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3611B - 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3611B
CN111133611B CN201880060884.6A CN201880060884A CN111133611B CN 111133611 B CN111133611 B CN 111133611B CN 201880060884 A CN201880060884 A CN 201880060884A CN 111133611 B CN111133611 B CN 111133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member
terminal
storage element
side wal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08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3611A (zh
Inventor
前田宪利
山尾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33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3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0Gaskets; Sea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元件。蓄电元件具备:电极端子,具有板状的端子主体以及与端子主体连接的轴部;和上绝缘构件,配置在端子主体与容器之间,并且形成有供轴部贯通的贯通孔。上绝缘构件具有沿着端子主体的端面配置的侧壁部。在侧壁部,在俯视下,在与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轴部的中心点的侧方的位置设置有薄壁部。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配置在电极端子的端子主体与容器之间的绝缘构件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具备收纳电极体的容器和配置于容器的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具备收纳电极的壳体的蓄电装置中使用的端子构造。在该端子构造中,在盖构件的内表面与端子构件的基座部之间配置绝缘构件,并且在盖构件的外表面与将端子构件固定于盖构件的固定构件之间配置绝缘构件。两个绝缘构件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位于盖构件与壳体的焊接位置即盖构件的外缘部侧的外侧部分比其内侧部分相对薄。由此,在其外侧部分与盖构件分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焊接盖构件与壳体时的热而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构件的熔融。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53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绝缘构件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一般由树脂材料等非金属形成,因此存在应该如何从焊接时的热中保护绝缘构件的问题。绝缘构件除了电极端子与容器的绝缘之外,还担负作为俯视(从电极端子侧观察容器主体的情况)下的止转或者位置限制的功能,因此对于以怎样的方式保持电极端子也成为问题。
本申请发明人对绝缘构件应如何保持电极端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为了电极端子的位置限制等而将绝缘构件形成为与电极端子紧密接触的情况下,在绝缘构件上产生由电极端子的构造引起的问题。具体而言,有时因端子主体与轴部的接合方法而在电极端子产生变形,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绝缘构件的变形。此外,在绝缘构件的材料中含有树脂的情况下,也存在绝缘构件产生白化的可能性。绝缘构件的变形成为干扰配置于容器的外部的其他构件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绝缘构件的白化也成为蓄电元件的短寿命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端子主体与轴部的接合方法引起的变形按每个电极端子而变形量不同,因此能够与多个电极端子分别对应的绝缘构件的制作并不容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配置在电极端子的端子主体与容器之间的绝缘构件且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容器,并且具备:电极端子,具有板状的端子主体以及与所述端子主体连接的轴部;和绝缘构件,配置在所述端子主体与所述容器之间,并且形成有供所述轴部贯通的贯通孔,所述绝缘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端子主体的端面配置的侧壁部,在所述侧壁部,在俯视下,在与所述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轴部的中心点的侧方的位置设置有薄壁部或者缺口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配置在电极端子的端子主体与容器之间的绝缘构件且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配置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容器内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端子向盖板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端子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电极端子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是具备容器的蓄电元件,并且具备:具有板状的端子主体以及与所述端子主体连接的轴部的电极端子;和绝缘构件,配置在所述端子主体与所述容器之间,并且形成有供所述轴部贯通的贯通孔,所述绝缘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端子主体的端面配置的侧壁部,在所述侧壁部,在俯视下,在与所述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轴部的中心点的侧方的位置设置有薄壁部或者缺口部。
