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9532A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9532A
CN111029532A CN202010001582.0A CN202010001582A CN111029532A CN 111029532 A CN111029532 A CN 111029532A CN 202010001582 A CN202010001582 A CN 202010001582A CN 111029532 A CN111029532 A CN 111029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slurry
conductive agent
stirr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15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0015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295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29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953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7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正极包括第一活性材料,第二活性材料和第三活性材料,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LiMnxCoYNi1‑x‑yO2,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LiMnxCo1‑xO2,所述第三活性材料为LiMxN1‑XPO4。其中所述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配置第一活性材料浆料,第二活性材料浆料,第三活性材料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然后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第二活性材料浆料,第三活性材料浆料分别与导电剂浆料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得到第一浆料,第二浆料和第三浆料,然后在集流体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干燥导电剂浆料,第一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二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三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由导电层夹持的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中,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正极为现有的动力电池普遍采用的正极方式,而基于不同的正极材料,一般会采用不同的结构化方式配置,而不同的配置方式会直接影响电极的性能,对于动力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高倍率下的电极的循环性能,针对本发明中采用的正极材料的组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相应的制备方法。能够提高该材料组合制备的电极在高倍率下的稳定性以及寿命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正极包括第一活性材料,第二活性材料和第三活性材料,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LiMnxCoYNi1-x-yO2,其中0.3≥x≥0.2,0.2≥y≥0.1、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LiMnxCo1-xO2,其中0.7≥x≥0.5、所述第三活性材料为LiMxN1-XPO4,其中0.99≥x≥0.95,M选自Fe,Mn,V;N选自Mg,Al,Nb,Co,Mn,Fe,V,且M和N不相同。其中所述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配置第一活性材料浆料,第二活性材料浆料,第三活性材料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然后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第二活性材料浆料,第三活性材料浆料分别与导电剂浆料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得到第一浆料,第二浆料和第三浆料,然后在集流体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干燥导电剂浆料,第一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二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三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由导电层夹持的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本发明制备的正极,由于活性材料层间导电层的夹持,降低了界面接触电阻,并且提高层间结合力,同时导电层的存在缓和了局部体积变化,使本发明得到的正极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具体的方案如下: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一活性材料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8-15μm,长径比为2.5-4,搅拌,得到第一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一活性材料:粘结剂=100:2-3;
2)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二活性材料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二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6μm,长径比为1.5-2.2,搅拌,得到第二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二活性材料:粘结剂=100:2-3;
3)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三活性材料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三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0.5-1.2μm,长径比为1.0-1.3,搅拌,得到第三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三活性材料:粘结剂=100:2-3;
4)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导电剂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搅拌,得到导电剂浆料,其中质量比,导电剂:粘结剂=10:3-5;
5)按照第一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一浆料;
6)按照第二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二浆料;
7)按照第三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三浆料;
8)在集流体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并干燥导电剂浆料,第一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二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三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由导电层夹持的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其中所述第一浆料,第二浆料,第三浆料中,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依次降低;从集流体朝向活性材料层表面的方向,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依次增加。
进一步的,其中各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分布,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第一活性材料层厚度>第三活性材料层厚度。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LiMnxCoYNi1-x-yO2,其中0.3≥x≥0.2,0.2≥y≥0.1。
进一步的,其中其中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LiMnxCo1-xO2,其中0.7≥x≥0.5。
进一步的,其中其中所述第三活性材料为LiMxN1-XPO4,其中0.99≥x≥0.95,M选自Fe,Mn,V;N选自Mg,Al,Nb,Co,Mn,Fe,V,且M和N不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剂选自乙炔黑,超导炭黑,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科琴黑。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选取特定的三种活性材料,并且按照由内到外特定的结构分布,将高电压材料设置在最内部,将稳定性好的材料设置在最外部,有利于在提高电极电压的基础上,保证电极的稳定性,提高循环寿命;
2)通过阶梯化设置不同浆料中的导电剂含量,以及导电层厚度,提高电极在高倍率下的电流分布均匀性,导电层越厚,则在极片平面方向上电流分布就越均匀,能够提高电流的均匀分布,针对不同的材料的属性,表层材料的导电性较差,因此设置较厚的导电层有利于在平面方向上均衡电流,避免电流局部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体积变化率差异较大的情况发生;
3)导电层夹持活性材料层的结构化方式,能够提高各层之间的粘结力,避免活性材料脱离极片,提高了倍率性能;
4)针对活性材料的不同性质选择合适的粒径,并且针对其在极片上所处的不同位置选择不同的形貌,提高材料层内部的孔隙度,提升电解液浸润性能;
5)针对材料不同的结构尺寸在不同的活性层中设置不同含量的导电剂,有利于平衡活性层中的导电性能,越临近表层的活性材料,其性质越稳定,选自的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并且由于夹持其的导电层厚度增大,可设置较少的导电层,从而提高其能量密度。
6)在集流体表面的导电层有利于提高集流体与活性材料粘附力,并且电极表面的导电层能够在电极和电解液之间形成物理隔离,避免电解液在高电位下的分解,提高循环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材料为LiMn0.3Co0.2Ni0.5O2,第二活性材料为LiMn0.7Co0.3O2,,第三活性材料为LiFe0.97Nb0.3PO4,导电剂为质量比1:1的乙炔黑与碳纳米管的混合物。
