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3368A - 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3368A
CN111193368A CN201911106878.2A CN201911106878A CN111193368A CN 111193368 A CN111193368 A CN 111193368A CN 201911106878 A CN201911106878 A CN 201911106878A CN 111193368 A CN111193368 A CN 111193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urface
face
core block
resi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068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93368B (zh
Inventor
木村健治
河野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i High Tec Inc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i High Te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i High Tec Inc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93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3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93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3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3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5Devices for recording or transmitting machine parameters, e.g. memory chips or radio transmitters for diagnosi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2Impregnating, heating or drying of windings, stators, rotors or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09Magnetic cores comprising lamination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fastened by caul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铁芯制品,其具备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第1铁芯块包含:含有第1端面以及第2端面和第1树脂注入部的第1块体主体;设于第1树脂注入部的第1固化树脂;以及,与第1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第1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的第1浇口痕。第2铁芯块包含:含有第3端面以及第4端面和第2树脂注入部的第2块体主体;设于第2树脂注入部的第2固化树脂;以及,与第2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第4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的第2浇口痕。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以第2端面与第3端面相对的方式层压。

Description

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3-9452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在铁芯主体内置有永久磁铁的转子铁芯(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含:将永久磁铁插入铁芯主体的磁铁插入孔;通过上模和下模对铁芯主体进行加压以及约束;通过形成于上模的微小的浇口部(浇口孔)向磁铁插入孔注入熔融树脂;以及,在注入的熔融树脂固化后,分离上模和下模,从模具中取出转子铁芯。
发明内容
在上述方法中,当向磁铁插入孔注入熔融树脂时,希望遍及磁铁插入孔整体而大致均匀地填充树脂。然而,在想要制造尺寸较大的转子铁芯时,由于磁铁插入孔的长度变长,存在熔融树脂没有均匀地填充于磁体插入孔,从而在磁铁插入孔中产生熔融树脂的未填充区域的担忧。
本发明对能够实现填充于树脂注入部的树脂的均匀化的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铁芯制品具备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第1铁芯块包含第1块体主体、第1固化树脂、和第1浇口痕(gate mark),该第1块体主体包含第1端面以及第2端面、和从第1端面延伸至第2端面的第1树脂注入部,该第1固化树脂设于第1树脂注入部,该第1浇口痕与第1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第1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第2铁芯块包含第2块体主体、第2固化树脂、和第2浇口痕,该第2块体主体包含第3端面以及第4端面、和从第3端面延伸至第4端面的第2树脂注入部,该第2固化树脂设于第2树脂注入部,该第2浇口痕与第2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第4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以第2端面与第3端面相对的方式层压。
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包含:在第1块体主体的从第1端面延伸至第2端面的第1树脂注入部设置第1固化树脂,向第1树脂注入部注入熔融树脂,以使第1浇口痕与第1固化树脂一体连接,并与第1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第1铁芯块;在第2块体主体的从第3端面延伸至第4端面的第2树脂注入部设置第2固化树脂,向第2树脂注入部注入熔融树脂,以使第2浇口痕与第2固化树脂一体连接,并与第4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第2铁芯块;以及,以使第2端面与第3端面相对的方式层压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能够谋求填充于树脂注入部的树脂的均匀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从上方观察转子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将图1所示的转子上下翻转来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沿着图1所示的转子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铁芯制品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5为表示翻转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6为用于说明将永久磁铁安装于层压体的磁铁插入孔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树脂注入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8为用于说明通过树脂注入装置向层压体的磁铁插入孔填充熔融树脂的情况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参照附图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转子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3,对转子1(铁芯制品)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转子1具备轴2、和转子叠片铁芯3(铁芯制品)。转子1通过与定子(stator)组合,构成电动机(motor)。转子1例如也可用于内置式永磁(IPM)电动机。
转子叠片铁芯3包含一组铁芯块B1、B2。铁芯块B1(第1铁芯块)和铁芯块B2(第2铁芯块)被组装于轴2,且相互层叠(参照图3)。应予说明,在之后对转子1的结构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轴2的中心轴配置于铅直方向、且铁芯块B1相对于铁芯块B2配置于上方的情况作为基准,来使用“上”以及“下”的用语。
如图1~3所示,铁芯块B1具备层压体11(第1块体主体)、多个永久磁铁12、多个固化树脂13(第1固化树脂)、和识别码14(第1识别码)。层压体11呈圆筒状。层压体11具有端面11a(第1端面)和端面11b(第2端面)。端面11a以及端面11b也可在与中心轴Ax正交的方向上扩展。在层压体11的中央部设有以沿着中心轴Ax延伸的方式贯穿层压体11的轴孔11c(第1轴孔)。换言之,轴孔11c向端面11a以及端面11b开口。即,轴孔11c在层压体11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层压体11围绕中心轴Ax旋转,因此,中心轴Ax也是旋转轴。轴孔11c内插入有轴2。例如,轴2也可被压入轴孔11c。
