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0751A - 盒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0751A
CN112140751A CN202010236215.9A CN202010236215A CN112140751A CN 112140751 A CN112140751 A CN 112140751A CN 202010236215 A CN202010236215 A CN 202010236215A CN 112140751 A CN112140751 A CN 112140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region
guide
belt
guid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362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井志真子
饭岛章太
野田亜理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40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41J32/02Ink-ribbon cartridges for endless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6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the guidance of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the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003Ribbon spool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提供带难以从排出部偏离的盒。盒具备带(10)、排出部及引导部(150)。排出部排出带(10)。引导部(150)设置于排出部。引导部(150)具备第一区域(161)、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第一区域(161)与带(10)的第一面(10A)接触。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与带(10)的作为第一面(10A)的背面的第二面(10B)接触。引导部(150)构成为,在带(10)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按照第二区域(162)、第一区域(161)及第三区域(163)的顺序排列。另外,引导部(150)构成为,在从第一面(10A)朝向第二面(10B)的第一方向(即左方向)上,第一区域(161)位于比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靠第一方向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向打印装置装配的盒。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能够向打印装置装配的盒。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带印字装置装配带盒。由带盒保持的带在由热敏头印字后,经由一对限制构件而从带排出部排出。从带排出部排出后的带从带印字装置的排出缝隙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4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带印字装置中,在带与带排出部的接触面积少的情况下,带的顶端会向运送方向的上游移动,有可能从带排出部偏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带难以从排出部偏离的盒。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盒具备:带;排出部,排出带;及引导部,设置于排出部,引导带,其特征在于,引导部具备与带的第一面接触的第一区域和与带的作为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接触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引导部构成为,在带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在从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第一方向上,第一区域位于比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每一个靠第一方向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区域位于比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每一个靠第一方向处,所以带容易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均接触。由于引导部与带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盒能够使带难以从排出部偏离。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盒具备:带;排出部,排出带;及引导部,设置于排出部,引导带,其特征在于,引导部具备与带的第一面接触的第一区域和与带的作为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接触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引导部构成为,在带的宽度方向上,按照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及第三区域的顺序排列,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接触的带向从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第一方向成为凸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以使与引导部接触的带成为凸形状的方式定位,所以带容易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均接触。由于引导部与带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盒能够使带难以从排出部偏离。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第一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带的运送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每一个处于不同的位置。由于与引导部接触的带的部位在运送方向上变长,所以引导部与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因此,盒能够使带更难以从排出部偏离。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一部分处于相对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每一个成为运送方向的上游的位置。即使在带从排出部偏离了的情况下,带也容易首先与第一区域接触,由此容易被向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引导。由此,带容易向排出部再次配置。
