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09874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09874A
CN112509874A CN202010883402.6A CN202010883402A CN112509874A CN 112509874 A CN112509874 A CN 112509874A CN 202010883402 A CN202010883402 A CN 202010883402A CN 112509874 A CN112509874 A CN 112509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piece
fix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834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口直树
箕轮亮太
针持裕之
小川真一
大塚航平
岩坂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09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98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0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电磁继电器中,抑制触点的接触力的降低,并且提高组装性。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支承部和第一延伸部。第一支承部位于可动接触片的闭合方向。第一支承部支承第一固定触点。第一支承部从第一固定触点朝向第一侧方延伸。第一侧方是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第一延伸部与第一支承部连接。第一延伸部从第一支承部向闭合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从可动接触片向第一侧方分离地配置。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电磁继电器中,有包括可动接触片、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可动接触片上连接有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在第一固定端子连接有第一固定触点。在第二固定端子连接有第二固定触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58442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46373号
图12是表示具备可动接触片101、第一固定端子102、第二固定端子103的电磁继电器的一例的图。在图12所示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101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102及第二固定端子103的下方。第一固定端子102和第二固定端子103从与可动接触片101相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在该电磁继电器中,在电流从第一固定端子102通过可动接触片101流向第二固定端子103的情况下,在可动接触片101的上方和下方产生磁场。在该情况下,可动接触片101的上方的磁通密度B1大于可动接触片101的下方的磁通密度B2。因此,洛伦兹力作用于可动接触片101的断开方向(图12中的下方)。由此,触点的接触力变弱。
图13是表示具备可动接触片201、第一固定端子202、第二固定端子203的电磁继电器的另一例的图。在图13所示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201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202与第二固定端子203之间。因此,即使可动接触片201的上方的磁通密度B1大于可动接触片201的下方的磁通密度B2,洛伦兹力也作用于可动接触片201的闭合方向(图13中的下方)。因此,能够防止触点的接触力变弱。但是,在图13所示的电磁继电器中,在组装电磁继电器时,可动接触片201容易与第一固定端子202和第二固定端子203干涉,因此组装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电磁继电器中,在抑制触点的接触力的降低的同时提高组装性。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可动接触片、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能够向闭合方向和与闭合方向相反的断开方向移动。第一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连接。第二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连接。第一固定触点相对于第一可动触点在闭合方向上相对配置。第二固定触点相对于第二可动触点在闭合方向上相对配置。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一固定触点连接。第二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触点连接。
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支承部和第一延伸部。第一支承部位于可动接触片的闭合方向。第一支承部支承第一固定触点。第一支承部从第一固定触点朝向第一侧方延伸。第一侧方是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第一延伸部与第一支承部连接。第一延伸部从第一支承部向闭合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从可动接触片向第一侧方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端子包括第二支承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二支承部位于可动接触片的闭合方向。第二支承部支承第二固定触点。第二支承部从第二固定触点朝向第二侧方延伸。第二侧方是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第二延伸部与第二支承部连接。第二延伸部从第二支承部向闭合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从可动接触片向第二侧方分离地配置。
在本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第一固定端子的第一延伸部从可动接触片向第一侧方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端子的第二延伸部从可动接触片向第二侧方分离地配置。因此,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变大。由此,通过降低作用于可动接触片的向断开方向的洛伦兹力,能够抑制触点的接触力的降低。另外,第一支承部、第一延伸部、第二支承部以及第二延伸部相对于可动接触片位于闭合方向。因此,在组装电磁继电器时,可动接触片不易与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干涉。由此,组装性提高。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壳体。壳体也可以收纳可动接触片、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固定端子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外部端子。第一连接部也可以与第一延伸部连接,并从第一延伸部朝向第二侧方延伸。第一外部端子也可以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向壳体的外侧突出。第二固定端子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外部端子。第二连接部也可以与第二延伸部连接,并从第二延伸部朝向第一侧方延伸。第二外部端子也可以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并向壳体的外侧突出。
