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9459B - 总线系统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总线系统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9459B
CN111699459B CN201880088943.0A CN201880088943A CN111699459B CN 111699459 B CN111699459 B CN 111699459B CN 201880088943 A CN201880088943 A CN 201880088943A CN 111699459 B CN111699459 B CN 1116994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ig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branch
bus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89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9459A (zh
Inventor
板仓洋
明星庆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99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9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9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9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0Reducing interference caused by unbalanced currents in a normally balanced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Galvanic isolation, e.g. by means of magnetic or capacitive coup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04Coupling between bu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04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parallel b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信号补偿用线路具备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和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中的至少1个信号补偿用线路,该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如下的连接部位(8‑1)靠第1通信设备(1)侧的主线路(3)连接且另一端接地,其中,该连接部位(8‑1)是主线路(3)与分支线路(5‑1)~(5‑3)中的各自的一端的各个连接部位(8‑1)~(8‑3)中的从第1通信设备(1)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该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各个连接部位(8‑1)~(8‑3)中的从第2通信设备(2)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8‑3)靠第2通信设备(2)侧的主线路(3)连接且另一端接地。

Description

总线系统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主线路和多个分支线路的总线系统、以及具备总线系统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总线系统,该总线系统具备两端被终止的主布线、以及一端与主布线连接且另一端与各个收发设备连接的多个分支线路。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总线系统中,实施了抑制反射波对由收发设备收发的信号(以下称为“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的对策,其中,该反射波是在主布线与多个分支线路分别连接的各个位置处产生的反射波。
抑制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的对策如下:
(1)主布线的特性阻抗被设定为,在中央最低,且越接近两端越高。
(2)主布线的特性阻抗被设定为,主布线中的从中央起的一端侧的特性阻抗与主布线中的从中央起的另一端侧的特性阻抗成为对称。
(3)如果连接有收发设备的分支线路与主布线的连接位置位于比主布线的中央靠一端侧的位置,则该收发设备的接收状态下的输入阻抗被设定为高于比连接位置靠一端侧的主布线的特性阻抗。
此外,如果连接有收发设备的分支线路与主布线的连接位置位于比主布线的中央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则该收发设备的接收状态下的输入阻抗被设定为高于比连接位置靠另一端侧的主布线的特性阻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66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总线系统中,如果如上述的对策那样设定了主布线的特性阻抗和收发设备的接收状态下的输入阻抗,则能够抑制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
但是,被实施总线系统的基板具有制造上的制约,因此,主布线的特性阻抗有时不能成为如对策那样的特性阻抗。
以往的总线系统存在如下问题:在作为主布线的特性阻抗而无法实现如对策那样的特性阻抗的情况下,无法抑制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降低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的总线系统。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具备能够降低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的总线系统的通信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总线系统具备:主线路,其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连接,另一端与第2通信设备连接;多个分支线路,它们的一端与主线路连接,另一端与多个第3通信设备中的任意1个第3通信设备连接;以及信号补偿用线路,其一端与主线路连接,另一端接地,信号补偿用线路具备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和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中的至少1个信号补偿用线路,其中,该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如下的连接部位靠第1通信设备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该连接部位是主线路与多个分支线路中的各自的一端的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第1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该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第2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靠第2通信设备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以如下方式构成了总线系统:信号补偿用线路具备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和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中的至少1个信号补偿用线路,该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如下的连接部位靠第1通信设备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该连接部位是主线路与多个分支线路中的各自的一端的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第1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该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第2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靠第2通信设备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因此,本发明的总线系统能够降低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信号流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5是示出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信号流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另一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9是示出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信号流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通信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按照附图对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具备第1通信设备1、第2通信设备2、主线路3、终端电阻4、分支线路5-1~5-3、终端电阻6-1~6-3、第3通信设备7-1~7-3、信号补偿用线路9、终端电阻10及接地11。
