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6162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6162A
CN116666162A CN202310087897.5A CN202310087897A CN116666162A CN 116666162 A CN116666162 A CN 116666162A CN 202310087897 A CN202310087897 A CN 202310087897A CN 116666162 A CN116666162 A CN 116666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piece
mov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878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宅彩加
筒井和广
田中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66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6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8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miniaturised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可动接触片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的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基座、固定触点、可动触点、可动接触片以及可动端子。基座支撑固定端子。固定触点与固定端子连接。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对置。可动接触片与可动触点连接。可动端子与可动接触片分体,并被基座支撑。可动端子包含支撑部。支撑部在比可动触点靠下方的位置与可动接触片连接且支撑可动接触片。支撑部包含上缘和凹部。凹部在与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具有从上缘向下方凹下的形状。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具备可动接触片。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连接。可动接触片由铜等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可动接触片通过被卡件等按压部件按压而弹性变形。由此,可动触点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与和可动接触片分体的可动端子连接。可动端子固定于基座。可动接触片在比可动触点靠下方的位置与可动端子连接,并从可动端子向上方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485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可动接触片中,为了确保了满足电磁继电器的电气开闭性能的弹簧常数,要求在可动接触片中确保通过按压部件的按压而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该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是在可动接触片中从可动端子向上方延伸的部分。但是,若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变长,则电磁继电器在上下方向上变得大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电磁继电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在可动接触片中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基座、固定触点、可动触点、可动接触片以及可动端子。基座支撑固定端子。固定触点与固定端子连接。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对置。可动接触片与可动触点连接。可动端子与可动接触片分体,并被基座支撑。可动端子包含支撑部。支撑部在比可动触点靠下方的位置与可动接触片连接且支撑可动接触片。支撑部包含上缘和凹部。凹部在与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具有从上缘向下方凹下的形状。
在本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端子的支撑部在与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具有凹部。因此,抑制可动接触片相对于基座的高度的增大,并且扩大在可动接触片中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由此,抑制电磁继电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在可动接触片中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
凹部的宽度也可以比与凹部重叠的位置处的可动接触片的宽度大。在该情况下,可动接触片不与可动端子干涉,容易弹性变形。
支撑部也可以包含第一凸部。第一凸部也可以配置于凹部的一侧方且比凹部更向上方突出。在该情况下,与支撑部的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变小的情况相比,支撑部的刚性变高。
第一凸部也可以包含平坦的第一上端。在该情况下,在将可动端子固定于基座时,能够利用夹具来稳定地按压第一上端。
支撑部也可以包含第二凸部。第二凸部也可以配置于凹部的另一侧方且比凹部更向上方突出。在该情况下,与支撑部的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变小的情况相比,支撑部的刚性变高。
第二凸部也可以包含平坦的第二上端。在该情况下,在将可动端子固定于基座时,能够利用夹具来稳定地按压第二上端。
基座也可以包含底面、台部以及凹槽。台部也可以从底面向下方突出。凹槽也可以配置于台部的上方,具有向下方凹下的形状。支撑部也可以配置在凹槽内。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凹槽的深度。由此,抑制可动接触片相对于基座的高度的增大,并且扩大在可动接触片中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
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包含弯折部。并且,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具有在弯折部处多个弯折的形状。弯折部也可以与凹部对置地配置。在该情况下,扩大可动接触片的比弯折部靠上方的部分的长度。由此,抑制电磁继电器1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可动接触片15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
在可动接触片中从弯折部到上方的部分也可以朝向固定触点倾斜。在该情况下,可动接触片具有弯折的形状,从而通过可动接触片的弹力,得到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接触力。
