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6616A - 盒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6616A
CN111376616A CN201911343954.1A CN201911343954A CN111376616A CN 111376616 A CN111376616 A CN 111376616A CN 201911343954 A CN201911343954 A CN 201911343954A CN 111376616 A CN111376616 A CN 111376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tridge
tape
printing
mounting
periphera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439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6616B (zh
Inventor
石本章雄
佐佐木泰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86590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578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6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6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盒,其能够抑制设置于盒的电极部相对于设置于盒装配部的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具有:盒壳体,其设置有盒侧带排出口;带路径,其朝向盒侧带排出口输送印刷带;压印辊,其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以及电极部,在从盒的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在输送印刷带时通过压印辊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的输送部分处的输送印刷带的方向与电极部从接触端子部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即输送角度小于4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一种安装有IC基板的墨盒。在墨盒中未收容有印刷介质。因此,关于墨盒,与收容有印刷介质的带盒不同,不会有在输送印刷介质时对墨盒作用力这样的情况,不具备要考虑由这样的力引起的课题的结构。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一种安装有IC基板的带盒。在带印刷装置中,4个接触端子在与IC基板的布线对应的位置,每隔90°地配置,接触端子对IC基板的按压力通过在4个方向上呈放射状作用而被抵消。换言之,在各接触端子部产生的力的矢量合成之后,矢量分量为零。因此,接触端子的按压力不会影响带以及墨带的输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91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82313号公报
在输送收容于盒的印刷带的带印刷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在输送印刷带时作用于盒的力的矢量分量中的使设置于盒的电极部相对于设置于带印刷装置的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变大,则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有可能产生接触不良。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墨盒中,IC基板构成为在盒壳体的表面露出。因此,因直接受到下落时的冲击而有可能对IC基板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盒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其用于装配盒;以及能够弹性变位的接触端子部,其设置于盒装配部,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所述接触端子部与设置于盒的周壁部的电极部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具有:盒壳体,其设置有供印刷带排出的带排出口;带路径,其朝向带排出口输送印刷带;输送部,其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以及电极部,在从盒的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在朝向带排出口输送印刷带时,通过输送部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的部分处的输送印刷带的方向与电极部从接触端子部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即输送角度小于45°。
本发明的盒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其用于装配盒;以及能够弹性变位的接触端子部,其设置于盒装配部,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所述接触端子部与设置于盒的周壁部的电极部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具有:第1周壁部;以及第2周壁部,在从盒的装配方向观察时,该第2周壁部相对于第1周壁部以内角超过180°的方式屈曲,电极部设置于第1周壁部或第2周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装配有带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3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装配有色带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4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5是示出将带盒以成为与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在装配方向近前侧相对于装配于盒装配部的色带盒重叠的状态的图。
图6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色带盒的图。
图7是色带盒的立体图。
图8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色带盒的图。
图9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色带部近前侧壳体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被拆下的状态的色带盒的图。
图10是用于对在色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所进行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基板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的基板连接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13是色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的基板连接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14是从+X侧观察第2电路基板的图。
图15是从+Y侧观察第2电路基板的图。
图16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2基板安装部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第2基板安装部周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8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带盒的图。
图19是带盒的立体图。
图20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带盒的图。
图21是用于对在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所进行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装配有墨带收容盒和带引导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23是带引导盒的立体图。
图24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带引导盒的图。
标号说明
1:带印刷装置;7:盒装配部;39:压印轴;56:头罩;77:第1输送部分;79:第2输送部分;83:接触端子部;101:带盒;103:第1印刷带;109:第1压印辊;115:第1盒壳体;119:带送出口;121:第1带路径;131:带侧第5周壁部;169:第1电极部;201:色带盒;203:第2压印辊;211:第2盒壳体;223:色带侧第4周壁部;225:色带侧第5周壁部;253:墨带收容部;257:第2带路径;259:盒侧带导入口;261:盒侧带排出口;327:第2电路基板;329:第1面;330:第2电极部;331:第2电极;331c:GND电极;333:第2面;335:第2电气元件;Fa:第1输送力;Fc:第2输送力;Fdx:矢量分量;θa:第1输送角度;θb:第1路径角度;θc:第2输送角度;θd:第2路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对以下的附图中的方向进行定义。设带印刷装置1的上下方向为Z方向,设与Z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为X方向,设与Z方向和X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为Y方向。设Z方向的下方向或重力方向为-Z方向,设上方向为+Z方向。设Y方向的一个方向为+Y方向,设其相反方向为-Y方向。在图1中,设装配部罩5的旋转轴侧为+Y方向。设X方向的一个方向为+X方向,设其相反方向为-X方向。在图1中,设俯视观察的右侧为+X方向。另外,这些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当然不是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
【带印刷装置、带盒、色带盒的概要】
根据图1至图3对带印刷装置1、带盒101以及色带盒201的概要进行说明。向带印刷装置1择一地装配带盒101和色带盒201。
如图2所示,在带盒101中收容有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一边输送收容于带盒101的第1印刷带103以及第1墨带105,一边对第1印刷带103进行印刷。
如图3所示,在色带盒201中收容有第2墨带205。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从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外的带卷401送出的第2印刷带403被导入到带印刷装置1。带印刷装置1一边输送被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和收容于色带盒201的第2墨带205,一边对第2印刷带403进行印刷。
另外,未使用状态的带卷401中的第2印刷带403的长度以及收容于色带盒201的第2墨带205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比未使用状态的收容于带盒101的第1印刷带103的长度和第1墨带105的长度长。因此,例如,在一次性制成大量标签的情况下装配色带盒201。
【带印刷装置】
根据图4对带印刷装置1进行说明。带印刷装置1具有装置壳体3、装配部罩5、盒装配部7。装置壳体3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对于装置壳体3,在+X侧的面设置有从带卷401送出的第2印刷带403用的装置侧带导入口9,在-X侧的面设置有带盒101和色带盒201共用的装置侧带排出口11。装置侧带导入口9将第2印刷带403从装置壳体3外导入到装置壳体3内。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被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排出到装置壳体3外。另外,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从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带盒101送出的第1印刷带103排出到装置壳体3外。装置侧带导入口9和装置侧带排出口11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缝隙状。另外,在带印刷装置1内的带输送路径中,设第2印刷带403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的方向为下游,设相反的方向为上游。
在装置壳体3设置有连接装置侧带导入口9和盒装配部7的带导入路13。另外,在装置壳体3设置有连接盒装配部7和装置侧带排出口11的带排出路15。带导入路13和带排出路15形成为+Z侧开放的槽状。在带排出路15设置有切割器17。切割器17在带排出路15中将第1印刷带103或第2印刷带403切断。
装配部罩5对盒装配部7进行开闭。在装配部罩5的内侧的面设置有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第3按压突起21、第4按压突起22、第5按压突起23、第6按压突起24。虽然省略了图示,在装配部罩5的外侧的面设置有键盘和显示器。键盘受理字符串等印刷信息、执行印刷等各种指示的输入操作。显示器除了显示从键盘输入的印刷信息以外,还显示各种信息。显示器具有作为合页的转动轴,构成为能够收容于装配部罩5。在显示器收容于装配部罩5内时,显示器的显示面与键盘对置。带印刷装置1在键盘受理执行印刷的输入操作时,根据从键盘输入的印刷信息来执行印刷处理。另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代替键盘和显示器而具有触摸面板式显示器等输入显示单元。另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根据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印刷数据和命令来执行印刷处理。换言之,也可以构成组合带印刷装置1和作为操作终端的外部装置而成的印刷系统。在成为能够与这些外部装置连接的结构时,键盘和显示器可以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不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
盒装配部7形成为+Z侧开放的凹状。这里,将盒装配部7的内周面中的-X侧的内周面称为第1装配内周面25。将从第1装配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2装配内周面27。将从第2装配内周面27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3装配内周面29。将从第3装配内周面29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4装配内周面31。将从第4装配内周面31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5装配内周面33。将从第5装配内周面33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6装配内周面35。第6装配内周面35的-X侧的端部与第1装配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相连。带导入路13的下游端在第4装配内周面31开口。带排出路15的上游端在第1装配内周面25开口。
