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648A - 车辆用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副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648A
CN111746648A CN202010217658.3A CN202010217658A CN111746648A CN 111746648 A CN111746648 A CN 111746648A CN 202010217658 A CN202010217658 A CN 202010217658A CN 111746648 A CN111746648 A CN 111746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member
weak
subframe
vehicle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76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648B (zh
Inventor
川井徹
池田凉
蔺牟田幸嗣
氏江凉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Tektroni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F Tec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 Tech Inc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副车架,其安装于车体,具备: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它们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并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横梁,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以及连结部件,其向车体的后方侧离开了横梁,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第一侧梁与第二侧梁,连结部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第一侧梁的左前连结部及左后连结部而连结于第一侧梁,并且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第二侧梁的右前连结部及右后连结部而连结于第二侧梁,第一侧梁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设定在左前连结部与左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一脆弱部,第二侧梁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设定在右前连结部与右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二脆弱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副车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副车架,特别是涉及支承包括各种辅机在内的驱动源或底盘系统等结构部件而安装于汽车等车辆中的车辆用副车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副车架中,在安装有该副车架的车辆的典型的前表面碰撞时,要求考虑积极允许该变形的部位和并不积极允许该变形的部位,同时为了吸收在该碰撞时车辆受到的动能的一部分,要求其以期望的变形模式变形,即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对于该副车架,安装了内燃机或电动马达这样的驱动源或驱动源相关部件、悬臂或稳定器等悬架相关部件、转向齿轮箱等转向相关部件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系统的安装相关部件等各种外力施加部件。
因此,对于该副车架,要求以提高其生产率等的同时进一步增大其强度或刚性的方式安装于车辆的车体。
在这样的状况下,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477875号说明书公开了以下这样的结构:涉及一种汽车用的副车架,意图实现廉价且轻量且在运转时及碰撞时具有适当机械特性的副车架,具备:两根纵梁11;横梁12;以及在纵梁11之间延伸的单一壳体的加强件13,加强件13具备两根纵支柱20和两根横支柱21,由它们构成矩形的外侧框架,在两根纵支柱20分别形成有规定的弯曲点26。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477875号说明书的结构中,由于在两根纵支柱20分别形成规定的弯曲点26,因此加强件13的结构本身变得大型且繁杂,在这一点上具有改良的余地。
此外,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477875号说明书中,关于考虑了碰撞性能的两根纵梁11、以及加强件13相对于这两根纵梁11的安装的详细结构,没有任何公开或暗示。
本发明是经过以上的研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发挥所需碰撞性能的车辆用副车架。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车辆用副车架,其安装于车体,所述车辆用副车架具备: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它们在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并且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横梁,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所述第一侧梁和所述第二侧梁;以及连结部件,其向所述车体的后方侧离开了所述横梁,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所述第一侧梁与所述第二侧梁,所述连结部件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所述第一侧梁的左前连结部及左后连结部而连结于所述第一侧梁,并且所述连结部件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所述第二侧梁的右前连结部及右后连结部而连结于所述第二侧梁,所述第一侧梁具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定在所述左前连结部与所述左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一脆弱部,所述第二侧梁具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定在所述右前连结部与所述右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二脆弱部。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第二方面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侧梁和所述第二侧梁之间交叉的交叉部,并且在所述交叉部具有第三脆弱部。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第三方面在于,所述第一脆弱部、所述第二脆弱部及所述第三脆弱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被设定为彼此相同。