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7363B - 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7363B
CN111727363B CN201880089665.0A CN201880089665A CN111727363B CN 111727363 B CN111727363 B CN 111727363B CN 201880089665 A CN201880089665 A CN 201880089665A CN 111727363 B CN111727363 B CN 1117273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m
transport arm
spindle
arm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96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27363A (zh
Inventor
上田达也
吾川二郎
橘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27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3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273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3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14Determining unbalance
    • G01M1/16Determining unbalance by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the body to be tes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2Tyres the tyr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Abstract

具备设置于第一支柱(61)的第一运送臂(64)及第二运送臂(65)和设置于第二支柱(62)的第三运送臂(73)及第四运送臂(74),使第一运送臂(64)从回收了上轮辋的第三运送臂(73)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三运送臂(73)的方向回旋,将其他上轮辋向上主轴运送,并且使第二运送臂(65)从回收了下轮辋的第四运送臂(74)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四运送臂(74)的方向回旋,将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运送。

Description

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轮胎的制造工序中,在加硫工序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作为进行加硫工序后的轮胎的检查的检查系统,例如已知有计测轮胎的不均匀性的轮胎均匀性试验机、计测轮胎的不平衡的动平衡试验机等。
在上述轮胎均匀性试验机、动平衡试验机等轮胎试验装置的情况下,在使用轮胎保持机构保持着轮胎的状态下,使轮胎旋转来进行检查。此时,轮胎以夹在安装于上主轴的上轮辋与安装于下主轴的下轮辋之间的状态固定。
在轮胎中存在多个种类。因而,需要根据检查的轮胎而更换安装于上主轴的上轮辋及安装于下主轴的下轮辋。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轮辋更换装置的轮胎均匀性试验机,该轮辋更换装置具备:上轮辋保管部,在上主轴的上方呈环状载置;第一上轮辋更换单元,相对于上主轴从一方向回收上轮辋;及第二上轮辋更换单元,从相对于该一方向交叉的其他方向相对于上主轴将保管于上轮辋保管部的上轮辋向上主轴运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63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从相对于回收安装于上主轴的上轮辋的方向(一方向)交叉的其他方向向上主轴运送其他上轮辋。因而,从避免上轮辋彼此的碰撞的观点来看,若不是从上主轴将上轮辋的大部分向一方向运送后,则难以相对于上主轴从其他方向运送其他上轮辋。
因而,难以进一步缩短轮辋更换所需的时间。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时间的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装置具备:轮胎保持机构,具有将上轮辋从上方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上主轴及配置于该上主轴的下方且将下轮辋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下主轴,在所述上轮辋与下轮辋之间保持轮胎;轮辋保管库,保管有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及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轮辋运送机构,配置于所述轮胎保持机构与所述轮辋保管库之间,所述轮辋运送机构具有:第一支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一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以该第一支柱的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将从所述轮辋保管库选择出的所述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运送,向该上主轴装配;第二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且以该第一支柱的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将从所述轮辋保管库选择出的所述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运送,向该下主轴装配;第二支柱,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支柱相邻的位置;第三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柱,以该第二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将从所述上主轴回收到的所述上轮辋运送并向所述轮辋保管库收纳;及第四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柱,以该第二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将从所述下主轴回收到的所述下轮辋运送并向所述轮辋保管库收纳,所述第一运送臂通过在所述上轮辋的回收后从所述第三运送臂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所述第三运送臂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运送,所述第二运送臂通过在所述下轮辋的回收后从所述第四运送臂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所述第四运送臂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运送。
根据本发明,具有将从轮辋保管库选择出的上轮辋向上主轴运送的第一运送臂和将从上主轴回收到的上轮辋运送并向轮辋保管库收纳的第三运送臂,并且在上轮辋的回收后第一运送臂从第三运送臂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三运送臂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上轮辋向上主轴运送,由此,能够在与从上主轴回收到的上轮辋的回旋开始相同的定时下对上主轴运送其他上轮辋。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具有将从轮辋保管库选择出的下轮辋向下主轴运送的第二运送臂和将从下主轴回收到的下轮辋运送并向轮辋保管库收纳的第四运送臂,并且在下轮辋的回收后第二运送臂从第四运送臂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四运送臂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运送,由此,能够在与从下主轴回收到的下轮辋的回旋开始相同的定时下对下主轴运送其他下轮辋。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装置中,可以是,所述轮辋保管库将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及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在上下方向上保管,在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的下方配置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
这样,通过将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及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在上下方向上保管,与将多个上轮辋及下轮辋在平面上并列保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保管多个上轮辋及下轮辋的轮辋保管库的设置面积。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装置中,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柱在相对于将所述轮辋保管库的中心轴与所述上主轴及所述下主轴的中心轴连结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对向配置。
