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4490B -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4490B
CN113054490B CN202011447698.3A CN202011447698A CN113054490B CN 113054490 B CN113054490 B CN 113054490B CN 202011447698 A CN202011447698 A CN 202011447698A CN 113054490 B CN113054490 B CN 1130544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s
terminal
fitting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76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4490A (zh
Inventor
染谷敏行
笹山直人
宫本竜之介
有近谦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23100270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99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4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4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4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4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提高屏蔽效果,可靠地降低串扰,且提高可靠性。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所述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嵌合,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与所述配合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本体嵌合的凹槽、和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限定所述凹槽的两侧的多个侧壁部。所述端子沿各侧壁部设置多个,且沿各侧壁部设置的多个端子包括:一个高频端子和设置在所述高频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且在平面视图中,连接沿所述两侧壁部设置的高频端子的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所述配合连接器的屏蔽板沿所述中心线延伸。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诸如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连接器已用于将一对平行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这样的连接器附接于一对电路基板的相对的对应的表面,并嵌合在一起,以实现导通。此外,为了防止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已提出在信号端子之间设置屏蔽部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0是示出已知的端子和屏蔽部件的立体图。
在图10中,851是附接在安装于电路基板(未示出)的连接器的基座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加强配件且连接于侧壁覆盖部852,侧壁覆盖部852附接于基座的侧壁,并且侧壁覆盖部852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电路基板的接地迹线连结的连接垫。此外,多个信号端子861并排安装于基座的左右两侧的侧壁的每一个上,且各信号端子861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电路基板的信号迹线连结的连接垫。
在基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屏蔽板856设置在左右两侧并排的信号端子861的列之间。各屏蔽板856连接于侧壁覆盖部857,在加强配件851的面对侧壁覆盖部852的位置,侧壁覆盖部857附接于基座的侧壁,且侧壁覆盖部857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电路基板的接地迹线连结的连接垫。结果,因为两侧的相对的信号端子861彼此之间由屏蔽板856屏蔽,即使当高频信号传输时,也能防止信号端子861之间的串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0087号公报
然而,在该已知的连接器中,因为在基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各屏蔽板856的长度方向的仅一端经由侧壁覆盖部857连接于电路基板的接地迹线,所以在各屏蔽板85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附近,导电路径到接地迹线的长度变长,屏蔽板856的屏蔽效果降低。另外,因为信号端子861之间的间隔短,难以可靠地防止串扰。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已知的连接器的问题,提高屏蔽效果且可靠地减少串扰,从而提供可靠性高的连接器。
发明内容
由此,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与配合连接器嵌合。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凹槽、和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所述凹槽的两侧的侧壁部。所述端子沿各侧壁部设置多个,沿各侧壁部设置的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个高频端子和分别设置在所述高频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且在平面视图中,将沿两侧的所述侧壁部设置的高频端子彼此连接的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当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嵌合时,所述配合连接器的屏蔽板至少部分地收容于所述凹槽且沿所述中心线延伸。
在另一连接器中,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沿各侧壁部每侧至少设置三个。
在另一连接器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形成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嵌合引导部,所述嵌合引导部插入在配合连接器本体的配合嵌合引导部形成的嵌合凹部,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附接于各嵌合引导部,且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高频端子的两侧的接地端子的其中之一。
在另一连接器中,进一步地,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高频端子的两侧的接地端子的其中之一的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以在平面视图中在大体长方形的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对角上彼此面对的方式附接到所述嵌合引导部。
在另一连接器中,进一步地,当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嵌合时,所述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接触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
在另一连接器中,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上,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大于另一方。
在另一连接器中,进一步地,在所述端子中,除所述高频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外的端子为电源端子。
根据本公开,连接器能够提高屏蔽效果且可靠地减少串扰,可靠性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3A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立体图,而图3B是从安装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A、图4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两个视图,其中图4A是平面视图,而图4B是侧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A、图6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6A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立体图,而图6B是当从安装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A、图7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两个视图,其中,图7A是平面视图,而图7B是侧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9A~图9C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三个视图,其中,图9A是平面视图,图9B沿图9A的A-A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9C是沿图9A的B-B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已知的端子且屏蔽部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连接器
11第一基座
11a、111a嵌合面
11b、111b安装面
12第一凹部
12a、113凹槽
13第一凸部
13a屏蔽板收容缝隙
13b缝隙分割部
14第一侧壁
15第一端子收容腔
15a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
15b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
18、118底板
21第一突出端部
21a、122a上表面
21b第一端壁部
21c第一侧壁延长部
22嵌合凹部
22a水平臂收容缝隙
23a、123a外端凹部
23b内端凹部
23c竖直臂收容缝隙
23d内侧凹部
