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2610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2610A
CN102862610A CN2012101992630A CN201210199263A CN102862610A CN 102862610 A CN102862610 A CN 102862610A CN 2012101992630 A CN2012101992630 A CN 2012101992630A CN 201210199263 A CN201210199263 A CN 201210199263A CN 102862610 A CN102862610 A CN 102862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d
sealing member
grille frame
framework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992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2610B (zh
Inventor
古城裕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6117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278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62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2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2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2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尤其在如轻型汽车那样的无法确保发动机室空间的车型等中,也能够确保碰撞行程并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该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封闭发动机室(13)的发动机机罩(17);从机罩框架(16)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18);设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的前格栅(19),格栅支架(18)具有:焊接固定在机罩框架(16)上、且向车身后方折弯的支架接合部(45a~45e);供在两侧部支承发动机机罩(17)的机罩止挡部(26)抵接的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机罩框架(16)的与支架接合部(45a~45e)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4)与机罩框架(16)的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且,与支架接合部(45a~45e)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4)后倾。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在该车身前部构造中,由机罩外壳及机罩框架构成发动机机罩,从机罩框架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有格栅支架,在格栅支架的前表面设有前格栅。
背景技术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位于汽车的车身前部的机罩加强构造。该技术为,机罩由外面板及内面板构成,在车身的中央部,在内面板的前端部安装加强板,在该加强板上安装被卡定件,从外面板的前端部一体地延伸支承机罩的支承面板,在支承面板上设置位于车身中央部的中央框架,在支承面板的表面侧安装格栅,使加强板沿中央框架的背面向下方一体地延伸,以俯视截面成为箱状的方式接合加强板的延伸部和中央框架。
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由于以俯视截面成为箱状的方式接合加强板的延伸部和中央框架,所以,能够提高机罩的中央部的强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在机罩上安装散热器格栅的散热器格栅安装构造。该技术为,在散热器格栅的上侧的中央部背面设置卡扣用托架,在散热器格栅的周围的四个角的背面设置朝向后方设置螺栓的螺栓用托架,将散热器格栅的卡扣用托架在临时固定了的状态下螺纹固定在机罩前表面部的四个角上。
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将散热器格栅的卡扣用托架在临时固定了的状态下螺纹固定在机罩前表面部的四个角上,所以,能够提高散热器格栅的安装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还具有在机罩上安装散热器格栅的其他车身前部构造。该技术为,散热器格栅由框体部及格栅部构成,组合这些框体部及格栅部而形成散热器格栅,在由外面板及内面板构成的机罩的铆接部上形成安装孔,在该安装孔中贯穿插入螺栓,并在螺栓上螺合螺母而安装散热器格栅。而且,散热器格栅一直延伸到与格栅部的下部对应的框体部的下部并形成有中空部。
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在散热器格栅中形成有中空部,所以,能够提高散热器格栅的强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另一方面,在车身前部构造中,还具有考虑到机罩橡胶(机罩密封件)的摩擦所产生的影响的灯构造。该技术为,在外透镜的上表面部,并在供机罩橡胶抵接的部位上形成突起部,对与该突起部相比的前侧部位实施涂装,在与突起部相比的后侧部位形成表面具有微小凹凸面的透镜台阶。
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例如,即使机罩橡胶与透镜台阶抵接而产生摩擦,也能够维持透镜台阶本身的遮挡功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另外,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基于安装在发动机机罩的前端部的机罩密封件密封的密封构造。该技术为,在将发动机机罩与散热器格栅之间的间隙密封的机罩密封件中,以弹接于发动机机罩的最前端的方式从安装基部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形成有筋部(遮蔽筋部)。
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由于突出形成有筋部(遮蔽筋部),所以,能够使发动机机罩与散热器格栅之间的间隙变得不明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0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304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5838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8570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21547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仅在车宽中央进行格栅向由内面板的延伸部及支承面板构成的机罩框架的安装,所以,若为格栅较大的车型,则无法确保机罩关闭时的必要强度(尤其在强力关闭时)及耐行驶风压强度,并且,由于机罩锁定部位于上方,所以,无法确保碰撞行程,很有可能无法适当地保护行人(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
在专利文献2、3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尤其在如轻型汽车那样的无法确保发动机室空间的车型等中,无法通过较小的空间实现行人保护(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及耐行驶风压的提高。另外,向机罩框架的安装为螺栓固定,所以,很有可能无法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
