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34812A - 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34812A
CN111734812A CN202010156613.XA CN202010156613A CN111734812A CN 111734812 A CN111734812 A CN 111734812A CN 202010156613 A CN202010156613 A CN 202010156613A CN 111734812 A CN111734812 A CN 111734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surface
inner peripheral
gear
surface portion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66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34812B (zh
Inventor
竹内悠哉
末次祐基
神内直也
古川智章
高木清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34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48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348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48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018Shaft assemblies for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5/00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23P15/14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gear parts, e.g. g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2Shafts; Ax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17Toothed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维持齿轮轴的加工精度且难以在盖部件产生不需要的突起的齿轮轴。筒状部具备:开口部,其朝向轴向第一侧开口;以及筒状内周面,其包围内部空间,筒状内周面具备:接触内周面部,其供盖部件的外缘部接触;以及扩径内周面部,其直径比接触内周面部大,在开口部形成有以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扩径内周面部配置于倒角部与接触内周面部之间,在接触内周面部与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径向的台阶部,台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形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

Description

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齿轮轴以及该齿轮轴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齿轮轴具备:轴主体,其具备筒状部;齿轮部,其设置于上述轴主体的外周部;以及盖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筒状部的内部空间。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齿轮轴,例如公知在日本特开2013-20475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齿轮轴。以下,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括号中的附图标记或者名称为现有技术文献中的附图标记或者名称。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齿轮轴(反转轴40)的筒状部具备:开口部(开口401),其在轴主体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朝向轴向第一侧开口;以及接触内周面部,其包围筒状部的内部空间(中空部400)。而且,在开口部形成有以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倒角加工部401t)。接触内周面部是盖部件(插头50)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筒状部的内部空间作为油流动的空间来利用,且通过盖部件限制了油的流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4754号公报
在制造上述那种齿轮轴时,若齿轮轴形成为筒状而具备内部空间,则轴主体有可能在形成齿轮部(驱动小齿轮28c)时从径向外侧在载荷的作用下变形。因此,在制造齿轮轴时,存在以如下顺序进行加工的情况,即,首先,不形成较大内部空间而形成倒角部,在以该倒角部为基准进行了定心的状态形成齿轮部,之后以在轴主体形成内部空间的方式进行切削加工。
如上述所述,在通过其他加工工序对倒角部和包围内部空间的接触内周面部进行了加工时,它们的边界部分容易成为未平滑相连的状态。因此,在将盖部件从开口部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时,存在盖部件被倒角部与接触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的角度磨削从而作为毛刺、切片等不需要的突起在盖部件残留的情况。这样残留于盖部件的不需要的突起在齿轮轴的使用中从盖部件偏离时,有可能作为异物给予装置恶劣影响。
因此,通过在将倒角部作为基准形成有齿轮部之后,在轴主体形成内部空间,且进行以与包围该内部空间的接触内周面部的形成连续的方式切削倒角部的切削加工,形成新的倒角部,能够使接触内周面部与新形成的倒角部的边界部分平滑相连。但是,由于在这样形成新的倒角部时,加工各部分时成为基准的倒角部的位置在该倒角部的切削加工的前后变化,所以齿轮轴的加工精度有可能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实现维持齿轮轴的加工精度且在设置盖部件时难以在该盖部件产生不需要的突起的齿轮轴以及这种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鉴于上述情况的齿轮轴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轴主体,其具备筒状部;齿轮部,其设置于上述轴主体的外周部;以及盖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筒状部的内部空间,其中,将上述轴主体的轴向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上述筒状部具备:开口部,其在上述轴主体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开口;以及筒状内周面,其包围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内部空间,上述筒状内周面具备:接触内周面部,其是上述盖部件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以及扩径内周面部,其是直径比上述接触内周面部大的内周面部,在上述开口部形成有以随着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上述扩径内周面部配置于上述轴向上的上述倒角部与上述接触内周面部之间,在上述接触内周面部与上述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径向的台阶部,上述台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形成为具有在径向内侧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
根据该特征结构,通过台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形成为具有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能够使接触内周面部与相对于该接触内周面部在轴向第一侧邻接的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平滑相连。因此,在将盖部件从开口部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时,能够避免盖部件被接触内周面部与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的台阶部磨削,能够降低在盖部件产生毛刺、切片等不需要的突起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本结构,通过在轴向上的倒角部与接触内周面部之间形成有扩径内周面部,能够使倒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的直径比盖部件大。因此,在将盖部件从开口部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时,能够避免盖部件被倒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磨削。因此,能够无需将倒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加工为平滑的形状,能够避免对倒角部进行追加的加工。由此,由于能够在多个加工工序中将同一倒角部作为基准面来使用,所以能够维持加工精度。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结构,能够提供一种齿轮轴,在维持齿轮轴的加工精度且设置盖部件时,难以在该盖部件产生不需要的突起。
