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6478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6478A
CN112136478A CN202010580583.5A CN202010580583A CN112136478A CN 112136478 A CN112136478 A CN 112136478A CN 202010580583 A CN202010580583 A CN 202010580583A CN 112136478 A CN112136478 A CN 112136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harvesting
grain
harvested
str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05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内一树
征矢保
松本健
安东良将
池田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36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64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4Mowing tab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57/22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for standing stal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3/00Outside dividers
    • A01D63/04Non-rotating div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Outside Dividers And 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希望能够实现收获作业的效率的提高,并且能够以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支承收割部。能够收割七条量的直立谷秆的收割部(2)具备使收割谷秆在收割宽度方向上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具备:将从右端起第一条谷秆导入路径(Q1)和第二条谷秆导入路径(Q2)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一输送部、将从右端起第三条谷秆导入路径(Q3)和第四条谷秆导入路径(Q4)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二输送部、将从右端起第五条谷秆导入路径(Q5)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三输送部、以及将从右端起第六条谷秆导入路径(Q6)和第七条谷秆导入路径(Q7)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四输送部,收割支承架(16)位于与从右端起第五条谷秆导入路径(Q5)的后方对应的部位。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具备能够收割多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
背景技术
在这种联合收割机中,构成为利用收割装置收割七条直立谷秆,将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将所收割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具备:将从右端起第一条收割谷秆和第二条收割谷秆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第一中间输送部、仅将从右端起第三条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二中间输送部、将从右端起第四条收割谷秆和第五条收割谷秆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第三中间输送部、以及将从右端起第六条收割谷秆和第七条收割谷秆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第四中间输送部。而且,将收割部整体支承于行驶机体的收割支承架在驾驶部的横侧设置在从行驶机体的左右中心偏向左侧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84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结构中,具有能够同时收割七条量的直立谷秆而使得作业效率提高的优点,但在利用收割支承架对收割部的载荷进行支承时,在如下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若加以说明,则以往,在这种联合收割机中,从将机体整体的横向宽度抑制为例如能够装载于卡车的货架那样的左右宽度的观点出发,例如,六条以下的较少的收割条数的联合收割机已实用化。但是,为了提高作业效率,期望能够进行比以往的六条多一条的七条收割的结构。在六条收割型式的情况下,一般采用使每两条量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结构,在设为七条收割型式的情况下,需要确定将向六条追加的一条用的输送部设定在哪个位置。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追加的一条量被设定为从右端起第三个,但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假定收割部以比与收割部的追加的一条用的输送部对应的位置靠左侧为基准而成为朝向右侧伸出的状态。其结果是,与由收割支承架支承的左右位置相比,右侧的重量变大,有可能成为左右重量平衡偏向右的状态,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能够实现收获作业的效率的提高,并且能够以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支承收割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左右的行驶装置、具备所述左右的行驶装置的行驶机体、设置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前部且能够收割七条量的直立谷秆的收割部、以及将所述收割部支承于所述行驶机体的收割支承架,所述收割部具备: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划分形成七条谷秆导入路径的多个分禾器、与全部的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每一条谷秆导入路径分别对应地设置并且扶起直立谷秆的七个谷秆扶禾装置、将被导入到全部的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直立谷秆切断的收割装置、以及使所收割的收割谷秆在收割宽度方向上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具备:将从右端起第一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和第二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一输送部、将从右端起第三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和第四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二输送部、将从右端起第五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三输送部、以及将从右端起第六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和第七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四输送部,所述收割支承架位于与从右端起第五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后方对应的部位。
根据本发明,以将一条量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三输送部位于与将所述收割部支承于所述行驶机体的收割支承架的前方对应的部位的状态构成收割部。这样构成的结构例如对应于相对于六条收割型式的收割部使一条用的输送部进入与收割支承架的前方对应的部位而配置。这样,通过将追加的一条量设定在左右宽度中的与收割支承架对应的部位,能够使收割部在左右方向上尽可能均等地扩大宽度而不会大幅破坏左右的重量平衡。