实施例1
1)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一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8μm,长径比为2.5,搅拌,得到第一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一活性材料:PVDF=100:2;
2)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二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二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μm,长径比为1.5,搅拌,得到第二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二活性材料:PVDF=100:2;
3)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三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三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0.5μm,长径比为1.0,搅拌,得到第三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三活性材料:PVDF=100:2;
4)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导电剂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搅拌,得到导电剂浆料,其中质量比,导电剂:PVDF=10:3;
5)按照第一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一浆料;
6)按照第二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4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二浆料;
7)按照第三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三浆料;
8)在集流体铝箔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并110℃干燥导电剂浆料,第一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二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三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由导电层夹持的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其中各层厚度为,导电层1μm,第一浆料层25μm,导电层1.5μm,第二浆料层50μm,导电层2μm,第三浆料层20μm,导电层3μm。
实施例2
1)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一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5μm,长径比为4,搅拌,得到第一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一活性材料:PVDF=100:3;
2)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二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二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6μm,长径比为2.2,搅拌,得到第二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二活性材料:PVDF=100:3;
3)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三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三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2μm,长径比为1.3,搅拌,得到第三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三活性材料:PVDF=100:3;
4)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导电剂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搅拌,得到导电剂浆料,其中质量比,导电剂:PVDF=10:5;
5)按照第一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一浆料;
6)按照第二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4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二浆料;
7)按照第三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三浆料;
8)在集流体铝箔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并110℃干燥导电剂浆料,第一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二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三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由导电层夹持的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其中各层厚度为,导电层1μm,第一浆料层25μm,导电层1.5μm,第二浆料层50μm,导电层2μm,第三浆料层20μm,导电层3μm。
实施例3
1)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一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2μm,长径比为3,搅拌,得到第一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一活性材料:PVDF=100:3;
2)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二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二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4μm,长径比为2.0,搅拌,得到第二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二活性材料:PVDF=100:3;
3)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三活性材料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三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0.9μm,长径比为1.2,搅拌,得到第三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三活性材料:PVDF=100:3;
4)在搅拌釜中放入NMP,放入PVDF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导电剂分3次加入到胶液中,搅拌,得到导电剂浆料,其中质量比,导电剂:PVDF=10:4;
5)按照第一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一浆料;
6)按照第二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4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二浆料;
7)按照第三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三浆料;
8)在集流体铝箔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并110℃干燥导电剂浆料,第一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二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三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由导电层夹持的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其中各层厚度为,导电层1μm,第一浆料层25μm,导电层1.5μm,第二浆料层50μm,导电层2μm,第三浆料层20μm,导电层3μm。
对比例1
第一,第二,第三浆料中的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4,在集流体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并干燥第一浆料,第二浆料、第三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其中各层厚度为,第一浆料层25μm,第二浆料层50μm,第三浆料层20μm。其他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
将实施例1中的第一,第二,第三浆料按照25:50:20的质量比混合,涂布在集流体上并干燥,活性材料层厚度为95μm。
测试及结果
将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的正极片热压后与锂片组成试验电池,在0.1C和1C的电流下循环200次,记录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可见,在没有导电层的存在下,将活性材料分层布置的容量保持率低于直接混合的材料层,而当有导电层的存在后,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的容量保持率,证明导电层除了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以外,还能够防止层间应力导致的结构变化,从而提高循环特性。
表1
Figure BDA0002353698960000091
Figure BDA0002353698960000101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是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一活性材料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8-15μm,长径比为2.5-4,搅拌,得到第一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一活性材料:粘结剂=100:2-3;
2)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二活性材料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二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6μm,长径比为1.5-2.2,搅拌,得到第二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二活性材料:粘结剂=100:2-3;
