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1763B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1763B
CN111801763B CN201980016501.XA CN201980016501A CN111801763B CN 111801763 B CN111801763 B CN 111801763B CN 201980016501 A CN201980016501 A CN 201980016501A CN 111801763 B CN111801763 B CN 1118017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card
movable contact
wall portion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65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01763A (zh
Inventor
三宅彩加
北川达郎
小山珠子
近藤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01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1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01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1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01H50/26Parts movable about a knife ed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3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otating or pivoting movement
    • H01H50/64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otating or pivoting movement having more than one rotating or pivo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2050/028Mea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withstanding voltage, e.g. creepage distanc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继电器中,壁部配置在衔铁与卡状件之间。卡状件包括卡状件主体、接触部以及突起。卡状件主体配置在壁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接触部从卡状件主体朝向衔铁延伸。突起从卡状件主体向壁部一侧突出,并配置于连接部的侧方。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继电器中,通过由线圈产生的电磁力使衔铁动作,并将衔铁的动作传递至可动接触片,来对触点进行开闭。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继电器中,在衔铁与可动接触片之间配置有卡状件。若衔铁因由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而动作,则衔铁的动作经由卡状件被传递至可动接触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0325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继电器中,为了提高耐冲击电压性能,优选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较大。但是若增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距离,则继电器变得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第1方式的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可动触点、驱动部、卡状件和壁部。固定触点与固定端子连接。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对置配置。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连接,并与固定触点对置配置。驱动部包括线圈和衔铁。衔铁通过由线圈产生的电磁力动作。卡状件配置在驱动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并将衔铁的动作传递给可动接触片。壁部配置在衔铁与卡状件之间。
卡状件包括卡状件主体、接触部以及突起。卡状件主体配置在壁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接触部从卡状件主体朝向衔铁延伸。突起从卡状件主体向壁部一侧突出,并配置于接触部的侧方。
在本方式的继电器中,在衔铁与卡状件之间配置有壁部。由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卡状件上设置有从卡状件主体向壁部一侧突出的突起。因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支承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以及驱动部的基座。突起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上方是指可动接触片从基座延伸的方向,下方是指与其相反的方向。在该情况下,由于突起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所以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突起也可以从比接触部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突起为沿上下方向大幅延伸的形状,所以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壁部也可以包括位于接触部的上方的上壁部。突起也可以从比上壁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到比上壁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突起为沿上下方向大幅延伸的形状,所以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壁部还可以包括侧壁部。侧壁部也可以从上壁部通过接触部的侧方延伸至比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侧壁部对置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侧壁部通过接触部的侧方延伸,从而能够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通过将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与侧壁部对置配置,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从可动接触片朝向驱动部的方向观察,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壁部重叠。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接触部也可以包括中央接触部、第1延伸部以及第2延伸部。第1延伸部也可以配置于中央接触部的一方的侧方,比中央接触部更向驱动部一侧延伸。第2延伸部也可以配置于中央接触部的另一方的侧方,比中央接触部更向驱动部一侧延伸。衔铁也可以设置成通过电磁力动作而按压中央接触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从两侧保持衔铁。因此,能够利用衔铁稳定地按压卡状件的中央接触部。
