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3844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3844A
CN115083844A CN202210149478.5A CN202210149478A CN115083844A CN 115083844 A CN115083844 A CN 115083844A CN 202210149478 A CN202210149478 A CN 202210149478A CN 115083844 A CN115083844 A CN 1150838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piece
movable contac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94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田刚
古川和树
川口直树
塚田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83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38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8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2050/046Assembling parts of a relay by using snap mounting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01H50/26Parts movable about a knife ed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具备包括第一固定触点的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二固定触点的第二固定端子、包括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的可动接触片、可动部件以及电磁铁块。可动部件能沿包括从第一可动触点朝向第一固定触点的第一方向和从第一固定触点朝向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的移动方向移动。触点弹簧向第一方向对可动接触片施力。电磁铁块包括能转动的可动铁片,使可动部件沿移动方向移动。可动接触片及触点弹簧从电磁铁块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到可动部件。可动部件包括由单一部件构成的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包括与可动铁片的转动对应地被可动铁片向第一方向按压的按压部和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支撑可动接触片的支撑部。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保持可动接触片的可动部件、经由可动部件使可动接触片移动的电磁铁块、以及配置于可动部件且朝向固定端子对可动接触片进行施力的触点弹簧。
考虑到可动接触片及触点弹簧的组装性,可动部件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这两个部件构成。可动接触片及触点弹簧从电磁铁块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到第一部件,由与第一部件连结的第二部件和第一部件从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夹持。第二部件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防止触点弹簧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3610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中,由于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可动部件由两个部件构成,所以可动接触片受到两个部件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的影响。因此,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有可动接触片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产生偏差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电磁继电器中,实现组装性的提高,并且实现可动接触片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可动部件以及电磁铁块。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包括第二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包括与第一固定触点对置的第一可动触点和与第二固定触点对置的第二固定触点。可动部件支撑可动接触片。可动部件能够沿移动方向移动,该移动方向包括从第一可动触点朝向第一固定触点的第一方向、以及从第一固定触点朝向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触点弹簧配置于可动部件,向第一方向对可动接触片进行施力。电磁铁块包括能够转动的可动铁片,使可动部件沿移动方向移动。可动接触片以及触点弹簧从电磁铁块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到可动部件。可动部件包括由单一部件构成的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包括与可动铁片的转动对应地被可动铁片向第一方向按压的按压部、以及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支撑可动接触片的支撑部。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由于可动接触片以及触点弹簧从电磁铁块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到可动部件,所以能够实现组装性的提高。并且,由于可动部件与可动铁片的转动对应地移动,所以能够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利用由单一部件构成的第一部件对可动接触片以及触点弹簧进行支撑。由此,能够实现可动接触片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并且,由于第一部件包括被可动铁片按压的按压部和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支撑可动接触片的支撑部,所以与按压部和支撑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可动接触片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
触点弹簧也可以配置为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与可动部件的第一部件和可动接触片接触。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实现可动接触片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配置为与可动部件的第一部件接触,向第二方向对可动部件的第一部件进行施力。在该情况下,在具备配置为与可动部件接触的复位弹簧的电磁继电器中,能够实现可动接触片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基座,该基座配置为相对于可动部件仅与第一部件接触,对可动部件的移动进行导向。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可动部件中仅第一部件与基座接触,所以能够提高可动部件与基座的位置精度。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部件的倾斜、磨损。
