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8193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8193A
CN111338193A CN201910610376.7A CN201910610376A CN111338193A CN 111338193 A CN111338193 A CN 111338193A CN 201910610376 A CN201910610376 A CN 201910610376A CN 111338193 A CN111338193 A CN 111338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osition switch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103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8193B (zh
Inventor
神头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38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8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8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81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2Toner waste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能够在拆装感光体时防止损伤转印带。转印带单元具有转印带、切换部件以及支承部件。转印带卷绕为环状。切换部件能够将转印带切换为与感光体抵接的转印位置和与感光体分离的分离位置。支承部件与切换部件相联动而使转印带与感光体分离。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称为MFP)具备包含转印带、感光鼓的处理单元。包含感光鼓的处理单元是消耗品,由用户自己适当地更换。在更换处理单元时,为了防止对转印带造成损伤,需要使转印带与感光鼓分离。为了使转印带与感光鼓呈非接触状态,利用排列于转印带的内侧的位置切换辊使转印带的位置移动。
但是,在因为经年使用而转印带劣化伸长的情况下,无法对转印带施加足够的张力。因此,无法充分地使转印带与感光鼓分离。在更换处理单元时,存在处理单元的一部分擦过转印带或挂在转印带上而使转印带破损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拆装感光体时防止损伤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包含感光体和用于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带电器及显影器;转印单元,包含以与所述多个处理单元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卷绕为环状的转印带;位置切换部件,能够与所述转印带抵接或分离,以切换所述转印带的相对于至少一个感光体的位置;操作部件,用于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从所述转印带进退;以及支承部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与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从所述转印带后退的动作联动而支承所述转印带。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包含感光体和用于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带电器及显影器;转印单元,包含以与所述多个处理单元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呈环状卷绕的转印带;位置切换部件,能够与所述转印带抵接或分离,以切换所述转印带的相对于至少一个感光体的部分位置;支承部件,沿着所述感光体的纵长方向设置于所述转印带的端部附近,并能够与所述位置切换部件相联动地进行移动;以及操作部件,用于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移动,在与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动作相联动而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与所述转印带分离时,能够在使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转印带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更换所述多个处理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单元的彩色印刷时位置的构成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单元的单色印刷时位置的构成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单元的维护时位置的构成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转印辊的控制机构的彩色及单色印刷时位置的图,其中,图6的(a)是主要部分主视图,图6的(b)是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示出转印辊的控制机构的维护时位置的图,其中,图7的(a)是主要部分主视图,图7的(b)是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是示出转印带单元的转印带和保持臂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9是图8的支承部件和第一联动机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及支承部件的彩色印刷时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及支承部件的单色印刷时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及支承部件的维护时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