中央接触部也可以具有朝向衔铁凸出地弯曲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衔铁进一步稳定地按压卡状件的中央接触部。
驱动部还可以包括插入线圈的铁芯。衔铁也可以包括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第1部分也可以与铁芯对置配置。第2部分也可以与接触部对置配置。第3部分也可以位于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第2部分的宽度也可以比第1部分的宽度小。在该情况下,与卡状件的接触部对置的第2部分的宽度比第1部分的宽度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由于能够将与铁芯对置的第1部分的宽度维持得较大,因此能够抑制衔铁的磁损耗。
第2部分的宽度也可以比第3部分的宽度小。在该情况下,能够较大地确保将第1部分与第2部分连接的第3部分的宽度。因此,能够抑制衔铁强度的降低。
第2部分可以包括第1凹部和第2凹部。也可以在第1凹部配置第1延伸部。也可以在第2凹部配置第2延伸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在抑制第2部分的宽度变大的同时,将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配置在衔铁的两侧方。由此,能够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能够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第2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可动触点、驱动部、卡状件以及壁部。固定触点与固定端子连接。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对置配置。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连接,与固定触点对置配置。驱动部包括线圈和衔铁。衔铁通过由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而动作。卡状件配置在驱动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将衔铁的动作传递给可动接触片。壁部配置在衔铁与卡状件之间。壁部包括壁主体和突起。壁主体沿与从卡状件朝向驱动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突起从壁主体向卡状件侧突出。
在本方式的继电器中,在衔铁与卡状件之间配置有壁部。由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壁部设有从壁主体向卡状件侧突出的突起。因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支承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以及驱动部的基座。
突起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上方是指可动接触片从基座延伸的方向,下方是指与其相反的方向。在该情况下,通过突起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卡状件可以包括卡状件主体和接触部。卡状件主体也可以配置在壁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接触部也可以从卡状件主体朝向衔铁延伸,并与衔铁接触。壁主体也可以包括上壁部和侧壁部。上壁部也可以位于接触部的上方。侧壁部也可以从上壁部通过接触部的侧方延伸至比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突起也可以从比上壁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到比上壁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侧壁部通过接触部的侧方延伸,从而能够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通过突起沿上下方向大幅延伸,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突起也可以从比接触部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突起沿上下方向大幅延伸,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是继电器的主视图。
图4是卡状件的立体图。
图5是卡状件的立体图。
图6是卡状件的俯视图。
图7是继电器的放大主视图。
图8是表示衔铁的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9是衔铁的立体图。
图10是壳体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壳体和卡状件的侧视图。
图12是图3中的XII-XII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4…驱动部、5…卡状件、6…基座、11…固定端子、12…固定触点,13…可动接触片、14…可动触点、18…衔铁、21…线圈、23…铁芯,27…第1部分、28…第2部分、29…第3部分、41…卡状件主体,42…第1接触部、44…中央接触部、45…第1延伸部、46…第2延伸部,47…第1凹部、48…第2凹部、62…壁主体、61…壁部、63…第1壁突起,66…上壁部、67…第1侧壁部、71…第1卡状件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3是继电器1的主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继电器1包括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驱动部4、卡状件5、基座6以及壳体7。另外,在图1和图3中,用截面表示壳体7。在图2中壳体7被省略。