基座也可以在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上限制可动部件的移动。在该情况下,在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上,能够提高可动部件与基座的位置精度。
可动部件也可以还包括与第一部件相独立的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也可以包括朝向电磁铁块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开口且供可动接触片以及触点弹簧插入的插入孔。第二部件从电磁铁块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组装于第一部件,防止可动接触片以及触点弹簧从插入孔脱落。在该情况下,能够由第二部件防止可动接触片以及触点弹簧脱落。
第二部件也可以包括在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上对可动接触片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包括与第二部件的定位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上对可动接触片进行定位。
第一部件也可以包括在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上对可动接触片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包括与第一部件的定位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上对可动接触片进行定位。
可动接触片的在可动接触片的短边方向上的移动也可以由可动部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限制。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上对可动接触片进行定位。
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包括对触点弹簧进行定位的弹簧支撑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由可动接触片对触点弹簧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继电器中,能够实现组装性的提高,并且实现可动接触片的位置精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3是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处剖切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4是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处剖切触点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基座的立体图。
图6是可动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处剖切电磁继电器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电磁继电器;2:基座;4:电磁铁块;4e:可动铁片;6:第一固定端子;6a:第一固定触点;7:第二固定端子;7a:第二固定触点;8:可动接触片;8a:第一固定触点;8b:第二固定触点;9:可动部件;10:触点弹簧;31:第一部件;31a:按压部;31b:插入孔;31c:支撑部;32:第二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各附图中,将X1方向作为左方向,将X2方向作为右方向,将Y1方向作为前方向,将Y2方向作为后方向,将Z2方向作为上方向,将Z1方向作为下方向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Z1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Z2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例。此外,上述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电磁继电器的配置方向。
如图1至图4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基座2、触点装置3以及电磁铁块4。基座2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基座2支撑触点装置3及电磁铁块4。触点装置3及电磁铁块4由安装于基座2的壳体20(参照图7)覆盖。此外,在图1至图4中省略了壳体20。
图4是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处剖切触点装置3的剖视图。图5是基座2的局部立体图。基座2包括底部21、端子支撑部22a、22b、第一壁部23以及第二壁部24。底部21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矩形。
端子支撑部22a、22b形成为从底部21向上方突出。端子支撑部22a配置为与端子支撑部22b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端子支撑部22a、22b的上表面包括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坦面。
第一壁部23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壁部23从底部21向上方突出,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壁部23配置为比端子支撑部22a、22b更靠前方。第二壁部24与第一壁部23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第二壁部24配置为比端子支撑部22a、22b更靠后方。
触点装置3包括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可动接触片8、可动部件9以及触点弹簧10。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以及可动接触片8是板状的端子,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的截面呈U字状,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具有呈U字状地弯曲的形状。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被基座2支撑。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例如压入固定于基座2。
第一固定端子6包括第一固定触点6a、触点支撑部6b、一对延伸部6c以及一对外部连接部6d。第一固定触点6a配置于触点支撑部6b。第一固定触点6a铆接固定于第一固定端子6。
触点支撑部6b被支撑在端子支撑部22a的上表面。触点支撑部6b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触点支撑部6b支撑第一固定触点6a。触点支撑部6b铆接固定有第一固定触点6a。此外,第一固定触点6a可以焊接于第一固定端子,也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6成为一体。
一对延伸部6c压入固定于基座2的底部21。一对延伸部6c从触点支撑部6b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弯曲,且从基座2的底部21向下方突出。一对外部连接部6d配置于一对延伸部6c的下端,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电连接。