这里,专利文献4、5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从外观上看不到机罩密封件,并且强力关闭时吸收下方载荷输入,所以能够防止因强力关闭时灯体损伤而导致雨水向灯体内的浸入,并且,能够防止因机罩密封件直接被灯体传热而导致的干燥劣化,而且,能够防止因密封件与灯体接触而导致的噪声以及振动。
这样,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将发动机机罩与灯体之间密封的情况下,希望有一种构造能够进一步防止雨水浸入、干燥劣化以及噪声、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尤其在如轻型汽车那样的无法确保发动机室的空间的车型等中,也能够确保碰撞行程并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能够通过较小的空间实现行人保护(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及耐行驶风压的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将发动机机罩与灯体之间密封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防止雨水浸入、干燥劣化、噪声以及振动。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发动机机罩,由封闭发动机室的机罩外壳及设在机罩外壳的背面的机罩框架构成;格栅支架,从机罩框架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前格栅,设在格栅支架的前表面,其特征在于:格栅支架具有:支架接合部,焊接固定在机罩框架上、且向车身后方折弯;机罩止挡部接触面,供在两侧部支承发动机机罩的机罩止挡部抵接,机罩框架的与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与机罩框架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且,与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后倾(向后倾斜地形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格栅支架上,且在多个支架接合部之间具有切缺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格栅支架在机罩止挡部接触面的上方具有支架加强部件,该支架加强部件跨过机罩框架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而设置,支架加强部件为截面观察时呈コ字状且上下端开放的形状。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格栅支架上,且在车宽中央具有与设于隔板的上部的机罩锁定部卡合的闩眼,闩眼由与机罩锁定部卡合的环状部和支承环状部的环状部托架构成,环状部托架跨过机罩框架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而设置,环状部设置在格栅支架的下方。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环状部托架上,且在车身上下方向中央附近设有脆弱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6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格栅支架上设有沿下端安装的耐热密封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发动机机罩,由封闭发动机室的机罩外壳及设在机罩外壳的背面的机罩框架构成;灯体,设在发动机机罩的下方的左右,其特征在于:机罩框架具有:吸收冲击载荷的机罩密封件;安装机罩密封件的密封件安装部;在从上方向该密封件安装部的前方输入有载荷时将机罩密封件压溃的密封件推压部,灯体具有密封件接触面,该密封件接触面在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密封件推压部相对峙的位置上,在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使机罩密封件下端与密封件接触面隔开间隔。
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机罩密封件具有形成为中空圆筒状的中空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机罩密封件的中空部的基端附近与密封件推压部抵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机罩框架具有:从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设在格栅支架的前表面的前格栅,机罩密封件位于格栅支架的左右。
本发明技术方案11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机罩密封件在密封件安装部的前方与机罩框架的下表面抵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12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机罩密封件中,在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机罩密封件下端在侧视时与发动机机罩前端相比位于上方。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发挥以下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发动机机罩,由封闭发动机室的机罩外壳及设在机罩外壳的背面的机罩框架构成;格栅支架,从机罩框架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前格栅,设在格栅支架的前表面。
例如,尤其在设计上具有较大前格栅的轻型汽车中,若将前格栅和支承前格栅的格栅支架固定在车身侧,则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作为刚体的这些部件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将格栅支架及前格栅设在发动机机罩的机罩框架的前方下表面。
格栅支架具有:焊接固定在机罩框架上并向车身后方折弯的支架接合部;供在两侧部支承发动机机罩的机罩止挡部抵接的机罩止挡部接触面,机罩框架的与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与机罩框架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且,与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后倾(向后倾斜地形成)。
例如,若将格栅支架螺栓固定在机罩框架上,则由于固定部分的强度过高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进行点焊焊接而使固定位置分散成多个。
在载荷输入时,若设在例如隔板的上部的机罩止挡部与机罩止挡部接触面抵接,则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使支架接合部向车身后方弯折,且使机罩框架的与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与机罩框架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后倾,由此,能够使格栅支架的上方向后方移动并且使格栅支架的下方向前方滑动(以机罩止挡部接触面附近为轴向后方旋转)从而避开载荷,所以不会阻碍基于机罩外壳和机罩框架进行的载荷吸收。
即,对支架接合部进行例如点焊焊接而使固定位置分散成多个,从而不会阻碍基于机罩外壳及机罩框架进行的载荷吸收,由此,尤其在如轻型汽车那样的无法确保发动机室空间的车型等中,也能够确保碰撞行程并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其结果为,能够通过较小的空间实现行人保护(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及耐行驶风压的提高。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由于在格栅支架上,且在多个支架接合部之间具有切缺部,所以,相对于机罩框架前方的载荷输入点使格栅支架浮起而确保了行程,从而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不会妨碍发动机机罩的变形。由此,在关闭机罩时以及行人碰撞时能够更好地吸收冲击载荷。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格栅支架在机罩止挡部接触面的上方具有以跨过机罩框架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的方式而安装的支架加强部件。