23e、123e外侧凹部
51、51LA、51LB、51SA、51SB第一加强配件
51L大型第一加强配件
51S小型第一加强配件
52第一端壁覆盖部
52a、53a、152a、153a上面部
52b倾斜内覆盖部
52c竖直内覆盖部
52d、52f、53e、152f、153e接合突起
52e、53d、152e、153d外覆盖部
52g、53f、152g、153f连接脚部
53第一侧壁覆盖部
53A1、53A2、53B1、53B2第一加强配件端子
53b倾斜弹性臂部
53c接触凸部
56、856屏蔽板
56a本体部
56b被保持凹部
56c下凸部
56d细长水平臂
56e竖直臂
56f接合凸部
61、61A、61A1、61A2、61A3、61B、61B1、61B2、61B3
第一端子
62、162尾部
63被保持部
64下侧连接部
65内侧连接部
65a、166内侧接触部
66、165外侧接触部
67、164上侧连接部
101第二连接器
111第二基座
112第二侧壁
122第二突出端部
122b端侧面
122c侧面
151、151LA、151LB、151SA、151SB第二加强配件
151L大型第二加强配件
151S小型第二加强配件
152第二端壁覆盖部
153第二侧壁覆盖部
153A1、153A2、153B1、153B2第二加强配件端子
161、161A、161A1、161A2、161A3、161B、161B1、161B2、161B3第二端子
851加强配件
852、857侧壁覆盖部
861信号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A、图3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A、图4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两个视图,以及图5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注意的是,图3A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立体图,而图3B是从安装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A是平面视图,而图4B是侧视图。
在图1~图5中,101是本实施例连接器,其是连接器组件的一对连接器中的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101是安装于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连接器,并与作为配合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1嵌合。第一连接器1是一对连接器中的另一连接器,且是安装于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一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连接器。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优选用于对作为基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进行电连接,但也能用于电连接其它部件。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例如为电子设备等中使用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线缆(F FC)、柔性电路基板(FPC)等,但也可为任何种类的基板。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动作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指示方向的表述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且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述是合适的,然而,当它们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这些方向应根据这种变化来变化地解释。
第一连接器1具有作为配合连接器本体的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如图1~图5所示,第一基座11具有大体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其为大体长方体)以及与作为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嵌合的凹部的第一凹部12,第一凹部12为在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一侧(即嵌合面11a侧(Z轴负方向侧))周围被围绕起来的大体长方形的凹部。此外,在第一凹部12内与第一基座11成一体地形成有作为中岛的第一凸部13,该第一凸部13与形成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111a的后述的凹槽113嵌合。
此外,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Y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与第一基座11一体地形成有与第一凸部13平行地延伸且限定第一凹部12的两侧的作为配合侧壁的第一侧壁14。而且,第一凸部13和第一侧壁14从对第一凹部12的底面进行限定的底板18向上(Z轴负方向)突出,且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结果,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作为第一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凹部即凹槽12a。
其中,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从第一凸部13的两侧的侧面到凹槽12a的底面地形成。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第一端子收容腔15在板厚方向(Z轴方向)上贯通底板18。注意的是,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的侧面上的凹槽状的部分被称为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而形成在第一侧壁14的与第一凸部13相对的侧面上的凹槽状的部分被称为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在所示出的示例中为三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以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并列形成两列的方式以预定间距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及数量可适当地变化。与第一端子收容腔15数量相同的第一端子61也以相同的间距设置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第一端子61为收容于各自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且装载在第一基座11上的配合端子。
注意的是,尽管沿第一侧壁14设置的多个第一端子61全部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起见可根据设置位置将可识别的符号赋予多个端子61,且可使用符号来进行说明。此外,注意的是,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全部相同,但与第一端子61一样,为了方便起见可根据设置位置将可识别的符号赋予多个端子61,且可使用符号来进行说明。
在图2所示出的示例中,位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右侧(Y轴负方向)的第一端子61统称为第一端子61A,且在第一端子61A的组中,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前侧(X轴负方向侧)依次地分别被称为第一端子61A1、第一端子61A2和第一端子61A3。此外,位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左侧(Y轴正方向)的第一端子61统称为第一端子61B,且在第一端子61B的组中,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后侧(X轴负方向)依次地分别被称为第一端子61B1、第一端子61B2和第一端子61B3。此外,针对第二端子161,与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对应的组分别统称为第二端子161A且第二端子161B,且在第二端子161A的组中,与第一端子61A1、第一端子61A2和第一端子61A3对应的端子分别被称为第二端子161A1、第二端子161A2和第二端子161A3,而在第二端子161B的组中,与第一端子61B1、第一端子61B2和第一端子61B3对应的端子分别被称为第二端子161B1、第二端子161B2和第二端子161B3。
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和弯曲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被保持部63;尾部62,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下端;上侧连接部67,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上端;外侧接触部66,连接于上侧连接部67的下端且与被保持部63相对;下侧连接部64,连接于外侧接触部66的下端;以及内侧连接部65,连接于下侧连接部64的与外侧接触部66相反侧的一端。
被保持部63是嵌合且保持于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同时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即在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不是必须通过压配而附接于第一基座11,也可通过包覆成形(ove rmolding)或嵌件成形(insert molding)与第一基座11形成为一体。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被保持部63压入且保持于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情况来说明。
尾部62相对于被保持部63弯曲并连接于被保持部63,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即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
而且,上侧连接部67是弯曲约180度向上(Z轴正方向)突出的部分。向下(Z轴负方向)延伸的外侧接触部66连接于上侧连接部67的被保持部63的相对侧的下端。外侧接触部66的一部分按照所需地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
此外,下侧连接部64是包括略U字状的侧面形状的连接于外侧接触部66的下端的部分。弯曲约180度的内侧接触部65a以向上且朝向外侧接触部66突出的方式连接于内侧连接部65的上端。
