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4803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4803B
CN111624803B CN202010121746.3A CN202010121746A CN111624803B CN 111624803 B CN111624803 B CN 111624803B CN 202010121746 A CN202010121746 A CN 202010121746A CN 111624803 B CN111624803 B CN 1116248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portion
slit
light shielding
s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17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24803A (zh
Inventor
安达浩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624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4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24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4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第一显示部,具备第一像素;第二显示部,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相邻设置,并且具备第二像素;以及遮光部,分别包围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所述遮光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中至少一方的第一狭缝。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申请日为2019年2月27日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034660的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在同一基板上具备多个显示部的显示装置。在各显示部上设置有遮光部。遮光部具有导电性,因此从显示装置的外部施加有不期望的电荷而穿过遮光部使显示部带电,从而存在引起各种不良并导致显示品质降低的风险。
发明内容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第一显示部,具备第一像素;第二显示部,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相邻设置,并且具备第二像素;以及遮光部,分别包围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所述遮光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中至少一方的第一狭缝。
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抑制显示部中的静电带电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显示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基板的主要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信号线、第二密封件、第一狭缝以及第二狭缝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
图7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
图8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
图9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所示的信号线上的A-B线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9所示的C-D线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公开只是一个例子,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保持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的情况,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附图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存在示意性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关于已出现的图,对于发挥与前述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有时会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的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DSP的一例,对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面板PNL和IC芯片1。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将沿着显示面板PNL的短边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将沿着显示面板PNL的长边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将显示面板PNL的厚度方向设为第三方向Z。在一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互相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
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以及遮光部LS。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排列在第二方向Y上。在第一显示部DA1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像素PX1。在第二显示部DA2中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PX2。多个第一像素PX1以及第二像素PX2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上配置为矩阵状。对第一像素PX1以及第二像素PX2的结构在后面叙述。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都形成为四方形状,但也可以采用将角倒圆的四方形状的结构、使边的一部分朝向中央凹陷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多边形状,还可以形成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状。
遮光部LS由斜线表示。遮光部LS由第一遮光部LS1和第二遮光部LS2构成,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LS1合起来包围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所述第二遮光部LS2设置在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第二遮光部LS2与第一遮光部LS1相接。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遮光部LS1形成为沿着显示面板PNL的外缘的框状。另外,第二遮光部LS2在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形成为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状。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分别由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规定。
