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1765A -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1765A
CN111971765A CN201880092309.4A CN201880092309A CN111971765A CN 111971765 A CN111971765 A CN 111971765A CN 201880092309 A CN201880092309 A CN 201880092309A CN 111971765 A CN111971765 A CN 111971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re
core
portions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ombus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23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田力
山田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71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176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0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ores by mechan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H01F2038/127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with magnetic circuit including permanent magn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包括:中央芯体(2);初级线圈(4),其设置于中央芯体(2)的外侧;次级线圈(5),其设置于初级线圈(4)的外侧;以及由层叠后的电磁钢板形成的侧芯体(3),其配置于初级线圈(4)和次级线圈(5)的外侧,并且侧芯体的在一个抵接部处与中央芯体(2)的一端面抵接,在另一个抵接部处隔着磁体(6)而与中央芯体(2)的另一端面抵接,侧芯体(3)由多个侧芯体部构成,多个侧芯体部以能够在中央芯体(2)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移动的方式被嵌合。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向内燃机的火花塞供给高电压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在现有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中使用的闭合磁路结构的芯体由中央芯体和侧芯体构成,所述中央芯体配置于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内侧,所述侧芯体的一个端面与中央芯体的一端面抵接,所述侧芯体的另一个端面隔着磁体而与中央芯体的另一端面抵接,即使因将侧芯体一分为二而使得中央芯体、磁体以及侧芯体的尺寸稍许变动,对上述各构件进行组装的作业性也不会降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提出了如下方案:通过由层叠后的电磁钢板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分割而成的多个侧芯体部来构成侧芯体,相邻的侧芯体部的电磁钢板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间具有相互重合的重合部分,并且在重合部分形成仅能够向侧芯体部相互打开的方向转动的定位部,从而在不降低组装作业性的情况下抑制磁路磁阻的增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94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1925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为了将侧芯体一分为二,部件个数、工序数增加,然后因分割面的偏移而会产生磁路磁阻,以使得点火线圈的性能降低。虽然已知为了减小分割面的偏移而倾斜地形成分割面,但是,当以微观角度观察的时候,因通过模具冲裁出芯体时的垮塌等制造误差,而不能避免产生磁路磁阻的主要原因。
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虽然通过向侧芯体打开的方向旋转来解决专利文献1所具有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中央芯体和磁体的长度变大的情况下,存在无法维持侧芯体与中央芯体相互以面的方式抵接而使得磁路磁阻增大这样的技术问题。此外,存在难以制作U字形以外的形状的侧芯体。
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能够在不降低组装作业性的情况下抑制磁路磁阻的增大。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公开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包括:中央芯体;初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设置于所述中央芯体的外侧;次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设置于所述初级线圈的外侧;以及由层叠后的电磁钢板形成的侧芯体,所述侧芯体配置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的外侧,并且所述侧芯体在一个抵接部处与所述中央芯体的一端面抵接,在另一个抵接部处隔着磁体而与所述中央芯体的另一端面抵接,所述侧芯体由多个侧芯体部构成,多个所述侧芯体部以能够在所述中央芯体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移动的方式被嵌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能够获得一种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能够在不降低组装作业性的情况下抑制磁路磁阻的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侧芯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中央芯体和侧芯体的立体图。
