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1952B - 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1952B
CN111051952B CN201880055901.7A CN201880055901A CN111051952B CN 111051952 B CN111051952 B CN 111051952B CN 201880055901 A CN201880055901 A CN 201880055901A CN 111051952 B CN111051952 B CN 111051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follower
cylinder
slit
groove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59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1952A (zh
Inventor
近藤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51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1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04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25/06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ediate members guided along tracks on both rotary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放宽加工精度的要求并且适当地防止松动的产生且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的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透镜镜筒具备固定筒、旋转筒及移动筒,并且使旋转筒相对于固定筒旋转而使移动筒沿光轴移动。移动筒具备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的凸轮从动件(100),凸轮从动件(100)嵌入于设置在固定筒的直进槽及设置在旋转筒的凸轮槽。凸轮从动件(100)在基端部具有压入部,且经由该压入部安装于移动筒。并且,凸轮从动件(100)的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并且与凸轮槽及直进槽的内壁面点接触。并且,凸轮从动件(100)具有从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地切入的第1狭缝(120)及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的第2狭缝(122)。第2狭缝(122)配置于比凸轮从动件(100)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且比压入部(102)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且贯穿于内周部。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背景技术
相机、投影仪等中所使用的透镜装置通过使其构成透镜的一部分或全部沿光轴移动而进行聚焦及变焦等。
作为使透镜沿光轴移动的机构之一,已知有凸轮机构。通常,在凸轮机构中,透镜镜筒由移动筒、固定筒及旋转筒构成。移动筒为保持移动的透镜的镜筒,在其外周设置有凸轮从动件。凸轮从动件嵌入于设置在固定筒的直进槽及设置在旋转筒的凸轮槽。如此构成的透镜镜筒若使旋转筒相对于固定筒旋转,则移动筒沿光轴前后移动(例如,专利文献1等)。
但是,若在凸轮从动件与各槽之间产生松动,则凸轮机构存在产生光轴的偏移、崩塌等这一问题。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已知有将凸轮从动件构成为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并且在各槽的内壁面按压抵接凸轮从动件的方法。并且,作为能够使凸轮从动件沿径向弹性变形的结构,已知有从凸轮从动件的前端与轴平行地加入狭缝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2、3等)。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074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82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986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当将一个凸轮从动件嵌入于直进槽及凸轮槽这两个槽时,若设为通过狭缝将凸轮从动件构成为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则存在向一侧槽的嵌合部的变形会影向另一侧槽的嵌合部这一问题。具体而言,例如,当前端侧的嵌合部被槽的内壁面按压而向内侧变形时,受其影响而基端侧的嵌合部向外侧膨胀,从而存在向槽的接触压力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因此,除非以高精度加工两个槽及凸轮从动件这两者,则存在无法以适当的接触压力来使凸轮从动件抵接于各槽这一缺点。
并且,在通过压入而将凸轮从动件安装于移动筒的结构的情况下,若通过狭缝将凸轮从动件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则弹性变形的影响也会波及到向移动筒的压入部,从而还存在降低向移动筒的凸轮从动件的安装精度这一缺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放宽加工精度的要求并且适当地防止松动的产生且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的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如下。
(1)一种透镜镜筒,其具备:第1筒,具有凸轮槽;第2筒,具有直进槽;移动筒,配置于第1筒及第2筒的内侧;及凸轮从动件,具有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设置于移动筒,且嵌入于直进槽及凸轮槽,通过第1筒及第2筒的相对旋转,使移动筒沿光轴移动,在该透镜镜筒中,凸轮从动件在基端部具有向设置于移动筒的凸部或凹部压入的压入部,且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且具有从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地切入的第1狭缝及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的第2狭缝,第2狭缝配置于比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且比压入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且贯穿于内周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谓的凸轮机构,透镜沿光轴移动。移动的透镜保持于移动筒。在移动筒中设置有凸轮从动件。凸轮从动件嵌入于设置在第1筒的凸轮槽及设置于第2筒的直进槽。由此,若使第1筒及第2筒相对旋转,则移动筒沿光轴移动。
凸轮从动件具有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凸轮从动件在基端部具有压入部,并且经由该压入部安装于移动筒。具体而言,在设置于移动筒的凸部或凹部压入压入部而安装于移动筒。
并且,凸轮从动件的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由此,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及直进槽的内壁面点接触,或以接近点的状态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凸轮从动件的弹性。此外,能够减少对各槽的内壁面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并且,也能够使移动筒的姿势稳定。
而且,凸轮从动件具有第1狭缝及第2狭缝。第1狭缝从凸轮从动件的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切入。另一方面,第2狭缝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并且贯穿于内周部。该第2狭缝配置的位置为比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且比压入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如此,通过除了第1狭缝还设置第2狭缝,能够减少向一侧槽的嵌合部的变形波及到向另一侧槽的嵌合部的影响,从而能够仅使所需部分弹性变形。由此,即使在各槽的加工精度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凸轮从动件适当地按压抵接于各槽。其结果,能够适当地防止松动的产生。并且,通过除了第1狭缝还设置第2狭缝,能够减少向各槽的嵌合部的变形波及到压入部的形状的影响。由此,能够以高精度安装凸轮从动件。