遮光部LS具备:包围第一显示部DA1的第一狭缝SL1、以及包围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二狭缝SL2。第二狭缝SL2与第一狭缝SL1分开。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分别形成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双方,并形成为矩形状。
显示面板PNL具备: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液晶层LC、第一密封件SE1以及第二密封件SE2。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在第三方向Z上重叠。遮光部LS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液晶层LC由包含液晶分子的液晶材料构成,并且保持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设置于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的单元间隙由分别设置于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的垫片形成。第一密封件SE1以及第二密封件SE2都包括填料(密封件内垫片),来维持单元间隙。
第一密封件SE1包围着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更具体而言,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具备:互相邻近的对置边S11、S21以及除此之外的外周边S12、S22,第一密封件SE1设置为沿着各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的外周边S12,S22。第一密封件SE1其整体与第一遮光部LS1重叠且互相粘接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并且封阻了液晶层LC。在一例中,第一密封件SE1不会中断而是形成为连续的环状。
第二密封件SE2位于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第二密封件SE2形成为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状。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二遮光部LS2重叠且与第一密封件SE1同样地粘接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一密封件SE1相接。在第一密封件SE1以及第二密封件SE2由点胶机(日语:ディスペンサ)绘制时,能够以一笔绘制这些第一密封件SE1以及第二密封件SE2。第一狭缝SL1位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外周边S12之间、以及位于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对置边S11之间。第二狭缝SL2位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22之间、以及位于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对置边S21之间。
第二密封件SE2具有连通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的至少一个开口OP。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密封件SE2具有一个开口OP。在开口OP中,容许第一显示部DA1的液晶材料向第二显示部DA2流动,或者第二显示部DA2的液晶材料向第一显示部DA1流动。换言之,在第一显示部DA1上,设置有被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第一密封件SE1以及第二密封件SE2包围的第一室R1(参照图10),在第二显示部DA2上,设置有被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第一密封件SE1以及第二密封件SE2包围的第二室R2(同上)。另外,在第二密封件SE2上,形成有连通第一室R1和第二室R2的连通路径(开口OP),这些第一室R1、第二室R2以及连通路径被液晶层LC填充。由此,液晶层LC的液晶材料能够穿过连通路径从第一室R1向第二室R2流动,以及从第二室R2向第一室R1流动。此外,第二密封件SE2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例如,第二密封件SE2也可以与第一密封件SE1分开。
第一基板SUB1具有安装部MA。IC芯片1安装于安装部MA。安装部MA具备端子部TA,所述端子部TA用于电连接由虚线所示的挠性印刷电路基板2。此外,IC芯片1也可以安装于挠性印刷电路基板2。
根据本实施方式,遮光部LS具有:仅包围第一显示部DA1的第一狭缝SL1和仅包围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二狭缝SL2。即,在遮光部LS中,比第一狭缝SL1靠近内侧的部分和比第二狭缝SL2靠近内侧的部分,与比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靠近外侧的部分分离。因此,在显示面板PNL的制造工序、显示装置DSP的使用中,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静电穿过遮光部LS到达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被充电、被施加)。例如,在制造过程中,将大型基板切断为单个显示面板时、面板检查时,能够抑制由于静电引起第一显示部DA1、第二显示部DA2带电。因此,能够抑制起因于这种静电的显示不良,从而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PNL例如通过如下的方式被制造:在第一基板SUB1上形成环状的第一密封件SE1并且形成直线状的第二密封件SE2,向第一密封件SE1所包围的内侧滴下液晶材料,然后,由第一密封件SE1和第二密封件SE2粘附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此时,第一密封件SE1与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的第一遮光部LS1重叠,且第二密封件SE2与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的第二遮光部LS2重叠。液晶材料的滴下量基于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的单元间隙等被设定。在液晶材料的滴下工序中,即使相对于设定值的滴下量的各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的容积(各室的容积)由于各显示面板PNL的个体差而多少上下浮动,但是由于液晶材料可以穿过开口OP而第一显示部DA1(第一室R1)与第二显示部DA2(第二室R2)之间流动,所以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每一个中的液晶材料的体积均匀。由此,减轻了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中的显示品质的差别。另外,能够放大相对于滴下量的设定值的余量。