转印带单元的支轴及第二位置切换辊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操作杆和废调色剂盒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其中,图14的(a)是废调色剂盒的防脱状态的图,图14的(b)是防脱解除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支承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6…转印带单元、7Y、7M、7C、7K…感光鼓、8Y、8M、8C、8K…一次转印辊、10…图像形成装置、11…装置主体、21…转印带、22…带电器、23…显影器、66…第二位置切换辊、72…支轴、72a…端部、73…凸轮、74…第一联动机构、75…保持臂、77…操作杆、78…第一扇形齿轮、79…齿轮、80…第二扇形齿轮、80a…圆盘、82…嵌合承受部、83…嵌合突部、85…第二联动机构、87…废调色剂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14,对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转印带单元6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的概略构成例的示意图。在图1中,为了便于观察,将各部件的尺寸及形状进行了夸张或简化(其他附图也同样)。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是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是MFP的情况下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打印部17。装置主体11在下部具有供纸盒18和手动供纸托盘26。供纸盒18配置于装置主体11的内部。手动供纸托盘26能够打开或关闭。手动供纸托盘26设置于后述的自动双面装置40上,该自动双面装置40设置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部。自动双面装置40也能够打开或关闭。
在装置主体11中,在各供纸盒18的附近配置有输送机构29(输送部)。输送机构29将从供纸盒18供给的片材P输送至主体输送路。输送机构29也可以使用例如FRR供纸方式的构成。
打印部17根据通过扫描部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在个人计算机等中制作的图像数据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打印部17例如是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打印部17具有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1拆装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各种颜色的处理单元20Y、20M、20C、20K。另外,装置主体11具有曝光器19和转印带单元6。
处理单元20Y、20M、20C、20K配置于转印带21的下侧。处理单元20Y、20M、20C、20K从转印带21的下侧的移动方向(图中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并列配置。
曝光器19向处理单元20Y、20M、20C、20K分别照射曝光光。曝光器19也可以构成为产生激光扫描光束作为曝光光。曝光器19也可以构成为包含产生曝光光的LED等的固体扫描元件。各处理单元20Y、20M、20C、20K的构成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彼此相同。
各处理单元20Y、20M、20C、20K共同具有公知的电子照相方式的装置构成。例如,各处理单元20Y、20M、20C、20K具有图2至图4所示的感光鼓(感光体)7Y、7M、7C、7K。在各感光鼓7Y、7M、7C、7K的周围,沿着感光鼓7Y、7M、7C、7K的旋转方向配置有带电器22及显影器23,从而构成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还可以包含清洗装置。一次转印辊8Y、8M、8C、8K以隔着转印带21与感光鼓7Y、7M、7C、7K相对的方式配置。
带电器22使感光鼓7Y、7M、7C、7K的表面均匀带电。曝光器19根据各种颜色的图像数据生成已调制的曝光光。曝光光对感光鼓7Y、7M、7C、7K的表面进行曝光。曝光器19在感光鼓7Y、7M、7C、7K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23通过被施加显影偏压的显影辊向感光鼓7Y、7M、7C、7K供给调色剂。显影器23对感光鼓7Y、7M、7C、7K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清洗器具有与感光鼓7Y、7M、7C、7K抵接的刮片。刮片除去感光鼓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
如图1所示,在转印带单元6的上部配置有调色剂盒28。调色剂盒28向处理单元20Y、20M、20C、20K的各显影器23分别供给调色剂。调色剂盒28具有调色剂盒28Y、28M、28C、28K。调色剂盒28Y、28M、28C、28K分别收纳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转印带21形成为环状,且循环进行环绕运动。转印带21架设在驱动辊31及多个从动辊32上。转印带21从上侧与处理单元20Y、20M、20C、20K的各感光鼓7Y、7M、7C、7K接触。在转印带21中与各感光鼓7Y、7M、7C、7K相对的位置处,在转印带21的内侧配置有各处理单元20Y、20M、20C、20K的一次转印辊8Y、8M、8C、8K。
若被施加一次转印电压,则各一次转印辊8Y、8M、8C、8K将感光鼓7Y、7M、7C、7K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21上。感光鼓7Y、7M、7C、7K构成从显影位置至一次转印位置承载调色剂像的图像载体。
驱动辊31隔着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相对。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的抵接部构成二次转印位置。驱动辊31驱动转印带21进行旋转。被驱动旋转的转印带21构成从一次转印位置至二次转印位置承载调色剂像的图像载体。在片材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若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则二次转印辊33将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片材P上。