在盒装配部7的底面即作为-Z侧的面的装配底面37,以向+Z侧突出的方式,从-X侧起依次设置有压印轴39、第1卷取轴43、第1送出轴41、第2送出轴45、第2卷取轴47。
与第1送出轴41、第1卷取轴43、第2送出轴45以及第2卷取轴47相比,压印轴39朝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较大。在带盒101或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压印轴39贯穿插入于后述的第1压印辊109或第2压印辊203中,对带盒101或色带盒201的装配进行引导。另外,下面,将带盒101和色带盒201的装配方向简称为“装配方向”,装配方向与压印轴39所延伸的方向即Z方向平行。另外,装配方向近前侧意味着+Z侧,装配方向里侧意味着-Z侧。
另外,在装配底面3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头部49、卡合凸部51、插入凸部53。头部49位于压印轴39的-Y侧。头部49具有印刷头55、以及覆盖印刷头55的至少+X侧、-Y侧以及装配方向近前侧的头罩56。印刷头55是具有发热元件的热敏头。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头罩56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在带盒101或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头罩56与压印轴39一起对带盒101或色带盒201的装配进行引导。在图4中,为了图示印刷头55,通过双点划线虚拟地示出头罩56。另外,头罩56和上述压印轴39是定位部的一例。卡合凸部51靠近第5装配内周面33和第6装配内周面35相交的角部,形成为面向第5装配内周面33的板状。即,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卡合凸部51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另外,卡合凸部51从装配底面37呈悬臂梁状突出。插入凸部53位于卡合凸部51与压印轴39的大致中间部,形成为装配方向里侧成为大径、装配方向近前侧成为小径的大致带阶梯的圆柱状。
并且,在装配底面3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1钩57、第2钩59、第3钩61、第4钩63。第1钩57位于压印轴39的+Y侧且装配底面37的-X侧的端部。第2钩59位于第1送出轴41的+Y侧且在X方向上与第1钩57对置的位置。第3钩61位于第2送出轴45与第2卷取轴47的大致中间位置的-Y侧且装配底面37的-Y侧的端部。第4钩63位于第2卷取轴47的+X侧且装配底面37的+X侧的端部。另外,在装配底面3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多个定位销65。
在第5装配内周面33设置有基板连接部67,该基板连接部67在卡合凸部51的+X侧与卡合凸部51相面对。基板连接部67与对带印刷装置1的各部分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省略图示)连接。
这里,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盒装配部7中的可装卸地装配带盒101的区域称为第1装配区域69,将可装卸地装配色带盒201的区域称为第2装配区域71。第1装配区域69相当于由第2装配内周面27的-X侧的大致半部分、第1装配内周面25、第6装配内周面35以及第5装配内周面33包围出的区域,第2装配区域71相当于盒装配部7的大致整个区域。在图4中,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第1装配区域69的外缘和第2装配区域71的外缘。
将第1装配区域69和第2装配区域71重叠的区域,即由第2装配内周面27的-X侧的大致半部分、第1装配内周面25、第6装配内周面35以及第5装配内周面33包围出的区域称为重叠区域73。将第1装配区域69和第2装配区域71不重叠而仅由第2装配区域71构成的区域,即由第2装配内周面27的+X侧的大致半部分、第3装配内周面29以及第4装配内周面31包围出的区域称为非重叠区域75。在重叠区域73中共同装配有带盒101和色带盒201,在非重叠区域75中仅装配有色带盒201。这样,通过具有共同装配有带盒101和色带盒201的重叠区域73,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压印轴39、第1送出轴41、第1卷取轴43、头部49、卡合凸部51、插入凸部53、第1钩57、第2钩59以及基板连接部67位于重叠区域73。通过在重叠区域73中设置头部49,带盒101和色带盒201能够共用部件成本高的印刷头55,从而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第2送出轴45、第2卷取轴47、第3钩61以及第4钩63位于非重叠区域75。
图5是示出将带盒101以成为与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在装配方向近前侧相对于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色带盒201重叠的状态的图。这里,与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是指从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位置移动到装配方向近前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色带盒201具有与带盒101重叠的重叠部分A、以及与带盒101不重叠而仅由色带盒201构成的非重叠部分B。这样,通过色带盒201具有与带盒101重叠的重叠部分A,可以在盒装配部7的一部分的区域中共同地装配带盒101和色带盒201。由此,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色带盒】
根据图6至图8对色带盒201进行说明。色带盒201具有第2压印辊203、第2送出芯206、第2卷取芯207、保持前端部209、以及收容它们的第2盒壳体211。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压印辊203、第2送出芯206以及第2卷取芯207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压印轴39、第2送出轴45以及第2卷取轴47对应的位置。在第2压印辊203设置有在装配方向上贯通的第2压印轴贯穿插入孔213。在第2送出芯206卷绕有第2墨带205。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墨带205卷取于第2卷取芯207。另外,在第2盒壳体211中,根据所收容的第2墨带205的宽度,存在厚度即装配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第2盒壳体211。
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盒壳体211形成为与盒装配部7大致相似的形状。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盒壳体211具有与第1盒壳体115不同的形状。这里,将第2盒壳体211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将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将从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将从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经由第1弯曲面221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将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将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的-X侧的端部经由第2弯曲面229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相连。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通过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构成台阶。另外,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所成的内角α的角度超过180°,例如大致为270°。另外,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是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一例。
在第2盒壳体211,在装配方向上贯通设置有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位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相交的角部。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沿着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配置。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形成为与头罩56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在色带盒201相对于盒装配部7装卸时,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和上述第2压印轴贯穿插入孔213对色带盒201进行定位,对色带盒201的装卸进行引导。
第2盒壳体211具有近前侧壳体和第2里侧壳体237。近前侧壳体被分割为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成为装配方向近前侧,第2里侧壳体237成为装配方向里侧。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第2里侧壳体237是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但是,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以及第2里侧壳体237的材质和制法并不限于此。
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具有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和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具有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和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第2里侧壳体237具有第2里壁部247、以及从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和带保持部里侧周壁部251。
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第2里侧壳体237以使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和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抵接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收容第2墨带205的墨带收容部253的外壳。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和第2里侧壳体237以使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和带保持部里侧周壁部251抵接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收容第2压印辊203和保持前端部209的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的外壳。即,墨带收容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经由第2里壁部247一体地形成。另外,关于收容在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中的带保持部305在后面说明。
在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设置有第1周壁凹部267、第2周壁凹部269、第3周壁凹部271、第4周壁凹部272。第1周壁凹部267在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朝向装配方向里侧形成为凹状。第2周壁凹部269在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的X方向大致中间部形成为在装配方向上延伸的槽状。第3周壁凹部271在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朝向装配方向里侧形成为凹状。第4周壁凹部272在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朝向装配方向里侧形成为凹状。另外,在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的与第2周壁凹部269对应的位置,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周壁凸部273。
这里,将第1周壁凹部267的底面、周壁凸部273的突出前端面以及第3周壁凹部271的底面分别称为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277以及第3按压部279。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277以及第3按压部279被设置成将第2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包围。另外,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277以及第3按压部279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以及第3按压突起21对应的位置。另外,将第4周壁凹部272的底面以及盒侧带排出口261的+Z侧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分别称为第4按压部280以及第5按压部282。第4按压部280以及第5按压部282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4按压突起22及第5按压突起23对应的位置。
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以及第3按压突起21分别被第1周壁凹部267、第2周壁凹部269以及第3周壁凹部271引导,与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277以及第3按压部279抵接。即,通过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以及第3按压突起21按压第2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的周围。由此,抑制第2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相对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2送出轴45和第2卷取轴47倾斜。因此,在从第2送出芯206向第2卷取芯207输送第2墨带205时,能够抑制在第2墨带205上产生褶皱。