第一连接部也可以从第一延伸部朝向第一侧方延伸。第二连接部也可以从第二延伸部朝向第二侧方延伸。第一连接部也可以从壳体向壳体的外侧突出。第二连接部也可以从壳体向壳体的外侧突出。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第一磁铁也可以以抵消在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一固定触点中通电时产生的磁通的朝向的方式配置。第二磁铁也可以以抵消在第二可动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中通电时产生的磁通的朝向的方式配置。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一磁屏蔽部件和第二磁屏蔽部件。第一磁屏蔽部件也可以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延伸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第二磁屏蔽部件也可以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二延伸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
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可动接触片的长度。从闭合方向或断开方向观察,第一延伸部也可以配置在不与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从闭合方向或断开方向观察,第二延伸部也可以配置在不与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驱动轴和驱动装置。驱动轴也可以与可动接触片连接。驱动轴也可以从可动接触片向断开方向延伸。驱动装置也可以相对于可动接触片在断开方向上配置。驱动装置也可以包括可动铁芯和线圈。可动铁芯也可以与驱动轴连接。可动铁芯也可以能够向闭合方向和断开方向移动。线圈也可以产生使可动铁芯移动的电磁力。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抑制触点的接触力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断开状态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表示闭合状态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图1中Ⅲ-Ⅲ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磁铁的配置的第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磁铁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磁铁的配置的第三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1中的Ⅲ-Ⅲ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对比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另一对比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可动机构;11:第一固定端子;13:可动接触片14:第一固定触点;16:第一可动触点;19:驱动轴;31:可动铁芯;32:线圈;41:第一支承部;42:第一延伸部;43:第一连接部;44:第一外部端子;45:第二支承部;46:第二延伸部;47:第二连接部;48:第二外部端子;51:第一磁屏蔽部件;52:第二磁屏蔽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侧视剖视图。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a具备触点装置2、壳体3以及驱动装置4。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的各方向是指图1中的上下左右的各方向。详细而言,将从驱动装置4朝向触点装置2的方向定义为上方。从触点装置2朝向驱动装置4的方向被定义为下方。在图1中,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被定义为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前后方向是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但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电磁继电器1a的配置方向。
触点装置2配置在壳体3内。触点装置2包括可动机构10、第一固定端子11、第二固定端子12、可动接触片13、第一固定触点14、第二固定触点15、第一可动触点16和第二可动触点17。第一固定触点14与第一固定端子11连接。第二固定触点15与第二固定端子12连接。第一固定触点14和第二固定触点15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13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是指左右方向。可动接触片13能够向闭合方向Z1和断开方向Z2移动。闭合方向Z1是可动接触片13接近第一固定触点14和第二固定触点15的方向(图1中的上方)。断开方向Z2是可动接触片13从第一固定触点14和第二固定触点15离开的方向(图1中的下方)。
第一可动触点16和第二可动触点17与可动接触片13连接。第一可动触点16和第二可动触点17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可动触点16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固定触点14相对。第二可动触点17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固定触点15相对。第一固定触点14相对于第一可动触点16配置在闭合方向Z1(上方)。第二固定触点15相对于第二可动触点17配置在闭合方向Z1(上方)。
可动机构10支承可动接触片13。可动机构10与可动接触片13一起以能够向闭合方向Z1和断开方向Z2移动的方式配置。可动机构10包括驱动轴19、第一保持部件25、第二保持部件26以及触点弹簧27。驱动轴19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驱动轴19与可动接触片13连接。驱动轴19从可动接触片13向下方延伸。在可动接触片13设置有孔13a。驱动轴19插入孔13a中。可动接触片13能够相对于驱动轴19在闭合方向Z1和断开方向Z2上相对地移动。
驱动轴19被设置为能够移动到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图1表示断开位置的驱动轴19。如图1所示,在驱动轴19处于断开位置时,可动触点16、17从固定触点14、15离开。图2表示闭合位置的驱动轴19。如图2所示,在驱动轴19处于闭合位置时,可动触点16、17与固定触点14、15接触。
第一保持部件25固定于驱动轴19。触点弹簧27配置在可动接触片13与第一保持部件25之间。在可动触点16、17与固定触点14、15接触的状态下,触点弹簧27对可动接触片13向闭合方向Z1施力。第二保持部件26固定于驱动轴19。可动接触片13位于第二保持部件26与触点弹簧27之间。
驱动装置4通过电磁力使可动接触片13动作。驱动装置4使可动机构10向闭合方向Z1和断开方向Z2移动。由此,驱动装置4使可动接触片13向闭合方向Z1和断开方向Z2移动。驱动装置4包括可动铁芯31、线圈32、固定铁芯33、磁轭34和复位弹簧35。
可动铁芯31与驱动轴19连接。可动铁芯31设置为能够向闭合方向Z1以及断开方向Z2移动。线圈32通过通电而产生使可动铁芯31向闭合方向Z1移动的电磁力。固定铁芯33与可动铁芯31相对配置。复位弹簧35配置在可动铁芯31与固定铁芯33之间。复位弹簧35对可动铁芯31向断开方向Z2施力。
磁轭34以包围线圈32的方式配置。磁轭34配置在由线圈32构成的磁路上。磁轭34配置在线圈32的上方,线圈32的侧方以及线圈32的下方。
接着,对第一固定端子11和第二固定端子1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端子11的整体相对于可动接触片13位于闭合方向。第一固定端子11包括第一支承部41、第一延伸部42、第一连接部43以及第一外部端子44。第一支承部41、第一延伸部42和第一连接部43具有板状的形状。第一外部端子44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第一支承部41、第一延伸部42以及第一连接部43也可以是一体的。或者,第一支承部41、第一延伸部42以及第一连接部4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分体的。