(2)在上述(1)的透镜镜筒中,第1狭缝及第2狭缝的端部具有R形状。
根据本方式,第1狭缝及第2狭缝的端部具有R形状。由此,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即使在反复应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强度下降。并且,由此也能够使弹性模量均匀。
(3)在上述(1)或(2)的透镜镜筒中,凸轮从动件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以一定的间隔具有第1狭缝。
根据本方式,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有第1狭缝。在该情况下,凸轮从动件通过多个第1狭缝沿周向等分为多个部分。
(4)在上述(3)的透镜镜筒中,凸轮从动件在周向上的两个部位具有第1狭缝。
根据本方式在周向上的两个部位设置有第1狭缝。在该情况下,各第1狭缝配置于隔着凸轮从动件的轴彼此对置的位置。并且,各第1狭缝配置于通过凸轮从动件的中心的直线上。由此,凸轮从动件通过两个第1狭缝沿周向等分为两个部分。
(5)在上述(4)的透镜镜筒中,安装于移动筒的凸轮从动件的第1狭缝位于凸轮槽的槽宽度的中央部分。
根据本方式,以配置于直线上的两个第1狭缝分别位于凸轮槽的槽宽度的中央部分的方式,凸轮从动件安装于移动筒。换言之,以通过两个第1狭缝的直线成为与凸轮槽大致平行的方式,凸轮从动件安装于移动筒。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弹性。另外,这里的“中央部分”包含大致视为中央的部分。
(6)在上述(3)至(5)中的任一个透镜镜筒中,凸轮从动件在相邻的第1狭缝之间具有第2狭缝。
根据本方式,当具有多个第1狭缝时,在相邻的第1狭缝之间设置有第2狭缝。由此,能够适当地使通过第1狭缝沿周向等分的各部弹性变形。
(7)在上述(6)的透镜镜筒中,从第2狭缝的端部至第1狭缝的周向长度为整周的10%以上且20%以下。
根据本方式,从第2狭缝的端部至第1狭缝的周向长度设为整周的10%以上且20%以下。由此,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适当地配置第1狭缝及第2狭缝。
(8)在上述(1)至(7)中的任一个透镜镜筒中,凸轮从动件在内周部的底面具有与轴平行的贯穿孔,将紧固部件从内周部穿过贯穿孔,通过紧固部件将凸轮从动件固定于移动筒。
根据本方式,在内周部的底面具有与轴平行的贯穿孔。通过将紧固部件从内周部穿过贯穿孔而将紧固部件紧固于移动筒,由此凸轮从动件固定于移动筒。由此,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凸轮从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脱落。
(9)在上述(8)的透镜镜筒中,凸轮从动件的内周部的底面的至少与紧固部件接触的面位于比第2狭缝的前端侧的内壁面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内周部的底面,至少与紧固部件接触的面位于比第2狭缝的前端侧的内壁面更靠基端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通过紧固部件固定凸轮从动件时从紧固部件承受的力传递至向凸轮槽及直进槽的嵌合部,从而能够防止嵌合部的变形。
(10)在上述(9)的透镜镜筒中,凸轮从动件的第1狭缝嵌入至内周部的底面。
根据本方式,第1狭缝嵌入至内周部的底面。由此,能够防止压入部的变形并且充分地使向凸轮槽及直进槽的嵌合部弹性变形。
(11)一种凸轮从动件,具有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其在通过第1筒及第2筒的相对旋转而使配置于第1筒及第2筒的内侧的移动筒沿光轴移动的透镜镜筒中,设置于移动筒,且嵌入于设置在第1筒的直进槽及设置于第2筒的凸轮槽,关于该凸轮从动件,在基端部具有向设置于移动筒的凸部或凹部压入的压入部,且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且具有从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地切入的第1狭缝及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的第2狭缝,第2狭缝配置于比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且比压入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且贯穿于内周部。
根据本方式,凸轮从动件具有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凸轮从动件在基端部具有压入部,并且经由该压入部安装于移动筒。具体而言,在设置于移动筒的凸部或凹部压入压入部而安装于移动筒。
并且,凸轮从动件的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由此,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及直进槽的内壁面点接触,或以接近点的状态接触。由此,有效地利用凸轮从动件的弹性。此外,能够减少对各槽的内壁面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并且,也能够使移动筒的姿势稳定。
而且,凸轮从动件具有第1狭缝及第2狭缝。第1狭缝从凸轮从动件的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地切入。另一方面,第2狭缝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并且贯穿于内周部。该第2狭缝配置的位置为比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及与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且比压入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如此,通过除了第1狭缝还设置第2狭缝,能够减少向一侧槽的嵌合部的变形波及到向另一侧槽的嵌合部的影响,从而能够仅使所需部分弹性变形。由此,即使在各槽的加工精度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凸轮从动件适当地按压抵接于各槽。其结果,能够适当地防止松动的产生。并且,通过除了第1狭缝还设置第2狭缝,能够减少向各槽的嵌合部的变形波及到压入部的形状的影响。由此,能够以高精度安装凸轮从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放宽加工精度的要求并且适当地防止松动的产生且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透镜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透镜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3-3剖视图。
图4是凸轮从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凸轮从动件的主视图。
图6是凸轮从动件的后视图。
图7是凸轮从动件的左侧视图。
图8是凸轮从动件的右侧视图。
图9是凸轮从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凸轮从动件的仰视图。
图11是图9的11-11剖视图。
图12是图9的12-12剖视图。
图13是凸轮从动件的剖面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的变形的分析结果的图。
图16是表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没有第2狭缝时的变形的分析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没有第1狭缝及第2狭缝的以往的圆筒形状的凸轮从动件的变形的分析结果的图。
图18是表示在周面的一个部位设置第1狭缝的凸轮从动件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凸轮从动件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凸轮从动件的后视图。
图21是图18所示的凸轮从动件的左侧视图。
图22是图18所示的凸轮从动件的右侧视图。
图23是图18所示的凸轮从动件的俯视图。
图24是图18所示的凸轮从动件的仰视图。
图25是图23的25-25剖视图。
图26是图23的26-26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压入部由凸部构成的凸轮从动件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凸轮从动件的优选安装姿势的图。