这样,通过在相对于将轮辋保管库的中心轴与上主轴及下主轴的中心轴连结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使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对向配置,能够在上轮辋的回收后从第三运送臂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三运送臂的方向使第一运送臂回旋,并且能够在下轮辋的回收后从第四运送臂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四运送臂的方向使第二运送臂回旋。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装置中,可以是,所述第二运送臂配置于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运送臂重叠的位置,所述第四运送臂配置于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三运送臂重叠的位置,所述轮辋更换装置具有:第一回旋部,使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二运送臂在相同的定时下向相同的方向回旋;第一升降部,使所述第一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第二升降部,使所述第二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第二回旋部,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在相同的定时下向相同的方向回旋;第三升降部,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及第四升降部,使所述第四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
通过具有被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第一及第二回旋部,能够同时进行上轮辋及下轮辋的回收和上轮辋及下轮辋的运送,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通过具有上述第一~第四升降部,能够使第一~第四运送臂独立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装置中,可以是,所述多个上轮辋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多个下轮辋具有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三运送臂分别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并且在内侧形成有载置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支承槽的上轮辋支承部,所述第二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分别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并且在内侧形成有载置所述第二凸缘部的第二支承槽的下轮辋支承部,所述第一运送臂的所述上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上主轴的一侧开口,所述第二运送臂的所述下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下主轴的一侧开口,所述第三运送臂的所述上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上主轴的一侧开口,所述第四运送臂的所述下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下主轴的一侧开口。
这样,通过具有包括被设为C字形状并且在内侧形成有载置上轮辋的第一凸缘部的第一支承槽的上轮辋支承部并且上轮辋支承部的开口形成于从轮辋保管库朝向上主轴的一侧的第一及第三运送臂,能够通过使第一及第三运送臂向相同的方向回旋而在抑制了第一运送臂与第三运送臂的干涉的基础上进行上轮辋从上主轴的回收及保管于轮辋保管库的上轮辋向上主轴的运送。
另外,通过具有包括被设为C字形状并且在内侧形成有载置下轮辋的第二凸缘部的第二支承槽的下轮辋支承部并且下轮辋支承部的开口形成于从下主轴朝向轮辋保管库的一侧的第二及第四运送臂,能够在抑制了第二运送臂与第四运送臂的干涉的基础上进行下轮辋从下主轴的回收及保管于轮辋保管库的下轮辋向下主轴的运送。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装置中,可以是,在保管于所述轮辋保管库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配置的所述多个上轮辋中的至少2个上轮辋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三运送臂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在保管于所述轮辋保管库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配置的所述多个下轮辋中的至少2个下轮辋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能够通过的第二间隙。
这样,通过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多个上轮辋中的至少2个上轮辋之间形成第一运送臂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能够在第一运送臂通过第一间隙后,将保管于轮辋保管库的上轮辋利用被设为C字形状的上轮辋支承部支承,在从轮辋保管库朝向上主轴的方向上将上轮辋回旋运送。
另外,通过形成第三运送臂能够通过的上述第一间隙,能够在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的上轮辋支承部的第三运送臂使上轮辋收纳于轮辋保管库后,通过未支承上轮辋的第三运送臂通过第一间隙而使第三运送臂向轮辋保管库与上主轴之间移动。
另外,通过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多个下轮辋中的至少2个下轮辋之间形成第二运送臂能够通过的第二间隙,能够在第二运送臂通过第二间隙后,将保管于轮辋保管库的下轮辋利用被设为C字形状的下轮辋支承部支承,在从轮辋保管库朝向下主轴的方向上将下轮辋回旋运送。
另外,通过形成第四运送臂能够通过的上述第二间隙,能够在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的下轮辋支承部的第四运送臂使下轮辋收纳于轮辋保管库后,通过未支承下轮辋的第四运送臂通过第二间隙而使第四运送臂向轮辋保管库与下主轴之间移动。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装置中,可以是,所述轮辋保管库具有:支承板,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多个上轮辋支承台,设置于所述支承板中的与所述轮胎保持机构对向的一侧,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支承所述上轮辋;多个下轮辋支承台,设置于所述支承板中的与所述轮胎保持机构对向的一侧,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支承所述下轮辋;及回旋轴部,设置于所述支承板的一端,使所述支承板回旋。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回旋轴部为中心,使多个上轮辋支承台及下轮辋支承台与支承板一起回旋。
由此,配置于轮胎保持机构与轮辋保管库之间的轮辋运送机构不会妨碍向轮辋保管库保管的上轮辋及下轮辋的调换作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轮辋保管库保管的上轮辋及下轮辋的调换作业。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胎试验装置中,具备上述轮辋更换装置和计测保存于所述上轮辋与所述下轮辋之间的所述轮胎的特性的计测部。
这样,通过轮胎试验装置具备上述轮辋更换装置,能够缩短上轮辋从上主轴的回收及上轮辋向上主轴的运送所需的时间以及下轮辋从下主轴的回收及下轮辋向下主轴的运送所需的时间。由此,能够缩短包括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时间的轮胎的特性的计测所需的时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方法是使用了设置于第一支柱且以该第一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的第一运送臂及第二运送臂以及设置于第二支柱且以该第二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的第三运送臂及第四运送臂的轮辋更换方法,其中,具备:上轮辋更换工序,在利用所述第三运送臂支承了装配于上主轴的上轮辋后,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向该上主轴的下方移动,之后,在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向朝向轮辋保管库的方向回旋时,以追赶回旋的所述第三运送臂的方式,使支承有所述轮辋保管库内的其他上轮辋的所述第一运送臂回旋移动,使所述其他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的下方移动;及下轮辋更换工序,在利用所述第四运送臂支承了装配于下主轴的下轮辋后,使所述第四运送臂向该下主轴的上方移动,之后,在使所述第四运送臂向朝向所述轮辋保管库的方向回旋时,以追赶回旋的所述第四运送臂的方式,使支承有所述轮辋保管库内的其他下轮辋的所述第二运送臂回旋移动,使所述其他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的上方移动,在所述上轮辋更换工序中,所述第一运送臂与支承所述上轮辋的所述第三运送臂从所述上主轴的下方的退避联动地使所述其他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的下方运送,在所述下轮辋更换工序中,所述第二运送臂与支承所述下轮辋的所述第四运送臂从所述下主轴的上方的退避联动地使所述其他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的上方运送。