鉴于上述情况的齿轮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结构在于,上述齿轮轴具备:轴主体,其具备筒状部;齿轮部,其设置于上述轴主体的外周部;以及盖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筒状部的内部空间,将上述轴主体的轴向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上述筒状部具备:开口部,其在上述轴主体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开口;以及筒状内周面,其包围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内部空间,上述齿轮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倒角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上述开口部形成以随着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
齿轮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上述倒角形成工序之后,在以上述倒角部为基准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形成上述齿轮部;
内周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上述齿轮形成工程之后,作为上述筒状内周面,形成上述盖部件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即接触内周面部和直径比上述接触内周面部大的内周面部即扩径内周面部;以及
盖配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在上述接触内周面部配置上述盖部件,
在上述内周形成工序中,以上述扩径内周面部形成于上述轴向上的上述倒角部与上述接触内周面部之间,在上述接触内周面部与上述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形成径向的台阶部,上述台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的方式,通过使上述接触内周面部、上述台阶部与上述扩径内周面部连续的切削加工形成。
根据该特征结构,通过在内周形成工序中,台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形成为具有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能够使接触内周面部与相对于该接触内周面部在轴向第一侧邻接的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平滑相连。因此,在盖配置工序中,将盖部件从开口部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时,能够避免盖部件被接触内周面部与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的台阶部磨削,能够降低在盖部件产生毛刺、切片等不需要的突起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本结构,通过在内周形成工序中,在轴向上的倒角部与接触内周面部之间形成有扩径内周面,能够使倒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的直径比盖部件大。因此,在将盖部件从开口部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时,能够避免盖部件被倒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磨削。因此,能够无需将倒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加工为平滑的形状,能够避免对倒角部进行追加加工。由此,由于能够在多个加工工序中将同一倒角部作为基准面来使用,所以能够维持加工精度。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结构,能够提供一种齿轮轴的制造方法,在维持齿轮轴的加工精度且设置盖部件时,难以在该盖部件产生不需要的突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沿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且与轴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齿轮轴沿轴向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齿轮轴的轴向第一侧端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筒状部的内周面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齿轮轴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准备工序中的齿轮轴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倒角形成工序中的齿轮轴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齿轮形成工序中的齿轮轴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准备工序中的齿轮轴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周形成工序中的齿轮轴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7…齿轮轴;10…油排出部;71…筒状部;72…轴主体;73…第一齿轮部(齿轮部);75…盖部件;76…第一开口部(开口部);77…第二开口部;D1…规定区域;F0…筒状内周面;F2…倒角部;F3…扩径内周面部;F4…台阶部;F41…缘部;F5…接触内周面部;F6…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7…第二加工内周面部;L…轴向;L1…轴向第一侧;L2…轴向第二侧;S…内部空间;S1…第一准备工序;S2…倒角形成工序;S3…齿轮形成工序;S4…第二准备工序;S5…内周形成工序;S6…盖配置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这里,说明在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齿轮轴7的情况。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例如搭载于将内燃机以及旋转电机作为多个车轮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或者将旋转电机作为多个车轮的驱动力源的电动汽车。
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在驱动力源与一对车轮之间进行驱动力的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作为驱动力源发挥功能。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还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和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动机中的任一项的概念来使用。
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设置于连结驱动力源与一对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齿轮机构1和收容齿轮机构1的壳体2。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机构1包含与驱动力源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3、反转齿轮机构4、和将从驱动力源一侧传递来的驱动力分配至一对车轮的差动齿轮装置5。输入部件3配置于作为其旋转轴心的第一轴A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输入部件3驱动连结的旋转电机MG也配置于第一轴A1上。另外,反转齿轮机构4配置于作为其旋转轴心的第二轴A2上,差动齿轮装置5配置于作为其旋转轴心的第三轴A3上。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是彼此不同的假想轴,相互平行配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上述轴A1~A3平行的方向作为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轴向L”。而且,在轴向L中,将相对于输入部件3配置旋转电机MG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L1”,将其相反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另外,将与上述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分别正交的方向作为以各轴为基准的“径向R”。此外,在无需区别以哪个轴为基准时、或以哪个轴为基准显而易见时,存在简单地记载为“径向R”的情况。
这里,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包含这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的状态、或者这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作为这种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作为传动部件,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但是,在差动齿轮装置5中,针对各旋转构件,在“驱动连结”这一情况下,是指关于该装置具备的三个以上的旋转构件相互不经由其他旋转构件被驱动连结的状态。