图4是对实施方式一中的中央芯体向侧芯体的收纳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实施方式一中的中央芯体向侧芯体的收纳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侧芯体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侧芯体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侧芯体的立体图。
图9是将实施方式一中的侧芯体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0是将实施方式一中的侧芯体的一部分的层叠钢板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实施方式一中的侧芯体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移动后的侧芯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将实施方式一中的移动后的侧芯体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侧芯体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侧芯体和中央芯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应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对实施方式一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的结构概要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侧芯体3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中央芯体2和侧芯体3的立体图。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主要安装于车辆用内燃机,例如安装于机动车的内燃机,其向火花塞供给高电压并产生火花放电。
在图1中,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由中央芯体2、侧芯体3、初级线圈4、次级线圈5以及磁体6构成,这些构件通过热固性的环氧树脂即绝缘树脂11固定并收纳于壳体7的内部。中央芯体2是通过将电磁钢板层叠而构成的I字形状的芯体,在中央芯体2的外侧设置初级线圈4,在初级线圈4的外侧设置次级线圈5。初级线圈4和次级线圈5分别卷绕并保持于由树脂材料制作而成的初级绕线管8和次级绕线管9。在中央芯体2的一端面2b抵接有磁体6,该磁体6在与因初级线圈4的通电而产生的磁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磁化。在次级线圈5的外侧设置有O字形状的侧芯体3,该侧芯体3与中央芯体2和磁体6共同形成闭合磁路。侧芯体3由层叠后的电磁钢板形成,并且由以能够在中央芯体2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移动的方式嵌合的两组侧芯体部(第一侧芯体部12、第二侧芯体部13)构成。如图2所示,侧芯体3除了与中央芯体2和磁体6抵接的抵接部3a、3b以外,被例如弹性树脂材料且具有可挠性的热塑性弹性体的芯体盖10覆盖。在图2中,为了示出后述的嵌合部17,将嵌合部17附近的芯体盖10切开并示出,但是侧芯体除了抵接部3a、3b之外,包括嵌合部17在内均被芯体盖10覆盖。如图3所示,侧芯体3在内周面的一部分的面、即抵接部3a处,与中央芯体2的一端面2a抵接。此外,侧芯体3在与抵接部3a相对的面、即抵接部3b处,隔着磁体6而与中央芯体2的另一端面2b抵接。
对中央芯体2向侧芯体3的收纳进行说明。图4和图5是对中央芯体2向侧芯体3的收纳进行说明的图。在图4和图5中,为了简便而将初级线圈4、次级线圈5以及芯体盖10省略进行示出。在将第一侧芯体部12与第二侧芯体部13连结的部位处设置有嵌合部17,该嵌合部17将侧芯体3的内部空间21向X方向扩大。首先,如图4所示,将侧芯体3的嵌合部17扩大,以将侧芯体3的内部空间21向X方向扩大。接着,将包括磁体6的中央芯体2放入内部空间21。然后,如图5所示,将侧芯体3的嵌合部17缩小以使抵接部3a和抵接部3b分别与中央芯体2的一端面2a和磁体6抵接,从而将侧芯体3的内部空间21向X方向缩小。这样,通过将中央芯体2向侧芯体3收纳,中央芯体2和磁体6的X方向的尺寸偏差被嵌合部17吸收,因此,能够确保中央芯体2与侧芯体3的抵接。另外,侧芯体3如图2所示那样包括芯体盖10,但由于芯体盖10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且能够在其伸缩的同时进行作业,因此,不会妨碍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的移动,使得作业性提高。
接着,对侧芯体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侧芯体3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侧芯体3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侧芯体3的立体图,图9是将图8所示的侧芯体3的嵌合部17放大后的立体图。在图6中,侧芯体3通过将分别具有U字形状的第一侧芯体部12与第二侧芯体部13组合而构成为O字形状。侧芯体3具有重合部分14,该重合部分14是构成相邻的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的电磁钢板根据每个层在不同位置处被分割并相互重合的部分。在图7中,第一层的电磁钢板的第一侧芯体部12a与第二侧芯体部13a在抵接部位15a处抵接。该抵接部位15a是第一侧芯体部12a与第二侧芯体部13a的分割位置。此外,第二层的电磁钢板的第一侧芯体部12b与第二侧芯体部13b在抵接部位15b处抵接。该抵接部位15b是第一侧芯体部12b与第二侧芯体部13b的分割位置。抵接部位15a与抵接部位15b之间是重合部分14。
在图8中,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分别形成有铆接部16。铆接部16是设置于层叠的电磁钢板中的每一个的突起部,各电磁钢板通过将铆接部16重叠并层叠而被定位并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上形成位于各自一个部位的铆接部16,但并不限于此,也可改变铆接部16的位置、形状、个数而形成。