在层压体11形成有多个磁铁插入孔15。如图1以及图2所示,多个磁铁插入孔15沿着层压体11的外周缘以指定间隔排列。如图3所示,各磁铁插入孔15以沿着中心轴Ax延伸的方式贯穿层压体11。换言之,磁铁插入孔15向端面11a以及端面11b开口。即,磁铁插入孔15沿着上下方向从端面11a延伸至端面11b。
磁铁插入孔15的形状例如可为沿着层压体11的外周缘延伸的长孔。磁铁插入孔15的数量例如可为6个。磁铁插入孔15的位置、形状以及数量可根据电动机的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等进行变更。如后所述,会在磁铁插入孔15中注入树脂,因此,磁铁插入孔15构成树脂注入部(第1树脂注入部)。
如图1~3所示,层压体11由多个冲裁部件W层叠构成。冲裁部件W为将后述的电磁钢板ES冲裁成指定形状的板状体,且其呈与层压体11对应的形状。构成层压体11的最上层的冲裁部件W的上表面对应端面11a,构成层压体11的最下层的冲裁部件W的下表面对应端面11b。层压体11可通过所谓的旋转层压来构成。“旋转层压”是指,一边将冲裁部件W彼此的角度相对错开,一边对多个冲裁部件W进行层压。实施旋转层压的主要目的在于抵消冲裁部件W的板厚偏差。旋转层压的角度可设定为任意大小。
如图3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冲裁部件W彼此可通过型锻部(swaged portion)16来进行紧固。这些冲裁部件W也可通过各种公知的方法来代替型锻部16,从而彼此紧固。例如,多个冲裁部件W彼此可使用粘合剂或树脂材料来相互接合,也可通过焊接来相互接合。或者,也可在冲裁部件W设置临时相互固定部(temporarily-interlocking part),并在通过临时相互固定部来紧固多个冲裁部件W而得到层压体11后,将临时相互固定部从该层压体11中除去。应予说明,“临时相互固定部”是指,用于将多个冲裁部件W暂时一体化,且在制造制品(铁芯块B1)的过程中除去的型锻区域(swaged area)。
如图3所示,在通过凸模从电磁钢板ES中冲裁出冲裁部件W的过程中,在轴孔11c的周缘部会形成飞边18a(第1飞边)以及塌角18b。飞边18a为在冲裁部件W的下表面侧中,该周缘部随着靠近轴孔11c而在从端面11a朝向端面11b的方向上突出的部分。塌角18b为在冲裁部件W的上表面侧中,该周缘部随着靠近轴孔11c而在从端面11a朝向端面11b的方向上凹陷的部分。如此,存在如下情况:在层压体11的轴孔11c的周缘部设有与端面11b相比向层压体11的外侧突出的飞边18a,并设有与端面11a相比向下方凹陷的塌角18b。飞边18a的从端面11b的突出量例如可为0.01mm~0.10mm左右。
如图2所示,在层压体11的端面11b形成有两个识别孔19。两个识别孔19为表示在端面11b形成有飞边18a的记号。在层压体11的端面11a没有形成识别孔。两个识别孔19可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例如,识别孔19可为贯穿层压体11的最下层的冲裁部件W的孔,也可为仅在最下层的冲裁部件W的下端面开口的孔。或者,识别孔19也可由形成于包含最下层的冲裁部件W的多个冲裁部件W的贯通孔构成。识别孔19也可形成于不影响在转子1的使用状态下产生的磁路的位置。例如,识别孔19可形成于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比磁铁插入孔15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应予说明,可将单一的识别孔19形成于最下层的冲裁部件W的下端面,也可将三个以上的识别孔19形成于最下层的冲裁部件W的下端面。
如图1~3所示,永久磁铁12被逐一插入对应的磁铁插入孔15内。永久磁铁12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为长方体形状。永久磁铁12的种类根据电动机的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等来决定即可,例如可为烧结磁铁,也可为粘结磁铁(bonded magnet)。
固化树脂13设于磁铁插入孔15内。固化树脂13为对插入有永久磁铁12的状态的磁铁插入孔15内填充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熔融树脂)后,使该熔融树脂固化而成。固化树脂13具有将永久磁铁12固定于磁铁插入孔15内的功能、和将在高度方向(从端面11b向端面11a延伸的方向)上相邻的冲裁部件W彼此接合的功能。作为构成固化树脂13的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等。作为热固性树脂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包含环氧树脂、固化引发剂、和添加剂的树脂组合物。作为添加剂,可列举填充剂(filler)、阻燃剂、应力降低剂等。
从上方观察,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从磁铁插入孔15露出。例如,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可在高度方向上与端面11a大致一致,也可位于端面11a的下方,也可位于端面11a的上方。从下方观察,固化树脂13的下端面从磁铁插入孔15露出。例如,固化树脂13的下端面可在高度方向上与端面11b大致一致,也可位于端面11b的上方,也可位于端面11b的下方。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各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形成有与端面11a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浇口痕17(第1浇口痕)。铁芯块B1仅在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包含浇口痕17。如此,铁芯块B1包含与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一体连接且从端面11a向层压体11的外侧突出的浇口痕17。铁芯块B1的高度可与层压体11的高度和浇口痕17的高度的合计值大致相等。浇口痕17由与固化树脂13相同的材料构成。浇口痕17的高度(从端面11a的突出量)可大于飞边18a的突出量。浇口痕17的高度可为飞边18a的突出量的十倍左右,例如可为0.1mm~1.0mm左右。如图2所示,在固化树脂13的下端面没有形成浇口痕。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从上方观察,浇口痕17的一部分与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重叠,但也可为从上方观察,浇口痕17的全部与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重叠。
如图2所示,识别码14设于层压体11的端面11b,即,设于形成层压体11的最下层的冲裁部件W的外表面。识别码14具有保存个体信息的功能,该个体信息用于识别具备该识别码14的铁芯块B1的个体(例如,品种、制造日期时间、使用材料、生产线等)。识别码14只要能够通过明纹和暗纹的组合来保存该个体信息,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为条形码,也可为二维码。作为二维码,例如可为QR码(注册商标)、DataMatrix、Vericode等。如图2所示,识别码14也可通过白色的底子区域和黑色记号的组合来形成指定花纹。
除了一部分外,铁芯块B2与铁芯块B1的结构相同。铁芯块B2具备层压体11(第2块体主体)、多个永久磁铁12、多个固化树脂13(第2固化树脂)、和识别码14(第2识别码)。铁芯块B2的层压体11具有端面11a(第3端面)和端面11b(第4端面)。在铁芯块B2的层压体11设有沿着中心轴延伸的轴孔11c(第2轴孔)。沿中心轴Ax延伸的多个磁铁插入孔15(第2树脂注入部)形成于铁芯块B2的层压体11。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与铁芯块B1同样地,在铁芯块B2的固化树脂13形成有浇口痕17(第2浇口痕)。但是,浇口痕17的形成位置与铁芯块B1不同。在铁芯块B2中,浇口痕17形成于固化树脂13的下端面,且比端面11b突出。换言之,铁芯块B2包含与固化树脂13的下端面一体连接且相比端面11b向层压体11的外侧突出的浇口痕17。如此,铁芯块B2仅在固化树脂13的下端面包含浇口痕。
铁芯块B2的识别码14与铁芯块B1的识别码14的结构相同。但是,铁芯块B2的识别码14的形成位置与铁芯块B1不同。铁芯块B2的识别码14设于层压体11的端面11a,即,设于形成层压体11的最上层的冲裁部件W的外表面。铁芯块B2的识别码14具有保存个体信息的功能,该个体信息用于识别具备该识别码14的铁芯块B2的个体(例如,品种、制造日期时间、使用材料、生产线等)。
在轴2已组装于铁芯块B1以及铁芯块B2的层压体11、11的状态下,铁芯块B2的层压体11配置于铁芯块B1的层压体11的下方。换言之,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b与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彼此朝内地相对。在彼此相对的端面11b以及端面11a之间,没有设置与端面11b相比向端面11a突出的浇口痕、以及与端面11a相比向端面11b突出的浇口痕。识别码14、14分别设于彼此相对的端面11b以及端面11a。在相互相对的端面11b以及端面11a之间,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飞边18a被收容于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塌角18b所形成的空间。
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和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b配置为彼此朝外。铁芯块B1、B2的浇口痕17被设为分别与相互朝向外侧的端面11a以及端面11b相比向外侧突出。
[转子的制造装置]
接着,参照图4~图8,对转子1的制造装置100进行说明。
制造装置100为用于从作为带状金属板的电磁钢板ES(被加工板)中制造转子1(铁芯块B1、B2)的装置。制造装置100具备开卷机110、送出装置120、冲裁装置130、翻转装置140、赋予装置150、树脂注入装置160、和控制器Ctr(控制部)。