另外,例如,对第一显示部DA1(第一室R1)施加负荷的情况下,第一显示部DA1(第一室R1)的液晶材料穿过开口OP朝向第二显示部DA2(第二室R2)流动,并且在负荷被释放后,第二显示部DA2(第二室R2)的液晶材料穿过开口OP朝向第一显示部DA1(第一室R1)流动。在施加有负荷时,即使随着液晶材料的流出在显示面板PNL上产生失真(显示区域中的单元间隙局部收缩等),在负荷被释放时,随着液晶材料的流入消除了显示面板PNL的失真,并且还原到失真之前的单元间隙。因此,在负荷被释放时,快速地还原到原来的显示状态。
而且,在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SE2,因此作为显示面板整体在显示面板PNL的中央部也形成有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的粘接部。因此,抑制了显示面板PNL中央部(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的旁边)的基板的挠曲。因此,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在后面所述,针对各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形成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BM2。考虑到这一点,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具有:外侧遮光部ELS,作为第一、第二狭缝SL1、SL2的外侧;以及内侧遮光部ILS,作为第一、第二狭缝SL1、SL2的内侧。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侧遮光部ILS具备:设置于第一狭缝SL1的内侧且第一显示部DA1的第一内侧遮光部ILS1以及设置于第二狭缝SL2的内侧且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二内侧遮光部ILS2。
外侧遮光部ELS具有:外框EF,沿着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12以及S22设置;以及外桥接器EBR,沿着第一显示部DA1和第二显示部DA2的对置边S11以及S21设置。外框EF而设置为覆盖第一密封件SL1,外桥接器EBR而设置为覆盖第二密封件SL2以及开口OP。
另外,第一内侧遮光部ILS1具备:沿着第一狭缝SL1设置的第一内框IF1以及设置在该第一内框IF1内的第一黑色矩阵BM1。第一黑色矩阵BM1形成为在与各像素的像素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并且四周与第一内框IF1相接。同样地,第二内侧遮光部ILS2具备:沿着第二狭缝SL2设置的第二内框IF2以及设置在该第二内框IF2内的第二黑色矩阵BM2。第二黑色矩阵BM2形成为在与各像素的像素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并且四周与第二内框IF2相接。
另外,上述第一遮光部LS1包括:外框EF、第一内框IF1中的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外周边S12对应的部分以及第二内框IF2中的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22对应的部分。另外,第二遮光部LS2包括:外桥接器EBR、第一内框IF1中的与第一显示部DA的对置边S11对应的部分以及第二内框IF2中的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对置边S21对应的部分。如上所述,第一狭缝SL1、第二狭缝SL2遍及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而设置。
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DSP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所示的结构例与图1所示的结构例相比较,第一狭缝SL1包围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双方这一点相异。更具体而言,第一狭缝SL1具有:第一显示部DA1周围的第一部分SL11、第二显示部DA2周围的第二部分SL12、以及位于开口OP的第三部分SL13。第一部分SL11设置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外周边S12之间,以及设置于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对置边S11之间。第二部分SL12设置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22之间,以及设置于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对置边S21之间。并且,第三部分SL13在与第二遮光部LS2重叠的位置上,将第一部分SL11与第二部分SL12相接。在遮光部LS中,比第一狭缝SL1靠近内侧的部分与比第一狭缝SL1靠近外侧的部分分离。
在这样的结构例中也能够获取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中,在与各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对应的部分也形成有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BM2。考虑到这一点,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具有:外侧遮光部ELS,作为第一狭缝SL1的外侧;以及内侧遮光部ILS,作为第一狭缝SL1的内侧。
外侧遮光部ELS具有:外框EF,沿着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12、S22设置;以及一对突出部PR,从该外框EF朝向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对置边S11、S21之间突出。外框EF而设置为覆盖第一密封件SE1,突出部PR而设置为覆盖第二密封件SE2。
另外,内侧遮光部ILS具备:内框IF,沿着第一狭缝SL1的第一部分SL11、第二部分SL12以及第三部分SL13而设置;以及中间部MD,与开口OP对置设置并且设置为从一方的第三部分SL13延伸到另一方的第三部分SL13为止。另外,内侧遮光部ILS具备:设置于第一显示部DA1的第一黑色矩阵BM1和设置于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二黑色矩阵BM2。第一黑色矩阵BM1形成为在与各像素的像素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并且四周与内框IF以及中间部MD相接。同样地,第二黑色矩阵BM2形成为在与各像素的像素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并且四周与内框IF以及中间部MD相接。
另外,上述第一遮光部LS1包括:外框EF、内框IF中的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外周边S12对应的部分以及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22对应的部分。另外,第二遮光部LS2包括:突出部PR、中间部MD、内框IF中的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对置边S11对应的部分、以及内框IF中的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对置边S21对应的部分。如上所述,第一、第二狭缝SL1、SL2遍及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而设置。
图3是示出显示装置DSP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所示的结构例与图1所示的结构例相比较,第一狭缝SL1包围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双方这一点相异。第一狭缝SL1形成为矩形状。第一狭缝SL1而设置为包围第一显示部DA1的外周边S12和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22,并且与第二密封件SL2交叉。在遮光部LS中,比第一狭缝SL1靠近内侧的部分与比第一狭缝SL1靠近外侧的部分分离。
