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09216U - 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09216U CN209709216U CN201920094342.2U CN201920094342U CN209709216U CN 209709216 U CN209709216 U CN 209709216U CN 201920094342 U CN201920094342 U CN 201920094342U CN 209709216 U CN209709216 U CN 2097092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
- arm
- terminal
- signal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插座及连接插头;连接插座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隔离体及第一加强框;第一隔离体插设于绝缘基体的内侧并形成第一对接槽及第二对接槽;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固定在绝缘基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强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均固定在绝缘基座上;绝缘基座的第一侧插设在第一对接槽内,绝缘基座的第二侧插设在第二对接槽内。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可靠及信号传输较稳定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装置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装置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的连接装置通常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然而随着各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现有的连接器在追求体积不断变小的同时,却面临着如下两个问题。
(1)由于体积变小而带来的机械强度的降低,一般大尺寸连接器能够承受在配合时使用较大的机械力量不至损坏,而小尺寸连接器却无法承受装配过程中连接器之间的相互摩擦,可能连接装置损坏或者破裂,机械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2)随着电子产品的集成度较高,现有的连接装置中器件的集成度要求更高,由于现有的连接器的第一组信号端子与第二组信号端子均从连接器的底部延伸至绝缘基座外,以通路延伸至绝缘基座外的部分与电路板相连,因而体积较大,不能满足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较稳定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包括连接插座及连接插头;所述连接插座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隔离体及第一加强框;所述第一隔离体插设于所述绝缘基体的内侧并形成第一对接槽及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加强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框与所述绝缘基体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隔离体用于隔离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
所述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使得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接触;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插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内,使得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离体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末端设有第一焊脚,所述第二凹槽的末端设有第二焊脚;所述第一焊脚及所述第二焊脚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端。
优选地,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固持臂、第一延伸臂及第一扣接臂;所述第一固持臂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延伸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持臂相连,所述第一延伸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扣接臂相连;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一扣接臂位于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扣接臂形成有用于与所述连接插头连接的第一扣接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五焊接臂、第五接触臂、第一穿插槽;所述第五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所述第五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五接触臂的下方,延伸至所述第五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绝缘基座穿插在所述第一穿插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接触时扣接在所述第一扣接槽内,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接触时扣接在所述第二扣接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五接触臂的侧壁处设置有第一扣接卡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框包括第一加强盖,所述第一加强盖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接槽的槽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插头扣接的第一扣接凸部及第一固定凸部,所述第一扣接凸部与所述第一扣接卡槽的形状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插座及连接插头;连接插座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二组信号端子及第一隔离体;第一隔离体插设于绝缘基体的内侧并形成第一对接槽及第二对接槽,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固定在绝缘基体的两侧。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均固定在绝缘基座上;因而当所述连接插座与所述连接插头对接时,绝缘基座的第一侧插设在第一对接槽内,绝缘基座的第二侧插设在第二对接槽内,因而所述连接插座及所述连接插头连接可靠。此外,第一隔离体起隔离作用,当所述连接插座与所述第二连机器对接时,使得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不受干扰,因而信号传输较稳定,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可靠、信号传输较稳定且能够传输高频信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座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座去掉绝缘基体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座加强框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信号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座第一加强盖及第二加强盖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的绝缘基座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去掉绝缘基座后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一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二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三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四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五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六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连接插头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信号端子与导电端子进行扣接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及连接插头。所述连接插座包括绝缘基体1、第一组信号端子2、第二组信号端子3及第一隔离体4;所述第一隔离体4插设于所述绝缘基体1的内侧并形成第一对接槽12及第二对接槽13,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 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4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2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3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二侧;因此,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与对接目标的信号端子相抵持进行通信时,接触更加稳固,信号传输稳定。所述第一隔离体4 用于隔离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1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1,屏蔽了所述连接器装置的内部信号干扰。因此,所述连接器具有连接稳固,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性能优的特点。