第一端子61从作为第一基座11的下表面(Z轴负方向面)的安装面11b侧压入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且被保持部63被在第一侧壁14的内侧的侧面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侧壁从两侧挟持,由此,第一端子61固定于第一基座11。在这种状态下,即在第一端子61装载在第一基座11上的状态下,内侧接触部65a和外侧接触部66位于凹槽12a的左右两侧且彼此面对。另外,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被保持部63的大部分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而内侧接触部65a的大部分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此外,尾部62的下表面位于安装面11b(底板18的下表面)的下方。
第一端子61是通过加工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由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根据其形状清楚可知,彼此面对的内侧接触部65a和外侧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能弹性地变化。即,当第二连接器101所包括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内侧接触部65a和外侧接触部66之间时,内侧接触部65a和外侧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弹性地伸长。
第一突出端部21作为嵌合引导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两端。嵌合凹部22作为第一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于各第一突出端部21。嵌合凹部22为略长方形的凹部,且连接于各凹槽12a的长度方向两端。而且,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101的后述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嵌合凹部22。
此外,屏蔽板收容缝隙13a作为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且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缝隙状的凹槽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中央。屏蔽板收容缝隙13a在底板18的下表面连续地开口,且在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开口。注意的是,屏蔽板收容缝隙13a的在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开口的部分由缝隙分割部13b在长度方向二分。此外,屏蔽板收容缝隙13a连接于在嵌合凹部22的底板18上形成的水平臂收容缝隙22a。水平臂收容缝隙22a形成为在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贯通底板18。此外,水平臂收容缝隙22a连接于在第一突出端部21的第一端壁部21b上形成的竖直臂收容缝隙23c。
屏蔽板收容缝隙13a、水平臂收容缝隙22a和竖直臂收容缝隙23c收容并保持屏蔽板56,屏蔽板56为在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和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的板材,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的加工而形成。屏蔽板56包括:大体矩形的本体部56a;被保持凹部56b,从本体部56a的上端缘向下凹入;以及多个下凸部56c,从本体部56a的下端缘向下突出;一对细长水平臂56d,从本体部56a的长度方向两端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竖直臂56e,从细长水平臂56d的远端向上(Z轴正方向)延伸;以及接合凸部56f,从竖直臂56e的上端附近朝向本体部56a突出。细长水平臂56d和竖直臂56e能够弹性地变形且用作弹性部件,从而接合凸部56f能够在远离本体部56a的方向上弹性地位移。而且,当屏蔽板56从底板18的下表面侧插入或压入屏蔽板收容缝隙13a时,缝隙分割部13b相对地进入并接合被保持凹部56b。结果,屏蔽板56收容且保持于屏蔽板收容缝隙13a。此外,细长水平臂56d以及竖直臂56e分别收容于水平臂收容缝隙22a以及竖直臂收容缝隙23c。
注意的是,屏蔽板56不是必须通过插入或压入而附接于第一基座11,而是可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成一体。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屏蔽板56通过插入或压入收容于屏蔽板收容缝隙13a而附接于第一基座11的情况来说明。
当屏蔽板56以这种方式附接于第一基座11时,屏蔽板56位于沿左右的凹槽12a布置的两列第一端子61之间,能够有效地防止两列第一端子61之间的串扰。注意的是,在屏蔽板56附接于第一基座11的情况下,在嵌合面11a侧,本体部56a位于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的下方,且细长水平臂56d及竖直臂56e均不从底板18和第一端壁部21b突出到嵌合凹部22内,但接合凸部56f的至少末端从第一端壁部21b突出到嵌合凹部22内。而且,细长水平臂56d和竖直臂56e可分别从底板18突出和第一端壁部21b突出到嵌合凹部22内。此外,在安装面11b侧,下凸部56c和细长水平臂56d不突出到安装面11b(底板18的下表面)的下方。
第一突出端部21包括: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其为配合嵌合引导侧壁,从第一侧壁14的长度方向两端起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一端壁部21b,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一端壁部21b的两端连接于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第一端壁部21b和连接于第一端壁部21b的两端的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形成连续的且大体“コ”字状的侧壁并限定大体长方形的嵌合凹部22的三个侧面。在第一端壁部21b,以外表面凹入的方式形成外端凹部23,以内表面凹入的方式形成内端凹部23b。在第一侧壁延长部21c,以外表面凹入的方式形成外侧凹部23e,以内表面凹入的方式形成内侧凹部23d。
而且,第一加强配件51作为配合加强配件附接于第一基座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配件51为通过对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或弯曲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位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方向两端,且包括:第一端壁覆盖部52,其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1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外侧;以及第一侧壁覆盖部53,其覆盖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第一端壁覆盖部52和第一侧壁覆盖部53在平面视图中为大体L字状。
此外,如图3A、图3B和图5所示,第一加强配件51包括: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其中,第一端壁覆盖部52覆盖第一端壁部21b的一半以上的范围;以及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其中,第一端壁覆盖部52覆盖小于第一端壁部21b一半的范围。注意的是,关于第一侧壁覆盖部53,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和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具有同样的尺寸和构成,而关于第一端壁覆盖部52,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和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除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外具有几乎同样的尺寸和构成。由此,当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和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统一说明时,它们仅按第一加强配件51来说明。
注意的是,一对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之间和一对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之间设置成在平面视图中在大体长方形的第一基座11的一对角线上彼此相对。此外,各个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相同,且各个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相同。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起见,可识别的符号可依赖于设置位置赋予,且说明可利用符号来进行。另外,应注意的是,对于第二连接器101所具有的第二加强配件151,与第一加强配件51相对应地,同样地,为了方便起见,可识别的符号可依赖于设置位置赋予,且说明可利用符号来进行。
在图2所示出的示例中,在位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右侧(Y轴负方向)的第一加强配件51中,位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前侧(X轴负方向侧)的拐角处的加强配件是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其被称为第一加强配件51LA,而位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后侧(X轴正方向侧)的拐角处的加强配件是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其被称为第一加强配件51SA。此外,在位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左侧(Y轴正方向)的第一加强配件51中,位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前侧的拐角处的加强配件是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其被称为第一加强配件51SB,而位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后侧的拐角处的加强配件是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其被称为第一加强配件51LB。此外,与第一加强配件51LA、第一加强配件51SA、第一加强配件51SB和第一加强配件51LB对应的第二加强配件151分别称为第二加强配件151LA、第二加强配件151SA、第二加强配件151SB和第二加强配件151LB。
