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6418A -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 Google Patents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56418A
CN112056418A CN202011050326.7A CN202011050326A CN112056418A CN 112056418 A CN112056418 A CN 112056418A CN 202011050326 A CN202011050326 A CN 202011050326A CN 112056418 A CN112056418 A CN 1120564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leaves
strips
temperature
tea lea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03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元良
张天校
张钟彬
陈赢荣
史步东
徐金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ji Shijian Tea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Original Assignee
Zhuji Shijian Tea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ji Shijian Tea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filed Critical Zhuji Shijian Tea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Priority to CN2020110503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564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56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64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依次包括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整形、初烘、踏青、复烘,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其中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的茶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通过选择优质嫩茶鲜叶作原料,并结合经过杀青、理条、复烘等操作工艺,工艺技术操作简单,保证质量保证;制得的诸暨石笕茶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淳醇、香气持久郁馥、汤色嫩绿明亮,明显有效提高茶叶石笕茶的品质。

Description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制作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背景技术
逾越1500年历史的“诸暨石笕茶”既是诸暨茶产业的历史性标志,也是历代相传的地方特产,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醇、香气郁馥持久、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石笕茶的加工技艺秉承了南宋蔡襄提出的茶须“色香味俱佳”的品质要求,演绎了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倡导的“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的茶道文化。
目前传统诸暨石笕茶的制作方法制作的诸暨石笕茶,存在干茶酚氨比控制不当,有涩味,烘干温度掌握欠缺,香气不稳定和不明显。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通过选择优质嫩茶鲜叶作原料,并结合经过杀青、理条、复烘等操作工艺,工艺技术操作简单,保证质量保证;制得的诸暨石笕茶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淳醇、香气持久郁馥、汤色嫩绿明亮,明显有效提高茶叶石笕茶的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摘:选择一芽一叶的初展叶进行采摘,鲜叶置阴凉通风处进行摊青;
S2、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在杀青机中进行杀青,杀青锅温为160-180℃,杀青时间3-5分钟,杀青完成后及时簸扬并抖散杀青后的茶叶;
S3、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5-2分钟;
S4、整形:将揉捻后的茶叶依次经过理条和做条工序;
S5、初烘:将做条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初烘,初烘温度为95-100℃,茶叶的干度为85-90%;
S6、复烘: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复烘,复烘温度为35-45℃,时间为55-60分钟,茶叶的干度为4.5-5%,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鲜叶采摘中,做到“三不采”,即紫芽、病虫叶、雨水叶三种叶子不采摘。在杀青过程中以青气散发、茶香透露、叶色翠绿为掌握标准,随着芽叶的增大和叶质变老,逐步调高锅温和延长杀青时间,杀青机出锅口及时抖散杀青叶,簸扬10余次,降低叶温,防止叶色变黄,促使香气鲜爽,叶色翠绿、净度提高。在理条过程中,是茶叶散发水分,调整酚氨比的关键工艺,使外形匀直挺秀,再进一步散发水分,条索成形挺秀,并挥发香气。在初烘过程中,使茶叶散发水分,挥发香气,初烘温度和时间设定以叶质老嫩,摊叶厚度来掌握,原则上是叶温不超过55℃为参考系数,干燥程度90-95%,经验证明,初烘叶温超过60℃以上,叶色会转黄绿或暗绿,与石笕茶色泽翠绿要求不符合。在复烘过程中,通过限定内含物质转化和香气形成的最适温度,使茶叶色香味形成一色。
优选地,初展叶长度为3-5厘米,摊青时间为4-6小时,鲜叶含水率降至65-70%。
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揉捻的操作为: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室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70-75%,揉捻机转速为45转/分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随着芽叶的增大和老化,逐步延长揉捻时间和适当加压,前期茶叶含水量高,揉捻叶出机后必须抖松抖散。