3)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第三活性材料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其中所述第三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0.5-1.2μm,长径比为1.0-1.3,搅拌,得到第三活性材料浆料,其中质量比,第三活性材料:粘结剂=100:2-3;
4)在搅拌釜中放入溶剂,放入粘结剂搅拌,得到胶液;在搅拌的状态下,将导电剂分批次加入到胶液中,搅拌,得到导电剂浆料,其中质量比,导电剂:粘结剂=10:3-5;
5)按照第一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一浆料;
6)按照第二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二浆料;
7)按照第三活性材料:导电剂为100:2-6的比例,将第一活性材料浆料与导电剂浆料混合,得到第三浆料;
8)在集流体上按照顺序依次涂布并干燥导电剂浆料,第一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二浆料、导电剂浆料、第三浆料,以及导电剂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由导电层夹持的依次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活性材料层;其中所述第一浆料,第二浆料,第三浆料中,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依次降低;其中从集流体朝向活性材料层表面的方向,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依次增加。
2.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各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分布,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第一活性材料层厚度>第三活性材料层厚度。
3.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LiMnxCoYNi1-x-yO2,其中0.3≥x≥0.2,0.2≥y≥0.1。
4.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其中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LiMnxCo1-xO2,其中0.7≥x≥0.5。
5.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其中所述第三活性材料为LiMxN1-XPO4,其中0.99≥x≥0.95,M选自Fe,Mn,V;N选自Mg,Al,Nb,Co,Mn,Fe,V,且M和N不相同。
6.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所述导电剂选自乙炔黑,超导炭黑,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科琴黑。
CN202010001582.0A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110295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1582.0A CN111029532A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1582.0A CN111029532A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9532A true CN111029532A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98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1582.0A Withdrawn CN111029532A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29532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3896A (zh) * 2020-08-18 2020-11-13 苏州精诚智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阴极的方法
CN112467143A (zh) * 2020-12-01 2021-03-09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的制备方法
CN113097435A (zh) * 2021-03-31 2021-07-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片和电池
CN114220975A (zh) * 2021-12-16 2022-03-22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64775A (zh) * 2022-01-26 2022-05-10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的匀浆工艺及正极极片、锂离子电池
CN114497440A (zh) * 2022-01-07 2022-05-1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CN114864868A (zh) * 2022-06-16 2022-08-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高压多层固态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464775B (zh) * 2022-01-26 2024-06-07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的匀浆工艺及正极极片、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3896A (zh) * 2020-08-18 2020-11-13 苏州精诚智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阴极的方法
CN112467143A (zh) * 2020-12-01 2021-03-09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的制备方法
CN113097435A (zh) * 2021-03-31 2021-07-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片和电池
CN114220975A (zh) * 2021-12-16 2022-03-22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97440A (zh) * 2022-01-07 2022-05-1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CN114497440B (zh) * 2022-01-07 2024-01-1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CN114464775A (zh) * 2022-01-26 2022-05-10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的匀浆工艺及正极极片、锂离子电池
CN114464775B (zh) * 2022-01-26 2024-06-07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的匀浆工艺及正极极片、锂离子电池
CN114864868A (zh) * 2022-06-16 2022-08-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高压多层固态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864868B (zh) * 2022-06-16 2023-02-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高压多层固态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2953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CN113437254B (zh)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785923B (zh) 锂离子电池阳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锂离子电池
CN109560249A (zh) 一种双层结构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370669B (zh) 一种动力电池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
CN110581255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以及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的方法
CN110335996A (zh)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应用
CN110707293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阴极的制备方法
CN115172653A (zh) 复合正极、固态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3764646B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快充石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80057A (zh) 一种耐过充锂离子电池
CN11225972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CN111463404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阴极的制备方法
WO2023130926A1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CN110911669A (zh) 一种多层复合结构正极的制备方法
CN112563462A (zh) 一种高电压复合正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13921895A (zh) 一种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4604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CN116936741A (zh) 硅碳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238273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阴极的制备方法
CN114220975A (zh)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964326B (zh) 一种改性无钴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878431A (zh) 纸片电芯及其制备方法、纸片电池
CN111146404A (zh) 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的方法
CN11329989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