第一端壁覆盖部52包括:上面部52a,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覆盖第一端壁部21b的上表面21a;倾斜内覆盖部52b,作为引导部,从上面部52a中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内侧端缘向下倾斜延伸;竖直内覆盖部52c,其从倾斜内覆盖部52b的下端向下延伸;接合突起52d,其从竖直内覆盖部52c的侧缘突出;外覆盖部52e,其从上面部52a中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外侧端缘向下延伸;接合突起52f,其从外覆盖部52e的侧缘突出;以及连接脚部52g,位于外覆盖部52e的下端。
此外,第一侧壁覆盖部53包括:上面部53a,其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覆盖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上表面21a;倾斜弹性臂部53b,其作为配合加强配件端子,从上面部53a中的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内侧端缘斜地向下延伸;接触凸部53c,其在倾斜弹性臂部53b的下端附近朝向嵌合凹部22的中央鼓出;外覆盖部53d,其从上面部53a的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在处的侧端缘向下延伸;接合突起53e,其从外覆盖部53d的侧缘突出;以及连接脚部53f,位于外覆盖部53d的下端。
第一加强配件51中的倾斜内覆盖部52b、竖直内覆盖部52c、外覆盖部52e和外覆盖部53d从第一基座11的上表面(Z轴正方向面)即嵌合面11a侧插入或压入第一端壁部21b的内端凹部23b和外端凹部23a、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外侧凹部23e等,从而附接于第一基座11。注意的是,第一加强配件51不是必须通过插入或压入而附接于第一基座11,也可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成一体。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一加强配件51通过插入或压入而附接于第一基座11的情况来说明。
此外,在第一加强配件51附接于第一基座11的情况下,第一端壁覆盖部52的上面部52a覆盖第一端壁部21b的上表面21a的大部分。端壁内覆盖部52b和竖直内覆盖部52c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内端凹部23b,接合突起52d咬入内端凹部23b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与之接合,外覆盖部52e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外端凹部23a,接合突起52f咬入外端凹部23a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与之接合,且连接脚部52g的下表面位于安装面11b(底板18的下表面)的下方且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下表面大体齐平。此外,第一侧壁覆盖部53的上面部53a覆盖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上表面21a的大部分,倾斜弹性臂部53b以至少一部分从内侧凹部23d的底面间离开的方式收容于内侧凹部23d,接触凸部53c能够朝向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弹性地位移,外覆盖部53d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外侧凹部23e内,接合突起53e咬入外侧凹部23e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与之接合,且连接脚部53f的下表面位于安装面11b的下方并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下表面大体齐平。
如上所述,因为第一端壁部21b和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表面的大部分由第一加强配件51覆盖,所以第一端壁部21b和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强度增加。由此,即使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在嵌合一起的操作中,当力或冲击施加于第一端壁部21b和第一侧壁延长部21c时,也能可靠地防止第一端壁部21b和第一侧壁延长部21c的破损或变形。
注意的是,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的第一端壁覆盖部52的上面部52a朝向相对侧的第一侧壁延长部21c延伸,且上面部52a的远端达到越过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位置。由此,屏蔽板56的设置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竖直臂56e位于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的第一端壁覆盖部52的上面部52a的下方。然而,屏蔽板56的竖直臂56e不接触或干涉第一加强配件51的任何部分。如上所述,因为附接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加强配件51、和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到达第一基座11的两端的第一端壁部21b的屏蔽板56彼此独立,所以第一基座11能整体一定程度地柔性变形,并能够防止在施加力或冲击时破损或变形。
倾斜弹性臂部53b能够弹性地变形,且形成在倾斜弹性臂部53b的末端附近的接触凸部53c用作端子,与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外覆盖部153d接触而用于导通。换句话说,倾斜弹性臂部53b具有与第一端子61同样的作用。由此,应注意的是,针对倾斜弹性臂部53b,与第一端子61一样,如图2所示,可识别的符号可依赖于设置位置赋予,且说明可采用符号来进行。
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位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右侧的倾斜弹性臂部53b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前侧依次被称为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1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2。位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倾斜弹性臂部53b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后侧依次被称为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1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2。此外,在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外覆盖部153d中,与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1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2、以及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1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2对应的配件分别称为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和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2、以及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B1和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B2。
而且,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一样,第一端壁覆盖部52的连接脚部52g和第一侧壁覆盖部53的连接脚部53f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结果,与第一端子61一样,第一加强配件51的倾斜弹性臂部53b也能够用作端子而用于传输电流或电信号,且能够以不增加第一端子61的数量的方式增加第一连接器1的极数,使第一连接器1小型化。另外,因为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屏蔽板56设置于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且在两列第一端子61之间,所以有效地防止两列第一端子61之间串扰。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连接器101的构成。
图6A、图6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7A、图7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两个视图,以及图8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注意的是,图6A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立体图,而图6B是当从安装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7A是平面视图,而图7B是侧视图。
作为本实施例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第二基座111,第二基座111作为连接器本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如图6A~图8所示,第二基座111具有大体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其为大体长方体)。而且,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X轴负方向)上延伸的凹槽113,用于限定凹槽11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且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凸部即作为侧壁部的第二侧壁112,以及用于限定凹槽113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且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连结第二侧壁112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用作嵌合引导部的第二突出端部122,一体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嵌入第一连接器1的一侧(即嵌合面111a侧(Z轴负方向侧))。