如图8所示,侧芯体3在两个部位处具有嵌合部17。嵌合部17能使相邻的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相互在X方向上移动。如图9所示,嵌合部17通过将设置于下层的电磁钢板的突起部19嵌合到设置于上层的电磁钢板的长孔部18来形成。在图9中,未使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向扩大内部空间21的方向移动,抵接部位15a分别在三个抵接面20a、20b、20c处抵接。使用图10对嵌合部17的细节进行说明。图10是将侧芯体3的一部分的电磁钢板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由位于上、下的两层电磁钢板来构成一组嵌合部17。在图10中,由第一侧芯体部12a和第二侧芯体部13a的电磁钢板形成上层,由第一侧芯体部12b和第二侧芯体部13b的电磁钢板形成下层。突起部19分别设置于成为重合部分14的第一侧芯体部12b的端部。长孔部18以沿中央芯体的X方向形成长径的方式分别设置于成为重合部分14的第二侧芯体部13a的端部。上述形成长径的方向是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的移动方向。首先,使抵接部位15b分别抵接,来设置第一侧芯体部12b和第二侧芯体部13b。在抵接部位15b的上方以使铆接部16重叠并将长孔部18嵌合到突起部19的方式使抵接部位15a分别抵接,来设置第一侧芯体部12a和第二侧芯体部13a。这样,通过将长孔部18与突起部19嵌合,突起部19能够在长孔部18的长径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在X方向上移动。
使用图11对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移动时的抵接部位15a进行说明。图11是将第一侧芯体部12a和第二侧芯体部13a的抵接部位15a放大后的俯视图。当未移动时,如图9所示的那样,抵接部位15a在三个抵接面20a、20b、20c处抵接,而当移动时,维持仅抵接面20a处的抵接,在其他的抵接面20b、20c处,第一侧芯体部12a与第二侧芯体部13a分离。维持抵接面20a处的抵接是因为抵接面20a形成在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缘故。
对移动后的侧芯体3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移动后的侧芯体3的立体图,图13是将图12所示的侧芯体3的嵌合部17放大后的立体图。突起部19在长孔部18的长径方向上移动,其与长孔部18的侧面抵接而结束移动。侧芯体3在X方向上扩大与突起部19在长孔部18内移动的距离相当的量。如图13所示,即使结束移动,也维持抵接面20a处的抵接。这是因为将抵接面20a的X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突起部19在长孔部18内移动的X方向的距离大的缘故。由于侧芯体3以维持抵接面20a处的抵接的方式移动,因此,即使包含磁体6在内的中央芯体2的长度方向的大小在侧芯体3的移动范围变大,也能够抑制磁路磁阻的增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形成长孔部18以供突起部19嵌合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设置锪孔部(日文:座繰り部)以供突起部19嵌合的结构,来替代长孔部18。
如上所述,在上述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中,侧芯体3由被分割的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构成,由于在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的重合部分14形成有能够移动的嵌合部17,因此,第一侧芯体部12与第二侧芯体部13不分离,能够在不降低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的组装作业性的情况下组装出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此外,由于能通过嵌合部17使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移动来收纳中央芯体2和磁体6,因此,在中央芯体2和磁体6的长度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侧芯体3与中央芯体2相互以面的方式抵接,并能够抑制磁路磁阻的增大。此外,由于通过弹性树脂材料的芯体盖10将侧芯体3覆盖,因此,能够提高侧芯体3的移动的作业性。此外,芯体盖10在绝缘树脂11与侧芯体3之间起到缓冲件的作用,在热应力作用于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时,芯体盖10能够防止绝缘树脂11的断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一中,示出了作为两个侧芯体部采用了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并且在两个部位处设置重合部分14所具有的嵌合部17的示例,但也可采用两个以上的侧芯体部,并且可将嵌合部设在多个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一中,对根据电磁钢板的每个层将分割位置错开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将多块一起错开,嵌合部也可仅设置于一部分的层。
实施方式二
对实施方式二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的侧芯体3的俯视图。在实施方式一中,由具有U字形状的两个侧芯体部来将侧芯体3构成为O字形状,而在实施方式二中,由具有L字形状的两个侧芯体部来将侧芯体3构成为U字形状。另外,关于其他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一的记载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侧芯体3通过使分别具有L字形状的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组合而构成为U字形状。侧芯体3具有重合部分14,该重合部分14是构成相邻的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的电磁钢板根据每个层在不同位置处被分割并相互重合的部分。第一层的电磁钢板的第一侧芯体部12a与第二侧芯体部13a在抵接部位15a处抵接。上述抵接部位15a是第一侧芯体部12a与第二侧芯体部13a的分割位置。此外,第二层的电磁钢板在虚线所示的抵接部位15b处抵接。抵接部位15a与抵接部位15b之间是重合部分14。
侧芯体3在一个部位处具有嵌合部17。嵌合部17能使相邻的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相互在X方向上移动。嵌合部17通过将设置于下层的电磁钢板的突起部19嵌合到设置于上层的电磁钢板的长孔部18来形成。
接着,对中央芯体2与侧芯体3的抵接部位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中央芯体2和侧芯体3的俯视图。侧芯体3在内周面的一部分的面即抵接部3a处,与中央芯体2的一端面2a抵接。此外,侧芯体3在与抵接部3a相对的另外一部分的面即抵接部3b处,隔着磁体6而与中央芯体2的另一端面2b抵接。
对抵接的步骤进行说明。在使侧芯体3的嵌合部17移动以使侧芯体3的内部空间21在X方向上扩大之后,将包括磁体6的中央芯体2放入内部空间21。接着,使侧芯体3的嵌合部17移动以使抵接部3a和抵接部3b分别与中央芯体2的一端面2a和磁体6抵接,从而使侧芯体3的内部空间21在X方向上缩小。这样,通过使侧芯体3与中央芯体2抵接,中央芯体2和磁体6的X方向的尺寸偏差通过嵌合部17被吸收,因此,能够确保中央芯体2与侧芯体3的抵接。