旋转电机MG具备定子St和转子Ro。定子St具有支承于壳体2的定子芯Stc和卷装于该定子芯Stc的线圈C。转子Ro具有相对于定子芯Stc能够旋转的转子芯Roc和配置于该转子芯Roc内的永久磁铁M。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芯Roc相对于定子芯Stc配置于径向R的内侧。而且,在转子芯Roc的内周面连结有转子轴Ros。
转子轴Ros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转子轴Ros与转子Ro一体地绕第一轴A1旋转。转子轴Ros与输入部件3连结,转子轴Ros和输入部件3一体地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具有包围旋转电机MG、输入部件3、反转齿轮机构4以及差动齿轮装置5的径向R的外侧的周壁部2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具有沿径向R延伸的第一侧壁部22以及第二侧壁部23。第一侧壁部22相对于输入部件3以及反转齿轮机构4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第二侧壁部23配置于轴向L上的输入部件3以及反转齿轮机构4与旋转电机MG之间。
另外,壳体2具有支承齿轮机构1的各轴的轴承的轴承支承部24。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支承部24包含支承第一输入轴承91以及第一反转轴承93的第一轴承支承部24A、和支承第二输入轴承92以及第二反转轴承94的第二轴承支承部24B。第一轴承支承部24A形成于第一侧壁部22,第二轴承支承部24B形成于第二侧壁部23。第一输入轴承91以及第二输入轴承92是将输入部件3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第一反转轴承93以及第二反转轴承94是将反转齿轮机构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输入部件3是齿轮机构1的输入构件。输入部件3具有输入轴31和输入齿轮32。此外,通过输入轴31和输入齿轮32等构成齿轮轴7。在本例中,齿轮轴7是单一的部件,例如形成于其他部件的后述驻车齿轮33未包含在本例中的齿轮轴7上。
输入轴31是沿轴向L延伸的轴部件。该输入轴31相当于齿轮轴7中的轴主体72。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3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与转子轴Ros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连结。在图示的例子中,以输入轴31位于转子轴Ros的径向R的内侧的方式,输入轴3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被插入转子轴Ros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上述端部彼此通过花键卡合连结。因此,在输入轴31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花键卡合的多个槽(花键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所述,该花键槽成为作为齿轮轴7的齿轮部的第一齿轮部73。
输入轴31经由第一输入轴承91以及第二输入轴承9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2。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3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经由第一输入轴承9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2的第一轴承支承部24A。并且,在输入轴31中的比轴向L的中心部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中,比与转子轴Ros的连结部分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经由第二输入轴承9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2的第二轴承支承部24B。
输入齿轮32是将来自驱动力源的驱动力传递至反转齿轮机构4的齿轮。输入齿轮32与输入轴3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齿轮32与输入轴31形成为一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齿轮32配置于第一输入轴承91与第二输入轴承92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输入齿轮32配置为与第一输入轴承91在轴向第一侧L1邻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31设置有驻车齿轮33。驻车齿轮33通过驻车锁止机构(省略图示)构成为能够切换无法旋转的锁止状态和能够旋转的非锁止状态。驻车齿轮33以与输入轴31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入轴3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齿轮33通过花键卡合与输入轴31连结。因此,在输入轴31中的与驻车齿轮33对应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花键卡合的多个槽(花键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所述,该花键槽成为第二齿轮部74。
反转齿轮机构4在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于输入部件3与差动齿轮装置5之间。反转齿轮机构4具有反转轴41、第一反转齿轮42和第二反转齿轮43。
反转轴41是沿轴向L延伸的轴部件。反转轴41经由第一反转轴承93以及第二反转轴承9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2。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转轴4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经由第一反转轴承9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2的第一轴承支承部24A,反转轴4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经由第二反转轴承9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2的第二轴承支承部24B。
第一反转齿轮42是反转齿轮机构4的输入构件。第一反转齿轮42与输入部件3的输入齿轮32啮合。第二反转齿轮43是反转齿轮机构4的输出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转齿轮43形成为直径比第一反转齿轮42小。
差动齿轮装置5将从驱动力源一侧传递来的驱动力分配至一对车轮。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装置5将经由输入部件3以及反转齿轮机构4传递来的来自旋转电机MG的驱动力分配至与一对车轮分别驱动连结的驱动轴DS。差动齿轮装置5具有差动输入齿轮51、差动壳体52、小齿轮轴53、一对小齿轮54和一对侧齿轮55。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小齿轮54以及一对侧齿轮55均是锥齿轮。
差动输入齿轮51是差动齿轮装置5的输入构件。差动输入齿轮51与反转齿轮机构4的第二反转齿轮43啮合。差动输入齿轮51绕第三轴A3旋转。差动输入齿轮51与差动壳体52连结为与差动壳体52一体地旋转。
差动壳体52与差动输入齿轮51一体地绕第三轴A3旋转。差动壳体52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经由第一差动轴承95相对于壳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差动壳体5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经由第二差动轴承96相对于壳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差动壳体52是中空的部件。在差动壳体52的内部收容有小齿轮轴53、一对小齿轮54以及一对侧齿轮55。一对侧齿轮55分别与驱动轴DS连结。
如图2所示,在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存积油F的第一存积部10A和配置于比第一存积部10A靠上方且存积油F的第二存积部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存积部10A是壳体2的下部中的通过壳体2的内表面包围的空间。在第一存积部10A存积有通过差动齿轮装置5的差动输入齿轮51能够汲取上来的程度的量的油F。即,在差动齿轮装置5工作中(在车辆行驶中),存积于第一存积部10A的油F的油面高度设定为比差动输入齿轮51的下端靠上方。
第二存积部10B作为收集罐发挥功能,用于充分确保壳体2内的油F的量,并且降低存积于第一存积部10A的油F的油面高度。即,存积于第一存积部10A的油F的油面高度随着存积于第二存积部10B的油F的量增多而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存积部10B相对于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配置于上侧。