开卷机110在安装有作为卷绕成线圈状的带状的电磁钢板ES的卷材111的状态下,将卷材111旋转自如地保持。送出装置120具有从上下方夹入电磁钢板ES的一对辊121、122。一对辊121、122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而旋转以及停止,并按顺序将电磁钢板ES间歇性地朝向冲裁装置130送出。
冲裁装置130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而进行动作。冲裁装置130具有通过凸模与凹模而对电磁钢板ES进行冲裁的功能。具体而言,冲裁装置130具有对被送出装置120间歇性送出的电磁钢板ES按顺序进行冲裁加工从而形成冲裁部件W的功能、以及对通过冲裁加工得到的冲裁部件W按顺序进行层压从而制造层压体11的功能。
层压体11一旦被冲裁装置130排出,便被载置于传送机(conveyer)Cv1,该传送机Cv1被设为在冲裁装置130与翻转装置140之间延伸。层压体11以端面11b接触传送机Cv1的方式被载置于传送机Cv1。即,在被载置于传送机Cv1的层压体11中,端面11a朝向上方,且端面11b朝向下方。传送机Cv1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而进行动作,并将层压体11送出至翻转装置140。
翻转装置140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而进行动作。翻转装置140具有将通过冲裁装置130制造的多个层压体11中的一部分层压体11翻转的功能。例如,翻转装置140也可将被按顺序送出至翻转装置140的多个层压体11每隔一个进行翻转。如图5所例示,翻转装置140具备输送单元148和翻转单元149。
输送单元148形成为不改变层压体11的上下朝向(层压体11不经过翻转单元149),而将层压体11从传送机Cv1向传送机Cv2输送的结构。例如,在层压体11的端面11b抵接于传送机Cv1的情况下,在通过输送单元148输送至传送机Cv2后,层压体11的端面11b也抵接于传送机Cv2。
翻转单元149形成为改变层压体11的上下朝向(将层压体11上下翻转),而将层压体11从传送机Cv1向传送机Cv2输送的结构。例如,在层压体11的端面11b抵接于传送机Cv1的情况下,经由翻转单元149输送至传送机Cv2后,变为端面11b朝向上方且端面11a朝向下方,端面11a抵接于传送机Cv2。翻转单元149具有夹持单元141、翻转驱动部142、输入装置(未图示)、和输出装置(未图示)。
夹持单元141保持被从传送机Cv1输入的层压体11。夹持单元141具有基座143、设于基座143的两个夹持体144、145、以及夹持驱动部146。两个夹持体144、145从上下方夹持使端面11b朝下而被输入的层压体11。夹持驱动部146改变夹持体144、145彼此间的间隔,以在夹持体144、145夹持层压体11的状态、和夹持体144、145释放层压体11的状态间进行切换。例如,夹持驱动部146以气缸(air cylinder)等作为动力源,在固定了夹持体144的位置的状态下,升降夹持体145。
翻转驱动部142形成为绕轴线147而翻转基座143的结构,该轴线147与传送机Cv1中的层压体11的输送方向以及铅直方向双方正交。由此,夹持体144、145上下翻转。即,使层压体11的端面11a朝向下方,且端面11b朝向上方。
输入装置设于传送机Cv1的端部。输入装置例如以电动式的线性致动器(linearactuator)或气缸等作为动力源进行驱动。该输入装置形成为基于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将作为进行翻转的对象的层压体11推入翻转单元149内的结构。输出装置将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送出至传送机Cv2。例如,该输出装置形成为设于夹持体144,且以线性致动器或气缸等作为动力源,将层压体11从夹持体144、145之间推出至传送机Cv2的结构。
传送机Cv2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而进行动作,并将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以及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朝向赋予装置150输送。
回到图4,赋予装置150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而进行动作。赋予装置150具有向层压体11赋予识别码14的功能。例如,为了将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和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作为不同的品种进行区别,赋予装置150可分别向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与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赋予包含不同个体信息(品种信息)的识别码14、14。赋予装置150具备激光装置151。激光装置151具有如下功能:在正由传送机Cv2输送的层压体11通过激光装置151的下方时,激光装置151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而照射激光束。通过从激光装置151朝向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照射激光束,在该层压体11的端面11a形成识别码14。通过从激光装置151朝向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b照射激光束,在该层压体11的端面11b形成识别码14。
被赋予装置150赋予了识别码14的层压体11通过未图示的夹具安装装置而被载置于传送机Cv3。夹具安装装置具有将层压体11安装于后述的夹具152的功能。如图6所示,夹具152包含输送板153和支柱154。输送板153为金属制的板状体,且形成为能够载置层压体11。支柱154为金属制的圆柱状体,且大致铅直地从输送板153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支柱154相对于输送板153固定。支柱154的外径可与轴孔11c的内径大致相等。在输送板153形成有多个(这里为6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输送板153的浇口孔155。各浇口孔155设于与层压体11的磁铁插入孔15对应的位置。
树脂注入装置160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而进行动作。树脂注入装置160具有将永久磁铁12插入各磁铁插入孔15的功能、检查永久磁铁12的插入状态以及树脂注入方向的功能、在进行树脂填充前对层压体11进行预热的功能、以及向插入了永久磁铁12的磁铁插入孔15内填充熔融树脂的功能。如图7所示,树脂注入装置160具备相机162、激光装置163、和树脂注入单元169。相机162以及激光装置163位于传送机Cv3的上方。
相机162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而进行动作。相机162具有如下功能:在正由传送机Cv3输送的层压体11通过相机162的下方时,对识别码14进行摄像。相机162将通过拍摄识别码14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输出至控制器Ctr。相机162也可包含光源(例如闪光灯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在对识别码14进行摄像时,相机162可对层压体11的朝向上方的端面11b或端面11a照射光。
激光装置163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而进行动作。激光装置163具有在正由传送机Cv3输送的层压体11通过激光装置163时向磁铁插入孔15投射激光的功能、朝向形成有识别孔19的位置投射激光的功能、以及接收投射的激光的反射光的功能。激光装置163例如配合控制器Ctr所指示的开始投射激光的时间(投光时间),进行激光投射。激光装置163一旦接收到激光,则会将表示接收到激光的受光信号输出至控制器Ctr。
如图8所详细展示,树脂注入单元169具备上模165、下模166、和多个柱塞(plunger)167。上模165和下模166形成为能够与夹具152的输送板153一起在高度方向上夹持层压体11的结构。在通过上模165、和输送板153以及下模166夹持层压体11时,层压体11被从上下方向施加指定负荷。
上模165为呈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在上模165中,在上模165的大致中央部设有一个贯通孔165a。贯通孔165a呈现与夹具152的支柱154对应的形状(大致圆形状),并且,支柱154能够穿过贯通孔165a。
下模166为呈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在下模166设有多个收容孔166a和多个浇口部166b。多个收容孔166a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下模166。各收容孔166a在上模165与下模166夹持了层压体11的状态(夹持状态)下,位于与层压体11的磁铁插入孔15对应的位置。各收容孔166a呈圆柱形状,且具有收容至少一个树脂颗粒(resin pellet)P的功能。多个浇口部166b分别与收容孔166a连接。在夹持状态下,各浇口部166b位于与形成于输送板153的浇口孔155对应的位置。在夹持状态下,从输送板153的厚度方向(下方)观察,浇口部166b的大小(面积)与浇口孔155大致相同。
多个柱塞167位于下模166的下方。各柱塞167形成为可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而相对于对应的收容孔166a插入或拔出的结构。在上模165以及下模166内设有作为加热源的内置热源(未图示)。这些内置热源例如为分别内置于上模165以及下模166的加热器。如果内置热源进行动作,则可在经由上模165以及下模166加热层压体11以及夹具152的同时,加热收容于各收容孔166a的树脂颗粒P。由此,树脂颗粒P熔融变为熔融树脂。