第二侧壁112沿凹槽113的两侧且沿第二基座111的两侧形成。第二端子161作为端子设置在各第二侧壁112。与第一端子61数量相同的第二端子161以与第一端子61对应的间距设置。在凹槽113,安装于第二基板的一侧(即安装面侧(Z轴负方向侧))由底板118封闭。
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且弯曲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如图8所示,包括:外侧接触部165;上侧连接部164,连接于外侧接触部165的上端(Z轴负方向端);内侧接触部166,其上端连接于上侧连接部164且平行于外侧接触部165延伸;以及尾部162,连接于内侧接触部166的下端(Z轴正方向端)。
注意的是,尽管沿各第二侧壁112设置的多个第二端子161相同,但是与第一端子61一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起见,可识别的符号可根据设置位置赋予,且说明可利用符号来进行。
而且,第二端子161可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成一体。即,第二基座111通过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填充预先设置有第二端子161的模具的腔体来成形。结果,第二端子161至少部分埋设于第二基座111且一体附接于第二基座111。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61不是必须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成一体,也可通过压入等附接于第二基座111。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二基座111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而成一体的情况来说明。
外侧接触部165至少部分地露出在第二侧壁112的面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表面。此外,上侧连接部164露出在第二侧壁112的上表面(Z轴负方向)且与所述表面大体齐平。此外,内侧接触部166在面对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表面露出且与该表面大体齐平。尾部162从第二侧壁112的面对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表面的下端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
此外,在第二突出端部122,凹入的外端凹部123a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朝向长度方向外侧的端侧面122b,且凹入的外侧凹部123e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122c。
第二加强配件151作为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加强配件附接于第二基座11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配件151为通过对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或弯曲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位于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两端,且各第二加强配件151包括:第二端壁覆盖部152,其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和端侧面122b的大部分;以及第二侧壁覆盖部153,其连接于第二端壁覆盖部152的侧端且覆盖侧面122c的大部分。
此外,如图6A、图6B和图8所示,第二加强配件151包括: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其中,第二端壁覆盖部152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范围的一半以上;以及小型第二加强配件151S,其中,第二端壁覆盖部152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范围的小于一半。注意的是,关于第二侧壁覆盖部153,在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和小型第二加强配件151S中均具有同样的尺寸和构成,而关于第二端壁覆盖部152,在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和小型第二加强配件151S中除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外具有几乎同样的尺寸和构成。由此,当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和小型第二加强配件151S统一说明时,它们仅按第二加强配件151来说明。
注意的是,一对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之间、和一对小型第二加强配件151S之间,设置成在平面视图在大体长方形的第二基座111的对角线上彼此相对。此外,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全部相同,且小型第二加强配件151S全部相同。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起见,可识别的符号可依赖于设置位置赋予,且说明可利用符号来进行。如图2所示,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111a面向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面11a的状态下,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和小型第二加强配件151S设置成分别面对第一连接器1的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和小型第一加强配件51S。
第二端壁覆盖部152包括:上面部152a,其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外覆盖部152e,其从上面部152a中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外侧端缘向下延伸;接合突起152f,其从外覆盖部152e的侧缘突出;以及连接脚部152g,位于外覆盖部152e的下端。
第二侧壁覆盖部153包括:上面部153a,其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的侧缘附近;外覆盖部153d,其从上面部153a中的第二侧壁覆盖部153的侧端缘向下延伸;接合突起153e,其从外覆盖部153d的侧缘突出;以及连接脚部153f,位于外覆盖部153d的下端。
第二加强配件151中的外覆盖部152e和外覆盖部153d等从第二基座111的上表面(Z轴负方向面)的嵌合面111a侧插入或压入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外端凹部123a和外侧凹部123e,从而附接于第二基座111。注意的是,第二加强配件151不是必须通过插入或压入而附接于第二基座111,也可通过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成一体。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二加强配件151通过插入或压入而附接于第二基座111的情况来说明。
在第二加强配件151附接于第二基座111的情况下,第二端壁覆盖部152的上面部152a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的大部分,外覆盖部152e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外端凹部123a,接合突起152f咬入外端凹部123a的侧面的一部分且与之接合,且连接脚部152g的下表面齐平于安装面111b(即底板118的下表面(Z轴正方向面))或位于安装面11b的下方,且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下表面大体齐平。另外,第二侧壁覆盖部153的上面部153a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的侧缘附近,外覆盖部153d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外侧凹部123e,接合突起153e咬入外侧凹部123e的侧面的一部分且与之接合,且连接脚部153f的下表面齐平于安装面111b或位于安装面111b的下方,且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下表面大体齐平。
如上所述,因为第二突出端部122的表面的大部分由第二加强配件151覆盖,所以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强度增加,且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在一起的操作中,即使当力或冲击施加于第二突出端部122,也能可靠地防止第二突出端部122的破损或变形。
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的第二端壁覆盖部152的上面部152a和外覆盖部152e朝向相对侧的第二侧壁112延伸,且上面部152a和外覆盖部152e的远端位于越过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位置,且到达与第一连接器1的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中的第一端壁覆盖部52的上面部52a的远端一样的位置。由此,如图1所示,当第二连接器101和第一连接器1嵌合在一起时,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的外覆盖部152e面向设置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屏蔽板56的竖直臂56e,且接合并接触竖直臂56e的接合凸部56f。
而且,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一样,第二端壁覆盖部152的连接脚部152g和第二侧壁覆盖部153的连接脚部153f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结果,与第二端子161一样,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外覆盖部153d也能够用作端子而用于传输电流或电信号,能够以不增加第二端子161的数量的方式增加第二连接器101的极数,使第二连接器101小型化。注意的是,尽管外覆盖部153d全部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起见,可识别的符号可根据设置位置赋予,且说明可采用符号来进行。