其结果是,通过将输送部的配置结构与收割支承架的位置关系设定为适当的结构,从而能够收割七条直立谷秆,能够实现收获作业的效率的提高,并且能够以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支承收割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传动轴,所述收割传动轴在通过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内部的状态下,将所述行驶机体所具备的发动机的动力向所述收割部传递,在所述收割支承架的中途,具备从所述收割传动轴朝向前方延伸的分支传动轴,经由所述分支传动轴分支出的动力向所述第三输送部传递。
根据该结构,从通过收割支承架的内部的收割传动轴分支出的动力向第三输送部传递。由于第三输送部位于收割支承架的前方,因此,能够从分支传动轴直接向第三输送部传递动力,能够实现传动结构的简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第三输送部具备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根部夹持输送装置,所述第四输送部具备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的根部夹持输送装置,所述第三输送部的所述根部夹持输送装置构成为使收割谷秆与所述第四输送部的所述根部夹持输送装置的输送路径的中途部汇合。
一条量的收割谷秆与汇合了两条量的收割谷秆相比体积小,因此,在输送量容易产生偏差且层厚较薄的部位,在由根部夹持输送装置输送时,有可能难以发挥足够的夹持作用。
因此,在本结构中,采用由第三输送部的根部夹持输送装置输送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结构。其结果是,即便是体积小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也可以受到伴随着机体行驶的向机体后方侧的输送作用而进行顺畅的输送。而且,在与第四输送部的夹持输送装置汇合后也可以良好地进行根部夹持输送。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第三输送部具备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所述第四输送部具备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所述第三输送部的所述穗梢卡定输送装置构成为使收割谷秆与所述第四输送部的所述穗梢卡定输送装置的输送路径的中途部汇合。
一条量的收割谷秆与汇合了两条量的收割谷秆相比体积小,因此,输送量容易产生偏差,在由穗梢卡定输送装置输送时,有可能从卡定作用区域脱离。
因此,在本结构中,采用由第三输送部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输送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结构。其结果是,即便是体积小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也可以受到伴随着机体行驶的向机体后方侧的输送作用而进行顺畅的输送。而且,在与第四输送部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汇合后也可以良好地进行穗梢卡定输送。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连结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横向框架,所述横向框架具备:在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的中央部框架体、与所述中央部框架体的右侧部分连结的右侧框架体、以及与所述中央部框架体的左侧部分连结的左侧框架体,所述中央部框架体从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并形成为大致T字形。
根据该结构,为了利用收割支承架对收割部整体进行支承,在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连结有沿着左右方向横跨收割部的大致整个宽度而延伸的筒状的横向框架。
但是,具有七条量的收割宽度的收割部的左右宽度大,因此,横向框架变长。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左右方向上一体地设置该横向框架,但存在变得过长而难以制作的不利情形。
因此,通过采用将横向框架分割为中央部框架体、右侧框架体以及左侧框架体的结构,右侧框架体以及左侧框架体变短而容易制作。另外,由于中央部框架体在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为大致T字形,因此,即便是长条的横向框架,收割支承架与横向框架的连结支承结构也变得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4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传动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输送装置和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履带行驶装置与收割作业区域之间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分支传动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分支传动结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分支传动结构的收割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弯曲部附近的收割谷秆的输送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第二中间输送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14是表示输送装置的穗梢侧谷秆输送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输送装置的根部侧谷秆输送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一中间输送部的俯视图。
图17是第一中间输送部的主视图。
图18是第四中间输送部的俯视图。
图19是第四中间输送部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中间输送部与第三中间输送部的汇合部位的穗梢引导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二中间输送部与第三中间输送部的汇合部位的根部引导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谷秆输送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行驶机体
2 收割部
4R、4L 行驶装置
14 收割装置
15 输送装置
16 收割支承架
19 横向框架
22 中央部框架体
23 左侧框架体
24 右侧框架体
44 第一中间输送部(第一输送部)
45 第二中间输送部(第二输送部)
46 第三中间输送部(第三输送部)
47 第四中间输送部(第四输送部)
64 第三根部夹持输送装置(根部夹持输送装置)
65 第三穗梢卡定输送装置(穗梢卡定输送装置)
71 第四根部夹持输送装置(根部夹持输送装置)
72 第四穗梢卡定输送装置(穗梢卡定输送装置)
112 收割传动轴
122 分支传动轴
Q1~Q7 谷秆导入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2中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前侧,图1、2中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后侧。图2中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左侧,图2中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右侧。
〔整体结构〕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和能够收割七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2。收割部2能够绕横轴芯P1摆动升降地与行驶机体1连结,并设置成能够通过升降用液压缸3进行驱动升降。