这样,在上轮辋更换工序中,通过第一运送臂与支承上轮辋的第三运送臂从上主轴的下方的退避联动地使其他上轮辋向上主轴的下方运送,能够与更换的上轮辋的退避开始同时地向上主轴的下方开始其他上轮辋的运送。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在下轮辋更换工序中,通过第二运送臂与支承下轮辋的第四运送臂从下主轴的上方的退避联动地使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的上方运送,能够与更换的下轮辋的退避开始同时地向下主轴的上方开始其他下轮辋的运送。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方法中,可以是,所述第一运送臂在所述第三运送臂退避前的阶段中,以支承有所述其他上轮辋的状态静止于所述上主轴的附近,所述第二运送臂在所述第四运送臂退避前的阶段中,以支承有所述其他下轮辋的状态静止于所述下主轴的附近。
这样,通过在第三运送臂退避前的阶段中使支承有其他上轮辋的第一运送臂静止于上主轴的附近,能够在第三运送臂开始了退避时迅速地使其他上轮辋向上主轴的下方运送。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通过在第四运送臂退避前的阶段中使支承有其他下轮辋的第二运送臂静止于下主轴的附近,能够在第四运送臂开始了退避时迅速地使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的上方运送。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轮辋更换方法中,可以是,以在所述上主轴与所述下主轴对向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运送臂与所述第二运送臂重叠的方式进行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二运送臂的回旋及升降,以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运送臂与所述第四运送臂重叠的方式进行所述第三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的回旋及升降。
这样,通过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第一运送臂及第二运送臂的回旋及升降并且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第三运送臂及第四运送臂的回旋及升降,能够同时进行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从上表面侧俯视由图1所示的轮辋保管库及轮辋运送机构构成的构造体时的图。
图3是由图2所示的轮辋保管库及轮辋运送机构构成的构造体的B1-B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支承有下轮辋的下轮辋支承部的侧视图。
图5是支承有上轮辋的上轮辋支承部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上轮辋更换工序、下轮辋更换工序及轮胎T的特性的计测工序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轮辋更换前的第一~第四运送臂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轮辋更换的初期的第一~第四运送臂的回旋及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上轮辋及下轮辋被运送到轮辋运送区内时的第一~第四运送臂的回旋及位置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轮辋保管库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是从上表面侧俯视图10所示的轮辋保管库中的由区域J包围的部分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0进行说明。由图1所示的轮辋保管库17及轮辋运送机构18构成的构造体对应于由图2所示的轮辋保管库17及轮辋运送机构18构成的构造体的B1-B2线方向的剖视图。
在图1中,作为一例,图示了不同种类的上轮辋6A~6F(多个上轮辋)中的上轮辋6B装配于上主轴32并且不同种类的下轮辋5A~5F中的下轮辋5E装配于下主轴23的状态。在图1中,将轮胎T以虚线图示。
另外,在图1中,C表示位于上主轴32与下主轴23之间并且供上轮辋6A~6F及下轮辋5A~5F运送的区(以下,称作“轮辋运送区C”),O表示上主轴32及下主轴23的轴线(以下,称作“轴线O”),O2表示第二支柱62的轴线(以下,称作“轴线O2”),O3表示轮辋保管库17的(以下,称作“中心轴O3”)。
另外,在图1中,X方向表示计测部13、轮胎保持机构15、轮辋运送机构18及轮辋保管库17的排列方向,Z方向表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
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对向配置的第一运送臂64和第二运送臂65的位置错开而图示。
根据同样的理由,在图2中,将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对向配置的第三运送臂73和第四运送臂74的位置错开而图示。
另外,在图2中,根据使附图容易观察的观点,将顶板20以虚线图示,将处于顶板20之下的构造体以实线图示。而且,在图2中,将回旋到顶板20的外侧的轮辋保管库17以虚线图示。
在图2中,Y方向表示相对于图1所示的Z方向及X方向正交的第一及第二支柱61、62的排列方向(对向方向),L表示将轮辋保管库17的中心轴O3与上主轴32及下主轴23的中心轴O连结的直线(以下,称作“直线L”)。在图2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在图3中,对与图1及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在图4及图5中,对与图1~图3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下轮辋5E以截面图示。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上轮辋6B以截面图示。
轮胎试验装置10具有轮辋更换装置11和计测部13。
轮辋更换装置11具有轮胎保持机构15、轮辋保管库17、轮辋运送机构18、支柱19A~19D及顶板20。
轮胎保持机构15具有基台21、伺服电动机22、下主轴23、支柱25、升降部27、上主轴32及轮胎运送机34。
基台21是在相对于Z方向正交的水平面方向上延伸的台。
伺服电动机22收容于位于下主轴23的下方的基台21内。伺服电动机22以能够使下主轴23旋转的状态与下主轴23连接。
下主轴23设置于位于伺服电动机22的上方的基台21上。下主轴23具有通过向下轮辋5A~5F中的任一个下轮辋的贯通部插入而限制下轮辋的位置的突出部37。
在图1的情况下,下主轴23在轮胎T夹入于上轮辋6B与下轮辋5E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伺服电动机22而旋转。
支柱25设置于基台21上。支柱25从基台21的上表面21a向上方延伸。
升降部27具有滚珠丝杠39和轮辋升降机42。
滚珠丝杠39设置于支柱25的上部,在Z方向上延伸。
轮辋升降机42安装于滚珠丝杠39。由此,轮辋升降机42构成为能够在Z方向上移动。
轮辋升降机42支承上主轴32。由此,轮辋升降机42使上主轴32在Z方向上升降。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并用滚珠丝杠39及滑轨而构成升降部27。
上主轴32配置于下主轴23的上方。上主轴32及下主轴23的轴线一致。上主轴32及下主轴23的轴线被设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轴线O。
上主轴32在下部具有夹住上轮辋6A~6F的上部的夹头部。上主轴32通过关闭该夹头部而保持1个上轮辋(在图1的情况下是上轮辋6B)。另外,上主轴32通过打开该夹头而将保持着的上轮辋的保持解除。
通过上主轴32从图1所示的状态下降,轮胎T被保持于上轮辋6B与下轮辋5E之间。之后,夹在上轮辋6B与下轮辋5E之间的轮胎T与上主轴32及下主轴23一起旋转。
轮胎运送机34安装于在Z方向上延伸且与滚珠丝杠39不同的滚珠丝杠。由此,轮胎运送机34构成为能够在Z方向上移动。
轮胎运送机34是用于将轮胎T向轮辋运送区C运送的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并用滚珠丝杠及滑轨而构成使轮胎运送机34在Z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
轮辋保管库17以在X方向上与轮胎保持机构15对向的方式配置。
轮辋保管库17具有支承板45、多个下轮辋支承台47、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顶板51及回旋轴部53。
支承板45是Z方向被设为长边方向且Y方向被设为短边方向的矩形的板。支承板45相对于地面由回旋轴部53支承。支承板45具有与轮胎保持机构15对向的对向面45a。
多个下轮辋支承台47在支承板45的对向面45a的下部隔开间隔而固定。多个下轮辋支承台47是用于载置下轮辋5A~5F的台。在多个下轮辋支承台47的上表面侧形成有用于抑制下轮辋5A~5F的位置偏移的凹部。
在支承于下轮辋支承台47的下轮辋5D与支承下轮辋5C的下轮辋支承台47之间形成有Z方向的宽度被设为第二运送臂65及第四运送臂74能够通过的宽度的第二间隙G2。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第二间隙G2的形成位置是一例,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构造。
在此,对下轮辋5A~5F中的下轮辋5E进行说明。
下轮辋5E具有设置于Z方向(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水平面方向上突出的轮胎按压部7A和从轮胎按压部7A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凸缘部7B。
轮胎按压部7A是与轮胎T抵接的部分。第二凸缘部7B是由第二及第四运送臂65、74支承的部分。
下轮辋5E以外的下轮辋5A~5D、5F也具有第二凸缘部7B。下轮辋5A~5F是高度不同的轮辋。
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在支承板45的对向面45a的上部隔开间隔而固定。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配置于多个下轮辋支承台47的上方。
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是用于载置上轮辋6A~6F的台。在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的上表面侧形成有用于抑制上轮辋6A~6F的位置偏移的凹部。
