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8701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8701A
CN116888701A CN202280016998.7A CN202280016998A CN116888701A CN 116888701 A CN116888701 A CN 116888701A CN 202280016998 A CN202280016998 A CN 202280016998A CN 116888701 A CN116888701 A CN 116888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housing
contact
fixed
contac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69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江彩太
岩坂博之
箕轮亮太
小川真一
大塚航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88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8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具备壳体、可动接触片、固定端子、驱动装置以及绝缘壁。可动接触片包含可动触点并配置于壳体的内部。固定端子包含固定触点、触点支撑部、延伸部以及弯折部,并被壳体保持。触点支撑部支撑固定触点。延伸部从触点支撑部沿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延伸。弯折部在从固定触点朝向可动触点的第一方向上从延伸部弯折,并且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重叠。驱动装置配置于壳体的内部,使可动接触片向第一方向和从可动触点朝向固定触点的第二方向移动。绝缘壁使在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与弯折部绝缘。绝缘壁与壳体一体形成,配置在弯折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电磁继电器中,具备包含固定触点的固定端子和包含能够与固定触点接触的可动触点的可动接触片。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通电状态下,由于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流动的电流,向可动触点远离固定触点的方向作用电磁斥力。因此,在大电流的通电时,有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接触压力因该电磁斥力而降低的担忧。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中,为了抑制由电磁斥力导致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接触压力的降低,在固定端子设置有电流向与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流动的电流相反的方向流动的部分。固定端子形成为C字状,并配置为一部分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重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35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保护固定端子免受在触点间产生的电弧的影响,在固定端子装配有绝缘罩,但在将这样的绝缘罩装配于固定端子的情况下,电磁继电器的组装成本、构件成本增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具备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重叠的固定端子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壳体、可动接触片、固定端子、驱动装置以及绝缘壁。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可动接触片包含可动触点,并配置于壳体的内部。第一固定端子被壳体保持。第一固定端子包含固定触点、触点支撑部、延伸部以及弯折部。第一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对置地配置。触点支撑部支撑固定触点。延伸部从触点支撑部沿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延伸。弯折部在从固定触点朝向可动触点的第一方向上从延伸部弯折且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重叠。驱动装置配置于壳体的内部,使可动接触片向第一方向和从可动触点朝向固定触点的第二方向移动。绝缘壁使在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与弯折部绝缘。绝缘壁与壳体一体形成,配置在弯折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在通电时,向固定端子的弯折部流动与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流动的电流相反的方向的电流。由此,能够由固定端子的弯折部抑制通电时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电磁斥力。并且,将在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与固定端子的弯折部绝缘的绝缘壁与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一体形成,并且驱动装置配置于壳体的内部。由此,和由与壳体不同的构件形成绝缘壁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组装成本、构件成本的增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
固定端子也可以仅由壳体保持。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电磁继电器的组装成本、构件成本的增大。
固定端子的触点支撑部也可以远离壳体。在该情况下,电弧的移动难以被触点支撑部阻碍。
壳体也可以包含:壳体主体部,其包含在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一方侧开口的开口;盖部,其封堵开口;以及插入槽,其形成于壳体主体部,供固定端子从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一方侧插入。在该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用壳体保持固定端子。
固定端子也可以还包含配置于壳体的外部的外部连接部。壳体也可以包含在壳体的内部对固定端子的延伸部的朝向第一方向的面进行支撑的内侧支撑部、以及对外部连接部的朝向第一方向的面进行支撑的外侧支撑部。在该情况下,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而固定端子被可动接触片按压时,能够抑制触点支撑部向第二方向移动。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一个以上的磁铁,其产生用于使电弧伸长的磁场;以及磁轭,其与一个以上的磁铁连接。一个以上的磁铁以及磁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与内侧支撑部相邻地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由一个以上的磁铁以及磁轭的至少一方牢固地固定内侧支撑部。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一个以上的磁铁,其产生用于使电弧伸长的磁场;以及磁轭,其与一个以上的磁铁连接。一个以上的磁铁以及磁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与外侧支撑部相邻地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由一个以上的磁体以及磁轭的至少一方牢固地固定外侧支撑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具备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重叠的固定端子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将盖部拆下后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4是电磁继电器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参照附图时,将X1方向作为左方向、将X2方向作为右方向、将Y1方向作为前方向、将Y2方向作为后方向、将Z1方向作为上方向、将Z2方向作为下方向进行说明。上述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电磁继电器100的配置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Z2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Z1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例。
