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9546B -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9546B
TWI649546B TW106118710A TW106118710A TWI649546B TW I649546 B TWI649546 B TW I649546B TW 106118710 A TW106118710 A TW 106118710A TW 106118710 A TW106118710 A TW 106118710A TW I649546 B TWI649546 B TW I6495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teel ring
support body
rim
low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8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3377A (zh
Inventor
上田達也
橘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機械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機械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機械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87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954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3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3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9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9546B/zh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在輪胎卸下處理中,係執行夾入步驟和輪胎卸下步驟。在夾入步驟中,係在下鋼圈(33d)已嵌入於輪胎(T),且上支撐體(42)與輪胎(T)的上側壁(Twu)相接的狀態下,使下支撐體(22)接觸於輪胎(T)的下側壁(Twd),並用上支撐體(42)和下支撐體(22)來夾入輪胎(T)。在輪胎卸下步驟中,係一邊繼續夾入步驟,且一邊使下鋼圈(33d)朝向鉛直下方對下支撐體(44)相對地移動,而將輪胎(T)從下鋼圈(33d)拆離。

Description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上鋼圈及下鋼圈從上下夾入輪胎,並保持該輪胎的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在製造車輛等所用的橡膠輪胎的情況下,為了擔保輪胎的品質,而在藉由試驗裝置使輪胎虛擬膨脹(充氣:air inflation)的狀態下,對該輪胎進行各種的試驗。在此種的輪胎試驗系統中,係在使帶式輸送機(belt conveyer)將輪胎搬運至試驗區域之後,藉由配置於該試驗區域的上鋼圈及下鋼圈來夾入輪胎的唇部(bead part),藉此保持輪胎。然後,在已保持輪胎的狀態下,執行對該輪胎的各種試驗。在已執行各種試驗之後,該輪胎,係從上鋼圈及下鋼圈拆下,且藉由帶式輸送機往下游 側搬運。
在以下的專利文獻1中,已有揭示一種在執行對輪胎的各種試驗之後,從上鋼圈及下鋼圈拆下輪胎的方法。在該方法中,係在用上鋼圈與帶式輸送機從上下夾入輪胎的狀態下,使上鋼圈及帶式輸送機對下鋼圈一體地朝向鉛直上方移動,首先,從下鋼圈拆下輪胎。當輪胎從下鋼圈拆下時,就使帶式輸送機的上升停止。另一方面,上鋼圈的上升則繼續。結果,已嵌入於上鋼圈的輪胎,係伴隨上鋼圈的上升而上升,並遠離帶式輸送機。在該輪胎的上升過程中,輪胎拆卸器(tire stripper)是與該輪胎的上側壁相接。上鋼圈,之後也是持續上升。當上鋼圈對輪胎拆卸器相對地上升時,輪胎就能從上鋼圈拆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97368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方法中,係在從下鋼圈拆下輪胎之後,從上鋼圈拆下輪胎時,因該輪胎係遠離帶式輸送機,故而在輪胎從上鋼圈拆下的瞬間,輪胎會落下。結果,輪胎會在帶式輸送機彈跳(bound)。當輪胎 在帶式輸送機彈跳時,該輪胎就會從帶式輸送機落下,有的情況無法用帶式輸送機來搬運該輪胎。又,即便是輪胎不從帶式輸送機落下,若未掉落在帶式輸送機之目的的位置上,仍有在藉由帶式輸送機所為的搬運後之後處理中發生不妥的情況。
於是,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在已將輪胎從上鋼圈或下鋼圈拆下時,可以抑制該輪胎之彈跳,且可以抑制輪胎往水平方向移動的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該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以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一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上鋼圈,其是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及下鋼圈,其是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及上支撐體,其是能夠與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及下支撐體,其是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輪胎;及下支撐體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及控制器,其是控制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的動作。前述控制器,係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上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上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下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且前述上支撐體與 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並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述下鋼圈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下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係在輪胎卸下步驟中,輪胎已由下支撐體和上支撐體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從下鋼圈拆離。因此,在將輪胎從下鋼圈拆離的過程中,可以抑制輪胎對下支撐體彈跳。而且,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因是在輪胎已由下支撐體和上支撐體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從下鋼圈拆離,故而在該拆離的過程中,也可以預防輪胎朝向水平方向移動。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二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如前述第一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具備:輪胎拆卸器,其是具有前述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前述控制器,係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並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壁,且使前述輪胎與前述上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 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上鋼圈拆離。
