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5996A - 空气滤清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滤清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5996A
CN111655996A CN201880087001.0A CN201880087001A CN111655996A CN 111655996 A CN111655996 A CN 111655996A CN 201880087001 A CN201880087001 A CN 201880087001A CN 111655996 A CN111655996 A CN 111655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stream end
connection sleeve
wall surface
doubl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70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5996B (zh
Inventor
清水孝彦
新村裕幸
相原顺二
岩本哲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55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5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5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5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01Housings; Ca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Lid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thereof
    • F02M35/0204Housings; Ca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Lid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thereof for connecting or joining to other devices, e.g.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06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elements of the air intake system in direction of the air intake flow, i.e. between ambient air inlet and supply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 F02M35/10026Plenum chambers
    • F02M35/10039Intake ducts situated partly within or on the plenum chamber hou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空气滤清器(39)具备:滤清器容器(45),其形成与外部空气连通的脏室(51a)及与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连通的净室(51b);滤清器元件(49),其在脏室(51a)及净室(51b)之间配置于滤清器容器(45)内;连接套管(47),其固定于滤清器容器(45),在净室(51b)内的上游端向净室(51b)的空间开口,且将净室(51b)与供给目标连通。在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沿着连接套管(47)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56)。由此,能够提供通过较少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空气滤清器。

Description

空气滤清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内燃机供给外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特别是涉及具备形成与外部空气连通的脏室及与作为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的内燃机连通的净室的滤清器容器、在脏室及净室之间配置于滤清器容器内的滤清器元件、固定于滤清器容器且在净室内的上游端开口向净室的空间并将净室与供给目标连通的连接套管的空气滤清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机动二轮车中向化油器引导空气的进气管道。进气管道具备:与化油器连接的管状部、设置于管状部的进气上游侧且具有比管状部大的内径的腔室部、与管状部连续且向腔室部的内部空间突出并形成与管状部的流路连通的延长流路的延长内壁部。通过延长管状部的流路,抑制从管状部导入的气流的乱流,并实现气流的整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3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了延长进气路需要剩余的空间,结构也变得复杂,因此,期望通过较少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技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状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较少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空气滤清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用于向内燃机供给外部空气,具备:滤清器容器,其形成与外部空气连通的脏室及与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连通的净室;滤清器元件,其在所述脏室及所述净室之间配置于所述滤清器容器内;连接套管,其固定于所述滤清器容器,在所述净室内的上游端向所述净室的空间开口,且将所述净室与所述供给目标连通;在所述连接套管的所述上游端,沿着所述连接套管的外周设置有双层管部。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双层管部具有:凸缘部,其从所述连接套管的外壁向外侧扩展;外环部,其在与所述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所述凸缘部沿着所述外壁面向所述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延伸。
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外环部的上游端与包含所述连接套管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相接,或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假想平面交叉。
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与所述连接套管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所述连接套管的外壁面与所述双层管部的距离设定成连接套管的内壁的距离的10%~30%。
根据第五方面,在第二~第四方面中任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净室内且所述双层管部与所述滤清器容器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比所述间隔大的间隙。
根据第六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套管的上游端沿着所述滤清器容器的内壁面配置,所述双层管部向远离所述内壁面的方向上偏置。
根据第七方面,在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套管至少一部分弯曲,且由被沿与进气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分割的两个部件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通过在连接套管的上游端设置双层管部,连接套管内的流速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不需要延长连接套管,通过较少的空间有效地实现连接套管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二方面,双层管部能够与连接套管的上游端一体化,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连接套管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三方面,外环部包围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因此,有效地实现连接套管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四方面,通过相对于气流的流通路的大小适当设定连接套管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的距离,有效地实现连接套管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五方面,即使连接套管的上游端远离滤清器容器的内壁面,也通过双层管部的作用实现连接套管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六方面,滤清器容器的内壁面承担双层管部的作用,因此,使连接套管接近滤清器容器的内壁面,并实现连接套管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七方面,即使在上游端具有双层管部的连接套管弯曲,也能够利用简单的金属模具成型各个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的侧视图。