如上所述,在该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中,侧芯体3由被分割的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构成,在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的重合部分14形成有能够移动的嵌合部17,因此,第一侧芯体部12与第二侧芯体部13不分离,能够在不降低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的组装作业性的情况下组装出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嵌合部17使第一侧芯体部12和第二侧芯体部13移动来收纳中央芯体2和磁体6,因此,在中央芯体2和磁体6的长度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侧芯体3与中央芯体2相互以面的方式抵接,并能够抑制磁路磁阻的增大。
本申请记载有各种各样的例示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特征、方式以及功能并不局限于应用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单独或以各种组合的方式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未被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被设想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包含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的情况、追加的情况或省略的情况,还包含将至少一个构成要素抽出并与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组合的情况。
符号说明
1内燃机用点火线圈;2中央芯体;3侧芯体;4初级线圈;5次级线圈;6磁体;7壳体;8初级绕线管;9次级绕线管;10芯体盖;11绝缘树脂;12第一侧芯体部;13第二侧芯体部;14重合部分;15抵接部位;16铆接部;17嵌合部;18长孔部;19突起部;20抵接面;21内部空间。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央芯体;
初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设置于所述中央芯体的外侧;
次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设置于所述初级线圈的外侧;以及
由层叠后的电磁钢板形成的侧芯体,所述侧芯体配置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的外侧,并且所述侧芯体在一个抵接部处与所述中央芯体的一端面抵接,在另一个抵接部处隔着磁体而与所述中央芯体的另一端面抵接,
所述侧芯体由多个侧芯体部构成,多个所述侧芯体部以能够在所述中央芯体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移动的方式被嵌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芯体具有重合部分,所述重合部分是相邻的所述侧芯体部的电磁钢板在不同的位置处被分割并相互重合的部分,并且在所述重合部分形成有能使相邻的所述侧芯体部相互移动的嵌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在一个所述侧芯体部形成有突起部,在另一个所述侧芯体部形成有长孔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芯体在两个部位处具有所述嵌合部,所述侧芯体由所述电磁钢板的分割位置根据每一块错开且具有U字形状的两个侧芯体部而构成为O字形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芯体在一个部位处具有所述嵌合部,所述侧芯体由所述电磁钢板的分割位置根据每一块错开且具有L字形状的两个侧芯体部而构成为U字形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同一层的所述电磁钢板具有在移动时维持相互的接触的抵接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芯体的周围被弹性树脂材料覆盖。
CN201880092309.4A 2018-04-18 2018-04-18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Withdrawn CN1119717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5935 WO2019202674A1 (ja) 2018-04-18 2018-04-18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1765A true CN111971765A (zh) 2020-11-20

Family

ID=68239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2309.4A Withdrawn CN111971765A (zh) 2018-04-18 2018-04-18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9028B2 (zh)
JP (1) JP7002642B2 (zh)
CN (1) CN111971765A (zh)
DE (1) DE112018007493T5 (zh)
WO (1) WO201920267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1697A (ja) * 2001-03-19 2002-09-27 Mitsui High Tec Inc 積層鉄心および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JP2004363338A (ja) * 2003-06-05 2004-12-24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DE102006044436A1 (de) * 2006-09-21 2008-03-27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Energiespeicherung und Energietransformierung
