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1167B -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 Google Patents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1167B
TWI701167B TW107103979A TW107103979A TWI701167B TW I701167 B TWI701167 B TW I701167B TW 107103979 A TW107103979 A TW 107103979A TW 107103979 A TW107103979 A TW 107103979A TW I701167 B TWI701167 B TW I7011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m
support
conveyor
lower rim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3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4370A (zh
Inventor
上田達也
吾川二郎
橘誠
今村守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機械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機械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機械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039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116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4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4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1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1167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輪圈交換機,具備輪圈收容器(61)。輪圈收容器(61),具有:支撐上輪圈(40u)的上輪圈支撐部(62u)、支撐下輪圈(40d)的下輪圈支撐部(62d)。上輪圈支撐部(62u)及下輪圈支撐部(62d),具有互相分離的一對支撐臂(63)。一方之支撐臂(63)的端部與另一方之支撐臂(63)的端部之間,是成為使輪圈本體進入一對支撐臂(63)間的開放端(63a)。一對支撐臂(63)的上表面,是成為從下方將輪圈(40)的突出部(45)予以支撐的突出部支撐面(63b)。

Description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本發明,是關於:在將嵌入至輪胎之胎緣部的輪圈予以保持的輪圈保持機之間進行輪圈交換的輪圈交換機、具備該輪圈交換機的輪圈保持裝置、具備該輪圈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
在製造車輛等所使用的橡膠輪胎的情況,為了確保輪胎的品質,是藉由試驗裝置使輪胎成為疑似膨脹(充氣)狀態之後,對該輪胎進行各種試驗。在這種輪胎試驗系統中,是使用輸送機將輪胎搬送至試驗位置之後,藉由配置在該試驗位置的上輪圈及下輪圈來將輪胎的胎緣部予以夾住藉此保持輪胎。然後,在保持輪胎的狀態下,對該輪胎進行各種試驗。
輪胎試驗系統,有必要保持尺寸不同的輪胎。因此,輪胎試驗系統,除了保持上輪圈及下輪圈的輪圈保持機以外,大多還具備在該輪圈保持機之間交換上輪圈及下輪圈的輪圈交換機。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輪圈交換機,是具備:載放上輪圈的上座板、載放下輪圈的下座板、使該等上座板及下座板朝水平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於上座板,形成有於鉛直方向貫通的心軸孔。上輪圈,是具有:嵌入至輪胎之上胎緣部的輪圈本體、貫通輪圈本體之中心的心軸部。該上輪圈,是在心軸部進入心軸孔且輪圈本體接觸於上座板之上表面的狀態下,被支撐於上座板。上座板及下座板,是藉由移動機構,而在可於輪圈保持機之間收授上輪圈及下輪圈的收授位置、以及從輪圈保持機遠離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專利531394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輪圈交換機,在輪圈保持機之間交換上輪圈之際,有必要使上輪圈的心軸部進出於上座板的輪圈孔。因此,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輪圈交換機,在輪圈保持機之間交換上輪圈之際,因以下的理由1)2)3)之任一者,而使輪圈交換的時間變長。   1) 對於上輪圈支撐體使上輪圈相對地上下動作的距離較長。   2) 使上輪圈上下動作的工序數量較多。   3) 在使上輪圈上下動作之工序的實行時機、以及使上下輪圈支撐部水平移動之工序的實行時機上有所限制。
於是,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可在短時間進行輪圈交換的輪圈交換機、具備該輪圈交換機的輪圈保持裝置、具備該輪圈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之發明之第一態樣的輪圈交換機,   是在保持上輪圈及下輪圈的輪圈保持機之間,交換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該上輪圈及下輪圈是具有嵌入輪胎的輪圈本體與從前述輪圈本體突出的突出部,該輪圈交換機具備:輪圈收容器,其將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予以支撐;以及收容器移動機構,其在可於前述輪圈保持機之間收授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的收授位置、以及從前述輪圈保持機遠離的退避位置之間,使前述輪圈收容器移動。前述輪圈收容器,是具備上下輪圈支撐部,該上下輪圈支撐部,具有:支撐前述上輪圈的上輪圈支撐部、支撐前述下輪圈的下輪圈支撐部、連結前述上輪圈支撐部與前述下輪圈支撐部的連結部。前述上輪圈支撐部及前述下輪圈支撐部,均具有在水平方向互相分離的一對支撐臂,前述一方之支撐臂的前端與前述另一方之支撐臂的前端之間,是成為讓前述輪圈本體對前述一對支撐臂間進入的開放端,前述一對支撐臂的上表面是成為從下方支撐前述突出部的突出部支撐面。
在該輪圈交換機,輪圈收容器的上輪圈支撐部及下輪圈支撐部之任一者,均具有開放端,故若使輪圈收容器移動的話,即是不對輪圈收容器使上輪圈保持機構或下輪圈保持機構相對地往上下方向移動,亦可使各輪圈的輪圈本體進入至兩個支撐臂間。因此,因以下的理由1)2)3)之至少任一者,可使輪圈交換的時間變短。   1) 對於上輪圈支撐部使上輪圈相對地上下動作的距離變短。   2) 使上輪圈上下動作的工序數量變少。   3) 在使上輪圈上下動作之工序的實行時機、以及使上下輪圈支撐部水平移動之工序的實行時機上,限制較為緩和。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之發明之第二態樣的輪圈交換機,   是在前述第一態樣的輪圈交換機中,對於前述上輪圈支撐部來配置前述下輪圈支撐部,來使前述上輪圈支撐部支撐前述上輪圈時之前述上輪圈的中心位置、以及前述下輪圈支撐部支撐前述下輪圈時之前述下輪圈的中心位置,在鉛直方向觀看時成為一致。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之發明之第三態樣的輪圈交換機,   前述第一態樣或第二態樣的輪圈交換機中,前述輪圈收容器,是具備:複數個前述上下輪圈支撐部、沿著鉛直方向以收容器旋轉軸線為中心來旋轉的收容器旋轉軸部、使前述收容器旋轉軸部旋轉的收容器旋轉機構。複數個前述上下輪圈支撐部,是使各上下輪圈支撐部的前述開放端對收容器旋轉軸線朝向徑方向外側,來固定於前述收容器旋轉軸部。
