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661B - 发动机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661B
CN111746661B CN202010203419.2A CN202010203419A CN111746661B CN 111746661 B CN111746661 B CN 111746661B CN 202010203419 A CN202010203419 A CN 202010203419A CN 111746661 B CN111746661 B CN 1117466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d
outer panel
panel
width direction
inn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034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661A (zh
Inventor
西野正孝
村上奖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碰撞能的吸收特性的发动机罩构造。发动机罩部件(2)包括发动机罩外板(4)和在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4c)配置的发动机罩内板(5)。发动机罩内板(5)具有:一般面(6),其与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分离配置;凸部(7),其从一般面(6)朝向发动机罩外板(4)鼓出;以及开口部(8),其形成在凸部(7)的上表面(7a)。另外,发动机罩内板(5)具有从开口部(8)起越过凸部(7)的棱线(7b)使斜面(7c)切缺而形成的狭缝部(7d)。

Description

发动机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罩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罩构造中,以格子状的排列形成有向与外板相反侧突出的加强筋,在由该加强筋包围的平坦部开设有减重孔,并在该减重孔的周围形成有向所述外板的背面靠近的减重孔凸缘。外板由以点状夹设在其背面的间隙部中的密封件支承。在减重孔凸缘设有在从外部对外板施加了过大冲击的情况下成为内板的变形起点的切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2070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前述的现有发动机罩构造未在向上方鼓凸的凸部(加强筋)设置切缺。
因此,由于凸部不变形而存在无法获得期望的碰撞能吸收特性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碰撞能的吸收特性的发动机罩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和在发动机罩外板的下侧面配置的发动机罩内板的发动机罩构造,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罩内板具有:一般面,其与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侧分离配置;凸部,其从一般面朝向发动机罩外板鼓出;开口部,其形成在凸部的上表面;以及狭缝部,其从开口部起越过凸部的棱线使斜面切缺而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提高碰撞能的吸收特性的发动机罩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构造的车辆中从上方观察发动机罩部件的俯视图。
图2是在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中沿着图1的II-II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在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中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4是在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中为了说明发动机罩内板的构成而将发动机罩外板拆下并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中在发动机罩内板安装有托架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内板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7是在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内板中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8是在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内板中沿着图6的VIII-VIII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中在发动机罩内板安装有托架部件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中安装有托架部件的状态的沿着图9的X-X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 发动机罩外板
5 发动机罩内板
6 一般面
7 凸部
7a 上表面
7b 棱线
7c 斜面
7d 狭缝部
7e 根部
8 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基本上基于从驾驶者观察的前后、左右或上下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含义相同。
如图1所示,在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构造的车辆1中,设有覆盖在前部的发动机室的上表面形成的开口部的发动机罩部件2。
发动机罩部件2包括:发动机罩外板4,其通过在开口部的左右后缘部配置的发动机罩铰链3、3而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并构成外观面;以及发动机罩内板5,其配置在发动机罩外板4的下侧面。
其中,发动机罩外板4俯视观察呈大致梯形形状,以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使车宽方向尺寸减小的方式构成。
在发动机罩外板4上,以沿着左右两侧的侧缘部4a、4a且随着趋向外侧而降低的方式,延伸设有左右一对发动机罩外板4的棱线14、14。
发动机罩外板4的棱线14朝向上方凸出设置,分别从安装有发动机罩铰链3、3的部分延伸设置到发动机罩外板4的前缘部4b。
另一方面,发动机罩内板5如图2~图4所示,形成为与发动机罩外板4的外形大致相同或稍小的薄板,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梯形状。发动机罩内板5具有与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分离配置的一般面6。
并且,从一般面6形成有向面外方向鼓出的多个凹凸。作为最大面积的凸部具有凸部7。凸部7从一般面6朝向发动机罩外板4鼓出并形成有左右一对。凸部7的上表面7a通过密封件支承在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