如图1至图3所示,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壳体2、触点装置3以及驱动装置4。
壳体2呈大致四边形的箱型,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壳体2包含壳体主体部21、盖部22、内侧支撑部23、24、外侧支撑部25、26以及插入槽27、28。
壳体主体部21包含左壁21a、右壁21b、上壁21c、下壁21d、未图示的后壁以及开口21e。左壁21a以及右壁21b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左壁21a与右壁21b在左右方向上对置。上壁21c以及下壁21d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上壁21c与下壁21d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后壁沿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后壁与左壁21a、右壁21b、上壁21c以及下壁21d连接。开口21e从后壁朝向前方呈矩形状地开口。盖部22以封堵开口21e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主体部21。
盖部22以封堵开口21e的方式从前方向朝向开口21e地安装于壳体主体部21。如图1所示,盖部22包含朝向前方突出的支撑突起22a、22b。支撑突起22a插入于插入槽27。支撑突起22b插入于插入槽28。
内侧支撑部23从左壁21a的内表面向右方向突出地形成。内侧支撑部24从右壁21b的内表面向左方向突出地形成。内侧支撑部23、24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即,内侧支撑部23、24的上表面包含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
外侧支撑部25从左壁21a的外表面向左方向突出地形成。外侧支撑部25配置于比内侧支撑部23靠下方的位置。外侧支撑部26从右壁21b的外表面向右方向突出地形成。外侧支撑部26配置于比内侧支撑部24靠下方的位置。外侧支撑部25、26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即,外侧支撑部25、26的上表面包含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
插入槽27形成于左壁21a的上部。插入槽27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前方开口。插入槽28形成于右壁21b的上部。插入槽28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前方开口。
触点装置3包含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以及可动接触片8。
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是板状的端子,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弯折的形状。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遍及壳体2的内部和外部地延伸。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被壳体2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仅由壳体2保持。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从可动接触片8的宽度方向(此处为前后方向)插入于壳体主体部21而被壳体2保持。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的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8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第一固定端子6从插入槽27插入于壳体主体部21。第一固定端子6被插入槽27和支撑突起22a夹持,从而其前后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第一固定端子6包含第一固定触点6a、触点支撑部6b、延伸部6c、弯折部6d以及外部连接部6e。第一固定触点6a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第一固定触点6a与可动接触片8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第一固定触点6a配置于触点支撑部6b的下表面。
触点支撑部6b支撑第一固定触点6a。触点支撑部6b在第一固定端子6中位于右端。触点支撑部6b与壳体2在左右方向上分离。触点支撑部6b的前后的侧方被后壁和盖部22覆盖。触点支撑部6b与壳体2的上壁21c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即,触点支撑部6b与壳体2分离,未被壳体2保持。
延伸部6c与触点支撑部6b连接。延伸部6c从触点支撑部6b沿左右方向延伸。详细而言,延伸部6c从触点支撑部6b的左端向左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延伸部6c的一部分比触点支撑部6b更沿前后方向延伸。延伸部6c的左端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左壁21a。延伸部6c被支撑在内侧支撑部23的上表面。延伸部6c的前后的侧方被后壁以及盖部22覆盖。延伸部6c的上表面由从上壁21c向下方突出的突起以及插入槽27支撑。延伸部6c的比触点支撑部6b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由壳体主体部21以及盖部22保持,从而左右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延伸部6c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延伸部6c的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弯折部6d配置于壳体2的外部。弯折部6d与延伸部6c连接。弯折部6d从延伸部6c的左端向Z2方向弯折。弯折部6d沿上下方向延伸。弯折部6d与左壁21a对置地配置于接近壳体主体部21的左壁21a的位置。弯折部6d在左右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8重叠。弯折部6d的厚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弯折部6d的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外部连接部6e配置于壳体2的外部,并与弯折部6d连接。外部连接部6e从弯折部6d沿左右方向延伸。详细而言,外部连接部6e从弯折部6d的下端向左方向弯折。外部连接部6e被支撑在外侧支撑部25的上表面。外部连接部6e与汇流条等未图示的外部端子连接。
第二固定端子7呈与第一固定端子6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简略地进行说明。第二固定端子7包含第二固定触点7a、触点支撑部7b、延伸部7c、弯折部7d以及外部连接部7e。第二固定触点7a与可动接触片8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地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远离第一固定触点6a的位置。触点支撑部7b支撑第二固定触点7a。延伸部7c从触点支撑部7b的右端向右方向延伸,并被支撑在内侧支撑部24的上表面。弯折部7d沿上下方向延伸。弯折部7d在左右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8重叠。弯折部7d与壳体主体部21的右壁21b对置地配置于壳体2的外部。外部连接部7e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被支撑在外侧支撑部26的上表面。