在这样的结构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狭缝SL1只要至少包围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中的第一显示部DA1即可。
在本变形例中,在各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对应的部分也形成有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BM2。考虑到这一点,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具有:外侧遮光部ELS,作为第一狭缝SL1的外侧;以及内侧遮光部ILS,作为第一狭缝SL1的内侧。
外侧遮光部ELS具有:外框EF,沿着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12以及S22设置。外框EF而设置为覆盖第一密封件SE1。
另外,内侧遮光部ILS具备:内框IF,沿着第一狭缝SL1而设置;内桥接器IBR,沿着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的各对置边S11以及S21而设置,并且具备设置于第一显示部DA1的第一黑色矩阵BM1和设置于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二黑色矩阵BM2。第一黑色矩阵BM1形成为在与各像素的像素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并且四周与内框IF以及内桥接器IBR相接。同样地,第二黑色矩阵BM2形成为在与各像素的像素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并且四周与内框IF以及内桥接器IBR相接。
另外,上述第一遮光部LS1包括:外框EF、内框IF中的与第一显示部DA1的外周边S12对应的部分以及与第二显示部DA2的外周边S22对应的部分。另外,第二遮光部LS2包括内桥接器IBR。另外,在本变形例子中,第一狭缝SL1设置为与第二密封件SE2交叉的状态。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基板SUB1的主要结构的图。
第一基板SUB1具备:设置于第一显示部DA1的多个扫描线G1;设置于第二显示部DA2的多个扫描线G2;以及遍及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设置的多个信号线S。
第一基板SUB1具备:与第一显示部DA1接近设置的栅极驱动器GD11以及GD12;以及与第二显示部DA2接近设置的栅极驱动器GD21以及GD22。栅极驱动器GD11以及GD21互相经由总线布线B1连接。栅极驱动器GD12以及GD22互相经由总线布线B2连接。总线布线B1以及B2例如与IC芯片1电连接。总线布线B1以及B2例如分别包括:用于供给起始脉冲的布线、用于供给时钟的布线、高电位电源线(VGH)以及低电位电源线(VGL)等。将总线布线B1中的、栅极驱动器GD11与栅极驱动器GD21之间的区域称为中继部BR1。另外,将总线布线B2中的、栅极驱动器GD12与栅极驱动器GD22之间的区域称为中继部BR2。在这些中继部BR1以及BR2中不包括电路结构。着眼于图1等所示的第一遮光部LS1及第二遮光部LS2与栅极驱动器GD12及GD22的关系性。栅极驱动器GD12以及GD22与第一遮光部LS1重叠。中继部BR2设置于第一遮光部LS1与第二遮光部LS2的连接部(交叉部)。在这样的连接部附近未设置栅极驱动器GD12以及GD22任意一个的电路结构。此外,中继部BR1也同样地设置于连接部。
多个扫描线G1与栅极驱动器GD11以及GD12的至少一方电连接。多个扫描线G2与栅极驱动器GD21以及GD22的至少一方电连接。
IC芯片1内置于显示激励器DD。显示激励器DD在显示图像的图像显示模式中,向显示面板PNL输出影像信号等图像显示所需的信号。多个信号线S与显示激励器DD电连接。信号线S分别与第一像素PX1以及第二像素PX2电连接。
例如,在第一像素PX1中,第一基板SUB1具备:开关元件SW1和像素电极PE1。开关元件SW1与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电连接。像素电极PE1与开关元件SW1电连接。另外,第一基板SUB1具备公共电极CE1。相对于多个第一像素PX1公共地设置公共电极CE1。此外,公共电极CE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电容CS1例如形成在公共电极CE1与相同电位的电极以及像素电极PE1与相同电位的电极之间。在第一显示部DA1中,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通过在像素电极PE1与公共电极CE1之间产生的电场来使定向方向发生变化。
在第二像素PX2中,第一基板SUB1具备:开关元件SW2和像素电极PE2。开关元件SW2与扫描线G2以及信号线S电连接。像素电极PE2与开关元件SW2电连接。另外,第一基板SUB1具备公共电极CE2。相对于多个第二像素PX2公共地设置公共电极CE2。此外,公共电极CE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电容CS2例如形成在公共电极CE2与相同电位的电极以及像素电极PE2与相同电位的电极之间。在第二显示部DA2中,液晶层LC被在像素电极PE2与公共电极CE2之间产生的电场驱动。此外,第一像素PX1以及第二像素PX2分别具备滤色器,但这些滤色器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基板SUB1,还可以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
图5是示出信号线S、第二密封件SE2、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信号线S分别而设置为与第二遮光部LS2交叉,并且遍及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而不会中断。在第二遮光部LS2中,多个信号线S中的第一信号线S1与第二密封件SE2的开口OP重叠。另外,在第二遮光部LS2中,第二信号线S2与第二密封件SE2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二遮光部LS2中,第一信号线S1以及第二信号线S2与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交叉。
此外,未设置与第二遮光部LS2以及第二密封件SE2重叠的扫描线。或者,在与第二遮光部LS2以及第二密封件SE2重叠的区域内,未设置与信号线S交叉的布线。
图6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图6图示了遮光部LS和滤色器CF。
在图6中,遮光部LS由实线表示。第一遮光部LS1分别与设置于第一显示部DA1的第一黑色矩阵BM1以及设置于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二黑色矩阵BM2相接。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BM2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黑色矩阵BM1而设置为与图4等所示的扫描线G1重叠。第二黑色矩阵BM2而设置为与扫描线G2重叠。
滤色器CF由滤色器CF1、CF2、CF3构成。滤色器CF1、CF2、CF3配置于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并且排列在第一方向X上且向第二方向Y延伸。滤色器CF1、CF2、CF3在第一显示部DA1中与第一黑色矩阵BM1交叉,在第二显示部DA2中与第二黑色矩阵BM2交叉。滤色器CF1、CF2、CF3分别为不同颜色的滤色器。例如,滤色器CF1为红色的滤色器,滤色器CF2为绿色的滤色器,滤色器CF3为蓝色的滤色器。滤色器CF1以及CF3重叠层叠于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因此,能够显著减少来自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的漏光(日语:光抜け)。