但是,第1通信设备1、第2通信设备2及第3通信设备7-1~7-3也可以设置于总线系统的外部。
在图1中,第1通信设备1是与主线路3的一端连接的发送器。
第2通信设备2是经由终端电阻4而与主线路3的另一端连接的接收器。
主线路3的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1连接,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4而与第2通信设备2连接。
主线路3具备部分线路3-1、部分线路3-2、部分线路3-3、部分线路3-4及部分线路3-5。
部分线路3-1是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1连接且另一端与部分线路3-2的一端连接的主线路3的一部分。
部分线路3-2是一端与部分线路3-1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部分线路3-3的一端连接的主线路3的一部分。
部分线路3-3是一端与部分线路3-2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部分线路3-4的一端连接的主线路3的一部分。
部分线路3-4是一端与部分线路3-3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部分线路3-5的一端连接的主线路3的一部分。
部分线路3-5是一端与部分线路3-4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终端电阻4的一端连接的主线路3的一部分。
在图1中,为了方便说明,图示为通过将部分线路3-1、部分线路3-2、部分线路3-3、部分线路3-4及部分线路3-5分别串联连接而构成主线路3,但实际上,主线路3是一条线路。
在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2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3的线路长度是相同的长度。
终端电阻4是一端与部分线路3-5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第2通信设备2连接的电阻。
终端电阻4与第2通信设备2匹配。
由于终端电阻4与第2通信设备2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主线路3而到达第2通信设备2的信号的反射。
分支线路5-n(n=1、2、3)的一端与主线路3连接,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6-n而与第3通信设备7-n连接。
终端电阻6-n是连接在分支线路5-n的另一端与第3通信设备7-n之间的电阻。
终端电阻6-n与第3通信设备7-n匹配。
由于终端电阻6-n与第3通信设备7-n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分支线路5-n而到达第3通信设备7-n的信号的反射。
第3通信设备7-n是经由终端电阻6-n而与分支线路5-n的另一端连接的接收器。
连接部位8-n是分支线路5-n的一端与主线路3连接的部位。
信号补偿用线路9是一端与主线路3中比连接部位8-1靠第1通信设备1侧的主线路3连接且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0而接地的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
终端电阻10是连接在信号补偿用线路9的另一端与接地11之间的电阻。
终端电阻10与信号补偿用线路9匹配。
由于终端电阻10与信号补偿用线路9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信号补偿用线路9而到达接地11的信号的反射。
连接部位12是信号补偿用线路9的一端与主线路3连接的部位。
在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中,示出第1通信设备1为发送器且第2通信设备2及第3通信设备7-n分别为接收器的例子。但是,总线系统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1通信设备1为接收器,第2通信设备2及第3通信设备7-n分别为发送器。
在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1~3-5、分支线路5-1~5-3及信号补偿用线路9中的各自的特性阻抗例如被统一为50Ω。
在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中,示出分支线路5-n的数量为3个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分支线路5-n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还可以为4个以上。
接着,对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信号流的说明图。
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信号(以下称为“主信号21”。)由主线路3传输至第2通信设备2。作为主信号21,除了脉冲信号之外,多值信号等也符合。
由于在主线路3中分别连接有分支线路5-1~5-3及信号补偿用线路9,因此,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主信号21被分支。分支后的信号(以下称为“分支信号”。)在分支线路5-1~5-3及信号补偿用线路9中分别流动。
在图2中,以标号22-1表示在分支线路5-1中流动的分支信号,以标号22-2表示在分支线路5-2中流动的分支信号。
此外,以标号23表示在信号补偿用线路9中流动的分支信号。
分支信号22-1通过分支线路5-1而到达第3通信设备7-1,由第3通信设备7-1接收。
分支信号22-2通过分支线路5-2而到达第3通信设备7-2,由第3通信设备7-2接收。
在各个连接部位8-1~8-3处,特性阻抗向相同的2个线路分支,变成成为特性阻抗下降的负反射系数的不匹配,因此,主信号21的一部在连接部位8-1~8-3处分别被反射。
例如,如图2所示,在连接部位8-1反射的信号即反射信号24-1在部分线路3-2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1到达主线路3与信号补偿用线路9的连接部位12时,在连接部位12反射。
如图2所示,反射信号24-1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1a在信号补偿用线路9中流动。
反射信号24-1的剩余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1b在部分线路3-2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1b到达连接部位8-1时,在连接部位8-1反射。
如图2所示,反射信号24-1b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1c在分支线路5-1中流动。
如图2所示,在连接部位8-2反射的信号即反射信号24-2在部分线路3-3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2到达连接部位8-1时,在连接部位8-1反射。
如图2所示,反射信号24-2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2a在分支线路5-1中流动。
反射信号24-2的剩余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2b在部分线路3-3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2b到达连接部位8-2时,在连接部位8-2反射。
如图2所示,反射信号24-2b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2c在分支线路5-2中流动。
在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中,如果信号补偿用线路9未与主线路3连接,则反射信号24-1c不会在分支线路5-1中流动。
因此,在该情况下,在分支线路5-1中流动的信号为分支信号22-1和反射信号24-2a。
反射信号24-2a在部分线路3-3中流动2次,与此相应地,比分支信号22-1延迟。反射信号24-2a的原始信号是主信号21和反射信号24-2,主信号21在部分线路3-3中流动1次,反射信号24-2在部分线路3-3中流动1次。因此,反射信号24-2a在部分线路3-3中流动2次。
此外,反射信号24-2a通过原始信号在连接部位8-2反射而成为极性与主信号21相反的信号,因此,反射信号24-2a是极性与分支信号22-1相反的信号。因此,如果分支信号22-1是正符号的信号,则反射信号24-2a是负符号的信号,如果分支信号22-1是负符号的信号,则反射信号24-2a是正符号的信号。
由于反射信号24-2a与分支信号22-1相比延迟且是极性与分支信号22-1相反的信号,因此,反射信号24-2a成为产生分支信号22-1的波形失真或波形瓦解的主要原因。
在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中,由于信号补偿用线路9与主线路3连接,因此,反射信号24-1c在分支线路5-1中流动。