控制器Ctr例如基于被记录于记录介质的程序或操作者的操作输入等,生成用于分别使送出装置120、冲裁装置130、翻转装置140、赋予装置150、以及树脂注入装置160进行动作的指示信号,并向它们分别发送该指示信号。
控制器Ctr接收相机162输出的图像数据,并对接收到的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识别记录于识别码14的信息。例如,控制器Ctr识别(取得)记录于识别码14的关于品种的品种信息。由此,控制器Ctr对检查对象的层压体11的品种进行判断。
控制器Ctr使激光装置163以指定的投光时间朝向磁铁插入孔15投射激光。控制器Ctr例如接收对于向磁铁插入孔15投射的激光的受光信号,并算出接收到该受光信号的时间,作为受光时间。控制器Ctr根据投光时间与受光时间之差而计算出激光装置163与激光的反射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对例如永久磁铁12的有无、以及永久磁铁12的配置位置进行检查。
控制器Ctr使激光装置163朝向识别孔19的形成位置投射激光。与永久磁铁12的检查同样地,控制器Ctr根据激光装置163与激光的反射位置之间的距离来检查识别孔19的有无。在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中,如果该层压体11的载置状态恰当,则由于设有识别孔19的端面11b朝向下方,因而,控制器Ctr检测不到识别孔19。另一方面,在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中,如果该层压体11的载置状态恰当,则由于设有识别孔19的端面11b朝向上方,因而,控制器Ctr会检测到识别孔19。控制器Ctr基于识别孔19的检测结果和通过相机162读取到的品种信息,来判断层压体11的载置状态是否适当。
[转子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4~图8,对转子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控制器Ctr指示冲裁装置130,一边对电磁钢板ES按顺序进行冲裁一边层压冲裁部件W,从而形成层压体11。通过冲裁装置130形成的层压体11以端面11b接触传送机Cv1的方式被载置于传送机Cv1。
其次,控制器Ctr指示传送机Cv1,按顺序将多个层压体11朝向翻转装置140输送。接着,控制器Ctr指示翻转装置140,将多个层压体11中的一部分层压体11翻转。具体而言,将多个层压体11中的不作为翻转对象的层压体11以端面11b抵接于传送机Cv2的方式载置于传送机Cv2。并且,将多个层压体11中的作为翻转对象的层压体11以端面11a抵接于传送机Cv2的方式载置于传送机Cv2。
接着,控制器Ctr指示传送机Cv2,将层压体11朝向赋予装置150输送。接着,控制器Ctr指示赋予装置150,向层压体11分别赋予识别码14、14。具体而言,从赋予装置150的激光装置151朝向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朝向上方的端面11b照射激光束,在该端面11b形成识别码14。并且,从激光装置151朝向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朝向上方的端面11a照射激光束,在该端面11a形成识别码14。
接着,控制器Ctr指示夹具安装装置,将层压体11安装于夹具152。或者,也可代替夹具安装装置,由作业人员将层压体11安装于夹具152。例如,在夹具152被载置于载置台的状态下,将位于传送机Cv2的下游端侧的层压体11安装于夹具152。具体而言,对于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将支柱154嵌入轴孔11c,从而将层压体11以端面11a接触输送板153的方式载置于输送板153。并且,对于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将支柱154嵌入轴孔11c,从而将层压体11以端面11b接触输送板153的方式载置于输送板153。
接着,将安装于夹具152的层压体11输送至树脂注入装置160,如图6所示,在各磁铁插入孔15内插入永久磁铁12。永久磁铁12向各磁铁插入孔15内的插入可通过人手进行,也可基于控制器Ctr的指示,通过树脂注入装置160具备的机械手(robot hand)(未图示)等进行。应予说明,在图6中展示了将永久磁铁12插入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磁铁插入孔15的情况。
接着,控制器Ctr指示相机162以及激光装置163,对层压体11的姿势(载置状态)是否恰当进行判断。作为层压体11的姿势,控制器Ctr判断作为检查对象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以及端面11b朝向哪个方向。例如,控制器Ctr判断层压体11的端面11a以及端面11b中的哪一面朝向上方。首先,通过相机162,读取形成于层压体11的识别码14。识别(取得)记录于识别码14的关于品种的品种信息,并判断作为检查对象的层压体11的恰当姿势。
接着,通过激光装置163,向磁铁插入孔15投射激光,并检查永久磁铁12的有无、以及永久磁铁12的配置位置。在永久磁铁12不存在于磁铁插入孔15的情况下、或永久磁铁12的配置位置不恰当的情况下,控制器Ctr判断作为检查对象的层压体11不恰当。在对永久磁铁12进行检查后,接着通过激光装置163向识别孔19的形成位置投射激光,来检查识别孔19的有无。基于识别孔19的检测结果和通过相机162读取到的品种信息,判断层压体11的姿势是否恰当。例如,当根据通过相机162读取到的品种信息,显示端面11b朝向上方的状态为恰当时,如果没有检查到识别孔,则控制器Ctr会判断作为检查对象的层压体11不符合。被判断为不符合品的作为检查对象的层压体将被从生产线中排除。
另一方面,经判断,被判断为并非不符合的层压体11则被输送至树脂注入单元169。如图8所示,在处于被安装于夹具152的状态的层压体11的上方配置上模165,且在其下方配置下模166。然后,通过夹具152,利用上模165与下模166从高度方向夹持层压体11,对层压体11以指定的负荷施压。接着,在各收容孔166a中投入树脂颗粒P。当上模165以及下模166具备的内置热源进行工作而使树脂颗粒P呈熔融状态时,通过柱塞167使熔融树脂经由浇口部166b以及浇口孔155被注入各磁铁插入孔15。为了在磁铁插入孔15内形成固化树脂13,如图8所示,将熔融树脂从下方(从端面11a侧朝向端面11b侧)注入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磁铁插入孔15。在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中也是同样地,为了在磁铁插入孔15内形成固化树脂13,将熔融树脂从下方(从端面11b侧朝向端面11a侧)注入磁铁插入孔15。然后,一旦熔融树脂发生固化,则在磁铁插入孔15内形成固化树脂13。应予说明,也可在将层压体11配置于树脂注入单元169之前,通过未图示的加热装置对层压体11进行预热。或者,也可在注入熔融树脂之前,通过树脂注入单元169对层压体11进行预热。如此,永久磁铁12与固化树脂13一起被安装于层压体11。然后,从层压体11取下上模165、和夹具152以及下模166。由此,完成铁芯块B1、B2。
接着,从层压体11取下上模165、和夹具152以及下模166。此时,浇口孔155内的固化树脂断裂。因此,浇口孔155内的一部分固化树脂以与固化树脂13一体连接的状态残留于层压体11,在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中,残留在层压体11的该一部分固化树脂构成与端面11a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浇口痕17。在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中,残留在层压体11的该一部分固化树脂构成与端面11b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浇口痕17。在这个例子中,由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构成铁芯块B1,由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构成铁芯块B2。
接着,将铁芯块B1、B2输送到轴安装装置(未图示)。然后,通过将轴2插入铁芯块B1的轴孔11c以及铁芯块B2的轴孔11c,将轴2组装于铁芯块B1、B2。在插入(压入)轴2时,以使轴2的插入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轴2的插入。换言之,将轴2朝向形成于层压体11的飞边18a的突出方向插入轴孔11c。
例如,也可在以使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b以及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相对的方式层压铁芯块B1与铁芯块B2的状态下,将轴2插入轴孔11c。在这种情况下,以使插入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一致的方式将轴2从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侧朝向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b侧插入轴孔11c。
例如,也可在将铁芯块B1组装于轴2后,将铁芯块B2组装于轴2。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以使插入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一致的方式将轴2从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侧朝向端面11b侧插入铁芯块B1的轴孔11c。然后,以使插入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一致的方式将轴2从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侧朝向端面11b侧插入铁芯块B2的轴孔11c。由此,完成具备铁芯块B1、B2的转子1。