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三方面的基础上,第四方面在于,所述第一侧梁还相对于所述左前连结部在所述车体的前方侧具有第四脆弱部,并且相对于所述左后连结部在所述后方侧具有第五脆弱部,所述第二侧梁还相对于所述右前连结部在所述前方侧具有第六脆弱部,并且相对于所述右后连结部在所述后方侧具有第七脆弱部。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第五方面在于,所述第三脆弱部由朝向所述车体的下方凹陷的凹部形成。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第六方面在于,所述连结部件随着从所述侧梁朝向所述交叉部而向所述车体的下方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的结构,车辆用副车架具备: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它们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并且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横梁,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以及连结部件,其向车体的后方侧离开了横梁,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连结部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第一侧梁的左前连结部及左后连结部而连结于第一侧梁,并且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第二侧梁的右前连结部及右后连结部而连结于第二侧梁,第一侧梁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设定在左前连结部与左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一脆弱部,第二侧梁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设定在右前连结部与右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二脆弱部,因此,能够利用连结部件提高车辆用副车架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针对连结部件的连结部适当地配置第一脆弱部及第二脆弱部而使车辆用副车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的结构,连结部件具有在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之间交叉的交叉部,并且在交叉部具有第三脆弱部,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为斜交结构从而提高车辆用副车架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以连结部件不会对第一脆弱部及第二脆弱部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的方式配置连结部件的第三脆弱部而容许它们的变形,使车辆用副车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的结构,第一脆弱部、第二脆弱部及第三脆弱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被设定为彼此相同,因此当车辆碰撞时,在第一脆弱部及第二脆弱部变形时,第三脆弱部也一并变形,能够使这些变形的时机实质上相同而使车辆用副车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的结构,由于第一侧梁还相对于左前连结部在车体的前方侧具有第四脆弱部,并且相对于左后连结部在后方侧具有第五脆弱部,第二侧梁还相对于右前连结部在前方侧具有第六脆弱部,并且相对于右后连结部在后方侧具有第七脆弱部,因此,能够利用第四脆弱部、第五脆弱部、第六脆弱部及第七脆弱部辅助地促进第一脆弱部及第二脆弱部的变形,使车辆用副车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的结构,由于第三脆弱部由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形成,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为斜交结构从而提高车辆用副车架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以连结部件不会对第一脆弱部及第二脆弱部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的方式配置连结部件的第三脆弱部而容许它们的变形,使车辆用副车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的结构,由于连结部件随着从侧梁朝向交叉部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为斜交结构从而提高车辆用副车架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以连结部件不会对第一脆弱部及第二脆弱部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的方式配置连结部件的第三脆弱部而容许它们的变形,使车辆用副车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此外,由于连结部件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在车辆用副车架的上方确保空间,能够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4A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B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C是图1的C-C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副车架在碰撞时的结构的局部左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结构的左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3。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结构的剖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4A。
标号说明
1、1'、1":副车架;
10:横梁;
12:横上部件;
14:上壁部;
16:前纵壁部;
22:横下部件;
24:底壁部;
26:前纵壁部;
110:左侧梁;
112:左上部件;
113:上壁部;
114:外壁部;
115:内壁部;
116:前端部;
117:后端部;
120:左支承部件;
122:前支承壁部;
124:后支承壁部;
126:螺母;
132、134、135、137、139:贯通孔;
140:凹部;
152:左下部件;
153:底壁部;
154:外壁部;
155:内壁部;
156:左加强部件;
157:前端部;
158:后端部;
172、174、175、177、179:贯通孔;
180:凸部;
181:前凹部;
182:后凹部;
210:右侧梁;
212:右上部件;
213:上壁部;
214:外壁部;
215:内壁部;
216:前端部;
217:后端部;
220:右支承部件;
222:前支承壁部;
224:后支承壁部;
226:螺母;
232、234、235、237、239:贯通孔;
240:凹部;
252:右下部件;
253:底壁部;
254:外壁部;
255:内壁部;
256:左加强部件;
257:前端部;