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係在拆離步驟中,輪胎已由上支撐體和下鋼圈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從上鋼圈拆離。因此,可以在輪胎已安定的狀態下,將該輪胎從上鋼圈拆離。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三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上鋼圈,其是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及下鋼圈,其是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及鋼圈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上鋼圈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及下支撐體,其是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輪胎;及輪胎拆卸器,其是具有能夠與前述輪胎之上側壁相接的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以及控制器,其是控制前述鋼圈移動機構及前述輪胎拆卸器之各自的動作。前述控制器,係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下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下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上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上唇部,且前述下支撐體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壁,並用前述上支撐體和前述下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鋼圈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 述上鋼圈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上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上鋼圈拆離。
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係在輪胎卸下步驟中,輪胎已由下支撐體和上支撐體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從上鋼圈拆離。因此,在將輪胎從上鋼圈拆離的過程中,可以抑制輪胎對下支撐體彈跳。而且,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因是在輪胎已由下支撐體和上支撐體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從上鋼圈拆離,故而在該拆離的過程中,也可以預防輪胎朝向水平方向移動。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四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如前述第三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具備:下支撐體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前述控制器,係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並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且使前述輪胎與前述下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係在拆離步驟中,輪胎已由下支撐體和上鋼圈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從下鋼圈拆離。因此,可以在輪胎已安定的狀態下,將該輪胎從下鋼圈拆離。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五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如前述第二態樣至前述第四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前述上支撐體移動機構,為氣壓缸(air cylinder)。前述氣壓缸,係具有:活塞桿,其是朝向鉛直方向延伸;以及缸殼體(cylinder case),其是可供前述活塞桿的第一端進入,且利用空氣壓力使前述活塞桿朝向鉛直方向進退。在前述活塞桿的第二端固定有前述上支撐體。
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只要事先對缸殼體內供給適當之壓力的空氣,就可以用上支撐體來確實地緊壓屬於彈性體的輪胎。因而,藉由將氣壓缸作為上支撐體移動機構來使用,就容易進行上支撐體移動機構的控制。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六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如前述第五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具備:空氣壓力調節器,其是調節前述缸殼體內的空氣壓力。前述控制器,係藉由前述空氣壓力調節器,將前述夾入步驟中的前述缸殼體內之空氣壓力,形成比前述輪胎卸下步驟中的前述缸殼體內之空氣壓力更低。
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藉由調節缸殼體內的壓力,就可以在夾入步驟中,使上支撐體強力地緊壓於輪胎,並使輪胎的一部分大幅地變形。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七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如前述第一態樣至前述第六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前述上鋼圈及前述下鋼圈,都 是以朝向鉛直方向延伸的軸線作為中心所配置。前述上支撐體,係具有在相對於前述軸線的徑向相互地分離的第一上支撐體和第二上支撐體。前述下支撐體,係具有在相對於前述軸線的徑向相互地分離的第一下支撐體和第二下支撐體。更具備:上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其是改變前述第一上支撐體與前述第二上支撐體之間的徑向之距離;以及下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其是改變前述第一下支撐體與前述第二下支撐體之間的徑向之距離。
在該輪胎保持裝置中,即便是在輪胎尺寸有改變的情況下,仍可以使第一上支撐體及第二上支撐體接觸於輪胎的上側壁,並且可以使第一下支撐體及第二下支撐體接觸於輪胎的下側壁。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八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係如前述第一態樣至前述第七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前述下支撐體,為載置有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前述輪胎,且朝向水平方向搬運輪胎的輸送機。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九態樣的輪胎試驗系統,係具備:前述第一態樣至前述第八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以及輪胎計測器,其是對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所保持著的前述輪胎進行各種計測。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十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係以下之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上鋼圈,其是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及下鋼圈,其是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及上支撐體,其是能夠與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及下支撐體,其是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輪胎;以及下支撐體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
在該控制方法中,係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上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上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下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且前述上支撐體與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並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述下鋼圈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下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十一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係如前述第十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其中,前述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輪胎拆卸器,其是具有前述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