如图1所示,在张力辊43的附近配置有带清洗器34。带清洗器34从转印带21除去转印带21上残留的转印调色剂。
在从各供纸盒18到二次转印辊33的主体输送路上,设置有输送辊35B、35A和定位辊41。定位辊41调整通过输送辊输送的片材P的前端的位置。定位辊41输送片材P,并使片材P上的调色剂像的转印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调色剂像的转印区域是指片材P中除了端部空白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二次转印辊33的下游配置有定影装置36。定影装置36的下游配置有输送辊37。输送辊37排出片材P。
定影装置36通过对片材P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对调色剂像进行定影。定影装置36的下游配置有翻转输送路39。翻转输送路39使片材P翻转并朝向定位辊41的上游引导。翻转输送路39在进行双面印刷时使用。翻转输送路39设置于自动双面装置40中。
接着,根据图2至图14对转印带单元6进行说明。
在图2至图5中,在转印带单元6的转印带21内,在上部的一端侧设置有驱动辊31,另一端侧设置有张力辊43。张力辊43与设置于其外侧的辊支承部44连接。辊支承部44与设置于转印带单元6侧部的压缩状态的张力弹簧45连接。通过张力弹簧45的弹力而朝向外侧挤压辊支承部44。支承于辊支承部44上的张力辊43朝向外侧挤压转印带21。通过张力弹簧45的弹力对转印带21施加张力。转印带21的下部侧通过分别设置于左右端部的第一位置切换辊42和从动辊32来架设。
转印带21的内侧具有控制朝向感光体的转印带21的挤压和解除的彩色用感光体的控制机构46A、和单色用感光体的控制机构46B。
对彩色用感光体的控制机构46A进行说明。在转印带单元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也可以仅在一侧部),沿着转印带21的纵长方向设置有滑块47。在滑块47的纵长方向中间部,在左右两侧设有形成按压面48a、48b的凹陷部48。在该凹陷部48内,设置有可旋转地支承于基部49a的偏心凸轮49。
例如,偏心凸轮49的凸轮部50能够旋转180度。当偏心凸轮49的凸轮部50位于图中左侧时,推动按压面48a而使滑块47朝向左侧移动(参照图2)。当凸轮部50位于图中右侧时,推动按压面48b而使滑块47朝向右侧移动(参照图3、图4)。
在转印带21的下侧,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有处理单元20Y、20M、20C、20K的感光鼓7Y、7M、7C、7K。感光鼓7Y、7M、7C是彩色用感光体,感光鼓7K是单色用感光体。在转印带21的内侧,以预定间隔设置有能够将转印带21按压在彩色用感光体的感光鼓7Y、7M、7C上的一次转印辊8Y、8M、8C。一次转印辊8Y、8M、8C分别固定于大致L字型的臂部52的一端上。各臂部52的另一端部设有联动部52a,在弯曲部上设有轴部53。各臂部52能够以轴部53为中心转动预定角度。
在滑块47的纵长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形成有三个缺口部51a、51b、51c。各臂部52的联动部52a以能够联动的方式插入缺口部51a、51b、51c中。如图2所示,滑块47也被未图示的弹簧部件朝向图中左侧施加作用力。在该状态下,各臂部52的联动部52a以非接触的方式被保持于缺口部51a、51b、51c中。各臂部52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弹簧部件保持为该状态。
在利用偏心凸轮49使滑块47朝向图中左侧移动时,各臂部52被保持于联动部52a与缺口部51a、51b、51c非接触的位置处(参照图2)。若使滑块47朝向图中右侧移动,则联动部52a被缺口部51a、51b、51c推动而使各臂部52转动。而且,一次转印辊8Y、8M、8C隔着转印带21与感光鼓7Y、7M、7C分离(参照图3、图4)。
另外,在图2至图4中,在滑块47的张力辊43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凹部47a。由轴部55可转动地支承的大致L字型的动作臂54的一端部54a卡合在凹部47a内。动作臂54的动作部54b挤压第一位置切换辊42。第一位置切换辊42固定于能够以支轴57a为中心转动的转动臂57的另一端上。第一位置切换辊42在动作臂54的动作部54b的挤压下,将转印带21按压在彩色用感光体的感光鼓7Y、7M、7C上。转动臂57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弹簧部件朝向滑块47侧对第一位置切换辊42施力。
通过使滑块47朝向图中右侧移动,如图3所示,动作臂54联动而以轴部55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动作臂54的动作部54b与第一位置切换辊42分离。由此,第一位置切换辊42在转印带21的张力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而靠近滑块47。一次转印辊8Y、8M、8C也与第一位置切换辊42同时后退。因此,转印带21朝向远离感光鼓7Y、7M、7C的方向位移。作为该位移的结果,转印带21从图2所示的彩色印刷时位置向图3所示的单色印刷时位置转移。
接着,以图4、图6、图7为中心对单色用感光体的控制机构46B进行说明。在转印带单元6中,在转印带21内且滑块47与驱动辊31之间设置有单色用感光体的控制机构46B。
单色用感光体的控制机构46B的一次转印辊8K经由连接臂60与旋转轴61连接。旋转轴61上连接有动作臂62。连接臂60和动作臂62能够以旋转轴61为中心呈一体地旋转。在经由臂部设置于旋转轴61上的挂钩61a与设置于动作臂62上的挂钩62a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弹簧64。第一螺旋弹簧64保持为拉伸状态。在图6中,通过第一螺旋弹簧64的作用力而朝向逆时针方向对旋转轴61施力。固定于连接臂60上的一次转印辊8K将转印带21按压在单色用的感光鼓7K上。
在一次转印辊8K的附近设置有第二位置切换辊66。在图6的(a)、(b)中,第二位置切换辊66朝向外侧挤压转印带21。第二位置切换辊66呈一体地固定动作杆68。动作杆68能够以第二位置切换辊66为中心在预定范围内摆动。设置于动作杆68上的销68a可滑动地插入形成于动作臂62的长孔62b中。动作杆68能够在销68a和长孔62b的范围内摆动。