行驶机体1具备作为行驶装置的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R、4L,在机体前部的右侧(左右方向一侧)具备驾驶部5。在驾驶部5的后方,以沿机体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由收割部2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以及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7。驾驶部5被驾驶室8覆盖。虽未图示,但脱粒装置6一边通过脱粒供给链9夹持从收割部2输送的收割谷秆的根部并进行输送,一边在脱粒室内部对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在脱粒室的下部设置的分选部分选处理为谷粒和尘埃。谷粒储存在谷粒箱7中,尘埃向机外排出。具备能够将储存于谷粒箱7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0、以及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碎断之后向机外排出的碎断装置11。
收割部2具备: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划分形成七条谷秆导入路径Q1~Q7的多个(八个)分禾器12;与全部的谷秆导入路径Q1~Q7的每一条谷秆导入路径分别对应地设置并且扶起直立谷秆的七个谷秆扶禾装置13(以下简称为扶禾装置);将被导入到全部的谷秆导入路径Q1~Q7的直立谷秆切断的推剪型的收割装置14;以及使所收割的收割谷秆在收割宽度方向上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15。
八个分禾器12中的位于机体横向最外侧的两个分禾器12将直立谷秆分开为收割对象和对象外,将收割对象谷秆导入与该分禾器12邻接的扶禾路径,将对象外的谷秆向该扶禾路径的横向外侧引导。其他分禾器12将直立于两个栽植条的谷秆向该分禾器12的横向两侧分开并向分禾器12的横向两侧的扶禾路径导入。谷秆导入路径Q1~Q7具有由左右两侧的分禾器12划分的宽度,用于导入一条量的直立谷秆。
〔收割部的框架结构〕
接着,说明收割部2的框架结构。
如图1所示,具备将收割部2整体相对于行驶机体1能够升降地支承的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收割支承架16。该收割支承架16的后上部的基端侧所具备的横向的枢轴支承部17能够绕横轴芯P1转动地支承于机体侧的支承台18。收割支承架16从支承台18朝向机体下前方延伸。
如图2、9所示,收割支承架16以位于与七条谷秆导入路径Q1~Q7中的从右端起第五条谷秆导入路径Q5的后方对应的部位的状态设置。如后所述,第五条谷秆导入路径Q5是输送一条量的收割谷秆的部位。
在收割支承架16的前端部连结有沿左右方向即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下部侧横向框架19。如图1所示,在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机体横宽方向两端部,以朝向机体前方延伸的状态连结有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的分禾框架20。在横跨上述左右两端部的分禾框架20的前后中途部彼此而架设的状态下,连结有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收割刀支承架21。收割装置14支承于收割刀支承架21。
如图8、9所示,下部侧横向框架19具备:在收割支承架16的前端部一体地设置的中间部框架体22、凸缘连结于中间部框架体22的左侧部分的左侧框架体23、以及凸缘连结于中间部框架体22的右侧部分的右侧框架体24。
在左右两端部的分禾框架20之间,隔开间隔地具备多个分禾框架20。这些中间部的分禾框架20的后端部与收割刀支承架21连结,并朝向机体前方呈悬臂状地延伸设置。合计具备八根分禾框架20,在各分禾框架20的前端部分别具备分禾器12。
如图1所示,从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左侧端部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有圆筒状的左侧上下方向框架25。虽未图示,但从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右侧端部也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有上下方向框架。而且,横跨左侧上下方向框架25的上端部和右侧的上下方向框架的上端部连结有上部侧横向框架26(参照图3)。该上部侧横向框架26横跨七个扶禾装置13各自的上端部彼此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各扶禾装置13的上端部连结。
七个扶禾装置13各自的上侧与上部侧横向框架26连结,各自的下侧与分禾框架20连结。因此,各扶禾装置13在被连结的状态下,作为将上部侧横向框架26与分禾框架20连结的框架部件发挥功能。
〔行驶装置与收割作业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4、6、8所示,收割部2构成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L的横外端部TL位于七条谷秆导入路径Q1~Q7中的左侧端的谷秆导入路径Q7的宽度内,并且,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R的横外端部TR位于七条谷秆导入路径Q1~Q7中的右端的谷秆导入路径Q1的宽度内。
若加以说明,则利用收割装置14进行收割作业的作业区域即收割作业区域W的左侧的外端部KL相对于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L的横外端部TL向左侧外方错位。另外,收割作业区域W的右侧的外端部KR相对于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R的横外端部TR向右侧外方错位。
通过使收割部2如上述那样构成,从而在收割作业中,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R、4L不会压倒未收割谷秆,可以良好地进行收割作业。另外,如图4所示,行驶机体1的右侧端部(左右方向一侧的一例)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收割作业区域W的右侧的外端部KR的左右方向的位置构成为大致相同的位置。
若对行驶机体1与收割作业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加以说明,则如图4所示,行驶机体1的右侧的横外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ER构成为位于与收割作业区域W的右侧的横外端部的位置KR大致相同的位置。行驶机体1的右侧的横外端部是以固定状态设置在驾驶室8的横侧的乘降用的扶手8a的外端部。另外,驾驶室8所具备的后视镜8b在通常使用状态下向外方突出,但能够在基端部的支点部摆动,能够收纳于比扶手8a的外端部靠内方侧的位置。
行驶机体1的左侧的横外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EL相比收割作业区域W的左侧的横外端部的位置KL向左右方向内方侧错位。行驶机体1的左侧的横外端部是脱粒装置6的外装箱6a(参照图2)的外端部。
〔扶禾装置〕
如图1、3所示,扶禾装置13以下端侧位于机体前部侧且越靠上端侧越位于机体后方侧的后倒倾斜状态的立起姿势设置。而且,如图4所示,扶禾装置13在兼用作框架的扶禾箱27的内部具备横跨位于上侧的驱动链轮28和张紧用链轮29以及位于下侧的从动链轮30的每一个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31,在该环形转动链31上,沿着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具备多个扶禾爪32。扶禾爪32以能够姿势变更为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的方式支承于环形转动链31。
如图5所示,具备横跨七个扶禾装置13的上部彼此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扶禾驱动轴33。来自该扶禾驱动轴33的动力经由中继传动箱34内所具备的中继传动轴35向驱动链轮28传递动力。虽未图示,但扶禾驱动轴33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构成为在方形嵌合状态下传递动力。
扶禾装置13的环形转动链31的左右两侧的上下移动路径中的任一方被设定为扶禾作用路径,相反侧被设定为非作用返回路径。虽未图示,但在扶禾作用路径中,在环形转动链31通过的部位具备对扶禾爪32进行立起引导的引导板。
如图4所示,对多个扶禾装置13中的从右侧起第五个扶禾装置13以外的扶禾装置13而言,左右相邻的扶禾装置13彼此以扶禾爪32相互面对的状态配置。从右侧起第五个扶禾装置13以扶禾爪32向左方向突出而立起的状态配置。