支架加强部件位于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载荷上升的部分即机罩止挡部接触面的上方,使支架加强部件构成为截面观察时呈コ字状且上下端开放的形状,所以,能够对该部分进行必要的加强,并且能够调整格栅支架的左右端附近的强度从而不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格栅支架,且在车宽中央具有与设在隔板的上部的机罩锁定部卡合的闩眼。闩眼由与机罩锁定部卡合的环状部和支承环状部的环状部托架构成,环状部托架以跨过机罩框架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将环状部配置在格栅支架的下方。即,通过将环状部配置在格栅支架的下方,能够良好地基于机罩框架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由于跨过机罩框架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对于格栅支架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并且能够具有在手按压机罩时对机罩外壳进行载荷加强的加固部件的加强功能。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在环状部托架上,且在车身上下方向中央附近设有脆弱部,所以,除了技术方案4记载的效果以外,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还能够使脆弱部弯折。其结果为,不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在格栅支架上设有沿下端安装的耐热密封件,所以,能够将散热器隔热。在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机罩锁定部与通常情况相比配置在下方,所以,考虑到机罩开闭时的情况,沿格栅支架的下端设置耐热密封件,使得机罩锁定部不会因散热器的热而成为高温。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发动机机罩,由封闭发动机室的机罩外壳及设在机罩外壳的背面的机罩框架构成;灯体,设在发动机机罩的下方的左右。
在机罩框架上具有:吸收冲击载荷的机罩密封件;安装机罩密封件的密封件安装部;在从上方向该密封件安装部的前方输入有载荷时将机罩密封件压溃的密封件推压部。灯体具有密封件接触面,该密封件接触面在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密封件推压部相对峙的位置上,在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使机罩密封件下端与密封件接触面隔开间隔。
即,由于在机罩框架上形成密封件推压部,在灯体的上表面形成密封件接触面,且这些部件配置成大致平行,所以,能够夹入并压溃机罩密封件的前端部(中空部),在发动机机罩强力关闭时能够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输入载荷。
由此,能够防止因发动机机罩强力关闭时使前端位于发动机机罩下方的灯体损伤而导致的雨水向灯体内的浸入;并能够防止因机罩密封件直接从灯体受热而导致的干燥劣化,还能够防止因机罩密封件和灯体接触而导致的噪声以及振动。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机罩密封件由于具有形成为中空圆筒状的中空部,所以,容易通过密封件推压部和密封件接触面夹入并压溃,能够进一步发挥技术方案7所述的作用效果。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由于机罩密封件的中空部的基端附近与密封件推压部抵接,所以,能够容易地通过密封件推压部和密封件接触面夹入并压溃,从而能够进一步发挥技术方案7以及技术方案8所述的作用效果。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由于在机罩框架上具有:从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设在格栅支架的前表面的前格栅,且机罩密封件位于格栅支架的左右,所以,不需要将机罩密封件设在发动机机罩前端的整面上,能够根据需要设定位置、大小及范围。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由于机罩密封件在密封件安装部的前方与机罩框架的下表面抵接,所以,能够将机罩密封件的上部固定在密封件安装部上,其前方沿机罩框架下表面总是被向上方推压,所以机罩密封件不会因从上方输入有载荷以及振动等而发生偏移,能够发挥所希望的密封性能。
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关于机罩密封件,在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机罩密封件下端在侧视时与发动机机罩前端相比位于上方,所以,即使在机罩密封件和灯体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在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从车身前方也难以看到机罩密封件,从而提高了外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身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发动机机罩的从背面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机罩框架及格栅支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4的5部放大图。
图6是图4的6部放大图。
图7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格栅支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图2的9部放大图。
图10是图2的10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灯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图2的13部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发动机机罩的机罩密封件拆下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机罩密封件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机罩强力关闭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上方碰撞分析结果的分析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车身,13...发动机室,15...机罩外壳,16...机罩框架,17...发动机机罩,17a...发动机机罩前端,18...格栅支架,18a...格栅支架的下端,19...前格栅,21...灯体,24...隔板,26...机罩止挡部,27...机罩锁定部,32...闩眼,33...支架加强部件,34...机罩密封件,34a...机罩密封件下端,38...密封件推压部,44...与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5a~45e...支架接合部,46a~46d...切缺部,47...机罩止挡部接触面,51...耐热密封件,56...环状部,57...环状部托架,68...脆弱部,71...密封件接触面,76...中空部,76a...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以附图标记的朝向进行观察。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车辆10在车身11的前部具有:由封闭发动机室13的机罩外壳15及设在机罩外壳15的背面的机罩框架16构成的发动机机罩17;从机罩框架16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18;设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的前格栅19;在发动机机罩17的下方且在前格栅19的左右设置的灯体21、21;设在前格栅19及灯体21、21的下方的前保险杠外观部22;在灯体21及前保险杠外观部22的侧方覆盖车身侧方的前叶子板23;设在格栅支架18及前保险杠外观部22的后方的隔板24(参照图4)。