[作用]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层压铁芯块B1与铁芯块B2来形成一个转子叠片铁芯3,因此,能够得到尺寸比较大的转子叠片铁芯3。因此,如果使用该转子叠片铁芯3构成转子1,则能够得到输出功率较大的转子1。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对两个层压体11分别进行树脂注入而形成铁芯块B1、B2后,对它们进行层压,形成转子叠片铁芯3。因此,和向设于与转子叠片铁芯3同等尺寸的层压体的磁铁插入孔注入树脂的情况相比,在长度较短的磁铁插入孔15中填充熔融树脂。因此,不易在磁铁插入孔15中产生未填充区域。因此,能够谋求填充于作为树脂注入部的磁铁插入孔15的树脂的均匀化。
另外,如果一个层压体的浇口痕朝向另一个层压体,则该浇口痕会与另一个层压体接触,可能会产生凹痕(dent)。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认为磁力的流向会在凹痕附近发生变化,由此可能会影响转子1的输出性能。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当将层压体彼此层叠时,在层压体之间会出现间隙,浇口痕会从固化树脂上脱落,脱落的树脂可能会卡入转子(铁芯)与定子(齿部)之间的气隙(air gap)中。因此,为了抑制浇口痕引起的凹痕,也考虑在层压体之间设置中间板。例如,通过隔着在形成有浇口痕的位置具有凹陷的中间板来层叠层压体,能够抑制如上所述的由浇口痕引起的凹痕。
对此,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铁芯块B1中,与层压体11的端面11a相比向层压体11的外侧突出的浇口痕17被设于固化树脂13的上端面,在铁芯块B2中,与层压体11的端面11b相比向层压体11的外侧突出的浇口痕17被设于固化树脂13的下端面。层压体11以使浇口痕没有突出的端面11b以及端面11a彼此相对的方式彼此层压。因此,即使不设置中间板,也不会在端面形成因浇口痕而引起的凹痕。此外,也能够降低脱落的树脂被卡入上述气隙的可能性。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设有插入轴孔11c的轴2。在轴2插入各轴孔的状态下层压铁芯块B1和铁芯块B2,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铁芯块B1和铁芯块B2的层压状态。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铁芯块B1、B2双方的轴孔11c的周缘部,设有相互朝向相同方向突出的飞边18a。轴2以使该轴2的插入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一致的方式被插入轴孔11c。因此,和将轴2从与上述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插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插入轴2时轴2与飞边碰撞,使飞边脱落而在电动机内产生异物的情况。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铁芯块B1、B2双方中,在端面11b设有识别孔19。例如,通过朝向形成有识别孔19的位置照射激光,并检查识别孔19的有无,能够确定层压体11的姿势。具体而言,能够检测出层压体11的端面11a以及端面11b的哪一面朝向上方。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铁芯块B1、B2中,识别码14、14分别形成于彼此相对的端面11b以及端面11a。例如,在铁芯块B1、B2的制造过程中,在将熔融树脂从下方注入磁铁插入孔15内的情况下,以识别码14、14共同朝向上方的状态来输送铁芯块B1、B2各自的层压体11即可。因此,在结合层压体11的姿势的确定结果并使用识别码14的信息来检查树脂的注入方向的情况下,能够简化用于从识别码14读取个体信息的结构。此外,通过比较根据识别码14、14识别的铁芯块B1、B2的品种、和层压体11的姿势(识别孔19的有无),能够确认对该层压体11注入树脂的方向是否恰当。由此,能够抑制在层压了层压体11、11的状态下在相对的端面11b或端面11a形成浇口痕的情况。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已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b朝向上方的状态下,从下方向磁铁插入孔15注入熔融树脂,在未被翻转的层压体11的端面11a朝向上方的状态下,从下方向磁铁插入孔15注入熔融树脂。因此,为了分别形成浇口痕17的突出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相同的层压体11、以及浇口痕17的突出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层压体11,共同从同一方向注入树脂。由此,在形成浇口痕17的突出方向与飞边18a的突出方向的关系彼此不同的层压体11、11时,能够实现用于向磁铁插入孔15注入熔融树脂的上模以及下模的共用化。其结果为,能够简化转子1的制造装置100。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也可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形。
(1)本技术也可应用于转子1以外的铁芯制品(例如,构成定子叠片铁芯的一组铁芯块)。具体而言,当对在铁芯块的切槽的内周面(树脂注入部)设有用于对铁芯块与绕线之间进行绝缘的树脂膜的一组铁芯块进行层压而构成定子叠片铁芯(铁芯制品)时,也可应用本技术。即,在通过已相互层压的铁芯块来构成定子叠片铁芯的情况中,也可使形成于设于一个铁芯块的树脂注入部的固化树脂的浇口痕、和形成于设于另一个铁芯块的树脂注入部的固化树脂的浇口痕以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突出。作为定子叠片铁芯的铁芯块,可为由多个铁芯片组合形成的分割型的铁芯块,也可为非分割型的铁芯块。
(2)在通过向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树脂注入部(例如,贯通孔或槽)内填充熔融树脂来接合多个冲裁部件而构成铁芯块的情况下,也可应用本技术。在将本技术应用于一组铁芯块的情况中,一组铁芯块的层压状态也可通过焊接或粘合剂来维持。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多个冲裁部件W层压而成的层压体11作为安装有永久磁铁12的块体主体而发挥作用,但块体主体也可由层压体11以外的结构构成。具体而言,块体主体也可为设有用于插入永久磁铁的磁铁插入孔并形成为一体的部件。例如,块体主体可由将强磁性粉末压缩成形而成,也可由对含有强磁性粉末的树脂材料注射成形而成。
(4)也可在铁芯块B1中,在轴孔11c的周缘部设置从端面11b侧朝向端面11a侧突出的飞边,并且,在铁芯块B2中,在轴孔11c的周缘部设置从端面11b侧朝向端面11a侧突出的飞边。在这种情况下,可将轴2从端面11b朝向端面11a侧插入铁芯块B1的轴孔11c,也可将轴2从端面11b侧朝向端面11a侧插入铁芯块B2的轴孔11c。
(5)也可在铁芯块B1中,在轴孔11c的周缘部设置从端面11b侧朝向端面11a侧突出的飞边,并且,在铁芯块B2中,在轴孔11c的周缘部设置从端面11a侧朝向端面11b侧突出的飞边。也就是说,飞边可以从相互朝向外侧的铁芯块B1的端面11a与铁芯块B2的端面11b向外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将铁芯块B1以及铁芯块B2从彼此不同的方向安装于轴2。例如,也可以以轴2从铁芯块B1的端面11b侧朝向端面11a侧插入的方式从轴2的一端安装铁芯块B1。而且,也可以轴2从铁芯块B2的端面11a侧朝向端面11b侧插入的方式将铁芯块B2从轴2的另一端进行安装。在这些铁芯块B1、B2的制造过程中,也可不使用翻转装置140,而在所有的层压体11不翻转的状态下通过传送机输送到赋予装置150等。
(6)也可代替设于端面11b的识别孔19,在端面11a设置识别孔。在这种情况下,识别孔可表示在层压体11中的端面11a形成有塌角。也可在一组层压体11、11中的一个层压体中,设置表示其为形成有飞边的端面的识别孔,在另一个层压体中,设置表示其为形成有塌角的端面的识别孔。识别孔19的径向位置可与磁铁插入孔15大致相同。
(7)也可在铁芯块B1中,不在端面11b而在端面11a设置识别码14,并且,在铁芯块B2中,不在端面11a而在端面11b设置识别码14。在该结构中,与在彼此相对的端面11b、11a分别设置识别码14、14的情况同样地,能够简化用于根据识别码14、14来读取个体信息的结构。此外,由于形成有识别码14、14的端面朝向外侧,因此,在将铁芯块B1、B2组装于轴2的转子1中,通过确认识别码14、14双方,能够对铁芯块B1、B2的组装状态进行确认。
(8)也可将多个永久磁铁12插入一个磁铁插入孔15内。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永久磁铁12可在一个磁铁插入孔15内沿着上下方向相邻排列,也可沿磁铁插入孔15的长度方向排列。
(9)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厚度与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厚度也可彼此不同。例如,铁芯块B1中的构成层压体11的冲裁部件W的枚数、与铁芯块B2中的构成层压体11的冲裁部件W的枚数也可彼此不同。从上下方向观察,铁芯块B1中的层压体11的多个磁铁插入孔15的位置、与铁芯块B2中的层压体11的多个磁铁插入孔15的位置也可相互错开。
(10)在输送层压体11时,也可不使用传送机Cv1~传送机Cv3。例如,可在将层压体11载置于容器(container)的状态下,通过人手进行输送。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翻转装置140将多个层压体11每隔一个进行翻转,但翻转装置140也可以两个以上的个数为单位,交替进行翻转层压体11并送出、和不翻转层压体11并送出。或者,作为连续进行层压体11的翻转而送出的对象的层压体11的个数、与作为连续进行层压体11的不翻转而送出的对象的层压体11的个数也可相互不同。