扶禾装置13在扶禾作用路径中,向横向突出的扶禾爪32一边对谷秆进行梳理作用一边上升移动,若到达扶禾作用路径的终端,则从谷秆脱离而收纳于扶禾箱27的内部,沿着非作用返回路径下降而向扶禾作用路径侧返回。由此,各扶禾装置13利用上升移动的扶禾爪32对被导入到了扶禾路径的直立谷秆进行扶禾处理。
在扶禾爪32相互面对的状态下相邻的两个谷秆扶禾装置13以各自的扶禾爪32的扶禾作用区域M重叠的状态设置。即,如图4所示,相互面对的左右的扶禾爪32的扶禾作用区域M以在左右方向上重叠设定量m的方式设定位置。另外,相对的左右的扶禾爪32以在上下方向上位置稍微错开的状态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设定转动相位。通过这样形成为扶禾作用区域M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结构,能够尽可能地缩小收割部2的左右方向上的整个宽度,从而以能够将机体整体装载于卡车的货架的方式将收割部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处于货架的左右宽度内的宽度。
〔收割装置〕
收割装置14以作用于全部的收割对象条(七条)的直立谷秆的方式形成为遍及左右方向(与收割宽度方向对应)的整个宽度的长条状,由公知结构的推剪型收割刀构成。收割装置14的左右方向上的全长与收割部2的左右方向上的收割作业区域W对应。
而且,如图8所示,收割部2中的收割作业区域W的左侧外端部KL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比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L的横外端部TL的位置向左侧外方错位。另外,收割作业区域W的右侧外端部KR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比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R的横外端部TR的位置向右侧外方错位。
如图8所示,收割装置14具备: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被一分为二的两组推剪型的收割刀36、以及分别驱动两组收割刀36的左右的收割刀驱动机构37。虽未详细叙述,但左右的收割刀36分别具备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固定刀、以及以与该固定刀的上侧滑动接触的状态并排设置的多个可动刀。构成为通过对左右的收割刀36的靠近外侧的附近所具备的可动刀操作体38进行作用的收割刀驱动机构37的驱动,使可动刀沿着机体横宽方向左右往复驱动。
收割刀驱动机构37具备:一端部具备与可动刀操作体38卡合的操作辊39的臂40、一端侧与该臂40的另一端部连结的连动杆41、以及与该连动杆41的另一端侧连结的作为曲柄臂发挥功能的驱动旋转体42。而且,将驱动旋转体4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往复移动力而左右往复驱动可动刀。
〔输送装置〕
接着,说明输送装置15。
如图6所示,输送装置15具备:将由收割装置14收割的谷秆的根部向后方扒拢的七个扒拢部43;将从右侧起第一条和第二条这两条量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作为第一输送部的第一中间输送部44;将从右侧起第三条和第四条这两条量的收割谷秆向与第一中间输送部44汇合的汇合部位输送的作为第二输送部的第二中间输送部45;将从右侧起第五条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作为第三输送部的第三中间输送部46;将从右侧起第六条和第七条这两条量的收割谷秆向与第一中间输送部44汇合的汇合部位输送的作为第四输送部的第四中间输送部47;以及将汇合后的七条收割谷秆输送至脱粒供给链9的始端部的供给输送部48(参照图5)。第三中间输送部46构成为将收割谷秆向与第四中间输送部47汇合的汇合部位输送。
如图6、9所示,扒拢部43具备: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排列位于收割装置14的上方附近而啮合转动的谷秆扒拢用的旋转式的镇压辊43A(外形形成为大致星形的扒拢旋转体)、以及相比该镇压辊43A位于上方的带有突起的环形转动带43B。除从右端起第五个扒拢部43之外的六个扒拢部43构成为一边将左右的两条量的收割谷秆每两条量地汇集一边向后方扒拢。从右端起第五个扒拢部43构成为将从右侧起第五条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向后方扒拢。
除从右端起第五个扒拢部43(以下,称为一条用的扒拢部43)之外的六个扒拢部43(以下,称为两条用扒拢部43)中的镇压辊43A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相互啮合的状态设置。另外,一条用的扒拢部43中的镇压辊43A以相对于从右端起第四个两条用拔拢部的镇压辊43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相互啮合的状态设置。全部的镇压辊43A以相同的高度在左右排列的状态下设置,直至从右端起第五个为止的五个镇压辊43A处于相互啮合的状态,第五个镇压辊43A与第六个镇压辊43A分离。
如图5、7、9所示,第一中间输送部44具备:对收割谷秆的根部侧部位进行夹持输送的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以及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的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如图5所示,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具备横跨多个链轮52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53。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具备横跨多个链轮54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55的环形转动链56。卡定突起55被支承为能够起伏摆动,在输送作用区域以维持立起姿势的方式被卡定引导。该卡定突起55的结构在以下的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中也为相同的结构。
第二中间输送部45具备:对收割谷秆的根部侧部位进行夹持输送的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以及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的第二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8。如图5所示,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具备横跨多个链轮59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60。第二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8具备横跨多个链轮61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62的环形转动链63。
第三中间输送部46具备:对收割谷秆的根部侧部位进行夹持输送的第三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以及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的第三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5。如图5、12所示,第三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具备横跨多个链轮66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67。第三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5具备横跨多个链轮68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69的环形转动链70。
第四中间输送部47具备:对收割谷秆的根部侧部位进行夹持输送的第四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1、以及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卡定输送的第四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2。第四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1具备横跨多个链轮73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74。第四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2具备横跨多个链轮75而卷绕的带有卡定突起76的环形转动链77。