动作杆68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卡定槽68b。在固定于基板的支承部69上形成有卡定部69a。在动作杆68的卡定槽68b和支承部69的卡定部69a上卡定有拉伸状态的第二螺旋弹簧70。而且,在第二位置切换辊66的上方设置有能够以支轴72为中心旋转的凸轮73。凸轮73与第二位置切换辊66的端部抵接并朝向下方挤压。第二位置切换辊66克服第二螺旋弹簧70的作用力而被凸轮73朝向下方挤压。
第二位置切换辊66在感光鼓7C与7K之间朝向外侧挤压转印带21。由此,转印带21被按压在感光鼓7C和7K上。如上所述,即使转印带21与彩色用的感光鼓7Y、7M、7C分离,转印带21也被第二位置切换辊66按压在感光鼓7K上(参照图3)。此时,转印带21处于单色印刷时位置。
并且,当使图6所示的支轴72逆时针旋转时,如图7所示,凸轮73与第二位置切换辊66分离。动作杆68被第二螺旋弹簧70的作用力朝向支轴72侧抬起。
图7的(a)、(b)示出了第二位置切换辊66的抬起机构。当凸轮73与第二位置切换辊66分离时,第二位置切换辊66与动作杆68一起被第二螺旋弹簧70的作用力朝向上方抬起。动作杆68和第二位置切换辊66能够在长孔62b与销68a的协作范围内上下摆动。
凸轮73旋转约90度后挤压动作臂62的端部。于是,动作臂62以旋转轴61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由于连接臂60与动作臂62的旋转相联动而顺时针旋转,因此,一次转印辊8K与感光鼓7K分离。第二位置切换辊66和一次转印辊8K相联动地朝向远离感光鼓7K的方向移动。由此,转印带21朝向上方位移而与感光鼓7K分离(参照图4)。此时,转印带21处于维护时位置。维护时位置是指转印带21与感光鼓7K分离,从而能够更换处理单元20Y、20M、20C、20K的位置。
图8至图12示出操作保持臂75的第一联动机构74,其中,保持臂75作为在使转印带21与单色用的感光鼓7K分离的状态下支承转印带21的支承部件。第一联动机构74沿着感光鼓的纵长方向设置于与转印带单元6的一端部相对的装置主体11的侧壁76上。侧壁76上设置有能够以轴部77a为中心旋转的操作杆77。操作杆77例如形成为大致“く”字状,但其形状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
在轴部77a上,作为齿轮而固定有例如第一扇形齿轮78。与第一扇形齿轮78啮合的圆板状的齿轮79与呈同轴地固定于圆盘80a上的第二扇形齿轮80啮合。第二扇形齿轮80上固定有销80b。保持臂75被支承为能够以固定于侧壁76上的轴75a为中心进行摆动。保持臂75的自由端部上形成有与销80b卡合的凹部75b。保持臂75具有从其纵长方向中间部朝向外侧突出并弯曲成大致“く”字状的把持部75c。把持部75c从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下表面延伸。
通过使操作杆77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经由第一扇形齿轮78、齿轮79而使第二扇形齿轮80及圆盘80a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销80b的作用,保持臂75以轴75a为中心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于是,能够利用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将转印带21朝向上方抬起。保持臂75利用把持部75c从外侧抱住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并抬起。
在彩色印刷时位置(参照图10)和单色印刷时位置(参照图11),操作杆77使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与转印带21分离。将图10所示的转印带21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参照图10)。操作杆77旋转预定角度并通过把持部75c抱住转印带21的动作位置成为维护位置(参照图12)。
在维护位置,在更换处理单元20K时,能够使转印带21与感光鼓7K分离以防受损。从转印带21的移动方向来看,保持臂75设置于感光鼓7K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联动机构74仅设置于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但也可以设置于两端部。
操作杆77、第一联动机构74以及保持臂75优选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面侧、即未图示的电子照相处理单元(EPU)的前面侧,但操作杆77、第一联动机构74以及保持臂75的设置位置可以适当选择。
另外,图5是使设置有操作杆77、第一联动机构74以及保持臂75的侧壁76从转印带单元6的侧面6a分离而进行表示的图。第一联动机构74中的圆盘80a贯穿侧壁76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圆盘80a的背面形成有大致倒“J”字状或大致“U”字状突出的嵌合承受部82。在与之相对的转印带单元6的侧面6a上,如图5及图13所示,支轴72的一个端部72a突出并形成为例如不倒翁型的板状。端部72a中的支轴72的圆形部分与圆盘80a呈同轴地配置。而且,端部72a的不倒翁型的小径的头部上突出形成有例如嵌合突部83。该嵌合突部83嵌合在圆盘80a的嵌合承受部82中。圆盘80a的嵌合承受部82和支轴72的端部72a的嵌合突部83构成连杆嵌合部。
因此,当使操作杆77旋转时,支轴72与第一联动机构74的圆盘80a的旋转相联动而旋转预定角度,因此,支轴72的凸轮73与第二位置切换辊66分离。于是,通过第二螺旋弹簧70的作用力而使第二位置切换辊66及一次转印辊8K与感光鼓7K分离。当使操作杆77恢复至原来的初始位置时,由于第一联动机构74及第二联动机构85反向旋转,因此,保持臂75和第二位置切换辊66恢复至初始位置。
第一扇形齿轮78、齿轮79、圆盘80a以及支轴72构成与第一联动机构74相联动地使第二位置切换辊66与感光鼓7K分离的第二联动机构85。
在图14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1的例如前面侧,在调色剂盒28的下侧设置有废调色剂盒87。废调色剂盒87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安装。在安装于装置主体11的状态下,在废调色剂盒87的一端的卡合端部87a上,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安装有第一联动机构74的操作杆77。操作杆77通过轴部77a可转动地支承于比设置有第一联动机构74的侧壁76更加朝向前方突出的位置。