此外,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并除去了前格栅19。
前格栅(格栅)19是设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的外观部件,并且还是向发动机室13导入行驶风的导入口。
隔板(前隔板)24在上部设有:在机罩关闭时支承发动机机罩17的左右的机罩止挡部26、26(一方未图示);将发动机机罩17卡定的机罩锁定部27。而且,隔板24支承用于冷却发动机的散热器25。
此外,机罩止挡部26从车宽中央以300mm左右设定在外方。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身前部构造是由发动机机罩17、格栅支架18、前格栅19及左右的灯体21、21构成的、发动机机罩17周围的构造。在发动机机罩17的机罩框架16上不通过螺栓固定而是通过点焊焊接格栅支架18,由此能够实现有利于行人保护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机罩构造)。
另外,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如图2所示,将配置在从车身前方看不到的位置上的机罩密封件(机罩密封件橡胶)34配置在机罩框架16前端(发动机机罩前端17a)的左右,从而能够同时实现机罩强力关闭时吸收输入载荷和提高外观性。
发动机机罩组装体31包括:将发动机室13封闭的机罩外壳15;设在机罩外壳15的背面的机罩框架16;从机罩框架16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18;设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的前格栅(格栅)19;跨过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18而设置的闩眼32;跨过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18而设置的左右的支架加强部件(格栅支架加强部)33、33;设在机罩框架16前端的左右且用于吸收冲击载荷的机罩密封件34、34。
此外,左右的支架加强部件33、33为左右对称的部件。
发动机机罩组装体31具有特殊形状而在机罩框架16的下方具有通常位于车身侧的前格栅19和位于前格栅19的背面的格栅支架18。
发动机机罩17由封闭发动机室13的机罩外壳15及设在机罩外壳15的背面的机罩框架16构成。
如图3~图7所示,机罩框架16由板厚0.5t的冷轧材料(JSC270D钢材)形成。而且,机罩框架16具有:与格栅支架18接合的机罩框架侧接合部36;设在机罩框架16的左右前方且安装机罩密封件34的密封件安装部37、37(还参照图14);当来自上方的载荷输入到密封件安装部37的前方时压溃机罩密封件34的密封件推压部38;手按压机罩时对机罩外壳15进行载荷加强的加固部件(reinforcement)39。
在密封件安装部37(参照图14)上设有对机罩密封件34进行卡扣固定的多个卡扣孔37a。
此外,机罩框架16还能够具有:从前方下表面(车身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18;设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的前格栅19。
机罩框架16(机罩框架侧接合部36)中,与支架接合部45a~45e(参照图7)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4与机罩框架16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且,与支架接合部45a~45e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4)后倾(形成为向后倾斜)。
即,机罩框架侧接合部36从机罩框架16前端朝向后方地取位,且通过使机罩框架侧接合部36自身也后倾,能够容易地进行格栅支架18的旋转,能够确保在输入有来自上方的载荷时成为承受面的平面部分,并且,能够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确保前格栅(格栅)19的安装空间。
加固部件39具有接合在机罩框架16上的前腿接合部41及后腿接合部42。
格栅支架18(参照图1、图2)位于机罩框架16与灯体21、21之间,并且,是从机罩框架16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部件。由板厚0.8t的冷轧材料(JSC270D钢材)形成。
格栅支架18形成有:焊接固定在机罩框架16上、且向车身后方折弯的多个支架接合部45a~45e;设在多个支架接合部45a~45e之间的切缺部46a~46d;供在两侧部支承发动机机罩17的机罩止挡部26抵接的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使外气向发动机室13流入的左右的进气口部48、48;以被左右的进气口部48、48夹持的方式形成的中央加强部49。
此外,机罩止挡部26形成在隔板24的上部(参照图4)。
而且,在格栅支架18上设有:沿格栅支架18的下端18a安装的耐热密封件51;在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的上方以跨过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18的方式设置的左右的支架加强部件33、33;设在格栅支架18的车宽中央、供设于隔板24的上部的机罩锁定部27卡合的闩眼32。
多个支架接合部45a~45e通过八处的点焊焊接而接合在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这是因为若进行螺栓固定则强度过高会使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吸收恶化。
由于使支架接合部45a~45e后倾(向后倾斜),所以在从上方输入载荷时格栅支架18自身旋转,从而能够实现适当的载荷吸收。
切缺部46a~46d是为了不对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施加不良影响而制成的部分,通过将格栅支架18的支架接合部45a~45e以外的部分切缺而形成。即,成为从机罩框架16浮起的形状,由此,容许机罩框架16的变形,并能够确保从载荷输入点的行程。
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在机罩关闭时通过隔板24支承整个机罩(发动机机罩组装体31),并且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成为向后方旋转的中心轴。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形成为水平或稍微后倾(稍微向后倾斜)。
进气口部48在上部被实施了压溃加工(冲压加工),且进气口部48的端部被加强而在用于搬运的作业用夹具固定中使用。即,进气口部48具有用于使来自前方的行驶风与散热器25(参照图4)接触的进气功能,并且具有使格栅支架18轻量化、以及作业用夹具插入孔的作用。
中央加强部49截面观察时形成为帽状,从而提高了相对于格栅支架18的自重的强度、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压的强度以及相对于开闭机罩时所作用的载荷的强度。
如图7及图8所示,耐热密封件(密封材料)51采用板厚2t的PP(聚丙烯)发泡材料。设置成发动机机罩17不会被由隔板24支承的散热器25(参照图4)传热而在机罩打开时变热。而且,耐热密封件51的上部通过多个卡扣54被固定,因此始终沿格栅支架18的下端18a能够被推压地支承。由此,不会因载荷输入以及振动而发生偏移,能够保护对发动机机罩17进行开闭的作业者。
如图9所示,支架加强部件(格栅支架加强部)33为截面观察时呈コ字状且上下端开放的形状。而且,采用板厚0.75t的冷轧材料(JSC270C钢材),中途的板厚通过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和必要强度的平衡结果来确定。
支架加强部件33的上方在两处点焊焊接在机罩框架16上,支架加强部件33的下方在三处点焊焊接在格栅支架18上,支架加强部件33位于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载荷上升的部分即机罩止挡部26(参照图4)的上方。需要同时满足进行必要的加强及不会对来自上方的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板厚、形状及焊接打点位置进行调整,能够取得该平衡。