該輪圈交換機的輪圈收容器,具有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因此,該輪圈交換機,是在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之中,於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支撐應交換的上輪圈及下輪圈,並使剩下之其他的上下輪圈支撐部空出來的話,可用輪圈收容器之一次的往復移動,來在輪圈保持機與輪圈交換機之間交換上輪圈及下輪圈。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之發明之第四態樣的輪圈交換機,   是前述第一態樣至前述第三態樣中任一者的輪圈交換機中,前述收容器移動機構,是懸吊保持前述輪圈收容器。
在該輪圈交換機,由於輪圈收容器之下方的空間並沒有被收容器移動機構所佔據,故可有效利用輪圈收容器之下方的空間。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之發明之第五態樣的輪圈交換裝置,   是具備:前述第一態樣至前述第四態樣中任一者的輪圈交換機、前述輪圈保持機。前述輪圈保持機,是具備:上輪圈保持機構,其將嵌入至輪胎之上胎緣部的前述上輪圈予以保持;下輪圈保持機構,其將嵌入至前述輪胎之下胎緣部的前述下輪圈保持在前述上輪圈的下方;第一輪圈移動機構,其對於前述下輪圈保持機構使前述上輪圈保持機構相對地往鉛直方向移動;第二輪圈移動機構,其對於前述上輪圈保持機構與前述下輪圈保持機構之中一方的輪圈保持機構,使前述一方之輪圈保持機構的保持對象亦即輪圈往鉛直方向相對移動;以及輸送機,其在往水平方向延伸的搬送經路上搬送輪胎。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之發明之第六態樣的輪圈交換裝置,   在前述第五態樣的輪圈保持裝置中,前述輪圈保持機,具備使前述輸送機昇降的輸送機昇降裝置。前述輸送機,具備:帶式輸送機,其具有載置前述輪胎的輸送帶;以及下輪圈支撐體,其接觸前述下輪圈而支撐前述下輪圈。前述下輪圈支撐體,是配置在:在水平方向上與前述輸送帶不同的位置,且在比前述輸送帶的上表面還下方的位置。前述輸送機昇降裝置是構成前述第二輪圈移動機構。
在該輪圈保持裝置,是以輸送機昇降裝置來構成第二輪圈移動機構,該輸送機昇降裝置是對於下輪圈保持機構,與輸送機一起使下輪圈往鉛直方向相對移動。該輪圈保持裝置,在對於下輪圈保持機構使下輪圈相對移動之際,將下輪圈以下輪圈支撐體來支撐。而且,該輪圈保持裝置,是使下輪圈支撐體配置在:在水平方向上與輸送帶不同的位置,且在比輸送帶的上表面還下方的位置。藉此,該輪圈保持裝置,在對於下輪圈保持機構使下輪圈相對移動之際,下輪圈沒有與輸送帶接觸,故可抑制輸送帶受傷的情況。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之發明之第七態樣的輪圈試驗系統,   具備:前述第五態樣或前述第六態樣的輪圈保持裝置、對於被保持在前述輪圈保持機的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上所安裝的輪胎進行各種計測的計測器。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可在短時間內交換輪圈。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輪胎試驗系統的實施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系統,如圖1~圖3所示般,具備:對試驗對象的輪胎T施以預處理的預處理裝置10、對於該輪胎T進行各種試驗的試驗裝置20、對試驗後的輪胎T施以後處理的後處理裝置50、以及控制該等裝置10、20、50之動作之未圖示的控制裝置。
預處理裝置10,是具備:入口輸送機11、中心定位機構12、未圖示的潤滑劑塗布機構。入口輸送機11,是將輪胎T往既定的方向搬送。將以下的該方向設為搬送方向X。且,將該搬送方向X之一方側設為下游側(+)X,將該下游側(+)X的相反側設為上游側(-)X。於入口輸送機11,載置有使雙側胎壁Twu、Twd(參照圖2)面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T。該入口輸送機11,是將所載置的輪胎T從上游側(-)X往下游側(+)X搬送。
中心定位機構12,是使輪胎T的中心位於入口輸送機11上之入口搬送經路的既定位置。該既定位置,是入口搬送經路之經路寬度方向Y的中央。藉此,該中心定位機構12,是使輪胎T中心定位。未圖示的潤滑劑塗布機構,是對被中心定位之輪胎T的上胎緣部Tbu及下胎緣部Tbd塗佈潤滑劑。
試驗裝置20,具備:輪圈保持機30、輪胎計測器39、輪圈交換機60、以及支撐該等的框架21。在本實施形態,是以輪圈保持機30與輪圈交換機60,來構成輪圈保持裝置。輪圈保持機30,是可旋轉地保持:嵌入至輪胎T之上胎緣部Tbu的上輪圈40u、嵌入至輪胎T之下胎緣部Tbd的下輪圈40d。該輪圈保持機30,若對所保持的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安裝輪胎T的話,會成為保持該輪胎T。藉此,該輪圈保持機30,亦會被稱為輪胎保持機。於是,以下,有時會將該輪圈保持機30稱為輪胎保持機30。輪圈保持機30,具備中央輸送機22。該中央輸送機22,是配置在入口輸送機11的下游側(+)X,往與入口輸送機11的搬送方向X相同的方向來搬送輪胎T。藉此,該中央輸送機22之中央搬送經路的經路寬度方向Y,亦與入口搬送經路的經路寬度方向Y為相同方向。輪胎計測器39,是進行與被保持在輪胎保持機30之輪胎T相關的各種計測。
後處理裝置50,具備:出口輸送機51、未圖示的標記機構。出口輸送機51,是配置在中央輸送機22的下游側(+)X,往與入口輸送機11及中央輸送機22的搬送方向X相同的方向來搬送輪胎T。藉此,該出口輸送機51之出口搬送經路的經路寬度方向Y,亦與入口搬送經路及中央搬送經路的經路寬度方向Y為相同方向。出口搬送經路之鉛直方向的水平,是與入口搬送經路之鉛直方向的水平相同。
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上輪圈40u,是如圖6及圖7所示般,具有上輪圈本體41u與上突緣部(突出部)45u。上輪圈本體41u,是具有:上輪圈胴部42u、上輪圈被保持部43u、上胎緣嵌入部44u、上心軸部46u。上輪圈胴部42u,是以上輪圈軸線Lru為中心形成圓筒狀。在此,將上輪圈軸線Lru延伸的方向作為上輪圈軸線方向,將該上輪圈軸線方向的一方側作為上側,將另一方側作為下側。上輪圈被保持部43u,是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部分。該上輪圈被保持部43u,是形成在上輪圈胴部42u的上側。上胎緣嵌入部44u,是嵌入至輪胎T之上胎緣部Tbu的部分。該上胎緣嵌入部44u,是形成在上輪圈胴部42u的外周側。上心軸部46u,是以上輪圈軸線Lru為中心形成圓柱狀。該上心軸部46u,是配置在圓筒狀之上輪圈胴部42u的內周側。該上心軸部46u的下端,是從上輪圈胴部42u往下側突出。上突緣部45u,是從上輪圈胴部42u對上輪圈軸線Lru往徑方向外側突出。
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下輪圈40d,是具有下輪圈本體41d與下突緣部(突出部)45d。下輪圈本體41d,是具有:下輪圈胴部42d、下輪圈被保持部43d、下胎緣嵌入部44d。下輪圈胴部42d,是以下輪圈軸線Lrd為中心形成圓筒狀。在此,將下輪圈軸線Lrd延伸的方向作為下輪圈軸線方向,將該下輪圈軸線方向的一方側作為上側,將另一方側作為下側。下輪圈被保持部43d,是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部分。該下輪圈被保持部43d,是形成在下輪圈胴部42d的下側。下胎緣嵌入部44d,是嵌入至輪胎T之下胎緣部Tbd的部分。該下胎緣嵌入部44d,是形成在下輪圈胴部42d的外周側。下突緣部45d,是從下輪圈胴部42d對下輪圈軸線Lrd往徑方向外側突出。