根据该结构,在绝缘构件的侧壁部中的轴部的侧方的位置存在薄壁部或者缺口部。因此,在制造电极端子时,即使在通过对轴部施加力而使端子主体的宽度在轴部的位置鼓出的情况下,绝缘构件也能够通过薄壁部或者缺口部容易地收纳端子主体的鼓出的部分。即,在本方式的绝缘构件中,在与端子主体的鼓出的部分对应的位置配置有侧壁部的容易变形的部分即薄壁部、或者侧壁部的被切去的部分(不存在侧壁部的部分)。因此,本方式所涉及的绝缘构件在端子主体的鼓出量存在按每个电极端子的个体差的情况下,能够对多个电极端子中的任一个适当地进行保持。更详细而言,至少侧壁部中的没有薄壁部或者缺口部的部分配置在沿着端子主体的端面的位置,从而能够实现电极端子(端子主体)的止转或者位置限制的功能。即,本方式的绝缘构件能够允许端子主体的轴部的侧方的鼓出,并且能够进行端子主体的位置限制等。因此,本方式的蓄电元件是具备配置于电极端子的端子主体与容器之间的绝缘构件且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
所述轴部也可以塑性接合于所述端子主体。
本方式的蓄电元件容易产生端子主体的鼓出,其鼓出量容易产生偏差,另一方面,能够采用利用可得到高接合强度的塑性接合(利用了两个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的塑性变形的接合)而制造的电极端子。因此,轴部与端子主体的接合的可靠性高,这有助于蓄电元件的可靠性的提高。
也可以是,所述薄壁部沿着以所述轴部为中心的圆弧形成。
根据该结构,与端子主体的鼓出的部分的形状近似的形状的薄壁部设置于侧壁部。由此,能够减少薄壁部与端子主体的鼓出的部分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异物侵入以及滞留于该间隙的可能性降低。这有助于蓄电元件的可靠性的提高。
也可以是,在所述俯视下,所述薄壁部或者所述缺口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中央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绝缘构件形成为180°的旋转对称的形状,因此在将绝缘构件配置于盖板的配置工序中,绝缘构件的朝向的选择项至少有两个,这两个中的任一个都没有问题,因此能够实现配置工序的效率化、或者绝缘构件的配置错误的可能性的减少等。即,能够高效地制造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
也可以是,在所述俯视下,所述薄壁部或者所述缺口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俯视下在大致正方形的端子主体的中央设置有轴部的电极端子中4边产生鼓出的情况下,绝缘构件也能够容易地收纳各边的鼓出。也就是说,即使在为了应对蓄电元件所要求的规格而采用了大致正方形的端子主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
也可以是,在所述俯视下,所述端子主体在所述轴部的两侧分别具有接合外部的导电构件的接合面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端子主体中的被机械地固定的部分的两侧存在接合面部,从而与汇流条等的接合面积变得比较大。此外,由于能够在端子主体上平衡良好地接合汇流条等导电构件,因此能够实现端子主体的稳定化。
也可以是,所述绝缘构件具有凸部,该凸部形成在位于所述容器与所述端子主体之间的底面部,并且位于所述薄壁部或者所述缺口部的附近。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凸部从下方(从容器侧)支承端子主体的鼓出部分。因此,在向端子主体焊接汇流条时等,在对端子主体施加按压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端子主体的鼓出部分的挠曲。其结果是,端子主体的变形得到抑制,这有助于蓄电元件的可靠性的提高。
也可以是,所述绝缘构件还具有凹部,该凹部形成在所述底面部中的所述凸部的背侧的位置。
通过树脂成型制作的绝缘构件在壁厚不均匀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由收缩等引起的变形。关于这一点,在本方式的绝缘构件中,在底面部中,在凸部的背侧形成有凹部。即,由于以不使底面部的壁厚大幅变化的方式设置凸部,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制作绝缘构件。这有助于蓄电元件的可靠性的提高。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说明。另外,各图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是严格图示的图。
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分别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示的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并非旨在限定本发明。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结构要素中的未记载在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来说明。
在以下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蓄电元件所具有的一对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一对集电体的排列方向、电极体的两端部(一对复合材料层非形成部)的排列方向、电极体的卷绕轴方向、或者容器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容器的长侧面的对置方向、容器的短侧面的宽度方向、或者容器的厚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与盖板的排列方向、容器的短侧面的长度方向、集电体的脚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或者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另外,根据使用方式,也考虑Z轴方向不成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但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X轴方向正侧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侧,X轴方向负侧表示与X轴方向正侧相反的一侧。对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
[1.蓄电元件的整体说明]
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整体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配置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内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是将容器100的盖板110和容器主体101分离来示出蓄电元件10的立体图。