反射信号24-1c在部分线路3-2中流动2次,与此相应地,比分支信号22-1延迟。反射信号24-1c的原始信号是反射信号24-1和反射信号24-1b,反射信号24-1在部分线路3-2中流动1次,反射信号24-1b在部分线路3-2中流动1次。因此,反射信号24-1c在部分线路3-2中流动2次。
但是,由于部分线路3-2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3的线路长度相同,因此,反射信号24-1c相对于分支信号22-1的延迟量与反射信号24-2a相对于分支信号22-1的延迟量相同。
此外,反射信号24-1c通过原始信号在连接部位8-1反射而成为极性与主信号21相反的信号,但之后,通过原始信号还在连接部位12反射而成为极性与主信号21相同的信号。
因此,反射信号24-1c是极性与分支信号22-1相同的信号,且是极性与反射信号24-2a相反的信号。
由于反射信号24-1c与反射信号24-2a是极性彼此相反的信号,因此,彼此相互抵消,到达第3通信设备7-1的信号大致仅成为分支信号22-1。
根据以上内容,在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降低了反射信号24-2a对分支信号22-1造成的影响。
这里,示出部分线路3-2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3的线路长度为相同长度的总线系统。
总线系统不限于此,例如,部分线路3-2的线路长度、部分线路3-3的线路长度、以及部分线路3-4的线路长度也可以为相同的长度。
如果部分线路3-2的线路长度、部分线路3-3的线路长度、以及部分线路3-4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则到达第3通信设备7-2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分支信号22-2。
以上的实施方式1如以下方式构成了总线系统: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9,该信号补偿用线路9的一端与比如下的连接部位8-1靠第1通信设备1侧的主线路3连接,另一端接地,其中,该第1个连接部位8-1是主线路3与分支线路5-1~5-3中的各自的一端连接的各个连接部位8-1~8-3中的、从第1通信设备1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因此,总线系统能够降低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的总线系统中,示出主线路3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4而与第2通信设备2连接的例子。
在实施方式2中,对主线路3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3而接地的总线系统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在图3中,与图1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说明。
分支线路5-4的一端与主线路3连接,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6-4而与第3通信设备7-4连接。
终端电阻6-4是连接在分支线路5-4的另一端与第3通信设备7-4之间的电阻。
终端电阻6-4与第3通信设备7-4匹配。
由于终端电阻6-4与第3通信设备7-4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分支线路5-4而到达第3通信设备7-4的信号的反射。
第3通信设备7-4是经由终端电阻6-4而与分支线路5-4的另一端连接的接收器。
连接部位8-4是分支线路5-4的一端与主线路3连接的部位。
终端电阻13的一端与主线路3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接地11连接。
在图3所示的总线系统中,在主线路3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3而接地这一点与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不同。
但是,图3所示的总线系统与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同样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9,该信号补偿用线路9的一端与主线路3中比连接部位8-1靠第1通信设备1侧的主线路3连接,另一端接地。
因此,图3所示的总线系统根据与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同样的原理,到达第3通信设备7-1的信号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1的分支信号。
如果部分线路3-2~3-5中的全部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则到达第3通信设备7-2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2的分支信号。此外,到达第3通信设备7-3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3的分支信号。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1、2的总线系统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9,该信号补偿用线路9的一端与主线路3中比连接部位8-1靠第1通信设备1侧的主线路3连接。
在实施方式3中,对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14的总线系统进行说明,该信号补偿用线路14的一端与主线路3中比连接部位8-4靠终端电阻13侧的主线路3连接。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在图4中,与图1及图3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4所示的总线系统中,示出主线路3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3而接地的例子,但也可以为主线路3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4而与第2通信设备2连接的总线系统。
主线路3具备部分线路3-2、部分线路3-3、部分线路3-4、部分线路3-5及部分线路3-6。
部分线路3-6是一端与部分线路3-5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终端电阻13的一端连接的主线路3的一部分。
在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图示为通过将部分线路3-2、部分线路3-3、部分线路3-4、部分线路3-5及部分线路3-6分别串联地连接而构成主线路3,但实际上,主线路3是一条线路。
在图4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5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6的线路长度是相同的长度。
信号补偿用线路14是一端与主线路3中比连接部位8-4靠终端电阻13侧的主线路3连接且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5而接地的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
终端电阻15是连接在信号补偿用线路14的另一端与接地11之间的电阻。
终端电阻15与信号补偿用线路14匹配。
由于终端电阻15与信号补偿用线路14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信号补偿用线路14而到达接地11的信号的反射。
连接部位16是信号补偿用线路14的一端与主线路3连接的部位。
接着,对图4所示的总线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信号流的说明图。
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主信号21通过主线路3而传输。
由于在主线路3分别连接有分支线路5-1~5-4及信号补偿用线路14,因此,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主信号21被分支。分支后的信号即分支信号在分支线路5-1~5-4及信号补偿用线路14中分别流动。
在图5中,以标号22-3表示在分支线路5-3中流动的分支信号,以标号22-4表示在分支线路5-4中流动的分支信号。
此外,以标号25表示在信号补偿用线路14中流动的分支信号。
分支信号22-3通过分支线路5-3而到达第3通信设备7-3,由第3通信设备7-3接收。
分支信号22-4通过分支线路5-4而到达第3通信设备7-4,由第3通信设备7-4接收。
在各个连接部位8-1~8-4处,线路的特性阻抗分别成为不匹配,因此,主信号21的一部分在连接部位8-1~8-4分别反射。
例如,如图5所示,在连接部位8-4反射的信号即反射信号24-4在部分线路3-5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4到达连接部位8-3时,在连接部位8-3反射。
如图5所示,反射信号24-4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4a在分支线路5-3中流动。
反射信号24-4的剩余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4b在部分线路3-5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4b到达连接部位8-4时,在连接部位8-4反射。
如图5所示,反射信号24-4b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4c在分支线路5-4中流动。