如图1、5所示,供给输送部48具备:对由第一中间输送部44、第二中间输送部45、第三中间输送部46以及第四中间输送部47输送而汇合后的七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进行夹持并朝向脱粒供给链9输送的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以及从该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向脱粒供给链9的始端部交接收割谷秆的交接供给装置79。如图5所示,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以及交接供给装置79均具备横跨多个链轮80而卷绕的环形转动链81。虽未图示,但与环形转动链81相向地具备夹持导轨,利用环形转动链81和夹持导轨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进行输送。
虽未图示,但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以输送终端侧能够以输送始端侧为支点向秆长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为能够摆动。构成为,通过在输送终端侧移动,能够在秆长方向(上下方向)上对从汇合部位承接的收割谷秆进行位置变更,从而对相对于脱粒装置6的进入深度进行变更调整。
〔关于第一中间输送部和第二中间输送部的汇合部位〕
如图15、21所示,第一中间输送部44中的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在从输送始端部到第二中间输送部45中的从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汇合的汇合部位的区域,与环形转动链53相向地具备第一夹持导轨82。利用环形转动链53和第一夹持导轨82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向后方输送。如图15所示,在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也同样地,与环形转动链60相向地具备第二夹持导轨83,利用环形转动链60和第二夹持导轨83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向后方输送。
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和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构成为,在谷秆输送路径相向且各谷秆输送路径交叉的状态下,将由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输送的收割谷秆与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的输送路径汇合。
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具备第一支承框体84,该第一支承框体84将第一夹持导轨8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环形转动链53进行按压施力及退避移动。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具备第二支承框体85,该第二支承框体85将第二夹持导轨8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环形转动链60进行按压施力及退避移动。各个支承框体84、85通过将板体弯曲成大致U形而形成,以沿着对应的环形转动链53、60延伸的状态设置。如图22所示,在各支承框体84、85的内部具备用于对夹持导轨82、83进行按压施力的螺旋弹簧86。各支承框体84、85固定于支承部件87,该支承部件87固定支承于分禾框架20。
如图21所示,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的第一夹持导轨82在比谷粒的汇合部位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定有夹持终端位置。而且,在比第一夹持导轨82的夹持终端位置靠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的输送下游侧的部位,相对于环形转动链53在路径上侧部位以及路径下侧部位分别具备辅助输送引导件88、89。
如图15、21、22所示,在相对于环形转动链53位于路径上侧的状态下,具备由板簧构成的上侧辅助输送引导件88。另外,在相对于环形转动链53位于路径下侧的状态下,具备由钢琴线构成的下侧辅助输送引导件89。
上侧辅助输送引导件88以及下侧辅助输送引导件89的输送上游侧的一端部支承于与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对应的第二支承框体85,输送下游侧的另一端部朝向谷秆输送路径呈悬臂状延伸。
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的第一夹持导轨82的谷秆夹持区域和上侧辅助输送引导件88以及下侧辅助输送引导件89的输送作用区域沿着谷秆输送方向局部重叠。由此,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可以良好地输送从右侧起第一条和第二条这两条量的收割谷秆,并且,由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输送的收割谷秆不会被第一夹持导轨82阻碍汇合而能够良好地汇合并向后方输送。
如图21所示,在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中的收割谷秆汇合后的输送路径上,以从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的第二支承框体85呈悬臂状延伸设置的状态具备后部夹持导轨90。利用环形转动链53和后部夹持导轨90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向后方输送。另外,与汇合部位同样地,具备由板簧构成的上侧辅助输送引导件91和由钢琴线构成的下侧辅助输送引导件92,以将汇合后的收割谷秆向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交接的方式输送。
如图15、22所示,在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以沿着环形转动链53的路径较长地延伸的状态,具备由圆管件构成的根部夹持用支承架93。在根部夹持用支承架93,具备在环形转动链53的夹持作用区域从背面承接并支承的背部导轨94。虽未图示,但根部夹持用支承架93的前端部支承于右端的分禾框架20,后端部支承于从收割支承架16延伸设置的分支用传动箱95。
如图15、22所示,在从根部夹持用支承架9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一体地连结的状态下,具备相对于环形转动链53的返回路径从外表面侧滑动接触的根部侧引导部件96。根部侧引导部件96形成为大致带板状,前后两侧为尖细状,相对于环形转动链53的接触部形成为平缓的圆弧形。利用该根部侧引导部件96进行滑动引导,以使环形转动链53的返回路径从驾驶室8离开地移动。
〔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
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构成为,通过使环形转动链56转动,一边利用立起姿势的卡定突起55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一边向左后方输送。在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的上侧,具备承接收割谷秆的穗梢部而进行滑动接触引导的穗梢滑动接触引导板97。
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的前半部分对从右侧起第一条和第二条这两条量的收割谷秆进行穗梢侧的卡定输送。由第二中间输送部45输送的收割谷秆在汇合的状态下从输送中途部进行卡定输送。并且,在输送后半部分,由第三中间输送部46以及第四中间输送部47输送的收割谷秆汇合,七条量的收割谷秆全部汇合。此后,对七条量的收割谷秆进行卡定输送并朝向脱粒装置6的入口引导。
这样,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输送路径,并且通过驾驶部5的前方。因此,如图3、6、7、11所示,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通过驾驶部5的前方并朝向机体后方弯曲而朝向机体后方延伸。