在支架加强部件33中,上方的焊接点(焊接凸缘)58a、58b与格栅支架18(的支架接合部45a~45e)同样地后倾。下方的焊接点(焊接凸缘)59a~59c尤其由于内方上部的焊接点位置(焊接点59c,参照图9)而取得了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和必要强度的平衡。
在上方的焊接点58a、58b之间及下方的焊接点59a、59b之间分别设有间隙S1、S2。即,在支架加强部件33的上部与机罩框架16之间形成有间隙S1,在支架加强部件33的下部与格栅支架18之间形成有间隙S2。
另外,支架加强部件33从机罩框架16朝向格栅支架18形成为大致开放型且截面观察时呈薄型帽状。由此,提高了相对于格栅支架18自重的强度、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压的强度以及相对于打开机罩时所作用的载荷的强度。而且,由于形成为上下端开放且薄型帽状,所以能够获得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和必要强度的平衡。
如图10所示,闩眼32由与机罩锁定部27卡合的环状部56、和支承环状部56的环状部托架57构成,环状部托架57采用板厚1.2t的冷轧材料(JSC270C45-45钢材),并跨过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18而安装。
环状部56设置在格栅支架18的下方。环状部托架57在侧剖时还能够观察到截面呈大致S字状。
环状部托架57具有:接合在机罩框架16上的上部接合部61;接合在格栅支架18上的下部接合部62;设在车身上下方向中央附近的开口部63;通过冲压加工而实现了强度及刚性提高的左冲压部64a、右冲压部64b及中央冲压部64c;设在开口部63的左右且向前方突出的筋部65、65;从开口部63向机罩框架16延伸的加强腿66;安装有环状部56的一端56a的托架台阶部67。此外,环状部56的另一端56b安装在下部接合部62的格栅支架18侧。
详细地说,环状部56的一端56a被夹入托架台阶部67中,并被MIG焊接在托架台阶部67上,环状部56的另一端56b被夹入下部接合部62中,并被MIG焊接在下部接合部62上。
上部接合部61在四处通过点焊焊接在机罩框架16上,与格栅支架18(的支架接合部45a~45e)同样地后倾。上部接合部61与加固部件39的后腿接合部42接合在同一位置(参照图4、图6),也发挥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进行加强的作用。下部接合部62在三处点焊焊接在格栅支架18上。
左、右及中央冲压部64a、64b、64c相对于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以及在强力关闭时作用于环状部托架57的载荷提高了强度。
筋部65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弯折从而适当地促进载荷吸收。
在格栅支架18被组装在机罩框架16上、并将带格栅支架18的机罩框架16搬出时,加强腿66能够防止格栅支架18发生歪斜或偏移。
脆弱部68设在车身上下方向中央附近,由开口部63及筋部65、65构成。脆弱部68具有使环状部托架57轻量化和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输入的功能。
如图11~图15所示,灯体21具有密封件接触面71,该密封件接触面71在发动机机罩17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密封件推压部38相对峙的位置上。密封件接触面71在发动机机罩17关闭的状态下与机罩密封件下端34a隔开间隔。
机罩密封件34是位于格栅支架18的左右、且安装在机罩框架16的密封件安装部37上的部件。而且,机罩密封件34具有:被安装在密封件安装部37上的被安装部74;从该被安装部74连续地延伸的一般部75;从该一般部75延伸且形成为中空圆筒状的中空部76。而且,机罩密封件34采用PP(聚丙烯)发泡材料。
被安装部74设有供卡扣77贯穿的多个贯穿孔74a,并通过多个卡扣77而被固定在机罩框架16的密封件安装部37上。此外,在密封件安装部37上设有供卡扣77卡定的多个卡扣孔37a。
中空部76截面观察时形成为前端水滴状且中空。机罩密封件34的中空部76的基端76a附近与密封件推压部38抵接。
即,由于机罩密封件34的中空部76的基端76a附近与密封件推压部38抵接,所以能够通过密封件推压部38和密封件接触面71夹入并压溃中空部(水滴状部)76,从而在强力关闭时能够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
如图11所示,机罩密封件前端34b以尺寸S3位于发动机机罩前端17a的后方。而且,机罩密封件34在密封件安装部37的前方与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抵接,并且,在发动机机罩17关闭的状态下,机罩密封件下端34a在侧视时与发动机机罩前端17a相比以尺寸S4位于上方。
由此,即使在机罩密封件34与灯体2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S5,从车身前方也难以看见机罩密封件34,从而提高了外观性。
图16(a)、(b)中示出了车身前部构造的机罩强力关闭时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16(a)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机罩框架16上形成有密封件推压部38,在灯体21的上表面形成有密封件接触面71,且机罩密封件34被配置成与这些密封件推压部38及密封件接触面71大致平行。
如图16(b)所示,在发动机机罩17被以箭头a1那样的大载荷进行关闭动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密封件推压部38及密封件接触面71夹入并压溃机罩密封件34的中空部(水滴状部)76,从而在强力关闭时能够适当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
由于机罩密封件34的上部的被安装部74(参照图13)被固定,所以,机罩密封件34总是沿着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不会因推压载荷的输入以及振动等而向上方偏移,能够发挥所设想的密封性能。
由于在机罩密封件34与灯体21的密封件接触面(上表面)71之间设有间隙S5(参照图11),所以,即使在机罩关闭时机罩密封件34也不会与灯体21抵接。由此,能够防止因强力关闭时损伤灯体21而导致的雨水向灯体21内的浸入、因机罩密封件34直接从灯体21受热而导致的干燥劣化、以及因机罩密封件34和灯体21接触而导致的噪声和振动。
图17(a)~(d)中示出了从车宽中央向外方300mm左右(大致机罩止挡部26位置处的截面)处的上方碰撞分析结果。此外,t的单位为秒。
图17(a)中示出了初期状态的车身11(t=0)。
使测试球79如箭头b1那样抵接于发动机机罩17。
图17(b)中示出了经过t=5后的车身11的状态。t=5时,机罩外壳15与机罩框架16抵接,机罩框架16如箭头b2所示那样大致平行地被推压,通过机罩框架16前端吸收输入载荷。格栅支架18的上方被向后方推压,格栅支架18以机罩止挡部26为轴而如箭头b3所示那样开始旋转。
图17(c)中示出了经过t=8后的车身11的状态。t=8时,格栅支架18的上方向后方旋转,由此,格栅支架18从机罩止挡部26如箭头b4所示那样向前方滑动(由于图4所示的环状部56处于被锁定的状态,所以仅以环状部56前后长度的量向前方移动)。由于前格栅19整体被向前方推压,所以,不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
图17(d)中示出了经过t=15后的车身11的状态。前格栅19如箭头b5所示那样进一步向前方滑动,由此进一步促进了载荷吸收。
如图1~图7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发动机机罩17,由封闭发动机室13的机罩外壳15及设在机罩外壳15的背面的机罩框架16构成;格栅支架18,从机罩框架16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前格栅19,设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
例如,尤其是在设计上具有较大前格栅的轻型汽车中,若将前格栅和支承前格栅的格栅支架固定在车身侧,则当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由于作为刚体的这些部件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将格栅支架18及前格栅19设在发动机机罩17的机罩框架16的前方下表面。
