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3964B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3964B
CN111403964B CN201911376125.3A CN201911376125A CN111403964B CN 111403964 B CN111403964 B CN 111403964B CN 201911376125 A CN201911376125 A CN 201911376125A CN 111403964 B CN111403964 B CN 111403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reference potential
terminal
bas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761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03964A (zh
Inventor
照木悟
北泽翔
冈岛阳日儿
楠原敏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211093398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47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03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3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03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3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Paper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使从设置在多列端子之间的屏蔽板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的跨度缩短,增强屏蔽效果和可靠性。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本体包括:与第二连接器本体嵌合的凹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限定凹部的两侧的第一侧壁部、以及在凹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嵌合的凸起部。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在凸起部和第一侧壁部之间的凹槽部中接触第二端子。第一连接器包括固持在凸起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屏蔽板。第二加强金属框包括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的基准电位连接部、以及接触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舌部。第二连接器包括:基准电位端子,包括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的尾部、以及接触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间的接触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规地,诸如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等的两个连接器已用于将一对平行电路基板电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连接器安装于一对电路基板上的彼此相向的面中个各面并且嵌合在一起以导通。此外,为了防止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提出了在信号端子之间设置屏蔽部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2是示出现有技术中的端子和屏蔽部件的立体图。
在图中,851是安装在连接器的基座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加强金属框,该连接器安装在电路基板(未示出)上,并且加强金属框连接于安装在基座的侧壁部上的侧壁覆部852,其中该侧壁覆部852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该连接垫连结于电路基板的接地迹线。此外,多个信号端子861并排并且安装在基座的左右两侧的各侧壁部上,其中各信号端子861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该连接垫连结于电路基板的信号迹线。
此外,在基座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屏蔽板856设置于在左右两侧上并排的信号端子861的列之间。各屏蔽板856在面对加强金属框851的侧壁覆部852的位置处连接于在基座的侧壁部上安装的侧壁覆部857,侧壁覆部857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该连接垫连结于电路基板的接地迹线。结果,由于彼此相向的两侧的信号端子861之间受屏蔽板856屏蔽,因此即使传输高频信号,也能够防止信号端子861之间的串扰。
专利文献1:特开2018-110087号公报
遗憾的是,在所述常规连接器中,因为在基座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各屏蔽板856的长度方向上的仅一端经由侧壁覆部857连接于电路基板的接地迹线,所以在各屏蔽板85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附近使得到接地迹线的导电路径的跨度变长,这使得屏蔽板856的屏蔽效果减小。
发明内容
这里,为了解决所述常规连接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缩短从设置在端子的列之间的屏蔽板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的跨度,还增强屏蔽效果并且提高可靠性。
因此,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本体、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的第一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的第一加强金属框;以及第二连接器,其包括第二连接器本体、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第二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第二加强金属框,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包括:凹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嵌合;第一侧壁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所述凹部的两侧;以及凸起部,在所述凹部内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嵌合。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其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凹槽部中,接触所述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屏蔽板,其固持在所述凸起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沿长度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加强金属框包括:基准电位连接部,其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以及舌部,其接触所述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基准电位端子,所述基准电位端子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准电位迹线的尾部、以及与所述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接触的接触部。
此外,在另一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包括在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的两侧的第二侧壁部;所述基准电位端子包括由所述第二侧壁部固持的被固持部以及从该被固持部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在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连接有所述接触部。
此外,在另一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二端子在长度方向上以多个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部,所述基准电位端子的被固持部设置在沿长度方向并列的所述第二端子之间。
此外,在另一连接器组件中,所述基准电位端子设置在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处。
此外,在另一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二加强金属框包括:第二本体部,其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二侧板部,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其中,所述基准电位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外侧端,而所述舌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内侧端。
此外,在另一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二侧板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第二侧壁部的外侧面间隔开。
此外,在另一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一加强金属框包括:第一本体部,其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一侧板部,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其中,所述第一侧板部包括接合膨出部,该接合膨出部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央膨出,并能够与在所述第二侧板部上形成的接合凹部接合。
根据本发明,所述连接器组件能缩短从设置在端子的列之间的屏蔽板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的跨度,从而获得高屏蔽效果并改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前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A~图7D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四面视图,其中,图7A是从第一连接器上方观察的平面图,图7B是沿图7A的线C-C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7C是沿图7A的线A-A箭头方向的剖视图,而图7D是沿图7A的线B-B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前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端子和屏蔽部件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第一连接器
