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1026B - 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1026B
CN111351026B CN201911314306.3A CN201911314306A CN111351026B CN 111351026 B CN111351026 B CN 111351026B CN 201911314306 A CN201911314306 A CN 201911314306A CN 111351026 B CN111351026 B CN 1113510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chamber
metal plate
partition plate
virtual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43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51026A (zh
Inventor
滨崎慎也
三村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51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1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51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10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5/00Disposition of burners with respect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or to one another; Mounting of burners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5/08Disposition of bur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5/00Disposition of burners with respect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or to one another; Mounting of burners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5/02Structural details of mou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Of Fluid Fue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虚拟燃烧室的闭塞性的降低的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燃烧器收容装置(100)具备:风箱(36),其配置于炉膛壁;多个燃烧室,其设置于风箱(36),且能够收容燃烧器;以及虚拟燃烧室(36D),其在风箱(36)中与燃烧室相邻地配置,且具有由壁部(61)围成的内部空间(K),虚拟燃烧室(36D)具有:分隔板(62),其将内部空间(K)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分隔并划分;以及金属板(63),其划分由分隔板(62)分隔的每个区域(K1)、(K2),且在从炉膛壁的内侧观察时以与壁部(61)和分隔板(62)之间隔开有间隙(S)的状态来闭塞虚拟燃烧室(36D)。

Description

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背景技术
燃煤锅炉等大型的锅炉具有呈中空形状且沿铅垂方向设置的炉膛,在该炉膛壁沿着周向配设有多个燃烧器。另外,在燃煤锅炉中,在炉膛的铅垂方向上方连结有烟道,在该烟道配置有用于生成蒸汽并使其过热的热交换器。并且,通过燃烧器向炉膛内喷射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从而形成火焰,从而生成燃烧气体并使其向烟道流动。燃烧气体与在构成热交换器的导热管内流动的水、蒸汽进行热交换而对该水、蒸汽进行加热,从而生成过热蒸汽。
燃烧器收容在设置于炉膛壁的风箱的燃烧室中。在进行燃烧器的维护的情况下,将燃烧器从燃烧室抽出,并在进行必要的作业后,将该燃烧器插入燃烧室并进行再设置。燃烧器在性能方面谋求必要的设置间隔,另一方面,对于各燃烧室的高度,也在性能方面或维护方面谋求适当的高度。在该情况下,存在在风箱的各燃烧室间产生不需要的空间的情况。该不需要的燃烧室设置为例如由SUS等形成的多孔板从炉膛内侧的高温的燃烧气体气氛中覆盖虚拟燃烧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36031号公报
在上述的虚拟燃烧室中,炉膛内的辐射热被传递,多孔板的温度上升。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封堵虚拟燃烧室的多孔板形成为由一片构成,因此存在在多孔板的中央部与周缘部之间形成有由来自炉膛内的辐射热和来自多孔板周缘部的导热引起的温度分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多孔板由于多孔板的中央部与周缘部之间的温度差而变形,存在虚拟燃烧室的闭塞性降低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虚拟燃烧室的闭塞性的降低的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燃烧器收容装置具备:风箱,其配置于炉膛壁;燃烧室,其设置于所述风箱,且能够收容燃烧器;以及虚拟燃烧室,其在所述风箱中与所述燃烧室相邻地设置,且具有由壁部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虚拟燃烧室具有:分隔板,其对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进行分隔而划分所述内部空间;以及金属板,其设置于由所述分隔板划分的每个区域,且在从所述炉膛壁的内侧观察时在与所述壁部和所述分隔板之间的区域隔开有间隙的状态下来闭塞所述虚拟燃烧室。