(12)也可设置从冲裁装置130延伸至赋予装置150的主输送传送机来代替传送机Cv1以及传送机Cv2。在该结构中,在不翻转层压体11而送出至赋予装置150的情况下,可以在通过冲裁装置130将层压体11载置于主输送传送机的状态下,将层压体11朝向赋予装置150送出。此外,也可在主输送传送机的输送路径的中途位置并排设置翻转单元149。在翻转层压体11而送出至赋予装置150的情况下,也可在主输送传送机中,将输送中的该层压体11从主输送传送机移动至翻转单元149。也可将被翻转单元149翻转后的层压体11再次送回主输送传送机,并将层压体11在已被翻转的状态下朝向赋予装置150送出。
(13)制造装置100也可不具备翻转装置140,而是在具备树脂注入单元169的基础上,还具备能够将树脂从上方朝向磁铁插入孔注入的其他树脂注入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层压体11输送至树脂注入单元169以及其他树脂注入单元时,也可通过分支的输送装置分别输送层压体11、11,一个层压体被送出至树脂注入单元169,另一个层压体被送出至其他树脂注入单元。树脂注入单元169所包含的树脂注入用的金属模具和其他树脂注入单元所包含的树脂注入用的金属模具也可形成为一体。
(14)树脂注入单元169也可为能够相对于铁芯块B1、B2双方中的层压体11的磁铁插入孔15而从上方注入熔融树脂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树脂注入单元169也可不具备下模,而具备设有多个可插拔柱塞的收容孔的上模。也可在通过上述上模与夹具152(输送板153)从上下方向对层压体11加压的状态下,从上方进行树脂的注入。
(15)为了检测层压体11的识别孔19的有无,树脂注入装置160也可在传送机Cv3的下方具备激光装置。为了检测层压体11的识别孔19的有无,树脂注入装置160也可具备分别配置于传送机Cv3的上方以及下方的多个激光装置。对于树脂注入装置160所包含的相机以及激光装置的配置位置与个数,只要能够检查层压体11的姿势,则可为任意位置以及个数。
(16)层压体11也可不具备识别孔19。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Ctr也可通过检测飞边18a的有无来确定层压体11的姿势。控制器Ctr也可根据通过拍摄层压体11而得到的图像数据来检测识别孔19的有无或飞边18a的有无,从而确定层压体11的姿势。
(17)也可在通过赋予装置150将识别码14形成于层压体11之前,通过检测识别孔19的有无或飞边18a的有无,来检测出层压体11的姿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降低识别码形成于错误端面的可能性。
(1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中,沿着单一的生产线进行铁芯块B1以及铁芯块B2的制造,但铁芯块B1和铁芯块B2也可沿着互不相同的生产线而分别制造。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各自的冲裁装置中进行冲裁,也可在单一的冲裁装置中大致同时地进行构成铁芯块B1的层压体11的冲裁部件W和构成铁芯块B2的层压体11的冲裁部件W的两片份的冲裁。
[示例]
例1.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所涉及的铁芯制品(1)具备第1铁芯块(B1)和第2铁芯块(B2)。第1铁芯块(B1)包含第1块体主体(11)、第1固化树脂(13)、和第1浇口痕(17),该第1块体主体(11)包含第1端面(11a)以及第2端面(11b)、和从第1端面(11a)延伸至第2端面(11b)的第1树脂注入部(15),该第1固化树脂(13)设于第1树脂注入部(15),该第1浇口痕(17)与第1固化树脂(13)一体连接,且与第1端面(11a)相比朝向外侧突出。第2铁芯块(B2)包含第2块体主体(11)、第2固化树脂(13)、和第2浇口痕(17),该第2块体主体(11)包含第3端面(11a)以及第4端面(11b)、和从第3端面(11a)延伸至第4端面(11b)的第2树脂注入部(15),该第2固化树脂(13)设于第2树脂注入部(15),该第2浇口痕(17)与第2固化树脂(13)一体连接,且与第4端面(11b)相比朝向外侧突出。第1铁芯块(B1)和第2铁芯块(B2)以第2端面(11b)与第3端面(11a)相对的方式层压。另外,在想要制造尺寸较大的转子铁芯(铁芯制品)时,作为树脂注入部的磁铁插入孔的长度变长,因此存在熔融树脂没有均匀地填充于树脂注入部,从而在树脂注入部中产生熔融树脂的未填充区域的担忧。然而,根据例1,由于层压第1铁芯块与第2铁芯块而构成铁芯制品,因此,各自的树脂注入部的长度不会变长。因此,能够谋求填充于树脂注入部的树脂的均匀化。
例2.例1的铁芯制品也可进一步具备轴(2),该轴(2)插入于第1以及第2轴孔(11c、11c),该第1以及第2轴孔(11c、11c)分别设于第1以及第2块体主体(11、11)。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的层压状态。
例3.在例2的铁芯制品中,也可在第1轴孔(11c)的周缘部设有第1飞边(18a),该第1飞边(18a)从第1端面(11a)侧朝向第2端面(11b)侧突出。也可在第2轴孔(11c)的周缘部设有第2飞边(18a),该第2飞边(18a)从第3端面(11a)侧朝向第4端面(11b)侧突出。例如,以使轴的插入方向与第1以及第2飞边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式将轴插入轴孔11c、11c,在插入轴时能够抑制第1以及第2飞边发生脱落。
例4.在例1~例3中的任一个的铁芯制品中,第1铁芯块(B1)也可进一步包含第1识别码(14),该第1识别码(14)保存第1铁芯块(B1)的个体信息。第2铁芯块(B2)也可进一步包含第2识别码(14),该第2识别码(14)保存第2铁芯块(B2)的个体信息。第1以及第2识别码(14、14)可分别形成于第1以及第4端面(11a、11b)、或分别形成于第2以及第3端面(11b、11a)。例如,在第1铁芯块以及第2铁芯块的制造过程中,在共同从下方向第1以及第2树脂注入部注入熔融树脂的情况下,以使第1以及第2识别码均朝向上方或下方的状态输送第1以及第2块体主体即可。此外,在共同从上方向第1以及第2树脂注入部注入熔融树脂的情况下,以使第1以及第2识别码均朝向上方或下方的状态输送第1以及第2块体主体即可。因此,能够简化用于从第1以及第2识别码中读取个体信息的结构。
例5.本发明的其他例子所涉及的铁芯制品(1)的制造方法包含:在第1块体主体(11)的从第1端面(11a)延伸至第2端面(11b)的第1树脂注入部(15)设置第1固化树脂(13),向第1树脂注入部(15)注入熔融树脂,以使第1浇口痕(17)与第1固化树脂(13)一体连接并与第1端面(11a)相比朝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第1铁芯块(B1);在第2块体主体(11)的从第3端面(11a)延伸至第4端面(11b)的第2树脂注入部(15)设置第2固化树脂(13),在第2树脂注入部(15)注入熔融树脂,以使第2浇口痕(17)与第2固化树脂(13)一体连接并与第4端面(11b)相比朝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第2铁芯块(B2);以及,以使第2端面(11b)与第3端面(11a)相对的方式层压第1铁芯块(B1)和第2铁芯块(B2)。与上述同样地,由于层压第1铁芯块与第2铁芯块而构成铁芯制品,因此,各自的树脂注入部的长度不会变长。因此,能够谋求填充于树脂注入部的树脂的均匀化。
例6.例5的方法也可进一步包含:将轴(2)插入于第1以及第2轴孔(11c、11c),该第1以及第2轴孔(11c、11c)分别设于第1以及第2块体主体(11、11)。在例5的方法中,也可在第1轴孔(11c)的周缘部设有第1飞边(18a),该第1飞边(18a)从第1端面(11a)侧朝向第2端面(11b)侧突出。也可在第2轴孔(11c)的周缘部设有第2飞边(18a),该第2飞边(18a)从第3端面(11a)侧朝向第4端面(11b)侧突出。插入轴(2)也可包含:以使轴(2)的插入方向与第1以及第2飞边(18a、18a)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式将轴(2)插入于第1以及第2轴孔(11c、11c)。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的层压状态。此外,在插入轴时能够抑制第1以及第2飞边发生脱落。
例7.例5或例6的方法也可进一步包含:在形成第1铁芯块(B1)之前,为了确定第1块体主体(10)的姿势,对第1以及第2端面(11a、11b)中的哪一面朝向上方进行检测;和,在形成第2铁芯块(B2)之前,为了确定第2块体主体(11)的姿势,对第3以及第4端面(11a、11b)中的哪一面朝向上方进行检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检查了哪一端面朝向上方的基础上,形成第1以及第2铁芯块,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在浇口痕突出方向错误的状态下形成第1以及第2铁芯块。
例8.例5~例7中的任一个方法也可进一步包括:在第1以及第2端面(11a、11b)中的任一方形成保存第1铁芯块(B1)的个体信息的第1识别码(14);和,在第3以及第4端面(11a、11b)中的任一方形成保存第2铁芯块(B2)的个体信息的第2识别码(14)。层压第1以及第2铁芯块(B1、B2)也可包含:将在第1端面(11a)形成有第1识别码(14)的第1铁芯块(B1)、和在第4端面(11b)形成有第2识别码(14)的第2铁芯块(B2)以第2端面(11b)与第3端面(11a)相对的方式进行层压;或将在第2端面(11b)形成有第1识别码(14)的第1铁芯块(B1)、和在第3端面(11a)形成有第2识别码(14)的第2铁芯块(B2)以第2端面(11b)与第3端面(11a)相对的方式进行层压。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能够简化用于从第1以及第2识别码中读取个体信息的结构。
例9.例5~例8中的任一个方法中,形成第1铁芯块(B1)也可包含:在第1端面(11a)朝向上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上方注入第1树脂注入部(15)。形成第2铁芯块(B2)也可包含:在第4端面(11b)朝向上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上方注入第2树脂注入部(15)。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用于向第1树脂注入部以及第2树脂注入部注入熔融树脂的树脂注入用金属模具的共用化。其结果为,能够简化转子的制造装置。