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在左侧设定有谷秆的输送路径,在右侧设置有不进行输送作用的返回路径。在输送路径以及返回路径的每一条中,通过驾驶部5的前方并朝向机体后方弯曲而朝向机体后方延伸。
如图11、22所示,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具备对环形转动链56进行滑动引导的输送用导轨98。输送用导轨98的前端侧支承于分禾框架20,后端侧支承于摆动支点附近的横向的枢轴支承部17。在输送路径中,环形转动链56被输送用导轨98滑动引导。此时,以卡定突起55成为立起姿势的方式由立起引导部件99卡定引导。在图7中描绘了卡定突起55的前端转动轨迹U,如该图所示,在输送路径中,卡定突起55在立起姿势的状态下移动,对穗梢侧进行卡定引导。由图7可知,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的输送路径形成为在中途部向后侧弯曲的形状。
而且,如图11、16所示,在支承于输送用导轨98的前端侧和后端部并沿着通过驾驶部5的前方并朝向机体后方弯曲的路径延伸的状态下,并且,在位于返回路径的环形转动链56的外周侧(右侧)的状态下,具备返回路用导轨100。如图22所示,返回路用导轨100由截面形状为大致L形或大致U形的板体构成,以便能够引导返回路径的环形转动链56。该返回路用导轨100将形成为直线状的四个分割导轨体100a在弯折的状态下依次一体地连结而形成俯视时为弯曲形状的路径。在通过返回路径时,卡定突起55成为以沿着环形转动链56的方式倒伏的姿势。
如图7、16所示,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的上侧所具备的穗梢滑动接触引导板97以使有可能接触的部位从驾驶部5离开的方式形成为将平板弯折成波形的形状,使得不论收割部2的升降动作如何,都不与驾驶部5的驾驶室8干涉。
在第二中间输送部45、第三中间输送部46、第四中间输送部47中,也具备承接被输送的谷秆的穗梢侧部分而进行滑动接触引导的穗梢滑动接触引导板101、102、103。
〔弯曲部的穗梢引导的结构〕
在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中的与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对应的部位,具备将收割谷秆中的比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的卡定作用位置Z靠上侧的部位一边朝向驾驶部5侧按压一边进行引导的作为上侧穗梢引导部的上侧引导杆104。
如图6、20所示,上侧引导杆104将圆棒弯折成大致U形而形成。在上侧引导杆104的输送上游侧的端部被压扁成平坦面状的状态下,利用螺栓连结于第二中间输送部45的支承架105。如图20所示,上侧引导杆104的输送上游侧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部分以插通形成于第二中间输送部45的穗梢滑动接触引导板101的插通孔106的状态设置。
如图7、20所示,第四中间输送部47具备引导被输送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部分而与第一中间输送部44的输送路径汇合的作为汇合用穗梢引导部的汇合用引导杆107。汇合用引导杆107将圆棒弯曲成大致S形而形成。汇合用引导杆107的输送上游侧的端部利用螺栓连结于第三中间输送部46的支承架108。
从汇合用引导杆107的延伸设置中途部固定延伸设置有支承托架109,支承托架109的延伸设置侧端部利用螺栓连结于第三中间输送部46的穗梢滑动接触引导板102。而且,上侧引导杆104的输送下游侧的端部利用螺栓连结于支承托架109。穗梢滑动接触引导板102支承于第三中间输送部46的支承架108。因此,上侧引导杆104横跨第二中间输送部45的支承架105和第三中间输送部46的支承架108而被支承。
具备将收割谷秆中的比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的卡定作用位置Z靠下侧的部位一边朝向驾驶部5侧按压一边进行引导的作为下侧穗梢引导部的下侧引导杆110。下侧引导杆110将圆棒弯折成大致L形而形成。在下侧引导杆110的输送上游侧的端部被压扁成平坦面状的状态下,利用螺栓连结于第二中间输送部45的支承架105。
而且,下侧引导杆110的输送下游侧的端部与汇合用引导杆107的输送下游侧的端部一体地连结。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被输送的谷秆顺畅地汇合,而且,与各引导杆107、110呈悬臂状以自由状态设置的情况相比,难以产生弯曲变形等,能够使耐久性优异。
〔第三中间输送部〕
如图6、7、9、14所示,第三中间输送部46中的第三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构成为,夹持从右侧起第五条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并与第四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1的输送路径的中途部汇合。
第四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1构成为,夹持从右侧起第六条和第七条这两条量的收割谷秆的根部,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并将其交接到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的始端部。第四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2构成为,卡定于从右侧起第六条和第七条这两条量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并使其与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的输送中途部汇合。
第三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构成为,使输送的谷秆与第四根部夹持输送装置71中的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的倾斜移送路径的中途部汇合。第三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5构成为,卡定于从右侧起第五条的一条量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收割谷秆,并使其与第四穗梢卡定输送装置72中的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的倾斜移送路径的中途部汇合。
〔传动结构〕
接着,对相对于收割部2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利用未图示的变速装置对搭载于行驶机体1的发动机E(参照图1)的输出进行变速后的动力向收割支承架16的枢轴支承部17的内部所具备的横向传动轴111传递。动力从横向传动轴111经由收割支承架16的内部所具备的前后方向的收割传动轴112传递。
上述变速后的动力从前后方向的收割传动轴112向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内部所具备的横向的输入轴113传递。动力经由设置于该输入轴113的两侧端部的分支部114向收割装置14传递。
从输入轴113的左侧所具备的分支部115向纵向传动轴116传递。动力从纵向传动轴116的上下中途被分支而向第四中间输送部47传递动力,从第四中间输送部47向最左侧的扒拢部43传递动力。通过镇压辊43A彼此的啮合而对邻接的扒拢部43(从右端起第六个)进行动力传递。
在沿着上部侧横向框架26遍及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的状态下,具备横跨扶禾装置13的上部彼此的横向的扶禾驱动轴33。而且,来自纵向传动轴116的动力在通过齿轮变速机构118变速后向扶禾驱动轴33传递。从扶禾驱动轴33向七个扶禾装置13传递动力。
另一方面,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收割传动轴112的传动中途部向位于右侧的五个扒拢部43、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第二中间输送部45、第三中间输送部46、供给输送部48传递动力。从横向传动轴111对第一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1进行动力传递。
而且,在收割支承架16的中途部,具备将从收割传动轴112分支出的动力向第二中间输送部45以及第三中间输送部46传递的第一分支传动机构119。
说明第一分支传动机构119。
如图5、12所示,在收割传动轴112的传动中途部具备具有锥齿轮机构120的第一分支部121。动力通过第一分支部121从收割传动轴112向第一分支传动轴122分支传递。第一分支传动轴122从收割传动轴112经由锥齿轮机构120对动力进行分支并朝向前方斜上方延伸。第一分支传动轴122支承于一体地形成于收割支承架16的圆筒状的第一分支用壳体123。第一分支传动轴122构成为直接驱动第三中间输送部46中的第三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的驱动链轮66和第三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5的驱动链轮68。从第三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向从右端起第五个扒拢部43传递动力。