11 第一基座
11a、111a 嵌合面
12 第一凹部
12a、113 凹槽部
13 第一凸部
13a 屏蔽板收容狭缝
13a1 主部
13a2 副部
13b 狭缝分割部
14 第一侧壁部
14c、112c 侧壁凹部
14d、23e、112d、122e 外侧面
15 第一端子收容腔
15a 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
17 分断槽部
18、118 底板
21 第一突出端部
21a、122a 上表面
21b 第一端壁部
21c 第一侧壁延长部
22、56a 嵌合凹部
23a、123a 外端凹部
23b、123b 内端凹部
23d 内侧凹部
51 第一加强金属框
52 第一本体部
52a 第一本体上面部
52b、152b 端壁内覆盖部
52b1、54c 接合膨出部
52c、152c 端壁外覆盖部
52d 第一中央连接脚部
52e、56c、152e 接合突起
52f、152f 弯曲连接部
54 第一侧板部
54a 两端侧接触部
54b 中央侧接触部
54d、154d 两端侧连接脚部
54e、154e 中央侧连接脚部
56、856 屏蔽板
56b 端缘
58 第一侧方间隙
61 第一端子
62 第一尾部
63 第一被固持部
64 第一连接部
65 第一接触臂部
65a 第一接触部
101 第二连接器
111 第二基座
112 第二侧壁部
112b 内侧面
113a 开口部
122 第二突出端部
122b 第二端壁部
122c 第二侧壁延长部
151 第二加强金属框
152 第二本体部
152a 第二本体上面部
152d 第二中央连接脚部
152g、154a 接合凹部
154 第二侧板部
154f 连接尾部
158 第二侧方间隙
161 第二端子
162 第二尾部
165 第二连接部
165a 第二接触部
171 接地端子
172 接地尾部
173 接地被固持部
174 接地连接部
175 接地接触臂部
175a 接地接触部
851 加强金属框
852、857 侧壁覆部
861 信号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前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以及图7A~图7D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四面视图。注意的是,图7A是从第一连接器上方观察的平面图,图7B是沿图7A的线C-C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7C是沿图7A的线A-A箭头方向的剖视图,而图7D是沿图7A的线B-B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在图中,1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并且是用作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者的第一连接器,该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用作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1是安装在用作安装部件的未示出的基板即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并且与用作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此外,第二连接器101是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者,并且是安装在用作安装部件的未示出的基板即第二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
注意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合适地用于对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进行电连接,但是连接器也可以用于电连接其它部件。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示例包括电子设备等所使用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等,但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基板。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动作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的指示方向的表示不是绝对的方向而是相对的方向,尽管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处于图中示出的姿势时是合适的,但是当这些姿势改变时,这些方向应对应所述改变而不同地解释。
此外,第一连接器1具有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作为第一连接器本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一基座11为大致长方体,即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厚板状形状,第一基座11形成有与作为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连接器本体而使用的第二基座111嵌合的第一凹部12,该第一凹部12是在第二连接器101嵌入侧(即嵌合面11a侧(Z轴正方向侧))周边被围绕而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此外,第一凸部13作为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凹槽部113嵌合的凸起部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并位于第一凹部12中。
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3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由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槽状的分断槽部17在长度方向一分为二。此外,第一侧壁部14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Y轴正方向侧和负方向侧)平行于第一凸部13延伸并限定第一凹部12的两侧且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
此外,第一凸部13和第一侧壁部14从限定第一凹部12的底面的底板18向上(Z轴正方向)突出并且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形成有作为第一凹部12的一部分的细长凹部即凹槽部12a,该凹槽部12a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
这里,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从第一凸部13两侧上的侧面到凹槽部12a的底面形成。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第一端子收容腔15形成为在板厚方向(Z轴方向)上贯通底板18。注意的是,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形成在第一凸部13两侧的侧面上的凹槽部称为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以预定间距每多个(例如三个)并以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形成两列的方式形成在各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上。注意的是,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和数量可以适当地改变。此外,作为端子的第一端子61以相同间距每多个设置在各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上,第一端子61收容在各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并且安装在第一基座11上。
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并且包括:第一被固持部63,用作由第一基座11固持的被固持部;第一尾部62,用作连接于第一被固持部63的一端的尾部;第一连接部64,连接于第一被固持部63的另一端;第一接触臂部65,连接于第一连接部64的末端;以及第一接触部65a,用作形成在第一接触臂部65的末端(即自由端)的接触部。
此外,第一端子61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即,第一基座11通过将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填充在预先设置有第一端子61的模具的腔体中而成形。因此,第一端子61一体安装于第一基座11,其中至少第一被固持部63埋设于第一基座11中。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不是必须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而是可以通过压配等安装于第一基座11,其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说明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的情况。
所述第一被固持部63是大体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但是其以向上(Z轴正方向)膨出的方式弯曲,从而使其埋设并固持在第一侧壁部14中。此外,第一尾部62从第一被固持部63的一端沿左右方向延伸出,更具体地,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出,并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注意的是,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信号线。此外,第一连接部64从第一被固持部63的一端沿左右方向延伸,更具体地,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出。此外,第一接触臂部65从第一连接部64的末端向上延伸出,在第一接触臂部65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第一接触部65a,第一接触部65a该以形成U字状的方式弯曲180°,并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膨出。
通过第一被固持部63的至少大部分埋设于第一侧壁部14中并且通过第一连接部64和第一接触臂部65的至少大部分收容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第一端子61固定于第一基座11。在这种状态下(即在第一端子61安装到第一基座11中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65a指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在第一凸部13露出于与第一侧壁部14相向的侧面。具体地,第一接触部65a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突出到凹槽部12a中。