图7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图7图示了遮光部LS、信号线S以及供电线F。
信号线S在第一显示部DA1中与第一黑色矩阵BM1交叉且与第二遮光部LS2交叉,而且在第二显示部DA2中与第二黑色矩阵BM2交叉。信号线S具有:第一部分SA,与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重叠;以及第二部分SB,在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与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重叠。第一部分SA具有宽度(第一宽度)W11,第二部分SB具有宽度(第二宽度)W12。宽度W12大于宽度W11。第二部分SB与位于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一显示部DA1之间的第一狭缝SL1重叠,并且与位于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的第二狭缝SL2重叠。多个第二部分SB间隔宽度(第三宽度)W13的缝隙而相邻。宽度W12大于宽度W13。即,信号线S在与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重叠的位置上,扩张了线宽。信号线由不会透射光的金属线形成,因此能够减少来自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的漏光。
另外,各信号线S通过对第二部分SB扩张线宽来减少布线电阻。另外,如参照图5所说明的那样,在与第二遮光部LS2重叠的区域中,未设置与信号线S交叉的布线,因此能够不考虑与这种布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而扩张信号线S的线宽。
在与第一遮光部LS1重叠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向第一公共电极CE1以及第二公共电极CE2供给共用电位的供电线F。供电线F如后所述,例如与信号线S设置在同一层上。供电线F位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一显示部DA1之间,以及位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供电线F具有遮光性。另外,供电线F与位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一显示部DA1之间的第一狭缝SL1重叠,并且与位于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的第二狭缝SL2重叠。因此,能够减少来自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的漏光。
图8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图8除了图7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图示了第一像素电极PE1、第二像素电极PE2、第一周边电极TF1以及第二周边电极TF2等。
第一基板SUB1具备:第一周边电极TF1、第二周边电极TF2、设置于第一显示部DA1的第一像素电极PE1以及设置于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二像素电极PE2。第一周边电极TF1以及第二周边电极TF2分别与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重叠。第二周边电极TF2与第一周边电极TF1分开。第一周边电极TF1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周边电极TF2的一部分分别与供电线F重叠。另外,第一周边电极TF1与第一狭缝SL1重叠,第二周边电极TF2与第二狭缝SL2重叠。
第一周边电极TF1设置在第一显示部DA1的周围并且与第一像素电极PE1分开。第一周边电极TF1在与第一显示部DA1邻接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像素电极PE1同样形状的虚设图案DP1。虚设图案DP1在第一像素电极PE1上排列配置。即,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显示部DA1中最外侧的第一像素电极PE1排列地形成有虚设图案DP1。同样地,第二方向Y上的排列也是同样的。这样,第一周边电极TF1沿着第一显示部DA1的外周边S12以及对置边S11,具有与第一像素电极PE1的排列对应的多个虚设图案DP1。第二周边电极TF2设置在第二显示部DA2的周围并且与第二像素电极PE2分开。第二周边电极TF2在与第二显示部DA2邻接的一侧,具有与第二像素电极PE2同样形状的虚设图案DP2。第二显示部DA2中的虚设图案DP2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的关系与第一显示部DA1是同样的。虚设图案DP1以及DP2都与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重叠。
另外,如图8所示,在第一显示部DA1中设置有第一黑色矩阵BM1。第一黑色矩阵BM1形成为以覆盖扫描线G的方式向第一方向X延伸,同时还以覆盖信号线S的方式向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黑色矩阵BM1形成为开口部位于与第一像素电极PE1对置的部分的网状。第二黑色矩阵BM2具有与第一黑色矩阵BM1同样的结构。
各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BM2的开口部的大小对于每个像素是不同的。更具体而言,第二方向Y上的邻接像素间的距离,在各自的邻接像素(开口)中规定黑色矩阵BM1以及BM2的宽度,对于每个像素列是不同的。相对于此,第二遮光部LS2的宽度比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BM2的宽度中的最大宽度充分大,具有该邻接像素间宽度的10~200倍左右的大小(或者与排列在第二方向Y上的10~200个像素宽度的合计相当的大小)。另外,第二遮光部LS2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第一、第二狭缝SL1、SL2。该第一、第二狭缝SL1、SL2从各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的一个侧部朝向另一个侧部以相同的宽度形成,并且其第一方向X的长度比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另一方面,在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BM2中,不存在如这些第一、第二狭缝SL1、SL2的从第一方向X的一个显示端延伸到另一个显示端的狭缝。
图9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区域A的俯视图。图9除了图8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图示了第一公共电极CE1、第二公共电极CE2等。
第一公共电极CE1在第一显示部DA1中与第一像素电极PE1重叠。第一公共电极CE1在第一显示部DA1中,具有狭缝SL11。狭缝SL11以与第一黑色矩阵BM1重叠的方式而设置。另外,第一公共电极CE1与包括虚设图案DP1的第一周边电极TF1重叠。第一周边电极TF1以及第一公共电极CE1与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重叠。另外,在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一显示部DA1之间,第一周边电极TF1以及第一公共电极CE1与第一狭缝SL1重叠。在与第一遮光部LS1重叠的第一连接部CN1中,供电线F、第一公共电极CE1以及第一周边电极TF1互相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周边电极TF1与第一公共电极CE1为同电位。