接下来,将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在一起的动作。
图9A~图9C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三个视图。注意的是,图9A是平面视图,图9B沿图9A的A-A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9C是沿图9A的B-B线作出的剖视图。
在此,利用焊接等通过将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于与第一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以及将第一加强配件51中的第一端壁覆盖部52的连接脚部52g和第一侧壁覆盖部53的连接脚部53f的下端连接于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以将第一连接器1表面安装于第一基板。同样地,利用焊接等通过将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于与第二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以及将第二加强配件151中的第二端壁覆盖部152的连接脚部152g和第二侧壁覆盖部153的连接脚部153f的下端连接于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以将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于第二基板。
首先,操作者使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11a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面111a相对,如图2所示,使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侧壁11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对应凹槽12a的位置一致,且使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对应嵌合凹部22的位置一致,由此完成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定位。
在这种状态下,当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接近对方的方向(即沿嵌合方向(Z轴方向))移动时,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侧壁112和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凹槽12a和嵌合凹部22。结果,如图1和图9A~图9C所示,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完成时,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进入导通状态,且第一加强配件51且第二加强配件151进入导通状态。
具体地,当对应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各第一端子61的内侧接触部65a和外侧接触部66之间时,第一端子61的内侧接触部65a和第二端子161的内侧接触部166彼此接触,且第一端子61的外侧接触部66和第二端子161的外侧接触部165彼此接触。结果,因为第一端子61和对应的第二端子161在两个部位彼此接触,即,处于所谓的多接触点状态,所以即使当一个部位的接触点由于冲击或振动而分离,也能维持导通状态。
此外,如图9C所示,各第一加强配件51的倾斜弹性臂部53b的接触凸部53c与对应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外覆盖部153d接合且接触。结果,即使当第一加强配件51和对应第二加强配件151遭受冲击或振动,能够弹性位移的接触凸部53c也会维持与外覆盖部153d接触,从而能维持导通状态。
此外,如图9B所示,屏蔽板56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凹槽113,且竖直臂56e的接合凸部56f与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的外覆盖部152e接合并接触。结果,屏蔽板56和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导通彼此且变为等电位,且倾斜弹性臂部53b的接触凸部53c和大型第二加强配件151L的外覆盖部153d接触的大型第一加强配件51L与屏蔽板56也变成等电位。由此,屏蔽性能提高。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能用作用于将运送各种电流或电信号的导电迹线彼此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将说明所述两连接器用于连接各具有两接地线的两高频(例如10(GHz)或更高的频率)信号线的导电迹线及两对DC电源线用的导电迹线的示例。
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连接器1中,例如,第一端子61A1的尾部62连接于与第一基板的第一高频信号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且第一端子61A2的尾部62和第一加强配件51LA中的第一端壁覆盖部52的连接脚部52g及第一侧壁覆盖部53的连接脚部53f连接于与第一高频信号线的两接地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换句话说,第一基板的第一高频信号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高频端子的第一端子61A1,而第一高频信号线的两接地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接地端子的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1和第一端子61A2。同样地,第一基板的第二高频信号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高频端子的第一端子61B1,而第一高频信号线的两接地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接地端子的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1和第一端子61B2。
此外,在第二连接器101,第二基板的第一高频信号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高频端子的第二端子161A1,且第一高频信号线的两接地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接地端子的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和第二端子161A2。同样地,第二基板的第二高频信号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高频端子的第二端子161B1,且第二高频信号线的两接地线的导电迹线连接于用作接地端子的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B1和第二端子161B2。
这样,作为分别接地的接地端子的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1和第一端子61A2、以及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1和第一端子61B2,位于作为连接于第一及第二高频信号线高频端子的第一端子61A1及第一端子61B1的两侧,由此,形成以第一端子61A1为中心伪波导(pseudo-waveguide)和以第一端子61B1为中心的伪波导。由此,第一及第二高频信号被传输,而不受外部噪声的影响且不会对外部产生噪声影响。
另外,屏蔽板56的竖直臂56e的接合凸部56f与第二加强配件151LA及第二加强配件151LB的外覆盖部152e接合并接触,因此,屏蔽板56与连接于接地线的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及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B1等电位,提高屏蔽性能。
此外,在平面视图中,第一端子61A1和第一端子61B1相对于通过屏蔽板56的中心线(未示出)的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未示出)非线对称,连接第一端子61A1和第一端子61B1的直线相对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不正交而是倾斜。由此,与第一端子61A1和第一端子61B1相对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线对称的情况相比,第一端子61A1和第一端子61B1之间的距离变长。同样地,第二端子161A1和第二端子161B1相对于通过屏蔽板56的中心线的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未示出)非线对称,连接第二端子161A1和第二端子161B1的直线相对于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不正交而是倾斜。由此,与第二端子161A1和第二端子161B1相对于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线对称的情况相比,第二端子161A1和第二端子161B1之间的距离变长。结果,第一及第二高频信号难以彼此干涉,从而进一步降低串扰。
此外,第一端子61A3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2、以及第一端子61B3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2连接于用于第一基板的两对DC电源线的正、负导电迹线,且用作电源端子。同样地,第二端子161A3和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2、以及第二端子161B3和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B2连接于第二基板的用于两对DC电源线的正、负导电迹线,且用作电源端子。