如图1所示,第二存积部10B使用存积部构成部件6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存积部构成部件6具有连接在壳体2的油路形成部25形成的连接油路25A与第二存积部10B的连接部62。油路形成部25是壳体2中的形成有油F流动的连接油路25A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积部构成部件6形成有第一供给孔63和第二供给孔64。第一供给孔63在铅垂方向观察下配置于与输入部件3的输入齿轮32重复的位置。第二供给孔64在铅垂方向观察下配置于与驻车齿轮33重复的位置。由此,通过第一供给孔63从第二存积部10B流出的油F落下而被供给至输入齿轮32。另外,通过第二供给孔64从第二存积部10B流出的油F落下而被供给至驻车齿轮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两个构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下重复”是指,在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在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时,该假想直线存在于与两个构件双方相交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油F通过油循环机构在壳体2的内部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装置5的差动输入齿轮51作为油循环机构发挥功能。即,通过差动输入齿轮51旋转,存积于第一存积部10A的油F通过差动输入齿轮51被汲取上来(参照图2)。如图2虚线所示,这样汲取上来的油F的一部分被供给至第二存积部10B。具体而言,存积于第一存积部10A的油F通过差动输入齿轮51被汲取上来,这样汲取上来的油F的一部分到达至第二存积部10B的上方然后落下,由此油F被供给至第二存积部10B。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他油循环机构,设置有油压泵8。油压泵8是通过在动力传递路径传递的驱动力被驱动的机械式的油压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压泵8具有:泵驱动轴81,其与反转齿轮机构4的反转轴41连结为一体地旋转;以及泵转子82,其与该泵驱动轴81连结为一体地旋转。
油压泵8汲取存积于第一存积部10A的油F,将汲取上来的油F供给至壳体2内的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油压泵8排出的油F的一部分通过以在轴向L贯通泵驱动轴81的方式形成的油路,向以在轴向L贯通反转轴41的方式形成的反转轴油路41A流动。之后,通过反转轴油路41A的油F从反转轴4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开口流出。而且,从反转轴油路41A流出的油F润滑第二反转轴承94、差动齿轮装置5等。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3所示,从油压泵8排出的油F的另外一部分朝向在壳体2的第一侧壁部22的内部形成的侧壁内油路22A流动。向侧壁内油路22A流动的油F分别通过从侧壁内油路22A分支的分支油路22B以及连接油路25A,向壳体2内流入。
通过分支油路22B的油F向以在轴向L贯通输入部件3的输入轴31的方式形成的输入轴油路31A流动。向输入轴油路31A流动的油F从在输入轴31形成的油排出油路31B流出。而且,从油排出油路31B排出的油F润滑第二输入轴承92等。通过连接油路25A的油F经由连接部62供给至第二存积部10B。
接下来,基于图3以及图4说明齿轮轴7。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输入轴31称为轴主体72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齿轮轴7具备具有筒状部71的轴主体72、设置于轴主体72的外周部的第一齿轮部73、第二齿轮部74以及输入齿轮32、和配置于筒状部71的内部空间S的插头等的盖部件75。这里,第一齿轮部73、第二齿轮部74以及输入齿轮32中的至少一方相当于“齿轮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部73以及第二齿轮部74均是为了进行花键卡合而具有沿轴向L形成的多个槽(花键槽)的齿轮部。上述第一齿轮部73以及第二齿轮部74与输入轴31形成为一体。如图1所示,第一齿轮部73被插入转子轴Ros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与在该转子轴Ros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的花键槽卡合。第二齿轮部74被插入驻车齿轮33而与在该驻车齿轮33的内周面形成的花键槽卡合。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部73设置于轴主体72中的比轴向L的中央部靠轴向第一侧L1。更详细而言,第一齿轮部73设置于轴主体72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输入齿轮32设置于轴主体72中的比轴向L的中央部靠轴向第二侧L2。第二齿轮部74设置于轴向L上的第一齿轮部73与输入齿轮32之间。
筒状部71具备在轴主体7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朝向轴向第一侧L1开口的第一开口部76。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第一开口部76之外,筒状部71还具备在轴主体72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朝向轴向第二侧L2开口的第二开口部77。而且,筒状部71具备从第一开口部76向第二开口部77贯通轴主体72的内部空间S。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轴主体72整体形成为筒状,具有以遍及轴向L的整个区域连续的方式形成的内部空间S。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主体72的整体成为筒状部71。此外,第一开口部76相当于“开口部”。
在第一开口部76形成有以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朝向径向外侧R1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F2。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倒角部F2之外,在第一开口部76还形成有以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朝向径向外侧R1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退让面部F1。此外,圆锥台面状是指圆锥台的侧周面的形状,并且是指直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增大(或者减小)的形状。倒角部F2作为加工齿轮轴7时的基准面来使用。在图示的例子中,倒角部F2成为沿着相对于轴向L倾斜45°的方向的面。退让面部F1形成于比倒角部F2靠轴向第一侧L1且靠径向外侧R1。而且,退让面部F1相对于轴向L的倾斜角度比倒角部F2相对于轴向L的倾斜角度大。设置有该退让面部F1是为了在齿轮轴7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E带有伤等情况下也不会给予成为用于加工的基准面的倒角部F2影响。
退让面部F1形成为沿着随着从轴主体72的端面E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朝向径向内侧R2的方向。倒角部F2形成为沿着随着从退让面部F1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朝向径向内侧R2的方向。即,在本例中,退让面部F1和倒角部F2以连续的状态形成。此外,在第二开口部77,和第一开口部76相同,也形成有退让面部F1和倒角部F2。
筒状部71具备包围该筒状部71的内部空间S的筒状内周面F0。筒状内周面F0具备:接触内周面部F5,其是盖部件75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以及扩径内周面部F3,其是直径比接触内周面部F5大的内周面部。扩径内周面部F3配置于轴向L上的倒角部F2与接触内周面部F5之间。在接触内周面部F5与扩径内周面部F3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径向R的台阶部F4。即,筒状内周面F0具备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和接触内周面部F5。
接触内周面部F5以及扩径内周面部F3相对于轴向L平行形成。台阶部F4是通过接触内周面部F5与扩径内周面部F3的直径之差而在它们的边界部分产生的台阶部分。因此,台阶部F4具有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台阶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F4具有以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朝向径向外侧R1的方式倾斜的台阶面。而且,台阶部F4的径向内侧R2的缘部F41形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R2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缘部F41中的与接触内周面部F5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切线相对于轴向L成为平行的形状,并且直径与接触内周面部F5相同。由此,台阶部F4与接触内周面部F5成为平滑相连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滑相连的形状”是指在表面不具有棱角的部分连续地形成有面的形状。另外,“圆弧状的剖面”是指不严格要求是圆弧而完全包含接近圆弧的形状的剖面的意思。另外,针对圆弧状的剖面中的圆弧的直径,也能任意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F4的台阶面中的除径向内侧R2的缘部F41以外的部分的整体形成为以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朝向径向外侧R1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