258:后端部;
272、274、275、277、279:贯通孔;
280:凸部;
281:前凹部;
282:后凹部;
300、300'、300":连结部件;
310、310'、310":第一连结部件;
311、311":主体部;
312、313、315、316:凸缘部;
317:贯通孔;
318":凹部;
320、320'、320":第二连结部件;
321、321":主体部;
322、323、325、326:凸缘部;
327:贯通孔;
h:贯通孔;
C:交叉部;
A1:第一车体安装部;
A2:第二车体安装部;
A3:第三车体安装部;
A4:第四车体安装部;
S1:第一支承部;
S2:第二支承部;
S3:第三支承部;
S4:第四支承部;
B1:第一连结部;
B2:第二连结部;
B3:第三连结部;
B4:第四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副车架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图中,x轴、y轴及z轴构成三轴正交坐标系。此外,x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左方向,y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前方向,且z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上方向。此外,有时将x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或横向,将y轴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并且将z轴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图1至图3分别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结构的俯视图、仰视图及左视图。图4A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B是图1的B-B剖视图,并且图4C是图1的C-C剖视图,均是以与y轴及z轴所成的y-z平面平行的平面剖切而成的纵剖视图。此外,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副车架在碰撞时的结构的局部左视图。另外,在图3及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根据需要,用括号内的标号将车辆用副车架右侧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左侧的构成要素的标号一并示出。
如图1至图4C主要所示,副车架1安装于均省略图示的划分汽车等车辆的前发动机舱的前侧框架等车体,并且支承悬臂等。该副车架1典型地相对于与y-z平面平行且通过在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的平面,具有左右对称(面对称)的形状。
在副车架1中,均将在后面详细叙述,作为安装于车体的部位,设定有第一车体安装部A1、第二车体安装部A2、第三车体安装部A3及第四车体安装部A4这四个部位,作为支承悬臂的部位,设定有第一支承部S1、第二支承部S2、第三支承部S3及第四支承部S4这四个部位。
具体而言,副车架1主要包括:横梁10,其沿宽度方向延伸配置;左侧梁110及右侧梁210,其是与横梁10连结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的一对侧梁;左支承部件120,其配置在左侧梁110的左侧部;右支承部件220,其配置在右侧梁210的右侧部;以及连结部件300,其配置在横梁10的后方向侧,并且与左侧梁110及右侧梁210连结。这些部件各自是典型地将钢板等一块平板部件冲压成型而得到的部件,通过在彼此重合的部分或对接的部分对应地抵接的状态下利用电弧焊等焊接而一体化,副车架1基本上呈闭合截面形状。另外,这些部件还可以根据需要分别替换为筒部件、铸造部件以及合成树脂的成型部件,这种情况下的部件间的结合方式还可以替换为使用螺栓、螺母等的机械方式、使用粘接剂等的粘接方式、以及利用部件间的界面区域的物性变化的接合方式。
横梁10具备:横上部件12,其沿宽度方向延伸;以及横下部件22,其在横上部件12的下方向侧与横上部件12相对,并且沿宽度方向延伸配置,并且通过典型地利用电弧焊等与横上部件12焊接而一体化。
详细地说,横上部件12是封堵横梁10的上方向和前方向侧的板部件,具有上壁部14和前纵壁部16。上壁部14和前纵壁部16遍及宽度方向上的横上部件12的全长而设置,对应地封堵横梁10的上方向和前方向侧。
横下部件12是封堵横梁10的下方向和前方向侧的板部件,具有底壁部24和前纵壁部26。底壁部24和前纵壁部26遍及宽度方向上的横下部件22的全长而设置,对应地封堵横梁10的下方向侧和前方向侧。横上部件12的上壁部14的后端部和横下部件22的底壁部24的后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对应地焊接,并且,横上部件12的前纵壁部16的下端部和横下部件22的前纵壁部26的上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对应地焊接。关于横上部件12的上壁部14的后端部及横下部件22的底壁部24的后端部,特别是从提高副车架1的强度及刚性的同时扩大由横梁10、左侧梁110以及右侧梁210包围的副车架1的内侧区域的容积等观点出发,优选在俯视时呈向前方凹入的凹形状。
左侧梁110具备:左上部件112,其是基本上呈向上方向凸出的凸形状并且在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部件;以及左下部件152,其是在左上部件112的下方向侧与左上部件112相对配置并且基本上呈向下方向凸出的凸形状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部件。这些左上部件112和左下部件152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对应地焊接而一体化。
详细地说,左上部件112是封堵左侧梁110的上方向侧及宽度方向两侧的板部件,具有上壁部113、外壁部114及内壁部115。上壁部113、外壁部114及内壁部115遍及前后方向上的左上部件112的全长而设置,对应地封堵左上部件112的上方向侧、宽度方向外侧及宽度方向内侧。
上壁部113在左上部件112的前端部116与后端部117之间具有凹部140和贯通上壁部113的贯通孔132、134、135、137及139,所述凹部140是上壁部113向下方凹陷设置而成的。
在贯通孔132、134及135中贯穿插入有用于将副车架1安装于车体的省略图示的安装支架的安装用螺栓等紧固部件。此外,根据需要,这些贯通孔的个数可以不足3个,也可以大于等于4个,但从提高该安装支架的支承刚性等观点出发,优选为它们中的至少一个(在图中,仅配置在最前方的贯通孔132)不仅贯通上壁部113,还贯通左支承部件120。
贯通孔137配置在贯通孔132、134及135的后方侧,在贯通孔137中,贯穿插入有省略图示的安装支架的安装用螺栓等紧固部件,该安装支架用于安装并支承省略图示的左侧悬架部件的内侧的后枢轴部。另外,贯通孔139配置在贯通孔137的后方侧,用于将副车架1安装在车体上的螺栓等紧固部件贯穿插入贯通孔139。
在凹部140处,用与x-z平面平行的面剖切左侧梁110而得到的纵截面的面积减小,凹部140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该脆弱部典型地由于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施加到前端部116的冲击力而以主要向下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变形。此外,该凹部140典型地在以与y-z平面平行的面剖切左侧梁110而成的纵截面中,呈顶点朝向下方的三角形状,配置在不与贯通孔132、134、135、137及139冲突的位置(在图中,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孔137与139之间的位置)。