因此,由于在由分隔板分隔而划分的多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配置有金属板,因此与配置由一片构成的金属板的情况相比,每一片金属板的尺寸(面积)变小。由此,金属板的热伸长量变小,变形得到抑制。另外,除了金属板与壁部之间的间隙以外,在金属板与分隔板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因此供给的小流量的燃烧用空气通过该间隙以将虚拟燃烧室通风,从而能够促进金属板的冷却,进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板的热伸长变形。由此,能够减少燃烧气体和辐射热朝向虚拟燃烧室内部的侵入,从而抑制金属板的由热伸长变形引起的闭塞性的降低。
另外,可以是,在从所述炉膛内观察时,所述分隔板相对于壁部配置在包括铅垂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位置。
因此,由于在虚拟燃烧室内的金属板的温度容易上升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分隔板,因此由于由通过分隔板与金属板之间的间隙的燃烧用空气而带来的冷却效果,金属板的温度上升部分减少,从而能够抑制温度分布。由此,能够抑制金属板的由热伸长变形引起的闭塞性的降低。
另外,可以是,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具备限动件,该限动件分别配置于所述壁部和所述分隔板,且将所述金属板的周缘部支承为热伸缩自由。
因此,由于将金属板支承为热伸缩自由的限动件分别配置于壁部和分隔板,因此通过限动件对金属板的周缘部进行支承而在金属板周缘部与壁部之间、金属板周缘部与分隔板之间形成间隙。由于通过该间隙的小流量的燃烧用空气的通风,金属板的冷却得到促进。另外,即使在设置有该间隙的状态的金属板由于温度上升而热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变形,并且抑制金属板的位置偏移从而确保形成于金属板周缘部的间隙。
另外,可以是,所述金属板具备多个呈孔状贯穿的贯穿孔。
金属板通过多个呈孔状贯穿的贯穿孔,能够利用通过该贯穿孔的燃烧用空气的小流量的通风来促进金属板的冷却,从而抑制金属板由于温度上升而产生的热膨胀,并抑制变形。
另外,可以是,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具备脱落防止装置,该脱落防止装置在所述虚拟燃烧室中设置于由所述分隔板划分的每个所述区域,且以摆动自由的方式装配于所述金属板的所述炉膛壁的外侧面而防止所述金属板向所述炉膛内脱落。
因此,通过摆动自由地在金属板的炉膛壁的外侧装配的脱落防止装置,不允许金属板的由热伸长引起的变形,并对金属板进行约束从而不会促进进一步的变形,能够可靠地防止金属板向炉膛内侧脱落的情况。
另外,可以是,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具备:框架,其配置为能够向所述虚拟燃烧室的所述内部空间插拔,且以使多个所述金属板、所述分隔板和支承所述金属板的多个所述限动件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以及支承装置,其对所述框架进行支承,并能够向所述虚拟燃烧室内插拔。
因此,在对多个金属板、分隔板、限动件和框架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将支承装置插入虚拟燃烧室,从而能够将各金属板、分隔板、限动件和框架配置于虚拟燃烧室内。另外,在对多个金属板、分隔板、限动件和框架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将支承装置从虚拟燃烧室从炉膛壁向外侧拉出,从而能够将各金属板、分隔板、限动件和框架一体地拉出。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金属板、分隔板、限动件和框架的设置作业和维护作业。
本发明的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在燃烧器收容装置中闭塞所述虚拟燃烧室,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具备:风箱,其配置于炉膛壁;燃烧室,其设置于所述风箱,且能够收容燃烧器;以及虚拟燃烧室,其在所述风箱中与所述燃烧室相邻地设置,且具有由壁部围成的内部空间,其中,所述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对所述虚拟燃烧室的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进行分隔而划分所述内部空间的分隔板,在所述虚拟燃烧室的由所述分隔板划分的每个区域中,在从所述炉膛壁的内侧观察时以与所述壁部和所述分隔板之间的区域隔开有间隙的状态配置金属板,来闭塞所述虚拟燃烧室。
由此,与配置一片金属板的情况相比,金属板的变形得到抑制。另外,除了金属板与壁部之间的间隙以外,在金属板与分隔板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因此供给的小流量的燃烧用空气通过该间隙以将虚拟燃烧室通风,从而能够促进金属板的冷却。由此,能够减少燃烧气体和辐射热朝向虚拟燃烧室内部的侵入,从而抑制金属板的由热伸长变形引起的闭塞性的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虚拟燃烧室的闭塞性的降低的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煤锅炉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从炉膛侧观察到的虚拟燃烧室之一的图。
图4是示出沿着图3中的A-A截面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沿着图10中的B-B截面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燃煤锅炉(锅炉);11炉膛;11a炉膛壁;12燃烧装置;13烟道;20,21,22,23,24,25燃烧器;26,27,28,29,30煤粉供给管;31,32,33,34,35粉碎机;36风箱;36B燃烧室;36D虚拟燃烧室;37空气管道;38鼓风机;41,42,43过热器(热交换器);44第二再热器(热交换器);45第一再热器(热交换器);46第二节煤器(热交换器);47第一节煤器(热交换器);48气体管道;49空气加热器;50脱硝催化剂;51煤尘处理装置;52引风机;53烟囱;61壁部;61a顶板;61b底板;61c,61d侧板;62,62A,62B,62Ca,62Cb分隔板;62间隙;63,63A,63B,63C,63D,63E金属板;63h冲孔(贯穿孔);63Ea切口部;64,64E限动件;65脱落防止装置;66支承装置;66F框架;100,100A,100B,100C,100D,100E燃烧器收容装置;K内部空间;K1,K2,K3,K4,K5,K6,K7,K8,K9,K10,K11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有多个的情况下,也包括将各实施方式组合构成的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煤锅炉的简要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锅炉是燃煤(燃煤粉)锅炉,其能够使用粉碎煤而得到的煤粉作为微粉燃料(含碳固体燃料),通过燃烧器使该煤粉燃烧,回收通过该燃烧而产生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与供水、蒸汽进行热交换,从而生成过热蒸汽。在以后的说明中,上、上方表示铅垂方向上侧,下、下方表示铅垂方向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燃煤锅炉10具有炉膛11、燃烧装置12和烟道13。炉膛11呈方筒的中空形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构成炉膛11的炉膛壁(导热管)由多个蒸发管和将多个蒸发管连接的翅片构成,且其通过与供水、蒸汽进行热交换来抑制炉膛壁的温度上升。