扩径内周面部F3形成于与倒角部F2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在轴向第二侧L2邻接的位置。台阶部F4形成于与扩径内周面部F3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在轴向第二侧L2邻接的位置。接触内周面部F5形成于与台阶部F4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在轴向第二侧L2邻接的位置。即,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和接触内周面部F5以连续的状态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以及接触内周面部F5中的一部分在径向观察下形成于与第一齿轮部73重复的区域。换言之,第一齿轮部73配置于轴主体72中的在径向观察下与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以及接触内周面部F5的一部分重复的区域。
第一开口部76的倒角部F2以及退让面部F1也形成为包围筒状部71的内部空间S,在该点,倒角部F2以及退让面部F1也成为包围筒状部71的内部空间的内周面。因此,包围筒状部71的内部空间的内周面从轴向第一侧L1朝向轴向第二侧L2按照退让面部F1、倒角部F2、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接触内周面部F5的记载顺序连续地形成这些部分。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如上述所述,筒状内周面F0包含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和接触内周面部F5,但定义为不包含退让面部F1和倒角部F2。
轴主体72具备在径向R贯通的油排出部10。该油排出部10形成于轴主体72在轴向L上的第二开口部77与盖部件7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75配置为其外周缘部的整体与接触内周面部F5接触。另外,在本例中,盖部件75不具有在轴向L贯通的贯通孔、槽部等。因此,该盖部件75发挥限制油F在内部空间S中相对于盖部件75从轴向第二侧L2向轴向第一侧L1流动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75在径向观察下配置于与第一齿轮部73重复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齿轮轴7的制造方法。特别说明齿轮轴7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制造方法。如图6所示,在制造齿轮轴7时,进行第一准备工序S1、倒角形成工序S2、齿轮形成工序S3、第二准备工序S4、内周形成工序S5和盖配置工序S6。上述各工序按照记载的顺序进行。即,倒角形成工序S2在第一准备工序S1之后进行。齿轮形成工序S3在倒角形成工序S2之后进行。第二准备工序S4在齿轮形成工序S3之后进行。内周形成工序S5在第二准备工序S4之后进行。盖配置工序S6在内周形成工序S5之后进行。
如图7所示,第一准备工序S1是从轴主体72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朝向轴向第二侧L2在轴主体72中的轴向L的一部分区域即规定区域D1形成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的工序。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是直径比之后形成的接触内周面部F5(参照图4)小的内周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卡盘(未图示)保持有齿轮轴7(详细而言,成为齿轮轴7的材料)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状态下,使齿轮轴7绕轴心旋转,从该齿轮轴7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推压钻头等切削工具形成孔,由此形成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 6。
规定区域D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设定于齿轮轴7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E。另外,规定区域D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设定于齿轮形成区域D2的轴向L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轴向L上的规定区域D1与齿轮形成区域D2重叠的长度成为齿轮形成区域D2的整体的轴向L的长度的1/3以下的方式设定有规定区域D1。通过这样设定规定区域D1,以在轴向L上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位于形成第一齿轮部73的齿轮形成区域D2(参照图4以及图7)内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
如图8所示,倒角形成工序S2是在第一开口部76形成倒角部F2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倒角形成工序S2中,和倒角部F2一起形成退让面部F1。在倒角形成工序S2中,通过在保持有齿轮轴7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状态下使齿轮轴7旋转,利用车刀等切削工具11切削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的一部分,利用一系列切削加工形成退让面部F1和倒角部F2。此时,倒角部F2形成为与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连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倒角形成工序S2中,对第二开口部77也进行与第一开口部76相同的加工,在第二开口部77形成退让面部F1和倒角部F2。
如图9所示,齿轮形成工序S3是在以倒角部F2为基准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形成第一齿轮部73的工序。在齿轮形成工序S3中,首先,在通过卡具(未图示)保持有齿轮轴7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状态下,以定心夹具12的外表面与第一开口部76的倒角部F2接触的方式,将定心夹具12插入齿轮轴7进行定心。此外,此时,也可以使定心夹具12也与第二开口部77的倒角部F2接触进行定心。在齿轮形成工序S3中,在这样进行了齿轮轴7的定心的状态下形成第一齿轮部73。在本例中,通过滚轧成形加工形成有第一齿轮部73,在该滚轧成形加工中,一边使齿轮轴7旋转一边将滚轧成形模具13与齿轮轴7的外周部抵接而形成第一齿轮部73。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齿轮形成工序S3中,也形成第二齿轮部74以及形成输入齿轮32。
如图10所示,第二准备工序S4是相对于除规定区域D1以外的区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形成直径比接触内周面部F5小的第二加工内周面部F7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工内周面部F7成为直径比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卡具(未图示)保持有齿轮轴7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状态下使齿轮轴7绕轴心旋转,从齿轮轴7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插入钻头等切削工具,形成第二加工内周面部F7。在本例中,在该第二准备工序S4中,通过切削工具也切削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由此在规定区域D1也形成有第二加工内周面部F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切削工具贯通齿轮轴7的轴向L的整个区域,相对于除规定区域D1以外的区域的全部和规定区域D1的一部分(形成有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的区域)形成有第二加工内周面部F7。
如图11所示,内周形成工序S5是形成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和接触内周面部F5的工序。在内周形成工序S5中,通过在保持有齿轮轴7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状态下使齿轮轴7旋转,利用车刀等切削工具11切削第二加工内周面部F7的一部分,利用使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和接触内周面部F5连续的切削加工形成。此时,以在接触内周面部F5与扩径内周面部F3的边界部分形成的台阶部F4的径向内侧R2的缘部F41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R2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的方式,利用使台阶部F4和接触内周面部F5连续的切削加工形成。由此,台阶部F4的缘部F41中的与接触内周面部F5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切线相对于轴向L成为平行的形状,且直径与接触内周面部F5相同。因此,台阶部F4与接触内周面部F5成为平滑相连的形状。