图29是表示具有椭圆形状的凸轮从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透镜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透镜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透镜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3-3剖视图。
该透镜装置1为投影仪的透镜装置,并且组装于投影仪主体而构成投影仪的投影透镜。
如图1及图2所示,透镜装置1具备光学系统10及容纳该光学系统10的透镜镜筒20而构成。
《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10由五个透镜组构成,并且从屏幕侧依次配置有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
第1透镜组G1为调焦用的透镜组。透镜装置1通过使该第1透镜组G1沿光轴L前后移动而得到调焦。
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及第4透镜组G4为变焦用的透镜组。透镜装置1通过单独地使该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及第4透镜组G4沿光轴L前后移动而焦距发生变化。
第5透镜组G5为固定的透镜组,并且固定配置于光轴上的一定位置。
《透镜镜筒》
透镜镜筒20具备固定筒22、旋转筒24、第1透镜组保持筒26、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第3透镜组保持筒30、第4透镜组保持筒32及第5透镜组保持筒34。
<固定筒>
固定筒22为第2筒的一例。固定筒22在其周面具有直进槽40。直进槽40为沿光轴L对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第3透镜组保持筒30及第4透镜组保持筒32进行直进引导的槽,并且与光轴L平行地设置。直进槽40设置于周向上的三个部位。各直进槽40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
固定筒22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固定于投影仪主体。由此,透镜装置1组装于投影仪主体。
<旋转筒>
旋转筒24安装于固定筒22的外周部,并且围绕固定筒22旋转自如地设置。旋转筒24安装于固定筒22的外周部,由此配置于与固定筒22同轴上。因此,旋转筒24通过围绕固定筒22旋转,以光轴L为中心进行旋转。
旋转筒24为第1筒的一例。旋转筒24在其周面具有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及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
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为使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移动的凸轮槽。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设置于周向上的三个部位。各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配置于同一圆周上,且以等间隔配置。
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为使第3透镜组保持筒30移动的凸轮槽。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设置于周向上的三个部位。各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配置于同一圆周上,且以等间隔配置。
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为使第4透镜组保持筒32移动的凸轮槽。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设置于周向上的三个部位。各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配置于同一圆周上,且以等间隔配置。
旋转筒24在其基端部的外周具有齿轮部24A。透镜装置1经由该齿轮部24A而旋转筒24被旋转驱动。
<第1透镜组保持筒>
第1透镜组保持筒26保持第1透镜组G1。第1透镜组保持筒26在其基端部的外周设置螺旋齿轮部26A。固定筒22将与设置于该第1透镜组保持筒26的螺旋齿轮部26A对应的螺旋齿轮部22A设置于前端部的内周。第1透镜组保持筒26通过使设置于其基端部外周的螺旋齿轮部26A与设置于固定筒22的前端部内周的螺旋齿轮部22A啮合,安装于固定筒22的前端部。安装于固定筒22的第1透镜组保持筒26通过相对于固定筒22进行旋转,沿光轴L前后移动。由此,调节透镜装置1的焦点。
<第2透镜组保持筒>
第2透镜组保持筒28保持第2透镜组G2。第2透镜组保持筒28为移动筒的一例。第2透镜组保持筒28配置于固定筒22的内侧,且配置于与固定筒22同轴上。
第2透镜组保持筒28在其外周部设置凸轮从动件100。如图3所示,凸轮从动件100设置于周向上的三个部位。各凸轮从动件100配置于同一圆周上,且以等间隔配置。关于凸轮从动件10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在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外周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凸轮从动件100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各凸轮从动件100安装于该凸轮从动件安装部。关于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三个凸轮从动件100分别嵌入于设置在固定筒22的三条直进槽40,且嵌入于设置在旋转筒24的三条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由此,通过固定筒22的内侧保持第2透镜组保持筒28。
若使旋转筒24相对于同定筒22旋转,则通过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的作用而凸轮从动件100沿直进槽40移动。其结果,第2透镜组保持筒28沿光轴L移动,保持于该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第2透镜组G2沿光轴L移动。
<第3透镜组保持筒>
第3透镜组保持筒30保持第3透镜组G3。第3透镜组保持筒30为移动筒的一例。第3透镜组保持筒30配置于固定筒22的内侧,且配置于与固定筒22同轴上。
第3透镜组保持筒30在其外周部设置凸轮从动件100。凸轮从动件100的结构与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100相同。凸轮从动件100设置于周向上的三个部位。各凸轮从动件100配置于同一圆周上,且以等间隔配置。
在第3透镜组保持筒30的外周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凸轮从动件100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各凸轮从动件100安装于该凸轮从动件安装部。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与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相同。
设置于第3透镜组保持筒30的三个凸轮从动件100分别嵌入于设置在固定筒22的三条直进槽40,且嵌入于设置在旋转筒24的三条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由此,通过固定筒22的内侧保持第3透镜组保持筒30。
若使旋转筒24相对于固定筒22旋转,则通过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的作用而凸轮从动件100沿直进槽40移动。其结果,第3透镜组保持筒30沿光轴L移动,保持于该第3透镜组保持筒30的第3透镜组G3沿光轴L移动。
<第4透镜组保持筒>
第4透镜组保持筒32保持第4透镜组G4。第4透镜组保持筒32为移动筒的一例。第4透镜组保持筒32配置于固定筒22的内侧,且配置于与固定筒22同轴上。
第4透镜组保持筒32在其外周部设置凸轮从动件100。凸轮从动件100的结构与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100相同。凸轮从动件100设置于周向上的三个部位。各凸轮从动件100配置于同一圆周上,且以等间隔配置。
在第4透镜组保持筒32的外周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凸轮从动件100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各凸轮从动件100安装于该凸轮从动件安装部。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与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相同。