另外,可以是,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一部分处于相对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每一个位于运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即使在带从排出部偏离了的情况下,若带被向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引导,则容易与第一区域接触。因而,带容易再次配置于排出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引导部具备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在带的运送方向上与第一区域的上游端连接而设置,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第一方向。由于盒具备倾斜区域,所以带容易被引导。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带为卷形状,带的第二面成为卷曲的内侧面的力借助于该卷形状而进行作用。由于引导部的多个区域与作为带的卷曲的内侧面的第二面接触,所以盒容易矫正处于排出部的带的卷曲。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带的第二面是成为进行打印的对象的面。第二面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双方接触。因此,因成为进行打印的对象的第二面与引导部的接触而产生的力被分散。由此,盒能够抑制向带的第二面打印的字符的磨损。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带包括从第一带卷放出的第一带和从第二带卷放出且与第一带重叠的第二带,第二面是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刚性较小的一方的带的外表面。即,可以是,在第一带的刚性比第二带的刚性小的情况下,第一带的外表面成为所述第二面,在第二带的刚性比第一带的刚性小的情况下,第二带的外表面成为所述第二面。即使在产生使第二面成为卷曲的内侧面的卷曲的力作用于带10时,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也分别与带的第二面接触,因此排出部也能够抑制带的卷曲。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引导部具备引导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第一引导区域和第二引导区域,第一引导区域连接于第二区域,第二引导区域连接于第三区域。由于第一引导区域和第二引导区域引导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所以盒能够更稳定地引导带。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还具备:壳体,形成有供打印装置的打印头插入的头开口;第一带引导部,相对于头开口处于带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以及第二带引导部,相对于头开口处于运送方向的下游,第一区域位于相比将第一带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连结的第一直线,向与处于头开口的带的从第二带引导部朝向第一带引导部的第一方向一致的第二方向偏离的位置。盒能够抑制从第二带引导部朝向引导部运送的带的过度的变形。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处于引导部的带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距离和处于引导部的带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距离均为2mm以下。盒能够使与引导部接触的带适度地变形。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隔着向第一区域所朝向的方向敞开的空间而排列。该第一区域所朝向的方向与处于引导部的带的第一方向一致。带即使在从排出部偏离了的情况下,也容易经由空间而向引导部再配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能够装配于具有排出口的打印装置,带包括从第一带卷放出的第一带和从第二带卷放出且与第一带重叠的第二带,第一区域位于相比第二直线向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的位置,所述第二直线是将第二带被向第一带贴附的贴附位置和在贴附位置处从第一带朝向第二带的第三方向上的排出口的一端连结的直线。在该情况下,由于引导部相对于排出口的一端在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位置处引导带,所以带难以朝向比排出口的一端靠第三方向处。由此,盒能够抑制由带朝向比排出口的一端靠第三方向处引起的排出口处的带的堵塞。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能够向具备打印头的打印装置装配,打印头使用与带重叠的墨带来向带执行打印,第一区域相对于第三直线位于第四方向,第三直线是将向带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和墨从墨带剥离的剥离位置连结的直线,第四方向是从处于打印位置的带朝向打印头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引导部容易与带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向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区域W的放大图。
图4是盒7的立体图。
图5是引导部150的主视图。
图6是作为引导部150的第一变形例的引导部250的仰视图。
图7是作为引导部150的第二变形例的引导部250A的仰视图。
图8是作为引导部150的第三变形例的引导部350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的附图为了说明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技术的特征而使用。附图中记载的装置的结构并非旨在仅限定于此,仅仅是说明例。
对打印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将图1的左下侧、右上侧、右下侧、左上侧、上侧及下侧分别定义为打印装置1、以及装配于打印装置的盒7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上侧及下侧。
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具备外壳2和罩3。外壳2是大致长方体状。罩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外壳2的上表面的后端部支撑,能够相对于外壳2的上表面开闭。在外壳2的前表面的左上角部设置有输入部4。输入部4是用于将各种信息向打印装置1输入的按钮。在外壳2的前表面中的输入部4的右侧设置有排出口11。排出口11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连通于外壳2的内部和外部。
在外壳2的上表面设置有装配部6。装配部6是从外壳2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在装配部6能够装配盒7。盒7将后述的带10(参照图2)及墨带8(参照图2)保持为能够旋转。带10和墨带8均以上下方向为宽度方向。
如图2所示,在装配部6设置有热敏头60、头支架69、带驱动轴61、墨带卷取轴62及驱动电动机(图示省略)。热敏头60设置于头支架69的左表面,包括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热体。头支架69设置于装配部6的左部,是与左右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板状。带驱动轴61设置于头支架69的前侧,墨带卷取轴62设置于头支架69的右侧。带驱动轴61和墨带卷取轴62均能够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而旋转。驱动电动机驱动连结于带驱动轴61和墨带卷取轴62。因此,根据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带驱动轴61和墨带卷取轴62互相联动旋转。