该凸部7具有:开口部8,其形成在上表面7a;以及狭缝部7d,其从开口部8起越过凸部7的棱线7b使斜面7c切缺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狭缝部7d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宽度尺寸。
另外,狭缝部7d使后述的舌部9a、9b(参照图6)间的凹部进一步朝向根部7e延长。并且,狭缝部7d以前端到达根部7e近前的方式切缺形成。狭缝部7d的顶端7f跨越开口部8的周缘8a及发动机罩内板5的凸部7的棱线7b。但是,狭缝部7d的顶端7f形成为不越过根部7e的后述的第2层差线16(参照图5)。
此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8以大致对称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各开口部8形成为使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的横长形状,且一边朝向配置有发动机罩铰链3的外侧弯曲一边使宽度方向尺寸减小以成为尖细形状。在开口部8的周缘设有朝向开口内侧伸出的多个舌部9a~9f。
并且,如图6所示,舌部9a~9f构成为,从开口部8的周缘8a到顶端的长度La~Lf各不相同。
即,如图7所示,在开口部8内突出设置有舌部9e、9b的部分,开口部8变窄,能够提高外板的刚性。
另外,如图8所示,在从开口部8起越过凸部7的棱线7b使斜面7c切缺而形成有狭缝部7d的部分及在像舌部9d、9f这样较短的部位(Ld、Lf<La、Lb、Lc、Le,),能够降低外板的刚性。
因此,能够使舌部9a~9f的到顶端的长度La~Lf各不相同,以对期望的部位赋予期望的外板刚性。例如,能够在确保必要最低限度的部位的外板刚性的同时避免凸部7变得难以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所示,发动机罩内板5以沿着发动机罩外板4的前缘部4b(参照图1)的方式具有前缘部5d。前缘部5d形成在比一般面6高的位置。并且,在前缘部5d与一般面6之间延伸设置有第1层差线15。
另外,在根部7e的前侧与一般面6之间沿着凸部7的根部7e的下缘延伸设置有第2层差线16。
并且,第1层差线15与第2层差线16间的宽度方向尺寸设定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中央而变大。例如,将发动机罩内板5的左右侧缘的第1层差线15与第2层差线16间的宽度方向尺寸设为a,将发动机罩内板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第1层差线15与第2层差线16间的宽度方向尺寸设为b,则该尺寸设定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中央而变大(a<b)。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构造中,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罩内板5的比凸部7靠车辆前方的位置配置有托架部件10。
如图9所示,托架部件10具有:顶板部10a,其为平板状且与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4c连结;以及左右一对支承腿状的连结部10b、10b,其与发动机罩内板5的上表面侧5b连结。在顶板部10a开设有多个减重孔10f。
如图10所示,连结部10b具有侧面观察呈大致L字状的脚柱部10h、与上表面侧5b连结的连结面10i及沿着脚柱部10h的上下方向的加强筋10d。
并且,如图10所示,连结部10b侧面观察以大致く字状弯曲,从而设置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脆弱部10c。本实施方式的脆弱部10c以容易从在脚柱部10h的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中央的弯曲部分进一步弯曲的方式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托架部件10如图2所示,将前端缘10g卡定于发动机罩内板5的前缘部5d(参照图9)。并且,由连结部10b支承的顶板部10a与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4c连接。由此,发动机罩外板4的前侧的一部分由托架部件10从下方支承。
另外,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狭缝部7d、7d在车宽方向上与托架部件10的车宽方向端部10e、10e相比设置在外侧。即,以在车宽方向端部10e、10e间的范围W内不存在狭缝部7d、7d的方式构成。
此外,在托架部件10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罩闩眼20(参照图10)。发动机罩闩眼20固定于在发动机罩内板5的车宽方向中央朝向下方鼓出的闩眼安装部5c的下表面侧5a。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构造的作用效果。
如图1所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构造的车辆1作为发动机罩部件2包括发动机罩外板4和在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4c配置的发动机罩内板5。
如图2所示,发动机罩内板5具有:一般面6,其与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分离配置;凸部7,其从一般面6朝向发动机罩外板4鼓出;以及开口部8,其形成在凸部7的上表面7a。另外,发动机罩内板5如图4所示,具有从开口部8起越过凸部7的棱线7b使斜面7c切缺而形成的狭缝部7d。
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内板5形成有从开口部8起朝向根部7e而越过凸部7的棱线7b使斜面7c切缺的狭缝部7d。狭缝部7d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宽幅的深槽状。
因此,在由于障碍物等的碰撞而对发动机罩外板4施加载荷时,发动机罩内板5的在背面侧4c配置的凸部7容易从狭缝部7d起变形。因此能够提高碰撞能的吸收特性。
如图1及图3所示,发动机罩外板4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14、14。
凸部7、7及狭缝部7d、7d设置在棱线14、14间的车宽方向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构造中,凸部7、7及狭缝部7d、7d与发动机罩外板4的棱线14、14相比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因此,即使在障碍物等碰撞到发动机罩外板4的比棱线14、14靠车宽方向内侧的情况下,也通过狭缝部7d而使凸部7容易变形。另外,发动机罩外板4的棱线14能够通过向上鼓凸的形状增大剪应力,由棱线14自身抑制发动机罩外板4的外板刚性降低。
如图5所示,在凸部7的上表面7a形成的开口部8的周缘8a设有朝向开口内侧伸出的多个舌部9a~9f。并且,如图6所示,各舌部9a~9f设定为,从开口部8的周缘8a起的长度La~Lf各不相同。
因此,能够利用多个舌部9a~9f确保期望的外板刚性。另外,通过使舌部9a~9f的长度La~Lf不同,从而能够确保必要最低限度度的部分的外板刚性。因此能够避免凸部7难以变形。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2还具备托架部件10,该托架部件10与发动机罩内板5的凸部7相比配置在车辆前方,从下方支承发动机罩外板4。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狭缝部7d、7d与托架部件10的车宽方向端部10e、10e相比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即,在车宽方向端部10e、10e间的范围W内未设有狭缝部7d、7d。