在上壁部113和外壁部114配置有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与它们对应地焊接而一体化的左支承部件120。左支承部件12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前支承壁部122和后支承壁部124。前支承壁部122及后支承壁部124是用于安装并支承省略图示的左侧悬架部件的内侧的前枢轴部的支承部。前支承壁部122具有省略图示的贯通孔,后支承壁部124与前支承壁部122的贯通孔对应地具有省略图示的贯通孔及螺母126。经由这些相对的贯通孔,将用于安装左侧悬架部件的内侧的前枢轴部的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于螺母126。
在上壁部113及内壁部115,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对应地焊接横梁10的横上部件12的上壁部14及前纵壁部16,从而横梁10和左侧梁110一体化。从提高左支承部件120的前支承壁部122及后支承壁部124的支承刚性等观点出发,前支承壁部122及后支承壁部124与横梁10的横上部件12的上壁部14优选为隔着上壁部113及内壁部115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此外,从提高用于将副车架1安装于车体的省略图示的安装支架的支承刚性等观点出发,也可以使横上部件12的上壁部14的后端部向更后方侧延伸,贯通孔132、134及135中的至少一个与横梁10的横上部件12的上壁部14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左下部件152是封堵左侧梁110的下方向侧及宽度方向两侧的板部件,具有底壁部153、外壁部154及内壁部155。底壁部153、外壁部154及内壁部155遍及前后方向上的左下部件152的全长而设置,对应地封堵左下部件152的下方向侧、宽度方向外侧及宽度方向内侧。
底壁部153在左下部件152的前端部157与后端部158之间具有贯通底壁部153的贯通孔172、174、175、177及179。此外,底壁部153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左下部件152的前端部157与后端部158之间具有凸部180、前凹部181及后凹部182,所述凸部180是底壁部153朝向下方突出设置而成的,所述前凹部181及后凹部182是底壁部153朝向上方凹陷设置而成的。
贯通孔172、174、175、177及179在下方侧与左上部件112的贯通孔132、134、135、137及139相对,在贯通孔172、174及175中贯穿插入有应用于贯通孔132、134及135的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孔177配置在贯通孔172、174及175的后方侧,在贯通孔177中贯穿插入有应用于贯通孔137的螺栓等紧固部件。此外,贯通孔179配置在贯通孔177的后方侧,在贯通孔179中贯穿插入有应用于贯通孔139的螺栓等紧固部件。另外,也可以在左上部件112的贯通孔132、134、135、137及139与左下部件152的贯通孔172、174、175、177及179之间对应地夹设有金属等制成的套环部件。
凸部180和在前后方向上夹着凸部180而对应地配置于其前方向侧及其后方向侧的前凹部181及后凹部182辅助左上部件112的凹部140的作为脆弱部的功能,当左上部件112的凹部140典型地由于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施加到前端部116的冲击力而以主要向下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变形时,凸部180、前凹部181及后凹部182均以促进该变形的方式进行变形,由此,凸部180与凹部140一起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前凹部181作为配置在比由凹部140及凸部180构成的脆弱部靠前方侧的位置的前脆弱部发挥功能,后凹部182作为配置在比由凹部140及凸部180构成的脆弱部靠后方侧的位置的后脆弱部发挥功能。即,典型地由于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施加到前端部157的冲击力,凸部180以主要向下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进行变形,前凹部181及后凹部182分别以主要向上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进行变形。此处,该凸部180典型地在以与y-z平面平行的面剖切左侧梁110而成的纵截面中,呈顶点朝向下方的三角形状,在左上部件112的凹部140的下方与其相对配置即可。此外,前凹部181配置在贯通孔174及175的后方侧且凸部180的前方侧,并且后凹部182配置在凸部180的后方侧且贯通孔177的前方侧,典型地,在以与y-z平面平行的面剖切左侧梁110而成的纵截面中,前凹部181和后凹部182呈顶点朝向上方的三角形状即可。
在底壁部153及外壁部154配置有左加强部件156,该左加强部件156配置在左上部件112的左支承部件120的下方侧,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与左支承部件120、底壁部153及外壁部154对应地焊接而一体化,并且加强左支承部件120。
在底壁部153及内壁部155,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对应地焊接横梁10的横下部件22的底壁部24及前纵壁部16,从而横梁10和左侧梁110一体化。此外,从提高用于将副车架1安装于车体的省略图示的安装支架的支承刚性等观点出发,也可以使横下部件22的底壁部24的后端部向更后方侧延伸,贯通孔172、174及175中的至少一个与横梁10的横下部件22的底壁部24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在左侧梁110的右侧与该左侧梁11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配置的右侧梁210的相关结构相对于左侧梁110的相关结构,是关于与y-z平面平行且通过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线的平面基本上左右对称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但对应于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其上壁部113、外壁部114、内壁部115、前端部116、后端部117、左支承部件120、前支承壁部122、后支承壁部124、螺母126、贯通孔132、134、135、137、139及凹部140、以及左侧梁110的左下部件152、其底壁部153、外壁部154、内壁部155、左加强部件156、前端部157、后端部158、贯通孔172、174、175、177、179、凸部180、前凹部181及后凹部182,具有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其上壁部213、外壁部214、内壁部215、前端部216、后端部217、右支承部件220、前支承壁部222、后支承壁部224、螺母226、贯通孔232、234、235、237、239及凹部240、以及右侧梁210的右下部件252、其底壁部253、外壁部254、内壁部255、右加强部件256、前端部257、后端部258、贯通孔272、274、275、277、279、凸部280、前凹部281及后凹部282。另外,左侧梁110及右侧梁210的前后的端部116、157、216、257、117、158、217及258根据需要,也可以通过对上壁部113及213或底壁部153及253对应地进行弯曲加工等而进行封堵。