设置于第4透镜组保持筒32的三个凸轮从动件100分别嵌入于设置在固定筒22的三条直进槽40,且嵌入于设置在旋转筒24的三条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由此,通过固定筒22的内侧保持第4透镜组保持筒32。
若使旋转筒24相对于固定筒22旋转,则通过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的作用而凸轮从动件100沿直进槽40移动。其结果,第4透镜组保持筒32沿光轴L移动,保持于该第4透镜组保持筒32的第4透镜组G4沿光轴L移动。
<第5透镜组保持筒>
第5透镜组保持筒34保持第5透镜组G5。第5透镜组保持筒34固定安装于固定筒22的基端部。在固定筒22的基端部设置有用于安装该第5透镜组保持筒34的第5透镜组保持筒安装部22B。第5透镜组保持筒34安装于设置在该固定筒22的第5透镜组保持筒安装部22B,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由此,第5透镜组G5固定配置于一定位置。
《凸轮从动件》
图4是凸轮从动件的立体图。图5是凸轮从动件的主视图。图6是凸轮从动件的后视图。图7是凸轮从动件的左侧视图。图8是凸轮从动件的右侧视图。图9是凸轮从动件的俯视图。图10是凸轮从动件的仰视图。图11是图9的11-11剖视图。图12是图9的12-12剖视图。图13是凸轮从动件的剖面立体图。
如图4至图12所示,凸轮从动件100具有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作为整体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如图5及图6所示,正面及背面的形状相同。相同地,如图7及图8所示,右侧面及左侧面的形状相同。
<压入部>
凸轮从动件100在其基端部具有压入部102。压入部102由凹部构成,并且设置于凸轮从动件100的底面。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部102由圆形状的凹部构成,并且设置于与凸轮从动件100的轴同轴上。凸轮从动件100经由该压入部102安装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第3透镜组保持筒30及第4透镜组保持筒32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
图14是表示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另外,图14示出了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设置于第3透镜组保持筒30及第4透镜组保持筒32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也具有相同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00由容纳凸轮从动件100的基端部的凹部210、设置于该凹部210内的凸台212及设置于凸台212的螺孔214构成。
凹部210具有与凸轮从动件100的基端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具有圆形状。凹部210具有稍大于凸轮从动件100的基端部的外径的内径。
凸台212为凸部的一例。凸台212具有与压入部102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圆形状的压入部102的形状对应地具有圆柱形状。凸台212具有稍大于压入部102的内径的外径。通过该凸台212压入于压入部102,并通过所谓的过盈配合,凸轮从动件100固定于凸台212。
螺孔214设置于与凸台212的轴同轴上。在螺孔214中安装有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为紧固部件的一例,且为将凸轮从动件100固定于凸台212的螺丝。
凸轮从动件100在内周部的底面104具有贯穿孔106。贯穿孔106为用于使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穿过的孔,并且设置于与凸轮从动件100的轴同轴上。贯穿孔106具有与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的螺丝部220A的直径对应的直径,并且贯穿于压入部102。
在压入部102压入有凸台212的凸轮从动件100将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从前端侧的内周部穿过贯穿孔106而与螺孔214螺合。由此,凸轮从动件100通过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固定于凸台212。即,内周部的底面部分被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的头部220B与凸台212之间夹持而固定于凸台212。
并且,凸轮从动件100在底面104的中央部分具有座面部104A。座面部104A由凹部构成,该凹部的底面作为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的座面104a而发挥功能。即,作为接收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的头部220B的面而发挥功能。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其头部220B与座面104a接触而将凸轮从动件100固定于凸台212。
另外,如后述,该座面104a的位置以位于比第2狭缝122的前端侧的内壁面更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方式设定(参考图14)。
<第1嵌合部及第2嵌合部>
凸轮从动件100在其前端部分具有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第1嵌合部110为嵌入于设置在旋转筒24的凸轮槽(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及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的部分。并且,第2嵌合部112为嵌入于设置在固定筒22的直进槽40的部分。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从前端侧以第1嵌合部110、第2嵌合部112的顺序配置,且连续地配置。
〔第1嵌合部〕
嵌入于凸轮槽(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及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的第1嵌合部110其外周面110A构成为与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
第1嵌合部110具有以球状膨胀的形状,并且具有从轴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外径逐渐变小的形状。其结果,第1嵌合部110其外周面110A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即,该剖面的形状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
如此构成的第1嵌合部110通过嵌入于凸轮槽(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及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与该凸轮槽的内壁面点接触。接触的部分即凸轮槽抵接部P1为第1嵌合部110的外径变最大的部分。该部分为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
〔第2嵌合部〕
嵌入于直进槽40的第2嵌合部112其外周面112A构成为与直进槽40的内壁面接触的面。
第2嵌合部112具有以球状膨胀的形状,且具有从轴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外径逐渐变小的形状。其结果,第2嵌合部112其外周面112A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即,该剖面的形状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
如此构成的第2嵌合部112通过嵌入于直进槽40,与该直进槽40的内壁面点接触。接触的部分即直进槽抵接部P2为第2嵌合部112的外径变最大的部分。该部分为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
第1嵌合部110与第2嵌合部112之间的区域构成为缩颈部114,其外周面114A具有凹向内侧的圆弧形状。即,其剖面的形状具有凹向内侧的圆弧形状。
<第1狭缝>
凸轮从动件100具有第1狭缝120。第1狭缝120从凸轮从动件100的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地切入,并且构成为贯穿外周部及内周部的一定宽度的间隙。
第1狭缝120设置于周向上的两个部位。各第1狭缝120以等间隔配置。因此,各第1狭缝120配置于隔着凸轮从动件100的轴对置的位置。并且,各第1狭缝120配置于通过凸轮从动件100的中心的直线上,并且具有沿该直线切断的形状。其结果,凸轮从动件100的前端部分通过两个第1狭缝120而沿周向等分为两个部分。