燃烧装置12设置在构成炉膛11的炉膛壁的下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燃烧装置12具有装配于炉膛壁的多个燃烧器(例如21、22、23、24、25)。例如,对于燃烧器21、22、23、24、25,将沿着周向以均等间隔配设的燃烧器设为一组,并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多级。但是,炉膛的形状、一级中的燃烧器的数量、级数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各燃烧器21、22、23、24、25经由煤粉供给管26、27、28、29、30而与粉碎机(研磨机)31、32、33、34、35连结。虽未图示,但该粉碎机31、32、33、34、35例如构成为,在壳体内,旋转台被支承为能够驱动旋转,在该旋转台的上方,多个辊与旋转台的旋转联动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煤被投入到多个辊与旋转台之间时,会在此被粉碎成规定的煤粉的大小,且能够将被搬运用气体(一次空气)分级后的煤粉从煤粉供给管26、27、28、29、30供给至燃烧器21、22、23、24、25。
另外,在炉膛11中,在各燃烧器21、22、23、24、25的装配位置设置有风箱36,在该风箱36连结有空气管道37的一端部。在空气管道37的另一端部设置有鼓风机38。
烟道13与炉膛11的铅垂方向上部连结。在烟道13中,作为用于回收燃烧气体的热量的热交换器而设置有过热器41、42、43、再热器44、45、节煤器46、47,在由炉膛11中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与在各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水、蒸汽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烟道13的下游侧连结有将进行热交换后的燃烧气体排出的气体管道48。在气体管道48与空气管道37之间设置有空气加热器(空气预热器)49,在空气管道37中流动的空气与气体管道48中流动的燃烧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能够使向燃烧器21、22、23、24、25供给的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升温。
另外,在烟道13中,在比空气加热器49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脱硝催化剂50。脱硝催化剂50将氨、尿素水等具有还原氮氧化物的作用的还原剂向烟道13内供给,使供给有还原剂的燃烧气体促进氮氧化物与还原剂的反应,从而去除、减少燃烧气体中的氮氧化物。并且,在与烟道13连结的气体管道48中,在比空气加热器49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煤尘处理装置(电集尘机、脱硫装置)51、引风机52等,在下游端部设置有烟囱53。
另一方面,对于煤粉燃料,在粉碎机31、32、33、34、35驱动时,将生成的粉煤与搬运用气体(一次空气)一起通过煤粉供给管26、27、28、29、30而供给至燃烧器21、22、23、24、25。另外,将加热后的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从空气管道37经由风箱36而供给至各燃烧器21、22、23、24、25。这样,燃烧器21、22、23、24、25将混合煤粉与搬运用气体(一次空气)而成的微粉燃料混合气体吹入炉膛11,并且将燃烧用空气吹入炉膛11,此时通过点火而能够形成火焰。在炉膛11内的下部产生火焰,燃烧气体在该炉膛11内上升,并被排出至烟道13。
随后,燃烧气体在配置于烟道13的过热器41、42、43、再热器44、45、节煤器46、47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脱硝催化剂50还原去除氮氧化物,在煤尘处理装置51去除粒子状物质并去除硫分,然后从烟囱53被排出至大气中。
图2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100的一例的图。图2的纸面的左段是从炉膛11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右段是侧视图。以下,在不区分燃烧器21、22、23、24、25地进行说明的情况下,标记为燃烧器2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具备风箱36、燃烧室36B和虚拟燃烧室36D。风箱36配置于炉膛壁11a。
燃烧室36B设置于风箱36,在本实施方式中,燃烧室36B以沿铅垂方向排列有多个的状态配置。燃烧室36B能够收容燃烧器20。
虚拟燃烧室36D在风箱36中与燃烧室36B相邻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燃烧室36D设置在燃烧室36B之间。图3是示出从炉膛11侧观察到的虚拟燃烧室36D之一的图。图4是示出沿着图3中的A-A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虚拟燃烧室36D具有壁部61、分隔板62、金属板63、限动件64和脱落防止装置65。
壁部61具有与水平方向平行地配置的顶板61a和底板61b以及与铅垂方向平行地配置的纸面左右的侧板61c、61d。壁部61在虚拟燃烧室36D内形成内部空间K。