在該控制方法中,係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並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壁,且使前述輪胎與前述上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上鋼圈拆離。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十二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係以下之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上鋼圈,其是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及下鋼圈,其是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及鋼圈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上鋼圈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及下支撐體,其是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輪胎;以及輪胎拆卸器,其是具有能夠與前述輪胎之上側壁相接的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
在該控制方法中,係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下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下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上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上唇部,且前述下支撐體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 壁,並用前述上支撐體和前述下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鋼圈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述上鋼圈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上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上鋼圈拆離。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的發明之第十三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係如前述第十二態樣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其中,前述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下支撐體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
在該控制方法中,係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並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且使前述輪胎與前述下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依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可以在已將輪胎從上鋼圈或下鋼圈拆下時,抑制該輪胎的彈跳,且抑制輪胎往水平方向移動。
10‧‧‧前處理裝置
11‧‧‧入口輸送機
12‧‧‧定心機構
20‧‧‧試驗裝置
21‧‧‧框架
21a‧‧‧基座
21b‧‧‧主框架
22‧‧‧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
23‧‧‧皮帶
24‧‧‧皮帶間隔變更機構(下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
25‧‧‧輸送機升降裝置(下支撐體移動機構)
25a‧‧‧導引手段
29‧‧‧托架
30、30a‧‧‧輪胎保持裝置
31d‧‧‧下主軸
31u‧‧‧上主軸
32d‧‧‧下鋼圈夾頭機構
32u‧‧‧上鋼圈夾頭機構
33d‧‧‧下鋼圈
33u‧‧‧上鋼圈
35‧‧‧伺服馬達
37‧‧‧鋼圈升降機(鋼圈移動機構)
39‧‧‧輪胎計測器
40‧‧‧輪胎拆卸器
40d‧‧‧第二輪胎拆卸器
40u‧‧‧第一輪胎拆卸器
41‧‧‧壓板移動機構(上支撐體移動機構)
41c‧‧‧缸殼體
41p‧‧‧活塞
41r‧‧‧活塞桿
42‧‧‧壓板(上支撐體)
4311‧‧‧第一空氣管線
4312‧‧‧第二空氣管線
431s‧‧‧空氣供給管線
43r‧‧‧空氣壓力調節器
43s‧‧‧空氣供給源
43v‧‧‧換向閥
45‧‧‧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上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
46‧‧‧螺桿軸
46g‧‧‧導件
46r‧‧‧軌道
47‧‧‧螺帽構件
48b‧‧‧軸承
48m‧‧‧馬達
49a‧‧‧間隔變更機構基座
49b‧‧‧缸安裝板
49c‧‧‧螺帽支座
50‧‧‧後處理裝置
51‧‧‧出口輸送機
100‧‧‧控制器
110‧‧‧前處理控制部
120‧‧‧試驗控制部
121‧‧‧主軸旋轉控制部
122‧‧‧中心輸送機控制部
123‧‧‧鋼圈移動控制部
124‧‧‧輸送機升降控制部
125‧‧‧拆卸器驅動控制部
126‧‧‧皮帶間隔控制部
127‧‧‧拆卸器間隔控制部
128‧‧‧計測控制部
130‧‧‧後處理控制部
Lc‧‧‧路徑中心線
Lr‧‧‧旋轉軸線
Rt‧‧‧試驗區域
T‧‧‧輪胎
Tbd‧‧‧下唇部
Tbu‧‧‧上唇部
Twd‧‧‧下側壁
Twu‧‧‧上側壁
X‧‧‧輪胎搬運方向
Y‧‧‧路徑寬度方向
(-)X‧‧‧上游側
(+)X‧‧‧下游側
圖1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輪胎試驗系統的俯視圖。
圖2係圖1中的II-II線剖視圖。
圖3係圖1中的III-III線剖視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輪胎拆卸器及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的前視圖。
圖5係圖4中的V-V線剖視圖。
圖6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控制器的功能方塊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輪胎卸下方法之順序的流程圖。
圖8係顯示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輪胎用中心輸送機搬運至試驗區域內而來時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9係顯示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對輪胎嵌入上鋼圈及下鋼圈的步驟的說明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拆離步驟的說明圖。
圖11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夾入步驟的說明圖。
圖12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輪胎卸下步驟的說明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輪胎卸下步驟的說明圖。
圖1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拆離步驟及夾入步驟的說明圖(其一)。
圖15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拆離步驟及夾入步驟的說明圖(其二)。
圖16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輪胎卸下步驟的說明圖。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輪胎試驗系統的各種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12來說明本發明的輪胎試驗系統的第一實施形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系統,係具備:前處理裝置10,其是對試驗對象的輪胎T施予前處理;及試驗裝置20,其是對該輪胎T進行各種試驗;及後處理裝置50,其是對試驗後的輪胎T施予後處理;以及控制器100(參照圖6),其是控制此等的裝置10、20、50的動作。