如图14的(a)所示,操作杆77的一部分在初始位置处与废调色剂盒87的卡合端部87a卡合。在该状态下,废调色剂盒87被锁定而无法抽出,从而防止废调色剂盒87脱落。如图14的(b)所示,操作杆77在从初始位置转动后的动作位置处与废调色剂盒87的卡合端部87a分离。在该状态下,能够从装置主体11抽出废调色剂盒87。因此,操作杆77兼用于废调色剂盒87的防脱。
即,废调色剂盒87在感光鼓的纵长方向上与处理单元20的端部相对配置。因此,在更换处理单元20时,必然需要抽出废调色剂盒87。因此,在更换处理单元20时,必须在利用保持臂75抬起转印带21之后,首先解除废调色剂盒87的锁定。由此,转印带21与感光鼓7K分离。因此,能够在不损伤转印带21的情况下更换处理单元。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记载为第二联动机构85与基于操作杆77的第一联动机构74的动作相联动而进行动作,但两者是大致同时进行动作。也可以是第一联动机构74与基于操作杆77的第二联动机构85的动作相联动而进行动作。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及转印带单元6具有上述构成。接着,以图2至图4以及图10至图12为中心对转印带单元6的动作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2及图10所示的彩色印刷时位置处,滑块47位于左侧。在动作臂54的动作部54b的推动下,第一位置切换辊42挤压下侧的转印带21。第二位置切换辊66也在支轴72的凸轮73的作用下挤压下侧的转印带21。转印带21通过一次转印辊8Y、8M、8C、8K而被按压在感光鼓7Y、7M、7C、7K上。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被保持为与转印带21不接触。
在该状态下,当被施加一次转印电压时,各一次转印辊8Y、8M、8C、8K将感光鼓7Y、7M、7C、7K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至转印带21上。当片材P通过驱动辊31和二次转印辊33之间的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当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时,二次转印辊33将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片材P上。然后,利用定影装置36对片材P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通过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能够进行全彩印刷。
接着,在从彩色印刷时位置向图3及图11所示的单色印刷时位置转移时,利用彩色用感光体的控制机构46A使偏心凸轮49旋转180度。于是,滑块47朝向右侧移动。动作臂54与滑块47的移动相联动地顺时针旋转,从而与第一位置切换辊42分离。第一位置切换辊42在转印带21的张力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与滑块47的移动相联动,三个臂部52也以轴部53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一次转印辊8Y、8M、8C朝向远离感光鼓7Y、7M、7C的方向旋转。转印带21在其张力的作用下与彩色用的感光鼓7Y、7M、7C分离。
一次转印辊8K停留在转印带21侧。转印带21被设定为仅与单色用的感光鼓7K抵接的单色模式。第二位置切换辊66将转印带21紧压在感光鼓7K上(参照图6)。该情况下,保持臂75也被保持为把持部75c与转印带21分离的状态。
因此,能够仅使用感光鼓7K进行单色印刷。
接着,在从单色印刷时位置向图4及图12所示的维护时位置转移时,使操作杆77从初始位置逆时针旋转预定角度至动作位置(参照图9)。于是,在第二联动机构85中,经由轴部77a使第一扇形齿轮78旋转相同角度,经由齿轮79使第二扇形齿轮80及圆盘80a旋转预定角度。与圆盘80a的旋转相联动,从嵌合承受部82经由支轴72的嵌合突部83使支轴72旋转预定角度。于是,如图7所示,支轴72的凸轮73与第二位置切换辊66分离。通过第二螺旋弹簧70的作用力而使第二位置切换辊66与感光鼓7K分离。
与此同时,在第一联动机构74中,通过第二扇形齿轮80的旋转并经由销80b而使保持臂75以轴75a为中心逆时针转动预定角度。
另外,在图4及图7中,在旋转的支轴72的凸轮73的推动下,动作臂62以旋转轴61为中心顺时针旋转。于是,连接臂60也以旋转轴61为中心旋转,因此,一次转印辊8K与感光鼓7K分离。当第二位置切换辊66和一次转印辊8K移动时,转印带21在其张力的作用下与感光鼓7K分离。由于把持部75c被抬起预定角度,因此,保持臂75将转印带21的一端部抬起并保持在与感光鼓7K分离的位置。
这样,通过操作杆77的操作,从而相联动地使第二位置切换辊66从感光鼓7K后退和利用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抬起转印带21。
这样,转印带21移动至与四个感光鼓7Y、7M、7C、7K分离的位置。能够在转印带21与感光鼓7Y、7M、7C、7K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即使在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两端因为经年变化而伸长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持臂75保持在与感光鼓7Y、7M、7C、7K分离的位置。转印带21不会因为自重而向感光鼓7Y、7M、7C、7K侧下垂。因此,能够在不与转印带21接触的情况下拆除并更换感光鼓7Y、7M、7C、7K及其部件。
另外,在图14中,在操作杆77的初始位置处呈可复印状态,废调色剂盒87被其卡合端部87a锁定,从而无法抽出。通过使操作杆77转动至动作位置,操作杆77与卡合端部87a脱离。在该状态下,能够将废调色剂盒87从装置主体11抽出,从而能够废弃废调色剂。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及其转印带单元6,通过操作杆77的操作,能够相联动地使第二位置切换辊66与感光鼓7K分离和利用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抬起转印带21。即使转印带21的两端部因为经年变化而伸长,也能够在使转印带21与感光鼓7Y、7M、7C、7K分离的位置确保充分的空间。因此,能够防止在更换感光鼓7Y、7M、7C、7K时损伤转印带21。