分隔板62对虚拟燃烧室36D的内部空间K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进行分隔从而将其划分。分隔板62例如配置在炉膛11侧的端部侧,将分隔板62的炉膛11侧的水平方向端部设为与顶板61a和底板61b的炉膛11侧的水平方向端部相同的位置、或与顶板61a和底板61b的炉膛11侧的水平方向端部相比稍微拉向炉膛外侧的位置。在从炉膛11侧观察时,分隔板62配置在铅垂方向上下的中央,且分隔板62与水平方向平行。这样,分隔板62将内部空间K中的炉膛11侧的区域分隔为上段侧的区域K1和下段侧的区域K2,从而将内部空间K划分为区域K1和区域K2。分隔板62例如使用SUS材料、一般钢材(SS400材料)等。分隔板62例如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于壁部61的侧板61c和侧板61d、或被在壁部61的侧板61c和侧板61d设置的未图示的コ状的支承材以能够吸收热膨胀的方式支承。
金属板63闭塞虚拟燃烧室36D的炉膛11侧。金属板63分别设置于由分隔板62分隔而划分的每个区域,即金属板63分别设置于区域K1和区域K2。在从炉膛11侧观察时,金属板63以在与壁部61和分隔板62之间隔开间隙S的状态配置。金属板63具有贯穿表背的冲孔(贯穿孔)63h。冲孔63h在金属板63设置有多个。冲孔63h和间隙S能够供在风箱36内流动的小流量的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通过。通过使燃烧用空气从该冲孔63h和间隙S通过,由此促进金属板63的冷却并且减少温度分布,并抑制金属板63的热伸长变形和三维变形。通过调节冲孔63h和间隙S的面积,能够调节通过冲孔63h和间隙S的燃烧用空气的流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风箱36内流动的小流量的燃烧用空气,在不会对其他燃烧器20的燃烧性能造成影响的情况下,还供给炉膛的燃烧气体不会流入虚拟燃烧室36D内的程度的小流量。
限动件64支承金属板63的周缘部。限动件64在区域K1和区域K2分别设置有多个。限动件64在壁部61的内表面、分隔板6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限动件64在剖视下形成为コ状,且具有基部64a和片部64b。基部64a是与金属板63的周缘部的外周面对置的部分,且沿着金属板63的周缘部的外周面的周向成为长方形状。片部64b形成在基部64a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且相对于基部64a以大致90°的角度弯折。限动件64通过将金属板63的周缘部收容在由基部64a和片部64b围成的区域中,来支承该金属板63的周缘部。
在图4中,一并示出将限动件64放大的放大图。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限动件64的基部64a具有厚度t。在图4的放大图中,仅示出了配置于顶板61a的限动件64的基部64a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底板61b、侧板61c、61d、以及分隔板6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配置的限动件64的基部64a也具有同样的厚度t。对于金属板63的周缘部的外周面与壁部61或分隔板62之间的间隙S,通过限动件64的基部64a具有厚度t而将间隙S确保为t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限动件64的基部64a的厚度可以与其他限动件64不同。
另外,如图4所示,在区域K1和区域K2的各区域中,对金属板63的上边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以在基部64a的内表面与金属板63之间隔开间隙d的状态配置,间隙S成为“d+t”,从而成为t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对金属板63的下边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由于金属板63的重力而密接并载置于基部64a的内表面,因此是不形成间隙的状态,间隙S成为t。
例如在区域K1中,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对金属板63的上边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被固定于顶板61a。在该固定于顶板61a的限动件64的基部64a的内表面与金属板63之间形成有间隙d。另一方面,在区域K1中,对金属板63的下边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被固定于分隔板62的上表面。在该配置于分隔板62的上表面的限动件64的基部64a的内表面与金属板63之间不设置有间隙。
另外,例如在区域K2中,对金属板63的上边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固定在分隔板62的下表面侧。在该配置于分隔板62的下表面侧的限动件64的内表面与金属板63之间形成有与上述的间隙d相同的间隙。另一方面,在区域K2中,对金属板63的下边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固定于底板61b。在该配置于底板61b的限动件64的内表面与金属板63之间不设置有间隙。
另外,在区域K1和区域K2的各区域中,对于对金属板63的左右的侧边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与上述相同,在基部64a的内表面与金属板63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设置这样的间隙,金属板63在由于热量而伸缩等情况下,能够在铅垂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自如地伸缩。
脱落防止装置65相对于金属板63的炉膛11的外侧的面能够装卸,且脱落防止装置65在装配状态下摆动自由地对金属板63进行支承。脱落防止装置65在支承于金属板63的状态下,防止金属板63向炉膛11内侧脱落。脱落防止装置65分别配置于区域K1和区域K2。脱落防止装置65具有基板65a、支承臂65b和装卸臂65c。基板65a安装在壁部61的虚拟燃烧室36D内侧。即,在区域K1中,基板65a安装于顶板61a或侧板61c、61d的内表面。另外,在区域K2中,基板65a安装于底板61b或侧板61c、61d的内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域K1和区域K2中,基板65a也可以安装于分隔板62。支承臂65b的一端被固定于基板65a,另一端与装卸臂65c连结。装卸臂65c通过插入未图示的销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支承臂65b连结。由此,装卸臂65c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支承金属板63。通过脱落防止装置65,不允许金属板63的由热伸长引起的变形,并对金属板63进行约束从而不会促进进一步的变形,能够可靠地防止金属板63向炉膛内侧脱落的情况。