在格栅支架18上具有:焊接固定在机罩框架16上、并向车身后方折弯的支架接合部45a~45e;供在两侧部支承发动机机罩17的机罩止挡部26抵接的机罩止挡部接触面,机罩框架16的与支架接合部45a~45e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4与机罩框架16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且与支架接合部45a~45e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4后倾。
例如,若将格栅支架18螺栓固定在机罩框架16上,则由于固定部分的强度过高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进行点焊焊接而使固定位置分散成多个。
若载荷输入时设在例如隔板24的上部的机罩止挡部26抵接于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上,则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使支架接合部45a~45e向车身后方折弯,并且使机罩框架16的与支架接合部45a~45e相对峙的部分(接合对峙部)44与机罩框架16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后倾(向后倾斜),由此,在载荷输入时能够使格栅支架18的上方向后方移动并且使格栅支架18的下方向前方滑动(以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附近为轴向后方旋转)从而避开载荷,不会妨碍基于机罩外壳15及机罩框架16的载荷吸收。
即,由于对支架接合部45a~45e进行例如点焊焊接从而使固定位置分散成多处,并使支架接合部45a~45e不会妨碍基于机罩外壳15及机罩框架16进行的载荷吸收,所以,尤其是在轻型汽车那样的无法确保发动机室13的空间的车型等中,也能够确保碰撞行程并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其结果为,能够通过较小的空间实现行人保护(吸收来自上方的冲击载荷)及耐行驶风压的提高。
如图7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格栅支架18上并在多个支架接合部45a~45e之间具有切缺部46a~46d,所以,使格栅支架18相对于机罩框架16的前方的载荷输入点浮起从而确保行程,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不会妨碍发动机机罩17(参照图4)的变形。由此,能够更好地吸收机罩关闭时以及行人碰撞时的冲击载荷。
如图4及图9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格栅支架18在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的上方以跨过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18的方式设有支架加强部件33。
由于支架加强部件33位于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载荷上升的部分即机罩止挡部接触面47的上方,且将支架加强部件33构成为截面观察时呈コ字状且上下端开放的形状,所以,能够对该部分进行必要的加强,并且能够调整格栅支架18的左右端附近的强度从而不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
如图4、图6及图10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格栅支架18上,并在车宽中央具有与设于隔板24的上部的机罩锁定部27卡合的闩眼32。闩眼32包括:与机罩锁定部27卡合的环状部56;支承环状部56的环状部托架57,环状部托架57以跨过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18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将环状部56配置在格栅支架18的下方。即,通过将环状部56配置在格栅支架18的下方,能够良好地通过机罩框架16吸收来自上方的载荷。由于环状部托架57跨过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和格栅支架18,所以能够对格栅支架18确保必要的强度,并且,还能够具有在手按压机罩时对机罩外壳15进行载荷加强的加固部件39的加强功能。
如图10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在环状部托架57上并在车身上下方向中央附近设有脆弱部68,所以不仅具有技术方案4记载的效果,而且在从上方输入有载荷时还能够使脆弱部68弯折。其结果为,不会对载荷吸收产生不良影响。
如图7及图8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格栅支架18上设有沿下端18a安装的耐热密封件51,所以,能够将散热器25隔热。在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机罩锁定部27与通常相比配置在下方,所以,考虑到机罩开闭时的情况而沿格栅支架18的下端18a设置耐热密封件51,由此机罩锁定部27不会因散热器25的热而成为高温。
如图1及图1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发动机机罩17,由封闭发动机室13的机罩外壳15及设在机罩外壳15的背面的机罩框架16构成;灯体21、21,设置在发动机机罩17下方的左右。
在机罩框架16上具有:吸收冲击载荷的机罩密封件34;安装机罩密封件34的密封件安装部37;在从上方向密封件安装部37的前方输入有载荷时压溃机罩密封件34的密封件推压部38。在灯体21上具有密封件接触面71,该密封件接触面71在发动机机罩17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密封件推压部38相对峙的位置上,在发动机机罩17关闭的状态下使机罩密封件下端34a与密封件接触面71隔开间隔。
即,在机罩框架16上形成密封件推压部38,在灯体21的上表面形成密封件接触面71,这些部件配置成大致平行,由此,能够夹入并压溃中空部(水滴状部)76,从而在发动机机罩17强力关闭时能够适当地吸收来自上方的输入载荷。
由此,在发动机机罩17强力关闭时能够防止因前端对位于发动机机罩17的下方的灯体21造成损伤而产生的雨水向灯体21内的浸入,能够防止因机罩密封件34直接被灯体21传热而导致的干燥劣化,还能够防止因机罩密封件34和灯体21接触而产生的噪声及振动。
如图1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机罩密封件34具有形成为中空圆筒状的中空部76,所以,容易通过密封件推压部38和密封件接触面71夹入并压溃,能够进一步发挥防止雨水浸入、干燥劣化、噪声及振动的作用。
如图1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机罩密封件34的中空部76的基端76a附近与密封件推压部38抵接,所以,通过密封件推压部38和密封件接触面71夹入,更容易压溃,能够进一步发挥防止雨水浸入、干燥劣化、噪声及振动的作用。
如图2及图1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机罩框架16上设有:从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18、设在格栅支架18的前表面的前格栅19,由于机罩密封件34位于格栅支架18的左右,所以,不需要将机罩密封件34设置在发动机机罩前端17a的整面上,能够根据需要设定位置、大小及范围。
如图1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机罩密封件34在密封件安装部37的前方抵接于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所以,能够将机罩密封件34的上部固定在密封件安装部37上,即使机罩密封件34的前方沿机罩框架16的下表面总是被向上方推压,所以,机罩密封件34不会因从上方输入有载荷以及振动等而发生偏移,能够发挥所希望的密封性能。
如图1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关于机罩密封件34,在发动机机罩17关闭的状态下侧视时机罩密封件下端34a与发动机机罩前端17a相比位于上方,所以,即使在机罩密封件34与灯体21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S5,在发动机机罩17关闭的状态下从车身前方也看不见机罩密封件34,提高了外观性。