这样,在第一显示部DA1的周围,第一周边电极TF1的虚设图案DP1与第一公共电极CE1重叠,无论第一显示部DA1的显示状态如何,它们总是为同电位。即,在遮光部LS中,特别是接近第一显示部DA1的区域中,液晶分子被维持在初始定向状态。在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一公共电极CE1之间没有电位差的状态下显示黑色的常黑模式中,维持在第一显示部DA1的周围显示黑色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狭缝SL1中的第一周边电极TF1与第一公共电极CE1重叠部分的漏光。
第二公共电极CE2与第一公共电极CE1分开。第二公共电极CE2在第二显示部DA2中与第二像素电极PE2重叠。第二公共电极CE2在第二显示部DA2中,具有狭缝SL12。狭缝SL12以与第二黑色矩阵BM2重叠的方式而设置。另外,第二公共电极CE2与包括虚设图案DP2的第二周边电极TF2重叠。第二周边电极TF2以及第二公共电极CE2与第一遮光部LS1以及第二遮光部LS2重叠。另外,在第二密封件SE2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第二周边电极TF2以及第二公共电极CE2与第二狭缝SL2重叠。在与第一遮光部LS1重叠的第二连接部CN2中,供电线F、第二公共电极CE2以及第二周边电极TF2互相电连接。在第二显示部DA2的周围,第二周边电极TF2的虚设图案DP2也与第二公共电极CE2重叠,并且它们为同电位,因此液晶分子被维持在初始定向状态。也就是说,在第二显示部DA2的周围,也维持在显示黑色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狭缝SL2中的第二周边电极TF2与第二公共电极CE2重叠部分的漏光。
图10是沿着图8所示的信号线S上的A-B线的显示面板PNL的剖视图。
第一基板SUB1具备:绝缘基板10、绝缘膜11至13、信号线S、金属布线M1以及M2、第一公共电极CE1、第二公共电极CE2、第一周边电极TF1、第二周边电极TF2以及定向膜AL1等。此外,图4所示的扫描线G1和G2以及开关元件SW1和SW2设置在绝缘基板10与绝缘膜11之间。信号线S设置在绝缘膜11与12之间。金属布线M1以及M2设置在绝缘膜12与13之间。此外,在图8以及图9中,省略了金属布线M1以及M2的图示,但是金属布线M1以及M2设置为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并且与信号线S重叠。金属布线M1与狭缝SL11交叉并且与第一公共电极CE1接触。由此,经由狭缝SL11排列在第二方向Y上的第一公共电极CE1通过金属布线M1互相电连接,第一公共电极CE1被低电阻化。在狭缝SL11中,绝缘膜13覆盖金属布线M1。另外,金属布线M2与狭缝SL12交叉并且与第二公共电极CE2接触。由此,排列在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公共电极CE2通过金属布线M2互相电连接,第二公共电极CE2被低电阻化。在狭缝SL12中,绝缘膜13覆盖金属布线M2。金属布线M1以及M2与同一信号线S重叠,但是在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中断。此外,也可以采用连接这些金属布线M1、M2(连接的结果成为一根金属布线)的结构。
第一周边电极TF1以及第二周边电极TF2设置在绝缘膜13以及定向膜AL1之间。在图10所示的剖面中,在第一公共电极CE1与第一周边电极TF1之间以及第二公共电极CE2与第二周边电极TF2之间,夹装有绝缘膜13。
第二基板SUB2具备:绝缘基板20、第一、第二黑色矩阵BM1及BM2、第二遮光部LS2、滤色器CF1、CF2、CF3、外涂层OC、定向膜AL2以及垫片SP等。滤色器CF3位于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内,滤色器CF1在与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重叠的位置上,层叠于滤色器CF3。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1以及CF3在第三方向Z上重叠,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的漏光。与该第一、第二狭缝SL1、SL2重叠的滤色器CF可以采用一层或三层。另外,在两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除了图10所示的组合之外的组合。另外,为了调整垫片SP的高度,滤色器CF2位于与垫片SP重叠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代替滤色器CF2而采用滤色器CF1、CF3、将这些滤色器中的几个层叠而成的结构。
绝缘基板10、20为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透明的基板。绝缘膜11以及13为透明的无机绝缘膜。绝缘膜12以及外涂层OC为透明的有机绝缘膜。信号线S以及金属布线M1和M2由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形成。第一公共电极CE1、第二公共电极CE2、第一周边电极TF1以及第二周边电极TF2由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第二密封件SE2设置在第二遮光部LS2的正下方的第一公共电极CE1与第二公共电极CE2之间。或者,第二密封件SE2设置在第一周边电极TF1与第二周边电极TF2之间。如上所述,第二密封件SE2包括密封件内垫片SS(或者有时称为填料)。第二密封件SE2分别与定向膜AL1以及AL2接触。此外,填料的粒径可以适当地选择,当然可以采用相当于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间隔(也称为单元间隙)的粒径,也可以采用具有比其小的粒径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不包括填料的密封件。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绝缘膜12在第一显示部DA1与第二显示部DA2之间具有凹部12C。也就是说,绝缘膜12其一部分被薄膜化。第二密封件SE2而设置为与凹部12C重叠。因此,在形成第二密封件SE2时,抑制了向第一显示部DA1以及第二显示部DA2的扩展。另外,在对显示面板PNL的中央部施加负荷的情况下,抑制了第二密封件SE2向第一显示部DA1侧偏移或者向第二显示部DA2侧偏移。另外,信号线S从第一显示部DA1朝向第二显示部DA2通过第二密封件SE2的下方。
第一光学元件OD1粘接于绝缘基板10,第二光学元件OD2粘接于绝缘基板20。第一光学元件OD1以及第二光学元件OD2分别至少具备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并且也可以根据需要包括相位差板等。第一偏光板PL1的第一偏振轴AX1与第二偏光板PL2的第二偏振轴AX2为正交尼科尔(crossed nicols)。在液晶关闭时,透射第一偏光板PL1并入射到显示面板PNL的光为与第一偏光轴AX1为正交尼科尔的线偏振光。在通过关闭时的液晶层LC时,线偏振光的偏振状态几乎没有变化。因此,透射显示面板PNL的线偏振光被第二偏光板PL2吸收,所述第二偏光板PL2相对于第一偏光板PL1为正交尼科尔的位置关系。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在与第一周边电极TF1及第二周边电极TF2重叠的位置上实现黑色显示,从而能够抑制来自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的漏光。在由于布局的关系,无法将具有遮光性的金属布线等配置在与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重叠的位置上时,也能够通过第一周边电极TF1、第二周边电极TF2遮光。另外,在层叠的滤色器CF1以及CF3无法完全遮光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周边电极TF1以及第二周边电极TF2抑制来自第一狭缝SL1以及第二狭缝SL2的漏光。
图11是沿着图9所示的C-D线的显示面板PNL的剖视图。