試驗裝置20的輪圈保持機30,是如圖2及圖3所示般,除了前述中央輸送機22之外,還具備:上輪圈保持機構32u、輪胎剝皮器49、下心軸31d、下輪圈保持機構32d、輪圈電梯(第一移動機構)37、輸送機昇降裝置(第二移動機構)25。
下心軸31d,是以延伸於鉛直方向的旋轉軸線Lr為中心之圓柱狀的構件。下心軸31d,是在框架21的基座21a上,以旋轉軸線Lr為中心來旋轉驅動。下輪圈保持機構32d,是將下輪圈40d的下輪圈被保持部43d予以保持。下輪圈40d,是被下輪圈保持機構32d所保持,藉此使下輪圈軸線Lrd與旋轉軸線Lr一致。上輪圈保持機構32u,是將上輪圈40u的上輪圈被保持部43u予以保持。上輪圈40u,是被上輪圈保持機構32u所保持,藉此使上輪圈軸線Lru與旋轉軸線Lr一致。輪胎剝皮器49,是將輪胎T的上側胎壁Twu往下方按壓的機構。該輪胎剝皮器49,例如,具有氣壓缸而構成。
輪圈電梯(第一移動機構)37,是透過線性導引件等的導引手段37a,而可於鉛直方向移動地被支撐在框架21的主框架21b。在該輪圈電梯37,設有前述的上輪圈保持機構32u及輪胎剝皮器49。
輪圈電梯37,是將上輪圈保持機構32u所保持之上輪圈40u的上輪圈軸線Lru,以與下心軸31d的旋轉軸線Lr一致的狀態來昇降。輪圈電梯37下降的話,上心軸部46u的下部會插入至下心軸31d的內部。上心軸部46u,是藉由設在下心軸31d內的鎖定機構(未圖示),而在既定的插入位置與下心軸31d結合。具有上心軸部46u的上輪圈40u,藉由鎖定機構而與下心軸31d結合的話,會伴隨著下心軸31d的旋轉而一起旋轉。
前述的中央輸送機22,是透過線性導引件等的導引手段25a,而可於鉛直方向移動地被支撐在主框架21b。該中央輸送機22,是藉由具備伺服馬達(未圖示)的輸送機昇降裝置25,而在上限位置與下限位置之間於鉛直方向昇降。中央輸送機22的上限位置,是位在比搬送高度位置還上方的位置。搬送高度位置,是如圖2及圖3中的虛擬線所示般,中央輸送機22之上表面的水平,換言之是中央搬送經路的水平,是位在與入口搬送經路及出口搬送經路的水平相同的水平。中央輸送機22的下限位置,是如圖2及圖3中的實線所示般,中央輸送機22之上表面的水平,是位在比安裝在下心軸31d的下輪圈40d還下方的位置。又,該下限位置,是比前述搬送高度位置還下方的位置。
在中央輸送機22的中央搬送經路位於搬送高度位置之際,通過下心軸31d的旋轉軸線Lr,且在該中央搬送經路上往搬送方向X延伸的虛擬線為經路中心線Lc(參照圖1)。該經路中心線Lc,是成為中央搬送經路之經路寬度方向Y的中心。預處理裝置10的中心定位機構12,是使輪胎T的中心位在該經路中心線Lc上。
中央輸送機22,是具有在經路寬度方向Y彼此分離既定距離的一對輸送帶23。亦即,該中央輸送機22,為帶式輸送機。在一對輸送帶23之中,一方的輸送帶23與另一方的輸送帶23,是以通過旋轉軸線Lr的經路中心線Lc為基準,在經路寬度方向Y配置於對稱的位置。一對輸送帶23之經路寬度方向Y之兩者的間隔,可藉由公知的輸送帶開閉機構24來調整。因此,下心軸31d及下輪圈40d,是在中央輸送機22的昇降之際,可通過一對輸送帶23之間。
中央輸送機22,是進一步如圖4及圖5所示般,具有:掛有輸送帶23的上游側滑輪26a及下游側滑輪26b、將上游側滑輪26a及下游側滑輪26b支撐成可旋轉的輸送機框架27、兩個下輪圈支撐機構28。上游側滑輪26a、下游側滑輪26b、輸送機框架27、兩個下輪圈支撐機構28,均分別存在於一對的輸送帶23。輸送機框架27,是於搬送方向X較長的構件。上游側滑輪26a,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輸送機框架27之上游側(-)X的部分。下游側滑輪26b,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輸送機框架27之下游側(+)X的部分。輸送帶23,是被掛在該等上游側滑輪26a及下游側滑輪26b。兩個下輪圈支撐機構28,均具有:下輪圈支撐體28a、使該下輪圈支撐體28a往搬送方向X移動的支撐體移動機構28c。下輪圈支撐體28a,具有平坦且朝向上側的輪圈支撐面28b。使該下輪圈支撐體28a移動的支撐體移動機構28c,是被固定在輸送機框架27。該支撐體移動機構28c,是例如為氣壓缸。
兩個下輪圈支撐體28a之中,一方的下輪圈支撐體28a,是配置在比旋轉軸線Lr還上游側(-)X,另一方的下輪圈支撐體28a,是配置在比旋轉軸線Lr還下游側(+)X。且,各下輪圈支撐體28a,是在經路寬度方向Y,配置在與輸送機框架27所支撐的輸送帶23不同的位置。具體來說,一對輸送帶23之中,相對於一方的輸送帶23的兩個下輪圈支撐體28a,均以一方的輸送帶23為基準來配置在另一方的輸送帶23側。該下輪圈支撐體28a的輪圈支撐面28b,是位在比輸送帶23的上表面、亦即比中央搬送經路還下方的位置。配置在比旋轉軸線Lr還上游側(-)X的下輪圈支撐體28a,是藉由支撐體移動機構28c,而在無法支撐下輪圈40d的退避位置、以及在比該退避位置還下游側(+)X之可支撐下輪圈40d的支撐位置之間進行進退。又,圖4中,將退避位置的下輪圈支撐體28a以實線表示,將支撐位置的下輪圈支撐體28a以虛擬線表示。配置在比旋轉軸線Lr還下游側(-)X的下輪圈支撐體28a,是藉由支撐體移動機構28c,而在無法支撐下輪圈40d的退避位置、以及在比該退避位置還上游側(+)X之可支撐下輪圈40d的支撐位置之間進行進退。
輪圈交換機60,是如圖1、圖6及圖7所示般,具備:支撐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的輪圈收容器61、使輪圈收容器61往水平方向移動的收容器移動機構70、以及交換機框架75。
輪圈收容器61,是具備: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以於鉛直方向延伸的收容器旋轉軸線Lrs為中心來旋轉的收容器旋轉軸部66、使收容器旋轉軸部66旋轉的收容器旋轉機構67。
上下輪圈支撐部62,是具有:支撐上輪圈40u的上輪圈支撐部62u、支撐下輪圈40d的下輪圈支撐部62d、以及將上輪圈支撐部62u與下輪圈支撐部62d予以連結的連結部65。上輪圈支撐部62u及下輪圈支撐部62d,均具有:於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對支撐臂63、臂連接部64。一對支撐臂63,是在對於支撐臂63所延伸的方向呈垂直的水平方向互相分離。一對支撐臂63間的間隔尺寸,是比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之胴部42的外徑尺寸還要略大的尺寸。臂連接部64,是將一對支撐臂63之中一方之支撐臂63的基端與另一方之支撐臂63的基端予以連接。一方之支撐臂63的前端與另一方之支撐臂63的前端之間,是成為使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的胴部42進入一對支撐臂63間的開放端63a。上輪圈支撐部62u之一對支撐臂63的上表面,是成為從下方將上輪圈40u的上突緣部45u予以支撐的突緣支撐面(突出部支撐面)63b。且,下輪圈支撐部62d之一對支撐臂63的上表面,是成為從下方將下輪圈40d的下突緣部45d予以支撐的突緣支撐面(突出部支撐面)63b。
連結部65,是將上輪圈支撐部62u的臂連接部64與下輪圈支撐部62d的臂連接部64予以連結,而在上輪圈支撐部62u之開放端63a的下側存在有下輪圈支撐部62d的開放端63a,且在上輪圈支撐部62u之臂連接部64的下側存在有下輪圈支撐部62d的臂連接部64。下輪圈支撐部62d所支撐之下輪圈40d的中心位置,在鉛直方向觀看時,是與上輪圈支撐部62u所支撐之上輪圈40u的中心位置一致。換言之,在上輪圈支撐部62u所支撐之上輪圈40u之上輪圈軸線Lru的延長線上,位有下輪圈支撐部62d所支撐之下輪圈40d的下輪圈軸線Lrd。
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是使各上下輪圈支撐部62的開放端63a對於收容器旋轉軸線Lrs朝向徑方向外側,來固定於收容器旋轉軸部66。該收容器旋轉軸部66的一部分,是構成各上下輪圈支撐部62的連結部65。收容器旋轉軸線Lrs,是與輪圈保持機30的旋轉軸線Lr平行。該收容器旋轉軸線Lrs的位置,是從該旋轉軸線Lr往經路寬度方向Y錯開的位置。