盖配置工序S6是在接触内周面部F5配置盖部件75的工序。在盖配置工序S6中,在第一开口部76压入盖部件75,以盖部件75的外缘部与接触内周面部F5接触的方式在接触内周面部F5配置盖部件75。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在轴向L上的油排出部10与台阶部F4之间配置盖部件75。在这样将盖部件75插入内部空间S时,盖部件75的外缘部一边通过台阶部F4向径向内侧R2引导一边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被接触内周面部F5引导。此时,由于台阶部F4的径向内侧R2的缘部F41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R2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台阶部F4与接触内周面部F5平滑相连,所以能够降低在配置盖部件75时在盖部件75产生不需要的突起的可能性。
2.其他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齿轮轴7的制造方法中具备第一准备工序S1和第二准备工序S4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齿轮轴7的制造方法中,不具备第一准备工序S1和第二准备工序S4之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工序。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轴主体72具备油排出部1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轴主体72不具备油排出部10。此时,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盖部件75作为节流部来使用,相对于盖部件75在轴向第一侧L1排出油F。此时,盖部件75可以构成为具有在轴向L贯通的贯通孔、槽部等。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盖部件75构成为其外周缘部的整体与接触内周面部F5接触且成为不具有在轴向L贯通的贯通孔、槽部等的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盖部件75的外缘部的一部分与接触内周面部F5接触且外缘部的剩余一部分从接触内周面部F5离开的状态下,盖部件75配置于内部空间。具体而言,也可以为,在接触内周面部F5的剖面为圆形时,盖部件75的外缘部的形状成为在圆形的外周缘的多处位置具有凹部的形状等。另外,例如,也可以为,盖部件75具有在轴向L贯通的贯通孔、槽部等。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齿轮部73在径向观察下配置于与扩径内周面部F3、台阶部F4以及接触内周面部F5的一部分重复的区域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一齿轮部73在径向观察下配置于不与扩径内周面部F3以及台阶部F4重复,而仅与接触内周面部F5的一部分重复的区域。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构成为轴主体72的整体为筒状部7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轴主体72中的包含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轴向L的一部分区域成为具有内部空间S的筒状部71,除此以外的轴向L的区域成为不具有内部空间S的实心状。此时,在轴主体72未形成有第二开口部77。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台阶部F4具有以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朝向径向外侧R1的方式倾斜的阶梯差面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台阶部F4具有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径向R)的阶梯差面。此时,台阶部F4的径向内侧R2的缘部F41形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R2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
(7)此外,对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除非产生矛盾,否则也能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关于其他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也只不过为在全部点简单的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3.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简要说明上述说明了的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齿轮轴7具备:轴主体72,其具备筒状部71;齿轮部73,其设置于上述轴主体72的外周部;以及盖部件75,其配置于上述筒状部71的内部空间S,将上述轴主体72的轴向L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L1,上述筒状部71具备:开口部76,其在上述轴主体72的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开口;以及筒状内周面F0,其包围上述筒状部71的上述内部空间S,上述筒状内周面F0具备:接触内周面部F5,其是上述盖部件75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以及扩径内周面部F3,其是直径比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大的内周面部,在上述开口部76形成有以随着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而朝向径向外侧R1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F2,上述扩径内周面部F3配置于上述轴向L上的上述倒角部F2与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之间,在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与上述扩径内周面部F3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径向R的台阶部F4,上述台阶部F4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F41形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R2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
根据本结构,通过台阶部F4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F41形成为具有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能够使接触内周面部F5与相对于该接触内周面部F5在轴向第一侧L1邻接的扩径内周面部F3的边界部分平滑地相连。因此,在将盖部件75从开口部76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S时,能够避免盖部件75被接触内周面部F5与扩径内周面部F3的边界部分的台阶部F4磨削,能够降低在盖部件75产生毛刺、切片等不需要的突起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本结构,通过在轴向L上的倒角部F2与接触内周面部F5之间形成有扩径内周面部F3,能够使倒角部F2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的直径比盖部件75大。因此,在将盖部件75从开口部76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S时,能够避免盖部件75被倒角部F2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磨削。因此,能够无需将倒角部F2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加工为平滑的形状,能够避免对倒角部F2进行追加的加工。由此,由于能够通过多个加工工序将同一倒角部F2作为基准面来使用,所以能够维持加工精度。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结构,能够提供一种齿轮轴7,在维持齿轮轴7的加工精度的同时在设置盖部件75时难以在该盖部件75产生不需要的突起。
这里,优选上述齿轮部73被安装在上述轴主体72的外周面中在沿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重复的区域。
在这种结构中,特别优选成为如下上述结构,即,由于在形成齿轮部73的加工时,大多以倒角部F2为基准来进行,所以能够通过多个加工工序中将同一倒角部F2作为基准面来使用。
另外,优选将上述开口部76作为第一开口部76,将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上述筒状部71具备在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朝向上述轴向第二侧L2开口的第二开口部77,并且具备将上述轴主体72从上述第一开口部76贯通至上述第二开口部77的上述内部空间S,上述轴主体72配置于上述轴向L上的上述第二开口部77与上述盖部件75之间,具备在径向R贯通的油排出部10。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内部空间S中的相对于盖部件75供给至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油F从油排出部10排出至外部。而且,通过在内部空间S配置有盖部件75,能够通过该盖部件75调节内部空间S中的相对于盖部件75供给至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的油F的量。根据以上,能够将齿轮轴作为用于向该齿轮轴、其他部件适当地供给油的供给路径来使用。而且,如上述所述,由于能够将在盖部件75产生不需要的突起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所以能够避免从盖部件75偏离的不需要的突起和油F一起流动。