图2是装入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以水平的切面观察的沿着图3的4-4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5(a)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主视图,及(b)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a)是关于具有双层管部的连接套管,在接近节气门体的位置表示连接套管内的空气的流速的流速分布图,及(b)是关于不具有双层管部的连接套管,在接近节气门体的位置表示连接套管内的空气的流速的流速分布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9是以水平的切面观察的沿着图8的9-9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0(a)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主视图,及(b)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的侧视图。
图12是从与图11相同的方向观察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以垂直的切面观察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14(a)是连接套管的放大俯视图,及(b)是连接套管的局部摘录扩大剖视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以水平的切面观察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配置于净室内的连接套管的放大侧视图。
图18是连接套管的放大剖视图。
图19(a)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主视图,及(b)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俯视图。
图21是以水平的切面观察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22(a)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主视图,及(b)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俯视图。
图24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25是以水平的切面观察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26(a)是连接套管的放大立体图,以及(b)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主视图,及(c)是概略性地表示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及双层管部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9…空气滤清器
45…滤清器容器
47…连接套管
49…滤清器元件
51a…脏室
51b…净室
56…双层管部
56a…凸缘部
56b…外环部
57…空气滤清器
58…滤清器容器
61…连接套管
63…滤清器元件
65a…脏室
65b…净室
71…双层管部
71a…凸缘部
71b…外环部
96…空气滤清器
102…滤清器容器
104…连接套管
104a…一个部件
104b…一个部件
105…滤清器元件
107a…脏室
107b…净室
108…双层管部
108a…凸缘部
108b…外环部
111…空气滤清器
112…滤清器容器
114…连接套管
115…滤清器元件
117a…脏室
117b…净室
127…双层管部
127a…凸缘部
127b…外环部
131…空气滤清器
132…滤清器容器
134…连接套管
136…滤清器元件
138a…脏室
138b…净室
149…双层管部
149a…凸缘部
149b…外环部
151…空气滤清器
152…滤清器容器
154…连接套管
158…滤清器元件
161a…脏室
161b…净室
172…双层管部
172a…凸缘部
172b…外环部
PN…假想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及左右的各方向是指从搭乘于机动二轮车的乘客观察的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图1概略性地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踏板型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体架12、装配于车体架12的车体罩13。在车体架12的头管,绕车轴14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和棒状的转向把手16支承成可转向。
在车体罩13上,在后车体架的上方搭载乘客座椅17。车体罩13具备:从前方覆盖头管的前盖21、与前盖21连续的护腿板22、与护腿板22的下端连续且在乘客座椅17及前轮WF之间配置于主车体架的上方的底板踏板23、在后车体架上支承乘客座椅17的后盖24。
在后盖24的下方的空间配置单元摆动式的驱动单元25。驱动单元25在与后车体架的前端结合的托架26连结成经由联杆27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在驱动单元25的后端,后轮W支承成绕水平轴旋转自如。在远离联杆27及托架26的位置且后车体架与驱动单元25之间配置后缓冲单元28。驱动单元25具备:空冷式单缸的发动机29、与发动机29的发动机主体29a结合且收容将发动机29的输出向后轮WR传递的传动装置的传动壳体31。
发动机29的发动机主体29a具备:绕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的曲轴箱33、与曲轴箱33结合的气缸体34、与气缸体34结合的气缸盖35、与气缸盖35结合的缸盖罩36。在气缸体形成导向活塞的线形往返运动的气缸。在活塞与气缸盖35之间形成燃烧室。根据活塞的线形往返运动,反复进行发动机29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及排气行程。
在气缸盖35结合与连通于燃烧室的进气道连接的进气装置37和与连通于燃烧室的排气道连接的排气装置38结合。进气装置37具备支承于传动壳体31的空气滤清器39和配置于空气滤清器39及气缸盖35之间的节气门体41。节气门体41中,通过节气门的作用调整从空气滤清器39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在气缸盖35的上部侧壁安装燃料喷射阀42。从燃料喷射阀42向净化空气喷射燃料而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由进气门的作用导入燃烧室。排气装置38具备:从气缸盖35的下部侧壁通过发动机主体29a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43、连接于排气管43的下游端且与曲轴箱33连结的排气消声器(未图示)。燃烧后的空气经由排气门的作用从燃烧室排出。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具备:滤清器容器45,其具有沿着平行于与曲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的垂直面VP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的第一器体45a及第二器体45b,且形成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发动机29)连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46,其固定于第一器体45a,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开口向滤清器容器45的外侧,并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滤清器容器45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套管47,其固定于第二器体45b,在位于滤清器容器45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开口向滤清器容器45的内部空间,并在滤清器容器45的外侧的下游端连结于节气门体41。进气管道46及连接套管47由例如橡胶的弹性体成型。
在第一器体45a的外侧安装在与第一器体45a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进气管道46的上游端开口的辅助空间的管道盖48。管道盖48利用螺丝与例如第一器体45a气密地结合。如图3所示,进气管道46形成具有与车体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轴线的圆筒形状的通路。进气管道46的上游端位于滤清器容器45的比前后方向中央位置靠前方位置。管道盖48在滤清器容器45的比前后方向中央位置靠后方具有在与滤清器容器45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开放口的缘48a。而且,管道盖48的缘48a随着朝向重力方向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尽可能防止雨滴等的进入。
如图4所示,在第一器体45a及第二器体45b之间夹着保持滤清器元件49的分隔壁50。分隔壁50在与第一器体45a之间形成通过进气管道46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脏室51a,在与第二器体45b之间形成通过连接套管47与节气门体41连通的净室51b。这样,滤清器容器45的内部空间隔开成脏室51a及净室51b。在脏室51a及净室51b之间配置滤清器元件49。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49被净化且导入净室51b。进气管道46的下游端在与滤清器元件49相面对的位置开口。
进气管道46的上游端在形成于管道盖48与第一器体45a的外表面之间的空气积存部52向前方开口。进气管道46支承于沿着与曲轴的旋转轴平行的垂直面扩展的垂直壁53。在垂直壁53与在垂直壁53的前方相面对的管道盖48之间建立充分的容积的空气积存部52。从由缘48a隔开的开放口到空气积存部52的通路形成为比进气管道46狭窄。这样,形成从开放口到进气管道46的迷宫式结构,尽可能地防止雨滴等的进入。