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金属板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此外,从形状可以清楚看出,第一连接部64、第一接触臂部65以及第一接触部65a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如果第二连接器101的安装有第二端子161的第二侧壁部112插入到凹槽部12a中,则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65a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弹性位移。
此外,屏蔽板收容狭缝13a是在第一凸部1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形成的沿长度方向(X轴方向)和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槽。除了在各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和长度方向的端面开口之外,该屏蔽板收容狭缝13a还在底板18的下表面开口。注意的是,各屏蔽板收容狭缝13a被狭缝分割部13b在长度方向上一分为二,以由主部13a1和比主部13a1短的副部13a2组成。与主部13a1相比,副部13a2是设置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部分。
此外,屏蔽板56是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加工(诸如冲压)形成的细长的带状的板部件,收容并固持在屏蔽板收容狭缝13a中。在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形成有从上端向下(Z轴负方向)凹入的嵌合凹部56a,而在嵌合凹部56a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接合突起56c。此外,当屏蔽板56从底板18的下表面侧插入或压入到屏蔽板收容狭缝13a中时,则狭缝分割部13b相对地进入到嵌合凹部56a中,而接合突起56c咬入并接合狭缝分割部13b的侧面。结果,屏蔽板56收容并固持在屏蔽板收容狭缝13a中。因此,屏蔽板56设置在沿左右的凹槽部12a排列的两列第一端子61之间,有效地防止了两列第一端子61之间的串扰。
在屏蔽板56收容在屏蔽板收容狭缝13a的状态下,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缘56b从副部13a2向外露出。此外,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露出在分断槽部17中。注意的是,屏蔽板56不是必须通过插入或压配安装在第一基座11中,可以与第一端子61一样,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然而,为了便于说明,将说明屏蔽板56通过插入或压配安装在第一基座11中以收容在屏蔽板收容狭缝13a中的情况。
此外,作为嵌合引导部的各第一突出端部21设置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作为第一凹部12的一部分的嵌合凹部22形成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上。嵌合凹部22是大致长方形的凹部,连接于各凹槽部1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101所包含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到嵌合凹部22中。
此外,第一突出端部21包括: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其作为嵌合引导侧壁部从第一侧壁部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一端壁部21b,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两端连接于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中,第一端壁部21b和连接于第一端壁部21b的两端的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形成连续的大致U字状的侧壁并且限定大致长方形的嵌合凹部22的三个侧面。此外,在第一端壁部21b,在外侧面上形成作为凹入的第一中央脚部收容部的外端凹部23a,而在内侧面上形成凹入的内端凹部23b。此外,在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在内侧面形成作为凹入的内板收容部的内侧凹部23d。
此外,在第一基座11上安装有作为加强金属框的第一加强金属框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金属框51作为通过对金属板上实施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位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并且包括:第一本体部52,用作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1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外侧的一对本体部;及第一侧板部54,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作为连结第一本体部52的一对连结部即第一连结部。
第一本体部52包括:第一本体上面部52a,其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覆盖第一端壁部21b的上表面21a的大部分;端壁内覆盖部52b,其作为舌部从第一本体上面部52a中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内端缘处向下延伸;接合膨出部52b1,以朝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膨出的方式形成于端壁内覆盖部52b;端壁外覆盖部52c,其作为第一中央脚部从第一本体上面部52a中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外端缘处向下延伸;第一中央连接脚部52d,其从端壁外覆盖部52c的下端向下延伸;以及接合突起52e,形成在端壁外覆盖部52c的侧端。
此外,在第一加强金属框51安装于第一基座11的状态下,第一本体上面部52a覆盖第一端壁部21b的上表面21a的大部分,端壁内覆盖部52b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内端凹部23b中,接合膨出部52b1从第一端壁部21b的内侧端缘朝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突出,端壁外覆盖部52c的大部分收容在外端凹部23a内,而接合突起52e与外端凹部23a的侧壁接合以固定于外端凹部23a内。注意的是,第一中央连接脚部52d用作基准电位连接部,其中,第一中央连接脚部52d的下端向下突出,以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一基板的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因此,第一加强金属框51往往不变形,第一连接器1被有效地加强。
第一侧板部54是在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和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平坦的带状的板,第一侧板部5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经由弯曲连接部52f连接于第一本体上面部52a的两端。此外,一对两端侧接触部54a各自连接在各第一侧板部5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而一对中央接触部54b各自连接在靠近长度方向两端的中央部分处。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各两端侧接触部54a是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部件,其中其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4的上端、弯曲部分向上膨出,而另一端作为自由端向下(Z轴负方向)延伸。此外,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各中央侧接触部54b是弯曲成大致C字状的部件,其中,其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4的上端、第一弯曲部向上膨出、第二弯曲部是朝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膨出的接合膨出部54c,而另一端作为自由端斜向下延伸。此外,两端侧连接脚部54d从与两端侧接触部54a对应的在各第一侧板部54的下端处的对应的位置向下延伸,中央侧连接脚部54e从对应于中央侧接触部54b的位置向下延伸。
此外,在第一加强金属框51安装于第一基座11状态下,两端侧接触部54a收容在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内侧凹部23d内。此外,第一侧板部54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1和第一侧壁部14中的第一基座11宽度方向的外侧。然而,因为向内侧凹入的侧壁凹部14c形成在第一侧壁部14中的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所以第一侧壁部14作为整体设置成比第一侧壁延长部21c更靠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内侧,而第一侧壁部14的外侧表面14d设置成比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外侧表面23e更靠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内侧。因此,覆盖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外侧表面23e的第一侧板部54与第一侧壁部14的外侧表面14d间隔开,同时第一侧方间隙58形成在第一侧板部54和第一侧壁部14的外侧表面14d之间。此外,中央侧接触部54b的接合膨出部54c朝向第一侧方间隙58处的第一侧壁部14的外侧表面14d突出。此外,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从第一侧壁部14的外侧表面14d向外突出并且位于第一侧板部54内侧的第一侧方间隙58中。因此,整个第一端子61在第一基座11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侧板部54内侧,以与外部隔离,这改善了第一连接器1的屏蔽性能。
此外,两端侧连接脚部54d和中央侧连接脚部54e用作基准电位连接部,它们的下端向下突出,以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一基板的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因此,第一加强金属框51往往不变形,第一连接器1被有效地加强,从而改善了其屏蔽性能。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连接器101的构成。