蓄电元件10是能够充电并放电的二次电池,更具体而言,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10适用于EV、HEV、或者PHEV等各种汽车。另外,蓄电元件10并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蓄电元件10也可以是即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所蓄积的电力的一次电池。
如图1所示,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电极端子200以及300。如图2所示,在容器100的内部收纳有负极侧的集电体120、正极侧的集电体130以及电极体400。
另外,蓄电元件10除了上述的结构要素之外,也可以具备配置于集电体120以及130的侧方的间隔件、或者包入电极体400等的绝缘膜等。在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但省略其图示。另外,作为容器100中封入的电解液,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10的性能即可,对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各种电解液。
容器100由矩形筒状且具备底的容器主体101和封闭容器主体101的开口的板状构件即盖板110构成。容器100具有通过在将电极体400等收纳于内部后将盖板110与容器主体101焊接等而对内部进行密封的构造。另外,盖板110以及容器主体101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不锈钢、铝或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
电极体400具备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是能够蓄积电力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正极板是在由铝或者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集电箔即正极基材层上形成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复合材料层的极板。负极板是在由铜或者铜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集电箔即负极基材层上形成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复合材料层的极板。隔板是由树脂等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而且,电极体400通过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配置隔板并卷绕而形成。
在电极体400的卷绕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存在层叠作为基材层的金属箔而形成的与集电体120或者130接合的端部。具体而言,电极体400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在图2中为X轴方向负侧的端部)具有层叠正极板的基材层而形成的正极侧端部411a。电极体400在卷绕轴方向的另一端(在图2中为X轴方向正侧的端部)具有层叠负极板的基材层而形成的负极侧端部42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极体400的截面形状,图示了长圆形状,但也可以是椭圆形状、圆形状、多边形状等。电极体400的形状不限于卷绕型,也可以是层叠了平板状极板的层叠型。
作为负极端子的电极端子200经由集电体120与电极体400的负极电连接。作为正极端子的电极端子300经由集电体130与电极体400的正极电连接。电极端子200以及300隔着具有绝缘性的上绝缘构件250以及350安装于在电极体400的上方配置的盖板110。
集电体120以及130配置于电极体400与容器100的壁面之间,是电连接于电极端子200以及300、电极体400的负极板以及正极板的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另外,集电体130与电极体400的正极基材层同样由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但并不限定材质。关于集电体120,与电极体400的负极基材层同样由铜或者铜合金等形成,但也不限定材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电体120以及130分别通过超声波接合与电极体400接合。即,集电体120通过超声波接合与电极体400的负极侧端部421a接合。集电体130通过超声波接合与电极体400的正极侧端部411a接合。
[2.电极端子向容器的安装构造]
接下来,使用图3~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的电极端子向盖板11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00以及300各自向盖板110的安装构造是共通的。因此,以下,对负极侧的电极端子200向盖板110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省略关于正极侧的电极端子300向盖板110的安装构造的图示以及说明。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端子200向盖板110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轴部210图示了铆接前的状态,未示出端子主体201的鼓出(图4所示的鼓出部201a)。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端子200的结构概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的结构概要的俯视图。另外,在图5中,轴部210(在图5中未图示)的中心点(俯视下的轴心的位置)P用黑圆点表示。这在后述的图8中也相同。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的结构概要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在图6中,图示了图5中的VI-VI线截面。另外,在图6中,用单点划线表示了轴部210(在图6中未图示)的中心轴(通过中心点P且与轴向平行的假想轴)Ac。这在后述的图7中也相同。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00具有端子主体201和轴部210。端子主体201隔着上绝缘构件250配置于容器100的盖板110,经由轴部210与容器100内的集电体120电连接。
更具体而言,电极端子200所具备的轴部210插入上绝缘构件250的贯通孔252、盖板110的开口部112、下绝缘构件280的开口部282、以及集电体120的开口部123,并且前端部被铆接。由此,电极端子200与上绝缘构件250、下绝缘构件280、以及集电体120一起固定于盖板110。