在进气管道46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46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54。双层管部54具有:从进气管道46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54a;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54a沿着外壁面向进气管道46的上游端延伸的外环部54b。在此,外环部54b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46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相接。但是,外环部54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46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靠前方延伸,外环部54b与假想平面PL交叉。
在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沿着连接套管47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56。如图5所示,双层管部56具有:从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56a;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56a沿着外壁面向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延伸的外环部56b。外环部56b由与形成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56b并非必须为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及其它的截面形状。另外,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和外环部56b并非必须为同轴,也可以偏心。也可以在外环部56b形成在凸缘部56a以外将外环部56b与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56a,外环部56b利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肋固定于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56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相接。但是,外环部56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靠前方延伸,外环部56b与假想平面PN交叉。
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56的距离DS设定成连接套管47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在此,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及外环部56b形成为同轴的圆筒形,因此,距离DS相当于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与外环部56b的径向差,距离DC相当于连接套管47的内径。如图4所示,在净室51b内且双层管部56与滤清器容器45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当根据活塞的线形往返运动,反复进行发动机29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及排气行程时,从进气管道46向滤清器容器45内的脏室51a导入外部空气。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49被净化且导入净室51b。净室51b内的净化空气流入连接套管47,并向节气门体41供给。节气门体41中,通过节气门的作用调整从空气滤清器39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从燃料喷射阀42向从节气门体41流出的净化空气喷射燃料而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由进气门的作用导入燃烧室。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设置双层管部56,连接套管47内的流速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不需要连接套管47的延长,通过较少的空间有效地实现连接套管47内的气流的整流。如图6所示,根据双层管部56,与不附加双层管部的结构相比,不会改变连接套管47的长度及其它结构,可进行连接套管47内的整流,并提高向节气门体41的进气量。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中,双层管部56具有:凸缘部56a,其从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外环部56b,其至少一部分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一定的间隔并从凸缘部56a沿着外壁面向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延伸。双层管部56b能够与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一体化,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连接套管47内的气流的整流。
双层管部56中,外环部56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相接。外环部56b包围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因此,可靠地实现连接套管47内的气流的整流。但是,外环部56b也可以向比包含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靠前方延伸且与假想平面交叉。另外,连接套管47的内壁端部构成为从轴线向外方且端部倾斜的锥形状部,利用上述锥形状部和双层管部56构成槽部。另外,将比锥形状部靠下游的部分的内壁的流路设为与槽部的对比的距离DC。
空气滤清器39中,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56的距离DS设定成连接套管47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通过相对于气流的流通路的大小适当设定连接套管47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56的距离,可靠地实现连接套管47内的气流的整流。
在净室51b内且双层管部56与滤清器容器45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即使连接套管47的上游端远离滤清器容器45的内壁面,通过双层管部56的作用也实现连接套管47内的气流的整流。
(2)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图7概略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57。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57能够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而装配于机动二轮车11。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57具备:滤清器容器58,其具有沿着垂直面VP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的第一器体58a及第二器体58b,且形成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发动机29)连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59,其固定于第一器体58a,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58的外侧开口,且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滤清器容器58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套管61,其固定于第二器体58b,在位于滤清器容器58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58的内部空间开口,并在滤清器容器58的外侧的下游端连结于节气门体41。进气管道59及连接套管61由例如橡胶的弹性体成型。
在第一器体58a的外侧安装在与第一器体58a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开口的辅助空间的管道盖62。管道盖62利用螺丝与例如第一器体58a气密地结合。如图8所示,进气管道59形成具有与车体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轴线的圆筒形状的通路。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配置于比滤清器容器58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靠前方位置。管道盖62在比滤清器容器58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靠后方具有在与滤清器容器58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开放口的缘62a。而且,管道盖62的缘62a随着朝向重力方向上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尽可能地防止雨滴等的进入。
如图9所示,在第一器体58a及第二器体58b之间夹着保持滤清器元件63的分隔壁64。分隔壁64在与第一器体58a之间形成通过进气管道59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脏室65a,在与第二器体58b之间形成通过连接套管61与节气门体41连通的净室65b。这样,滤清器容器58的内部空间隔开成脏室65a及净室65b。在脏室65a及净室65b之间配置滤清器元件63。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63被净化并导入净室65b。进气管道59的下游端在与滤清器元件63相面对的位置开口。