固定触点部2包括固定端子11和固定触点12。固定端子11和固定触点12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固定触点12安装于固定端子11。固定端子11支承于基座6。固定端子11的一端从基座6向继电器1的外侧突出。固定端子11的另一端位于壳体7内,安装有固定触点12。
可动触点部3包括可动接触片13和可动触点14。可动接触片13和可动触点14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可动接触片13支承于基座6。可动接触片13的一端从基座6向继电器1的外侧突出。可动接触片13的另一端位于壳体7内,安装有可动触点14。可动接触片13由弹性材料形成。可动接触片13配置在固定端子11与驱动部4之间。可动接触片13与固定端子11对置配置。可动触点14与固定触点12对置配置。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壳体7内,将可动接触片13从基座6延伸的方向称为“上”,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但这些方向的定义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并不对继电器1的配置方向等进行限定。
可动接触片13和固定端子11从基座6向上方延伸。如图3所示,可动接触片13包括第1弯曲部15和第2弯曲部16。第2弯曲部16位于比第1弯曲部15靠上方的位置。可动接触片13在第1弯曲部15处朝向固定端子11弯曲。可动接触片13在第2弯曲部16处朝向上方弯曲。
驱动部4产生用于使可动触点部3动作的驱动力。驱动部4支承于基座6。驱动部4包括线圈21、绕线管22、铁芯23、磁轭24、衔铁18。线圈21卷绕于绕线管22。线圈21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线圈21与线圈端子19a、19b连接。线圈端子19a、19b支承于绕线管22。铁芯23插入绕线管22。
如图3所示,磁轭24具有弯曲成L字型的形状。磁轭24与铁芯23连接。详细而言,磁轭24具有磁轭底部25和磁轭侧部26。磁轭底部25配置于线圈21的下方。铁芯23的下端部从绕线管22向下方突出,磁轭底部25与铁芯23的下端部连接。磁轭侧部26配置于线圈21的侧方。磁轭侧部26沿上下方向延伸。
衔铁1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磁轭24的上端部。衔铁18通过由线圈21产生的电磁力而动作。详细而言,衔铁1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磁轭侧部26的上端部。衔铁18具有弯曲成L字型的形状。如图3所示,衔铁18包括第1部分27、第2部分28以及第3部分29。第1部分27配置于铁芯23的上方。第1部分27与铁芯23对置配置。第2部分28与卡状件5对置配置。第3部分29位于第1部分27与第2部分28之间。衔铁18具有在第3部分29处弯曲的形状。
在衔铁18和磁轭24上安装有铰接弹簧31。铰接弹簧31由弹性材料形成。铰接弹簧31在第1部分27与铁芯23接触的方向上对衔铁18施力。
基座6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基座6由树脂制成。但基座6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基座6支承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和驱动部4。基座6包括线圈配置部33、磁轭支承部34、接触片支承部35以及固定端子支承部36。线圈配置部33配置于线圈21以及绕线管22的下方。磁轭支承部34支承磁轭24。接触片支承部35支承可动接触片13。固定端子支承部36支承固定端子11。
磁轭支承部34从可动接触片13一侧覆盖磁轭24的下部。如图3所示,磁轭支承部34的上表面341位于比线圈配置部33的上表面331靠上方的位置。磁轭支承部34的上表面341位于比接触片支承部35的上表面351靠上方的位置。磁轭支承部34的上表面341位于比固定端子支承部36的上表面361靠上方的位置。磁轭支承部34的上表面341位于比可动接触片13的第1弯曲部15靠上方的位置。
卡状件5配置在驱动部4与可动接触片13之间。卡状件5将衔铁18的动作传递至可动接触片13。卡状件5为树脂制。图4和图5是卡状件5的立体图。图6是卡状件5的俯视图。如图4至图6所示,卡状件5包括卡状件主体41、第1接触部42以及第2接触部43。卡状件主体4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形状。
图7是表示卡状件周围的构造的继电器的放大主视图。如图7所示,卡状件主体41配置在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的第2部分28之间。第1接触部42从卡状件主体41朝向衔铁18延伸。第1接触部42与衔铁18的第2部分28对置配置。第1接触部42与衔铁18的第2部分28连接。第2接触部43与可动接触片13对置配置。第2接触部43与可动接触片13连接。
如图6所示,第1接触部42包括中央接触部44、第1延伸部45和第2延伸部46。第1延伸部45配置于中央接触部44的一方的侧方,比中央接触部44更向驱动部4一侧延伸。第2延伸部46配置于中央接触部44的另一方的侧方,比中央接触部44更向驱动部4一侧延伸。中央接触部44具有朝向衔铁18凸出地弯曲的形状。
图8是继电器1的侧视图。图9是衔铁18的立体图。另外,在图8中,省略了壳体7、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和卡状件5。如图8所示,衔铁18的第2部分28的宽度W2小于第1部分27的宽度W1。第2部分28的宽度W2小于第3部分29的宽度W3。对第2部分28与第3部分29之间的台阶部291、292实施了倒角。对第2部分28的下端的角部281、282实施了倒角。另外,倒角不限于图8所示的方形,也可以是圆形。
衔铁18的第2部分28包括锥形部51、52。锥形部51设置在第3部分29与第1凹部47之间。锥形部52设置在第3部分29与第2凹部48之间。锥形部51、52具有朝向第2部分28的下端而逐渐变细的形状。
衔铁18的第2部分28包括第1凹部47、第2凹部48和按压部49。按压部49配置于第1凹部47与第2凹部48之间。如图7所示,在第1凹部47配置卡状件5的第1延伸部45。同样,在第2凹部48配置卡状件5的第2延伸部46。按压部49配置在第1延伸部45与第2延伸部46之间。按压部49与第1接触部42的中央接触部44对置配置。若衔铁18以第1部分27接近铁芯23的方式转动,则按压部49接触并按压第1接触部42的中央接触部44。由此,衔铁18的动作被传递到卡状件5。
如图4至图6所示,第2接触部43包括第1按压部53、第2按压部54、第1连接部55以及第2连接部56。第1按压部53和第2按压部54从第2接触部43的前端朝向可动接触片13突出。第1按压部53和第2按压部54与可动接触片13对置配置。第1按压部53和第2按压部54通过与可动接触片13接触而按压可动接触片13。第1连接部55和第2连接部56从第2接触部43的前端朝向可动接触片13突出。第1连接部55和第2连接部56与可动接触片13连接。
如图1所示,壳体7覆盖于基座6。壳体7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壳体7为树脂制。但是,壳体7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壳体7具有壁部61。壁部61配置在衔铁18与卡状件5之间。壁部61与壳体7一体地形成。但壁部61也可以与壳体7分开设置。