可动接触片8是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端子,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可动接触片8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可动接触片8在壳体2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可动接触片8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可动接触片8的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可动接触片8包含第一可动触点8a和第二可动触点8b。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对置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8b与第二固定触点7a对置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8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详细而言,可动接触片8能够向Z1方向和Z2方向移动。Z1方向是第一可动触点8a向第一固定触点6a接近的方向。换言之,Z1方向是从第一可动触点8a朝向第一固定触点6a的方向。Z2方向是第一可动触点8a从第一固定触点6a离开的方向。换言之,Z2方向是从第一固定触点6a朝向第一可动触点8a的方向。
驱动装置4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驱动装置4使可动接触片8向Z1方向和Z2方向移动。驱动装置4包含可动机构11、线圈12、可动铁芯13、固定铁芯14、磁轭15以及复位弹簧16。
可动机构11与可动接触片8连结。如图4所示,可动机构11包含支架11a、驱动轴11b以及触点弹簧11c。支架11a保持可动接触片8。支架11a与可动接触片8一体移动。驱动轴11b沿上下方向延伸。驱动轴11b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下方。驱动轴11b以能够相对于支架11a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支架11a连接。触点弹簧11c配置在支架11a与驱动轴11b之间。触点弹簧11c经由支架11a向Z1方向对可动接触片8进行施力。
若线圈12被施加电压而被励磁,则产生使可动铁芯13向Z1方向移动的电磁力。可动铁芯13被固定为能够与驱动轴11b一体移动。固定铁芯14与可动铁芯13对置地配置于可动铁芯13的上方。磁轭15配置为包围线圈12。磁轭15与固定铁芯14连接。复位弹簧16向Z2方向对可动铁芯13进行施力。
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与现有技术大致相同,因此简略地进行说明。图3示出线圈12未被励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可动触点8a远离第一固定触点6a,第二可动触点8b远离第二固定触点7a。若线圈12被励磁,则可动铁芯13克服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而与驱动轴11b一起向Z1方向移动。而且,通过驱动轴11b的向Z1方向的移动,经由触点弹簧11c向Z1方向按压可动接触片8,从而可动接触片8向Z1方向移动。由此,如图4所示,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接触,第二可动触点8b与第二固定触点7a接触。若停止对线圈12施加电压,则通过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驱动轴11b与可动铁芯13一起向Z1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8向Z2方向移动,第一可动触点8a远离第一固定触点6a,第二可动触点8b远离第二固定触点7a。
电磁继电器100还具备内部件32、一个以上的磁铁34、磁轭36以及绝缘壁38、39。内部件32引导可动机构11的移动。内部件32配置于线圈12的上方。内部件32呈向Z1方向开口的大致四边形的箱型,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内部件32整体配置于比触点支撑部6b、7b以及延伸部6c、7c靠下方的位置。
一个以上的磁铁34是长方体形状的永久磁铁,包含第一磁铁34a和第二磁铁34b。第一磁铁34a以及第二磁铁34b被内部件32支撑。第一磁铁34a和第二磁铁34b配置于内部件32的周围,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第一磁铁34a配置在内部件32与绝缘壁38之间。第一磁铁34a与内侧支撑部23以及外侧支撑部25相邻地配置。第一磁铁34a配置于内侧支撑部23的下方。第一磁铁34a配置于外侧支撑部25的右方。第二磁铁34b配置在内部件32与绝缘壁39之间。第二磁铁34b与内侧支撑部24以及外侧支撑部26相邻地配置。第二磁铁34b配置于内侧支撑部24的下方。第二磁铁34b配置于外侧支撑部26的左方。
磁轭36配置为在第一磁铁34a以及第二磁铁34b的外侧,从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包围第一磁铁34a以及第二磁铁34b。磁轭36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一磁铁34a与绝缘壁38之间、第二磁铁34b与绝缘壁39之间。磁轭36被壳体2的内表面和内部件32的外周面支撑。磁轭36与内侧支撑部23、24以及外侧支撑部25、26相邻地配置。
绝缘壁38与壳体2一体形成。绝缘壁38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6的弯折部6d与可动接触片8之间。绝缘壁38将在第一固定触点6a与第一可动触点8a之间产生的电弧与弯折部6d绝缘。绝缘壁38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绝缘壁38配置于延伸部6c的下方。绝缘壁38覆盖弯折部6d的右方。绝缘壁38由壳体2的左壁21a的一部分构成。绝缘壁38与弯折部6d以及可动接触片8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绝缘壁38与第一磁铁34a以及磁轭36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绝缘壁39与壳体2一体形成。绝缘壁39配置在第二固定端子7的弯折部7d与可动接触片8之间。绝缘壁39将在第二固定触点7a与第二可动触点8b之间产生的电弧与弯折部7d绝缘。绝缘壁39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绝缘壁38配置于延伸部7c的下方。绝缘壁39覆盖弯折部7d的左方。绝缘壁39由壳体2的右壁21b的一部分构成。绝缘壁39与弯折部7d以及可动接触片8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绝缘壁39与第二磁铁34b以及磁轭36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在上述结构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在通电时,向第一固定端子6的弯折部6d流动与在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之间流动的电流相反的方向的电流。由此,能够由第一固定端子6的弯折部6d抑制通电时的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的电磁斥力。并且,将在第一固定触点6a与第一可动触点8a之间产生的电弧与第一固定端子6的弯折部6d绝缘的绝缘壁38和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2一体形成,驱动装置4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由此,和由与壳体2不同的构件形成绝缘壁38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100的组装成本、构件成本的增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100的制造成本。此外,利用绝缘壁39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端子6的弯折部6d配置于壳体2的外部,但弯折部6d也可以是增厚壳体主体部21的左壁21a从而嵌入于左壁21a的内部的结构。或者,弯折部6d也可以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在弯折部6d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的情况下,绝缘壁38不是形成于壳体2的左壁21a的一部分,而是与左壁21a相独立地形成于壳体主体部21的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端子6仅由壳体2保持,但第一固定端子6也可以由壳体2和其它部件保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4是向上方向抬起可动铁芯13的结构,但驱动装置4也可以是向下方向下压可动铁芯13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动接触片8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的上方。
符号说明