图5是示出闭塞本实施方式的虚拟燃烧室36D的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在上述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中,例如在燃烧器20的维护时,存在由于对燃烧器20进行改造等而不需要燃烧室36B的情况。使用金属板63对该不需要的燃烧室36B进行闭塞,从而将其设置为虚拟燃烧室36D。需要说明的是,虚拟燃烧室36D可以在如将燃烧器20更换为性能不同的燃烧器时等必要的燃烧用空气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设置,也可以在燃烧器收容装置100的设计最初设置。
在将虚拟燃烧室36D闭塞的情况下,首先,在虚拟燃烧室36D的内部空间K中的例如炉膛11侧的端部侧配置分隔板62(步骤S10)。分隔板62例如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壁部61的侧板61c、61d、或被在壁部61的侧板61c和侧板61d设置的未图示的コ状的支承材以能够吸收热膨胀的方式支承。通过配置分隔板62,内部空间K中的炉膛11侧的区域被分隔且被划分为区域K1和区域K2。
在配置了分隔板62后,在虚拟燃烧室36D中的由分隔板62分隔而划分的每个区域K1、K2配置金属板63(步骤S20)。在该情况下,首先将限动件64临时固定于金属板63的周缘部。在该状态下将金属板63和限动件64配置于区域K1、K2,并通过焊接等将限动件64固定于壁部61和分隔板62。
在配置了金属板63和限动件64后,在金属板63的炉膛壁的外侧装配脱落防止装置65,并将脱落防止装置65固定于壁部61(步骤S30)。需要说明的是,脱落防止装置65也可以预先设为在进行步骤S20时装配于金属板63的状态。通过以上的步骤,在从炉膛壁11a的内侧观察时在壁部61和分隔板62与金属板63之间隔开有间隙S的状态下,将虚拟燃烧室36D闭塞。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具备:风箱36,其配置于炉膛壁11a;多个燃烧室36B,其设置于风箱36,且能够收容燃烧器20;以及虚拟燃烧室36D,其在风箱36中与燃烧室36B相邻地设置,且具有由壁部61围成的内部空间K,虚拟燃烧室36D具有:分隔板62,其将内部空间K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分隔而划分;以及金属板63,其划分由分隔板62分隔的每个区域K1、K2,且在从炉膛壁11a的内侧观察时以与壁部61以及分隔板62之间隔开有间隙S的状态来闭塞虚拟燃烧室36D。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由分隔板62划分的多个区域K1、K2中的每个区域配置有金属板63,因此与配置一片的结构的金属板的情况相比,每一片金属板63的面积变小,因此由热伸长引起的变形得到抑制。另外,除了金属板63与壁部61之间的间隙以外,在金属板63与分隔板62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因此能够利用通过该间隙62的燃烧用空气来促进金属板63的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虚拟燃烧室36D的闭塞性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中,在从炉膛11内侧观察时,分隔板62配置在包括铅垂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位置。由此,在虚拟燃烧室36D内的金属板63的温度容易上升的部分设置有分隔板62,从而在金属板63与分隔板62之间形成间隙。因此,金属板63的温度上升部分变少,从而能够抑制温度分布。
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具备限动件64,该限动件64分别配置于壁部61以及分隔板62,且将金属板63的周缘部支承为热伸缩自由。由此,对金属板63进行支承的限动件64分别在壁部61和分隔板62以隔开规定的间隔以上的间隙S的方式配置,因此在各区域K1、K2中,对于设置有间隙S的状态的金属板63,利用通过间隙S的小流量的燃烧用空气的通风来促进金属板63的冷却。因此,即使在金属板63由于温度上升而热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变形,并且抑制金属板63位置偏移从而确保设置于金属板周缘部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中,金属板63具备多个呈孔状贯穿的贯穿孔63h。对于金属板63,通过多个呈孔状贯穿的贯穿孔63h,能够利用通过该贯穿孔63h的燃烧用空气的小流量的通风来促进金属板63的冷却,从而抑制金属板63由于温度上升而产生的热膨胀,并抑制变形。
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具备脱落防止装置65,该脱落防止装置65在虚拟燃烧室36D中设置于由分隔板62划分的每个区域K1、K2,以摆动自由且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在金属板63的炉膛壁的外侧,防止该金属板63向炉膛11内侧脱落。因此,通过脱落防止装置65,不允许金属板63的由热伸长引起的变形,并对金属板63进行约束从而不会促进进一步的变形,能够可靠地防止金属板63向炉膛11内侧脱落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在燃烧器收容装置100中闭塞虚拟燃烧室36D,燃烧器收容装置100具备:风箱36,其配置于炉膛壁11a;多个燃烧室36B,其设置于风箱36,且能够收容燃烧器20;以及虚拟燃烧室36D,其在风箱36中设置在所述燃烧室36B之间,且具有由壁部61围成的内部空间,其中,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对虚拟燃烧室36D的内部空间K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进行分隔而划分内部空间K的分隔板62,在虚拟燃烧室36D的由分隔板62划分的每个区域K1、K2中,以从炉膛壁11a的内侧观察时在与壁部61和分隔板62之间隔开有间隙的状态配置金属板63来闭塞虚拟燃烧室36D。
由此,与配置一片金属板的情况相比,金属板63的热伸长变形得到抑制。另外,除了金属板63与壁部61之间的间隙以外,在金属板63与分隔板62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因此供给的小流量的燃烧用空气通过该间隙以将虚拟燃烧室36D通风,从而能够促进金属板63的冷却。由此,能够抑制燃烧气体和辐射热朝向虚拟燃烧室36D内部的侵入,从而抑制由热伸长变形引起的金属板63的闭塞性的降低。