根据本发明,抑制电磁继电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在可动接触片中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由此,在可动接触片中,确保了满足电磁继电器的电气开闭性能的可动接触片的弹簧常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3是电磁继电器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图4是电磁继电器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图5是可动接触片以及可动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可动接触片以及可动端子的主视图。
图7是可动端子和可动接触片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1…第一固定端子;2…基座;12…第一固定触点;15…可动接触片;16…可动触点;20…可动端子;52…支撑部;61…凹部;62…支撑部的上缘;65…底面;68…第一凸部;69…第二凸部;71…第一上端;72…第二上端;81…第一台部;8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2是电磁继电器1的侧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基座2、触点装置3、线圈块4以及卡件5。
基座2支撑触点装置3、线圈块4以及卡件5。基座2由树脂制成。在基座2覆盖有未图示的壳体。触点装置3包含第一固定端子11、第一固定触点12、第二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触点14、可动接触片15、可动触点16以及可动端子20。
第一固定端子11、第二固定端子13、可动接触片15以及可动端子20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第一固定端子11、第二固定端子13以及可动端子20被基座2支撑。第一固定端子11、第二固定端子13以及可动端子20通过基座2而向基座2的外侧突出。基座2包含端子支撑部17。第一固定端子11、第二固定端子13以及可动端子20分别在设于端子支撑部17的孔通过。第一固定端子11、第二固定端子13以及可动端子20例如通过压入或粘接而固定于基座2。
第一固定触点12与第一固定端子11连接。第二固定触点14与第二固定端子13连接。可动端子20与可动接触片15连接。可动触点16与可动接触片15连接。可动触点16与第一固定触点12和第二固定触点14对置。可动触点16配置在第一固定触点12与第二固定触点14之间。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基座2的端子支撑部17朝向触点12、16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将其相反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将从可动触点16朝向第一固定端子11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后方。将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或侧方。并且,将朝向前方时的左右方向分别定义为左方、右方。
线圈块4配置于触点装置3的后方。线圈块4包含卷线筒21、线圈22、铁芯23、磁轭24、衔铁25以及铰链弹簧26。线圈22卷绕于卷线筒21。在线圈22连接有线圈端子27。铁芯23配置在卷线筒21内。磁轭24与铁芯23和衔铁25连接。
衔铁25被支撑为能够以下端为中心转动。铰链弹簧26与衔铁25连接。铰链弹簧26嵌入到基座2与磁轭24之间。衔铁25与卡件5连接。铰链弹簧26是板簧,朝向后方对衔铁25进行施力。基座2包含线圈支撑部18。线圈支撑部18支撑线圈块4。
卡件5按压可动接触片15而使可动触点16移动。卡件5由树脂制成。卡件5配置于线圈块4的上方。卡件5包含连接部31、导轨32、33以及按压部34。连接部31与衔铁25连接。如图2所示,在衔铁25的上部设有凹槽35。连接部31通过配置在凹槽35内而卡定于衔铁25。
导轨32、33配置在连接部31与按压部34之间。导轨32、33配置于线圈块4的上方。导轨32、33从连接部31向前方延伸。基座2包含卡件支撑部19。卡件支撑部19从线圈支撑部18向上方延伸。导轨32、33被卡件支撑部19支撑。通过使导轨32、33在卡件支撑部19上滑动,来使卡件5前后移动。
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导轨32、33包含第一导轨32和第二导轨33。第一导轨32和第二导轨33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卡件支撑部19包含第一导向槽36和第二导向槽37。第一导向槽36和第二导向槽37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导轨32配置在第一导向槽36上。第二导轨33配置在第二导向槽37上。第一导轨32在第一导向槽36上滑动。第二导轨33在第二导向槽37上滑动。由此,卡件5前后移动。
按压部34朝向可动接触片15突出。按压部34按压可动接触片15。按压部34包含第一按压部38、第二按压部39以及连结部40。第一按压部38和第二按压部39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按压部38从第一导轨32朝向可动接触片15延伸。第二按压部39从第二导轨33朝向可动接触片15延伸。连结部40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部40将第一按压部38与第二按压部39连结。
接下来,对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及图4是电磁继电器1的触点装置3附近的侧视剖视图。在未对线圈22通电的状态下,利用铰链弹簧26的作用力,衔铁25如图2所示那样从铁芯23背离。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可动触点16远离第一固定触点12,与第二固定触点14接触。
若对线圈22通电而使之励磁,则衔铁25因磁力被吸引至铁芯23。由此,衔铁25以下端为中心转动,从而衔铁25的上部向前方移动。根据该衔铁25的移动,卡件5向前方移动,在按压部34中朝向前方按压可动接触片15。由此,如图4所示,可动接触片15朝向前方弹性变形,可动触点16向前方移动。其结果,可动触点16远离第二可动触点16,与第一固定触点12接触。
若停止向线圈22的通电而使之消磁,则通过铰链弹簧26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地衔铁25从铁芯23背离。即,衔铁25以下端为中心转动,从而衔铁25的上部向后方移动。根据该衔铁25的移动,卡件5向后方移动。由此,如图3所示,可动触点16远离第一固定触点12,与第二固定触点14接触。
接下来,详细地对可动端子20和可动接触片15进行说明。图5是可动端子20和可动接触片15的立体图。图6是可动端子20和可动接触片15的主视图。图7是可动端子20和可动接触片15的侧视图。如图5及图6所示,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端子20分体,安装于可动端子20。可动接触片15包含触点连接部41、第一承接部42、第二承接部43以及延伸部44。在触点连接部41安装可动触点16。触点连接部41配置在第一承接部42与第二承接部43之间。