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第二基座111,第二基座111作为对接连接器本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二基座111为大致长方体,即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此外,在第二基座111嵌入第一连接器1的一侧(即嵌合面111a侧(Z轴负方向侧))一体形成有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凹槽部113、以及限定凹槽部113的外侧并且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凸部即第二侧壁部112。第二侧壁部112沿凹槽部113的两侧并沿第二基座111的两侧形成。另外,作为对接端子的第二端子161设置在各第二侧壁部112中。第二端子161以与第一端子61对应的间距和与第一端子61对应的数量设置。所述凹槽部113由安装在第二基板的侧(即安装表面侧(Z轴正方向侧))的底板118封闭。
所述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上实施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并且包括第二连接部165以及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65的第二尾部162。而且,第二端子161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即第二基座111通过用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填充已预先设置第二端子161的模具的腔体而成形。结果,第二端子16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基座111中以一体安装于第二基座111。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61不是必须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而是可以通过压配等安装于第二基座111,其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说明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的情况。
所述第二连接部165是具有当从侧面观察时的大致U字状的部件,其中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连接于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上下两端,而且至少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于第二侧壁部112的内侧面112b,以用作第二接触部165a,该第二接触部165a作为对接接触部发挥作用。第二接触部165a与第二侧壁部112的内侧面112b大致齐平。此外,第二尾部162从第二连接部165的下侧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末端沿左右方向延伸,更具体地,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注意的是,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信号线。
此外,作为基准电位端子的接地端子171设置在各第二侧壁部112中。接地端子171是接触第一连接器1的屏蔽板56的端子,并且设置在与分断槽部17对应的使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露出的位置处。注意的是,根据需要,开口部113a可以形成在与第二基座111的底板118中的接地端子171对应的位置。
接地端子17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并且包括:接地被固持部173,用作由第二基座111固持的被固持部;接地尾部172,用作连接于接地被固持部173的下端(Z轴正方向端)的尾部;接地连接部174,用作连接于接地被固持部173的上端(Z轴负方向端)的连接部;以及接地接触臂部175,连接于接地连接部174的末端。此外,与第二端子161一样,接地端子171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结果,接地端子17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基座111内以一体安装于第二基座111。注意的是,与第二端子161一样,接地端子171不是必须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而是可以通过压配等连接于第二基座111,其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说明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端子171的宽度设置为第二端子161的宽度的大约两倍,但是可以设置为从相同宽度到大致三倍的宽度。
接地被固持部173是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倾斜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件,这使得其埋设并且固持在第二侧壁部112内。此外,接地尾部172从接地被固持部173的下端沿左右方向延伸,更具体地,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延伸,并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二基板的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此外,接地连接部174从接地被固持部173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延伸,更具体地,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向内侧延伸。此外,接地接触臂部175形成为从接地连接部174的作为自由端的末端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膨出,其中,膨出端用作接地接触部175a,接地接触部175a用作与屏蔽板56接触的接触部。
在接地被固持部173的至少大部分埋设于第二侧壁部112内并且接地连接部174的和接地接触臂部175的至少大部分露出并且收容在凹槽部113中的状态下,接地端子171被固定于第二基座111。在该状态下(即在接地端子171安装在第二基座111中的状态下),一对接地地端子171的接地接触部175a彼此面对并且彼此接近或抵接,一对接地端子171之间的间隔小于屏蔽板56的厚度。
此外,如图7C所示,接地端子171中的埋设于第二侧壁部112内的部分具有在剖视图中的大致Z字状的形状。这种形状允许接地端子171使用从接地接触部175a的在接地连接部174和接地被固持部173之间的长距离作为弹性长度。结果,接地端子171通过长的弹性长度而具有用于屏蔽板56的适当的接触压力。此外,接地端子171通过接地连接部174的上表面、接地被固持部173的两面和接地尾部部172的下表面而被固持在第二侧壁部112上。当以该方式在多个面受第二侧壁部112固持时,接地端子171牢固地固持在第二基座111上。此外,接地尾部172从接近第二侧壁部112的内侧面的范围从第二连接器101向外延伸,并因此面向第二基板,从而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二基板的位置可以被设置得很长。因此,接地端子171牢固地固持于第二基板。
注意的是,接地端子171是通过对金属板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此外,从形状可以清楚地看出,接地连接部174、接地接触臂部175和接地接触部175a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并且屏蔽板56插入在彼此面对的两接地接触部175a之间时,与接触屏蔽板56接触的两接地接触部175a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弹性地位移。
此外,作为对接嵌合引导部的各第二突出端部122设置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突出端部122是在第二基座111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厚的部件,其两端连接于各第二侧壁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二突出端部122用作插入凸部,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所包含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嵌合凹部22。
此外,第二突出端部122包括:第二侧壁延长部122c,其作为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侧壁部从第二侧壁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沿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端壁部122b,其沿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两端连接于第二侧壁延长部122c。在各第二突出端部122中,第二端壁部122b和连接于第二端壁部122b的两端的第二侧壁延长部122c形成连续的大致U字状的侧壁并且限定大致长方形的凹槽部113的两端附近的三个侧面。此外,在第二端壁部122b中,在外侧面上形成有作为凹入的第二中央脚部收容部的外端凹部123a,而在内侧面上形成有凹入的内端凹部123b。
此外,在第二基座111上安装有作为对接加强金属框的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金属框151作为通过对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位于第二基座111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并且包括:一对第二本体部152,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第二端壁部122b的外侧;以及第二侧板部154,其用作一对对接连结部沿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连结第二本体部152之间。
第二本体部152包括:第二本体上面部152a,其沿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覆盖第二端壁部122b的上表面122a的大部分;端壁内覆盖部152b,其作为舌部从第二本体上面部152a中的第二端壁部122b的内端缘处向下延伸;端壁外覆盖部152c,其作为第二中央脚部从第二端壁部122b的外端缘处向下延伸;第二中央连接脚部152d,其作为基准电位连接部从端壁外覆盖部152c的下端向下延伸;接合凸部152e,形成在端壁外覆盖部152c的侧端;以及接合凹部152g,形成在端壁外覆盖部152c的中央附近。
此外,在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状态下,第二本体上面部152a覆盖第二端壁部122b的上表面122a的大部分,端壁内覆盖部152b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内端凹部123b内,端壁外覆盖部152c的大部分收容在外端凹部123a内,并且接合凸部152e与外端凹部123a的侧壁接合以便固定在外端凹部123a内。注意的是,第二中央连接脚部152d用作基准电位连接部,其下端向下突出以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二基板的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因此,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往往不变形,第二连接器101被有效地加强。