前處理裝置10,係具備入口輸送機11、定心機構12、以及未圖示的潤滑劑塗佈機構。入口輸送機11,係將輪胎T朝向既定的方向搬運。將以下的此方向作為輪胎搬運方向X。又,將該輪胎搬運方向X的一側作為下游 側(+)X,將該下游側(+)X的相反側作為上游側(-)X。在該入口輸送機11,係載置有兩側壁Twu、Twd已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T。該入口輸送機11,係將所載置的輪胎T從上游側(-)X往下游側(+)X搬運。
定心機構12,係使輪胎T的中心位於入口輸送機11上的入口搬運路徑之既定位置。該既定位置,係指入口搬運路徑之路徑寬度方向Y上的中央。因而,該定心機構12,係將輪胎T定中心。未圖示的潤滑劑塗佈機構,係將潤滑劑塗佈於已被定心的輪胎T之上唇部Tbu及下唇部Tbd。
試驗裝置20,係具備輪胎保持裝置30、輪胎計測器39、以及支撐此等的框架21。輪胎保持裝置30,係將輪胎T保持成能夠旋轉。輪胎保持裝置30,係具備中心輸送機22。該中心輸送機22,係配置於入口輸送機11的下游側(+)X,且將輪胎T朝向與入口輸送機11之輪胎搬運方向X相同的方向搬運。因而,該中心輸送機22的中心搬運路徑之路徑寬度方向Y,也是與入口搬運路徑之路徑寬度方向Y相同的方向。輪胎計測器39,係進行有關在輪胎保持裝置30所保持的輪胎T的各種計測。
後處理裝置50,係具備出口輸送機51、以及未圖示的標示(marking)機構。出口輸送機51,係配置於中心輸送機22的下游側(+)X,且將輪胎T朝向與入口輸送機11及中心輸送機22之輪胎搬運方向X相同的方向搬運。因而,該出口輸送機51的出口搬運路徑之路徑寬度方 向Y,也是與入口搬運路徑及中心搬運路徑之路徑寬度方向Y相同的方向。出口搬運路徑之鉛直方向的水平,係與入口搬運路徑之鉛直方向的水平相同。
如圖2及圖3所示,試驗裝置20中的輪胎保持裝置30,係除了具備前述的中心輸送機22以外,還具備上主軸(upper spindle)31u、上鋼圈夾頭機構32u、下主軸31d、下鋼圈夾頭機構32d、鋼圈升降機37、輸送機升降裝置25、二個輪胎拆卸器40、及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45。
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都是以延伸於鉛直方向的旋轉軸線Lr作為中心,且為圓柱狀的構件。下主軸31d,係在框架21的基座21a上,以旋轉軸線Lr作為中心而旋轉驅動。下鋼圈夾頭機構32d,係保持嵌入於輪胎T之下唇部Tbd的下鋼圈33d。下鋼圈33d,係成為藉由保持於下鋼圈夾頭機構32d,而已安裝於下主軸31d後的狀態。上鋼圈夾頭機構32u,係保持嵌入於輪胎T之上唇部Tbu的上鋼圈33u。上鋼圈33u,係成為藉由保持於上鋼圈夾頭機構32u,而已安裝於上主軸31u後的狀態。
有關輪胎拆卸器40及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45將於後述。
鋼圈升降機(鋼圈移動機構)37,係能夠朝向鉛直方向移動地支撐於框架21的主框架21b。在該鋼圈升降機37,係支撐有前述的上主軸31u。
鋼圈升降機37,係在使上主軸31u之旋轉軸線Lr,與下主軸31d之旋轉軸線Lr一致的狀態下進行升降。 當鋼圈升降機37下降時,上主軸31u的下部就被插入於下主軸31d的內部。上主軸31u,係藉由已設置於下主軸31d內的鎖定機構(未圖示),在既定的插入位置結合於下主軸31d。上主軸31u,係當藉由鎖定機構與下主軸31d結合時,就會伴隨下主軸31d的旋轉而一體旋轉。
前述的中心輸送機22,係透過線性導件等的導引手段25a能夠朝向鉛直方向移動地支撐於主框架21b。該中心輸送機22,係藉由具備伺服馬達(未圖示)的輸送機升降裝置(下支撐體移動機構)25,在上限位置與下限位置之間朝向鉛直方向進行升降。如圖2及圖3中之虛線所示,中心輸送機22的上限位置,係指中心輸送機22之上表面的水平,換言之,中心搬運路徑的水平,成為與入口搬運路徑及出口搬運路徑之水平相同的水平的位置。如圖2及圖3中之實線所示,中心輸送機22的下限位置,係指中心輸送機22之上表面的水平,成為比安裝於下主軸31d的下鋼圈33d還下方的位置。
在中心輸送機22的中心搬運路徑位於上限位置時,通過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的旋轉軸線Lr,且在該中心搬運路徑上延伸於輪胎搬運方向X的假想線為路徑中心線Lc。前處理裝置10的定心機構12,係使輪胎T的中心位於該路徑中心線Lc上。
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22,係在路徑寬度方向Y,具有相互地隔開既定距離的一對皮帶23。一對皮帶23當中之一方的皮帶23與另一方的皮帶23,係以通過旋 轉軸線Lr的路徑中心線Lc作為基準,而配置於在路徑寬度方向Y對稱的位置。一對皮帶23之路徑寬度方向Y上的兩者之間隔,係能夠藉由公知的皮帶間隔變更機構(下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24來調整。因此,下主軸31d及下鋼圈33d,係在中心輸送機22進行升降時,能夠通過一對皮帶23間。
前面所述的二個輪胎拆卸器40,都是使已嵌入於上鋼圈33u的輪胎T,朝向鉛直方向對該上鋼圈33u相對地移動,以從上鋼圈33u拆下輪胎T。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上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45,係使二個輪胎拆卸器40的各個朝向相對於前述之旋轉軸線Lr的徑向移動。
如圖4及圖5所示,輪胎拆卸器40,係具有壓板(上支撐體)42、及壓板移動機構(上支撐體移動機構)41。壓板移動機構41,在本實施形態中為氣壓缸。該壓板移動機構41,係具有缸殼體41c、活塞桿41r及活塞41p。在活塞桿41r的基端,係固定有活塞41p。活塞桿41r的基端及活塞41p,係已進入缸殼體41c內。在活塞桿41r的前端,係固定有板狀的壓板42。活塞桿41r的前端及壓板42,係從缸殼體41c露出。缸殼體41c內,係藉由活塞41p,來分隔出第一室和第二室。在缸殼體41c,係連接有連通於第一室的第一空氣管線4311、和連通於第二室的第二空氣管線4312。在第一空氣管線4311,係設置有空氣壓力調節器43r。第一空氣管線4311,係連接於換向閥43v的第一埠口,第二空氣管線4312,係連接於換向閥43v的第 二埠口。在該換向閥43v的第三埠口,係連接有從空氣供給源43s延伸的空氣供給管線431s。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該空氣壓力調節器43r,將缸殼體41c內的壓力調整至既定的壓力。當在缸殼體41c內,從空氣供給源43s透過空氣供給管線431s、換向閥43v、及第一空氣管線4311,供給有既定壓力的空氣時,活塞桿41r及壓板42就會與活塞41p一起移動。壓板42,係與已嵌入於上鋼圈33u的輪胎T之上側壁相接,並將該輪胎T朝向鉛直下方按壓。
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45,係具有螺桿軸46、軌道46r、導件46g、螺帽構件47、軸承48b、馬達48m、間隔變更機構基座49a、及缸安裝板49b。螺桿軸46及軌道46r,都是朝向相對於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之旋轉軸線Lr呈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螺桿軸46及軌道46r,都是朝向作為水平方向的輪胎搬運方向X延伸。在螺帽構件47,係形成有母螺紋。該螺帽構件47,係螺入於螺桿軸46。軸承48b,係將螺桿軸46支撐成能夠繞其中心軸線旋轉。馬達48m,係使螺桿軸46繞其中心軸線旋轉。馬達48m及軸承48b,都是固定於間隔變更機構基座49a。該間隔變更機構基座49a,係固定於前述的鋼圈升降機37。缸安裝板49b,係相對於間隔變更機構基座49a,分離地對向於鉛直方向。在該缸安裝板49b,係固定有輪胎拆卸器40的缸殼體41c,以便輪胎拆卸器40的活塞桿41r能進退於鉛直方向。該缸安裝板49b,係藉由螺帽支座(nut bracket)49c來與螺帽構件47連接。在缸安裝板 49b與間隔變更機構基座49a之間,係配置有軌道46r及導件46g。軌道46r,係固定於間隔變更機構基座49a。導件46g,係能夠對該軌道46r滑動地安裝於該軌道46r。該導件46g,係固定於缸安裝板49b。
藉由以上的構成,當馬達48m驅動,螺桿軸46繞其中心軸線旋轉時,螺帽構件47及連結於該螺帽構件47的輪胎拆卸器40就會朝向水平方向移動。
在本實施形態中,二個輪胎拆卸器40的活塞桿41r,係位於前述的路徑中心線Lc之上方。又,二個輪胎拆卸器40,係以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的旋轉軸線Lr作為基準,而配置於在搬運方向X上對稱的位置。與二個輪胎拆卸器40當中之第一輪胎拆卸器40u連接的螺帽構件47之母螺紋,係相對於與第二輪胎拆卸器40d連接的螺帽構件47之母螺紋為反向螺紋。因此,當螺桿軸46旋轉,第一輪胎拆卸器40u朝向遠離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之旋轉軸線Lr的方向移動時,第二輪胎拆卸器40d也會朝向遠離該旋轉軸線Lr的方向移動。反之,當螺桿軸46旋轉,第一輪胎拆卸器40u朝向接近旋轉軸Lr的方向移動時,第二輪胎拆卸器40d也會朝向接近該旋轉軸線Lr的方向移動。如以上,藉由二個輪胎拆卸器40移動,就可以用二個輪胎拆卸器40來按壓外徑不同的輪胎T之側壁。
如前面所述般,控制器100,係控制前處理裝置10、試驗裝置20、及後處理裝置50的動作。如圖6所示,該控制器100,係具有:前處理控制部110,其是控制 前處理裝置10的動作;及試驗控制部120,其是控制試驗裝置20的動作;以及後處理控制部130,其是控制後處理裝置50的動作。試驗控制部120,係具有:主軸旋轉控制部121,其是控制使下主軸31d旋轉的伺服馬達35之動作;及中心輸送機控制部122,其是控制中心輸送機22的動作;及鋼圈移動控制部123,其是控制鋼圈升降機37的動作;及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其是控制輸送機升降裝置25的動作;及拆卸器驅動控制部125,其是控制輪胎拆卸器40的動作;及皮帶間隔控制部126,其是控制皮帶間隔變更機構24的動作;以及拆卸器間隔控制部127,其是控制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45的動作。