连结部件300在横梁10的后方侧,以在左侧梁110与右侧梁210之间延伸并将它们连结的方式,典型地相对于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的上壁部113,在第一连结部B1及配置于第一连结部B1的后方侧的第三连结部B3,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对应地焊接,并且相对于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的上壁部213,在第二连结部B2及配置在第二连结部B2的后方侧的第四连结部B4,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对应地焊接。此外,第一连结部B1及第三连结部B3夹着凹部140,对应地配置于凹部140的前方侧及凹部140的后方侧,第二连结部B2及第四连结部B4夹着凹部240,对应地配置于凹部240的前方侧及凹部240的后方侧,以使得不会对为了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作为脆弱部分别发挥功能而设置于左上部件112的上壁部113上的凹部140以及设置于右上部件212的上壁部213上的凹部240所引起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此时,在图中,在前后方向上,关于左上部件112,在贯通孔134及135的后方侧依次从前方向后方配置有第一连结部B1、贯通孔137、凹部140、第三连结部B3及贯通孔139,关于左下部件152,在贯通孔174及175的后方侧依次从前方向后方配置有前凹部181、第一连结部B1(配置于左上部件112)、贯通孔177、凸部180、第三连结部B3(配置于左上部件112)、后凹部182及贯通孔179,关于右上部件212,在贯通孔234及235的后方侧依次从前方向后方配置有第二连结部B2、贯通孔237、凹部240、第四连结部B4及贯通孔239,并且,关于右下部件252,在贯通孔274及275的后方侧依次从前方向后方配置有前凹部281、第二连结部B2(配置于右上部件212)、贯通孔277、凸部280、第四连结部B4(配置于右上部件212)、后凹部282及贯通孔279。
此处,连结部件300例如可以是将一块平板母材通过冲压成型等成型而成的一块板部件,但若综合考虑左侧梁110与右侧梁210之间的支承刚性的提高、连结部件300的轻量化、以及其母材的成品率的提高等,则也可以是在左上部件112的上壁部113与右上部件212的上壁部213之间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划定了交叉部C并且在俯视时呈以交叉部C为中心的斜交形状的、组合作为单独的板部件的冲压成型品的第一连结部件310及第二连结部件320而具有的结构,但从提高针对来自悬臂的输入的刚性等观点出发,也可以从交叉部C在前方侧和后方侧组合由单独的板部件构成的冲压成型品而构成,此时,优选为各个板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位与凹部140及240设定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第一连结部件31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311,其在第二连结部B2与第三连结部B3之间延伸;一对凸缘部312及313,其在交叉部C的右方向侧从主体部311立起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伸出;以及一对凸缘部315及316,其在交叉部C的左方向侧从主体部311立起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伸出。第二连结部件32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321,其在第一连结部B1与第四连结部B4之间延伸;一对凸缘部322及323,其在交叉部C的左方向侧从主体部321立起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伸出;以及一对凸缘部325及326,其在交叉部C的右方向侧从主体部321立起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伸出。此外,第一连结部件310及第二连结部件320在交叉部C处使主体部311与主体部321彼此上下重叠,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对应地进行焊接而一体化。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连结部件310及第二连结部件320设置轻量化用的多个贯通孔h。
此外,对于第一连结部件310及第二连结部件320,由于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经由左侧梁110及右侧梁210施加有冲击力,因此,为了不对主要由设置于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的上壁部113并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的凹部140、以及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的上壁部213并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的凹部240所引起的左侧梁110及右侧梁210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优选为在交叉部C,将双方的凸缘312、313、315、316、322、323、325、326对应地分断而不连接,将交叉部C作为凸缘非设置部,并且,配置对应地贯通双方的主体部311及321的贯通孔317及327,形成脆弱部。该交叉部C处的脆弱部也可以包括凸缘非设置部和贯通孔317及327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该脆弱部的位置,也可以以俯视时的交叉部C的中心点O为代表来示出。此外,此时,第一连结部件310及第二连结部件320的交叉部C的脆弱部的中心点O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优选与左上部件112的上壁部113的凹部140及右上部件212的上壁部213的凹部240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在该情况下,凹部140、凹部240及俯视时的交叉部C的脆弱部的中心点O以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状排列。
在以上的结构中,进一步参照图5,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对于左侧梁110,若对左上部件112的前端部116及左下部件152的前端部157施加冲击力F,则左上部件112的凹部140不会受到连结部件300产生的不必要的影响,以主要向下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进行变形。此时,对于左侧梁110,在设置有左下部件152的凸部180的情况下,凸部180以主要向下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进行变形,从而以促进左上部件112的凹部140的变形的方式变形。此外,在连结部件300的交叉部C设置有脆弱部的情况下,该脆弱部也产生压溃变形等变形,因此,左上部件112的凹部140不会进一步受到连结部件300产生的不必要的影响,以主要向下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进行变形。此外,对于左侧梁110,在设置有左下部件152的前凹部181和后凹部182的情况下,前凹部181和后凹部182分别以主要向上方弯曲那样的所需的变形模式进行变形,从而以促进左上部件112的凹部140的变形的方式变形。另外,该变形方式典型地是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对于右侧梁210,在对右上部件212的前端部216及右下部件252的前端部257施加冲击力F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