2…壳体;4…驱动装置;6…第一固定端子(固定端子的一例);6a…第一固定触点(固定触点的一例);6b…触点支撑部;6c…延伸部;6d…弯折部;6e…外部连接部;8…可动接触片;8a…第一可动触点(可动触点的一例);21…壳体主体部;21e…开口;22…盖部;34…一个以上的磁铁;36…磁轭;38…绝缘壁;100…电磁继电器。

Claims (7)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由绝缘材料形成;
可动接触片,其包含可动触点,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固定端子,其被所述壳体保持,并包含与所述可动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固定触点、支撑所述固定触点的触点支撑部、从所述触点支撑部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在从所述固定触点朝向所述可动触点的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延伸部弯折且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可动接触片重叠的弯折部;
驱动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所述第一方向和从所述可动触点朝向所述固定触点的第二方向移动;以及
绝缘壁,其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配置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使在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与所述弯折部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仅由所述壳体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触点支撑部远离所述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含:
壳体主体部,其包含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一方侧开口的开口;
盖部,其封堵所述开口;以及
插入槽,其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供所述固定端子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一方侧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还包含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的外部连接部,
所述壳体包含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对所述固定端子的延伸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面进行支撑的内侧支撑部、以及对所述外部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面进行支撑的外侧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一个以上的磁铁,其产生用于使所述电弧伸长的磁场;以及
磁轭,其与所述一个以上的磁铁连接,
所述一个以上的磁铁以及所述磁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内侧支撑部相邻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一个以上的磁铁,其产生用于使所述电弧伸长的磁场;以及
磁轭,其与所述一个以上的磁铁连接,
所述一个以上的磁铁以及所述磁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外侧支撑部相邻地配置。
CN202280016998.7A 2021-03-05 2022-01-18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6888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5748A JP7501409B2 (ja) 2021-03-05 2021-03-05 電磁継電器
JP2021-035748 2021-03-05
PCT/JP2022/001513 WO2022185751A1 (ja) 2021-03-05 2022-01-18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8701A true CN116888701A (zh) 2023-10-13

Family

ID=83155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6998.7A Pending CN116888701A (zh) 2021-03-05 2022-01-1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36132A1 (zh)
JP (1) JP7501409B2 (zh)
KR (1) KR20230131920A (zh)
CN (1) CN116888701A (zh)
DE (1) DE112022000428T5 (zh)
WO (1) WO20221857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30064B2 (en) 2008-08-01 2012-03-06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witching device
JP5767508B2 (ja) 2011-05-19 2015-08-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265657B2 (ja) 2013-08-26 2018-01-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135567B2 (ja) 2018-08-10 2022-09-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115142B2 (ja) 2018-08-24 2022-08-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056549B2 (ja) 2018-12-28 2022-04-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31920A (ko) 2023-09-14
WO2022185751A1 (ja) 2022-09-09
JP7501409B2 (ja) 2024-06-18
JP2022135742A (ja) 2022-09-15
DE112022000428T5 (de) 2023-10-26
US20240136132A1 (en) 2024-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6443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838920B2 (ja) 継電器
CN110323104B (zh) 继电器
JP2019083175A (ja) 電磁継電器
JP7456405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3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2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2141410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1801761B (zh) 继电器
CN112509874A (zh) 电磁继电器
JP5120162B2 (ja) 電磁継電器
US8026782B2 (en) Magnet system for an electrical actuator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CN111801763B (zh) 继电器
CN11688870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0323101B (zh) 继电器
JP2022141413A (ja) 電磁継電器
CN212365865U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KR20230146983A (ko) 전자 계전기
JP7452470B2 (ja) 電磁継電器
WO2023112582A1 (ja) 電磁継電器
JP7468277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3272930B (zh) 继电器
JP7380028B2 (ja) リレー
JP2023114093A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