其次,針對以上所說明的輪胎試驗系統之動作加以說明。
當輪胎T載置於入口輸送機11上時,前處理裝置10的定心機構12就會動作,以使該輪胎T的中心位於入口搬運路徑的中心,換言之,位於路徑中心線Lc上。在定心機構12動作之後,前處理裝置10的潤滑劑塗佈機構,係將潤滑劑塗佈於輪胎T的上唇部Tbu及下唇部Tbd。
當結束往輪胎T塗佈潤滑劑時,就開始驅動入口輸送機11及中心輸送機22,且將該輪胎T往下游側(+)X搬運。控制器100的中心輸送機控制部122,係根據中心輸送機22的驅動量或中心輸送機22的驅動時間等,來判斷輪胎T是否已搬運至圖8所示的試驗區域Rt內。該試驗區域Rt,係指以旋轉軸線Lr作為中心之外徑與輪胎T之外徑大 致相同的外徑之圓柱的區域。如圖8所示,中心輸送機控制部122,係當判斷輪胎T已搬運至試驗區域Rt內時,就使中心輸送機22停止。再者,中心輸送機控制部122,也可基於來自偵測輪胎T之位置的位置感測器之信號來控制中心輸送機22的驅動量。
當中心輸送機22停止時,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就使輸送機升降裝置25驅動,並如圖9所示,使中心輸送機22及載置於該中心輸送機22之上方的輪胎T下降,並且使鋼圈升降機37驅動,以使上主軸31u及上鋼圈33u下降。鋼圈移動控制部123,係驅動控制鋼圈升降機37,以便上主軸31u及上鋼圈33u的下降速度成為與中心輸送機22的下降速度相同,或是成為大致相同。在該下降過程中,上鋼圈33u會嵌入於輪胎T的上唇部Tbu,且已安裝於下主軸31d的下鋼圈33d會嵌入於該輪胎T的下唇部Tbd。結果,輪胎T,係藉由上鋼圈33u及下鋼圈33d所夾入。又,上主軸31u的下部,是進入下主軸31d內。該上主軸31u,係藉由已設置於下主軸31d內的鎖定機構(未圖示),來結合於下主軸31d。在該階段中,中心輸送機22是從輪胎T朝向下方離開。
之後,從外部經過上主軸31u或下主軸31d內部,對輪胎T的內部供給有空氣。當對輪胎T的內部供給有空氣時,主軸旋轉控制部121就會使下主軸31d旋轉。伴隨該下主軸31d的旋轉,已安裝於該下主軸31d的下鋼圈33d、已結合於該下主軸31d的上主軸31u、已安裝於該上 主軸31u的上鋼圈33u,就會與下主軸31d一體旋轉。結果,藉由上鋼圈33u及下鋼圈33d所夾入的輪胎T也會旋轉。計測控制部128,係在該輪胎的旋轉中,使有關該輪胎T的各種計測執行。
當以上的各種計測結束時,空氣就從輪胎T排出。更且,藉由鎖定機構而致使的上主軸31u與下鋼圈31d的結合狀態會被解除。
當有關輪胎T的各種計測結束,且上主軸31u與下鋼圈31d的結合狀態被解除時,就執行從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卸下輪胎T的輪胎卸下處理。
按照圖7所示的流程圖來說明該輪胎卸下處理。
首先,執行將輪胎T從下鋼圈33d拆離的拆離步驟(S1)。在執行該拆離步驟(S1)之前,如圖9所示,輪胎T,係藉由上鋼圈(第一鋼圈)33u與下鋼圈(第二鋼圈)33d所保持。在該拆離步驟(S1)中,如圖10所示,首先,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是使輸送機升降裝置(下支撐體移動機構、第二移動機構)25驅動,且使中心輸送機(第二支撐體)22上升,以使該中心輸送機22的上表面接觸於輪胎T的下側壁Twd。或是,用中心輸送機22來使輪胎T獲得支撐。之後,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是使輸送機升降裝置25繼續驅動,以使中心輸送機22上升,並且鋼圈移動控制部123是使鋼圈升降機37驅動,以使上主軸31u及上鋼圈33u與鋼圈升降機37一起上升。鋼圈移動控制 部123,係驅動控制鋼圈升降機37,以便上主軸31u及上鋼圈33u的上升速度成為與中心輸送機22的上升速度相同,或是成為大致相同。因而,輪胎T,係在已由中心輸送機22和上鋼圈33u所包夾的狀態下上升。藉由該輪胎T的上升,下鋼圈33d能從輪胎T的下唇部Tbd脫離。亦即,輪胎T係能從下鋼圈(第二鋼圈)33d拆離。如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輪胎T已由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第二支撐體)22和上鋼圈(第一鋼圈)33u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T從下鋼圈(第二鋼圈)33d拆離。因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可以在輪胎T已安定的狀態下,將該輪胎T從下鋼圈(第二鋼圈)33d拆離。
在拆離步驟(S1)已完成的時間點,係處於上鋼圈(第一鋼圈)33u還嵌入於輪胎T的上唇部Tbu,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第二支撐體)22已與輪胎T的下側壁Twd相接的狀態。
當拆離步驟(S1)完成時,就如圖11所示,執行用壓板(上支撐體、第一支撐體)42和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第二支撐體)22來夾入輪胎T的夾入步驟(S2)。在該夾入步驟(S2)中,拆卸器驅動控制部125是使壓板移動機構(上支撐體移動機構、第一移動機構)41驅動,並使輪胎拆卸器40的壓板(上支撐體、第一支撐體)42下降,以使壓板42接觸於輪胎T的上側壁Twu。結果,輪胎T係成為已由壓板42和中心輸送機22從鉛直方向所包夾的狀態。
其次,如圖12所示,執行輪胎卸下步驟(S3),該輪胎卸下步驟(S3)係一邊繼續已用壓板(上支撐體)42與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22來夾入輪胎T的狀態,且一邊使上鋼圈(第一鋼圈)33u朝向鉛直上方對壓板(上支撐體、第一支撐體)42相對地移動,而將輪胎T從上鋼圈33u拆離。在該輪胎卸下步驟(S3)中,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是使輸送機升降裝置25繼續驅動,以使中心輸送機22上升,並且鋼圈移動控制部123是使鋼圈升降機37驅動,以使上主軸31u及上鋼圈33u與鋼圈升降機37一起上升。當中心輸送機22到達上限位置時,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就使輸送機升降裝置25停止。另一方面,鋼圈移動控制部123,之後也使鋼圈升降機37驅動,以使上主軸31u及上鋼圈33u與鋼圈升降機37一起上升。因而,中心輸送機22與上鋼圈33u之間的鉛直方向之距離,係在中心輸送機22在上限位置停止之後,會變大。在中心輸送機22與上鋼圈33u之間的鉛直方向之距離變大的期間,壓板42係維持將輪胎T緊壓於下方的狀態。因此,上鋼圈(第一鋼圈)33u會朝向鉛直上方對壓板(上支撐體、第一支撐體)42相對地移動。藉由該上鋼圈33u的上升,上鋼圈33u會從輪胎T的上唇部Tbu脫離。亦即,輪胎T係能從上鋼圈(第一鋼圈)33u拆離。以上,完成輪胎卸下步驟(S3)。
以輪胎卸下步驟(S3)的完成,來結束從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卸下輪胎T的輪胎卸下處理。
當輪胎卸下處理結束時,中心輸送機22就會驅動,而將中心輸送機22上的輪胎T朝向下游側(+)X搬運。如前面所述般,中心輸送機22的上限位置,係指中心搬運路徑Pc之水平與入口搬運路徑及出口搬運路徑之水平為相同的水平之位置。因此,中心輸送機22上的輪胎T,係從該中心輸送機22轉移至出口輸送機51。輪胎T,係在出口輸送機51上,藉由未圖示的標示機構,來標示計測結果等的各種資訊。
以上,完成該輪胎試驗系統的動作。
如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輪胎T已由中心輸送機22和壓板42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T從上鋼圈33u拆離(S3:輪胎卸下步驟)。因此,可以預防在將輪胎T從上鋼圈33u拆離的過程中,該輪胎T暫時性地與上鋼圈33u一體上升,並從中心輸送機22離開。從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可以在輪胎卸下步驟(S3),抑制輪胎T在中心輸送機22上彈跳。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因是在輪胎T已由中心輸送機22和壓板42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T從上鋼圈33u拆離,故而可以預防輪胎T從試驗區域Rt朝向水平方向脫落。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氣壓缸作為壓板移動機構41來使用。然而,也可將線性致動器作為壓板移動機構41來使用。但是,在將線性致動器作為壓板移動機構41來使用的情況下,因會衍生出控制線性致動器的驅動端對線性致動器的基座部分之相對位置的必要,故而為 了要緊壓屬於彈性體的輪胎,該線性致動器的控制會變得複雜。另一方面,如本實施形態般,在將氣壓缸作為壓板移動機構41來使用的情況下,則只要事先在缸殼體41c內施加空氣壓力,就可以既容易且確實地緊壓屬於彈性體的輪胎T。