此外,在以上的结构中,作为副车架1安装于车体的各种部位中的左前的第一车体安装部A1,相当于设置于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上的贯通孔132、134及135、设置于左侧梁110的左下部件152上的贯通孔172、174及175、和与它们对应地设置并省略图示的套环部件,作为右前的第二车体安装部A2,相当于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上的贯通孔232、234及235、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下部件252上的贯通孔272、274及275、和与它们对应地设置并省略图示的套环部件,作为左后的第三车体安装部A3,相当于设置在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上的贯通孔139、设置在左侧梁110的左下部件152上的贯通孔179、以及与它们对应地设置且省略图示的套环部件,作为右后的第四车体安装部A4,相当于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上的贯通孔239、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下部件252上的贯通孔279、和与它们对应地设置并省略图示的套环部件。另外,这些部位都是典型地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的紧固用的部位。此外,作为这些部位,假想了采用不夹设副车架安装部件的刚性结构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夹设了副车架安装部件的浮动结构。此外,在第一车体安装部A1及第二车体安装部A2中,均省略了图示,但假想了分别紧固有安装支架的情况。
此外,在副车架1分别支承悬臂内侧的枢轴部的各种部位中,作为左前的第一支承部S1,相当于左支承部件120的前支承壁部122及后支承壁部124,作为右前的第二支承部S2,相当于右支承部件220的前支承壁部222及后支承壁部224,作为左后的第三支承部S3,相当于设置于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上的贯通孔137、设置于左侧梁110的左下部件152上的贯通孔177、和与它们对应地设置并省略图示的套环部件,作为右后的第四支承部S4,相当于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上的贯通孔237、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下部件252上的贯通孔277、以及与它们对应地设置并省略图示的套环部件。另外,这些部位都是典型地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的紧固用的部位。此外,作为应用于这些部位的悬臂,假想了采用L型下臂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A型下臂或两根I型下臂。此外,在左前的第一支承部S1及右前的第二支承部S2中,假想了分别紧固有省略图示的绝缘体衬套部件的内筒的例子,在左后的第三支承部S3及右后的第四支承部S4中,均省略了图示,但假想了分别紧固有安装支架并在该支架上安装有绝缘体衬套部件的例子。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副车架1具备:第一侧梁110和第二侧梁210,它们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并且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横梁10,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第一侧梁110和第二侧梁210;以及连结部件300,其向后方侧离开了横梁10,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第一侧梁110和第二侧梁210,连结部件300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第一侧梁110的左前连结部B1及左后连结部B3而连结于第一侧梁110,并且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第二侧梁210的右前连结部B2及右后连结部B4而连结于第二侧梁210,第一侧梁11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设定在左前连结部B1与左后连结部B3之间的第一脆弱部140,第二侧梁21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设定在右前连结部B2与右后连结部B4之间的第二脆弱部240,因此,能够利用连结部件300提高车辆用副车架1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针对连结部件300的连结部B1至B4适当地配置第一脆弱部140及第二脆弱部240而使车辆用副车架1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300具有在第一侧梁110和第二侧梁210之间交叉的交叉部C,并且在交叉部C具有第三脆弱部,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300为斜交结构从而提高车辆用副车架1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以连结部件300不会对第一脆弱部140及第二脆弱部240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的方式配置连结部件300的第三脆弱部而容许它们的变形,使车辆用副车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脆弱部140、第二脆弱部240及交叉部C的第三脆弱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被设定为彼此相同,因此当车辆碰撞时,在第一脆弱部140及第二脆弱部240变形时,交叉部C的第三脆弱部也一并变形,能够使这些变形的时机实质上相同而使车辆用副车架1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侧梁110还相对于左前连结部B1在前方侧具有第四脆弱部181,并且相对于左后连结部B3在后方侧具有第五脆弱部182,第二侧梁210还相对于右前连结部B2在前方侧具有第六脆弱部281,并且相对于右后连结部B4在后方侧具有第七脆弱部282,因此,能够利用第四脆弱部181、第五脆弱部182、第六脆弱部281及第七脆弱部282辅助地促进第一脆弱部140及第二脆弱部240的变形,使车辆用副车架1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1中,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首先,在图6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副车架1'中,连结部件300'的结构与上述的车辆用副车架1的连结部件300的结构不同是主要区别,其余的结构相同。