第二侧板部154是沿第二基座1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平坦的带状的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经由弯曲连接部152f连接于第二本体上面部152a的两端。此外,接合凹部154a形成在第二侧板部154的外侧面上的与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中央侧接触部54b对应的位置处并凹入。接合凹部154a是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与中央侧接触部54b的接合膨出部54c接合的部分。此外,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从第二侧板部154的下端处的连接于弯曲连接部152f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向下延伸,而中央侧连接脚部154e从对应于接合凹部154a的位置向下延伸。
此外,当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安装在第二基座111上时,第二侧板部154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和第二侧壁部112中的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然而,因为向内侧凹入的侧壁凹部112c形成在第二侧壁部112中的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所以第二侧壁部112的外侧面112d位于比第二侧壁延长部122c的外侧凹部122c的外侧表面122e更靠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覆盖第二侧壁延长部122c的外侧表面122e的第二侧板部154与第二侧壁部112的外侧面112d间隔开,并且第二侧间隙158形成在第二侧板部154和第二侧壁部112的外侧面112d之间。因此,因为能够以这种方式维持发挥屏蔽功能的第二侧板部154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防止第二侧板部154和第二端子161彼此干扰而用作天线。
此外,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和中央侧连接脚部154e用作基准电位连接部,其下端向下突出以通过焊接等连接到连接垫,连接垫连接于第二基板的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因此,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往往不变形,第二连接器101被有效地加强,从而改善了其屏蔽性能。
接下来将说明用于嵌合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动作。
这里,通过将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未示出的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并且将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第一中央连接脚部52d的下端、两端侧连接脚部54d的下端和中央侧连接脚部54e的下端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接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从而第一连接器1表面安装在第一基板上。注意的是,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连接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是信号线,而与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第一中央连接脚部52d的下端、两端侧连接脚部54d的下端和中央侧连接脚部54e的下端连接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是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
同样地,通过将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尾部162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未示出的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并且将接地端子171的接地尾部172、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第二中央连接脚部152d的下端、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的下端和中央侧连接脚部154e的下端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从而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于第二基板上。注意,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尾部162连接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是信号线,而与接地端子171的接地尾部172、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的下端和中央侧连接脚部154e的下端连接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是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
首先,当操作者使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11a面对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面111a时,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侧壁部11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对应的凹槽部12a的位置一致,而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对应的嵌合凹部22的位置一致,从而完成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准。
在该状态下,如果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在接近对方侧的方向(即嵌合方向(Z轴方向))移动,则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侧壁部112和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和嵌合凹部22内。因此,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在完成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时实现导通状态。
具体地,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a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5a,结果,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连接的第一基板上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尾部162连接的第二基板上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导通。因此,彼此对应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仅在单个位置接触,即进入单个接触点的状态,与在多个位置处的接触(即多个接触点的状态)相比,从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到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尾部162的信号传输线路中没有形成意外的截线(stub)或分离电路(divided circuit),从而稳定传输线的阻抗。因此,同样在使用传输线路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SI(信号-干扰)特性。
此外,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到嵌合凹部22中,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端壁内覆盖部52b的接合膨出部52b1与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端壁外覆盖部152c的接合凹部152g接合并接触,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两端侧接触部54a接触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第二侧板部15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并且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中央侧接触部54b的接合膨出部54c与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第二侧板部154的接合凹部154a接合并接触。此外,露出在第一凸部13的分断槽部17中的屏蔽板56进入左右一对的接地端子171的接地接触部175a之间并与之接触,并且在第一凸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露出的屏蔽板56的端缘56b接触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端壁内覆盖部152b。因此,连接于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第一中央连接脚部52d的下端、两端侧连接脚部54d的下端以及中央侧连接脚部54e的下端的第一基板上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与连接于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第二中央连接脚部152d的下端、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的下端、中央侧连接脚部154e的下端以及各接地端子171的接地尾部172的第二基板的连接垫所连结的导电迹线导通。因此,第一基板的基准电位迹线、第二基板的基准电位迹线、第一加强金属框51、第二加强金属框151以及屏蔽板56是等电位的,从而改善了屏蔽性能。
此外,因为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端壁内覆盖部52b的接合膨出部52b1与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端壁外覆盖部152c的接合凹部152g接合,第一加强金属框51的中央侧接触部54b的接合膨出部54c与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第二侧板部154的接合凹部154a接合,从而第一加强金属框51和第二加强金属框151成为锁定状态并且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的解除得以防止。