图10是表示壳体7的截面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壁部61包括壁主体62、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壁主体62沿与从卡状件5朝向驱动部4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壁主体62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在衔铁18与卡状件5之间。
壁主体62包括上壁部66、第1侧壁部67和第2侧壁部68。上壁部66位于第1接触部42的上方。第1侧壁部67从上壁部66通过第1连接部42的一方的侧方而延伸至比第1接触部42靠下方的位置。第2侧壁部68从上壁部66通过第1接触部42的另一方的侧方而延伸至比第1接触部42靠下方的位置。通过上壁部66、第1侧壁部67和第2侧壁部68构成朝向上方凹陷的形状。
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从壁主体62向卡状件5一侧突出。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沿上下方向延伸。第1壁突起63的一部分沿着第1侧壁部67配置。第2壁突起64的一部分沿着第2侧壁部68配置。
图11是表示壁部61和卡状件5的侧视图。如图11所示,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从比上壁部66的下端69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上壁部66的下端69靠下方的位置。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从比第1接触部4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第1接触部42靠下方的位置。如图7所示,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延伸至比衔铁18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卡状件主体41配置于壁部61与可动接触片13之间。如图4至图6所示,卡状件5包括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从卡状件主体41向壁部61一侧突出。第1卡状件突起71配置在第1接触部42的一侧。第2卡状件突起72配置于第1接触部42的另一侧。
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11所示,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从比第1接触部4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第1接触部42靠下方的位置。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从比上壁部66的下端69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上壁部66的下端69靠下方的位置。如图7所示,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延伸至比衔铁18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图12是图3中的XII-XII剖视图。如图12所示,第1卡状件突起7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侧壁部67对置配置。第2卡状件突起7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侧壁部68对置配置。第1卡状件突起71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第1壁突起63的外侧。第2卡状件突起72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第2壁突起64的外侧。
如图11所示,从可动接触片13朝向驱动部4的方向观察,第1卡状件突起71的至少一部分与壁部61重叠。从可动接触片13朝向驱动部4的方向观察,第2卡状件突起72的至少一部分与壁部61重叠。从可动接触片13朝向驱动部4的方向观察,第1卡状件突起7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侧壁部67重叠。从可动接触片13朝向驱动部4的方向观察,第2卡状件突起7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侧壁部68重叠。
接下来,对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线圈21未通电而驱动部4消磁的状态下,衔铁18未被铁芯23吸引。因此如图7所示,可动触点14由于可动接触片13的弹力而与固定触点12分离。
若对线圈21通电而驱动部4成为励磁状态,则衔铁18被铁芯23吸引,从而克服可动接触片13的弹性力,以磁轭24的上端为中心向接通方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若衔铁18向接通方向旋转,则衔铁18的按压部49按压卡状件5的中央接触部44。于是卡状件5向接通方向(图7中的右方)移动,由此卡状件5的第1按压部53和第2按压部54沿可动触点14靠近固定触点12的方向按压可动接触片13。由此,可动触点14被按压于固定触点12并与固定触点12接触。
相反,若停止对线圈21的通电而驱动部4成为消磁状态,则衔铁18的第1部分27由于可动接触片13的弹力而向远离铁芯23的断开方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若衔铁18向断开方向旋转,则衔铁18的按压部49向离开卡状件5的中央接触部44的方向移动。于是,卡状件5通过可动接触片13的弹性力向断开方向(图7中的左方)移动,由此,卡状件5的第1按压部53和第2按压部54向可动触点14离开固定触点12的方向移动。由此,可动触点14从固定触点12离开。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如图12所示,在衔铁18与卡状件5之间配置有壁部61。由此,能够抑制继电器1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卡状件5上设置有从卡状件主体41向壁部61一侧突出的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因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1的大型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
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沿上下方向延伸。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从比第1接触部4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第1接触部42靠下方的位置。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从上壁部66的下端69的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上壁部66的下端69靠下方的位置。这样,第1卡状件突起71和第2卡状件突起72沿上下方向大幅延长,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展绝缘距离。