注意的是,本发明不是必须局限于该示例,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子61、第一加强配件51、第二端子161以及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导电迹线的类型能适当地变化。例如,非高频信号线可连接于第一端子61A3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A2、以及第一端子61B3和第一加强配件端子53B2。此外,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数量也能变化,例如,第一端子61A3和第一端子61B3、以及第二端子161A3和第二端子161B3可省略。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第二基座111、以及附接于第二基座111的第二端子161和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153A2、153B1、153B2,且第二连接器101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第二基座111包括凹槽113、以及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限定凹槽113的两侧的第二侧壁112。第二端子161及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153A2、153B1、153B2沿各第二侧壁112设置多个,且沿各第二侧壁112设置多个的第二端子161和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153A2、153B1、153B2包括一个用作高频端子的第二端子161A1及第二端子161B1、用作分别设置在第二端子161A1及第二端子161B1两侧的接地端子的第二端子161A2及第二端子161B2、以及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及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B1。在平面视图中,使沿两侧的第二侧壁112设置的第二端子161A1和第二端子161B1连接的直线相对于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当第二连接器101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时,第一连接器1的屏蔽板56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凹槽113且沿所述中心线延伸。
结果,屏蔽板56沿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延伸,且接地端子分别设置在高频端子的两侧,由此提高屏蔽效果。另外,使连接沿两侧的第二侧壁112设置的高频端子的直线相对于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因此高频端子之间的距离增加,能够可靠地降低串扰并提高可靠性。
此外,在多个第二端子161及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153A2、153B1、153B2中,除高频端子和接地端子外的端子为电源端子。此外,第二端子161及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153A2、153B1及153B2沿相应的第二侧壁112至少设置四个。此外,第二基座111包括第二突出端部122,该第二突出端部122形成在长度方向两端且插入在第一基座11的第一突出端部21形成的嵌合凹部22,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分为两部分的第二加强配件151附接于各第二突出端部122,分为两部分的第二加强配件151中的一方包括作为分别设置在高频端子的两侧的接地端子之一的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153B1。此外,包括作为分别设置在高频端子的两侧的接地端子之一的第二加强配件端子153A1、153B1的、被分为两部分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一方,以在平面视图中在大体长方形的第二基座111的对角线上彼此面对的方式附接于第二突出端部122。此外,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时,屏蔽板56在长度方向两端接触被分为两部分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一方。此外,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上,被分为两部分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一方大于另一方。
应注意的是,本说明书的公开说明了与合适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特征。通过阅读本文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构思出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其他实施例、修改和变形。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公开能适用于连接器。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与配合连接器嵌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凹槽、和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限定所述凹槽的两侧的侧壁部,
所述端子沿各侧壁部设置多个,沿各侧壁部设置的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个高频端子和分别设置在所述高频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且在垂直于嵌合方向的平面中,将沿两侧的所述侧壁部设置的高频端子彼此连接的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以及
当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嵌合时,所述配合连接器的屏蔽板至少部分地收容于所述凹槽且沿所述中心线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沿各侧壁部每侧至少设置三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形成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嵌合引导部,所述嵌合引导部插入在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配合嵌合引导部形成的嵌合凹部,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附接于各嵌合引导部,且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高频端子的两侧的接地端子的其中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高频端子的两侧的接地端子的其中之一的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以在垂直于嵌合方向的平面中在大体长方形的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对角上彼此面对的方式附接到所述嵌合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嵌合时,所述屏蔽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接触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上,分为两部分的加强配件中的一方大于另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中,除所述高频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外的端子为电源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5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中,除所述高频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外的端子为电源端子。
CN202011447698.3A 2019-12-10 2020-12-09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30544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7027.9A CN115799921A (zh) 2019-12-10 2020-12-09 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2578 2019-12-10
JP2019222578A JP7388901B2 (ja) 2019-12-10 2019-12-10 コネクタ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27027.9A Division CN115799921A (zh) 2019-12-10 2020-12-09 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4490A CN113054490A (zh) 2021-06-29
CN113054490B true CN113054490B (zh) 2022-11-22

Family

ID=762098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27027.9A Pending CN115799921A (zh) 2019-12-10 2020-12-09 连接器组件
CN202011447698.3A Active CN113054490B (zh) 2019-12-10 2020-12-09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27027.9A Pending CN115799921A (zh) 2019-12-10 2020-12-09 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515670B2 (zh)
JP (2) JP7388901B2 (zh)
KR (4) KR102482447B1 (zh)
CN (2) CN115799921A (zh)
TW (2) TWI756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0873B (zh) * 2019-10-18 2022-04-1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JP7417855B2 (ja) 2020-01-15 2024-0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11495919B2 (en) * 2020-05-13 2022-11-0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in which ground terminals are coupled to form a shielding
US11652323B2 (en) * 2020-05-13 2023-05-1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 connector encolsed by a shell and a mating connector enclosed by a mating shell
