219021B (zh)
WO (1) WO20192307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6382B2 (ja) * 2018-05-30 2022-04-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166863B2 (ja) * 2018-09-28 2022-11-08 株式会社Subaru 吸音装置
DE102019004010B4 (de) * 2019-06-06 2023-06-22 Mercedes-Benz Group AG Laderaumeinrichtung für einen Vorbau eines Kraftwagens
US11447989B2 (en) * 2019-11-05 2022-09-2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ood prop rod assembly for vehicles
USD1004520S1 (en) * 2021-04-30 2023-11-14 Sheri Madison Set of automotive display prop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1521A (en) * 1997-05-29 1999-08-03 Kooiker; John Folding cover for pickup truck bed
US6568495B1 (en) * 2000-08-02 2003-05-27 Asc Incorporated Automotive vehicle hood system
US20050264024A1 (en) * 2004-05-27 2005-12-01 Mulder Craig C Cover and latch for vehicle cargo bed with tailgate
US20090179460A1 (en) * 2008-01-11 2009-07-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engine cover
CN102619428A (zh) * 2011-01-25 2012-08-01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门结构
JP2017177966A (ja) * 2016-03-29 2017-10-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保温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1066Y2 (zh) * 1976-04-26 1981-09-25
JPS5849861Y2 (ja) * 1978-10-13 1983-11-1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カバ−装置における保持具
JPH11314577A (ja) * 1998-04-30 1999-11-16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エンジンカバーストラップ取付け構造
FR2813848B1 (fr) * 2000-09-13 2003-02-14 Peguform Franc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des pieces de carrosserie associees a un jeu reduit
JP5358538B2 (ja) * 2010-08-31 2013-12-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動車両の駆動装置
EP2676869B1 (en) 2011-02-15 2014-10-2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lower portion of vehicle
KR101315713B1 (ko) * 2011-12-07 2013-10-10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엔진 인캡슐레이션 구조물
JP5849861B2 (ja) 2012-06-06 2016-02-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ゲート駆動装置
JP6274241B2 (ja) * 2016-03-29 2018-02-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JP6821177B2 (ja) * 2016-11-15 2021-01-27 株式会社キーレックス インシュレータ
JP6414610B2 (ja) * 2017-03-24 2018-10-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搭載部構造
JP6447651B2 (ja) * 2017-03-24 2019-0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カバー
US10293763B2 (en) * 2017-04-10 2019-05-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gine cover having snap latch
JP6908476B2 (ja) * 2017-09-13 2021-07-28 株式会社Howa 車両用外装サイレンサー
JP7097234B2 (ja) * 2018-05-30 2022-07-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056382B2 (ja) * 2018-05-30 2022-04-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KR20220005682A (ko) * 2020-07-07 2022-01-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전방 저장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1521A (en) * 1997-05-29 1999-08-03 Kooiker; John Folding cover for pickup truck bed
US6568495B1 (en) * 2000-08-02 2003-05-27 Asc Incorporated Automotive vehicle hood system
US20050264024A1 (en) * 2004-05-27 2005-12-01 Mulder Craig C Cover and latch for vehicle cargo bed with tailgate
US20090179460A1 (en) * 2008-01-11 2009-07-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engine cover
CN102619428A (zh) * 2011-01-25 2012-08-01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门结构
JP2017177966A (ja) * 2016-03-29 2017-10-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保温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6426A1 (en) 2021-03-03
JP2019206947A (ja) 2019-12-05
US11603139B2 (en) 2023-03-14
US20210371015A1 (en) 2021-12-02
WO2019230794A1 (ja) 2019-12-05
EP3786426B1 (en) 2023-10-25
EP3786426A4 (en) 2021-07-07
JP7056382B2 (ja) 2022-04-19
CN112219021B (zh) 202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19021B (zh) 车辆的前部构造
US8740283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charging port cover
EP2623350B1 (en) Charging port cover, and charging port structure
EP2623352B1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charging port cover
US11858463B2 (en) Sealed stowage compart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such a stowage compartment
JP3992095B2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US20170002589A1 (en) Door handle for vehicle
US10343611B2 (en) Vehicle interior lid for covering interior component airbag attachment
KR101566681B1 (ko) 차량용 후드래치
US20200130596A1 (en) Hook apparatus
JP6426925B2 (ja) ステー支持部材およびステー収納構造
US20180142504A1 (en) Hood Latch Assembly for Vehicle
JP2981947B2 (ja) オープンルーフ式自動車における収納ルーフの保持装置
JP6311536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253001B2 (ja) カバー構造
JP6729065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開閉構造
JP3725757B2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バックドアのロック解除防止機構
JP3725758B2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バックドアのロック解除防止機構
US11199030B2 (en) Closure system that resists separation when laterally loaded
JP2003040039A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JPH0412836Y2 (zh)
JP4090818B2 (ja) 車両における内装部品のポケット構造
US20190185066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having hood lock cable routing structure
KR20240050609A (ko) 자동차의 적재함 위에 설치되는 착탈식 자동차용 하드 탑
JP6222131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