如图5所示,在连接部位16反射的信号即反射信号24-5在部分线路3-6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5到达连接部位8-4时,在连接部位8-4反射。
如图5所示,反射信号24-5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5a在分支线路5-4中流动。
反射信号24-5的剩余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5b在部分线路3-6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24-5b到达连接部位16时,在连接部位16反射。
如图5所示,反射信号24-5b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24-5c在信号补偿用线路14中流动。
在图4所示的总线系统中,如果信号补偿用线路14未与主线路3连接,则反射信号24-5a不会在分支线路5-4中流动。
因此,在该情况下,在分支线路5-4中流动的信号是分支信号22-4和反射信号24-4c。
反射信号24-4c在部分线路3-5中流动2次,与此相应地,比分支信号22-4延迟。反射信号24-4c的原始信号是反射信号24-4和反射信号24-4b,反射信号24-4在部分线路3-5中流动1次,反射信号24-4b在部分线路3-5中流动1次。因此,反射信号24-4c在部分线路3-5中流动2次。
此外,反射信号24-4c通过原始信号在连接部位8-4反射而成为极性与主信号21相反的信号,但之后,通过原始信号还在连接部位8-3反射而成为极性与主信号21相同的信号。
由于反射信号24-4c与分支信号22-4相比延迟,因此,反射信号24-4c成为产生分支信号22-4的波形失真或波形瓦解的主要原因。
在图4所示的总线系统中,信号补偿用线路14与主线路3连接,因此,反射信号24-5a在分支线路5-4中流动。
反射信号24-5a在部分线路3-6中流动2次,与此相应地,比分支信号22-4延迟。反射信号24-5a的原始信号是主信号21和反射信号24-5,主信号21在部分线路3-6中流动1次,反射信号24-5在部分线路3-6中流动1次。因此,反射信号24-5a在部分线路3-6中流动2次。
但是,由于部分线路3-6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5的线路长度相同,因此,反射信号24-5a相对于分支信号22-4的延迟量与反射信号24-4c相对于分支信号22-4的延迟量相同。
此外,反射信号24-5a通过在连接部位16反射而为极性与主信号21相反的信号。
此外,反射信号24-5a是极性与反射信号24-4c相反的信号。
由于反射信号24-5a与反射信号24-4c为极性彼此相反的信号,因此,彼此相互抵消,到达第3通信设备7-4的信号大致仅成为分支信号22-4。
根据以上,在图4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降低了反射信号24-4c对分支信号22-4造成的影响。
这里,示出部分线路3-5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6的线路长度为相同长度的总线系统。
总线系统不限于此,例如,部分线路3-3~3-6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也可以为相同的长度。
如果部分线路3-3~3-6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为相同的长度,则到达第3通信设备7-3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分支信号22-3。此外,到达第3通信设备7-2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2的分支信号。
以上的实施方式3如以下方式构成了总线系统: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14,该信号补偿用线路14的一端与比如下的连接部位8-4靠终端电阻13侧的主线路3连接,另一端接地,其中,该连接部位8-4是主线路3与分支线路5-1~5-4中的各自的一端连接的各个连接部位8-1~8-4中的、从终端电阻13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因此,总线系统能够降低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
实施方式1、2的总线系统示出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9的例子,实施方式3的总线系统示出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14的例子。
但是,总线系统不限于此,如图6所示,也可以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9和信号补偿用线路14的双方。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另一总线系统的结构图。
如果部分线路3-2~3-6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为相同的长度,则分别到达第3通信设备7-1~7-4的信号大致仅成为分别通过分支线路5-1~5-4的分支信号。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的总线系统中,示出主线路3的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1连接且主线路3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4而与第2通信设备2连接的例子。
在实施方式4中,对主线路3的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7而接地且主线路3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3而接地的总线系统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在图7中,与图1、图3、图4及图6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说明。
终端电阻17的一端与主线路3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接地11连接。
第3通信设备18-1~18-4分别是作为收发器而能够动作的通信设备。
第3通信设备18-1~18-4中的任意1个第3通信设备作为发送器而动作,剩余的第3通信设备作为接收器而动作。
接着,对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中,例如,第3通信设备18-1~18-3中的任意1个第3通信设备作为发送器而动作,剩余的第3通信设备作为接收器而动作。此外,第3通信设备18-4作为接收器而动作。
此外,在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5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6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在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中,由于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14,因此,根据与图4及图6所示的总线系统同样的原理,到达第3通信设备18-4的信号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4的分支信号。
接着,在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中,例如,第3通信设备18-2~18-4中的任意1个第3通信设备作为发送器而动作,剩余的第3通信设备作为接收器而动作。此外,第3通信设备18-1作为接收器而动作。
此外,在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2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3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在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中,由于具备信号补偿用线路9,因此,根据与图1、图3及图6所示的总线系统同样的原理,到达第3通信设备18-1的信号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1的分支信号。
在图7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2~3-6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也可以为相同的长度。
如果部分线路3-2~3-6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为相同的长度,则到达第3通信设备18-1~18-4中的作为接收器而动作的任意一个第3通信设备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分别通过分支线路的分支信号。
以上的实施方式4如以下方式构成总线系统:第3通信设备18-1~18-4中的任意1个第3通信设备是发送器,剩余的第3通信设备是接收器。在实施方式4的总线系统中,也与实施方式1~3的总线系统同样,能够降低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1~4的总线系统中的主线路3示出是一条线路的例子。
在实施方式5中,针对具备在中途分支为两部分的主线路的总线系统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总线系统的结构图。在图8中,与图1、图3、图4、图6及图7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说明。