此外,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如图15所示,在机罩密封件34上形成有以中空圆筒状形成的中空部76,但不限于此,中空部76也可以为U

Claims (12)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发动机机罩,由封闭发动机室的机罩外壳及设在该机罩外壳的背面的机罩框架构成;格栅支架,从所述机罩框架的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前格栅,设在所述格栅支架的前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支架具有:支架接合部,焊接固定在所述机罩框架上、且向车身后方折弯;机罩止挡部接触面,供在两侧部支承所述发动机机罩的机罩止挡部抵接,所述机罩框架的与所述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与该机罩框架前端相比位于后方,并且,与所述支架接合部相对峙的部分后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支架在多个所述支架接合部之间具有切缺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支架在所述机罩止挡部接触面的上方具有支架加强部件,该支架加强部件跨过所述机罩框架的下表面和所述格栅支架而设置,所述支架加强部件为截面观察时呈コ字状且上下端开放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支架在车宽中央具有与设于隔板的上部的机罩锁定部卡合的闩眼,所述闩眼由与所述机罩锁定部卡合的环状部和支承该环状部的环状部托架构成,所述环状部托架跨过所述机罩框架的下表面和所述格栅支架而设置,所述环状部设置在所述格栅支架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托架在车身上下方向中央附近设有脆弱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支架设有沿下端安装的耐热密封件。
7.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发动机机罩,由封闭发动机室的机罩外壳及设在所述机罩外壳的背面的机罩框架构成;灯体,设在所述发动机机罩的下方的左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罩框架具有:吸收冲击载荷的机罩密封件;用于安装所述机罩密封件的密封件安装部;在从上方向该密封件安装部的前方输入有载荷时将所述机罩密封件压溃的密封件推压部,所述灯体具有密封件接触面,该密封件接触面在所述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密封件推压部相对峙的位置上,在所述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使所述机罩密封件下端与所述密封件接触面隔开间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罩密封件具有形成为中空圆筒状的中空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罩密封件的所述中空部的基端附近与所述密封件推压部抵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罩框架具有:从前方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格栅支架;设在所述格栅支架的前表面的前格栅,所述机罩密封件位于所述格栅支架的左右。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罩密封件在所述密封件安装部的前方与所述机罩框架的下表面抵接。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罩密封件中,在所述发动机机罩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机罩密封件下端在侧视时与所述发动机机罩前端相比位于上方。
CN201210199263.0A 2011-07-06 2012-06-12 车身前部结构 Active CN1028626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11764.4A CN104527810B (zh) 2011-07-06 2012-06-12 车身前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0043 2011-07-06
JP2011150043A JP5331849B2 (ja) 2011-07-06 2011-07-06 車体前部構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1764.4A Division CN104527810B (zh) 2011-07-06 2012-06-12 车身前部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2610A true CN102862610A (zh) 2013-01-09
CN102862610B CN102862610B (zh) 2014-12-24

Family

ID=474418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1764.4A Active CN104527810B (zh) 2011-07-06 2012-06-12 车身前部结构
CN201210199263.0A Active CN102862610B (zh) 2011-07-06 2012-06-12 车身前部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1764.4A Active CN104527810B (zh) 2011-07-06 2012-06-12 车身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31849B2 (zh)
CN (2) CN104527810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0275A (zh) * 2013-08-06 2015-02-1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CN104742710A (zh) * 2013-12-25 2015-07-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载设备搭载结构
CN105539339A (zh) * 2015-12-25 2016-05-04 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网翻转总成
CN106476613A (zh) * 2015-08-28 2017-03-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的进气结构
CN10920397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
CN111152646A (zh) * 2018-11-08 2020-05-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格栅开闭器
CN111746661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罩构造
CN11184595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盖板结构
CN114379656A (zh) * 2020-10-02 2022-04-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封闭体积夹层式罩
CN115009373A (zh) * 2022-06-29 2022-09-06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利于行人保护安全的前端框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5355B2 (ja) * 2014-01-27 2017-11-22 株式会社Subaru レーダの取付構造
JP6090206B2 (ja) * 2014-02-25 2017-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ンパカバーリテーナ、ラジエータグリル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JP6708070B2 (ja) * 2016-09-09 2020-06-1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ード