例10.例5~例8中的任一个方法中,形成第1铁芯块(B1)也可包含:在第1端面(11a)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下方注入第1树脂注入部(15)。形成第2铁芯块(B2)也可包含:在第4端面(11b)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下方注入第2树脂注入部(15)。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用于将熔融树脂注入第1树脂注入部以及第2树脂注入部的树脂注入用金属模具的共用化。其结果为,能够简化转子的制造装置。

Claims (10)

1.一种铁芯制品,其中,
所述铁芯制品具备第1铁芯块和第2铁芯块,
所述第1铁芯块包含:
第1块体主体,所述第1块体主体包含第1端面以及第2端面、和从所述第1端面延伸至所述第2端面的第1树脂注入部;
第1固化树脂,所述第1固化树脂设于所述第1树脂注入部;以及
第1浇口痕,所述第1浇口痕与所述第1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所述第1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2铁芯块包含:
第2块体主体,所述第2块体主体包含第3端面以及第4端面、和从所述第3端面延伸至所述第4端面的第2树脂注入部;
第2固化树脂,所述第2固化树脂设于所述第2树脂注入部;以及
第2浇口痕,所述第2浇口痕与所述第2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所述第4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1铁芯块和所述第2铁芯块以所述第2端面与所述第3端面相对的方式层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芯制品,其中,
所述铁芯制品进一步具备轴,所述轴插入于第1轴孔以及第2轴孔,所述第1轴孔以及所述第2轴孔分别设于所述第1块体主体以及所述第2块体主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芯制品,其中,
在所述第1轴孔的周缘部设有第1飞边,所述第1飞边从所述第1端面侧朝向所述第2端面侧突出,
在所述第2轴孔的周缘部设有第2飞边,所述第2飞边从所述第3端面侧朝向所述第4端面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芯制品,其中,
所述第1铁芯块进一步包含第1识别码,所述第1识别码保存所述第1铁芯块的个体信息,
所述第2铁芯块进一步包含第2识别码,所述第2识别码保存所述第2铁芯块的个体信息,
所述第1识别码以及所述第2识别码分别形成于所述第1端面以及所述第4端面、或分别形成于所述第2端面以及所述第3端面。
5.一种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包含:
在第1块体主体的从第1端面延伸至第2端面的第1树脂注入部设置第1固化树脂,向所述第1树脂注入部注入熔融树脂,以使第1浇口痕与所述第1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所述第1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第1铁芯块;
在第2块体主体的从第3端面延伸至第4端面的第2树脂注入部设置第2固化树脂,向所述第2树脂注入部注入熔融树脂,以使第2浇口痕与所述第2固化树脂一体连接、且与所述第4端面相比朝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第2铁芯块;以及
以使所述第2端面与所述第3端面相对的方式层压所述第1铁芯块和所述第2铁芯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含:将轴插入于第1轴孔以及第2轴孔,所述第1轴孔以及所述第2轴孔分别设于所述第1块体主体以及所述第2块体主体,
在所述第1轴孔的周缘部设有第1飞边,所述第1飞边从所述第1端面侧朝向所述第2端面侧突出,
在所述第2轴孔的周缘部设有第2飞边,所述第2飞边从所述第3端面侧朝向所述第4端面侧突出,
插入所述轴包含:以使所述轴的插入方向与所述第1飞边以及所述第2飞边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式将所述轴插入于所述第1轴孔以及所述第2轴孔。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含:
在形成所述第1铁芯块之前,为了确定所述第1块体主体的姿势,对所述第1端面以及所述第2端面中的哪一面朝向上方进行检测;以及
在形成所述第2铁芯块之前,为了确定所述第2块体主体的姿势,对所述第3端面以及所述第4端面中的哪一面朝向上方进行检测。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含:
在所述第1端面以及所述第2端面中的任一方形成保存所述第1铁芯块的个体信息的第1识别码;以及
在所述第3端面以及所述第4端面中的任一方形成保存所述第2铁芯块的个体信息的第2识别码,
层压所述第1铁芯块以及所述第2铁芯块包含:
将在所述第1端面形成有所述第1识别码的所述第1铁芯块、和在所述第4端面形成有所述第2识别码的所述第2铁芯块以所述第2端面与所述第3端面相对的方式进行层压;或
将在所述第2端面形成有所述第1识别码的所述第1铁芯块、和在所述第3端面形成有所述第2识别码的所述第2铁芯块以所述第2端面与所述第3端面相对的方式进行层压。
9.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第1铁芯块包含:在所述第1端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上方注入所述第1树脂注入部,
形成所述第2铁芯块包含:在所述第4端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上方注入所述第2树脂注入部。
10.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第1铁芯块包含:在所述第1端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下方注入所述第1树脂注入部,
形成所述第2铁芯块包含:在所述第4端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将熔融树脂从下方注入所述第2树脂注入部。
CN201911106878.2A 2018-11-15 2019-11-13 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193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4905A JP7099936B2 (ja) 2018-11-15 2018-11-15 鉄心製品及び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
JP2018-214905 2018-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3368A true CN111193368A (zh) 2020-05-22
CN111193368B CN111193368B (zh) 2023-05-23

Family

ID=70709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06878.2A Active CN111193368B (zh) 2018-11-15 2019-11-13 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7059B2 (zh)
JP (1) JP7099936B2 (zh)
CN (1) CN11119336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74472A (ja) * 2019-04-11 2020-10-2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4666B2 (ja) * 2020-08-19 2024-01-16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コア部製造装置
JP7422629B2 (ja) 2020-08-21 2024-01-26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残留樹脂の除去方法及び残留樹脂の除去装置
JP2022091205A (ja) * 2020-12-09 2022-06-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IT202100003434A1 (it) * 2021-02-16 2022-08-16 Dema S R L Metodo ed impianto per la formazione di armature metalliche di motori elettrici o simili costituite da pacchi di lamierini con sottogruppi di lamierini solidarizzati
WO2022224342A1 (ja) * 2021-04-20 2022-10-27 株式会社九州日昌 加熱装置
CN116424792B (zh) * 2023-06-15 2023-08-29 泰州铭建精机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或转子生产用具有纠偏功能的自动迭片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4376A (ja) * 2006-08-22 2008-03-06 Mitsui High Tec Inc 回転子積層鉄心の樹脂封止方法