第一承接部42配置于触点连接部41的一侧方。第二承接部43配置于触点连接部41的另一侧方。在触点连接部41与第一承接部42之间设置第一狭缝45。在触点连接部41与第二承接部43之间设置第二狭缝46。第一承接部42被卡件5的第一按压部38按压。第二承接部43被卡件5的第二按压部39按压。
延伸部44配置于触点连接部41的下方。延伸部44与触点连接部41、第一承接部42以及第二承接部43连接。延伸部44从触点连接部41向下方延伸。延伸部44包含开口47。开口47沿上下方向延伸。
延伸部44包含弯折部44a。延伸部44具有在弯折部44a处弯折的形状。弯折部44a的方向在延伸部44中沿左右方向延伸。可动接触片15从弯折部44a朝向上方且朝向后方倾斜。即,可动接触片15在比弯折部44a靠上方的部分朝向第二固定触点14倾斜。由于可动接触片15具有弯折的形状,所以在未对线圈22通电的状态下,可动接触片15通过可动接触片15的弹力而朝向第二固定触点14按压可动触点16。由此,得到可动触点16与第二固定触点14的接触力。
延伸部44包含固定部48。可动接触片15在固定部48中固定于可动端子20。固定部48例如通过铆接或焊接而固定于可动端子20。固定部48包含第一固定部481和第二固定部482。在第一固定部481与第二固定部482之间设置狭缝49。狭缝49从延伸部44的下缘向上方延伸。
可动端子20包含端子部51和支撑部52。端子部51通过压入或粘接而固定于基座2。如图3所示,端子部51通过基座2而从基座2的底面80向下方突出。支撑部52在比可动触点16靠下方的位置与可动接触片15连接。支撑部52在前后方向上与延伸部44重叠,并与延伸部44接触。支撑部52固定于延伸部44的固定部48。
支撑部52包含凹部61。凹部61在与延伸部44重叠的位置具有从支撑部52的上缘62向下方凹下的形状。凹部61的宽度比与凹部61重叠的位置处的可动接触片15的宽度大。即,凹部61的宽度比延伸部44的宽度大。此外,凹部61的宽度是指凹部6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延伸部44的宽度是指延伸部4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
凹部61与延伸部44的开口47重叠。如图6所示,凹部61包含第一内侧面63、第二内侧面64以及底面65。延伸部44包含第一外侧面66和第二外侧面67。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凹部61的第一内侧面63与延伸部44的第一外侧面66隔开间隙地配置。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凹部61的第二内侧面64与延伸部44的第二外侧面67隔开间隙地配置。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凹部61的底面65与延伸部44重叠。
如图6所示,在可动接触片15的主视时,延伸部44的弯折部44a位于凹部61内。延伸部44的弯折部44a与凹部61对置。延伸部44的弯折部44a位于比支撑部52的上缘62靠下方的位置。延伸部44的弯折部44a位于比凹部61的底面65靠上方的位置。
支撑部52包含第一凸部68和第二凸部69。第一凸部68配置于凹部61的一侧方。第一凸部68比凹部61更向上方突出。第一凸部68包含平坦的第一上端71。第二凸部69配置于凹部61的另一侧方。第二凸部69比凹部61更向上方突出。第二凸部69包含平坦的第二上端72。
支撑部52包含下凸部73。下凸部73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形状。下凸部73固定于固定部48。可动接触片15的延伸部44在下凸部73处固定于可动端子20。
如图2所示,基座2包含第一台部81和第二台部82。第一台部81和第二台部82从基座2的底面80向下方突出。在电磁继电器1安装于基板的状态下,第一台部81和第二台部82与基板接触。由此,在基座2的底面80与基板的表面之间设置间隙。
如图3所示,基座2的端子支撑部17包含凹槽83。凹槽83配置于第一台部81的正上方。凹槽83具有向下方凹下的形状。支撑部52配置在凹槽83内。凹槽83的底面位于比基座2的底面80靠下方的位置。支撑部52的凹部6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槽83内。凹部61的底面65配置于比凹槽8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可动端子20的支撑部52在与可动接触片15重叠的位置具有凹部61。因此,抑制可动接触片15相对于基座2的高度的增大,并且在可动接触片15中,扩大通过卡件5的按压而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例如,如图6所示,可动接触片15被卡件5按压,从而可动接触片15中的比凹部61的底面65靠上方的部分弹性变形。因此,与未设置凹部61的情况相比,在可动接触片15中,扩大位于比支撑部52靠上方的部分的长度。由此,抑制电磁继电器1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可动接触片15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其结果,在可动接触片15中,确保了满足电磁继电器1的电气开闭性能的可动接触片15的弹簧常数。
可动端子20的支撑部52具有凹部61,从而能够将可动接触片15的弯折部44a配置于较低的位置。因此,扩大在可动接触片15中比弯折部44a靠上方的部分的长度。由此,抑制电磁继电器1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可动接触片15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并且,通过可动接触片15的弯折的形状,在未对线圈22通电的状态下,可动接触片15向固定触点14按压可动触点16。在该状态下,通过可动接触片15的弹簧常数得到用于稳定地保持可动触点16与固定触点14的接触的接触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线圈块4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线圈22的轴线的方向与卡件5的移动方向一致。但是,线圈22的轴线的方向也可以与卡件5的移动方向不同。
触点装置3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也可以省略第二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触点14。或者,也可以省略第一固定端子11和第一固定触点12。第一固定触点12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11分体,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一体。第二固定触点14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13分体,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可动触点16可以与可动接触片15分体,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卡件5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卡件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基座2支撑。但是,卡件5也可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基座2支撑。卡件5也可以通过被衔铁25按压而转动。