另外,色带盒201能够收容墨带宽度较大例如宽度为50mm的墨带。另一方面,为了收容墨带宽度小于50mm例如宽度为24mm以下的墨带,也可以形成为将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的Z方向上的尺寸缩小了的色带盒201。此时,也可以不设置第1周壁凹部267和第3周壁凹部271中的双方或任意一方,第1按压突起19和第3按压突起21的双方或任意一方按压色带部近前壁部239。
另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4按压突起22被第4周壁凹部272引导,与第4按压部280抵接。由此,通过第4按压突起22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第4按压部280,能够使设置于第4按压部280附近的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电极部330与接触端子部83适当地接触。另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5按压突起23与第5按压部282抵接。由此,通过第5按压突起23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第5按压部282,能够使设置于第5按压部282附近的第2压印辊203与印刷头55适当地对置。另外,第5按压部282位于第2压印辊203和印刷头55的附近。因此,优选在带印刷装置1进行印刷动作时,不会被第5按压突起23施加负载。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后,能够在第5按压突起23与第5按压部282之间形成间隙。
在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设置有色带侧第1钩卡合部321,在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设置有色带侧第2钩卡合部323,在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设置有色带侧第3钩卡合部325。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色带盒201的色带侧第1钩卡合部321、色带侧第2钩卡合部323以及色带侧第3钩卡合部325分别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钩57、第3钩61以及第4钩63卡合。由此,抑制色带盒201以从装配底面37浮起的状态进行装配。
另外,在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安装有第2电路基板327。即,第2电路基板327安装于与设置有盒侧带排出口261的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大致平行地设置的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在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设置有第2基板安装部337,该第2基板安装部337安装有第2电路基板327。
如上所述,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相对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以内角α超过180°的方式屈曲。因此,在色带盒201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之间的第1弯曲面221、或者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和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相交的角部接触地面等,抑制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接触地面等。因此,在色带盒201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设置于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电极部330接触地面等,从而抑制机械强度较弱的第2电极部330破损。另外,在第2电路基板327安装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图8所示,在第2里壁部247中的送出侧筒部283的+Y侧形成有钩贯穿插入孔299。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2钩59贯穿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钩贯穿插入孔299中。由此,在将色带盒201装配到盒装配部7时,抑制了第2钩59与色带盒201发生干涉。
根据图6、图7以及图9,对第2带路径257进行说明。第2带路径257设置在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之间。第2带路径257连接设置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盒侧带导入口259和设置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的盒侧带排出口261。另外,盒侧带导入口259设置在墨带收容部253与第2电路基板327之间。即,盒侧带导入口259位于比第2电路基板327靠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侧的位置。在图6和图9中,盒侧带导入口259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第2电路基板327隔开距离地设置在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盒侧带导入口259也可以设置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在该情况下,为了形成简单的配置构造,优选盒侧带导入口259接近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
盒侧带导入口259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将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导入到第2盒壳体211内。盒侧带排出口261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将第2印刷带403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排出到第2盒壳体211外。盒侧带导入口259和盒侧带排出口261形成为沿着装配方向的缝隙状。因此,被导入到第2盒壳体211内的第2印刷带403以第2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与装配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被输送。
将第2带路径257的侧壁部中的靠墨带收容部253侧的侧壁部称为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将靠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侧的侧壁部称为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在盒侧带导入口259附近,为了顺利地导入第2印刷带403,使第2带路径257的宽度即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与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的间隔变宽。
在第2带路径257中,从接近盒侧带排出口261的一方起依次设置有第2压印辊203和保持前端部209。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中的与保持前端部209对应的部位以使能够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保持被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中的第2印刷带403的方式被切掉。另外,第2带路径257的盒侧带排出口261侧的端部经由后述的第2色带露出部291与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相连。
根据图9对第2里侧壳体237进行说明。在第2里侧壳体237的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2头周缘凸部281、送出侧筒部283、卷取侧筒部285、第1色带引导件287、第2色带引导件289。第2头周缘凸部281设置于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的周缘部。第2头周缘凸部281的+Y侧即第2压印辊203侧的一部分被切掉,该被切掉的部位成为供第2墨带205露出的第2色带露出部291。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贯穿插入到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中的印刷头55隔着第2墨带205以及第2印刷带403与第2压印辊203对置。
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送出侧筒部283和卷取侧筒部285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送出轴41以及第1卷取轴43对应的位置。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送出轴41以及第1卷取轴43分别被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送出侧筒部283以及卷取侧筒部285中。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抑制了第1送出轴41以及第1卷取轴43与色带盒201发生干涉。
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墨带205一边按照送出侧筒部283、第2头周缘凸部281、卷取侧筒部285、第1色带引导件287以及第2色带引导件289的顺序被引导,一边卷取于第2卷取芯207。即,送出侧筒部283以及卷取侧筒部285不仅被插入第1送出轴41以及第1卷取轴43,还作为对第2墨带205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2筒状轴部293。第2筒状轴部293形成为大致带台阶的圆筒状。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筒状轴部293。
在第2里壁部247的装配方向里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第2定位孔295。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定位孔295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定位销65卡合。由此,色带盒201相对于盒装配部7被定位。
在第2里壁部247设置有第2凸部接受部297,该第2凸部接受部297位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和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相交的角部。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凸部接受部297接受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卡合凸部51。
在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中收容有带保持部305,该带保持部305具有保持前端部209。带保持部305是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用于保持被预先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中的第2印刷带403的部件。
如图6和图9所示,带保持部305具有保持前端部209、臂支轴307、臂部309、卡合销311以及滑动板313。保持前端部209设置在臂部309的一个端部。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保持被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中的第2印刷带403。通过利用保持前端部209对第2印刷带403进行保持,能够抑制被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中的第2印刷带403从第2带路径257脱离,并且在第2带路径257中输送第2印刷带403时,能够减小对第2印刷带403施加的摩擦阻力。
臂支轴307从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臂部309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臂部309的与设置有保持前端部209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贯穿插入有臂支轴307。臂部309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臂支轴307旋转。即,臂部309设置成能够在设置于臂部309的保持前端部209接近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且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保持被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的接近位置、与设置于臂部309的保持前端部209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旋转。另外,在臂支轴307设置有带保持弹簧315。带保持弹簧315朝向接近位置对臂部309施加力。另外,作为带保持弹簧315,例如能够使用扭转螺旋弹簧。卡合销311设置于臂部309的设置有保持前端部209的端部与臂部309的屈曲部之间。卡合销311从臂部309起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
滑动板31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在Y方向上滑动。滑动板313具有板主体317和提手部319。板主体317在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的内侧即-Z侧,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大致平行地设置。板主体317与卡合销311的前端部卡合。即,板主体317经由卡合销311与臂部309连接。另外,板主体317与第2压印辊203卡合。提手部319从板主体31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另外,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同样地,滑动板313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但是,滑动板313的材质和制法并不限于此。
当用户捏住提手部319使滑动板313滑动到+Y侧的非保持位置时,经由卡合销311与板主体317连接的臂部309克服带保持弹簧315而向分离位置旋转,并且,第2压印辊203的+Z侧的前端部向+Y侧移动。换言之,当使滑动板313滑动到+Y侧的非保持位置时,第2压印辊203的+Z侧的前端部向远离第2色带露出部291的方向倾斜。由此,设置于臂部309的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并且第2压印辊203远离在第2色带露出部291露出的第2墨带205。