在装配部6的左侧设置有压印支架63。压印支架63的后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64支撑。压印支架63支撑压印辊65和运送辊66。压印辊65和运送辊66均能够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而旋转。压印辊65从左侧与热敏头60对向。运送辊66从左侧与带驱动轴61对向。压印支架63以轴64为中心而在接近位置(参照图2)与离开位置(图示省略)之间摆动。在压印支架63处于接近位置的情况下,压印辊65及运送辊66分别相对于热敏头60及带驱动轴61接近。在压印支架63处于离开位置的情况下,压印辊65及运送辊66分别相对于热敏头60及带驱动轴61向左方离开。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压印支架63从离开位置向接近位置摆动,压印辊65切换为与驱动电动机驱动连结的状态。以下,将压印支架63处于接近位置时的成为压印辊65与热敏头60之间的位置称作“打印位置P1”(参照图2、3)。
如图3所示,在外壳2的内部,在排出口11的后侧附近设置有切断单元100。切断单元100具备固定刃179、可动刃141及切断电动机105。固定刃179和可动刃141均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固定刃179在相对于从盒7排出的带10成为右方的位置处固定。在固定刃179的左端和可动刃141的右端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刃尖。可动刃141的下端部能够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构件(图示省略)为中心进行转动。切断电动机105与可动刃141驱动连结。根据切断电动机105的驱动,可动刃141的刃尖与固定刃179的刃尖协同配合而将带10夹入。由此,切断单元100能够将带10切断。
在前后方向上在排出口11与切断单元100之间设置有排出单元200。排出单元200具备第一辊210、第二辊220及排出电动机299。第一辊210和第二辊220从右方起依次配置,均能够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而旋转。第一辊210和第二辊220能够将带10从左右方向夹入。排出电动机299与第二辊220驱动连结。根据排出电动机299的驱动,第二辊220旋转驱动,第一辊210跟随第二辊220而旋转。由此,第二辊220将与第一辊210协同配合而夹入的带10朝向排出口11排出。
参照图2、图4,对层压式的盒7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为了使附图容易观察,将带10利用双点划线进行图示。
盒7具备壳体70、排出部73及引导部150。壳体70是箱状,在壳体70内收纳有带驱动辊72、第一带盘41、第二带盘42、墨带盘43、墨带卷取盘45。另外,在壳体70形成有支撑孔75~78。带驱动辊72是在壳体70的左前角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筒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由壳体70支撑。在带驱动辊72的内侧能够插入带驱动轴61。
支撑孔75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壳体70,将第一带盘41支撑为能够旋转。在第一带盘41缠绕透明膜带51而构成第一带卷31。通过第一带卷31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而与第一带盘41一起旋转,透明膜带51从第一带卷31放出。即,第一带卷31能够以第一带盘41的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
支撑孔76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壳体70,将第二带盘42支撑为能够旋转。在第二带盘42缠绕双面粘接带52而构成第二带卷32。双面粘接带52是在单面贴合有剥离纸的双面带。通过第二带卷32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而与第一带盘41一起旋转,双面粘接带52从第二带卷32放出。即,第二带卷32能够以第二带盘42的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双面粘接带52的前端连接于带驱动辊72。
如图2、图4所示,支撑孔77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壳体70,将墨带盘43支撑为能够旋转。在墨带盘43缠绕未使用的墨带8而构成墨带卷33。通过墨带卷33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而与墨带盘43一起旋转,墨带8从墨带卷33放出。
支撑孔78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壳体70,将墨带卷取盘45支撑为能够旋转。在墨带卷取盘45缠绕已使用的墨带8而构成墨带卷取卷35。通过墨带卷取卷35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而与墨带卷取盘45一起旋转,墨带8向墨带卷取卷35卷取。
排出部73是壳体70的左端部且前端部。排出部73在前后方向上开口,能够将带10朝向切断单元100排出。引导部150设置于排出部73。引导部150的结构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在壳体70设置有头开口71。头开口71是能够供热敏头60插入的开口部,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壳体70的左部。头开口71向左方开口。壳体70中的在头开口71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位是臂部67。在臂部67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带引导部81(参照图3)。第一带引导部81是供从左侧起依次配置的透明膜带51和墨带8排出的开口部。从第一带引导部81排出的透明膜带51和墨带8通过头开口71,到达设置于盒7的第二带引导部82。第二带引导部82是设置于头开口71与带驱动辊72之间的开口部。在成为第二带引导部82与带驱动辊72之间的壳体70的内部,墨带8从透明膜带51朝向右方分离,与墨带卷取卷35连接。以下,将墨带8从透明膜带51分离的位置称作“剥离位置P2”(参照图3)。剥离位置P2处于第二带引导部82与带驱动辊72之间。
处于比剥离位置P2靠前侧处的透明膜带51(墨带8被剥离了的透明膜带51)与带驱动辊72连接,与双面粘接带52的左端面重叠。在盒7装配于装配部6时,双面粘接带52和透明膜带51夹在带驱动辊72与运送辊66之间,互相贴合。以下,将双面粘接带52和透明膜带51互相贴合的位置称作“贴附位置P3”(参照图3),在统称双面粘接带52和透明膜带51时,称作“带10”。在本例的盒7中,双面粘接带52的刚性比透明膜带51的刚性大。带10的刚性不仅根据构成带10的材料而变动,也根据宽度尺寸、厚度尺寸及外表面上的凹凸的有无等带10的形状而变动。
伴随于上述的驱动电动机和排出电动机299的驱动,压印辊65、带驱动辊72、运送辊66、第一辊210及第二辊220能够运送带10和墨带8。以下,将在从第一带引导部81到排出口11之间运送带10的方向称作“运送方向”。运送方向是大致前后方向,运送方向的上游是后方向,运送方向的下游是前方向。
参照图3,定义第一直线L11、第二直线L12及第三直线L13。第一直线L11连结第一带引导部81与第二带引导部82。第二直线L12连结贴附位置P3与排出口11的右端即一端11A。需要说明的是,一端11A处于比贴附位置P3稍微靠右侧的左右方向位置。因此,第二直线L12相对于前后方向稍微倾斜。第三直线L13是连结打印位置P1与剥离位置P2的直线,作为一例而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
参照图4、图5,对盒7的引导部150的结构进行说明。引导部150将带10向运送方向的下游引导。在此,“引导”包括以使运送的对象物(在本例中是带10)不从规定区域偏离的方式进行限制的概念和与对象物积极地接触而使其变形的概念。