图6是示出本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副车架1'的结构的左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3。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连结部件300'与左侧梁110及右侧梁210各自的倾斜程度对应地,具有随着从第一连结部B1及第二连结部B2分别朝向交叉部C而向下方侧倾斜的形状,并且,具有随着从第三连结部B3及第四连结部B4分别朝向交叉部C而向下方侧倾斜的形状,剩余的结构与连结部件300的结构相同。由此,能够使连结部件300'为斜交结构而提高车辆用副车架1'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以连结部件300'不会对设置于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的上壁部113上的凹部140及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的上壁部213上的凹部240作为脆弱部分别发挥功能时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的方式配置连结部件300'的交叉部C的脆弱部而容许它们的变形,从而使车辆用副车架1'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此外,由于连结部件300'向下方侧倾斜,因此能够在车辆用副车架1'的上方侧确保空间,也能够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性。
此外,在图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副车架1"中,连结部件300"的结构与上述的车辆用副车架1、1'的连结部件300、300'的结构不同是主要区别,其余的结构相同。
图7是示出本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副车架1"的结构的剖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4A。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连结部件300"在交叉部C处,不设置贯通孔317及327,而是代之以第一连结部件310"的主体部311"向上方侧离开第二连结部件320"的主体部321"而形成帽形截面,并且在交叉部C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在整个宽度方向上,主体部311"具有向下方侧凹陷的凹部318"作为脆弱部,剩余的结构与连结部件300、300'的结构相同。由此,能够使连结部件300"为斜交结构而提高车辆用副车架1"的强度及刚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以连结部件300"不会对设置于左侧梁110的左上部件112的上壁部113上的凹部140及设置于右侧梁210的右上部件212的上壁部213上的凹部240作为脆弱部分别发挥功能时的变形模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的方式配置连结部件300"的交叉部C的脆弱部而容许它们的变形,从而使车辆用副车架1"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
另外,本发明中,部件的种类、形状、配置、个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将其构成要素适当替换为起到同等作用效果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副车架,其能够提高强度及刚性,同时发挥所需的碰撞性能,因此期待能够根据其通用普遍的性质而广泛地应用于车辆等移动体的副车架的领域。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副车架,其安装于车体,
所述车辆用副车架具备:
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它们在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并且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
横梁,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所述第一侧梁和所述第二侧梁;以及
连结部件,其向所述车体的后方侧离开了所述横梁,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并且连结所述第一侧梁与所述第二侧梁,
所述连结部件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所述第一侧梁的左前连结部及左后连结部而连结于所述第一侧梁,并且所述连结部件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定于所述第二侧梁的右前连结部及右后连结部而连结于所述第二侧梁,
所述第一侧梁具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定在所述左前连结部与所述左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一脆弱部,
所述第二侧梁具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定在所述右前连结部与所述右后连结部之间的第二脆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侧梁和所述第二侧梁之间交叉的交叉部,并且在所述交叉部具有第三脆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所述第一脆弱部、所述第二脆弱部及所述第三脆弱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被设定为彼此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所述第一侧梁还相对于所述左前连结部在所述车体的前方侧具有第四脆弱部,并且相对于所述左后连结部在所述后方侧具有第五脆弱部,
所述第二侧梁还相对于所述右前连结部在所述前方侧具有第六脆弱部,并且相对于所述右后连结部在所述后方侧具有第七脆弱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所述第三脆弱部由朝向所述车体的下方凹陷的凹部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随着从所述侧梁朝向所述交叉部而向所述车体的下方倾斜。
CN202010217658.3A 2019-03-29 2020-03-25 车辆用副车架 Active CN111746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8075A JP7274142B2 (ja) 2019-03-29 2019-03-29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JP2019-068075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48A true CN111746648A (zh) 2020-10-09
CN111746648B CN111746648B (zh) 2022-10-21

Family

ID=72604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7658.3A Active CN111746648B (zh) 2019-03-29 2020-03-25 车辆用副车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3869B2 (zh)
JP (1) JP7274142B2 (zh)