在壁部61设有从壁主体62向卡状件5侧突出的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因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1的大型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
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沿上下方向延伸。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从比上壁部66的下端69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上壁部66的下端69靠下方的位置。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从比第1接触部4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第1接触部42靠下方的位置。这样,通过使第1壁突起63和第2壁突起64沿上下方向大幅延伸,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
壁部6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侧壁部67和第2侧壁部68。因此,通过第1侧壁部67和第2侧壁部68在上下方向上大幅延伸,能够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
从可动接触片13朝向驱动部4的方向观察,第1卡状件突起71的至少一部分和第2卡状件突起72的至少一部分,与壁部61重叠。另外,第1卡状件突起7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侧壁部67对置配置。第2卡状件突起7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侧壁部68对置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
通过第1延伸部45和第2延伸部46从两侧保持衔铁18。因此能够通过衔铁18稳定地按压卡状件5的中央接触部44。另外,中央接触部44具有朝向衔铁18凸出地弯曲的形状。由此,能够通过衔铁18更稳定地按压卡状件5的中央接触部44。
衔铁18的第2部分28的宽度W2比第1部分27的宽度W1小。另外,第2部分28的宽度W2比第3部分29的宽度W3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由于能够将与铁芯23对置的第1部分27的宽度W1维持得较大,因此能够抑制衔铁18中的磁损耗。而且,能够较大地确保将第1部分27与第2部分28连接的第3部分29的宽度W3。因此,能够抑制衔铁18强度的降低。
在衔铁18中,在第1凹部47配置第1延伸部45,在第2凹部48配置第2延伸部46。因此能够在抑制第2部分28的宽度W2变大的同时,将第1延伸部45和第2延伸部46配置在衔铁18的两侧。由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1的大型化的同时扩大可动接触片13与衔铁18之间的绝缘距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继电器1的触点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卡状件5和壁部61双方设置有突起。但是也可以仅在卡状件5和壁部61中的卡状件5上设置突起。或者也可以仅在卡状件5和壁部61中的壁部61设置突起。
固定触点部2的结构也可以变更。例如固定端子11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也可以变更可动触点部3的结构。例如,可动接触片13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驱动部4的结构也可以变更。例如,也可以变更线圈21的形状或配置。衔铁18或磁轭24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
也可以变更卡状件5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第1卡状件突起71与第2卡状件突起72的形状或配置。第1接触部42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第2接触部43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
基座6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例如,也可以变更线圈配置部33、磁轭支承部34、接触片支承部35、固定端子支承部36的形状或配置。
也可以变更壳体7的形状或配置。例如,也可以改变壁部61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第1壁突起63与第2壁突起64的形状或配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扩大可动接触片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

Claims (11)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端子;
固定触点,其与所述固定端子连接;
可动接触片,其与所述固定端子对置配置;
可动触点,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接,并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配置;
驱动部,其包括线圈和通过由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进行动作的衔铁;
卡状件,其配置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并将所述衔铁的动作传递至所述可动接触片;以及
壁部,其配置在所述衔铁与所述卡状件之间,
所述卡状件包括:
卡状件主体,其配置在所述壁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
接触部,其从所述卡状件主体朝向所述衔铁延伸,并与所述衔铁接触;以及
突起,其从所述卡状件主体向所述壁部侧突出,并配置于所述接触部的侧方,
所述继电器还具备支承所述固定端子、所述可动接触片以及所述驱动部的基座,
将所述可动接触片从所述基座延伸的方向设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设为下方,
所述突起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壁部包括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上方的上壁部,