收容器旋轉機構67,具有:從動滑輪68a、驅動滑輪68b、橋接於兩個滑輪68a、68b的輸送帶68c、使驅動滑輪68b旋轉的馬達68d、軸承68e、基座69。從動滑輪68a,是安裝在收容器旋轉軸部66的上端。軸承68e,是以旋轉軸線Lrs為中心而可旋轉地支撐收容器旋轉軸部66。軸承68e及馬達68d,是固定在基座69。又,以上為收容器旋轉機構67之構造的一例,亦可為其他構造。例如,收容器旋轉機構67,亦可為直接連接於收容器旋轉軸部66的馬達來構成。
交換機框架75,具有:豎立在框架21之基座21a上的複數根柱75a、以及將複數根柱75a的上部予以互相連結的複數條橫樑75b。
收容器移動機構70,具有:於經路寬度方向Y延伸的螺紋軸71、螺合至螺紋軸71的螺帽構件72、將螺紋軸71支撐成可繞其中心軸線旋轉的軸承72a、使螺紋軸71繞其旋轉軸旋轉的馬達72b。
螺紋軸71,是配置在輪圈收容器61及交換機框架75的上方。於螺紋軸71的一端,連結有馬達72b的輸出軸。且,該螺紋軸71的另一端,是以軸承72a來支撐。馬達72b及軸承72a,均固定在交換機框架75的上部。螺帽構件72,是固定在收容器旋轉機構67的基座69。
藉由以上的構造,使馬達72b驅動,來使螺紋軸71繞其中心軸線旋轉的話,螺帽構件72及與該螺帽構件72連結的輪圈收容器61會往經路寬度方向Y移動。輪圈收容器61,是在收授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於經路寬度方向Y移動。所謂的收授位置,是在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之中,任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可與輪圈保持機30之間進行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之收授的位置。在該收授位置,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所支撐之上輪圈40u的上輪圈軸線Lru及下輪圈40d的下輪圈軸線Lrd,是位在輪圈保持機30的旋轉軸線Lr上。藉此,在該收授位置,於鉛直方向觀看時,輪圈收容器61的一部分與輪圈保持機30重疊。所謂的退避位置,是對於在位於收授位置時之前述的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的開放端63a,往臂連接部64存在之側使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從輪圈保持機30分離的位置。且,該退避位置,即使是使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以收容器旋轉軸線Lrs為中心來旋轉,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亦不會與在輪圈保持機30及中央輸送機22上於X方向搬送的輪胎T接觸的位置。
又,本實施形態的收容器移動機構70,雖未圖示但具有於經路寬度方向Y延伸的軌道與可於該軌道滑動的導引件。軌道,是固定在交換機框架75。導引件,例如連結於輪圈收容器61的基座69。軌道及導引件,是往輪圈收容器61的移動方向導引,並可使輪圈收容器61對交換機框架75移動,發揮出將該輪圈收容器61支撐於交換機框架75的作用。軌道及導引件,均位在比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還上方的位置。亦即,收容器移動機構70,是位在比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還上方的位置,將輪圈收容器61予以懸吊保持,並使該輪圈收容器61往經路寬度方向Y移動。
接著,針對以上所說明之輪胎試驗系統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入口輸送機11上載置輪胎T的話,預處理裝置10的中心定位機構12會動作,而使該輪胎T的中心位在入口搬送經路的中心,換言之就是在經路中心線Lc上。在中心定位機構12動作之後,預處理裝置10的潤滑劑塗布機構,是在輪胎T的上胎緣部Tbu及下胎緣Tbd塗佈潤滑劑。
對輪胎T的潤滑劑塗布結束的話,入口輸送機11及中央輸送機22會開始驅動,將該輪胎T往下游側(+)X搬送。若輪胎T被搬送到試驗區域內的話,中央輸送機22會停止。又,該試驗區域,是以旋轉軸線Lr為中心且外徑與輪胎T的外徑幾乎相同外徑的圓柱區域。
中央輸送機22停止之後,使輸送機昇降裝置25驅動,而使中央輸送機22及載置在這之上的輪胎T下降。中央輸送機22,是下降至其上表面比下輪圈40d還下方的位置。在該下降過程,對安裝在下心軸31d的下輪圈40d,使該輪胎T的下胎緣部Tbd嵌入,該輪胎T,是藉由中央輸送機22及下輪圈40d而成為被從下方支撐的狀態。
接著,藉由輪圈電梯37的驅動,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所保持的上輪圈40u下降。以該下降,使輪胎T的上胎緣部Tbu嵌入至上輪圈40u。其結果,輪胎T,是被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夾住。且,上心軸部46u的下部,是進入下心軸31d內。該上心軸部46u,是藉由設在下心軸31d內的鎖定機構(未圖示),而與下心軸31d結合。
之後,從外部經過上心軸部46u或下心軸31d內,對輪胎T的內部供給空氣。對輪胎T的內部供給空氣之後,下心軸31d會旋轉。伴隨著該下心軸31d的旋轉,會使該下心軸31d所安裝的下輪圈40d、以及該下心軸31d所結合的上輪圈40u,與下心軸31d一體旋轉。其結果,被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夾住的輪胎T也會旋轉。在該輪胎T的旋轉中,實行關於該輪胎T的各種計測。
以上的各種計測結束的話,從輪胎T放掉空氣。進一步,使鎖定機構所致之上輪圈40u與下心軸31d的結合狀態解除。與下心軸31d的結合狀態解除之後的上輪圈40u,是藉由輪圈電梯37的驅動而上昇。上輪圈40u退避到上方的話,輸送機昇降裝置25會驅動,而使中央輸送機22上昇至搬送高度位置。輪胎T,是伴隨著該中央輸送機22的上昇而上昇。另一方面,與該輪胎T的下胎緣部Tbd嵌合的下輪圈40d,不會上昇。因此,在輪胎T的上昇過程,會使輪胎T的下胎緣部Tbd從下輪圈40d脫離。之後,使設在輪圈電梯37的複數個輪胎剝皮器49驅動,而將該輪胎T對於上輪圈40u相對地被往下方按壓。其結果,會使輪胎T的上胎緣部Tbu從上輪圈40u脫離。又,輪胎剝皮器49的驅動所致之上胎緣部Tbu從上輪圈40u的脫離,亦可在中央輸送機22的上昇前所實行之上心軸31u的上昇時進行。以上,使輪胎T從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脫離。
在輪胎T從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脫離之後,使中央輸送機22驅動,而將中央輸送機22上的輪胎T往下游側(+)X搬送。中央輸送機22的搬送高度位置,是如前述般,使中央搬送經路的水平位在與入口搬送經路及出口搬送經路的水平相同水平的位置。因此,中央輸送機22上的輪胎T,是從該中央輸送機22轉移至出口輸送機51。輪胎T,是在出口輸送機51上,藉由未圖示的標記機構,來標記出計測結果等各種資訊。
該輪胎試驗系統,亦實行關於尺寸不同之輪胎的各種試驗。因此,該輪胎試驗系統,是具備輸送帶開閉機構24,其調整:構成中央輸送機22的一對輸送帶23在經路寬度方向Y之兩者的間隔。此外,該輪胎試驗系統,具備:將嵌入至輪胎T的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予以交換的輪圈交換機60。
在此,如圖3所示般,將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上輪圈40u當成第一上輪圈40u1,將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下輪圈40d當成第一下輪圈40d1。且,將與該第一上輪圈40u1交換的上輪圈40u當成第二上輪圈40u2,將與第一下輪圈40d1交換的下輪圈40d當成第二下輪圈40d2。