第二固定端子7配置为与第一固定端子6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第二固定端子7呈与第一固定端子6相同的形状。第二固定端子7包括第二固定触点7a、触点支撑部7b、一对延伸部7c以及一对外部连接部7d。第二固定端子7的各结构与第一固定端子6的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可动接触片8沿左右方向延伸。可动接触片8的长边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可动接触片8的短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可动接触片8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的上方。可动接触片8从电磁铁块4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到可动部件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8从前侧插入到可动部件9。
可动接触片8包括第一可动触点8a、第二可动触点8b、弹簧支撑部8c以及一对卡合部8d。第一可动触点8a以及第二可动触点8b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下表面。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能够与第一固定触点6a接触。第二可动触点8b与第二固定触点7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能够与第二固定触点7a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触点8a以及第二可动触点8b铆接固定于可动接触片8。此外,第一可动触点8a以及第二可动触点8b可以焊接于可动接触片8,也可以与可动接触片8成为一体。
弹簧支撑部8c支撑触点弹簧10。弹簧支撑部8c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长边方向的中心。弹簧支撑部8c是从可动接触片8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突起。
一对卡合部8d以从可动接触片8的短边方向的两端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形成于可动接触片8的长边方向的中心附近。一对卡合部8d是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的一例。
可动接触片8能够沿移动方向移动,该移动方向包括从第一可动触点8a朝向第一固定触点6a的Z1方向、以及从第一固定触点6a朝向第一可动触点8a的Z2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8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可动接触片8被可动部件9支撑。可动接触片8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可动部件9。可动接触片8与可动部件9的移动对应地移动。可动接触片8能够相对于可动部件9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可动部件9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可动部件9支撑可动接触片8。可动部件9沿上下方向延伸。可动部件9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
可动部件9的上端与电磁铁块4连结。可动部件9能够沿包括Z1方向和Z2方向在内的移动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9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此处,如图5所示,基座2包括凹部25和导向部26。凹部25配置于第一壁部23与第二壁部24之间。凹部25形成为从底部21的上表面向下方向凹陷。凹部25朝向上方开口。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凹部25形成为非圆形状。导向部26对可动部件9的沿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导向部26由凹部25的一部分构成。导向部26由凹部25的内侧面构成。导向部26包括圆形部26a和从圆形部26a沿前后方向伸出的凸部26b。
可动部件9包括第一部件31和第二部件32。第一部件31由单一部件构成。第一部件31的外径尺寸与可动部件9的外形尺寸对应。即,可动部件9的外形尺寸是由单一部件构成的第一部件31的外形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2在左右方向上仅第一部件31与可动部件9接触。基座2在前后方向上仅第一部件31与可动部件9接触。基座2在上下方向上仅第一部件31与可动部件9接触。基座2在可动接触片8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上限制可动部件9的移动。第一部件31的沿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移动由第一壁部23、第二壁部24以及导向部26限制。
第一部件31包括按压部31a、插入孔31b、支撑部31c、弹簧收纳部31d、定位部31e以及滑动部31f。按压部31a配置于第一部件31的上部。按压部31a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按压部31a与下述的可动铁片4e的转动对应地被可动铁片4e向下方按压。
插入孔31b是用于将可动接触片8以及触点弹簧10从电磁铁块4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的孔。插入孔31b朝向前方开口。插入孔31b具有从第一部件31的前表面朝向后方凹陷的形状。插入孔31b在左右方向上开口。
支撑部31c在上下方向上支撑可动接触片8。支撑部31c由插入孔31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构成。支撑部31c由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坦面构成。支撑部31c与可动接触片8的下表面接触。
弹簧收纳部31d形成于滑动部31f的内侧。并且配置于第一部件31的下部。弹簧收纳部31d朝向下方开口。弹簧收纳部31d具有从下方朝向上方凹陷的形状。
定位部31e形成于插入孔31b。定位部31e在可动接触片8的长边方向上对可动接触片8进行定位。定位部31e在插入孔31b的后表面具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形状。定位部31e与可动接触片8的一对卡合部8d的一方卡合。
滑动部31f具有沿着导向部26的形状的形状,被导向部26导向。滑动部31f相对于导向部26沿上下方向滑动。
第二部件32与第一部件31相互独立。第二部件32从电磁铁块4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组装于第一部件31。第二部件32以从前方覆盖第一部件31的插入孔31b的方式安装,防止可动接触片8以及触点弹簧10从插入孔31b脱落。可动接触片8由第一部件31和第二部件32从前后方向夹持。即,可动接触片8的沿短边方向的移动由第一部件31和第二部件32限制。
第二部件32通过卡扣配合而与第一部件31结合。第二部件32包括一对爪部32a。如图3所示,一对爪部32a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第一部件31,与形成于第一部件31的后表面的卡定部卡合。
第二部件32还包括在可动接触片8的长边方向上对可动接触片8进行定位的定位部32b。定位部32b与可动接触片8的一对卡合部8d的另一方卡合。
第二部件32与基座2以及电磁铁块4分离。即,第二部件32不与基座2以及电磁铁块4直接接触,并且相对于基座2不滑动。第二部件32与第一部件31一体移动。