优选地,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等间距设置。因此,所述连接器受力均衡,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目标的连接更加稳固。其中,所述对接目标优选为公连接器。当然,也可以为导线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的电荷按一正一负交错排布,从而达到防止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端子31相互干扰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也可按正正负负交错排布或者按正正正负负负的方式交错排布,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排布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所述所述第一隔离体4包括第一凹槽41及第二凹槽42,所述第一凹槽41及所述第二凹槽42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41及所述第二凹槽42为U型凹槽。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41及所述第二凹槽42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所述连接器与对接目标相抵持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凹槽41及所述第二凹槽42增加了接触的稳定性。此外,所述第一凹槽41及所述第二凹槽42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端,保证了连接的平衡性。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加强框5,所述第一加强框5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1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1均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框5与所述绝缘基体1形成的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框5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提供了对绝缘基体受力强度的加强作用。此外,所述第一加强框5的材料为黄色铜条,并且接地而设,从而屏蔽了所述连接插座的外部信号干扰。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框5包括第一加强盖51,所述第一加强盖51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框5还包括第二加强盖52,所述第二加强盖52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所述第一加强盖51与所述第二加强盖52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41及所述第二凹槽42的末端分别设有第一焊脚43 及第二焊脚44。所述第一焊脚43与所述第一加强盖51中间形成第一空白区域,所述第二焊44与所述第二加强盖52中间形成第二空白区域。所述第一焊脚43 与所述第二焊脚44与所述加强框通过PCB上的线路焊接后形成导通,所述第一空白区域与所述第二空白区域为线路导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得焊接方便。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盖51包括第一框体514、第一固定臂511、第二固定臂512及第三固定臂513;所述第一固定臂511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4第一方向的延伸处,设于所述第一框体514上;所述第一固定臂511及所述第二固定臂512位于所述第三固定臂513相对位置的两侧,设于所述第一框体514上。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臂511、所述第二固定臂512及所述第三固定臂513将所述第一加强盖51焊接至电路板上,进而将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座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因此,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座具有连接稳固的优点。所述第一加强盖51为一体成型结构,因而便于制造,生产效率高。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盖52包括第二框体524,第四固定臂521、第五固定臂522及第六固定臂523;所述第六固定臂523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4第二方向的延伸处,设于所述第二框体524上;所述第四固定臂521及所述第五固定臂522位于所述第六固定臂523相对位置的两侧,设于所述第二框体524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框5还包括第一基体53及第二基体54。所述第一基体53、所述第二基体54、所述第一加强盖51及所述第二加强盖52形成一个闭环框体。所述第一基体53设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的上方,所述第二基体54 设于所述第二组信号3端子的上方。所述第一基体53及所述第二基体54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基体53及所述第二基体54起支撑所述绝缘基体1的作用,增加了所述绝缘基体1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插设的稳固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端21包括第一固持臂211、第一延伸臂212及第一扣接臂213;所述第一固持臂211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延伸臂212 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持臂211相连,所述第一延伸臂2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扣接接臂211相连,所述第一延伸臂212与所述第一扣接臂213位于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扣接臂213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目标连接的第一扣接槽。具体地,所述第一扣接臂213为弹性金属片,因此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具有连接稳固、信号传输性能好及拔插方便的优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接槽213的槽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插头扣接的第一扣接凸部214a及第一固定凸部214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接凸部214a 是设置于槽壁处的凸起的金属触点。所述第一固定凸部是所述第一扣接臂213 折弯形成的凸起。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盖51还包括第一外壁515、第二外壁516、第三外壁517、第四外壁518及第五外壁519;所述第一外壁515所述第二外壁516设于所述第一框体514外第一相对位置的两侧,所述第三外壁517及所述第四外壁518设于所述第一框体514外第二相对位置的两侧,所述第五外壁516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的延伸处,设于所述第一框体外5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壁515及所述第三外壁517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外壁516及所述第四外壁518 并排设置,因而连接稳固。通过所述第一外壁515、所述第二外壁516、所述第三外壁517、所述第四外壁518及所述第五外壁519将所述第一加强盖51焊接至电路板上,进而将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因此,所述连接器具有连接稳固的优点。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盖52还包括第二框体524、第六外壁525、第七外壁526、第八外壁527、第九外壁528及第十外壁529;所述第六外壁525及所述第七外壁526设于所述第二框体524外第一相对位置的两侧,所述第八外壁 527及所述第九外壁528设于所述第二框体524外第二相对位置的两侧,所述第十外壁529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4的延伸处,设于所述第二框体524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外壁525及所述第八外壁527并排设置,所述第七外壁526 及所述第九外壁528并排设置,因而连接稳固。通过所述第六外壁525、所述第七外壁526、所述第八外壁527、所述第九外壁528及所述第十外壁529将所述第二加强盖52焊接至电路板上,进而将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因此,所述连接器具有连接稳固的优点。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对接槽12、第二对接槽13及第一插设槽11。所述第一对接槽12及所述第二对接槽13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对接槽12从所述第一固定臂511延伸至所述第四固定臂521处,所述第二对接槽13从所述第二固定臂512延伸至所述第五固定臂521 处。所述第一隔离体4插设与所述第一插设槽11内,所述第一插设槽11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隔离体4中所述第一凹槽41到所述第二凹槽42的长度。所述第一凹槽41与所述第二凹槽42增加了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目标的接触空间,使得链接更加稳固。