另一方面,当用户使滑动板313滑动到-Y侧的保持位置时,臂部309向接近位置旋转,并且第2压印辊203的+Z侧的前端部向-Y侧移动。由此,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保持第2印刷带403,并且第2压印辊203接近在第2色带露出部291露出的第2墨带205。
通过具有这样构成的带保持部305,在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能够抑制预先被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中的第2印刷带403从第2带路径257脱离。因此,用户通过将预先向第2带路径257导入有第2印刷带403的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这样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将第2印刷带403和色带盒201同时设置在带印刷装置1。即,用户不需要分别进行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操作和将第2印刷带403导入盒装配部7的操作。
在第2印刷带403未被导入到色带盒201的第2带路径257中的情况下,用户在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之前,将第2印刷带403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中。即,用户通过使滑动板313滑动到非保持位置,使保持前端部209远离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并且使第2压印辊203远离第2墨带205。在该状态下,以使第2印刷带403穿过第2压印辊203与第2墨带205之间的方式,将第2印刷带403从盒侧带导入口259或者从开放的第2带路径257的装配方向近前侧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中。接着,用户通过使滑动板313滑动到保持位置,使保持前端部209接近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并且使第2压印辊203接近第2墨带205。由此,被导入到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被保持前端部209保持。
另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由于在第2压印轴贯穿插入孔213中贯穿插入有压印轴39,因此与第2压印辊203卡合的滑动板313无法从保持位置滑动到非保持位置。因此,抑制如下情况: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用户误使滑动板313滑动到非保持位置,由此使第2印刷带403的保持状态解除,第2印刷带403从第2带路径257脱离。
【色带盒装配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10对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进行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在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压印辊203的第2压印轴贯穿插入孔213、第2送出芯206以及第2卷取芯207中分别贯穿插入有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压印轴39、第2送出轴45以及第2卷取轴47。由此,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的输送马达的驱动力能够传递到第2压印辊203、第2送出芯206以及第2卷取芯207。
另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在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中贯穿插入有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头部49。在色带盒201装配到盒装配部7之后,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通过头移动机构使印刷头55朝向压印轴39移动。由此,在印刷头55与第2压印辊203之间夹持第2印刷带403和第2墨带205。另外,将在第2压印辊203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有第2印刷带403和第2墨带205的部分称为第2输送部分79。
在该状态下,当输送马达向正方向旋转时,第2压印辊203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2卷取芯207向卷取方向旋转。由此,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被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输送,并且,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墨带205卷取在第2卷取芯207上。
另外,当输送马达向返回方向旋转时,第2压印辊203向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2送出芯206向卷回方向旋转。由此,从盒侧带排出口261排出的第2印刷带403被拉回到第2盒壳体内,并且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墨带205被卷回到第2送出芯206。这样,贯穿插入于第2送出芯206的第2送出轴45和贯穿插入于第2卷取芯207的第2卷取轴47构成输送第2墨带205的第2墨带输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输送马达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由此,输送第2印刷带403和第2墨带205,并且将从键盘等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在第2印刷带403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切割器17进行切断动作,切掉第2印刷带403的已印刷部分。然后,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输送马达向返回方向旋转,将第2印刷带403拉回到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到达印刷头55与第2压印辊203的夹持位置的附近为止。由此,能够缩短在接下来印刷的第2印刷带403的长度方向前方产生的空白。
这里,将在第2输送部分79中第2压印辊203对第2印刷带403施加的力称为第2输送力Fc。将第2输送力Fc的方向即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输送第2印刷带403时在第2输送部分79中输送第2印刷带403的方向称为第2输送方向。第2输送方向与在印刷头55与第2压印辊203之间夹持第2印刷带403的方向正交。另外,作为第2输送力Fc的反作用力,将作用于色带盒201的力称为第2输送反作用力Fd。在第2印刷带403的输送速度加速时,第2输送反作用力Fd增加。另一方面,在第2印刷带403的输送速度减速时,由于第2印刷带403的张力消失,因此第2输送反作用力Fd也消失。
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2输送方向与第2电路基板327从基板连接部67的接触端子部83承受到的力的方向即-X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2输送角度θc。另外,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2输送部分79处的第2带路径257的方向与第2电路基板327从接触端子部83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2路径角度θd。第2路径角度θd与第2输送角度θc大致相等。
第2输送角度θc和第2路径角度θd优选小于45°,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成25°以上且30°以下。第2输送角度θc和第2路径角度θd小于45°,由此上述第2输送反作用力Fd的矢量分量中的X方向的矢量分量Fdx即将第2电路基板327向接触端子部83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比Y方向的矢量分量Fdy即使第2电路基板327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大。由此,能够抑制第2电路基板327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在Y方向上偏移。第2输送角度θc也能够置换为第2印刷带403相对于第2压印辊203进入的进入角度。第2路径角度θd也可以将构成第2带路径257的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和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基准。或者,也可以以第2带路径257的中心为基准。另外,第2带路径257使盒侧带导入口259扩大,但也可以构成为路径从盒侧带导入口259至第2压印辊203依次变窄。
如图10所示,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在带印刷装置1进行印刷处理时,第2印刷带403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经由第2带路径257从装置侧带排出口11排出。即,在带印刷装置1进行印刷处理时,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印刷带403从+X侧向-X侧输送。另一方面,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电路基板327乃至色带盒201从接触端子部83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是从+X侧朝向-X侧的方向。换言之,第2印刷带403的输送方向和色带盒201从接触端子部83承受到的力的方向为相同方向。
【基板连接部】
根据图11至图13,对基板连接部67进行说明。基板连接部67具有连接基板81、多个接触端子部83以及端子罩84。多个接触端子部83以在Y方向上排成一列的方式排列。接触端子部83是具有折返并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形状的金属制的弹性部件,一个端部与连接基板81连接,在另一个端部设置有接触前端部85,在从-Y侧观察时,接触前端部85形成为-X侧为锐角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接触端子部83在未承受到外力时,从设置于端子罩84的缝隙状的端子开口(省略图示)向-X侧突出,因承受外力而向+X方向弹性变位。因此,接触端子部83借助伴随其弹性变位的按压力,将第1电路基板165或第2电路基板327向-X侧按压。接触端子部83按压第1电路基板165或第2电路基板327的位置即接触前端部85的位置的一部分可以在装配方向上与卡合凸部51重叠。
如图12所示,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接触端子部83设置于在装配方向上与设置有第1电路基板165的第1里侧壳体139重叠的位置。另外,如图13所示,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接触端子部83设置于在装配方向上与设置有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里侧壳体237重叠的位置。因此,接触端子部83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与设置在第1电路基板165的第1电极部169(参照图19)接触,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与设置于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电极部330接触。此时,接触端子部83通过与第1电极部169或第2电极部330接触而向+X方向弹性变位。图12是强调在装配方向上将接触端子部83配设在与第1电路基板165重叠的位置的图。因此,带盒101和色带盒201能够共用部件成本高的基板连接部67,从而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成本降低。
【第2电路基板】
根据图14和图15,对第2电路基板327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第1电路基板165与第2电路基板327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在作为第2电路基板327的外表面的+X侧的面即第1面329设置有第2电极部330。第2电极部330包含多个第2电极331。多个第2电极331以在Y方向上排成一列的方式排列。因此,与多个第2电极331分成多列进行排列的结构不同,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不会在多列之间产生偏差,因此能够确保第2电极331与接触端子部83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在多个第2电极331中包含VCC电极331a、A2电极331b、GND电极331c、SCL电极331d以及SDA电极331e。VCC电极331a是电源电压用的电极。A2电极331b是从属地址设定用的电极。GND电极331c是基准电压用的电极。SCL电极331d是串行时钟输入用的电极。SDA电极331e是串行数据输入输出用的电极。与其他第2电极331相比,配置于多个第2电极331的中央的GND电极331c向装配方向里侧延伸。与此相对,上述的多个接触端子部83在装配方向上排列在相同的位置。因此,在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多个第2电极331中的GND电极331c最初与接触端子部83接触。另外,在将色带盒201从盒装配部7拆下时,多个第2电极331中的GND电极331c最后从接触端子部83离开。因此,能够提高后述的第2电气元件335的动作稳定性。另外,多个第2电极331的个数及其排列顺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依照后述的第2电气元件335的规格、第2电路基板327的设计方法进行变更。
在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面333上安装有第2电气元件335,该第2面333是第2电路基板327的与第1面329相反侧的面。第2电气元件335在第2面333的装配方向上安装在比中央靠装配方向近前侧的位置。通过将第2电气元件335安装于作为第2电路基板327的内表面的第2面333,在色带盒201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2电气元件335与地面等接触,从而抑制机械强度弱的第2电气元件335破损。另外,第2电气元件335也可以安装在第1面329上而不安装在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面333上,例如,能够安装在第2电极部330的装配方向近前侧。另外,与第2电极部330电连接的第2电气元件335也可以独立于第2电路基板327地设置在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或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
第2电气元件335是存储器元件,在第2电气元件335中例如存储有第2墨带205的宽度、卷绕于第2送出芯206的第2墨带205的剩余量等信息。作为第2电气元件335的安装方式,例如可以使用IC封装或IC芯片。在使用IC芯片的情况下,优选用树脂涂覆安装在第2电路基板327上的IC芯片。由此,能够降低安装高度,而且由于利用涂覆树脂来固定安装部分,因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第2基板安装部】