CN114498200B (zh) * 2020-10-23 2024-01-1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14505980U (zh) 2021-03-08 2021-10-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JP2023085745A (ja) * 2021-12-09 2023-06-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部品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8307A (zh) * 2010-09-08 2013-05-08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JP2016207420A (ja) * 2015-04-21 2016-12-0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KR20180081441A (ko) * 2017-01-06 2018-07-16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차폐 실드판 부착 커넥터
CN108879145A (zh) * 2017-05-10 2018-11-2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8132B2 (ja) * 1995-05-25 2002-07-29 ケル株式会社 グランド板付コネクタ
JPH1016684A (ja) 1996-06-27 1998-01-20 Tadayoshi Tomishima 運転姿勢の保持具
JPH10106684A (ja) * 1996-09-25 1998-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N201160164Y (zh) * 2008-01-05 2008-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199666B2 (ja) * 2013-09-04 2017-09-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20150079853A1 (en) * 2013-09-13 2015-03-19 Chou Hsien Tsai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245964B2 (ja) 2013-12-02 2017-12-13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2015220005A (ja) * 2014-05-15 2015-12-07 Smk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用コネクタ
JP6034339B2 (ja) * 2014-07-29 2016-11-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068405B2 (ja) * 2014-08-27 2017-01-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136078B2 (ja) * 2015-02-09 2017-05-31 Smk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装置
JP6391517B2 (ja) * 2015-03-30 2018-09-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13509B2 (ja) * 2015-07-01 2019-05-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
JP6319210B2 (ja) * 2015-07-02 2018-05-09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117415B1 (ja) 2016-08-04 2017-04-19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2638823B1 (ko) * 2016-11-29 2024-02-21 에이치알에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실장 금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플러그 커넥터
JP6806028B2 (ja) 2017-01-19 2020-12-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JP6761375B2 (ja) * 2017-05-29 2020-09-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038013B (zh) * 2017-06-09 2020-01-10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0504565A (zh) * 2018-05-18 2019-11-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JP6493611B1 (ja) 2018-08-03 2019-04-03 Smk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253337B2 (ja) * 2018-08-22 2023-04-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026025B2 (ja) * 2018-08-24 2022-02-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JP7108531B2 (ja) * 2018-12-27 2022-07-2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9709216U (zh) * 2019-01-21 2019-11-29 王花瑞 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CN209544752U (zh) * 2019-01-31 2019-10-25 王花瑞 传输高频信号的抗干扰连接装置
TWM581777U (zh) * 2019-03-06 2019-08-01 于國基 板連接器組合及其連接器
JP6986039B2 (ja) 2019-03-15 2021-12-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9516069U (zh) * 2019-04-04 2019-10-18 昆山惠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CN209516221U (zh) * 2019-04-04 2019-10-18 昆山惠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及插座连接器
CN209571614U (zh) * 2019-04-18 2019-11-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JP7214609B2 (ja) * 2019-10-16 2023-01-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2021068608A (ja) 2019-10-24 2021-04-30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4386997A1 (en) * 2021-10-01 2024-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having increased rigidit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8307A (zh) * 2010-09-08 2013-05-08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JP2016207420A (ja) * 2015-04-21 2016-12-0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KR20180081441A (ko) * 2017-01-06 2018-07-16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차폐 실드판 부착 커넥터
CN108879145A (zh) * 2017-05-10 2018-11-2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80253B1 (ko) 2023-09-20
JP7388901B2 (ja) 2023-11-29
TW202224286A (zh) 2022-06-16
TW202127749A (zh) 2021-07-16
KR20210073464A (ko) 2021-06-18
KR20230002249A (ko) 2023-01-05
US11515670B2 (en) 2022-11-29
US20210175665A1 (en) 2021-06-10
CN113054490A (zh) 2021-06-29
KR102580251B1 (ko) 2023-09-20
KR20230035305A (ko) 2023-03-13
KR102517203B1 (ko) 2023-04-04
CN115799921A (zh) 2023-03-14
KR102482447B1 (ko) 2022-12-29
JP2023160893A (ja) 2023-11-02
JP2021093274A (ja) 2021-06-17
TWI756941B (zh) 2022-03-01
TWI795194B (zh) 2023-03-01
US12027802B2 (en) 2024-07-02
US20230042553A1 (en) 2023-02-09
KR20230035023A (ko)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54490B (zh)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727352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108531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0474206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1934110B (zh) 连接器
JP726718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15911623U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对
JP7102329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813204B (zh) 連接器
JP2022172741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