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理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抖条和滚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抖后滚;
先采用抖条手法把茶叶抖散,受热均匀,当表面水份下降后;
再采用滚条手法使手中的茶叶内外交换,整理茶叶条索;
抖条与滚条交替进行,茶条开始匀直,在茶叶干度为50-6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优选地,所述理条的操作中,锅温为80-85℃,叶温为40-50℃,投叶量为250-300克/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采用“抖条”和“滚条”二种手法,目的是散发水分,使外形匀直挺秀。投叶量以手一把抓起为标准,灵活掌握,“抖条”与“滚条”灵活交替进行,根据手感和经验及时调整温度。
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做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抓条和甩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抓后甩;
采用抓条手法时手心向下,将茶叶用四指抓入手中,沿锅带上,并用大拇指捏起;
采用甩条手法时将手中茶叶向锅心40度距锅底15-20厘米高处,用腕力将茶叶随虎口甩出;
抓条和甩条重复操作进行,当茶条外形达到标准,在茶叶的干度为70-8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优选地,所述做条的操作中,锅温为70-75℃,叶温为35-45℃,投叶量为X-X/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采用“抓条”和“甩条”二大手法,目的是进一步散发水分,条索成形挺秀,并挥发香气。在抓条时用大拇指捏起,大拇指用罗钿,不用指尖,防止茶叶断碎。
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当茶叶中青叶较多时,理条工艺在理条机中完成,理条锅温为80-85℃,相对湿度为65-70%。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5和步骤S6之间还包括踏青:茶叶含水率在10%以上,将初烘后的茶叶摊凉后,进行沤堆踏青,厚度35-50厘米,时间为2-3小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茶叶含水率还在10%以上,内含物质仍然在进一步发生变化,对降低干茶苦涩味有明显作用,能促进香气的提高,同时能平衡叶张之间的水份,初烘摊凉后,在箩筐内进行沤堆踏青,厚度35-50厘米,轻轻压实,手势要轻,防止芽叶断碎破损。若干燥程度低于9成,不宜踏青,因水分过多会导致色泽变黄,造成“烧堆”(次品)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制备而成的诸暨石笕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制备而成的诸暨石笕茶。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通过选择优质嫩茶鲜叶作原料,并结合经过杀青、理条、复烘等操作工艺,工艺技术操作简单,保证质量保证;制得的诸暨石笕茶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淳醇、香气持久郁馥、汤色嫩绿明亮,明显有效提高茶叶石笕茶的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摘:选择一芽一叶的初展叶进行采摘,鲜叶置阴凉通风处进行摊青;
S2、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在杀青机中进行杀青,杀青温度为160-180℃,杀青时间3-5分钟,杀青完成后及时簸扬并抖散杀青后的茶叶;
S3、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5-2分钟;
S4、整形:将揉捻后的茶叶依次经过理条和做条工序;
S5、初烘:将做条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初烘,初烘温度为95-100℃,茶叶的干度为85-90%;
S6、复烘: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复烘,复烘温度为80-85℃,时间为55-60分钟,茶叶的干度为4.5-5%,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初展叶长度为3-5厘米,摊青时间为4-6小时,鲜叶含水率降至65-70%。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3中,揉捻的操作为: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室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为70-75%,揉捻机转速为45转/分钟。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4中,理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抖条和滚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抖后滚;
先采用抖条手法把茶叶抖散,受热均匀,当表面水份下降后;
再采用滚条手法使手中的茶叶内外交换,整理茶叶条索;
抖条与滚条交替进行,茶条开始匀直,在茶叶干度为50-6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理条的操作中,锅温为80-85℃,叶温为40-50℃,投叶量为250-300克/次。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4中,做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抓条和甩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抓后甩;
采用抓条手法时手心向下,将茶叶用四指抓入手中,沿锅带上,并用大拇指捏起;
采用甩条手法时将手中茶叶向锅心40度距锅底15-20厘米高处,用腕力将茶叶随虎口甩出;
抓条和甩条重复操作进行,当茶条外形达到标准,在茶叶的干度为70-8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做条的操作中,锅温为70-75℃,叶温为35-45℃,投叶量为300-350克/次。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4中,当茶叶中青叶较多时,理条工艺在理条机中完成,理条锅温为70-75℃,相对湿度为65-70%。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步骤S5和步骤S6之间还包括踏青:在茶叶含水率还在10%以上,将初烘后的茶叶摊凉后,在箩筐内进行沤堆踏青,厚度35-50厘米,时间为2-3小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鲜叶采摘,选择一芽一叶的初展叶进行采摘,鲜叶置阴凉通风处进行摊青,其中,初展叶长度为3-5厘米,摊青时间为4-6小时,鲜叶含水率降至60-65%;