JP6805942B2 (ja) 2017-04-06 2020-12-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348328B2 (ja) * 2022-02-09 2023-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部材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8689A (ja) * 1998-06-05 1999-12-21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体構造
CN1684865A (zh) * 2002-08-27 2005-10-19 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 机动车车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5172U (ja) * 1983-10-13 1985-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車体の前面部構造
JPH0221332Y2 (zh) * 1985-04-12 1990-06-08
JPH0157946U (zh) * 1987-10-07 1989-04-11
JPH0364152U (zh) * 1989-10-27 1991-06-21
JP3266835B2 (ja) * 1997-07-10 2002-03-1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におけるフード補強構造
JP3948829B2 (ja) * 1998-06-09 2007-07-2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グリル取付構造
JP2004196120A (ja) * 2002-12-18 2004-07-1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ラジエータグリ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8689A (ja) * 1998-06-05 1999-12-21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体構造
CN1684865A (zh) * 2002-08-27 2005-10-19 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 机动车车体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0275A (zh) * 2013-08-06 2015-02-1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CN104742710A (zh) * 2013-12-25 2015-07-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载设备搭载结构
CN106476613B (zh) * 2015-08-28 2019-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的进气结构
CN106476613A (zh) * 2015-08-28 2017-03-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的进气结构
CN105539339A (zh) * 2015-12-25 2016-05-04 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网翻转总成
CN109203978B (zh) * 2017-06-30 2021-10-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
CN10920397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格栅百叶窗安装构造
CN111152646A (zh) * 2018-11-08 2020-05-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格栅开闭器
CN111746661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罩构造
CN111746661B (zh) * 2019-03-27 2022-07-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罩构造
CN11184595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盖板结构
CN114379656A (zh) * 2020-10-02 2022-04-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封闭体积夹层式罩
CN115009373A (zh) * 2022-06-29 2022-09-06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利于行人保护安全的前端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2610B (zh) 2014-12-24
JP2013014293A (ja) 2013-01-24
CN104527810B (zh) 2017-01-11
CN104527810A (zh) 2015-04-22
JP5331849B2 (ja)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2610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5246723B (zh) 窗板支撑结构
CN102361768B (zh) 车门构造体
CN104884287B (zh) 用于包括车窗升降系统的安装机构的车门的塑料加固面板
US20060066139A1 (en) Side sill garnish having sound absorbing member which includes outer peripheral rigid portions
JPWO2013105322A1 (ja) 車両前部構造
KR101637303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구조
WO2015072392A1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20160152277A1 (en) Improved lateral upright for motor vehicle body shell
WO2023226852A1 (zh) 一种a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US8807634B2 (en) Cowl-top cover crossmember having stepped portions
CN103899172B (zh) 一种汽车背门铰链安装部位加强结构
JP2016094107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US8186131B2 (en) Door panel
JP5922064B2 (ja) 車両のフェンダーパネル支持構造
CN203832203U (zh) 车身尾门钣金总成、车身及车辆
JP4098273B2 (ja) スライドドア付き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19073214A (ja) 車両のミラーベースカバー構造
KR20090108725A (ko) 차량 도어
JP2008075944A (ja) 冷蔵庫
JP5087578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5047901A (ja) 車両のボディ構造
JP2013154784A (ja)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構造及び車体側部構造
JP2009214569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200031403A1 (en) Fender structure f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