优选地,所述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组导电端子2’、第二组导电端子3’、第一固定部件4’及第二固定部件5’;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第一容纳槽11’及第二容纳槽12’,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11’及所述第二容纳槽12’内;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导电端子21’,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导电端子31’;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设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侧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2内,使得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 2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接触;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插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13内,使得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接触。
优选地,请参阅图16及图17,所述连接插头A1的第一固定部件4’与所述连接插座B1的第一固定臂511、第二固定臂512及第三固定臂513形成接触连接,所述接触连接通过金属接触的方式接触;所述连接插头A1的第二固定部件5’与所述连接插座B1的第四固定臂521、第五固定臂522及第六固定臂523 形成接触连接,所述接触连接通过金属接触的方式接触。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两处接触连接形成一个防干扰的保护圈,因而所述板对板连接装置信号传输稳定,能够传输高频信号。
优选地,若干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等间距设置。因此,所述对接目标的信号隔离件受力均衡;所述连接插头A1与所述连接插座B1的连接更加稳固。其中,所述对接目标优选为第一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当然,也可以为导线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的电荷按正负极交错排布,从而达到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及所述第二端子31’相互干扰的效果。
具体地,所述绝缘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形状相啮合的第一固定槽65’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形状相啮合的第二固定槽66’。所述第一固定槽65’及所述第二固定槽66’位于所述绝基座位置相对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连接插头还包括第二加强框6’,所述第二加强框6’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1’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1’均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框6’与所述绝缘基座1’形成的空间内。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一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c1、第二连接臂c2及第三连接臂c3;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部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c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臂c3为弯曲结构。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可在PCB上进行焊锡电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 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一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材料,节约了成本,并且减小了生产工艺的难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二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c1、第二连接臂c2、第三连接臂 c3及第四连接臂c4;所述第一接触臂及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部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 c3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c4连通。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二种结构保证了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通讯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三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三焊接臂a3、第四焊接臂a4、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 c1、第二连接臂c2及第三连接臂c3;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 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a3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 a4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部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 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c3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可在PCB上进行焊锡电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三种结构减小了工艺生产的难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三种结构还包括第一摩擦槽d1,所述第一摩擦槽d1分布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侧面并沿着侧面往下延伸。所述第一摩擦槽d1增加了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的摩擦力,使得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在与对接目标对接时更加稳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槽d1的数量为3,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槽的数量可以为4,也可以为5,所述第一摩擦槽d1的具体数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四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三焊接臂a3、第四焊接臂a4、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 c1、第二连接臂c2、第三连接臂c3及第四连接臂c4;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三接触臂b3、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b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b3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b4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c3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c4连通。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四种结构保证了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通讯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五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 及第一连接臂c1;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一接触臂b1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在PCB板上通过焊锡电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五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并且减小了工艺生产的难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六种结构包括: 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一连接臂c1及第二连接臂c2;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 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一接触臂b1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c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六种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结构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包括第五焊接臂311、第五接触臂312、第一穿插槽313。所述第五接触臂312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所述第五焊接臂311 设于所述第五接触臂312的下方,延伸至所述第五接触臂312的曲面外。所述第五焊接臂311与所述第五接触臂312形成了所述第一穿插槽313。所述第一穿插槽313用于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1’穿插。