所述突起从比所述上壁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上壁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从比所述接触部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还包括侧壁部,所述侧壁部从所述上壁部通过所述接触部的侧方延伸至比所述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壁部对置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可动接触片朝向所述驱动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壁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包括:
中央接触部;
第1延伸部,其配置在所述中央接触部的一方的侧方,并比所述中央接触部更向所述驱动部侧延伸;以及
第2延伸部,其配置在所述中央接触部的另一方的侧方,并比所述中央接触部更向所述驱动部侧延伸,
所述衔铁设置为通过所述电磁力动作而按压所述中央接触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接触部具有朝向所述衔铁凸出地弯曲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还包括插入所述线圈的铁芯,
所述衔铁具有:
第1部分,其与所述铁芯对置配置;
第2部分,其与所述接触部对置配置;以及
第3部分,其位于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
所述第2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3部分的宽度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分具有配置所述第1延伸部的第1凹部;和
配置所述第2延伸部的第2凹部。
10.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端子;
固定触点,其与所述固定端子连接;
可动接触片,其与所述固定端子对置配置;
可动触点,其安装于所述可动接触片,并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配置;
驱动部,其包括线圈和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进行动作的衔铁;
卡状件,其配置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并将所述衔铁的动作传递至所述可动接触片;以及
壁部,其配置在所述衔铁与所述卡状件之间,
所述壁部包括沿与从所述卡状件朝向所述驱动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壁主体;和
从所述壁主体向所述卡状件侧突出的突起,
所述继电器具备支承所述固定端子、所述可动接触片以及所述驱动部的基座,
将所述可动接触片从所述基座延伸的方向设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设为下方,
所述突起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卡状件包括配置在所述壁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的卡状件主体;和
从所述卡状件主体朝向所述衔铁延伸并与所述衔铁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壁主体包括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上方的上壁部;和从所述上壁部通过所述接触部的侧方延伸至比所述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侧壁部,
所述突起从比所述上壁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上壁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从比所述接触部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接触部靠下方的位置。
CN201980016501.XA 2018-03-27 2019-02-18 继电器 Active CN111801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0044A JP7003787B2 (ja) 2018-03-27 2018-03-27 リレー
JP2018-060044 2018-03-27
PCT/JP2019/005931 WO2019187780A1 (ja) 2018-03-27 2019-02-18 リレ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1763A CN111801763A (zh) 2020-10-20
CN111801763B true CN111801763B (zh) 2022-06-10

Family

ID=68058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6501.XA Active CN111801763B (zh) 2018-03-27 2019-02-18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2327B2 (zh)
EP (1) EP3770941A4 (zh)
JP (1) JP7003787B2 (zh)
CN (1) CN111801763B (zh)
WO (1) WO20191877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3787B2 (ja) * 2018-03-27 2022-01-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2023008138A (ja) * 2021-07-05 2023-01-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309137U (de) * 1973-03-10 1973-07-12 Bach & Co Betätigungselement zur Kontaktsatz-Betätigung in einem Relais oder dgl
CN1224915A (zh) * 1998-01-27 1999-08-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499556A (zh) * 2002-11-08 2004-05-26 ŷķ����ʽ���� 电磁继电器
CN201667321U (zh) * 2010-04-12 2010-12-08 宁波天波港联电子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03367042A (zh) * 2012-04-09 2013-10-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03288516U (zh) * 2013-05-13 2013-11-13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输入和输出完全隔开的高耐压继电器