在支承于上轮辋支承台49的上轮辋6D与支承上轮辋6C的上轮辋支承台49之间形成有Z方向的宽度被设为第一运送臂64及第三运送臂73能够通过的宽度的第一间隙G1。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第一间隙G1的形成位置是一例,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构造。
在此,对上轮辋6A~6F中的上轮辋6B进行说明。
上轮辋6B具有设置于Z方向(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水平面方向上突出的第一凸缘部8A、配置于第一凸缘部8A的上方的凸缘部8B及配置于第一凸缘部8A的下方的轮胎按压部8C。
第一凸缘部8A是由第一及第三运送臂64、73支承的部分。轮胎按压部8C是与轮胎T抵接的部分。
上轮辋6B以外的上轮辋6A、6C~6F也具有第一凸缘部8A。上轮辋6A~6F是高度不同的轮辋。
如上所述,通过将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6A~6F及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5A~5F在Z方向上保管,与将多个上轮辋6A~6F及下轮辋5A~5F在平面上并列保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保管多个上轮辋6A~6F及下轮辋5A~5F的轮辋保管库17的设置面积。
顶板51的在X方向上配置的一方的端部固定于支承板45的上端。顶板51在从支承板45的上端朝向轮辋运送机构18的方向上延伸。顶板51与配置于最上部的上轮辋6A对向。
回旋轴部53贯通在Y方向上配置的顶板51的一方的端部及配置于该一方的端部的上方的顶板20、51而设置。
回旋轴部53以回旋轴部53为中心,使由支承板45、多个下轮辋支承台47、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及顶板51构成的构造体回旋。
这样,通过轮辋保管库17具有回旋轴部53,能够以回旋轴部53为中心,使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及下轮辋支承台47台与支承板45一起回旋。
由此,配置于轮胎保持机构15与轮辋保管库17之间的轮辋运送机构18不会妨碍向轮辋保管库17保管的上轮辋6A~6F及下轮辋5A~5F的调换作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轮辋保管库17保管的上轮辋6A~6F及下轮辋5A~5F的调换作业。
轮辋运送机构18设置于轮胎保持机构15与轮辋保管库17之间。
轮辋运送机构18具有第一支柱61、第二支柱62、第一运送臂64、第二运送臂65、第一回旋部67、第一升降部68、第二升降部69、第三运送臂73、第四运送臂74、第二回旋部76、第三升降部77及第四升降部79。
第一及第二支柱61、62配置于轮胎保持机构15与轮辋保管库17之间。第一及第二支柱61、62设置于地面上,在Z方向上延伸。第一及第二支柱61、62的上端与顶板20的下表面侧连接。
在第一支柱61设置有对保管于轮辋保管库17的上轮辋6A、6C~6D中的任一个进行支承运送的第一运送臂64和对保管于轮辋保管库17的下轮辋5A~5D、5F中的任一个进行支承运送的第二运送臂65。
在第二支柱62设置有将装配于上主轴32的上轮辋6B回收并向轮辋保管库17收纳的第三运送臂73和将装配于下主轴23的下轮辋5E回收的第四运送臂74。
第二支柱62配置于与第一支柱61相邻的位置。第一及第二支柱61、62在相对于将轮辋保管库17的中心轴O3与上主轴32及下主轴23的中心轴O连结的直线L正交的方向(图2的Y方向)上对向配置。
这样,通过在相对于将轮辋保管库17的中心轴O3与上主轴32及下主轴23的中心轴O连结的直线L正交的方向上使第一支柱61和第二支柱62对向配置,能够在上轮辋6B的回收后从第三运送臂73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三运送臂73的方向使第一运送臂64回旋,并且能够在下轮辋5E的回收后从第四运送臂74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四运送臂74的方向使第二运送臂65回旋。
第一运送臂64具有臂主体81和上轮辋支承部83。
臂主体81以能够以第一支柱61为中心进行回旋且能够在Z方向上升降的状态,一端与第一支柱61连接。
上轮辋支承部83是支承多个上轮辋6A~6F中的任一个上轮辋的部分。上轮辋支承部83固定于臂主体81的另一端。上轮辋支承部83是被设为C字形状的构件,从轮辋保管库17朝向上主轴32的一侧开口。
在上轮辋支承部83的内侧形成有载置上轮辋6A~6F的第一凸缘部8A的第一支承槽83A。
被设为上述结构的第一运送臂64将从轮辋保管库17选择出的1个上轮辋向上主轴32的下方(轮辋运送区C)运送,之后,通过上升而使上轮辋向上主轴32装配。
在此,以第一运送臂64存在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为例,对使用了第一运送臂64的上轮辋更换时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使第一运送臂64在Z方向上移动至能够通过第一间隙G1的高度。接着,通过使第一运送臂64回旋而使第一运送臂64通过第一间隙G1且移动至在Z方向上能够移动的位置。
接着,在Z方向上使第一运送臂64移动至想向上主轴32装配的上轮辋的高度。接着,通过使第一运送臂64向接近该上轮辋的方向回旋,将上轮辋载置于上轮辋支承部83上。
接着,使第一运送臂64向朝向图2所示的第一运送臂64的位置的方向回旋。之后,根据需要而在Z方向上使第一运送臂64移动,在轮辋运送区C的附近使第一运送臂64待机。
然后,使第三运送臂73向下方移动至在第三运送臂73载置有上轮辋6B的状态下能够回旋的高度,在与第三运送臂73向朝向轮辋保管库17的方向回旋的定时相同的定时下,使第一运送臂64回旋至轮辋运送区C内。
之后,第一运送臂64朝向上主轴32上升,上主轴32的夹头部夹住上轮辋的上部,从而上轮辋的更换完成。
第二运送臂65设置于位于第一运送臂64的下方的第一支柱61。第二运送臂65在Z方向上与第一运送臂64对向配置(参照图3)。也就是说,若从第一运送臂64的上方观察第一及第二运送臂64、65,则成为仅能看见第一运送臂64的状态。
第二运送臂65除了取代构成第一运送臂64的上轮辋支承部83而具有下轮辋支承部85以外,与第一运送臂64同样地构成。
构成第二运送臂65的臂主体81的一端以能够以第一支柱61为中心进行回旋且能够在Z方向上升降的状态与第一支柱61连接。
下轮辋支承部85是支承多个下轮辋5A~5F中的任一个下轮辋的部分。下轮辋支承部85固定于臂主体81的另一端。下轮辋支承部85是被设为C字形状的构件,从轮辋保管库17朝向下主轴23的一侧开口。
在下轮辋支承部85的内侧形成有载置下轮辋5A~5F的第二凸缘部7B的第二支承槽85A。
被设为上述结构的第二运送臂65将从轮辋保管库17选择出的1个下轮辋向下主轴23的上方(轮辋运送区C)运送,之后,通过下降而使下轮辋向下主轴23的突出部37装配。
在此,以第二运送臂65存在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为例,对使用了第二运送臂65的下轮辋更换时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Z方向上使第二运送臂65移动至第二运送臂65能够通过第二间隙G2的高度。
接着,通过使第二运送臂65回旋,使通过了第二间隙G2的第二运送臂65移动至在Z方向上能够移动的位置。
接着,在Z方向上使第二运送臂65移动至想向下主轴23装配的下轮辋的高度。接着,通过使第二运送臂65向接近该下轮辋的方向回旋,将下轮辋载置于下轮辋支承部85上。
接着,使第二运送臂65向朝向图2所示的第二运送臂65的位置的方向回旋。之后,根据需要而在Z方向上使第二运送臂65移动,在轮辋运送区C的附近使第二运送臂65待机。
然后,使第四运送臂74向上方移动至载置有下轮辋5E的第四运送臂74能够回旋的高度,在与第四运送臂74向朝向轮辋保管库17的方向回旋的定时相同的定时下,使第二运送臂65向轮辋运送区C内回旋。
之后,使第二运送臂65向朝向下主轴23的方向下降,在下轮辋向下主轴23插入后,使第二运送臂65向朝向图2所示的第二运送臂65的位置的方向回旋。由此,下轮辋的更换完成。
第一回旋部67设置于顶板20上。第一回旋部67使第一及第二运送臂64、65在相同的定时下向相同的方向回旋。由此,第二运送臂65在从Z方向观察时以与第一运送臂64重叠的状态回旋。
通过具有被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第一回旋部67,能够同时进行上轮辋的回收和上轮辋(其他上轮辋)的运送,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的更换时间。
第一升降部68设置于第一支柱61的上端部。第一升降部68沿着第一支柱61而使第一运送臂64在Z方向上升降。
第二升降部69设置于第一支柱61的下端部。第二升降部69沿着第二支柱62而使第二运送臂65在Z方向上升降。
通过具有被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第一及第二升降部68、69,能够分别控制第一运送臂64的升降和第二运送臂65的升降。也就是说,能够使第一运送臂64和第二运送臂65以独立的状态在Z方向上移动。
第三运送臂73除了被设为C字形状的上轮辋支承部83的开口形成于从轮辋保管库17朝向上主轴32的一侧以外,被设为与第一运送臂64同样的结构。
构成第三运送臂73的臂主体81以能够以第二支柱62为中心进行回旋且能够在Z方向上升降的状态,一端与第二支柱62连接。
第三运送臂73具有用于将从上主轴32回收到的上轮辋6B运送并向轮辋保管库17收纳的臂。
在此,以第三运送臂73存在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为例,对使用了第三运送臂73的上轮辋回收时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使第三运送臂73在Z方向上移动至第三运送臂73能够回收上轮辋6B的高度。
接着,通过使第三运送臂73向朝向上轮辋6B的方向回旋,使上轮辋6B向上轮辋支承部83的第一支承槽83A内载置。
接着,在上主轴32的夹头部被打开的阶段中,使第三运送臂73向朝向轮辋保管库17的方向回旋,在能够将上轮辋6B向保管回收到的上轮辋6B的上轮辋支承台49上载置的位置处使第三运送臂73停止。
接着,通过使第三运送臂73稍微向下方移动,使回收到的上轮辋6B向上轮辋支承台49上载置。由此,上轮辋6B的回收完成。
接着,使第三运送臂73稍微向图2所示的第一运送臂64侧回旋,在能够在Z方向上升降的位置处停止。
接着,使第三运送臂73在Z方向上移动至能够通过第一间隙G1的高度。之后,使第三运送臂73回旋而通过第一间隙G1,从而使第三运送臂73移动至图2所示的第三运送臂73的位置。