根据图16和图17,对色带盒201中的安装有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基板安装部337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带盒101中安装有第1电路基板165的第1基板安装部167与第2基板安装部337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第2基板安装部337具有周壁安装部339和突出安装部341。
周壁安装部339是切掉带保持部里侧周壁部251中的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周壁安装部339具有相对于第2电路基板327位于-Y侧的第1周壁安装壁部343、相对于第2电路基板327位于+Y侧的第2周壁安装壁部345、以及相对于第2电路基板327位于+X侧的第3周壁安装壁部347以及第4周壁安装壁部349。
越是靠装配方向里侧,第1周壁安装壁部343与第2周壁安装壁部345的间隔越窄,在装配方向里侧的端部,与第2电路基板327的宽度即Y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因此,第2电路基板327以在Y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安装在第2基板安装部337。
第3周壁安装壁部347从第1周壁安装壁部343的+X侧的端部向+Y侧突出。第3周壁安装壁部347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2里壁部247垂直的面以装配方向里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的第3周壁倾斜面351。第4周壁安装壁部349从第2周壁安装壁部345的+X侧的端部向-Y侧突出。第4周壁安装壁部349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2里壁部247垂直的面以装配方向里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的第4周壁倾斜面353。
突出安装部341位于周壁安装部339的-X侧,从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突出安装部341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环状,其孔形状部分成为上述的第2凸部接受部297。突出安装部341具有相对于第2凸部接受部297位于-Y侧的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相对于第2凸部接受部297位于+Y侧的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相对于第2凸部接受部297位于+X侧的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以及相对于第2凸部接受部297位于-X侧的第4突出安装壁部361。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突出量与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突出量大致相等。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和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与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相比,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突出量大,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与第4突出安装壁部361相比,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突出量大。
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在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的+Y侧的面上设置有与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的-Y侧的端部相连的第1台阶部363。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2里壁部247垂直的面以装配方向里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的第1突出倾斜面365。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在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的-Y侧的面上设置有与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的+Y侧的端部相连的第2台阶部367。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2里壁部247垂直的面以装配方向里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的第2突出倾斜面369。
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设置在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的+X侧的端部与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的+X侧的端部之间。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2里壁部247垂直的面以装配方向里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的第3突出倾斜面371。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4突出安装壁部361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4突出安装壁部361设置在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的-X侧的端部与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的-X侧的端部之间。
另外,上述第2电气元件335设置在不与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干涉的位置(参照图13)。因此,能够使设置有第2电气元件335的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面333与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接触。另外,第2电气元件335比被接触端子部83按压的位置靠装配方向近前侧。因此,能够抑制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直接作用于第2电气元件335,从而抑制在第2电气元件335中产生动作不良或电接触不良。
相对于这样构成的第2基板安装部337,第2电路基板327在将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与第2里侧壳体237组合之前,从装配方向近前侧插入到周壁安装部339与突出安装部341之间。然后,当将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和第2里侧壳体237组合时,通过从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防脱部375(参照图7),成为防止第2电路基板32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脱落的状态。
这里,与第3突出倾斜面371相比,第1突出倾斜面365和第2突出倾斜面369仅向+X侧突出。因此,第2电路基板327以被压入第3周壁倾斜面351及第4周壁倾斜面353与第1突出倾斜面365及第2突出倾斜面369之间的方式插入。由此,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1面329的Y方向两个缘部与第3周壁倾斜面351以及第4周壁倾斜面353接触。换言之,第2电路基板327在以第1面329的Y方向两个缘部与第3周壁倾斜面351以及第4周壁倾斜面353接触的方式在X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安装在第2基板安装部337。由此,能够减小多个色带盒201间的基板连接部67的连接基板81与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1面329之间的距离的偏差。
另外,如上所述,第3周壁倾斜面351、第4周壁倾斜面353、第1突出倾斜面365、第2突出倾斜面369以及第3突出倾斜面371相对于与第2里壁部247垂直的面以装配方向里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因此,第2电路基板327以第1面329相对于与第2里壁部247垂直的面以装配方向里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的姿势安装于第2基板安装部337。由此,在将色带盒201从盒装配部7拆下时,能够抑制接触端子部83钩挂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1面329,从而抑制接触端子部83破损。另外,第2电路基板327的倾斜角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4°。
另外,第2基板安装部337设置在第2里侧壳体237。即,安装于第2基板安装部337的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电极部330设置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中的靠近装配方向里侧的位置。色带盒201被悬臂支承于装配底面37的压印轴39、头部49等进行定位,因此越靠装配方向里侧,晃动越少。因此,通过将第2电极部330设置在靠近装配方向里侧的位置,能够减小第2电极部330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的位置偏移量。
【第2凸部接受部】
根据图13、图16以及图17,对第2凸部接受部297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第1凸部接受部159与第2凸部接受部297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2凸部接受部297具有与卡合凸部51的形状对应的开口形状,即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因此,在第2凸部接受部297相对于卡合凸部51被定位的状态下,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另外,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的第2凸部接受部29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大致长方形,只要是能够接受卡合凸部51的形状即可。在第2凸部接受部297的装配方向里侧的周缘部形成有接受倒角部373(参照图8)。通过该接受倒角部373,在将色带盒201装配到盒装配部7时,使卡合凸部51顺畅地插入到第2凸部接受部297中。
第1突出安装壁部355与第2突出安装壁部357的间隔以能够接受卡合凸部51的程度与卡合凸部51的Y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因此,在第2凸部接受部297相对于卡合凸部51在Y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卡合凸部51被第2凸部接受部297接受。另一方面,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与第4突出安装壁部361的间隔比卡合凸部51的X方向的尺寸大。在卡合凸部51被第2凸部接受部297接受的状态下,如后所述,通过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将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向-X侧按压,从而使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与卡合凸部51接触。由此,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相对于卡合凸部51在X方向上被定位。
在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中途,随着色带盒201向装配方向里侧的移动,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1面329与设置在盒装配部7的基板连接部67的接触端子部83摩擦,并且使接触端子部83克服该按压力向+X侧变位。
而且,色带盒201与装配底面37抵接,当色带盒201被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电极部330与接触端子部83接触,成为第2电路基板327被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向-X侧按压的状态。另外,此时,成为卡合凸部51被第2凸部接受部297接受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2电路基板327被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向-X侧即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侧按压,与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接触。并且,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被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经由第2电路基板327向-X侧即卡合凸部51侧按压,与卡合凸部51接触。由此,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经由第2电路基板327和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被卡合凸部51承受。如上所述,由于接触端子部83按压第2电路基板327的位置在装配方向上与卡合凸部51重叠,因此卡合凸部51能够有效地承受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
这样,通过第2凸部接受部297接受卡合凸部51,卡合凸部51作为承受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的承受件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受到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的第2电路基板327发生挠曲变形。另外,通过由卡合凸部51承受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抑制第2盒壳体211承受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而旋转,从而抑制第2盒壳体211相对于装配底面37倾斜。由此,抑制了收容在第2盒壳体211中的第2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相对于第2送出轴45和第2卷取轴47倾斜。因此,在将第2墨带205从第2送出芯206向第2卷取芯207输送时,能够抑制在第2墨带205上产生褶皱。同样地,在第2墨带205从第2卷取芯207向第2送出芯206卷回时,能够抑制在第2墨带205上产生褶皱。