而且,由于未增大转印带21的张力,因而也不会增加转印带21的伸长。尤其是由于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容易随时间的经过而伸长,因而利用保持臂75将转印带21的一端部抱住并保持。由此,能够防止转印带21因为伸长而下垂。
另外,仅在通过操作杆77的操作而利用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抱住转印带21的动作位置处能够抽出废调色剂盒87。因此,这一点上也能够防止损伤转印带21。
以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部分、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一端部设置保持臂75,仅把持转印带21的端部。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在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设置保持臂75。另外,也可以将保持臂75设置于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一端部或两端部,并使把持部75c在宽度方向的全长上延伸而抱持。
另外,如图15所示,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也可以将与转印带21抵接的面75d形成为凸曲面。由此,能够消除保持臂75损伤转印带21的可能性。作为另一例,也可以将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形成为圆棒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转印带21的移动方向上,将保持臂75设置于感光鼓7K的上游侧。取而代之,也可以将保持臂75设置于感光鼓7K的下游侧。
另外,保持臂75也可以取代将轴75a和第二扇形齿轮80的销80b安装于侧壁76的构成,而安装于第二位置切换辊66上。该情况下,能够与第二位置切换辊66的位置的切换相联动地切换保持臂75的把持部75c的位置。而且,第一联动机构74和第二联动机构85的构成变得大致相同。因此,保持臂75能够与第二位置切换辊66相联动地利用把持部75c保持转印带21,从而使转印带21与感光鼓7K分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转印带单元6进行了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转印带单元6对包含转印带21的单元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单元6并不限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0。能够适用于具有环状的转印带21的各种转印带单元6。
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位置切换辊66并不限定于辊。也可以是棒材、板材等。这些部件包含在切换部件中。操作杆77也可以取代杆形状而为圆板状、手柄形状等。它们包含在操作部件中。第二位置切换辊66包含在位置切换部件中。第一联动机构74和第一联动机构85包含在控制部中。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操作杆77使第一联动机构74与第二联动机构85联动,并设置保持转印带21的端部的保持臂75和使转印带21与感光鼓7K分离的第二位置切换辊66。因此,即使转印带21的两端部因为经年变化而伸长,也能够在使转印带21与感光鼓7Y、7M、7C、7K分离的位置确保充分的空间。能够防止在更换感光鼓7Y、7M、7C、7K时损伤转印带21。而且,也不需要增大转印带21的张力。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包含感光体和用于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带电器及显影器;
转印单元,包含以与所述多个处理单元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卷绕为环状的转印带;
位置切换部件,能够与所述转印带抵接或分离,以切换所述转印带的相对于至少一个感光体的位置;
操作部件,用于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从所述转印带进退;以及
支承部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与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从所述转印带后退的动作联动而支承所述转印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配置于与感光体相对的所述转印带的端部区域附近,所述感光体是沿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所述处理单元所包含的感光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废调色剂盒,所述废调色剂盒沿着所述感光体的纵长方向配置为与所述处理单元的端部相对,并且通过所述操作部件而被锁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动作,解除所述废调色剂盒的锁定,并且使所述转印带与所述感光体的距离分离。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包含感光体和用于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带电器及显影器;
转印单元,包含以与所述多个处理单元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呈环状卷绕的转印带;
位置切换部件,能够与所述转印带抵接或分离,以切换所述转印带的相对于至少一个感光体的部分位置;
支承部件,沿着所述感光体的纵长方向设置于所述转印带的端部附近,并能够与所述位置切换部件相联动地进行移动;以及
操作部件,用于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移动,
在与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动作相联动而使所述位置切换部件与所述转印带分离时,在使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转印带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更换所述多个处理单元。