第四运送臂74除了被设为C字形状的下轮辋支承部85的开口形成于从轮辋保管库17朝向下主轴23的一侧以外,被设为与第二运送臂65同样的结构。
构成第四运送臂74的臂主体81以能够以第二支柱62为中心进行回旋且能够在Z方向上升降的状态,一端与第二支柱62连接。
第四运送臂74在Z方向上与第三运送臂73对向配置(参照图3)。也就是说,若从第三运送臂73的上方观察第三及第四运送臂73、74,则成为仅能看到第三运送臂73的状态。
第四运送臂74是用于将从下主轴23回收到的下轮辋5E运送并向轮辋保管库17收纳的臂。
在此,以第四运送臂74存在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为例,对使用了第四运送臂74的下轮辋回收时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使第四运送臂74在Z方向上移动至能够回收下轮辋5E的高度。
接着,使第四运送臂74向朝向下轮辋5E的方向回旋,使第四运送臂74稍微向上方移动,从而使下轮辋5E向下轮辋支承部85的第二支承槽85A内载置。
接着,使第四运送臂74向上方移动,在图1的虚线所示的第四运送臂74的位置处停止。
接着,使第四运送臂74向朝向轮辋保管库17的方向回旋,在能够将下轮辋5E向保管回收到的下轮辋5E的下轮辋支承台47上载置的位置处使第四运送臂74停止。
接着,通过使第四运送臂74稍微向下方移动而使回收到的下轮辋5E向下轮辋支承台47上载置。由此,下轮辋5E的回收完成。
接着,使第四运送臂74稍微向图2所示的第二运送臂65侧回旋,在能够在Z方向上升降的位置处停止。
接着,使第四运送臂74在Z方向上移动至能够通过第二间隙G2的高度。之后,使第四运送臂74回旋而通过第二间隙G2,从而使第四运送臂74移动至图2所示的第四运送臂74的位置。
第二回旋部76设置于顶板20上。第二回旋部76使第三及第四运送臂73、74在相同的定时下向相同的方向回旋。由此,第四运送臂74在从Z方向观察时以与第三运送臂73重叠的状态回旋。
通过具有被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第二回旋部76,能够同时进行下轮辋的回收和下轮辋(其他下轮辋)的运送,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第三升降部77设置于第二支柱62的上端部。第三升降部77沿着第二支柱62而使第三运送臂73在Z方向上升降。
第四升降部79设置于第二支柱62的下端部。第四升降部79沿着第二支柱62而使第四运送臂74在Z方向上升降。
通过具有被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第三及第四升降部77、79,能够分别控制第三运送臂73的升降和第四运送臂74的升降。也就是说,能够使第三运送臂73和第四运送臂74以独立的状态在Z方向上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第一及第三运送臂64、73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的上轮辋支承部83,在使第一及第三运送臂64、73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了回旋时,能够在抑制了第一运送臂64与第三运送臂73的干涉的基础上,进行上轮辋6B从上主轴32的回收及保管于轮辋保管库17的上轮辋向上主轴32的运送。
另外,通过第二及第四运送臂65、74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的下轮辋支承部85,在使第二及第四运送臂65、74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了回旋时,能够在抑制了第二运送臂65与第四运送臂74的干涉的基础上,进行下轮辋5E从下主轴23的回收及保管于轮辋保管库17的上轮辋向下主轴23的运送。
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在Z方向上配置的多个上轮辋中的至少2个上轮辋之间(在图1中,作为一例是上轮辋6C与上轮辋6D之间)形成第一运送臂64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G1,能够在第一运送臂64通过第一间隙G1后,将保管于轮辋保管库17的上轮辋利用被设为C字形状的上轮辋支承部83支承,在从轮辋保管库17朝向上主轴32的方向上将上轮辋回旋运送。
另外,通过设为第三运送臂73能够通过第一间隙G1的结构,能够在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的上轮辋支承部83的第三运送臂73使上轮辋6B收纳于轮辋保管库17后,通过未支承上轮辋6B的第三运送臂73通过第一间隙G1,使第三运送臂73向轮辋保管库17与下主轴23之间移动。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在Z方向上配置的多个下轮辋中的至少2个下轮辋之间(在图1中,作为一例是下轮辋5D与下轮辋5F之间)形成第二运送臂65能够通过的第二间隙G2,能够在第二运送臂65通过第二间隙G2后,将保管于轮辋保管库17的下轮辋利用被设为C字形状的下轮辋支承部85支承,在从轮辋保管库17朝向下主轴23的方向上将下轮辋回旋运送。
另外,通过设为第四运送臂74能够通过第二间隙G2的结构,能够在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的下轮辋支承部85的第四运送臂74使下轮辋5E收纳于轮辋保管库17后,通过未支承下轮辋5E的第四运送臂74通过第二间隙G2,使第四运送臂74向轮辋保管库17与下主轴23之间移动。
接着,对支柱19A~19D进行说明。
支柱19A~19D设置于地面上,在Z方向上延伸。支柱19A、19B夹着轮辋保管库17而在Y方向上对向配置。
支柱19C、19D配置于比支柱19A、19B靠轮辋运送机构18侧处。支柱19C在X方向上与支柱19A对向,并且在Y方向上与支柱19D对向。支柱19D在X方向上与支柱19B对向。
在支柱19A~19D的上端配置有顶板20。支柱19A~19D支承顶板20。
顶板20是板状的构件,配置于支柱19A~19D、第一支柱61及第二支柱62的上端。顶板20由支柱19A~19D、第一支柱61及第二支柱62支承。
接着,对计测部13进行说明。
计测部13是计测由上轮辋6B和下轮辋5E保持的轮胎T的特性的计测装置。计测部13具有轨道80、移动部86及承载轮87。
轨道80设置于基台21的上表面21a。轨道80在朝向下主轴23的方向上延伸。
移动部86以能够在轨道80上移动的状态配置于轨道80上。
承载轮87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设置于移动部86。承载轮87构成为能够与移动部86一起在轨道80延伸的方向上移动。承载轮87仅在实施计测时通过接近下主轴23而向轮胎T施加规定的载荷。
作为被设为上述结构的计测部13所计测的轮胎T的特性,例如能够例示表示半径方向的力的变动的径向力变化(RFV)、表示轴向的力的变动的侧向力变化(LFV)、表示行驶方向的力的变动的切向力变化(TFV)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辋更换装置11,具有:第一运送臂64,将从轮辋保管库17选择出的上轮辋向上主轴32运送;及第三运送臂73,将从上主轴32回收到的上轮辋6B运送并向轮辋保管库17收纳,并且,在上轮辋6B的回收后第一运送臂64从第三运送臂73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三运送臂73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上轮辋向上主轴32运送,由此,能够在与从上主轴32回收到的上轮辋6B的回旋开始相同的定时下对上主轴32运送其他上轮辋。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具有:第二运送臂65,将从轮辋保管库17选择出的下轮辋向下主轴23运送;及第四运送臂74,将从下主轴23回收到的下轮辋5E运送并向轮辋保管库17收纳,并且,在下轮辋的回收后第二运送臂65从第四运送臂74回旋的一侧的相反侧向追赶第四运送臂74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23运送,由此,能够在与从下主轴23回收到的下轮辋5E的回旋开始相同的定时下对下主轴23运送其他下轮辋。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0,通过具有上述的轮辋更换装置11和计测部13,能够缩短上轮辋从上主轴32的回收及上轮辋向上主轴32的运送所需的时间以及下轮辋从下主轴23的回收及下轮辋向下主轴23的运送所需的时间。由此,能够缩短包括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时间的轮胎T的特性的计测所需的时间。
接着,参照图1~图3及图6~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辋更换方法进行说明。在图7~图9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标号。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图9中,在第一运送臂64的下方配置有第二运送臂65,在第三运送臂73的下方配置有第四运送臂74,但难以图示第2及第四运送臂65、74,因此省略它们的图示。另外,在图7~图9中,将上轮辋6B、6C简略化而图示。
当图6所示的处理开始后,在S1中,同时进行上轮辋更换工序及下轮辋更换工序。
首先,在更换上轮辋及下轮辋前的阶段(第三及第四运送臂73、74退避前的阶段)中,通过反复进行使第一及第二运送臂64、65在相同的定时下在Z方向上移动并且在相同的定时下以相同的回旋量向相同的方向回旋的动作,使第一运送臂64支承轮辋保管库17内的上轮辋6C(参照图7)并且使第二运送臂65支承轮辋保管库17内的下轮辋(与下轮辋5E不同的其他下轮辋)。
接着,如图7所示,通过使第一及第二运送臂64、65向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回旋量回旋,使第一及第二运送臂64、65移动至轮辋运送区C的附近。
这样,通过在第三运送臂73从轮辋运送区C退避前的阶段中使支承有上轮辋6C的第一运送臂64静止于上主轴32的附近,能够在第三运送臂73开始了退避时迅速地将上轮辋6C向上主轴32的下方运送(参照图7及图8)。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通过在第四运送臂74从轮辋运送区C退避前的阶段中使支承有其他下轮辋的第二运送臂65静止于下主轴23的附近,能够在第四运送臂74开始了退避时迅速地将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23的上方运送。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接着,在轮胎T的试验已结束的阶段中,通过反复进行使第三及第四运送臂73、74在相同的定时下在Z方向上移动并且在相同的定时下以相同的回旋量向相同的方向回旋的动作,使第三运送臂73回收上轮辋6B并且使第四运送臂74回收下轮辋5E。