一种齿轮轴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齿轮轴具备:轴主体72,其具备筒状部71;齿轮部73,其设置于上述轴主体72的外周部;以及盖部件75,其配置于上述筒状部71的内部空间S,将上述轴主体72的轴向L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L1,上述筒状部71具备:开口部76,其在上述轴主体72的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开口;以及筒状内周面F0,其包围上述筒状部71的上述内部空间S,其特征在于,具备:倒角形成工序S2,在该工序中,在上述开口部76形成以随着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而朝向径向外侧R1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F2;齿轮形成工序S3,在该工序中,在上述倒角形成工序S2之后,在以上述倒角部F2为基准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形成上述齿轮部73;内周形成工序S5,在该工序中,在上述齿轮形成工程S3之后,作为上述筒状内周面F0,形成上述盖部件75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即接触内周面部F5和直径比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大的内周面部即扩径内周面部F3;以及盖配置工序S6,在该工序中,在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配置上述盖部件75,在上述内周形成工序S5中,以上述扩径内周面部F3形成于上述轴向L上的上述倒角部F2与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之间,在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与上述扩径内周面部F3的边界部分形成径向R的台阶部F4,上述台阶部F4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F41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R2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的方式,通过使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上述台阶部F4与上述扩径内周面部F3连续的切削加工形成。
根据本结构,通过在内周形成工序S5中,台阶部S4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S41形成为具有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能够使接触内周面部F5与相对于该接触内周面部F5在轴向第一侧L1邻接的扩径内周面部S3的边界部分平滑地相连。因此,在盖配置工序S6中,将盖部件75从开口部76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S时,能够避免盖部件75被接触内周面部F5与扩径内周面部F3的边界部分的台阶部F4磨削,能够降低在盖部件75产生毛刺、切片等不需要的突起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本结构,通过在内周形成工序S5中,在轴向L上的倒角部F2与接触内周面部F5之间形成有扩径内周面F4,能够使倒角部F2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的直径比盖部件75大。因此,在将盖部件75从开口部76插入设置于内部空间S时,能够避免盖部件75被倒角部F2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磨削。因此,能够无需将倒角部F2的径向内侧R2的端缘加工为平滑的形状,能够避免对倒角部F2进行追加加工。由此,由于能够通过多个加工工序将同一倒角部F2作为基准面来使用,所以能够维持加工精度。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结构,能够提供一种齿轮轴7的制造方法,在维持齿轮轴7的加工精度的同时在设置盖部件75时难以在该盖部件75产生不需要的突起。
另外,优选还具备第一准备工序S1,该第一准备工序S1是比上述倒角形成工序S2靠前的工序,将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在上述第一准备工序S1中,从上述轴主体72中的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朝向上述轴向第二侧L2,在上述轴主体72中的上述轴向L的一部分区域即规定区域D1,形成直径比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小的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在上述倒角形成工序S2中,以与上述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连续的方式形成上述倒角部F2,在上述齿轮形成工序S3之后,还具备第二准备工序S4,在该工序中,相对于上述规定区域D1以外的区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形成直径比上述接触内周面部F5小的第二加工内周面部F7。
根据本结构,由于通过比倒角形成工序S2靠前的第一准备工序S1在规定区域D1形成有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所以能够以与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连续的方式形成倒角部F2,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倒角形成工序S2。另外,由于在进行齿轮形成工序S3时,已经形成有倒角部F2,所以能够在将该倒角部F2作为基准进行了定心的状态下形成齿轮部73。另外,通过在轴主体72中的一部分区域即设定区域D1形成第一加工内周面部F6,能够使轴主体72的设定区域D1的区域为实心状。因此,能够在齿轮形成工序S3中形成齿轮部73时,难以使轴主体72变形。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利用于齿轮轴以及该齿轮轴的制造方法,该齿轮轴具备:轴主体,其具备筒状部;齿轮部,其设置于上述轴主体的外周部;以及盖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筒状部的内部空间。

Claims (5)

1.一种齿轮轴,具备:
轴主体,其具备筒状部;
齿轮部,其设置于所述轴主体的外周部;以及
盖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空间,
其中,
将所述轴主体的轴向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
所述筒状部具备:
开口部,其在所述轴主体的所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开口;以及
筒状内周面,其包围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内部空间,
所述筒状内周面具备:
接触内周面部,其是所述盖部件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以及
扩径内周面部,其是直径比所述接触内周面部大的内周面部,
在所述开口部形成有以随着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
所述扩径内周面部配置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倒角部与所述接触内周面部之间,
在所述接触内周面部与所述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径向的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形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轴,其中,
所述齿轮部被安装在所述轴主体的外周面中在沿径向的径向观察下与所述接触内周面部重复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齿轮轴,其中,
将所述开口部作为第一开口部,
将与所述轴向第一侧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
所述筒状部具备在所述轴向第二侧的端部朝向所述轴向第二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并且具备将所述轴主体从所述第一开口部贯通至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所述内部空间,
所述轴主体具备配置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盖部件之间并且在径向贯通的油排出部。
4.一种齿轮轴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齿轮轴具备:
轴主体,其具备筒状部;
齿轮部,其设置于所述轴主体的外周部;以及
盖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空间,
将所述轴主体的轴向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
所述筒状部具备:
开口部,其在所述轴主体的所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开口;以及
筒状内周面,其包围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内部空间,
所述齿轮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倒角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开口部形成以随着朝向所述轴向第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面状的倒角部;