集电体120具有形成有开口部123的端子连接部121和从端子连接部121延伸设置的一对脚部122,一对脚部122如上述那样与电极体400的负极侧端部421a接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铆接与电极端子200连接的轴部210的前端部,进行电极端子200以及集电体120的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这些构件以及上绝缘构件250以及下绝缘构件280向容器100(盖板110)的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盖板110与电极端子200之间的上绝缘构件250具有形成供轴部210贯通的贯通孔252的筒状部259,筒状部259具有维持轴部210与盖板110的开口部112之间的气密的作用。即,上绝缘构件250还具有作为所谓的垫片的作用。另外,上绝缘构件250以及下绝缘构件280分别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或者聚苯硫醚树脂(PPS)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主体201是通过与汇流条接合而经由汇流条进行电能的输入输出的构件。作为将端子主体201与汇流条接合的方法,可使用激光焊接。
在此,在使用激光焊接将汇流条与端子主体201接合的情况下,从防止腐蚀以及焊接性的观点出发,这些构件优选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另一方面,由于负极侧的集电体120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因此与集电体120机械以及电连接的轴部210优选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因此,在制作电极端子200的情况下,需要铝制的端子主体201与铜制的轴部210的异种金属彼此的接合(异种接合)。作为该异种接合的方法,一般利用量产性优异且低成本的塑性接合(利用了塑性变形的接合)。作为塑性接合的例子,有利用旋转铆接等的铆接接合。
在作为轴部210与端子主体201的接合方法而使用铆接接合的情况下,插入于端子主体201的贯通孔的轴部210被沿轴向按压而在径向上鼓出,其结果是,有时端子主体201产生变形。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端子主体201的轴部210的侧方的位置产生鼓出(鼓出部201a)。即,在俯视下为圆角长方形的端子主体201的、轴部210的侧方的位置形成鼓出部201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210的中心点P位于俯视下的端子主体20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中心且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大致中心。因此,在端子主体201中,靠近轴部2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面202向外侧鼓出,由此形成鼓出部201a。
在通过铆接接合将直径为5mm~10mm程度的铜制的轴部210接合于厚度为几mm、纵横为几cm程度的铝制的端子主体201的情况下,鼓出部201a中的鼓出量d为0.1mm~1mm程度。另外,端子主体201的厚度越小,以及轴部210的直径相对于端子主体201的纵向宽度或者横向宽度的比例越大,则鼓出量d倾向于越大。
这样,电极端子200由其制造工序引起而在端子主体201形成鼓出部201a。鼓出部201a与使用模具成型的情况不同,在多个端子主体201的每一个中,鼓出量d的个体差(偏差)比较大。因此,在将安装端子主体201的绝缘构件中的侧壁部形成为沿着与轴部210接合前的端子主体201的端面202的情况下,侧壁部被鼓出部201a按压,其结果是,可能产生绝缘构件的变形以及树脂制的绝缘构件的白化。当然,技术上也能够通过对产生了鼓出部201a的端子主体201实施切削加工(修整)来削掉鼓出部201a。但是,进行该修整会存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效率的降低、或者生产成本的上升等问题,因此实际上难以采用。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中,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在侧壁部251的一部分设置有薄壁部254。由此,抑制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对侧壁部251的压迫。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具备:电极端子200,具有板状的端子主体201以及与端子主体201连接的轴部210;和上绝缘构件250,配置于端子主体201与容器100之间,并且形成有供轴部210贯通的贯通孔252。上绝缘构件250具有沿着端子主体201的端面202配置的侧壁部251。在侧壁部251,在俯视下,在与侧壁部251的延伸设置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轴方向)上的轴部210的中心点P的侧方的位置设置有薄壁部25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侧壁部251中的薄壁部254以外的部位(至少与薄壁部254相邻的位置)的厚度为Tb,薄壁部254的壁厚最小的部分的厚度为Ta(Ta<Tb)。
根据该结构,上绝缘构件250能够通过薄壁部254容易地收纳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分(鼓出部201a)。即,在本方式的上绝缘构件250中,在与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对应的位置配置有作为侧壁部251容易变形的部分的薄壁部254。因此,在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量d存在按每个电极端子200的个体差的情况下,上绝缘构件250能够适当地保持多个电极端子200中的任一个。更详细而言,至少侧壁部251中的没有薄壁部254的部分配置在沿着端子主体201的端面202的位置,从而能够实现电极端子200(端子主体201)的止转或者位置限制的功能。
当然,考虑到鼓出量d的个体差,也可考虑通过将侧壁部中的轴部210的侧方的部分大幅地向外部释放,从而构成与多个电极端子200各自对应的绝缘构件。然而,在该情况下,绝缘构件的尺寸变大,其结果是,存在该绝缘构件与要求小型化的蓄电元件10的规格不一致的可能性。对于鼓出量d比较小的电极端子200,端子主体201与侧壁部的间隙变得比较大,也可能产生尘埃等异物容易积存于该间隙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中,通过在侧壁部中的轴部210的侧方的位置设置薄壁部254,能够在不增大上绝缘构件250的外形的情况下分别适当地保持鼓出量d的个体差比较大的电极端子200。由于不需要与轴部210接合后的端子主体201的修整,因此从蓄电元件10的制造效率或者生产成本的观点考虑,这一点是有利的。