在夾入步驟(S2)中,之所以是用中心輸送機22和壓板42來夾入輪胎T,主要是為了使輪胎T安定所致。另一方面,在輪胎卸下步驟(S3)中,之所以使上鋼圈(第一鋼圈)33u朝向鉛直方向對壓板(第一支撐體)42相對地移動,是為了將輪胎T從上鋼圈33u拆離所致。因此,較佳是藉由空氣壓力調節器43r,將輪胎卸下步驟(S3)中的缸殼體41c內之空氣壓力,形成為比夾入步驟(S2)中的缸殼體41c內之空氣壓力更高。如此,藉由調節缸殼體41c內的壓力,就可以在輪胎卸下步驟(S3)將輪胎T從上鋼圈33u確實地拆離,並且可以在夾入步驟(S2)中,抑制壓板42因被強力地緊壓於輪胎T,而使該輪胎T的一部分大幅地變形。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只要調整缸殼體41c內的壓力,就可以容易變更輪胎卸下步驟(S3)中之往輪胎T的緊壓力、夾入步驟(S2)中之往輪胎T的緊壓力。從而,根據如此的觀點,比起使用線性致動器作為壓板移動機構41,較佳還是使用氣壓缸。
又,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中,係從使中心輸送機22及上鋼圈33u上升的狀態,僅使中心輸送機22的上升停止,以加大中心輸送機22與上鋼圈33u之間的鉛直方向 之距離。然後,在加大中心輸送機22與上鋼圈33u之間的鉛直方向之距離的過程中,從上鋼圈33u拆離輪胎T。然而,可在中心輸送機22的上升之前先使上鋼圈33u上升,來加大中心輸送機22與上鋼圈33u之間的鉛直方向之距離。然後,也可在加大該中心輸送機22與上鋼圈33u之間的鉛直方向之距離的過程中,從上鋼圈33u拆離輪胎T。亦即,輪胎T從上鋼圈33u的拆離,係可在中心輸送機22的上升開始前進行,又可在中心輸送機22的上升停止後進行。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具備:皮帶間隔變更機構(下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24,其是變更構成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22的二個皮帶23之間隔;以及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上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45,其是變更二個壓板(上支撐體)42之間隔。因此,即便是在輪胎尺寸已改變的情況下,仍可以使構成中心輸送機22的二個皮帶接觸於輪胎T的下側壁Twd,並且使二個壓板42接觸於輪胎T的上側壁Twu。
[第二實施形態]
參照圖13至圖16來說明本發明的輪胎試驗系統之第二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系統之硬體構成,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系統之硬體構成相同。在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不同點是在於輪胎卸下處理中的輪胎保持裝置之動作。具體而言,在第一實施形態的輪 胎卸下處理中,係在從下鋼圈33d拆離輪胎T之後,從上鋼圈33u拆離輪胎T。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的輪胎卸下處理中,係在從上鋼圈33u拆離輪胎T之後,從下鋼圈33d拆離輪胎T。
再者,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先從輪胎T拆離的下鋼圈33d為第二鋼圈,而此後從輪胎T拆離的上鋼圈33u為第一鋼圈。在此關係下,與下鋼圈33d同樣從下方接近輪胎T的中心輸送機22為第二支撐體,而與上鋼圈33u同樣從上方接近輪胎T的壓板42為第一支撐體。又,使作為第二支撐體的中心輸送機22移動的輸送機升降裝置25為第二移動機構,而使作為第一支撐體的壓板42移動的壓板移動機構41為第一移動機構。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中,先從輪胎T拆離的上鋼圈33u為第二鋼圈,而此後從輪胎T拆離的下鋼圈33d為第一鋼圈。在此關係下,與上鋼圈33u同樣從上方接近輪胎T的壓板42為第二支撐體,而與下鋼圈33d同樣從下方接近輪胎T的中心輸送機22為第一支撐體。又,使作為第二支撐體的壓板42移動的壓板移動機構41為第二移動機構,而使作為第一支撐體的中心輸送機22移動的輸送機升降裝置25為第一移動機構。
以下,按照圖13所示的流程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輪胎卸下處理。
在該輪胎卸下處理中,首先,係如圖14及圖16所示,執行將輪胎T從上鋼圈33u拆離的拆離步驟 (S1a)。在執行該拆離步驟(S1a)之前,如圖9所示,輪胎T,係藉由上鋼圈(第二鋼圈)33u和下鋼圈(第一鋼圈)33d所保持。在該拆離步驟(S1a)中,首先,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是使輸送機升降裝置(第一移動機構)25驅動,且如圖14所示,使中心輸送機22上升,以使該中心輸送機22的上表面接觸於輪胎T的下側壁Twd。或是,用中心輸送機22來使輪胎T獲得支撐。更且,拆卸器驅動控制部125,是使壓板移動機構(第二移動機構)41驅動,且使壓板(第二支撐體)42下降,以使該壓板42接觸於輪胎T的上側壁Twu。
之後,拆卸器驅動控制部125使壓板移動機構41繼續驅動,並如圖15所示,一邊用壓板(第二支撐體)42將輪胎T緊壓於下方,且一邊鋼圈移動控制部123是使鋼圈升降機37驅動,以使上主軸31u及上鋼圈(第二鋼圈)33u與鋼圈升降機37一起上升。換言之,使輪胎T與壓板(第二支撐體)42一起朝向鉛直方向對上鋼圈(第二鋼圈)33u相對地移動。在輪胎T已由下鋼圈33d及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22和壓板(第二支撐體)42所包夾的狀態下,僅有上鋼圈(第二鋼圈)33u會上升。藉由僅有該上鋼圈33u的上升,上鋼圈33u就能從輪胎T的上唇部Tbu脫落。亦即,輪胎T係能從上鋼圈(第二鋼圈)33u拆離。如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輪胎T已由壓板(第二支撐體)42和下鋼圈(第一鋼圈)33d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T從上鋼圈(第二鋼圈)33u拆離。因而,在本實施形態 中,係可以在輪胎T已安定的狀態下,將該輪胎T從上鋼圈(第二鋼圈)33u拆離。
在拆離步驟(S1a)已完成的時間點,係如圖15所示,處於下鋼圈(第一鋼圈)33d還嵌入於輪胎T的下唇部Tbd,且壓板42(第二支撐體)與輪胎T的上側壁Twu相接的狀態。又,處於中心輸送機22與輪胎T的下側壁Twd相接的狀態。因而,在拆離步驟(S1a)已完成的時間點,係完成用中心輸送機(第一支撐體)22和壓板(第二支撐體)42來夾入輪胎T的夾入步驟(S2a)。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拆離步驟(S1a),使中心輸送機(第一支撐體)22上升,以使該中心輸送機22的上表面接觸於輪胎T的下側壁Twd。然而,在拆離步驟中,也可不使中心輸送機(第一支撐體)22的上表面接觸於輪胎T的下側壁Twd,而是在執行該拆離步驟之後,使中心輸送機(第一支撐體)22上升,且使該中心輸送機22的上表面接觸於輪胎T的下側壁Twd,並用中心輸送機(第一支撐體)22和壓板(第二支撐體)42來夾入輪胎T。亦即,也可在拆離步驟完全完成之後,才執行夾入步驟。
其次,如圖16所示,執行輪胎卸下步驟(S3a),該輪胎卸下步驟(S3a)係一邊繼續已用壓板(上支撐體)42和中心輸送機(下支撐體)22夾入輪胎T的狀態,且一邊使中心輸送機(第一支撐體)22朝向鉛直上方對下鋼圈(第一鋼圈)33d相對地移動,而將輪胎T從 下鋼圈33d拆離。在該輪胎卸下步驟(S3a)中,輸送機升降控制部124是使輸送機升降裝置25驅動,以使中心輸送機22上升至上限位置為止。在此期間,壓板42係維持將輪胎T緊壓於下方的狀態。因此,中心輸送機(第一支撐體)22會朝向鉛直上方對下鋼圈(第一鋼圈)33d相對地移動。藉由該中心輸送機22的上升,下鋼圈33d就能從輪胎T的下唇部Tbd脫落。亦即,輪胎T係能從下鋼圈(第一鋼圈)33d拆離。以上,完成輪胎卸下步驟(S3a)。再者,即便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仍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較佳是藉由空氣壓力調節器43r,將輪胎卸下步驟(S3a)中的缸殼體41c內之空氣壓力,形成為比夾入步驟(S2a)中的缸殼體41c內之空氣壓力更高。
以輪胎卸下步驟(S3a)的完成,來結束從上主軸31u及下主軸31d卸下輪胎T的輪胎卸下處理。
如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輪胎T已由中心輸送機22和壓板42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T從下鋼圈33d拆離(S3a:輪胎卸下步驟)。因此,可以預防在將輪胎T從下鋼圈33d拆離的過程中,從中心輸送機22離開。從而,即便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仍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可以在輪胎卸下步驟(S3a),抑制輪胎T在中心輸送機22上彈跳。而且,即便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仍因是在輪胎T已由中心輸送機22和壓板42所包夾的狀態下,將輪胎T從下鋼圈33d拆離,故而可以預防輪胎T從試驗區域Rt朝向水平方向脫落。
又,即便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仍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將氣壓缸作為壓板移動機構41來使用。因此,即便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仍容易進行壓板移動機構41的控制。