第二步: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在杀青机中进行杀青,杀青温度为160-180℃,杀青时间3-5分钟,杀青完成后及时簸扬并抖散杀青后的茶叶;
第三步: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5-2分钟,
其中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室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65-70%,揉捻机转速为45转/分钟;
第四步:整形,将揉捻后的茶叶依次经过理条和做条工序
其中理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抖条和滚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抖后滚;
先采用抖条手法把茶叶抖散,受热均匀,当表面水份下降后;
再采用滚条手法使手中的茶叶内外交换,整理茶叶条索;
抖条与滚条交替进行,茶条开始匀直,在茶叶干度为50-6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锅温为80-85℃,叶温为40-50℃,投叶量为250-300克/次。
做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抓条和甩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抓后甩;
采用抓条手法时手心向下,将茶叶用四指抓入手中,沿锅带上,并用大拇指捏起;
采用甩条手法时将手中茶叶向锅心40度距锅底15-20厘米高处,用腕力将茶叶随虎口甩出;
抓条和甩条重复操作进行,当茶条外形达到标准,在茶叶的干度为70-8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锅温为70-75℃,叶温为35-45℃,投叶量为300-350克/次。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4中,当茶叶中青叶较多时,理条工艺在理条机中完成,理条锅温为80-85℃,相对湿度为65-70%。;
第五步:初烘,将做条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初烘,初烘温度为95-100℃,茶叶的干度为85-90%;
第六步:踏青,在茶叶含水率还在10%以上,将初烘后的茶叶摊凉后,在箩筐内进行沤堆踏青,厚度35-50厘米,时间为2-3小时。
第七步:复烘,将踏青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复烘,复烘温度为80-85℃,时间为55-60分钟,茶叶的干度为4.5-5%,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
上述制作方法参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在限定范围内进行选取。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传统诸暨石笕茶制作方法,制作而成的石笕茶。
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关茶叶制作工艺比较以及茶叶品质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709348450000081
通过选择优质嫩茶鲜叶作原料,并结合经过杀青、理条、复烘等操作工艺,工艺技术操作简单,保证质量保证;制得的诸暨石笕茶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淳醇、香气持久郁馥、汤色嫩绿明亮,明显有效提高茶叶石笕茶的品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摘:选择一芽一叶的初展叶进行采摘,鲜叶置阴凉通风处进行摊青;
S2、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在杀青机中进行杀青,杀青锅温为160-180℃,杀青时间3-5分钟,杀青完成后及时簸扬并抖散杀青后的茶叶;
S3、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5-2分钟;
S4、整形:将揉捻后的茶叶依次经过理条和做条工序;
S5、初烘:将做条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初烘,初烘温度为95-100℃,茶叶的干度为85~90%;
S6、复烘: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复烘,复烘温度为75-85℃,时间为55-60分钟,茶叶的干度为4.5~5%,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初展叶长度为3-5厘米,摊青时间为4-6小时,鲜叶含水率降至65-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揉捻的操作为: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室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75-80%,揉捻机转速为45转/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理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抖条和滚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抖后滚;
先采用抖条手法把茶叶抖散,受热均匀,当表面水份下降后;
再采用滚条手法使手中的茶叶内外交换,整理茶叶条索;
抖条与滚条交替进行,茶条开始匀直,在茶叶干度为50-6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理条的操作中,锅温为80-90℃,叶温为40-50℃,投叶量为200-250克/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做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抓条和甩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抓后甩;
采用抓条手法时手心向下,将茶叶用四指抓入手中,沿锅带上,并用大拇指捏起;
采用甩条手法时将手中茶叶向锅心40度距锅底15-20厘米高处,用腕力将茶叶随虎口甩出;
抓条和甩条重复操作进行,当茶条外形达到标准,在茶叶的干度为70-8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做条的操作中,锅温为70-75℃,叶温为35-45℃,投叶量为250-300克/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当茶叶中青叶较多时,理条工艺在理条机中完成,理条温度为80-90℃,理条时间为3-5分钟,相对湿度为7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和步骤S6之间还包括踏青:茶叶含水率在10%以上,将初烘后的茶叶摊凉后,进行沤堆踏青,厚度35-50厘米,时间为2-3小时。
10.一种诸暨石笕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诸暨石笕茶由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制备而成。