主线路30的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1连接,在中途分支为两部分。
主线路30中的一方的分支端30a经由终端电阻13a而与接地11连接。
主线路30中的另一方的分支端30b经由终端电阻13b而与接地11连接。
主线路30具备部分线路31、部分线路3-1a~3-4a及部分线路3-1b~3-4b。
部分线路31的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1连接,另一端与主线路30的分支点32连接。
部分线路3-1a~3-4a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部分线路3-1~3-4的线路。
部分线路3-1a~3-4a连接在主线路30的分支点32与终端电阻13a之间。
部分线路3-1b~3-4b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部分线路3-1~3-4的线路。
部分线路3-1b~3-4b连接在主线路30的分支点32与终端电阻13b之间。
在图8中,为了方便说明,图示为通过将部分线路3-1a~3-4a及部分线路3-1b~3-4b分别串联地连接而构成主线路30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从分支端30a到分支端30b的部分的线路是一条线路。
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3a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4a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此外,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3b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4b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分支线路5-1a~5-3a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分支线路5-1~5-3的线路。
分支线路5-1b~5-3b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分支线路5-1~5-3的线路。
终端电阻6-1a~6-3a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终端电阻6-1~6-3的电阻。
终端电阻6-1b~6-3b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终端电阻6-1~6-3的电阻。
第2通信设备7-1a~7-3a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第3通信设备7-1~7-3的通信设备。
第2通信设备7-1b~7-3b分别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各个第3通信设备7-1~7-3的通信设备。
连接部位8-1a~8-3a分别是分支线路5-1a~5-3a的一端分别与主线路30连接的部位。
连接部位8-1b~8-3b分别是分支线路5-1b~5-3b的一端分别与主线路30连接的部位。
终端电阻13a的一端与主线路30的分支端30a连接,另一端与接地11连接。
终端电阻13b的一端与主线路30的分支端30b连接,另一端与接地11连接。
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是一端与主线路30中比连接部位8-3a靠终端电阻13a侧的主线路30连接且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5a而接地的线路。
终端电阻15a是连接在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的另一端与接地11之间的电阻。
终端电阻15a与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匹配。
由于终端电阻15a与信号补偿用线路14a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信号补偿用线路14a而到达接地11的信号的反射。
连接部位16a是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的一端与主线路30连接的部位。
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14b是一端与主线路30中比连接部位8-3b靠终端电阻13b侧的主线路30连接且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15b而接地的线路。
终端电阻15b是连接在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14b的另一端与接地11之间的电阻。
终端电阻15b与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14b匹配。
由于终端电阻15b与信号补偿用线路14b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信号补偿用线路14b而到达接地11的信号的反射。
连接部位16b是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14b的一端与主线路30连接的部位。
接着,对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信号流的说明图。
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主信号在分支点32被分支为两部分。
分支后的两部分中的一方的主信号21a通过部分线路3-1a、部分线路3-2a、部分线路3-3a及部分线路3-4a而传输。
分支后的两部分中的另一方的主信号通过部分线路3-1b、部分线路3-2b、部分线路3-3b及部分线路3-4b而传输。
由于在主线路30中分别连接有分支线路5-1a~5-3a及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因此,主信号21a被分支。分支后的信号即分支信号在分支线路5-1a~5-3a及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中分别流动。
在图9中,以标号41-2表示在分支线路5-2a中流动的分支信号,以标号41-3表示在分支线路5-3a中流动的分支信号。
此外,以标号42表示在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中流动的分支信号。
分支信号41-2通过分支线路5-2a而到达第2通信设备7-2a,由第2通信设备7-2a接收。
分支信号41-3通过分支线路5-3a而到达第2通信设备7-3a,由第2通信设备7-3a接收。
在各个连接部位8-1a~8-3a处,线路的特性阻抗成为不匹配,因此,主信号21a的一部分在连接部位8-1a~8-3a分别反射。
例如,如图9所示,在连接部位8-3a反射的信号即反射信号43-3在部分线路3-3a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43-3到达连接部位8-2a时,在连接部位8-2a反射。
如图9所示,反射信号43-3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43-3a在分支线路5-2a中流动。
反射信号43-3的剩余部分作为反射信号43-3b在部分线路3-3a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43-3b到达连接部位8-3a时,在连接部位8-3a反射。
如图9所示,反射信号43-3b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43-3c在分支线路5-3a中流动。
如图9所示,在连接部位16a反射的信号即反射信号43-4在部分线路3-4a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43-4到达连接部位8-3a时,在连接部位8-3a反射。
如图9所示,反射信号43-4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43-4a在分支线路5-3a中流动。
反射信号43-4的剩余部分作为反射信号43-4b在部分线路3-4a中流动。
当反射信号43-4b到达连接部位16a时,在连接部位16a反射。
如图9所示,反射信号43-4b的一部分作为反射信号43-4c在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中流动。
在图9所示的总线系统中,如果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未与主线路30连接,则反射信号43-4a不会在分支线路5-3a中流动。
因此,在该情况下,在分支线路5-3a中流动的信号是分支信号41-3和反射信号43-3c。
反射信号43-3c在部分线路3-3a中流动2次,与此相应地,比分支信号41-3延迟。反射信号43-3c的原始信号是反射信号43-3和反射信号43-3b,反射信号43-3在部分线路3-3a中流动1次,反射信号43-3b在部分线路3-3a中流动1次。因此,反射信号43-3c在部分线路3-3a中流动2次。
此外,反射信号43-3c通过原始信号在连接部位8-3a反射而成为极性与主信号21a相反的信号,但之后,通过原始信号还在连接部位8-2a反射而成为极性与主信号21a相同的信号。
由于反射信号43-3c与分支信号41-3相比延迟,因此,反射信号43-3c成为产生分支信号41-3的波形失真或波形瓦解的主要原因。
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a与主线路30连接,因此,反射信号43-4a在分支线路5-3a中流动。