引导部150具备基台155、基台突出部165、一对延设部157A、157B及一对突出部159A、159B。基台15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基台突出部165从基台155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左方突出。基台突出部165具有侧视大致梯形状,具有第一区域161和倾斜区域166。
第一区域161是基台突出部165的左端面,形成为平面状。即,第一区域161是基台突出部165的梯形的上表面。第一区域161能够与带10的单面接触。以下,将与第一区域161接触的带10的单面称作“第一面10A”,将成为第一面10A的背面的带10的另一方的单面称作“第二面10B”。在本例中,第一面10A是带10的右端面(即,双面粘接带52的右端面),第二面10B是带10的左端面(即,透明膜带51的左端面)。以下,有时将在引导部150处从第一面10A朝向第二面10B的方向即左方向称作“第一方向”。即,在引导部150中,带的第一方向(左方向)是与运送方向和第一带卷31的旋转轴的双方正交的方向,是从基台155和壳体70远离的方向。
倾斜区域166与第一区域161的运送方向的上游端161A连接而设置,是以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左方向(即第一方向)的方式倾斜的面。即,倾斜区域166随着从上游端161A远离而向后方倾斜。倾斜区域166能够与第一面10A接触,能够将带10向第一区域161引导。
一对延设部157A、157B分别从基台155的上下方向两端朝向左方延伸。一对延设部157A、157B中的互相接近的方向的各端面是形成为平面状的引导区域154A、154B。引导区域154A、154B引导带10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两端。一对引导区域154A、154B的上下方向上的最短距离(图5的尺寸M)比带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稍长。一对突出部159A、159B分别从一对延设部157A、157B的左端向互相接近的方向突出。一对突出部159A、159B设置于相对于基台突出部165成为上下方向的外侧的位置,隔着空间169而排列。空间169朝向第一区域161所朝向的方向即左方向敞开。
以下,将处于上方的突出部159B的右端面称作“第二区域162”,将处于下方的突出部159A的右端面称作“第三区域163”。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是能够与带10的第二面10B接触的平面,互相处于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位置。第二区域162与处于上方的引导区域154B连接,第三区域163与处于下方的引导区域154A连接。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位于比第一区域161靠右方向处。换言之,引导部150构成为,第一区域161位于比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靠第一方向(即左方向)处。另外,第二区域162处于比第一区域161靠上方的上下位置,第三区域163处于比第一区域161靠下方的上下位置。
处于引导部的带10的厚度方向是左右方向。左右方向上的第一区域161与第二区域162的距离即第一距离(相当于尺寸L1)和左右方向上的第一区域161与第三区域163的距离即第二距离(相当于尺寸L2)互相实质上相同。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优选为2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均为1mm。
第一区域161在运送方向上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重复。在本例中,第一区域161的上游端161A位于比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的上游端162A、163A靠前侧(即运送方向的下游)处。另外,在排出部73中,第一区域161位于比第一直线L11和第二直线L12靠左方处(参照图3),位于比第三直线L13靠右方处(参照图3)。
参照图1~图5,对由打印装置1进行打印的工序进行说明。在罩3被打开的状态下,压印支架63处于离开位置。在该状态下,若用户向装配部6装配盒7,则墨带卷取轴62向墨带卷取盘45插入。同时,带驱动轴61向带驱动辊72插入,头支架69向头开口71插入。带10和墨带8以使上下方向成为宽度方向的姿势配置。
当罩3被关闭后,压印支架63从离开位置摆动至接近位置。由此,压印辊65将墨带8和透明膜带51重叠并向热敏头60按压。运送辊66将双面粘接带52和透明膜带51向带驱动辊72按压。
打印装置1对驱动电动机进行驱动。伴随于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带驱动轴61、压印辊65及墨带卷取轴62旋转驱动。带驱动辊72与带驱动轴61一起旋转驱动,运送辊66跟随于带驱动辊72而旋转。由此,打印装置1运送双面粘接带52、透明膜带51及墨带8。双面粘接带52从第二带卷32放出。另外,透明膜带51从第一带卷31放出。同时,墨带8从墨带卷33放出。放出的透明膜带51和墨带8伴随于驱动电动机的驱动而从第一带引导部81排出并朝向打印位置P1。
打印装置1通过使热敏头60发热而将墨带8中包含的墨向透明膜带51转印。由此,向处于打印位置P1的透明膜带51打印字符。字符是文字、图形、数字及符号等。透明膜带51和已使用的墨带8通过压印辊65和墨带卷取轴62的旋转而被朝向第二带引导部82运送。进入到第二带引导部82的墨带8在剥离位置P2处从透明膜带51分离,从而墨带8中包含的墨从墨带8剥离。通过剥离位置P2后的已使用的墨带8由与墨带卷取轴62一起旋转的墨带卷取卷35卷取。通过剥离位置P2后的已打印的透明膜带51通过运送辊66和带驱动辊72的旋转而朝向贴附位置P3。
通过第二带引导部82后的透明膜带51在贴附位置P3处与双面粘接带52的单面贴附。由此,在贴附位置P3处形成带10。带10被向排出部73运送。
到达排出部73的带10由引导部150的倾斜区域166(参照图4)向运送方向的下游且左方引导,到达空间169。此时,带10的第一面10A与第一区域161接触,第二面10B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接触。由于第一区域161位于比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靠第一方向(即左方向)处,所以处于引导部150的带10成为朝向第一方向凸出的形状(参照图5)。
透明膜带51和双面粘接带52当初以分别卷绕于支撑孔75、76的状态被保持。因此,在透明膜带51和双面粘接带52互相贴合的状态时,要向卷绕时的姿势恢复的力会作用于带10。换言之,产生要使以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带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方式弯曲的状态(以下,称作卷曲)在带10中产生的力。具体而言,通过透明膜带51要向卷绕时的姿势恢复,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右方向的第一力作用于带10(图4的箭头C1)。另一方面,通过双面粘接带52要向卷绕时的姿势恢复,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左方向的第二力作用于带10(图4的箭头C2)。由于双面粘接带52的刚性比透明膜带51的刚性大,所以第二力比第一力大。因此,在本例中,带10要向箭头C2方向卷曲。即,可能会在带10产生使第二面10B成为内侧面的卷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引导部150处带10朝向第一方向(左方向)成为凸形状,所以盒7能够矫正处于引导部150的带10的卷曲,使其成为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
通过排出部73后的带10经由切断单元100而向排出单元200的第一辊210与第二辊220之间进入。排出单元200通过排出电动机299的驱动而将带10朝向排出口11排出。在驱动电动机和排出电动机299停止了驱动后,打印装置1驱动切断电动机105。由此,切断单元100将带10切断。用户能够从排出口11取出已打印的带10。