CN202011050326.7A 2020-09-29 2020-09-29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Pending CN1120564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0326.7A CN112056418A (zh) 2020-09-29 2020-09-29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0326.7A CN112056418A (zh) 2020-09-29 2020-09-29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6418A true CN112056418A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84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0326.7A Pending CN112056418A (zh) 2020-09-29 2020-09-29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56418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9517A (zh) * 2007-07-30 2008-01-09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混杂陈香茶的加工方法
CN106035778A (zh) * 2016-07-25 2016-10-26 兴业县山心云雾茶厂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6035773A (zh) * 2016-07-13 2016-10-26 遵义凤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夏季绿茶加工工艺
CN107156337A (zh) * 2017-05-24 2017-09-15 岚皋县茶叶工作站 一种龙安碧旋绿茶的手工加工方法及其龙安碧旋绿茶
CN108124982A (zh) * 2016-12-01 2018-06-08 都匀市高寨水库茶场有限公司 一种回甘型绿茶的加工方法
CN208300867U (zh) * 2018-02-07 2019-01-01 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 一种新型石笕茶生产线
CN109393072A (zh) * 2018-09-26 2019-03-01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青柑六堡茶的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9517A (zh) * 2007-07-30 2008-01-09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混杂陈香茶的加工方法
CN106035773A (zh) * 2016-07-13 2016-10-26 遵义凤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夏季绿茶加工工艺
CN106035778A (zh) * 2016-07-25 2016-10-26 兴业县山心云雾茶厂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8124982A (zh) * 2016-12-01 2018-06-08 都匀市高寨水库茶场有限公司 一种回甘型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7156337A (zh) * 2017-05-24 2017-09-15 岚皋县茶叶工作站 一种龙安碧旋绿茶的手工加工方法及其龙安碧旋绿茶
CN208300867U (zh) * 2018-02-07 2019-01-01 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 一种新型石笕茶生产线
CN109393072A (zh) * 2018-09-26 2019-03-01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青柑六堡茶的加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乐芝: "机制石笕茶的加工技术", 《中国茶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4082B (zh) 花香白牡丹茶及其加工工艺
CN104012694B (zh) 一种云雾绿茶的制作工艺
CN102783532B (zh) 乌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8740102B (zh) 兰花香型富硒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9938119B (zh) 一种大叶种黄茶及其高效制备方法
CN105341200A (zh) 一种绿茶的生产方法
CN105475549A (zh) 黑毛茶及其制备方法、黑茶
CN109042940B (zh) 一种降低工夫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
CN103583715A (zh) 一种绿茶制作工艺
CN108552326B (zh) 江北茶区鲜甘醇型夏秋绿茶加工方法
CN106465769A (zh) 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9430443A (zh) 一种熟果香龙井茶的加工方法
CN112155067A (zh) 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01642171A (zh) 四川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9699764A (zh) 大叶种黄金白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30996B (zh) 一种栗香带花香型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CN109953141B (zh) 大叶种黄金腹玫瑰红边白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8203055A (zh) 蜜香黄茶
CN112056418A (zh) 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CN107114504A (zh) 一种霍山黄芽的闷黄方法
CN110892924B (zh) 黄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77469A (zh) 一种花香型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13383828A (zh) 一种高海拔黄金芽茶叶的加工方法
CN113854371A (zh) 一种黄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12189718A (zh) 一种特种黄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