之后,使第三及第四运送臂73、74升降至能够回旋的位置。此时,第三运送臂73的高度与第一运送臂64的高度相等,第四运送臂74的高度与第二运送臂65的高度相等。
接着,如图8所示,同时进行:上轮辋更换工序,在使第三运送臂73向朝向轮辋保管库17的方向回旋时,以追赶回旋的第三运送臂73的方式,使支承有上轮辋6C的第一运送臂64向上主轴32的下方回旋移动,使上轮辋6C向上主轴32的下方移动;及下轮辋更换工序,在使第四运送臂74向朝向轮辋保管库17的方向回旋时,以追赶回旋的第四回旋臂74的方式,使支承有其他下轮辋的第二运送臂65回旋移动,使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23的上方移动。
在上轮辋更换工序中,通过与支承上轮辋6B的第三运送臂73从上主轴32的下方的退避联动地使第一运送臂64回旋,使上轮辋6C向位于上主轴32的下方的轮辋运送区C运送(参照图9)。
另外,在下轮辋更换工序中,与支承下轮辋5E的第四运送臂从下主轴23的上方的退避联动地使其他下轮辋向位于下主轴23的上方的轮辋运送区C运送。
之后,同时进行上轮辋6C向上主轴32的装配和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23的装配。另外,在与上轮辋6C及其他下轮辋的装配开始相同的定时下,进行回收到的上轮辋6B及下轮辋5E向轮辋保管库17的收纳处理。
在上述上轮辋更换工序及下轮辋更换工序中,以在Z方向上第一运送臂64与第二运送臂65重叠的方式,进行第一及第二运送臂64、65的回旋及升降,以在Z方向上第三运送臂73与第四运送臂74重叠的方式,进行第三及第四运送臂73、74的回旋及升降。
这样,通过以在Z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第一及第二运送臂64、65的回旋及升降并且以在Z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第三及第四运送臂73、74的回旋及升降,能够同时进行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及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接着,在S2中,通过上主轴32向下方移动,在上轮辋6C与其他下轮辋之间保持轮胎。
接着,在S3中,使用计测部13来进行轮胎的特性的计测。当轮胎的特性的计测完成后,处理进入S4。
接着,在S4中,进行接着计测的轮胎是否需要轮辋更换的判定。若在S4中判定为是,则处理返回S1。若判定为否,则图6所示的处理结束。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辋更换方法,在上轮辋更换工序中,通过与支承上轮辋6B的第三运送臂73从上主轴32的下方的退避联动地第一运送臂64使上轮辋6C向上主轴32的下方运送,能够与上轮辋6B的退避开始同时地向上主轴32的下方开始上轮辋6C的运送。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上轮辋的更换时间。
另外,在下轮辋更换工序中,通过与支承下轮辋5E的第四运送臂74从下主轴23的上方的退避联动地第二运送臂65使其他下轮辋向下主轴23的上方运送,能够与下轮辋5E的退避开始同时地向下主轴23的上方开始其他下轮辋的运送。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下轮辋的更换时间。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内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轮辋保管库的一例,以在Z方向上配置有多个上轮辋及下轮辋的轮辋保管库17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将第一~第四运送臂64、65、73、74的臂主体81设为能够伸缩的构造,取代轮辋保管库17而设置在Z方向上保管多个上轮辋6A~6F的上轮辋保管库和在Z方向上保管多个下轮辋5A~5F的下轮辋保管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轮辋保管库的一例,以被设为能够回旋的结构的轮辋保管库17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使用能够向顶板20的外侧(X方向)拉出支承板45、多个下轮辋支承台47及多个上轮辋支承台49的轮辋保管库。在使用了被设为这样的结构的轮辋保管库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上述的轮辋保管库17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计测部13的一例,以均匀性试验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均匀性试验机以外的需要轮辋更换的检查装置。
在此,参照图10及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轮辋保管库90进行说明。
在图10中,除了轮辋保管库90之外,也图示轮辋运送机构18。在图10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在图11中,将支承板45以截面图示。
轮辋保管库90取代构成轮辋保管库17的顶板51及回旋轴部53而具有铰接机构91A、91B,使支承板45的上端与顶板20的下表面侧连接,除此以外,与轮辋保管库17同样地构成。
铰接机构91A设置于支承上轮辋6F的上轮辋支承台49与支承板45之间。铰接机构91A具有固定部93、移动部94、筒状部96及轴部98。
固定部93是在Y方向上延伸的构件,固定于支承部板45的对向面45a。固定部93的位于X方向的一端固定于筒状部96的上部。
移动部94是在Y方向上延伸的构件,位于X方向的一端固定于筒状部96的下部。移动部94在Y方向上与固定部93相对。
筒状部96配置于Y方向的一侧。在筒状部96的内侧形成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贯通孔。筒状部96被设为上部和下部分离的结构。
轴部98插入于形成于筒状部96的贯通孔。由此,筒状部96的下部构成为能够以轴部98为中心向图11所示的箭头方向回旋。由此,移动部94及上轮辋支承台49构成为能够与筒状部96的下部一起回旋。需要说明的是,筒状部96的上部不回旋。
铰接机构91B设置于支承下轮辋5F的下轮辋支承台47与支承板45之间。铰接机构91B被设为与先前说明的铰接机构91A同样的结构。也就是说,铰接机构91B具有固定部93、移动部94、筒状部96及轴部98。
由此,移动部94及下轮辋支承台47构成为能够与筒状部96的下部一起回旋。需要说明的是,筒状部96的上部不回旋。
根据被设为这样的结构的轮辋保管库90,能够容易地进行向设置有铰接机构91A的上轮辋支承台49及设置有铰接机构91B的下轮辋支承台47的轮辋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及图11中,作为一例,以分别仅对1个上轮辋支承台49及下轮辋支承台47设置有铰接机构91A、91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对分别2个以上的上轮辋支承台49及下轮辋支承台47设置铰接机构91A、91B,还可以对全部上轮辋支承台49及下轮辋支承台47设置铰接机构91A、91B。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标号说明
5A~5F 下轮辋
6A~6F 上轮辋
7A、8C 轮胎按压部
7B 第二凸缘部
8A 第一凸缘部
8B 凸缘部
10 轮胎试验装置
11 轮辋更换装置
13 计测部
15 轮胎保持机构
17、90 轮辋保管库
18 轮辋运送机构
19A~19D、25 支柱
20、51 顶板
21 基台
21a 上表面
22 伺服电动机
23 下主轴
27 升降部
32 上主轴
34 轮胎运送机
37 突出部
39 滚珠丝杠
42 轮辋升降机
45 支承板
45a 对向面
47 下轮辋支承台
49 上轮辋支承台
53 回旋轴部
61 第一支柱
62 第二支柱
64 第一运送臂
65 第二运送臂
67 第一回旋部
68 第一升降部
69 第二升降部
73 第三运送臂
74 第四运送臂
76 第二回旋部
77 第三升降部
79 第四升降部
80 轨道
81 臂主体
83 上轮辋支承部
83A 第一支承槽
85 下轮辋支承部
85A 第二支承槽
86 移动部
87 承载轮
91A、91B 铰接机构
93 固定部
94 移动部
96 筒状部
98 轴部
C 轮辋运送区
L 直线
G1 第一间隙
G2 第二间隙
J 区域
O、O1、O2、O3 轴线
T 轮胎

Claims (11)

1.一种轮辋更换装置,具备:
轮胎保持机构,具有将上轮辋从上方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上主轴及配置于该上主轴的下方且将下轮辋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下主轴,在所述上轮辋与下轮辋之间保持轮胎;
轮辋保管库,保管有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及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及
轮辋运送机构,配置于所述轮胎保持机构与所述轮辋保管库之间,
所述轮辋运送机构具有:
第一支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第一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以该第一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将从所述轮辋保管库选择出的所述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运送并向该上主轴装配;
第二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且以该第一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将从所述轮辋保管库选择出的所述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运送并向该下主轴装配;
第二支柱,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支柱相邻的位置;