如以上说明这样,盒7具备带10(贴合有双面粘接带52的透明膜带51)、排出部73及引导部150。排出部73将带10朝向切断单元100和排出单元200排出。引导部150设置于排出部73。引导部150以使带10适当地从排出部73排出的方式引导带10。引导部150具备第一区域161、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第一区域161与带10的第一面10A接触。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与带10的作为第一面10A的背面的第二面10B接触。引导部150构成为,在带10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按照第二区域162、第一区域161及第三区域163的顺序排列。即,在作为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上下方向上,第一区域161位于第二区域162与第三区域163之间。另外,引导部150构成为,在从第一面10A朝向第二面10B的第一方向(即左方向)上,第一区域161位于比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靠第一方向(左方)处。在此,运送的带10有可能从排出部73偏离。例如,通过突发性的力作用于带10,带10有可能在左方通过空间169而从引导部150偏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区域161位于比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靠第一方向(左方)处,所以带10容易与第一区域161、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均接触。由于引导部150与带10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引导部150与带1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盒7能够使带10难以从排出部73偏离。而且,由于在排出部73处带10以朝向第一方向(左方)凸出的方式弯曲,所以带10的卷曲被矫正。因此,从排出部73排出的带10容易成为相对于作为运送方向的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由此,引导部150能够稳定地无积压地引导带10。
引导部150构成为,与第一区域161、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接触的带10向从第一面10A朝向第二面10B的第一方向成为凸形状。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区域161、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以使与引导部150接触的带10成为凸形状的方式定位,所以带10容易与第一区域161、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均接触。由于引导部150与带10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盒7能够使带10难以从排出部73偏离。另外,盒7通过使带10朝向第一方向成为凸形状,能够矫正带10的卷曲。
盒7具备倾斜区域166。倾斜区域166在带10的运送方向上与第一区域161的上游端161A连接而设置,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第一方向。由于盒7具备倾斜区域166,倾斜区域166能够将带10朝向第一区域261引导部,所以带10容易被引导。
使第二面10B成为带10的卷曲的内侧面那样的卷曲产生的力对带10进行作用。第二面10B与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接触。即,由于引导部150的多个区域与带10的卷曲的内侧面接触,所以盒7容易矫正处于排出部73的带10的卷曲。
带10包括透明膜带51和双面粘接带52。第二面10B是透明膜带51和双面粘接带52中的刚性较小的带10即透明膜带51的外表面(即左表面)(参照图3)。即使在产生使第二面10B成为卷曲的内侧面的卷曲的力作用于带10时,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也分别与带10接触。因此,矫正带10的卷曲的力充分变强,排出部73能够抑制带10的卷曲。
引导部150具备引导带10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两端的引导区域1544A、154B。引导区域154A、154B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连接。由于引导区域1544A、154B引导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所以盒7能够更稳定地引导带10。
第一直线L11连结第一带引导部81与第二带引导部82。从第一带引导部81排出的透明膜带51和墨带8通过头开口71,到达作为设置于盒7的开口部的第二带引导部82。换言之,第一带引导部81相对于头开口71处于运送方向的上游,第二带引导部82相对于头开口71处于运送方向的下游。第一区域161在排出部73处位于相比第一直线L11向第二方向偏离的位置。第二方向是在处于头开口71的带10的透明膜带51的厚度方向上与从第一面10A朝向第二面10B的第一方向一致。第二方向相当于图3中的箭头A2。在该情况下,盒7能够抑制从第二带引导部82朝向引导部150运送的透明膜带51的过度的变形。
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均在左右方向上为2mm以下。在该情况下,盒7能够使与引导部150接触的带10适度地变形。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为1.5mm以下,则带10容易更适度地变形,若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为1.0mm以下,则带10容易进一步适度地变形。
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隔着空间169而排列。空间169向第一区域161所朝向的方向即左方向敞开。带10即使在从排出部73偏离了的情况下,也容易经由空间169而向引导部150再配置。
盒7能够向具有排出口11的打印装置1的装配部6装配。第二直线L12连结贴附位置P3与第三方向上的排出口11的一端11A。第三方向是处于贴附位置P3的带10的从透明膜带51朝向双面粘接带52的方向,在本例中相当于右方向。第一区域161在排出部73处处位于从第二直线L12向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左方向)偏离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引导部150相对于排出口11的一端11A在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引导带10,因此从排出部73排出的带10难以朝向比一端11A靠第三方向处。由此,盒7能够抑制由带10朝向比一端11A靠第三方向处引起的排出口11处的带10的堵塞。
盒7能够向具备热敏头60的打印装置1装配。热敏头60使用与透明膜带51重叠的墨带8来向透明膜带51执行打印。第一区域161位于从第三直线L13向第四方向偏离的位置。第三直线L13连结向带10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P1与墨从墨带8剥离的剥离位置P2。第四方向是从处于打印位置P1的带10朝向热敏头60的方向,在本例中相当于右方向。由于第一区域161位于从第三直线L13向第四方向偏离的位置,所以引导部150容易与通过了剥离位置的带10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中,左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例。透明膜带51是本发明的“第一带”的一例。双面粘接带52是本发明的“第二带”的一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盒7也可以取代层压式而是受体式(receptor type)或热敏头式等。例如,在受体式的盒(以下,称作第一盒)中,在支撑孔75所支撑的第一带盘41处缠绕受体带(以下,称作带12),支撑孔76不支撑第二带盘42,支撑孔77支撑墨带盘43。在热敏式的盒中,在支撑孔75所支撑的第一带盘41处缠绕感热带或模板带,支撑孔76不支撑第二带盘42,支撑孔77不支撑墨带盘43。