即使在端子主体201未形成鼓出部的情况下,薄壁部254的存在也不会妨碍端子主体201向上绝缘构件250的配置。因此,即使在正极侧的电极端子300不存在鼓出的问题的情况下,作为上绝缘构件350,也能够采用与上绝缘构件250相同形状的构件。即,能够在正极侧和负极侧实现上绝缘构件的共通化。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允许端子主体201的轴部210的侧方的鼓出,并且能够进行端子主体201的位置限制等。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是具备配置于电极端子200的端子主体201与容器100之间的上绝缘构件250且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210与端子主体201塑性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由于在上绝缘构件250设置有薄壁部254,因此能够采用利用塑性接合(容易产生端子主体201的鼓出且该鼓出量d容易产生偏差但能够得到高接合强度的塑性接合)制造的电极端子200。因此,轴部210与端子主体201的接合的可靠性高,这有助于蓄电元件10的可靠性的提高。
作为用于轴部210与端子主体201的接合的塑性接合,除了铆接接合以外,还可以举出压入接合。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设置于端子主体201的孔压入具有比该孔的内径大的外径的轴部210的端部,轴部210与端子主体201接合。进行该压入接合的结果,有时在端子主体201的轴部210的侧方的位置产生鼓出。因此,即使在轴部210与端子主体201通过压入接合而接合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也能够在抑制白化等不良情况的同时适当地保持端子主体201。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壁部254沿着以轴部210为中心的圆弧形成。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形成沿着以轴部210的中心点P为中心的圆弧C的内表面的薄壁部254设置于侧壁部251。
即,与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的形状近似的形状的薄壁部254设置于侧壁部251。由此,能够减少薄壁部254与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异物侵入、滞留该间隙的可能性降低。这有助于蓄电元件10的可靠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下,薄壁部254分别配置于上绝缘构件250的在第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轴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在俯视下,薄壁部254配置于上绝缘构件250的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
即,上绝缘构件250形成为以中心点P为中心的180°的旋转对称的形状。因此,在将上绝缘构件250配置于盖板110的配置工序中,上绝缘构件250的朝向的选择项至少有两个,这两个中的任一个都没有问题。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配置工序的效率化、或者上绝缘构件250的配置错误的可能性的减少等。即,能够高效地制造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俯视下,端子主体201在轴部210的两侧分别具有接合外部的导电构件的接合面部205。另外,在图4中,将接合面部205的大致区域表示为带有点的区域。
在该结构中,在端子主体201中的被机械固定的部分(存在轴部210的部分)的两侧存在接合面部205。其结果是,与汇流条等导电构件的接合面积变得比较大。此外,由于能够将汇流条等导电构件与端子主体201平衡良好地接合,因此能够实现端子主体201的稳定化。另外,在图5中,相对于轴部210,仅在端子主体20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存在接合面部205,但也可以代替这一对接合面部205或者在此基础上,在端子主体20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配置接合面部20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绝缘构件250具有凸部255,凸部255形成于位于容器100与端子主体201之间的底面部253,并且位于薄壁部254的附近。
另外,底面部253是在上绝缘构件250中形成与端子主体201的背面(Z轴方向负侧的面)对置的底面253a的部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薄壁部254的附近设置有从底面253a向上方突出的凸部255。由此,能够通过凸部255从下方(从容器100侧)支承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因此,在向端子主体201焊接汇流条时等,在对端子主体201施加按压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的挠曲。其结果是,端子主体201的变形得到抑制,这有助于蓄电元件10的可靠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绝缘构件250还具有凹部256,凹部256形成于底面部253中的凸部255的背侧的位置。
在此,通过树脂成型制作的上绝缘构件250在壁厚不均匀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由收缩等引起的变形。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中,在底面部253中在凸部255的背侧形成有凹部256。即,由于以不使底面部253的壁厚大幅变化的方式设置有凸部255,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制作上绝缘构件250。这有助于蓄电元件10的可靠性的提高。
以上,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进行了说明,但蓄电元件10也可以具备与图3~图6所示的方式不同的方式的上绝缘构件250。因此,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对蓄电元件10中的上绝缘构件250相关的构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1)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a的结构概要的立体图。图7所示的上绝缘构件250a是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而配置在端子主体201与容器100之间的构件。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a形成有供轴部210(参照图3)贯通的贯通孔252,并且,上绝缘构件250a具有沿着端子主体201的端面202(参照图3)配置的侧壁部251。