触点弹簧10是螺旋弹簧,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上部。触点弹簧10向接触方向(此处为下方向)对可动接触片8进行施力。触点弹簧10以在上下方向上压缩的状态被收纳于第一部件31的插入孔31b。触点弹簧10朝向第一部件31的支撑部31c按压可动接触片8。触点弹簧10配置为与第一部件31和可动接触片8接触。触点弹簧10的上端外周面与插入孔31b的内表面和第二部件32的内表面接触,触点弹簧10的径向移动受到限制。触点弹簧10的上端与插入孔31b的内表面接触。触点弹簧10的下端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弹簧支撑部8c,触点弹簧10的径向移动受到限制。
电磁铁块4配置于触点装置3的后方。电磁铁块4经由可动部件9使可动接触片8沿上下方向移动。电磁铁块4包括线圈4a、绕线筒4b、固定铁芯4c、磁轭4d、可动铁片4e、铰链弹簧4f以及复位弹簧4g。
线圈4a卷绕在绕线筒4b的外周。线圈4a与线圈端子4h连接。线圈端子4h包括一对插片端子,从基座2的底部21向下方突出。线圈端子4h与向线圈4a供给驱动电源的外部电源连接。绕线筒4b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铁芯4c配置于绕线筒4b的内周部。磁轭4d配置为覆盖线圈4a的后方。磁轭4d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大致呈L字状。磁轭4d与固定铁芯4c的下端连接。
可动铁片4e经由铰链弹簧4f被磁轭4d支撑为能够转动。可动铁片4e以磁轭4d的上端为支点转动。可动铁片4e配置于固定铁芯4c的上方。可动铁片4e配置为前端与第一部件31的按压部31a接触。可动铁片4e与转动对应地向下方按压第一部件31的按压部31a。铰链弹簧4f向远离固定铁芯4c的方向对可动铁片4e进行施力。复位弹簧4g配置于可动部件9的第一部件31与基座2的底部21之间。复位弹簧4g配置为与第一部件31接触。复位弹簧4g的上部被收纳于弹簧收纳部31d,下部被收纳于凹部25。复位弹簧4g向离开方向(此处为上方向)对可动部件9进行施力。
接下来,对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对线圈4a施加电压的断开状态下,利用铰链弹簧4f以及复位弹簧4g的弹力,向离开方向按压可动部件9。因此,第一可动触点8a从第一固定触点6a离开,第二可动触点8b从第二固定触点7a离开。
若对线圈4a施加电压而使电磁铁块4励磁,则可动铁片4e被固定铁芯4c吸引而转动,并由可动铁片4e向接触方向按压可动部件9。由此,可动部件9克服铰链弹簧4f以及复位弹簧4g的弹力向接触方向移动。随着可动部件9的向接触方向的移动,触点弹簧10向接触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8向接触方向移动,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接触,第二可动触点8b与第二固定触点7a接触。若线圈4a的电压的施加停止,则可动部件9因铰链弹簧4f以及复位弹簧4g的弹力向离开方向移动。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由于可动接触片8以及触点弹簧10从电磁铁块4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到可动部件9,所以能够实现组装性的提高。并且,由于可动部件9与可动铁片4e的转动对应地移动,所以能够在可动部件9的移动方向上利用由单一部件构成的第一部件31对可动接触片8以及触点弹簧10进行支撑。由此,能够实现可动接触片8在可动部件9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并且,由于第一部件31包括被可动铁片4e按压的按压部31a和在可动部件9的移动方向上支撑可动接触片8的支撑部31c,所以与按压部31a和支撑部31c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可动接触片8在可动部件9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件9中,仅第一部件31与基座2接触。由此,能够提高可动部件9与基座2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抑制可动部件9的倾斜、磨损。
触点弹簧10配置为在可动部件9的移动方向上与可动部件9的第一部件31和可动接触片8接触,因此能够实现可动接触片8在可动部件9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触点装置3或电磁铁块4的结构也可以变更。
第一部件31至少包括按压部31a和支撑部31c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第一部件31中省略弹簧收纳部31d。
也可以省略第二部件32。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第一部件31的插入孔31b设置防止可动接触片8以及触点弹簧10从插入孔31b脱落的形状。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固定端子,其包括第一固定触点;
第二固定端子,其包括第二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片,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对置的第一可动触点和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对置的第二可动触点;
可动部件,其支撑所述可动接触片且能够沿移动方向移动,该移动方向包括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朝向所述第一固定触点的第一方向、以及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朝向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
触点弹簧,其配置于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对所述可动接触片进行施力;以及
电磁铁块,其包括能够转动的可动铁片,使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移动,
所述可动接触片以及所述触点弹簧从所述电磁铁块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到所述可动部件,
所述可动部件包括由单一部件构成的第一部件,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与所述可动铁片的转动对应地被所述可动铁片向所述第一方向按压的按压部、以及在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支撑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弹簧配置为在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与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一部件和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配置为与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一部件接触,向所述第二方向对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基座,该基座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仅与所述第一部件接触,对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进行导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上限制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部件相独立的第二部件,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朝向所述相反侧开口且供所述可动接触片以及所述触点弹簧插入的插入孔,