图6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对于图6所示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A,在分隔板62A与铅垂方向平行地配置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从炉膛11侧观察时,分隔板62A配置于水平方向的大致中央。分隔板62A通过沿水平方向(纸面左右方向)分隔虚拟燃烧室36D内而将其划分。在从炉膛11侧观察时,虚拟燃烧室36D的水平方向成为长边状。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分隔板62A沿长边方向分割虚拟燃烧室36D的内部空间K。
金属板63A分别配置于由分隔板62A分隔的区域K3和区域K4。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板63相比,金属板63A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变短。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板63相比,由温度上升引起的水平方向的热伸长量进一步得到抑制。
图7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对于图7所示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B,在分隔板62B与铅垂方向平行地配置,且分隔板62B沿水平方向(纸面左右方向)配置有两个以上的多个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从炉膛11侧观察时,隔板62B沿水平方向以大致等间隔间距配置。分隔板62B通过沿水平方向分隔虚拟燃烧室36D内而将其划分。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分隔板62B设置有两个,其将虚拟燃烧室36D的内部空间K分割并划分为与长边方向交叉的三个空间。
金属板63B设置有三个,且分别配置于由分隔板62B划分的区域K5、区域K6和区域K7。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板63和图6所示的金属板63A相比,金属板63B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变短。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板63、63A相比,由温度上升引起的水平方向的热伸长量进一步得到抑制。
图8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对于图8所示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C,在具有与铅垂方向平行地配置的分隔板62Ca和与水平方向平行地配置的分隔板62Cb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从炉膛11侧观察时,分隔板62Ca配置于铅垂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且沿上下方向分隔虚拟燃烧室36D内。在从炉膛11侧观察时,分隔板62Cb配置于水平方向(纸面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且沿水平方向分隔虚拟燃烧室36D内。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金属板63C设置有四个,且分别配置于由分隔板62Ca和分隔板62Cb分隔并划分的区域K8、K9、K10、K1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板63相比,金属板63C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尺寸分别变短。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板63相比,铅垂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由温度上升引起的热伸长量得到抑制。
图9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对于图9所示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D,配置于区域K1、K2的金属板63D与安装有限动件64的框架66F一体地被支承装置66支承。具体而言,支承装置66通过框架66F而一体地支承分隔板62、区域K1、K2的限动件64和脱落防止装置65。由此,区域K1、K2的金属板63D经由框架66F、限动件64以和脱落防止装置65而被支承装置66一体地支承。
支承装置66载置在虚拟燃烧室36D的底板61b上。框架66F设计为,在支承装置66载置在底板61b上的状态下,金属板63D和限动件64分别配置在闭塞区域K1、K2的规定的位置。支承装置66设置为能够从炉膛11外侧向虚拟燃烧室36D内插拔。在金属板63D、分隔板62、限动件64和框架66F支承于支承装置66的状态下将支承装置66从虚拟燃烧室36D向炉膛11外侧拉出,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金属板63D从虚拟燃烧室36D搬出并进行维护。另外,在金属板63D、分隔板62、限动件64和框架66F支承于支承装置66的状态下将支承装置66从炉膛11外侧向虚拟燃烧室36D插入,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金属板63D、分隔板62、限动件64和框架66F设置于虚拟燃烧室36D内。
图10是示出燃烧器收容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图11是示出沿着图10中的B-B截面的结构的图。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燃烧器收容装置100E中,限动件64E为矩形板状,且设置为垂直地焊接固定于壁部61或分隔板62。限动件64E由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动件64中的片部64b的部分形成,成为不具有限动件64的基部64a(厚度t)的结构。