反射信号43-4a与在部分线路3-4a中流动2次,与此相应地,比分支信号41-3相比延迟。反射信号43-4a的原始信号是主信号21a和反射信号43-4,主信号21a在部分线路3-4a中流动1次,反射信号43-4在部分线路3-4a中流动1次。因此,反射信号43-4a在部分线路3-4a中流动2次。
但是,由于部分线路3-4a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3a的线路长度相同,因此,反射信号43-4a相对于分支信号41-3的延迟量与反射信号43-3c相对于分支信号41-3的延迟量相同。
此外,反射信号43-4a通过原始信号在连接部位16a反射而为极性与主信号21a相反的信号。
此外,反射信号43-4a是极性与反射信号43-3c相反的信号。
由于反射信号43-4a与反射信号43-3c是极性彼此相反的信号,因此,彼此相互抵消,到达第2通信设备7-3a的信号大致仅成为分支信号41-3。
根据以上内容,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降低了反射信号43-3c对分支信号41-3造成的影响。
这里,示出部分线路3-3a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4a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的总线系统。
总线系统不限于此,例如,部分线路3-1a~3-4a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也可以为相同的长度。
如果部分线路3-1a~3-4a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为相同的长度,则到达第2通信设备7-2a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分支信号41-2。此外,到达第2通信设备7-1a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1a的分支信号。
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在部分线路3-1a的一端未连接信号补偿用线路,但部分线路3-1a的一端与分支点32连接。因此,在分支点32反射的信号经由部分线路3-1a而在分支线路5-1a中流动,因此,与在部分线路3-1a的一端连接有信号补偿用线路的情况同样,在分支线路5-1a中流动的2个反射信号被抵消。
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3b的线路长度与部分线路3-4b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因此,根据与到达第2通信设备7-3a的信号相同的原理,到达第2通信设备7-3b的信号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3b的分支信号。
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部分线路3-1b~3-4b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也可以为相同的长度。
如果部分线路3-1b~3-4b中的线路长度分别为相同的长度,则到达第2通信设备7-2b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2b的分支信号。此外,到达第2通信设备7-1b的信号也大致仅成为通过分支线路5-1b的分支信号。
在图8所示的总线系统中,在部分线路3-1b的一端未连接信号补偿用线路,但部分线路3-1b的一端与分支点32连接。因此,在分支点32反射的信号经由部分线路3-1b而在分支线路5-1b中流动,因此,与在部分线路3-1b的一端连接有信号补偿用线路的情况同样,在分支线路5-1b中流动的2个反射信号被抵消。
根据以上内容,在具备在中途分支为两部分的主线路30的总线系统中,也与实施方式1~4的总线系统同样,能够降低反射波对分支信号造成的影响。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6中,针对具备实施方式1~5所记载的任意一个总线系统的通信装置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通信装置的结构图。在图10中,与图1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说明。
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应用了图1所示的总线系统,但也可以应用图3、图4及图6~图8的任意图所示的总线系统。
作为数字模拟转换器的D/A转换器51-1~51-3将从第3通信设备7-1~7-3分别输出的分支信号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D/A转换器51-1~51-3将模拟的分支信号分别向放大器52-1~52-3输出。
D/A转换器51-4将从第2通信设备2输出的主信号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D/A转换器51-4将模拟的主信号向放大器52-4输出。
放大器52-1~52-3将从D/A转换器51-1~51-3分别输出的分支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分支信号分别向天线53-1~53-3输出。
放大器52-4将从D/A转换器51-4输出的主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主信号向天线53-4输出。
天线53-1~53-3将从放大器52-1~52-3分别输出的分支信号向空间放射。
天线53-4将从放大器52-4输出的分支信号向空间放射。
接着,对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第3通信设备7-1~7-3在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主信号的分支信号分别到达时,将各个分支信号向D/A转换器51-1~51-3输出。
第2通信设备2在从第1通信设备1输出的主信号到达时,将主信号向D/A转换器51-4输出。
D/A转换器51-1~51-3在从第3通信设备7-1~7-3分别收到分支信号时,将各个分支信号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D/A转换器51-1~51-3将模拟的分支信号分别向放大器52-1~52-3输出。
D/A转换器51-4在从第2通信设备2收到主信号时,将主信号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D/A转换器51-4将模拟的主信号向放大器52-4输出。
放大器52-1~52-3在从D/A转换器51-1~51-3分别收到分支信号时,将各个分支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分支信号分别向天线53-1~53-3输出。
放大器52-4在从D/A转换器51-4收到主信号时,将主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主信号向天线53-4输出。
天线53-1~53-3将从放大器52-1~52-3分别输出的分支信号向空间放射。
天线53-4将从放大器52-4输出的分支信号向空间放射。
这里,示出通信装置作为信号发送装置而动作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通信装置也可以作为信号接收装置而动作。
在通信装置作为信号接收装置而动作的情况下,第2通信设备2及第3通信设备7-1~7-3分别作为发送器而动作,第1通信设备1作为接收器而动作。
另外,本申请发明在该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实施方式的自由组合、或者各实施方式的任意的结构要素的变形、或者在各实施方式中能够省略任意的结构要素。
产业利用性
本发明适于具备主线路和多个分支线路的总线系统。
此外,本发明适于具备总线系统的通信装置。
标号说明
1第1通信设备,2第2通信设备,3主线路,3-1~3-6部分线路,3-1a~3-4a、3-1b~3-4b部分线路,4终端电阻,5-1~5-4分支线路,5-1a~5-3a、5-1b~5-3b分支线路,6-1~6-4终端电阻,6-1a~6-3a、6-1b~6-3b终端电阻,7-1~7-4第3通信设备,7-1a~7-3a、7-1b~7-3b第2通信设备,8-1~8-4连接部位,8-1a~8-3a、8-1b~8-3b连接部位,9信号补偿用线路(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0终端电阻,11接地,12连接部位,13、13a、13b终端电阻,14信号补偿用线路(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14a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14b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15、15a、15b终端电阻,16、16a、16b连接部位,17终端电阻,18-1~18-4第3通信设备,21、21a主信号,22-1、22-1、22-3、22-4、23分支信号,24-1、24-1a、24-1b、24-1c反射信号,24-2、24-2a、24-2b、24-2c反射信号,24-4、24-4a、24-4b、24-4c反射信号,24-5、24-5a、24-5b、24-5c反射信号,25分支信号,30主线路,30a一方的分支端,30b另一方的分支端,31部分线路,32分支点,41-2、41-3、42分支信号,43-3、43-3a、43-3b、43-3c反射信号,43-4、43-4a、43-4b、43-4c反射信号,51-1~51-4D/A转换器,52-1~52-4放大器,53-1~53-4天线。

Claims (15)

1.一种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总线系统具备:
主线路,其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连接,另一端与第2通信设备连接;
多个分支线路,它们的一端与所述主线路连接,另一端与多个第3通信设备中的任意1个第3通信设备连接;以及