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在形成于管道盖62与第一器体58a的外表面之间的空气积存部66向前方开口。进气管道59支承于沿着与结合面的垂直面VP交叉的假想面扩展的垂直壁67。在垂直壁67与在垂直壁67的前方相面对的管道盖62之间建立充分的容积的空气积存部66。从由缘62a隔开的开放口到空气积存部66的通路比进气管道59狭窄地形成。这样,形成从开放口到进气管道59的迷宫式结构,尽可能地防止雨滴等的进入。
在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59的外周且在周向上局部设置双层管部68。双层管部68具有:凸缘部68a,其从进气管道59的外壁面起在周向上局部地向外侧扩展;外环部68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68a沿着外壁面向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延伸。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沿着第一器体58a的外壁面配置,双层管部68向远离第一器体58a的外壁面的方向偏置。在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与第一器体58a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相当于进气管道59的外表面与外环部68b的距离的间隔。在此,外环部68b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相接。但是,外环部68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59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靠前方延伸,且外环部68b与假想平面PL交叉。
在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沿着连接套管61的外周且在周向上局部设置双层管部71。如图10所示,双层管部71具有:凸缘部71a,其从连接套管61的外壁面在周向上局部地向外侧扩展;外环部71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71a沿着外壁面向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延伸。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沿着第二器体58b的内壁面配置,双层管部71向远离第二器体58b的内壁面的方向偏置。外环部71b由从形成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偏心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71b并非必须为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及其它的截面形状。另外,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和外环部71b如果沿着周向在两者之间局部形成间隔,则也可以同轴。也可以在外环部71b形成在凸缘部71a以外将外环部71b与连接套管61的外壁面连结的肋。在此,外环部71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相接。但是,外环部71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靠前方延伸,外环部71b与假想平面PN交叉。如上述,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沿着第二器体58b的内壁面配置,双层管部71向远离第二器体58b的内壁面的方向偏置,因此,如图10所示,通过进气轴线方向观察,槽部构成为月牙状。在月牙状的槽部的相反侧,第二器体58b的内壁相邻地配置。
连接套管61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71的距离DS设定成连接套管61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在此,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及外环部71b形成为圆筒形,因此,距离DS相当于连接套管61的外壁面与外环部71b的径向最大距离,距离DC相当于连接套管61的内径。在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与第二器体58b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相当于连接套管61的外表面与外环部71b的距离DS的间隔SP。如图9所示,在净室65b内且双层管部71与滤清器容器58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另外,间隔SP在与进气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也构成为连接套管61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
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57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套管61的上游端沿着滤清器容器58的内壁面配置,双层管部71向远离滤清器容器58的内壁面的方向偏置。滤清器容器58的内壁面承担双层管部71的作用,因此,使连接套管61接近滤清器容器58的内壁面并实现连接套管61内的气流的整流。能够有助于净室68b的小型化及连接套管61的大径化。
(3)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图11概略性地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72具备车体架73和至少局部装配于车体架73的车体罩74。车体架73具备:前端的头管75、从头管75起前高后低地延伸的单一主车体架76、从主车体架7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77、从主车体架76的后端起前低后高地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78。前叉79在头管75支承为转向自如。在前叉79,前轮WF支承为绕车轴81旋转自如。在前叉79的上端结合转向把手82。
在枢轴板77,摆动臂84连结成绕枢轴83沿上下方向摆动自如。在摆动臂84,后轮WR支承为绕车轴85旋转自如。在远离枢轴83的位置且座椅导轨78与摆动臂84之间配置后减震单元86。在后轮WR的上方,在座椅导轨78上搭载乘客座椅87。
在车体架73支承发动机88。发动机88的发动机主体88a具备:将曲轴支承为绕旋转轴线X旋转自如的曲轴箱89、与曲轴箱89结合的气缸体91、与气缸体91结合的气缸盖92、与气缸盖92结合的缸盖罩93。在气缸体91形成导向活塞的线形往返运动的气缸。在活塞与气缸盖92之间形成燃烧室。根据活塞的线形往返运动,反复进行发动机88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及排气行程。发动机主体88a以按照绕曲轴的旋转轴线X接近90度的角度使气缸轴线C向前方倾倒的前倾姿势与主车体架76及枢轴板77结合。
在气缸盖92结合有与连通于燃烧室的进气道连接的进气装置94和与连通于燃烧室的排气道连接的排气装置95。进气装置94具备在头管75的下方支承于主车体架76的前方的空气滤清器96、配置于空气滤清器96及气缸盖92之间的节气门体97。节气门体97中,通过节气门的作用调整从空气滤清器96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在气缸盖92的上部侧壁安装燃料喷射阀98。从燃料喷射阀98向净化空气喷射燃料而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由进气门的作用导入燃烧室。排气装置95具备从气缸盖92的下部侧壁通过发动机主体88a的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99、连接于排气管99的下游端且与曲轴箱89连结的排气消声器101。燃烧后的空气经由排气门的作用从燃烧室排出。
如图12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96具备:滤清器容器102,其具有沿着与曲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垂直面VP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的第一器体102a及第二器体102b,并形成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发动机88)连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103,其与滤清器容器102一体化,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102的外侧开口,而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滤清器容器102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套管104,其固定于第二器体102b,在位于滤清器容器102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102的内部空间开口,且在滤清器容器102的外侧的下游端连结于节气门体97。连接套管104由例如橡胶的弹性体成型。
如图13所示,在第一器体102a及第二器体102b之间夹着保持滤清器元件105的分隔壁106。分隔壁106在与第一器体102a之间形成通过进气管道103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脏室107a,在与第二器体102b之间形成通过连接套管104与节气门体97连通的净室107b。这样,滤清器容器102的内部空间划分成脏室107a及净室107b。在脏室107a及净室107b之间配置滤清器元件105。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105被净化并导入净室107b。