[變化例]
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上面所述的各實施形態,而是在未脫離本發明之趣旨的範圍內,涵蓋對上面所述的實施形態施加各種的變更。亦即,各實施形態中所列舉之具體的形狀或構成等只不過是一例,其能夠做適當變更。
以上之實施形態的上支撐體,為板狀的壓板42。然而,上支撐體,也可非為板狀,例如,也可為圓柱狀或球狀。該上支撐體,較佳是一邊維持與輪胎T的上側壁Twu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緊壓輪胎T的緊壓力,且一邊盡可能地抑制輪胎T之局部的變形。因此,上支撐體,較佳是可以加大與輪胎T的上側壁Twu之接觸面積的板狀。
以上之實施形態的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上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45,係使輪胎拆卸器40朝向水平方向且與路徑中心線Lc呈平行的方向移動。然而,拆卸器間隔變更機構45,也可使輪胎拆卸器40朝向水平方向且扭向路徑中心線Lc的方向移動。
在以上的各實施形態中,係藉由使中心輸送機22下降,來使中心輸送機22對下鋼圈33d相對移動。然而,例如,也可藉由使下鋼圈33d上升,來使中心輸送機 22對下鋼圈33d相對移動。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可以在已將輪胎從上鋼圈或下鋼圈拆下時,抑制該輪胎的彈跳,且抑制輪胎往水平方向移動。

Claims (13)

  1. 一種輪胎保持裝置,其特徵為:具備:上鋼圈,其是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及下鋼圈,其是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及上支撐體,其是能夠與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及下支撐體,其是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輪胎;及下支撐體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及控制器,其是控制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的動作;前述控制器,係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上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上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下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且前述上支撐體與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並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述下鋼圈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下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具備:輪胎拆卸器,其是具有前述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前述控制器,係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並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壁,且使前述輪胎與前述上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上鋼圈拆離。
  3. 一種輪胎保持裝置,其特徵為:具備:上鋼圈,其是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及下鋼圈,其是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及鋼圈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上鋼圈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及下支撐體,其是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輪胎;及輪胎拆卸器,其是具有能夠與前述輪胎之上側壁相接 的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以及控制器,其是控制前述鋼圈移動機構及前述輪胎拆卸器之各自的動作;前述控制器,係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下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下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上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上唇部,且前述下支撐體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壁,並用前述上支撐體和前述下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鋼圈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述上鋼圈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上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上鋼圈拆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具備:下支撐體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前述控制器,係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並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且使前述輪胎 與前述下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之任一項之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前述上支撐體移動機構,為氣壓缸;前述氣壓缸,係具有:活塞桿,其是朝向鉛直方向延伸;以及缸殼體,其是可供前述活塞桿的第一端進入,且利用空氣壓力使前述活塞桿朝向鉛直方向進退;且在前述活塞桿的第二端固定有前述上支撐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具備:空氣壓力調節器,其是調節前述缸殼體內的空氣壓力;前述控制器,係藉由前述空氣壓力調節器,將前述夾入步驟中的前述缸殼體內之空氣壓力,形成比前述輪胎卸下步驟中的前述缸殼體內之空氣壓力更低。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之任一項之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前述上鋼圈及前述下鋼圈,都是以朝向鉛直方向延伸的軸線作為中心所配置;前述上支撐體,係具有在相對於前述軸線的徑向相互地分離的第一上支撐體和第二上支撐體;前述下支撐體,係具有在相對於前述軸線的徑向相互地分離的第一下支撐體和第二下支撐體; 更具備:上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其是改變前述第一上支撐體與前述第二上支撐體之間的徑向之距離;以及下支撐體間隔變更機構,其是改變前述第一下支撐體與前述第二下支撐體之間的徑向之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之任一項之輪胎保持裝置,其中,前述下支撐體,為載置有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前述輪胎,且朝向水平方向搬運輪胎的輸送機。
  9. 一種輪胎試驗系統,其特徵為: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之任一項之輪胎保持裝置;以及輪胎計測器,其是對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所保持著的前述輪胎進行各種計測。