优选地,所述第五接触臂312的侧壁处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扣接凸部214a 的第一扣接卡槽314,所述第一扣接卡槽314与所述第一扣接凸部214a的形状相啮合。所述第一扣接卡槽314位于所述第五焊接臂311延伸的一侧。所述第一扣接卡槽314用于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与所述连接插座对接,使得连接更稳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插座及连接插头;连接插座包括绝缘基体1、第一组信号端子2、第二组信号端子3及第一隔离体4;第一隔离体4插设于绝缘基体1的内侧并形成第一对接槽 12及第二对接槽13,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第二组信号端子3固定在绝缘基体1 的两侧。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组导电端子2’、第二组导电端子3’、第一固定部件4’及第二固定部件5’;绝缘基座1’包括第一容纳槽11’及第二容纳槽12’,第一组导电端子2’及第二组导电端子3’均固定在绝缘基座1’上;因而当所述连接插座与所述第二连机器对接时,绝缘基座1’的第一侧插设在第一对接槽12内,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插设在第二对接槽13内,因而所述连接插座及所述连接插头连接可靠。此外,第一隔离体4起隔离作用,当所述连接插座与所述第二连机器对接时,使得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第二组信号端子3、第一组导电端子2’及第二组导电端子3’之间的信号不受干扰,因而信号传输较稳定,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可靠、信号传输较稳定且能够传输高频信号的优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插座及连接插头;所述连接插座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隔离体及第一加强框;所述第一隔离体插设于所述绝缘基体的内侧并形成第一对接槽及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加强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框与所述绝缘基体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隔离体用于隔离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
所述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使得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接触;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插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内,使得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体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末端设有第一焊脚,所述第二凹槽的末端设有第二焊脚;所述第一焊脚及所述第二焊脚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体位置相对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等间距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固持臂、第一延伸臂及第一扣接臂;所述第一固持臂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延伸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持臂相连,所述第一延伸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扣接臂相连;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一扣接臂位于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扣接臂形成有用于与所述连接插头连接的第一扣接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五焊接臂、第五接触臂、第一穿插槽;所述第五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所述第五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五接触臂的下方,延伸至所述第五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绝缘基座穿插在所述第一穿插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接触臂的侧壁处设置有第一扣接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框包括第一加强盖,所述第一加强盖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接槽的槽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插头扣接的第一扣接凸部及第一固定凸部,所述第一扣接凸部与所述第一扣接卡槽的形状相啮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94342.2U CN209709216U (zh) | 2019-01-21 | 2019-01-21 | 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94342.2U CN209709216U (zh) | 2019-01-21 | 2019-01-21 | 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09216U true CN209709216U (zh) | 2019-11-29 |
Family
ID=68640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094342.2U Active CN209709216U (zh) | 2019-01-21 | 2019-01-21 | 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0921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56941B (zh) * | 2019-12-10 | 2022-03-01 |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
2019
- 2019-01-21 CN CN201920094342.2U patent/CN20970921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56941B (zh) * | 2019-12-10 | 2022-03-01 |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US11515670B2 (en) | 2019-12-10 | 2022-11-29 | Molex, Llc | Connector |
US12027802B2 (en) | 2019-12-10 | 2024-07-02 | Molex, Llc | Connecto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52205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29150Y (zh) | 电连接器 | |
JP2006049260A (ja) | ランドグリッドアレイ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0489984U (zh) | 高速背板连接器 | |
CN2562408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0528275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544752U (zh) | 传输高频信号的抗干扰连接装置 | |
CN209709216U (zh) | 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装置 | |
CN205882311U (zh) | Usb c型电连接器 | |
CN201498674U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02550175U (zh) | Usb连接器 | |
CN201430259Y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0123010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0422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544751U (zh) | 传输高频信号的抗干扰连接装置 | |
CN110534939A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0122256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709222U (zh) | 传输高频信号的抗干扰连接插座 | |
CN20179708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189868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10535861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1332158Y (zh) | 电力连接器 | |
CN201015144Y (zh) | 多功能电连接器 | |
CN208723159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2076583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