第一支承部41与可动接触片13相对。第一支承部41位于可动接触片13的上方。第一固定触点14与第一支承部41连接。第一支承部41支承第一固定触点14。第一支承部41从第一固定触点14朝向第一侧方X1延伸。第一侧方X1被定义为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方X1是图1中的左方。可动接触片13在长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131是图1中的可动接触片13的左端,第二端部132是可动接触片13的右端。第一支承部41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至超过可动接触片13的第一端部131的位置。即,第一支承部41的左端位于比第一端部131靠左方的位置。
第一延伸部42与第一支承部41连接,第一延伸部42从第一支承部41向闭合方向Z1延伸。第一延伸部42配置为在第一侧方X1远离可动接触片13。第一延伸部42,在第一侧方X1上,从第一固定触点14与第一可动触点16的抵接面分离地配置。图3是图1中的Ⅲ-Ⅲ剖视图。如图3所示,从闭合方向Z1或断开方向Z2观察,第一延伸部42配置在不与可动接触片13重叠的位置。
第一连接部43与第一延伸部42连接。第一连接部43从第一延伸部42的上端朝向第二侧方X2延伸。第二侧方X2被定义为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一侧方X1相反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方X2是图1中的右方。第一外部端子44与第一连接部43连接。第一外部端子44从第一连接部43向闭合方向Z1延伸。第一外部端子44向壳体3的外侧突出。
第二固定端子12的整体相对于可动接触片13位于闭合方向Z1。第二固定端子12包括第二支承部45、第二延伸部46、第二连接部47以及第二外部端子48。第二支承部45、第二延伸部46以及第二连接部47具有板状的形状。第二外部端子48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第二支承部45、第二延伸部46以及第二连接部47也可以是一体的。或者,第二支承部45、第二延伸部46以及第二连接部47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分体的。
第二支承部45与可动接触片13相对。第二支承部45位于可动接触片13的上方。第二固定触点15与第二支承部45连接。第二支承部45支承第二固定触点15。第二支承部45从第二固定触点15朝向第二侧方X2延伸。第二支承部45在远离第一支承部41的方向上从第二固定触点15延伸。第二支承部45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至超过可动接触片13的第二端部132的位置。即,第二支承部45的右端位于比第二端部132靠右方的位置。
第二延伸部46与第二支承部45连接,第二延伸部46从第二支承部45向闭合方向Z1延伸。第二延伸部46配置为在第二侧方X2远离可动接触片13。第二延伸部46,在第二侧方X2上,从第二固定触点15与第二可动触点17的抵接面分离地配置。如图3所示,从闭合方向Z1或断开方向Z2观察,第二延伸部46配置在不与可动接触片13重叠的位置。
第二连接部47与第二延伸部46连接。第二连接部47从第二延伸部46的上端朝向第一侧方X1延伸。第二连接部47在朝向第一连接部43的方向上从第二延伸部46的上端延伸。第二外部端子48与第二连接部47连接。第二外部端子48从第二连接部47向闭合方向Z1延伸。第二外部端子48向壳体3的外侧突出。
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可动接触片13的外侧。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42与第二延伸部46之间的距离比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大。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支承部41与第二支承部45之间的距离比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小。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47之间的距离比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小。
接着,对电磁继电器1a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对线圈32通电时,驱动装置4未被励磁。在该情况下,驱动轴19与可动铁芯31一起被复位弹簧35的弹性力向断开方向Z2按压。因此,驱动轴19位于图1所示的断开位置。在该状态下,经由可动机构10,可动接触片13也被向断开方向Z2按压。因此,在驱动轴19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16和第二可动触点17从第一固定触点14和第二固定触点15分离。
若对线圈32通电,则驱动装置4被励磁。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31,通过线圈32的电磁力,克服复位弹簧35的弹性力而向闭合方向Z1移动。由此,驱动轴19与可动接触片13一起向闭合方向Z1移动。因此,如图2所示,驱动轴19向闭合位置移动。其结果,如图2所示,在驱动轴19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16以及第二可动触点17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14以及第二固定触点15接触。
若线圈32的电流停止而消磁,则可动铁芯31被复位弹簧35的弹性力向断开方向Z2按压。由此,驱动轴19与可动接触片13一起向断开方向Z2移动。因此,如图1所示,可动机构10向断开位置移动。其结果是,在可动机构10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16以及第二可动触点17从第一固定触点14以及第二固定触点15离开。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第一固定端子11的第一延伸部42从可动接触片13向第一侧方X1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端子12的第二延伸部46从可动接触片13向第二侧方X2分离地配置。因此,第一延伸部42与第二延伸部46之间的距离变大。由此,通过降低作用于可动接触片13的向断开方向的洛伦兹力,能够抑制触点的接触力的降低。另外,第一支承部41、第一延伸部42、第二支承部45以及第二延伸部46相对于可动接触片13位于闭合方向Z1。因此,在组装电磁继电器1a时,可动接触片13不易与第一固定端子11和第二固定端子12干涉。由此,组装性提高。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进行说明。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的侧视剖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的结构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中,第一固定端子11的第一连接部43从第一延伸部42朝向第一侧方X1延伸。第二固定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47从第二延伸部46朝向第二侧方X2延伸。即,第一连接部43和第二连接部47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延伸。第一连接部43从壳体3向壳体3的外侧突出。第一连接部43从壳体3向第一侧方X1突出。第二连接部47从壳体3向壳体3的外侧突出。第二连接部47从壳体3向第二侧方X2突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进行说明。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的侧视剖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的结构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具备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一磁屏蔽部件51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延伸部42与可动接触片13之间。