如图5、13所示,动力从第一分支传动轴122的中途部向第二分支传动轴124分支。第二分支传动轴124从第一分支传动轴122经由锥齿轮机构125对动力进行分支并朝向横向延伸。第二分支传动轴124支承于一体地形成于第一分支用壳体123的圆筒状的第二分支用壳体126(参照图9)。
具备从第二分支传动轴124经由锥齿轮机构127传递动力的第三分支传动轴128。第三分支传动轴128朝向斜前方延伸。第三分支传动轴128支承于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分支用壳体126的圆筒状的第三分支用壳体129。
第三分支传动轴128构成为直接驱动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的驱动链轮59和第二穗梢卡定输送装置58的驱动链轮61。从第二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7向从右端起第四个扒拢部43传递动力。通过镇压辊43A彼此的啮合而对邻接的扒拢部43(从右端起第三个)进行动力传递。
因此,经由第一分支部121向第三中间输送部46传递的动力向从右端起第五个扒拢部43传递,经由第一分支部121向第二中间输送部45传递的动力向从右端起第四个扒拢部43传递。而且,从右端起第五个扒拢部43的镇压辊43A与从右端起第四个扒拢部43的镇压辊43A以连动而能够旋转地啮合的状态设置。
具备第二分支传动机构130,该第二分支传动机构130将从收割传动轴112的比具备第一分支传动机构119的部位靠传动上游侧的部位分支出的动力向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传递。
说明第二分支传动机构130。
如图5、10所示,在收割传动轴112的比具备第一分支部121的部位靠传动上游侧的部位具备第二分支部131。动力通过第二分支部131从收割传动轴112向第四分支传动轴132和第五分支传动轴133分支。第四分支传动轴132由分支传动箱140支承,从收割传动轴112经由锥齿轮机构134对动力进行分支并朝向前方斜上方延伸。第五分支传动轴133从收割传动轴112经由锥齿轮机构135对动力进行分支并朝向左前方斜上方延伸。
从第四分支传动轴132向第一中间输送部44中的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传递动力,第一根部夹持输送装置50的动力向右端的扒拢部43传递。右端的扒拢部43的镇压辊43A和从右端起第二个扒拢部43的镇压辊43A以连动而能够旋转地啮合的状态设置,向第二个扒拢部43传递动力。从第五分支传动轴133经由锥齿轮机构136向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传递动力。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第三中间输送部46具备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和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5,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第三中间输送部46的根部夹持输送装置64和穗梢卡定输送装置65以越到后方侧越靠近右侧的方式沿倾斜方向输送收割谷秆的结构或者以越到后方侧越靠左侧的方式沿倾斜方向输送收割谷秆的结构等。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中央部框架体22设置为大致T字形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从与收割支承架16连结的连结部位将左侧形成得较长而将右侧形成得较短的结构。或者从与收割支承架16连结的连结部位将右侧形成得较长而将左侧形成得较短的结构等。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经由从收割支承架16朝向前方延伸的分支传动轴122向第三中间输送部46传递动力,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使动力从横向的输入轴113的左右方向一端部传递。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收割部2收割七条量的直立谷秆,但也可以收割八条直立谷秆,例如向右侧的谷秆导入路径Q1导入两条量的直立谷秆等,只要能够收割至少七条即可。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具备能够收割七条直立谷秆的收割部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5)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左右的行驶装置、具备所述左右的行驶装置的行驶机体、设置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前部且能够收割七条量的直立谷秆的收割部、以及将所述收割部支承于所述行驶机体的收割支承架,
所述收割部具备: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划分形成七条谷秆导入路径的多个分禾器、与全部的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每一条谷秆导入路径分别对应地设置并且扶起直立谷秆的七个谷秆扶禾装置、将被导入到全部的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直立谷秆切断的收割装置、以及使所收割的收割谷秆在收割宽度方向上汇合并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将从右端起第一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和第二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一输送部、将从右端起第三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和第四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二输送部、将从右端起第五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三输送部、以及将从右端起第六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和第七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的第四输送部,
所述收割支承架位于与从右端起第五条所述谷秆导入路径的后方对应的部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传动轴,所述收割传动轴在通过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内部的状态下,将所述行驶机体所具备的发动机的动力向所述收割部传递,
在所述收割支承架的中途,具备从所述收割传动轴朝向前方延伸的分支传动轴,
经由所述分支传动轴分支出的动力向所述第三输送部传递。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第三输送部具备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根部夹持输送装置,
所述第四输送部具备夹持收割谷秆的根部并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的根部夹持输送装置,
所述第三输送部的所述根部夹持输送装置构成为使收割谷秆与所述第四输送部的所述根部夹持输送装置的输送路径的中途部汇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第三输送部具备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输送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
所述第四输送部具备卡定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沿着右后方倾斜方向输送的穗梢卡定输送装置,
所述第三输送部的所述穗梢卡定输送装置构成为使收割谷秆与所述第四输送部的所述穗梢卡定输送装置的输送路径的中途部汇合。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连结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横向框架,