这样,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的屏蔽板56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的凹槽部12a内的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5接触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a的列之间,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在左侧的凹槽部12a内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与右侧的凹槽部12a内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串扰。
此外,因为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缘56b接触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端壁内覆盖部152b,并且也因为在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的中央)接触接地端子171,所以从屏蔽板56的各部分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短,这改善了屏蔽板56的各部分的屏蔽性能。因为接地端子171是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且安装在比第一基座11窄的第二基座111上的部件,所以从接地接触部175a到接地尾部172的导电路径短,这使得从屏蔽板56的各部分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非常短。
此外,关于也发挥屏蔽功能的第一侧板部54和第二侧板部154,不仅设置在它们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的两端侧连接脚部54d的下端和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的下端连接于连接垫,而且设置在它们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的中央侧连接脚部54e的下端和中央侧连接脚部154e的下端也连接于连接垫。因此,从第一侧板部54和第二侧板部154的各部分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短,这改善了第一侧板部54和第二侧板部154的各部分的屏蔽性能。此外,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还可靠地连接,防止了第一加强金属框51和第二加强金属框151的变形。
此外,屏蔽板56固持在第一凸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并且与第一凸部1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凹槽部12a内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间隔开。这样,屏蔽板56与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间隔得以维持,所以即使从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到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尾部162的信号传输线路用于传输高频信号,也能够防止屏蔽板56与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彼此干扰而用作天线。此外,也发挥屏蔽功能的第一侧方间隙58存在于第一侧板部54和安装有第一端子61的第一侧壁部14之间。第一侧板部54和第一端子61之间的间隔是以这种方式维持,所以即使传输线路用于传输高频信号,也能够防止第一侧板部54和第一端子61彼此干扰而用作天线。同样地,也发挥屏蔽功能的第二侧间隙158存在于第二侧板部154和安装有第二端子161的第二侧壁部112之间。第二侧板部154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间隔是以这种方式维持,所以即使传输线路用于传输高频信号,也能够防止第二侧板部154和第二端子161彼此干扰而用作天线。
此外,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第一基座11的第一侧壁部14插入到第二基座111的第二侧间隙158中。结果,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侧板部154的内侧面和第二侧壁部112的外侧面112d分别与第一连接器1的外侧表面14d和第一侧壁部14的内侧面接近或接触,这使得可防止彼此嵌合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摇动。
在该方式下,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1,其包括第一基座11、安装于第一基座11的第一端子61、以及安装于第一基座11的第一加强金属框5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其包括第二基座111、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第二端子161、以及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第二加强金属框151,且第二连接器101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此外,第一基座11包括:第一凹部12,与第二基座111嵌合;第一侧壁部14,沿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第一凹部12的两侧;以及第一凸部13,在第一凹部12内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与第二基座111的凹槽部113嵌合。第一端子61包括:第一接触部65a,其在第一凸部13和第一侧壁部14之间的凹槽部12a接触第二端子161。第一连接器1还包:括屏蔽板56,其固持在第一凸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包括:第二中央连接脚部152d,其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以及端壁内覆盖部152b,其接触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连接器101包括接地端子171,接地端子171包括:接地尾部172,其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以及接地接触部175a,其接触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结果,设置在第一凸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而长度方向的中间经由接地端子171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因此,连接器组件能够缩短从设置在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列之间的屏蔽板56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的跨度,从而获得高屏蔽效果并改善可靠性。
此外,第二基座111包括在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凹槽部113的两侧的第二侧壁部112,而接地端子171包括由第二侧壁部112固持的接地被固持部173以及从接地被固持部173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接地连接部174,其中接地连接部174的自由端连接有接地接触部175a。此外,第二端子161在长度方向以多个并列以设置在第二侧壁部112上,而接地端子171的接地被固持部173设置在沿长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第二端子161之间。因此,因为屏蔽板56经由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接地连接部174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所以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的跨度非常短。
此外,所述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包括:第二本体部152,其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二侧板部154,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其中,第二中央连接脚部152d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外侧端,而端壁内覆盖部152b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内侧端。因此,能够缩短从屏蔽板56长度方向的两端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的跨度。
此外,第二侧板部154与第二基座111的第二侧壁部112的外侧面112d间隔开。因此,能够防止第二侧板部154和第二端子161彼此干扰而用作天线。
此外,所述第一加强金属框51包括:第一本体部52,其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一侧板部54,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其两端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其中,第一侧板部54包括接合膨出部54c,接合膨出部54c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央膨出以与在第二侧板部154上形成的接合凹部154a接合。因此,第一加强金属框51和第二加强金属框151能可靠地接触并被固持,而且第一基板的基准电位迹线、第二基板的基准电位迹线、第一加强金属框51、第二加强金属框151和屏蔽板56是等电位的,从而改善了屏蔽性能。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实施例。注意的是,通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将省略对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部件的说明。此外,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前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第一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相应地,第一基座11、第二基座111、第一加强金属框51、第二加强金属框151以及屏蔽板56在长度方向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第一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的尺寸。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数量增加。
此外,第一基座11的第一凸部13在长度方向被两个分断槽部17分成三个,而屏蔽板56露出在两个分断槽部17中。此外,第一端子收容腔15例如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间距以数量为三个、两个、三个形成在各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上。