各第1狭缝120切入至凸轮从动件100的内周部的底面104的位置。由此,能够构成为防止压入部102的变形并且使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沿径向弹性变形。
并且,各第1狭缝120其端部具有R形状。通过端部具有R形状,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即使在反复应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强度下降。并且,通过端部具有R形状,也能够使弹性模量均匀。
<第2狭缝>
凸轮从动件100具有第2狭缝122。第2狭缝122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并且构成为贯穿于内周部的一定宽度的间隙。
第2狭缝122设置于比第2嵌合部112与直进槽40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的位置且比压入部102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并且,第2狭缝122设置于各第1狭缝120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100的第1狭缝120设置于周向上的两个部位。因此,第2狭缝122也设置于周向上的两个部位。两个第2狭缝122配置于同一圆周上。并且,两个第2狭缝122相对于通过两个第1狭缝120的直线左右对称地配置。
第2狭缝122若其长度过短,则无法充分获得设置第2狭缝122的效果。另一方面,若其长度过长,则会使凸轮从动件100的强度下降。因此,设定为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并且获得充分的效果的长度。
如此,通过除了第1狭缝120以外还设置第2狭缝122,能够减少一侧嵌合部的变形波及到另一侧嵌合部的影响。例如,即使在前端侧的第1嵌合部110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其影响而第2嵌合部112向外侧膨胀。即,能够仅使所需部分弹性变形。由此,即使在凸轮槽(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及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及直进槽40的各槽的加工精度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凸轮从动件100按压抵接于各槽。其结果,能够适当地防止松动的产生。而且,能够减少各嵌合部的变形波及到压入部102的形状的影响,从而能够以高精度安装凸轮从动件100。
各第2狭缝122与第1狭缝120相同地,端部具有R形状。通过端部具有R形状,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即使在反复应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强度下降。并且,通过端部具有R形状,也能够使弹性模量均匀。
另外,如上所述,设置于内周部的底面104的座面104a位于比各第2狭缝122的前端侧的内壁面122a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从各第2狭缝122的前端侧的内壁面122a的位置向基端侧仅分离距离d的位置上设定有座面104a的位置。由此,当通过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固定凸轮从动件100时,能够防止从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承受的力传递至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从而能够防止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的变形。即,当通过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固定凸轮从动件100时,座面104a从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承受扭转力。通过座面104a的位置位于比各第2狭缝122的前端侧的内壁面122a更靠基端侧的位置,能够防止该力传递至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由此,能够防止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扭曲变形。
[透镜装置的作用]
《整体的作用》
若使旋转筒24相对于固定筒22旋转,则设置于旋转筒24的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及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沿周向旋转。其结果,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第3透镜组保持筒30及第4透镜组保持筒32的凸轮从动件100沿直进槽40移动。由此,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及第4透镜组G4沿光轴L移动,且焦距发生变化。
并且,若使第1透镜组保持筒26相对于固定筒22旋转,则第1透镜组保持筒26一边旋转一边沿光轴L移动。由此,第1透镜组G1一边旋转一边沿光轴L移动而得到调焦。
《凸轮从动件的作用》
凸轮从动件100设置于移动筒即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第3透镜组保持筒30及第4透镜组保持筒32。设置于各保持筒的凸轮从动件100的作用均相同。其中,作为代表对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凸轮从动件100安装于设置在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00。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00具有凸台212,并且通过该凸台212压入于压入部102,凸轮从动件100安装于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00。在此,凸轮从动件100构成为通过第1狭缝120及第2狭缝122而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能够弹性变形,但通过除了第1狭缝120以外还设置第2狭缝122,能够抑制压入部102的变形。即,即使在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其影响波及到压入部102。由此,能够确保压入部102的圆度,并且能够将凸轮从动件100准确地安装于规定的位置。
在压入部102压入了凸台212的凸轮从动件100还通过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固定于凸台212。凸轮从动件100在设置于内周部的底面104的贯穿孔106中穿过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并将该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与设置于凸台212的螺孔214螺合,由此固定于凸台212。在此,当通过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固定凸轮从动件100时,底面104从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承受扭转力。但是,凸轮从动件100由于座面104a配置于比第2狭缝122的前端侧的内壁面122a更靠基端侧,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该力传递至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由此,能够防止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扭曲变形。
安装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100的设置于其前端侧的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分别嵌入于凸轮槽及直进槽。具体而言,位于前端侧的第1嵌合部110嵌入于设置在旋转筒24的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位于基端侧的第2嵌合部112嵌入于设置在固定筒22的直进槽40。