在交換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之際,如圖3所示般,在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第一上輪圈40u1及第一下輪圈40d1,沒有安裝輪胎T。且,中央輸送機22,是位在下限位置。且,第二上輪圈40u2及第二下輪圈40d2,是被支撐在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之中的任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之中,其他的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是沒有支撐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該其他的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的開放端63a,是朝向輪圈保持機30側,更正確來說是朝向輪圈保持機30的旋轉軸線Lr側。且,支撐第二上輪圈40u2及第二下輪圈40d2的輪圈收容器61,是位於退避位置。
在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的交換,首先是實行交換準備工序。在該交換準備工序,首先,如圖4所示般,驅動中央輸送機22之所有的支撐體移動機構28c,如圖4中的虛擬線所示般,使所有的下輪圈支撐體28a位在支撐位置。接著,如圖8所示般,使下輪圈保持機構32d驅動,而解除該下輪圈保持機構32d所致之第一下輪圈40d1的保持。接著,使輸送機昇降裝置25驅動,而使中央輸送機22上昇。在該過程中,位在支撐位置的下輪圈支撐體28a的輪圈支撐面28b與第一下輪圈40d1接觸,而使第一下輪圈40d1被下輪圈支撐體28a支撐。中央輸送機22,在這之後也上昇,而停止在(下輪圈收授高度Hd+α)的位置。在此,所謂的下輪圈收授高度Hd,是使中央輸送機22之下輪圈支撐體28a所支撐的第一下輪圈40d1之下突緣部45d的下表面水平,與下輪圈支撐部62d之突緣支撐面63b的水平成為相同水平之中央輸送機22的高度。該高度之中央輸送機22的位置,是前述之中央輸送機22的上限位置。且,α是數mm到2cm左右。接著,使輪圈電梯37上昇或下降,而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所保持的第一上輪圈40u1上昇或下降。該輪圈電梯37,是停止在(上輪圈收授高度Hu+α)的位置。在此,所謂的上輪圈收授高度Hu,是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所保持的第一上輪圈40u1之上突緣部45u的下表面水平,與上輪圈支撐部62u之突緣支撐面63b的水平成為相同水平之輪圈電梯37的高度。且,α是與前述相同,為數mm到2cm左右。
以上,結束交換準備工序。在該交換準備工序,是使中央輸送機22上昇之後,使輪圈電梯37上昇或下降。但是,亦可在使輪圈電梯37上昇或下降之後,使中央輸送機22上昇。且,亦可使輪圈電梯37的上昇或下降與中央輸送機22的上昇同時實行。
接著,實行接收工序。該接收工序,如圖9所示般,首先,使收容器移動機構70驅動,而使輪圈收容器61從退避位置前進至收授位置。藉由該輪圈收容器61的前進,使沒有支撐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的上下輪圈支撐部62,到達可接收第一上輪圈40u1及第一下輪圈40d1的位置。在該位置,使第一上輪圈40u1的胴部42u進入至該上下輪圈支撐部62之上輪圈支撐部62u的兩個支撐臂63間,使第一下輪圈40d1的胴部42d進入至該上下輪圈支撐部62之下輪圈支撐部62d的兩個支撐臂63間。但是,第一上輪圈40u1的上突緣部45u與上輪圈支撐部62u的突緣支撐面63b,是在鉛直方向分離,兩者並無接觸。且,第一下輪圈40d1的下突緣部45d與下輪圈支撐部62d的突緣支撐面63b,是在鉛直方向分離,兩者並無接觸。
接著,使輪圈電梯37下降前述的α份量。其結果,第一上輪圈40u1的上突緣部45u會與上輪圈支撐部62u的突緣支撐面63b接觸。然後,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驅動,而藉由上輪圈保持機構32u來解除第一上輪圈40u1的保持。其結果,第一上輪圈40u1,是被上輪圈支撐部62u所支撐。
接著,使輸送機昇降裝置25驅動,而使中央輸送機22下降。藉由該中央輸送機22的下降,而使在該中央輸送機22的下輪圈支撐體28a所支撐之第一下輪圈40d1的下突緣部45d接觸於下輪圈支撐部62d的突緣支撐面63b。其結果,第一下輪圈40d1,是被下輪圈支撐部62d所支撐。中央輸送機22,在這之後也下降,而停止在比下限位置還上方的中間待機位置。
以上,結束接收工序。在該接收工序,是使輪圈電梯37下降之後,使中央輸送機22下降。但是,亦可使中央輸送機22下降之後,使輪圈電梯37下降。且,亦可同時實行輪圈電梯37的下降與中央輸送機22的下降。
接著,實行收授工序。該收授工序,如圖10所示般,首先,使輪圈電梯37上昇至中間待機位置,而停止在該中間待機位置。接著,使輸送帶開閉機構24驅動,來改變構成中央輸送機22的一對輸送帶23在經路寬度方向Y之兩者的間隔。其結果,一對輸送帶23間的間隔,是成為可用所有的下輪圈支撐體28a來支撐第二下輪圈40d2的間隔。接著,使收容器旋轉機構67驅動,而以收容器旋轉軸線Lrs為中心使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旋轉。以該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的旋轉,來使支撐第二上輪圈40u2及第二下輪圈40d2的上下輪圈支撐部62到達收授位置。
接著,如圖11所示般,使輪圈電梯37從中間待機位置下降至上輪圈收授高度Hu,而停止在該上輪圈收授高度Hu。然後,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驅動,而保持上輪圈支撐部62u所支撐的第二上輪圈40u2。又,上輪圈收授高度Hu,與前述同樣地,是使上輪圈支撐部62u所支撐的第二上輪圈40u2之上突緣部45u的下表面水平,與上輪圈支撐部62u之突緣支撐面63b的水平成為相同水平之輪圈電梯37的高度。換言之,上輪圈收授高度Hu,是可用上輪圈保持機構32u來將上輪圈支撐部62u所支撐的第二上輪圈40u2予以保持之輪圈電梯37的高度。接著,使中央輸送機22從中間退避位置上昇至(下輪圈收授高度Hd+α)的位置,而停止在該位置。在該過程中,中央輸送機22的下輪圈支撐體28a與第二下輪圈40d2會接觸,而使第二下輪圈40d2被下輪圈支撐體28a支撐。又,下輪圈收授高度Hd,亦與前述同樣地,是使中央輸送機22之下輪圈支撐體28a所支撐的第二下輪圈40d2之下突緣部45d的下表面水平,與下輪圈支撐部62d之突緣支撐面63b的水平成為相同水平之中央輸送機22的高度。
以上,結束收授工序。在該收授工序,是使輪圈電梯37下降之後,使中央輸送機22上昇。但是,亦可使中央輸送機22上昇之後,使輪圈電梯37下降。且,亦可同時實行輪圈電梯37的下降與中央輸送機22的上昇。
最後,實行輪胎試驗準備工序。在該輪胎試驗準備工序,首先,使收容器移動機構70驅動,而如圖12所示般,使輪圈收容器61後退到退避位置。接著,使輪圈電梯37上昇至待機位置。接著,使輸送機昇降裝置25驅動,而使中央輸送機22下降至下限位置。在該中央輸送機22的下降過程中,以該中央輸送機22的下輪圈支撐體28a所支撐的第二下輪圈40d2會接觸下心軸31d。第二下輪圈40d2接觸下心軸31d的話,就使下輪圈保持機構32d驅動,來保持該第二下輪圈40d2。
以上,結束輪胎試驗準備工序。在該輪胎試驗準備工序,使輪圈收容器61退避至退避位置之後,使輪圈電梯37上昇至待機位置。此外,之後使中央輸送機22下降至下限位置。但是,輪圈收容器61的後退、輪圈電梯37的上昇、中央輸送機22的下降之實行順序並不限定為上述,亦可為其他順序。且,亦可同時實行輪圈收容器61的後退、輪圈電梯37的上昇、中央輸送機22的下降。