这些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相同。然而,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a的侧壁部251,在俯视下,在与侧壁部251的延伸设置方向(在本变形例中为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变形例中为Y轴方向)上的轴部210的中心点P(图7中的中心轴Ac)的侧方的位置设置有缺口部254a。
即,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a中,在侧壁部251的轴部210的中心点P的侧方的位置代替薄壁部254而设置有缺口部254a。由此,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a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同样的效果。
具体而言,上绝缘构件250a能够通过缺口部254a容易地收纳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分(鼓出部201a)。即,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a中,在与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对应的位置配置有侧壁部251的被切除的部分(不存在侧壁部251的部分)。因此,在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量d(参照图4)存在按每个电极端子200的个体差的情况下,上绝缘构件250a能够适当地保持电极端子200中的任一个。更详细而言,至少侧壁部251的没有缺口部254a的部分配置在沿着端子主体201的端面202的位置,从而能够实现电极端子200(端子主体201)的止转或者位置限制的功能。即,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a能够允许端子主体201的轴部210的侧方的鼓出,并且能够进行端子主体201的位置限制等。因此,具备上绝缘构件250a的蓄电元件10是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10。
缺口部254a也可以形成为俯视形状为圆弧状。由此,能够减少侧壁部251中的缺口部254a的两端部与端子主体201的鼓出部201a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由侧壁部251实现的对电极端子200(端子主体201)的止转或者位置限制的有效性提高。
(变形例2)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b的结构概要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电极端子200a的结构概要的俯视图。
图8所示的上绝缘构件250b是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而配置在端子主体201与容器100之间的构件,图9所示的电极端子200a是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端子200而配置的构件。
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电极端子200a在俯视下为圆角正方形,从轴部210的中心点P到四边的距离大致相同。因此,通过轴部210与端子主体201的铆接接合时的按压力,在俯视下的端子主体201的四边形成鼓出部201a。
在保持这样构成的电极端子200a的端子主体201的上绝缘构件250b中,与四个鼓出部201a对应地设置有四个薄壁部254。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上绝缘构件250b中,薄壁部254在俯视下分别配置于上绝缘构件250b的在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并且分别配置于上绝缘构件250b的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这样,即使在俯视下在大致正方形的端子主体201的中央设置有轴部210的电极端子200a中在四边产生鼓出部201a的情况下,上绝缘构件250b也能够容易地收纳各边的鼓出部201a。也就是说,即使在为了应对蓄电元件10所要求的规格而采用了大致正方形的端子主体201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可靠性高的蓄电元件10。
在上绝缘构件250b中,也可以将四个薄壁部254中的至少1个置换为缺口部254a。即,在端子主体201形成有多个鼓出部201a的情况下,上绝缘构件250b也可以在与该多个鼓出部201a对应的位置分别具备薄壁部254或者缺口部254a。形成于端子主体201的多个鼓出部201a各自的鼓出量d不需要均匀。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对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方式、或者组合上述说明的多个结构要素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正极侧的电极端子300也可以与负极侧的电极端子200同样地由通过铆接接合而接合的端子主体和轴部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上绝缘构件350的侧壁部设置薄壁部或者缺口部,能够抑制电极端子300的端子主体的鼓出的部分对侧壁部的压迫。
具体而言,在正极侧的电极端子300中,优选端子主体以及轴部的双方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因此,一般而言,通过对铝的棒材实施冲压加工,能够作为使端子主体与轴部一体化的部件来制作电极端子300。
然而,基于想要增加端子主体的接合面的要求,有时需要比较大的端子主体。在该情况下,若通过对棒材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端子主体,则冲压加工后削除的部分比较大,因此在成本上不利。因此,在需要比较大的端子主体的情况下,有时采用在将端子主体和轴部作为不同的部件制作后,通过铆接接合将端子主体与轴部接合的结构。即,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端子200同样地,在正极侧的电极端子300中也会在端子主体形成鼓出部。因此,对于正极侧的上绝缘构件350,也与负极侧的上绝缘构件250同样地设置薄壁部或者缺口部,由此,能够将具有鼓出部的端子主体容易地且可靠地保持为能够进行位置限制等的程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薄壁部254为沿着圆弧C的形状(参照图5),但薄壁部254的俯视下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即,薄壁部只要在俯视下作为向端子主体201侧开口的凹部设置于侧壁部251即可,凹部的形状可以由曲线以及直线中的任一个形成。
端子主体201与电极端子200的接合也可以在相对于盖板110配置了端子主体201与轴部210之后进行。也可以在固定于集电体120的轴部210插入下绝缘构件280的开口部282、盖板110的开口部112、上绝缘构件250的贯通孔252、以及端子主体201的贯通孔的状态下,对轴部21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