并且,通过被接触端子部83向-X侧按压的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与卡合凸部51接触,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相对于卡合凸部51在X方向上被定位,由此,第2电路基板327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在X方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减小多个色带盒201间的基板连接部67的连接基板81与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1面329之间的距离的偏差。由此,由于能够减小接触端子部83的变位量,因此能够减小接触端子部83按压第2电路基板327的力,另外,能够提高接触端子部83相对于色带盒201的装卸操作的耐久性。
【带盒】
根据图18至图20,对带盒101进行说明。带盒101具有带芯107、第1压印辊109、第1送出芯111、第1卷取芯113以及将它们收容为能够旋转的第1盒壳体115。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带芯107、第1压印辊109、第1送出芯111以及第1卷取芯113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插入凸部53、压印轴39、第1送出轴41以及第1卷取轴43对应的位置。在第1压印辊109设置有在装配方向上贯通的第1压印轴贯穿插入孔117。
在带芯107上卷绕有第1印刷带103。从带芯107送出的第1印刷带103从设置于后述的带侧第1周壁部123的带送出口119向第1盒壳体115外送出。另外,带送出口119是带排出口的一例。在第1盒壳体115内设置有从带芯107至带送出口119的第1带路径121。在第1送出芯111卷绕有第1墨带105。从第1送出芯111送出的第1墨带105卷取于第1卷取芯113。另外,在第1盒壳体115中,根据所收容的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的宽度,存在厚度即装配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第1盒壳体115。
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1盒壳体115形成为将长方形中的长边的两端部向相同方向直角弯曲而成的形状。这里,将第1盒壳体115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1周壁部123。将从带侧第1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2周壁部125。将从带侧第2周壁部125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从-Y侧起依次称为带侧第3周壁部127、带侧第4周壁部129以及带侧第5周壁部131。带侧第4周壁部129相对于带侧第3周壁部127和带侧第5周壁部131形成为凹状。将从带侧第5周壁部131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6周壁部133。带侧第6周壁部133的-X侧的端部与带侧第1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相连。
在第1盒壳体115,在装配方向上贯通设置有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位于带侧第1周壁部123和带侧第2周壁部125相交的角部。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形成为与头罩56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在带盒101相对于盒装配部7装卸时,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和上述第1压印轴贯穿插入孔117对带盒101进行定位,对带盒101的装卸进行引导。
第1盒壳体115具有第1近前侧壳体137和第1里侧壳体139。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第1近前侧壳体137成为装配方向近前侧,第1里侧壳体139成为装配方向里侧。第1近前侧壳体137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第1里侧壳体139是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但第1近前侧壳体137和第1里侧壳体139的材质和制法不限于此。
第1近前侧壳体137具有第1近前壁部141和从第1近前壁部141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第1近前侧周壁部143。第1里侧壳体139具有第1里壁部145和从第1里壁部145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第1里侧周壁部147。第1近前侧壳体137和第1里侧壳体139以使第1近前侧周壁部143和第1里侧周壁部147抵接的方式进行组合。
在第1近前壁部141设置有弹性部149,该弹性部149位于带侧第2周壁部125和带侧第3周壁部127相交的角部。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弹性部149形成为呈“U”字状地去除第1近前壁部141而成的大致长方形部分。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2按压突起20与弹性部149抵接,弹性部149向装配方向里侧变位。随着弹性部149的弹性变位的按压力被第2按压突起20承受,其结果是,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带盒101。由此,抑制了带盒101以从装配底面37浮起的状态进行装配。
在第1里壁部145,从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的周缘部朝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1头周缘凸部151。第1头周缘凸部151的+Y侧即第1压辊109侧的一部分被切掉,该被切掉的部位成为供第1墨带105露出的第1墨带露出部153。但是,在示出了第1墨带露出部153的图19中,省略了第1墨带105的图示。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贯穿插入于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中的印刷头55隔着第1墨带105和第1印刷带103与第1压印辊109对置。
在第1里壁部145,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1筒状轴部155。第1筒状轴部155形成为大致带台阶的圆筒状,将带芯107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到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筒状轴部155中。
另外,在第1里壁部145的装配方向里侧的面,在对角线上设置有多个第1定位孔157。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定位孔157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定位销65卡合。由此,带盒101相对于盒装配部7被定位。
并且,在第1里壁部145设置有第1凸部接受部159,该第1凸部接受部159位于带侧第5周壁部131和带侧第6周壁部133相交的角部。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凸部接受部159接受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卡合凸部51。
在第1里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1周壁部123设置有带侧第1钩卡合部161,在带侧第4周壁部129设置有带侧第2钩卡合部163。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带盒101的带侧第1钩卡合部161和带侧第2钩卡合部163分别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钩57和第2钩59卡合。由此,抑制了带盒101以从装配底面37浮起的状态进行装配。另外,在第1里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5周壁部131安装有第1电路基板165。即,第1电路基板165安装于与设置有带送出口119的带侧第1周壁部123大致平行地设置的带侧第5周壁部131。在带侧第5周壁部131设置有安装有第1电路基板165的第1基板安装部167。
第1把持部173从带侧第1周壁部123向-X侧突出,第2把持部175从带侧第4周壁部129突出。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第1把持部173和第2把持部175在第1盒壳体115整体中设置于Y方向的大致中间部。第1把持部173和第2把持部175在用户把持带盒101时成为把手。这里,将第1把持部173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称为第6按压部177。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6按压突起24(参照图2)与第6按压部177抵接。由此,通过第6按压突起24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第6按压部177。
【带盒装配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21,对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在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压印辊109的第1压印轴贯穿插入孔117、第1送出芯111以及第1卷绕芯113中分别贯穿插入有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压印轴39、第1送出轴41以及第1卷取轴43。由此,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的输送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力能够传递到第1压印辊109、第1送出芯111以及第1卷取芯113。
另外,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在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中贯穿插入有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头部49。在将带盒101装配到盒装配部7之后,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通过头移动机构(省略图示)使印刷头55朝向压印轴39移动。由此,在印刷头55与第1压印辊109之间夹持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另外,将在第1压印辊109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的部分称为第1输送部分77。
在该状态下,当输送马达向正方向旋转时,第1压印辊109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1卷取芯113向卷取方向旋转。由此,通过带送出口119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输送从带芯107送出的第1印刷带103,并且从第1送出芯111送出的第1墨带105被卷取于第1卷取芯113。
另外,当输送马达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时,第1压印辊109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1送出芯111向卷回方向旋转。由此,从带送出口119排出的第1印刷带103被拉回到第1盒壳体内,并且从第1送出芯111送出的第1墨带105卷回于第1送出芯111。这样,贯穿插入到第1送出芯111中的第1送出轴41和贯穿插入到第1卷取芯113中的第1卷取轴43构成输送第1墨带105的第1墨带输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使输送马达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由此输送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并且将从键盘等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到第1印刷带103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切割器17进行切断动作,切断第1印刷带103的已印刷部分。然后,带印刷装置1使输送马达向返回方向旋转,由此拉回第1印刷带103,直到第1印刷带103的前端来到印刷头55与第1压印辊109的夹持位置的附近即印刷位置的附近为止。由此,能够缩短因印刷头55与切割器17分离而导致在接下来印刷的第1印刷带103的长度方向前方产生的空白。
这里,将在第1输送部分77中第1压印辊109对第1印刷带103施加的力称为第1输送力Fa。将第1输送力Fa的方向、即在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输送第1印刷带103时在第1输送部分77中输送第1印刷带103的方向称为第1输送方向。第1输送方向与在印刷头55与第1压印辊109之间夹持第1印刷带103的方向正交。另外,作为第1输送力Fa的反作用力,将作用于带盒101的力称为第1输送反作用力Fb。在第1印刷带103的输送速度加速时,第1输送反作用力Fb增加。另一方面,在第1印刷带103的输送速度减速时,由于第1印刷带103的张力消失,因此第1输送反作用力Fb也消失。
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1输送方向与第1电路基板165从基板连接部67的接触端子部83(参照图11)承受到的力的方向即-X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1输送角度θa。另外,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1输送部分77处的第1带路径121的方向与第1电路基板165从接触端子部83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1路径角度θb。第1路径角度θb与第1输送角度θa大致相等。
第1输送角度θa和第1路径角度θb优选小于45°。通过第1输送角度θa和第1路径角度θb小于45°,上述第1输送反作用力Fb的矢量分量中的X方向的矢量分量Fbx即将第1电路基板165向接触端子部83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比Y方向的矢量分量Fby即使第1电路基板165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大。由此,能够抑制第1电路基板165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在Y方向上偏移。第1输送角度θa也可以置换为第1印刷带103向第1压印辊109进入的进入角度。关于进入角度,在第1印刷带103的未使用阶段,卷绕在带芯107上的第1印刷带103为大径。随着第1印刷带103的使用,卷绕在带芯107上的第1印刷带103变化为小径。因此,进入角度以通过第1印刷带103的使用而角度变大的方式变化。进入角度即使变化,也被设定为小于45°。但是,在将带芯107形成为小径的情况下,第1印刷带103的末端有时会超过45°,但在此之前,由于小于45°,因此包含本发明。
【其他变形例】
带印刷装置1、带盒101以及色带盒201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结构。例如,上述实施方式除了上述以外,还能够变更为以下那样的方式。
带盒10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第1电路基板165。同样地,色带盒20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第2电路基板327。