在輪胎試驗準備工序結束的時間點,輪圈電梯37是位在待機位置。在該輪圈電梯37所設置的上輪圈保持機構32u,保持有第二上輪圈40u2。且,中央輸送機22是位在下限位置。於下輪圈保持機構32d,保持有第二下輪圈40d2。輪圈收容器61,是位在退避位置。在該輪圈收容器61之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的任一者,是支撐有第一上輪圈40u1及第二下輪圈40d2。
輪胎試驗準備工序結束的話,使與輪圈保持機30所保持的第二上輪圈40u2及第二下輪圈40d2相對應的輪胎T放在預處理裝置的入口輸送機11上,對於該輪胎T,如先前說明般,實行預處理裝置10的預處理、試驗裝置20的試驗、後處理裝置50的後處理。
如上述般,在本實施形態,輪圈收容器61的上輪圈支撐部62u及下輪圈支撐部62d之任一者,均具有開放端63a,故若使輪圈收容器61水平移動的話,即使不對輪圈收容器61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或下輪圈保持機構32d相對地往上下方向移動,亦可使各輪圈的胴部42進入至兩個支撐臂63間。因此,因以下的理由1)2)3)之至少任一者,可使輪圈交換的時間變短。   1) 對於上輪圈支撐部62u使上輪圈40u相對地上下動作的距離變短。   2) 使上輪圈40u上下動作的工序數量變少。   3) 在使上輪圈40u上下動作之工序的實行時機、以及使上下輪圈支撐部62水平移動之工序的實行時機上,限制較為緩和。
具體來說,例如,關於以上的理由3),在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準備工序,如前述般,可同時實行輪圈電梯37的上昇(上輪圈40u的上昇)與輪圈收容器61的後退(上下輪圈支撐部62的水平移動)。另一方面,在前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若不使上輪圈40u上昇來從上座板的輪圈孔露出上輪圈的心軸部之後的話,就無法使輪圈收容器後退。因此,雖已說過,但在本實施形態,與前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相較之下,可縮短輪圈交換的時間。
且,本實施形態的輪圈收容器61,是具有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因此,在本實施形態,是在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之中,於一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支撐應交換的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並使剩下之其他的上下輪圈支撐部62空出來的話,可用輪圈收容器61之一次的往復移動,來在輪圈保持機30與輪圈交換機60之間交換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
本實施形態的收容器移動機構70,是位在比複數個上下輪圈支撐部62還上方的位置,將輪圈收容器61予以懸吊保持。因此,在本實施形態,由於輪圈收容器61之下方的空間並沒有被收容器移動機構70所佔據,故可有效利用輪圈收容器61之下方的空間。具體來說,例如,在收容器移動機構70及輪圈收容器61的下方,作為輪胎計測器,如圖3等所示般,可配置尺寸計測器39b。
在本實施形態,對於下輪圈保持機構32d使下輪圈40d相對移動之際,是將下輪圈40d以下輪圈支撐體28a來支撐。而且,在本實施形態,是使下輪圈支撐體28a配置在:在水平方向上與輸送帶23不同的位置,且在比輸送帶23的上表面還下方的位置。藉此,在本實施形態,對於下輪圈保持機構32d使下輪圈40d相對移動之際,下輪圈40d沒有與輸送帶23接觸,故可抑制輸送帶23受傷的情況。
「變形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各實施形態,在不超脫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內,亦包含對上述實施形態加上各種變更者。亦即,在各實施形態所舉出之具體的形狀或構造等僅為一例,可適當變更。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是使中央輸送機22下降,藉此使中央輸送機22對下輪圈40d相對移動。但是,例如,亦可使下輪圈40d上昇,藉此使中央輸送機22對下輪圈40d相對移動。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對下輪圈保持機構32d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相對地往鉛直方向移動的第一輪圈移動機構,是使上輪圈保持機構32u往鉛直方向移動的輪圈電梯37。但是,第一輪圈移動機構,亦可為使下輪圈保持機構32d往鉛直方向移動的機構。且,對於上輪圈保持機構32u與下輪圈保持機構32d之中一方的輪圈保持機構,使一方的輪圈保持機構的保持對象亦即輪圈往鉛直方向相對移動的第二輪圈移動機構,是對於下輪圈保持機構32d,與中央輸送機22一起使下輪圈40d往鉛直方向相對移動的輸送機昇降裝置25。但是,第二移動機構,亦可為對上輪圈保持機構32u使上輪圈40u往鉛直方向相對移動的機構。
且,在以上的實施形態,是先將輪胎T放在下輪圈40d之後使上輪圈40u下降,來將該輪胎T以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來夾住。但是,亦可先將輪胎T放在上輪圈40u之後,使下輪圈40d接近輪胎T,藉此將該輪胎T以上輪圈40u及下輪圈40d來夾住。
以上之實施形態之輪圈40的突出部45,是從輪圈40的胴部42對於輪圈軸線往徑方向外側突出之板狀的突緣部。但是,該突出部45,只要是從輪圈40的胴部42對於輪圈軸線往徑方向外側突出即可,並非為板狀亦可。亦即,該突出部45,亦可不是突緣。
且,以上的實施形態,是輪胎試驗系統的實施形態。但是,本發明的輪圈交換機,亦可適用在輪胎試驗系統以外的系統。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可在短時間內交換輪圈。
10‧‧‧預處理裝置11‧‧‧入口輸送機12‧‧‧中心定位機構20‧‧‧試驗裝置21‧‧‧框架21a‧‧‧基座21b‧‧‧主框架22‧‧‧中央輸送機23‧‧‧輸送帶24‧‧‧輸送帶開閉機構25‧‧‧輸送機昇降裝置25a‧‧‧導引手段26a‧‧‧上游側滑輪26b‧‧‧下游側滑輪27‧‧‧輸送機框架28‧‧‧下輪圈支撐機構28a‧‧‧下輪圈支撐體28b‧‧‧輪圈支撐面28c‧‧‧支撐體移動機構30‧‧‧輪圈保持機(輪胎保持機)31d‧‧‧下心軸32u‧‧‧上輪圈保持機構32d‧‧‧下輪圈保持機構37‧‧‧輪圈電梯37a‧‧‧導引手段39‧‧‧輪胎計測器39b‧‧‧尺寸計測器40‧‧‧輪圈40u‧‧‧上輪圈40u1‧‧‧第一上輪圈40u2‧‧‧第二上輪圈40d‧‧‧下輪圈40d1‧‧‧第一下輪圈40d2‧‧‧第二下輪圈41u‧‧‧上輪圈本體41d‧‧‧下輪圈本體42‧‧‧胴部42u‧‧‧上輪圈胴部42d‧‧‧下輪圈胴部43u‧‧‧上輪圈被保持部43d‧‧‧下輪圈被保持部44u‧‧‧上胎緣嵌入部44d‧‧‧下胎緣嵌入部45‧‧‧突緣部(突出部)45u‧‧‧上突緣部(突出部)45d‧‧‧下突緣部(突出部)46u‧‧‧上心軸部49‧‧‧輪胎剝皮器50‧‧‧後處理裝置51‧‧‧出口輸送機60‧‧‧輪圈交換機61‧‧‧輪圈收容器62‧‧‧上下輪圈支撐部62u‧‧‧上輪圈支撐部62d‧‧‧下輪圈支撐部63‧‧‧支撐臂63a‧‧‧開放端63b‧‧‧突緣支撐面(突出部支撐面)64‧‧‧臂連接部65‧‧‧連結部66‧‧‧收容器旋轉軸部67‧‧‧收容器旋轉機構68a‧‧‧從動滑輪68b‧‧‧驅動滑輪68c‧‧‧輸送帶68d‧‧‧馬達68e‧‧‧軸承69‧‧‧基座70‧‧‧收容器移動機構71‧‧‧螺紋軸72‧‧‧螺帽構件72a‧‧‧軸承72b‧‧‧馬達75‧‧‧交換機框架75a‧‧‧柱75b‧‧‧橫梁T‧‧‧輪胎Tbu‧‧‧上胎緣部Tbd‧‧‧下胎緣部Twu‧‧‧上側胎壁Twd‧‧‧下側胎壁Lc‧‧‧經路中心線Lr‧‧‧旋轉軸線Lru‧‧‧上輪圈軸線Lrd‧‧‧下輪圈軸線Lrs‧‧‧收容器旋轉軸線X‧‧‧搬送方向(-)X‧‧‧上游側(+)X‧‧‧下游側Y‧‧‧經路寬度方向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系統的俯視圖。   