在第一基板SUB1中,开关元件的漏极电极DE、供电线F以及总线布线B1与信号线S同样地设置在绝缘膜11与12之间。金属布线M1而设置为与信号线S重叠。第一公共电极CE1在第一连接部CN1,与供电线F接触并且互相电连接。第一周边电极TF1在第一连接部CN1,与第一公共电极CE1接触并且互相电连接。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一周边电极TF1同样地设置在绝缘膜13与定向膜AL1之间。此外,在未图示的第二显示部DA2中,第二像素电极PE2也设置在绝缘膜13与定向膜AL1之间。第一像素电极PE1以及第二像素电极PE2由与第一周边电极TF1相同的材料即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像素电极PE1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极DE接触并且互相电连接。第一垫片SP1而设置于第一像素电极PE1与漏极电极DE的连接部。
在第二基板SUB2中,第一遮光部LS1与第二遮光部LS2同样地,设置在绝缘基板20与外涂层OC之间。滤色器CF的一部分与第二遮光部LS2重叠。第二垫片SP2而设置为与第一垫片SP1接触。这些第一垫片SP1以及第二垫片SP2形成单元间隙。
第一密封件SE1设置在第一遮光部LS1的正下方,并且分别与定向膜AL1以及AL2接触。第一密封件SE1与第二密封件SE2同样地包括密封件内垫片SS。滤色器CF1、CF3与供电线F位于遮光部LS与第一狭缝SL1重叠的位置。通过它们被重叠配置,从而显著抑制了来自第一狭缝SL1的漏光。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有两个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的显示面板PNL中,遍及这些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设置有遮光部LS,但在该遮光部LS中设置有:分别包围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的第一、第二狭缝SL1、SL2以及合起来包围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这两个的狭缝(第一狭缝SL1)。由此抑制了通过遮光部LS的静电到达各第一、第二显示部DA1、DA2。其结果,能够获得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的显示装置。
此外,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例如也可以采用进一步设置第三个显示部的结构。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中,并且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显示部,具备第一像素;
第二显示部,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相邻设置,并且具备第二像素遮光部,分别包围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
第一密封件,包围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以及
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
所述遮光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的第一狭缝,
所述第二密封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的至少一个开口,
所述第一狭缝沿着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外周、所述第二显示部的外周以及所述开口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一显示部之间还具备具有遮光性的供电线,
所述供电线与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一显示部之间的所述第一狭缝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
像素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部;
周边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周围并且与所述像素电极分开;以及
公共电极,与所述像素电极以及所述周边电极的双方重叠,
所述周边电极以及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供电线电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一显示部之间与所述第一狭缝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层叠在所述第一狭缝上的第一滤色器以及第二滤色器,
所述第一滤色器的颜色不同于所述第二滤色器的颜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第一偏光板以及第二偏光板,
所述第一偏光板的第一偏振轴与所述第二偏光板的第二偏振轴为正交尼科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遍及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而设置的多个信号线,
所述信号线分别具有:
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显示部重叠并具有第一宽度;以及
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与所述第一狭缝重叠并具有第二宽度,
所述第二宽度比所述第一宽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第二部分间隔第三宽度的缝隙而相邻,
所述第二宽度比所述第三宽度大。
CN202010121746.3A 2019-02-27 2020-02-26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624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4660A JP7237649B2 (ja) 2019-02-27 2019-02-27 表示装置
JP2019-034660 2019-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4803A CN111624803A (zh) 2020-09-04
CN111624803B true CN111624803B (zh) 2023-04-28

Family

ID=72141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1746.3A Active CN111624803B (zh) 2019-02-27 2020-02-2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199738B2 (zh)
JP (2) JP7237649B2 (zh)
CN (1) CN1116248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27699A (ko) * 2019-09-02 2021-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10143983A (ko) * 2020-05-20 2021-11-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1899323B2 (en) 2021-07-26 2024-02-13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CN113514979B (zh) * 2021-07-26 2022-06-1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9057A (ja) * 2000-08-02 2002-02-15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222974A (ja) * 2008-03-17 2009-10-01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液晶セル、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液晶セルの製造方法