第三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柱,以该第二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将从所述上主轴回收到的所述上轮辋运送并向所述轮辋保管库收纳;及
第四运送臂,以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柱,以该第二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将从所述下主轴回收到的所述下轮辋运送并向所述轮辋保管库收纳,
所述第一运送臂通过在所述上轮辋的回收后向与所述第三运送臂回旋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运送,
所述第二运送臂通过在所述下轮辋的回收后向与所述第四运送臂回旋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回旋而将其他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运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辋更换装置,
所述轮辋保管库将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及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在上下方向上保管,
在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上轮辋的下方配置所述不同种类的多个下轮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辋更换装置,
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柱在相对于将所述轮辋保管库的中心轴与所述上主轴及所述下主轴的中心轴连结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对向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辋更换装置,
所述第二运送臂配置于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运送臂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四运送臂配置于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三运送臂重叠的位置,
所述轮辋更换装置具有:
第一回旋部,使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二运送臂在相同的定时下向相同的方向回旋;
第一升降部,使所述第一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
第二升降部,使所述第二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
第二回旋部,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在相同的定时下向相同的方向回旋;
第三升降部,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及
第四升降部,使所述第四运送臂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升降。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辋更换装置,
所述多个上轮辋具有第一凸缘部,
所述多个下轮辋具有第二凸缘部,
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三运送臂分别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并且在内侧形成有载置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支承槽的上轮辋支承部,
所述第二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分别具有被设为C字形状并且在内侧形成有载置所述第二凸缘部的第二支承槽的下轮辋支承部,
所述第一运送臂的所述上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上主轴的一侧开口,
所述第二运送臂的所述下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下主轴的一侧开口,
所述第三运送臂的所述上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上主轴的一侧开口,
所述第四运送臂的所述下轮辋支承部的从所述轮辋保管库朝向所述下主轴的一侧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辋更换装置,
在保管于所述轮辋保管库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配置的所述多个上轮辋中的至少2个上轮辋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三运送臂能够通过的第一间隙,
在保管于所述轮辋保管库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配置的所述多个下轮辋中的至少2个下轮辋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能够通过的第二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辋更换装置,
所述轮辋保管库具有:
支承板,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
多个上轮辋支承台,设置于所述支承板中的与所述轮胎保持机构对向的一侧,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支承所述上轮辋;
多个下轮辋支承台,设置于所述支承板中的与所述轮胎保持机构对向的一侧,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支承所述下轮辋;
回旋轴部,设置于所述支承板的一端,使所述支承板回旋。
8.一种轮胎试验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辋更换装置;及
计测部,计测保持于所述上轮辋与所述下轮辋之间的所述轮胎的特性。
9.一种轮辋更换方法,是使用了设置于第一支柱且以该第一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的第一运送臂及第二运送臂以及设置于第二支柱且以该第二支柱为中心进行回旋的第三运送臂及第四运送臂的轮辋更换方法,其中,具备:
上轮辋更换工序,在利用所述第三运送臂支承了装配于上主轴的上轮辋后,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向该上主轴的下方移动,之后,在使所述第三运送臂向朝向轮辋保管库的方向回旋时,使支承有所述轮辋保管库内的其他上轮辋的所述第一运送臂向与回旋的所述第三运送臂相同的方向回旋移动,使所述其他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的下方移动;及
下轮辋更换工序,在利用所述第四运送臂支承了装配于下主轴的下轮辋后,使所述第四运送臂向该下主轴的上方移动,之后,在使所述第四运送臂向朝向所述轮辋保管库的方向回旋时,使支承有所述轮辋保管库内的其他下轮辋的所述第二运送臂向与回旋的所述第四运送臂相同的方向回旋移动,使所述其他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的上方移动,
在所述上轮辋更换工序中,所述第一运送臂与支承所述上轮辋的所述第三运送臂从所述上主轴的下方的退避联动地使所述其他上轮辋向所述上主轴的下方运送,
在所述下轮辋更换工序中,所述第二运送臂与支承所述下轮辋的所述第四运送臂从所述下主轴的上方的退避联动地使所述其他下轮辋向所述下主轴的上方运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辋更换方法,
所述第一运送臂在所述第三运送臂退避前的阶段中,以支承有所述其他上轮辋的状态静止于所述上主轴的附近,
所述第二运送臂在所述第四运送臂退避前的阶段中,以支承有所述其他下轮辋的状态静止于所述下主轴的附近。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轮辋更换方法,
以在所述上主轴与所述下主轴对向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运送臂与所述第二运送臂重叠的方式,进行所述第一运送臂及所述第二运送臂的回旋及升降,
以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运送臂与所述第四运送臂重叠的方式,进行所述第三运送臂及所述第四运送臂的回旋及升降。
CN201880089665.0A 2018-02-21 2018-02-21 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Active CN1117273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6176 WO2019163016A1 (ja) 2018-02-21 2018-02-21 リム交換装置、タイヤ試験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363A CN111727363A (zh) 2020-09-29
CN111727363B true CN111727363B (zh) 2022-04-19

Family

ID=67687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9665.0A Active CN111727363B (zh) 2018-02-21 2018-02-21 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3579B2 (zh)
EP (1) EP3757540B1 (zh)
JP (1) JP6877624B2 (zh)
CN (1) CN111727363B (zh)