齿轮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倒角形成工序之后,在以所述倒角部为基准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形成所述齿轮部;
内周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齿轮形成工程之后,作为所述筒状内周面,形成所述盖部件的外缘部接触的内周面部即接触内周面部和直径比所述接触内周面部大的内周面部即扩径内周面部;以及
盖配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接触内周面部配置所述盖部件,
在所述内周形成工序中,以所述扩径内周面部形成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倒角部与所述接触内周面部之间,在所述接触内周面部与所述扩径内周面部的边界部分形成径向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缘成为具备在径向内侧成为凸的圆弧状的剖面的圆环状的方式,通过使所述接触内周面部、所述台阶部与所述扩径内周面部连续的切削加工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轮轴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具备第一准备工序,该第一准备工序是比所述倒角形成工序靠前的工序,
将与所述轴向第一侧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
在所述第一准备工序中,从所述轴主体中的所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轴向第二侧,在所述轴主体中的所述轴向的一部分区域即规定区域,形成直径比所述接触内周面部小的第一加工内周面部,
在所述倒角形成工序中,以与所述第一加工内周面部连续的方式形成所述倒角部,
在所述齿轮形成工序之后,还具备第二准备工序,在该工序中,相对于所述规定区域以外的区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形成直径比所述接触内周面部小的第二加工内周面部。
CN202010156613.XA 2019-03-19 2020-03-09 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7348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1536A JP7280724B2 (ja) 2019-03-19 2019-03-19 ギヤ軸及びギヤ軸の製造方法
JP2019-051536 2019-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4812A true CN111734812A (zh) 2020-10-02
CN111734812B CN111734812B (zh) 2024-08-30

Family

ID=72558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6613.XA Active CN111734812B (zh) 2019-03-19 2020-03-09 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80724B2 (zh)
CN (1) CN1117348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9031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WO2023249002A1 (ja) * 2022-06-21 2023-12-28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WO2024120739A1 (de) * 2022-12-08 2024-06-13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Zahnrad für ein 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ahnrad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4402U (ja) * 1991-11-21 1993-06-15 株式会社正田製作所 工作機械の回転センタ装置
JP2002122212A (ja) * 2000-10-16 2002-04-26 Ondo Kosakusho:Kk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シール構造
JP2008196553A (ja) * 2007-02-09 2008-08-28 Nok Corp ボアプラグの装着構造
JP2013204754A (ja) * 2012-03-29 2013-10-07 Aisin Aw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7137885A (ja) * 2016-02-01 2017-08-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ハブユニット軸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65427U (zh) * 1974-11-16 1976-05-24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4402U (ja) * 1991-11-21 1993-06-15 株式会社正田製作所 工作機械の回転センタ装置
JP2002122212A (ja) * 2000-10-16 2002-04-26 Ondo Kosakusho:Kk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シール構造
JP2008196553A (ja) * 2007-02-09 2008-08-28 Nok Corp ボアプラグの装着構造
JP2013204754A (ja) * 2012-03-29 2013-10-07 Aisin Aw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7137885A (ja) * 2016-02-01 2017-08-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ハブユニット軸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0724B2 (ja) 2023-05-24
JP2020153421A (ja) 2020-09-24
CN111734812B (zh) 2024-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34812B (zh) 齿轮轴以及齿轮轴的制造方法
EP3534042B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US8663020B2 (en) Shaft
JP2011174582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US20180080542A1 (en) Gear Apparatus
US11906024B2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CN111655527A (zh) 轮毂电动机驱动装置
US7399247B2 (en) Sun gear bushing and sleeve and method for sealing in a hybrid electromechanica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KR101833122B1 (ko) 차량용 변속 장치의 트랜스미션 케이스
WO2019146793A1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EP3968500A1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US10914367B2 (en) Gear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136736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116901A2 (en) Planetary gear reduction mechanism with tapered tooth end
JP2008095774A (ja) フェースギア伝動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KR101851458B1 (ko) 차량용 변속 장치의 트랜스미션 케이스
US9556932B2 (en) Reduction gear
JP2006083876A (ja) 回転軸支持装置
JP5783074B2 (ja) 回転機械の潤滑構造
EP1522768A2 (en) Differential gearing for vehicle
CN113479058A (zh) 混合动力系统及电机传动模块
JP6219726B2 (ja) 減速装置
WO2012039032A1 (ja) シャフト装置
JP2020045802A (ja) 車両用オイルポンプ
CN114423969A (zh) 差动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pplicant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licant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9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licant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AW Co.,Ltd.

Applicant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