墨带盒201并不限定于墨带收容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一体形成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能够分离成墨带收容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的结构。另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代替色带盒201而将墨带收容盒501和带引导盒503装配于盒装配部7。墨带收容盒501与色带盒201的墨带收容部253大致同样地构成,带引导盒503与色带盒201的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大致同样地构成。
如图22至图24所示,带引导盒503具有第3压印辊505、带夹持部507以及第3盒壳体509。第3压印辊505与第2压印辊203同样地,在第3压印辊505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第2印刷带403,并输送第2印刷带403。在带夹持部507与第3盒壳体509的周壁部之间夹持第2印刷带403。带引导盒503在通过带夹持部507保持第2印刷带403的状态下装配于盒装配部7。
在第3盒壳体509设置有带引导件511、第3基板安装部513、第3凸部接受部515、第4周壁凹部517。带引导件511对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进行引导。带引导件511与第3盒壳体509的周壁部之间成为输送第2印刷带403的第3带路径512。第3基板安装部513与第1基板安装部167、第2基板安装部337同样地构成,在第3基板安装部513安装有与第1电路基板165、第2电路基板327同样地构成的第3电路基板519。当带引导盒503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接触端子部83与第3电路基板519的第3电极部521接触。与第1凸部接受部159和第2凸部接受部297同样地,第3凸部接受部515接受卡合凸部51。第4周壁凹部517与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4周壁凹部272同样地构成。即,第4周壁凹部517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成为在装配部罩5闭合时被第4按压突起22按压的第4按压部523。
如图22所示,第3输送角度θe和第3路径角度θf优选小于45°。另外,第3输送角度θe与第1输送角度θa、第2输送角度θc同样地定义,第3路径角度θf与第1路径角度θb、第2路径角度θd同样地定义。
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不限于在第2电路基板327与卡合凸部51之间设置有第3突出安装壁部359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第2电路基板327与卡合凸部51直接接触的结构。
盒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1和带盒201那样收容有印刷带和墨带的结构,只要是能够装配于带印刷装置1的结构即可。
带盒101通过使带芯107成为以下的配置,使作为相对于带的输送力的反作用力的输送反作用力的矢量分量中的将第2电极部330向带印刷装置1的接触端子部83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比使第2电极部330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大,能够抑制第2电极部330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偏移。
第1电路基板165的电极部与图14同样地排列有多个电极。形成将这些电极中的最接近带侧第6周壁部133的电极和第1压印辊109的中心轴连结的假想线171。也可以连结最接近带侧第6周壁部133的电极的带侧第6周壁部133侧的一端。
带芯107的外形的一部分位于比该假想线171靠带侧第5周壁部131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实现上述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采用分别组合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而成的结构。
【附记】
下面,关于盒进行附记。
一种盒,其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其用于装配盒;以及能够弹性变位的接触端子部,其设置于盒装配部,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该接触端子部与设置于盒的周壁部的电极部接触,其特征在于,盒具有:盒壳体,其设置有供印刷带排出的带排出口;带路径,其朝向带排出口输送印刷带;输送部,其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以及电极部,在从盒的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在朝向带排出口输送印刷带时,通过输送部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的部分处的输送印刷带的方向与电极部从接触端子部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即输送角度小于45°。
根据该结构,作为对印刷带的输送力的反作用力的输送反作用力的矢量分量中的将电极部向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比使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大。由此,能够抑制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另外,这里的电极部包含多个电极。另外,接触端子部包含与多个电极对应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即,这里的矢量分量包含基于多个接触端子部的合成矢量。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盒壳体设置有供印刷带从外部导入的带导入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卷绕直径大的带卷。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盒具有墨带收容部,该墨带收容部收容用于向印刷带进行印刷的墨带,带导入口设置在墨带收容部与电极部之间。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当印刷带的输送速度加速时,将电极部向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增加。
根据该结构,在印刷带的输送速度加速时,能够抑制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
一种盒,其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其用于装配盒;以及能够弹性变位的接触端子部,其设置于盒装配部,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该接触端子部与设置于盒的周壁部的电极部接触,其特征在于,盒具有:第1周壁部;以及第2周壁部,在从盒的装配方向观察时,该第2周壁部相对于第1周壁部以内角超过180°的方式屈曲,电极部设置于第1周壁部或第2周壁部。
根据该结构,在盒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为L字状的盒周壁部整体,能够抑制电极部接触地面等,从而抑制机械强度弱的电极部破损。另外,即使在下落到凹凸大的地面时,也由于通过盒周壁部的形状本身进行保护,因此无需设置从周壁部进一步突出的伸出部,就能够抑制电极部破损。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盒具有基板,该基板在第1面设置有电极部,在基板的与第1面相反侧的第2面上设置有电气元件。
根据该结构,在盒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气元件接触地面等,从而抑制机械强度弱的电气元件破损。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与电极部电连接的电气元件设置于第1周壁部或第2周壁部。
根据该结构,在盒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气元件接触地面等,从而抑制机械强度弱的电气元件破损。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盒在向盒装配部装配时,由从盒装配部的底面突出的定位部进行引导。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盒以相对于盒装配部定位的状态顺畅地安装。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电极部由与多个接触端子部接触的多个电极构成,多个电极在与装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成一列。
根据该结构,与多个电极分成多列进行排列的结构不同,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不会在多列之间产生偏差,因此能够确保电极与接触端子部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电极部包含GND电极,GND电极比其他电极向装配方向里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多个电极中的GND电极最初与接触端子部接触。另外,在盒从盒装配部拆下时,多个电极中的GND电极最后从接触端子部离开。因此,能够提高电气元件的动作稳定性。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电极部设置于盒的周壁部中的靠装配方向里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盒由从盒装配部的底面呈悬臂梁状突出的定位部进行定位,因此通过将电极部设置在装配方向里侧的位置,能够减小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的位置偏移量。另外,刚性高而不容易变形的呈悬臂梁状突出的卡合凸部51的固定端侧能够承受来自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盒具有:盒壳体,其设置有供印刷带排出的带排出口;带路径,其朝向带排出口输送印刷带;以及输送部,其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对印刷带施加输送力的部分处的带路径的方向与电极部从接触端子部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即路径角度小于45°。
根据该结构,作为针对印刷带的输送力的反作用力的输送反作用力的矢量分量中的将电极部向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比使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大。由此,能够抑制接触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盒壳体设置有供印刷带从外部导入的带导入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卷绕直径大的带卷。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盒具有墨带收容部,该墨带收容部收容用于向印刷带进行印刷的墨带,带导入口设置在墨带收容部与电极部之间。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在印刷带的输送速度加速时,与未输送印刷带的状态相比,将电极部向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增加。
根据该结构,在印刷带的输送速度加速时,能够抑制电极部相对于接触部位置偏移。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输送部是压印辊,印刷带的输送方向是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并对印刷带进行印刷时,与在带印刷装置的印刷头和压印辊之间夹持印刷带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将与在印刷头和压印辊之间夹持印刷带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输送方向,输送印刷带。
一种盒,其具有:盒壳体,其具有构成角部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构成与由上述第1周壁部和上述第2周壁部构成的上述角部形成对角的角部的第5周壁部和第6周壁部,上述第1周壁部与上述第5周壁部对置,上述第2周壁部与上述第6周壁部对置;头贯穿插入孔,其配置在上述第1周壁部与上述第2周壁部的上述角部;压印辊,其与上述头贯穿插入孔对置;基板,其具有设置在上述第5周壁部的电极部;带排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第1周壁部;以及印刷带,其收纳在比上述盒壳体的上述头贯穿插入孔靠上述第6周壁部侧的位置,卷绕在带芯上,上述带芯的外形的一部分位于比将上述电极部的上述第6周壁部侧和上述压印辊的中心轴连结的线靠上述第5周壁部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将盒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情况下,作为针对带的输送力的反作用力的输送反作用力的矢量分量中的将电极部向带印刷装置的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比使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大。由此,能够抑制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
一种盒,其具有:盒壳体,其包含构成角部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在上述第2周壁部的与上述角部相反侧相连的第3周壁部、与上述第2周壁部对置且与上述第3周壁部相连的第4周壁部、与上述第4周壁部连接且隔着形成台阶的第5周壁部与上述第2周壁部对置的第6周壁部;头贯穿插入孔,其配置于上述第1周壁部与上述第2周壁部的上述角部;压印辊,其与上述头贯穿插入孔对置;基板,其具有设置于形成上述台阶的上述第5周壁部的电极部;带排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第1周壁部;以及带导入口,其相对于上述基板在上述第4周壁部侧设置于上述第5周壁部和上述第4周壁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周壁部。
根据该结构,在将盒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情况下,作为针对带的输送力的反作用力的输送反作用力的矢量分量中的将电极部向带印刷装置的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比使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大。由此,能够抑制电极部相对于接触端子部位置偏移。
另外,在盒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气元件接触地面等,从而抑制机械强度弱的电气元件破损。

Claims (16)

1.一种盒,其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其用于装配盒;以及能够弹性变位的接触端子部,其设置于所述盒装配部,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时,该接触端子部与设置于所述盒的周壁部的电极部接触,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具有:
盒壳体,其设置有供印刷带排出的带排出口;
带路径,其朝向所述带排出口输送所述印刷带;
输送部,其对所述印刷带施加输送力;以及
所述电极部,
在从所述盒的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
在朝向所述带排出口输送所述印刷带时,通过所述输送部对所述印刷带施加输送力的部分处的输送所述印刷带的方向与所述电极部从所述接触端子部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即输送角度小于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壳体设置有供所述印刷带从外部导入的带导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具有墨带收容部,该墨带收容部收容用于向所述印刷带进行印刷的墨带,
所述带导入口设置在所述墨带收容部与所述电极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当所述印刷带的输送速度加速时,将所述电极部向所述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是压印辊,
所述印刷带的输送方向是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而对所述印刷带进行印刷时,与在所述带印刷装置的印刷头和所述压印辊之间夹持所述印刷带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6.一种盒,其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其用于装配盒;以及能够弹性变位的接触端子部,其设置于所述盒装配部,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时,该接触端子部与设置于所述盒的周壁部的电极部接触,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具有:第1周壁部;以及第2周壁部,在从所述盒的装配方向观察时,该第2周壁部相对于所述第1周壁部以内角超过180°的方式屈曲,所述电极部设置于所述第1周壁部或所述第2周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具有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基板,该基板在第1面设置有所述电极部,
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1面相反侧的第2面上设置有电气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电极部电连接的电气元件设置于所述第1周壁部或所述第2周壁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在向所述盒装配部装配时,由从所述盒装配部的底面突出的定位部进行引导。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由与多个所述接触端子部接触的多个电极构成,
多个所述电极在与所述装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成1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包含GND电极,所述GND电极比其他所述电极向所述装配方向里侧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设置于所述盒的周壁部中的靠所述装配方向里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具有:盒壳体,其设置有供印刷带排出的带排出口;带路径,其朝向所述带排出口输送所述印刷带;以及输送部,其对所述印刷带施加输送力,
在从所述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对所述印刷带施加输送力的部分处的所述带路径的方向与所述电极部从所述接触端子部承受到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即路径角度小于4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壳体设置有供所述印刷带从外部导入的带导入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具有墨带收容部,该墨带收容部收容用于向所述印刷带进行印刷的墨带,
所述带导入口设置在所述墨带收容部与所述电极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当所述印刷带的输送速度加速时,与未输送所述印刷带的状态相比,将所述电极部向所述接触端子部按压的方向的矢量分量增加。
CN201911343954.1A 2018-12-26 2019-12-24 Active CN1113766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5908.3A CN115157884A (zh) 2018-12-26 2019-12-2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3218 2018-12-26
JP2018243218A JP7208785B2 (ja) 2018-12-26 2018-12-26 カートリッジ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5908.3A Division CN115157884A (zh) 2018-12-26 2019-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616A true CN111376616A (zh) 2020-07-07
CN111376616B CN111376616B (zh) 2022-08-12

Family

ID=7112935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52554.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942635U (zh) 2018-12-26 2019-12-24
CN202210865908.3A Pending CN115157884A (zh) 2018-12-26 2019-12-24
CN201911343954.1A Active CN111376616B (zh) 2018-12-26 2019-12-24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52554.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942635U (zh) 2018-12-26 2019-12-24
CN202210865908.3A Pending CN115157884A (zh) 2018-12-26 2019-12-24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840071B2 (zh)
EP (2) EP3904108B1 (zh)
JP (2) JP7208785B2 (zh)
KR (1) KR20210104752A (zh)
CN (3) CN211942635U (zh)
TW (2) TWI760935B (zh)
WO (1) WO20201379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8785B2 (ja) * 2018-12-26 2023-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BR112023018221A2 (pt) * 2021-03-19 2023-10-03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2000343799A (ja) * 1999-06-09 2000-12-12 Alps Electric Co Ltd リボンカセット
CN101934647A (zh) * 2009-06-30 2011-01-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CN102259506A (zh) * 2010-05-31 2011-11-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207579365U (zh) * 2017-11-10 2018-07-06 珠海爱墨标识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色带盒
CN108566776A (zh) * 2015-12-28 2018-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单元
CN211942635U (zh) * 2018-12-26 2020-11-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7185A (ja) * 1988-03-18 1989-09-2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CA2107746A1 (en) * 1992-10-06 1994-04-07 Masahiko Nunokawa Tape printing device and tape cartridge used therein
JP3212445B2 (ja) * 1994-05-25 2001-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6168328B1 (en) * 1998-07-01 2001-01-02 Alps Electric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with a plurality of cassette holder plates
AU2003219551A1 (en) 2002-03-28 2003-10-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k ribbon set
JP2003285458A (ja) 2002-03-29 2003-10-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WO2006033393A1 (ja) 2004-09-24 2008-05-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20090016795A1 (en) 2005-03-16 2009-01-15 Panduit Corp. Hand-held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for labeling
US20080085142A1 (en) 2005-03-17 2008-04-10 Panduit Corp. Hand-held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for labeling
WO2010125128A1 (en) * 2009-04-28 2010-11-04 Dymo Sub-assemblies for use in a casette
ES2588766T3 (es) * 2010-01-19 2016-11-04 Printronix, Llc Cartucho de cinta inteligente
JP5748969B2 (ja) 2010-03-17 2015-07-15 エステー産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と再充填インク収納リサイクル容器
US8540442B2 (en) 2010-07-30 2013-09-24 Brady Worldwide, Inc. Adjustable print media path system and method
JP5929169B2 (ja) 2011-12-22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346766B2 (ja) 2014-03-24 2018-06-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439615B2 (ja) 2015-07-13 2018-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19042986A (ja) * 2017-08-31 2019-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アッセンブリ、及び装着方法
WO2019189711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2000343799A (ja) * 1999-06-09 2000-12-12 Alps Electric Co Ltd リボンカセット
CN101934647A (zh) * 2009-06-30 2011-01-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CN102259506A (zh) * 2010-05-31 2011-11-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8566776A (zh) * 2015-12-28 2018-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单元
CN207579365U (zh) * 2017-11-10 2018-07-06 珠海爱墨标识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色带盒
CN211942635U (zh) * 2018-12-26 2020-11-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4108B1 (en) 2024-07-03
TWI760935B (zh) 2022-04-11
EP3904108A1 (en) 2021-11-03
EP3904108A4 (en) 2022-08-31
TWI715366B (zh) 2021-01-01
TW202120345A (zh) 2021-06-01
EP4303018A2 (en) 2024-01-10
KR20210104752A (ko) 2021-08-25
TW202023845A (zh) 2020-07-01
JP2023026638A (ja) 2023-02-24
JP7208785B2 (ja) 2023-01-19
US20240059081A1 (en) 2024-02-22
CN111376616B (zh) 2022-08-12
CN211942635U (zh) 2020-11-17
US11840071B2 (en) 2023-12-12
EP4303018A3 (en) 2024-03-06
US20220072881A1 (en) 2022-03-10
CN115157884A (zh) 2022-10-11
WO2020137959A1 (ja) 2020-07-02
JP7467697B2 (ja) 2024-04-15
JP2020104326A (ja)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13678B2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カートリッジのセット
JP746769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11376618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1376617B (zh)
JP7165049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11376621B (zh) 带印刷装置以及盒的组件
CN111376620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JP7213680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