对于金属板63E,周缘部的外周面具有凹部和凸部,在被限动件64E支承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由矩形状的凸部形成的切口部63Ea。因此,如图11所示,例如在区域K2中,金属板63E的周缘部的外周面中的下边侧的面以与底板61b接触的状态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虽省略了图示,但在区域K1中也同样地,金属板63E的周缘部的外周面中的下边侧的面以与分隔板62接触的状态配置。
由此,在限动件64E不设置相当于基部64a的结构,即使在金属板63E以与底板61b和分隔板62接触的状态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切口部63Ea中,在金属板63E与底板61b和分隔板62之间确保间隙。因此,能够确保金属板63E与底板61b和分隔板62之间的间隙,并且将限动件64E的结构简化。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锅炉设为燃煤锅炉,但其也可以是使用生物物质、石油焦炭、石油残渣等作为固体燃料的锅炉。另外,作为燃料并不限定于固体燃料,本发明也能够用于使用重油等的燃油锅炉,此外,也能够使用气体(副产气体)作为燃料。并且,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上述燃料的混合焚烧。

Claims (4)

1.一种燃烧器收容装置,其中,
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具备:
风箱,其配置于炉膛壁;
燃烧室,其设置于所述风箱,且能够收容燃烧器;以及
虚拟燃烧室,其在所述风箱中与所述燃烧室相邻地设置,且具有由壁部围成的内部空间,
所述虚拟燃烧室具有:
分隔板,其对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进行分隔而划分所述内部空间;以及
金属板,其设置于由所述分隔板划分的每个区域,且在从所述炉膛壁的内侧观察时以与所述壁部以及所述分隔板之间的区域隔开有间隙的状态来闭塞所述虚拟燃烧室,
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还具备:
限动件,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壁部以及所述分隔板,且将所述金属板的周缘部支承为热伸缩自由;
脱落防止装置,其在所述虚拟燃烧室中设置于由所述分隔板划分的每个所述区域,且以摆动自由的方式装配于所述金属板的所述炉膛壁的外侧面而防止所述金属板向所述炉膛内脱落;
框架,其配置为能够向所述虚拟燃烧室的所述内部空间插拔,且以使多个所述金属板、所述分隔板和支承所述金属板的多个所述限动件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以及
支承装置,其对所述框架进行支承,并能够向所述虚拟燃烧室内插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收容装置,其中,
在从所述炉膛内观察时,所述分隔板相对于壁部配置在包括铅垂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烧器收容装置,其中,
所述金属板具备多个呈孔状贯穿的贯穿孔。
4.一种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其在燃烧器收容装置中闭塞所述虚拟燃烧室,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具备:风箱,其配置于炉膛壁;燃烧室,其设置于所述风箱,且能够收容燃烧器;以及虚拟燃烧室,其在所述风箱中与所述燃烧室相邻地设置,且具有由壁部围成的内部空间,其中,
所述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配置对所述虚拟燃烧室的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进行分隔而划分所述内部空间的分隔板,
在所述虚拟燃烧室的由所述分隔板划分的每个区域中,在从所述炉膛壁的内侧观察时以与所述壁部和所述分隔板之间的区域隔开有间隙的状态配置金属板,来闭塞所述虚拟燃烧室,
所述燃烧器收容装置还具备:
限动件,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壁部以及所述分隔板,且将所述金属板的周缘部支承为热伸缩自由;
脱落防止装置,其在所述虚拟燃烧室中设置于由所述分隔板划分的每个所述区域,且以摆动自由的方式装配于所述金属板的所述炉膛壁的外侧面而防止所述金属板向所述炉膛内脱落;
框架,其配置为能够向所述虚拟燃烧室的所述内部空间插拔,且以使多个所述金属板、所述分隔板和支承所述金属板的多个所述限动件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以及
支承装置,其对所述框架进行支承,并能够向所述虚拟燃烧室内插拔。
CN201911314306.3A 2018-12-20 2019-12-19 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Active CN111351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8501A JP7240870B2 (ja) 2018-12-20 2018-12-20 燃焼バーナ収容装置及びダミーポート閉塞方法
JP2018-238501 2018-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1026A CN111351026A (zh) 2020-06-30
CN111351026B true CN111351026B (zh) 2022-09-27

Family

ID=71139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4306.3A Active CN111351026B (zh) 2018-12-20 2019-12-19 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40870B2 (zh)
CN (1) CN11135102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3207A (ja) * 1983-11-10 1985-06-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ルバ−ナノズル
RU2106572C1 (ru) * 1994-02-01 1998-03-10 Краснояр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Топка котла
JPH08135927A (ja) * 1994-11-07 1996-05-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体燃料燃焼装置