即,轴部210也可以通过在容器100的外侧铆接而与端子主体201接合。在该情况下,在端子主体201配置于上绝缘构件250的时刻,端子主体201不产生鼓出,但通过对轴部21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从而在端子主体201的侧方形成鼓出部201a。此时,在与鼓出部201a对置的位置、即侧壁部251的轴部210的侧方的位置配置有薄壁部254或者缺口部254a。由此,鼓出部201a不会按压至使侧壁部251产生白化等不良情况的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元件10仅具备一个电极体400,但蓄电元件10所具备的电极体400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在蓄电元件10具备两个电极体400的情况下,集电体120也可以具有与两个电极体400接合的四个脚部122。
集电体120所具有的脚部12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集电体120只要具有与电极体400的负极侧端部421a接合的至少一个脚部122即可。
上绝缘构件250等上绝缘构件所具有的多个薄壁部的厚度也可以相互不同。上绝缘构件所具有的多个缺口部的大小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端子200中,假设轴部210的中心点P偏离端子主体201的中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距中心点P近的位置的鼓出部201a的鼓出量d(参照图4)比远离中心点P的位置的鼓出部201a的鼓出量d大。在该情况下,在上绝缘构件250中,也可以使与距中心点P近的位置的鼓出部201a对应的薄壁部254的厚度比与远离中心点P的位置的鼓出部201a对应的薄壁部254的厚度薄。由此,不会使鼓出量d相互不同的两个鼓出部201a各自与薄壁部254之间的间隙过大,并且,能够将两个鼓出部201a容易地收纳于绝缘构件250。
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记载的结构任意地组合而构建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上述说明的蓄电元件来实现,还能够作为具备多个该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来实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等。
符号说明
10 蓄电元件
100 容器
200、200a、300 电极端子
201 端子主体
201a 鼓出部
202 端面
205 接合面部
210 轴部
250、250a、250b 上绝缘构件
251 侧壁部
252 贯通孔
253 底面部
254 薄壁部
254a 缺口部
255 凸部
256 凹部

Claims (8)

1.一种蓄电元件,具备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具备:
电极端子,具有板状的端子主体以及与所述端子主体连接的轴部,所述端子主体在俯视下为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正方形;和
绝缘构件,配置在所述端子主体与所述容器之间,并且形成有供所述轴部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端子主体的端面配置的侧壁部,
在所述侧壁部,在所述俯视下,在与所述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轴部的中心点的侧方的位置设置有薄壁部或者缺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与所述端子主体塑性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壁部沿着以所述轴部为中心的圆弧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俯视下,所述薄壁部或者所述缺口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在与所述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在所述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中央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俯视下,所述薄壁部或者所述缺口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在与所述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在所述侧壁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俯视下,所述端子主体在所述轴部的两侧分别具有接合外部的导电构件的接合面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凸部,该凸部形成在位于所述容器与所述端子主体之间的底面部,并且位于所述薄壁部或者所述缺口部的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构件还具有凹部,该凹部形成在所述底面部中的所述凸部的背侧的位置。
CN201880060884.6A 2017-09-22 2018-09-14 蓄电元件 Active CN111133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2920 2017-09-22
JP2017182920A JP6972834B2 (ja) 2017-09-22 2017-09-22 蓄電素子
PCT/JP2018/034087 WO2019059108A1 (ja) 2017-09-22 2018-09-14 蓄電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3611A CN111133611A (zh) 2020-05-08
CN111133611B true CN111133611B (zh) 2022-06-28

Family

ID=65809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0884.6A Active CN111133611B (zh) 2017-09-22 2018-09-14 蓄电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0743B2 (zh)
JP (1) JP6972834B2 (zh)
CN (1) CN111133611B (zh)
DE (1) DE112018005366T5 (zh)
WO (1) WO20190591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30686A1 (de) * 2020-11-20 2022-05-2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Lithiumionen-Batteriezelle und Lithiumionen-Batteriezelle