信号补偿用线路,其一端与所述主线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信号补偿用线路具备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和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中的至少1个信号补偿用线路,其中,
该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如下的连接部位靠所述第1通信设备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该连接部位是所述主线路与所述多个分支线路中的各自的一端的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第1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
该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与比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第2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靠所述第2通信设备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补偿用线路具备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
所述主线路和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第1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以及从所述第1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与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第1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2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之间的各个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与如下部分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其中,该部分为,和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第1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补偿用线路具备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
所述主线路和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第2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以及从所述第2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与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第2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2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之间的各个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与如下部分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其中,该部分为,和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第2通信设备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而接地,
所述终端电阻与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而接地,
所述终端电阻与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线路的另一端代替与所述第2通信设备连接而被终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补偿用线路具备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及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
所述主线路的一端代替与所述第1通信设备连接而被终止,
所述主线路的另一端代替与所述第2通信设备连接而被终止,
所述多个第3通信设备中的任意1个第3通信设备为发送器,剩余的第3通信设备为接收器。
10.一种总线系统,其中,
所述总线系统具备:
主线路,其一端与第1通信设备连接,在中途分支为两部分,一方的分支端及另一方的分支端分别被终止;
多个分支线路,它们的一端与所述主线路中所述一方的分支端和所述另一方的分支端之间的主线路连接,另一端与多个第2通信设备中的任意1个第2通信设备连接;
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其一端与比如下的连接部位靠所述一方的分支端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其中,该连接部位是所述主线路与所述多个分支线路中的各自的一端的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以及
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其一端与比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另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靠所述另一方的分支端侧的主线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线路和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以及从所述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与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2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所述主线路和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另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以及从所述另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与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中的从所述另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2个连接部位之间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个连接部位之间的各个主线路的线路长度与如下两个部分的主线路的线路长度分别为相同的长度,其中,该两个部分为:和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部分、以及和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位与从所述另一方的分支端开始数的第1个连接部位之间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总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及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各自的另一端经由终端电阻而接地,
和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连接的终端电阻与所述第1信号补偿用线路匹配,
和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连接的终端电阻与所述第2信号补偿用线路匹配。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装置是具备总线系统的通信装置,
所述总线系统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系统。
1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装置是具备总线系统的通信装置,
所述总线系统是权利要求10所述的总线系统。
CN201880088943.0A 2018-02-15 2018-02-15 总线系统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6994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5270 WO2019159285A1 (ja) 2018-02-15 2018-02-15 バス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9459A CN111699459A (zh) 2020-09-22
CN111699459B true CN111699459B (zh) 2023-06-02

Family

ID=67619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8943.0A Active CN111699459B (zh) 2018-02-15 2018-02-15 总线系统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6904B2 (zh)