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分别具有以球状膨胀的形状,其外周面110A、112A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由此,第1嵌合部110的外周面110A相对于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的内壁面点接触,第2嵌合部112的外周面112A相对于直进槽40的内壁面点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凸轮从动件100的弹性。此外,能够减少对各槽的内壁面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而且,也能够使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姿势稳定。并且,即便因直进槽的位置出现偏差而移动筒成为过于拘束倾向的姿势,凸轮从动件100成为相对于槽的内壁面容易滑动的形状,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姿势保持。
并且,凸轮从动件100构成为通过第1狭缝120及第2狭缝122而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能够弹性变形。凸轮从动件100不仅具有与轴平行的第1狭缝120,还具有与轴正交地切入的第2狭缝122,由此能够减少一侧嵌合部的变形波及到另一侧嵌合部的影响。例如,即使在前端侧的第1嵌合部110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其影响而第2嵌合部112向外侧膨胀。即,能够仅使所需部分弹性变形。由此,即使在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及直进槽40的各槽的加工精度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凸轮从动件100按压抵接于各槽。并且,由此能够适当地防止松动的产生。
并且,第1狭缝120及第2狭缝122由于端部具有R形状,因此即使在反复应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强度下降。并且,由此也能够使弹性模量均匀。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的变形的分析结果的图。
图15中以等高线示出了使规定的载荷(1N)作用于凸轮从动件100的凸轮槽抵接部及直进槽抵接部时的各部的位移。在图15中,由箭头表示的位置为使载荷作用的位置(凸轮槽抵接部及直进槽抵接部)。
如图15所示,能够确认到相对于1N的载荷,前端的位移量约成为37.7μm,可获得足够的弹簧常数。由此,例如,即便在凸轮槽及直进槽中出现20μm左右的加工误差,也无需改变滑动阻力,而能够消除松动。并且,如图15所示,能够确认到成为压入部的基端侧几乎没有位移。由此,能够对移动筒准确地安装凸轮从动件。
图16是表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没有第2狭缝时的变形的分析结果的图。
如图16所示,能够确认到即使在对相同的位置施加了相同的载荷的情况下,前端的位移量约为7.6μm,在弹簧常数的方面上变差。并且,能够确认到基端侧的压入部也会变形。
图17是表示没有第1狭缝及第2狭缝的以往的圆筒形状的凸轮从动件的变形的分析结果的图。
如图17所示,能够确认到前端的位移量约为2.8μm,在弹簧常数的方面上变得更差。并且,能够确认到基端侧的压入部也会大幅地变形。
[凸轮从动件的变形例]
《第1狭缝及第2狭缝的变形例》
<第1狭缝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周面的两个部位以等间隔设置有第1狭缝120,但第1狭缝120的设置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1狭缝120只要设置于凸轮从动件100的周面的至少一个部位即可。
图18是表示在周面的一个部位设置有第1狭缝的凸轮从动件的例子的立体图。并且,图19至图24分别为图18所示的凸轮从动件的主视图、后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俯视图及仰视图。并且,图25是图23的25-25剖视图,图26是图23的26-26剖视图。
除了第1狭缝120仅设置于周面的一个部位的点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第2狭缝122设置于周向上的两个部位。两个第2狭缝122配置于同一圆周上,并且相对于通过凸轮从动件100的中心及第1狭缝120的直线左右对称地配置。
即使在第1狭缝120仅设置于周向上的一个部位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沿径向弹性变形。
当将第1狭缝120设置于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时,优选以等间隔配置各第1狭缝120。例如,当在周向上的四个部位设置第1狭缝120时,优选以十字状进行配置。
第1狭缝120优选考虑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所要求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量及整体的强度等来配置。
<第2狭缝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的两个部位设置有第2狭缝122,但第2狭缝122的设置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与第1狭缝120相同地第2狭缝122优选考虑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所要求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量及整体的强度等来配置。
另外,当设置多个第1狭缝120时,如上述实施方式,优选在相邻的第1狭缝120之间配置第2狭缝122。由此,能够适当地使通过第1狭缝120沿周向分割的各区域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减少所分割的各区域波及到压入部102的影响。
另外,当第1狭缝120切入至内周部的底面104时。有时第2狭缝122与第1狭缝120靠近配置。在该情况下,第2狭缝122优选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如图4所示,在配置有第2狭缝122的位置上,以从第2狭缝122的端部至第1狭缝120的周向长度L成为整周(配置有第2狭缝122的位置的周长)的10%以上且20%以下的方式配置第2狭缝122。投影仪、相机等中所使用的透镜装置的凸轮从动件通常其外径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在这种尺寸的凸轮从动件中,通过满足上述条件,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适当地配置第1狭缝120及第2狭缝122。
《凸轮从动件的安装结构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向压入部102压入凸台212进而用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进行螺丝固定的结构,但将凸轮从动件100安装于移动筒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只是在压入部102压入安装凸台212的结构。即,也可以设为无需螺丝固定而只是以基于压入的固定来安装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压入部102由凹部来构成,但也能够由凸部来构成。在该情况下,在移动筒设置凹部。
图27是表示压入部由凸部构成的凸轮从动件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另外,图27示出了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安装部的结构。
如图27所示,凸轮从动件100在其基端部具有由凸部构成的压入部102A。压入部102A具有圆柱形状。
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00A具有凸轮从动件100的压入部102A被压入的凹部210A。凹部210A具有与压入部102A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具有圆形状。其内径具有稍小于压入部102A的外径的直径。由此,若将压入部102A嵌合于凹部210A,则通过所谓的过盈配合,凸轮从动件100的基端部固定于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00A。
另外,在图27所示的例子中,压入部102A以小于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的直径构成,但也能够以大于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的直径构成。并且,也能够以与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大致相同的直径构成。
并且,压入部102A并不一定是圆柱形状,也可以是棱柱形状等。将压入部由凹部来构成的情况也相同。
《凸轮从动件的优选安装姿势》
图28是表示凸轮从动件的优选安装姿势的图。另外,图28示出了设置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的凸轮从动件100的优选安装姿势,但对第3透镜组保持筒30及第4透镜组保持筒32也优选以相同的方式安装。