圖2為圖1的II-II線剖面圖。   圖3為圖1的III-III線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中央輸送機的主要部切缺俯視圖。   圖5為圖4的V-V線剖面圖。   圖6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輪圈交換機的側視圖。   圖7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輪圈收容器的立體圖。   圖8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交換準備工序後之輪圈保持機及輪圈交換機的側視圖。   圖9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收工序後之輪圈保持機及輪圈交換機的側視圖。   圖10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收授工序中之輪圈保持機及輪圈交換機的側視圖。   圖1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收授工序後之輪圈保持機及輪圈交換機的側視圖。   圖12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準備工序後之輪圈保持機及輪圈交換機的側視圖。
40d‧‧‧下輪圈
40u‧‧‧上輪圈
41d‧‧‧下輪圈本體
41u‧‧‧上輪圈本體
42d‧‧‧下輪圈胴部
42u‧‧‧上輪圈胴部
43d‧‧‧下輪圈被保持部
43u‧‧‧上輪圈被保持部
44d‧‧‧下胎緣嵌入部
44u‧‧‧上胎緣嵌入部
45d‧‧‧下突緣部(突出部)
45u‧‧‧上突緣部(突出部)
46u‧‧‧上心軸部
61‧‧‧輪圈收容器
62‧‧‧上下輪圈支撐部
62d‧‧‧下輪圈支撐部
62u‧‧‧上輪圈支撐部
63‧‧‧支撐臂
63a‧‧‧開放端
63b‧‧‧突緣支撐面(突出部支撐面)
64‧‧‧臂連接部
65‧‧‧連結部
66‧‧‧收容器旋轉軸部
67‧‧‧收容器旋轉機構
68a‧‧‧從動滑輪
68b‧‧‧驅動滑輪
68c‧‧‧輸送帶
68d‧‧‧馬達
Lrd‧‧‧下輪圈軸線
Lrs‧‧‧收容器旋轉軸線
Lru‧‧‧上輪圈軸線

Claims (6)

  1. 一種輪圈交換機,是在與保持上輪圈及下輪圈的輪圈保持機之間,交換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該上輪圈及下輪圈是具有嵌入至輪胎的輪圈本體與從前述輪圈本體突出的突出部,該輪圈交換機具備:輪圈收容器,其將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予以支撐;以及收容器移動機構,其在可於與前述輪圈保持機之間收授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的收授位置、以及從前述輪圈保持機遠離的退避位置之間,使前述輪圈收容器移動,前述輪圈收容器,是具備上下輪圈支撐部,該上下輪圈支撐部,具有:支撐前述上輪圈的上輪圈支撐部、支撐前述下輪圈的下輪圈支撐部、連結前述上輪圈支撐部與前述下輪圈支撐部的連結部,前述上輪圈支撐部及前述下輪圈支撐部,均具有在水平方向互相分離的一對支撐臂,前述一方之支撐臂的前端與前述另一方之支撐臂的前端之間,是成為讓前述輪圈本體進入前述一對支撐臂間的開放端,前述一對支撐臂的上表面是成為從下方支撐前述突出部的突出部支撐面,使前述下輪圈支撐部對於前述上輪圈支撐部配置成:前述上輪圈支撐部所支撐之前述上輪圈的中心位置、以及前述下輪圈支撐部所支撐之前述下輪圈時中心位置,在鉛 直方向觀看時成為一致,且,前述上輪圈支撐部所支撐之前述上輪圈、以及前述下輪圈支撐部所支撐之前述下輪圈,在水平方向觀看時不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圈交換機,其中,前述輪圈收容器,是具備:複數個前述上下輪圈支撐部、以沿著鉛直方向延伸之收容器旋轉軸線為中心來旋轉的收容器旋轉軸部、使前述收容器旋轉軸部旋轉的收容器旋轉機構,複數個前述上下輪圈支撐部,是設為使各上下輪圈支撐部的前述開放端對於收容器旋轉軸線朝向徑方向外側,來固定於前述收容器旋轉軸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輪圈交換機,其中,前述收容器移動機構,是懸吊保持前述輪圈收容器。
  4. 一種輪圈保持裝置,是具備: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輪圈交換機;以及前述輪圈保持機,前述輪圈保持機,是具備:上輪圈保持機構,其將嵌入至輪胎之上胎緣部的前述上輪圈予以保持;下輪圈保持機構,其將嵌入至前述輪胎之下胎緣部的前述下輪圈保持在前述上輪圈的下方;第一輪圈移動機構,其對於前述下輪圈保持機構使前述上輪圈保持機構相對地往鉛直方向移 動;第二輪圈移動機構,其對於前述上輪圈保持機構與前述下輪圈保持機構之中一方的輪圈保持機構,使前述一方之輪圈保持機構的保持對象亦即輪圈往鉛直方向相對移動;以及輸送機,其在沿著水平方向延伸的搬送經路上搬送輪胎。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輪圈保持裝置,其中,前述輪圈保持機,具備使前述輸送機昇降的輸送機昇降裝置,前述輸送機,具備:帶式輸送機,其具有載置前述輪胎的輸送帶;以及下輪圈支撐體,其接觸於前述下輪圈而支撐前述下輪圈,前述下輪圈支撐體,是配置在:在水平方向上與前述輸送帶不同的位置,且比前述輸送帶的上表面還下方的位置,前述輸送機昇降裝置是構成前述第二輪圈移動機構。
  6. 一種輪胎試驗系統,其具備:請求項4或5所述之輪圈保持裝置;以及對於被保持在前述輪圈保持機的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所安裝的輪胎進行各種計測的計測器。
TW107103979A 2018-02-05 2018-02-05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TWI7011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3979A TWI701167B (zh) 2018-02-05 2018-02-05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3979A TWI701167B (zh) 2018-02-05 2018-02-05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4370A TW201934370A (zh) 2019-09-01
TWI701167B true TWI701167B (zh) 2020-08-11

Family

ID=68618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3979A TWI701167B (zh) 2018-02-05 2018-02-05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116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9070A (ja) * 2001-11-12 2003-05-21 Hama Rubber Engineering Kk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ーの測定方法及びその測定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ー試験装置。
WO2003048718A1 (fr) 2001-12-04 2003-06-1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ntrole de pneus