可动接触片15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可动接触片15也可以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可动接触片15也可以具有没有弯折部44a的平坦的形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扩大可动接触片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由此,在可动接触片中,确保了满足电磁继电器的电气开闭性能的弹簧常数。

Claims (9)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端子;
基座,其支撑所述固定端子;
固定触点,其与所述固定端子连接;
可动触点,其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
可动接触片,其与所述可动触点连接;以及
可动端子,其包含在比所述可动触点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接且支撑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支撑部,所述可动端子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分体,并被所述基座支撑,
所述支撑部包含:
上缘;以及
凹部,其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具有从所述上缘向下方凹下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宽度比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处的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宽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包含配置于所述凹部的一侧方且比所述凹部更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包含平坦的第一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包含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另一侧方且比所述凹部更向上方突出的第二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部包含平坦的第二上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含:
底面;
台部,其从所述底面向下方突出;以及
凹槽,其配置于所述台部的上方,具有向下方凹下的形状,
所述支撑部配置在所述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片包含弯折部,具有在所述弯折部处弯折的形状,
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凹部对置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接触片中从所述弯折部到上方的部分朝向所述固定触点倾斜。
CN202310087897.5A 2022-02-25 2023-02-02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66661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7950 2022-02-25
JP2022027950A JP2023124279A (ja) 2022-02-25 2022-02-25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6162A true CN116666162A (zh) 2023-08-29

Family

ID=87557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87897.5A Pending CN116666162A (zh) 2022-02-25 2023-02-02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74901A1 (zh)
JP (1) JP2023124279A (zh)
CN (1) CN116666162A (zh)
DE (1) DE10202310191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2722B2 (ja) 1999-06-03 2007-06-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3101912A1 (de) 2023-08-31
US20230274901A1 (en) 2023-08-31
JP2023124279A (ja) 202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302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929958A1 (en) Relay
US1176401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1298691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673119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380504B2 (en) Relay with card made from resin
US7538646B2 (en) Relay with reduced leakage current
EP1298690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1801763B (zh) 继电器
US2023012144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6666162A (zh) 电磁继电器
JP7434769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30253172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4388304A (zh) 电磁继电器
US20230119728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380028B2 (ja) リレー
US2023010913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2582217A (zh) 继电器
US20220102102A1 (en) Relay
JP2024039490A (ja)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2023128904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3131031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3114093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7882164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2086208A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