CN115663412B (zh) * 2022-11-11 2023-03-28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端子组件、顶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4951A (zh) * 2009-09-30 2011-04-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4183815A (zh) * 2013-05-22 2014-12-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WO2017115859A1 (ja) * 2015-12-28 2017-07-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6097B2 (ja) 2001-10-02 2006-03-15 Necトーキン栃木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JP5430978B2 (ja) * 2009-03-10 2014-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44603B2 (ja) 2009-07-16 2013-1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KR101142704B1 (ko) * 2010-07-16 2012-05-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5651557B2 (ja) 2011-08-02 2015-01-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単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JP5668726B2 (ja) * 2012-06-21 2015-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5962530B2 (ja) 2013-02-06 2016-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JP6102625B2 (ja) 2013-08-08 2017-03-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端子構造
JP6235422B2 (ja) * 2014-06-27 2017-11-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16103447A (ja) 2014-11-28 2016-06-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493735B2 (ja) 2014-12-24 2019-04-0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340111B1 (ko) * 2015-03-03 2021-12-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상부 절연부재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JP2017195164A (ja) 2016-04-22 2017-10-2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780419B2 (ja) 2016-09-30 2020-11-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4951A (zh) * 2009-09-30 2011-04-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4183815A (zh) * 2013-05-22 2014-12-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WO2017115859A1 (ja) * 2015-12-28 2017-07-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5366T5 (de) 2020-10-01
US11610743B2 (en) 2023-03-21
US20200273635A1 (en) 2020-08-27
CN111133611A (zh) 2020-05-08
JP6972834B2 (ja) 2021-11-24
JP2019061740A (ja) 2019-04-18
WO2019059108A1 (ja) 2019-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50848B2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6867746B2 (ja) 蓄電素子
US10797292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current collector, and cover member
KR20150086189A (ko) 축전 소자
JP7163932B2 (ja) 蓄電素子
CN111133611B (zh) 蓄电元件
JP7069606B2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8140795B (zh)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19009045A (ja) 蓄電素子
CN109478693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7009884B2 (ja) 蓄電素子
JP7069614B2 (ja) 蓄電装置
KR20160030852A (ko) 축전 소자
JP6958165B2 (ja) 蓄電素子
JP2020119898A (ja) 蓄電素子
JP7402202B2 (ja) 端子部品および端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20166969A (ja) 蓄電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55283A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装置
JPWO2019131356A1 (ja) 蓄電装置
JP7247893B2 (ja) 蓄電素子
JP7059548B2 (ja) 蓄電素子
JP6926899B2 (ja) 蓄電素子
JP7024288B2 (ja) 蓄電素子
CN115635180A (zh) 焊头、端子部件以及二次电池
JPWO2020085357A1 (ja) 蓄電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