进气管道103从垂直面VP开口向车体后方。从进气管道103的开口进入的气流从垂直面VP内的第一域流入前方,且向下引导,从前侧向后侧横穿在垂直面VP内与第一域相邻的第二域,且被第二器体102b的引导管引导。气流在引导管中沿着垂直面VP水平方向地引导,从后侧向前侧横穿在垂直面VP内与第二域相邻的第三域,并流入第一器体102a内的脏室107a。这样,在进气管道103与脏室107a之间形成迷宫式结构,尽可能防止雨滴等的进入。
如图14所示,连接套管104在净室107b内弯曲。连接套管104利用例如由与图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分割的两个部件104a、104b构成。在连接套管104的上游端,沿着连接套管104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108。双层管部108具有:凸缘部108a,其从连接套管104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外环部108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108a沿着外壁面向连接套管104的上游端延伸。外环部108b由与形成连接套管104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108b并非必须为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及其它的截面形状。另外,连接套管104的上游端和外环部108b并非必须为同轴,也可以偏心。也可以在外环部108b形成在凸缘部108a以外将外环部108b与连接套管104的外壁面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108a,外环部108b利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肋固定于连接套管104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108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套管10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相接。但是,外环部108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连接套管10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靠前方延伸,外环部108b与假想平面PN交叉。
连接套管104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108的距离DS设定成连接套管104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在此,连接套管104的上游端及外环部108b形成为同轴的圆筒形,因此,距离DS相当于连接套管104的外壁面与外环部108b的径向差,距离DC相当于连接套管104的内径。如图13所示,在净室107b内且双层管部108与滤清器容器10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96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套管104在至少一部分弯曲,且利用由假想平面分割的两个部件构成。即使在上游端具有双层管部108的连接套管104弯曲,也能够利用简单的金属模具形成各个部件。
(4)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图15概略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11。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11能够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而装配于机动二轮车11。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11具备:滤清器容器112,其具有沿着平行于与曲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的垂直面VP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的第一器体112a及第二器体112b,且形成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发动机29)连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113,其固定于第一器体112a,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112的外侧开口,且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滤清器容器112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套管114,其固定于第二器体112b,在位于滤清器容器112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112的内部空间开口,并在滤清器容器112的外侧的下游端连结于节气门体41。
如图16所示,在第一器体112a及第二器体112b之间夹着保持滤清器元件115的分隔壁116。分隔壁116在与第一器体112a之间形成通过进气管道113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脏室117a,在与第二器体112b之间形成通过连接套管114与节气门体41连通的净室117b。这样,滤清器容器112的内部空间隔开成脏室117a及净室117b。在脏室117a及净室117b之间配置滤清器元件115。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115被净化并导入净室117b。进气管道113的下游端在与滤清器元件115相面对的位置开口。
在进气管道113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113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118。双层管部118具有:凸缘部118a,其从进气管道113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外环部118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118a沿着外壁面向进气管道113的上游端延伸的。在此,外环部118b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113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相接。但是,外环部118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113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靠前方延伸,外环部118b与假想平面PL交叉。双层管部118与第一器体112a一体成型。进气管道113从脏室117a的壁面连续。
连接套管114具有:室内部件119,其配置于净室117b内,且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成型;连结部件121,其连结滤清器容器112及节气门体41,贯通第二器体112b的壁且在上游端面向净室117b内并与室内部件119直接连结。连结部件121由橡胶材料的弹性体成型。室内部件119具有与从净室117b的内壁直立的多个凸台122的前端分别重合的调整片123。调整片123利用螺丝124固定于凸台122的前端,由此,室内部件119以悬浮状态支承于净室117b内。如图17所示,3条螺丝124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螺丝轴线,连接套管114不与螺丝轴线交叉。在此,室内部件119利用相互重合的半圆筒体的上部件119a及下部件119b构成。上部件119a及下部件119b通过例如焊接相互气密地结合。调整片123与上部件119a及下部件119b分别形成为一体。
如图18所示,连结部件121具有:第一环状体126a,其在插入第二器体112b的插入口125时,从第二器体112b的内侧与第二器体112b的内壁面接触;第二环状体126b,其在轴向上与第一环状体126a相面对,且从第二器体112b的外侧与第二器体112b的外壁面接触。第一环状体126a以与插入口125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与第二器体112b的内壁面密接。第二环状体126b以与插入口125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与第二器体112b的外壁面密接。这样,在第一环状体126a与第二环状体126b之间夹着第二器体112b的壁体。第一环状体126a的外径具有将连结部件121从上游端插入插入口125时,第一环状体126a整体根据第一环状体126a的变形进入插入口125的大小。第二环状体126b的外径具有比第一环状体126a大,且在进入插入口125时,即使第一环状体126a变形,也停留于插入口125的外侧的大小。第一环状体126a具有从上游侧起逐渐扩径且以最大径与垂直面连续的锥形面。在连结部件121的上游端插入室内部件119。连接套管114的内径从室内部件119到连结部件121维持成恒定。
在连接套管114的上游端,沿着连接套管114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127。如图19所示,双层管部127具有:凸缘部127a,其从连接套管114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外环部127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127a沿着外壁面向连接套管114的上游端延伸。外环部127b由与形成连接套管114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127b并非必须为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及其它的截面形状。另外,连接套管114的上游端和外环部127b并非必须为同轴,也可以偏心。也可以在外环部127b形成利用凸缘部127a以外将外环部127b与连接套管114的外壁面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127a,外环部127b利用沿周向分离的多个肋固定于连接套管114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127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套管11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相接。但是,外环部127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连接套管11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靠前方延伸,外环部127b与假想平面PN交叉。