所述第二部件从所述相反侧组装于所述第一部件,防止所述可动接触片以及所述触点弹簧从所述插入孔脱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包括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上对所述可动接触片进行定位的定位部,
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与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定位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边方向上对所述可动接触片进行定位的定位部,
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定位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短边方向上的移动由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对所述触点弹簧进行定位的弹簧支撑部。
CN202210149478.5A 2021-03-15 2022-02-18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50838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1695 2021-03-15
JP2021041695A JP2022141410A (ja) 2021-03-15 2021-03-15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3844A true CN115083844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195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9478.5A Pending CN115083844A (zh) 2021-03-15 2022-02-1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4015B2 (zh)
JP (1) JP2022141410A (zh)
KR (1) KR20220128937A (zh)
CN (1) CN11508384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2626B2 (ja) * 2020-10-20 2023-12-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2067486A (ja) * 2020-10-20 2022-05-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452375B2 (ja) * 2020-10-20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2067485A (ja) * 2020-10-20 2022-05-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456405B2 (ja) * 2021-03-15 2024-03-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2141413A (ja) * 2021-03-15 2022-09-2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540332A (zh) * 1954-10-25
US5081436A (en) * 1988-11-22 1992-01-1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n improved terminal structure
DE58908154D1 (de) * 1989-12-13 1994-09-08 Siemens Ag Wechselstromschütz.
DE10162585C1 (de) * 2001-12-19 2003-04-24 Gruner Ag Prellreduziertes Relais
JP4424260B2 (ja) * 2005-06-07 2010-03-0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DE102007017516B3 (de) * 2007-04-13 2008-04-30 Siemens Ag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mit Trennwänden zwischen Haupt- und Hilfskontakten sowie entsprechend dem Herstellungsverfahren hergestelltes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JP7124758B2 (ja) 2019-02-20 2022-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64015B2 (en) 2023-09-19
KR20220128937A (ko) 2022-09-22
JP2022141410A (ja) 2022-09-29
US20220293373A1 (en)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83844A (zh) 电磁继电器
US728302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456405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4388306A (zh) 电磁继电器
US6633214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7046107B2 (en) Contact device
EP1298690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1801763B (zh) 继电器
CN112582218A (zh) 继电器
CN115083839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438830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438830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4388303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582209A (zh) 继电器
CN212365865U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US20230253172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380028B2 (ja) リレー
US2023027490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5803840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582219A (zh) 继电器
CN112582217A (zh) 继电器
CN116711045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4039490A (ja)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CN116711046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6888701A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