JP2011170134A (ja) * 2010-02-19 2011-09-01 Sony Corp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装置
CN103018985A (zh) * 2012-11-26 2013-04-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956429A (zh) * 2013-01-30 2015-09-30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2017003855A (ja) * 2015-06-12 2017-01-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6356381A (zh) * 2016-11-18 2017-0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JP2017219669A (ja) * 2016-06-07 2017-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当該液晶表示パネル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7577099A (zh) * 2017-09-28 2018-01-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7743U (zh) * 1977-04-25 1978-11-21
GB1603300A (en) 1977-05-26 1981-11-25 Ici Ltd Fillers
JPS6132087A (ja) * 1984-07-23 1986-02-14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548182B2 (ja) * 1987-03-27 1996-10-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テレビ
JP5013554B2 (ja) * 2010-03-31 2012-08-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048276A (ja) 2014-08-27 2016-04-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9057A (ja) * 2000-08-02 2002-02-15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222974A (ja) * 2008-03-17 2009-10-01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液晶セル、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液晶セルの製造方法
JP2011170134A (ja) * 2010-02-19 2011-09-01 Sony Corp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装置
CN103018985A (zh) * 2012-11-26 2013-04-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956429A (zh) * 2013-01-30 2015-09-30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2017003855A (ja) * 2015-06-12 2017-01-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7219669A (ja) * 2016-06-07 2017-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当該液晶表示パネル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6356381A (zh) * 2016-11-18 2017-0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07577099A (zh) * 2017-09-28 2018-01-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73447B2 (en) 2023-02-07
US20230099227A1 (en) 2023-03-30
JP2020140039A (ja) 2020-09-03
US20220100029A1 (en) 2022-03-31
US11199738B2 (en) 2021-12-14
CN111624803A (zh) 2020-09-04
JP7237649B2 (ja) 2023-03-13
JP2023027181A (ja) 2023-03-01
US11789304B2 (en) 2023-10-17
US20200271985A1 (en)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24803B (zh) 显示装置
JP553098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52089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064603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63634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980773B1 (ko) 컬러필터를 가지는 박막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90039632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1624820B (zh) 显示装置
JP201414599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05759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0443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07243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7849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17579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8051878A1 (ja) 実装基板及び表示パネル
JP200925141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8021867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57260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07792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08044364A1 (fr) 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JP2013050618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7565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7274953B2 (ja) 表示装置
JP7334074B2 (ja) 表示装置
JP201607114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