CN (1) CN11174664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40168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副车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9375B2 (ja) * 2019-03-29 2023-03-14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JP7497565B2 (ja) * 2019-09-02 2024-06-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11713083B2 (en) * 2021-06-24 2023-08-01 Volvo Car Corporation Sub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utilizing scaleable multi-cell extruded siderail member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6735A (ja) * 2003-03-14 2004-10-07 Hond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201777299U (zh) * 2010-07-29 201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辆的底部结构
CN203805994U (zh) * 2014-02-27 2014-09-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106184369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株式会社F.泰克 车辆用副车架
CN108602533A (zh) * 2016-01-28 2018-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及车身前部构造的冲击吸收方法
CN108791509A (zh) * 2017-04-26 2018-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4565Y2 (ja) * 1989-12-28 1996-10-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
DE102005038182A1 (de) 2005-08-12 2007-02-15 Audi Ag Als Fahrschemel ausgebildeter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009041771A1 (de) 2009-09-16 2011-03-17 Volkswagen Ag Hilfsrahm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2773549B1 (de) 2011-11-03 2017-02-01 Magna Presstec AG Hilfsrahmen mit sicken
JP2014094588A (ja) * 2012-11-07 2014-05-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6522981B2 (ja) 2015-02-1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37748B2 (ja) * 2015-11-11 2017-1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6735A (ja) * 2003-03-14 2004-10-07 Hond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201777299U (zh) * 2010-07-29 201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辆的底部结构
CN203805994U (zh) * 2014-02-27 2014-09-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106184369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株式会社F.泰克 车辆用副车架
CN108602533A (zh) * 2016-01-28 2018-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及车身前部构造的冲击吸收方法
CN108791509A (zh) * 2017-04-26 2018-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40168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副车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48B (zh) 2022-10-21
JP2020164094A (ja) 2020-10-08
US11273869B2 (en) 2022-03-15
JP7274142B2 (ja) 2023-05-16
US20200307703A1 (en)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46648B (zh) 车辆用副车架
JP5974475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063063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EP3020618B1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CN111746646B (zh) 车辆用副车架
KR20120110134A (ko) 서스펜션 서브 프레임
JP587067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600228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112455546B (zh) 车辆用副车架
JP651188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10920755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0949524B (zh) 车体前部结构
EP2865581A2 (en) Suspension tower structure
CN110949523A (zh) 车体前部结构
US20220135135A1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CN112455542B (zh) 车辆用副车架
CN111746647B (zh) 车辆用副车架
US20220135130A1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JP2019107925A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US11702141B2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EP3785950B1 (en) Front suspension devic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JP2020023198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205541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2218560A (ja)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2020066321A (ja) 車両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1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F.Tektronix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Tektronix Co.,Ltd.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