CN201910610376.7A 2018-12-19 2019-07-08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 Active CN1113381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7768 2018-12-19
JP2018237768A JP2020101591A (ja) 2018-12-19 2018-12-19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交換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8193A true CN111338193A (zh) 2020-06-26
CN111338193B CN111338193B (zh) 2024-05-03

Family

ID=68242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0376.7A Active CN111338193B (zh) 2018-12-19 2019-07-08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更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5717B2 (zh)
EP (1) EP3671351B1 (zh)
JP (2) JP2020101591A (zh)
CN (1) CN1113381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12562A (ja) * 2021-01-22 2022-08-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0341A (ja) * 2021-06-17 2023-0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385560B1 (en) 2021-07-02 2022-07-12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ozone removal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3764A (ja) * 2001-07-31 2003-02-14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5296A (ja) * 2006-07-28 2006-10-19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感光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71486A1 (en) * 2005-09-27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the Apparatus
US20080095556A1 (en) * 2006-10-24 2008-04-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68452A (ja) * 2007-04-18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083A (ja) * 2008-07-16 2010-02-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5906A (ja) * 2009-09-15 2011-04-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0430A (ja) * 2010-12-28 2012-08-0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38116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具备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180004130A1 (en) * 2016-07-04 2018-01-04 Fuji Xerox Co., Ltd.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49569A (ja) * 1990-10-13 1992-05-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1613A (ja) * 2003-09-16 2005-04-0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無端ベルト支持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WO2005036276A1 (ja) * 2003-10-08 2005-04-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375A (ja) 2003-12-25 2005-07-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400852B2 (en) * 2005-09-09 2008-07-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transfer rollers
JP2009175581A (ja) * 2008-01-28 2009-08-0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ベルト装置
JP2011033787A (ja) * 2009-07-31 2011-02-1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2510B2 (ja) * 2009-09-15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の転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16810B2 (ja) * 2010-06-30 2013-01-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015B2 (ja) * 2014-03-28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11649B2 (ja) * 2015-05-29 2018-04-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7211A (ja) * 2016-12-14 2018-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75615B1 (en) 2017-09-08 2019-01-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3764A (ja) * 2001-07-31 2003-02-14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71486A1 (en) * 2005-09-27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the Apparatus