透明膜带51的刚性也可以比双面粘接带52的刚性强。在该情况下,带10在比排出部73靠前侧处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右侧卷曲。排出部73也可以取代设置于比带驱动辊72靠运送方向的下游处而设置于比带驱动辊72靠运送方向的上游处,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带引导部82。在该情况下,引导部150设置于第二带引导部82。
参照图6,对作为引导部150的第一变形例的引导部25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已说明的构成要素,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后述的第二变形例、第三变形例中也是同样)。
引导部250取代基台155(参照图5)而具备基台265。基台26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具有第一区域261。第一区域261是基台265的左端面,形成为平面状。第一区域261处于比第二区域162及第三区域163靠第一方向(即左方向)处。第一区域261其全体处于比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靠运送方向的下游处。换言之,第一区域261的至少一部分在带10的运送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处于不同的位置。基台265还具备锥部,其左端部的倾斜面是倾斜区域266。倾斜区域266与第一区域261的运送方向的上游端连接而设置,以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第一方向(即左方向)的方式倾斜。
根据第一变形例,第一区域26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在带10的运送方向上处于不同的位置。由于与引导部250接触的带10的部位在运送方向上变长,所以引导部250与带1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因此,盒7能够使带10更难以从排出部73偏离。
参照图7,对作为引导部150的第二变形例的引导部250A进行说明。在引导部250A的说明中,对与引导部250的结构的差异进行说明。引导部250A取代基台265(参照图6)而具备基台265A。基台265A具有第一区域261A。第一区域261A是基台265A的左端面。第一区域261A的后部处于比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靠运送方向的上游处,第一区域261A的前部在运送方向(前后方向)上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重复。基台265A还具备锥部,其左端部的倾斜面是倾斜区域266A。倾斜区域266A与第一区域261A的运送方向的上游端连接而设置,以随着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第一方向(左方)的方式倾斜。
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区域261A的后部处于比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靠运送方向的上游处。换言之,第一区域261A的至少一部分在带10的运送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处于不同的位置,该不同的位置是相对于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的每一个成为运送方向的上游的位置。在带10从排出部73(参照图4)偏离了的情况下,用户需要将带10向排出部73再配置。即使在该情况下,带10的运送方向的下游端也容易首先与锥部的倾斜区域266A和第一区域261A依次接触。由此,带10容易被向第二区域162和第三区域163引导。由此,从排出部73偏离了的带10容易向排出部73再次配置。
参照图8,对作为引导部150的第三变形例的引导部350进行说明。引导部350设置于排出部73(参照图4)。在引导部350中,引导例如上述的第一盒所保持的带12。
引导部350具备基台355、基台突出部365、一对延设部357A、357B及一对突出部359A、359B。基台35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基台突出部365从基台355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右方突出。基台突出部365的右端面是形成为平面状的第一区域361。一对延设部357A、357B从基台355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向右方延伸。一对突出部359A、359B分别从一对延设部357A、357B向互相接近的方向突出。处于上方的突出部359B的左端面是第二区域362,处于下方的突出部359A的左端面是第三区域363。第二区域362和第三区域363均形成为平面状。第一区域361处于比第二区域362和第三区域363的每一个靠右方处。
在第三变形例中,与第一区域361接触的带12的单面即第一面12A是带10的左端面,与第二区域362和第三区域363的每一个接触的带12的另一方的单面即第二面12B是带12的右端面。因此,在第三变形例中,在引导部350处从第一面12A朝向第二面12B的第一方向是右方向。
在第三变形例中,带12的第二面12B是成为由打印装置1的热敏头60进行打印的对象的面。第二面12B与第二区域362和第三区域363的双方接触。因此,因成为进行打印的对象的第二面12B与引导部350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被分散。由此,第一盒能够抑制向带12的第二面12B打印的字符的磨损。
标号说明
1 打印装置
8 墨带
10、12 带
10A、12A 第一面
10B、12B 第二面
51 透明膜带
52 双面粘接带
60 热敏头
71 头开口
73 排出部
81 第一带引导部
82 第二带引导部
150、250、250A、350 引导部
154A、154B 引导区域
161A 上游端
161、261、261A、361 第一区域
162、362 第二区域
163、363 第三区域
166、266、266A 倾斜区域
L11 第一直线
L12 第二直线
L13 第三直线。

Claims (15)

1.一种盒,具备:
带;
排出部,排出所述带;及
引导部,设置于所述排出部,引导所述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备:
第一区域,与所述带的第一面接触;及
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与所述带的作为所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接触,
所述引导部构成为,
在所述带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在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比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的每一个靠所述第一方向处。
2.一种盒,具备:
带;
排出部,排出所述带;及
引导部,设置于所述排出部,引导所述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备:
第一区域,与所述带的第一面接触;及
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与所述带的作为所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接触,