第一磁屏蔽部件51相对于第一延伸部42配置于第二侧方X2。第二磁屏蔽部件52在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二延伸部46与可动接触片13之间。第二磁屏蔽部件52相对于第二延伸部46配置于第一侧方X1。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配置在第一延伸部42与第二延伸部46之间。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中,通电时产生的磁通被集中于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因此,可动接触片13的上方的磁通密度降低。由此,作用于可动接触片13的向着断开方向的洛伦兹力降低。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进行说明。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的侧视剖视图。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的结构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6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同样的第一固定端子11和第二固定端子12。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具备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同样的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相同。
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或者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中,也可以代替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而配置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可以是永磁体。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也可以以抵消在通电时产生的磁通的朝向的方式配置。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e进行说明。图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e的侧视剖视图。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e的结构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7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e中,第一固定触点14与第一延伸部42之间的距离L1比第一可动触点16与第一固定触点14的抵接面的长度L2大。第二固定触点15与第二延伸部46之间的距离L3比第二可动触点17与第二固定触点15的抵接面的长度L4大。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e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端子11、第二固定端子12或者可动接触片13的形状或者配置。例如,第一固定端子11和第二固定端子12不限于左右对称的形状,也可以是非对称的。也可以变更可动铁芯31、线圈32、固定铁芯33或者磁轭34的形状或者配置。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触点14、第二固定触点15、第一可动触点16、第二可动触点17的形状或配置。
第一固定触点14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11分体,或者也可以是一体。第二固定触点15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12分体,或者也可以是一体。第一可动触点16可以与可动接触片13分体,或者也可以是一体。第二可动触点17可以与可动接触片13分体,或者也可以是一体。
第一固定端子11的第一连接部43和第二固定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47向外部延伸的方向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43和第二连接部47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一连接部43和第二连接部47可以在彼此相同的方向上延伸,或者也可以在相互不同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配置不限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的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的配置,也可以变更。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磁铁53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11的外侧。第二磁铁54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固定端子12的外侧。第一磁铁53和第二磁铁54也可以与磁轭34连接。
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配置不限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的第一磁屏蔽部件51和第二磁屏蔽部件52的配置,也可以变更。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磁铁53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11的外侧。第二磁铁54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固定端子12的外侧。第一磁铁53和第二磁铁54也可以与磁轭34连接。
如图10所示,第一磁铁55和第二磁铁56也可以在可动接触片13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如图11所示,可动机构10也可以包括可动磁轭57和固定磁轭58。可动磁轭57能够相对于驱动轴19移动。固定磁轭58固定于驱动轴19。在向可动接触片13通电时,由可动磁轭57和固定磁轭58形成磁回路。由此,可动接触片13被可动磁轭57和固定磁轭58保持,从而抑制可动接触片13的排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抑制触点的接触力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性。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接触片,其能够向闭合方向和与所述闭合方向相反的断开方向移动;
第一可动触点,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接;
第二可动触点,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接;
第一固定触点,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在所述闭合方向上相对配置;
第二固定触点,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在所述闭合方向上相对配置;
第一固定端子,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连接;以及
第二固定端子,其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包括:
第一支承部,其相对于所述可动接触片位于所述闭合方向,并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进行支承,并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朝向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即第一侧方延伸;和