  10. 一種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係具備上鋼圈、下鋼圈、上支撐體、下支撐體及下支撐體移動機構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該上鋼圈,係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該下鋼圈,係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該上支撐體,係能夠與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該下支撐體,係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 輪胎;該下支撐體移動機構,係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其特徵為: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上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上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下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且前述上支撐體與前述輪胎的上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並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述下鋼圈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下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其中,前述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輪胎拆卸器,其是具有前述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並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壁,且使前述輪胎與前述上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下方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 述上鋼圈拆離。
  12. 一種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係具備上鋼圈、下鋼圈、鋼圈移動機構、下支撐體及輪胎拆卸器的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該上鋼圈,係嵌入於兩側壁朝向鉛直方向之狀態的輪胎之上唇部;該下鋼圈,係配置於前述上鋼圈的下側,且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下唇部,並用其與前述上鋼圈來保持前述輪胎;該鋼圈移動機構,係使前述上鋼圈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該下支撐體,係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並支撐前述輪胎;該輪胎拆卸器,係具有能夠與前述輪胎之上側壁相接的上支撐體、以及使前述上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上鋼圈相對地移動的上支撐體移動機構;其特徵為:執行夾入步驟及輪胎卸下步驟;該夾入步驟,係在前述下鋼圈已從前述輪胎的下唇部脫落,另一方面,前述上鋼圈已嵌入於前述輪胎的上唇部,且前述下支撐體與前述輪胎的下側壁相接的狀態下,使前述輪胎拆卸器驅動,以使前述上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上側壁,並用前述上支撐體和前述下支撐體來夾入前述輪胎;該輪胎卸下步驟,係一邊繼續已用前述下支撐體和前 述上支撐體夾入前述輪胎的狀態,且一邊使前述鋼圈移動機構驅動,以使前述上鋼圈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上支撐體相對地移動,而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上鋼圈拆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其中,前述輪胎保持裝置,係具備:下支撐體移動機構,其是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方向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至少在前述輪胎卸下步驟前執行拆離步驟,該拆離步驟係從藉由前述上鋼圈和前述下鋼圈保持著前述輪胎的狀態,使前述下支撐體移動機構驅動,並使前述下支撐體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使前述下支撐體接觸於前述輪胎的下側壁,且使前述輪胎與前述下支撐體一起朝向鉛直上方對前述下鋼圈相對地移動,以將前述輪胎從前述下鋼圈拆離。
TW106118710A 2017-06-06 2017-06-06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TWI6495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8710A TWI649546B (zh) 2017-06-06 2017-06-06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8710A TWI649546B (zh) 2017-06-06 2017-06-06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3377A TW201903377A (zh) 2019-01-16
TWI649546B true TWI649546B (zh) 2019-02-01

Family

ID=65803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8710A TWI649546B (zh) 2017-06-06 2017-06-06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954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48400B (en) * 1999-02-18 2003-08-21 Kokusai Keisokuki Kk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uniformity and/or dynamic-balance of tire
CN102511000A (zh) * 2009-09-25 2012-06-20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轮胎试验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48400B (en) * 1999-02-18 2003-08-21 Kokusai Keisokuki Kk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uniformity and/or dynamic-balance of tire
CN102511000A (zh) * 2009-09-25 2012-06-20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轮胎试验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3377A (zh) 2019-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1238B (zh) 轮胎保持装置、具备其的轮胎试验系统及轮胎保持装置的控制方法
US9429498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KR101667846B1 (ko) 타이어 시험 방법 및 타이어 시험기
JP6005276B2 (ja) タイヤ搬送方法、タイヤ搬送固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DE112014000967B4 (de) Reifen-Haltevorrichtung und Reifen-Testsystem
CN110741239A (zh) 轮胎输送装置、具备其的轮胎试验系统及轮胎输送方法
EP2949442B1 (en) Unloading device
TWI649546B (zh) 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胎保持裝置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保持裝置的控制方法
JP6386247B2 (ja) タイヤ試験機
JP2016148672A (ja) 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US2008028977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unting a Tire
JPH0958231A (ja) タイヤ試験機
TWI660163B (zh) 輪胎搬運裝置、具備其的輪胎試驗系統及輪胎搬運方法
JP2018140635A (ja) タイヤ搬送装置
TWI692626B (zh) 輪胎試驗機
KR102114025B1 (ko) 기판 절단 장치
CN108749497B (zh) 一种轮胎锥度点自动匹配设备
CN111656154A (zh) 轮辋更换机、轮辋保持装置及轮胎试验系统
TWI701167B (zh)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CN116001434A (zh) 一种印刷设备
JP2014141334A (ja) タイヤ搬送コンベア
JP2019055503A (ja) ローカバーのセンタ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センタリン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