因此,能够使凸部7容易在施加于发动机罩内板5的载荷的作用下变形而避免被托架部件10妨碍。
与凸部7相比配置在车辆前方的托架部件10由于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能而与凸部7接触,能够使凸部7变形以吸收碰撞能。像这样,托架部件10能够在自身变形的基础上通过凸部7的变形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
如图9及图10所示,托架部件10具有与发动机罩内板5连结的连结部10b、10b。连结部10b、10b设置有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脆弱部10c。
本实施方式的脆弱部10c侧面观察呈大致く的字状,容易从弯曲的部分屈曲。因此,在碰撞能施加于托架部件10时,在连结部10b设置的脆弱部10c弯曲变形。并且容易使托架部件10后退以能够与凸部7抵接。
另外,连结部10b在侧面观察呈大致L字状的脚柱部10h的途中设有作为弯曲变形的起点的脆弱部10c。脆弱部10c以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即使在脚柱部10h的长度方向大致全域范围内形成有提高支承刚性的加强筋10d,也能够从刚性较低的脆弱部10c开始变形,从而容易使期望的部位变形。
因此,可靠地使连结部10b从脆弱部10c因碰撞能输入而弯曲变形,使托架部件10朝向凸部7移动。由此,托架部件10可靠地与凸部7抵接。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碰撞能。
如图5所示,发动机罩内板5具有第1层差线15和第2层差线16。
其中,第1层差线15以连结左右两端的发动机罩铰链3、3间的方式,沿着发动机罩外板4的前缘部4b在一般面6与前缘部4b之间延伸设置。
另外,第2层差线16在第1层差线15的内侧以连结左右两端的发动机罩铰链3、3间的方式,沿着凸部7的根部7e在一般面6与根部7e之间延伸设置。
并且,第1层差线15与第2层差线16间的尺寸设定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中央而变大(a<b)。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部件2中,位于第1层差线15与第2层差线16间的一般面6以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分离的方式位于下方。
因此,能够在发动机罩外板4的背面侧与发动机罩内板5的一般面6之间形成空间(参照图2等)。因此,能够使载荷作用于发动机罩外板4时的发动机罩外板4的变形量增大。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以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而作出的例示,并非限定为具备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可以对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进行删除或追加、置换其他构成。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可能的变形例如如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具有一条从开口部8起越过凸部7的棱线7b使斜面7c切缺而形成的狭缝部7d。
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一个凸部7形成两条以上的多条狭缝部7d。另外,关于狭缝部7d的形状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狭缝部7d的形状,只要是从开口部8起越过凸部7的棱线7b使斜面7c切缺而形成的狭缝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与本实施方式的狭缝部7d相比的窄幅形状等任意形状的狭缝部7d。
另外,凸部7也并非必须是左右一对,也可以是单个或三个以上的多个,凸部7的形状、数量及配置并无特别限定。

Claims (5)

1.一种发动机罩构造,其包括:
发动机罩外板;
发动机罩内板,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下侧面,
所述发动机罩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内板具有:
一般面,其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侧分离配置;
凸部,其从所述一般面朝向所述发动机罩外板鼓出;
开口部,其形成在所述凸部的上表面;以及
狭缝部,其从所述开口部起越过所述凸部的棱线使斜面切缺而形成,
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设有朝向开口内侧伸出的多个舌部,
所述舌部支承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背面,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起的长度各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外板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
在所述棱线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所述凸部及所述狭缝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托架部件,其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所述凸部相比配置在车辆前方,从下方支承所述发动机罩外板,
所述狭缝部在与所述托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相比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部件具有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设有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脆弱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内板具有:
第1层差线,其沿着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前端缘在所述一般面与所述前端缘之间延伸;以及
第2层差线,其沿着所述凸部的根部在所述一般面与所述根部之间延伸,
所述第1层差线与所述第2层差线间的前后方向尺寸设定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中央而变大。
CN202010203419.2A 2019-03-27 2020-03-20 发动机罩构造 Active CN111746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9921A JP7265906B2 (ja) 2019-03-27 2019-03-27 フード構造
JP2019-059921 2019-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61A CN111746661A (zh) 2020-10-09
CN111746661B true CN111746661B (zh) 2022-07-26

Family

ID=72606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03419.2A Active CN111746661B (zh) 2019-03-27 2020-03-20 发动机罩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8997B2 (zh)