如图28所示,凸轮从动件100优选以其第1狭缝120位于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的槽宽度的大致中央的方式定位而安装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28。在该情况下,以通过两个第1狭缝120的直线成为与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2大致平行的方式安装。
通过如此安装,能够有效地利用弹性。即,对凸轮槽的两侧的内壁面,能够使凸轮从动件100大致均等地挠曲。由此,即便使旋转筒24向任意方向旋转,也能够以相同力来使其旋转。
《凸轮从动件的外形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凸轮从动件100外形设为圆筒形状,但凸轮从动件100的外形并不限定于此。凸轮从动件100只要具有至少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即可。因此,其外周形状(剖面的外形)并不一定是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具有圆角的矩形形状等。
图29是表示具有椭圆形状的凸轮从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另外,在图29所示的例子中,在椭圆的长轴与凸轮从动件100的周面交叉的位置配置有第1狭缝120。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以相同的直径构成,这是因为凸轮从动件100嵌入的凸轮槽及直进槽以相同的宽度构成。因此,当凸轮从动件100嵌入的凸轮槽及直进槽的宽度不同时,以分别与凸轮从动件100嵌入的槽的宽度对应的直径来构成第1嵌合部110及第2嵌合部112。
《凸轮从动件的制造》
凸轮从动件优选通过注射成型制造包含第1狭缝及第2狭缝的整体。由此,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透镜镜筒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20在固定筒22的外侧配置有旋转筒24,但也可以设为在固定筒22的内侧配置有旋转筒24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凸轮从动件100的第1嵌合部110嵌入于直进槽,第2嵌合部112嵌入于凸轮槽。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20设为固定筒22具备直进槽而旋转筒24具备凸轮槽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固定筒具备凸轮槽而旋转筒具备直进槽的结构。即,只要是具有凸轮槽的筒(第1筒)及具有直进槽的筒(第2筒)相对旋转的结构即可。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设为通过马达使旋转筒24旋转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手动使其旋转的结构。
《对其他透镜装置的适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投影仪中所使用的透镜装置适用了本发明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同样也能够适用于相机中所使用的透镜装置中。并且,关于所适用的相机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适用于银盐相机、数码相机、电视摄像机、电影摄影机、监控摄像机等各种相机中。并且,相机中所适用的透镜装置能够以对相机主体可装卸的可更换镜头来构成。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通过凸轮机构使变焦用的透镜组移动的透镜装置适用了本发明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通过凸轮机构使聚焦用的透镜组移动的透镜装置中同样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透镜装置,10-光学系统,20-透镜镜筒,22-固定筒,22A-螺旋齿轮部,22B-第5透镜组保持筒安装部,24-旋转筒,24A-齿轮部,26-第1透镜组保持筒,26A-螺旋齿轮部,28-第2透镜组保持筒,30-第3透镜组保持筒,32-第4透镜组保持筒,34-第5透镜组保持筒,40-直进槽,42-第2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4-第3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46-第4透镜组移动用凸轮槽,100-凸轮从动件,102-压入部,102A-压入部,104-内周部的底面,104A-座面部,104a-座面,106-贯穿孔,110-第1嵌合部,110A-外周面,112-第2嵌合部,112A-外周面,114-缩颈部,114A-外周面,120-第1狭缝,122-第2狭缝,122a-内壁面,200-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00A-凸轮从动件安装部,210-凹部,210A-凹部,212-凸台,214-螺孔,220-凸轮从动件固定螺丝,220A-螺丝部,220B-头部,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G5-第5透镜组,L-光轴,P1-凸轮槽抵接部,P2-直进槽抵接部,d-距离。

Claims (14)

1.一种透镜镜筒,其具备:
第1筒,具有凸轮槽;
第2筒,具有直进槽;
移动筒,配置于所述第1筒及所述第2筒的内侧;及
凸轮从动件,具有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设置于所述移动筒,且嵌入于所述直进槽及所述凸轮槽,
通过所述第1筒及所述第2筒的相对旋转,使所述移动筒沿光轴移动,
在所述透镜镜筒中,
关于所述凸轮从动件,
在基端部具有向设置于所述移动筒的凸部或凹部压入的压入部,
且与所述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及与所述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
且具有从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地切入的第1狭缝及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的第2狭缝,
所述第2狭缝配置于比所述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及与所述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且比所述压入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且贯穿于所述内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第1狭缝及所述第2狭缝的端部具有R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以一定的间隔具有所述第1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以一定的间隔具有所述第1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在周向上的两个部位具有所述第1狭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在周向上的两个部位具有所述第1狭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安装于所述移动筒的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所述第1狭缝位于所述凸轮槽的槽宽度的中央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安装于所述移动筒的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所述第1狭缝位于所述凸轮槽的槽宽度的中央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在相邻的所述第1狭缝之间具有所述第2狭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从所述第2狭缝的端部至所述第1狭缝的周向长度为整周的10%以上且20%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在所述内周部的底面具有与轴平行的贯穿孔,将紧固部件从所述内周部穿过所述贯穿孔,通过所述紧固部件将所述凸轮从动件固定于所述移动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所述内周部的所述底面的至少与所述紧固部件接触的面位于比所述第2狭缝的前端侧的内壁面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所述第1狭缝切入至所述内周部的所述底面。
14.一种凸轮从动件,具有前端开口的中空形状,其在通过第1筒及第2筒的相对旋转而使配置于所述第1筒及所述第2筒的内侧的移动筒沿光轴移动的透镜镜筒中,设置于所述移动筒,且嵌入于设置在所述第1筒的直进槽及设置在所述第2筒的凸轮槽,