连接套管114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127的距离DS设定成连接套管114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在此,连接套管114的上游端及外环部127b形成为同轴的圆筒形,因此,距离DS相当于连接套管114的外壁面与外环部127b的径向差,距离DC相当于连接套管114的内径。如图16所示,在净室117b内且双层管部127与滤清器容器11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96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套管114在至少一部分弯曲,且利用由假想平面分割的两个部件构成。即使在上游端具有双层管部127的连接套管114弯曲,也能够利用简单的金属模具成型各个部件。但是,连接套管114的室内部件119在净室117b内固定于凸台122,因此,即使室内部件119形成为长条,室内部件119也能够在净室117b内可靠地定位。
(5)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图20概略性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31。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31具备:滤清器容器132,其具有沿着平行于与曲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平行的第一垂直面VP1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的小器体132a及大器体132b,并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发动机)连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133,其固定于小器体132a,并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132的外侧开口,而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滤清器容器132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套管134,其固定于大器体132b,在位于滤清器容器132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向滤清器容器132的内部空间开口,且在滤清器容器132的外侧的下游端连结于节气门体。大器体132b分割成沿着与第一垂直面VP1平行的第二垂直面VP2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的主体135a及盖体135b。
如图21所示,在小器体132a及大器体132b之间夹着保持滤清器元件136的分隔壁137。分隔壁137在与小器体132a之间形成通过进气管道133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脏室138a,在与大器体132b之间形成通过连接套管134与节气门体连通的净室138b。这样,滤清器容器132的内部空间隔开成脏室138a及净室138b。在脏室138a及净室138b之间配置滤清器元件136。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136被净化并导入净室138b。进气管道133的下游端在与滤清器元件136相面对的位置开口。
在进气管道133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133的外周且在周向上局部设置双层管部139。双层管部139具有:凸缘部139a,其从进气管道133的外壁面起沿周向向外侧局部扩展;外环部139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139a沿着外壁面向进气管道133的上游端延伸。在此,外环部139b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133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相接。但是,外环部139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133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靠前方延伸,且外环部139b与假想平面PL交叉。进气管道133利用例如橡胶材料的弹性体成型。外环部139b由与形成进气管道133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
连接套管134具有:室内部件141,其配置于净室138b内,且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成型;连结部件142,其连结滤清器容器132及节气门体,通过大器体132b的壁且在上游端面向净室138b内并与室内部件141直接连结。连结部件142由橡胶材料的弹性体成型。室内部件141具有与从净室138b的内壁直立的多个凸台143的前端分别重合的调整片144。通过调整片144利用螺丝145固定于凸台143的前端,室内部件141以悬浮状态支承于净室138b内。两条螺丝145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螺丝轴线,连接套管134不与螺丝轴线交叉。在此,室内部件141利用以与垂直面VP1、VP2平行的假想平面结合的半圆筒体的第一半体146a及第二半体146b构成。第一半体146a及第二半体146b通过例如焊接相互气密地结合。调整片144只要与第一半体146a及第二半体146b的任一方一体形成即可。
连结部件142具有:第一环状体148a,其在插入大器体132b的插入口147时,从大器体132b的内侧与大器体132b的内壁面接触;第二环状体148b,其在轴向上与第一环状体148a相面对,且从大器体132b的外侧与大器体132b的外壁面接触。第一环状体148a以与插入口147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与大器体132b的内壁面密接。第二环状体148b以与插入口147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与大器体132b的外壁面密接。这样,在第一环状体148a与第二环状体148b之间夹着大器体132b的壁体。第一环状体148a的外径具有将连结部件142从上游端插入插入口147时,第一环状体148a整体根据第一环状体148a的变形进入插入口147的大小。第二环状体148b的外径具有比第一环状体148a大,且在进入插入口147时,即使第一环状体148a变形,也停留于插入口147的外侧的大小。第一环状体148a具有从上游侧起逐渐扩径且以最大径与垂直面连续的锥形面。在连结部件142的上游端插入室内部件141。连接套管134的内径从室内部件141到连结部件142维持成恒定。
在连接套管134的上游端,沿着连接套管134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149。如图22所示,双层管部149具有:凸缘部149a,其从连接套管134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外环部149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149a沿着外壁面向连接套管134的上游端延伸。外环部149b由与形成连接套管134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149b并非必须为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及其它的截面形状。另外,连接套管134的上游端和外环部149b并非必须为同轴,也可以偏心。也可以在外环部149b形成利用凸缘部149a以外将外环部149b与连接套管134的外壁面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149a,外环部149b利用沿周向分离的多个肋固定于连接套管134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149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套管13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相接。但是,外环部149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连接套管13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靠前方延伸,外环部149b与假想平面PN交叉。
连接套管134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149的距离DS设定成连接套管134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在此,连接套管134的上游端及外环部149b形成为同轴的圆筒形,因此,距离DS相当于连接套管134的外壁面与外环部149b的径向差,距离DC相当于连接套管134的内径。如图21所示,在净室138b且双层管部149与滤清器容器13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31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套管134在至少一部分弯曲,且利用由假想平面分割的两个部件构成。即使在上游端具有双层管部149的连接套管134弯曲,也能够利用简单的金属模具形成各个部件。而且,连接套管134的室内部件141在净室138b内固定于凸台143,因此,即使室内部件141形成为长条,室内部件141也能够在净室138b内可靠地定位。