CN203367171U (zh) * 2013-07-02 2013-12-25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衔铁、推动卡、动簧片连动结构
CN107305825A (zh) * 2017-07-11 2017-10-3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片型推动卡的电磁继电器
CN107644788A (zh) * 2017-10-10 2018-01-30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推片转动式继电器
CN207052535U (zh) * 2017-07-21 2018-02-27 欣大电气有限公司 抗浪涌小型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9836U (zh) * 1990-10-26 1992-06-19
JP3552406B2 (ja) 1996-05-31 2004-08-1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3988271B2 (ja) 1998-08-31 2007-10-1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4307182B2 (ja) 2003-08-22 2009-08-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4677916B2 (ja) * 2006-02-08 2011-04-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058643B2 (ja) * 2007-03-26 2012-10-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2160325A (ja) 2011-01-31 2012-08-23 Panasonic Corp 電磁リレー
JP7003787B2 (ja) * 2018-03-27 2022-01-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309137U (de) * 1973-03-10 1973-07-12 Bach & Co Betätigungselement zur Kontaktsatz-Betätigung in einem Relais oder dgl
CN1224915A (zh) * 1998-01-27 1999-08-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499556A (zh) * 2002-11-08 2004-05-26 ŷķ����ʽ���� 电磁继电器
CN201667321U (zh) * 2010-04-12 2010-12-08 宁波天波港联电子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03367042A (zh) * 2012-04-09 2013-10-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03288516U (zh) * 2013-05-13 2013-11-13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输入和输出完全隔开的高耐压继电器
CN203367171U (zh) * 2013-07-02 2013-12-25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衔铁、推动卡、动簧片连动结构
CN107305825A (zh) * 2017-07-11 2017-10-3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片型推动卡的电磁继电器
CN207052535U (zh) * 2017-07-21 2018-02-27 欣大电气有限公司 抗浪涌小型电磁继电器
CN107644788A (zh) * 2017-10-10 2018-01-30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推片转动式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70941A4 (en) 2021-12-29
US20210366678A1 (en) 2021-11-25
EP3770941A1 (en) 2021-01-27
JP2019175602A (ja) 2019-10-10
JP7003787B2 (ja) 2022-01-21
WO2019187780A1 (ja) 2019-10-03
CN111801763A (zh) 2020-10-20
US11322327B2 (en)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3109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2840585B1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JP4116022B2 (ja) 電磁リレー
JP6025414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1801763B (zh) 继电器
CN115083844A (zh) 电磁继电器
EP2945178A1 (en) Contact device
JP2002237241A (ja) 電磁継電器
JP4307182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1801761B (zh) 继电器
CN101872696A (zh) 电磁接触器
CN112582218A (zh) 继电器
US20100046133A1 (en) Relay device
CN109716477B (zh) 电磁继电器
JP6734772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3272930B (zh) 继电器
CN212365865U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JP7468277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688870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3272929A (zh) 继电器
CN112582210A (zh) 继电器
CN117882164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4039490A (ja)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CN116666162A (zh) 电磁继电器
EP2768000B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