JP2006285296A (ja) * 2006-07-28 2006-10-19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感光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095556A1 (en) * 2006-10-24 2008-04-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68452A (ja) * 2007-04-18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083A (ja) * 2008-07-16 2010-02-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5906A (ja) * 2009-09-15 2011-04-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0430A (ja) * 2010-12-28 2012-08-0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38116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具备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180004130A1 (en) * 2016-07-04 2018-01-04 Fuji Xerox Co., Ltd.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71351B1 (en) 2024-03-20
EP3671351A1 (en) 2020-06-24
CN111338193B (zh) 2024-05-03
JP2023080285A (ja) 2023-06-08
JP7466032B2 (ja) 2024-04-11
JP2020101591A (ja) 2020-07-02
US10775717B2 (en) 2020-09-15
US20200201208A1 (en) 2020-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660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交換方法
US806479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leasing mechanism for removable toner-image conveyance belt
US115437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10937B2 (ja)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035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leaning member configured to clean a transparent member of an optical device
JP46210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82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445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97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70077594A (ko)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US10175615B1 (en)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5341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change the pressing force between two nip members
JP2006171397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9221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2445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627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2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70126716A (ko)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7293027B2 (ja) 移動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352324A (zh) 转印带单元及图像处理装置
JPH041843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1997B2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229462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780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3287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