第一延伸部,其与所述第一支承部连接,从所述第一支承部向所述闭合方向延伸,从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所述第一侧方分离地配置,
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包括:
第二支承部,其相对于所述可动接触片位于所述闭合方向,并支承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并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朝向与所述第一侧方相反的第二侧方延伸;和
第二延伸部,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连接,从所述第二支承部向所述闭合方向延伸,从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所述第二侧方分离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可动接触片、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所述第二可动触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和所述第二固定触点,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还包括:
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并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侧方延伸;和
第一外部端子,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
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还包括:
第二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并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所述第一侧方延伸;和
第二外部端子,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并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侧方延伸,
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侧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可动接触片、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所述第二可动触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和所述第二固定触点,
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壳体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
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壳体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磁体,其配置为抵消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和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中通电时产生的磁通的朝向;和
第二磁体,其配置为抵消在所述第二可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固定触点通电时产生的磁通的朝向。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的第一磁屏蔽部件;和
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的第二磁屏蔽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的抵接面的长度大。
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的抵接面的长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
在从所述闭合方向或所述断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延伸部配置在不与所述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
在从所述闭合方向或所述断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延伸部配置在不与所述可动接触片重叠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驱动轴,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接且从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所述断开方向延伸;和
驱动装置,其相对于所述可动接触片配置于所述断开方向上,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可动铁芯,其与所述驱动轴连接且能够向所述闭合方向和所述断开方向移动;和
线圈,其产生使所述可动铁芯移动的电磁力。
CN202010883402.6A 2019-09-13 2020-08-28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25098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7425 2019-09-13
JP2019167425A JP7423944B2 (ja) 2019-09-13 2019-09-13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9874A true CN112509874A (zh) 2021-03-16

Family

ID=74686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83402.6A Pending CN112509874A (zh) 2019-09-13 2020-08-2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5918B2 (zh)
JP (1) JP7423944B2 (zh)
CN (1) CN112509874A (zh)
DE (1) DE10202000531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1021A (zh) * 2021-06-02 2021-10-01 中汇瑞德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隔离机构的高容量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36434A (ja) * 2017-08-10 2019-03-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6897461B2 (ja) * 2017-09-27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7423944B2 (ja) * 2019-09-13 2024-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1424A (en) * 1973-02-20 1977-08-09 Deltrol Corporation Automatic reset timer
US4710740A (en) * 1987-01-20 1987-12-01 Eat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operator for a contactor with improved shock pad
JP3321963B2 (ja) * 1994-02-22 2002-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ランジャ型電磁継電器
US6377143B1 (en) * 2001-03-16 2002-04-23 Eaton Corporation Weld-free contact system for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s