JP2017163757A (ja) * 2016-03-10 2017-09-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7565715A (zh) * 2016-07-01 2018-01-09 株式会社三井高科技 层叠铁心及其制造方法
WO2018100936A1 (ja) * 2016-11-29 2018-06-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回転子、それを備えた電動機、およびその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WO2018189988A1 (ja) * 2017-04-14 2018-10-18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金属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属製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4815A (ja) 2007-11-13 2009-06-04 Tamagawa Seiki Co Ltd 鉄芯構造
JP5238231B2 (ja) * 2007-11-28 2013-07-17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5581013B2 (ja) * 2009-06-23 2014-08-27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回転子鉄心
JP4688950B2 (ja) * 2009-10-01 2011-05-25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回転子積層鉄心の樹脂封止方法
JP5799605B2 (ja) 2011-06-22 2015-10-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855515B2 (ja) * 2012-04-03 2016-02-09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回転子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CN105576865B (zh) * 2014-10-30 2020-03-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磁铁埋入型转子及其制造方法与其制造装置
JP6101733B2 (ja) * 2015-04-20 2017-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6011693B1 (ja) * 2015-07-27 2016-10-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ロータ
JP6457969B2 (ja) * 2016-05-19 2019-01-23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JP6341236B2 (ja) * 2016-07-25 2018-06-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気機械
JP6939042B2 (ja) * 2017-04-20 2021-09-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ボンド磁石の射出成形装置及びボンド磁石の射出成形方法
DE102017214309A1 (de) * 2017-08-17 2019-02-2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eines Kraftfahrzeugs,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Rotors
JP7089162B2 (ja) * 2018-03-30 2022-06-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気機械及び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4376A (ja) * 2006-08-22 2008-03-06 Mitsui High Tec Inc 回転子積層鉄心の樹脂封止方法
JP2017163757A (ja) * 2016-03-10 2017-09-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7565715A (zh) * 2016-07-01 2018-01-09 株式会社三井高科技 层叠铁心及其制造方法
WO2018100936A1 (ja) * 2016-11-29 2018-06-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回転子、それを備えた電動機、およびその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WO2018189988A1 (ja) * 2017-04-14 2018-10-18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金属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属製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74472A (ja) * 2019-04-11 2020-10-2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7163852B2 (ja) 2019-04-11 2022-11-01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ロ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61946A1 (en) 2020-05-21
CN111193368B (zh) 2023-05-23
JP2020088909A (ja) 2020-06-04
JP7099936B2 (ja) 2022-07-12
US11277059B2 (en)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93368A (zh) 铁芯制品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CN109525080B (zh) 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
CN109600005B (zh) 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铁芯的制造装置
CN110100377B (zh) 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及层叠铁芯的制造装置
JP5880709B2 (ja) 界磁極用磁石体の製造装置
JP2019162013A (ja) 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US1090933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rds with a transparent window
EP2902129A1 (en) Laminating apparatus and laminated body manufacturing system
CN111869062A (zh) 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
CN111801879B (zh) 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JP7356307B2 (ja) 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鉄心製品
EP0928129B1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dhesive layer,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double-sided substrat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ed substrate
JP6382465B1 (ja) 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CN112134426B (zh)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及铁芯产品
CN108233649B (zh) 制造层叠铁芯的方法和装置
JP6626934B1 (ja) 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鉄心製品
JP7187353B2 (ja) 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
CN112519064A (zh) 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装置
CN112567403A (zh) 用于跟踪构件的方法
CN111162645A (zh) 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以及转子铁芯
KR101297899B1 (ko) 플라스틱 카드의 스탬핑 위치 자동 조절 방식의 홀로그램 부착장치
WO2024080316A1 (ja) 積層体の製造装置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23080913A (ja) ロータコアにおける磁石の正否判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