(6)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图23概略性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51。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51能够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而装配于机动二轮车11。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51具备:滤清器容器152,其具有沿着垂直面VP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的第一器体152a及第二器体152b,且形成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发动机29)连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153,其固定于第一器体152a,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开口向滤清器容器152的外侧,且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滤清器容器152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套管154,其固定于第二器体152b,在位于滤清器容器152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开口向滤清器容器152的内部空间,并在滤清器容器152的外侧的下游端与节气门体41连结。
在第一器体152a的内侧形成空气积存部156,该空气积存部156被沿着与结合面的垂直面VP正交的假想面扩展且支承进气管道153的垂直壁155隔开,且进气管道153的上游端开口。在垂直壁155与相面对于垂直壁155的第一器体152a的壁体之间建立充分的容积的空气积存部156。如图24所示,进气管道153形成具有与车体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轴线的圆筒形状的通路。进气管道153的上游端配置于比滤清器容器152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靠前方位置。空气积存部156的下表面利用管道盖157覆盖。管道盖157在垂直壁155更后方具有在与滤清器容器15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开放口的缘157a。管道盖157的缘157a在垂直壁155的重力方向下方且车体后方形成开放口,因此,尽可能地防止雨滴等的进入。
如图25所示,在第一器体152a及第二器体152b之间夹着保持滤清器元件158的分隔壁159。分隔壁159在与第一器体152a之间形成通过进气管道153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脏室161a,在与第二器体152b之间形成通过连接套管154与节气门体41连通的净室161b。这样,滤清器容器152的内部空间隔开成脏室161a及净室161b。在脏室161a及净室161b之间配置滤清器元件158。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158被净化且导入净室161b。进气管道153的下游端在与滤清器元件158相面对的位置开口。
在进气管道153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153的外周且在周向上局部设置双层管部162。双层管部162具有:凸缘部162a,其从进气管道153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外环部162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162a沿着外壁面向进气管道153的上游端延伸。在此,外环部162b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153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相接。但是,外环部162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153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靠前方延伸,外环部162b与假想平面PL交叉。双层管部162与垂直壁155一体成型。凸缘部162a及外环部162b从垂直壁155连续。垂直壁155利用例如硬质的树脂材料成型。垂直壁155嵌合于第一器体152a及分隔壁159。
连接套管154具有:室内部件163,其弯曲地配置于净室161b内,且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成型;连结部件164,其连结滤清器容器152及节气门体41,贯通第二器体152b的壁且在上游端面向净室161b内并与室内部件163直接连结。连结部件164由橡胶材料的弹性体成型。室内部件163具有与从净室161b的内壁直立的多个凸台165的前端分别重合的调整片166。通过调整片166利用螺丝167固定于凸台165的前端,室内部件163以悬浮状态支承于净室161b内。如图26所示,3条螺丝167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螺丝轴线,连接套管154不与螺丝轴线交叉。在此,室内部件163利用以弯曲面相互结合的半圆筒体的第一半体168a及第二半体168b构成。第二半体168a及第二半体168b通过例如焊接相互气密地结合。调整片166与第一半体168a及第二半体168b的任一方一体形成。
连结部件164具有:第一环状体171a,其在插入第二器体152b的插入口169时,从第二器体152b的内侧与第二器体152b的内壁面接触;第二环状体171b,其在轴向上与第一环状体171a相面对,且从第二器体152b的外侧与第二器体152b的外壁面接触。第一环状体171a以与插入口169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与第二器体152b的内壁面密接。第二环状体171b以与插入口169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与第二器体152b的外壁面密接。这样,在第一环状体171a与第二环状体171b之间夹着第二器体152b的壁体。第一环状体171a的外径具有将连结部件154从上游端插入插入口169时,第一环状体171a整体根据第一环状体171a的变形进入插入口169的大小。第二环状体171b的外径具有比第一环状体171a大,且进入插入口169时,即使第一环状体171a变形也停留于插入口169的外侧的大小。第一环状体171a具有从上游侧逐渐扩径且以最大径与垂直面连续的锥形面。室内部件163插入连结部件164的上游端。连接套管154的内径从室内部件163到连结部件164连续。
在连接套管154的上游端,沿着连接套管154的外周设置双层管部172。如图26所示,双层管部172具有:凸缘部172a,其从连接套管154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外环部172b,其在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凸缘部172a沿着外壁面向连接套管154的上游端延伸的。外环部172b利用与形成连接套管154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172b并非必须为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及其它的截面形状。另外,连接套管154的上游端和外环部172b并非必须为同轴,也可以偏心。也可以在外环部172b形成在凸缘部172a以外将外环部172b与连接套管154的外壁面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172a,外环部172b利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肋固定于连接套管154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172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套管15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相接。但是,外环部172b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连接套管154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靠前方延伸,外环部172b与假想平面PN交叉。
连接套管154的外壁面与双层管部172的距离DS设定成连接套管154的内壁的距离DC的10%~30%。在此,连接套管154的上游端及外环部172b形成为同轴的圆筒形,因此,距离DS相当于连接套管154的外壁面与外环部172b的径向差,距离DC相当于连接套管154的内径。如图25所示,在净室161b内且双层管部172与滤清器容器15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51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套管154在至少一部分弯曲,且利用由假想平面分割的两个部件构成。即使在上游端具有双层管部171的连接套管154弯曲,也能够利用简单的金属模具形成各个部件。而且,连接套管154的室内部件163在净室161b内固定于凸台165,因此,即使室内部件161形成为长条,室内部件161也能够在净室161b内可靠地定位。

Claims (7)

1.一种空气滤清器,用于向内燃机供给外部空气,其具备:
滤清器容器,其形成与外部空气连通的脏室及与净化空气的供给目标连通的净室;
滤清器元件,其在所述脏室及所述净室之间配置于所述滤清器容器内;
连接套管,其固定于所述滤清器容器,在所述净室内的上游端向所述净室的空间开口,且将所述净室与所述供给目标连通;
所述空气滤清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套管的所述上游端,沿着所述连接套管的外周设置有双层管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管部具有:
凸缘部,其从所述连接套管的外壁向外侧扩展;