在所述引导部中,在所述带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所述引导部构成为使得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接触的所述带向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一方向成为凸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带的运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每一个处于不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每一个位于所述运送方向的上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每一个位于所述运送方向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备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在所述带的运送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上游端连接而设置,随着朝向所述运送方向的下游而朝向所述第一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为卷形状,
所述第二面成为卷曲的内侧面的力借助于所述卷形状而对所述带进行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的所述第二面是成为进行打印的对象的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包括从第一带卷放出的第一带和从第二带卷放出且与所述第一带重叠的第二带,
在所述第一带的刚性比所述第二带的刚性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带的外表面成为所述第二面,
在所述第二带的刚性比所述第一带的刚性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带的外表面成为所述第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备引导所述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第一引导区域和第二引导区域,
所述第一引导区域连接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引导区域连接于所述第三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形成有供打印装置的打印头插入的头开口;
第一带引导部,相对于所述头开口处于所述带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以及
第二带引导部,相对于所述头开口处于所述运送方向的下游,
所述第一区域位于相比将所述第一带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连结的第一直线,向与处于所述头开口的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方向一致的第二方向偏离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处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距离以及处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的距离均为2mm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隔着向所述第一区域所朝向的方向敞开的空间而在所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一区域所朝向的方向与处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方向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能够装配于具有排出口的打印装置,
所述带包括从第一带卷放出的第一带和从第二带卷放出且与所述第一带重叠的第二带,
所述第一区域位于相比第二直线向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的位置,所述第二直线是将所述第二带被向所述第一带贴附的贴附位置和在所述贴附位置处从所述第一带朝向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排出口的一端连结的直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能够装配于具备打印头的打印装置,所述打印头使用与所述带相互重叠的墨带来对所述带执行打印,
所述第一区域位于相比第三直线向第四方向偏离的位置,所述第三直线是将对所述带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和墨从所述墨带剥离的剥离位置连结的直线,所述第四方向是从处于所述打印位置的所述带朝向所述打印头的方向。
CN202010236215.9A 2019-06-28 2020-03-30 Pending CN1121407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1206A JP7383912B2 (ja) 2019-06-28 2019-06-28 カセット
JP2019-121206 2019-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751A true CN112140751A (zh) 2020-12-29

Family

ID=70008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36215.9A Pending CN112140751A (zh) 2019-06-28 2020-03-30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4304B2 (zh)
EP (1) EP3782819B1 (zh)
JP (1) JP7383912B2 (zh)
CN (1) CN112140751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97A (zh) * 1992-10-15 1994-04-20 卡西欧计算机公司 狭带打印机装置
JPH1191171A (ja) * 1997-09-18 1999-04-06 Casio Comput Co Ltd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その印字用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950214A (zh) * 2004-03-24 2007-04-18 迪默公司 带式打印机
CN101332725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色带引导部件及打印装置
KR20100011452U (ko) * 2009-05-15 2010-11-24 권오륜 포장지 인쇄기의 인쇄테이프 공급수단
WO2011074086A1 (ja) * 2009-12-16 2011-06-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EP2361781A1 (en) * 2010-02-26 2011-08-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TW201213158A (en) * 2010-09-27 2012-04-01 Brother Ind Ltd Tape cassette