JP (1) JP6687305B2 (zh)
KR (1) KR102221886B1 (zh)
CN (1) CN111699459B (zh)
WO (1) WO201915928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049A (ja) * 1996-03-27 1998-01-27 Hewlett Packard Co <Hp> 相互接続バス
US6400237B1 (en) * 1998-11-26 2002-06-0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Phase compensation circuit, frequency converter device and active phased array antenna
JP2009169907A (ja) * 2008-01-21 2009-07-30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メモリ装置、メモリシステム、及びメモリ装置の設計方法
WO2013121996A1 (ja) * 2012-02-17 2013-08-22 学校法人 慶應義塾 方向性結合式マルチドロップバス
CN104769899A (zh) * 2012-11-09 2015-07-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can总线系统的总线系统与用于补偿干扰干涉的装置的并行运行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2144A (ja) * 1994-05-02 1995-11-14 Hitachi Ltd インタフェース回路
JPH07321828A (ja) 1994-05-20 1995-12-08 Fujitsu Ltd 電子装置
US5955889A (en) 1994-05-20 1999-09-21 Fujitsu Limited Electronic circuit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through a bu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for generating a predetermined stable voltage
JP3171771B2 (ja) * 1995-06-21 2001-06-04 目黒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分岐形通信用保安器
JPH09214201A (ja) * 1996-01-31 1997-08-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周波スイッチとバイアス回路と移相器
JPH1145138A (ja) * 1997-07-25 1999-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速バス回路方式
JP2009146246A (ja) 2007-12-17 2009-07-02 Shinko Electric Ind Co Ltd バスシステムおよび反射防止方法
JP5191285B2 (ja) * 2008-06-19 2013-05-0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伝送回路
KR101071844B1 (ko) * 2009-02-26 2011-10-10 세원텔레텍 주식회사 전송선로 공진기를 이용한 반사형 음의 군지연 회로
US8508252B2 (en) * 2010-07-01 2013-08-13 Aquantia Corporation Variable resistor voltage driver with self-noise compensation circuit
JP6157095B2 (ja) 2012-11-27 2017-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ス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049A (ja) * 1996-03-27 1998-01-27 Hewlett Packard Co <Hp> 相互接続バス
US6400237B1 (en) * 1998-11-26 2002-06-0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Phase compensation circuit, frequency converter device and active phased array antenna
JP2009169907A (ja) * 2008-01-21 2009-07-30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メモリ装置、メモリシステム、及びメモリ装置の設計方法
WO2013121996A1 (ja) * 2012-02-17 2013-08-22 学校法人 慶應義塾 方向性結合式マルチドロップバス
CN104769899A (zh) * 2012-11-09 2015-07-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can总线系统的总线系统与用于补偿干扰干涉的装置的并行运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59285A1 (ja) 2020-05-28
US11996904B2 (en) 2024-05-28
KR102221886B1 (ko) 2021-03-02
WO2019159285A1 (ja) 2019-08-22
JP6687305B2 (ja) 2020-04-22
KR20200100198A (ko) 2020-08-25
US20200403654A1 (en) 2020-12-24
CN111699459A (zh) 202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01314B1 (en) Modular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US7190932B2 (en)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a predistorted feedback coupling from a transmitter to a receiver in a multi-mode mobile telephone
EP1231672A3 (en) Vehicle antenna apparatus
EP2103002B1 (en) Time division duplex forward-to-reverse transition signal generator
JPS6381515A (ja) 自動電力制御回路
WO2007141187A3 (e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robust to human body loading effects
JP2011114417A (ja) 定在波比測定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US9148100B2 (en) Parallel amplifier architecture with feedback control based on reflected signal strength
US11165464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use of common mode rejection (CMR) for echo cancellation in uplink communications
CN111699459B (zh) 总线系统及通信装置
US9048931B2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feeder sharing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EP2775610B1 (en) Power amplifying device and transmitter
CN106464282B (zh) 发送系统
CA2771932C (fr) Dispositif amplificateur de canal lineariseur double chaine rf et satellite de telecommunication comportant ce dispositif
WO200810985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ing a clock signal
US20180034488A1 (en) Transmit noise and impedance change mitigation in wired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631383B1 (ko) 브리지 회로 및 통신 디바이스
JP2006005535A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737409B2 (ja) 伝送路切換回路
KR100862713B1 (ko) 분기기
EP1622037A2 (en) Integrated branching network system and joint connector
TWI511479B (zh) 用以接收及傳送無線訊號的天線系統
JPH04319830A (ja) 光バイパス方式
JPH03102902A (ja) マイクロ波受信機のリミッタ装置
JP2000261253A (ja) フィードフォワード歪補償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