所述横向框架具备:在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的中央部框架体、与所述中央部框架体的右侧部分连结的右侧框架体、以及与所述中央部框架体的左侧部分连结的左侧框架体,
所述中央部框架体从所述收割支承架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并形成为大致T字形。
CN202010580583.5A 2019-06-27 2020-06-23 联合收割机 Pending CN1121364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9903A JP7486290B2 (ja) 2019-06-27 2019-06-27 コンバイン
JP2019-119903 2019-06-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6478A true CN112136478A (zh) 2020-12-29

Family

ID=73888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0583.5A Pending CN112136478A (zh) 2019-06-27 2020-06-23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86290B2 (zh)
KR (1) KR20210001957A (zh)
CN (1) CN112136478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3733A (zh) * 1997-06-27 1999-01-06 野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的割取部构造
CN101810078A (zh) * 2009-02-24 2010-08-2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KR20120044243A (ko) * 2010-10-27 2012-05-0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작업차 및 콤바인
JP2013247902A (ja) * 2012-05-31 2013-12-12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穀稈搬送装置
CN105075501A (zh) * 2014-05-08 2015-11-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9906752A (zh) * 2017-12-08 2019-06-2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4841A (ja) 2008-06-30 2010-01-14 Iseki & Co Ltd 多条刈コンバインの刈取搬送装置
JP5035312B2 (ja) * 2009-09-08 2012-09-2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436378B2 (ja) * 2010-09-06 2014-03-0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2105613A (ja) * 2010-11-19 2012-06-07 Mitsubish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7条刈りコンバイン
BE1023139B1 (nl) * 2015-03-23 2016-11-29 Cnh Industrial Belgium Nv Maaier van een oogstmachine
JP6437359B2 (ja) * 2015-03-27 2018-12-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3733A (zh) * 1997-06-27 1999-01-06 野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的割取部构造
CN101810078A (zh) * 2009-02-24 2010-08-2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KR20120044243A (ko) * 2010-10-27 2012-05-0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작업차 및 콤바인
JP2012130267A (ja) * 2010-12-20 2012-07-12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2013247902A (ja) * 2012-05-31 2013-12-12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穀稈搬送装置
CN105075501A (zh) * 2014-05-08 2015-11-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5213448A (ja) * 2014-05-08 2015-12-0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109906752A (zh) * 2017-12-08 2019-06-2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01957A (ko) 2021-01-06
JP2021003080A (ja) 2021-01-14
JP7486290B2 (ja) 2024-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49352B1 (en) Combine
US8438823B2 (en) Flexible draper belt drive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machine
GB2033715A (en) Row crop attachment
CA1068910A (en) Multi-row crop header
JP356300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部構造
CN112136478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2136475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0063443A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12136476A (zh) 联合收割机
JP748636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3499404B2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稈搬送装置
JP710574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48628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2301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260497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7535186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2136477A (zh) 联合收割机
JP540653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27507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260498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06060876A1 (en) Guide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 incorporating same
JPH0751869Y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前処理装置
JP2021003079A (ja) コンバイン
JPH06189619A (ja) コンバイン刈取部の株元搬送装置
JPH09224453A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稈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