关于所述凸轮从动件,
在基端部具有向设置于所述移动筒的凸部或凹部压入的压入部,
且与所述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及与所述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面具有凸向外侧的圆弧形状,
且具有从前端朝向基端与轴平行地切入的第1狭缝及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与轴正交地切入的第2狭缝,
所述第2狭缝配置于比所述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凸轮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及与所述直进槽的内壁面接触的部位更靠基端侧且比所述压入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且贯穿于所述内周部。
CN201880055901.7A 2017-08-31 2018-06-28 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Active CN111051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7653 2017-08-31
JP2017-167653 2017-08-31
PCT/JP2018/024650 WO2019044150A1 (ja) 2017-08-31 2018-06-28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ムフォロ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952A CN111051952A (zh) 2020-04-21
CN111051952B true CN111051952B (zh) 2020-10-30

Family

ID=65525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5901.7A Active CN111051952B (zh) 2017-08-31 2018-06-28 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5831B2 (zh)
JP (1) JP6840856B2 (zh)
CN (1) CN111051952B (zh)
WO (1) WO20190441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1799B2 (ja) * 2018-03-23 2021-11-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ムフォロア及びレンズ鏡筒
CN113625414B (zh) * 2020-05-06 2024-01-1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镜筒
CN113671659B (zh) * 2021-09-01 2024-04-09 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航天应用的大焦距前置狭缝物镜镜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7405A (ja) * 1990-08-28 1992-04-08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
JPH0514255Y2 (zh) * 1985-09-30 1993-04-16
WO2012132780A1 (ja) * 2011-03-25 2012-10-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2012203196A (ja) * 2011-03-25 2012-10-22 Fujifilm Corp レンズ鏡筒
CN104749737A (zh) * 2013-12-25 2015-07-01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及具有该镜筒的摄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0516B2 (ja) * 2000-07-12 2010-11-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鏡枠装置
JP2009048118A (ja) * 2007-08-22 2009-03-05 Olympus Imaging Corp カムフォロアおよびレンズ鏡枠
JP5033674B2 (ja) 2008-02-20 2012-09-26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0282020A (ja) 2009-06-04 2010-12-16 Tamron Co Ltd コマ部材および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255Y2 (zh) * 1985-09-30 1993-04-16
JPH04107405A (ja) * 1990-08-28 1992-04-08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
WO2012132780A1 (ja) * 2011-03-25 2012-10-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2012203196A (ja) * 2011-03-25 2012-10-22 Fujifilm Corp レンズ鏡筒
CN104749737A (zh) * 2013-12-25 2015-07-01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及具有该镜筒的摄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95831B2 (en) 2021-05-04
US20200200240A1 (en) 2020-06-25
JPWO2019044150A1 (ja) 2020-10-15
CN111051952A (zh) 2020-04-21
JP6840856B2 (ja) 2021-03-10
WO2019044150A1 (ja)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1952B (zh) 透镜镜筒及凸轮从动件
JP5074695B2 (ja) レンズ鏡筒
JPH02220014A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US10120161B2 (en) Lens barrel and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551855B2 (en) Lens barrel and optical apparatus
WO2020246121A1 (ja) レンズ鏡筒
JP4343569B2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6234962A (ja) レンズ鏡筒
JP6961799B2 (ja) カムフォロア及びレンズ鏡筒
JP2004184744A (ja) レンズ鏡筒のティルト調整機構
JP5567987B2 (ja) レンズの倒れ調整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JP6759281B2 (ja)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WO2019181679A1 (ja) レンズ鏡筒
US20220128788A1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US20240053577A1 (en) Lens barrel
US20220066131A1 (en) Lens support mechanism, and lens barrel and camera provided with the lens support mechanism
JP2013122485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4557707B2 (ja) レンズ装置
US4610512A (en) Mounting for zoom lens
JP7046597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機器
US20220075140A1 (en) Lens barrel and optical device
WO2019106738A1 (ja) プランジャポンプ
JPH03145611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2019128450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8146866A (ja) レンズ鏡筒の回転進退機構及びレンズ鏡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