JP2012099537A (ja) * 2010-10-29 2012-05-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CN107408452A (zh) * 2015-04-15 201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CN107533903A (zh) * 2015-05-13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点火线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6712A (ja) * 1982-03-27 1983-10-01 Toa Tsushin Kogyo Kk 変成器の製造方法
JPS6096806U (ja) * 1983-12-08 1985-07-02 メルバブ貿易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の芯材
JPH04130416U (ja) * 1991-05-20 1992-11-30 富士電気化学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05260130A (ja) 2004-03-15 2005-09-22 Sumida Corporation コア
JP4209403B2 (ja) 2005-04-12 2009-0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2009290147A (ja) 2008-06-02 2009-12-10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2016039245A (ja) 2014-08-07 2016-03-22 株式会社東芝 変圧器及び変圧器用の単相ユニット
JP6428059B2 (ja) * 2014-08-29 2018-1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6606402B2 (ja) * 2015-11-02 2019-11-13 ダイヤモンド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551861B2 (en) * 2018-10-25 2023-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JP6750811B1 (ja) * 2019-09-11 2020-09-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2021118363A (ja) * 2020-01-27 2021-08-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1697A (ja) * 2001-03-19 2002-09-27 Mitsui High Tec Inc 積層鉄心および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JP2004363338A (ja) * 2003-06-05 2004-12-24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DE102006044436A1 (de) * 2006-09-21 2008-03-27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Energiespeicherung und Energietransformierung
JP2012099537A (ja) * 2010-10-29 2012-05-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CN107408452A (zh) * 2015-04-15 201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CN107533903A (zh) * 2015-05-13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点火线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7493T5 (de) 2020-12-31
JPWO2019202674A1 (ja) 2021-01-14
WO2019202674A1 (ja) 2019-10-24
US11569028B2 (en) 2023-01-31
US20210118612A1 (en) 2021-04-22
JP7002642B2 (ja) 2022-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09403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5087880B2 (ja) リアクトル
US8922324B2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922251B2 (ja) 点火コイル
JP2021118363A (ja) 点火コイル
CN111971765A (zh)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JP2009290147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4506352B2 (ja) 点火コイル
WO2016181518A1 (ja) 点火コイル
KR20040047320A (ko) 리니어 모터용 스테이터 조립 구조 및 그 제작 방법
JP3274997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5958386B2 (ja)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KR100492615B1 (ko) 리니어 모터용 이너 스테이터의 라미네어션 시트 적층 구조
US11538627B2 (en) Ignition coil
JP2008252035A (ja) コア巻線構造及び絶縁部材
JP2008172162A (ja) 点火コイル用の軟磁性体
JP2001006957A (ja) 鉄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34699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WO2022024752A1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6061284B2 (ja)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4635598B2 (ja) 点火コイル
JP2021086953A (ja) コイルアッシ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トランス
JP2006245428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及び自動車
JP3802008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WO2018179241A1 (ja) 点火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