CN102481794A (zh) * 2009-12-28 2012-05-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JP2013144441A (ja) * 2013-02-26 2013-07-25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07471836A (zh) * 2013-04-15 2017-12-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2402A (ja) 1991-12-13 1993-06-29 Tokyo Electric Co Ltd 排紙装置
JP2666644B2 (ja) * 1992-01-08 1997-10-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06179277A (ja) 1992-12-14 1994-06-28 Hitachi Ltd ロ−ル紙先端のカ−ル矯正機構
JP2000225746A (ja) 1999-02-09 2000-08-15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字装置及び記録用紙
JP2005225003A (ja) 2004-02-10 2005-08-25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JP4745843B2 (ja) 2006-01-31 2011-08-10 株式会社サトー プリンタ
JP5098524B2 (ja) 2007-09-05 2012-12-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処理装置
JP2010099852A (ja) 2008-10-21 2010-05-06 Seiko Instruments Inc カッター付きプリンタ
JP4978733B2 (ja) * 2008-10-22 2012-07-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7909317B2 (en) * 2008-11-20 2011-03-22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Documen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1001487A1 (en) 2009-06-30 2011-01-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JP5146415B2 (ja) 2009-06-30 2013-02-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5348045B2 (ja) 2010-03-26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598214B2 (ja) * 2010-09-29 2014-10-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5234162B2 (ja) * 2011-11-10 2013-07-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6277822B2 (ja) 2014-03-28 2018-02-1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97A (zh) * 1992-10-15 1994-04-20 卡西欧计算机公司 狭带打印机装置
JPH1191171A (ja) * 1997-09-18 1999-04-06 Casio Comput Co Ltd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その印字用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950214A (zh) * 2004-03-24 2007-04-18 迪默公司 带式打印机
CN101332725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色带引导部件及打印装置
KR20100011452U (ko) * 2009-05-15 2010-11-24 권오륜 포장지 인쇄기의 인쇄테이프 공급수단
WO2011074086A1 (ja) * 2009-12-16 2011-06-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02481794A (zh) * 2009-12-28 2012-05-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EP2361781A1 (en) * 2010-02-26 2011-08-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TW201213158A (en) * 2010-09-27 2012-04-01 Brother Ind Ltd Tape cassette
JP2013144441A (ja) * 2013-02-26 2013-07-25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07471836A (zh) * 2013-04-15 2017-12-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2819A1 (en) 2021-02-24
EP3782819B1 (en) 2023-06-14
US20200406654A1 (en) 2020-12-31
JP2021006399A (ja) 2021-01-21
US11084304B2 (en) 2021-08-10
JP7383912B2 (ja) 202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85434B2 (ja) デカール機構
JP4561830B2 (ja)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TWI680888B (zh) 列印單元及熱列印機
JP2007145485A (ja) 記録媒体搬送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5158029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7165741B2 (en) Cassette for rolled recording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2140752A (zh)
CN112140751A (zh)
JP6172457B2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10110919A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CN111376616A (zh)
CN113291058A (zh) 印刷装置
JP6327503B2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3861829B2 (ja) 記録媒体カセット
US11427019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EP4180191A1 (en) Cutter unit and printer
JP2023080952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10471745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3732790B2 (ja) プリンタ
JP4407162B2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JP2020158210A (ja) カセット
JPH06227073A (ja) 被印字媒体の繰り出し装置
JP2000302286A (ja) シート案内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083683A (ja) プリンタ
JP2006248150A (ja)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