JP2011174839A (ja) * 2010-02-25 2011-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CN204398725U (zh) * 2014-12-31 2015-06-17 济南蓝海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换刀装置
US9261434B2 (en) * 2010-11-23 2016-02-16 Micro-Poise Measurement Systems, Llc Tire uniformity testing system having a testing station for changing rim sets
CN205520648U (zh) * 2016-04-11 2016-08-31 冈田精机丹阳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刀库
CN205520650U (zh) * 2016-04-11 2016-08-31 冈田精机丹阳有限公司 一种斗笠式刀库
CN206653178U (zh) * 2017-04-17 2017-11-21 常州市利凯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伺服电机驱动旋转换刀装置
CN206764414U (zh) * 2017-05-15 2017-12-19 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刀库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9070A (ja) * 2001-11-12 2003-05-21 Hama Rubber Engineering Kk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ーの測定方法及びその測定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ー試験装置。
WO2003048718A1 (fr) 2001-12-04 2003-06-1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ntrole de pneus
JP2011174839A (ja) * 2010-02-25 2011-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JP5313943B2 (ja) * 2010-02-25 2013-10-09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US9261434B2 (en) * 2010-11-23 2016-02-16 Micro-Poise Measurement Systems, Llc Tire uniformity testing system having a testing station for changing rim sets
CN204398725U (zh) * 2014-12-31 2015-06-17 济南蓝海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换刀装置
CN205520648U (zh) * 2016-04-11 2016-08-31 冈田精机丹阳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刀库
CN205520650U (zh) * 2016-04-11 2016-08-31 冈田精机丹阳有限公司 一种斗笠式刀库
CN206653178U (zh) * 2017-04-17 2017-11-21 常州市利凯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伺服电机驱动旋转换刀装置
CN206764414U (zh) * 2017-05-15 2017-12-19 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刀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4370A (zh) 2019-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9498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RU2705443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нтроля шин в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м процессе и установке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шин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средств
JP6005276B2 (ja) タイヤ搬送方法、タイヤ搬送固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JP5313943B2 (ja)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WO2018225154A1 (ja) タイヤ保持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及びタイヤ保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018540B2 (ja)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6204648B2 (ja) 中子組立体の輪郭形状を測定する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生タイヤの検査方法
KR20140147703A (ko) 타이어 시험 방법 및 타이어 시험기
CN112129253A (zh) 一种轮毂外圆自动检测装置
CN110741239A (zh) 轮胎输送装置、具备其的轮胎试验系统及轮胎输送方法
JP4204122B2 (ja) 環状部材のセンタリング装置
JP5955476B1 (ja) 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TWI701167B (zh)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WO2019210735A1 (zh) 摆臂式轮胎后处理装置
JP6386247B2 (ja) タイヤ試験機
JP5896727B2 (ja) タイヤ用のリムストック装置
JPH09126935A (ja) タイヤ試験機のタイヤセンタリング装置及びタイヤセンタリング方法
KR20160138770A (ko) 인서트 공급 및 이송 시스템
CN111727363B (zh) 轮辋更换装置、轮胎试验装置及轮辋更换方法
WO2019150556A1 (ja) リム交換機、リム保持装置、及び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
KR20160138773A (ko) 이중 사출 시스템
TWI660163B (zh) 輪胎搬運裝置、具備其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搬運方法
TWI649546B (zh)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KR20180033935A (ko) 자동차용 부품 생산장치
WO2019188108A1 (ja) タイヤ試験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