注意,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1的其它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连接器101中,接地端子171设置在与两个分断槽部17对应的各位置处,而第二端子161设置在与收容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的第一端子61对应的各位置处。此外,两个开口部113a可以形成在与第二基座111的底板118中的与接地端子171对应的各位置处。此外,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的连接尾部154f可连接于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的下端以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从与第二侧板部154的下端处的弯曲连接部152f连接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向下延伸。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可以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二基板的诸如电源迹线或接地迹线的基准电位迹线。如果连接尾部154f连接于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的下端,代替两端侧连接脚部154d地可以将连接尾部154f连接于连接垫。
注意,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101的其它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在长度方向的尺寸设置得大,屏蔽板56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也设置得大。因此,屏蔽板56在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接触接地端子171,这使得从屏蔽板56的各部分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短,在屏蔽板56的各部分中都能够保持高屏蔽性能。
在该方式下,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端子171设置在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因此,即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并且屏蔽板56长,也能够缩短从屏蔽板56的各部分到基准电位迹线的导电路径,从而使得高屏蔽性能得以维持。
注意的是,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和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特征。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可以想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构思内的各种其它实施例、变更和变形。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适用于连接器组件。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本体、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的第一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的第一加强金属框;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包括第二连接器本体、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第二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第二加强金属框,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
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包括:凹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嵌合;第一侧壁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所述凹部的两侧;以及凸起部,在所述凹部内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嵌合;
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凹槽部中接触所述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屏蔽板,固持在所述凸起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沿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加强金属框包括:基准电位连接部,连接于基准电位迹线;以及舌部,接触所述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基准电位端子,所述基准电位端子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准电位迹线的尾部、以及与所述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接触的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包括在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的两侧的第二侧壁部;
所述基准电位端子包括由所述第二侧壁部固持的被固持部以及从该被固持部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在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连接有所述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子在长度方向上以多个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部,所述基准电位端子的被固持部设置在沿长度方向并列的所述第二端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电位端子设置在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强金属框包括:第二本体部,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二侧板部,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部,
所述基准电位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外侧端,所述舌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内侧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板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第二侧壁部的外侧面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金属框包括:第一本体部,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一侧板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
所述第一侧板部包括:接合膨出部,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央膨出,并能够与在所述第二侧板部上形成的接合凹部接合。
CN201911376125.3A 2018-12-27 2019-12-27 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1114039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3985.3A CN113594797A (zh) 2018-12-27 2019-12-27 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4661 2018-12-27
JP2018244661A JP7108531B2 (ja) 2018-12-27 2018-12-27 コネクタ組立体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3985.3A Division CN113594797A (zh) 2018-12-27 2019-12-27 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3964A CN111403964A (zh) 2020-07-10
CN111403964B true CN111403964B (zh) 2021-06-29

Family

ID=7112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3985.3A Pending CN113594797A (zh) 2018-12-27 2019-12-27 连接器组件
CN201911376125.3A Active CN111403964B (zh) 2018-12-27 2019-12-27 连接器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3985.3A Pending CN113594797A (zh) 2018-12-27 2019-12-27 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0811824B2 (zh)
JP (2) JP7108531B2 (zh)
KR (3) KR102224104B1 (zh)
CN (2) CN113594797A (zh)
TW (2) TWI7323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8531B2 (ja) * 2018-12-27 2022-07-2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1638447S (zh) * 2018-12-28 2019-08-05
JP7226547B2 (ja) * 2019-06-24 2023-02-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を備える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
JP7411882B2 (ja) 2019-08-08 2024-0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1659117S (zh) * 2019-09-27 2020-05-11
JP1659118S (zh) * 2019-09-27 2020-05-11
JP7388901B2 (ja) * 2019-12-10 2023-11-2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403085B2 (ja) 2020-01-15 2023-1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7417855B2 (ja) 2020-01-15 2024-0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TW202135401A (zh) * 2020-03-10 2021-09-16 日商宏致日本股份有限公司 接觸件與連接器