FR2931583A1 (fr) * 2008-05-22 2009-11-27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de contact pour contacteur de forte puissance resistive
JP5131219B2 (ja) * 2009-02-02 2013-01-3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385877B2 (ja) * 2010-08-31 2014-01-0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5767508B2 (ja) * 2011-05-19 2015-08-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727862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56426B2 (ja) * 2011-10-07 2016-02-0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5986419B2 (ja) * 2012-04-13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990090B2 (ja) * 2012-11-09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5990091B2 (ja) * 2012-11-13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WO2014208098A1 (ja) 2013-06-28 2014-12-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281301B2 (ja) 2013-07-31 2018-02-2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1869717B1 (ko) * 2014-01-27 2018-06-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장치
CN105551897B (zh) * 2015-12-22 2018-11-02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及其装配方法
JP6828294B2 (ja) * 2016-07-29 2021-0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648683B2 (ja) * 2016-12-26 2020-02-14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036434A (ja) * 2017-08-10 2019-03-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2019067510A (ja) * 2017-09-28 2019-04-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97499B2 (ja) * 2017-10-31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01629B2 (ja) * 2017-10-31 2020-1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4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22436B2 (ja) * 2018-03-30 2021-01-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6848923B2 (ja) * 2018-03-30 2021-03-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115137B2 (ja) * 2018-08-21 2022-08-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263714B2 (ja) * 2018-08-24 2023-04-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115142B2 (ja) * 2018-08-24 2022-08-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135590B2 (ja) * 2018-08-28 2022-09-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286931B2 (ja) * 2018-09-07 2023-06-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183014B2 (ja) * 2018-11-30 2022-12-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JP7423944B2 (ja) * 2019-09-13 2024-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1021A (zh) * 2021-06-02 2021-10-01 中汇瑞德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隔离机构的高容量继电器
CN113471021B (zh) * 2021-06-02 2022-04-01 中汇瑞德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隔离机构的高容量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005314A1 (de) 2021-03-18
JP2021044219A (ja) 2021-03-18
US20210082651A1 (en) 2021-03-18
JP7423944B2 (ja) 2024-01-30
US11295918B2 (en)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09874A (zh) 电磁继电器
EP222184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727818B (zh) 电磁继电器
US835490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314016B (zh) 电磁继电器
JP5120162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JP7380455B2 (ja) 電磁継電器
US1137383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to ensure stable energization even when contact is dissolved
JP2022139817A (ja) 電磁継電器
US749891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964252B2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2020074333A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40136132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23119957A1 (ja) 電磁継電器
CN113272930B (zh) 继电器
KR20230146984A (ko) 전자 계전기
KR20230146983A (ko) 전자 계전기
US1163699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including fixed terminal having chamfered shape or movable contact piece having chamfered shape
US2023010446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220093355A1 (en) Relay
WO2020148993A1 (ja) リレー
CN114521281A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