JP (1) JP7265906B2 (zh)
CN (1) CN111746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86005B2 (en) * 2019-09-03 2022-03-29 Honda Motor Co., Ltd. Hood frame reinforcement for deflection mitig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2610A (zh) * 2011-07-06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4512479A (zh) * 2013-10-08 2015-04-15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盖结构
CN108466656A (zh) * 2018-04-25 2018-08-31 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罩
CN108466655A (zh) * 2017-02-23 2018-08-3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发动机罩
JP2018158680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26778B1 (fr) * 2008-01-28 2010-04-23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Capot pour vehicule incorporant une doublure de capot.
JP5120706B2 (ja) 2008-04-04 2013-0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フードパネル構造
FR2984268B1 (fr) * 2011-12-16 2014-04-11 Renault Sa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moyen de renfort de capot avant
US8662571B2 (en) * 2012-01-17 2014-03-04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hood energy absorbing assembly
JP5835279B2 (ja) * 2013-06-28 2015-1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US9278715B2 (en) * 2013-08-22 2016-03-0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ood inner design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JP6524436B2 (ja) * 2015-01-08 2019-06-05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フード
CN104843082A (zh) * 2015-05-14 2015-08-19 刘平 发动机
JP6718726B2 (ja) * 2016-03-31 2020-07-0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フード
JP6708070B2 (ja) * 2016-09-09 2020-06-1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ード
JP6708068B2 (ja) * 2016-09-09 2020-06-1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
WO2019150934A1 (ja) * 2018-01-30 2019-08-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2610A (zh) * 2011-07-06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4512479A (zh) * 2013-10-08 2015-04-15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盖结构
CN108466655A (zh) * 2017-02-23 2018-08-3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发动机罩
JP2018158680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CN108466656A (zh) * 2018-04-25 2018-08-31 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57946A (ja) 2020-10-01
JP7265906B2 (ja) 2023-04-27
CN111746661A (zh) 2020-10-09
US11318997B2 (en) 2022-05-03
US20200307713A1 (en)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76752B1 (en) Bumper beam structure having support walls for center gusset
JP2003237507A (ja) バンパ補強材
CN109204531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2556172B (zh) 翼子板托架和车体前部构造
JP4276630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US8091941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art
CN105579330A (zh) 车身构造
JP5185264B2 (ja) 自動車のリアパネル構造
CN111746661B (zh) 发动机罩构造
CN109383629B (zh) 车身上部结构
JP5169286B2 (ja) 車両ドア用ガラスガイド構造
JP2007131054A (ja)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JP4407476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2008302883A (ja) カウルルーバ構造
CN111746660B (zh) 前围上盖板构造
JP2007261459A (ja) フード構造
JP2005075174A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WO2018061669A1 (ja) ドアインパクトビーム
CN105473423A (zh) 车辆的翼子板支承构造
CN109941354A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6443399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インナパネル
CN111434568B (zh) 车辆下部构造
JP2007253637A (ja) 車両側部構造
CN112026931B (zh) 车身上部构造
US20240186688A1 (en) Vehicle upper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