JP2863841B1 (ja) * 1998-01-08 1999-03-03 科学技術庁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長 高負荷旋回バーナアレー
JP2001349504A (ja) * 2000-06-09 2001-12-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ボイラ
JP4020625B2 (ja) * 2001-11-12 2007-12-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ガス処理装置用ガス整流板
JP3836031B2 (ja) * 2002-01-30 2006-10-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ナ収容装置
JP4213742B2 (ja) * 2006-12-14 2009-01-21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強制給気式燃焼装置
JP5095264B2 (ja) * 2007-05-16 2012-12-12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改質器および間接内部改質型高温型燃料電池
SE532338C2 (sv) * 2008-04-22 2009-12-15 Aga Ab Förfarande samt anordning för förbränning av bränsle i fast fas
CN102305397A (zh) * 2011-09-08 2012-01-04 上海题桥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三次旋流风的低nox液排渣煤粉燃烧设备
CN102705816B (zh) * 2012-06-27 2014-06-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w火焰锅炉燃烧装置
CN104197322A (zh) * 2014-09-25 2014-12-10 贵州迪鑫工业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烟梗流化床锅炉
CN105808916B (zh) * 2014-12-31 2019-04-26 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燃烧室试验台虚拟试验建模方法
CN205454118U (zh) * 2015-12-31 2016-08-10 江苏沙子电器有限公司 Ptc发热器接线端安装座结构
CN205505065U (zh) * 2016-03-01 2016-08-24 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一种燃烧器煤粉火焰监测装置炉内布置结构
CN107355809B (zh) * 2016-06-02 2020-01-07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减少W型火焰锅炉NOx排放的方法
JP7086831B2 (ja) * 2018-12-26 2022-06-2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ボイラ及び燃焼バーナの組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1026A (zh) 2020-06-30
JP7240870B2 (ja) 2023-03-16
JP2020101311A (ja)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35555B2 (ja) ボイラ
US10323844B2 (en) Exhaust duct and boiler
JP5972857B2 (ja) 排気ダクト及びボイラ
US5809940A (en) Indirect cooling of primary impact type solids separator elements in a CFB reactor
CN111351026B (zh) 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
CN111380052B (zh) 燃烧器、锅炉以及燃烧器的组装方法
JP3225708U (ja) 熱交換器の保護構造、熱交換器及びボイラ
JP3204014U (ja) 燃焼バーナ
CN212775179U (zh) 轴承机构、风门机构以及具备风门机构的锅炉
JP7391651B2 (ja) 脱硝装置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並びに脱硝装置の設置方法
US6500221B2 (en) Cooled tubes arranged to form impact type particle separators
JP7237601B2 (ja) ボイラ及び熱交換器並びにボイラの運転方法
JP2020101320A (ja) ボイラのシール構造及びボイラ並びにボイラの運転方法
JPH08254301A (ja) 流動層ボイラの炉壁構造
JP3202489U (ja) 燃焼バーナ及びボイラ
JP7130569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ボイラ並びに熱交換器の吸熱量調整方法
TW201943461A (zh) 熱交換器
JP6869106B2 (ja) ホッパ構造物、排気ダクト、及びボイラ
JP7229796B2 (ja) Bfgバーナ装置、これを備えたボイラ、及びbfgバーナ装置の運転方法
JP5986895B2 (ja) ボイラ
JP6789786B2 (ja) 微粉炭バーナ、ボイラ及び微粉炭バーナの整流板支持方法
US20140202400A1 (en) Water cooled co boiler floor with screen gas distribution inlet
JP2008151447A (ja) 分配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石炭焚ボイラ装置
JP2978019B2 (ja) 循環流動床装置の燃焼室における熱伝達面配置構造
JP2022121127A (ja) 脱硝装置、架台及びボイラ並びに脱硝触媒の設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08

Address after: Tokyo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County,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Power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