外环部,其在与所述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并从所述凸缘部沿着所述外壁面向所述连接套管的上游端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环部的上游端与包含所述连接套管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相接,或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假想平面交叉。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连接套管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所述连接套管的外壁面与所述双层管部的距离设定成连接套管的内壁的距离的10%~30%。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净室内且所述双层管部与所述滤清器容器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比所述间隔大的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套管的上游端沿着所述滤清器容器的内壁面配置,所述双层管部向远离所述内壁面的方向上偏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套管至少一部分弯曲,且由被沿与进气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分割的两个部件构成。
CN201880087001.0A 2018-01-17 2018-01-17 空气滤清器 Active CN111655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1278 WO2019142279A1 (ja) 2018-01-17 2018-01-17 エアクリー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5996A true CN111655996A (zh) 2020-09-11
CN111655996B CN111655996B (zh) 2022-10-14

Family

ID=67301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7001.0A Active CN111655996B (zh) 2018-01-17 2018-01-17 空气滤清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741987B1 (zh)
JP (1) JP6886050B2 (zh)
CN (1) CN111655996B (zh)
BR (1) BR112020013730A2 (zh)
PH (1) PH12020500596A1 (zh)
WO (1) WO20191422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84816A (ja) * 2018-11-19 2020-06-04 タイガース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
JP6803414B2 (ja) * 2019-01-29 2020-12-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ー
JP2021099038A (ja) * 2019-12-20 2021-07-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吸気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90312A1 (en) * 1995-11-15 1997-05-16 Dean M. Nelson Plenum air cleaner for small engines
JP2004217156A (ja) * 2003-01-17 2004-08-0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吸気構造
CN1609441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进气管及安装有该进气管的车辆
US20090165741A1 (en) * 2007-12-28 2009-07-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including a variable intake pipe length device
JP2010071111A (ja) * 2008-09-16 2010-04-02 Kawasaki Heavy Ind Ltd 吸気ダクト及び吸気構造
EP2366884A2 (en) * 2010-03-16 2011-09-21 Honda Motor Co., Ltd. Intake system structure of power unit
CN102691600A (zh) * 2011-03-24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滤清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3082A (ja) * 2004-11-22 2006-06-08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4949511B2 (ja) 2010-11-30 2012-06-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3172535U (ja) * 2011-10-12 2011-12-22 靖信 村上 自動車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13100731A (ja) * 2011-11-07 2013-05-23 Toyota Boshoku Corp エアクリーナ
JP5978751B2 (ja) * 2012-05-16 2016-08-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ブローバイガスの還流構造
JP6579847B2 (ja) * 2015-07-31 2019-09-25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ダクト組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90312A1 (en) * 1995-11-15 1997-05-16 Dean M. Nelson Plenum air cleaner for small engines
JP2004217156A (ja) * 2003-01-17 2004-08-0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吸気構造
CN1609441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进气管及安装有该进气管的车辆
US20090165741A1 (en) * 2007-12-28 2009-07-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including a variable intake pipe length device
JP2010071111A (ja) * 2008-09-16 2010-04-02 Kawasaki Heavy Ind Ltd 吸気ダクト及び吸気構造
EP2366884A2 (en) * 2010-03-16 2011-09-21 Honda Motor Co., Ltd. Intake system structure of power unit
CN102691600A (zh) * 2011-03-24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滤清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42279A1 (ja) 2021-01-07
EP3741987B1 (en) 2022-04-20
BR112020013730A2 (pt) 2020-12-01
PH12020500596A1 (en) 2021-06-14
WO2019142279A1 (ja) 2019-07-25
EP3741987A4 (en) 2021-01-13
EP3741987A1 (en) 2020-11-25
JP6886050B2 (ja) 2021-06-16
CN111655996B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55996B (zh) 空气滤清器
JP5371669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11157849A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2009243380A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JP690993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ー装置
CN111630265B (zh) 空气滤清器
JP5020680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90509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2012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6523027B2 (ja) 小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WO2020095409A1 (ja) エアクリーナー
JP6683774B2 (ja) エアクリーナー
JP68932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80135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62853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EP3376015B1 (en) Air clean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795633B2 (ja) 吸気装置用ファンネル
CN108425774B (zh) 空气滤清器装置
JP6291858B2 (ja) 2次エアークリーナー
JP2015137558A (ja) 自動二輪車の2次空気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