WO (1) WO20191630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75875A1 (de) * 2022-05-13 2023-11-15 Hofmann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mbH Anlage zur vermessung von reifen sowie zugehöriges betriebsverfahre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8171A (zh) * 2004-03-31 2007-03-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装配系统及轮胎装配方法
CN102227623A (zh) * 2008-11-28 2011-10-26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轮胎检查装置的轮辋装配装置、磁铁安装方法、轮辋更换装置以及轮胎检查装置
JP2016003911A (ja) * 2014-06-16 2016-01-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CN106164642A (zh) * 2014-04-11 2016-11-23 三菱重工机械科技株式会社 轮胎保持装置、轮胎试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5031Y2 (zh) * 1974-06-03 1982-11-27
JPS6049930A (ja) * 1983-08-30 1985-03-19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機用リム装着方法及びリム装着装置
US4763710A (en) * 1987-01-14 1988-08-16 The Uniroyal Goodrich Tire Company Rim and spindle for tire uniformity machines
JPH01155234A (ja) 1987-12-14 1989-06-1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ユニフォミテイーマシンに於けるタイヤ・リムの自動段替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1192532A (ja) 1988-01-29 1989-08-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マシン用自動リム交換装置
JPH04146108A (ja) * 1990-10-09 1992-05-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Pci用リムの交換システム
JPH05657A (ja) 1991-06-25 1993-01-0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スリツプ制御装置
JP2000241303A (ja) * 1999-02-18 2000-09-08 Kokusai Keisokki Kk ホイール付きタイヤの試験装置
US6584877B1 (en) * 2001-05-07 2003-07-01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drive assembly
CN100465607C (zh) * 2001-12-04 2009-03-0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检查轮胎的方法
US6776034B2 (en) * 2002-05-07 2004-08-17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Method of testing a run-flat tire component
CN101007495B (zh) * 2006-12-11 2011-04-13 魏恩贵 卧式双臂自动飞机轮胎拆胎机
JP5156455B2 (ja) * 2008-03-31 2013-03-06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JP5357081B2 (ja) * 2010-02-19 2013-12-04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機のタイヤインフレート方法
JP5313943B2 (ja) 2010-02-25 2013-10-09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CN201673055U (zh) * 2010-06-01 2010-12-15 莆田市三德轮胎设备有限公司 翻新轮胎胎体检查机
CN101968403B (zh) * 2010-10-11 2012-01-11 山东交通学院 多自由度车辆动力学试验平台
WO2012063281A1 (ja) 2010-11-10 2012-05-18 平田機工株式会社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及び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方法
CN103688149B (zh) * 2010-11-23 2017-09-29 精衡测量系统有限公司 轮胎均匀性检测系统
JP5752012B2 (ja) 2011-11-11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JP5863467B2 (ja) 2012-01-12 2016-02-16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
JP5752057B2 (ja) 2012-01-12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CN111634162A (zh) * 2020-05-29 2020-09-08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汽车轮胎气门嘴的批量高效装配工装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8171A (zh) * 2004-03-31 2007-03-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装配系统及轮胎装配方法
CN102227623A (zh) * 2008-11-28 2011-10-26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轮胎检查装置的轮辋装配装置、磁铁安装方法、轮辋更换装置以及轮胎检查装置
CN106164642A (zh) * 2014-04-11 2016-11-23 三菱重工机械科技株式会社 轮胎保持装置、轮胎试验系统
JP2016003911A (ja) * 2014-06-16 2016-01-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363A (zh) 2020-09-29
JPWO2019163016A1 (ja) 2021-03-11
EP3757540A1 (en) 2020-12-30
EP3757540A4 (en) 2021-03-03
EP3757540B1 (en) 2022-06-01
JP6877624B2 (ja) 2021-05-26
WO2019163016A1 (ja) 2019-08-29
US20210088415A1 (en) 2021-03-25
US11333579B2 (en)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78968B2 (en) Tire sorting apparatus
JP5313943B2 (ja)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JP6005276B2 (ja) タイヤ搬送方法、タイヤ搬送固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CN101382580B (zh) 探测器装置以及探测方法
JP5752012B2 (ja)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KR20180079432A (ko) 두 개의 매니퓰레이터를 구비하는 휠 림 및 스포크 결함 검출 시스템
US10073000B2 (en) Rim replacing method for tire testing machine
US11885715B2 (en) Method for checking tyres configured for overturning tyres perpendicular to a tyre rotation axis
CN111727363B (zh) 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TWI699518B (zh) 輪胎試驗機
KR20090114852A (ko) 차량용 디스크 조립체의 런아웃 측정장치
JP4204122B2 (ja) 環状部材のセンタリング装置
JP5955476B1 (ja) 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JPH03150143A (ja)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機用リム装着装置
JPH03110138A (ja)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チエンジャ装置
WO2020195040A1 (ja) センタリング装置、センタリング方法、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検査方法
TWI701167B (zh)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CN111742206B (zh) 轮胎保持机构及轮胎试验装置
US20210063282A1 (en) Rim exchanger, rim holding device, and tire test system
JPH07270151A (ja) ワークの外形の計測方法
CN113741152B (zh) 基板传输方法及装置
JP6795838B2 (ja) バランスウェイト圧着装置
JP2020152053A (ja) センタリング装置、センタリング方法および検査システム
JP2020152052A (ja) センタリング装置、センタリング方法および検査システム
JP3408655B2 (ja) 上下リムの自動調芯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