US11652323B2 (en) * 2020-05-13 2023-05-1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 connector encolsed by a shell and a mating connector enclosed by a mating shell
US11495919B2 (en) * 2020-05-13 2022-11-0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in which ground terminals are coupled to form a shielding
CN216413329U (zh) * 2020-07-08 2022-04-29 瑞声精密制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多极连接器
CN111786200B (zh) * 2020-07-09 2021-08-31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一种多极基板电连接器
CN114079190B (zh) 2020-08-21 2023-06-1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CN114498200B (zh) * 2020-10-23 2024-01-1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WO2022137663A1 (ja) * 2020-12-23 2022-06-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極コネクタ
CN113067176B (zh) * 2021-02-09 2022-10-21 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214505980U (zh) * 2021-03-08 2021-10-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TWM618644U (zh) * 2021-06-25 2021-10-21 詮欣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0935B1 (en) * 1998-05-06 2001-06-26 Ke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088151A (zh) * 2010-06-24 2011-06-08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高速连接器的组合式屏蔽板
KR20140125300A (ko) * 2013-04-18 2014-10-28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KR20180028367A (ko) * 2016-09-08 2018-03-16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CN107809018A (zh) * 2016-09-09 2018-03-1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8258484A (zh) * 2016-12-28 2018-07-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9215A (ja) * 2004-07-05 2006-01-19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電気コネクタ
SG174642A1 (en) * 2010-03-22 2011-10-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5881333B2 (ja) * 2010-09-08 2016-03-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825477B2 (ja) * 2011-08-18 2015-12-02 Smk株式会社 接続コネクタ
JP2013101909A (ja) * 2011-10-14 2013-05-23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5896959B2 (ja) * 2013-06-14 2016-03-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実装体
JP5972855B2 (ja) * 2013-12-24 2016-08-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279989B2 (ja) * 2014-06-25 2018-02-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056830B2 (ja) * 2014-10-10 2017-0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391517B2 (ja) * 2015-03-30 2018-09-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225941B2 (ja) * 2015-04-17 2017-11-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378642B2 (ja) 2015-04-23 2018-08-2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256426B2 (ja) 2015-07-29 2018-01-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7050235A (ja) 2015-09-04 2017-03-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2017162774A (ja) 2016-03-11 2017-09-1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98622B2 (ja) * 2016-03-14 2019-04-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17415B1 (ja) * 2016-08-04 2017-04-19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85730B2 (ja) * 2017-01-06 2021-06-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遮蔽シールド板付きコネクタ
JP6806028B2 (ja) * 2017-01-19 2020-12-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JP6842359B2 (ja) * 2017-05-10 2021-03-17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493611B1 (ja) * 2018-08-03 2019-04-03 Smk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681951B2 (ja) * 2018-08-08 2020-04-1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625706B2 (ja) * 2018-09-06 2019-12-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816747B2 (ja) * 2018-10-01 2021-01-20 Smk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
JP7148357B2 (ja) * 2018-10-18 2022-10-0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108531B2 (ja) * 2018-12-27 2022-07-2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0184459A (ja) * 2019-05-08 2020-11-1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0935B1 (en) * 1998-05-06 2001-06-26 Ke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088151A (zh) * 2010-06-24 2011-06-08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高速连接器的组合式屏蔽板
KR20140125300A (ko) * 2013-04-18 2014-10-28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KR20180028367A (ko) * 2016-09-08 2018-03-16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CN107809018A (zh) * 2016-09-09 2018-03-1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8258484A (zh) * 2016-12-28 2018-07-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57852A1 (en) 2021-02-25
TW202135395A (zh) 2021-09-16
KR102224104B1 (ko) 2021-03-09
TW202025572A (zh) 2020-07-01
TWI732341B (zh) 2021-07-01
KR20210154131A (ko) 2021-12-20
KR102426574B1 (ko) 2022-07-29
JP2022137248A (ja) 2022-09-21
CN113594797A (zh) 2021-11-02
US10811824B2 (en) 2020-10-20
JP2020107472A (ja) 2020-07-09
KR20200081205A (ko) 2020-07-07
JP7108531B2 (ja) 2022-07-28
US11431132B2 (en) 2022-08-30
KR102340208B1 (ko) 2021-12-17
TWI810573B (zh) 2023-08-01
KR20210025562A (ko) 2021-03-09
CN111403964A (zh) 2020-07-10
US20220352677A1 (en) 2022-11-03
US20200212634A1 (en)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03964B (zh) 连接器组件
KR101985141B1 (ko) 커넥터
CN110474206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3054490B (zh)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34110B (zh) 连接器
JP7102329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15911623U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对
JP2021002534A (ja) コネクタ
JP2022172741A (ja) コネクタ
CN117044047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